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确权政策具体规定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确权政策具体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又一项旨在将市场化要素引入传统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即将落地。
十至今,中央先后出台了21项农村改革方案,涉及扶贫、农村户籍制度等多个方面。笔者获悉,“十三五”期间,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10余项改革意见将要研究制定,这些改革的共同点在于通过引入市场化要素,达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目的。
:落实农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十三五”期间还将继续深化。据悉,在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方面,政府将抓紧对《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的修订,适时就第二轮承包期满后耕地延包办法,新承包期限等内容提出具体方案;集体土地方面,在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工作;并将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试点等。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表示,目前已有12个省开展整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有2160个县开展了整县推进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实测承包地面积3.5亿亩,确权面积2.6亿亩。在为承包地确实权、颁铁证的同时,农民相当于吃了一颗长效定心丸,可以在土地上投入,也可以放心流转,这也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
但农地确权颁证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目前关于确权登记颁证以后的承包期年限是个很纠结的技术性问题,有些地方的承包证在承包期限一栏写着“长久不变”几个字,而这在法律和制度上都还没有具体规定。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的意见”。据多位专家介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一概念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而随着二轮承包期时间即将到期,根据新的政策,特别是修订后的法律做出的规定来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在现阶段是必须优先考虑的课题。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关于什么叫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及其法律表述的问题,农业部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形成意见和报告。
产权:集体产权将折股量化
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形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是中国农村“十三五”期间的一部“重头戏”。
笔者此前获悉,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其重点在于明确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还将分类推进集体资产确权到户以及股份合作制改革,要求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位集体组织成员身上。
在目前国务院部署开展的11项农村改革试点中,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是一项重要内容。据了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从25年前就已开始。20世纪80年代,地处改革前沿的珠江三角洲一带,农村社区居民结构日趋复杂,同时集体资产的管理和收益分配矛盾突出,农民群众主动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与实践。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也遇到同样的问题,相继进行改革试点。目前,全国范围内约有4.8%的村集体已经进行此类改革。
据悉,在土地制度改革逐渐深化的同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还将分类推进集体资产确权到户以及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于集体经营性资产,将折股量化到组织成员,同时将健全农村集体资金、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集体资源等“三资”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价值在数万亿元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是农村集体成员的一笔巨大财富,对这笔财产的处置,目前很多地区虽然已经有分红,但采取集体折股量化做法的并不多。这是考虑到在产权交易市场并不完善的现状下,集体成员一旦出现变动,会发生股权纠纷,而折股时也容易因为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产生猫腻。但总体来说,折股量化可以更好地解决集体资产盈利后的分配问题,更好地保障农民个人的财政权利。
价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渐进推进
据韩长赋介绍,“十三五”发展方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继续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以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为主要任务,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完善政策,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好势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而具体而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其中一个重大课题,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广开农民就业门路,使农民收入年均增幅继续保持“两个高于”的好势头。
而对农业经营效益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农产品价格,其形成机制在“十三五”期间也将迎来大改。
据了解,针对下一步农产品价格改革方向,国家确定将用“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方式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其中,改进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按照价补分离的方针,继续实施棉花、大豆两个品种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并完善补贴发放办法;针对目前结余量巨大的玉米,将改革完善其收储政策。
篇2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几个问题
1.产权主体模糊
我国对农村土地产权主体的规定不尽相同,存在主体界定不清、相互交叉现象。《宪法》《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分别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有所界定,但又表述不一,存在交叉问题,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土地产权主体多元化现象。
2.产权界定不清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不清表现为:一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界定不清,由于历史原因,现行土地所有权归“三级所有”,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缺乏统一规定;二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界定不清,经过多次土地调整,土地使用期限与农民期望值不相符;三是农村土地处置权界定不清,因土地所有权界定不清,导致土地处置权存在混乱。
3.产权关系不明
一是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间产权关系不明。作为农村土地所有者的集体组织把土地使用权通过租赁或承包方式赋予农民,使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开。集体组织作为土地所有者应得到农民的租金,但现实中并非如此,例如有些土地,农民并不上交租金;二是农民和国家间产权关系存在认识误区。从理论层面上讲,国家和农民间不存在直接产权关系,但大多数人往往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直接产权关系;三是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间产权关系不合理。国家在征地过程中,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家所有,使集体失去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农民也失去了土地使用权。国家在征地过程中容易出现土地定价不合理,对农民补偿不充分的现象。
4.产权权责混乱
一是对农村土地具有所有权的“村集体”,在土地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方面没有确定明确的形式和程序;二是对于土地承包者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具体规定。目前,对土地承包权的界限、内容和法律形式都缺乏明确规定,无法对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约束。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措施
1.明确所有权主体
在目前,农村土地所有权存在归乡镇、村民小组和村民委员会“三级所有”的现状,应根据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实际情况,对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进行明确,从而有效解决土地多头管理或所有权缺位等问题。目前,由于乡镇政府组织范围较广,管理费用过高,已被列入农村土地所有权之外;村民小组不是一级行政单位,且不是经济组织,因此也不应列入农村土地所有权之内;村民委员会是最基层的一级农村组织,是群众选举产生的,可以代表群众心声集中行使权力,因此可以把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明确为村民委员会。
2.健全使用权流转制度
在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首先,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和流转市场;其次,乡镇政府要准确定位,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好服务职能,不得采取行政干预行为。农民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流转行为应基于农民的自愿。
3.明确承包经营权内涵
承包经营权有着双重属性,经营权具有土地使用权性质,承包权具有土地所有权性质。目前土地所有权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所有权经常侵害使用权,导致土地使用权运行不充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解决,一是土地承包期永续化。目前很多国家通过延长土地承包期来完善土地制度,因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集体始终具有对土地的处置权,因此土地承包权永续化并不是土地私有化。二是明确农户经营决策权。在承包范围和法律规定之内,农户按时履行责任和义务,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干涉农户的经营活动。三是对农户收益权进行界定。在承包期限内,农户依据合同交足发包方租金和根据法律上缴国家税收之后,剩余部分由农户自由支配。四是对农户转让权进行明确。在承包期内农户有权转让土地使用权,任何部门不能进行限制和阻挠。
4.其他补充保障措施
为有效保障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其次,要强化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大执法力度,尤其是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制度,该制度在对土地承包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以依法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发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成果为依据,是确认、变更、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以及确认、变更、注销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重要依据。
篇3
(1)三权发证工作的准备阶段中央出台三权发证工作政策法规,都需要地方基层行政单位积极响应,依据实际国土资源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证如实地将上级的工作任务执行到位。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一是深入学习中央关于三权发证工作的文件精神,结合上级行政单位的要求,制定具体的三权发证工作政策,为开展各项工作打下基础;二是健全三权发证工作组织体系,明确各自单位,部门和个人的权责,遵循行政层次的基本规范,为开展三权发证工作奠定组织基础,保证各项工作都有人去落实;三是搜集整理资料信息,将基层国土部门提供的资料进行打印,将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纳入其中,一般采用最新航摄影像1∶5000或1∶2000正射影像图作为开展三权发证工作的外业调查底图资料。四是明确各个部门,各个行政机关的权责,一般情况下,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成立协调机构负责整个发证工作的方案制定,基层行政单位负责执行具体的发证工作。
(2)三权发证工作的宣传阶段三权发证工作的执行需要在前期做好一系列的宣传工作,以保证全面提高登记发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对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召开县域专题会议,做好行动部署的同时,将参与到三权发证工作的人员纳入其中,开展专业的业务培训,以保证各个环节都可以切实地将工作执行到位;二是积极通过各种手段,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公告,尤其是发证时间,地点,具体资料登记信息等,需要能够及时地传播到负责单位,社区范围内;三是基层单位应该积极强化宣传工作,一般是派出宣讲团、到乡镇村组宣讲政策法规,使得农户意识到三权确定是政府主导、财政出资、确定权属,维护农民权益的好事,使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参与到三权发证工作过程中去;四是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三权发证工作的社会氛围。
(3)三权发证工作的执行阶段三权发证工作的执行阶段,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在此过程中,主要采取先行试点,探索方法,总结经验,并遵守先易后难,有重点,有步骤的去执行。对于那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应该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方案,从实际出发,保证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要坚持尊重历史、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客观事实,这“三尊重”原则,保证权属依据信息的准确性,符合要求,公示无异,将其落到实处;二要对于发证过程中的难题,应该积极组织专家小组,依据基本政策要求,稳妥地开展发证工作,避免其对于发证工作进度造成负面影响,更不能引发社会矛盾;三要严格做好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保证质量。
(4)三权发证工作的验收阶段三权发证工作的开展过程,牵涉到农户的根本利益,在三权发证工作验收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很多细节,以保证做到做实做好。一是依据实际情况,做好基层补差补缺工作;二是各个基层领导小组应该建立有效的验收组织体系,对于三权发证工作的执行成果进行验收;三是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验收规范,规避发证工作出现缺陷,以保证发证工作质量和效益;四是积极建立有效的资料验收程序,保证依照具体规定,做好资料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检查验收工作。
2三权发证工作方案实施策略
就我院承担过此项工作的执行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执行主体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清,认为上级重视,农民不积极,作用不大;二是组织领导能力不佳,对政策的研究不透彻,技术方案路线不科学,农民配合程度差;三是经费保证体系不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的少数技术单位对该项工作难度认识不足,采用低价竞标,导致工期推进滞后,财政拨付滞后的僵局;四是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纪律性意识不强,政策法规出台迟缓,纠纷调处不及时,引发过程矛盾,影响工作推进,对于这样的情况,各地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进行改善和调整。
(1)树立正确的三权工作观念做好三权发证工作的关键所在是必须以乡镇主管部门作为执行发证工作的行为主体,如何保证其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各方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途径有:一是深入学习中央和省级文件精神,将其作为开展三权发证工作的依据;二是积极将三权发证工作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在农村社会范围内,使得其深入理解三权发证工作的重要性,农民的利益所在,让农民参与意识、自我维权意识增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地方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三权发证工作的开展,将其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健全组织体系,制定监督政策,强化调度,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树立正确的三权发证工作的观念。
(2)加大三权发证工作的投入三权发证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权属和利益,常遇矛盾纠纷形成政策障碍,各地应该积极预见县域财政的实际情况,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住宅基地丈量工作,绘图工作,权属调查工作,证书表格印制工作,业务培训工作,工作复杂程度,数据库建设工作要统筹兼顾,预算合理,使用得当。
(3)树立三权发证的法治观念三权发证工作的开展应该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国家建立和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有关要求,不要单独割裂,要统筹兼顾,保证三权发证工作处于合理,健康,科学的状态下进行。一要积极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开展宣传工作,使得行为主体意识到三权发证工作需要在法制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二要积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对于违背要求的行为进行核实,发证工作必经依法依规,界址清晰,面积准确,四方认可,公示无异议的秩序下进行。
3增加农村房屋调查内容的意义
在开展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调查的同时,调查地上房屋产权状况,测量房屋的房角点和房屋边长,量算房屋面积,并将房屋调查成果记载在地籍调查表等地籍资料中,通过建立健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农村房地统一调查、统一确权登记、统一发证。充分兼顾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以充分保护土地权益、维护交易安全为基础,统筹考虑基础条件、工作需求和经济技术可行性,避免重复投入,因事、因地、因物,审慎科学地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调查方法。此项工作可以采用先试点后展开的模式,通过对局部地区的试点总结,形成一套可靠、有效的调查方法,为全面开展工作提供作业依据。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问题; 对策;云南镇康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94-02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服务,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镇康县坚持以土地整理推动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有效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拓宽了土地经营和外出务工2个方面的增收途径,有力推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健康快速发展[1-3]。
1 镇康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镇康县辖7个(乡)镇、71个行政村、88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6.08万人,农业户数3.66万户,全县有耕地面积2.64万hm2。自1999年第二轮土地延包以来,全县家庭承包经营面积达1.98万 hm2,人均耕地0.13 hm2。截至2016年底,镇康县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5 712.53 hm2,占承包面积的 28.9%。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让、转包、互换、出租及其他方式。其中:转让977.53 hm2,占流转面积的17.1%;出租1 147.07 hm2,占流转面积的20.1%;转包13.33 hm2,占流转面积的0.2%;互换22 hm2,占流转面积的0.4%;其他方式3 552.6 hm2,占流转面积的62.2%。流入企业4 128.73 hm2,占流转面积的72.3%;流入农民专业合作社925.73 hm2,占流转面积的16.2%;流入种植大户658.07 hm2,占流转面积的11.5%。签订规范书面流转合同2 274份,占50.2%,口头协议流转合同2 250份,占49.8%。2016年年内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农户为1 012户,面积为920.33 hm2,占承包面积的4.6%。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让、出租、其他方式等。其中:出租847 hm2,占流转面积的92.0%;其他方式73.33 hm2,占流转面积的8.0%。流入企业面积860 hm2,占流转面积的93.4%;流入合作社33.33 hm2,占流转面积的3.6%。流入种粮大户及其他主体27 hm2,占流转面积的2.9%。通过加强管理,农村土地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4-7]。
2 镇康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2.1 群众对土地流转法律政策认识不足
部分地方《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不了解,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失去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加上农民大多有恋土情深,宁愿粗放经营或者撂荒土地,也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也有部分基层领导干部未深入了解流转政策精神,导致引导不力。
2.2 流转行为不规范
一些农户外出务工便将土地流转给亲戚朋友,土地流转特别是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大多为口头约定,没有拟定正式书面合同,对双方的利益分配、权利义务及补偿措施等没有具体的规定。镇康县多起土地流转合同流转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也不及时到乡(镇)备案,全县签订流转合同4 524份,备案的仅有1 520份。
2.3 对流转土地缺少监管
土地流转后,为进行规模化经营,业主改变原有的边界和地貌,对土地进行了整理,打乱了原有的四至边界,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恢复等工作没有档案图纸和资金保障,也为合同到期后恢复原状埋下隐患。
2.4 流转服务不到位,市场不健全
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管理及服务工作由农村经营管理系统承担,但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乡(镇)农经机构撤并,部分乡(镇)没有专职的农经员,难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县乡(镇)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尚未成立,缺乏完整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及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政府也没有赋于相应的职权。
2.5 档案资料不完整
土地二轮承包时,存在地块不实、面积不准、登记不完善等问题,易导致流转纠纷,对土地流转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村组干部更换频繁,造成档案资料不完整、查无凭据。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策引导
一是引导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达到家喻户晓、消除群众疑虑和误解的目的。通过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户自愿向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建立生产基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农业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引导规模经营户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用现代农业理念经营土地,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营效益。
3.2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强转移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农民非农就业能力。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加工、建筑、商贸、物流和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加强劳务输出组织管理服务,培育劳务品牌,稳定输出规模,提高输出质量,进一步壮大劳务经济。支持农民创业就业,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增加农民纯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3.3 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化管理
3.3.1 夯实土地流转基础。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更加明晰、完备、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县流转服务平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供求信息收集与、法律政策咨询、合同鉴证管理等工作,完善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组织协调、利益关系协调、矛盾纠纷调处及撂荒地处理等工作。
3.3.2 规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经协商一致后,签订统一的书面流转合同。流转合同应及时上报发包方和县、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备案,并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3.3.3 妥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的要求,依法解决农村土地承包和经营权流转中的矛盾纠纷。
3.4 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制机制
3.4.1 建立权责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为各类农村产权依法流转交易提供服务平台,具体事务涉及国土、住建、农业、林业、水利、工商等管理主管部门,须建立基于县级政府统一归口管理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行体制,建设县级产权交易中心,统筹、集约涉农部门的相关管理、服务职能,形成合力。
3.4.2 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机制。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对市场运行、服务规范、纠纷调处、收费标准等作出具体规定。农村产权流D交易应采取协议转让、网络竞价、现场拍卖、招投标等方式进行。经县级产权交易中心交易的项目必须经交易信息平台备案。
4 结语
加快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同时也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更能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
5 参考文献
[1] 戴玉婷,胡曼丽,陈琳,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农民权益维护的实证研究:基于流转主体的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8):42-45.
[2] 杨光.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11(10):88-92.
[3] 袁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10):25-31.
[4] 蒲方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利益平衡机制研究:以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转包或农地的租赁为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8-83.
[5] 张青,袁铖.地租视角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18-25.
篇5
论文关键词:帕累托改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社会保障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在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政策允许农民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其目的在于引导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效率,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帕累托改进效应及经营权流转的前提条件
帕累托改进是建立在帕累托最优的基础上的概念,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中,资源配置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即在不损害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能增进其任何他人的福利。帕累托最优是现代福利经济学判断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状态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之一。
过多的劳动投入与过少的资本和技术投入的均衡是传统农业资源配置的特点,这显然是农业发展的低阶均衡,农业的高阶均衡应该是资本、技术的投入与农业产出的均衡。传统的农业要发展起来必须打破低阶均衡,使剩余劳动力流出农业部门,而资本与技术等要素流人农业部门。要想逐步改进我国农业的低阶均衡的状况,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一个可行之路,规模化经营必然要求资本与技术的大力投人。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涉及到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问题。美国和日本分别采取租用别人土地、出台促进流转土地的法律和政策及采取措施扩大农场规模。我国可以模仿美国和日本通过土地租赁实现规模经营扩大的经营模式,这对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规模要求是适用的,这就需要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进行流转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土地的产权是清晰的,在保证土地所有权归农村集体所有外,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是归农民个人自由支配的(但不能改变土地的农用耕地用途)。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本形式,任何有限经济资源的利用,如果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将缺乏效率,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更不能例外。而清晰的产权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产权的清晰界定和自由转让,以及制度的完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Coase,1937,1960;North,1990;张五常,2002),可见,制度约束对于农地市场的作用和经济的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只要产权是排他性的和可转让的,不同的合约安排就意味着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张五常,1996)。我国目前的产权具有不完全的排他性,所以不同的合约安排(包括形式和时间)都影响着资源的配置效率。
2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改进
以来,实现了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农村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对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创新,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我国农业改革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2.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影响和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制度需要进行新的改革,实现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客观上要求农村土地必须走规模经营、集约发展的道路。政策允许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无疑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土地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建立,加快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程,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即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不损害农民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转移和流动。现阶段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是转包式流转,指土地承包方自愿将一定期限内的承包权转包给他人,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转包的期限和转包金额及其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
这项制度尚处于初期的探索发展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要正确的认识问题之所在,积极探索其解决之道。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流转中的“五多”和“五少”。所谓“五多”,即农民自发流转的多,零星流转的多,口头协议的多,债权不清的多,隐性问题的多;所谓“五少”,即有流转服务的少,有秩序流转的少,有操作规程的少,有规范合同的少,有档案管理的少。
另外,流转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混乱。多数地方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赁的市场,有些地方客观存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但市场往往具有隐蔽性、无序性、地域性强、市场狭小的特点。各地虽然均存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象,但是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影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公平。因此,中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仍然只是具有雏形,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且发育缓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相应的政策措施的支持。在我国农村非政府组织或者说是民间组织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政府的官方认证、支持和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2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在这几方面着手:一是清理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手续,保证土地产权的界定清晰。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二是完善法制体系,制定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原则性的条款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有许多是原则性的条款,应将其进一步的细化,以便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可依的具体规定,减少在执行过程中自由裁量过大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三是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同时,也对资本技术投入增加后所实施的规模经营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土地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和健全,土地依然是大部分农民就业、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唯一依靠,是农民的基本的社会保障,对于大多数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来说,失去土地,投身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将面临很大的风险。所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要建立在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土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包括养老、医疗、生育等保障。解决好农民自身的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土地的流转自然就会加快。地方政府在开展土地流转工作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采取地方政府、失地农民和土地受让方各拿一点的方式,为失地农民建立起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既可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也可为我国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3.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完善
3.1.1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农村低保制度研究”课题组(2007)认为,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农村低保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也必须是从这里起步。而且,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也是对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农村低保制度来丰富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需要。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公民生存权的保障。是“最后的安全网”。作为一种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不是以前那种随意性的临时救济,不是一种施舍性的行为,是人们保证自己生存权的一种应有的权利。基层政府应当重视农村低保工作,为农民的生存提供基本的保障,具体的低保政策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制定,要保证其有可行性。目前,在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教育致贫等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如果没有低保来兜底农民的基本生存,后果不堪设想。贫困是动荡的主要诱因,贫困特别是大面积人群的贫困具有明显的负的外部效应,纠正这种负的外部效应,避免动荡,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的应尽职责。 转贴于
3.1.2健全农民合作医疗体系,保证其病有所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试点推广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取得了较多制度建设和基金扩面成效。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已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有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新农合人口达到7‘26亿,参合率达到了85.96%,已有9.2亿人次享受到新农合补偿,共补偿资金591亿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进一步的完善,政府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对这部分的投入支出要加大,保证这项制度的健康运行有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比2008年增加9995.12亿元,增长19.5%,这说明,我国现在的财政收入是完全可以支撑新农合所需资金的。
3.1.3养老保障可借鉴日本的农民年金制度
在农民达到一定年龄后,规定他们必须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转让,政府给予这部分农民足以保障其生活的补贴,这种做法相当于给了农民退休金,采用农民年金制度会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的提高。这样就使农民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同时也极大减轻土地的社会保障负担,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农民养老方面,也要发挥原有的家庭养老的作用,多给老人们精神上的慰藉,让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能很好的结合起来,让农民也能安享幸福的晚年。
3.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
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看,不仅仅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农业的集约化和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为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迈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我国现阶段的城乡二元体制是由我国的二元经济模式导致的,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二元经济模式并不是经济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但是,现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其所处的经济大环境及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在和平发展的世界环境中,发展中国家要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就要积极地进行工业化,而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本积累已显然不能像西方发达围家那样通过殖民掠夺来实现,由此,发展中国家只能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硬性的、人为的划分农村和城市,通过政府的政治强制权力来保障城市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资本等,在这其中最典型的应属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就是大规模的全国公有制与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全国公有制的本质,是国家掌控资源;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本质,是国家配置资源。其目标指向,是加速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并倾斜于重工业化与军工化。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掌控经济的发展,为了给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原始积累,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切断农民与市场的自然、自发联系,剥夺其自由进出市场并依据市场价格信号决定自己经济行为的权利,人为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以低价收购或强制征收的方式,通过“剪刀差”来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政府以自己规定的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强制收购农副产品的途径,来为国家进行工业化积累巨额资金。
篇6
关键词:土地制度,主体功能区,区域性土地政策
一、引言
迄今为止,我国依然维持城乡分治、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一方面,造成农村与城市土地分属不同法律约束,由不同机构管理,形成不同的市场和权利体系;另一方面,形成只要涉及农地变为建设用地,就要通过政府征地,任何单位建设用地都要使用国有土地。这种制度使政府成为农地变为建设用地的唯一决定者,成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唯一供应商。改革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但是政府同大型国有企业垄断上游资源一样,对土地的垄断却进一步强化。中国经济由投资拉动的现状,是与大部分投资由银行提供以及地方政府用土地撬动金融密切相关的。法律赋予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权,不仅是地方政府赖以生存和维持运转的重要保障,而且也促成了地方政府以土地启动经济增长的特殊激励结构。政府征地、卖地越多,地方可支配收入就越多,政府掌握的土地越多,城市扩张成本就越低,招商引资越便利,政府税源越多。这种增长方式的弊端已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价格形成机制、社会和谐、政府行为诸多方面彰显出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其宗旨是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但是,土地调控的闸门在中央,而土地闸门的把手还在地方,加上地方财政严重依赖土地及其相关收入的现状得不到改变,地方政府就有将闸门把手拧开甚至放闸的冲动,进而使中央政府的土地调控效果大打折扣,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必须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根本改革。
本报告强调了以建设主体功能区为契机进行国土规划的必要性,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制定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并按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设计了相应的土地政策。
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土地政策的基本思路
(一)以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契机,开展国土规划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有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五年计划,有以土地利用管制和耕地保护为主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以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城市建设规划和乡村规划。这几个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冲突,导致规划的效力大打折扣。经济发展规划以GDP等增长指标为主导,决定一个地方在一个阶段的经济面貌,也决定地方领导的政绩,因此,往往成为主导性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直接与一个地方的城市化程度相对应,而且城市外延的扩大也决定一个地方城市政府的财政能力,加上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城市建设规划方面,出现2-3年各地就进行一次规划修编,也就不奇怪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给定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程度的前提下,对一个地方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转用和耕地保护量的指标性规划,但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大大超过预期,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改革后的第一个土地利用规划是1997年编定的,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对经济发展预期明显过低,造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大滞后,越来越失去其权威性,甚至在一些地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开发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为支撑,逐步建立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国土开发规划体系。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契机,把国土规划提上议事日程,从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国土进行全面规划,实行科学的国土开发和保护,对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土地进行科学布局,以《国土规划法》的形式予以明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减少行政干预,减少下位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二)有利于空间合理布局,形成区域梯度发展
改革二十多年来,区域之间的调整,土地政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区域朝着均衡方向发展,而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全国遍地开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政策鼓励农民利用集体的土地自办企业,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的崛起,除了比邻港澳的便利外,也得益于当时广东比较灵活的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办法,据调查,这一区域50%以上的建设用地属于集体建设用地,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创办的门槛,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大大便利。90年代末以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尽管已面临新《土地管理法》的严格管理,但这一区域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时,留下了大量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为长三角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巨大的土地空间。
随着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高度工业化,土地稀缺性大大提高,产业转移势在必然,中部和西部局部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土地要素的角色和功能应有所差异。在优化开发区,由于土地稀缺性十分高,如果继续沿袭政府独家控制土地、低价供应土地支持工业和大比例行政划拨用于基础设施土地的思路,不仅导致土地的不集约、节约利用,而且也不利于这些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匹配发展;重点开发区域将扮演承接优化开发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角色,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借鉴优化开发区起步和发展阶段以灵活性和创新性支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经验,避免建设用地完全通过征用的倾向,给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开辟一个通道,将对优化开发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是以环境保护为主,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则应以强调补偿机制的完善为主,通过补偿和转移支付,缩小这两个区域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差距。因此,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区域性的土地政策,将有利于区域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三)建立和健全补偿机制,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之所以形成各地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个地方不抓经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就会不断拉大,地方政府收入也上不来。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由它们之间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决定,而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又带来政府获得的土地收入的差距。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越高,居民购买力越强,房地产业越活跃,土地市场也越发展,政府土地收入也越高。反之,一个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越低,居民购买力越低,房地产业不发展,土地市场也无法发展,政府土地收入也极其低微。这是这一轮经济发展背后政府收入状况差异的真实写照。
尽管我们力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地区之间的平衡,但由于地区之间差距的根源在于预算外收入的差距,一个地方的产业不发展,尤其是地方可支配的收入上不来,光靠财政转移支付,无法带来地方富裕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好转。
解决的办法是,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划分原则,对于能发展的区域(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在土地政策、尤其是建设用地指标有所放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城市化的进程和重点开发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除了已经实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外,在财政上专辟生态和环境保护基金,给予补偿;除了中央财政渠道外,还应探索区域之间发展权机会损失补偿机制,即由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获得了发展权的区域向被限制和禁止发展区域进行发展权补偿,办法包括建设用地指标可交易,建立政策性移民专区等等,让限制和禁止发展区域享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让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享受优良的环境,形成全局范围的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稀缺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我国上一轮经济发展中,政府通过垄断土地供应主导经济发展进程,这种增长模式,虽然保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度,但也带来政府经营土地和金融的高风险,农民权益受损,土地的粗放利用,形象工程林立,环境恶化,土地腐败。
我国经济已进入追求增长质量和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新阶段。土地尽管在区域发展中还将扮演重要角色,但土地启动经济成长的机制必须要有根本改变。那就是,要减弱政府对土地的行政配置和独家垄断,发挥市场在土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引导土地的更集约、更节约及更有价值利用;将财产权在土地利益分配中的作用摆在重要位置,让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分享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土地价值增值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
具体而言,在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的重点是,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逐步退出对土地征用和供应的垄断,诱导目前过量的基础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向城市用地的配置,将一些对农民财产性补偿的个案探索上升到地方普适性做法,并形成地方规章,对农民土地权益实行合法保护。在重点开发区的经济起飞阶段,一定要吸取优化开发区的经验教训,改变靠土地招商引资和以土地抵押从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思路,真正发挥市场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作用,既通过价格机制保证稀缺土地得到最优利用,又通过健全市场和农民土地产权保护,降低企业创办门槛,实现农民土地权利对土地级差收益的分享,为实现城乡统筹和共融提供制度空间。
三、主体功能区的土地政策设计
(一)优化开发区的土地政策
1.优化建设用地供应结构,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1)改变优化开发区土地供应目前工业用地比重过高,城市商业等三产用地比重过低的局面。应着力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城市用地与工业用地的比重关系,提高土地的集约度和利用效率,推动优化开发区从过于依赖工业增长向依赖城市三产发展的转变,促进城市集聚效应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2)在土地增量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增加商业和房地产用地的市场供应量,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具体途径是,将建议(2)中提到的减少的行政性划拨用地,转用于通过市场方式供应于经营性用地,以及将建议(4)中提到的工业性协议用地减少的部分直接通过市场方式供应转用于城市经营性用地。
2.强化市场在建设用地配置中的作用,探讨政府逐步退出垄断土地供应的途径。(1)严格限定行政划拨用地的用途和比重。目前行政划拨用地的用途过于宽泛,占地过多,既浪费土地,又易滋生腐败。建议对建设用地中划拨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比重做出严格限定,清理一些以公共利益名义实际是营利性的用地。进行某些公共用地按市场价赔偿的试点。减少行政划拨的公共建设用地的用途和比重进行严格限定,尤其是作为所谓提升城市品位的大广场、大马路、豪华办公楼等做出严格限定。(2)着手制定“公共利益征地否定式目录”,明确规定以盈利性为目的的用地不得征用,土地的征用必须坚持《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规定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和征用”的原则,改变目前只要是经济建设需要就实行征用的做法。为了解决“公共利益”在法律上难以准确界定的情况,建议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只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用地,即可判定为非公共利益,这类用地不得通过征用获得,并列出不属于公共利益用地的名录,作为将来国土部门监察的重要内容。(3)限定政府储备土地为存量土地,严禁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纳入土地储备范围,明确土地储备中心主要通过对存量建设用地的收购和收回以获取土地。
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把盘活存量作为土地政策的着力点。(1)出台政策统一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在制度上堵住新的土地空闲置。抓住当前土地资产价格上涨的有利时机,以盘活闲置土地为目的,由国务院尽快出台关于处置国有闲置建设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的规定,对闲置用地的界限、类型、范围、期限,金融机构抵债土地缴纳闲置费、土地收回和相关税费等作出明确政策规定。同时,加强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加大土地腐败的处罚力度,进行土地保有环节的税收征收试点,提高房地产商持有土地的成本,防止土地投机。(2)对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确权进行分类处理,在政策上既要给出路,又要防止违法用地合法化。对“无证用地”、“历史用地”要视情给予专项指标支持和减免税费,由登记机关直接按历史用地进行确权发证。属于旧厂房改造,须根据有关规定完善用地和规划报建手续后方可进行。对违法用地的旧厂房拆迁,应视情给予补偿。为防止地方借改造之机扩大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建议国土部门在珠三角地区进行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确权试点。(3)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构建利益共同体。政府应主要从旧物业改造带来的产业升级和物业的税收中受益,土地价值升值的绝大部分应留给农民集体;在物业改造中,尊重农民意愿,尽可能保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对于需要政府和社会资本介入的大型物业改造项目,要保留合理比例和位置较好的物业给农民集体,让农民集体长期享有物业出租的收入。
4.实行功能区内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1)由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向对口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区域支付土地复垦费用。(2)在建设用地挂钩过程中,城市区域要留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给原腾出建设用地的农村区域,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用地;(3)城市区域应向腾出建设用地吸纳一定比例的人口进城,这部分进城农民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4)对于整理出的闲置建设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
5.以主体功能区的范围界定耕地占补平衡,逐步实行功能区域之间的耕地保护与补偿机制。(1)在优化开发区,既要阻止稀缺土地资源被大面积圈占,又要解决建设用地后备资源的供应瓶颈。以浙江为例,土地严管前,浙江省已有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1521平方公里,启动开发面积484平方公里,仅占32%,大量土地未被利用。但是,受制于建设用地的按计划指标控制与管理,再过5到10年,浙江的一些城市将面临无地可用的窘况。2000至2004年,全省建设用地平均年使用量约50万亩,最高年份达70万亩。土地严管后,2005年国家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16.5万亩,加上已获批准可使用的折抵指标共20多万亩,大量已批项目等地开工。建议对优化开发区域的现有农保率作出调整,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2)在划定功能区之后,为了协调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可以考虑改变目前以省为单位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的办法,改为以功能区域为单位,实行耕地占补平衡。(3)建立农田保护的地区补偿机制。鉴于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县市之间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它们占用基本农田的量也不一样,各地只能通过县内、地区内、省内基本农田指标的置换,解决经济发展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平衡,这种做法一直没有得到中央认可。随着经济发展,这种做法将越来越普遍,甚至出现跨省平衡。建议出台功能区域之间就基本农田指标异地置换的原则、方式和补偿机制等出台有关政策,这样既可以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区的用地需求,又有利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的地区获得一定的货币补偿。
6.进行土地财产税改革试点,培植地方政府可永续利用的地方税源。(1)启动土地财产税改革,让城市政府有永续的收入来源。根据各国经验,土地财产税一般作为地方政府主要税种,可以成为地方政府可持续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操作上先易后难,合并税种,统一征收,分步实施。建议将与土地财产相关的税费由多个部门征收,改为只由税务部门征收;将现行的各种土地税费合并为三个税种,即土地占用税、土地保有税和土地交易税。土地占用税是对土地农转非行为的征税,将现在的耕占税、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有偿使用费合并征收,体现保护耕地的目的;土地保有税是对持有建设用地者的征税,基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和随着经济发展必然升值的情况,可由中立的土地评估机构公布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的土地价格,税务部门根据地价上涨的情形对土地持有者征收一定比例的土地保有税;土地交易税是对建设用地的交易行为征税,既让地方政府可以获得稳定的税源,也有利于土地转向最有价值的使用。(2)在土地财产税改革探索阶段,尽快出台土地出让金纳入地方预算管理实施办法,并明确土地出让金由地方使用,中央不参与其利益分配。中央可明确规定,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利于这笔资金的规范有效使用。但是,在操作上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预算资金管理是年初进行预算,年终审核,而土地出让金是政府出让土地所得,它是一种政府垄断下的市场行为,当年计划出让多少土地可以由有关机构控制,但出让金多少则受市场左右,土地出让金如何纳入地方预算管理要有具体实施细则。二是,中央在土地出让金预算管理的规定中,应规范和提高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效率,决不可成为主管部门在摸清地方家底后分配地方土地收入的契机。
7.尝试工业用地和农民宅基地进入市场,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1)尝试政府放弃对工业用地的垄断供应,让农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工业用地市场。建议政府放弃对工业用地的垄断供应,让农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工业用地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分享土地级差收益,使稀缺的建设用地按市场价格配置到更有价值的使用。广东省政府积极推行以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做法,值得推广。(2)给被征地村留一定比例的经济发展用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建造标准厂房、铺面等,用于出租,租金收益以股份形式在村民中分配。实践证明,村留用地既有利于村级经济壮大,在农村公共财政缺位的情况下,土地出租收入成为农村公共品提供的重要来源,而且土地分红也成为发达地区农民分享土地级差收益的重要途径。建议中央出台专门的政策,就留用地的比例、使用办法、收益分配原则等作出具体规定。(3)保护农民利用宅基地出租房屋获取收入的权利。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受益最大的一块是利用宅基地盖房,获取出租收入。鉴于现行法律中对宅基地的权属没有明确规定,出现政府侵占农民宅基地或农民在现有宅基地上超规定盖房的双重局面,因此,必须在法律上明确宅基地为农民财产的同时,对宅基地的申请、使用与出租等作出明文规定。尤其防止一些地方以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为名,侵犯农民宅基地权利。
(二)重点开发区的土地政策
1.逐步加大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警惕和防范政府经营土地风险。(1)改变建设用地指标过于集中于大城市的局面。在重点开发区,政府在建设用地上行政配置资源的色彩浓,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大。在一些省份,2/3以上的建设用地指标被集中使用于省会城市和少数几个中等城市,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应该予以改变。(2)在重点开发区,地方政府也借鉴优化开发区的做法,实行政府土地储备和独家经营土地,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发育不足,土地出让收益不理想,政府经营土地并非一本万利,应减少政府独家供应土地的局面,禁止政府将增量土地放入土地储备。(3)在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用地比重过高,带来供地结构的不合理,也影响土地收益,应当予以改变。
2.尝试工业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维持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优势。审慎评估政府垄断工业用地“招、拍、挂”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让农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政策的出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压低地价招商引资行为,但也会提高重点开发区的工业用地的成本。我国现在正处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向重点开发区转移,都有赖工业化继续保持一定增长速度。优化开发区的经验表明,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农民直接将集体建设用地以出租、出让、转让等形式供应给企业,既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用地成本,又保证了农民可以长期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地方政府可以获得企业税收和土地使用费。推广地方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的做法,有利于大量中小企业到广大重点开发区域落户,促进制造业向重点开发区域的转移,继续保持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3.维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集体和国有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1)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国有化趋势应该有所遏制。在法律有待修改的情况下,要用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这个龙头。规划就是法律,一切用地以规划为蓝本,不能突破规划,也不能利用政府权力随意修改规划。防止地方利用村改居、市改区、区域调整、城市化改制等所谓创新,变相大面积圈占农地。(2)在制度上确保建设用地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并存。我国宪法确立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并存,有利于维护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长期稳定。但是,由于现行有关法律造成城市化的同时土地就必须国有化的现实格局,建议在宪法中可考虑修改以城乡分割来划分两种土地所有制的提法。不仅要赋予农民农地农用时的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而且要赋予农民在农地转为建设用地时的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3)给被征地村留一定比例的经济发展用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建造标准厂房、铺面等,用于出租,租金收益以股份形式在村民中分配。实践证明,村留用地既有利于村级经济壮大,在农村公共财政缺位的情况下,土地出租收入成为农村公共品提供的重要来源,而且土地分红也成为发达地区农民分享土地级差收益的重要途径。建议中央出台专门的政策,就留用地的比例、使用办法、收益分配原则等作出具体规定。(4)保护农民利用宅基地出租房屋获取收入的权利。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受益最大的一块是利用宅基地盖房,获取出租收入。鉴于现行法律中对宅基地的权属没有明确规定,出现政府侵占农民宅基地或农民在现有宅基地上超规定盖房的双重局面,因此,必须在法律上明确宅基地为农民财产的同时,对宅基地的申请、使用与出租等作出明文规定。尤其防止一些地方以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为名,侵犯农民宅基地权利。
4.尽快制定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结束集体建设用地大量非法流转的局面。(1)应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集体土地应与国有土地一样,可以出租,出让,转让,抵押;可以获得与国有土地具有同等权利的《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绝大部分收益;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控制,依法取得。(2)所有非农建设用地的安排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必须在规划的控制下,按年度用地计划实行农用地转用,依法进行土地登记,办理转用手续,取得转用证书。(3)要对所辖地域的非农建设用地作一次认真普查,制定出补办转用手续的最后期限和罚则,使所有非农建设用地必须依法取得,禁止私下流转的土地黑市;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依市场原则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这一过程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任何建设用地使用者都可根据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与集体土地所有者或建设用地使用者进行等价交换。土地使用权价格应该是市场价格。(4)加强集体土地收入的管理,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在土地产权上,严格界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在土地权利,在流转收益分配上的关系,要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收益资金的管理,将土地流转收益最大程度地运用于农民的社会保障,以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
5.进行功能区内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1)由城市建设用地区域向对口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区域支付土地复垦费用。(2)在建设用地挂钩过程中,城市区域要留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给原腾出建设用地的农村区域,作为工业和城市发展用地。(3)城市区域应腾出建设用地吸纳一定比例的人口进城,这部分进城农民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4)对于整理出的闲置建设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
6.以主体功能区的范围界定耕地占补平衡,逐步实行功能区域之间的耕地保护与补偿机制。(1)在划定功能区之后,为了协调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可以考虑改变目前以省为单位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的办法,改为以功能区域为单位,实行耕地占补平衡。(2)建立农田保护的地区补偿机制。鉴于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县市之间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它们占用基本农田的量也不一样,各地可以通过县内、地区内、省内基本农田指标的置换,解决经济发展用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平衡。(3)随着经济发展,跨省耕地动态总量平衡将不可避免,建议出台功能区域之间就基本农田指标异地置换的原则、方式和补偿机制等出台有关政策,这样既可以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区的用地需求,又有利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的地区获得一定的货币补偿。
(三)限制开发区的土地政策
1.建立生态保护的财政和地区补偿机制。(1)国家财政专门设立生态保护基金,作为对限制开发区域保护环境的补偿。(2)继续维持10-15年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这一政策在其他区域可以停止,但是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必须继续,这对于生态修复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3)国家出台政策,建立发达地区向限制开发区域的环境补偿办法。
2.加大林权、草场权属改革,增大当地人口从林业、草业中的获利。(1)改革森林采伐制度,提高林业经济效益;(2)林地权属的长期化;(3)解决草场的“公地悲剧”问题,解决草场界定中的技术和产权问题。
3.对于资源性利用的产业发展予以土地政策的支持。限制开发区不可能完全脱离工业化进程,带来当地人口致富,应该支持当地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在建设用地指标上,改变完全集中于大中城市的格局,对于限制开发区内一些县发展资源性产业给予一定的土地指标。
(四)禁止开发区的土地政策
1.建立生态保护的财政补偿机制。由于本区域主要是国家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具有国家公共品的特性,因此,必须建立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和资源保护的受益主体已经超越本地区人口,因此,必须由中央财政专门设立生态保护基金,作为对限制开发区域保护环境的补偿。
2.继续执行退耕还林和生态修复补偿政策。前些年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于禁止开发区的生态恢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考虑到这些地区的生态正处于修复期,当地农民还没有经济能力承担后续功能,继续10-15年的中央财政支持相当关键,因此,这一政策对于禁止开发区域必须继续,这对于生态修复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实施主体功能区以后,由于禁止开发区主要承担生态功能,中央财政应对本区域生态修复以后的维护设立专门资金。
篇7
一、《物权法》的公布实施,为促进和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包括明确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以及对物权的保护。《物权法》的公布实施,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指明了发展方向,奠定了法理基础,提供了法律支持。
(一)明晰林业产权,实现定分止争
《物权法》的基本目的和功能之一,是定分止争,明晰产权归属,杜绝各种纠纷争执。先秦法家曾经揭示阐述过这一深刻道理。管子说过:“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七臣七主》)。慎子提到著名的兔子理论:“一兔走街,百人追之,分未定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吕氏春秋•慎势》)。商鞅进一步地阐述:“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骛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商君书•定分》)。当兔子所有权这一物权不明确时,按照先占主义原则,谁实际占有该物,就获得了兔子所有权。因此,要避免出现众人争夺物权的不稳定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物权。这个确定物权的行为就是“定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物权日益发达,不仅所有权需要“定分”,用益物权也需要“定分”。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就是“定分”,具体来说是将林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承包到户,同时由政府登记并颁发权属证书,从法律上予以确认和保护。在通过“定分”、明晰权属关系后,农户成为了权利主体和经营主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程度的处分等权能,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实践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山定主、树定根、人定心”,定分止争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化解了大量林区纠纷矛盾。据统计,福建省2003年以来,共调处各类涉林纠纷22333起,面积193.1万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邵武市家塘镇铁罗村,通过林改,从有名的“上访村”变为“稳定村”。江西省通过林改解决了90%多的山林纠纷。《物权法》的公布实施,将会更加有力地巩固和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定分止争”成果。
(二)理顺生产关系,实现物尽其用
物权界限清楚并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物权具有通畅便捷的交易机制,是促进权利人利用其财产,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的前提。《物权法》发挥“物尽其用”的功能,关键在于设计好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物权权利人通过担保物权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分散经营风险,增强物权交易功能,实现物尽所用。所有权人通过用益物权制度,将自己的财产和土地交给最能发挥物的效用的“他人”利用,实现“物尽其用”,这对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我国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林原来的生产经营模式僵硬低效,生产关系不顺导致了植树造林难、护林防火难、科技推广难、产业发展难、农民增收难等问题,最终造成集体林地生产力低下。目前全国25亿亩集体林地平均每亩森林蓄积量仅为3.3立方米,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水平。集体林经营管理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农村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实现《物权法》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制度的生动的实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设了林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法》明确林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这一用益物权交给农户,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发挥了农村土地的效用。2005年以来,福建省植树造林总面积连续3年每年超过200万亩,比改革前翻了一番。江西省林改两年多来,每年人工造林面积是近10年最多的。山区农民成为山林的经营主体,舍得投入、精心经营,“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大幅度地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和单位面积产出率,收入也不断增长。2006年永安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51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1.2%,比改革前增长3.4倍,有的农户收入可达万元。2005年江西省农民林业现金收入比2004年增长40%以上。
(三)明确私有物权地位,平等保护公私财产权利
《物权法》强调对公共财产权利和私人财产权利在法律上给予平等保护,明确规定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在社会主义国家立法中是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制度创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物权法》这一立法价值取向有效化解了困扰非公有制林业主体发展的难题。一方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广大山区农民享有的承包经营权得到物权保护,在土地调整、征地、拆迁等过程中农民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另一方面,为社会民间资本进入林业领域奠定了基本法律制度基础。江西省非公制造林比重从2004年的不足30%上升到2005年的64.7%,社会投资造林资金达到4.26亿元,全省社会投入造林资金2006年达5.47亿元。福建省南平市2006年个体私营造林面积占全市造林面积的75.5%;莆田市个体私营造林3.3万公顷以上的大户达45家。
(四)理顺公共资产支配秩序,遏制公有资产流失
《物权法》在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公共资产支配秩序这个极为重大的制度建设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无庸置疑,公有制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政治诉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法律实现上。《物权法》通过具体的民事规范加强了公有制的法律实现形式,利用《物权法》“特定主体、特定客体、特定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这个基本法律规则,将公共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处分等支配关系在法律上规定清楚,并从权利的享有与义务责任承担相结合的角度,建立公共资产保护和利用的法律制度。
我国林地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类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林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物权法》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物权法》同时规定,涉及土地承包、调整、补偿资金以及集体企业处置等重大事项,应当依照法定程序由本集体成员决定。从各地实践来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严格推进,林地承包方案等重要事项由集体成员决定。《物权法》通过相关物权制度,对包括林地在内的集体所有资产支配管理加以规范,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林业各项改革在公共资产领域建立起“权利、义务与责任”清晰的具体制度,为有效地防止公有资产流失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二、《物权法》的公布实施,为推进林业市场机制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开创了有利局面
现代林业建设需要规范、高效、通畅、便捷的现代市场机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林业市场机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仍然有较大差距。市场交易是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条件,借助现代市场机制,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积聚,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对构建现代林业市场机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符合林业发展要求的市场机制,一是要维护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二是要充分利用好土地和资金两类财产的使用关系。就土地使用关系而言,通过承包流转使林地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分离,由最能发挥其价值的人来使用和经营林地。《物权法》通过设定用益物权制度实现这种利用关系。就资金使用关系而言,《物权法》设定的担保物权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林业市场机制,这类财产利用关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林业发展领域如果不能建立起相应的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现代林业市场机制也就无从谈起。
(一)保护主体平等地位,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
《物权法》不仅厘清了国有财产、集体财产和私人财产的界限,并从制度上明确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马克思说过:“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它要求买者与卖者之间必须遵守交换的等价法则。”因此,失掉了平等,就失掉了市场经济;失掉了公平竞争,就失掉了共同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应该对所有的市场主体,包括国有、集体和私有主体,都一视同仁,使其具有平等地位。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物权法律制度的要求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进一步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完善用益物权制度,夯实林业市场机制构建的基础
《物权法》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是用益物权,并建立起相关的用益物权制度,给予了物权的保障,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这为建立农村林地用益物权制度奠定了基本框架。
同时,《物权法》明确规定,国家所有的农用地实行承包经营的参照用益物权的有关规定,国有林地承包经营权也属于用益物权,也应当实现“物尽其用”的目标。
在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物权法》对农村集体林地和国有林地用益物权制度的创设,为林业市场机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益物权制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条件。市场交易的前提是拥有可依法交易的财产权。这不仅要求在法律上明确物的总括利益的归属,即明确物在法律上的所有权人,还要明确物的使用价值利益的归属,即明确物的用益物权人。林地是最基本的林业生产要素之一,但由于法律禁止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不具有可转让性,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配置资源,创立林业用益物权制度,对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三)健全担保物权制度,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担保物权在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担保债权,融通资金。《物权法》在担保物权制度上取得了突破,设立了抵押、质押、留置、权利抵押等诸多制度,并扩大了抵押担保物的范围。根据《物权法》规定,几乎所有可交易的财产均可以作为抵押物。《物权法》完善了抵押担保机制,改变了林权抵押贷款的不利局面,为盘活森林资源资产,拓宽融资渠道,将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还不成熟,国家对于林地使用权抵押比较谨慎。按照担保法规定,可以抵押的仅限于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即“四荒地”使用权。同时,担保法规定,“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才可以抵押,也就是说抵押物的范围只限于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财产,这就把“四荒地”以外的林地使用权,排除在可以抵押的财产范围之外。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当事人以农作物和与其尚未分离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的,土地使用权部分的抵押无效。此条规定的农作物包括森林林木,土地使用权也包括林地使用权。按照此规定,林地使用权抵押得不到司法保护,意味着一旦债务不清偿,债权人不能通过司法救济来行使抵押权,无法处置抵押物,要求债务清偿。其结果,必然导致森林资产难以作为财产抵押来融资。
《物权法》完善了不动产担保物权制度,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即可抵押,其立法意图就是抵押财产无需法律规定,只要不被法律禁止,即可抵押。在《物权法》中,林地、草原与耕地都是农业用地类型。《物权法》明确规定,禁止抵押的有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并没有在禁止抵押的财产范围之内。同时,《物权法》规定,“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可以抵押,并且允许多项财产一并抵押,所以林地使用权及其附着物的林木可以一并抵押。
林业经营具有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因此森林资产抵押融资对林业生产经营具有重大意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农实现增收,目前主要是对现有森林资源的财富存量进行初始分配带来的,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林农增收必须依赖于经营森林带来财富增量。广大农户成为经营主体后,要提高林地生产力,必须自己加大投入、加快资金周转。在目前农村融资状况下,山区农民融资十分困难,因而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主的小额贷款显得极其重要。福建、江西等地的实践充分证明,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主的小额贷款成为山区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等的原始推动力之一。
三、《物权法》的公布实施,为切实保护广大山区农民的基本利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物权法》是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基本法律,也是保护广大山区农民基本利益的基本法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我国“三林”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充分尊重和有力保护广大山区农民的私有财产尤其是新增财产,是激发他们改善私有财产保有状况,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物权法》通过设定各种制度和救济方式,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严重侵犯公民私有财产的违法行为设定了法律责任。
(一)保护林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社会各界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性质一直存在争议。《物权法》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明确界定为用益物权的一种类型,确立了基本的法律地位,为土地承包经营人得到更为全面的物权保护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借鉴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将林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即由原来体制下的集体所有、集体使用,改为集体成员集体所有、集体成员使用,目前主要通过家庭联产承包的合同形式予以确认。这种以承包合同为基础的农地使用关系,受到债权作为相对权的限制,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林地承包经营权容易受到其他人的侵害。《物权法》确定林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使农户对林地的使用权由债权转变成物权,为实现农地使用关系的物权化提供了法律基础,为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消除和减少侵害农户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广大农户的经营自,进一步激发其生产积极性,创造财富,促进林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物权法》不仅明确了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而且延长了对林地的承包期限,强调土地承包期届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继续承包。“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一规定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使用土地的权利,这对经营周期长、投入大的林业来说,意义重大。
(二)完善农村集体成员的决策权
《物权法》首次明确集体所有权的权利性质,并将原来“集体所有权”改为“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权”,具体规定了土地承包、调整、补偿等处置集体财产事项必须由集体成员决定的法定程序和要求。从制度上堵住了侵害农民“成员”权力的漏洞,十分有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集体林经营模式转变的成果。
(三)健全林地征收征用补偿制度
《物权法》为了防止林地等农村集体土地受到侵害,健全和完善了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建立了更为严格的补偿制度。《物权法》规定了比较详细的关于征收征用土地的补偿原则,强调必须足额补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物权法》还规定了征收农民使用的土地,必须对农民个人承包经营权受到的损害进行补偿;将商业目的的用地排除在国家征收之外,企业取得商业用地,须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与土地使用权人农户或居民谈判签约;对于任意撕毁承包合同及强行摊派等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问题,《物权法》也明确规定了救济措施。这对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积极应对新挑战,制定有力措施全面贯彻《物权法》
(一)《物权法》的公布实施对依法治林工作带来新挑战
《物权法》的公布实施,对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构建、相关林业政策调整,对依法治林、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现代林业建设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1)集体林产权不明晰、林权不落实所引发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针对集体山林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经营机制不活、产权流转不规范等制约林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近年来,福建、江西、辽宁、浙江、云南等省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这项基础性林业改革工作的推进速度还不快,大部分省份的改革还没有展开,集体林产权仍然处于不明晰的状态,使得广大群众投身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迟迟无法调动起来,发挥出来。这也成为农村和林业领域贯彻落实《物权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一个制度,需要加大推进力度,用典型引导这项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全面展开。
(2)集体林地被划入自然保护区和国营林场经营区所带来的冲突将进一步凸显。其一,在国营林场建立发展过程中,集体林地被划入国营林场经营区,但权属没有改变。《物权法》公布实施之后,集体经济组织对其被占的林地主张其权利成为潜在的冲突因素。国营林场要想继续使用集体林地,应当采取合法手段来获取林地使用权。比如,采取租赁、合营或征用等方式使用集体所有林地。其二,在自然保护区建立发展过程中,集体林地被划入自然保护区,但权属没有改变。无论处于核心区、试验区还是缓冲区,集体经济组织对集体林利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生计受到影响。《物权法》公布实施后,自然保护区建设应当正视这一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个人投资营造的林木被划入公益林所带来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等鼓励个人等非公有制主体投资造林的政策,广大林农及其他业主通过林业项目贷款、世界银行贷款或者其他自主投资等发展用材林造林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林业发展,广大林农和业主对这些“绿色银行”也有着很大的获利预期。按照《物权法》规定,物权权利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力,享有林地使用权的个人投资者,依法可以主张相应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权利。但是,目前部分林农等个人投资营造的林木被划入重点公益林,林木被禁伐或限伐,经营受到限制,经济受到损失。虽然有部分政策补偿或者补助,但是相对于林农的巨大付出和沉重的还贷压力,无异于杯水车薪。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部分甚至陷入债务重重的窘况,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积极探索,采取合法手段妥善解决,化解这些矛盾。
(4)林权确权发证与林业建设改革实践发展的不适应将进一步凸显。按照《物权法》规定,国家将逐步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包括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按照森林法等相关规定,林权登记管理主要由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是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林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总体来看,在林业建设和改革中,尤其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广大林业基层工作机构较好地完成林权登记的相关工作。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地方确认权属发放林权证的工作推进缓慢,与林业改革和发展等工作需要不相适应。《物权法》公布实施之后,国家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将会对林权登记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林权登记管理工作机构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5)野生动物物权相关规定的不完善导致的相关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物权法》明确规定:“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所指的野生动植物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及野生植物。但是,在实践中逐步暴露出我国现有野生动物物权制度的局限和漏洞。主要是:其一,驯养繁殖国有野生动物资源的产权归属亟需明确。按照《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野生动物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取得所有权。国有野生动物资源经过驯养繁殖之后产生的新一代,作为孳息也应该属于国家所有。但是,目前私人获得驯养繁殖国有野生动物许可权之后,可以进行经营交易,获取收益。这明显与《物权法》规定相矛盾,亟需研究国有野生动物经过驯养繁殖后新一代的权属关系,以及出售利用收益的性质和归属。狩猎权也需要按照物权法定的原则确定归属制度。其二,国有野生动物造成损害的赔偿制度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物权法》规定国家享有国有野生动物所有权,野生动物造成他人损害,如果没有免责事由,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是,目前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而国家所有的野生动物所造成的危害由有关地方政府承担。这种权责利关系需要进一步合理调整。其三,非国有野生动物的种质资源如何保护,出现法律空档。依照《物权法》规定,个人或者集体对其所有的野生动物依法享有处置权,但是,对非国有野生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法律规定存在缺陷,为防止我国种质资源向境外流失,应强化法律完善。
(6)采伐限额政策与权利主体物权行使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四个方面权能。目前,采伐限额政策对处置收益的限制已经超出了物权行使所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的范围,对于商品林而言更是如此。按照《物权法》的规定,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碍,也可以请求损害赔偿。虽然国家对公益林已给予了生态效益补助,但是经费的性质仅属于公益林提供生态产品的财政激励,不属于物权损害赔偿,也不属于生态产品的交易价格。这些限制已经与《物权法》相违背,将给林业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带来巨大的挑战。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限制是必需的,但是到今天,采伐限制政策应该根据实践发展进行调整,或加大购买生态产品的公共财政支付,或形成生态服务交易机制,保护生态服务提供者的合法权益。公权的行使应当在尊重和保护私权的基础上进行。
(二)贯彻《物权法》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当在分析现代林业建设和依法治林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学习贯彻《物权法》,加强林业物权制度研究,建立和完善现代林业物权制度,促进林业市场机制建设和宏观调控机制创新。
(1)以《物权法》统一思想,积极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物权法》的核心在于通过物权法定,明确物的归属,达到“定分止争”,从而实现“物尽其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我国林业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明晰产权、分清权责,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等生产经营者造林营林管林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劳动成果,促进林业发展,实现兴林富民。两者的本质目的是一致的。要把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林业贯彻落实《物权法》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深化改革,使物权法律制度在林业法律制度体系中得到全面体现,并贯穿到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搞好用益物权,利用好担保物权,实现物尽其用,促进林兴民富。
(2)抓紧研究应对物权冲突的对策。对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所占集体林地林木情况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方式,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整。要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待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出台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的财政政策,也可以采取用经营管理区以外的国有林地置换区内的集体林地、组织核心区居民移民的办法,解决当地原居民的生计和发展问题。对个人投资营造而被划入重点公益林的,适应《物权法》应当积极探索新机制。
(3)加强林权登记工作。《物权法》关于国家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规定,明确了既要对城市房地产这一类型的不动产进行统一登记,又要对耕地、林地、草原等其他类型的不动产进行统一登记。对于林地(和林木)这一类型的不动产,林业部门应该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在坚持林权登记日常管理职能由林业部门执行的前提下,加强研究和完善林权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尤其是林地这一不动产类型,满足林业各项改革和工作的要求。
(4)完善野生动物资源物权制度研究和建设。首先,按照《物权法》,研究确定驯养繁殖国家野生动物资源归属,加强驯养繁殖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创新各种物权机制实现驯养繁殖野生动物资源的商业开发利用,在保护和利用中寻求发展;其次,应积极探索国有野生动物造成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责任承担制度;再次,对法律未做规定的国家所有野生动物种质资源保护问题,要加快研究和强化立法力度,防止种质资源外流。
(5)抓紧推进相关配套立法工作。《物权法》的出台实施,需要一系列的下位法丰富和支持。目前,林业物权制度体系中还有不少需要予以补充和完善的地方,要抓紧审查林业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尽快完成相关配套立法工作计划,抓紧开展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对有关物权的规定,都要依照《物权法》进行修改或者废止,并将清理结果向全社会公开;对林权流转抵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国有林经营管理、公益林管理补偿等方面也还存在立法空白,需要加快研究步伐。
篇8
关键词:违法建筑 物权 财产权
违法建筑的存在,既可能破坏城市(乡村)的建设秩序与社会秩序,亦可能给建造人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基于对公众安全的维护和法律规范的尊重,拆除违法建筑之正当性似乎毋庸置疑。然如此正当之行政执法在实践中却遭遇了诸多困境。一是违法建筑并未因立法和执法之严苛而有所减少,纵观城市的各个角落,违法建筑遍地可见;二是因拆除违法建筑而引发的官民冲突,乃至不断见诸报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施一年多以来,实践中又出现了所谓“拆违代拆迁”、“拆违带动拆迁”模式,“拆违”之正当性由此更受关注。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以“拆除”为核心的违法建设治理模式面临重大的正当性危机,亟需深刻反思。实践中确立的以“拆除”为核心的治违模式,其根本落脚点在于违法建筑基于其先天违法性而不存在物权价值,因而可以成为公权力肆意处理的对象。那么违法建筑之上究竟能否成立物权呢?
一、关于违法建筑物权地位的争论
1.无所有权说。该观点认为,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是以登记为生效要件的,未经登记不能取得所有权。因为违法建筑先天的违法性,使其无法依法完成登记,所以建造人无法取得违法建筑的所有权,建造人的违法的建造行为阻却了其获得所有权的可能性。
2.动产所有权说,即建造人只能对违章建筑中的建筑材料享有所有权。理由主要在于:其一,违章建筑不具备合法的报建批准手续, 建造人不能对建筑物享有所有权,只能对建筑材料享有所有权。其二,违章建筑具有违法性,但建筑材料本身作为动产是合法的,能成为动产所有权的客体。
3.占有说,认为违法建筑因其违法性不能取得所有权,但违法建筑本身的利益应当得到保护,违法建筑虽然没有所有权,但可以适用《物权法》有关占有的制度来保护。
4.不动产所有权说,即建造人对违章建筑享有不动产所有权。理由主要在于:虽然违章建筑不能办理所有权登记,但建造人可以遵循基于事实行为发生物权变动的规则而取得所有权。赋予其所有权可以有效对抗行政权力的任意干涉,对抗违反程序或实体规定的公权力行使。
5.不完全产权说。完整的产权需要同时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违法建筑”没有获得所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合法权利束,成为不完全产权。
二、否定违法建筑物权的理据及后果
综合前述几种观点,否定违法建筑物权地位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违法建筑取得所有权,是否违背物权法定原则?
首先,关于物权法定原则的内涵,学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如崔建远教授认为物权法定主义是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其反面意思就是物权不得由当事人自由创设。王利明教授将物权法定原则表述为“所有权的取得,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所有权的取得必须合法。”换言之,关于物权哪些内容法定,学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是只有物权类型和内容法定,还是包括物权的效力、变动要件、保护方法,皆为法定,不同学者认识不一。
其次,即使将物权的取得纳入物权法定原则的内容,那么违法建筑是否一定不能取得物权呢?学界否认违法建筑所有权所依据的条款主要是《物权法》第九条、第三十条。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条规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笔者认为,这一规定并未完全排除违法建筑通过事实行为而取得物权。(1)《物权法》并未明文禁止违法建筑的物权取得;(2)《物权法》关于依据事实行为而取得物权的行为中,虽使用了“合法建造”一词,但其只是一种行为列举,而非行为限定;(3)关于依据事实行为而取得物权的条款中,在“合法建造”、“拆除房屋”之后还有“等”这一兜底概念。换言之,法律并未将依据事实行为而取得物权的行为限定于“合法建造”。(4)建造人在建设违法建筑过程中虽未取得相关合法手续,但其它法律并未完全排除此种建筑的所有权。如《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的具体规定。
最后,即使我们认定违法建筑与物权法定原则可能存在不一致,但违反物权法定原则是否一律否认其物权效力呢?对于这一点,学者基本持反对态度。如梁慧星、陈华彬提出:“违反物权法定主义而创设物权时,其法律效果宜区分不同情况而分别确定。(1)法律有明确规定时,从其规定;对于违反物权法的物权设定行为,法律无特别规定时,则此法律行为因违反强制性或禁制性规定而无效,不能发生预期的物权设定效果。(2)当事人的物权设定行为部分违反内容强制的规定,但如果除去该部分,其它部分仍可成立的,则仅违反禁止规定的部分无效,其它部分仍然有效。(3)物权设定行为虽因违反物权法定主意而无效,但如果当事人的行为具备其它法律行为的要件,则该行为认可发生该其它法律行为的效力。”无论学者们认为应当区分哪些情况具体对待,但一个共同的思路是,违反物权法定并非绝对导致物权无效。
2.违法建筑取得所有权,是否违背物权公示原则?
有学者依据我国《物权法》第六条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相关规定,指出,“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中适用的皆是登记实质主义,按照登记实质主义,不动产物权的取得、移转、变更和废止等,非经登记,不发生效力。由此,违章建筑无法办理登记手续领取所有权证书,也就不能进行物权公示。”
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1)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其针对的应该是依法律行为而发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对于法律行为以外的事实而发生的物权变动则有显著不同。不动产物权变动由事实行为而发生的,不以登记为要件,在原因事实发生之时,即产生物权变动的效果,当事人当即取得物权。我国《物权法》第28-30条都是关于依据事实行为而取得物权的情形。此时,物权的成立不以登记为要件。新建属于事实行为,建造人自建造行为完成时,即自动取得所有权。不能登记,并不影响建造人就违章建筑物的所有权取得的效力。但是,如果当事人要对该不动产进行处分,则必须进行登记,否则该处分行为无效。(2)并非违法建筑都不能进行登记。在英国、香港等地,违法建筑也需要进行登记。实际上在我国八十年代,违法建筑也是需要登记的。1988年当时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出台《关于房屋所有权登记工作中对违章建筑处理的原则意见》第五条明确指出,违章建筑不论其能否给予从宽确权处理,一律都要进行登记,做到不重不漏,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积累资料。而1997年通过的《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却明确将违章建筑列为不予登记的情形之一。这一立法条款延续至今。(3)即使从权利处分的角度看,违法建筑因为未经登记,其处分权受到限制。但其原因在于“未经登记”,而非“违法建筑”。换言之,如果某一建筑实体上违反了某一法律规范,但因登记机关失误未有察觉,对其进行了登记。那么其权利处分就不受到限制。另,如果放开对违法建筑的登记,那么这一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3.违法建筑是否具备物权上所有权的特征?
有学者指出,因为所有权是一种完全的物权,所有人可以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是一种绝对的、统一的支配力,而违章建筑物由于其先天的违法性而不能根据物权法授予其所有权。这种观点显然有待商榷。首先,违法建筑上能否成立物权,是一种立法政策。立法赋予违法建筑以所有权,其自然就具备了所有权的特征;如果立法规定违法建筑上不能成立所有权,其自然也就不具备所有权的特征。其次,所有权的四个基本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在违法建筑上亦能成立。在实践中,建造人对于违法建筑,均可行使占有、使用、收益等权能。在特定情况下,其处分权能也能得到认可(如小产权房)。
4.赋予违法建筑所有权,是否会导致违法建筑的泛滥?
实务界和学术界反对违法建筑上成立所有权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承认违法建筑的所有权将导致违法建筑的泛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难以成立。(1)赋予违法建筑所有权,并非无视违法建筑的“违法性”。对于建造人违反公法规范的行为,仍应按照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处理。(2)违章建筑是否会泛滥,这主要是公法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涉及违法建筑的发现机制(巡查、举报等)是否健全、处理程序启动机制是否健全、处理程序是否高效便捷等。如果这些机制都运作顺畅,违法建筑泛滥的趋势便能得到有效遏制。
三、违反公法进行建设的法律后果
违法建筑与合法建筑的根本区别在于违法建筑违反了相关法律的规定,那么,该“违法性”对违法建筑所有权的归属会造成什么影响呢,或者说“违法性”是否会阻却建造人对违法建筑所有权的享有呢?这就需要从违法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来进行探讨。
根据我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未按许可证要求进行建设的,可能产生四种形式的法律责任,分别为:责令停止建设;责令改正+罚款;责令拆除;没收和(或)行政处罚。
就前两种责任形式而言,其适用条件主要在于正在建设中的违法建设和“能够通过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违法建筑。如果纯粹从技术角度考虑,实践中,除了绝对违反公法上的禁止性规范而产生的违法建设外,绝大多数违法建设的违法性都能通过改正措施得到矫正。但不同的是,这种“改正措施”的具体形式如何选择,其实施成本如何得到考量。但无论行政机关如何裁量,这两种责任形式并不直接影响当事人对违法建筑的物权。
后两种责任形式即“责令拆除”和“没收”涉及到当事人对违法建筑物权的处理。上述两种责任形式也不影响违法建筑物权的存在。(1)这两种责任形式都是行政处理的结果。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理之前,该标的物依然合法存在。而行政机关对该违法行为的处理,要受到执法资源、期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并非任何违法行为都能得到处理,特别是及时处理。在行政机关做出处理决定之前,如果不承认违法建筑的物权效力,其法律状态将处于不稳定状态,有违法安定性原则;(2)这两种责任形式的效力都是非终局的。具言之,即使行政机关作出了“责令拆除”或“没收”的行政处理决定,违法建筑物之物权并不当然消灭。当事人仍可在法定期限内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挑战该行政处理决定。因此,这两种责任形式仍可能因行政复议或司法审查而被撤销;(3)即使认可这两种责任形式的合法性,其也并不必然消灭违法建设的所有权。如在“没收”之后,在政府决定将其拆除之前,其所有权仍然能够成立;只是违法建筑的所有人由建造人变为国家;(4)这两种责任形式的适用条件相当严格。责令拆除适用条件是“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且“能够拆除的”。如前所述,前一条件的成立,需要经过如下程序的审查:①评估违法建设对规划实施的影响;②评估违法建设能否采取改正措施;③评估改正措施能否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在欠缺科学的程序机制的情况下,上述要件适用的正当性很容易受到挑战。
综上,建造人违反公法而建造的违法建筑,会因违法情由和违法情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法律责任。但无论是责令停止建设、行政处罚,还是责令拆除,甚至“没收”,都不必然改变违法建筑之物权状态。质言之,当事人对公法的违反,即使对强制性,乃至禁止性规范的违反,都不直接和必然影响违法建筑的物权效力。
篇9
一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县____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增速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协调推进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5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6亿元,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3亿元,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8亿元,增长18.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2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0元,增长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68.8%。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增收基础更加牢固。深度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果、畜、薯等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苹果产业不断壮大,新植果园11.2万亩,补植5.8万亩,种植区域向西北部适宜区乡镇不断覆盖。加强校企联合、院地合作,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积极开展“果沼畜”互支互促等三级五类示范园创建,苹果产业逐步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全县落实果园标准化管理56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50万吨,实现产值20亿元。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新发展龙头企业6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8家,流转土地1.7万亩,新增气调保鲜能力3万吨。畜牧产业实现突破,协调落实双联贷款等各类资金1亿多元,扶持建成养殖企业(小区)50户、养牛示范村20个、养牛示范户20__户,青贮玉米秸秆21万吨,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1万头,畜牧产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旱作农业全面推广,集中连片种植全膜小麦30.1万亩、玉米27.3万亩、洋芋33.5万亩、大蒜3万亩,发展设施蔬菜2100亩,培育壮大了区域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项目总量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抢抓政策机遇,积极衔接争取,全年实施各类重点项目106项,完成投资58亿元,增长46%,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实施静秦公路改建等项目51项,完成投资2.2亿元。油铺硬化道路340.6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是近年来争取项目最多、建设里程最长的一年,群众出行条件大幅改善。水利建设快速推进,城区供水改扩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建成甘沟张著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0处,有效解决了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提高了9.8个百分点。治理河堤53.9公里,新修塘坝8座,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加大公路沿线、沟道梁卯和道路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7.2万亩,栽植行道树650公里,建成苗木繁育基地2万亩。新修梯田5.9万亩,开发整理土地2.6万亩。新增户用沼气1300户,发展天然气用户790户。电讯基础逐步夯实,110千伏李店变电站、35千伏和10千伏及以下线路改造完工,新增通讯基站204个。
地方工业集群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升。突出纸制品包装、农产品加工、化工、地毯等重点,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亿元,增长23.8%;实现利税9500万元,增长32.4%。园区功能不断完善,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建成狗娃河桥、次二路及绿化工程,园区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入园项目2项,完成投资3.3亿元。工业项目进展良好,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1项,完成投资6.3亿元。乳化剂生产线、马铃薯精淀粉改扩建、空心砖隧道窑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地毯集中加工、苹果脱水与膨化加工项目完成厂房等基础工程。节能减排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治理不断加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目标值以内。
城镇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观。加快城镇开发建设,实施城镇建设项目23项,完成投资17亿元,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20.1%。城镇规划持续完善,高标准修编县城总体规划,完成了7个修建性详细规划、3个小城镇规划和10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扩容提质,文屏教育园学校校舍、道路桥梁、绿化亮化工程进展较快,西城区集中供热站等市政工程全面建成。新建续建商住楼45幢55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75幢35万平方米。甘沟等重点小城镇基础配套取得新的进展。城镇管理得到加强,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提升年”活动,集中整治中心城区、交通主干线及乡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城乡人居环境不断好转。
第三产业增速加快,开放开发成效显著。积极发展 旅游产业,搞活商贸流通,全力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增长18.1%。旅游开发步伐加快,编制完成葫芦河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建成成纪书画产业园,精心组团参加各类旅游推介活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商贸物流更加活跃,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30个农家店和甘沟乡商贸中心,改造完成红寺、余湾2处农贸市场,金果博览城建设进展较快,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9项,引进到位资金25亿元。不断扩大出口份额,创汇1800万美元。金融服务稳步提升,新增麒瑞、汇民等小额贷款公司2个,增设金融服务网点4个,全县贷款余额达到34.7亿元,增长25.2%,贷存比提高1.5个百分点,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全面加强。突出基础配套,狠抓规范管理,统筹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改建西岭等幼儿园9所,完成校安工程和教师周转房项目6个,改造薄弱学校食堂20个,建成文屏教育园4所学校23幢校舍主体工程,教育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学生养成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高考二本上线2608人,较上年增长4.6个百分点。医疗条件有效改善,开工建设了县妇幼保健院医疗保健综合楼,建成4个乡镇卫生院业务楼和2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建成县医院中医馆和8个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中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积极推进医药卫生综合改革,规范新农合报销管理,强化医疗队伍建设,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文化事业得到加强,各行各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申报专利23件,顺利通过全国科技先进县复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扎实推进,编排完成大型历史秦剧《李广》,成纪故城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体育惠民工程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700户,发展手持移动电视用户1280户。计生服务逐步优化,全面落实各项节育措施和优先优惠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顺利通过“国优”省级评估验收。
民本民生加速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把改善民生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下功夫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省市县列实事全部办结,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达到18.4亿元,占总支出的81.5%,增长21.1%。社保体系逐步健全,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2个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开工建设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新建续建保障性住房3370套,改造农村危房3600户,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4亿元,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签约考录高校毕业生788人,新增就业5600人。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培训农民5万人次,输转劳务10.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2亿元。扶贫开发纵深推进,建成新农村示范村29个,实施整乡整村推进项目15个,年内3.5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社会治理不断创新,现役消防中队营房完成主体工程,司法局业务楼全面建成,为四河、红寺等7个乡镇安装了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全县24个乡镇实现了全覆盖,政法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联席会议、领导包案和 通报谈话制度,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群众案件得到妥善处理。突出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大检查频次,加强日常监管,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同时,民族宗教、双拥共建、统计、审计、物价、县志、档案、地震、残疾人保障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省市驻静单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年来,我们适应跨越发展、科学发展的任务要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修订完善了乡镇、部门责任目标考核办法,顺利完成了水利、食药监等领域改革,政府规范化、科学化决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们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积极配合人大、政协开展视察、调研,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65件建议提案均按期办结。我们按照省、市、县委开展“双联”行动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进村入户走访、政策技术宣讲、矛盾纠纷排查、示范典型培育和助农增收帮扶工作,规划实施帮扶项目142项,联系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我们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加大纠风治乱和民主评议行风力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社保资金和经济责任审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2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0项,建成了县政务服务中心和24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和廉政风险防控,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____年工作任务
2014落实党的____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党的____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宏伟征程,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转型跨越提供了难得机遇。国务院支持西部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纵深推进和全省“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深入实施,为我们争取项目支持、实现赶超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色产业迅速壮大,社会事业协调推进,为我们集聚发展合力、加快小康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突破、推动新发展。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____大、____届三中全会和县____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建设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全省教育强县和全国文明县城,突出现代农业、地方工业、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六项重点,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奋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
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3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达到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达到8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达到1.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达到2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达到174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达到5157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73.3%。
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力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努力实施“十大工程”,竭力办成“十件实事”。
全力做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突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进程。持续做大做强果、畜、薯等特色优势产业,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8%,达到13.7亿元。做优做强苹果产业,按照果品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以细巷、古城等重点乡镇和静秦公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区域为带动,新植果园10万亩,补植5万亩,育苗20__亩以上,实现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目标。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落实标准化管理措施,推动果品产业提质增效,建成“三级五类”示范园24万亩,覆黑膜30万亩、反光膜10万亩,果实套袋25亿只,搭建防雹网20__亩,完成果园标准化管理70万亩,确保挂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60万吨,实现产值24亿元。高度重视苹果品牌保护和推介,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营销市场、包装市场的规范管理,坚决打击各类违规违法行为,提高果品经营效益。扩大出口创汇份额,创汇1600万美元以上。持续发展畜牧产业,整合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各类资金,加大畜牧养殖扶持力度,新建养殖企业(小区)25个、养牛示范村25个、养牛示范户2500户,青贮玉米秸秆2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力争进入全省养牛大县行列。稳步推广旱作农业,组装配套全膜覆土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以上,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加大优良种薯扩繁力度,建立种薯繁育基地3.9万亩,种植洋芋30万亩以上。积极发展设施蔬菜及高原夏菜,种植瓜菜12万亩以上。纵深推进扶贫开发,集中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创新工作机制,积极争取扶持,抓好整村推进项目,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培育富民产业,提高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扎实开展“双联”行动,强化“双联”单位帮扶责任,加大扶贫绩效考核,着力推动贫困村加快发展、贫困户尽快脱贫,确保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全年减贫4万人。深化农村重点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农村用地制度,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探索实行利用土地、宅基、林地“三权”进行抵押担保。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防灾减灾、市场流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
(二)突出扩张总量、提高效益,进一步加快壮大地方工业。坚持工业强县,做强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实施工业项目8项,完成投资5.8亿元。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西滨河路和次七路。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创优发展环境,提升整体形象。年内新入园项目5项,完成投资5.2亿元。集群发展优势产业,开工建设皓天原料药生产基地、15万吨废纸综合利用等6个项目,续建地毯集中加工、苹果脱水与膨化加工项目,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销售等难题,做大做强恒达、欣叶等纸箱包装龙头企业,全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集聚规模、集群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多渠道引进一批财源型、生产型、高新技术型和就业容量大的项目,确保招商引资20亿元以上。严格实施节能减 排,突出重点行业和企业污染治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技改,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三)突出项目带动、增强后劲,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配套。抢抓政策叠加的良好机遇,精心论证储备和争取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44项,完成投资84.6亿元。不断完善交通路网,配合抓好天平高速____段建设,积极争取静西路等进入省级路网改造规划。完成静秦公路改建,畅通南北主通道。加大通畅工程争取实施力度,强化施工监管,提高建设质量。继续抓好村社路、产业路建设养护,方便群众出行,促进产业发展。切实强化水利保障,积极争取实施引洮二期工程。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提高设计标准和建设质量,建成界石铺北山、仁大峡口等集中供水工程。治理狗娃河口至胡家河段河堤7公里。积极开发利用清洁水源,加强重点水源地保护,做好水质检测和净化处理,确保城乡群众用水安全。规范河道采砂管理,严禁乱采乱挖行为。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认真实施黄土高原林业综合治理、退耕还林等项目,做好绿色城市、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村镇和绿色庭院“五绿工程”建设,栽植各类苗木2500万株。严格封山禁牧和林木管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700户,推广太阳能路灯1000盏、太阳灶3300个、太阳能热水器1680个。
(四)突出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实施城镇建设项目38项,完成投资21亿元,全县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22.6%。完善规划体系,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风貌规划,抓好6个专项规划、4个小城镇总体规划和10个村庄风貌特色规划。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从严查处未批先建、乱修乱建等违法行为,确保城乡建设规范有序。加快城镇建设,续建文屏教育园,完成道路、给排水、绿化、亮化、人行道铺装等工程,开工建设文屏广场和集中供热站。敷设完成西城区地下管网,续建滨河花园C、D住宅小区,新建北二环东路、东关路等城区道路。加快威戎、仁大、李店等小城镇建设步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载能力。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加快新农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面貌。严格城镇管理,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创优发展环境。组建成立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全面加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等日常管理,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供热监管,规范物业管理,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五)突出市场培育、消费拉动,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开放开发,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积极发展旅游业,实施界石铺纪念园美化亮化和展馆更新工程,争创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度挖掘成纪历史文化,启动建设伏羲文化馆、____历史人物馆等6大展馆。完善提升旅游要素,大力发展农家乐,加快建设葫芦河流域现代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确保全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全面落实推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废除各种不合理规定和隐形壁垒,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建设、市政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鼓励恒达、欣叶等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协调解决非公企业投资融资、建设用地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论证建设建材市场、汽配城等大型商贸设施,建成平凉金果博览城一期工程和沣泰公司2.5万吨储备库。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日用消费品“农家店”30个、乡镇商贸中心1处。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家政服务、健康养生等生活业。做好陇原红、鑫龙果品公司等重点流通企业和威戎、界石铺等乡镇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以食品、药品、农资为重点的市场秩序整治,强化调控监管,促进市场规范繁荣。
(六)突出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坚持项目向民生倾斜,资金向民生聚拢,集中精力办实事、解难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统筹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均衡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不断缩小城乡、校际差距,逐步解决城区学校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加快教育园建设进度,续建实验中学、文萃中学、职教中心和文德初中等4所学校,确保职教中心顺利通过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验收,2所高中明年秋季开始招生。大力实施校舍改造和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成三中、高城寨小学教学楼,威戎中学、原安中心小学、四河初中教师周转房和仁大、曹务、威戎梁马幼儿园,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条件,加快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中医服务网络,创建全省中医药示范县。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抓好医德医风建设,不断规范诊疗服务,做好新农合筹资提标和资金风险防控,逐步提高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文体事业,全面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扶持建办一批养生产品、手工文化产品、民间工艺品、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营销等中小型文化企业,确保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建成成纪大剧院,改造寺山广播电视转播台,新建界石铺继红文化广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县城创建验收。抓好人口计生工作,严格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加大工作推行力度,狠抓节育措施落实,确保完成年度人口计生工作目标任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统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建成5个互助老人幸福院,争取建设城区老年公寓、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李店镇中心敬老院。关心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规范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扩大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创新加强社会治理,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和网络舆情,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包案制度,及时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强化隐患排查和安全监管, 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强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民族宗教、残疾人、红十字会等工作。加快政法基层基础建设,争取实施人民法院审判法庭、看守所和派出所改造项目,建成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深入开展大平安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和处置各类矛盾,推动社会治理从打击防范控制向服务管理建设延伸和拓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努力实施“十大工程”:
1.现代农业增收工程。投资2.2亿元,新植补植果园15万亩,育苗20__亩,养牛17万头、养猪35.3万口,推广旱作农业65万亩,种植瓜菜12万亩,确保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中收入4500元。2.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投资8.1亿元,建成新农村示范村50个,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4个。3.道路交通提升工程。投资16.3亿元,配合做好天平高速____段建设,改造加固危桥4座,完成通畅工程350公里,新修维修乡村道路240公里、村社道路150公里、产业道路200公里,铺砂养护道路750公里。4.地方工业提质工程。投资5.8亿元,新开工业项目6项,续建工业项目2项,新增从业人员600人,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15%和13%以上。5.教育基础完善工程。投资2.1亿元,续建校舍23幢12.6万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房116套3935平方米。6.医疗条件改善工程。投资1.4亿元,续建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开工建设县中医院中医特色门诊住院综合楼,新修3个乡镇卫生院业务楼、周转宿舍和1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7.县城开发配套工程。投资19亿元,新建市政工程10项,建设城市道路4条3.5公里,实施棚户区改造1200户,开工建设商住楼25幢35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60万平方米。8.生态治理保护工程。投资1.2亿元,完成造林8.5万亩,新修梯田5.5万亩,建成塘坝10座,治理流域4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7.3%,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6.8%。9.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投资1亿元,整治城区及交通沿线、乡镇驻地、村庄周围环境,配套完善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实施11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加大面源污染治理,收集处理废旧农膜、生活垃圾。10.电力通讯保障工程。投资1.8亿元,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50公里,建成移动、电信、联通基站180个,4G网络覆盖城区及重点乡镇。
竭力办成“十件实事”:
集中力量办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10件实事:1.续建城区供水工程,新建乡镇集中供水工程15处,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建成农村幼儿园3所。3.完成静秦公路改建。4.新建廉租房90套、公租房800套,续建廉租房144套、公租房20__套。5.搬迁安置12乡镇贫困群众1432户6831人。6.改造农村危房4000户。7.建成汽车南站。8.建成老年福利服务中心。9.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考录高校毕业生600人以上。10.建设城区天然气站和输气管线。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____届三中全会精神,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创新施政理念和行政管理方式,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关系,着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规范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行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模式,推进审批程序网上办公及办理过程网上监察,探索完善便民利民综合服务平台,严格执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公开承诺和责任追究制,建设服务型、高效型政府。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抓好“六五”普法,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及重大决策咨询等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加强源头监管,严格举债程序,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规范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做好人大视察、政协调研意见建议的落实和反馈。高度重视社会舆论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