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5:4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学生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当前高考阅读和完形填空中对学生文化礼仪的考察越来越看重,但是与之相悖的是时下的英语教学大多还停留在语言教学上,对文化的重视度不够,未能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之中。致使学生离开了课堂就几乎不使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堂传授的绝大部分是课本知识,因此教师应重点挖掘教材内涵,以“本”为本向外拓展、渗透。比如,在学习《Thatmustbearecord!》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中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和英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项目,让学生们找出两者分别在哪些方面的记录比较多,从而归纳出中国人和英国人在钟爱的挑战项目上有什么区别。而在学习《HealthyCare》的时候可以着重介绍一些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人们平常的娱乐活动等等,同时学习一些像Calorie、Vegetarian、keepthediet等比较常用的表达让学生能够站在英国人的角度为他们制定健康计划。同时,英语文化的渗透也应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入手,这样不仅能扩充他们的文化知识,还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强调课堂互动,提高听说能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听说能力比较弱,近几年高考中英语听力的比重也逐渐加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也要逐渐加强。语言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尤其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用英语授课,用英语与学生进行问答,实现英语互动。而有的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敛,或者是知识掌握不牢、发音不标准等原因,存在心理障碍,不敢开口说英语。这时教师应当针对这种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利用组织小组讨论、同桌对话等方式,把学生个体放到群体中去进行英语说话练习,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带动其说英语,在融洽的气氛逐步培养学生的开口意识,在聆听他人的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此外,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或是早自习时间,教师都应该进行准确的带读或听光盘录音,让学生模仿发音、反复练习,以达到语音纯正之效;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教学挂图或自制的卡片作为对话练习的提示,让学生“看图说话”,逐渐脱离“认字说话”,达到口脑同步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活动,营造英语氛围
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应用能力是远远不够,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是补充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英语教师要经常组织多种课外活动,营造英语氛围,让英语教学回归生活,实现其英语交际能力的内化。以下主要介绍三种可行性较强的活动:
(一)课前演讲
教师在新的单元开始前给学生个人布置任务,让他们课后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准备一个3分钟以内的演讲,用以锻炼他们的整理和表达能力。所演讲的话题是与本单元所学知识相关的外国文化,如《GreenWorld》可布置的话题就有各国的环境污染情况、环境治理措施、各国的珍稀动植物,等等。在查找资料准备演讲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在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是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角色扮演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语境,只有当人处于某种场景之中,交流才会发生。而在交流时,不仅要求言语合乎语法、还要根据谈话的对象、场合有所变通,表情和肢体反应也要恰如其分,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教师主要还是以参与为重,标准可稍微放宽,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写对话,并与同桌之间进行角色扮演练习,重点在于鼓励学生更多地去创造、去使用,能够在具体角色之和情境之中体验到英语的价值和魅力。
(三)交流展示
篇2
1.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零碎”
众所周知,农村学校长期以来都推行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收效甚微,类似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沦为“零碎或失效”。首先,进校园的传统文化内容常常是能够“技术化、程式化”的农村传统文化“大拼盘”,最为突出的就是“手工制作、歌舞排练、双语教学或各类民族文化知识文本阅读”等。虽不能说这些活动无意义或价值,但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仅定位于此无疑是不周全或不到位的。如此的教育教学只得传统文化之“形”而遗其“神”,因为传统文化之“神”必须得在“活”的文化环境中“浸入”学生的“大脑”,化为其思维或行动的自然、自觉,而非单一的记忆或训练之“获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濡化”过程。其次,与“拼盘式”的教育内容对应的是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化或应景性”,许多情况下农村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是为了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开设的,并非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种自觉意识和实践选择,其结果是农村学校、教师或学生都应付式地来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将其当成一种“娱乐或消遣”活动,而缺乏精心组织设计或连续性的贯彻实施。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培养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是“碎片化”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的优势。
2.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
毋庸讳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增长有了明显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社会发展质量“水涨船高”,相反却存在着众多社会矛盾问题。其中之一即为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破坏,如农村传统人生观或节日礼俗、语言、建筑、服饰、音乐歌舞及传统民间组织等不断受到“主流文化”价值的冲击而“消逝化”。越来越多的农村传统文化事项在内容或形式上不断“缩减、异化”以至消失,而这种趋势往往一方面使农村社会成员以“文化旅游增收”为“旗帜”而对农村传统文化“大刀阔斧”地“拆卸包装”令其“面目全非”。另一方面则存在着一种“敌视”的态度,将传统文化当做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而“踢开”,视物质现代化的生活为唯一价值圭臬。换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以及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熏陶”过程日益降低,他们或者过着“半吊子”的传统文化生活而远离其精神,或者不断被充满物欲的现代化价值所裹挟。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意味着一种“活”的潜移默化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认同的教育形式不复存在,代之以深受外来植入式“主流文化”价值的同化,且都是以牺牲农村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为代价。
3.农村家庭村落生活结构的“割裂化”
如果说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的“染缸”,农村家庭村落生活则是“染料”的制作者或设计者,以农村家庭和村落成人为主体成员组织的各种传统文化生活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观察、参与、体验、模仿的对象和时空环境,而传统文化生活内容、方式对中小学生思维或价值产生作用离不开成人榜样的教导和指引。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村落生活结构处于“割裂化”状态,一方面为了增进家庭的经济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挣钱,而使得农村村落的留守学生“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双方经受着“骨肉亲情分离”的“煎熬”,此外还带来了承担农村传统文化精神培育的基础单位“家庭文化生活”之断裂,因为在作为家庭文化生活组织者或核心的青壮年缺位下,许多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被“简化”。另一方面农村传统文化公共生活逐渐远离了村落,被当下一个个家庭为了“盖房、购车”疲于奔命的生活所“遮蔽或分割”。往昔村落成员互动、互助、互爱的温情乡村“集体生活”不复存在,农村社会生活不断走向了“家庭原子化”的“内敛保守”而无“开放性或交往性”。换言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村落社会人员、生产结构的变化冲击了传统文化生活的延续,且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加以“维护”,农村中小学生不断疏远于宁静、亲和的传统文化生活而被所谓的“攀比、名利”的现代生活所捆绑。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成因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陷入困境,表现为孕育其传统文化价值或精神生长的教育时空环境失序。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困境的产生、存在及延续呢?
1.农村学校价值取向的“物质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村学校教育持有“复制城市教育”的评价,也即认为农村学校教育走的是一条“应试升学”的道路,而这背后无疑与“学历化”社会不无关系。因为学生只有考取一个好的大学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于是农村学校所有的活动都指向于让学生获得一个升学的“好分数”,其主旨不是为了培养完整人的生命质量提升,而是一个客观的目标“分数”。当然,农村学校价值取向的“物质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学习内容主要集中于与升学考试相关的部分学科知识上,为了让学生获得“最高的分数”学校往往运用“题海战术”的强化训练方法和“封闭式”管理,而与考试分数提升无关的学生“身体健康、情感交流、社会体验”等内容都被学校“拒之门外”。可以说,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物质性”日益强化,因为农村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强,并坚定持有只有进“好学校”才能找到好工作的价值信念。而在其观念中所谓“优质教育”就是有多少考入重点的“升学率”,于是农村中小学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而更加强化学校的“分数门面”。总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陷入“目中无人”的状态,学生完整的生命被降格为“物”,与学生生命相关的“自我生活”和“文化血肉”被“剥夺”和“抽离”,学校和学生都被异化为“干瘪”的“数字僵尸”。因此,虽然农村学校存在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往往被置于“墙上”课程表里的“装饰”,即使间断性地被学校所开展也是出于一种“任务完成”,而且时常被“升学考试课程”所挤占。
2.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无力性”
如果说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的消逝化意味着外显农村传统文化“事项”及活动的缩减,那么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后继无人”将终致农村传统文化的“覆灭”。因为文化的灵魂深藏于人的价值思维中,人们“无心”再过一种“传统文化生活”而对现代化生活“情坚意定”以致“走火入魔”。则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农村社会成员心理形成“冰火两重天”之态,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将不断被挤压而淡出农村社会时空环境。当然,这不是说当下农村传统文化已“奄奄一息”,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由于农村社会成员“权力地位”转换之后,以往作为农村传统文化主体的老年人虽然“忧心”于农村传统文化的命运走向,但其社会角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变为留守儿童或中小学生的“保姆”,以及其对农村社会和家庭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而导致他们“身份地位”的衰退。也即他们不再是过去村落和家庭事务处理的“权威”,他们“无社会权威和经济实力”去组织并号召后辈“中青年人”过一种有“传统文化”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势必被强势的得到“中青年人”认可的“现代物质文化”所取代。而因老一辈人的离世而产生农村社会熟悉或继承农村传统文化及精神的社会成员越来越少的状况,则危及整个农村传统文化生境的存续问题,包括以人为中心的农村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改变,影响重大而深远。
3.农村社会核心价值的“失序性”
农村社会成员生活中延续的“精神”或“信仰”是农村传统文化的核心,如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崇敬和效法自然”、人与社会(人)关系中的“亲仁善邻和以和为贵”、人与自我关系中的“平和坚毅”等,而这些恰恰与当下中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如“诚信、友善、和谐”等。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农村传统文化发展的方向,农村社会成员只有建立起人人认可的基本价值信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表现出“诚信、敬业、友善”,并自觉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他们的生活才有了意义目标。可是,城镇化在不断将农村社会成员推向“现代化浪潮”的同时也“遮蔽”了人们的“心灵”,农村社会成员被“物欲”所役使而成为“追名逐利”的工具人,把自己变成了实现某一“实体目标”的手段。毋庸置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核心价值是“失序”的,发展上表现出“人与物”的倒错现象,造成农村村落及家庭生活导向“分裂”。许多农村社会成员为了长久以来摆脱贫穷、拥有财富的梦想而争相离家出走、“骨肉分离”,一旦他们“踏出家门”就会用“三年五载”的时间来“累积或创造”财富,而这种举动一致被农村村落成员视为有“决心意志”而大加赞扬或模仿。当然不可否认农村社会成员进行如此生活行为选择是一种现实趋势使然,但这一现象如果变成一种连锁反应引致大部分农村社会成员或家庭以长期“隔离亲情”的代价来筑就“梦想”,使得农村社会的空巢村落或留守老人儿童数量不断扩张,那么农村社会成员、家庭虽增长了经济收入却因失去文化滋养而“迷失方向”或变得“外强中干”。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影响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维的,且不独以农村学校教育为“主”,还包括了校外社会教育环境的参与作用。所以,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消解,须采用系统性思维视野,而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方式来围堵“漏洞”,理应通过“制度和人心”的同步建设进行标本兼治。
1.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学校教育实践观
农村学校是“村落中的国家”,让农村中小学生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知识内容和主流价值乃其理所当然的使命,但它不能以牺牲“农村传统文化”为代价,否则农村学校教育就成为“文化一元化”的助推力量和“文化多元化”的扼杀摇篮。而要改变这一状况,让农村学校教育遵循“教育之道”,应将培养和谐健全的农村中小学生视为使命,为其后续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身心品质”,而非把农村学校变为个别学生“学而优则仕”的桥梁而“淹没”了大部分学生。那么,如何避免这一状况呢?最为根本的是要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注重教育于人发展的内在促进作用,从招生、考核、评价等方面凸显农村学校教育的“人本化”,确保农村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能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让自己的兴趣、爱好、激情在学校中得以积极地培养和保护而非扼杀,并使其从小熏陶的“文化性格”得以延续生长而非被迫异化为割裂的“双重性格”。因此,以人为本的农村学校教育是一种自由教育,它关注农村中小学生文化认同自觉的培养,让他们在积极学习主流文化知识和价值的同时,也能坚守自我传统文化的精神延续。所以,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如高考、社会就业、评价学生等应从“应试教育”和“学历社会”中摆脱出来,让学校教育变为培养人的自主独立和身心和谐而非改变人命运的场域。而社会教育则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正气、公正、宽容的环境来施展个性或才能。
2.凸显农村文化个性,建构农村学校和文化心理场互补机制
农村传统文化是什么?它是农村社会成员在与周遭环境互动适应、调节基础上形成的稳定反应系统,包括外显的服饰、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组织、歌舞音乐、节日习俗等,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濡化而成的内隐的价值思维和心理活动。可以说,农村传统文化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因不同地域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殊异而逐渐建立起了不同的社会生活系统,也即农村文化是“个性化”的,这是其自然和历史属性的体现。因此农村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宜“一刀切地现代化”,需要在城镇化程中保留住其“文化个性或精神”,这需要依靠两方面的统一协调。首先,农村学校教育必须要树立起“弘扬”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通过系统化的思想教育引导、校本教材的编写、文化生活的实践参与等方式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乡土情怀,让其成为一个有“文化血脉”的生命个体,而非“无根”的“漂浮者”。其次,学校之外的农村传统文化心理场是重要的“活”的教育资源,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中小学生在开放性、活动性、生活性的传统文化事项活动中形成价值和心理思维的趋同。因此,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生文化个性的生成,农村学校、社会、家庭要在意识上自觉地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的农村学校教育和校外文化心理场的互补机制,发挥它们对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精神孕育生长的统一作用。
3.加强社会成员启蒙,形成多元和谐的农村终身教育系统
篇3
新的科学教材贴近生活,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生活味,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更好的结合,那么学生生活知识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知识的得来往往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初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特征,往往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观察不够细致而认知水平又有限,所以要让学生独立的观察和思索事物、寻找事物特征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他们都不能清楚的加以表现,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加以引导,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日常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从而积累生活的素材,观察的方式不一定要统一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方式、方法,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1.一个生活情节展开的观察。这种观察指的是由教学生活所发生的事情而即时展开的观察。日常教学中老师也可以作适当的安排,以创造一种学生即时观察的条件。例如:阳光照进教室,由于桌子上透明小杯的作用从而出现了彩色,很多同学会因此而影响听课效率,教师完全可以捕捉这一情节,去引导学生的观察、提出他们可能一直都没有思索过的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路无边的遐想回归有针对性的观察———思考———再观察的模式中,让学生体会到的乐趣,正因为这种观察是学生觉得没有事先的准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观察就必须首先是一位有心人,能顺势加以引导,使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变成教学契机。
2.指定事物,事先安排的观察。生活中尽管有很多现象值得我们作即时的观察,便很多现象往往生活中难得一见,有些可能转瞬即逝,不便于观察。那么教师就该创设情景,以便学生作认真细致的观察。例如我在教压强跟流速之间的关系时,除了做好课本中出现的这些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外,还给学生布置任务,观察坐在中巴车前排的吸烟者,呼出的烟是否会飘向外面,骑摩托车骑的快的人的衣服是否会飘向上面。这些现象假如不给学生做任务布置,尽管生活中很常见,学生也不会注意,而且农村中学的学生可能乘车外出的机会都很少,我在班里作过调查,没有乘过公交车的同学都还有几个,所以老师事先的布置就显得很重要。而一旦老师给了这样的观察任务,学生反馈的观察信息就非常的多,也很仔细。通过这样的观察练习,从而增强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的兴趣。他们觉得身边确实有很多他们平时不会去注意的现象,观察也更有了针对性。
3.分工合作,长期观察。前面所说的观察往往观察的任务较为简单,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变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样我们在给定观察任务时要求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例如:月相变化,生活中晚上抬头看天往往可以见到月亮,阴晴圆缺不断的变化着,但很少有同学会去注意这些变化的规律性,更不用说去注意亮面朝向与时间的关系了。所以像这样的事物可以给学生一个观察的周期,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把学生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以图象的形式张贴在教室里。同时老师也要做好监督工作,在学生松懈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人难于坚持的事情往往一个小组能办到。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也会相互监督、相互比赛。正因为学生对月相的变化做了深入观察、自己找寻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的听课效果特别的好,而且他们更易于接受该知识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会让那些缺乏观察意识,缺少观察热情的同学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丰富我们的教学素材。学生从自己的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了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而且这样观察的开展在农村中学的学生中实施并不难。
二、反馈生活、影响生活的质量———科学教学生活味的动力
要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老师就需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今天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贴近生活实际并能帮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与学生周围事物进行联系,使知识点能够很好的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1.课本知识帮学生认清周围事物。很多的生活现象尽管我们常见,但其内在的实质我们往往不是很清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米饭在嘴里咀嚼较长时间会有甜味?为什么给植物施加了很多肥料,植物还不一定长得很好?村中的小河不知是什么原因发黑发臭。这些问题的引入往往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解释类似的生活问题,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生活中的事例,并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慢慢去分析,使学生对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养成用科学的知识认清生活现象,解释生活现象,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枯燥的,空洞的知识点的说教往往起不到这样的效果。现在的科学课本中也有这方面内容的体现如:让学生统计家长的脚长和身高的关系。学了人体消化系统后让学生认真去看看大型动物被屠夫剖开后的具体结构,这都是学生所乐意接受的任务。
2.课本知识改变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中学生有很多的生活习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把他们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认识。如:起床先叠被,自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会要求学生早上起床后就要做的事,我们在学习了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这部分内容后可以拿这个问题作为话题,学生往往会表现的非常吃惊:我都这样做了好几年了,这难道还会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就会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会特别留心,当我们讲完该内容后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人体本身是一个污染源。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体的皮肤会排出大量的水蒸气,使被子不同程度地受潮。人的呼吸和分布全身的毛孔所排出的化学物质有145种,从汗液中蒸发的化学物质有151种。被子吸收或吸附水分和气体,如不让其散发出去,就立即叠被,易使被子受潮及受化学物质污染,同时,在适合的环境下,大量的微生物会不断的繁殖生长,其中会有大量的对人体不利的生物包括其中,常洗常晒会减少这样的危害,所以起床先叠被,我们要改变,并不是说被子我们不用叠了,而是要改变叠的方式,如:把被子反过来叠,就能很好的避免污染的发生,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保持这样的良好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极大的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去寻找和深究生活中的习惯是否科学,把学生的思路加以拓展。
三、留贴近生活的科学作业———科学教学生活味的巩固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对策
语文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和前提,而语文教学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沟通能力。在我国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设备不齐全、教师教学效率不高、国家资金投入较少、教学环境不理想等主要问题。
一、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大多都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以及支教的年轻教师。年龄较大的教师有极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质,但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死板落后,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支教的年轻教师,既没有专业的职业素养也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虽有较为先进、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却不能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2.教学软硬件设施不齐全
与城市相比,国家对农村小学的教学师资和教学资金都极为不足,许多小学的教学设备还是多年之前的,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
3.教学环境不理想
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农村的教学环境极不理想,许多学生在面对学习问题的同时还要面对不理想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教师教学效率不高
由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相对专业的职业素养,导致教师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低下,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又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就要求农村小学适当提高教师的入学门槛,改善教师的评价机制,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当定期考核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鼓励教师进行二次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多参加专业的语文学术研讨活动,多与优秀的业内人士交流,学习他们专业的、先进的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采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对学生开展语文教学。也可以适当采取奖励机制,刺激学生学习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制订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教学模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身的教学质量。
2.加大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
国家应当用长远和平等的眼光看问题,在对小学教育的投资上面,国家对农村和城市的教育投资应当一视同仁,不可太过偏重和看轻。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小学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小学基础教学设施,从而改善农村小学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国家应当以集资募捐的形式吸引社会各行各业的资金投入,从而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国家应当为农村小学教学建设设立专项基金,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环境保障。
3.加强年轻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应当加强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革新魍车慕萄模式,摒弃影响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师,应采取退休的方式,引导他们走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幕后。同时,要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鼓励年轻教师向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为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专业的师资团队。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和道德手段,吸引支教教师留在农村小学继续任教,从而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并不断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农村小学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育资金方面,国家应大力地扶持,加大其投入力度,以不断地改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入新鲜的、专业的教学资源,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千莎夫铁.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J].才智,2013(20):89.
[2]张靖.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对策[J].好家长,2015(12):26-27.
篇5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
篇6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要点
在农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正是因为这些困难,导致农村大学生创业无法有效开展,所以,进行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大学创业教育之目标
大学创业型人才的素质结构有三个重点挖掘和培养方向:商智,创新性思维,眼光独到,对商机有较高的敏感度;智商,对商机的策划运作能力,能将商机转化为现实,获取利润和利益;情商,有成熟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态,以健康的心态创业、构建健康的企业。据此,大学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通过学习和实践,扎实基础,拓广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潜质,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模式,具有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环境分析、资源管理、创业策划、创业实施的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业组织策划能力,最终成功创业。因此,需要切实促进创新性思维(商智)、创业商机策划(智商)、健康心理调理(情商)的相关体系和技能的成形,使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创业。
2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创业创新精神和观念落后。创业精神是指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包括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目前,大部分学生仍然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对创业缺乏自信和兴趣,缺乏创业的能力和素质,更缺乏冒险和拼搏精神,认为创业风险很大,对自主创业缺乏认同感,觉得还没创业就意味着失败。(2)创业教育环境与制度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思想的熏陶,一些学校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提供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环境和制度保障,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成效。(3)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制不完善。健全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是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目前,一些高校教学体系单一,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的整个规划过程中,或者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纳入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的主动性、能力、素质和兴趣。
3农村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国际国内就业严峻形势下,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可以为大学生自己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为国内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可谓意义重大。(1)发挥政府职能,激发社会参与,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氛围。首先,注重政府作用的发挥。创业要有资金,大学生创业的瓶颈就是缺乏资金,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紧紧停留在思考的层面上,甚至有些创业活动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资金缺乏而不得不半途而废。因此,政府要在创业资金上给予支持,可以成立相应的创新基金和创业基金。其次,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要从思想观念和传统文化上改变对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轻视,重视新锐青年科技创业的巨大价值;社会上民间闲散的资金很多,可以设立更多的民间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融资难的问题;在目前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调整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引导私人财产投资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市场课题。(2)推进教育创新,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创新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大量事实表明,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是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必须对现有教育理念、教学组织结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指标等进行大胆创新,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使“创新+创业”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3)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搭建创业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建设开放实验室、增加校内实践活动、建立校内创业实习基地等方面推进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加校内实践活动比简单的课程书本教学更能引导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在创业体验方面多下功夫;建立校内创业实习基地可为那些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场地,并建立创业基金,由特定机构或教师帮学生进行项目评估、完善和建议,给予创业帮助,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培育专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服务中心等方面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是把社会资源引入创业园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便。
综上所述,最好农村大学生创业教育一定要满足农村大学生创业需求,明确当前农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才能够保证教育的效果。
作者:刘光 韩兴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篇7
关键词:物理学习兴趣培养
正文:
兴趣指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忙于脱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是提高物理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别是整体基础较差的农村中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点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开场白”
小学升初中是一个角色的转变,初一进入初二是知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如何吸引学生,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某些老师认为树立威信最重要,因此在第一节师生见面的开场白上,多数老师都宣布了“铁”的课堂纪律,课堂上的要求,以及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和对将来中考的影响,也许这种方法保证了以后的课堂纪律,但这样必然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处处小心,担心自己出错或学不好物理影响将来中考,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第一堂课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老师应该是和蔼可亲的,而不是又凶又恶的“老虎”。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第一堂师生见面课的时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起。如作一些简要的自我介绍;简要的纪律说明,强调作业要求等;特别是介绍有关物理的一些趣事,例如筷子放入装有水的碗中看起来是弯折的,这是光的折射;“天狗吃月”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我国的万里长城以及埃及的金字塔的修建是用什么工具来运输此庞大的石头;死海不死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竟是一颗德国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一颗子弹呢,你学了运动的相对性后,你也能像飞行员一样抓住一颗子弹的。军事上上使用的核潜艇,宇宙飞船,过山车等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讲到下课铃响,让学生感到一游未尽。一节课下来,会让学生认识到老师知识渊博,同时对老师产生敬佩心理。自然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觉得物理非常有趣,一心的想要学物理。“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已成功了一半。
二,上课之门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书,还要注意育人。而有些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受,忽约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物理课本上编写的一些科学家好学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法国科学家安培好学的故事:有一次,他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猛一抬头,发现前面有一块黑板,不由喜上心头,马上掏出一支随身携带的粉笔,把脑袋中的问题计算起来,这块黑板向前移动了,安培一边跟着前移,一边计算着。渐渐的黑板移动更快了,这位专心的计算者也跟着跑起来。当他实在跑不动而停下来时,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黑板,而是马车的后背。他望着车背上的公式渐渐远去,懊丧地叹了一口气“唉!可惜还没有算完。”当然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六认真”是必不可少的。除做好常规的教学外,针对整体基础水平差的学生,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上课前尽量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备课,立足于课本,讲解尽量浅显易懂。课堂气氛要活跃,语言要风趣,幽默,提倡轻松愉快教学法。如以故事导学:用“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入平面镜成像;用“阿基米德鉴定黄冠”的故事引入密度的测量实验。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还要讲究艺术,注意随机应变,临变不慌,因势利导。有的老师遇类似情况就过于紧张,方寸大乱,不知如何是好,往往含糊其辞,敷衍搪塞,要么置之不理,消极回避:要么大动肝火,怒斥学生。转嫁危机,这些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倒使问题复杂化,并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如一位老师在连电路时,连好后灯泡不亮,下面的同学都在嘀咕,而这为老师没有慌,而是说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电压表检验电路的故障,下面我们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检查是那里出了问题。结果这位老师熟练的找出了毛病,同学们也佩服的笑了。由于老师的冷静而生智及时调整了教学过程,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进度,反而在学生头脑中巩固了用电压表检查电路故障这一技能。
第二方面,做好书上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如人们拿着鸡蛋的时候都小心谨慎的,但如果将鸡蛋握在手中即使用较大的劲也压不坏。在演示的时,可以叫一位力气较大的同学来完成,让学生觉得实验的真实性。再解释其中的道理是因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原因。再比如说,讲蒸发吸热时,让学生自己在手臂上涂上酒精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感觉,让他们身临其境。再发两支温度计给学生,将其中的一支涂上酒精,待一会后,对比两支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验证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第三方面,对于学生实验更应该认真对待,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上串并联电路时学生就很感兴趣。老师在演示的时候,就伸长脖子在观察,如果让他们自己去连接电路,则一定会有很高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讲解后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时,一些老师是先总结了透镜成像的特点,再让学生去做实验,这样学生带着结论去完成实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上这一内容时可以调整一下,先让学生去完成实验,再和老师一起总结。这样更利于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用废牙膏皮来完成“核潜艇”浮沉实验。用气球来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等。
第四方面,还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产”。廉姆杰尔说过“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所以对于差生,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我校某班有一位成绩差的学生,但对体育特别爱好,在一次运动会上为班上夺得了多项第一,老师发现后给与他肯定并说如果他把这种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精神放到学习上,那你的成绩一定会提高,一定会迎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结果这位同学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后,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上升,后来考入了某重点体院。教师一句赞扬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颔首的微笑,一个肯定的动作,一次低难度的考试,都可以使差生体会到鼓励,信赖,满意的情感,从而树立起学好物理的自信心,促使他们逐步转化。
三:课后作业处理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布置作业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减少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我在我校06级二班试着这样实验了一个月,同时进行了一次检测,从分析看,根据我校情况,不能完全丢掉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为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太差,还不能完全丢掉课本,相反的在这方面还应加强。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为了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作业范围,让学生在不同范围内自由选择,只限最少题量,而不作同一要求,分选做题和必做题。让有精力的学生做更富有个性的作业。要求基础差的同学记住书上的公式,定义等知识点。
针对整体基础差的学生,从以上方面进行加强,多花精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行,一定能启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石油工业出版社魏龙渝第九章154页
2《论语》
篇8
关键词:留守学生;语文教学;关照;抚慰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而留在户籍所在地读书的学生。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的缺失而产生孤僻、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教育疏导不及时或不够,会导致他们的人格发展不健全,他们会做出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这必将会毁掉孩子,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早已意识到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正在逐步建立健全针对留守学生的方针政策。尽管如此,在留守学生规模不得扩大、留守学生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背景下,现有的政策措施所起到的效果还是不够如人意,我们应该从方方面面对留守学生做足功课,形成合力来促进留守学生的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有些学校也把留守学生的教育从管理上作为专项工作来抓,但是,具体到学科课堂上有针对性对留守学生特点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却没有引起更多的注意和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位。2003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曾提出,“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农村的实际有很多,但农村的留守学生大量存在是教师在学科施教时一个绝不能忽视的实际。面对以留守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主体,各学科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形式都应有的放矢。
为此,下面试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范围谈谈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关照与抚慰的一些办法,为促进在农村中学的学科教学中面对农村留守学生的这个教学主体的教学改革抛砖引玉。
语文有着天然的作为母语教育的精神哺育特性,对学生的精神心理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都是深广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等以前比较忽略的方面。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学生的特点,具体在农村中学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基于中学语文的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途径和评价方式上对他们进行关照与抚慰。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在任何时刻,活的生物都面临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危险,同时在任何时刻,它又必须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1]农村留守学生很多心理问题是来自周围危险环境所带来的恐惧压力,所以他们必须以一些非正常的行为来试图满足在这种恐惧压力下进行自我解脱,而审美能有效代替这种需要满足的抚慰,正如教育家指出,“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2]语文有着汉语言特有的优雅、美丽和其中蕴含的精神、思想的美好。语文的有其自足的审美内容和审美逻辑,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本质上来讲就是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过程中,留守学生的心灵在审美的温情氤氲中,他们首先在感性上就有轻松愉悦的放松,紧绷的思想也缓缓舒展开来,他们自然进入到美好的想象和自由的超脱的境界,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人“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他同样紧紧地被束缚在他的生活现实之中,但他以思想的翱翔超越了生活。他摆摊了现实的束缚,通过心灵的想象力合创造力找到了回归存在的道路。”[3]并且,留守学生在外部感受艺术化,感官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的感觉、感性慢慢的就会突破狭窄的维持生存的功利性,情感逐渐理性化,不断积淀理性的东西,情感也会随之升华,情操也会变得高尚,这对于留守学生在现实中的孤单的生活状态和周遭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的心灵净化和分辨力的提高尤为重要。而且,最终让留守学生得到理性的启蒙,当他们步入“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走向自由地过程”[4]时,他们就能够学会发现问题、懂得思考和解决问题。如鉴赏王维《使至塞上》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浑厚壮阔的画面意境和慷慨豁达的情感抒发的感性审美,到对出现这种自然现象的理性探究的教学过程。再比如解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从朴实从容的文字和对亲情的感怀思念的感性审美,到对生命的坚韧恒久的理性探究的教学过程。
针对有些留守学生情感冷漠、内向自卑,不应套用常规的教学方式,因为“任何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孤立的,而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万能的、到处都可以适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没有的。”[5]所以,结合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合作、互动、动态、综合为特点的教学方式。首先,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他们组成不固定的学习小组,小组内的各种角色(如小组长、联络员、书记员等)必须轮流担任,小组之间有激烈的竞争也须有热烈的交流。教师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通过小组活动,或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合作撰写报告、体会、笔记;或开展知识问答竞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比赛,合力收集各种材料,共同制订活动计划,探讨获胜的办法,学写活动总结;或在作文过后,提倡互相修改,互相评阅作文,多让他们的作文进行展示交流,有条件的话可以让他们在网上进行表达和交流,在网上互相评改作文。这样,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的同时逐渐地解脱他们思想的束缚,解冻他们心灵的河床。其次,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为课堂教学方式和途径来对留守学生进行关注与抚慰。留守学生思想比较自闭,渴望倾诉表达但又怯于倾诉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之水如果长期得不到正常的倾泻疏导,必将会漫无目的地以非正常的渠道漫溢,甚至会造出决堤溃坝的严重后果。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壳和通道,而对话主要又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对话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冲破个体发展的局限,在客观上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更完整地塑造了自我。”[5]对话过程在是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追求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个体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并在以互相关联、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基础上双方的满足和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在对话的过程中,生生、师生彼此的心灵世界是相互敞开的、接纳、融合,课堂上大家都被真诚、信任、理解、希望的氛围温暖着。教师所需用做的是在一定的语文话题和主题下创设一切可能的机会,信任留守学生、尊重留守学生在对话课堂上的行动和话语,利用一切契机,激励他们、促成他们感受过去与现在的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已经对于真理的表达,感悟对生命的种种解释,逐步确立对世界、社会、生活、人生的积极的认识。
农村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而枯燥无趣的学习过程加重了这种情绪,且脱离生活的教学途径更让很多留守学生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针对留守学生这种情况,在教学途径上应采取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的办法,张扬实践课程观,拉近知识与他们的距离,让他们知道,知识是与主观的、情境的、负载价值的意义建构的载体。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首先,要对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书本学习与实践进行有效沟通,本着促进留守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引导他们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拓展留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空间,让他们从封闭的语文课堂中走出来,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他们发现语文和生活的联系,真切体验语文化生活的乐趣,把语文中的美感和智慧通过真实的丰富的生活真正内化到留守学生的灵魂里去。总之,教师要想尽办法把生活中有的、留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同语文建立有机的联系,让语文和生活互相丰富、深化、让学习语文和体验生活都有味、有趣,以此达到对留守学生的关照与抚慰,。
对农村留守学生,应该淡化以试卷为形式的终结性评价,特别重视以具体表现过程为形式的形成性评价;反对伤及他们自尊心和打压他们上进心的消极性评价,推崇能激发他们的潜力,能让他们自强不息的积极性评价。在语文素养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中,对他们应侧重建立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并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立体的、具体的激励性评价。首先,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发现他们哪怕是微小的亮点,比如,表达时一个词用得较恰当;能坚持做读书笔记;对话时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记录别人的观点;能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活动,等等,教师都应该关注到,记录好,及时将这些关注和赞赏反馈给他们,让他们有源源不绝的追求进步的动力。其次,除了教师的评价,还要让他们自评,使他们懂得欣赏自己,自己鞭策自己,从自己身上获取成长的力量;让他们互评,使他们发现彼此的闪光点,感受来自集体善意的欣赏的温暖,并取长补短,坚定地追求自身的完善;还可以利用校讯通的家校联系这个平台,及时发送给他们家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种种积极表现,让他们的家长参与这种赞赏性激励性的评价。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农村留守学的观照与抚慰应该成为农村语文教学的一种共识,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加强理论探索,切实开辟出一条基于留守学生已成为农村学校的学生主体的农村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道路,推动语文新课程改革全面的全局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12.
[2]孙常炜.先生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907.
[3]雅斯贝斯.存在与超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70.
篇9
一、农村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
农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多种多样,我国学者王本陆根据学生行为表现形式,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隐性问题行为。
外显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故意顶撞老师、破坏班规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内隐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走神等注意力分散行为;害怕老师提问、沉默寡言等退缩行为;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神经过敏行为;糊涂乱画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等。
二、农村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
从自身发展规律来看,初中阶段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具有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再加上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控力不强、不成熟,言行举止都需要一定的奖惩制度予以约束,所以,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
(2)寻求注意与地位
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逐渐表现为一种社会需求。尤其是初中阶段,最伤人的事莫过于周围的人始终无视自己的存在。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会用自己的学习成绩来获得同学和老师的赞赏;而成绩差的学生无法用好的学习成绩来赢得老师的关注,因而自知自律,老师反而会视若无睹,于是企图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问题行为来获得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注,争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以此来巩固自己在同伴集体中的威望。
(3)发泄挫折与紧张
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自己缺乏学习的能力时或是经常遇到困难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消极情绪,要么采取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要么退缩或躲避,企图避免引人注意。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遭受的挫折太大,或经常遭受挫折,往往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痛苦,从而产生情绪暴躁和各种偏激行为。有时看到别人的成功与喜悦,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从而妄自菲薄、不思进取。这些学生得不到老师的正确处理和帮助时,其问题行为就会循环往复、愈演
愈烈。
2.教师因素
(1)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
有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各个学生所花的心思不尽相同,例如,教师往往喜欢比较聪明的学生,而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置之不理。被忽略的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注意,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让自己“脱颖而出”。而此时,教师和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就只剩责难和惩戒。学生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和不满情绪。
(2)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由于受到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备课不充分,在课堂上授课时,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法老套、形式呆板、语言表达能力差等教学技能低下的状态会使整个教学过程
变得枯燥无味,挫败学生原有的求知欲。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导致老师在讲台上自导自演,而学生却无法参与教学过程之中,导致教学分离。
(3)老师管理失策
管理失策是老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大部分老师往往首先想到的优选方法是利用惩罚手段,这是不科学的。老师把学生看成威胁教学的力量,采取强硬的惩罚措施来控制学生,通常只会适得其反。运用惩罚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但没有弄清缘由就滥用惩罚反而会有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降低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且过重的惩罚反而会对错误行为起强化作用,导致学生为逃避惩罚而引发更多的问题行为。
3.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受教育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的。农村学生的家庭收入稳定,父母对孩子关于家庭义务的要求较少,物质供应充沛,缺乏责任感的锻炼,孩子因此可能较为任性,这种放任型的家教方式养成学生目空一切的品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自我中心、大声喧哗等一系列表现。而专制型的家教方式会使学生的身心长期受到压抑,表现出来的就是焦虑厌烦的心理,学生就会将这种情绪发泄到同学或老师身上。
(2)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校园环境和课堂内部环境。校园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布局,如,校园美化绿化、教育设备等;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文化氛围,如,走廊或校园里的墙报和标语、教师上课的教学风格、师生衣着及言行举止等,都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有着一定的影响。课堂内部环境中除了教室的颜色、温度、灯光的强度会影响农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之外,学生的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问题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坐在教室四周即非优势区的学生,不易受老师监控,如果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不强,其产生问题行为的几率就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优势区的学生要大很多。
(3)社会环境
篇10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差生的表现状态和转化方法
缺乏来自家庭的有效监管和辅导,差生的面比较大,常常令数学老师们头疼不已。
差生“差”在何处?
1、数学基本理论知识会记而不能理解:学生在描述数学中的各类概念、定律、定理时为记忆而记忆,属于死记硬背,不能阐明易混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答题能力差:学生解答习题时不能洞察材料中所叙述问题的解题关键;不能根据解题关键正确列式;不能厘清文本中所叙述内容的解题难点;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解题;阅读理解能力差。
3、学习思维混乱:差生解题逻辑性不强、结构松散不严密;知道大致结果却解释不了怎样达到结果,不知道运用哪些对应的知识点才能正确解题。
4、学习无自觉性:差生对于数学学习中涉及的课内外练习、作业,完成的质和量都差强人意。教师常常需花大量时间盯差生的作业,往往是教师“推一下”差生“动一下”;对所学知识缺乏刻苦的动力;题目偏难时不愿动脑思考,图方便或抄袭或瞎做一气。数学学习中他们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探究意识不强。
5、学习主人翁意识不强:课堂教学环节,即使教师采用小组竞赛等形式从事练习活动,这部分学生始终以局外人的心态端坐在教室内;抱着对学科单元素质测试结果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考前不愿扎扎实实搞复习,考试时完全指望考场上“临时发挥”或作弊过关;答题随意性大,有的甚至交“白卷”。
如何转“差”为“优”?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差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转“差”为“优”就成功了一半。
1、多种教学手段使用的妙处。
大部分差生都认为数学枯燥且难学小学数学论文,需要在答题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勤思苦想。课堂上使用直观的教学用具或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等教学辅助手段的植入,或采取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画一画、动一动、说一说等多种教学方法,差生会对所接触的数学知识反应更深刻、更持久。
2、锤炼课堂教学用语,使课堂教学动静相宜、有趣有效。
差生由于基础差、学习意志力不强,往往上课时注意力涣散,容易受环境干扰、心绪久久难以回到课堂中。他们对教师缺乏激情和吸引力的讲课语言无动于衷。这时,教师可恰当运用艺术性的、幽默的、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每位学生进入思维活跃状态,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
差生更渴望教师的真诚关心爱护,差生取得的一丁点进步要付出比优秀学生更多的心血、毅力。当他们有所进步时,教师真诚的表扬和对他们所付出努力的肯定是差生再接再厉的强心针。当差生体验了付出就有回报的成功感,在情感上亲近老师、接受了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就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差生的主动性也会增强。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介绍一些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1、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可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尝试分层作业。注意差生组题目设计的针对性和低难度,及时表扬作业上有进步的差生;在课内外加强对差生的辅导,查漏补缺、耐心地帮助他们补习功课。教师要克服焦虑情绪,要有差生学习成绩在补差后效果不明显的心理准备;避免对差生加大、加重、重复作业量的做法,因为这样做只会使学生更厌恶数学。
2、大部分差生比较青睐记忆类的理论知识考查或简单的一步计算的思维训练题,不愿动脑筋深入思考较复杂的思维题。由于差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善于发现总结“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缺乏克服困难不服输的学习劲头,教师在补差时,要注意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如何思考分析问题,鼓励和激将并用,要随时纠正他们在解题中出现的偏差小学数学论文,逐步放手培养差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宽松与严格交织转化差生。教师对差生宽松,意味着差生可以只完成低层次适合他们能力的学习任务,可以在取得点滴进步的时候得到老师大力表彰,可以得到老师课余的一对一辅导;教师对差生严格,意味着他们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时,会受到严格的诸如取消他们最爱的课外活动的惩罚。不少差生差就差在学习意志不强、行为懒惰。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在对差生降低学习目标的同时采取严格的措施督促他们完成目标。
三、认真做好每次测试复习和总结工作,注意让差生小步前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每次的单元素质测试中要有意识地出一些差生已掌握的知识点作为考试题目,让差生认识到学习上只要肯下功夫就会有回报。考前教师应抽时间对差生不同的知识薄弱点“开小灶”,这样可使有些差生经过自身努力能得较高分,逐步改变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自卑感,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补差工作艰巨而繁琐,上述各种转差方法综合运用对提高差生的成绩有一定效果。只要我们以“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引导转化差生,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