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介绍,本市将在系统调研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梳理分析各年龄段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研究把握家庭教育发展趋势后,编写《上海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为各区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实践经验和有效方法。
在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本市将面向家长、师生开展家庭教育网上大讨论,传播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明确学校、家庭各自职责和任务,营造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今年,本市将全面实施“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国家教改项目,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编制中小学生课外活动指南,建设德育资源库,以使得大中小学德育得到有机衔接,分层递进。市教委表示,本市德育课程将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科德育研究,形成一批典型课例,“在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时,还能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融合”。(天天新报)
河南开通“手机家长学校”信息平台
王秋欣
东方今报郑州讯:2011年8月11日,省教育厅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河南移动联合推出“手机家长学校”信息平台。即日起,家长可免费收到来自教育部门专家的家教指导服务。
据了解,依据国家的相关要求,教育系统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均应“一门两校”,使每所学校既是学生就读的国民教育系列学校,又是本校学生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成人培训机构,即家长学校。但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很多人没有时间到学校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这就导致很多家长有了家庭教育上的困惑,却得不到及时的指导。
由教育厅关工委和河南移动联合打造的“手机家长学校”信息平台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每位家长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掌握家教知识。
“手机家长学校”以手机为终端,借助手机信息,由教育系统专业的家教指导机构(省教育厅关工委家教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向家长免费传授家教知识、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新型家长学校。
其主要功能包括:手机家教课堂和手机家访。“手机家教课堂”是组织家教专家通过短信向家长分类、系统地家庭教育知识,家长用短信发送家教问题,专家短信回复,提供家教指导;“手机家访”是通过短信问卷的方式,通过短信互动实现老师对学生家庭的家访工作。
家长通过“手机家长学校”可以方便、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当家长在教育孩子中有困惑时,可以发送短信直接咨询,省家教中心家教专家们都认真仔细地回答这些问题,及时帮助家长解决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接触到郑州金水区一名张姓小学生的家长,她通过“手机家长学校”发送了一条“我的女儿现在很叛逆,爱顶嘴怎么办”的短信,很快就收到省家教中心家教专家的回复短信:“家长您好,这很正常,孩子大了就会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被别人指挥着做事情。如果出现孩子顶嘴的情况,就反思一下自己说的是不是太多了,有点唠叨?试着改变自己说话的语气,控制自己说话的次数;还有就是,想一想自己说的是不是完全都对,孩子的意见是不是都无道理?孩子大了,就要学会适时放手,让孩子学习一些生活的本领,这样对家长和孩子都有好处。”?看到短信,张姓家长显得非常高兴,她说就像请了一位教育专家在身旁。
篇2
关键词:班主任 小学生 角色定位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林早就明确地指出,班主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影响人”。小学生的心理变化,随时需要班主任的监控、调适与维护,犹如禾苗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小学生优质的心理监护期盼着班主任准确地定位自身的角色。
一、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品质的积极培养者
着眼于小学生心理监护工作的发展性目标,班主任应是小学生心理品质的积极培养者,而不能坐等他们的心理问题严重后,才被动地去疏导、补救与矫正,更不能随意去挫伤他们的心灵。班主任要确立主动监护理念,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策略、习惯等的培养,指导他们苦中有乐地学习;通过对学生交往情感、技巧、心态的培养,促进他们阳光般地与同伴、师长和谐相处;通过对学生自信、自控、自省、耐挫、应变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引领他们学会积极适应变化中的自己、学校、家庭与社会。这就使“补救型”、“疏导型”等基础性心理监护工作上升为“调适型”、“自助型”等发展性心理监护的较高层面。如果说前者较多地体现出被动“求助”、“他助”的特点,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出主动地“自助”、“助人”的特色。
二、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发现者
小学生自入学起,一年十二个月中,有九个月在学校度过;一天二十四小时除去睡觉,绝大部分时光也在学校中度过。小学生六年的学校生活,接触最多的人非班主任莫属。班主任理应是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发现者,注意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信息,积极采取问卷调查、个别交谈、作业批改、日常游玩、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动态的心理信息;要科学地分析学生的问题行为,找出源头;要准确把握小学生当时和此后一段时期的心理走向,尤其对个别学生的偏常信息,更应善于发现。例如,我校一些班主任从个别学生课间忽然独处发呆,迅速地了解到其家长“病重”等信息,立即分别与该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等,减轻了孩子的负面心理负担。
三、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超前预警者
一般情况下,除了节假日,班主任天天要与小学生接触,因此,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超前预警者。班主任可以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依据以往的经验,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烦恼,示范引导心理走向,提前拉响预防警报,超前预警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例如,新生入学的自理训练、复习迎考的焦虑防范、开学初期的自控收心、人际交往的宽容悦纳等,均是班主任超前预警小学生心理问题滋生的良方。班主任如果一味地专门挑刺、批评学生,那只会加重学生的烦恼,诱发更多心理问题的出现。我们倡导班主任彻底转变视角,从“挑刺者”变成“找优者”,着眼于学生的优势成长,超前预警,带动弱势;着力于引导学生学会“一事当前,设想后果”,进而能够自我预警。
四、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困惑的及时疏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主动维护者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小学生不是生活在孤岛上,对于剧增的学习压力、家长过高的期望、择校的影响,他们往往难以承受。在社会转型期,连成人都随时会滋生“心理困惑”,更何况儿童?为此,班主任应当好小学生心理困惑的及时疏导者。班主任要注意小学生心理困惑的出现,迅速捕捉主要的心理困惑,科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优选最佳的疏导方式,及时、真诚、有效地加以疏导;尤其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自助,尽可能自我消除心理困惑。例如,化解压力的心育游戏、自我调适的心语作文、轮流书写的班级格言、换位思考的角色扮演等等,都是班主任及时疏导小学生心理困惑的高招。
班主任要善于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主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护意识,积极防止心理滑坡,从而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在这方面,笔者所在校班主任所用的阳光心情培育法、面对磨难励志法、口语交际真诚法、换位思考自律法等,均是主动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五、班主任是小学生心理潜能的优先开发者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人拥有语言、人际、内省等八种智能,每个人均有自己的智能强弱项与不同的智能组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优势教育研究的特色,并成功地将它运用于对小学生的心理监护工作之中。班主任作为小学生心理潜能的优先开发者,要首先开发优势智能,继而唤醒多项潜能的灵动发展,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或激发探究创新欲望,或开拓扩散想象思维,或协调多种感官训练,或开发快速记忆潜能等。这些心理潜能的良性开发,已成为班主任优质监护小学生心理更高的价值追求,是走向自觉、自主监控与维护的“治本”工程。其立足点是重在打造自我能动的“心理调节器”,犹如人体新陈代谢的“生理调节器”一样。
六、班主任是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协调者
班主任除了负责本班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与班级常规管理,还必须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科任教师、全体学生及其家长的群体效应。寓心理监护工作于学科渗透之中、校园文化的营造之中、多维交往的互动之中等,均少不了班主任的协调工作。班主任处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等多种人际交往关系的中心位置,其间矛盾的化解、工作的安排、作业的匹配、活动的实施、时间的占用等,哪一样不需要协调?称职和谐的协调者,有利于优质监护学生的心理。他们应该是凝心聚力、善于协调的高手,总能凝聚着一个个小学生心理监护的志愿群体,使科任教师们争相在学科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学生们竞相在伙伴疏导中“互助助人”,家长们也纷纷在“协同育子”。
七、班主任是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者
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状况、家庭氛围的特点,家长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与情感变化等,无一不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要优质监护小学生的心理,必须积极争取家长的科学配合,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点工作。学校过去多采取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教小报、家校联系簿等方式,而现在则多采用家校一线通、排忧热线、校园网站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手段,及时与家长互通信息、交流情况,指导家长有机、同步地配合学校教育,同时适当带动与整合社区教育,对学生进行优质的心理监护。班主任要向家长多“报喜”、多提醒、多示范、多启发,科学地引导家长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心育替代体罚。事实已告诉我们,盲目误导者、自由放任者、家校(教师与家长)不和者,均会给小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影响,不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理监护的过程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直接促进者。
参考文献
[1]张春雨 健康心灵,快乐成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12,01。
[2]速览.教育,2011,06,08。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家长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很多任课老师都将精力放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但是近年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大量的小学生,存在不做或则少做家庭作业、上课不听讲、不服从老师管理等不良行为,给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更加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不正常现象并没有减少,那么刚刚进入校园学习的知识的一年级学生,为什么就不想要好好学习呢?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分析
小学低年级违纪主要表现在不做作业、上课不听讲、不服从管理等方面。小学生出现以上常见违纪,主要有:1.平常习惯差,作业速度慢,基本不能按时完成,经常出现少做或者不做作业的情况。2.有个别小学生惰性在作祟,天玩,管不住自己,注意力不够集中。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很好的管住自己,经常不做作业,不服从教师管理。3.任课老师有时不能及时批改作业,或者批改时没有检查作业是否收齐,让有些学生放松了要求,认为投机取巧老师也不会发现。养成不做作业或则少做作业的坏习惯。4.有的小学生不做作业是因为不会作业,主要由于智力等原因造成的学习障碍。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原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学生不良的习惯呢?根据不同资料总结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催化剂。有的孩子刚刚进入学校,还没有适应学校的生活,可能仅仅因为刚开学几堂课没有学好,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缺乏有效的引导。2.学习基础不牢固。每个班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同学,由于一次或则几次课没有学好,导致每次都落后,而显得在学习方面比较困惑、“落后”。他们并不是不完成作业,而是他们不会做。3.学习习惯比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是孩子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有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差,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讲,作业应付了事,自控能力很差。特别是回到家里,小学生还需要家长的督促和引导。
三、小学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及其带来的挑战
现阶段教育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家长和学校站在各自立场,所变现出来的立场差异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学校作为教育主题应该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学校不应当将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家长;另一方面,学校感觉自己的力量很有限,教育过程中很多需要家长的配合,但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千差万别,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愿意关心孩子教育。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单亲妈妈(爸爸)忙于工作养起这个家庭,无力关心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错误得不到纠正,逐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离异家庭孩子的成长已经埋下了阴影,稍微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孩子的自暴自弃。而留守儿童更是缺少父母的关爱。
四、学校引领下的家长制是化解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办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缺失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家长制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在施行家长制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学校的引领作用。2.发挥党员教师带头作用,使这些先进分子能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3.多方参与共同担起家长的重任。
五、认清家长的特殊地位,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1.家长要和学生交朋友。我遇到过一个女孩,她爸妈总是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会回来。我知道这个孩子的问题不是仅靠关注就能解决的,我必须帮助她想办法,帮她解决这个难题。就在我们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成了朋友,她变得非常相信我,开始主动找我聊天。渐渐地,我变成了她的朋友她的“妈妈”。2.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家庭的实际情况。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好计划,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比如很多孩子很想和父母聊天,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经常视频,并且约定帮助他们与爸爸妈妈定期通信。3.通过多项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家长”的爱。与学校协商,组织联谊活动,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将他们看成自己真正的子女,将家长“爱”的味道做出来。4.认清家长的含义。有的老师因为一时热血,当了一段时间的家长就感觉可以了,慢慢的流于形式。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很多学生的转变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既然将自己定位于家长,那么没有家长会仅仅关心自己“孩子”几天或则几个星期,我们需要真正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这些需要关系的孩子们。
六、结束语
对于学校而言,幸福的家庭其实不需要学校过多的关心,而破损的家庭缺是学校应该关注的要点。很多“不良学生”都来源于破损的家庭,这些家庭和孩子往往比较脆弱,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引领而只是简单的抛弃,很多时候孩子最终走上了真正“不良少年”的道路。在学校的引领下如果能够在小学阶段开始就注重弥补这些孩子的家庭缺憾,这些家庭缺失孩子就能够健康成长,对学校是一种成功,同时也造福了社会,捧起了一个个幸福的家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生 青春期教育 生命教育 家庭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社会环境,迫在眉梢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青春期性教育密切相关。青春期性教育对青少年儿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观、社会观等有深远影响。
近年相对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趋于弱势的小学生成为社会事件、校园事件的目标群体。据全国妇联统计:1997年下半年全国各地投诉个案135件,2000年上升到3081件。2009年仅媒体公开报道就有175人。事后调查其归因多为家长对孩子性教育意识淡薄,对性教育的内容模糊甚至空白,孩子没有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不清楚遇到此类危险时自我保护的方法。
2.教育环境,资源紧缺
教育部1999年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关于青春期教育的内容甚少, 2012年修订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仅限于小学高年级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以及中段的异往和建立异性同伴关系。我国尚未制定有关性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小学生青春期教育的教材和书籍资源相对不足、有限。
相对大中专,教育机制对小学生的青春期教育课程重视不够,设置缺乏稳定性。教师多兼任,一般由班主任在学生生活中遇事提及。另外调查显示:受传统观念影响,青春期教育课程中9.6%的教师能全部讲解此内容,36.3%有选择地讲解,其余 54.1%的教师则会一带而过或干脆不讲[1]。教师缺乏相关内容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培训学习,而这恰恰是教育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具备相应的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3.重塑观念 修复漏洞
性教育领域中我国普遍存在着(重女轻男)的倾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往往更加关注对女孩的性教育,而过于忽视男孩的性教育,对男孩的约束和道德责任感教育意识薄弱。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男性更易引起性冲动,和女性相比对网络及信息的吸入量和需求量更广、更多。全球青少年青春期年龄较上世纪普遍有所提前。全国妇联研究所1995年和1999年两项青春期教育需求评估调查显示,随着青春期普遍提前,青少年“非常希望了解生理发育知识”的占被调查总数的69.9%[2]。因此现阶段我国青春期教育着力点和方向标应向小学生偏移。青少年青春期知识迫切的需求与正规渠道获得伶仃的性知识形成反差和矛盾。加上社会媒体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广泛性,网络漏洞和监管的不完善性,这对控制力和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是巨大的危险和诱惑。畸形的渠道获得不良的性知识是导致青少年性方面产生不良的理念与行为的重要原因。
4.家庭教育 流于疏忽
我国近些年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但做到规模和普及任道重远。尤其是性教育方面,首先因为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家长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正规的性教育培训和学习,对性教育存在错误认知,认为此类知识无需教育,随年龄增长自然知道。还有些家长认为过早性教育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早熟。另外一部分家长认为不告知性知识是纯洁的保险箱[3]。在不知如何教,怎么教的情况下,采取回避态度。家长在性教育方面的空缺,自然把责任推给学校。在上述背景下,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没有得到充分自我认知的情况下,在激素水平作用下对自我出现的正常生理心理反应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疑惑感,这种性知识的正常需求和被压抑产生了一组矛盾。无形中将获得性知识的来源推向旁门左道。
二、相关概念
“青春期”是指由童年期逐渐向青年期过渡时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界定为10-19岁。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重要阶段,对毕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近年来青春期年龄界限有2-3年的提前。
“性教育”是一种性知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的教育[3]。其中包括生活教育、卫生教育、道德教育、责任教育和人格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大量研究表明,性教育与青少年的社会化、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的发展以及今后恋爱、择偶和婚姻家庭中的亲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性教育更应该是生命的教育,“终生”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也可以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4]。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以品德教育为主,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意义重大。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瑞典是全球第一个引领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由政府支持系统化展开,教育部将其列为必修课,教育范围包括幼儿到准父母。有效的减少了青少年性病、性犯罪等不良事件的发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性解放、性自由”对美国青少年产生了错误导向,导致少女怀孕逐年增加,性病、艾滋病骤然剧增,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和惨重代价。随后美英澳等国的“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以及联合国爱滋病规划署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A 代表避免婚前,B 代表对配偶或一个保持忠贞、不搞性乱,C 代表正确使用安全套)为代表的成功模式已被国际上普遍采用为青春期性教育的方法[5]。许多发达国家逐步意识到性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随之也先后开始探索研究实施青春期性教育。
2.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2.1起源甚早,历史搁浅
公元前500年孔子的《诗经》中提及有关性道德的教学内容,是我国最早有关性教育的记录。公元79年,班固编辑《白虎通德论》, 提出学习技艺外,学生应接受性教育,是中国最早的学校性教育。北宋后至封建社会,性教育被禁锢了很长时期,乃至我国性教育的发展受到阻断。
2.2不断发展,逐步深入
解放前周建人、鲁迅、张竞生等人曾倡导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1963年总理对《生理卫生》教材做出批示, “一定要把性卫生知识交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有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1986年姚佩宽[6]等人出版了第一部青春期性教育的教学参考书《青春期教育》。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88 年颁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和加强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1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初中全面开展青春期教育。此后,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继开展,有关青春期性教育的教本、科普读物、咨询手册,为青少年提供知识、信息与咨询服务的网站等呈现出多渠道发展的良好态势。将青春期性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变化,消除困惑。
2.3认识现状,与时俱进
(1)社会环境中害事件的不断出现郑重提醒我们对家长与孩子开展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的青春期教育的迫切性。(2)随着青春期的提前,小学开展青春期教育契机更好。6-12岁之间,即是弱势群体,最需要保护的时期,他们的性好奇和性探究不带有任何满足性生理需要的目的,他们把性当作知识来学习,就象他们认识汽车、植物一样。(3)由于观念的尚未转变,现代青春期教育多以中学、大学为重点,疏忽了小学教育。小学生现有的青春期教育教材凤毛菱角,也大多是蜻蜓点水、星星点点。内容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4)传统观念下,社会、家庭、学校等大小环境更注重对女童的青春期教育,而忽视男童的教育。这与人体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及社会现象有冲突。应更重视男童的道德教育与高尚的情操教育。(5)教育对象在力度和范围上应该由原来的以学生为对象向家长、教师为对象倾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我国性教育学家阮芳赋教授所说:“就像普通教育有德、智、体、美几个方面一样,性教育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几个方面。”
2.4未来展望、发展方向
根据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倾向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道德教育(尤其注重男童的道德教育)、尊重人性和认知情绪等方面。教学内容要做到知识清晰、程度适度、有趣游戏、联系大自然生物变化和活动为主。家庭教育也要一起学习参与其中,以理论为基础,生活实例为导向,讲座与研讨、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养家长学会科学的、系统的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尤其加强男童的道德教育。此外对青春期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采用标准化学习,间接的提高了教师性教育的专业能力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顾美皎.妇女保健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
[2]潘绥铭.中国性现状【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Pl~2
[3]彭晓辉主编.性科学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2年.
[4]蒋凌燕 当代美国青少年性教育的两大模式探析比较教育研究[J].(2009),7
篇5
关键词:口语能力;练习;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202-01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及意义
生命教育简而言之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帮助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的一种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的理解不仅包括人体外在物质的完整健康的教育还包括心理的健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自己,对于家庭、社会、甚至国家都有很大的作用。
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我们在关注着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今天,思考儿童生命的抉择能力,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生命教育的话题,它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文化熏陶、对生命的认识存在着密切联系!
二、当前吉林省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由于吉林省农村地区比较落后,小学生命教育长期来缺乏重视,生命教育跟不上其他科目教育,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教育部门调查发现,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生命与健康教育的缺失,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生命困惑与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的现状,一些学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校园伤害、意外事故、自杀等危及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对于出现这种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1.自身因素。小学生对生命健康的漠视,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年龄天性的影响,尚未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识,进而缺乏对生命的尊重。典型的案例:摘自新文化报吉林讯:2006年,永吉县一拉溪镇中心校因为课上课下传纸条,两个小学生打了起来,动手又动刀,严重伤害了生命健康。
2.家庭因素。家庭是小学生初步启蒙教育的一个阶段,然而农村家长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够很好对孩子进行生命知识方面的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长认为生命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无须说明,对孩子谈论生死话题显得过于沉重,担心过早谈死亡会影响学生。由于缺乏生命认知,小学生不能正确认知生命,产生了很多误解。
3.学校因素。长期以来,“学习科学知识是根本”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充斥着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功利化追求。不仅颠倒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还忽视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青少年“成长的烦恼”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适时的引导,缺乏人文关怀,生命教育的课题被长期搁置。对于学生需求的最基本的生命健康知识鲜有授及,有的教师作为授业者本身就不了解生命健康的知识,更有甚者还对学生本身表现出漠视健康的态度、行动。比如有的农村小学体罚学生,更能反映出相关的问题。学校的不够重视以及有些老师轻视导致的不仅是学生身体的伤害还有心灵的创伤,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社会因素。由于处在农村,整个社会大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家长甚至学生本人对生命健康教育的不重视。表现在舆论心理不够重视,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生命上有家长的保护肯定没事;农村的经济状况差,导致学校在设施教材人员配备上不能达到要求。由于社会对学生生命的不够重视,出现了很多威胁学生生命的案件。最典型的学生受害事件是据中国广播网报道2010年3月23日上午7时20分许,一名中年男子在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校门口手持砍刀,连续砍杀正在排队进校门的无辜学生,目前已造成9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中新网四平9月14日电(程宇)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某村一女性村民,为替自己的儿子“报仇”,举刀将同村两名小学生砍死后自杀,酿成一场悲剧。出现漠视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状况,并非单一因素影响,而是以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小学生生命教育。
三、加强吉林省农村小学生生命教育策略
为了加强吉林省农村生命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在中小学生中全面开展生命教育,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编制相关生命健康的教材,开设《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从身体以及心理方面的教育,教材编写要注重生活细节与生活相联系,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相联系,突出实用性、简便性、易懂性并且身体以及心理教育德兼顾性。在农村建立生命教育教学课;将生命教育列为考试科目,和其他科目一样进行同步测试。
2.学校、教师在生命教育中发挥最主要的作用。一方面,学校要制定适合自己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学校发展规划。把生命教育列为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凸显生命与健康关怀的校园文化。在课程设置上保留足够的时间学习生命教学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下工夫,根据吉林省情况,一周可以设置两节生命课,周二、周五可以各一节。生命教育不能只一味采取单一的课本教学,两节课其中一节在安全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课外活动(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生命教育)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具体做法是,在广泛收集、借鉴生命教育理念及内涵的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命意识发展的现状,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悟深刻的体验实践的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体验、领悟”,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达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
3.开展积极的家庭、社会全方位的生命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针对农村春夏秋农忙的特殊性以及农村家长的知识水平限制,教师可以定期家访知道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以及重视程度,在农闲季节可以组织家长来校听课便于学生、学校、家长形成统一认识。
开展生命与健康教育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推进我省中小学德育整体建设工程的重要举措。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应相结合,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运行,要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农村社会资源以及互动互补效应,为整体推进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篇6
期望是人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期望在这个效应中起着动力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关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而作为个体的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却常被忽视。在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父母的压力非常大,容易将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甚少。咸宁市是湖北省的一个中等城市,其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与湖北省其他城市比还有一段差距。在本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了解孩子的心理与期望,而是苦于没有途径。久而久之,儿童对父母的期望也就被忽视了。基于以上认识与状况,作者采用了问卷、文献检索等方法,在咸宁市的部分小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期提出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期望,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时间在2007年8月,采用的是作者自制的问卷《关于咸宁市小学生对父母的期望的调查问卷》,主要在咸宁市的咸安区、马桥镇、宝塔镇的小学生中展开。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问卷164份(男、女各82份),回收率达96.47%,涉及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小学生。调查所得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两组结论:
(一)小学生对父母的主要期望
1.期望独立。调查中有73.48%的小学生不希望父母给他们安排好作息时间;有65.85%小学生希望在遇到问题时由自己来做决定;有53.05%的小学生希望父母偶尔让他们帮忙做一做家务。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儿童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所以,家长首先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立能力,让他们在独立面对问题与处理问题当中不断成长起来。
2.期望得到理解与尊重。在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3.66%希望父母在和他们交谈时不做其他事和不要打断自己的话;有72.39%认为父母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看孩子的日记是不对的;有62.11%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扬自己。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希望父母把他们当作一个个体来予以尊重,希望父母可以说话算数、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等等。尊重是人的高级层次心理需要。人的归属感一旦得到满足,他们就要求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而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自信心。“蹲下身子跟孩子讲话”告诫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才能理解并尊重孩子,进而给孩子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家庭成长氛围。
3.期望家长重视他们的精神需要。调查中有72.56%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每天陪他们的时间有3小时以上;有31.10%的小学生希望得到的生日礼物是带他们到公园逛一天;有59.76%的小学生希望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且65.24%会和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小学生需要的发展方向是精神需要超过物质需要。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然而进入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希望已不再局限于物质满足,而是希望父母可以抽空多陪陪他们、与他们多沟通。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让他们从精神上感觉到父母的爱。
4.期望家庭和睦。调查中,父母吵架时,59.38%的小学生劝父母不要吵,27.50%感到害怕而一个人躲起来;有92.68%的小学生认为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应该打自己的孩子。父母的不和会让孩子感到受伤和不知所措,他们渴望父母可以和睦相处,并可以用比较温和与适当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由于对父母的依赖以及在家庭中处于相对弱势,即使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他们也只能选择去习惯去服从。比如有56.17%的小学生将父母对自己发脾气归因于自己做了错事。这对孩子以后的独立性与主见的发展会起到消极作用。
5.期望得到关注。调查中有64.20%的小学生希望父母能和老师有联系。儿童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等身边人的关注,并希望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但是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张扬,太过张扬会让有些孩子感觉到压力,甚至是自尊心受损。比如有62.11%小学生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扬自己,父母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完成关注过程。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1.对父母的要求较合理。儿童虽然对父母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们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合理的,能较理智地看待问题。调查中有73.48%的小学生就算父母没有期望中的那么多时间陪自己也不会生气。他们不会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只是希望父母在做些事做些决定时可以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如51.22%的小学生希望自己在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先帮自己分析,但由自己做决定。然而,由于个别孩子有些任性以及情绪情感发展的年龄、性别等差异,他们的期望中会表现出不合理的一面,比如25.61%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每天能有多于6小时的时间来陪自己,50%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所有的事情都能依从自己、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2.相信父母、依赖父母。父母与孩子长久地生活在一起,是孩子最亲和最相信与依赖的人。在有些问题上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意见、支持与帮助,调查中有76.22%的小学生希望碰到问题时父母能帮自己做分析;有59.76%的小学生希望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65.24%会和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
3.高级情感尤其是道德感得到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在进入小学后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才进一步发展起来。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自尊心、义务感、责任感、人道注意情感等。他们不再一味地依从父母和父母的观点,是非感与平等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调查中有74.85%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给予的问题答案有时是错的;有79.88%的小学生认为父母所做的事有时是错的,且74.65%认为父母做错了事也应该承认错误,要说对不起。此外,他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建立起来,比如有52.44%的小学生认为被父母打了的孩子应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4.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儿童不仅受到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更有来自家长与社会的多种多重
压力。调查中87.20%的家长会吵架,有75.61%的家长会对孩子发脾气,这些可能使孩子形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阴影。有42.07%的小学生参加了特长班,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别人的强,希望他们早日成材;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种种原因导致了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四、对家长的建议
1.正确、全面地了解与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看法并不总是准确和全面的,也不总是能够考虑到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察子失真”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许多父母容易犯的错误。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家长应该多了解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要注意全面观察、研究自己孩子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他们的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还要努力充实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点与缺点,找到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的方法,而不至于在孩子犯错时横加指责、大发雷霆甚至采用暴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从而有助于家长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2.理解、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孩子。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却很少有人认为他们是和成人一样的权利主体。儿童在父母与社会的呵护下有快乐成长的权利、基本的自由权利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而这些也恰是容易被父母忽视的,需要父母给予重视与尊重。“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和尊重别人。”可见尊重在教育孩子时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隐私、提问、观点、意见、人格等等。兴趣和爱好是孩子学习与进步的不竭动力。必须尊重孩子的爱好,因势利导,若要求孩子与家长的爱好保持一致,结果往往会扼杀孩子的灵性和才华;对孩子隐私的尊重也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孩子虽小也有属于自己的个体权利,是为人父母必须予以尊重的;而尊重孩子的提问则是保护孩子好奇心的良好途径,家长面对孩子的提问不可表现出不耐烦、轻视或是责备,而应努力去支持和帮助孩子解答疑问,并尽力诱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对他们独特的想法表示赞赏等。
3.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听他们与伙伴的谈话,听他们作文、日记里的心声,尤其还要听他们跟自己的谈话。和孩子的交流是十分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家长若能定期与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谈话、多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等,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动态和他们面临的一些困惑,以便在适当时机提供支持与帮助。
4.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在班级中的名次等。请家教、上课外辅导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项关于成宁市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偏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家长对子女学习的重视远高于其他方面。其实对孩子的培养不应只是局限在智力因素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独立性、自信心、责任感、理想、意志力、情绪、性格、求知欲等都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精神与品质,并且对他们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成绩的上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家长若能做到对两者的双重重视,双管齐下,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愉快和精神满足;民主、平等的家庭易使孩子感受到自尊自信;家长对人、对生活的热情态度及敬业精神易被孩子所效仿。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对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父母有信任感与亲近感。此外,父母还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等,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
6.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榜样示范法是家庭教育方法之一。可以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同伴做示范,而父母本身的示范则更有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说:“父母的威信根源只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为的各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包括父母两人的全部生活:他们的工作、理想、习惯、感觉和意图。”因为孩子是父母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作风等,以便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孩子心中树立起威信,这样父母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并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使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7.寻求社会帮助。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懂得寻求社会帮助,充分利用学校、媒体与社区等资源。家长要与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保持适度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状况与变化。尤其有些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家长更是要配合学校将其进行完善,使之为家庭和学校双方面服务。还有社区中的一些心理咨询处,父母在有疑问或无措时,可到这些地点进行咨询,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可任由其发展。
五、总结
从上文可以看出,小学生对父母的期望是具有多面性与合理性的。父母应重点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做到孩子的事情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科学的处理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6]陈敏.皮格马利翁效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8]李生兰.幼儿家庭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4]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 转化 策略
学困生因学习成绩不好而被列为特殊学生群体,如同心理困难生、经济困难生及违纪学生一样,都因自身一些特点而以群体性现象存在。数学学习讲究的是一些逻辑思维,需要更好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容易掌握。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讲,他们的特长是忘记能力,要他们去思考数学问题,会让他们觉得有难度,对题目的答案百思不得其解。久而久之,他们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更愿意去学习趣味性、故事性更强的语文。这样,容易造成数学学困生产生,他们无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愉悦体验。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从个体原因看,学生缺乏学习毅力
小学生性格不稳定,处于游玩的人生阶段,有时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与游玩的关系。有些学习缺泛吃苦精神,对面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没能持之以恒去学习、去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多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是采取拖延学习或回避难题的学习态度。数学学习讲究系统性,章节之间的知识有很大的连贯性。这种消积的学习方法,会造成不理解的知识越积越多,造成学习知识的断层现象。这样会一点点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一遇到数学课就感到头痛、瞌睡甚至逃课现象,数学学困生的存在就不足以为奇了。
(二)从教学原因看,教师育人方法不佳
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很大,一是教师存在偏爱。教师对成绩好的学习爱护有加,每次上课都有意无意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参与教学中。或者,教师在下课堂辅导学生学习时,总会第一时间走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旁边,主动为其辅导。教师这种偏爱的做法,对好学生是得益非浅,有助于他们更好树立学习数学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讲,他们会觉得老师的做法不公平,会因不喜欢数学教师而不喜欢学习数学;二是教学方法不当。现在都是采取班级集体受课,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没有深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没有根据大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去设计教学,造成一些学生虽然很努力去听课、去学习,但是因为不能很好理解透彻知识而成绩不佳的现象。
(三)从家庭原因看,家庭教育力度不足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与鼓励,需要家长对其学习进行引导。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忙碌于工作,没有时间或没有意识去辅导孩子学习,认为在市场经济年代,只要交了钱给学校,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的行为了。平时,家长很少过问孩子学习的事,更没有亲自去辅导孩子如何学好数学,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责怪孩子学习不努力、不争气。这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推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主要措施
(一)致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或课后作业内容安排方面,教师一开始要设计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题目,让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目的让学生收获学习数学的成功喜悦感,一点一滴积累学习数学的信心,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给学生设计一些内容难度相对大的数学题目,引领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惭序前进,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快乐,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同时,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形容安排方面,也要尽量采取现代多毁体教学手段,以相对轻松、直观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数学题目,把抽象的概念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体验,改变他们认为数学难学的抵触想法,渐渐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认同的心理,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背诵记忆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不是很强,如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其靠理解去学习,这不是明智之举,如果数学题目抽象性更强一些的话,他们可能会陷入理解的困境,失去学习数学的耐心与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好,记东西快且记得牢固的特点,对必要记着的数学知识点,如公式、符号、定义等,要强化记忆,以积累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让其在解题时能找到依据,更好从数学角度理解题目的意思。虽然我们不同意过分死记硬背的做法,但对于知识的积来来讲,它也不失是一种可行性的数学学习方法,能增加学生符号学习的能力,在短时期内能提高数学成绩。有些记忆好的小学生,能从头到尾记下整本书的内容,连课后练习题都能痛诵下来。一般来说,这样熟记课本知识的小学生数学成绩不会很差,因为考试的许多内容都从书本找得到,只要稍加触类旁通思考就能发现答案。
(三)家庭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一方面,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来自家庭特别是家长的鼓励,适当的表扬能给他们奋进的信心与勇气,增加他们学习数学的信息。家长过度的批评,小孩子学习成绩销有不理想就批评甚至体罚,很容易引起小孩子学习数学的逆反心理,错误认为是数学让他受到批评,心生暗恨,更没有心情与兴趣学习数学了;另一方面,家长除了要对孩子学习数学进行心理调适外,还要对小孩子耐心进行辅导。好动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平时上课时,可能会心存杂念而无法集注意力听老师讲授数学课,对许多数学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没能整体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很容易落下一些知识点。因此,家长可以利用晚上或假期时间,严格督促学习加强数学学习,通过提问、解答的形式,不断理清小孩子的数学知识困惑。
总之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耐心、有计划去推进。教师要开展爱心教育、个性教育,严格管理,加强引志,帮忙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校与家庭要加强沟通,利用家庭教育平台去辅导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与厚爱,获得家庭的学习动力,必将能引领他们回到勤奋好学之路。
参考文献:
篇8
家庭教育薄弱。作为第一教育基地的家庭,如今有许多也无法担当起教育子女的重任。离异家庭,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在许多班级中占到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更有一些家长教给孩子利己,以恶制恶,金钱至上等错误观点。家庭,学校不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出现了5+2<5的怪现象。
德育教学的随意性和学生成长的个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的习惯形成奠定的基础。当前,城区学校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班额普遍偏大,每班学生人数大多在70人左右。教师工作量增大,而学校主要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班主任大都担任了语文或数学的教学工作。每天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处理大量烦琐的班级日常工作。如:清洁,安全,学生的突发性状况等。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分身乏力,因而在德育方式上呈现出单一化、成人化、公式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中小学生有丰富多彩的思维方式,渴望符合自己特点的德育活动。这种朴素的心理要求在现阶段德育教学随意性较大的,以智育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情况下必然会受到压抑,从而产生一种“逆反心理”,拉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由于中小学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没有真正放在为首的位置,学校,社会,家庭没有三位一体,真正形成合力等客观存在的问题,中小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的自觉遵守,传统美德的继承,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方面都不能得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训练。这就像一棵小树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却得不到充足的阳光一样,我们怎么能不担忧在这样随意的德育教育下孩子能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文明礼仪,继承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
针对现状应采取的对策
诚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未来中国的希望。为了培养出有良好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文明礼仪,能继承传统美德的,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合格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1、德育组织形式社会化。仔细思考,我们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之所以未尽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不够,缺乏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经验,未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近年来的德育研究与实践告诉人们,要取得中小学德育的最佳效果,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一起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政府与社会积极配合。政府与社会积极配合,通过成立学校德育社区教育委员会,划片治理,包校到区,明确社区教育的职责、任务、目标、分工等问题,并逐级落实的办法,构建“一主两翼”的社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德育为中心开展共建、共管、共育活动,优化德育的外部环境,增强学校德育效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社区教育格局。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学校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其次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最后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
2、学校德育内容课程化,设德育专职教师,保证德育活动专项资金。
(1)德育内容课程化。德育内容课程化是学校实施德育内容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学校德育内容逐步实现全面、系统、具体。现阶段我县各个学校通常都能够从实际出发,联系具体实际,进行大量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大都对提高学生德育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发展而言,其全面性、系统性、必要性从量和质上缺乏教育的规定性,必然造成德育的盲目性。克服盲目性、明晰规定性的基本途径,就是德育课程化,使德育的目标内容、计划和方法成为广大教师自觉操作的规范。世界上不少国家都以课程方式明确规定了德育的训练项目、时间和程序,这种课程与学科课程从规定上和实施上的不同特点在于,有共同的明确目标和相对统一的教育要求,但在内容和方法上有相对的选择性。因此,县教委应组织学校德育专职教师在我国德育大目标的指导下,联系学生和当前社会实际,制订一套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分阶段有序进行的德育课程。使学校德育不再宽泛、无序。
(2)学校设德育专职教师。现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由思品课,班队会组成。思品课上的德育教育由于只局限于书本收效甚微。班队会由于前面谈到的班主任工作量的繁重也质量不高。要想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落到实处,应该设专门的德育教师,从而保证教师有充足时间,精力实行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分阶段有序进行的德育教育。
(3)政府应保证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项资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德育的手段必须现代化,随着学生视野的不断拓展,与社会接触的增加,德育的形式也必须多样化,其中许多问题如果没有经费的保证,是无法解决的。因而,政府应保证学校的德育活动专项资金。
篇9
一、 为人师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身正为师,言正为范",作为一名肩负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重任的班主任,我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在完成汉语言文学本科的自学后,我又报考了教育学本科段的自学考试,并不断阅读、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美好的师德形象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南针和引路人。育人是班主任的天职,人们常把教师喻为蜡烛,而我甘作照亮学生的蜡烛,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用自己真、深、诚的爱唤起学生的心田,引导、激发学生战线自己的才能、爱好和兴趣,知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求,从而不断推进学生素质有全面发展。
二、 热爱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一个班级中,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由于学声的性格、年龄、心理、家庭环境等存在差异,所以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让自己的工作做到深入、细致。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里去。"作为班主任,我与学生谈心,与学生活动,与学生一起劳动,脏活、累活带头干,把教室作为自己的办公室,在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人际交往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困惑。
我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轻视、放弃任何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加倍关心他们,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牺牲节假日的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我至信,耐心细致的教育会像阳光雨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从对班级"两有生"坚持不懈的转化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爱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爱是扬起自信的风帆。
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我在班级中还实施了"流动班长制"。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与每周值日的班干一同管理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能过一次当班长的瘾,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行列中,在参与中提高,在提高中参与,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行动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对照,争取以最好的形象当一天值日班长,在他们幼小的心田升腾起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决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班级增添光彩。
三、 规范行为,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南和准则,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整个少年儿童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少年儿童良好品行的形象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调动学生学规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把规范的要求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四、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多封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本班成立了小星星文学社、足球小队和假日小队,积极开展争章达标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在时间活动中进行体验也是班主任的工作重要内容,它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现代教育规律。尽管人类长期积累的许多知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但更是需要学生通过亲生实践去理解、认识和掌握的。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假日小队,作为班主任,我时常听取他们的汇报,和他们一起参加到为民服务中去。
五、优化环境,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为了给学生创造清新、优美的学习环境,我注意加强和其他认可教师的联系,向他们了解学生的情况,共商教育良策,并以教室和卫生责任区的净化和美化为重点,在班级建立了规范评比栏、班级小看台、中队角、雏鹰争章园地,学习园地,每周之星评比栏等,开展卫生"十无"活动,学生生活在一个布置优美、和睦友爱、环境舒适的班级中,觉得无比快乐、充实,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在班级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以养成。
篇10
关键词 小学生;责任心;培养
责任心是人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积极关注和心理投入的自觉态度。它的外在表现是对某一任务的积极行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跨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自我责任心的培养。但是,目前,广大教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到,今天的小学生责任意识谈薄,缺乏责任心。 学校要配合社会、家庭一道重视对小学生优秀情感、优秀意志的培养。
一、造成现阶段小学生责任心下降的原因
经常看到在学校安排的值周劳动和大扫除,学生们能溜则溜,溜不成就走过场,看不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这些充分可以看出小学生责任心的缺乏。治病必先查明病因,只有探明造成小学生责任心弱化的原因,下一步的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学校教育的偏颇
目前许多教师,学生过多地关注知识技巧的学习,忽视可以与学习相得益彰的自信、刻苦、忍耐、责任心等意志品质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这样的意识:学习是万万不可放松的,而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据网上资料显示,德育后进生100%是缺乏责任心的孩子,学习上的后进生,92.3%是由于自己的学习缺乏责任而逐步引起成绩下滑,从而成为学习上的困难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或流于形式,致使许多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爱心和责任心,对身边的事物和他人的痛苦表现冷漠。
2.家庭教育方式的失误
在当代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中,孩子成了物理上的中心。祖辈父辈的情感寄托又让他们成了家庭精神,意识的中心。即使看到一些问题,也往往严厉不足,迁就有余。孩子犯了错误,明明该承担责任,一些开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得不到长辈的理解和支持。长此以往,孩子就变成一个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的异类,更难以去热心助人,做事公事私事都不太认真,干什么事都不专心。像我们学校每次放学后,总会看到一年级的教室中,总有那么两三个家长拿着扫帚在认真地扫着地,而该值日的他们的宝贝孩子们却站在一旁休息,看到这些场景总让人担心。
3.社会环境的繁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小学生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繁杂。游戏厅、KTV、网吧等充斥于学校周围,使他们每天“陶醉”其中;人们在经济意识增强的同时,道德意识反而削弱了,诸如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的现象的存在,使学生耳濡目染,势必影响小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二、责任心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优化课堂教育,激发责任感
课堂教学始终是德育重要阵地,是德育过程的新起点。身为班主任,我十分重视在自己所认教的课程中,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创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长期受到教育的影响。如:刚入学的孩子们,就可以重点抓养成教育,课前摆放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座位周围无废纸。这两项同步训练,有目标,有措施,在此过程中,每周进行一次自理能力大比武,在班级设立的红花台上对自理表现有点滴进步的学生以小星星的奖励,来巩固强化他们取得的成果。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积极性变高了,更乐意朝着更优秀的方面努力。
2.联合家庭力量,培养责任感
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学生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要在家庭中去巩固,去发扬,家长和学校要互通信息,协调一致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父母座谈、谈心。要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致起来,避免养成学生的“双面人”性格。
例如,有的学生在学校玲珑乖巧,有了委屈也忍气吞声,但是一回家就任性跋扈,把气往父母身上撒,而不懂得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当由传统的家长制改为平等交流的朋友关系。父母多的是生活阅历,而孩子的知识面较广,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有利于教学相长。有时候,家长不妨讲一讲成年人的苦恼,家庭的琐事,工作的困惑,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父母的辛苦,产生为家庭、父母分担忧虑的愿望,这种责任感的产生会使他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独立位置,减少依赖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融入现实社会,增强责任感
学生虽小,但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应使他们参与一些社会生活,让他们意识到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可以适时适量地让他们参加一些公益劳动,社区活动,自由组成小组,定服务对象,定时间,定队员开展为社会,为他人(有困难的人、孤寡老人)常年服务。
责任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催化和促进作用。教师只有从各方面寻找学生责任心弱化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将责任心的培养寓于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从一时一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不放过每一个教育影响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让责任意识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成为他们人格结构的一部分,继而外显为他们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让学生成为能主动负责的人。
参考文献:
[1]冯会发.学生责任心及其培养之管见[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1,3.
[2]刘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