小学生特殊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特殊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聋哑小学生,在听力和语言上,存在生理方面的障碍,所以,没办法很好地和在学校的其他小伙伴以及家人进行表达与交流,而我们的社会,也没有很好地关注他们的发展情况,尤其有的人,对待他们不好,总是小看他们。
1.聋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小学生相比
聋哑小学生的内心很脆弱,他们的心灵很容易被摧毁,因此,聋哑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聋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对于聋哑小学生来说,真正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给予了有利的帮助。为了了解聋哑小学生心理与行为,在其发展方面的特点,在国内,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2.聋哑小学生的行为特点
对于聋哑小学生,较高倾向在“精神质”方面,原因可能是:“内心比较孤独,很少关注别人的行为,不能很好适应外部的环境生活,反应比较迟缓、麻木,与他人相处不随和,而是喜欢挑事、闹情绪,爱做有危险的事。对于男生,大多数是内向的性格,即在人格上,很内向,喜欢安静、不喜欢集体活动,对一般人没有感情很冷淡,喜欢平淡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神经质聋哑小学生,其情绪、反应表现的是:缓慢、轻微,即使在高级动下,感情、情绪很快得到平稳、安静,所以,他们通常表现的是稳重、性情温和、自我平和。
3.调查研究对于其他研究人员
有新的发现。由于聋哑小学生,存在听觉、生理的缺陷,不能与外界正常的人进行感情的传递,因此,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比较慢。又由于聋哑青少年,没有办法体会声音的强弱,所以,找不到相关事物,代替其情感的变化,更不能很好地感知“事、物、情”的内在意义,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更不用说,在学习语言方面,尤为困难,即很难使知觉与语言保持一致,在注意力方面,不能集中比较分散,不明白口头的指导和命令。总之,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没有统一起来,在感知活动上,没有思维和语言的配合。因此,他们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的经验,不能利用间接的经验。对于感性知识变得“贫乏、肤浅、零乱”;被当前的情、境约束了,这样就表现出:“思维的僵顿、固执状态,迟钝的思维”。所以,根据聋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关注特教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课堂教育开始,提高其心理的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其心理素质,培养其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把握心理素质开始培养,这能够提高德育的实及效果,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聋哑小学生的在政治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下面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二、加强德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
1.认真学习、转变思想我们把德育工作
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除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外;还要学习教育方针、教育理论;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即重点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依据其特点和规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去培养学生,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2.开展教育活动,渗透心理素质
在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知道和掌握一些道德、观念,再根据其心理的需求,来引导、激发起兴趣,激起他们的感情,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从而摆脱坏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正常发展。3.实行共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好还是坏,学校教育是一方面,需要严格要求;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教育、要求一致。因此,我们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各种渠道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一致,虽然,在学校的教育是主要的,但儿童隐形的学校是家庭的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
三、挖掘思想品德课中心理素质因素
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看的很重要,他们要什么,家长给什么,他们要怎样,家长就怎样,加上,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没有伙伴,养成了一种“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坏习惯,这样一来,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助长了自己的固执,不考虑别人,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在入学时,对学校的所有,都感到不熟悉,不喜欢在学校过集体的生活,而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立的性格,在社会上,与他人不能很好相处,从而,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所有,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合群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教育,这就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健康的氛围,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
篇2
悉心指导,关注特殊学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敏感和脆弱。找寻适合的方法诲人不倦,照顾他们天生的自卑感和孤独。特殊教育学校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特殊人群的需要,帮助特殊学生学习知识、收获技能,增强特殊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特殊学生的意义不可替代。通过加强与特殊学生的交流,明确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针对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研究,引起学校和老师对特殊学生教育的重视。
一、特殊学生相关的认知能力的研究
(一)特殊学生心理发展和行动能力研究
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容小觑,大多数特殊儿童内心都比较封闭,严重的会出现自闭情况。所以特殊教育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小学语文老师不止是对学科进行教学,更应该发挥出语文的沟通能力。通过与特殊学生谈心,明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行动能力与正常学生行动能力相差不大[1],所以学校要不断提高特殊学生行动能力,激发特殊学生的思维,通过让学生自主行动,提高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特殊学生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研究
听力损伤的学生一般依靠自己的感觉和触觉对事物进行理解。根据手语的语境来理解语言含义,所以特殊儿童的自我推理能力非常重要。研究学者表明,特殊学生的推理能力往往比实际年龄要晚2~5岁[2],所以在语言发展和推理能力方面应该引起学校教育的重视。特殊学生受到听觉、感觉、视觉或大脑的影响,产生不同障碍,造成性格产生质的变化。目前特殊学生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就是手语,而且相关研究表明,手语可以促进特殊学生的视觉和感觉[3],所以特殊学生的手语能够帮助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学校对特殊学生素质教学的建议
特殊教育学校首先要提高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强化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注重语文教学中书面语的情感交流,发展特殊学生主流语言能力;再次要让特殊儿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发展其社会适应力;最后分析特殊学生和正常学生的差异。因为在成熟阶段多理解和鼓励特殊儿童尤其重要,所以在启蒙阶段要多关注和督促特殊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二、加强与特殊学生互动交流
(一)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特殊儿童
学校在给特殊学生传授知识前,首先要把与学生的感情基础打好,因为多数特殊儿童都特别敏感,很在意细节。教师陪伴学生时间仅次于学生父母,给学生的教育又高于父母,每位教师应该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照顾和温暖他们。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各时段对其悉心教导,矫正或引导学生的思想精神。
(二)激发特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成长过程的“阳光”,它可以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水平。科学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日益膨胀。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具,在多媒体上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仔细剖析,鲜明直观的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制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放松特殊学生的心理压力。
在教学过程中多与特殊学生互动,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增强自信心。无论回答对错都给予表扬和鼓励支持他们,这样可以帮助特殊学生产生成就感,让他们更加勇敢跟自信,久而久之,让特殊学生爱上语文课。
(三)大力发展特殊儿童的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精神宝库。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敏感时期,阅读是获取足够知识的门径。阅读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经典文化里潜移默化的成长。为了特殊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语文教师要多了解特殊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解读困难,并督促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教学措施
(一)针对性对特殊学生进行语言教育
特殊学生实际年龄与学习年龄有一定的偏差,相关研究表明,包括记忆、想象、分析等形象思维都与实际年龄不符[4]。但年龄越小偏差越少,因此开发特殊学生言语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通过“看”、“听”、“摸”等触觉方法对特殊学生进行训练,是对特殊学生的诊断和矫正的重要措施,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康复;对障碍学生最常用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手语和书面语,手语作为障碍学生的第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首选方式;由于很多正常的表达方式无法用手语进行表达,导致特殊学生在9~12年的小学语文学习中依然不能准确掌握写作语法,写作文时仍有大量病句,甚至语句不通顺。
(二)障碍学生社会适应性差
特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主要表现为运动、交流、自我管理能力等。所以要针对不同的障碍学生给予不同的训练措施,提高障碍学生的适应能力。例如,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户外,让学生能够感受语文的魅力,通过触觉、感觉、听觉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即可以提高特殊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三)提高语文特殊教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例如一个经典的案例:1964年,江苏省南通县聋哑学校的教师孙文祥在面对一群有耳听不见,有嘴不能说的聋哑学生时,猛然惊愕,他发现自己无法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沟通。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孙文祥为了能够让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体验语文的魅力,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手语,与这些特殊孩子进行简单交流,拉进自己与特殊学生的距离,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孙文祥在特殊学校教学语文时,以开发特殊学生的智力为教学目标,观察特殊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此来调整教学方法。
在当前社会,特殊学校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习孙文祥的精神,建立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为特殊儿童提供温暖和关心。老师在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观察学生的习惯,分析学生的学习规律。尽量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让特殊学生可以通过听觉、感觉进行理解,鼓励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用爱和支持作为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以此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小学语文作为特殊学校的基础学科,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在特殊学校的教育中,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针对特殊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提高特殊儿童表达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的生活能力。通过转变价值观念,提高特殊学校的师资水平,以特殊学生的发展为重点,有效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
结束语
特殊教育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能力,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发育。通过加强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建立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的措施,根据学生相关认知能力的有效研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
篇3
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和一般语文教学有着不同,在教学中会面临诸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能掌握科学方法,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通过从理论上加强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对实际教学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一、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和问题分析
1.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只有在这一课程上的教学质量水平有了提高,才能促进学生对其它课程的学习。由于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有着不同,在学习的难度上比较大,在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顺利性。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老师只有和这些特殊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1]。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以及创新模式上就要加强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
2.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语文教材方面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编排没有注重,没有结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环境的考虑不全面,从而在对教材的编纂方面就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对特殊学生的实际语文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阻碍。
再者,特殊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有着很大差距。有的特殊学生愿意和人交流,有的却不愿意,在进行任务的完成方面,有的特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就有着很大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会面临着顾此失彼的现状,对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就增添了很大阻力。
另外,特殊学校教学中,对语文教学的内容上比较单一化,由于培智学生的各项能力都相对比较有限,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薄弱,在记忆的能力上比较薄弱等,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也会比较困难[2]。老师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只能将语文知识教学内容简单化,这样在长久的重复下,就会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比较乏味,不能有效激发特殊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实施
为保障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充分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就能有助于特殊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1.注重语文教学氛围的良好营造。
对于特殊学生的语文教学,老师就要结合学生自身特征,帮助特殊学生克服自身的自卑等不良心理,培智学生在认识活动方面存在着相应缺陷,对自己的学习上就会存在着一定自卑心理,比较缺少对成功的渴望。老师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就要注重为特殊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师生关系方面能融洽良好的保持,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感兴趣,这样才能进一步实施语文教学活动[3]。
2.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对特殊学生实施语文教学,不仅要在教学的理念上进行转变和创新,还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在教学的方法上能灵活性,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老师在对特殊儿童的语文教学中,在沟通能力上要不断加强,因为特殊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老师要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方法方式上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了解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观察学生的学习规律等,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方法。这就需要老师在各个方面都要能加强,对自身的各方面技能的强化要注重。
3.对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灵活性。
特殊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有着一定难度,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在教学点方面重复再现,增强特殊学生的记忆能力。人都会有遗忘性,而对于特殊教育中有的智障孩子在记忆力方面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对事物的认知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老师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就要注重教学点的重复再现,增强学生的记忆力[4]。
例如:对特殊学生教习辨认男女厕所的标志,可能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在课前几分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自我介绍以及学校的标志物有充分的认识。通过长期的重复再现,就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记忆,从而对所学的内容有深刻印象。再比如:教学中对“菜”这一汉字教学的时候,可先让学生学习声母C,然后在学习韵母ai,结合图像以及实物图等,增加学生的认知,这样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灵活应用,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实施。只有注重结合特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能力,制定科学化的教学方案,就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效率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篇4
一、母爱胜于一切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你的任何一种处事方式,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在这里,你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有知识、有爱心、有方法的母亲。面对一名正常的学生,语文教师只要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如何去理解课文。而面对哪些发音都无法准确,情绪有很大波动的学生时,母亲必须具备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你声情并茂的朗诵和熟练优美的手语动作要吸引他们的神志。要让他以教师为榜样,为目标。然后再去一字一句的实践在他们自己身上。哪怕有针尖大的进步,也要以母亲的角度去看问题,给予他们尽可能的鼓励。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如此,本来自卑的他们才会找回自信,才会学有所获。
二、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只要是孩子,玩是他们的天性。特殊学生的语感能力差,思想难以集中。要让他们一动不动的去想象、去感知课文的情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语文教师只有把课文的情景再现课堂,让他们去参与、从课堂活动中去体验课文的情景。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费尽心机地去设计课堂教学,甚至在一些难以再现课堂活动的课文中,要借助于多媒体来实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使他们的思想完全集中。理解完课文情景永远不要忘记一句话:如果不是你们来参与活动,帮助老师,老师不知道课文竟然是这样的情景呢!要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明天我会帮助老师干什么事情呢?”这样的想法。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适时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为把学生吸引到本堂课的情景中来,教师始终要牢牢的把握住本堂课的重点,还要自然的、灵活多样的体现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总结,让学生的思考离不开教师的指挥,让他们比较轻松的掌握知识,愉快的接受教学。
篇5
关键词:高职;特殊大学生;教育;实践与思考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得以实现。但由于农村与城市学校客观存在的多方面差异,使得高职校的留守大学生和贫困大学生相对集中。这部分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轨迹、生活环境和情感需求等,使他们心理变化的起伏较大,自卑、孤僻、冲动、逆反、难以驯服是这一特殊群体大学生常见的状况。这些特殊大学生“难教育,教育难”的客观存在现状,给教师与大学生双方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这也成为农村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一、案例
案例一:H,父母在外打工,与70岁的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乏父母应有的管教,他平时行为约束力特差,冲动、好斗,课堂上公然扰乱秩序、顶撞老师。有老师比喻他是一头牛,只知道瞪着眼,鼻孔喘着气,从不会好好地说句话,难以沟通。多位以“严”闻名的老师想方设法制服他,结果均在他的面前败下阵来,换来的是父母、老师一次次的失望。作为班主任的我,既同情老师们糟糕的工作心情,又不愿从我手中溜走一名特殊大学生,决定亲自试一把:我与这位H同学进行“德育帮扶”结对。在我的一节体育课上,各班都在为校广播操比赛作积极的准备,班主任也到现场督阵。在整齐划一的动作练习中,唯独H偶尔应付式地比划两下,给人“鸡立鹤群”的感觉。练习一结束,忍耐不住的班主任对他当头棒喝:“H,你给我站出来!”他却满不在乎地昂着头,摆出一幅“刀枪不入,油盐不进”的架式,挑衅似地看着老师,好像在说:“我就原地站着,随你处置。”其他同学都默不作声地望着我和班主任,似乎是等待一场暴风骤雨的降临,操场上出奇的安静。我细步走过去,静静地看着他,摸着他的头微笑着说“H,你会做这套操吗?”“不……不怎么会。”我的友善反让H说话结巴起来了。“H,你不想骗老师,说明你尊重老师,老师要谢谢你。同时老师也很欣赏你的诚实。”H一愣,诧异地看着我。没有揭短,没有批评,我搂着他的肩,面朝大家道:“同学们,给H同学一段时间,我相信他一定能将广播操学好。同时我们要主动帮助他,让他早日赶上大家,争取让我们班的广播操成为全校第一,大家有没有信心?”很显然大家被此时的气氛感染了,一齐大声喊道:“有!”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反应!于是我趁热打铁:“H,男儿当自强,你愿意为这个第一,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吗?大家可对你充满信心哟!”H的眼睛明亮起来了,昂起的头却低下去了,若有所思后说出了“愿意”二字。课后我俩约定,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我陪他一起练习广播操。刚开始,H的动作尽管还是有点不协调,但从他那股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中可以相信他一定能做得更好。果然,在全校广播操比赛中他们班获得了一等奖。表彰会上,H代表班级领奖时显露出的那份自豪,让人倍觉欣慰。案例二:F同学,单亲,家境贫寒,性格孤僻,上课除了画画就是睡觉,他似乎成了班级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全校组织黑板报评比,有绘画天赋的他被同学推荐出来,但他却不愿参加。我把他找来询问,为什么不愿为班级出力?“我不屑在他们面前展露,我学习不好他们看不起我,我还看不起他们呢”他若无其事地答道。“哦,那算了。你有个妹妹,就是我的女儿,今年四岁,特别喜欢画,有空画一幅送给她,愿意吗?”我试探着问他。他先愕然———而后又兴奋,又激动———原来老师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啦。“没问题!过几天一定送上。”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过了两天,他郑重地捧着一幅画给了我,上面认真书写着:“送给我的师妹”。我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多懂事的孩子啊!“F,太感谢你了,如果你每周都肯给师妹画一幅,那我就感激不尽啦。”面对我无厘头的要求,他开心地大嚷道:“你也太贪心啦!”说完一蹦一跳地走了。以后的每周他都及时地送我一幅画,在一次比一次更棒的画作中,我看出了他的用心程度。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他给了我和大家一个惊喜。区里组织大学生书画比赛,我将他送的画挑出两幅送去参评,竟获得二等奖。消息传来,全班为他欢呼雀跃,他也不禁手舞足蹈起来。掌声中,我来到他身边,轻轻说道:“担任班级黑板报主编吧,力争再拿好成绩,为班级贡献你的聪明才智,好吗?”他用力地点了点头。期末表彰大会上,F同学作为进步最大的大学生代表到主席台发言,其中一段感恩的话至今让我难忘:感谢老师的信任和栽培,没有你们辛勤的培育,就没有我今天的进步。
二、反思
反思一:教育大学生时,习惯性训导多,平等交流少。由于特殊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注定他们容易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产生偏差,在行为上会表现出逆反。特殊大学生犯错后,教育者习惯性地用居高临下的训导方式,这种不平等的教育会使他们感到压抑,当这种压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继而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出现对抗老师的行为。比如,H同学在接受老师教育时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恰恰反映出是老师的无数次训斥和批评使他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作为教师的我们难道没有责任吗?如果教师们此时再无视这一点,继续以粗暴严厉的态度对待他,那不过是给他那“金刚不坏之身”再穿上盔甲而已,对他的教育起不了任何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遇到人格成长动态变化复杂期的特殊大学生,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带着包容心走近大学生,改变居高临下的训导方式,多用大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迅速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通道,摸清大学生逆反的心理根源,寻找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处方。这个教育处方应该注重特殊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有目标地引导大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正确价值取向,努力挖掘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促成他们良好品德的养成。反思二:在与大学生交流时,空洞说教多,可操作的针对性措施少。未来具有真正竞争力的因素是人格,激烈竞争中人品方能制胜。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良好的人格,而良好人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你就不能好好学习呀。你要遵守纪律呀。老师多希望你能做好”等等,成了我们教育大学生时的常用语。教师作为长者,希望大学生迅速改正缺点、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空洞的说教没有触及大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需求,缺乏明显的针对性,作为大学生短期内难以理解和把握。一味地灌输道理更容易变成老生常谈的“耳边风”,特殊大学生屡犯错误的根源得不到彻底清除,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老油条”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因此,教育的目标不能停留在大学生“学好”的短期效应上,而要通过鼓励、渐进地与他们沟通,从尊重他们思想、情感以及人格的角度出发,积极开拓学习的广度,唤醒大学生“我能做得更好”的内在意识,用具体而又相对容易达成的阶段性目标激励大学生,让大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能体会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反思三:以人为本,教师说得多,让大学生体验得少。教师的教育很少能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发展,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延伸性。比如对大学生的教育以校规校纪为本,用条条框框矫正大学生的言行举止较多,很少关注大学生情感、价值观的需求,对课本外大学生喜爱的新鲜事物很少涉及。F同学家境特殊,学习成绩差,成为班级可有可无的人,有他的内在原因,但是他的绘画天赋被挖掘后,他就一跃成为为班级和学校增添光彩的人才,正说明“以人为本”的教育得到了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所指的人,不能止于大学生整体的概念,而要直面每个大学生个体。事实上,大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他们的潜能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大学生个体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大学生的个体得到发展之于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要注重挖掘大学生的潜能,侧重大学生个性特长与知识积累的多渠道发展,让每一位大学生在自己个性的天地里尽情施展才华,引导他们获得更多的成长体验,真正体现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结束语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特殊大学生的心理开放度处于不规则的动态变化中,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学生时要三思而后行,目的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教育的包容性、针对性、体验性,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性,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篇6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应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有效降低知识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语文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活动面对的是一群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对象,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生活化教学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可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
一、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的影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往往只重视对教材中知识进行讲授,而完全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如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多数学生均无法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实现。
二、培智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方式
(一)从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并组织生活化的对话训练,提高学生实际生活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参差不齐,整体智力水平较差。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的掌握能力均处于较差水平。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用素材应该来自于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理解,易于接受。同时,应用生活素材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对话,可有效提高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并能让学生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例如在《我们的校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老师的学校非常漂亮,如果你走在校园里散步,可有看到高大的教学楼、四季常青的树木、宽阔的篮球场等等,下课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校园里做游戏,开心极了……,然后让学生回想自己的学校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并组织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相互想对方介绍自己的学校。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向别人介绍自己学校的能力。
(二)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存在智力障碍的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知识仅会读会被是没有认识实质性用处的。语文教学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生活技能得到提高,同时,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不提倡将各学科的教学界限分得太开,如语文教学不应仅注重对学习进行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根据教学具体内容,将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也理解并掌握其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衣、鞋、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并理解了衣、鞋、伞三个字后,组织学生联系生活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相关事物进行组成,如衣服、雨衣、衬衣、皮鞋、雨伞等。衣指的是穿在身上的衣服。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让学生先脱下自己的外套,然后在自己将衣服穿上。
这个过程就可以对学生的穿衣进行锻炼,同时加深其对“衣服”的理解。同样,鞋指的是穿在脚上的鞋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脱鞋、穿鞋训练。这样生活化的语言教学活动,不断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日常技能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均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训练。
(三)在教学过程中再现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品味生活
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学生在智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他们在知识迁移及适应能力上存在较大难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均为让学生获取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正常地与他人相处,最大限度地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与生活实际存在的联系,进行生活场景设置,在教学活动中再现生活场景,展示生活中存在的相关现象,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生活角色扮演,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生活实践经验,进而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通过场景设置,可以将课文例讲述的情境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课文寓意,使其能够用心感悟。例如在《骆驼和羊》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特点,然后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相应的生活场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扮演骆驼和羊,让学生来进行课文中骆驼和羊的对话,然后再让学生讨论骆驼和羊为什么会发生争吵,最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寓意: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看自己或别人均要全面,不能只看自己的长处而只看到别人的短处。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学习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既充分体现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其学生的兴趣。
三、结束语
在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有效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语文知识。同时,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可生活技能训练、生活场景再现等方式,可有效促进学生的生活基础技能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篇7
【关键词】辽宁省 特殊教育学校 体育教育
在我国,随着人权意识提升和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身体或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在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形势下,进入了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但由于他们身体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更为困难。辽宁省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与我国南方发达省市相比起步较晚,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就必然存在众多的落后与不足:
1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需要完善和监督
我国现行的特殊体育法制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此纲要只是在宏观层面做了一些提倡性建议,没有对残疾人的体育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定,更没有针对残疾人广泛存在的特殊学校体育发展提出可操作的措施;再如教育部、中国残联等九部委颁布的《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针对残疾学生特点开好体育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使残疾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该意见虽然是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活动做了一些宣示性的规定,但内容笼统空洞,与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相脱节,无法指导实践。
以上法律法规的颁布,并不意味着我国关于残疾人体育教育权力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已经完善,可以看到,大部分条款只是在宏观层面上作了一些宣示性的规定,在特殊体育教育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执法标准和处罚手段,缺乏实际的、具体的操作规范,缺乏相关部门的保护和监管,已经完全不符合“生命关怀”为指导思想的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发展需要。
2普适的特殊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急需出台
不能否认,辽宁省基础体育课程改革在近十年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体育教育却明显滞后。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教学目标定位与不同类型残疾学生体育需求存在矛盾,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缺少创新性与针对性,针对特教学校残疾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没有明确,这些都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学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对特殊学校残疾学生开设的体育课,课程内容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几个特定标准:第一,能满足学生缺陷部位的需求;第二,能满足不同残疾学生的兴趣;第三,课程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可选择性。
在对残疾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比学习结果的评价更为重要,因为这种评价不仅能了解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还能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心,使之在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能获得进步。
3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严重滞后
根据调查,目前辽宁省特殊体育教师队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体育教师专业能力较弱;第二,没有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体系;第三,特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继续教育规划。
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个别差异性,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掌握系统的特殊体育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特殊体育教师应将许多学科如:病理学、康复学、心理学、测量学、体育学、锻炼学等融合至一起,用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知识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以此来满足这些特殊人群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体育需求;第二,从事特殊体育事业的专业能力。特殊体育教师应具有更高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与不同需求、异常的学生打交道的能力;体育康复指导能力;指导残疾人体育训练和组织竞赛的能力等;第三,恪守共同的职业道德。特殊体育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残疾学生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教师必须具有深刻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信仰。
4体育教学经费与物质条件严重匮乏
影响特殊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场地、器材和经费的投入是影响特殊学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目前,辽宁省大部分特殊学校经费短缺,物质条件落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种类单一、数量偏少,特别是供给残疾学生专业使用的活动和锻炼器材更少,很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不能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需要。
学校体育工作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国家应尽快制定新时期特教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的配备标准,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要求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严格监督与检查各校具体配置情况,因地制宜使特教学校体育发展得以物质条件的保证。同时,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上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对特教学校体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极力改善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在国家有限的资金拨款范围内,合理有效地修建学校运动场(馆)和购置必需的体育设施。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辽宁省特殊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历史、经济、认识等多方面的原因,特殊体育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面临诸多困难,存在许多问题,这已经引起我们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完善和发展特殊学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对深化特殊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对促进残疾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罗森塔尔效应;特殊群体;体育教学;启示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雅各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试验,他们对一组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一次普通的智力测验)。随后,他们随机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老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老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此后,师生们在各个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老师对他们进行积极、恰当的引导。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个人的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倍增,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分外努力。8个月以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真的要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得多。罗森塔尔的试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很明显,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教师期望效应的结果。这一效应就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发展期望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21世纪,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化,使他们健康、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罗森塔尔效应”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特殊群体指的是大学生中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都较差,在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及考核目标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对省内外20余所高校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特殊群体学生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1.8%左右,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是一个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高度关注的群体。因此,对他们所采用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当有别于一般学生,而心理诱导在对他们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中应占有相当的比重,“罗森塔尔效应”作为心理诱导的一种方法对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和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卢梭曾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还是讨厌体育课,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罗森塔尔效应”改变了以往那种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师生关系形式,构建了平等、互动、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使原本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的特殊群体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和集体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和关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去。
1.2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自信心
特殊群体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原因,表现出对体育课心存畏惧,心理压力较大等不良情绪,在这种缺乏自信,对学习充满恐惧心理状态下,采用“罗森塔尔效应”,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排除心理上的障碍,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他们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要充分体谅他们,首先肯定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然后和蔼、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错误,使他们形成“错而后通”的良性循环,使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得到增强。
1.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就是一种心理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罗森塔尔效应”心理诱导法,营造和谐、愉悦的体育学习环境,使特殊群体学生的消极心理情绪得到改善,心理障碍得到清除,克服自卑、恐惧、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健全了人格,增强了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使学生的体质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有明显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增强,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渐形成,使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2.“罗森塔尔效应”促进特殊群体学生转化的有效途径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在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化工作过程中,如果教师对他们寄予较高的期望,给予足够的关怀和尊重,特殊群体学生也同样具有教师所期待的进步。这一效应主要通过以下途经体现出来:
2.1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关爱尊重,悉心引导
特殊群体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在练习和考试中屡遭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失去对体育课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在教师面前也显得自卑且不易接近,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他们的心理状态,主动地接近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关爱去对待他们,缩小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分析体育学习的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用真诚的爱去唤起学生的共鸣,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互动、对话式的师生关系,使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中得到恢复和增强,达到他们自己想学的目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理解、尊重特殊群体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常被同学鄙视和部分教师冷落,心理上有压抑感和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培养他们,对他们设置的学习目标不应过高,对他们的辅导要不厌其烦,对他们好的表现和细微进步要多表扬,越是落后的同学越渴望成功的满足,渴望别人的肯定和尊重,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尽量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在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学习过程中找回自我,增强自信,以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去应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2.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者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有关调查表明,兴趣占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性。而对原本就对体育课程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的特殊群体的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教师要想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从思想上多加诱导,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特殊群体学生具有保健、康复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单调乏味的练习变得活泼生动,从内容、形式、方法、场景等多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满活力和趣味性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培养和巩固,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的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
2.3采用目标激励,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在体育教学开始前,向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的内容的期望和达到学习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在对每位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为他们制定较容易实现的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并帮助他们去实现目标。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遵照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给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与评价目标,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如在太极拳的教学中,在同一学期给学生划分阶段的考核目标,而且标准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若干指标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有了奔头,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能在有限阶段内取得较大进步。另外,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3.结论
综上所述,“罗森塔尔效应”对大学生殊群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实,特殊群体学生不仅可教,而且可以教得很好,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促进全体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对他们付出真心和努力,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创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就能使体育教学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发挥出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部分聋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较为明确,喜好程度和项目因人而异;参加课外体育的内容与锻炼频率也各不相同。加强体育教学的对策是重视特殊教育,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制度管理。
随着国家教育教委基础教育司1999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也紧紧围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加强聋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本文对新疆部分聋哑学校学生体育行为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研究。试图通过本项研究,为新疆自治区制定相关特殊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新疆全部聋哑学校,喀什聋哑学校、阿克苏聋哑学校、克拉玛依聋哑学校、塔城聋哑学校、乌鲁木齐聋哑学校、昌吉聋哑学校等八所聋哑学校的45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4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有效率94.22%,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36%。
调查的学生从3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男生202人,女生222人;汉族学生228人,民族学生196人;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23岁,平均年龄16.4岁。
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行为特征分析
1、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情况
学生认为体育课的作用排序依次为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培养意志品德、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调查中有56.13%学生认为提高身体素质是体育的最组要的功能,现在的聋哑学生对素质健康的认识在逐步加深;而对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很少,第一他们受到体育教师的影响,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一般是比较好的,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体育老师,他们就把体育的作用归结到提高身体素质上;第二聋哑学生本身与外界接触较少,没有真正理解体育在培养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一点的让学生接触一下社会外界,多组织一些校外的体育活动来增加聋哑学生对体育的理解。
2、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
所调查的男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中,增进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和喜欢体育老师排在前三位,分别占所调查男生中65.35%、35.64%和30.69%;调查的女生当中,增进健康、喜欢体育教师和提高学习效率排在前三位,分别占所调查女生中的57.66%、27.93%和26.13%;而展现自我、塑造体型和其它原因则都是排在最后。由此可见,聋哑男生和女生在增进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和喜欢体育老师的选择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增进健康方面,他们对健康还是很重视。但是他们的展现自我的意识不强,这主要是与他们的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有关,聋哑学校都是全封闭式管理(主要是考虑他们的安全)。通过访问一些聋哑学生了解到,体育是聋哑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这主要是由于体育活动比较符合广大聋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深受他们喜爱。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聋哑学生生活比较孤独、封闭,与人交往的机会比较少,体育活动使他们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加,满足了他们交往的需要;聋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意义、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3、不喜欢体育课学生的原因
在对聋哑学生的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中了解到:他们对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究其原因发现排在前三位是学习任务重,没时间、体育课太累和身体素质差,可见这些聋哑学生有共同的原因,分析其原因,第一他们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学习知识比正常人慢很多,当他们懂事之后,都抓紧时间学习;第二是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身体有缺陷或体质太差而不愿上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思想上对体育课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行动上就表现出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这说明聋哑学校的体育教学从内容上必须要寻求一种突破,打破传统上的照抄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对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等等进行相应的创新,同时注意引导他们,多鼓励他们,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促使他们积极投身到锻炼身体的活动中来,达到提高聋哑学生健康之一的根本目的。
4、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倾向情况
男生喜欢的项目中,篮球、足球、羽毛球;女生健美操、韵律操、舞蹈都是排在前三位,但是在具体的调查中发现,健美操、韵律操、舞蹈等课目,在体育课中开设的很少,并且拥有羽毛球拍的数量也不多,学生们想上这些课,但是由于学校里各方面的条件没有达到,一直没有开设。
排球、田径、武术、跳绳项目排在后四位,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不喜欢排球和武术的原因是怕疼、怕累,他们天天都在玩跳绳,早就厌烦了,时间长了觉得枯燥无味,就不喜欢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课,但是从对教师问卷的了解到,很少有老师开这门课。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分析
1、学生参加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锻炼情况
在对聋哑学校的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锻炼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只有118人经常参加早操,占27.83,通过调查研究,只有三所聋校经常出早操,其他的学校就没有规定学校出早操,在没有规定早操的学校中,也有部分学生每天早起床活动;在对课间操的调查中发现,所有的学校都规定出课间操,只有13.21%的学生选择偶尔参加,还有7.55%的学生选择从不参加课间操,这主要是在聋哑学校中也有多重残疾的学生,不仅仅是聋哑还有身体上的残疾。在对课间操内容的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学校是做的第八套广播体操,其他学校是做的眼睛保护操;在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调查中了解到,有183名同学选择的经常参加,占43.16%,有196的学生选择的偶尔参加,占46.23%,只有10.61%的学生选择的是从不参加,通过调查发现从不参加的45人中有32人都是女生,可见女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在183名经常参加的学生中了解到,有135人是男生,男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总体来说,学校出早操情况差;只有三个学校有规定,学生课间操出勤率还可以,但是还有13.21%的学生偶尔参加,管理还是不规范;女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不如男生高。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调查发现:篮球、乒乓球、游戏和羽毛球排在前四位,分别占64.86%、57.31%、55.66%、50.00%,而体育舞蹈、武术健美操就没有学生选择,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些学校中,尽管场地比较少,但是对篮球、乒乓球、游戏和羽毛球这几项运动来说,场地比较简单,相对容易活动,在聋哑学校中差不多都有一个篮球场和几个乒乓球台,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只能参加这几种活动,舞蹈、武术和健美操这几项运动没有人选的原因是学生在体育课就没有学习;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还发现,学生在课外活动还组织参加一些如踢毽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等。
3、学生每周参加课外锻炼的频数情况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频数情况为:聋哑男生主要集中在每周活动2次、3次、4次,分别占34.15%、23.76%、15.83,而女生主要集中在每周参加1次、2次、3次,分别占14.86%、40.09%、20.27%,在每周0次选项中女生人数明显比男生多,女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差,总体来说,聋哑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总体状况不高,且男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要高于女生。
论文关键词:新疆;聋哑学生;体育行为;特征分析
论文摘要: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部分聋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较为明确,喜好程度和项目因人而异;参加课外体育的内容与锻炼频率也各不相同。加强体育教学的对策是重视特殊教育,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制度管理。
随着国家教育教委基础教育司1999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也紧紧围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加强聋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本文对新疆部分聋哑学校学生体育行为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研究。试图通过本项研究,为新疆自治区制定相关特殊教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新疆全部聋哑学校,喀什聋哑学校、阿克苏聋哑学校、克拉玛依聋哑学校、塔城聋哑学校、乌鲁木齐聋哑学校、昌吉聋哑学校等八所聋哑学校的45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4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有效率94.22%,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36%。
调查的学生从3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男生202人,女生222人;汉族学生228人,民族学生196人;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23岁,平均年龄16.4岁。
二、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行为特征分析
1、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情况
学生认为体育课的作用排序依次为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掌握体育知识、培养意志品德、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调查中有56.13%学生认为提高身体素质是体育的最组要的功能,现在的聋哑学生对素质健康的认识在逐步加深;而对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很少,第一他们受到体育教师的影响,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一般是比较好的,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体育老师,他们就把体育的作用归结到提高身体素质上;第二聋哑学生本身与外界接触较少,没有真正理解体育在培养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一点的让学生接触一下社会外界,多组织一些校外的体育活动来增加聋哑学生对体育的理解。
2、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
所调查的男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中,增进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和喜欢体育老师排在前三位,分别占所调查男生中65.35%、35.64%和30.69%;调查的女生当中,增进健康、喜欢体育教师和提高学习效率排在前三位,分别占所调查女生中的57.66%、27.93%和26.13%;而展现自我、塑造体型和其它原因则都是排在最后。由此可见,聋哑男生和女生在增进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和喜欢体育老师的选择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增进健康方面,他们对健康还是很重视。但是他们的展现自我的意识不强,这主要是与他们的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有关,聋哑学校都是全封闭式管理(主要是考虑他们的安全)。通过访问一些聋哑学生了解到,体育是聋哑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这主要是由于体育活动比较符合广大聋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深受他们喜爱。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聋哑学生生活比较孤独、封闭,与人交往的机会比较少,体育活动使他们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加,满足了他们交往的需要;聋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意义、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3、不喜欢体育课学生的原因
在对聋哑学生的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中了解到:他们对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究其原因发现排在前三位是学习任务重,没时间、体育课太累和身体素质差,可见这些聋哑学生有共同的原因,分析其原因,第一他们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学习知识比正常人慢很多,当他们懂事之后,都抓紧时间学习;第二是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身体有缺陷或体质太差而不愿上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思想上对体育课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行动上就表现出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这说明聋哑学校的体育教学从内容上必须要寻求一种突破,打破传统上的照抄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对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等等进行相应的创新,同时注意引导他们,多鼓励他们,给他们精神上的支持,促使他们积极投身到锻炼身体的活动中来,达到提高聋哑学生健康之一的根本目的。
4、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倾向情况
男生喜欢的项目中,篮球、足球、羽毛球;女生健美操、韵律操、舞蹈都是排在前三位,但是在具体的调查中发现,健美操、韵律操、舞蹈等课目,在体育课中开设的很少,并且拥有羽毛球拍的数量也不多,学生们想上这些课,但是由于学校里各方面的条件没有达到,一直没有开设。
排球、田径、武术、跳绳项目排在后四位,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不喜欢排球和武术的原因是怕疼、怕累,他们天天都在玩跳绳,早就厌烦了,时间长了觉得枯燥无味,就不喜欢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上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课,但是从对教师问卷的了解到,很少有老师开这门课。
三、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分析
1、学生参加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锻炼情况
在对聋哑学校的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锻炼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只有118人经常参加早操,占27.83,通过调查研究,只有三所聋校经常出早操,其他的学校就没有规定学校出早操,在没有规定早操的学校中,也有部分学生每天早起床活动;在对课间操的调查中发现,所有的学校都规定出课间操,只有13.21%的学生选择偶尔参加,还有7.55%的学生选择从不参加课间操,这主要是在聋哑学校中也有多重残疾的学生,不仅仅是聋哑还有身体上的残疾。在对课间操内容的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学校是做的第八套广播体操,其他学校是做的眼睛保护操;在对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调查中了解到,有183名同学选择的经常参加,占43.16%,有196的学生选择的偶尔参加,占46.23%,只有10.61%的学生选择的是从不参加,通过调查发现从不参加的45人中有32人都是女生,可见女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在183名经常参加的学生中了解到,有135人是男生,男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总体来说,学校出早操情况差;只有三个学校有规定,学生课间操出勤率还可以,但是还有13.21%的学生偶尔参加,管理还是不规范;女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不如男生高。
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调查发现:篮球、乒乓球、游戏和羽毛球排在前四位,分别占64.86%、57.31%、55.66%、50.00%,而体育舞蹈、武术健美操就没有学生选择,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些学校中,尽管场地比较少,但是对篮球、乒乓球、游戏和羽毛球这几项运动来说,场地比较简单,相对容易活动,在聋哑学校中差不多都有一个篮球场和几个乒乓球台,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只能参加这几种活动,舞蹈、武术和健美操这几项运动没有人选的原因是学生在体育课就没有学习;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还发现,学生在课外活动还组织参加一些如踢毽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等。
3、学生每周参加课外锻炼的频数情况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频数情况为:聋哑男生主要集中在每周活动2次、3次、4次,分别占34.15%、23.76%、15.83,而女生主要集中在每周参加1次、2次、3次,分别占14.86%、40.09%、20.27%,在每周0次选项中女生人数明显比男生多,女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差,总体来说,聋哑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总体状况不高,且男生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要高于女生。
4、学生每次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情况
在每次学生活动的次数调查中发现:除了有39名聋哑学生不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外,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学生共有273人,其中男生占有57.92%,女生占70.27%,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学生有82人,其中男生有24.75%,女生有14.41%,男生明显的高于女生,在活动一个小时以上的聋哑学生中,男生有22人,而女生只有8人。可见聋哑学校的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总体偏短,且男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要长于女生。
四、加强体育教育的对策
1、加强领导,完善政策
各级政府要切实负担起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帮助弱势群体,推进社会公平,社会和谐发展。政府要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明确办特殊教育就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制定并完善特殊教育政策和法规;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发展特殊教育的问题;有关部门配合,真正落到实处。
2、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人群的关心和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特殊学校的经费投入,自治区应每年拨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每个学校的体育场地的新建和扩建工程,并对个别学校设立专项补助经费,用于建设和设备的购置,各地政府应加强监督,把资金能真正的用到实处。
3、加强早操和课间操的管理
每所学校应规定学生必须上早操,并有专人负责,规范课间操的管理,加强监督,尽量能使每个聋哑学生都能参加;多数聋哑学生喜欢参加课外活动,学校要有专人负责组织课外活动,并购置一定的器材;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鼓励女生多参加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 陈雷. 优化高校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杨磊. 现代教育技术在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 萨日娜.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特殊群体学生 教育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Work
GAO Ting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610101)
Abstract With enroll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iversities special groups in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also there are some new problem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normal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 Through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pecial group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propose measures for these special groups to manage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pecial group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work
1 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表现出的问题
在许多的高职院校中,都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学生群体,需要学校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管理,这些学生们群体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强,缺乏学习的自信。由于高职院校较低的录取分数线,给许多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们产生自己是现代被教育淘汰出局的失败者。此外,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下,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们产生了低人一等,自己学不好的思想,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同时,学生们考入高职院校后,自身的心理压力已经够大了,但是许多不明事理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只考入高职院校的现象很不满意,这就更加增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心理。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由于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导致其在知识的学习中存在很大的缺陷。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某一门科目的学习中成绩很差,拖了自己整体学习成绩的后腿。不管是哪一种,都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由于在学习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以及自己的自卑心理,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勇气去问老师,更加影响了其对学习的兴趣。
(2)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不高。在我国许多的高职院校中,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帮助学生们养成爱好学习的意识,致使很多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有“教育失败者”的心理阴影,对其学习目标的选定是非常不利的。此外,许多的高职院校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向进行指导,导致许多的学生对自己应该学习什么都不清楚,有的学生还存在对高职院校教育的误解,使其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
(3)社会适应性差,情绪波动大。目前,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片面的误解,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通常要求员工具有高学历,这给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们在入学后,由于受到社会上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承受着很大的社会与生活压力。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在家中被宠惯了,在家中受不得一点挫折。当其在大学这种独立的环境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对其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情绪通常很强烈,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特别是考试失利以及同学间出现的矛盾,往往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其情绪相当不稳定,波动范围很大。高职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对这些情绪不能有效地自行调整,很容易就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2 高职院校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采取的措施
(1)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措施。虽然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中,但是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有的家庭条件相当富裕,还有许多家庭连生活都很困难。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通常会在心理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所有高职院校在对于这种情况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给予他们特殊的帮助。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帮助他们祛除自卑的心理阴影,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其他学生的交际中,并且教师还应该教导其他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帮助这类特殊的学生,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还应该给予贫困生一定的经济支持,以此来减轻贫困生家里的经济负担,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给予自己的特别(下转第251页)(上接第240页)关怀。
(2)对于违反学习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措施。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仅仅只是简单地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惩罚,而是应该由老师通过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其违反课堂纪律的真正原因,然后在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在这类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采取真诚友好的态度,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这样能够有效排除学生对于老师的逆反心理。教师通过采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帮助学生们调整好心态,并且帮助其学会进行自我控制的方法,使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通过采用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情绪,而是采用合适的方法让自己平息下来,再通过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在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求助。
(3)对于身体不健全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措施。在高职教育中,虽然很少出现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但是却不代表没有,所以高职院校还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对这类学生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一般情况下,身体的残疾是相当不容易改变的,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这类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采取与身体健康的学生不一样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所有的学生树立一种平等的观念,教育学生们不能对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进行嘲笑或者是欺负,而是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对于这种特殊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心,为身体残疾的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在对身体残疾的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自尊心与信心,进一步消除自卑心理。
(4)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措施。心理有疾病的学生,通常都是由于自卑、焦虑以及抑郁等不健康心态引起的。这类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通常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并且在交往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弱势的心理。所以教师在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帮助这类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公共活动,促使其迅速摆脱这种心理阴影,重新拾起自己的自尊心。
(5)对于择业困难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措施。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对高职生的误解,导致高职生在择业的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对有这种择业困难心理的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应该帮助其树立付出总有回报的观念,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进行就业分析,然后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就业心态。
3 总结
高职院校中的特殊学生群体在心理、行为以及择业方面都存在着特殊的需求,其教育管理是相当复杂的,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在对这类特殊群体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特殊的教育,以促进这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管理对策[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1(1):89-91.
- 上一篇:教师职称竞聘述职报告
- 下一篇: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