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质量就业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质量就业奖励办法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跨越,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入了政策支持、措施保障、舆论重视的良性运行轨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继2006年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后,2012年又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并且印发了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

构建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回应社会发展对高职环艺专业自教学质量的新要求,确保高职环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高职环艺专业教学工作有效开展提供操作指南。通过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全面确保和提高环艺专业教学质量新的途径和方法――构建和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办学的质量意识,真正保证该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在未来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掌握主动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环艺专业建立和运行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为推动整个高职环艺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培养环艺专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运作下,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标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突出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结合区域经济、行业背景和社会需求,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保障系统,监控系统,激励系统。

一、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前馈控制。即:根据培养目标输入教学资源,根据教学质量标准进行过程管理,输出符合规格人才的过程。分为计划实施保障模块、教学条件保障模块、教学过程保障模块、质量文化保障模块构成。如下图所示:

1、计划实施保障。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根据专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再由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落实教学计划;选聘合格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合理进行课程调度与管理,保障教学秩序稳定。此过程教务科负责。

2、教学条件保障。保障充足的师资队伍、教材供应、先进的图书资料、完备的仪器设备和后勤服务。保障部门主要有人事处和教务科。

3、教学过程保障。任课教师要把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考试考核等各环节的质量关。此过程主要责任人是任课教师。

4、质量文化保障。全体师生员工提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观;加强质量宣传教育,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宣传质量信息,奖励质量成就,促进质量观的转变,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依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平台”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信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同时依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订教学各环节的监控评价标准。建成系统、规范、高效的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该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和事后控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为信息收集模块、教学评价模块、信息反馈模块。

1、信息收集

(1)领导听课。领导通过听课了解教学情况,解决教学问题。

(2)教学检查。常规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掌握教学信息,稳定教学秩序。

(3)督导检查。教学督导员的工作以听课、评课为主,督导员可随时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进行听课检查、指导。

(4)学生信息员。学院成立学生信息员组织,由教务科管理,及时反映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学生测评。学院每学期末组织学生对教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进行测评,作为每位教师的教学信息,教务科对教学效果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个别谈话,限期整改或作出处理。

2、教学评价

学院通过领导听课、督导听课、学生信息反馈、学生测评,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关于对教师各环节教学工作评价见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及质量标准配套的评价表。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反馈调控

以日常教学检查与专项评估为契机,以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及用人单位为依托,加大反馈和调控力度,不断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常规教学检查反馈调控。及时查找和纠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开展总结研究,推动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

(2)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反馈调控。科学设计评价方案,进一步加强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应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3)学生教学信息反馈调控。坚持执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反馈至个人,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人才培养质量反馈调控。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保持适应性。

三、教学质量激励系统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根据生源质量、专业特点,把“以人为本”的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监控与激励的关系,确立激励导向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监控手段与激励导向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关系。

环艺专业教学质量激励系统是环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系统能否成功的调动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该系统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学管理人员为抓手,以教师为主导。

(一)建立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人的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根据实际考核评价教学质量情况分为不同的等级,针对教学质量获得优良的人员进行物质奖励,如给预予一定的奖金、给予一定的奖品;同时还要进行精神激励,如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表彰、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条件(学院教师奖励办法、学院学生奖励办法)。

(二)建立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进行激励既有正激励,又有负激励。根据实际考核评价教学质量情况分为不同的等级,针对教学质量获得优良的人员进行奖励;针对教学质量较差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教学事故处理办法)。

(三)建立奖惩与分配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建立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的薪资制。薪金制度有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基本工资,二是岗位工资,三是工龄工资,四是业绩工资。前三项基本是固定的,第四项是浮动的,根据教学质量的具体情况上下浮动,可以采取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对教学质量好的给予高薪酬,反之给予低薪酬。在满足其精神的需要,更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建立单项与综合激励相结合

建立单项与综合激励相结合就是在教学质量上,奖惩人员范围要广,奖惩种类要多。既要包括一线教师,实训教师、又要包括管理人员;既要有个人奖惩,也要有集体奖惩;奖惩要覆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文案、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学术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

(五)建立教与学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建立教与学相结合就是教学要有的放矢,要备学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最终学生学到真本领,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一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之产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根据行业标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三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难度适中。四是对努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进行各种奖励,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处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六)建立制度约束与学术自由相结合

制度约束是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制定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的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学术自由是根据激励理论为师生提供宽松、富有创造型的环境,使师生感到环艺专业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自己的教学与学习得到专业的认可,满足人的尊重的需要,从而极大地提高师生教学与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环艺专业坚持制度约束与学术自由相结合,把师生教学与学习的权利,自由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权力,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权利控制在合理范围,允许并鼓励不同的学派同时存在,互相竞争,开展学术讨论为师生全面发展提供健康、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激励他们的工作与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综合性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2]张波.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

作者简介:

张俊华(1960-),女,副教授,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篇2

一、职业学校实训资产的特点

(一)来源的无偿性

我们省属职业学校的实训资产同其他高校的国定资产一样,都来源于国家财政各项拨款,使用后形成的消耗补偿资金,不会从实训资产的使用结果中获得,而只能来源于财政的事业经费预算支出,所以不能建立自我循环的补偿机制。

(二)使用目的的服务性

实训资产是为教育服务的,其作用在于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使用效率很难完全量化,效率考核有一定的难度。

(三)配置领或的非生产性

职校的实训资产同高校的固定资产一样,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不计提折旧,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各系之间及同一系各专业之间都是越多越好,不影响任何费用核算、考核。

(四)非经营性实训资产与经营性实训资产并存

学校实训资产除用于教学外,还有部份实训资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可以参与一些经营活动。

二、职校实训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职业学校在实训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实训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少地方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加之整体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目前正处于实施产权管理的初级阶段,而对于职校实训资产管理的研究、探讨的问题目前尚未引起各方注意,所以职业学校在实训资产的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普遍性的问题。

(一)缺泛实训资产的管理理念

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无偿拨款,由国家统一安排,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在使用上不核算成本。存在着重资金轻资产,重增量管理轻存量管理,重财务合规性管理轻资产绩效管理倾向。

(二)实训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部分职业学校对实训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构,当然也就缺泛必要的内部管理制度。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说,各项实训资产之间管理制度之间协调、衔接等方面还有欠缺,相关制度管理不尽完善。

(三)管理手段落后资产核算不实

目前职业学校也同高校一样利用计算机模块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以统计功能为主,侧重于数据库管理,而不是业务流程管理,内部各部门配合协调不够到位,实训资产在进入、使用、退出的各个环节没有及时置于有效的财务监督之下。另外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只核算实物资产原值,不按照实物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实物资产损耗价值得不到反映,上述种种造成了实训资产的价值得不到真实的反映。

(四)考核、评估指标的绝对权威性

现在对职业学校的各种考核指标,涉及实训设备的指标,都是以生均占有实训设备的数量金额来考核的。而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是有相当一段时间学生是在企业进行教学实训的,完全可以利用企业的资产进行教学、实训,这样既可以节省了学校的国家财政资金,又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完全同社会接轨,为企业所需,但由于其考核、评估指标等方方面面的原因,目前职业学校利用企业资产进行实训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职业学校实训资产管理的策略

(一)强化实训资产管理意识

首先要增强实训资产管理的观念,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树立国有实训资产充分利用和保值增值的市场经济意识,其次应加大对国有实训资产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和学习,形成全校师生对国有实训资产管理的高度重视,提高职业学校国有实训资产管理意识。

(二)加强国有实训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国有实训资产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产权关系清晰、管理责任明确的国有实训资产管理制度,从编制国有实训资产购建预算开始的每一个环节,如采购、验收、领用、记帐、使用、保管、处置等都 应有相应的制度可循,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三)建立专门的国有实训资产评估小组

评估小组由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学生代表、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组成,从国有实训资产购建预算开始对所购实训资产的先进性、实用性、必须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坚持国有实训资产购置的计划性,避免随意性和非理性地采购实训资产。对职业学校的国有实训资产进行跟踪评估。为职业学校的闲置实训资产找出路、创效益,将行业、企业的先进生产工具引进校园,保持职业学校实训教学的先进性、实用性,为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职业学校实训资产融入社会行业的机制

由于教学的特点,职业学校许多专业性强的实训资产使用率是很低的,同时也是教学所必须要的,让这部分实训资产充分利用起来,不但可为职业学校创造效益,同时还能提高学校知名度,解决学生就业、生活补贴等相关问题。但前提是职业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职业学校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一系列让学校闲置实训资产参与社会经营活动方式方法、实训设备管理办法、效益分配办法、个人奖励办法以及系与系之间、各专业之间利益分配平衡措施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分配方案,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职业学校实训资产的使用率,提高师生的社会参与度。

(五)加强对企业资产引进校园参与教学的制度建设

企业资产引进校园参与教学与实训,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国家财政资金,还可以减少职业学校对这些实训资产的管理、更新维护保养等工作,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解决职业学校教学实训所需。但由于学校固定资产的特点,实训资产使用的无偿性,使广大师生对引进企业资产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引进的企业其场地占用的资源同为学校提供的教学实训服务不匹配。为此,职业学校需制定引进企业资产参与教学实训的具体规范、优惠政策、奖励办法,让引进资产的场地占用量同教学实训的课时相结合,提高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职业学校的资金利用效益。

(六)建立实训资产共用、共享机制,避免重复购置

对一些基础性的实训资产如计算机房等,为有效避免职业学校重复购置实训资产所带来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现象,职业学校应建立实训资产“共用、共享”机制,对为其他系提供实训“共用、共享”的系部给于资金使用的优惠待遇,同时在课时的统计、指标考核等方面也要有所体现。

(七)积极倡导、扶持、自制实训资产

对电子、信息等专业,要积极倡导、扶持师生自己动手购置配件,组装实训资产。在资产管理上也要合理、合规、科学地形成实训资产。凭着多年来在财务岗位上对实习材料、实训设备资金投入、使用的了解,自制实训资产,不仅可以为学校节省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学校的配套政策跟上,奖励措施得当,会极大地提高广大师生的自制实训资产的积极性、最终提高的是师生的动手能力、教学质量,提高的是职业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率,节省的是国家财政资金,同时还可以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八)鼓励学生有组织地去企业生产实习,节省学校实训资产投入

篇3

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职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定位不明

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是培养和培训基本就业者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但是很多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职业化教育,过多强调理论教学,一味地想升格为本科院校,以为这样就找到了学校发展的道路,其实这是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本质,没有真正将其正确定位。

2.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

职业教育结构发展不均衡,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专业结构上,主要还是以传统专业为主,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发展比较缓慢。一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得不到发展。不同层次之间的职业教育街接不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无法并重。

3.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现在出现的情况是生产服务一线缺乏高技能人才,而职业院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对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未做深入的了解,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市场的需要。

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教师不同于普通学校的教师。只有学历证书是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长期以来,我们只关心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所占学校教师的比例,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职业院校需要的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无论在数量、结构、层次和素质等方面都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职业教育

1明确职业教育定位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更不是盲目转向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级职业学校要明确并坚持这样的定位。职业学校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劳务市场的合作,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进行机制的改革。

2.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职业教育必须依据经济建设、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第一,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正从数量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职业院校要根据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调整专业。猫准市场设置专业,突出特色,增强适应性,把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快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养,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建设一批示范性专业。 第二,创新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入新加坡“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调整基础文化科学,适当增加专业课和就业能力的教学时间;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求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部分专业课放到企业去,或将企业生产项目的某些环节带入课堂,充分利用企业丰富资源促进教学;再次,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新颖有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第三,在职业院校实行“双证融通”。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职业学校在进行教学课程改革时,要多听取劳动部门的意见,学校与劳动部门合作,真正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第四,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在城市务工的农村青年再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职业空间,提升职业能力,为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训计划作出贡献。

3,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综合素质要求,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为此,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作为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确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教学过程的重心从灌输书本知识转移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上来,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以企业和社会急需的人才为目标,建立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高职院校现行死板的按专业、学科设置课程的框架,构建灵活的“课程模块”制,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式。打造社会急需的“银领”人才,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4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元素。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竞赛蓬勃地开展起来,对于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的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各职业院校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程度与做法不一,总体说来是积极、有效的。但也不能否认有的做法不妥或者说值得商榷的,比如说有的院校只注重培养技能尖子,忽视提高全部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做法就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做会产生一个“教育不公”的问题。因此,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的成因

为什么会产生“只注重培养技能尖子,而忽视提高全部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问题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些职业院校注重培养技能尖子,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外界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因为这些竞赛是一个展示办学成果的重要平台。最重要的是竞赛结果关系到学校的名声,也是学校接受各类评估的“本钱”,申报各种建设项目的“筹码”。注重培养技能尖子,考虑学校的名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只捡“芝麻”,而丢掉“西瓜”。

问题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同志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认识与态度不够正确。在他们眼中,职业技能竞赛就是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市级、省级、国家级的竞赛以及地区和行业组织的竞赛,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竞赛值得考虑,所以只要种植好“芝麻”就可以了,而对于惠及广大学生的校内职业技能竞赛自然就不用心了。

二、问题的剖析

教育公平首先体现在机会公平上。问题的发生对大多数学生是不公平的,有的院校为了应对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生职业竞赛往往会提前作准备,有的甚至提前半年以上就按参赛项目组成“应赛小组”,在选人时多以任课教师根据个人对学生的评价确定。这样做,大多数学生就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存在这种问题的院校,对“应赛小组”的参赛准备工作还是十分重视的,从人员配备到培训计划无不精心部署,学校能够调动的优势教学资源向“应赛小组”倾斜,入选“应赛小组”的人员成了培训重点,他们可以聆听优秀老师的讲课,可以使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小灶”,从而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专业操作技能水平都要比同年级学生高出许多。然而,大多数学生都要面对这种不公平受教育的现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这说明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一个有力杠杆。然而,部分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时,只注重培养应对各种高层次技能竞赛的少数技能尖子的做法,是否是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内涵的准确理解呢?答案是否定的。很显然,这种做法有悖于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纲要,因为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将每一位学生作为同等的服务对象。

三、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破解应当是对问题本身增加一个“补集”,即在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时做好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准备,我们要在注重提高所有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上培养出技能尖子。这样做,我们可以肯定,培养出来的职业技能优秀人才决不会是少数,这样也必然会促进我们国家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水平的不断上升。因此,我们提出基本做法是:

1.完善职业技能竞赛机制

我们应当看到,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及其结果对职业院校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因为这是对职业院校办学成果的一种检验与考核,各职业院校积极应对完全在情理之中。既然如此,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竞赛成绩好的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高呢?事实上这个结论不一定成立,因为教学质量应当是对一个学校的学生的整体水平的考察。竞赛成绩好的院校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比别的院校更有能力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但是它是否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这么认真培养了呢?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要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在组织以学校代表队参赛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时,参赛选手的组成方式由学校自选与组委会抽选相结合,由组委会抽选的选手比例应当不低50%;二是采取第三方承办的方式组赛,即承办方本身不参加竞赛,这样做可以提高竞赛结果的公信力,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校来参赛;三是加大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抽测力度。如果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职业院校开展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会有更大的动力,也必然会注重所有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2.职业技能竞赛与教育过程相融合

要真正发挥好职业技能竞赛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杠杆作用。我们认为,除了政府和行业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以外,更可行的方法应该是将职业技能竞赛融于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之中。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职业技能竞赛机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健全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办法、奖励办法、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保障职业技能竞赛能够正常、有序地开展。

(2)加强职业技能文化建设。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当体现职业技能文化的元素,我们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和板报等工具宣传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就业等动态,介绍企业生产和建设情况,表彰职业技能竞赛的先进人物和事迹。通过这些活动营造一种职业技能文化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熏陶。还可以举办学生技能节,搭建一个竞技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训练成果,同台竞技比、学、赶、帮、超,同学们收获的一定不仅仅是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

(3)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相融合。第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职业技能竞赛环节。这个环节可以与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考证等环节结合起来。第二,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必须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而且专业操作技术过硬。教师的水平高,学生的技能竞赛才能赛出高水平。第三,要加强职业技能竞赛软件建设,要建立和开发出职业技能竞赛题库,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与评价体系,使职业技能竞赛有章可循。第四,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研究相融合,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专业建设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研究,摸索其规律,总结其经验,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理论成果,用以指导我们职业技能竞赛的再实践。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目共睹,尤其在各国对外贸易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可以在短时间内灵活调整产品或服务,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是我国保持连年贸易顺差的重要力量。

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企业数量方面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企业总量的构成比例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超过九成,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除此之外,我国中小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也超过了50%。尤其在对外出口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对外出口额占全国对外出口总额的2/3。据此可知,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产品和市场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的集聚区为京津唐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生产成本,我国中小企业对外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要类型。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商品以纺织服装产品和轻工业制成品为主,产品出口地的前三位分别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产品的市场分布比较集中。

(三)出口竞争力方面

与出口产品的种类相对应,我国中小企业在诸如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但是在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上,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甚至是处于竞争劣势,例如农产品行业和汽车制造行业。

二、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欠缺竞争力的原因

(一)产品结构单一、质量偏低

我国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往往以低技术水平、低劳动成本、低产品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对低价劳动力成本的过度依赖也是导致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附加值不够、国际竞争力不强、长期处于竞争末端的根本原因。然而,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的各项成本开始不断上升,其中必然包括劳动力、水电、燃料、物流等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这就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加大,利润空间下降,企业经营面临着窘迫的境地。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者往往都是整体经营意识薄弱,欠缺长远目光,往往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不重视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力这个根本发展思路。不能及时的根据市场行情进行产品质量的调整,最终导致产品的竞争力趋于弱势,无法与市面上具有创新力、突破性的产品进行竞争。总体来说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立足点过低,创新力不足这些都限制了自身产品、产业的转型,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体制不完善、缺乏战略意识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基数比较大且每年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但往往因为市场的优胜劣汰而导致企业寿命较短。我国中小型企业很多都存在着自身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小型企业缺乏科学的长期规划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小型企业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盲目追求短期盈利,导致企业缺乏必要的计划性和规划性。当前很多企业仍然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在奖励制度、财务制度、考勤制度等方面保证一致性和统一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效率,但是这种模式也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容易造成权利任性的局面,管理者的主观随意性较大,高度集权导致企业整体的管理很难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科学发展战略是企业提升出口竞争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法宝。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往往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资金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所以中小型企业往往会选择追求短期、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有时甚至会跟风投机性投资。这些做法不但不会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导致企业走上资金冻结的困境。

(三)人才稀缺、创新不足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涉及行业多、覆盖面广,大多数集中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从业人员往往也大多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失业人员、留守老人等,专业技术型人才十分稀缺。管理人员也是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管理人员都是经营者的亲戚,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而且很多中小型企业存在着管理体制、考核体制漏洞,而无法让管理出效益,再加上企业缺乏专业的国际贸易、融资投资、外语、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人才,这些都导致了企业很难跟上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步伐,井底之蛙,固步自封,更加容易让企业陷入经济危机。中小型企业因自身寿命通常比较短、抗压能力差、就业保障低、缺乏企业文化和凝聚力,这些都是导致企业人员的流动性大,而无法长期拥有一个稳定的优秀团队的原因。人才的稀缺,特别是外贸人才的稀缺导致企业只能靠外贸来完成相关外贸出口任务。聘请外贸往往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企业的风险,倘若企业自身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不到位,都会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从而导致仿冒侵权现象的发生,影响企业的海外竞争力和企业品牌形象。当下,中小型企业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竞争市场,更需要的是复合型科技创新型人才。由于中小型企业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企业文化、工作氛围、奖励机制、薪酬待遇,这些都会导致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力不足,再加之企业生产成本有限,无法对创新性科研给予大量资金投入,这些都造成了当下中小型企业创新力不足,创新生产出现瓶颈。

三、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一)扩大出口产品市场,提升出口商品质量

企业的长久存续离不开高质量的产品,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中小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适时推出新产品的同时,及时改进丰富现有产品的种类。出口型中小企业要对目标市场的相关情况进行细致调查,包括目标市场的产品需求情况、目标人群的购买力情况及其变化等信息。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生产及营销策略,使企业出口的产品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目标人群的需求,继续巩固和扩大已有市场。与此同时,出口型中小企业还要积极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使产品的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这也是一种规避市场风险的手段。要瞄准经济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后劲足的潜在新兴市场,积极寻求当地优质企业并建立起合作关系,加大对新兴市场的产品出口,抢先占领和扩大新兴市场。市场份额的成功扩大离不开产品质量的鼎力支持。出口型中小企业要建立规范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和操作程序,将出口产品的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进而在国际市场树立起良好的商誉,使得出口的产品成为不仅价廉,而且物美的代表,稳稳占据原有市场并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同时,还要重视企业利润的实现,从高市场占有率向高利润率转变,扎实打下企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基础。

(二)完善管理体制,健全信用体系

中小型企业一方面要注重制度创新,注重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经营典范,创造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制度管理模式,打造出属于自身企业的特色文化氛围,培育出自身企业的口碑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创新管理制度,在发挥家族经营优势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优秀管理模式,充分引入控股、集约的管理思想,逐步实现企业自身的灵活优质高效现代管理。管理过程中要实现三权分立,决策权、经营权、管理权要三三分权分责,权责统一。此外,中小型企业要特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正常财务运行制度,引进培养专业的财务人员,加强对财务制度运行、财务核算管理的监督,保障财务报表的合法真实性,确保自身财务管理能够随时经得起审计部门、银行的监督和检查,不断提升企业的财务透明度,保障企业信用体系在社会赢得良好的口碑。

(三)引进技术人才,提高创新力

当前,中小型企业要想稳健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者应该具有国际发展视角,注重引进吸收高水平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等专业性人才。吸引人才的同时,更要创建良好的薪酬体制、奖励办法、保障措施、企业文化、晋升规划来留住人才。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培养已经引入的优秀人才,促使其发挥最大的人才价值,另一方面也要邀请国外的优秀团队带领我们的优秀人才到实地去学习生产管理经验,从而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企业的创新发展和创新提质的新思路。技术创新也是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小型企业首先要加大对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每年固定投入一定资金专项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其次是要制定企业长期发展的创新性规划,保障企业的长期创新发展。规划要具体可行,切忌空谈,要每一步都与市场形势紧密结合,要不断根据市场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的客观变化来调整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最后是建立健全奖励制度,用物质激励员工的创新动力。企业鼓励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提出与产品相关的创新型项目,并对员工的创新成果进行物质奖励。对于全年贡献较大的个体或者团队,要集中进行现场表彰和物质激励,从而营造出大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四、结语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严冬时节,我国也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召唤下,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要树立信心,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开放,并主动参与到我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历史使命中来,寻找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转型的新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翠,邱志扬,张晶星.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0):39-41.

[2]周五七.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障碍与策略[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5):16-17.

[3]徐懿.我国中小企业出口核心竞争力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3):69-71.

篇6

关键词:学科竞赛;主动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10-03

在全国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在教学上致力于突出实践实验教学特色。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北京物资学院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对实践教学内涵的认知,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的项目化管理,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背景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1.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年轻赋予了“90后”更多的自信。与“80”后相比,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开放,注重问题的解决,参与意识强,思维敏捷,想法新奇,但是由于过分关注个人的感受和收益,集体观念淡薄,协作意识往往较差,有时候缺少基本的团队忠诚度和责任感。

2.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较低,学习兴趣不高。尽管在入学教育阶段,各专业学生也接受了所学专业的专业教育,但是从学生反馈来看,他们对所学专业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少数学生进行专业调换的意愿比较强烈[1]。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对所学专业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习兴趣不高。

3.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更看重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期望他们能够切实做到把书本上学来的专业理论转化到具体理论中,有效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而,由于课程设计与市场的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缺少相应的锻炼机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毕业后不能快速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要想成为市场真正急需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是关键。

4.加强校级交流,拓展视野的意愿强烈。目前,同类高校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渐增多。大学生与其他高校进行专业交流和互动的意愿非常强烈,他们正在借助各种展示和学习平台,与其他高校的“同行”之间展开学习和交流,增进了解,拓展视野,促进自身成长。

(二)从其他方面来看

1.青年教师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随着知识持续更新和专业实操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在职业成长道路上遇到不小的挑战。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升青年教课堂授课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2]。

2.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需要拓展更多合作内容。现在各个高校都在推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并建立了数量众多的人才实习实践基地,但是校企(基地)之间的合作内容和合作形式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二、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策略

(一)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搭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多个学习和展示平台,以赛促学,赛教融合,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师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的各个关键步骤,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程序优化、方法优选,分析总结等,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实践能力。

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生为本、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教融合,过程管理、教学相长等特点。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职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也为青年教师成长,乃至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成长平台[3]。

(二)主动式实践教学的策略

1.为专业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科竞赛活动。借鉴全国同类高校组织和参与的学科竞赛项目类型,结合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发展现状,根据各个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科竞赛活动。北京物资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1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包括:“模拟招聘”、“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竞赛”、 “大学生职业规划竞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以及相关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项目等。这里以“模拟招聘”竞赛为例进行介绍。

“模拟招聘”竞赛既有校内选拔赛,也有校际比赛,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和企业难觅人才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需求和就业方向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较为长远的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准备;另一方面,锻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实践技能,尤其是在真实招聘环节,通过帮助企业招聘不同实习岗位的实习生,不仅可以熟悉企业招聘的具体流程和方法,亲身感受招聘评委的角色感和责任感,而且通过广泛参与面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应以学生为本,多方支持和参与。在系列学科竞赛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特点[4]。无论是举办校园选拔赛,还是参加校外比赛,从活动的组织策划到实施,从问题诊断到总结分析,应处处体现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性。同时,由于学科竞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对抗性,要求参赛学生具有较强的实操性技能,因此各专业竞赛项目不仅可以邀请本专业教师、往届参赛学长进行参与指导,而且可以邀请人才培养基地的实战派专家参与指导。现场点评、一对一指导等辅导活动对参赛学生整体实力的提升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以学科竞赛为驱动,以赛促学。学科竞赛不是为了竞赛而竞赛,而是借助学科竞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科竞赛活动设计方案应以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和学习兴趣为导向,通过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活动形式强调学科竞赛对学生学业的促进作用。参赛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科竞赛过程中需要明确强调“只有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学科竞赛,也才能获胜”,而且从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技巧方面想办法,提高学生们的专业实操技能。由此,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技能,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学院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有利于促进整个学院良好学风的转变。

4.赛教融合,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搭建了多个学习和展示平台,将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有效融合。围绕学科竞赛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以提升专业认知为导向的企事业单位参观、专题讲座,将学科竞赛校园选拔赛纳入小学期实践教学活动、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计划支持以学科竞赛为主题的项目立项、实验室实务模拟软件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等。此外,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通过开展案例研讨、专题辩论、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5.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条件。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以提升专业实操技能为目标,不断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实训教学软件,开发系列实训课程。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沙盘”、“人才综合测评系统”、“社会保险教学沙盘”、“绩效考核实训教学系统”、“知识库综合管理系统”等系列实务教学软件。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务实合作。

在提升实践实验教学条件的同时,学院也不断完善奖励机制,健全对师生的奖励办法。首先,以项目形式对学科竞赛所需的各项活动经费进行支持,保障学科建设从校园选拔赛到校外比赛等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其次,实行“学分认定与替代”。对于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学院根据其获奖情况认定一定的实践学分,以替代实践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课课程学分;最后,健全教师奖励制度,根据指导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工作量的大小核算不同课时,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师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综合实践平台。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赛促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的主动式实践教学活动持续开展,既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认知、培养专业兴趣的平台,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技才华、提升技能的舞台。随着学生对专业认知度的提高,学习兴趣逐渐增加,参加各项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性高涨。以北京物资学院参加人力资源法务班的人数为例,2013年,第一期人力资源法务班参加培训人数是100人,共有35人获得专业资格证书;2014年,第二期人力资源法务班参加培训人数是150人,共有72人获得专业资格证书[5]。

(二)赛教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首先,学科竞赛往往没有固定答案,评价标准并不唯一。因此,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学生是参赛的主体,学生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干中学”,才能在比赛中获胜,因此,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在学科竞赛中,学生需要独立地面对各种问题,综合分析各种信息,进而解决不同难题。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科竞赛活动只有依靠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有效分工协作实现积极协同才可能获胜,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6]。

(三)以赛促教,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推动

教学团队的建设

在过去,青年教需要通过试讲、板书展示、教案评比、听老教师的课、进企业参加实践等一系列锻炼,才能正式走上讲台,而现在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大学博士毕业以后直接走上了讲台。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些专业,因此,青年教师亟须加强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而参与和指导专业学科竞赛就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青年教师不仅可以接触企业第一手的大量案例资料,而且可以向企业事业单位的实务派专家学习,还可以与其他高校的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近几年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同一专业的教师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往往缺乏有效沟通,协作意识较差。通过对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的主动式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大对指导教师奖励力度,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指导的积极性,使专业教师在充分交流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教学团队和实践课程教学团队。

(四)拓展了校企合作形式,提高了合作质量

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竞赛无疑为校企、校所双方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由于学科竞赛项目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对抗性,因此对参赛学生的实操性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专业依托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派学生前往人才培养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和实战观摩;一方面积极邀请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实战派专家参与指导。现场点评、一对一指导等辅导活动对参赛学生整体实力的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思路

篇7

——平泉县发展民营经济的调查与启示

一、主要做法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为全面理清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平泉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落实国家有关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保护私人财产合法权益的同时,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织有关部门多次到浙江、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去年年初,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了“平泉要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通过讨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了广泛共识:即对于平泉这样一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发展中县份,只有放开才能发展,放胆才能突破,不发展民营经济就没有出路,没有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就难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经过四大班子充分酝酿,反复讨论,确定了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以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扶持民营企业大户为突破口,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放心、放胆、放手地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尽快将民营经济打造成为建设承德经济强县的重要支撑力量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突出坚持“六个依托”,即:坚持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矿产资源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市场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工业园区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坚持依托能人和大户发展民营经济。

(二)营造宽松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在政策环境方面,平泉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创办工业园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市场兴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招商引资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市场准入、用地、融资、收费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在服务环境方面,成立了“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集中缴费大厅,首批县直20个行政审批部门共42人入驻中心,划转职能96项,同时对年纳税额在5000元以上的373家工商企业和个体大户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对投资商给予全程领办服务,一帮到底。对各种行政性收费,按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收取。在法制环境方面,继续加大了“三乱”和“五霸”的整治力度,成立了经济环境治理委员会,设立了经济“110”,重点解决企业征占地过程中的漫天要价问题,着力查处对投资者出难题、找麻烦,甚至敲诈勒索等不法行为,依法保护民营经济法人代表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舆论环境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会、联谊会等多种渠道宣传平泉在投资环境、历史文化、资源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让投资商了解平泉。同时,县电视台开辟了民营经济专栏节目,一方面宣传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及时报导在发展民营经济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民营大户,积极营造优化发展环境的强大声势,在全县上下营造出了“亲商、安商、扶商、护商、富商”的浓厚发展氛围。(四)加大领导力度,提供发展保障。为切实加强对全县民营经济的领导,把民营经济尽快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县委、县政府对25名县级领导和40个县直部门实行了分包民营企业大户制度,包扶企业69家,包扶人员每月到企业进行一次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以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县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为加强对全县民营经济工作的指导,平泉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民营经济发展局,为正科级单位,具体负责全县民营经济工作。同时县委、县政府整合县四大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专门成立了市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县委、县政府授予委员会指导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及对乡镇和有关部门工作奖惩的决策权、重大项目审批权、干部任用和资金使用建议权。委员会既是县委、县政府指导全县市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参谋机构,又是工作机构和综合协调机构,对县委、县政府负责。委员会实行主任和副主任目标分工责任制,成员部门实行包乡镇目标责任制,与乡镇同奖同罚。

二、几点启示

篇8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区域经济社会

以服务为宗旨,满足经济社会对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自身价值的体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需要;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式,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使社会服务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以及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明显的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特征,由此决定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在功能定位、活动内容上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高校,其社会服务能力内涵就是提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提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推广、开发和转化等应用技术服务;以自身优势对口支援与交流职业教育办学成果与经验。

二、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都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合并组建而成,虽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在总体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因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就社会服务功能体现来看,还明显滞后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认识模糊,模式陈旧。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是指职业教育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以能力为本位”是指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培养各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相适应。多数高职院校对此理解不到位,与产业、行业间缺乏良性互动,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专业培养计划盲目模仿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及“必需、够用”原则理解不透,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难以落实。

2.管理体制缺失,缺乏主动性。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多数高职院校都面临着新校区建设、扩招、就业及人才评估、示范校建设等多重压力,学院的主要精力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人才培养这一方面上,对社会服务则更多的是停留在倡导、研讨及自由实践阶段。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成立专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服务部门及专职管理人员,相关工作均由科研管理部门兼职承担,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及工作措施,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也尚未形成。同时,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对社会服务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对与社会行业打交道、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精力不足、渠道不通,没有积极参与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热情和主动性,再加上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客观上造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教学设施匮乏,服务能力较差。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攀升,量的快速发展与资源紧缺矛盾日趋突显,迫使大多数职业院校不得不把大部分资金用于校园基础性建设,造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场地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没有真正走出过校门,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实践经历,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社会服务能力较差。尽管近几年各学院都相继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并聘请和引进一批企业中高级技能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在数量和质量上仍难满足高职院校的需求,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难以开展。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大都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上,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项目不多,缺乏整体连续性及系统性。

4.与行业、企业联系欠密切,办学特色不明显。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缺乏良性的联动运行机制,对市场人才需求把握能力欠缺,反应不灵敏,专业设置没有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本地区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全面与科学的论证,仅以学院现有条件及生源需求为依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导致专业同质化、结构不合理、无特色等现象,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品牌意识极其薄弱,缺乏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强势特色的重点专业、精品专业。一些高职院校热衷于设置社会热门程度高和办学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特别是热门专业则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忘记自己的强项及优势在哪里、办学目标及定位是什么,更没有深入研究预测市场的变化,根据未来人才需求适度超前设置或调整专业,致使与地方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充分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途径

1.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高职院校要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特征,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融入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中,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带动专业调整,引导课程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如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密切围绕国家和湖南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类专业,打造铁道机车车辆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品牌,调优调强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类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近三年共新增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近10个专业,撤销了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硬件与外设等10余个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订单率达到70%以上,订单学生双证获取率达到95%以上,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大幅提升。学院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内建机制外搭平台,提高社会服务主动性。高职院校要切实将社会服务放到学院发展的重要位置,对内应组建专门的机构及专职人员,构建社会服务信息平台,协助指导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制订及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社会服务项目进行政策倾斜;对外要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联系、交流,争取各级政府及行业企业的支持,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平台,激励与引导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我院相继出台、修订了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双师素质型”教师资格认定考核、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进行重点扶持,为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同时我院利用自身的专业特色及老牌铁路院校的行业优势,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株洲市园区与县域经济研究所、南方铁路运输职业教育集团、湖南铁道学会职业教育委员会”3个社会服务平台,并依托三大平台组建了5个技术服务中心,成效显著。社会服务项目数量逐年增多,层次逐年提高,形式逐年成多样性,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提高。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全面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基本设施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建设集职业道德养成、职业素质形成、职业能力构成于一体的与企业行业对接紧密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引进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我院无线网络覆盖到校园每一个角落,有多功能多媒体教室130多个,1.5万平米的数字化图书馆,所有主干课均采用“3G实景课堂”教学;建有实训场景与现场完全一致,融高铁、普铁、地铁学生实习实训与员工培训于一体,校企共建国内先进的铁路综合实训站、实训场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依托行业企业,采取“挂职锻炼”、“结对子”、“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提升了教师的服务能力,效果显著,年均接待全国20多所高职学院来我院交流学习,教师年均外出授课10余人次,申请拥有独立知识产权专利7项,全国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1项。

4.实施品牌战略彰显特色服务。品牌是为社会所认可并享有较高声誉的标志,是高质量、高技术、高信誉、高知名度的象征,是高职院校自身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所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差异化优势,是最难模仿、最难超越、最为持久、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品牌战略作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抓手,在“特色”上做文章,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优势进行特色设计,以特色带动其他,以其他促进特色更加优化,进而带动社会服务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我院拥有60多年铁路行业底蕴,与全国18家铁路局、20余家地铁公司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社会服务中,立足行业,依托行业特色和智力优势,紧密围绕铁路行业、城市轨道交通和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科学构建轨道交通运输特色的专业体系,彰显具有铁路特色的专业集群发展和竞争优势,先后为铁路运输行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2万余人次,培训铁路员工10万余人次,铁路工种职业技能鉴定4万余人次,学历教育1千余人次,铁路行业技术服务项目40余项。

总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其水平和质量反映着学校办学理念、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及文化社会影响力。目前社会服务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践的艰巨性正在不断地显现出来,需要高职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探索社会服务的方式,丰富社会服务的途径,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美群.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

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2] 黄专途.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管理研究[J].教育

探索,2008,(1).

篇9

关键词: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农林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不够、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分类指导和因材施教,急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过程。

一、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在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1.高等院校高职教育的招生计划执行情况。历年来高等院校在京的招生计划执行情况,高职教育招生规模逐年减少,尤其是近两年更是大规模锐减。2007-2011年,高等院校在京的高职教育招生规模从29984人减少为15145人,减少了近50%,其中市属市管院校的招生规模从24743人减少为12663人,减少了49%。这是由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北京考生规模变化趋势、北京产业发展及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等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及扩招的影响,加上北京考生规模急剧减少,致使高职教育招生范围及招生人数急剧减少。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下,北京主导产业和都市现代农业也都在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层次与结构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上述因素导致高职教育受到极大的挤兑,其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都在急剧减少。

历年来农林院校在京高职招生计划中处于劣势。近几年,农林院校在京高职招生数量仅占在京高职招生总量的2%左右。而且随着高职教育在京招生规模的锐减,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在京的招生规模也随之减少,主要农林院校在京的高职招生规模从2009年的379人减少到2011年的317人。

2.农林院校高职教育的招生专业结构。在高职教育招生中,农林院校高职教育招生一直处于劣势,专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林院校在京招生的高职教育专业构成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及理工类专业。其中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主要是经济管理与文秘类专业,其就业率相对较低,而畜牧兽医、园林工程技术、机械化与自动化等技能性强的专业,就业率相对较高。

(二)农林院校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需求分析

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不高,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也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滞缓,校内实验设备设施不足,缺乏实训条件,使高职技能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和高效的教学计划管理方案,实训科目不能满足学生技能需求,实际操作能力弱化。这与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极大反差。

农林院校高职教育招生专业不断调整,新增招生专业主要倾向于技能性较强的专业,而通用性较强、技能性缺乏的专业的招生规模却在不断减少。从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招生来看,2010年减少招生的专业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筑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管理等专业,新增专业主要是园艺技术、水务管理、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嵌入式技术与应用等实用技能专业;2011年继续减少招生的专业包括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管理、文秘商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以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新增专业主要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园艺技术、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市场营销、食品加工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

二、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

(一)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本文以北京农学院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例,分析如何构建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北京农学院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实习实训体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式的校企合作、专业讲座提升实习实训与以科研活动促教学实习效果等。

1.实习实训体系。包括四种方式:课堂案例分析、模拟仿真实验、市场调查、岗位实习等,以主干课程为载体,在责任老师的组织下,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专题讨论;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组建学生科研训练团队,进行农产品市场调查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将各专业学生成批送入相关单位顶岗实习,有认知实习、专项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其中认知实习是大一学生深入实习基地加强专业认知;专项实习是课程实习;综合实习是第五学期结合专业及部分课程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是毕业前学生深入实习单位、运用理论知识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训练。

2.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北京农学院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温室大棚、花卉温室、畜牧场等;在京郊、广东、杭州等地相继建立了31家校外实习基地,如广州佛山花卉大世界、物美超市等,每年安排百余学生京外实习;境外有16家校外实习基地,如美国爱荷华州的lowa果园、荷兰的Dhr.M.L.Pieterse果蔬公司等。各专业学生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学习实践,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订单式”校企合作。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与北京、广东、云南等地多家企业进行长期合作,不仅成批送学生定岗实习积累就业经验和能力,并借此方式成功推荐部分毕业生成功就业。

4.专业讲座。借助名师讲堂、专业讲座、就业讲座等形式,让校外知名教授、专业精英或企业经营管理者走进学生课堂,提升实习实训效果,并积累就业经验和能力。

5.科研活动。以相关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及实践能力,最终促进教学实习效果。

(二)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1.制订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主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因此,北京农学院在教学体系中更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把“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充分融入教学计划,塑造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2+1”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基地的企业为依托,把课堂搬进企业,送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北京农学院积极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搭建与国际先进教学体系接轨、充分利用国外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平台,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模式为高职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能力,已与美国贝尔维尤学院、美国波坎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日本札幌大学等进行合作交流,派遣学生进行境外农业实习和研修。

2.培养和储备“双师型”教师,保障实践教学有效进行。高职教育的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教师和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同时拥有教师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的职称,并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材加工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尤其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北京农学院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储备。

3.加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教学场所及有关仪器设备建设,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所必必需的硬件设施条件。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在调整改进教学软件的同时,也要积极完善教学硬件的配套建设,为实践教学开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北京农学院积极建设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依靠学校及本科专业的力量建设校内实验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境外研修基地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建立多模块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农学院已形成成熟的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学时比一般超过2:1,其中实践教学包括随堂实验、实习实训、实训课程、参观学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诸多形式,在分项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辅以专题讲座和科研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技能,打造出北京农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加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对策

纵观全国各地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讨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促进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实践教学多样化发展,但其实际成效差距显著且极不平衡。

(一)加大“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工作力度

“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可有效地解决学生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学生就业出口等诸多问题。实际上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充分表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及其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双向选择为基础,以“优势互补、产权清晰、互惠互利”为原则,根据生产流程和岗位职业的要求,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全方位地共建共享“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校之间共享实训基地和校企之间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本地区、外地区甚至国外的合作实习基地,充分开发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召开实习基地工作协调会,完善实习过程的制度化建设,并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积极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1.建立校企和校校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应成立统筹全校的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专门的任职人员,为引进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搭建平台,规范其合作运行机制,明确其合作利益目标,探讨合作途径与模式的多样化,为学校利用人力与设备资源、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2.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激励政策与考核措施。农林院校应逐步建立与完善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激励政策和考核措施。具体包括:高技能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制度,校内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与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科研及论文奖励办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措施,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等。

(三)贯彻落实“双证书”培训及认证制度

农林院校应积极探索和完善“双证书”培训工作,成立职业技能资格管理办公室,开创毕业生双证书毕业就业的新局面。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加强了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力度,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双证书”具体可包括:景观设计师、造价员培训及认证、园林专业开展《花卉园艺工(绿化工)》证书认证、观光农业开展《花卉园艺工(花卉工)》证书认证、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导游证培训和认证、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开展《会展职业经理人》证书认证等等。

(四)建立“双师型”的师资团队

在“校企结合,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学校、企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起点。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及管理的教师,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生产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求。因此,制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案,打造“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都要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校内专业教师能持续参与企业生产活动,企业实践人员也能参与学校教学。

参考文献

[1]余鑫.广西高职院校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1,(1).

篇10

人才资源与基层需求对接,提升讲科普层次

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是农业科技,一开年,市老科协会长赵协成就主持制定了《岳阳市老科协讲科普实施方案》。并从基础工作入手,把各分会适合讲科普的会员,登记造册,讲课内容、联系方式一目了然,形成讲科普“专家库”;同时,对各地需要讲科普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讲科普“需求档案”。市老科协主要是协调“专家找需求,需求选专家”,的双向对接沟通。这样经过双向选择,提升了讲科普活动的质量。华容县委组织部专门下发了大力支持老科协讲师团深入基层开展科普的通知,县财政单列了经费,县老科协组织老专家写了4万多字科普讲稿。汨罗市高级畜牧师、老科协副会长彭吉山,过去讲科普时经常现场为牲畜、家禽对症开药治病,但口头讲述,养殖户有时听不清,难记住,甚至还难免弄出差错。今年初,他到老年大学学习计算机操作,儿子为他买来了笔记本电脑,他将讲稿录制成光碟。现在他讲的科普课,字幕投影、教学图片同步播放,易懂好记,很有吸引力。今年来,他巡回讲科普16场,诊治牲畜、家禽疑难病症30余起,为农民挽回损失近2000万元。每讲一课,养殖户无不钦佩地说:“一位古稀老人,这样热心周到、把科普课讲得如此精彩,真令人敬佩!”

岳阳县老科协针对杨林鸽业技术攻关的讲科普活动,层次更高一些。杨林鸽业是县老科协的科技服务企业,目前急待解决鸽子公母配对、良种选育、提高产蛋率3个难题。县老科协会长周永忠今年两次到湖南大学求援,与湖大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博导肖调义签订协议:校方把杨林鸽业作为养殖科普基地和博士生研究基地,不定期来讲课培训员工,3年内完成上述3个技术难题的攻关;公司同步规划,5年内销售收入由现在的7000万元发展到过5亿元,并带动周边5000农户养鸽致富,解决5000劳动力就业。

农民学堂与示范基地结合,依托讲科普培训

办农民学堂讲科普是培训农民的好形式,也是岳阳市基层老科协的一个创造。农民学堂有老科协独办的,有与部门联办的;条件不限,会场、堂屋都可以作课堂;不收学费,学时、课程、教材都灵活。入夜,劳作了一天的农民,三三两两来到农民学堂听老专家讲科普,成为岳阳农村一道独特的风景。岳阳电视台曾深入各地采访,拍摄《农民学堂惠农民》10辑系列节目。

时任岳阳市委书记易炼红批示:“办农民学堂,是各级老科协为新农村建设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今年我们又着力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每个基地都由同行业首席老专家领衔挂牌跟踪服务,到农民学堂讲则给农民听,去示范基地又做给农民看。目前全市农民学堂发展到327所,今年讲科普课1630多堂;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同步发展到393个,经济效益平均比大面上高出15%以上,两者结合都增添了活力,更重要的是培训了一大批实用人才。

君山区老科协高级农艺师段芬初经过几十年艰难探索,首创了“半膜覆盖”棉花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肥、增强光幅射、控制早衰等优势。年初,段芬初在5所农民学堂先后讲了15课,还自己动手搞了3个示范板块,这种栽培模式加上“豆-棉-菜”套种、一年三熟,万亩棉花示范基地的农户首先全部掌握、全面推广,还带动周边1100多户、6000多亩棉田投入试验,今年预计亩平收入可突破1万元,比常规种植增收6000多元。

服务三农与服务工业兼顾,充实讲科普弱项

过去,我们老科协讲科普,重点在“三农”领域。今年来,在进一步加强服务“三农”的基础上,选定云溪区工业园作为讲科普联系点,增加了工业方面的科技服务。为了引导长岭炼化、巴陵石化两家大型央企的离退休老专家为地方工业提供科技服务。今年3月,市老科协协调厂、地双方召开联席会议,进行了专题协商,形成了会议纪要。“两厂”建立了有43名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讲师团”,云溪区大力支持老科协工作,解决了办公场地,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施,区政府发文对作出贡献的老专家制定了奖励办法,区财政拔款30万作为奖励基金。最近举行的启动仪式,就是围绕建设“两型”园区,上了一堂高质量的科普课。

中心城区岳阳楼区老科协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民营企业上来。辖区内的起重电磁铁厂,原是一家市属国有中型企业,改制后分割成30多家 民营小企业,技术力量不足,市场信息不灵。区老科协利用自身的人才、人缘优势,到企业调研,穿针引线,协助组建了岳阳市电磁铁行业协会,返聘80多名老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现在协会稳步发展,电磁铁产业重振雄风,与全国的66家商家、厂家连锁,产品销售占国内市场的80%,占国际市场的1/3,今年销售总额可突破10亿元。

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齐上,降低讲科普成本

今年全市老科协讲科普活动,除了继续运用好农民学堂、讲师团、“科技110”、咨询热线电话和“庄稼医院”等传统形式外,还特别注重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积极运用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讲科普,老科协不用花钱,大大降低了讲科普成本。

湘阴县老科协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以全县36所农民学堂为载体,讲课、办班87场(次),培训当家农民8300多人。另一方面运用电视媒体这个新平台,开辟科技“专题讲座”。从今年3月初开始,历时一个月,就水稻软盘抛秧、优质稻高产栽培、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专题,由县老科协副会长、高级农艺师刘晖等4位老专家主讲,每天在新闻联播后主讲15分钟,全县17万农户受听,入户率100%。如鹤龙湖镇万亩优质杂交稻示范区,农户按照电视讲座中学到的科学方法种田,今年早稻亩产近1000斤,预计早、晚稻亩产可过吨粮。仅此一项,全县户平增收460元。市畜牧分会水产专家杨振久在互联网上办博客讲科普已有两年多,网名叫“西湖红鲌”。今年上半年岳阳阴雨多湿,鱼病频发,他及时写出《出血病的鉴别及防治》、《烂鳃病的防治措施》等讲稿刊登在自己的博客上,加上以前写的黄鳝、大口鲶等养殖技术共有16篇,这都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很具地方特色,倍受养殖户欢迎。从5月份到10月份,每个月点击都是1万多次。

科学态度与奉献精神同行,运用讲科普解难

老科协把讲科普作为奉献余热的一种精神追求,更多考虑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尽量多为基层排忧解难。

今年5月12日,平江县遭受了特大山洪灾害,连接余坪乡与梅仙镇的范固桥,桥墩被巨大山洪和从上游冲下的三艘挖沙船撞损。县防指立即在桥两端设置路障和警示牌,禁止行人和车辆通行。后因三辆摩托强行闯关,该桥突然垮塌,当时9人落水,救起3人,6人失踪。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全面排查所有桥梁,发现有安全隐患的立即封闭交通,但群众出行、学生上学十分不便。为此,县交通局委托市老科协交通分会对受损桥梁进行技术咨询鉴定。市老科协副会长谭祖裕带领专家组急灾区人民所急, 连续9天冒着酷暑,日夜加班加点,对受损的58座桥梁一一“把脉”, 提出整治方案;其中对已封闭交通的8座桥梁,召开有各届代表参加的“说明会”, 建议3座封闭,5座分别限载、立即开放通行。这实际上是一堂深入浅出的科普课,这样做领导者放心、老百姓接受,也为灾区危桥改造节省了大笔资金。

“科技110”,是把讲科普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现场解难。岳阳县老科协的“科技110”,随喊随到,不收任何费用。去年冬春连旱,岳阳县中洲乡万亩西瓜田发生严重病虫危害,许多瓜苗由青变黄,然后一批批死掉,瓜农望着瓜田,心急如焚。县老科协高级农艺师“科技110”站长余长斌接到求援电话后,立即到现场查看,发现是瓜蓟马虫危害。因情况紧急,他现场边讲解,边作示范,农民按照他讲的操作,4~5天后瓜苗全部返青。今年,全市有12支“科技110”共出236次,帮助农民解决了50多个急难问题。

科技服务与科学养生并重,拓展讲科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