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3:5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士学位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问卷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不可否认,大众化背景下的中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确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的问题,论文的质量有明显的下滑趋势。2007年12月,《中国青年报》组织了一次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在2243名受访者中,71.3%的人认为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42.5%的人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应取消。[1]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2]
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区域的劣势和办学经验的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师资力量偏低,条件保障有限,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面临更大的困难,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成果是比较丰富的,但从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角度对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尽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共性,但其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把研究的对象定格为地方高校。准确说是地方普通高校,不含地方重点高校。考虑到对象的同质性和研究的可操作性,我们又将研究范围锁定在传统的“文学类”本科专业,包括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类、艺术类等专业。
为此,我们设计了“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两所地方院校展开调查,涉及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对外汉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法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等十个本科专业。涵盖了这两所地方高校现有毕业生的所有“文学类”本科专业。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设计了“您觉得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必要?”、“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认为呢?”二是“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共设计了“您认为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累计多长?”等7个问题。三是“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设计了“您认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几位同学比较合适?”、“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等 6个问题。四是“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也设计了 “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对您的毕业论文的期望值是什么?”6个问题。
二、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2011年5、6月份,我们在孝感学院和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文学类”专业开展调查,利用201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进行的间隙进行问卷,共发下问卷750余份,收回574份,回收率76.5%。在回收的问卷中,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1份,孝感学院外国孝感学院语学院159份,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102份,孝感学院音乐学院79份。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123份。
在第一部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调查”中,尽管社会上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轰轰烈烈,沸沸扬扬,但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还是表现出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否必要?”的调查中,认为“没有必要”、“有必要”、“可有可无”的分别占12.89%、73%、14.11%;在“有学者提出本科学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建议取消毕业论文写作,您的观点是( )”问卷中,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取消”、“不应该取消”、“无所谓”的分别占21.25%、63.59%、15.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应该保留毕业论文的声音还是比较强烈的,但不可否认,认为毕业论文没必要、无所谓、应该取消的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有些艺术类专业坚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并举,您认为( )”的调查中,认为“应该”、“可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任选其一”、“无所谓”分别占18.64%、72.82%、8.54%。
在第二部分“关于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调查”中,有78.28%的学生学习过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有81.6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开设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在“何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论文选题何时确定”的调查中,回答“第七学期”的分别为64.98%、64.57%,回答“第八学期”的也占17.68%、11.87%。而在“第七学期”以前的仅占20%左右。在“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查中,回答“半月以内”、“一个月左右”、“一学期左右”、“ 一年左右”的分别为14.36%、50.26%、31.87%、3.5%,这充分说明,学生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这在音乐学专业表现更加突出,在79份问卷中,半月以内完成的31人,一个月左右完成有33人,分别占39.24%、41.77%。
在第三部分“关于毕业论文指导的调查”中,在“是否认为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之间应双向选择”的问卷中,认为“是”的为80.28%,说明学生还是相当认可实行双向选择的;在涉及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数量多少为宜时,74.96%认为“5位以下”, 22.43%认为“6-10位”,仅有2.61%认同“11-15位”。在“愿意选择哪一种类型的老师指导自己的论文”的问卷中,选择“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管理型”、“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严格但不乏亲和力型”的分别占26.75%、66.61%,而选择“比较放任松散管理型”的仅为6.64%,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指导,但最受欢迎的是水平高能力强、管理严格由尊重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问及“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教师给予的帮助”时,80.8%的学生认为是“大”;在调查指导老师是否认真负责时,81.87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指导教师是“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这两项调查说明“文学类”专业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是认可的,这也透露出地方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总体面是好的,是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的。
在第四个方面“关于论文质量的调查”中,认为院系毕业论文管理“严格而应该”、“不严格”、“一般”分别为59.69%、7.85%、32.46%,这说明院系毕业论文管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格管理的只占60%。在问及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望时,回答“能及格就行”、“真正反映大学四年的学习水平”、“希望达到优秀论文” 分别为26.31%、53.31%、20.38%,说明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期待是正常和正态的。在问卷中令人堪忧的是论文质量,在调查学生的写作态度,认为“比较认真”、“不认真”的分别为61.89%、14.34%,认为“认真”的只占23.79%;在问到是否存在抄袭时,认为“严重”、“一般”分别为16.26%、65.21%,而认为“不严重”只有18. 53%;这从侧面说明,本科毕业论文中相当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还是有问题的,也存在着较严重的抄袭现象。在调查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在“您在写毕业设计(创作)或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问卷中,有39.77%的人认为“面临就业压力,无心写作”,15.14%的人认为“不知如何写作”,19.46%的认为“考研、实习与毕业论文相冲突”,9.15%的认为“找不到所需资料”。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认为“就业、考研、实习”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最大困难的达59.23%,这说明就业、考研、实习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当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碰到的最大难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建议和对策
通过以上“地方高校‘文学类’学士学位论文写作问卷调查”的分析,尽管我们只选取了2所学校,但这2所学校分别是地方高校二类本科和独立学院性质三类本科院校,目前,中国地方普通高校本科院校主要也是由这两类构成,窥斑见豹,从中不难看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些成绩和不足。
从以上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层面而言,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因此,只有创新机制,注重改革,加强引导,才能改变现状,保证质量。
首先是开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问卷结果分析,地方普通高校相当一部分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也有些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问卷中有21.72%的学生没有学习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即便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专业,大多在6-7学期,时间偏晚。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水平,我建议都必须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而且最好在第5学期前完成。而且,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必须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了解本科毕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价值,消除在毕业论文上存在的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让学生熟悉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构成,了解各环节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对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大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力度。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文学类”本科专业的实际,对现行的毕业论文进行大胆改革。
一是对艺术类专业实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表演)任选其一。由于新世纪持续高温的“艺考热”,导致了地方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比较而言,艺术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偏弱,物质保障也相对困难,加之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偏低,要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创作)两线作战,其困难可想而知。还有艺术类专业传统的“重技轻文”,学生普遍选择以牺牲毕业论文而保全毕业设计(创作)。因此,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建议艺术类专业改变目前普遍的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创作)并举的局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一。
二是形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替代机制。设计科研学分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在专业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可以用专业方面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如语言文学类专业的文学创作、翻译,音乐舞蹈类专业的艺术表演,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各类新闻报道,还有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等。达到规定的科研积分的学生,毕业论文经批准可以免做。
再次,化解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之间的矛盾,为毕业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就业对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巨大,而考研和实习也对毕业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主要是由于这四项工作在时间上高度重合,其重要性上各不相同:就业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和实习是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拿学位的关键性因子。从目前的实际看,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集中在毕业年级,而考研和就业也贯穿这一年的始终,复习备考――考试――面试――录取环环相扣,而准备就业材料――跑人才招聘会――面试――试用――上班也是不断循环。加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四综合症”,因此,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精力投入是相当有限的,论文时间难以保证,论文质量自然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实习的冲突由来已久,它是地方普通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这一问题早已显现,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根本解决。有些专业尽管也采取了一些应对之策,但限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从根本上缓解这一矛盾。从目前的现状分析,化解这一矛盾无外乎朝着两个不同的向度发展:一是如前所述的改革,改变毕业论文的现有模式,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将毕业论文提前至第6学期进行,实行“错峰”,提前尽管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可以基本上消除现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加强管理,注重引导,实行奖惩并举。
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下滑,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的原因外,管理的不科学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子。要改变地方普通高校的现状,要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论文下滑的趋势,就必须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为毕业论文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是加强管理的科学性。要改革以往管理中不合时宜的政策,管理中心要下移,要赋予教学院系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要实行分级管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和监督,院系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和推动,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形成上下齐动,共同推进的局面。
篇2
第二条 论文格式
学位论文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 一 ) 扉页:填写论文题目(概括全文最重要内容,简明恰当,引人注目)、学校代码、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学科 ( 专业 ) 、研究方向、所在学院、论文完成日期等内容。
( 二 ) 原创性声明,在学期间研究成果使用承诺书
( 三 ) 中文摘要:简明地表达学位论文的要点。应包含论文中的基本信息,体现科研工作的核心思想。内容应涉及科研工作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结论及意义。注意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成果和新见解。
( 四 )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对应,力求语法准确,语句通顺,文字流畅。
( 五 ) 目录:依次排列文内章节标题,标题应简明扼要。
( 六 ) 符号说明:论文中所用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及单位(或量纲)。
( 七 ) 引言(序言):应包含本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某些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 八 ) 论文正文:是学位论文主体,学科专业不同,论文选题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
( 九 ) 结论(结果与讨论):要求严谨明确,完整准确,阐述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时,应严格区分本人成果与他人成果的界限。
( 十 ) 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顺序列出,可列在各章末尾,也可列在正文末尾。引用他人成果时,应在引用处说明。
( 十一 ) 附录: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等内容,供查读方便 所需的辅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缩写、程序全文及说明等。
( 十二 ) 致谢: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工作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庸俗之词。
( 十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按学术的时间顺序,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刊物名称、卷期号、页码、年月、作者排序、刊物级别和第一完成单位)。
第三条 撰写规范
( 一 ) 论文题目不得超过 30 个字。
( 二 ) 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 500 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为 1500 字左右。
1. 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分 1-2 行居中打印。
2. 论文题目下空一行居中打印 “ 摘要 ” 两字 ( 三号黑体 ) ,字间空一格。
3.“ 摘要 ” 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 ( 四号宋体 ) 。每段开头空二格,标点符号占一格。
4. 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 “ 关键词 ” 三字(四号黑体),冒号,其后为关键词(四号宋体)。关键词数量为 4 ~ 6 个,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 三 ) 论文英文题目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 1 ~ 3 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五个字符空格。 字体大小与中文相同。
1. 题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 “ABSTRACT” ,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2. 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3. 摘要内容后下空二行打印 “KEYWORDS” ,其后关键词小写,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 四 )“ 目录 ” 两字用三号黑体,字间空一格,居中。下空两行为章、节、小节及其开始页码。章、节、小节分别以一、 ( 一 ) 、1等数字依次标出。
( 五 ) 标题:每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 “ 章 ” 下空两行为 “ 节 ” 以四号黑体居中打印; “ 节 ” 下空一行为 “ 小节 ” ,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论文正文。
( 六 ) 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
( 七 ) 插图:图中一律采用英文标注。 图题及 说明采用中英文对照,其英文字体为五号,中文字体为五号楷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 上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按章顺序编号,如:图 3.2 为第三章第二图。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照片应在右下角给出放大标尺;实验结果曲线图应制成方框图。
( 八 ) 表格:表格按章顺序编号,如:表 5.4 为第五章第四表。应有中、英文对照标题,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
( 九 ) 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公式后应注明序号,该序号按章顺序编排。
( 十 ) 参考文献
1. 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将序号作为上角标,或作为论文的组成部分。如: “…… 李 ×× [ 1 ]对此作了研究,数学模型见文献[ 2 ] 。 ”
2. 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文献中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一般只列前三位,后面加 “ 等 ” 字或 “etc.”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3.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
(1) 期刊:[序号]作者 . 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 ( 期号 ) ,起止页码
(2) 专著:[序号]作者 . 书名,版本 ( 第一版不标注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序号]作者 . 题名,见 ( 英文用 In) ,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 . 题名, ( 英文用[ Dissertation ] ) ,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技术标准:[序号] 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度
( 十一 ) 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 1 ,附录 2…… 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 十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著录格式同前。
第四条 打印及装订要求
( 一 ) 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一律采用计算机编辑,用 A4 规格纸输出,版心的上、左、右页边
距为 2 厘米 ;下页边距为 2.7 厘米,页码位置 为页下 居中。
篇3
虽然正如前文所述,“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但这并不表示“微课程”的制作方式和方法也简便,实际上,要制定一个能够真正发挥实际效用的“微课程”,必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1脚本开发
脚本开发可分为如下几个环节,分别是:(1)主题的选定;(2)方案的设计;(3)素材的准备,作为教师独自在场的一种授课方式,微课程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恰当的教学内容,而这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从原则上来说,一个微课程对应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往往会选择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微教案,在主题选定后,我们还需要围绕主题来详细地设计教学的方案,同时,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史料,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2视频录制
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我们可将微课程分为如下几类,依次为:(1)讲授课;(2)练习课;(3)讨论课;(4)实验课;(5)演示课,通常情况下,一个微型课只能对应一种课程类型,然而,这也不排除一个微课对应两种以上的课程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的课程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新型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不断地完善微型课的课程类型,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1.3教学反思
教师在结束微课程后,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使用情况,同时,结合教学的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自己在微课程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通过讲述自己的教学小故事来表达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疑惑或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完成上述三个步骤,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程”在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发挥“微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能够切实地学到知识。
2历史“微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教师要想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历史微课程,除了熟悉教学的内容外,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一番工夫,历史教师要学习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学生收集最为优质的课程资源。
2.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
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下,微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自身兴趣与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微型课在课堂中承担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常见的有概念讲述、巩固练习和课题引入等。然而,无论是哪一个角色,微型课都需要紧紧地围绕着模块主题来进行,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将现实课堂与微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需要准确地把握住主题的知识框架,其次,遵循历史学科的思维逻辑来分析并重组讲授的内容,比如讲述一段史实,而对于那些需要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内容则不列入微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内。
2.2注重细节的研磨
教师要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深思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无论是从历史知识的讲解层面,还是从历史现象的阐释层面,历史教师都需要妥善地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微问题。尤其是在构建微课程时,教师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细分课程,将主题的重点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主题,比如将内容有关联的微课程组合成若干个历史的小专题,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仔细地打磨自己的教学语言,将语言进一步地精简化,通过流畅的语言来传递有效的信息。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我们需要准确地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来分析教学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注重词汇之间的衔接,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
在设计历史微课程时,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输正确的历史观,同时,不断地挖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微课程的意义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微课程是一门结构完整的课程,它除了呈现微视频外,学校还要积极地完善硬件的设施,进一步地开发师生交流的工具,构建出一个历史学习的共同体,实现微课程功效的最大化。
2.4要注重资源的动态生成
尽管微课程的一大特征是片段化,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微课程是不具备系统性的,事实上,片段化是针对微课程是围绕着某一教学环节或知识点而言的,而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是系统而连续的。在完成一个微课程的设计后,我们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来不断地充实微课程的资源体系,而评价与反馈是微课程设计中的主要依据。教师唯有注重上述几个要点,在对“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真正发挥“微课程”的实际效用,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素质教育,学习到真正的课堂知识。
3运用微课程的具体实例
具体来说,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将“微课程”的教学方式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以时间为主脉络。例如,在分析我国的中央与地区的关系过程中,通过列举三个素材,分析从1950年至今,我国中央与地区的关系演变过程,素材1:1950年,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五十年后的今天,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团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五十年的沧桑巨变无疑揭示了一个真理。———摘自《在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素材2:为了庆祝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在拉萨向自治区特别赠送了“民族团结宝鼎”,该宝鼎四周的浮雕依次雕刻着“签订17条协议”、“民主改革”、“川青公路通车”、“派人来”、“腾飞中的”和“全国56个民族大团结”等具有历史价值的画面。———摘自《中国青年报》素材3:2008年,达赖分裂势力在拉萨策划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烧事件,该事件严重地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这一事件也再次证明了达赖集团分裂国家的阴谋,让更多的人认清了达赖这一势力罪恶的面目。通过上述做法,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中央与地区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关系的演变历程,进而能够更加深切地理解我国党与政府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
4结语
篇4
关键词:实践思维方式;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实践思维方式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实践作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指的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它是认识的基础和最终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思维方式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方法、形式、样式、路径等的总和。实践思维方式是以实践为中心、为对象、为目的的思维方式,即因实践而思维、对实践而思维、为实践而思维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人们通过思维解决为什么要实践、进行什么实践、怎样进行实践等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具有许多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主体性实践思维方式是对主体即人的实践活动自始至终贯彻着主体原则的理论表现,体现着主体的目的、需要和本性,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理想改造。这种主体性是在现实基础上对自身充分尊重的表现,是对自身价值的高度认可。
先导性实践思维在实践活动现实地进行之前就早已在进行着,它主要是在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的认识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活动,主要是“精神变物质”的思维活动。
现实性实践思维方式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客观事物和人的活动,把客观事物和人的活动纳入实践思维的视野之中,以实践为基础,着眼于新的实践和现实生活的生动发展,着眼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可操作性实践思维方式不仅可以直接指导人们形成实践理念,而且可以使人们用所形成的实践理念在实践中直接转化为实践的现实活动的操作方法。也就是说,实践思维方式不仅能够使人们明确知道应当做什么,而且能够使人们明确知道在实践中怎样直接按照实践思维方式形成的实践理念所制定的计划、方案、步骤、措施、办法去做。
创造性实践思维方式能够使实践主体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主体的本质、利益、需要和能力等),根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思维中创造出现实世界本来没有的理想客体以及把理想客体变为现实的行动方案、计划、办法、措施等,观念地创造事物的未然态、应然态。
动态性实践活动是实践主体即人特有的感性动态活动。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实践主体在与事物、对象的直接感性互动中,一方面通过自身不断影响客观事物以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另一方面,随着实践工具的更新、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变迁以及各种偶然因素的出现,必然不断调整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因而,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客观事物和人的活动,否定那种脱离现实的抽象而僵化的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具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对实践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认识人们要进行实践就应当清楚实践的本质、规律和方法,否则这种实践就是盲目的。而人们要真正做到自觉而非盲目的实践,就需要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对实践进行反映、研究和建构。
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从客体的实际状况和具体条件出发,也要从主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实际出发,还要从能够实际运用的中介如财力、物力、信息资源等的实际出发。要把这一切实际情况与理论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形成方案、计划、决策等实践理念,只有运用实践思维方式才能完成。
对实践的指导实践思维方式对实践的指导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实践的准备阶段要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形成实践理念,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要贯彻这个实践理念;另一方面,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必须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进行适时分析研究,以补充、修订,甚至改变原有的实践理念。
对实践的监控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情况,使原来的实践理念不能贯彻下去。这就需要人们随时运用实践思维方式观察实践理念的贯彻情况,及时反馈实践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一旦发现人们偏离实践理念,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之正确贯彻实践理念。如果遇到意外情况,就要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态的变化,尽可能避免不利因素,争取有利因素,使实践理念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也能得到贯彻。
对实践的评价人们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活动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实践结果。但实践结果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果成功了,又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的成功,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如果失败了,又是在多大程度上的失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些什么教训?所有这些都需要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去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仅要在实践的全过程结束后进行,而且在实践的每一阶段结束时也要进行。
实践思维方式对英语教学的具体指导
英语教学是一种具体的实践形态,实践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课堂上的操练或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实践的普遍特性与英语教学的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实践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力求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练习机会,并讲求练习形式,适当进行评价,注意课内外结合,确保练习效果。
树立实践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往往只把英语作为纯知识来教,重视学生记单词、背句型、学语法,所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形式,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讲的多,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实际操练的机会少,自然也就缺少自己建构知识的机会,因而很难将所学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事实上,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英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操练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他们感受、理解、记忆、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言语技能。课堂上对基本语言知识等的讲解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大量的实际操练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因此,教师要以实践理念指导自己的英语教学,充分认识到讲与练的关系,从讲开始,以练贯穿全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熟能生巧、学以致用的程度。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前所述,实践是主体有目的的活动。英语教学作为实践的一种具体形态,当然也不例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相反却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传授的知识是否为学生所掌握,关键取决于学习者是否对其加工以及加工的程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也就是说,教师“教”的效果必须建立在学生自己“学”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自己动了脑筋,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给学生提供英语实践的机会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当然要立足于“怎么教”来设计“教”的过程,但更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等从“怎么学”的角度来探索学生的学习过程,精讲语言知识。所谓精,从内容上讲,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问题和核心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从语言上讲,要剔除颠三倒四的重复话,避免牵强附会的题外话,在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力求教学语言简洁、精炼,做到言简意明,表达最丰富的、最科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收到全新的知识信息。具体来说,一些很简单的语言知识可以不讲,一些较简单的语言规则可以略讲;重点的词汇、语法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则要详细讲。这样做的目的,旨在节约讲授时间,相对增加练习时间,创造出足够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卓有成效的训练,并通过这种训练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听、大胆讲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学生的训练得到反馈信息,以调整和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训练科学化英语的实践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避免忽视基础知识,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技能的唯形式化倾向,也要防止停滞于基础知识而忽视技能训练、浪费宝贵时间的简单化做法,做到因势利导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实现实践训练的科学化。其中,因势利导是就基础知识的难度与学习基础知识的规律而言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要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因材施教是就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言的。由于不同的学生客观上存在着专业基础、知识背景、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等的差异,在实际训练中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实践教学中做到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实践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确保练足练会这是就实践训练的时间保证和训练效果而言的。如前所述,在课堂上,教师应精讲多练,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以保证学生自己对语言基础知识进行多次的、有效的训练;同时,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式等手段使学生真正内化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真正做到“五能”:听,能比较迅速、准确地把握语言信息;说,能语音正确,表达流利,语速适中;读,能语感强烈,理解迅速、准确;写,能语汇丰富,用词恰当,语法正确,文体得当,布局合理,语言规范;译,能理解正确,表达清楚,反应迅速,思路清晰。
评价实践活动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英语语言实践进行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判断、选择和处理英语语言信息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纠正英语语言实践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语言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评价要有科学的依据,即对学生的语言实践要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结构、篇章等角度进行符合语言学原理和语言实际的评判,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所在。第二,评价要择时进行。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动态的,有时语言实践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具体实践做出评价,做到评价恰到好处。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英语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课外的主动学习紧密结合。可以说,学生英语知识的增加,尤其是英语技能的提高,课外的努力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与他人用英语进行交流,特别是与高于自己水平的人进行交流。指导他们多读,既要大声朗读,以加强语感,加强记忆,又要广泛阅读,以便吸收丰富的词汇,了解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习惯用法、思维习惯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等。指导用英语写日记、周记、小结、小论文,写他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查阅图书、杂志及其他相关资料。总之,要指导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自己的英语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金成.实践思维方式研究论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
[2]励汾水.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实践[J].小学语文教学,1998,(10).
[3]魏延繁.变英语课为语言实践课[J].辽宁师专学报,1999,(5).
篇5
>> 怎样攻读英国学士学位 学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的对策选择 声乐学士学位论文写作与质量控制 废除学士学位论文制度尚为时过早 国际学士学位计划中的音乐课程 学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次专业硕士招生综述 加拿大社区学院学士学位制度保障研究 美国副学士学位对中英两国学位制度的影响 组织成人教育学士学位外语考试的难题及对策 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成人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高校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思考 地方综合性大学双学士学位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学士学位制度发展三十年述评 国外体育旅游管理学士学位课程研究 探析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韩国学士学位自学考试制度研究 高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南理工函授教学点学士学位英语教学所思 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结论部分体裁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2010、2011、2012学年度学士后第二专长学士学位学程一般大学与科技校院开班名单[EB/OL].[2012-10-21].台湾地区“教育部”技职司咨询传播网:http://techadmi.edu.tw/search/4plus/.
[8]梁燕.台湾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课程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0(3):63-66.
[9]DworkinFu.学士后加N 学历更浮滥[EB/OL].[2013-01-26].http://ccu.edu.tw/newsdb/newspaper_showNews.php?id=4580.
Statement on Curricula of Post-baccalaureate Bachelor Degree in the Second Specialty
LIANG Ya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篇6
这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提高判断、推理和论证能力的根本方法:
1.判断练习。对形成历史概念有关的或者相近的和相似的一个或几个史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是非题、选择题、改错题是判断练习的主要形式。
2.推理练习。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规律性知识。例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强,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资本主义是爆发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运用具体史料对某一观点或情况进行论证。例如,为什么说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指导学生从会前形势、会议决定和会后时局三个方面,运用具体史实分析说明,加以论证,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论证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二、通过总结,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分析,这样才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就会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在各个历史阶段就会进行分析,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弄清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就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取代另一种生产力,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另一种生产关系,即矛盾是推动朝代更替的内应。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了,代替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样进行推理,学生就会发现一种新的矛盾,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
三、在传统教学中进行创新
我们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这样教出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能力就会下降,甚至不去独立思考,完全依赖老师的现成答案。不仅记忆不深,而且很容易忘记答案,因为没有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计一些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学生进行探究,感悟。遇到疑难问题提出来由教师进行集体解决。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同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成绩很好,好、中、差三类学生在课堂上全部调动起来。总之,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更积极,更有动力。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自觉地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然后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共同进步。
篇7
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使学位论文规范化与统一化,特作如下规定:
1、对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1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八条规定,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领域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在硕士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后开始,其工作内容因学科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包括文献阅读、开题报告、拟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科研调查、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文字总结等工作。论文正文字数应不少于1.5万字。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课题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1.5年。
1.2博士学位论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领域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工作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博士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科研方向,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一般在第二至第三学期通过开题报告并制定研究工作计划。博士生应根据论文工作计划分阶段在学科点(或教研室)、学术会议上报告科研和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论文正文字数应不少于3万字。博士生用于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时间应不少于2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位论文应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论文应能够较好地反映作者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学术观点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推理严谨,立论正确。
2、对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
2.1编写要求
论文撰写顺序: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声明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综述及参考文献
具体要求如下:
2.1.1封面
采用统一的封面格式,封面上填写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科(专业)、论文完成时间(参见封面格式)。上述内容也应在扉页上填写清楚。
2.1.2目录
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应标明页号。
2.1.3论文摘要
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应以简洁的语言介绍论文的概要、主要论点、新见解或创造性成果。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一般应1000字左右,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一般在2000字左右。主题词按有关规定选择3-5个,主题词之间空一格。英文摘要(Abstract)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要语句通顺,语法正确,能正确概括文章的内容,主题词之间用“/”分隔开来。
2.1.4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论据、论点应力求准确、完备、清晰、通顺、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切,简短精炼,合乎逻辑。
2.1.4.1前言前言是学位论文主体部分的开端,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缘起、沿革、目的、涉及范围、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成果和知识空白、理论分析的依据、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际设计的概述,以及文中拟解决的问题、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等,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解释,更不是提要。
2.1.4.2材料(资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是科研构思和实验设计的各项要求的体现,主要说明研究的具体实验对象或资料、实验方法或收集资料的方法等。如使用新的方法,应详细介绍。
2.1.4.3结果:结果是研究的全部发现和数据,是论证的重要依据。结果的中心内容是科学地组织经过甄别与统计学处理的数据,而不是原始数据,更不是原始记录。结果必须客观、完整、可靠,不允许有丝毫的含混和差误。
2.1.4.4讨论:讨论是对结果作出理论性的分析。讨论部分在论文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对可能的原因、机制提出见解,阐明观点;(2)对结果的意义、结果与假说是否相符、结果中的内在联系作出理论解释;(3)将结果与当前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比较,论证是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有所前进;(4)提出作者在研究的经验、体会,指出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及教训。在自我评价时,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切忌渲染夸张;(5)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展望、建议和设想。
2.1.4.5结论: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应明确、精炼、完整、准确。要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新见解、新发现和新发展,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和问题和建议。
学位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缩略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规定标准。凡第一次出现的符合、记号、缩略词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
2.1.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的顺序列出,列在正文的末尾。
本着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撰写论文,凡学位论文中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详细列出有关文献的名称、作者、年份、出版单位等。具体格式参照有关标准撰写。
2.1.6附录附录中应有:
2.1.6.1本人简历:从中学时期开始
2.1.6.2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按学术的时间顺序,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获得的成果、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发表刊物名称、卷册号、页码、年月及论文署名、作者排序,选择主要的六项放在前面,其它顺排)以及本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
2.1.7致谢
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各种对论文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切忌浮夸与庸俗之词。
3、论文排版要求
3.1版芯:纸张限用A4,页边距左为35mm,右为25mm,上为35mm,下为25mm,行距为固定值24磅。距边界页眉为25mm,页脚为25mm。
3.2标题与正文之间需空一行。
3.3具体排版格式
3.3.1“目录”用小2号黑体字,分标题用4号楷体字,页码统一用半角阿拉伯数字。
3.3.2中文摘要:论文题目用小2号黑体字,居中;“关键词”三字用小4号黑体字,内容用小4号宋体字,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3.3.3英文摘要:题目用西文3号标准体,“Keyword”用西文小4号标准体粗体,内容用西文小4号标准体。题目中的实词的第一字母必须大写,虚词全部用小写。题目和内容的每一段落均顶格打印,段落与段落间空一行。
3.3.4论文正文:
3.3.4.1论文题目用小2号黑体字,居中。
3.3.4.2一级标题“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一级标题用4号黑体字,上下各空一行。一级标题前冠以阿拉伯数字1,2,3……。一级标题均顶格打印。
3.3.4.3二级标题二级标题前冠以阿拉伯数字,形如3.1,3.2,3.3,3.4……,二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字。二级标题均顶格打印。三级标题要求同二级标题。
3.3.4.4正文内容用小4号宋体字。
3.3.4.5综述综述正文同3.3.4要求。综述的中英文摘要同3.3.2和3.3.3要求。
3.3.4.6图表文中图表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编排,图表中的线要适中。图题在图的下方,表题在表的上方,图、表按论文自然顺序分别排序:Fig1,Fig2,Fig3…,Tab1,Tab2,Tab3……;图表中文字均用5号字或小5号字。
3.3.4.7引用文献号用方括号“[]”,括号内加半角阿拉伯数字,为右上标。
3.3.4.8标点符号要正确使用阿拉伯数字和标点符号,如1998年等。阿拉伯数字和外文字母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如1,2,3,……等,a,b,c,……等。
3.3.4.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序号用1,2,3,……。
按照有关规定,凡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者,学位论文必须用中文撰写,论文每页均应有篇眉[篇眉内容为“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5号楷体字)],力求整洁、清晰、美观。
篇8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
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
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
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31]R.K.Zutshi,T.W.Liang,D.G.Allampulli,SingaporeVentureCapitalistsInvestmentEvaluationCriteria:AReexamination.SmallBusinessEconomics13:9-26(1999)
篇9
(一)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对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价值的课题,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应有先进的科学实验或运算手段,能够保证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三)选题一般要求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范围之内。鼓励从事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并达到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
二、开题报告要求
(一)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期末之前完成。
(二)开题报告要有详尽的文献综述,文字不少于8000字,阅读和引用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至少5篇为外文文献。
(三)开题报告内容应就课题的来源、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时间安排、科研条件等实施方案作出论证。
(四)开题报告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集中、公开进行。学科点所在学院组织5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至少4名为教授)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开题时应吸收有关老师和研究生旁听。跨学科课题应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五)开题报告经考核小组审议通过后方能进入论文阶段。未通过者,应在3个月之内补做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按博士生中期考核有关规定处理。
(六)开题报告通过后,原则上不能随意改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由博士生提出书面申请,导师签署意见,经学院负责人同意后再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教育学院备案。
(七)开题报告进行后2周以内,博士生应将《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审核表》及《山东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计划表》送交研究生教育学院存档,博士生本人、导师及所在学院各保留1份。
三、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篇10
论文关键词:脾胃藏象发展历史
脾胃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是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古籍中有关远古医药活动就有许多传说和记载:“上古之世,民食呆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脾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目,燧人氏。”《韩非·子五蠹》说明远古时候,由于食物粗劣和生食,“伤害肠胃”而多腹疾。、
1奠基于秦汉时期一脾胃藏象理论初步形成
1.1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渗透对藏象学说的影响从先秦到两汉,是中医学的大发展和奠基时期,是远古朴素唯物主义和辨证法与医药学家的医疗实践相互渗透,影响和结合的过程。
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藏象学说以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等内容五行学说是古代先贤长期直观经验的抽象概括。藏象学说充分利用其合理的部分,对人体进行归类,形成人体内外的统一观,按照同构系统的类比关系,把脏腑、形态、情志与季节、气候、方位、时间相联系。便于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用同构系推演,口病属脾病,lJ玑肉病也从脾论治。脾病可用甘味药,可见五行理论可以有助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藏象第一步是认识脏腑,起子解剖。命名原则是取类比象,即《易·系辞》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1.2《内经》、《难经》脾胃藏象理论初步形成《内经》这部巨著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中虽未有专篇论述脾胃,但有关脾胃的解剖、生理、病理、症状、治疗等论述,均已散见在各篇之中,内容极为丰富。《内经》有脾胃的色泽、属性、功能的记载,并从肌腠、颜色纹理的致密与粗疏来推断脾脏之大小,《素问·五脏生成篇》日:“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黄当脾,甘。”说明中医藏象学已开始有形态学基础。《难经》中有关于脾胃解剖形态的记载,而且其中有明确的描述,并附有图形,但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形态、解剖位置方面的认知程度尚不深刻,也欠精确。关于胃的解剖位置主要着眼于胃的受纳功能,如海如府,无所不容,但尚无确切定位。
《内经》还认识到脾胃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认识到脾胃功能的盛衰,直接关系人体生命以及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从而认识到脾胃在五脏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内经》还认识到脾胃的盛衰强弱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人体只有依赖脾胃运化精微与转输糟粕的功能,方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内经》、《难经》对脾胃病证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的认识。认为脾胃病的病因归纳为六外邪、内伤情志、饮食劳逸等。如《素闷·本病论》日:“饮食劳倦即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建立了脏腑病机纲领。十九条贯穿了藏象理论,如“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还以十九条作示范,阐述了辨证论治的总则。《内经》对脾胃病的症状也有一定的描述,认识到脾胃主要病症有脾胀、脾泄、脾咳、脾瘅、脾痹、脾风、脾疟、肉痿、脾约、脾积、慢脾风、脾疳、胃胀、胃咳、胃痈、哕等以及脾胃经脉循行病症(是动病,所生病)。《内经》还提出脾胃病的治疗原则,而《内经》治脾用药的实例仅有兰草(佩兰)汤化湿清热治脾瘅。同时《内经》还讨论了脾胃论治某些疾病的方法。如呕胆证,用降胃利胆的治疗方法。
1.3《伤寒杂病论》首次确立了脾胃藏象辨证论治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伤寒杂病论》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说明重视脾胃之气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张仲景对脾胃学说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治疗学,将理论和方药融合起来,在《伤寒论》113方中约四分之一涉及脾胃。在疾病的康复阶段,张仲景也从调整脾胃人手,有专篇讨论瘥后劳复问题,7条中有5条均为调理脾胃之法。可见《伤寒杂病论》从辨证、治疗、预后等几方面阐述了脾胃藏象理论。
2魏晋隋唐脾胃藏象理论的发展
魏晋隋唐,随着病因学、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不少临床医学的相继问世,对脾胃理论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从各个方面发展了脾胃藏象理论。
2.1《诸病源候论》开拓从病理角度研究脾胃病证隋·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以脏腑为核心论述病机,其中专列“脾胃病诸候“,开拓了从病理角度研究脾胃病证的途径,也是脾胃病理学的最早记载。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又如唐代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引用该书内容很多,并依据其证候.拟定脾胃治法,创造不少著名方剂。
2。2孙思邈进一步强调脾胃虚实证治唐·孙思邈《千金方》,分别论述脾胃虚实证治,提出“五脏不足,求于胃”的论点。强调调治脾胃可使“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治”。并按脾胃疾病的治疗方法,收集调治脾胃专方180余首。同时孙思邈还介绍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治疗脾胃病证。在自我保健方面,孙思貌对食疗调理脾胃十分重视,认为“食能排邪安脏腑”“食不欲杂”,并撰“食治”专篇,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后王焘撰医方类书《外台秘要·序》,究脾胃治法源流而言,确实收集了唐以前的许多见解和经验,大大发展丰富了脾胃治法和方药的内容。所以,后世医家认为“不观《外台》方,不读《千金》论,则医人所见不广,用药不神。”
3宋金元藏象理论的充实
宋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医学书籍大量刊行,医学研究理论深化;另一方面,由于战乱、劳役、饥锇等因素而致疫病流行,内伤、虚劳病13益增多,促使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家对内伤、虚劳病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症论治展开研究,使得脾胃藏象理论更加完善。
金元时期是脾胃藏象理论与治法系统建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学术争鸣风气极盛,中医流派逐渐形成时期,各个医家从不同的临床实践角度,不同的临证体会,各自总结所特有的学术见解和治疗经验,促进脾胃理论与治法的系统建立。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基本上采用《诸病源候论》的分类法,而且每门都冠以《病源》之文。后世医家对此书评价甚高,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云:“其书但论病源,不载方药.盖犹《素问》、《难经》之例。……《内经》以下,自张机、王叔和、葛洪数家外,此为最古。究其要旨,亦可云证治旨津梁矣。”
宋代国家设立脾胃专科,由太医局编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按照脾胃治法创制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名方,流传至今,成为调补脾气(阳)、脾阴的两个基础方。此外《普济本事方》的枳壳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参苓白术散等,都是调理脾胃,消补兼施的处方。
3.1钱乙强调调治脾胃的重要性以擅长脏腑辨证著称儿科专家钱乙(d~JL药证直诀》,提出小儿“易虚易实”,脾虚不受寒湿,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钱乙把慢惊、发搐、壮热、腹胀、黄病、虚赢、弄舌等多种疾病的病因都归之为脾胃,特别强调了调治脾胃的重要性。(《虚实腹胀论》)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治则和方药,如健脾之白术散、益黄散,泻热之泻黄散,益脾和胃的异功能等,使儿科脾胃病证治疗日趋系统化、专科化。总之宋代对脾胃治法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2张元素创制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金代医家张元素,对脏腑辨证、遣药制方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阐发,根据《内经》的藏象理论,依据脏腑本气和经络循行路线,结合虚实寒热进行辨证,将脏腑病证分为“本病”和“标病”,并有“是动病”“所生病”的区别,同时创制了《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还有“五脏五昧补泻”和“《沽古珍珠囊》所载的“引经报使”,对脾胃病证虚实标本的用药方法也作了明确阐述张氏重“养胃气”,强调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地位和养脾胃的重要性。在治疗上张氏根据脾喜温运,胃喜润降的特点,确立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的治疗原则。对李杲脾胃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3刘完素提出的“胃中润泽说”刘完素突出的学术观点是提倡“火热论”,脾胃的生化在于胃中阴液润泽的作用,在《宣明论方》“胃中润泽论”,对胃阴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论述颇为精详。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认为人体胃中润泽与否,是饮食人胃化生精微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河间堪称胃阴学说的创始人,为李呆的《脾胃论》和叶天士提倡胃阴学说打下了基础,充实了脾胃藏象的内容。§_
3.4李东垣完善了脾胃病因痛机和治疗李杲善温补,创立了脾胃学说,病因方面,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内伤病的形成,是元气不足引起的,而元气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这一论点是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在生理病理方面,李氏非常重视脾胃阳气升发.指出“火与元气不能两立”。同时认为脾胃居于中焦,是精气升降之枢纽。辨证方面,李氏十分强调要辨明内伤与外感,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对内伤热中证和外感发热证的病机和症状进行明确的鉴别。在治疗上,李氏重视脾胃和元气的关系,针对脾胃内伤病的特点,用药偏重升阳补气为主,并贯穿于治疗的各个方面:创立甘温益气、升阳散火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总之,李杲以脾胃理论,阐发内伤热中证,不落窠臼,独创新义,自成一家,形成了较系统的脾胃藏象理论,对后世医家薛己、张介宾、李中梓、叶桂等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4明清脾胃藏象理论的完善
明清不少医家对脾胃藏象理论进行了论述和发挥,使之日臻完善。明代王纶结合东垣和丹溪之学提出脾阴说,认为脾胃须分“阴阳气血”,反对概用“辛热温燥,助火消阴之剂”。认为胃火旺和脾阴虚是互为因果的。临床中以人参、自芍、甘草等作为治疗脾阴虚证的常用药物。这种脾胃阴阳,脾胃分治的论述,对后世“脾阴”、“胃阳”学说具有一定的影响。
4.1薛己首创脾统血薛已的脾胃理论渊源于《内经》,上承东垣之学。不仅认识到脾胃气血之本,而且从《内经》“脾裹血”引申发展,首创脾统血理论,指出:“血藏于脾土,故云脾统血”(薛己《妇人大全良方·月经不调方论第五》)。此外,还对脾胃虚弱而致的寒中证作了颇多的阐发,指出脾病也当益火,则土自实而脾自安。”(薛己《明医杂著》)对火衰土弱之虚寒证,强调肾中命火对脾胃的温煦作用。
4.2缪希雍注重牌阴缪希雍注重养护胃津,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缪氏认为“阳明多气多血,津液所聚而滋养百脉,故阳明以津为本。”《医学传心·卷一》主张治疗热病以养护胃滓为要务.故善用清凉、甘寒、清气之法。尤善用石膏、并配以麦冬、知母、竹叶等清解邪热,颐护胃津。在治疗杂病方面,氏注重脾阴,认为许多疾病都是“脾阴不足之证。”吴澄在《不居集》中明确的论述了脾阴虚的病理和治疗。
4.3李中梓提出“脾胃为后天之本”自宋代哲学家邵雍阐
发先天、后天哲理后,医家对人体也重视先后天问题。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脾为后天之本”的著名论点,“谷人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l,故曰后天本在脾。”并认为与“肾为先天之本”同等重要.“肾安则脾愈安,脾安则肾愈安”,在治疗上,主张脾肾并重,“治先天根本,则有水火之分。水火不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火不足者,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后天根本,则有饮食劳倦之分。饮食伤者枳壳丸主之,劳倦伤者,补中益气汤主之。”(《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一
4.4五脏与脾胃互为调治明代张介宾还着重发挥了治五脏以调脾胃的观点,指出:“脾为五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景岳全书·卷十七脾胃》与李东垣的调脾胃以安五脏之说,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因此在治疗上:“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脏也。”明代倚石,长于理虚,其于《理虚元鉴》中提出:“阳虚三夺统于脾”,阐述了久病虚劳从脾论治的原则,“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生命之根。”(《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因此治虚劳虽重视肺、脾、肾三脏,但他认为三脏的阳虚之证(夺精、夺火、夺气)均以胃不进食,及脾气不化为危,倚石称这种情况为“中气不守”,故在治疗统于脾,以补中益气之法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