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教育 重要性

近些年,现实生活中一系列道德沦丧的事件使人感悟到现在社会人情的冷漠,道德的缺失已逐渐渗透到成年人的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中,青少年做为社会未来的思想主导者,要从小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育,因此小学阶段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德育是中华民族灵魂,是引导学生健康心理的引路明灯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年多年历史文明古国,集聚传承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向善、崇德的良好品质,是我国在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教师和家长忽视。学生心灵是纯洁无瑕的,小学阶段是起步阶段,所以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就是重中之重。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在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重视和加强德育教育,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少年儿童的思想不是天赋的,而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这一阶段他们容易受到正确的引导,同时也易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要使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让德育教育成为人生初级阶段的指路明灯。

二、德育教育是其它教育教学事半功倍的催化剂

小学阶段作为人一生思想极为纯洁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对其它各学科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使学生自己能够辨别真、善、美、丑,能够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能力。表现在其它社会活动方面,就会习惯性的朝着好的方向、正确的道路延伸下去。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我国古代就有“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抓好德育教育就是抓实未来的希望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小学生作为一支传承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生力军。小学生是一群具有很大潜力的群体,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祖国的灵魂的传承具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将中国的德育教育实现现代化,让中国的德育教育与世界接轨,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融合,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头等大事。在将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白纸阶段的时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让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有更高的提升空间。

四、正确的道德观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的立足社会。

篇2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 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教学的本质是审美训练,即对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它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又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及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培养。再说音乐知识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相对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是所谓“最为枯燥”的。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更要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让他们背音的高低、长短,背“两个八分音符相加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基本乐理知识,学生即使是“被迫”吸收了这些东西,但是一唱起谱来,无节奏、音不准,更不能正确把握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的各种要素。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病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弛。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小学低段音乐教材都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 ;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历史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37-02

[作者简介]袁英(1987―),女,黑龙江大庆人,本科,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学校教师,小教一级。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学是一门内容包罗万象的学科,万物可用一理贯通。一个义理,既可以用于修身,亦可以用于治国,还可以用于处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现今,各地中小学纷纷打出“国学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经典国学教育进入课堂。《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确保2014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生使用德育、语文、历史新教材。”如此一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在小学教育中占50%以上的比重,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进入学生的课本。对于学校来说,授课教师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校内有学习国学的氛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展国学教育才有初步的基础。然而,自古“文史不分家”,经典诵读与中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先贤们用文字或讴歌、或鞭挞、或记录、或幻想,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情感重现和代代相传警示恒言。作为教师,面对国学经典教材,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紧接着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文字背后的含义。随后便开始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但是,做到这几步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也不意味着已经充分完成一堂国学课的准备过程,教师不可忽略对学生的历史观形成进行引导。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促使少年儿童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是国学诵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他们缺乏从古典文学中沥出历史背景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查阅资料,挑选出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进行渗透。在教授国学知识的同时,将文字的背景用一个个生动活泼、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表现出来,可以让学生随着文字的律动体会到数千年前古人提笔时心中激荡的情怀。

以我校(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学校)国学教材《国韵书香》第五册宋词部分李煜的《乌夜啼》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布置学生查阅词作者李煜的资料,同时教师也翻阅资料,把握住李煜人生中几个重要拐点及事例,并且搜集其不同时期的词作。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后,上课伊始,教师请学生欣赏李煜的另一首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配乐朗诵,之后提问:“李煜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能不能从词中找一个字来概括李煜此时的心境?”学生经过阅读能够准确把握住“愁”这一词眼。此时,教师顺势继续发问:“李煜作为南唐皇帝,为何会有这样的愁思呢?在你们看来,皇帝应该有怎样的情怀?”学生踊跃发言,将自己搜集的李煜生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汇报,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后完善了对李煜的了解。教师适时出示课件,将李煜不平凡的一生简约而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作者简介部分便交代了五代十国末期与宋朝建立的历史背景,更交代了李煜由得意到失意直至阶下囚,最后因赋词而死的命运,这为学生的读词做了情感铺垫。解决好历史和人物背景后,教师再引领学生诵读品味《乌夜啼》,此时,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也极为自然地感受到词中那份浓浓的悔恨与愁苦,学生的诵读声也随之低沉起来。尤其读到“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时,看到学生们微蹙眉头、轻轻摇头的样子,笔者知道这节课不仅仅教会了学生欣赏词作的韵律美,更让词作中包含的治乱兴衰的感慨深入学生心灵,也使学生在熟读成诵这首词后得到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人生留下人为的遗憾。

国学课堂与其他学科不同,需要教师引领和讲解的地方颇多。教师在讲授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要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和设问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并乐于主动地品读典籍。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因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处在不同的认知阶段,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也应该是不同的,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例如笔者在为一年级学生讲解《弟子规》时,考虑到学生年幼,喜欢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小故事来理解文字,在“入则孝”部分,笔者分别讲了“黄香温席”“闵子骞留后母”“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冬则温,夏则”“亲憎我,孝方贤”“亲所好,力为具”。而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成人后都在历史上有所成就,芳名远播。学生听得非常入神,也纷纷表示要向先贤们学习,孝顺父母。而为二年级学生讲解《悯农(二首)》时,学生一脸疑惑地发问:“既然农田丰收了,为什么农夫还会饿死呢?”笔者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了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压迫,学生听后都很震惊,也不禁对当时的农民伯伯产生怜悯之情。如果不给学生深入讲解历史背景,恐怕这个疑问会持续多年,是让学生简单背诵还是使其彻底理解?笔者选择后者。三年级教材的宋词部分接连收录了李清照的四首词作,分别是李清照人生中三个不同阶段的真实写照,学生先是读词,然后由笔者来发问:“这四首词风格是否相同?”学生很快便发现词风由明快到阴郁。笔者从词风变化入手,讲述了李清照一生的轨迹,学生听后恍然大悟。“文学即人学”,“我笔写我心”,李清照将一己之家的离散和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听了这样一节课,学生不仅诵读了四首词,也明白了为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年级教材的宋词部分――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社》则讲述了一个文人被贬南下的痛楚心情,教学时要给学生简要讲解新旧党争使得秦观接二连三惨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秦观千年前凄苦愤懑的心情。五年级的教材中收录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备课前,笔者想到了陆游的另一首诗――《示儿》。学生对这首诗是非常了解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陆游盼望“王师北定”的那一天,那么在陆游临终前的十数年里,人们是怎样期盼“王师”的呢?那种心情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引导学生从《示儿》的场景里倒退十几年,品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通过熟悉的诗作展开思考,将已知的知识点和历史背景作为基础去理解新的诗作,一样的心境、一样的遗憾,教师虽然没有过多的讲解,学生反而仍将诗眼抓得非常准确。中、高年级的国学教学就应该这样适时放手,用同类作品引导学生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国学诵读,教师不仅应该使学生有所积累、出口成诵,更应该使学生行舟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先哲的经典不但能够教会后人仁、义、礼、智、信,也能够使后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启蒙学生的历史观,使晦涩的古文立体生动起来。让学生热爱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所有国学教育工作者的更高目标,也是国学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语感;重要性;策略

所谓的英语语感,其实质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对语言进行感悟的能力,也是对语言运用的经验。相对而言,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对于知识的学习经验较为匮乏,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相对较差。因而在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应着重对学生英语语感进行培养,使得小学生能够对英语知识深入掌握,不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一、小学生英语语感教学的重要性

根据江苏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相关内容可知,其对小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即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矫正其英语发音,使其拥有基本英语交流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感,也是使得小学生领悟英语的相关知识、掌握英语学习相关方法的过程。一般而言,英语语感的形成通常是在小学生对英语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该产生过程需要学生大量的看、听、读、写练习。而当小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感之后,则将会激发其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加强其对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对相关知识做好总结工作。

语言是人类思想表达的具体形式,因而加强小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有效地培养其发散性思维,使其具有较强的创造性。而培养英语语感的过程,是小学生对英语的朗读欣赏的过程,其优美的语调、强烈的节奏将会带给小学生以美的感受。

二、小学生英语语感教学的策略探讨

针对上述对培养小学生英语语感重要性的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就如何开展小学生英语语感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英语语感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小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工作。除此之外,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影响语感形成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在课堂中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中文的使用量,使得课堂中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从氛围中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同时,在教学期间,教师不单单运用语言进行教学,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教师在教学期间配合良好的肢体动作以及眼神,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应注重自身英语的发音,从而能够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与老师的差距,使其能够以老师为榜样努力练习。如在“Titanic”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对话、表演的形式,对文章进行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练习兴趣,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指导学生的阅读过程。在对小学生的英语语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得学生能够稳步提升。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将文章的朗读录音进行播放,让学生从录音中找到灵感,并尽力模仿。之后教师可根据文章的情况,安排学生进行模仿朗读,从而提高其朗读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阅读数量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之外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英文读物,使其能够在家进行朗读,并从中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加速语感的培养。精美的文章能够使得学生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同时能够对相关词汇的运用进行了解。根据读物中所出现的精美语句以及词组等进行模仿,不但能够提升其英语写作能力,同时能够大幅提升小学生的英语素养。

第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基础知识学习、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是学习的根基,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没有相关的语言知识,是不能拥有良好的英语语感的。而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有助于学生能够大胆地进行英语口语练习。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增加对学生的鼓励,从而能够使得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第四,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学生进行阅读期间,其脑海中将会存在一定的语感,并有一定量的词汇积累,而实际写作则有利于其将脑海中的语感落实到纸面上。因此,在实际英语语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角。在课堂教学期间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发展方向与老师的目标达成一致,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之外,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组织英语角等一系列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对课外的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将其思路进行拓宽,丰富其生活经验。总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指导、启发小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内以及课外的活动中,真正提高其英语水平。

总之,在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其语感进行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语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着重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使得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实现英语水平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邓志辉,蓝燕.语感与英语习得的关系状况调查初期报告[J].惠

州学院学报,2012(5).

[2]王彩虹.中学英语语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

2010(6).

[3]刘欣.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教学效率――浅谈小学语文中级阶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实践 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如何让小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性及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定的体验。因而,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这一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让学生真正将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初学数学时,对数学知识缺乏形象的了解和体会,因而很多时候对一些概念和算法并不理解。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于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有比较大的提升作用,具体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数学和生活相结合,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从低年级的简单计算到高年级的应用题,都存在着能够与生活相联系的地方。从最简单的计数到买东西到计算机的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如果能够更加生活化,将能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如果能够跟学生喜欢的玩具联系在一起,学生对解题的兴趣绝对要高于解一道普通的数字计算题。

2.数学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认识到数学可以应用于生活中即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点滴相结合,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时,就会主动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再排斥数学。

3.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也让学生对生活有了更多认识。

数学学习的真正目标是能够将数学用于生活。教师注意将一些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学生反过来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对整个生活的空间、时间也有了比较具象的看法,是对学生生活技能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对策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让学生练习书本上的内容知识,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体系,不能盲目设置一些小学生理解不了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在讲新课的内容知识时就以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让学生随着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观察逐步学到数学知识。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会学到100以内的数字的加法和减法,以及时间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位置的认识,这些知识都可以统一到“卡通小镇”中学习。在学习的开始,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找到一条卡通画的小镇,小镇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告诉学生,这个学期要学习的内容都在这个小镇上。镇上有商店、有动物园、有住宅,其中主人公是卡卡,今年7岁,在镇上上小学一年级。在学习“图形的拼组”一课时,可以到一个积木拼图店中游玩,让卡卡帮老板把图形进行分类。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就可以让卡卡帮助妈妈到镇上买水果,不但要学会认识人民币,还需要会简单的计算。在学习“认识时间”一课时,可以用“卡卡的一天”进行引入,从早上闹钟叫醒卡卡,不同的时间卡卡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练习题的完成还可以安排卡卡到钟表店里修钟表,表店里挂着不同的钟表,认识这些钟表的时间。这一情景的引入,是学生比较能接受的卡通画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而生活化的场景有一种带入性,让小学生把自己当做小镇的主人公完成一系列任务。这种情境可以一直伴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一方面,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练习机会。另一方面,数学作业的布置可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有测量一课的学习。在学习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尺子,在上课时,让每个学生都动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宽高,也可以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在教师长和宽的测量中,学生自己带的尺子都比较小,那么如何能量出来,便成了一道思考题。此时,还可以加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发表看法,最终看同学们提出的哪一套方案最快捷。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和应用题,比如学习完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放学后到商店里买10块钱的文具,第二天回到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说说10块钱都买了哪些文具,每样文具的价格是多少,这样学生对于人民币的使用就更了解。

3.创建生活化的学习评价。

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除了考试测评之外,教师还应该将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生活化的作业的完成情况都纳入到考核中,从整体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最终通过多方面的结合得到一个综合的成绩。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就会更重视数学的生活应用,同时也提高了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学习的都是相对基础也比较简单的内容,这些知识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育德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丰富心灵,坚定信念。在新的形势下政治课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努力追求一种充满生命体验、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新境界。

一、生命教育: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

生命教育就是指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然而现实教育却不知不觉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遮蔽了塑造人心灵的真谛: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其结果是使本来应当促进学生生命完善和人性丰富的教育,变成了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世界的机械训练。教育界在近几年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全新的教育理念,针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现象,在学校中开展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急需拓宽。生命教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而应该成为全民教育、全社会教育。

请关注几则案例:

《华西都市报》11月12日报道:今年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豪,4个月找不到工作,觉得对不起父母,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于11月6日在四川老家自杀身亡。

“敬爱的父母:您们好!我十分感谢12年来对我的养育,可是学习压力太大了,我只有一死,因为作业太多。”一名年仅12岁的女学生恬恬在留下这样一份遗书后,自缢身亡。

什么让孩子不想活?有专家分析,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重、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及感情问题。

从这些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独生子女教育真令人担忧。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首先是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太高,制订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轻则喝斥,重则打骂,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家长过度娇惯孩子。这是造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性的主要根源。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这种孩子特别容易两极分化,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过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就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第三,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一些家长总是居高临下,孩子有心里话从不敢向家长诉说,家长也无从知晓孩子心里想什么,需求什么;

第四,家长对孩子缺乏赏识。看见的只是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话语常带讥讽,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第五,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品,孩子既不敢怒又不敢言,个性压抑心理产生畸变。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树立自强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使他们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重要的实施者,也应引起反思

一是学校、教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因材施教。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法。要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能把分数看得过重,我们培养孩子的不仅仅是成才,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社会、如何生活、如何做人。

二是要加快学校心理教师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大都无心理教师,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迫于形势,装点一下门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问题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命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学校不但要配备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的结合。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加强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造成一些学生对生命漠视;所以在中小学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应首先致力于人与自己的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到真我,而且要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实现自我。

四是加强责任心的教育。生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次,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孩子们懂得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更属于家庭、社会。培养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成为教育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五是加强挫折教育。教育给了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知识、能力,教育营造了尊重生命的氛围,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明确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失败。不能一遇到困难和失败就悲观失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教育孩子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六是要进行人与自然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及大自然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以宏观的视野去认识人类存在的意义,关心人类面临的危机,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与磁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85

物理是一门贴近于生活的学科,许多的物理现象对于人们来说都并不陌生。其中“电与磁”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在生活、通讯、娱乐等很多方面,人们都离不开“电与磁”。我们在开始真正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是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就开始学习了。“电与磁”是初中物理课程中非常重要也是相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合理地提高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效果,能够帮助学生们走进物理的殿堂,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今后更多更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为什么要提高初中物理“电与磁”知识的教学效果

(一)“电与磁”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性

物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尽可能多的掌握物理知识,也是我们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和工作需要打下的基础。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初学物理的时候,带领学生们走进物理的大门,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尽可能地理解这些重要知识,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物理现象无处不在,人们也常常被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吸引,但是对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来说,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原理却是盲点、难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的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是浅显的看待物理问题。

自法拉第l现电磁效应以来,人们已经快速地走入了电气化和电子电工的新时代。“电与磁”是一门主导生产技术的学问,在基础物理学上一直保持着重要地位。电磁学是研究电磁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科学,其中的电磁力也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发现的四种相互作用之一 ,并且是研究最广泛的相互作用。学好电与磁的相关内容是今后学习其他科学和开展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研究的基础,掌握这门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电与磁”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难点

电与磁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电流、电场、磁场等,有关“场”的概念,长久以来都是学生们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它是能量的而一种形式,场的存在由其中产生的一些现象反映出来,如此模糊的概念往往对于初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而这样的知识点,老师如果只是说说原理、讲讲理论,就会显得课堂苍白无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学生若是不能再初中阶段牢牢掌握有关电磁的知识,今后高中甚至大学在学到物理以及相关的电子电工、信息与通讯等学科时,将面临更大的难题,最终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如何提高初中物理“电与磁”知识的教学效果

电与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然而其又是难点所在,是许多学生物理知识中的薄弱部分。提高关于电与磁的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也势在必行。

(一)巧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将情景教学带入到课堂当中是一个新的趋势,尤其是对于物理这样的与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是需要透过某些现象来反映本质的学科,情景教学更是能够直观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如何设置情景教学就是一个突破点。情景教学是通过老师巧妙的安排,通过实验操作、音画效果、动作模拟等,创造出一种生动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初中物理“电与磁”内容的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可以通过试验来揭示原理的内容,比如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奥斯特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的法拉第实验,还有证明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会发生运动的现象。这些现象若是只通过书本上或者老师课件上的几张图,是不能形象地表示出这些物理过程的变化动态的,若是老师真正制作了相关的动态图画、视频或者教具,例如:自制一套奥斯特实验装置带入到课堂上,将通电导线放在小磁针上方,让同学们亲眼见到小磁针发生偏转,以此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接下来要讲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对自己所见所闻的东西,也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所帮助,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将知识点牢牢记住,从而让老师能够尽量快的授万知识点,流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答疑解惑、拓展新的知识点和帮助同学们复习。

(二)知识点生活化,从生活走进物理

通过一些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具和音画媒介,将一些电磁相关效应呈现在学生面前,无疑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但是这样做也只是把一些名实验直观表达出来,这样也会显得所讲所学都是书本知识,有一些纸上谈兵的意味。但是若能够将这些实际比较浅显的知识点不仅通过一些媒介呈现,还应结合到实际生活应用和现象当中。具体的可以是由老师,就现实生活中,大家能够常常接触到或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个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其本质原因,从而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到其中的物理原理。例如:提问学生为什么秋冬季节脱下毛衣时会有爆裂声、为什么用手触摸门把手时会有触电的感觉,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主动去探索生活现象的本质,从而发现摩擦生电而产生静电的原理。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可以通过生活常见的物品,就能够做出的简易实验,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出有关的物理知识。例如:让学生将磁铁置于纸板下面,在纸板上撒上铁粉,就会观察到在磁铁两端的铁粉自动汇集成几条相连的线圈,这就揭示了磁场的存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强化对物理原理的认识、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让同学们在课上复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也能锻炼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在物理学科上的课外拓展。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事关重要,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1、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能力,包括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等。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特点来看,又可分为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它是个人在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为紧密,这使得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愈加凸显起来。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都注重录用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好的劳动者,在特殊岗位技能人员短缺的情况下,职业核心能力强的劳动者能够相对容易地填补岗位的空缺,相反,如果职业核心能力较低,就很难较快适应岗位变化。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从纯粹的技术教育向能力结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拓展,从而使我们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学生“成人”的落脚点即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科学素质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1、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应是主体的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面临以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即是培养有技术、有“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培养的需要。

2、消除功利主义的影响,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响亮口号,这种根据市场对技术人才的即时需要标准进行专业培养的方式,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化,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看重的是就业率带来生死存亡,家长、学生更看重的是三年之后饭碗问题,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淡化了。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思想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将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生产各个部门或者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使得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过分专业化,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生产、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载体,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劳动者的重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发生了很多显著的变化,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由早期的不信任、看不起逐渐转变为认同、支持,院校也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出现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合作的转变。现在的高职教育面临着大浪淘沙般的激烈竞争,高职院校要想在这一轮洗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向质量求发展,就必须内强素质、外塑品牌。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人文素质是其核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完备上着手,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的“专”,更要注意知识的“泛”,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教育科学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教育“太专”,业余文化生活“太单”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难见成效,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制约。目前的就业市场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逐年增多,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很多岗位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往往高价而沽。归根到底,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只懂“做事”而不懂“做人”,一来是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往往眼高手低,用人单位在人才过剩的情况下当然会“优中选优,”挑选素质高、专业强的真正人才;二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深层次的反思,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于重视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品位,真正办出特色和水平来,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职业的变换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功能,高职院校就必须把学生科学素质的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走出重理轻文的误区,培养出能满足时代、社会需要的合格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

作者:闫琳 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0.

[2]崔相录.迎接21世纪的发达国家教育改革探索[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01.

篇9

在英文中把个性称为“personality”可译为人格。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给个性下的定义是:“个性(人格)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性的内容包括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既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一、 学校教育主导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体育属于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必然影响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外在表现,结合观察和思维活动参与的一种心理体验的活动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个性化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而实现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差异,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得到充分发展。日本的前川崎雄在《体育理论》一书中说:“求得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民主的个性,人格的独立性,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对别人的协作性,以及在生活中有良好的心情,团结、公正、信任感,承认规则和规定。”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在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与体验到成功和喜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气质、智力、能力、需要、动机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关注和实现个性化培养,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体育发展的需要

德国体育教学专家海格尔指出:“体育不能限制,而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把它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在体育教学中提倡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勇于对教师的教进行质疑,能够发挥潜力。在游戏教学中,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游戏知识,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课下创编游戏。要求所编的游戏必须有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课上老师把组织权交给同学们,只在旁指导,让学生自己组织、嬉戏,以获得快乐、轻松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中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2)倡导“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不同的个性得以展示。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教学中,应运用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原则,要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区别等待。提倡分层教学,异求达纲。在教学目标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目标,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在体育学习中成功和进步的喜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

(3)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主要包括观察与分析能力;自编锻炼计划的能力;自我医务监督能力;锻炼的组织能力;利用各种条件进行锻炼的能力等。

(4)利用小集团学习,使学生不同的个性得以体现。小集团是一种自控式的教学形式。是指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集团,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利用小集团的协同关系,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评价,并向自控学习目标过渡。

(5)设计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认同度。将个性相似的学生编排在一起进行分组教学。一般采用兴趣分组法、体能分组法、目标分组法、性格分组法、同质分组法、异质分组法等。

篇10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学生的日常课程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及时发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对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创业教育;职业院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28-02

一、引言

在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方式,西方国家的创业教育开展的比较早,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小企业能够不断地完善经济市场,挖掘潜在的人才,创造经济生产值,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国是一个注重创业教育的国家,他们把创业教育贯穿到国民的教育体系当中去,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等各个教育时期,把创业教育作为终身需要学习的必修课。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是从初中开始起步,也是比较重视创业教育。在国际上,开展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指导,培养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培养的趋势。创业教育包含的内容广泛,不能仅仅狭义的认为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管理人才或者是企业家。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创业教育的目的,也是创业教育的宗旨。创业教育要主动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真正具备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战略眼光。

二、创业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社会上的生存竞争日益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具备多种技能。一个学生仅仅具有专业知识,而没有技能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学生应该注重培养知识、能力以及创业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外在环境在时刻的发生着变化,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开拓的思想意识,以应对多样化的市场信息,找到商机。但是目前的职业教育大多数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更别提创业精神和意志了。因此,提高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水平,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真正的为学生、为社会服务。

(二)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

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能够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在就业困难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求职,社会的城镇化脚步正在逐步开展,大批的农民工在向城市转移,国有大型企业的下岗人数在不断增加,制造业企业的机器效率不断提高,人工数量需求也比较少,这些问题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局面。在我国的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投入第三产业进行创业,这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创业优势,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消费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新世纪,社会需求越来越多养化,消费者的消费领域逐渐扩大,消费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大,消费者的思想也在转变,从被动型消费逐渐向主动型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不断增强了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的意识。这些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增加对多样化品种和小批量生产的需求,这些市场特点必然会造就满足这些需求的小企业的诞生。这些社会需求的环境给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提供了机会,也为市场化的完善提供了条件。因此,在执业院校开展执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会创业技能,也能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上消费者的多样化的需求,丰富居民的生活。

三、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中出现问题

(一)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不足

从职业院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浅薄,没有真正深刻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有的人认为在毕业生就业良好的情况下,不必要开展创业教育;还有的认为,职业院校的知识水平低,创业有风险,不适合开展创业教育。这些对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必然会导致创业教育的失败。在目前的职业院校的老师当中,还存在一些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创业教育的内涵,以及存在的内容的方法。有的学生把创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方式,也有的学生把创业作为追求金钱的手段,这些思想误导了创业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二)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

目前,创业环境还是比较薄弱,外界支持也比较少。虽然国家已经了相关的法律支持毕业生创业,比如毕业生免费贷款创业等,但是还是存在很多地方不完善,政策不具体,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不利于毕业生开展创业工作。我国现在愿意对创业者的社会支持也很少,机会没有企业愿意提供创业机会,不愿意与创业者合作,以致于创业者没有经验和机会,而造成创业失败。社会环境也不利于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发挥,缺乏创新精神的环境,这就助长了安于现状的思想意识,降低创业者的积极性。

(三)缺乏具备创业教育资格的教师

师资力量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创业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创业教育的老师应该是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创业教育需要教课老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创业以及企业管理的经验,但是目前的职业学院的老师大多数是直接毕业于高校,专业知识扎实,但是实践经验欠缺。如果由做学术研究的老师讲授创业教育,就会造成教育模式固话,创新意识不强,最终降低创业教育的水平。

(四)创业教育模式落后

目前,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材陈旧、教育手段老套、教育方式固定化等。目前,还不存在专属于职业院校的创业教育教材,主要是借用本科的创业教育教材或者是社会培训机构的创业教育教材,教材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实际的教育背景,降低的职业教育的效果。有的教材还是把知识教育放在首位,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和操作性的特征。

四、提高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对创业教育的重视

职业院校必须引导学生要清楚的认识自己,分析环境,理智的选择创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创业动机,并不是要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或者是一步成为大企业家,要脚踏实地,合理的分析风险,先从基础做起,努力成为小型的企业经营者。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学校领导应当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定期开展创业知识讲座,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或者是具备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传授经验,指导学生创业的技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其次,学校要转变教育的思想理念,培训较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在就业率逐年下降的严峻形势下,职业院校领导层要重视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努力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的综合人才。培养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优良环境。学校也应该重视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在课程传授、实践活动以及日常的生活过程中传输创新理念和创业精神,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树立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将来创业的开展服务。

(二)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业教育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这不仅包括着学校教育的帮助,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在社会教育方面,首先是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要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积极的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创业的好处和优势,引导家长支持和理解创业行为。同时,学校要积极的争取学生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创业的支持,首先是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符合实际的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创业。其次,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帮扶创业者,并对创业支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可以发动行业组织的力量,给创业者一些机会,尽量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方便的后续服务。总之,政府部门应该在创业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发挥政府职能的优势,做好创业服务工作,提升学生开展创业的动力。

(三)提高创业教育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工作。职业院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到公司或者企业当中进行培训和交流沟通,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积攒实践经验。对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要进行定期考核,提高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的积极性。其次,职业院校要组织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以及成功的个体的经营商户到学校来,开展经验交流讲座,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创业成功人士,学习经验和创业思维。同时,创业教育的教师也要参加此类活动,积累经验,学习思路。职业院校要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授课水平,必须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提升授课教师的综合实力。

(四)将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必须要开展的课程,因此职业院校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指导学生按照设计的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创业方案,积累丰富的创业知识,不断提高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为未来的创业打下结实的基础!实际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个人在实际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很多变数,因此,在不同职业阶段可以采用不同方式的就业或创业,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摸索和更新。职业院校应当建立多渠道的相互渗透相互辅助的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在职业院校的课程中,创业教育主要可以采用两种课程形式开展,首先是开设具体和专门的创业课程,主要介绍有关创业的理论和具体方法。其次是把课程贯穿到其他的课程中,将创业观念穿插到必修课当中去,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来具体阐述创业过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晓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