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1: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存在问题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存在问题和建议

篇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building prospect of city one-card pass is optimistic. Basing on the problems existed at the building of city one-card pass in Jinjiang and learning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advanced one-card pass development cities and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Jinjia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building of one-card pass in Jinjiang and proposes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关键词:城市一卡通;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实施建议

Key words: one-card pass; application situation; problems existed;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115-01

1项目应用现状

晋江市现有公共汽车、出租车近1000辆,其中,公共汽车500多辆、出租车400多辆,全市十几万户家庭基本实现了水、电、天然气、电信入户。

近几年,晋江市各行业IC卡、磁条卡、手机卡建设速度很快,发卡单位涉及金融、通信、社保、公交、石油、超市等十几个行业和领域,发卡总量超200万张,以手机卡、银行卡、医保卡、社保卡居多。其中,手机卡发卡数量超过150万张,银行卡发卡数量超过45万张,医保卡发卡超过10万张等等,另有19万社保参保人员、95万新农合参保人员尚未发卡。IC卡、磁条卡消费和结算方式已逐步得到市民的接受和认可,IC卡、磁条卡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推动我市个人消费结算向电子化迈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推进“城市一卡通”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

2存在问题分析

按照晋江市“城市一卡通”项目制定的“一卡多能,全市通用”的要求,目前,晋江市“城市一卡通”项目建设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卡机构众多:劳动局发行社保卡和医保卡,图书馆发行借书卡,银行发行银行卡,燃气公司发行加气卡,公交公司发行乘车卡,加油站发行加油卡,医院发行就诊卡,等等,发卡机构众多,管理混乱,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管理的机构;二是卡片密钥不兼容:社保卡采用的是社会保障部的密钥管理系统,公用事业用卡采用的是建设事业IC卡密钥管理系统,银行卡采用的是中国人民银行PBOC2.0标准的金融IC卡等等,卡片密钥标准不同引起互不兼容,使用率低;三是卡片标准不规范:社保卡、公用事业用卡、银行卡都采用各自的卡片规范标准,IC芯片、磁条、射频等设备在卡片上的位置都不一样,使用范围固定,应用领域狭小,缺乏有效整合利用;四是资金结算平台互不联通:虽然各个卡片发行机构都建有自己的资金结算平台,但至今一个缺乏一个互联互通的综合性数据交换平台,为各个卡片机构提供资金清算和结算服务。

3项目实施建议

晋江市“城市一卡通”项目作为“数字晋江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应用,避免重复投资,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商业服务水平,方便老百姓生活的重大基础性信息化项目。

笔者建议:

3.1 “城市一卡通”应实现功能一是基本功能及增值应用,包括公用事业缴费、具有电子收费服务的“电子钱包”小额支付功能和拓展与银行相关的金融功能等应用,比如水、电、管道煤气、有线电视的缴费功能;公共交通、超市、加油站等电子收费服务功能;金融服务功能。二是个人信息功能及附加应用,包括与政府相关的各项应用和与个人相关的电子凭证功能等应用,比如社会保障服务功能、个人信息及相关电子凭证功能。

3.2 “城市一卡通”应实施原则一是以民为本,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客户自愿,方便使用的原则,努力将该项目办成全市人民满意的民心工程;在政府积极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参与“一卡通”项目建设及运营工作;二是统筹规划,适度先进的原则。坚持统筹发展、合理规划、资源共享。项目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委的规范标准,同时确保IC卡具有开放式接口和功能扩展模块,支持各种符合技术标准的其他集成电路卡与其对接,实现功能扩展。同时参考省内其他地区建设模式,预留和建设平台介入端口,方便今后与上级“一卡通”项目相衔接;三是逐步拓展,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公共交通、自来水、电力、燃气、通讯等系统有选择性的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一卡通”应用领域的拓展。

3.3 “城市一卡通”应实施模式一是创新体制模式。建议项目建设采取政府监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全市各相关单位通力合作,从大局出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同时由有意向投资该项目的企业成立城市一卡通运营公司进行投资建设,成立市民卡服务中心,面向市民提供服务。二是创新机制模式。建议一卡通运营公司与各商业企业签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用市场化手段把各企业捆绑在一起,明确共同目标和相互间的责、权、利关系,共同努力,共担风险,确保各方获取利益最大化,实现“共赢”。三是创新管理模式。①建议成立项目管理机构,进行项目建设工作的协调与管理,并对一卡通运营公司的投资建设进行管理;②建议制定项目管理规定,通过制定各种方案和管理规定,规范“城市一卡通”项目的运营管理;③建议完善项目服务保障,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保障用户利益。四是创新技术模式。建议制定总体规划,充分了解掌握各行业需求,做好关键技术充分论证、先进实用技术选择等工作,通过技术创新为一卡通运营管理服务。结合目前国内现有技术及发展趋势,建议发行的市民卡标准采用符合银联标准的PVOC2.0金融IC标准,兼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障(个人)卡规范》和建设部的建设事业IC卡标准,采用IC芯片、磁条二合一的物理整合模式,通过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的使用方式,最终实现以社保为代表的政府应用、以电子钱包为代表的小额支付应用和以银联为代表的金融支付应用。

结语:城市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融入全球化进而提升经济和社会实力以及知名度的重要标志。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举措。而城市一卡通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针对晋江市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城市一卡通的深入实施,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发挥.数字化城市及城市一卡通建设思路[J].金卡工程,2002(5).

篇2

1.1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实施方面的问题

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实施中因为利益驱使、上下级传达出错、沟通不当等因素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中最重要最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城市公共政策实施方面,由环环相扣的五个方面构成,各环节相辅相成,也使市民参入进来,虽说这是一个值得发扬的地方,但是市民在参与的力度上仍是远远不够,并且参与的范围也比较狭隘;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的执行方面也存在问题,政策本身制定时缺乏与实际联系也就有执行的局限,执行部门执行政策时效率低下,并没有正确传达政策的主要意图,广大市民也存在情绪抵触、接受缓慢的问题。

1.2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的问题

这一方面首先存在绩效评估标准问题,现存的绩效评估标准要么过于广泛,要么过于精细,这些过于广泛或精细的标准使得绩效评估不切实际,而在绩效评估过程中往往信奉标准而忽略实际情况,所以得出的评估结果可信度不高;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部门设置存在问题,没有专门设置一个绩效评估部门,而是把绩效评估这一职能分散到多个部门中,使评估体系被割裂,多方评估组织没有进行协调合作,反而成为绩效评估的累赘。并且绩效的评估方法过于传统与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引进好的评估方法和技术,评估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存在随机性与主观性,得出的评估结果也失真。

2.从公共管理角度来分析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措施

2.1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需要采取的措施

城市公共组织需要从数字化管理模式入手,革除冗余重复的职能机构,建立合理的职能机构体系,并且加强对职员的培训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对职员进行考核,考核与绩效、薪酬和人事调动挂钩,使薪酬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发挥作用,使得组织、职员办事效率提高;相关组织应制定贴合实际的招募标准,监督部门应加大对志愿者招募的程序监督力度,同时应采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针对志愿者组织杂乱的问题,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具有纪律性组织性,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志愿者行为,严格进行对志愿者的选拨后期的监督反馈工作;城市公共组织需要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应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为群众着想,也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与建议,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更有利于组织工作的开展。

2.2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关组织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对公共政策过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整治,对政策制定部门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近,他们使制定出的政策能有效的推广到群众生活中。需要对数字化城市政府的政策理念进行转变,培养数字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健全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制度,加强政府内部人员的沟通交流,对政府政策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严格把关,同时加大对执行人员的监督力度;执行政策时可以建立多支进入群众生活的执行人员,宣传政策的制定意图,让群众理解政府的想法,执行人员不仅去执行相关措施,也可以提高群众对政策的接受能力,这样能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并且拉近执行人员与群众的关系。

2.3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

对现存的绩效评估标准进行分析整合,对存在过于宽泛或精细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标准尽可能的公平公正与公共部门绩效相匹配,在选定新的绩效评估标准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接受群众的建议与监督,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使评估结果真实。绩效评估结果出来之后,需要相关部门对评估的相关组织和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使各组织、各部门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这样评估才有意义;健全公共管理部门的问责机制,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欢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与举报,群众举报多、绩效评估差的部门人员必须进行问责,归咎他们的责任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教育培训,对屡次不改的部门人员必须进行裁决处理,这样才能调动公共部门内部人员的警戒性也发挥了群众的作用。同时为了发挥各城市公共部门的职能,注意对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体系进行整合规范,在绩效评估中引进信息技术以及创新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合理运用评估的结果。

3.结语

篇3

一、机构库的内涵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也称机构信息库,简称IR,它以开放获取理念为根本并依托于某一特定机构而建立,其内部收录了该机构全部类型的学术资源及重要文件资料,且对这些资源加以处理并长期保存,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学术资源交流渠道。[1]

二、高校图书馆建立机构库的优势及发展机遇

高校图书馆作为建设机构库的领航者有着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方面,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数字图书馆的日渐成熟,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更是日趋丰富,这些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数字资源为机构库的建设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机构知识库的建设需要具有专业技术人才团队的支撑,而数字图书馆迅猛发展的这些年,图书馆早已积累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加工处理经验,更培养出一批维护数字平台正常运转的专门人才。这些围绕数字图书馆建设培养出的图书馆员正是建设机构库的中坚力量,为机构库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机构库不仅提供了一个开放获取学术资源的路径,它的成立也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机构知识库中收录的数字资源均为校内师生及科研院所的学术成果,这些都不包含于图书馆馆藏。所以,机构库完全可以承担拓展图书馆馆藏的角色,丰富馆藏资源,完善馆藏结构。另一方面机构知识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出版商对数字资源的垄断,缓解了学术资源获取市场化的特性,极大地降低了图书馆的运营成本。[2]

三、构建机构库面临的困难

机构知识库是近几年的新兴事物,其产生的过程必然伴生着诸多问题,笔者从其构建的过程分析,机构库的构建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两方面主要问题的困扰,即资源投入问题与机构库内容建设问题。

1.资源投入问题

构建机构库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源的投入,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方面。机构库的构建、管理与维护是一个长期过程,其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如果建设机构库的过程呈现出资金的乏力,结果必将是严重影响机构库的建设质量。所以,经济问题是构建机构库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一般地,在机构库建立的准备阶段需要置备齐全所需软硬件等基础设施,而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便是软件系统选择上。机构库建成以后,用户在应用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机构库能够顺应发展,适时进行系统更新,这些确保机构库正常运行的管理与维护无疑需要大量资金予以保障。[3]

除了经济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的需求也贯穿于机构库整个建设过程中,从最初基于开放源码软件的个性化开发,到机构库的正常运行后的管理与维护不可能是一个或几个管理员所能够操控的,必然需要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团队的支撑。

2.机构库内容建设问题

机构库中收录的学术资源是机构库的价值所在,然而现实中诸多高校却面临着机构库内容匮乏的窘境。本文认为主要由于作者与出版商产生的版权问题及机构库的被认知度偏低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版权问题是影响机构库内容建设的主要障碍,版权问题指作者将学术成果发表到正式期刊后,又将其成果提交到机构库中从而引起的版权许可问题。[4]传统出版模式中在出版商收录并发表作者学术成果之前已于作者签署了一份版权转让协议,该协议规定一旦作者同意出版商发表其学术成果,那么作者就不再拥有对其成果的传播权,所以,当作者提交科研成果到机构库后,出版商将此行为视为侵权行为,必要时将会对作者提起诉讼。这样的结果最终会导致作者不提交任何将会引起纠纷的科研成果,从而迫使机构库内容建设出现乏力状况。

此外,国内机构库的发展尚且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者对机构库的认识只停留在简单地提交和获取学术资源的初级阶段,没能真正认识到机构库存在的价值,延缓了机构库内容的建设。

四、高校图书馆建设机构库的建议

高校图书馆建设自己的机构库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建库计划,以此应对不可避免的建库困难。

1.机构库团队的建设

机构库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参与建库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因为机构库的原始功能需求,原始界面展示皆由这些直接参与建库的工作人员提出,机构库中收录内容的管控、信息资源的处理加工、机构库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也都与这些参与建库人员密不可分。所以高质量的机构知识库建设必然伴随着专业的技术团队的支持。高校图书馆经过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早已培养出一批拥有一定技术基础、且数字资源管理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员,如果将这些馆员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机构库建设的专业团队,并对这个团队给予一定培训,提高整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在建设优质机构库时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专业技术团队能够满足建设机构库面临的技术资源及人力资源的需求,并且间接降低了软件系统开发、运行及维护阶段的资金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机构的经济压力。

2.机构库内容的建设

针对第三部分关于机构库内容建设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建设拥有丰富资源机构库的前提是让作者真正认识到机构库存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作者提交学术资源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多种途径加强对机构知识库的宣传,例如:向各学院分发关于机构库的知识手册、定期开展关于机构库知识的培训讲座、在学校主页或图书馆主页挂出关于机构库的知识链接,大范围的增加用户了解机构库的机会。同时,重点关注各学院科研带头人,提高其对知识库的认知,从而以点带面扩展到整个学院对机构库的重视。其次,积极主动帮助作者协调与出版商的关系,争取版权许可,避免纠纷,解决作者的后顾之忧。最后,主动向作者推送其感兴趣的学术资源,让作者切身感受到学术利益。此外,从普通用户的角度出发,优化机构知识库系统,简化资源提交程序,使其简洁明了便于操作,消除由不易操作给作者带来的厌烦情绪。

篇4

需求趋向:聚焦网络视频和视频监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对娱乐需求的提升。视频应用在社会安全防范、道路交通监控、视频娱乐网站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前景。而视频存储将成为存储应用的一个重要市场增长点和巨大市场。易观国际研究显示,未来存储市场依旧会平稳增长,到2010年中国存储市场总规模将达到97.4亿元,从2006年到2010年的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9%。

在网络视频领域,2003年至今,已知中国境内有16家网络视频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融资总金额将近1亿美元,其中5家企业获得两轮融资。网络视频企业集中在2005~2006年获得风险投资,2005年,共有8家企业获得第一轮融资,1家企业得到第二轮融资;在2006年,有6家企业获得第一轮融资,4家企业获得第二轮融资。这些网络视频网站都需要极大的存储系统来支持视频的提供和运行。未来的网络视频网站还会朝着更专业、更集中的方向发展,都将极大地拉动存储应用的增长。

在视频监控领域,随着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的普及,监控数据的存储越发显得重要。随着监控点的增多,视频数据量也随之增加。目前的数字监控可谓百花齐放,应用行业十分普遍,除了金融、政府、军队、口岸和交通等特殊行业外,社区、写字楼、酒店公共场所、工厂和商场都已应用了和正在实施数字监控,同时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特点已经非常明显,不再是单机的简单监控。与此同时,监控时间周期在延长,从每天8小时向每天24小时,从1个月向3个月,甚至向1年的存储周期发展,清晰度从普通的352×288向704×576提升,这些都使视频数据容量飞速发展。总体来说,数字监控应用正在向各个行业渗透,存储的时间越来越长,将构成极大的存储需求增长。

市场容量:2007年将达10.7亿元规模

整个存储市场在2006年依旧健康发展,预计2006整体存储出货量将达到17874.4TB(兆兆字节),整体市场价值将达到50.7亿元,与2005年同比存储出货容量增长11.5%,市场价值增长15.5%。存储容量需求依然强劲。在各行业中,随着中国重点行业、中小企业、电子政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存储系统解决方案日益受到行业和企业用户的关注,增长势头持续强劲。易观国际长期监测数据显示,从存储出货容量来看,电信、金融、政府依旧是存储的重点应用行业,而中小企业对存储需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些行业应用中,用于视频的存储出货量占到总出货量的31.4%,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增长。

易观国际研究显示,2006年用于视频存储领域的存储系统市场价值为6.4亿元,预计2007年用于视频存储的存储系统将达到10.7亿元的市场规模,在视频存储领域的同比增长将达到67.2%,远高于整体存储市场的增长。

在网络视频领域,2006年网络视频融资活跃,用户数量和流量都获得了较大的增长,2006年中用于网络视频的存储市场价值达到1.7亿元,2007年,在竞争压力下网络视频服务提供商需要增加存储量或者重新构建存储系统以提供更多更完善的视频内容。这意味着网络视频提供商对存储需求会更加集中,更具规模。这些因素将有效带动存储在网络视频方面的应用和发展,预计2007年用于网络视频的存储将达到3.9亿元的市场价值。

在视频监控领域,与其它数字系统不同的是,视频监控系统产生的数据量是非常惊人的。以CIF格式为例,要达到实用的录像质量和25帧/秒的连续性,一个视频通道以JPEG进行帧内压缩将产生约15KB/帧、375KB/秒、1.35GB/小时的数据量,以H.264进行流式压缩也将产生约400kbps/秒、200MB/小时的数据量。2008年奥运会、国内城市化发展与快速城市建设、西部开发与东北振兴、平安城市建设、部分应用领域安全事故频发等方面,都构成了2007年视频监控领域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

2006年用于视频监控的存储系统市场价值达到4.7亿元,易观国际预计在2007年,安全部门视频监控系统、城市道路指挥中心、高速公路视频监控中心、社区视频监控系统等都会大范围增加视频监控的应用,这将有效带动视频存储系统的增长。用于视频监控的存储系统将达到6.8亿元。

存在问题:客户风险和设备部署方案

从中国网络视频市场的研究中发现,目前主流的十几家网络视频服务提供商当中,能够基本实现收支平衡的仅有2家。在2006年网络视频融资活跃,用户数量和流量都获得了较大的增长,但是由于网络视频网站成本支出较高,如果在短期内无法证明商业模式的成功,进而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的话,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由于目前绝大多数服务提供商均处于无良好商业合作模式的状况,加上版权等问题,预计2007年底将会有70%的网络视频服务提供商退出市场。虽然如此,剩余的网络视频服务提供商将需要提供更多更专业的视频资讯和服务,网络视频网站对存储的需求依然巨大,这需要存储厂商能正确选择自己的目标客户。

在视频监控领域,按照传统的数字化视频监控的解决方案,每个摄像头采集下来的视频数据经过压缩直接存放在视频采集装置本地。由于单机硬盘大小的限制,影像最大保存周期受到很大限制。另外由于数据分散存放,对于集中化的查找和访问都带来一些困难。而且,由于视频监控的数据流是连续的,不像一般的应用是偶尔传输或者定时传输,而对于实时传输的监控数据来说,如果前端不存储,一旦网络有问题,这一时间段的数据将全部丢失。

在目前主流的几种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存储设备的部署都存在不同的问题,首先是集中式存储,即所有的视频数据都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存储。对于监控中心而言,检索数据和数据管理比较方便,但由于对网络带宽和中心存储容量的要求太高,在目前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条件下,不仅一次性投入大,而且日常运营费用也不小,对规模稍大的系统而言经济性较差,而且单点故障容易导致所有视频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其次是完全分布式存储,即没有中心存储设备,全部在前端存储录像数据。这种方案的中心构建成本和运营费用较低,但由于没有中心存储也存在一些方便性问题,同时前端的成本也更高一些。此外还有混合式存储,既有中心存储,也有前端存储,兼有二者的优势,如果采用多级中心的架构能适应更多的应用环境,但开发难度较大且费用很高。由于这些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需要存储厂商加大对视频监控存储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投入。

相关建议:选择目标客户和加大研发投入

篇5

热词:数字作品 版权保护 必要性 对策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产业转型升级的势头锐不可当。随着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数字化的传统作品形式,还是直接创作的数字化作品,其版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利益相关方的重视。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数字作品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后,对版权保护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对困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版权保护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断出台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扶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但从现实情况看,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目前在版权保护领域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现行立法滞后。版权制度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果没有印刷复制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存在对作品商业性、规模化的大量复制活动,那就不会产生版权保护的问题。同样,如果没有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也就不会产生数字作品版权保护问题。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总是会给作品的传播和使用方式带来新变化,这种变化冲击着现行的版权保护制度,使得现行立法落后于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数字版权保护法,只是在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有所涉及。2006年颁布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侵权以及数字作品合理使用范围等规定都不够清晰。当下,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涌现,传统的版权保护法律法规正在经受着来自新技术的新一轮挑战。

2.出版企业对数字版权保护不到位。版权是出版企业的核心资产,数字时代,企业通过版权运营和管理可以创造出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然而,目前国内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出版企业对数字版权的保护意识较弱,一方面体现在对作者的数字版权不够尊重,在未得到作者授权的情况下任意处理作品版权,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对企业已有数字版权不够重视,版权保护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数字作品版权很难得到应有的保护。

3.相关主体版权保护意识淡薄。首先部分权利人缺乏应有的维权意识。互联网时代,取证难、成本高,诉讼程序繁琐,赔偿低微,导致很多被侵权人主动放弃维权。其次,部分数字出版从业者,自律性不高,未经权利人许可,随意转载他人作品。此外,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非授权作品,缺乏尊重版权人劳动成果及自觉抵制盗版的意识。

二、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问题,其中,数字授权问题是困扰数字版权产业的巨大瓶颈。因此,有人提出,对数字作品进行保护,不利于产业发展,其结果是限制了公众获取知识的利益。笔者认为,大力保护数字作品的版权,并不是忽略社会公众的利益,而是从促进创作繁荣,保证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保护了公众利益。

首先,数字侵权行为影响版权人智力创作的积极性。版权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鼓励智力创造,促进文学、艺术、科学的繁荣,保护权利人的智力成果。无论是传统作品的数字表达形式,还是新型数字作品,均是创作者的智力成果,如果法律对侵权行为视而不见,那么版权人就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势必影响其智力创作的积极性。

其次,不正当复制和传播行为将影响出版者的收益,从而不利于数字作品的传播。数字技术的特点决定了数字作品易于复制和传播的特点,作为作品的传播者出版社,在面临数字作品被侵权风险过高,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其利用新技术进行产业革新的积极性就会受挫,长此以往,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将令人堪忧。

再次,引入版权制度有利于保护数字作品的完整性。我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版权人享有保护作品完整权,而数字作品的特征决定了其完整性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遭到破坏。

由此可见,通过版权制度对数字作品进行保护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版权制度从来都是以不断吸纳包容的方式将新出现的传播技术纳入自己的调整范畴。

三、数字作品版权保护对策

从1709年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版权法――英国的《安娜法》诞生至今,版权制度已历经300多年。版权的历史是一部适应新科技发展的历史。笔者认为,解决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加快相关立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配套的数字出版法规,面对复杂的数字化发展环境,现有法规显得力不从心,加快普遍适用的版权法律法规立法工作,修订相关法律,明确数字出版法律身份已迫在眉睫,应通过立法界定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范围、使用权限,明确数字作品侵权认定标准,将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平台的传播行为纳入相应的法律体系,明确版权人在产业链中的主要受益人地位,明确公共图书馆等机构对数字作品公益性利用的合法性等。

2. 加强司法救济

加强对版权的司法保护是版权保护的关键环节,是将版权法律法规付诸实施的具体活动。首先,维护作者权益仍然应该是法院在审理网络条件下数字作品版权纠纷案件需要首先考虑和适用的原则。其次,根据我国著作权法,“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是行为人构成著作权侵权的前提,数字化时代如何认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存在较大争议,笔者认为,判定数字作品是否构成侵权盗版时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即数字作品的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提供者不能证明其提供行为有版权人的合法授权的,即可认定侵权。再者,应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提高法定赔偿标准,建立惩罚性赔偿机制。我国著作权法虽然赋予了法官50万元以下的法定赔偿自由裁量权,但实践中法官一般以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或者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为判决依据。侵权成本过低,显然不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良性循坏。

3.完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

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对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增进权利人实际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权利人可以通过集体管理机构的监督职能防止权利被侵犯;另一方面,版权集体管理机构作为版权交易的中介与作品的使用者洽谈条件,授权使用者使用,收取费用并在版权人之间进行分配,这对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作品授权尤为重要。我国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产生时间较晚,且带有行政性色彩,存在诸多不足。但即使如此,版权集体管理制度仍是数字作品版权保护领域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权利人加入集体管理组织的积极性尚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尽快完善集体管理组织制度,解决好数字化条件下作者授权、费用收取、许可使用证明发放、费用分配的公开透明、合理合法等问题,是提高权利人信任度的最有效途径,对数字作品版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4.通过权利管理信息加强版权保护

权利管理信息,是指被嵌在电子文档里,附加于作品复制件上或当作品向公众传播时显示出来的电子信息,它标示出版权人和创造者的姓名以及其他有关的版权信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互联网条约及我国著作权法对数字作品权利管理信息均明确给予法律保护,最高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行为人故意去除或者改变版权管理信息而导致侵权后果的,需承担侵权责任。实践中,使用者一般以版权声明、来稿说明等方式单方面做出。值得注意的是,权利管理信息尽管受法律保护,但某些免责声明本身的效力却值得商榷,例如“作品凡经本刊采用,即视同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这种一厢情愿的声明,很难获得法院支持。笔者认为,权利人或者经合法授权的人如能通过数字作品载明的合法、有效的权利管理信息,将作品的授权范围、使用费用、使用方式、支付方式等授权事项叙述清楚,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作品的受保护程度。

5.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加强版权保护

技术措施是指版权人或相关版权人为防止他人未经授权接触或使用作品或录音录像制品而采取的技术上的手段和方法,其为版权人管理、控制、甚至追查作品的传播和使用提供了新的机会,常见的技术措施包括控制接触作品的技术措施、控制使用作品的技术措施、控制传播作品的技术措施、识别非授权作品的技术措施、制裁非授权使用的技术措施,等等。同权利管理信息一样,我国著作权法对此类技术措施给予法律保护,权利人可以通过数字加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电子签名技术等技术手段对作品进行保护。

6.培养社会公众的数字版权保护意识

数字作品的最终流向是消费者,是社会公众。因此,提升社会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是实现版权保护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数字出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及行业协会应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造、尊重版权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众普及版权保护法律常识,形成全社会自觉抵制盗版、侵权的公众心理基础,从而构筑起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 问题分析 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投资空前高涨,我县建筑规模空前。工程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住宅工程的质量,不仅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直接影响他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作为建筑工程主要的责任主体,建筑产品的直接缔造者,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但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还关系着人们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

1.我县目前工程建设质量基本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县基建规模处于急增状态,2008年全县建筑工程总面积40万平方米,2009年又增长到100万平方米。而06年以前我县建筑工程总面积平均不到20万平方米。在如此大幅增长的建筑规模面前,在县委县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建筑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建筑质量整体水平基本保持平稳,基础、主体结构未发生重大质量事故,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率保持在很低水平。

1.1工程一般性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仍然存在,如:防水层渗漏,新型墙材的内墙抹灰裂缝等。

1.2住宅工程投诉有增多趋势。住宅分配制度改革以来,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多年积蓄换来的商品房质量尤其重视。

1.3施工企业质量意识淡化、创优积极性消失,装饰工程质量总体呈下滑趋势;现实施工企业只求合格,不思创建优质工程。

1.4小型工程质量,特别是其结构工程质量与正规工程相比,差距较大,发展不协调。

1.5有些工程存在挂靠资质、恶意压价竞争、非法转包分包、规避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等现象;个别承接工程施工任务后通过缩减管理力量和装备设施投入来谋利,这些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施工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

2.我县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一般采取三级管理制。企业决策层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技术不分和项目部分别具体实施运作。

2.1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县施工企业都建立了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了质量管理体系,推出了标准化生产,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但不可否认,在基建规模急剧扩张的今天,大多数企业面临着技术、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模式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质量管理体系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①企业实际能力。目前,建筑市场准入的条件主要是一些反映企业业绩、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的数字指标要求等,这是表示企业拥有形成质量保证能力的今本资源条件。但有的企业虽然在业绩、人数方面达到了要求,但并没有足够的质量保证能力。

②企业管理制度。建筑企业三级管理体制下,公司依靠质量手册制定质量目标方针及各部门职责,各质量部门由质量体系文件明确本部门质量管理目标,项目部第三层次文件则涵括了施工资料及各工种管理制度等。

③企业管理力度。企业建立制度后,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但目前建筑企业还没有真正严格按制度按规范进行质量管理,造成三级管理制度的脱节。有些建筑企业实行的项目承包制后,取消公司质检部门,仅项目部向公司上交管理费,公司很少甚至不过问其生产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转包挂靠的界限已日益模糊,其与符合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总分包体制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没有纳入企业的管理质量体系。

④企业适应能力。由于我县建筑企业转制时间普遍不长,各企业、企业各部门对转制后新角色、新环境适应不足,面对不断完善的建筑法规、标准,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应变不足,质量管理措施相应滞后。

⑤企业质量意识。在工程竣工验收由核验制改为备案制后,由于取消了优良这一工程质量等级,同时在企业业绩及工程招投标等方面质量因素影响力的减弱,致使建筑企业质量意识一定程度弱化。

2.2建筑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及工程项目部门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工程建设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因此,身处施工第一线的企业质量部门及项目部事前对这五方面的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的关键。对照现代企业要求,我县建筑企业在这些方面也有不少欠缺。

3.针对我县建筑企业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面对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必须通过建筑企业不断完善自身,依托政府主管部门不断调整监管重点,协调各方关系,建筑企业质量关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建筑业才能真正健康茁壮成长。

3.1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①不断调整监管重点,加大对参建各方主体行为的管理力度,使之成为实体监督并重的内容,保证施工质量环境。

②鼓励建筑各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协会在各自行业内充分发挥作用,特别要在建筑协会下成立质量分会。

③强化对小型工程质量监管。

④设置专业培训机构,对企业上岗质量管理人员实施岗前再培训。

3.2施工企业

①大力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企业三级管理。特别是在企业层,强化技术质量部门的建设,完善QC小组等组织。

②编制有关制度、规章,形成企业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

③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引进、培训、继续教育。

④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具体应用,在技术创新中不断提高施工质量。

⑤制定、完善奖优罚劣制度,鼓励质量、项目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工程品质。

篇7

关键词:ADSL问题分析网络优化

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是一种采用频分方式,在一根普通的电话双绞铜线上同时传送模拟话音信号和高速数字信号的技术,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利用现有的固定电话网络,并能为用户同时提供传统的模拟语音通信和高速数字通信。基于目前我国很高的固定电话网络入户率,ADSL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佳选择,ADSL己经成为目前宽带接入的主流技术。

一、ADSL技术

ADSL技术是xDSL(数字用户环路)的一种。它是以铜质电话线为传输介质,采用多种调制技术,在现有电话线上引入的高速传输技术。

ADSL通过不对称传输,利用频分复用技术(或回波抵消技术)使上、下行信道分开,减小了串音的影响,从而实现信号的高速传送。ADSL技术在双绞线上形成了三个不同速率的“管道”。在1MHz的频段内,0.3~4kHz用于传输话音信号,4~138kHz用于传输低速的双向信号,138kHz~1MHz用于传输下行信号。

ADSL在信号调制、数字相位平衡、回波抑制等方面采用了先进的器件和动态控制技术。其调制技术包括正交幅度调制QAM(Quadrate Amplitude Modulation)、无载波幅相调制CAP(Carrierless Amplitude/Phase)和离散多频调制DMT(Discrete Multiple -Tone)技术。ANSI标准T1. 413是基于DMT的,DMT调制技术已成为国际标准。

ADSL技术支持标准有ITU-TG.992.1(全速率G.DMT)和G.992.2(G.lite)。全速率ADSL在一对铜线上支持上行速率640kbit/s到1Mbit/s,下行速率可达8Mbit/s,有效传输距离为3~5km。无分离器的ADSL G.lite是ADSL的一种简化版本,上行速率可达512kbit/s,下行速率为1.5Mbit/s,有效传输距离为3~5km。

二、宽带ADSL 接入网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接入网点的DSLAM 设备均采用裸光纤的方式接入汇聚设备,只有少部分接入网点的 DSLAM设备因无光纤而采用2Mbit/s传输上行接入汇聚设备,同时目前的宽带小区及网吧LAN 接入是以光纤直联的方式,因此,造成占用大量的局间中继光缆和市县局的农话光缆;

(2)由于接入网点分布较广,节点数多,同时DSLAM 之间采用级联方式或者是多级级联方式较多,造成维护困难,不易发现故障点;

(3)随着现有ADSL 用户的大量发展,ATM 交换机端口和处理能力已渐趋饱和,对今后新建的ADSL局端的部署如果继续沿用 ATM 上行的方式,将对现有的ATM交换机产生较大的压力。因此对IP 城域网的建设急需迫切,新建的DSLAM设备以IP 上行为主,以便减少ATM 交换机的承载压力;

(4)随着ADSL多次扩容,汇聚节点及其下挂远端接入点的ADSL 用户数量总和已经超了2000 个,即在一条155Mbit/s 的ATM 链路上,ADSL 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000个,也是造成拥塞的情况之一;

(5)BRAS 负担过重。由于初期ADSL 用户数量较少,BRAS 节点也相应建设较少,随着ADSL 规模越来越大,初期建设的BRAS 已经出现了满负载工作,有些新建BRAS 却利用不高的情况,造成ADSL 用户的需要大量的割接。

三、基于ADSL的宽带接入网组建及优化

1.ADSL接入端布局规划

(1)合理分散、就近用户

城市对宽带接入的需求大,为了减少线间干扰,建议采用合理分散、就近用户的形式设置节点,尤其是对经济形势较好的、居住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建议接入网实现ADSL全覆盖,在接入网规划建设的同时考虑ADSL的规划建设,以便运营企业在提供电话业务的同时也能提供ADSL业务。

(2)规划周期

在规划ADSL的容量时,尽量以满足未来一年的需求为宜,时间太短易造成容量紧缺,工程建设频繁,网络规划混乱;时间太长则易因为需求预测不准确而导致资源空闲或短缺。电信市场经营部门每年都要对下一年的ADSL用户情况做相应的预测,以便为工程部门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3)子框满配用户电缆

工程建设时建议对DSLAM设备采取“子框配满用户电缆”的原则,一方面可以减少设备扩容时的工程量,另一方面方便优化人员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地在现有网络容量上进行资源调配。

2.宽带接入网组建主要设备

(1)DSLAM

数字用户环路接入模块(DSLAM)集成多个ATU-C的功能,每个ATU-C连接一路接至中心局的双绞铜线,并负责将该双绞铜线承载的ADSL信号转换成可以通过特定主干网进行路由的数字式数据信号,DSLAM负责将多个AUT-C产生的数字信号集中到主干网上(如ATM网、以太网),实现用户与hitemet的最终接入。

(2)BAS

宽带接入服务器(BAS)是面向宽带网络应用的接入网关,用于终结来自用户接入网的连接,提供接入到宽带核心业务网的服务。它主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汇聚DSL和以太网用户的数据流,并对这些用户进行认证、授权和计费,同时为汇聚在BAS上的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

篇8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全文教据库;贵州;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254.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6―0183―06

在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很深切地感受到民族文化蓬勃的生命张力和民族文献积淀的厚重,同时也感觉到对民族文献加以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必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而网络环境的变化、地方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更是重点建设研究的课题。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进行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必须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的特点,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的数字鸿沟现象。

一、具有鲜明特色的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文献

自古以来,我国西部各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尽管西部民族地区文献信息资源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却具有鲜明的特色。

1.少数民族文献

西部民族地区都重视对本地区民族文化文献的收集、整理,如:新疆有大量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文种的地方少数民族文献;青海对闻名退迩的藏族民间史传《格萨尔王》的文献资料收集丰富;宁夏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一直注重回族、伊斯兰教文献的收集;云南省重视对包括云南地方人士著述的云南本地出版物、外地人士有关云南著述的收集、整理,且以彝文、东巴象形文、傣文和藏文文献最为丰富;贵州有为数不少的苗、侗、布依、彝等多种少数民族文献,如被誉为水族“易经”、“百科全书”的《水书》;据初步统计,全省民族古籍文献藏量在20000册以上。

建设西部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也有利于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与保护,更有利于民族学研究。资源库包括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人物、民俗、语言、文字、服饰等,其数字化内容可包括文字、图片、图书、论文、手稿、档案等多媒体信息,最终可建设成为人们了解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2.人文与旅游文献

西部大多数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旅游业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产业。如甘肃的敦煌文化遗址、四川的九寨沟、卧龙大熊猫保护自然区、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世界级的湿地草海、梵净山、云南有世界上纬度最低的现代山岳冰川景观玉龙雪山、热带生态景观西双版纳、千年古镇丽江纳西古镇、新疆的天池、广西的漓江、的布达拉宫等等。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融合,为西部的特色旅游文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依托本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和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资源,进行有关文献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将西部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转换保存下来,还可以通过网络,向世界宣传中国西部,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重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文献资源库的建设,通过网络介绍西部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地理、环保、民俗等内容,形成与其它行业建设的旅游数据库有所不同的特色,既可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献的史料价值,又可为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3.其它特色文献

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珍贵特色文献。如广西桂林收集了大量的抗战时期出版物,为研究抗战时期的历史提供了资料保障;陕西省有为数不少的珍本、孤本、稀见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使用价值。其收藏的宋、元年间刊刻的佛经总集《碛砂藏》是全国之首,此外地方志、陕甘宁边区革命文献的收集也是一大特色;重庆作为当时抗战大后方,藏有大量的民国时期出版物,特别是抗战版图书、期刊、民国时期出版物,民国时期大量的联合国资料等;四川出突出地方志收集外,还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特色;甘肃的西北地方文献收集,是海内外研究西北史地、西北民族、中西交通、丝绸之路、敦煌学的文献基地,如享誉海内外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国内外收藏最完整的大型明版木刻佛教典籍丛书《永乐南藏》等。

开展这几类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如建立“革命文献全文资料库”,可考虑以陕甘宁边区革命文献为主,辅以贵州遵义、赤水、四川等地革命文献,并注重加强后期研究性文献的收集、补充,使之完善并成为海内外研究时期(1921年一1937年)的全文数据库。“抗战时期出版物专题书目库”,可考虑建为书目数据库,主要以广西桂林、重庆的抗战时期出版物书目为主,补充贵州、云南等地区的书目,成为研究抗战时期有关内容最完整的专题书目数据库,等等。

二、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必要性

1.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效的文献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

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经济部门在经济发展规划的决策过程中,需要掌握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状况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掌握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便对现实状况作出合理的分析解释,事实求是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预测和规划。而在地方文献中,对于各地的人口、物产、矿藏、水利、自然灾害、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等等,都有详细记载。由于西部地区基础条件较落后,对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和深远意义认识不足,加之民族地方文献的分散性、断续性、不规范性的弱点,又缺乏分工协调和有组织的整体化建设,增加了地方文献资源利用的不畅。因此,开展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显得更为必要。地方文献资料的数字化,为快速准确的查找地方文献历史记载和依据提供了平台,信息的畅通对于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弥补“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

西部地区由于受到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状况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人文环境多样化,人口素质偏低,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受技术水平、经济能力影响,电脑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报刊订阅指数等具体指标都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实际上技术的进步,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缩短西部与中东部地区信息获取渠道的距离,反而是带来了更明显的差距。“数字鸿沟”使得西部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信息传播利用的差距加大,导致地方文献缺乏有效地组织与开发利用,实际上已失去参与数字化建设和信息交流的权利。比如在贵州,由于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地方文献的数字化才刚刚起步。就是实现了数字化,能否广为利用也存在问题;此外,民族文献语种多样的特点、汉语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跨语言信息存取及数据存储、保存技术、设备缺乏的障碍等等,都困扰着贵州地方文献数字化的建设。就地方文献信息的数字 化开发利用而言,西部地区正在被边缘化。因此,西部地区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有利于缩短由“数字鸿沟”带来的与东中部地区存在的差距。

3.有利于地方文献的数字本土化

对于西部地区的地方文献建设,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确立自己的地位;只有自己开展建设,才能更好地体现本土特色。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西部许多地域性很强的地方文献存在濒危性,传统文化生态犹如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样脆弱。因此,开展有特色的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的数字本土化和有效利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建设实践

西部地区信息化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的根本问题是数据库建设。由于地方文献是史料性很强的文献信息,因此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和文化依据,而地方志是一个地区的百科全书,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技术和方法进行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建设是地区文献数字化的基础。

贵州目前正在开展“数字贵州”建设,而建设标准规范的本省特色资源全文数据库,是构筑“数字贵州”信息平台的基础之一。在这方面,“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1.“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建设

“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由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建设。该数据库是以贵州省地方志编修成果为基础,利用贵州师范大学“数字校园”平台、设备、技术及专业人才进行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项目。其建设目标是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省情信息依据;为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地情资料;为全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查阅省情资料的平台;应用计算机存储技术和检索技术,改变传统的图书情报服务方法,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为逐步实施全省各市(州、地)、县地方文献的共建共享打下基础。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地方志文献的数据处理、数据标引、数据存储、数据传输、五方面的实践,探讨了文献资源数字化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强调不同背景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应根据其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数字化方法。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全文数据库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和大容量硬盘储存等技术,可实现的功能有:浏览网站栏目,了解全库概貌;提供分类单库检索或多库检索,提供全文检索;指定检索方式,按卷、章、节,提供关键词、题录及组配方式检索查询;提供有两次以上的检索查询;提供地图、图片检索浏览等等。目前已完成的部分以《贵州省志》65部专志和4部专志为基础,容纳有2GB,1万3千多条元数据的信息为主体,正逐步扩大到市、县两级志书、旧志书,包括各行业和市(州、地)、县相关的地方资料。

2.建设效果及意义

该项目较好的体现了数字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思想,最终建设目标实现了贵州(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共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文献资源的版权问题;对贵州自建全文数据库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形成了一项知识信息加工产品,提高了贵州省省情(地方志)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贵州地方志文献进行搜集、整理、数字化转换、标引、建库、等,形成了一项知识信息加工产品,实现了区域性地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完成的“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省情信息依据;为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地情资料,成为了为我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省情资料的平台之一;同时。改变了传统的修志在史方法;为实施全省各市(州、地)、县省情文献的共建共享打下了基础。

其次,提供了一个跨系统跨单位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由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向贵州省科技厅申请,不同系统的两个单位共同开展建设。成功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一个跨系统跨单位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成功范例。

目前,“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已通过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贵州地方志网站、贵州省科技厅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向贵州省国家级新材料研究基地和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等十多所高等院校提供免费使用,解决了本省20多年来地方志成果未能广泛服务于社会的问题。

3.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中,以下影响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应予重视:

(1)版权问题

版权问题是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范围。如果版权问题没有处理好,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和利用不可能正常有序地进行。尽管“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项目是贵州师范大学与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开展建设的,但目前也只解决了新编贵州省志的版权问题,导致一部分数字资源只能在局域网内使用。因此,只有妥善处理好版权问题,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建设方可正常有序地进行。

(2)标准化问题

目前,国内数据库建设标准尚不统一,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在全国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使用的是PDF格式建设数据库,福建和山东使用的是TXT格式;贵州省大多使用成熟的管理平台软件,有些省则使用自己开发的软件;贵州使用人工标引,其它省使用电子自动标引等等。这些方法孰优孰劣很难评说,但是采用标准的不统一,势必影响资源的融合共享,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3)不断扩展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省省情(地方志)资源没有进行过数字化工作,上述项目解决了省级志书的数据库建设,而400多部贵州省第一轮新编的市(州、地)、县级志书及一大批乡镇志、部门志、企事业单位等等尚未进入数据库;要实施全省各市(州、地)、县省情文献的共建共享,资源数字化的工作工程浩大。那么,找出更为便捷的资源数字化的方法和途径,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建议

1.重视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深入挖掘文献的知识、文化内涵

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就是发掘寻找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中的切合需要的数据、事实、经验、知识、情报、信息,为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对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的认识,不能仅仅只是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它更重要的是要对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利用,目的是提升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文化厚重感和利用率,不仅可实现网上传递,或者利用检索方便、快捷,而且通过数字化建设的过程挖掘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内涵、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不同于一般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它融合了地方文献整理、地方文史学研究、文献的数字化等内容。因此,在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中要重视文献的整理工作,为地方信息资源库建设提供质量保障。

2.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有选择

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经济能力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民族地方文献信息 数字化建设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建立在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针对性、时效性、正确性和系统性进行仔细甄别和选择的基础上来进行。笔者认为,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应立足于自己的文献优势,以建设特色地方文献资源库为主,突出特色,确立重点。将重点放在具有地方特有文献资源的领域内,发挥地方特色,注意突出地域文化特征。把地方文献数据库建成新颖、独特、在特定地域领域内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献信息资源库。

3.建立本地区统一的地方文献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各地有关机构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介绍经济、文化等内容,提供大量反映本地区的地情资料。但是,由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没有统一的管理,如地方政府、地方性文化信息门户、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地方旅游网站等都在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其中,旅游资源重复建设的频率最高,地情资源次之。以贵州省黄果树景点为例,相关的旅游资源网有数十个,对同一个景点,也有相当多的网站做了重复的资源建设工作。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西部民族地区建立本地区统一的地方文献网站,像广东省数字文化网那样,用一个门户网站将本地区所有地方文献资源集中起来。地区性地方文献资源网站的内容主要应以本地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地域性特点,同时,强调整体性原则,进行分工协调,避免重复建设。贵州省还没有统一的地方文献网站,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也一直没有建立,这对于贵州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十分不利。建议在贵州省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下,建立统一的贵州地方文献网站。

4.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走共建共享的道路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合各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力量,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应倡导多地区、多系统的合作建设,走共建共享的道路,以此推动西部民族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建设。“贵州省省情(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因此,以区域共建理论框架为依托,在本地区构建一个覆盖一定范围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平台,通过地方文献共建共享体系的建立,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和地域限制,将更加有利于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开展。

西部民族地区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有效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是西部地区地方文献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将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扩大对外开放和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积极作用。

篇9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国家电网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为了能够促进电力系统平稳的运行,就必须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减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提高其可靠性。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电力系统也朝着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能够实现整体的发展。为了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管理,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对管理方针进行优化,协调各项管理内容,完善相关的水平,促进综合电网的发展。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1.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存在问题

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起步比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电力系统的改造,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了现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在设计中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范本,现在,我国在进行国家电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局限性,导致了其不能提高效率,在电网的建设中还出现很多的事故。我国的电网建设还不成熟,虽然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改造,但是还是不能解决城乡电网统一的问题。所以,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使用的过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能实现兼容性,在不同的设备上不能同时使用,其接口是不一样的,而且出现了设备之间不能连接的问题。现在,国家电网的覆盖范围比较大,各个地区在进行电网建设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是不统一的,使用的电力设备也是不同的,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在管理上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题。所以,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分析不同地区使用的电力设备的共同点,能够使自动化系统具有兼容性,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使用。

1.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的设备存在问题

在使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设备很容易出现故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各项指标和不合格,在选择电力设备中,为了能够减少经济成本,他们就会忽视电力设备的性能,导致了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电力设备也投入到使用中。在使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对技术的成分要求比较高,在工作的运行过程中没有制定安全标准。尤其是工作人员在管理中缺乏责任感,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对自动化技术的操作上会存在失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运行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上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对国家电网构成威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的使用中,会出现各类干扰问题,不能使系统稳定的运行,对电力系统产生很大的隐患。

1.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管理上存在问题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管理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这些管理人员的素质并没有达到要求,当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出现故障的时候,都依靠厂家来维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人员匮乏,导致我国国家电网的安全受到威胁。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重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人员的培养,促进安全的宣传和教育,防止在使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方案也不理想,这就导致了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措施

2.1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水平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方面,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在维护设备中要富有责任心,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没有人管理的问题。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中,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共同使用,建立数字化的电网,完善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促进我国电网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实现了全面的管理,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防止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发生遗漏的问题,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综合管理,提高管理的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水平,使我国的电网在运行中减少故障的发生,使运行的经济效益提高。

2.2强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所以,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实现全面的管理,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科学的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模式进行分析,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应该结合我国的经验,在规模建设上进行各种考虑,应该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进行分布式的结构设计,能够将电力系统的各个设备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电力系统的各个单元应该是相互独立的,防止各个单元的相互影响。在强化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时,应该实现系统使用的兼容性,在此基础上,实现电网功能的扩充。运用简化电力系统结构的方法,从而能够方便管理,在电力系统的设计中,可以简化二次接线,从而能够进行分布式的设计。

3结语

现在,我国的电力事业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电网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导致停电问题,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受到影响,原因在于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该强化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作者:朱坤双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杨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3(13):46+12.

[2]农有文.综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J].通讯世界,2013(11):91-92.

[3]王平荔.有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策略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08):24.

篇10

一、农机监理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农机监理业务档案按照保管方式分为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按照业务种类分为农业机械档案和农机驾驶人档案。档案具体内容应当严格按照农业部“两个规定、两个规范”相关规定首存保管。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自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业务规范化提升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全市农机监理业务规范化水平长足发展,取得实绩。目前呼伦贝尔市共有农业机械档案14.98万份,农机驾驶人档案13.13万份。全部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也看到,在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机监理工作出现了很多新形势、新变化,导致基层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和困难。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素养偏低、知识更新较慢

2018年新规定规范实施以来该市农机监理业务及档案管理工作移交旗市区(县级)农机监理机构,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由此起步,档案管理人员多为业务人员兼职、档案知识匮乏。加之原有的档案管理标准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形式和内容逐渐复杂,特别是实现数字化平台管理以来,很多原有档案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不能有效掌握和推进农机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亟待知识更新和本领提高。

2.档案管理设施不足、装备落后

基层农机监理业务机构存在“重业务、轻档案管理”的思想,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无足轻重、“难见成绩”,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资金、装备投入不足,档案管理设备陈旧、条件简陋,不足以达到档案管理标准化要求。实现业务档案管理数字化平台管理以后,由于缺少电子档案所需的设备,对电子档案安全造成一定隐患,同时造成档案管理数字化平台不能充分发挥效能。

3.存在业务档案不规范情况

农机监理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未达到相关要求,以致业务档案出现瑕疵、缺漏,虽然数量较少,但严重影响后期档案使用中的效率,甚至造成严重的错误。

三、解决办法和建议

1.加强监理业务规范化,推进档案管理建设工作

严格按照农业部“两个规定、两个规范”的要求建立、收存、管理档案资料,坚决杜绝监理业务办理过程中资料缺失、手续不全等现象造成的原始档案资料不规范。要以农机监理业务高度规范化确保档案管理资料完整、合规。各级农机监理业务部门,特别是基层农机监理业务机构,要充分重视农机监理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对农机监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作用。将档案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使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前置化”,以档案管理的高标准要求反推农机监理业务规范化工作提升,以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标准要求催生农机监理部门责任落实和业务规范“内动力”,进而提升农机安全监管整体水平。

2.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知识、数字化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人员综合素养,培养一批业务素质过硬、技术本领高超,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农机监理档案管理专门人才。对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常态化考评,建立工作机制,对档案管理工作实行责任制管理。

3.提高档案管理硬件设备水平

完成好农机监理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装备设施是基础支撑。需要按照档案管理标准配备充足的档案管理设备并及时更新,为电子档案提供相应的设备、软件支撑,在确保电子档案安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实现便捷、准确、安全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