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09:1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学习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本文通过中美教师的合作,对两国大学生学习观念进行考察和对比,从中找出我们的差距。
一、引言美国的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培养出许多世界级顶尖的科学家和学者,并以它科技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那么美国的大学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很长时间里人们在探讨这个问题。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学校都聘请外籍教师来华讲学,其中美籍教师居多。他们不仅带来知识,也带来了美国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思维模式和异国文化,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美籍教师认为,中国学生的表现与他们的期待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给他们造成了一种课堂上的文化震撼,感受到了中美学生的差异,也经历了来自学生方面的挑战。2000年笔者就他们对中国学生的印象与来我院任教的三位美籍教师进行了座谈,他们感慨地说,中国学生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们对老师极其尊重,课堂上多数人不愿意参加讨论,等着老师来教,多数人不喜欢坐前排,怕被叫到,反馈很少。根据美籍教师对中国学生的不适应,我们也了解中国学生对美籍教师上课的认可度。许多学生说,美籍教师不会讲课,他们除了纯正的发音外,不如中国老师教的知识多,教的系统。是什么造成彼此期待间的差距?中美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哪些差异?此后我请美籍教师格兰德.克尔夫人(Mrs.GlendaCole)与我合作探讨中美大学生学习观念上的差异,以期树立中国大学生更有利于发展的学习观念。
二、比较的切入点
比较是我们识别事物,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中美大学生在许多方面都有同一性和差异性。通过与美籍教师的交流探讨,我们共同认为两国学生的根本差异在于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观念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为此我们决定把传统价值观念对美国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的影响作为切入点,以此为依据,对比中国大学生在相应方面的表现。美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什么?美国从建国至今已形成一种以传统价值观为中心的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自从1908年以色列人Zangwill把这个移民国家称为“熔炉”(Meltingpot)以来,这个概念就一直被沿用。是什么能把这样一个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凝聚在一个年轻的国家里?是主体文化。这种主体文化是以西欧中产阶级清教徒为特征的,在此基础上,在这个新的移民国家里形成和确立了一种特定的价值模式。Datesmanetal认为在美国传统的价值观中有六个价值观念影响尤为突出,其中个人自由、机会均等、财富积累是吸引移民的原动力。为实现这些愿望人们必须独立自主,勇于竞争,努力工作。这两方面结合最终共同构成了美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六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的形成都与另一方面紧密相关。美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传统价值观的再现。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主张学校与社会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大学阶段是青年们开始充分认识和践行传统价值观的阶段。在这些观念的积极影响下,大学生们养成了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这对他们的未来有绝对的意义。因此从这六个方面研究美国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认识两国学生学习上的差异。
三、美国大学生学习观念的调研结果
克尔夫人以美国传统文化中的六个价值观为参照框架,以自己所教的犹他州立大学强化英语语言学院的学生为对象,对传统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每一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观察和描述,其报告结果如下:1.体现个人自由方面a)学生自己选择学校和专业;b)第一年可以是“选择”(shop)的一年;c)学生在第一年“选择”过程中,完成一些基础教育课程。这也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d)第一年可能是了解自己的一年(WhoamI),即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专业兴趣;e)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f)不同的教授,不同的系部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g)教授和系部可建立自己的评分标准。2.体现独立自主方面a)学生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b)如果学生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可以直接与教授联系;c)学生可以通过工作、配偶、奖学金或贷款来资助他们完成高等教育;d)学生可以与教授意见不同,但应以适当的尊重的态度提出,教授对具体问题有最终的解释权;e)学生不一定要在四年内完成学士课程,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延时毕业;f)学生自己要学会利用图书馆,学会使用计算机,学校提供这方面的课程。3.体现机会均等方面a)在称呼上有的教授让学生用名,如Bill,Mary来称呼他们,教授们也称呼学生的名;b)教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课内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事实上教授是有权威的,学生处于服从地位。有时如果教授与学生们太友好,学生会利用这种友好。假如教授与学生一起喝咖啡,他/她就会不太注意或降低对其课程的标准。一般说来,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注重与教授之间的关系;c)在教室里创造一种轻松气氛会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其理念是学生在舒适的气氛中会学得更好;d)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奖学金、学生贷款、助学金、工作-学习资助项目。4.体现勇于竞争方面a)如果教授评定成绩按正弦曲线,学生则不愿意互相帮助;b)课堂上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多数学生积极参加;c)进入研究生院需要较高的平均分;d)分数用来激励学生学习;e)学生经常因分数与教授发生争执;g)作弊会遭唾弃,剽窃要受鄙视。这两种行为会导致不及格或被开除。5.体现在物质财富方面a)学生中有一种普遍的观点,受的教育越多,将来赚的钱也越多;b)成就感很重要。作业、测验、考试成绩是学习阶段的财富,尤其是在本科阶段;c)许多课外活动与课程一样重要。经常是这样:如果一个学生得B,但积极参加多种课外活动,如学生各种组织、体育运动项目等,他会被视为优秀学生。荣誉亦为财富。6.体现在努力工作方面a)按时认真完成教授指定的课内外任务;b)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活动;c)做业余工,以满足或补充学习和生活上的费用。
四、中国大学生学习观念的调研结果
我们也以美国六个价值观为框架,针对克尔夫人的观察和描述,对中国大学生在相应的六个方面的表现,采用观察、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是东北电力学院2000级英语专业60名学生和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东北电力学院合作学院2000级20名学生。目的是要看中国大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如何。1.个人自由方面a)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专业,但80名学生中只有6人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没有受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其余都是家长或老师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市场对专业需求替学生选择的专业;b)学生入校已定好专业,一般不能改专业;c)第一年是了解专业的一年,也是培养职业兴趣的一年;d)教师可建立自己的评分标准;e)由系部确定所开课程;f)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问,但主动提问的人数不到五分之一。有与教师不同观点和见解的也不愿意提出,80%学生的理由是:自己的见解不成熟,说出来怕同学笑话,60%的学生不喜欢听别的同学的发言,认为是浪费时间。2.独立自主方面a)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负全责,教师和学校应负主要责任。80%的学生认为教得好才能学得好,10%的人认为教得不好通过自学也能学好;b)如果学生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可以直接与教授联系,但95%的学生一年内从未找过教授;c)90%的学生靠家庭资助完成高等教育,小部分学生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d)当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同时,有96%的学生不愿意公开表达,认为那样做有失教师的尊严;e)学生应在四年内完成学士课程,只有特殊情况才可以休学延期;f)学校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使用计算机,此后学生自行使用。3.机会均等方面a)学生不可以对教师直呼其名,绝大多数教师称呼学生时用全称;55%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40%的学生认为自己与老师的关系一般,5%的学生觉得自己与教师的关系不好,96%的学生承认教师有绝对权威;b)课堂气氛一般比较严肃,因为大部分课堂时间是由教师一个人在讲;c)奖学金、学生贷款、助学金、工作-学习资助项目数量比较少,并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4.勇于竞争方面a)在成绩呈正态分布的条件下,95%的学生愿意帮助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一种义气,是国人的传统美德;b)对课堂上的小组活动,只有30%的学生喜欢,其他人均不太喜欢。原因有二:第一因为小组活动一般不评定成绩;第二学生间的讨论不如教师讲得精彩,有中心,有重点;c)80%的学生非常在意自己的分数值,另外20%的学生只关心及格或不及格;d)学生偶尔会向教师咨询评分标准;e)考试作弊每学期都有发生,大多数学生认为对此应严厉制裁,因为作弊使考试失之公正。5.物质财富a)80%的学生视考试成绩如财富,这对他们考研究生、就业都很重要;b)25%的学生愿意做学生工作,他们把它视为组织能力培养的机会;45%的学生愿意参加社团组织,他们觉得可以在某些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6.努力工作方面a)学生的努力程度与他们的前途设计有关。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努力程度比合作学院的学生大。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平均13小时,因为他们中有70%的人初步定下考研,其他人为了顺利就业,需要提供较好的成绩单和有利的技能证书。合作学院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平均9小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家境比较好,将来有机会出国,不出国的家里都能安排;b)90%的学生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30%的学生对开放式的作业如课外讨论、短文写作、调查报告等完成得不好。
五、结论和启示
把中美大学生在六个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两国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确实存在很大差异。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他们过多地依赖体制、学校、老师和家长。这使得他们失去了个人自由的基础。也正是由于独立意识的缺乏,中国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得比较被动。一位外教曾经把中美大学生的差异概括地总结几点:对学习的态度,中国学生是Youcometoteach,而美国学生是Icometolearn;对学习的责任,中国学生是Theteacherisresponsible,而美国的学生是Thestudentisre2sponsible;在学习方法上,中国学生的学习是Basedonfacts,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Basedonfindings。这些差异也正是我们此次观察研究的结果。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了认识上的偏差,认识上的偏差又进一步导致了学习方法上的偏差。由此我们看出学生的学习观念对学习效果十分重要。“整个学习过程深受观念和态度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大学生首先要解决这样几个观念上的问题:1)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学会自己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调整对师生角色的期待。教师不是保姆,学生也不是儿童;3)重新确立学习目标,把过去的以学历教育为目的转向以素质教育为目的;4)培养竞争意识。当然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全方位的调整,使之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毕业论文 选题 教学管理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72-0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反映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和代表学生见解、实践应用能力及成果的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检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的高低反应了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及整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
根据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首先要确立题目,选题就是关键。做哪方面的论文,还是设计,题目如何选择能更好的结合自己的专业及所学的知识,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本篇文章就我校2008年至2010年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这6713篇文章中,学生选题大多来源于自选,论文和设计的比例也相差很远。对于反映学生四年专业学习水平的毕业论文(设计)来说,有些题目不太合适。现对选题情况进行分析,希望对以后的毕业论文工作有所帮助。
一、论文选题的概念分析
所谓选题,顾名思义,就是选择毕业论文的论题,即在写论文前,确定所要研究论证的问题。要能够正确而恰当地选题,首先要明确选题的原则。明确了选题原则,就能比较容易地选定一个既有一定学术价值,又符合自己撰写水平的题目。其次,题目应同自己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反应自己专业中最强的优势特点。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工程设计中实际问题等。
二、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可以来源于社会生活、工程或生产实践、教师科研等各个方面,在论文选题问题时,我们首先应当把课题、论题、题目三个概念搞清楚。这三者同属于某一学科中的学术问题,但又有所区别。首先,论题不同于课题。课题通常是指某一学科重大的科研项目,它的研究范围比论题大得多。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包括许多论题,如精神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精神文明的内容和特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精神文明中的文化、教育、科学的发展,思想道德的建设,等等。其次,论题又不同于题目。题目是指论文的标题,它的研究范尉一般比论题要小。我们要结合自己专业学习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正确而又合适的题目,来撰写毕业论文。通过选题,可以大致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研究问题的方向。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面前,“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选准了论题,就等于完成论文写作的一半。题目选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做起后面的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
三、选题决定论文的价值分析
毕业论文的成果与价值,最终当然要由文章的最后完成和客观条件来评定,但选题对其有重要的作用。选题不仅仅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和简单地规定个范围,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过程,就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作者多方思索、互相比较、反复推敲、精心策划等一番努力。题目一经选定,也就表明作者头脑里已经大致形成了论文的轮廓,已经有了论文的雏形。所以,在确定论文题目的同时就已经基本确定了论文的主体结构,做到心中有数。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要尽可能的反应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学习效果,最终体现论文的价值。
我们强调论文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对于文科类论文,一般说来,它由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构成,文章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它着重探讨和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自己对这些规律的了解与认识,给人以认识上的启迪。因此,选择现实性较强的题目,还要考虑其有无理论和认识上的价值,即有无普遍性的意义,能否能进行理论的分析和综合,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上升为抽象。有些题目也并不一定直接与现实挂钩或有直接的实际用途,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题材能够表示某种趋势。或对现实有借鉴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理论价值,这样的题目当然是较好的。对于设计类选题,更多的需要作者把握全局,对每个环节都要设想到,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不断实践、改进,达到最佳效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研可行性方案,保证设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海燕,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选题[J],教育与职业,2007(5)
篇3
2学校因素(1)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1/3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一般或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容易助长厌学情绪的弥漫[7]。有54.27%和45.12%的大学生对所选择的学校感到失望,认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少,与心目中的学校反差太大,内心失落感增强,厌倦学习;学校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4]。有43.29%的大学生觉得专业不理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陈旧,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原因[4]。调查显示有近35%的学生认为教学管理还不严格,久而久之,败坏了学风[7]。(2)教材内容陈旧,学生看不到学科的发展,看不到最新的知识,认为还没有学,课本上的东西就已经落伍的了,从而难以激发其自身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过程单调,教学方法单一。(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讲授方式的单一、教材的陈旧、刻板、脱离现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厌学的现象[7]。有调查显示,目前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期望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的教学方法以“填鸭式”为主,而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教学只占教学的33.6%。这种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三段论”教学方式,磨蚀了学生的激情和个性,使学生觉得呆板、枯燥、毫无趣味,学习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4)教师素质因素:有38.41%和36.59%的大学生认为部分授课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差、考评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思想品德不能客观评价,严重挫伤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信心[4]。教师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学生找不到敬佩的为人榜样。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只有16%的学生认为老师学识很渊博,能学到很多东西,73%的学生认为老师讲课还可以,但学问一般,近6%的学生认为老师都不怎么样。学生对老师“威信”的质疑,特别是人格魅力方面的不敬佩,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是导致厌学的原因之一[7]。(5)师生之间缺乏教学互动。大班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疏远、漠然、不认识、不了解,“一把尺子量到底”致使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教师的关爱和班集体的温暖,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及相应的反常表现:如自卑自贱、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受委屈受迫害的多疑症;在众人面前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憎恨学校、班级、教师,并因此产生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有的甚至走向精神分裂。所以,学生厌学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大概与我们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无关系[2]。(6)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大部分考试课程均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这样的考试形式,导致学生普遍存在临考前抱佛脚,死记硬背的现象,不能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灵活应用。在考试内容上多数只是局限于教材内容,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轻视能力的考查、素质的培养和检测。而这样的考试方法产生的漏洞加上学生的厌学情绪使考试作弊成为学生应付学习和考试的重要手段。(7)高校学生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在当前的大学教育评价体系中,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一名学生优劣的最主要依据。它决定着奖学金发放、三好学生评比、学位的获得、组织的发展以及毕业后的择业等一系列与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尽管大学生们在中小学就已经厌倦了各种考试,但为了应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机械练习,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厌学行为。另外一方面,由于个别教师不完全以学生学习的好坏而是以亲疏、好恶给分数,使一些平时学习刻苦勤奋的学生成绩反而不如贪玩的学生。为了分数,大学生们平时可以少学或者不学习,而考试时则不择手段争取高分[8]。(8)学校管理存在缺陷。46.6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宽进宽出、疏于管理,使厌学学生有可乘之机[4]。学生进校后专业思想教育、就业观教育的工作没能及时跟上,对专业前景,发展方向认识不足,使得部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明确,思想上有失落感,学习上不感兴趣。个别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逃学上网、打扑克、玩麻将,夜不归宿,无人过问。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睡大觉、玩东西,任课老师听之任之。在考场上,对于学生的作弊行为,有些监考老师常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但期末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而另一些学生,平时根本没有用心学习,通过作弊却考出了高分,这种不正常现象对于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由于考试容易蒙混过关,许多学生平时也就不愿专心学习,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6]。3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的失衡: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庭教育的失衡又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摇篮[5]。(2)家庭经济困难:29.27%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教育缺乏合理性等因素[4]。
4个人因素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固然有着深刻的学校、社会的原因,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人来说,更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个人因素在影响着他们。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1)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便丧失了奋斗目标。(2)一些学生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心态。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国力的强大,而是为了自己的舒适的工作环境、较高的工作地位。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一切,爱国心、集体主义淡薄。国家花费大量的资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为的却是能出国定居国外。不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做贡献,这给当代高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2]。(3)专业与兴趣不符,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专业因素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混学现象严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7]。对于上大学后该如何完成学业,自己将来应成为怎样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根本没有思考过,没有奋斗目标。调查显示,同学们课余时间上网的比上自习的要多出3.9个百分点,逛街和闲聊的同学也占很大比例。(4)心理不够成熟,心态容易失衡。很多大学生不能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生活、学习状态的改变,不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变得孤僻自闭;有些在恋爱、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5)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中学,大学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要求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锻炼能力,扩充知识面所需的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厌学[8]。(6)学生控制能力弱、抗挫能力差: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加之自我调控能力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必然会对学习产生畏拒情绪,导致学生厌学[5]。(7)学习专业兴趣不高:据调查,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的学生只占被调查者的13.8%。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学生中有48.6%非第一志愿录取,有44.1%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很满意或不满意[3]。(8)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调查显示,25%的学生一天能坚持学习一到两个小时,9%的学生每天学习不到一个小时,甚至还有5%的学生回答为不清楚,没坚持学习过;还有一部分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意志力较差,沉湎于网络等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抗挫能力不强,得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特别关注,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不适感;也有一部分学生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心理上就处于消极防御的状态,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与学习无关的事上[7]。
参考文献
[1]刘宝春,吴高波.从大学生厌学看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J].工会论坛,2008,14(1):123-124.
[2]王海洋,李文渊.大学生学习动机欠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4):32-33.
[3]张婉莹,车恩利等.药学类高校管理专业大学生厌学情况研究[J].科技信息,2008,24:8.
[4]周佩杰,马学伶.甘肃省合作民族师专大学生厌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甘肃科技,2008,24(15):178-179.
[5]姜宁,张竞文.当代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8,8:122-123.
篇4
此次调查的界定总体为当前郑州市高校中的所有全日制在读本、专科学生。为了更好地细分目标受众群体,将访问对象分为艺术类学生、毕业生、和除上述之外的在校本、专科学生的形式。研究生、成教生等由于数量相对较少,不具有代表性,故不在此调查范围之列。
表2—1
通过表1—1可以看出:此次调查主要涉及郑州市五所学校,七个校区,并兼顾到郑州市的几个主要的高校集中区。此外,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765份,有效回收率为76.5%。问卷发放时间为2003年1月3日至22日,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本科类院校学生为511人,专科类院校学生为254人。本科生为主的高校为此次调查的主体。其中男生491人,女生274人,男女比例约为11:7。这与上述院校多为理工类院校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次调查的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主要运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群集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主要分析软件为SPSS11.0版。
表2—2
由表1—2可以看出,此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中,艺术类学生为88人,毕业生为104人。特长生(艺术类)、毕业生也是大学生消费不可忽视的群体。此外,在统计中我们发现:目前郑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重较大,约为66.3%,来自城镇和城市的相对较少,分别为23.4%和10.3%.这与整个河南省的招生生源比例(主要面向河南本省)是基本吻合的。
二、分析:
总体状况当前郑州市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籍杂费、考证费、电脑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四大方面。对于他们每个月所能得到的总生活费(不包括自己的课外收入),40.0%的学生集中在350—500之间,500—650元之间的约为21.3%,高消费群体(800元以上)为10.2%,低消费群体(200元以下)为9.1%,低消费群体的比重与高消费群体的比重相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的社会分配逐渐趋于两极化,同时也与他们对郑州市的消费水平的总体评价是基本相一致的(见表3-1)。此外,相比较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1年对全国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状况(每月生活费在100—300元的占3.87%,300—500元的占44.41%,500—700元的占19.33%),郑州市大学生2002年末2003年初的消费水平与2001年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当,略高于1996年南京市高校的调查统计所显示的情况(100—300元的占17%,300—500元的占70%,500—700元的占13%)。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郑州市的总体消费水平相比较于沿海城市还是有着一定差距的。
表3—1
2.消费支出
食物支出
衣物支出35.5%41%
休闲支出
学习相关支出
其它支出4.3%6.1%13.1%
图3-1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郑州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两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41.0%,衣物支出占13.1%。休闲娱乐占6.1%,与学习相关的各方面支出占4.3%。结合以前的调查可以看出: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们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而用于改善学习的消费比重在提高,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开始上升,另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们日益重视健康消费,用于进行体育锻炼和保健的支出正在上升。健康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正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而传统的物质消费(吃穿住行)或生存型消费也日益朝着更加营养,更加注重品位的方向发展。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就餐已经超越了填满肚子的范畴。尽管食物支出仍是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支出之一,约47.7%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四成。约24.1%的被访者的食物支出约占总生活费的五成。但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走出校园食堂到外聚餐的费用与日俱增,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一些价格不菲的特色小吃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尤其是校园情侣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数据显示:47.3%的被访者平均每月的衣物支出在50—100元之间,也就是说近五成的受访者每年约有近千元衣物消费,占总生活费的比例仅次于食物支出,尤其是面临择业的毕业生们,他们的衣物支出比其它的大学生群体要高出许多。上述数据说明了作为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在这方面,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在被调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拥有价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装。
除去衣食住行消费,目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休闲娱乐及学习消费表3—2(%)
调查表明:在休闲及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群体有着比其他年龄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这在90年代已经开始显现。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的这种需求显得愈加强烈。外出观光旅行,90年代在我国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而在旅游内容上大学生们更注重自然风光和文化品位。目前郑州市大学生的外出旅行支出约占总的休闲娱乐支出的四成,每年外出旅行消费在200元以下比例为29.1%,与从不外出旅行的比例26.9%相当.而从不外出旅行的比例主要集中在大一新生身上,这与他们进入大学较晚有很大的关系.在外出旅行支出中25.9%的人每年要花费200----600元之间,此外,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年外出旅行支出在1000元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目前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宽裕了。除此之外,当前郑州市大学生其他娱乐方式主要集中于上网,玩电脑游戏,看电影,以及跳舞.健身等,相应的娱乐支出也集中于此,如表3—2所示。但是,迪厅,茶楼,恋歌房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此外,女生在这方面的支出要稍低于男生,这与女生们的休闲娱乐时间主要用于外出购物上了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男生们的泡吧费用要远远高于女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相对单调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受外人的干扰。为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惜以外出租房为代价,这就使得他们原本就不充裕的生活费更加捉襟见肘了。
此外,尽管目前大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是用于学习方面(购买电脑除外)的消费还是低于娱乐方面的消费,同时,关于郑州市大学生现有耐用消费品的调查也能很好的说明上述观点(见“耐用消费品消费”一栏)。由于近年来“考证热”在大学校园的悄然兴起,大学生们在对有助于求职就业的各类考试却是毫不吝惜的,这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身上,这在毕业生消费一栏将有所体现,在此不再赘述。
(二)耐用消费品消费(价值200元以上)
调查数据表明:文曲星、电子词典、随身听在当前大学生中的拥有比例是较高的。在深入访问中发现,拥有价格上千元甚至数千元的超薄随身听,CD机以及MP3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另外,价格在千元左右的手机在大学生校园中是较为流行和常见的。高年级的,尤其是毕业生们为了实习和找工作的便利,拥有手机的比例更高一些。调查数据表明,在电脑消费上,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群体,12.1%的拥有量,虽然算不上一个很高的比例,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拥有个人电脑的多数为学习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且不少学生是以宿舍为单位,采取集体所有、分担成本的方式购买电脑。同时,随着电脑由商务消费转向生活消费,校园网络的开通.个人电脑价格的下调也逐渐使得大学生们消费心理由实用至上转向感受为本。当然,当前郑州市大学生们使用的电脑多为价格在3000—4500元间的组装机,拥有品牌机以及手提电脑的较为少见。在上述的耐用消费品调查中,男女生的差异是比较大的,尽管女生在手机拥有量上与男生相当,男女生分别为32.7%和28.8%,但在电脑、随身听、MP3的拥有量上要远远低于男生。
(三)爱情、友情消费
爱情和友情是大学校园不得不说的故事。爱情是神圣的,但爱情也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位学子都或多或少地渴望过爱情,更有人说,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但爱情的巨大投入仍会令不少家境相对困难的学生望而却步。当然,这并不能成为那些校园爱情的执着追求者的障碍。“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已经成为不少校园爱情男主角的忠实信条。调查显示,仅有不到两成(19.0%)的学生承认有男/女朋友(这与我们在私下统计的数字相差较大)。从这不到两成的问卷上显示:有了男/女朋友之后,食物支出和衣物支出相对减少,其他方面的物质和精神支出相对增加,男生在这方面尤其突出。30.0%的“男主角”们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约在100元左右。而对于有了异性朋友却又不同校的同学来说,每个月生活费中的相当一部分都“贡献”给电讯业了。对于恋爱费用的来源,在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更多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有关。
调查数字表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社团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不仅占据了当前大学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也在大学生的消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人情消费因为其形式多样和不确定性而相对难以统计。朋友、同学间的你来我往,请吃请喝是在所难免的;生日聚会等各种形式的庆祝聚餐是不可或缺的;与不在一起的亲人、朋友的感情联络也是绝对重要的。同学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不上路。据统计,近六成大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聚会聚餐花费每年要在500元左右,近三成的大学生这类花费在800元左右每年。更有极少的一部分同学每年要花费上千元甚至数千元。此外,对于那些没有异性朋友而又有手机的同学来说,每月手机费中的大部分也用在此上了。据统计59.1%的手机族每月的花费在50—100元之间。没有手机的同学,电话卡则是不可或缺的。校园内201程控电话的开通,给我们打电话提供了方便的同时,电话费的开支也水涨船高,67.1%的大学生的每月的电话消费约为10—40之间,还有近两成(19.1%)的大学生的电话卡消费在40—80元之间。尽管现代电讯已经十分发达,仍有为数不少的(77.0%)的大学生们用书信与远方的亲朋好友联系着。当然,信件的消费相对于其它通讯方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四)毕业生消费
调查数字表明:毕业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外树形象和内塑品质上。几乎全部的毕业生认为一身体面的外套、一部手机和一份漂亮的简历是在求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了增加职场竞争中的筹码,不少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在深入访谈中得知:考证费用已经成为是高年级大学生的主要投资。据有的学生讲,有些性质的考试一次要花费上千元甚至数千元。此外,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也是一笔不低的开支,尤其是对于那些跨省就业的同学们来说。对于有志于考研的学生,购买各类辅导用书,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准备和参加各类考试如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花费也为数不少。而对于准备出国的同学的花费尽管难以统计,但其数目却是可想而知的。
(五)特长生消费
此处的特长生主要是指艺术类的学生,相对于普通统招生,他们的花费主要集中在购买与其专业相关的书籍、学习用具、以及外出写生、参观的花费。八成的艺术类学生每年在购买与其专业相关的学习用品上的花费约为500—1000元之间,而在用于外出写生等的花费上,根据路途的远近,该地区的消费水平高低以及时间的长短不等等方面综合考察,每次的花费约为1000元左右,这也是特长类学生的花费高于其它学生的主要原因。
(六)其它消费
对于有抽烟嗜好的男生来说,其“烟费”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开支。通过问卷和深入访问所得数据表明,约占三成的男生有长期抽烟的习惯。根据“烟瘾”的程度不同,花费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的“烟民”的品位集中在中低档层次上,因此每月的花费约为40-80元之间。此外,有6.1%的男生有购买彩票的习惯,其花费也主要集中在每月10元左右。
零食对于60.2%的女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她们的每个月花费在50元左右。此外化妆品的消费对女生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72.3%的女生每月的洗涤化妆用品消费在30元左右,另有少数(7.3%)女生的洗涤化妆用品消费在30-60元之间每个月,极个别的女生在此方面的消费达到100元以上每个月,其中包括定期去美容院做专业护理。
二.对策与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35.2%的学生存在生活费超支的现象,甚至一学期的生活费被两三个月花光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个人理财方面,当前的大学生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而当生活费透支时,只有不到一成(8.1%)的同学愿意张口向父母索取。20.9%的同学愿意借同学或朋友的。大部分(61.0%)的同学更愿意节约开支及自己打工赚取。在对待属于自己的收入上,由于出发点不同,用途的分歧也较大,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不得不挣点外快的学生中,近九成的被调查者选择把钱存起来以备它用,而对于那些纯粹是为了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学生则把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娱乐,购物请客吃饭上了以及贴补透支的生活费上了。
在个人消费品购买选择上:67.1%的学生更注意性能价格比。此类大学生对购物地点多不太在意,也乐于去旧货市场或路边的地摊小店淘金。主要考虑是否喜欢的占到18.0%,也有9.0%的学生是非名牌不买的,在上述两类学生的心目中,广告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他们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展现个性。专卖店,大型超市通常是这些学生的购物首选。之所以出现上述的差别,与他们各自的家庭经济背景和消费心理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消费水平、消费构成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和差别,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3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1800元,这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略低于2001年武汉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最高18500元,最低2100元)。年消费支出均值为4963.96元(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这其中有93.7%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家庭收入越高,对其子女的经济供给就越多,构成了大学生群体这一特殊的消费格局。
通过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63.0%的大学生倾向于冲动型消费,女生在这方面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此外,1/3的学生愿意借钱购买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同时亦有近1/4的学生有或经常有为买来的东西没有或很少用到而后悔。在自评的消费类型一栏显示:只有1/3多一点的大学生们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9.9%认为自己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大部分(55.0%)的大学生说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大学生在个人消费方面更多的是冲动和盲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商家们有意无意的引导有着相当的关系。尽管如此,当前大学生们总的消费理念正在追求现实、实现自我、突出自我的前提下,个人与社会并重的方向前进,并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个性与模仿同在:
多元化发展源于个性化的彰显。大学生消费个性化的表现,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这种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青年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消费市场物质极大丰富。大学生恰好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趋于理性化转变,在消费行为中开始表现出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在购买像电脑这样昂贵的商品时,往往表现出购前的冷静,大部分大学生是在购买前查阅有关资料,比如价格、性能、品牌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其中有不少大学生会找同学或相关人员咨询有关问题,还有一些大学生是在与家人商量后再购买的。
今天的大学生消费有着强烈的模仿性特征,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名牌服装着身,手提电脑不离,信息把握在手,创造未来人生。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今天,发达快捷的消费信息、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使大学生对时尚的领略和把握更为及时准确,尽管他们还不一定拥有,但却能对许多时尚品牌如数家珍。与此同时,他们更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消费的选择,他们注重讲求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宁缺勿滥,宁高勿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既有物质享受,又讲求精神生活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2.多样与实用并存:
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是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大众文化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参与、烘托和鼓噪。青年人总是引领消费市场的最新潮流。从中国近20年的发展来看,青年最先步入的不是人才或劳动力市场而是消费品市场,首先是青年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促进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然后才是青年其他各方面的改变。大学生多样化消费的特点根源于大学生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存在。这种多元化的价值目标,一方面使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有益于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多重比较,理性消费,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受不良倾向的影响,出现一些消极的消费类型来。
在消费状况分析中,不论是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中的衣食费用,还是其学习消费中的学费、书杂费、电脑等;不论是大学生的休闲及娱乐消费,还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都越来越趋向于带有浓厚的实用色彩。这从调查统计的休闲娱乐方式和花费上可以明确的表现出来。
3.消费差异日趋明显:
一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消费构成相对简单、总体消费水平也较低。二是来自东部沿海省市的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要相对高于河南本省的学生,同时,消费构成也相对多样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城市开放与否,经济发达与否,不仅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影响着当前大学生们的消费构成和消费理念。
最后,针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的不良现象,我们呼吁在全国的大学生中加强道德修养,积极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强调理性消费、理,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等浪费现象。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工具,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培养合情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和科学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参考书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
(2)风笑天.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3)李沛良.社会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袁淑君、孟庆茂.数据统计分析——SPSS/PC+原理及其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林杰斌、陈湘、刘明德.SPSS11统计分析实务设计宝典.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6)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趋势预测.中国青年研究,2002
(7)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基本状况.中国青年研究,2002
(8)朱庆、辛闻.大学生消费为何居高不下.光明日报,2003
篇5
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情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和南华大学等学校的大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650份,收回问卷617份,回收率94.92%,有效问卷563分,有效率86.61%。
1.问卷调查内容:
(1)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显示,86.4%的学生坦言除上课和日常生活时间外,自己每天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14%的学生除上课时间外每天给自己安排学习的时间不多于1小时。
(2)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兴趣情况。被调查的学生0.5%的没有兴趣;4.0%的学生有一点兴趣;50.2%的学生有较大的兴趣;45.3%的学生有很大的兴趣。
(3)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的情况。76.0%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18.7%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3.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还有1.8%的学生认为有反作用。
(4)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情况。选名师讲座的学生占33.1%;选名师课程视频的学生占20.0%;选案例分析的学生占20.1%;选电子文档与音屏文档的占14.0%;选交流群的学生占12.8%。
2.问卷调查分析:
(1)模型基本分析。从表1中,模型拟合信息,包括仅截距项的情况和最终的模型情况,其中P值为0.006,所以模型比较显著,整体性较好。表2中反映了三个伪回归系数的值,这些值较为一般。但是引入自变量后,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在5%的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如年级、性别以及网络对学习的帮助效应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性影响。
(2)模型参数分析。因此,对于一个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查找教学资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学学习使用的大学一年级的女生而言,大都会选择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睡觉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利用网络方式解决的概率仅为7%,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而传统的排解心理困扰的方法,如求助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使用概率也不高,仅为31%;但要引起注意的是,仍然有1%的概率会放弃。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日趋显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对策
1.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交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理念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利用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互动。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已经做了积极的探索。如:打开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主页(http://mcxsy.gxu.edu/cn)后,可以看到里面设置了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录像、网络课堂、心理咨询、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容。广西大学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实现网上教学互动,有效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第二,通过网络QQ、微信、微博的即时聊天和E-mail(电子信箱)发送电子邮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这样,学生心理问题和所需知识通过网络可以非常及时、便捷地得到解决。
2.把握学生需求,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调查的数据,我们需要建立的网络学习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种:
(1)建电子文档,以网络文字、符号和图像为主的HTML形式的学习资源。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来看,有关定义、概念,心理测验量表等辅导型的学习资源和有关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等资料型的学习资源都可以使用Web形式来编写。
(2)建立名师课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可在资源库中加入大量的名师网络直播课堂、名师讲座网络视频、音频点播等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和信息。
(3)建立案例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浏览和阅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进行学习,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从而调解和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这在时空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建立交流群,以QQ、微信、微博、线上老师咨询和BBS论坛方式为平台的信息交流资源。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在线答疑和课程指导性的信息,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控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5)建立电子图书、心理电影沙龙、动漫、心理游戏等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精品,并且力所能及地创作、推广符合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特点、服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大学生文化产品供应中发挥积极作用。
3.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优势,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探索和用好校园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建立BBS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创办电子刊物,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例如我院创办的《心露》(电子刊)心理杂志和举行各种网络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将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得学生的喜欢。校园网络文化以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觉悟、陶冶情操、构筑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目的,要注重把艺术、时尚、情感元素与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和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
4.精心建设网站,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资源库是一个动态的工程,必须要做到:
第一,要精心制作网站。制作网站包含很多的内容,整体内容的把握、具体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图片的筛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动画以及视频录像的创建等等。但要坚持进入该网站操作量较少、方便、快捷的原则,要使新的教学课件、新的电子书籍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一点就可以查到。
第二,要及时更新学习资源。对于不适合再使用的资源要及时删除与更新,以便提高网站的使用效率。
第三,服务器要定期备份,做好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和完善工作。网络技术有更新快、时效性强的特点,整个数据库的维护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仅仅是财务方面,还有人员的配备和数据库的持续稳定与更新,做好这些相关工作,访问者才可以实时迅速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篇6
1.劳动主体资格的模糊性和不明确性。由于我国目前的劳动立法中对劳动者定义过于宽泛和模糊,尤其未对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进行明确界定,存在立法缺失,致使勤工助学大学生劳动者主体资格无法得到明确,其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得到劳动法的保护。
2.我国劳动保障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目前可通过劳动仲裁、诉讼以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但在劳动主体资格缺失的情况下,勤工助学大学生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或争议,往往找不到有效的维权途径,绝大多数由于承担不了维权成本或学业的要求无法承受较长的纠纷解决时间,只好选择忍气吞声屈服于用人单位。
3.大学生自身经济原因和法律权利意识淡薄。大学生勤工助学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一种是增加自身社会经历;另一种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经济困难,具有强烈的就业欲望。在目前劳动市场就业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现状下,勤工助学大学生非常珍惜就业机会,对于劳动关系中的不平等甚至受到用人单位的欺诈、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会选择退让。我国大学生法律权利意识淡薄,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往往不能意识到自身权益受损,一旦遇到维权困境,甚至不知从何途径进行维权,加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权援助,致使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只能接受现实。
二、勤工助学劳动关系中大学生的劳动主体资格的认定
对勤工助学劳动关系中大学生劳动主体资格的认定,是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解决其维权困境的根本途径。现行劳动法中并没有对勤工助学大学生的法律主体资格作出明确规定。只是在1995年颁发的《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第十二条中提及了相关问题。条文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可见,在校大学生并不在合法劳动主体范围中。但从实际情况出发,虽然大学生勤工助学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劳动者,但在整个劳动法律保障体系中,也应该予以相对的明确和保护,毕竟大学生只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就有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的权利,应该具有劳动主体资格和合法的劳动者身份,更需要受到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
1.《若干意见》对勤工助学大学生的规定与劳动法上的劳动者的界定是相冲突的,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精神。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分为广义上的劳动者和狭义上的劳动者,前者指具有劳动主体资格的自然人,即劳动市场中的劳动者;后者指具有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显然勤工助学大学生可以在合法的劳动者范围内。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颁行于1995年的《若干意见》还带有一丝计划经济的色彩,与现实的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不和谐之处:第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已不是过去的由国家完全负责培养的就业不存在问题的“天之骄子”,大学生有充分接触社会、增加社会经验、适应就业压力的迫切需要;第二,高等教育的市场经济化,国家教育经费的严重紧缺已迫使国家开始寻求由国家完全承担大学生培养成本向建立成本分担机制转变,目前高昂的学费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极大;第三,大学生勤工助学满足了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临时用工的需求,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用工方式,需要法律规范。可见,根据《若干意见》第十二条认为在校学生课余打工不是劳动者,既没有法律依据,也缺乏社会基础。
2.对公民是否是劳动者的判断,主要依据公民是否具有劳动者资格。在我国相关立法中,主要通过对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认定,对劳动主体资格进行认定,劳动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按照相关立法凡具有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其劳动权利能力不因种族、民族、信仰、性别、财产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受到限制或剥夺。我国一般从五个因素来确认公民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行为:年龄、健康、智力、自由和就业愿望。大学生具备支配自己劳动能力所必需的行为自由;只要勤工助学大学生年龄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完全行为能力;身体健康,无疾病限制和残疾限制;智力完备,精神正常且具有完成工作所需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就应该认定其具有劳动行为能力,从而认定其劳动者主体资格。
3.《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规定,勤工助学活动主要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说明在校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已经在事实上形成劳动关系。同时,我国现行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是非农业劳动力市场,而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校内勤工助学,即助研、助管、图书管理、学校文明监督等;校外勤工助学,即家教、科技开发、信息咨询、市场调查等。这些工作全部属于非农业领域且不在我国现行《劳动法》不适用的五种社会群体(公务员和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的劳动者,以及农村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佣人)。综上所述,大学生具有劳动主体资格,是合法的劳动者,应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
三、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
1.完善我国劳动法相关法律体系,确立勤工助学大学生的合法劳动者主体资格。对于如何确立劳动者主体资格问题,可以借鉴大陆法系的人格从属性标准,通过对于劳动者提供劳务是否具有形成的权限,作为区分劳动者与自营作业者的标准。德国法律规定从几个方面来考察公民是否具有劳动者身份,如通过在工作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考察被雇佣者是否按照雇佣者的指示来工作;被雇佣者是否对工作具有主动性,是否通过自身行为完成工作;被雇佣者是否使用雇佣者提供的劳动资料;雇佣关系是否持续存在。在勤工助学劳动关系实践中,可以对大学生是否属于合法劳动者的范围进行判断和确定,从而使其劳动权利受到劳动法的调整和保护。
2.学校作为对大学生的直接管理部门,应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大学生勤工助学。通过设立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大学生法律维权中心等专业性指导机构,在用人单位的选择、工作内容确认,劳动合同签订、劳动保险购买以及劳动报酬支付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和维权援助。同时,当大学生的劳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学校相应的维权机构也可以出面为其进行法律维权,降低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成本。
3.加大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的帮助。通过新闻媒体调查暗访等监督方式,对用人单位的用工不法行为及时曝光,从而配合劳动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对勤工助学大学生合法权益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面对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勤工助学,虽然有些学校成立了维权机构,但其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社会法律维权组织的出现可以缓解学校维权机构的压力,为勤工助学大学生维权提供获取更有效帮助的平台。
篇7
关键词:大学校园;亚文化;违法犯罪;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79-02
一、问题的提出
“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校园亚文化,是指存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不同于主流文化而属于亚文化范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自从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已经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人才,他们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毋庸置疑,当代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是广大在校青年大学生热情、积极,文明、智慧,思想活跃,健康向上,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开拓创新,他们无愧于“天之骄子”的美誉。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在高雅、文明、现代的“象牙塔”内,也不时夹杂着“不和谐”的音符,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校园“亚文化”,以及由此所引发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这一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应当受到从学校到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研究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不良亚文化,关注不良亚文化与大学生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然后,千方百计地找到引导大学生主流文化、减少乃至杜绝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有效对策,对于构建和谐大学校园、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校园不良亚文化与大学生违法犯罪
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发生的校园亚文化纷繁复杂,从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活、学习圈子来看,表现为不良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从其个体因素来看,表现为大学生情况各异的性格个性、习惯爱好、意志品质;从其在实习、就业等过程中跟外界社会发生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也是有疏有密,不能一概而论。
1.不良同学关系。以同学关系为例,由于目前高校大多是跨地域招生,许多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各不同,城乡有差别,经济条件不尽相同,他们的生活学习习惯就有较大差异,而到了大学之后大家要共同在一个教室学习知识,在一个宿舍生活起居。同学之间假如出现摩擦,在“导火索”的作用下,就可能酿成校园事故。几年前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死四名同学的犯罪案件,就是因为同学间的生活琐事而引发的悲剧。有的大学生因为日常小事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结果一方受伤住院,另一方则为赔偿医疗费用而大伤脑筋。现在,男女大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也是发生校园事故的重要诱因。华北电力大学昌平校区两名大一学生情侣,在校外小树林约会时遭到歹徒持刀抢劫而死。这类事件有的是因三角恋、多角恋之间产生“情变”、分手而导致杀人、伤害案件,有的则是为了筹集费用到校外租房同居或者为怀孕女友做“人流”,而引发盗窃、抢劫等侵财犯罪。
2.不良师生关系。以大学校园师生关系为例,在近年发生的大学师生之间的违法犯罪案件中,既有女大学生冒充大学教师利用互联网设下爱情陷阱去诈骗巨额钱物的,也有掺杂情感因素的中国政法大学大四学生残忍杀死教授的恶性事件。2008年10月2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付成励,因怀疑其女友跟程春明教授有不正当两性关系,遂持刀进入昌平校区教室内,将正在等候上课的程春明教授砍成重伤,后不治身亡。2009年10月20日,付成励被北京市一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缓。该案发生后,报纸、网络等国内各大媒体纷纷以“大学生弑师”为醒目标题进行报道、转载,引人关注,发人深思。
3.大学生的个体因素。从大学生的个体因素来看,据有关资料,在全国在校大学生中,大约占有30%比例的大学生群体家庭贫困,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值得关注,其中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在衣食条件比不上同学时产生自卑心理,排斥所谓“富二代”同学,或者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盗窃他人财物,发生违法犯罪案件。荷兰著名犯罪学家威廉・阿德里安・邦格认为,犯罪是贫穷的结果,犯罪与贫穷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如以偷窃维持生活),也可以是间接的(如贫穷破坏人们之间的情感)。还有,近几年来日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使他们经常感到前途渺茫,大学生既可能被无良职介机构骗取钱财,也可能因找不到合适工作而铤而走险,沦为害人者。中国有的大学课程设置密度不大,学生空余时间过多,有的大学生由于生活乏味、心灵空虚或消极厌学而酗酒、赌博、吸毒、泡网吧、找刺激,其后果有可能由于经济拮据或者在酒精、作用下实施越轨行为,也可能因此成为被害人。发生在2009年年末的山东政法学院大一女生被杀案,是由于她在从农村考入省城大学后的整个学期,不适应大学生活,整天无所事事而沾上网瘾,在学校放寒假回到老家后,仍每天去县城上网,在无钱坐车的情况下傍晚步行回家,被歹徒趁机并杀害。
纵观上述列举的大学校园不良亚文化,与其所导致的违法犯罪案件之间,存在着一定规律。一是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的违法犯罪案件,总体数量有所增加;二是发案原因复杂多样,存在着经济、情感、求职就业、个体生活习惯等多种差异;三是犯罪类型多种多样,既有杀人、伤害等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也有盗窃、抢劫、诈骗等侵犯财产犯罪;四是大学生在违法犯罪案件中充当的角色呈现多元化,有时是锒铛入狱甚至被判死刑的犯罪人,有时是身心、财产受损的被害人,有时则由起初的被害人转化为报复社会的犯罪人等。
三、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减少违法犯罪的策略
找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如何能够正视现实,研究当前大学校园的不良亚文化,因势利导,创新工作思路,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及时发现问题苗头,设法搞好犯罪预防,减少乃至杜绝大学校园违法犯罪,是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大学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其首要功能是“教书”,即在几年时间里持续性、系统性地向青年学生传授知识和文化,以便大学生成才后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与教书同等重要的另一功能是“育人”,即让当代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全人格、无私奉献精神、科学创新理念、团体协作意识等优秀品质,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适应竞争激烈、压力空前的现代社会。因此,与教书育人功能相匹配的大学校园文化应当是切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只有主流文化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题歌”,大学生们才能紧迫时代主旋律,摒弃消极、低俗的校园亚文化,远离违法犯罪。为此,笔者认为,
我们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开展治理工作。
首先,大学应加强学校管理,不留任何死角。大学生入学年龄大多在十八九岁,一方面刚刚摆脱中小学时期单纯以学习为主的“保姆式”管理模式,对于学习任务相对减少、注重培养综合能力的大学生活还不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大学多在外地,学生远离父母管理较为严格、从生活到学习关怀备至的家庭环境。此时的大学生如果自我控制力较差,放松了紧张学习,就可能接近不良行为。因此,从大学的系部领导、辅导员到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疏导。其次,丰富校园文化,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品格高尚、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的理性思维,锻造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培养高雅、文明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操,坚定远大的人生目标和事业航向。再次,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据了解,大约2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亚健康状况,2002年初清华大学机电系学生刘海洋在北京动物园用硫酸泼熊事件的发生,原因之一就是他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带其长大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目前,各高校都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建立了心理档案,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定期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治疗。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焦躁、紧张、压抑、郁闷等问题。当前各大学亟须做的是要改变被动开展学生心理工作的局面,建立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机制,把心理干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覆盖到大学校园的教室、宿舍、食堂等每个角落。第四,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把大学生教育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人们普遍认为,对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需要家校共管,强调社会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其实,对于刚刚成年的大学生而言,虽然身体、外形已经俨然成年人,但其心智发育往往并不成熟,因而注重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同等重要。比如在大学入学教育中,帮助大学新生在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面临人生第二次“断奶期”,调适好心理,如何将专业学习与业余生活合理调配,怎样远离黄赌毒等不良社会现象。又如在大学生毕业前如何搞好实习、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进入社会前的心理准备,避免上当受骗,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等。
人们常说,“太阳黑子掩盖不住太阳的光辉”。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会同家庭、社会一道齐抓共管,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符合青年大学生特点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当代大学生一定会远离不良亚文化,抛开违法犯罪的阴影,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自主学习; 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92-01
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摆脱了高中学习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以自我发挥学习潜能为主。许多习惯了被动学习的同学,也许在大学学习里迷失了方向。此时,“自主学习”就体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它包括: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达到目标的途径,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采用合理的评估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估。Little(1991)则认为,“自主”是应付分离的能力、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作决定和独立行动的能力,而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反应”。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景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自主学习的实质问题也作了一些理论探讨。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靳玉乐认为自主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主学习可以包括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育环境四个要素;也可以包括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三个要素;还可只有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两个要素。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校教育,包括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四个教学要素。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1 目前大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目标不明 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个体主动选择、调节、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想要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就必须有引导行为的参照点。目标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就是充当参照点的作用,只有设置了适当的目标才能不断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但是,一部分大学生依然只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知道自己进入了大学到底能学到些什么,不懂得怎样合理地利用和支配自己的时间,没有设定适当的目标。
1.2 意志薄弱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种种学习上的困难和干扰,如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身心疲惫、情绪烦恼和外界因素的干扰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用意志力来控制自己,坚持学习。但是现实中,大学生的意志控制力却是薄弱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技术的大学教学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方法、内容、手段产生着重要影响。虽然网络环境所具有的丰富教学资源、网状的信息呈现方式、时空开放性等特点为创设大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但是也成为大学生逃避学习、沉迷网络世界的罪魁祸首。
1.3 家庭因素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倍受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宠爱。这样的家庭很少惩罚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处处依着孩子,尽量不让他们吃苦,有什么困难都抢着帮孩子解决。结果使这一代的学生缺乏自主能力,依赖他人的特征明显。这样的特征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1 充分认识自己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积极主动地学习。许多当代大学生一直在升学的压力下成长,考进大学后又身处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因此,我们必须关心学生的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大学新生来说,学校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志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置;同时,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课外活动方面,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课余时问,以提高其将来走上社会的能力。
2.2 培养大学生专业兴趣,激发自主性学习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业兴趣的发展对带动大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有着更切实的作用。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一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习动机的层次;二是要积极建设有利于学习的氛围;三是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事业管理人员、专家或岗位成才的校友来校讲学,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自己的学习重点,而且能使他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以及今后的发展的辨证关系,激发起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2.3 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和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单要掌握知识,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学校应向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学习,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晓乐.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外语能力之策略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
篇9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现状;质量下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241-01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然而,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逐年下降,令人担忧。在此,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针对此现象加以阐述和分析。
一、缺乏创新性
毕业论文应该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和创新,而不是重复、模仿或抄袭前人的工作。主要原因两个:第一,部分高校提供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没有经过课题组的认真讨论,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的选题往往缺乏创新性,很多选题雷同,甚至出现同一届毕业生中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第二,有些学生认为热点问题资料好找,并有现成的文章,所以就选热点题,认为这样选题做论文时便于东拼西凑,甚至抄袭。这样做的结果便是论文无深度、无创新,根本达不到目的。
二、内容不充实
毕业论文就其内容来讲,一种是解决学科中某一问题的,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一种是只提出学科中某一问题,综合别人已有的结论,指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再一种是对所提出的学科中某一问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给予部分的回答。文章主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展示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但是无法将自己的观点清楚的写出来,对所得的实验结果无法运用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和阐明,文章看起来很空洞,内容不充实,观点和结论不明确。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大学生缺乏写作经验,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撰写论文,对撰写论文的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第二,多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之中,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运用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第三,撰写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一般学校都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实际上停课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仅为十周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比较困难的。
三、缺乏指导性
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在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最后确定题目,指定参考文献和调查线索,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等等。一些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疏于指导,审查不严,评阅论文非优即良,也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四、缺乏文献资料的查找和运用能力
文献资料的查找也就是文献资料的检索,它是现代科技人员获取文献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获取资料的主要方法。但是许多学生由于不会查找和管理文献,一方面找不到相应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虽然查到大量的文献,但是由于不会管理文献而不能灵活的运用,影响了他们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所以,大学生们认识有关毕业论文写作与文献资料的关系以及学会文献查找的方法和技巧,会利用电子期刊数据库工具去检索和管理自己所需资料是很有必要。
篇10
互联网络的确是一个信息宝库,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中除了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外,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以及虚假信息也充斥着网络。这些不良信息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中拥有很多陷阱,也有很多木马、蠕虫、病毒等恶意软件,如果不加强重视,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譬如大家人所共知的熊猫烧香等病毒全球大面积感染事件、趋势科技等数千网站被挂马的黑客事件,今年破获的境外网上银行诈骗案等事件以及网络博客钓鱼事件等令人深思的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网络世界充满着信息安全威胁。然而,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普遍非常薄弱,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毫不例外。当下的互联网正在改变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搞好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避免大学生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已经成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合格人才的最基本的条件。了解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现状、研究信息安全教育措施业已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现状
1.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以我们对唐山所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为例,有28.6%的学生由于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事件对自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7.5%的学生选择不清楚,由于未防范软件漏洞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总数的45.2%,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密码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35.1%,足见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之薄弱。尽管如今众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高校属于信息安全高危环境,但只有少数高校进行这方面意识的培养,也很少有高校能够达到指导教工和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系统安全在现有科技和新兴科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学校中开展的尚不健全且目的不明确的教学研究项目可以反映出当前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很低。与此相反,信息技术的进步却不断要求学生具备更多信息安全的知识。显然,这两方面已经成为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常常陷入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多数研究局限于信息安全对于军事的价值和意义,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用途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投入。这种全民信息安全意识的缺乏将造成一个恶性循环,高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将成为未来企业中的中流砥柱,由于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将重要的商业信息暴露于危险之中,或者在遇到这种不利的处境时束手无措,而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明显滞后。也以我们对唐山高校的调查为例,发现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滞后。滞后的情况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对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快速发展的网络已经延伸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搞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但可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需要。第二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养健康、理性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处理不当。搞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但能提高大学生自我防御、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大学生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是高校保证其“产品”高质量、高出品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三是未能处理好安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不少高校片面认为大学生安全信息教育不是学校教学内容可有可无,因而大学生的安全信息教育也就不能列入学校的教学日程。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6.5%的同学表示,学校的信息安全教育不系统。
3.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缺乏重视程度。学校的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水平。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各个高校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第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或管理机构。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以什么形式纳入学校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安排,有的学校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放在各院系办公室,有的放在学生处,教务处,有的放在保卫处等等,从管理体制上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第二是没有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信息安全教育方面的专门课程、专业教师和教科书寥寥无几。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一般也只是以报告、宣传等方式零敲碎打,致使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全面系统。第三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没有信息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信息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说,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