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钻井技术油气勘探 油气开发 趋势
1现代钻井技术的发展
1.1深井和超深井钻井技术
深井和超深井的钻井技术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重要的技术内容,当前我国西部和东部深层钻探工作都在逐步加强,深井和超深井的勘探开发比重也在不断扩大,河南油田在塔中油田及东部的泌阳凹陷就曾经布过深井,但是目前现有的钻井技术在我国复杂的地形地势环境中进行深井和超深井的钻探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的革新才能适应勘探开发的需求。
1.2特殊工艺水平井技术
特殊工艺水平井技术主要包括径向水平井、侧钻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技术等。首先,径向水平井钻井技术要求在井下配备专门的钻井系统,
(女NMWD,DOWNLINK等井下动力钻具),通过应用高排量、高压射流的破岩方法,在旧井或者废弃井中径向打小井径的水平井,这种技术具有地面设备简单的特点;其次,侧钻水平井技术也是通过利用旧井和废弃井进行侧钻,来实现老油田、气田的开发;再次,多分支井钻井技术是指能够在同一井内侧钻多口分支水平井,实现对分散油气藏的有效开发,减少平台建设的成本。
1.3大位移井技术
目前理论界对大位移井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大位移井主要指的是定向井、水平井以及深井和超深井技术的综合体现,大位移井技术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钻井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在海上油田钻井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海上石油开发需要建立人工岛和钻井平台,投资成本大,大位移井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建设工程,节约成本。大位移井技术在小断块油气田中也具有应用上的极大优势。
我国的钻井技术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创新。
2油气资源开发的深入对钻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油气资源的产能已经难以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了,油气资源成为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油气资源开发的深入展现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油气资源的储量难以满足油气生产需求;其二,油气开发的条件和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老油区出现越来越多的小断块,开发难度加大,河南油田的张店油田就是典型的例证。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近年来国家提出要加大对海洋石油和沙漠石油的勘探开发力度,如何实现对这些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钻井技术是关键,同时老油区的产能挖掘也要依靠钻井技术的进步。我国的西部地区和海洋区域,地理条件和环境复杂,进行油气资源开发依照现有的钻井技术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提高钻井技术是开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先决条件。而根据评价结果来看,老油区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主要产油区,所以提高钻井技术水平,对老油区进行和深部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生产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也要关注降低成本、减小钻井污染等问题。根据我在尼日利亚的工作经验,环保尤为严格,通过污水处理、泥浆固化、岩屑的加工及回收,实现根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对我们国家是个很好的借鉴。在此基础上提高钻井的整体水平,实现地下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才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3现代钻井技术和油气勘探开发的趋势
钻井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促进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关键点上还需做出进一步的革新和完善。近年来,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钻井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也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今后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钻井技术进行革新改造,以提高其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效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
钻井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对提高发现油气层的效率、提高单井的产能、提高钻井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作用,自动化和智能化对形成高效的钻井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这将必然带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效益。随着油气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钻井难度逐渐加深,而对资源的高质量需求却在不断提高,所以对钻井技术进行革新是大势所趋,是适应勘探开发需求的必然趋势,也可以说钻井技术的发展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是相互促进的。当前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剩余油的开采、采收率的提高以及油田开发效果的改善等方面都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生产生活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压力巨大,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大油气产区都进入到了高含水阶段,开发难度极大,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在钻井技术上不断的进行革新,促进技术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钻井技术。可以展望钻井技术会在今后帮助我们在勘探中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将为我们在高难地区开发油气资源提供更可靠便利的技术支持,为油气资源的产能和效益提高做出更多的贡献。
篇2
预期经济一定会走差,最重要的原因是货币政策。意见的差别难道仅仅在于怎么评论央行的政策,是对还是错?对不起,这样的判断在最近两个月不断遭到挑战,如果这个判断是错的,它错在哪里?
第一、是对货币紧缩方式的理解。毕竟这次不加息也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只是在银行间市场搞小动作。从总理那里也看不到多强的紧缩信号:他不担心过热,只是觉得“货币太多”了。这样的方式使得紧缩的信息在经济中的传导非常缓慢。市场上的人可能担心的不得了,实体经济个体说不定才刚刚感觉到。
第二、是没有看到7月份以来的融资情况。如果算上类信贷中不重复的数据,社会融资总量在7月以来其实增速不比年初的几个月慢多少。事实上8号文件和钱荒都没有中止同业业务的进一步扩张。
第三、在于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流动性宽松的时间中,融资量的确很大,但因为换届的不确定性,年初部分地方和国企“干劲不足”,在5、6月份恢复正常之后,这部分融资看起来能提供一些支持。
第四、是对利率市场化的理解。银行间市场债券的大幅下跌,已经有明显的结构性因素的影子。在同业业务可以获得更高收益的情况下,一些银行已经对债券失去了兴趣。而这些同业业务在本质上是市场定价的,其市场化程度可能还高于表内贷款。或许可以认为,同业业务让此前无法在正式金融体系实现的融资变得可能,有利于社会资金的“边际价格”下跌。尽管其代价是“边际内”的资金价格的上涨,但它并不代表整个经济资金价格的上升。央行的操作,也许主观目的是紧缩,但客观上是顺应了体制内外资金价格剪刀差缩小的趋势。从票据贴现利率来看,现在没有很强的证据讲最近两个月整个经济的资金在变得更紧。
篇3
中国人民银行1月12日晚间宣布,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对多数宏观研究人员来说,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是可预期的,但很少有人能料到调整会在1月份,而且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声明政策延续之后如此短的时间来临。调整之后,大型金融机构执行16%的准备金率水平,中小金融机构执行14%的水平。根据最新的存款数据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一次冻结约3000亿元资金。
可以找到的解释是,2010年1月份以来银行信贷投放的快速增长,以及对于热钱进入的防范。更深层的原因包括:对于2009年宏观统计数字中所反映的中国经济复苏十分自信,对于2009年贷款大幅度增加有很大的担忧,对于由此可能产生的商品价格上升和资产价格上升也十分担忧。另外,2009年12月份价格指数的数据也支持了这种担忧。
在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前,货币政策的紧缩意图已经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有所体现。在此之前发行的三个月期央票和91天正回购利率时隔五个月后双双上行,而12日央行发行的200亿元1年期央票中标利率为1.8434%,较上周发行的1年期央票利率1.7605%攀升8.29个基点。央行还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展开了20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创下发行量历史最高纪录。结合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该看作货币政策方向的转变,对于在从紧这个方向上的后续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要有准备,在2010年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上调是十分可能的,利率上调也是可能的,公开市场操作中的收缩行为更是非常可能的。有关房地产的紧缩政策与货币政策上的紧缩应该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互相呼应。这些政策出台的时间段主要是前半年和前三季度,然后会发现反应过度,在第四季度和2011年年初会有一些反方向的调整。
政策方向的转变可能再次支持了对于2010年实体经济发展不太乐观的判断。但比较负面的后果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巨大不确定性导致经济活动参与者无法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这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牵制作用。商业银行2010年的行为从整体上看本来就是比较谨慎的,而货币政策的收缩会增强商业银行这个方向的收缩,对2010年的投资增长产生较大的约束。消费通常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因素,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更难以期望消费能够加速增长,维持2009年的增长幅度也存在不确定性。几个推动因素平衡下来,2010年的经济增长能够比2009年的经济增长略有超过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
目前的宏观数据显示出比较复杂的形势,如果从2010年年初公布的2009年12月的工业数据和投资数据的环比来观察,都可看出经济增长减缓的趋势。但就年同比的数据来观察,比较容易得出经济增长加速、过热、通货膨胀风险加大的结论,也就为刺激经济政策退出,货币政策收紧提供了依据。这一看法形成了目前的主流看法。从本专栏的几次分析可以看出本专栏的看法与主流看法的距离。在银行新增贷款的数字下降后,上述主流意见会有动摇,当经济增速减缓比较明显后上述主流意见更会动摇。但主流意见开始转变并体现到政策上应该是下半年或四季度的事情。在此之前,目前的主流意见难以改变。
篇4
美国经济复苏已成定局
美国经济实际上从2003年第二季度已经出现了复苏的征兆,第三季度的增长率达8.2%,是过去20年来的最高点。
我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已基本成定局。最主要的信号是美国经济增长从第三季度开始改变了过去三年来依靠单一的消费拉动,而变成了消费和投资的双拉动。从2003年的统计数字看,第一个季度1.4%的增长中消费贡献了0.4个百分点,在第二个季度3.3%的增长中消费的拉动达到2.68个百分点,到第三个季度8.2%的增长有4.55个百分点是消费拉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第一季度为负数,第二季度的贡献率为0.9个百分点,到第三个季度,投资的贡献率上升到2.58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趋向。第三季度,消费和投资拉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87%。由此看出,美国经济增长从第三季度已经迈向了正常轨道。投资和经济周期的波动方向是比较一致的,投资的回升表明美国经济在过去三年的低速增长和调整已经正式结束。
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在哪里?一是周期性的调整已经基本结束,美国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已经大大缓解,尤其是IT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在这三年里已经明显被缓解。另外一个周期性调整结束的标志是美国企业的债务负担大大下降。有统计数字表明,与债务负担减轻相对应的企业的破产率已经开始下降。
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第二类的动力是过去三年来扩张性的经济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另外,美元的贬值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美国的进出口第二季度还是负增长,而到了第三季度已经开始转为正增长,美元的贬值使其贸易收支逆差开始有所缓解。
不过,美国经济还存在着一些隐患。一是居民的债务负担过重;二是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在2003年度已经达到3.5%,贸易收支赤字占GDP的比例预计在2003年度将达到5.1%,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高记录,这种双赤字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即便如此,短期内美国经济复苏已经成为定局,2004年可能会在2003年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很多国际组织预计2003年的增长率在3%左右,2004年可能会上升到4%左右。
日本经济复苏朝健康方向发展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日本经济已经连续七个季度正增长,这是近几年比较少见的现象,现在国际组织已经多次调高对2003年度日本经济增长数字的估计,近几天有些国际组织估计日本经济增长率已达2.6%。人们都非常关心日本是否已经摆脱了过去十年的低速增长期,进入一个稳定的复苏期,这方面的争议比较大。过去几年,日本经济增长一直靠出口拉动,如果出口下落,日本经济会重新回到衰退和低速增长的状态,但2003年度除了出口增长带动经济复苏外,投资的作用比较大,同时消费也出现了微弱的正增长,即日本的内需正逐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虽然从现在看还不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如果这种趋势能维持,那么日本经济的增长将会持续下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日本经济的复苏正在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日本经济出现的另外一个积极迹象是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券开始大幅减少,这是多年来比较少见的现象。不久前日本七大金融集团相继了中期财务结算(日本的财年是从头年3月到第二年3月),七个金融集团不良债权余额在过去半年中减少了13%,为18.1万亿日元,预计到2004年3月,也就是这个财政年度结束时,这个数字可能会压缩到15万亿日元。这表明日本金融机构调整不良债券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而这一点是多年来困扰日本经济增长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所以从内需的恢复、金融体系不良债权的减少,说明日本经济在逐渐好转。但同时也要看到,日本经济体制性问题还很大。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通货紧缩还没有完全消除。据统计,2003年,日本的物价消费指数仍然为负数,通货紧缩的持续一方面限制了国内自主性消费与投资,另一方面约束了日本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空间。再一个隐患就是政府推行改革的政治约束力增大。前不久大选中自民党在国会中的席位不仅没增长,反而下降。预计2004年,日本经济还能维持在2%左右的水平,但要低于今年。
欧元区经济相对低迷
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和美国、日本相比是最低的,2003年处在一个低迷状态。根据国际组织的预计,全年的增长率只有0.5%左右,这是多年来比较低的水平。但从第三季度出现了复苏的征兆,第三季度整个欧元区经济增长了1.5%。欧元区经济低迷的原因一是作为欧元区火车头的德国经济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状态,2003年年初还出现了一次短暂的衰退,2003年全年德国经济可能处在零的水平。二是欧元的升值。欧元在过去一年多里已经升值了30%,这种大幅升值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约束是比较大的。三是欧元区的财政货币政策的约束。比如《稳定增长公约》限定各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得超过3%,但是欧元区几个大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的2003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都超过了3%,德国已经连续两年超过3%,预计它在未来两年还会继续超过。按照“公约”,如果财政赤字连续三年超过限定就要实行罚款,这对于德国这样一个处在低速增长的国家而言,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空间极小。在货币政策方面,欧洲中央银行实行统一的利率政策,即使德国、法国经济状况不佳,欧洲中央银行也一直拒绝降息,利率维持在2%的水平,比美国高出一倍。所以这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约束使得欧元区的经济趋于疲软。
值得注意的是,欧元区的一些大国已经开始着手改革自身的经济体制,德国最明显。施罗德总理2003年提出了著名的“2010议程”,着手改革德国实施了50多年的社会市场体制。欧元区的一些大国开始逐渐意识到,长期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和僵化的市场体制已经危及其经济长期健康增长。
拉美:处于温和复苏
拉美经济处在一个复苏的时期,但是这种复苏的势头不明显,主要是巴西经济的低迷拖累了拉美整体经济的复苏。带动拉美经济复苏最明显的一个国家是阿根廷,阿根廷在过去两年中由于金融危机连续出现了负增长,而2003年出现了比较强劲的复苏,这是拉美经济复苏的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整体而言,拉美整个地区的经济是处在一种温和的复苏状态,处于增长两极的是阿根廷和委内瑞拉:摆脱金融危机的阿根廷增长率最高,而拉美的另一个大国委内瑞拉由于国内石油工人罢工和社会动荡,2003年可能还会出现负增长。
东亚:全球的亮点
篇5
从那时起,我们迈向更加重要的阶段,以至于到了2015年,人类的重大技术创意还是数字手表。但此表非彼表哟,你要是坐得太久,它会提醒你该站起来!
好吧,我也开始嘲讽了,但是这里有一个真正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这场变革正在改变一切。但是,如果大家知道的是错误的呢?我并不是要跟大家唱反调。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生产力和收入的数据时,都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这场技术革命是不是被过分炒作了?一些技术专家也表现出同样的关切。
《银河系漫游指南》出版于“生产率悖论”的时代,这是一段长达20年的技术快速发展时期―个人电脑、手机、局域网以及早期的互联网一一问世,但是经济增长却很缓慢,收入停滞不前。人们提出了许多假设试图解释这一悖论,其中最流行的观点认为,发明一项技术和有效地使用它并不是一回事。经济史学家说,人们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电脑终究会大放异彩。
大约在1995年,生产力的增长最终实现腾飞,使得这种乐观看法似乎得到了印证。经济的进步回来了,而且美国似乎也处在这场革命的最前沿。
但是,在技术革命的道路上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事实证明,我们重返快速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持续,只不过是一次性的迸发,这出现在大约10年前。从那以后,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iPhone、iPad的时代,但即便将金融危机的影响考虑进去,收入的增长和趋势还是重新回到了1970和1980年代的低迷状态。新技术已经占了很多头条,却没有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果。为什么呢?
一种可能是,数字并未反映出现实,尤其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益处。新技术应该既服务于企业,又服务于消费者,应该促进传统产品和新产品的生产。1995年到2005年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主要来自于诸如库存控制等事物的兴起,这既表现在零售业等非技术产业,也表现在高技术产业中。现在却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另一种可能是,新技术带来的更多是乐趣,而不是根本上的改变。PayPal的创始人之一彼特・泰尔曾有一句名言,我们原本想要会飞的汽车,却得到了发送140个字符的Twitter。而且他不是唯一一个认为,让Twitter控兴奋的信息技术,对于整个经济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也许我在Google的朋友是对的,大数据很快就会改变一切。也许3D打印机会将信息革命引向物质世界。又或者,也许我们正在走上另一个无聊的发展轨道。
但是,我非常肯定的是,我们应该减少炒作。
你看,时刻不停地撰写和谈论技术如何改变一切似乎没有害处,但实际上却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更为稀松平常的事情上转移过来,并且成为了没能处理好那些事情的借口。回到1930年代,人们会发现,当时许多具有影响的人说的话和现在的这些人说的一模一样:实际上与经济周期没有关系,也不是关乎宏观经济政策的辩论;其实是关于彻底的技术变革,以及劳动力缺乏应对新时代的技能。
篇6
近日,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提出的“2007年中国经济将在高位增长后回落”等较“悲观”的形势判断,引起专家们的激烈讨论。
今年宏观形势已成定局:专家对今年宏观形势的判断显示出惊人的一致,他们认为,今年宏观形势总体上非常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刘元春用这样一些指标描述了“好年景”:“2006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约10.48%,消费物价上涨了1.5%,固定投资增速为27%,社会消费增长13.6%”。他说,总体上,2006年宏观经济依然保持了高速、平稳的乐观局面。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王一鸣用“总的状况是非常好,今年尤其好”来形容今年的经济情况。他说,今年的宏观经济指标应该说是历史上最好的,而且这种状况持续了四年,经济非常稳定,“可以说我们甚至超过了美国新经济那一段持续的繁荣期”。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用投资来“透视”宏观经济情况。他说,今年我国整体投资中,有69%的投资是由非国有资产实现的,“这个变化是非常大”。另外,虽然今年预测投资增速为27%,但是,这个指标在西部是34.4%,东三省是42%,东部是41%。他认为,从区域角度看是一个好的现象。
经济高增长面临拐点
虽然对今年经济走势异口同声,但专家在对2007宏观走势判断上却表现出迥异的看法。
刘元春指出,由于下半年出台比较猛烈的宏观调控措施,可能使得整个经济开始在高位进行回落,预计2007年GDP增长率为9.25%,宏观经济将结束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对此,王一鸣不能完全赞同。他认为,经济增长虽在高位运行,但并未较大偏离多年来形成的轨道。下半年GDP增长虽有微弱回调,但这使经济增速离我们预期的目标更接近。王一鸣说,“我觉得2007年将会有所回调,但会不会有这么大的回调?我觉得可能还不会。”
人大教授吴晓求也认为,我国从2001年开始,至少能够保持15年的快速增长。他说,“在更长一点时间内,保持10%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对2007年经济增长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一位人士认为,不仅要关注增长速度问题,更要关注GDP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位人士说,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数字怎么得来的。比如说,房子盖了拆、拆了盖,两次都要计入GDP,但是,这并没有促进国民福利的提高。这位人士说,GDP高速增长,可能使资源过度消耗,而目前这种增长方式,也没有很好地积累起国民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教授从2007年财税的角度展望了2007年我国的经济情况。他认为,在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中。政府力量比较强。2005年我国政府支出规模突破52000亿,占到GDP的30%。因此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要关注政府的支出。加上最近3到4年之内,政府赤字规模大体上维持在3000亿左右。他说,“随着GDP的增长,财政赤字的规模不变,实际上就隐藏了GDP的扩大。”
经济航母要过几个雷区
有专家提出美国经济和我国经济的相关性很高,“统计认为,这种相关性约为1”,也就是常说的“齐涨齐跌”。
王一鸣说,各方面预测,美国经济将在2007年回落。辜胜阻认为,美国经济下滑可能会导致我国出口下降,从而使我国经济回落。而王一鸣却认为,即使美国经济下滑,也并不能说现在已到政策调整的临界点。
投资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把手之一。一位专家指出,今年电力过剩很可能导致2007年成为高耗能产业大发展的一年。王一鸣也认为,我国目前的一些投资,正在为新一轮产能过剩奠定基础。他举例说,去年我国钢铁产量已达3亿吨,但最近杭州、北部湾、广东都还在筹划,新的钢铁项目,而且这些项目规模都较大。另外,地方搞电厂的积极性仍然非常高,“可能会形成新一轮的电力过剩的局面”。投资速度偏快,会造成产能过剩,从而给经济带来了风险。他提出,解决投资增速快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市场准入。
汇率政策从哪里走是宏观经济的热点。王一鸣认为,汇率机制如何调整,如何平衡贸易等将成为2007年调控的重点之一,“扩大每日波幅、渐进升值”是很好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教授认为,人民币汇率有升值的压力。他说,除了升值以外,还可以考虑改革强制结汇制度,购买战略资源,以及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
篇7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mputer Teaching
MEI Yuan, GUO Shansha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Library,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From the date of birth, computer is destined to become a creature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man who has mastered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grasped the golden key to the door of the century. the basic framework of Exte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is decided by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So,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computer teaching quality and adapt to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ew time.
Key wordscomputer; teaching; importance
目前,我国各种层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都把计算机课程列为必修课,因为不管是在业者还是待业者,如果不熟知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势必就将成为新一代“文盲”。但是,反观计算机高等教育的现状,又不能不令人担忧:学员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无论在宽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很难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以致用人单位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学员自身也不满意。而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就在于多数计算机教育仍是沿袭工业时代的传统模式,而未能与知识经济时代同步。本文就开展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谈几点看法。
1 知识经济时代离不开计算机教学
1.1 计算机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1)计算机的发明与发展是人类知识的结晶。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简单的劳动的产物,更是知识积累的结果。当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更新周期短,功能日趋丰富完善,机型千差万别又极具个性化,所有这一切技术成果,都离不开思想的产儿――“知识”二字。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2)计算机技术促成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尽管目前人们对知识经济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谁也不能否认知识经济的内核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方式。进一步讲,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表现为数字技术的生产力和网络技术的生产关系。在非计算机时代,人类活动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而不是知识,即知识的地位是低层次的、附属性的。而在计算机时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的智慧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这一时代又被称为信息时代。知识是高层次的、主导性的,这也就必然促成经济型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而知识经济的诞生及其发展的基本框架都是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程度决定的,所以离开计算机,空谈知识经济是毫无意义的。
1.2 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和经济各个领域
新时代下,大多数经济活动是围绕计算机为中心而发展开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已经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的每个角落。它可以用来解决航天、军事、气象、地质勘探、高能物理等复杂的计算问题;也可以有效合理管理企事业单位财务、人事、工资等数据;也可以实现机械加工、产品检测方面的自动控制;也可以模拟人脑,完成某些人工智能活动,如机器人、CAD、CAM等;它还可以通过联网,实现全球个人通信。
2 计算机教育方略
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从以下方面具体体现:
2.1 师生关系的改善
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模式,克服教学氛围中的思想教条,提倡师生人格平等。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课堂组织者、知识传授者、形象塑造者和学生技能培养的引导者,而不能成为驾驭学生言行的执鞭人、课堂中的绝对权威和控制学生成绩的主宰者。教师应该是学生良师益友,而不能成为学生的对立面,否则教学活动就要失谐。
2.2 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思维方式的转变。努力纠正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不断开发右脑的思维功能。这是因为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计算机技术本身是由0、1所派生出的模块化的框架知识体系,如程序流程图、桌面、窗口、菜单等概念。右脑思维是开放式的、创造性的,应大力提倡运用。
教学方法的改变。坚决杜绝灌输式,即一味按照教学计划,不看对象、不收集学员的反馈信息,而单方面施教的方式。应针对不同的学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启(下转第89页)(上接第47页)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譬如,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该做到三点:一题多解(师生探讨);趣味程序练习(寓教于乐);应用程序的开发(有奖竞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鼓励学员成才。古语云:“数子不过,不如奖子一功。”学员基础差是个事实,也不否认个别学员混文凭的思想,但教师不能放弃“教书育人”的大原则。对待学员,要善于鼓励,不能因为所谓的“笨”而放弃努力。其实,每个人都具备创新的潜意识,关键在于引导。
2.3 提倡全面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纯知识化的。从教育的大目标来看,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渗透德、智、体、美、技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所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计算机课程内涵十分丰富,教学实践中,可以按以下要点贯彻这一思想:
2.3.1 德育的渗透
DOS命令――对与错,选择人生的红绿灯。
文字录入――由慢到快,体验人生的艰辛和曲折。
程序设计――成功与失败,享受人生的乐趣,磨练人的意志。
软件――真与伪,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病毒――破坏,医治丑陋的心灵。
窗口――变化,扩大人的视野,舒展博大的胸怀。
2.3.2 智育的渗透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处于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一种流动的技术,学习也相应地成为动态过程。如果要成为计算机优秀人才,智力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智力的培养有两个要素:第一,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营造右脑思维的环境。比如,在讲解五笔字根的记忆方法时,不要向学员推荐“顺口溜”,更不能把字根与字母的对应关系强记下来,而应结合汉字的特点(方块)和字母在键盘上的分布规律(图形),在大脑中形成视觉反映,教学效果就会炯然不同,而且不易遗忘。
2.3.3 体育的渗透
上机操作,强调坐姿、指法。实习课后,要求学生整理机器、打扫机房卫生。
2.3.4 美育的渗透
程序结构――感受事物的变化,体会自然界的严谨与和谐。高级语言――架设人与机器沟通的桥梁,遥想心“芯”相印的美好情趣。软件开发――探寻奥秘,体验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和快乐。
篇8
本文收集了15家机构投资者(包括11家券商的研究机构和4家基金)的2009年第四季度投资策略报告,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
宏观经济走势:看好者众,理由各异
2009年一季度以来,中国政府持续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了GDP增速、企业盈利水平和A股市场的迅速回升。但是八月以来,一方面,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出现“微调”,信贷投放环比大幅下降;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发电量等经济数据增速出现下滑。虽然9月份公布的信贷和经济数据有所回升,但是市场的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分化:15家机构中的10家认为中国经济整体仍然向好,长江证券和工银瑞信两家机构态度则相对悲观;同时,也有包括中金公司在内的三家机构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还较大。
即便是对经济前景的观点一致,各家机构看好和看淡的理由仍然大相径庭:最乐观者如中信证券等认为中国经济仍在2009年逐季增长,处在U型反转的右半部,认为地产投资出口和消费将依次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次乐观的国信证券,兴业证券则认为房地产销售开工并不悲观,政策对地产打压不会出现,经济增长可以得到支撑;也有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仍处在复苏早期,积极与消极因素交织在一起。对未来经济走势相对悲观的两家机构观点也有不同,长江证券认为中国经济将进入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弱势均衡,长期经济增长中枢将下降到6-8%;而工银瑞信则认为经济政策调整或将导致9-11月宏观经济表现低于预期,而11月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再次放松货币政策使得地产业从中受益。对于经济前景判断不确定的机构中国金中金提出当前尚难判断经济是否可以持续恢复或是认为经济恢复的步伐难以确定,而银河基金则认为政策的不确定性更多导致了经济的不确定性。
15家机构几乎都用浓墨重彩提出了己方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的看法,凸显出流动性问题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机构们一致认为上半年的信贷投放规模不会持续。9家机构认为年底的流动性仍将总体保持宽松,3家机构认为流动性会以收缩为主,剩余4家则认为还要继续观察。乐观的中信证券、国信证券等认为虽然政策层面会存在流动性的收缩,上半年的贷款规模不可持续,但储蓄搬家,外汇占款的增加,仍将支持流动性;安信证券则在分析具体数据之后提出九月后票据收缩的影响将降低,银行贷款规模以十万亿计,九、十月贷款规模也将超过七八月。偏悲观的机构如长江证券则认为,信贷的回落将带来M1的回落,储蓄搬家不太可能,而工银瑞信则认为货币政策的调整可能超过市场预期。可以注意到,对于宏观经济不看好的两家机构对于流动性也同时不看好。
政策调整和房地产也获得了机构们的广泛关注。在货币政策之外,有海通证券等三家机构提及财政政策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或将对消费的长期增长产生积极影响。6家机构提及房地产对于经济的巨大作用,其中4家持乐观的态度,另外2家则认为地产业的前景还有待观察。
企业利润增长率预期乐观
在对宏观经济走势做出判断的基础上,各机构也对企业利润增长率和市场估值进行相应预测。虽然机构投资者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期有较大分歧,但是对于企业盈利的分析则一致性较高。绝大部分给出盈利预测的机构认为全部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将在17-20%之间,最乐观的兴业证券预测2009年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预期为28%,最悲观的国泰君安则预测2009年上市公司盈利增长仅有12.5%。不少机构也给出了2010年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总的来看对于2009年相对乐观的机构2010年给出的数字相对较低,而2009年相对悲观的2010年预期增长则较高,如对2009年盈利悲观的国泰君安认为2010年的盈利增长将达28%。长江证券对于2010年的企业盈利提出了独立见解,该机构认为2010年银行业将面临不良贷款率上升以及风险敞口加大的风险,可能将使A股市场盈利低于市场预期。
由于机构对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水平的判断众说纷纭,机构对于当前市场的估值和大盘的走势看法也大相径庭。部分机构投资者认为目前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较为合理,看好市场估值和大盘走势的机构不在少数。如安信证券认为市场已经进入流动性与企业盈利双双回升的阶段。大盘上行的空间主要看企业盈利增长的状况;国泰君安也认为如果信贷超过预期,则流动性与与盈利共同推升大盘,反之,则企业盈利会较小幅的推动大盘上行。也有不少机构认为虽然目前股指风险已经不大,但由于贷款投放的缩减,市场的估值水平再度上升将受到抑制,震荡会成为市场运行的主线。如中信证券国信证券认为市场将经历震荡,然后上行,而工银瑞信则认为市场将在2600-3100间震荡。当然,看空市场的机构也有。它们的主要观点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流动性收缩的情况下,目前的市场已经高估,指数有继续下探的可能。中金公司认为沪深300动态合理的估值水平仅在15-20倍之间,而长江证券则基于宏观和盈利预测的相对悲观而看空市场;海通证券则提出A股已经进入中期调整期。
篇9
需求不足是短期现象,还是中期甚至长期因素所导致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几年,西方国家利率长期保持在零利率水平,经济复苏疲软,从去年大家就开始预期美联储今年上半年加息,但一直到现在,这个时间点还在不断往后推。此外,近日,欧洲央行又进一步给市场作出了一个引导,欧洲央行可能要加大政策宽松的力度。这些迹象说明,现在的需求不足,可能不是短期问题,其背后有着中长期因素。
中国也是如此。去年中国GDP增长7.4%,今年上半年增长7%,三季度增长6.9%。其实,看数字,GDP增长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是如果再分析更加详细的数字,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经济当前的下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总需求和GDP增长,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总需求名义增长只有3%,名义GDP增长约为6%。也就是说,我们的总需求增长只是GDP增长的一半左右。
中国总需求疲软,其背后有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其中,中期因素是指金融周期的因素。与经济周期不同,金融周期更加注重金融体系自身的周期性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连接的重要纽带是房地产和银行信用。这种情况导致银行体系的扩张和房地产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好的时候,大家都好;而到了某个时间点,社会债务负担太重后,就可能同时出现向下的调整;一旦一个发生拐点,另一个的下行压力也会增大,持续的时间也会很长。
判断金融周期一个拐点的发生就是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导致债务负担加重,由此带来企业的去杠杆,而去杠杆只有两个途径,降低实体投资,或者降低消费。这两个都会导致总体需求疲弱。
在金融周期的某个时间点,出现利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繁荣阶段,经济需求旺盛,通胀压力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紧缩;另一个是监管机构担忧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导致银行信贷扩张速度放缓。美国的金融周期在2007、2008年为拐点,中国则是在2013年,以“钱荒”为标志。
如今,美国经过过去几年的痛苦调整后,这一两年已经显示金融周期企稳,形成新周期的起点,具体表现为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银行信用开始复苏。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金融危机下半场的调整都是非常痛苦的,持续时间比较长。这里面需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实体经济总需求疲弱,二是需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怎么应对金融周期下半场“去杠杆”的调整所带来的实体经济或者需求下行压力和金融风险,我将其总结为:总体宏观环境要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紧信用”是因为在金融周期上半场,银行体系过度扩张,房地产也过度扩张,到下半场需要调整。这种情况下,支持总需求、控制金融风险,就需要财政政策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财政政策需要融资,为了配合财政政策,则需要“松货币”。
此外,总需求疲弱,长期因素也需要关注。长期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人口;第二个是贫富分化;第三个是现有资源和资本存量的使用效率。
篇10
互联网对很多产业、企业带来了冲击,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能够把握趋势,抓住机遇,便能走向成功之路。时代在进步,科技不断发展,只有在渠道、内容等方面寻求迭代,共享经济,才能创新发展。
把握趋势是关键
互联网对很多产业、企业带来了冲击,它告诉我们一个趋势。趋势往往既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敌人。如果我们对于趋势的认知足够,把握也足够,趋势就是我们的朋友,如果我们对趋势的认知和把握不够充分,趋势就是我们的敌人。
最近三五年,各行各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时候,很多领域的老板、企业家非常迷茫。迷茫可能是对新环境变化的认知还不够。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判断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它只会给我们带来迷茫和困惑。然而,如果说这些趋势不断地被验证,它可能就会给我们所在的行业带来重塑,甚至对很多领域都产生冲击和改造。
电商的两大流派
我是电商的老兵,对消费者的线上零售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我们看电商是两大流派。
第一,搜索购物。我们今天看到最大的一些平台代表了90%电商的市场份额平台,例如淘宝、天猫、京东等,这些都是搜索购物平台。他们的本质是用搜索技术,用搜索引擎来连接供给和需求,连接消费者的供给和需求。
第二,最近三五年蒸蒸日上,发展非常快速的一种销售模式。这个模式叫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叫推荐式购物。其他的从线下到线上来的大多数销售模式都不成立,都非常难以有机会继续生存下去。比如传统的超市,搬到线上后,发现没有机会。因为面对搜索式购物的时候,其实它没有优势。传统的商城的零售方式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也非常难生存。所以做超市很难生存,做商场的也很难往线上转型。特别典型的一个案例是转型为综合的搜索平台才有机会。
推荐式购物是如今新的垂直平台基本上都在走的路。唯品、聚美、美丽说、蘑菇街等,并不是通过搜索的动作、场景来完成购物,而是通过消费者有闲余时间去逛这些搜索平台。这与今天互联网信息流通的阶段也非常像。以前我们是通过门户的方式来获得信息。最近十多年实际上是通过搜索的工具来获得信息。例如阿里巴巴拿出30%的股份交换雅虎中国股份,因为他们需要成熟的搜索技术,而雅虎有成熟的搜索技术。
去中介化发展
推荐式购物,去中介化。商业零售领域搜索购物的平台和推荐式购物的平台,把线下几千条商业街、百货商场,几百个ShoppingMALL的增量给拿走了,剩下的是层层,区域5公里、10公里、20公里半径的零售市场。去中介化并不是没有中介,而是一个中介去代表另外一个中介,在效率、成本上要远远优过传统的商业零售的流通方式。
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对于大企业的改造,帮助大的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互联网、商业改造的阶段,在解放中小企业的环境下,共享经济平台,是互联网在解放个体,未来的十年,是互联网帮助个体商业价值崛起的十年。
我们看到传统的就业机会正在消失。原来在农村5到8个人种4亩地,今天5到8个人可以种500亩地。原来5000人的产能现在1000人可以搞定,原来的高速公路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但是现在发现高速公路上不需要这么多的收费员了。银行业的大量网点,未来三五年会大量消失。因为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我们看到传统的零售业在中国解决了5000万人的就业,今天那些卖鞋、卖包、卖服装的门面都消失了,社区店等箫条了,大型商场店员比客户还要多。企业经营管理上也是一样,“去掉中层,去掉金字塔”。未来扮演的是一个解决就业和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个阶段的去中介化,便没有办法完成新的价值分配。如果没有体面的收入,怎么可能有消费,没有消费怎么可能有生产,没有消费和生产,经济如何盘活?去中心化是一个趋势。
今天去中介化已基本完成。让有一技之长,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的人,通过新的连接平台,直接把他擅长的部分变成社会需求的供给。这让市场变大,也会完成新的财富分配。这不仅是由公司主体来完成,而且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平台来完成。
共享经济 迭代零售
共享经济,迭代零售。在出行领域有易到、UBER等,家政服务领域有58到家,美甲领域的河狸家等,皆为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今天因为打车更方便了,可能会打更多车。从前家政服务可能两个月一次,但是今天发现更便宜、更方便了,也许会更频繁。
共享经济会带来更大的市场,会带来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产品升级。零售方面有非常大的体会,因为共享经济的零售是以信任为纽带的推荐式购物,它更多追求的是高品质,低价格,如果是高品质、高价格的话,就一定要出理由,这个理由是品牌故事,品牌有没有在价值观层面、精神层面的沟通。
在渠道的迭代方面,图书与音乐尤为显著。电子图书让获取图书的成本降低到20%,而且口袋里可以揣着一个图书馆周游全世界。数字音乐让音乐渠道变革,连亚马逊卖音乐唱片的货架都消失了,它让音乐的获取成本降低到20%。它让整个音乐史随身携带。我们在想消费品渠道能不能变成移动端揣在口袋里的店铺随身携带,我们能不能像音乐和图书一样把商品、消费品数字化以后揣在消费者的“口袋”里?我们希望做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如何做呢?其实有很多的人希望通过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技之长变成销售供给。比如,近千万的导购人员,淘宝如今经营非常困难的中小店主等。如果我只是有社交网络的大学生如何做商业零售,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中央厨房的方式,把十个亿、二十个亿的库存集中采购、精选采购完成数字化。按需求供给、云端供给,不需要获得商品的所有权,就可以获得商品的销售权。
内容方面,所有商品的销售需要文案、视频等,我们通过中央的生产方式,通过中央厨房的方式,随着商品提供给每一个客人店主,降低他们的成本,提升他们的效率。我们还解决中央的仓储物流问题,解决中央的客服问题,让售前、售中的服务进行产品、服务知识技能的培训,差不多打造了6个中央厨房,来帮助一个中小的淘宝店主,把他的时间成本降低70%,原来需要5万元、8万元、10万元投入的货币成本接近降为零。为什么说接近降为零,因为我们还要收平台服务费的,一年365元钱。
实际上云集微店2015年6月份正式开始运营,帮助了2万人,一个运营只有半年的企业帮助2万人获得了自由的职业,自由的工作,自由的生活。2016年的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希望今年帮助100万人拥有手机端的移动客户。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希望在2018年能够让中国有销售意愿和销售能力的500万人拥有他们手机端的店铺。希望给他们提供数字化的开店工具,让他们自由工作、自由生活。
- 上一篇: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 下一篇:供应商履约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