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表彰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表彰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条本办法确定的考核对象为:
1、金融管理机构:人民银行县支行、银监分局办事处;
2、商业金融机构(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工商银行县支行、农业银行县支行、建设银行县支行、县农村信用联社、邮储银行县支行、县汇通小额贷款公司。
第三条表彰奖励的前置条件
被考核的商业金融机构除按第四条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外,还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前置条件,方可获得表彰奖励:
1、年度贷款增幅达到10%以上;
2、年度余额贷存比不低于20%且比上年最少提高5个百分点;
3、年度考评分总分必须达60分以上;
4、年度内未发生重大金融安全事件。
第四条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
1、各项贷款月均余额较上年增加额(35分):考核基数为全县平均数,基本分35分,每高于或低于考核基数0.01亿元增减2分,加分上不封顶,扣分至零分止。
2、各项贷款月均余额较上年增幅(25分):考核基数为全县平均数,基本分25分,每高于或低于考核基数1个百分点增减1分,加分至30分止(含基本分),扣分至零分止。
3、当年新增贷存款比例(15分):考核基数为全县平均数,基本分15分,每高于或低于考核基数2个百分点增减1分,加分至18分止,扣分至零分止;小额贷款公司按各商业银行得分的平均数计算。
4、年末贷存款余额比例(15分):考核基数为全县平均数,基本分15分,每高于或低于考核基数2个百分点增加或扣减1分,加分至18分止(含基本分),扣分至零分止;小额贷款公司按各商业银行得分的平均数计算。
5、银企对接承诺贷款兑现率(10分):达到90%得基本分10分,每高于或低于考核基数2个百分点增减1分,加分至12分止(含基本分),扣分至零分止。
各金融机构综合得分为以上各项指标的单项得分之和。金融机构因经营体制改革未纳入当地统计的县内贷款,由该机构提供贷款资金进账凭证,经考核小组审核确认后还原计算。
第五条考核程序
考核工作由县发改委(金融办)牵头,县人行、银监分局办事处、经信委、财政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在审查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按记分方法计算综合得分,并对照奖励条件排出奖励名次,报县政府审定。
第六条表彰奖励
(一)对县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结果在全县范围内予以通报,并抄送各金融机构的上级机关。
(二)对考核前三名,且得分在60分以上的,由县政府进行通报表彰。第一名奖励5万元,第二名奖励3万元,第三名奖励2万元。
(三)县人民银行、银监分局办事处在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加强金融服务、履行金融监管等方面工作成绩显著,且各商业银行均达到第三条的第1、4款条件,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贷存比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由县政府授予优秀管理奖,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
(四)对获得表彰奖励的金融机构,在财政资金及机关事业单位存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奖励资金由县财政安排。用于奖励给获奖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其中主要领导不低于40%。
(六)对获奖单位职工的奖励,由各单位根据自身财务制度和财务状况自行确定,原则上不超过一个月工资额,所需要经费由所在单位解决。
篇2
第一条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规范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中的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三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党管人才原则;
(二)引进、培养和使用并重原则;
(三)政府引导、单位主体、市场配置原则。
第二章人才引进
第四条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是指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先进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烟草、食品、纺织、林纸等传统产业所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应用型和关键领域的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金融人才(以下简称“三高”人才),以及由“三高”人才率领的创新专业研发和管理团队;
(三)省(部)级以上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五)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
(六)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七)拥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专利或专有技术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人才或团队;
(八)其他具有特殊才能的、应用型的,能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
第五条引进人才坚持市场化配置,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实行双向选择。
第六条对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可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分离,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标准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商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月薪制或年薪制。鼓励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实行技术入股、智力入股、资金入股、管理入股等新的分配方式,收入分配比例由受益单位与引进人才协商确定。
第七条对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按下列条件和标准对用人单位和引进人才予以经费支持:
(一)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一)、(二)、(三)项规定条件,且与用人单位签订三年以上(含三年,下同)正式合同的,由市人民政府分别拨付150万元、80万元、50万元给用人单位,用于为引进人才提供安家补助费和事业启动资金,其中安家补助费不低于30%。用人单位根据市人民政府的经费支持标准,按不低于1:1的比例予以配套。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一)项规定条件,未享受本条(一)项规定待遇的,由市人民政府按实际在我市工作时间,每月发放10000元生活津贴;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二)、(三)项规定条件,与用人单位签订三年以下、二年以上(含二年,下同)正式合同的,由市人民政府按实际在我市工作时间,每月分别发放5000元、3000元生活津贴。
(三)符合本办法第四条(四)、(五)、(六)项规定条件,且与企业单位签订三年以上正式合同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分别发放6万元、5万元、4万元安家补助费,分三年发放到位。
(四)符合本办法第四条(四)、(五)项规定条件,且与事业单位签订三年以上正式合同的,分别发放6万元、5万元安家补助费,分三年发放到位。
(五)符合本办法第四条(四)、(五)、(六)项规定条件,到企业直接从事科研、生产、经营,且与企业单位签订二年以上正式合同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发放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发放标准为:属第四条(四)项规定条件的,每月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各1000元;属第四条(五)项规定条件的,每月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各800元;属第四条(六)项规定条件的,每月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各500元。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最长发放期限为五年,每年核发一次。
(六)属于柔性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且未享受上述待遇的,可由专家认定委员会研究确定待遇,实行一事一议。
夫妻双方同为引进人才的,住房补贴按一方享受的最高标准执行。
用人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
第八条引进到我市工作,且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一)、(二)、(三)项规定条件的人才,自引进之日起,五年内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按受益财政关系全额兑现奖励。
引进到我市工业企业工作,且符合本办法第四条除(一)、(二)、(三)项规定条件之外的高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年缴纳个人所得税在2万以上的,自引进之日起,五年内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50%按受益财政关系兑现奖励。
第九条引进人才的科研经费,可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优先安排。对引进人才携带的高科技开发项目、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办领办高新技术领域的合资合作或独资项目、对传统产业有重大升级作用的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通过产业引导资金、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等渠道给予经费资助。
第十条对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引进人才已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程序认定后,在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内优先聘用。
第十一条引进人才落户我市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其配偶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可优先调入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原没有正式工作的,优先办理社会保障手续,并由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协助安排其就业。引进人才的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学校就读。
第十二条对引进人才可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纳入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享受相应的教育培训和业务资料补助费等待遇。作出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优先推荐为市级以上人才奖、科学技术奖和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候选人,优先申报评审和破格晋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
第十三条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引进人才,可随时办理引进手续,并实行人才自由流动政策。引进人才的人事档案由市人力资源开发交流服务中心的,免收人事费用。事业单位编制内引进专业对口、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紧缺急需人才,经有关部门批准认定,可破格聘用。事业单位编制已满,确需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由用人单位事先向编制和人事主管部门申报,经人事主管部门认定后,由编制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编制事宜。
第三章人才培养
第十四条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市、县两级人才培养投入资金每年应与财政收入相应增长,事业单位每年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人才培养,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人才培养。
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人才智力开发事业,拓宽人才培训教育投资渠道。
第十五条完善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培养措施。每年选派10名左右第一、二层次人选外出培训深造,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按第一层次人选每人3万元、第二层次人选每人2万元的标准给予培训经费补贴。加大对工程人选学习业务经费的投入,第一、二层次人选在担任工程人选期间,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分别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1500元的业务资料补助费;第三层次人选由区县(市)人民政府或工程人选所在单位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业务资料补助费,实行实报实销。
第十六条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加快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加速培养博士后人才资源,鼓励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大力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从市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中每年给予现有工作站科研经费10万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和技术中心,对新建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并给予一定的研发经费支持。支持企业以技术研发机构为依托,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制定相应吸引人才来园区创业政策。
第十七条加大人才继续教育力度。围绕我市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举办高层次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常讲学交流。建立和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家培养机制,组建企业人才沙龙,定期开展学习交流。
第十八条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职培养各类人才,不断提升人才的素质和水平。对我市事业单位现有人才中通过培训深造新取得博士学位,且与用人单位签订回原单位工作不少于三年服务协议的,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2万元。对我市工业企业现有人才中拥有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或者通过培训深造新取得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参照人才引进政策的相关标准发放生活津贴。
鼓励各系统、各行业和企业组织各种中短期培训,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境)内外培训或到发达地区或企业跟班学习、挂职锻炼。
第十九条实施“名师名家”培养工程。每三年开展一次市“名师名家”评选活动,每次评选30名左右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突出贡献的专家、行家、能人和专业领军人物作为市“名师名家”,由市人民政府每人每年发放生活津贴6000元。最长发放期限为三年,每年核发一次。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章人才使用
第二十条实行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不损害本单位或他人利益前提下,经本单位许可,到市内其他单位兼职(聘职),参与技术开发研究,兼职(聘职)收入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确定。
第二十一条鼓励人才创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经本单位同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承包、领办、创办企业或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五年内保留档案工资,参加正常晋档晋级,创业期间享受现行相关优惠政策。五年期满后,本人要求回原单位工作的,由原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安排,工龄连续计算。
第二十二条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锻炼。对通过科技特派员、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医生晋升职称前下乡锻炼、星火“12396”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载体,到农村基层和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其在原单位的职务、职称以及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保持不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
第二十三条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决策咨询和参政议政作用。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研究论证,提出意见、建议和方案,作为决策参考,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优先推荐符合条件且个人有意愿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建立和完善激励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保护好各类人才在专利技术、科研成果等方面享有的权益,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人才服务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办好人才市场,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完善服务体系。
第二十五条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设,不断扩充入库人选。建立人才信息制度,定期重大人才活动、人才政策信息和急需人才专业目录,提供创新成果交流、继续教育、技术成果交易、投融资和技术支持等服务。成立高端人才俱乐部,促进高端人才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第二十六条加强专家的联系与服务。完善市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充分听取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专家慰问、休假疗养制度,定期开展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工作,建立专家健康档案,开展专家健康管理,开通专家看病就医“绿色通道”。
第二十七条设立专家认定委员会。专家认定委员会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和聘请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审定高层次人才范围对象,对引进人才和现有优秀人才资格进行认定,为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咨询建议等。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条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以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分类分层次、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各类人才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果进行评价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工资、续聘职务、评定职称、兑现补贴、实施奖励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加强人才工作督促检查。将人才工作纳入区县(市)绩效评估和市直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市人才工作的优惠政策和各类人才的优秀事迹、突出贡献等,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资金保障与奖励
第三十一条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状况逐年提高。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表彰奖励等工作,专款专用。
对本办法第七条(四)项规定的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安家补助费和第十八条规定的事业单位在职人才培养的一次性经费补助,由同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承担50%,其余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
各区县(市)要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和引导力度,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应按一定比例相应增长。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人才开发的专项资金。
第三十二条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篇3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浙委[*]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若干意见》实施情况,现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取消粮食定购任务,优化土地种养结构
1、从今年起,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放开粮食市场,鼓励县内外经营粮食的企业直接到农村收购粮食,从事粮食批发经营、代储代销等各种经营业务放开粮食购销价格,不再实行保护价和价外价补贴。鼓励投资者创办粮食交易专业市场。
2、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效为目标,自主调整耕地种养结构,放手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允许农民在耕地上发展水产养殖及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着力提高经济作物、水产、畜禽等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3、在规划指导下,经县农红、土管部门认定,对在耕地上建造临时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管理用房的,免收临时用地管理费,所占面积不作为减少耕地考核。由村经济合作社与用地单位协商落实复耕保障措施。
4、积极引导和帮助种粮大户发展多种经营。对于无法调整结构的种粮大户,即使承包合同未到期,也应允许其退包。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县粮食部门、国有粮食企业在落实储备粮轮换时,要向种大户倾斜,由粮食部门委托国有粮食企业与种粮大户签订产销合同,组织收购。
5、从今年起,农业税取消现粮征购,全部实行缴纳代金的征收办法。各乡镇要积极培育粮食产销中介组织,帮助做好粮食出路的服务工作。
6、按照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不重复交叉征收和原则,凡在原粮食耕地上常年调整发展水、蔬菜、龙卉、苗木生产和养殖的,只征收农业税、不计征农业特产税。在其它土地上发展经济作物或水产养殖的,其农业特产税按粮食耕地的农业税标准征收。对于开发“四荒”资源从事农产品生产的,自有收入之时起,其应缴的农业特产税、所得税前五年由政府全额奖励,第六至第八年给予50%鼓励。
二、完善农业经营机制,促进资源规模经营
1、在稳定土地承包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收益权。农户依法转让承包权或转为非农户口的,其经营收益权按土地二轮延包政策不变。对已转为非农户口并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其家庭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享受城镇人口最低保障标准待遇。
2、鼓励农民按照市场机制出让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农户可以直接转包,也可以由村经济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由村经济合作社代为转包的,其转包收益的80%以上返回给拥有承包权的农民。
3、对二、三产业较发达的地区,鼓励以村经济合作社这单位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指导下,运用股份制等形式,使农户承包土地收益权货币化,逐步形成农业生产用地要素市场。
4、鼓励村经济合作社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参与不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开展物业租赁经营等。鼓励村经济合作社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治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对新增耕地面积由村集体统一招标承包。对土地整理获得的建设用地折抵指标自用有余部门,可通过有偿转让增加集体收入。
三、推进农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1、加大对良种、良法为核心的科技开发推广力度。按照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的要求,鼓励科研推广机构、企业等积极兴办蜜梨、茶叶、名优水产、瓜果菜、蜂业、肉兔等主导产业(产品)的种子种苗基地和示范基础,从事优新品种、技术的引进推广。县里每年评定一批良种、良技推广项目和标范基地,并按其投资额给予5-20%的定项补助。
2、结合农技推广体制改革,鼓励农业事业单位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其服务所得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一定3年不变。鼓励兴办各种民营农业科研推广和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其农业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开办起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3、鼓励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兴办农产品基地、农业企业或以资金、技术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营所得全部归个人所有。
4、鼓励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离岗从事农业产业化经理。经与单位签定合同后,离岗经营收益全部归个人所有。离岗期间身份不变,工资、职称等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待遇按桐政发[*]48号文件享受。
四、扶持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龙头
1、农产品加工企业可按规定提取税前利润的5-10%作为风险基金,专项用于企业和农业生产风险、价格风险的补偿。被确认为县级以上企业龙头企业的,确认当年其从事种养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收入,所得税由县政府全额奖励。
2、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所需用地,可直接向村经济合作社租赁或承包,只办备案不办审批手续。发展农产品加工等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由县土管总门负责解决用地指标,并免收级差地租。
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对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储藏保鲜、深加工方面的技术引进、改造项目,达不到桐政[*]1号文件规定的技改贴息规模的,经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审查立项,项目建成验收后,县政府按其投入3%的比例给予技改补助。
4、对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用电,在收取用电增容费、电网建设费和计缴种养生产用电电价时,在一定时期内予以优惠。
5、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运销经营鲜活农产品,经县政府批准,在县内开通“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
6、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在贷款投放上应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为主,允许农户以房屋产权证作抵押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县建设、土管、房管部门要以最优的收费和服务,加快农村房产证发放。各乡镇、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探索农民贷款担保协会、土地和山林承包权证押贷款等办法,协助解决农民资金困难。
7、县里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一定五年,用于扶持经济效益好、带动农户多、市场畅销的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促销。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开展内部品牌整合,争创农业名牌。
五、完善奖励办法,调动发展效益农业的积极性
1、鼓励农业企业注册商标,对投入生活经营的新注册农产品商标每只奖励500元。对持有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其品牌规模达到年销售500万元以上或当年被评为市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含省级以上展示会优惠奖、省级总门评比优胜奖)的,县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10000元,奖金专项用于获奖产品的广告宣传、参展、促销。
2、开展龙头企业、龙头市场、优秀协会、营销大户评比命名,以带动农户、开拓市场,培育名牌和经济效益为标准,每年评比若干名,由县政府给予命名表彰,分别给予1000-3000元的奖励。
篇4
一、充分认识加快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
近两年来,全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大工业调整振兴力度,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特色产业长足发展,产业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特别是家具产业,建立了省木制家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出口木制品安全示范区和市家具行业技术中心,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优质木制家具生产基地。二是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纤维素产业,产业链延伸快,单体规模大,财税贡献率高,逐渐形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产业基地。在正视成绩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在重大项目培植、工业对财政贡献率等方面同先进县(市、区)相比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规模效益不高,优势产业不够强,产业链衔接不紧;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牢固树立,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偏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科技贡献率和品牌价值贡献率不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经营模式比较粗放,资源能源消耗偏高,产业整体素质较低;四是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些严重阻碍了全县工业化进程。
正确分析全县工业发展现状,立足国家扩大内需、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全县各级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快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意义,坚定“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的思想,增强紧迫感和压力感,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推进全县工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跨越。
二、工作思路和任务目标
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膨胀规模、优化结构、壮大产业、提高贡献为目的,以“重点突破、分类推进”为措施,积极营造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和跳跃发展的浓厚氛围,通过加大投入、技术创新、创建名优品牌和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我县产业强、企业壮、产品优和贡献大的工业新格局。
任务目标: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立足我县实际,以家具业、五金机械(铁路器材、汽车零部件、纺织机械、电梯及配件、电子衡器)、生物化工(纤维素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强化配套协作,推动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到2012年,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餐桌餐椅、纤维素、五金机械三大基地。其中,餐桌餐椅市场份额由江北的30%提高到50%以上;纤维素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
二是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三年内,培植5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骨干企业;2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企业。家具业、五金机械、生物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中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和利税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占整个产业的40%以上。
三是财税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到2012年,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6家,超500万元的10家,超100万元的20家。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投入,强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机遇,立足家具、五金机械、生物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用足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把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发展的强力引擎。筛选工业项目建设优质载体,打造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亮点工程。对列入市级重点的中泰公司热镀铝锌硅复合板材项目、宝德龙公司健身器材扩建项目、瑞丰公司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及冷链物流项目、普瑞特公司电梯整梯项目加大培植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工业项目支持。发改、经贸等职能部门要设立专门班子,安排专业人员,积极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凡获国家和省、市支持的项目,要求企业配套的资金,必须确保足额按时到位。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推进,尽快使项目建成达产,为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培植骨干企业,引领产业优化升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把优质生产要素、最优惠政策向骨干企业倾斜,扶优扶强。2012年前,着力培植5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是:中泰公司、晋煤同辉公司、美华公司、三岭公司、宝德龙公司;10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骨干企业,分别是:华伟公司、弹簧公司、宏业汽配公司、普瑞特公司、天翔精制棉公司、华兴塑胶公司、天津融商公司、瑞丰食品公司、又一春生化公司、恒瑞精制棉公司。对重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纳入,对跟不上发展形势的企业随时调出。
(三)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开发新产品。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冠名,扶持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档次,企业扩张技改投入享受招商引资项目的一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建设。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申报、管理和保护工作。对主持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并获得认可和实施的企业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更新装备,充分运用增值税转型政策,利用信贷、融资租赁、信托等方式加快设备更新。
(四)加强扶持引导,鼓励企业创品牌拓市场。支持企业创建品牌。从2010年起,每年滚动选择2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作为争创名牌名品的培育扶持对象。每年争创国家级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以上,省级品牌5个以上,市级品牌10个以上。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县乡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举办产品展销会和参加国内外产品展销的费用补助。对企业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展及品牌会和省、市政府组织展洽会,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定确认后,展位费由政府给予一定补助。提高本地产品配套程度。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制定优惠税收政策,扶持工业企业从县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
(五)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聚集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里重点完善经济开发区的配套建设和功能提高。同时加大对乡镇(区、办)产业园区扶持力度。推进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凡新建和引进项目,除对建厂选址有特殊要求的能源、资源类项目外,按照工业布局规划和环保要求必须进入工业园区。对不能进入工业园区的特殊工业项目,须经县政府审核批准。突出园区定位,推进园区产业调整,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家具产业项目主要向镇、时集镇、张大庄乡、大柳镇集中,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向镇、柴胡店镇、长官镇集中。完善工业集中区利益分配机制。凡属“飞地工业”模式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新建企业产生的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归引资方财政。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抓好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县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对按企业需求和纳税额指标引进的应届大学生到企业工作的,事业列编、财政列支,企业工作满5年后根据本人意愿可进机关工作,德才兼备的优先提拔重用。愿在企业工作的,保留财政供养人员待遇。鼓励企业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对行业领域领军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切实落实专业人才的政治生活待遇,对社会知名度高的专家学者,可授予政府顾问等荣誉称号。对修建专家楼、人才居住公寓的企业在土地征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要围绕我县家具、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化工等特色产业在高校或职业学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大力培养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企业应将其提取的教育经费用于职工技能培训,其培训经费不足部分,由县劳动保障部门按规定给予适当补贴。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按纳税金额和社会贡献排位次,给予表彰奖励。切实提高企业家的待遇和地位。聘请一批知名企业家担任县、乡政府经济发展顾问,在各级劳动模范、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增加企业家的比例,为企业家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畅通人才流通渠道,根据工作需要,选拔优秀中青年企业家到有关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挂职,选派部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建立激励机制,对纳税大户在子女就业安置上给予适当照顾。
四、健全保障机制,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一)强化振兴工业经济工作机制。成立县振兴工业经济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负责领导全县振兴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经贸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业项目推进中的具体问题,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预测、协调和预警。制订振兴工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奖励办法,提高工业在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和招商引资目标管理中的权重,强化工业发展目标专项考核。根据我县工业发展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制定《加快县工业经济发展实施重点产业专业招商工作方案》,成立产业招商和引才小组,采取定点定向招商,提高招商质量。建立县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联系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强化“一个重大项目、一个领导挂帅、一个部门为主负责、一个专门班子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加强督查协调,严格责任追究。各乡镇(区、办)也要建立相应领导机制,加快推进本地工业经济发展。
篇5
同志们:
过去的一年,在全县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配合下,圆满实现了年度既定工作目标,从市上反馈情况看,生产总值增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指标排名全市前三位。在此,我谨向在座各位付出的艰辛工作表示衷心感谢!新的一年,我们要巩固大好发展局面、维护良好发展势头,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面临的任务将会更重,我们要借势而为、乘势而上,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的昂扬斗志、务实高效的实干精神,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按照会议安排,我先就分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抓实抓牢
项目建设是稳增长的动力之源,要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中省投资抓争取、市场投资抓招商、项目建设抓环境”的要求,坚定不移的向上争取项目、加强招商引资和推动项目建设。一要迅速掀起大干快上的建设。坚持计划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竣工、建成项目抓投产,分层分类抓推动。年前,县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且县政府办已将一季度拟开工项目及需要加快推进的项目建设任务进行了分解下达,各镇、各部门要按照要求抓好落实,要立即督促项目业主复工,做到人员到工地、机械到现场、施工到一线。县政府督查室、发改局、统计局要就项目建设开展一次专项督查,排出日程,落实责任,加快建设进度,督促在建项目尽快复工,力促一批项目上马开工,尽快形成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二要促进一批项目尽快投产。要切实做好项目建设环境保障,继续实行项目建设“四三五”工作机制,坚持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包抓领导的协调推动作用、责任部门的组织实施作用以及各镇的征迁及环境保障作用,各责任单位要对在建项目进行跟踪,及时向包抓领导汇报建设情况,请包抓领导牵头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尤其是要重点解决好征地拆迁、环境保障、资金筹措、施工组织等方面的问题,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强买强卖、强揽工程以及无理取闹等故意阻工行为,确保全年150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0个县级重点项目、6个市级重点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这里要特别要求全力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市政电网配套工程,让全县人民能够用上优质安全的放心电。三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投资。要加大对各单位争取项目资金情况的考核奖惩,强化各单位积极向上争取中省投资的导向和意识。县财政局、发改局要尽快将争取任务下达到各责任单位,各镇、各部门要继续发扬“无中生有编项目、闻风而动跑项目、锲而不舍争项目、软磨硬泡要项目”的精神争资金、跑项目。当前,各单位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研究谋划项目,积极从政策导向、规划方案以及民生工程、产业发展、基础建设中生产项目,充分利用上级部门编制新一年项目计划的有利时机,搞好对接、加强争取,力争更多项目进入省市计划盘子。四要加强储备夯实基础。按照“分级储备、县镇联动、滚动更新”的思路抓项目储备,建立项目开发储备制度,对项目库实行分类动态管理。要着力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组建项目咨询服务中心,建立项目审批联动机制,实行定期集中审批,各责任单位要超前启动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立项报批、工程招标、征地拆迁等工作,县发改、国土、规划、住建、环保等部门要快捷高效办理项目建设相关审批要件,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投资统计数据报送工作,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
二、坚持把工业招商放在加快发展的重要位置紧抓不放
以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为目标,按照“抓大、强中、扶小”的原则,扶持发展小微企业,鼓励培育规模企业,发展做大骨干企业,着力壮大电力能源、富硒食品、装备制造、丝绸服装四大工业体系。一要督促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县经贸局要督促企业尽快复产,加强调度分析,随时掌握全县41户规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指导企业科学开展生产经营。进一步强化企业包联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支持企业发展的服务承诺,及时解决企业用水、用电、用工及原料组织、市场销售等方面的问题,各牵头服务单位要给予企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对减产较大的企业,要逐一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力促达产达效,确保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亿元、增长30%。二要加快园区建设筑牢发展基础。要按照“把园区建成企业之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机制,提升服务管理能力,统筹“一园三区”管理工作。通过向上争取、招商引资、捆绑项目、撬动民力等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渠道,启动古堰聚集区黄荆坝区域征地、围绕池河火电厂循环产业发展推进池河园区建设,想方设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要切实加大力度做好企业入园工作,力争引进投资过千万元企业7户落户园区。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建立项目按期投产的倒逼机制,确保项目都能按期建成投产,尽快完成火电厂征地拆迁,促进工程全面开工,建成生活区,开工建设厂房,建成双环锻造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环保设备项目,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1亿元。三要狠抓工业招商不放松。县招商局要尽快将全年32亿元的招商引资任务分解下达到各责任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尤其是要围绕火电厂项目建设,实施补链招商,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资源 综合利用项目。要把重点放在涉水工业、生态旅游、城镇建设、富硒食品这些项目上。要精心谋划项目,全年策划包装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8个以上,要提高项目策划质量,增强招商引资“卖点”,找准客商,实行“点对点”招商,同时要实行以商招商、园区招商。通过整合资源包装大项目、落实优惠政策引进大项目,搞好优质服务建成大项目,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四要大力培育规模企业。制定出台“三上”企业培育奖励办法,有针对性的鼓励扶持各类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县经贸局、统计局、工商局等职能部门要组织排查摸底、确定进规对象,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育方案,力争全年培育规模工业企业5户以上、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户以上,新培育产值过5000万元企业3户、过亿元企业5户,发展小微企业50户以上。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各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做到依法统计、科学统计、应统尽统。
三、坚持把壮大财力作为县域发展的基本保障抓紧抓好
坚持聚财抓收入、用财保重点、管财强监督、育财促发展,切实优化支出结构,做好增收节支。一要强化举措抓增收。县财政局要尽快把1.125亿元的一般预算收入任务下达到各责任单位,县政府将对各单位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励。各征收工作部门要加强征管,要通过建立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网络及企业纳税诚信档案,积极开展专业纳税评估,将增长的潜力落实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上。监察、公安、工商等协三、坚持把壮大财力作为县域发展的基本保障抓税护税单位要积极履行职责,强化综合治税,依法保障征税环境,确保应收尽收。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堵塞一切漏洞,确保国有资产收益有增无减。二要多方筹资促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对民生及经济领域的投资和项目支持,切实缓解县级财政的投入压力。进一步强化金融办工作运行机制,落实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办法,鼓励县内各金融机构与经济实体有效对接,促进县域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进一步理顺县城乡开发公司经营体制,促进其与各大金融机构的合作,不断提高融资发展能力。引导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和担保公司,支持各镇多元融资促进发展。全面落实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和基础建设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长效财源。三要科学用财保重点。按照“量入为出、量财办事、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牢固树立“效益财政”理念,用好管好每一笔资金。县财政局要合理编制财政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坚决落实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最大限度压缩一般性支出,今年,要全面推进公务卡制度及部门预算公开,大幅削减“三公”经费。要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强化专项检查及审计监督,严查财务违法行为,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及重点工作上。
四、坚持把创业就业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
全面落实“创业带就业、政府促就业、社会帮就业”的要求,把全民创业和扩大就业作为富民之源、强县之基,以创业就业促城乡居民增收致富。一要积极促进就业。整合资源扎实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工作,要充分结合企业需求和群众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实现素质就业、技能上岗。定期举办劳务招聘推介活动,加强与企业的对接联系,统筹县内县外两个劳务市场,全面提高有组织的劳务转移。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复转军人、失地农民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鼓励措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能人大户的帮扶作用,帮助有效就业。二要鼓励自主创业。加大《深化全民创业的意见》的落实力度,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扶持“四位一体”推进机制,县人社局、创业就业服务局要加快推进各类创业园区建设,积极推介创业项目,发放创业贷款,更加注重扶持大学生、复转军人、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和贫困家庭就业创业,更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促进“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员回归”。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登记备案、证照办理、水电支持,全方位为创业者提供方便,通过优化创业服务,兴起全民创业热潮。三要强化社会保障。要着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好养老、医疗、住房、入学、困难救助等各类服务。加强劳动执法,监督企业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建立劳务工资支付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劳务工资支付专项检查,及时受理劳务纠纷,搞好劳动仲裁,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利。全面落实社保扩面提标政策和农村“员”、“五七工”、“家属工”及老龄人口补助政策,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稳步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镇职工生育、工伤、失业保险扩面以及困难群众救助。同时,要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做好人才培养、人才开发和人才引进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五、坚持以推进法治__建设力保社会和谐稳定
要以法治__建设为抓手,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和社会公众依法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进普法 教育,增强群众法治观念,引导群众文明理。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局长依法行政述职评议工作,组织开展行政审批事项及各类规范性文件的集中清理工作。依法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综合网络体系,保持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大案件侦破力度,坚持公正司法,坚决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尤其是要重拳整治故意扰乱项目建设环境的人和事,有效净化治安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治安满意率。依法加强耕地保护,搞好土地“卫片执法”,严控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执行征地及挂牌出让程序,强化土地出让欠款清收,加大用地行为依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囤占土地、乱采滥挖、乱占乱建的行为。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强化应急预案修编、信息预警、指挥决策、组织救援和舆情引导工作,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解决好关系民生的价格问题,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和调解矛盾,公安、司法、监察等部门要实施联动,进一步探索行政执法和矛盾排查与司法工作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依法治访。
六、坚持以效能监察和强化纪律提高工作效率
各镇、各部门都要认真落实中央改进作风“八项规定”以及县委、县政府的各项要求,树立“效率效益”观念,政府最大的效益是社会效益,要坚持“求真务实、高效落实”的作风,自觉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雷厉风行,做到矛盾不上交、问题不迁就、困难不回避、责任不推诿,大胆开展工作,把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要切实增强效能监察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县监察、督查、考核等部门要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要进一步集中督查力量,尤其要加大对征地拆迁、项目前期以及融资等问题的督办,要加大行政问责力度,集中整治纪律松弛、执行不力、办事推诿、效能低下等现象,严肃查处在履行职能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加强对不担当、不敢担当问题的监督,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在这里特别强调要按照市委要求狠刹干部打牌赌博、缺勤脱岗、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吃喝、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五股歪风”。在这里给大家郑重讲明,公安部有专项部署、市委有明确要求、县人大代表有强烈反映,故此,县公安局要立即着手整治赌博。要从学习教育入手,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勤廉意识教育,牢固树立不勤政也是腐败的意识,加大对各级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今年要继续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学习考试制度,强力提升各级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落实好廉政责任。要大力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强化监察、审计工作,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失职渎职、、贪污挪用等违法乱纪以及损坏群众利益的行为。
七、坚持以改革创新提升工作水平
各镇、各部门都要加强学习、实践和领悟,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落实、总结提升和宣传推介,建立“__模式”,打造工作品牌,形成工作特色,以亮点工作提升水平。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课题:一是由民政局牵头拓展深化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管护工作,形成创新农村留守人员关爱管护工作成果;二是由县民政局牵头进一步完善村(社区)治理机制,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服务方式;三是由扶贫局牵头深入推进“三个五”扶贫开发战略,着力形成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工作新模式;四是由县监察局、便民服务中心继续深化便民服务工作,完善三级便民服务工作机制;五是由发改局牵头继续推进融资体制创新,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和担保公司,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办学办医和经营水电路气等公共产品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公共社会事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六是由县公安局牵头创新农村警务和校园安保机制,形成提升农村治安防控能力的新模式;七是由县公安局牵头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制度,完善统计方法,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八是由县公安局牵头进一步创新完善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努力形成“__模式”;九是由县政府办牵头进一步深化政府联系群众制度、完善舆论引导和政府信息机制,建立民意引导工作模式;十是由旅游局牵头大力推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七大工程,形成旅游开发工作模式;十一是由县人社局配合县委组织部推进干部学习考试制度及人才工作机制,形成山区贫困县健全人才工作队伍的工作模式;十二是由县政府法制办牵头深化局长依法行政述职评议工作,奠定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坚实基础;十三是由县国土局、房管局会同县委农工部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屋确权发证工作,形成推进农村产权改革示范样板;十四是由县文广局会同县委宣传部落实文化强县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形成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工作机制;十五是由县教体局牵头创新落实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工作部署,着力形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模式。各有关单位要及早着手,制定方案,抓好落实,确保所有的创新工作都能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得上、叫得响、拿得出。
八、坚持以改进考核方法狠抓工作落实
篇6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以2005年可比价计算),年均下降4.50%以上;全市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3%以上,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3%以上;重点耗能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培育50家节能示范单位。
(二)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依法监管为保障,坚持节能降耗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相结合,坚持控制源头与存量挖潜相结合,坚持依法监管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公众主动参与的节能工作格局,积极营造有利于推动节能工作的良好环境,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着力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
(一)强化工业节能。推广一批先进成熟实用技术、工艺、装备,提升发展一批节能型企业,淘汰一批落后工艺装备,关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突出抓好建材、印染、电力、金属压延加工、化工、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组织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引导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严格控制高能耗项目引进。重点抓好工业锅炉、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成品油、电机调速、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引导用热企业集聚到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开发区、工业园区或工业功能区,扩大集中供热范围。
(二)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按照节能标准组织建筑项目论证、设计、施工,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加大现有宾馆、饭店和政府、商业大楼等公共场所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倡导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重点推广太阳能与建筑物一体化设计,全面实施建筑节能50%标准。到“十一五”末主要城镇建筑节能65%标准实施率达到50%以上,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率达到30%。
(三)加强交通运输节能。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通过运力结构调整、大吨位货车和标准化船型的推广,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降低运输能耗;鼓励使用醇醚类、燃料电池等节能环保型混合动力交通工具,倡导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小排量汽车,加快老旧汽车的报废更新。“十一五”期间,各类机动车船的能效提高5%,实现节约和替代石油制品10万吨。
(四)引导商贸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提倡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太阳能,大力推广使用半导体灯、双端荧光灯、自镇流荧光灯、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高效节能灯及其照明系统。争取到“十一五”末,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万元营业额能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20%、18%。
(五)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装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推广“畜禽养殖——沼气——作物”模式,推进太阳能光伏治虫技术和秸杆气化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
(六)推动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节能。各级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带头节能,努力成为全社会节能降耗的表率。以节电、节油为重点,抓好政府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物空调、照明系统改造和公务车节能,努力降低机关用电总量。严格执行政府节能目录采购,优先选购节能产品、节能材料,带头采用声控照明技术,率先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低能效设备和产品。
三、着力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立足节约能源推动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能源浪费。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积极推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产品,促进规模经营,提高竞争能力,尽快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信息、科教、文化等知识型服务产业,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娱乐、旅游及生活消费型产业层次。
(三)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指标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标准,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限期淘汰不符合能耗标准的在役机电通用设备。凡不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凡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对高能耗行业实行差别电价。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四)优化用能结构。创导科学、依法、诚信用电。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提高天然气应用比重,积极推广煤炭气化燃烧技术。
四、着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一)加强节能技术攻关。各级政府要把节能作为科技投入的重点,加大对节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新型照明、节能空调、建筑保温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对高效能工艺技术、产品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加快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加强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定期编制《节能及清洁生产导向目录》,引导企业重点应用节能新技术,加快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对传统工艺、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推广变频调速、纯低温余热发电、炉窑煤炭气化燃烧、灯光节电器、太阳能集中制热、冰蓄冷空调、地源热泵空调、空气源热泵等节能技术(产品)。抓好一批节能型和清洁型示范企业(项目),树立节能典型,整体提高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加大耗能设备工艺更新改造力度。制订和实施分行业的耗能设备工艺更新改造计划,应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替代传统工艺、生产设备。组织实施燃煤工业锅窑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拆除集中供热有效范围内的现有工业锅炉。
五、强化节能管理
(一)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组织实施能源审计,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并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每季度公布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平衡测试和节能专项检查等工作,指导企业做好节能方案;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工作的开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与各重点用能单位签订节能任务书,加强指导、监督、服务和考核,并辅之一定的奖罚措施。重点用能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强化基础工作,设置能源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将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水平。
(二)实施GDP能耗公报制度。统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县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及降低率等指标完成情况;每半年公布各县区万元GDP电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
(三)大力推广节能管理新模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新节能新技术推广机制,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探索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及时向社会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管理和政策等方面信息,加强对重点节能降耗行业、企业及产品的跟踪指导,组织开展技术推广交流活动,举办节能产品推介会和节能产品展示活动。
(四)加强能源执法监管与能源监测。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能源执法监管力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完善节能监管体系,年综合能耗100万吨以上县区要建立健全能源利用监测(监察)机构,添置必要的监测设备,保障执法监管经费,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测。积极创造政策条件,支持和鼓励有实力和资质的投资者和专业人员进入节能技术服务市场,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提供节能项目评估、设计、融资、施工、运行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推动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改善。
(五)进一步健全统计和计量体系。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工作,充实统计队伍力量,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统计部门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统计资源,建立能够科学反映各地区、各行业能耗水平,并与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相衔接的节能统计体系。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实行下管一级,力求数据真实可信。有关涉能主管部门要加强本部门能耗统计工作,依法及时向统计部门报送有关能耗数据。统计部门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能源管理部门提供相关能耗数据。有关部门要把实现节能指标作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监测的重要内容。
质监部门要依法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督促用能单位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狠抓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做好能源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校准,强化能源计量数据的应用和管理,引导企业全面建立能源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计量保证能力和计量管理水平;依法加强已实施能效标识的产品监管工作。
(六)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联审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应当包括合理用能的专题论证或节能篇(章),对高能耗项目实行合理用能审查,对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不得审批、核准、备案,对未经批准擅自建设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中,要将项目万元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审核条件,严格把关。
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一)加大政府节能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节能的支持力度,在编制预算时要安排节能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节能服务平台建设和先进节能管理模式推广应用的运作等所需费用,形成支持节能的稳定资金渠道。建立市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用于节能降耗专项支出。各级政府也要根据财政情况,安排相应的节能降耗专项资金。
(二)拓宽节能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节能项目的支持力度。节能主管部门要加强与金融主管部门的联系,向社会和金融机构推介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节能项目,推动和引导社会各界对节能降耗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大节能技改投入。鼓励担保机构对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担保。
(三)强化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对在节能管理、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重点用能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车间、班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资金计入工资总额。
(四)充分发挥企业节能的主体作用。各类企业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和省的节能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标准,重视本企业节能工作,在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重点用能企业应加强能源管理,编制节能降耗行动方案,落实能源管理制度,层层分解节能目标,逐级考核,定期向政府统计部门和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如实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节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以及宣传培训等。
七、加强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召集、分管市长牵头,宣传部、农办、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统计局、质监局、农业局、贸粮局、机关事务管理局、旅游局、教育局、科技局、卫生局、建设局、交通局、电力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单位的节能降耗协调会议制度,设立**市节约能源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市发改委要强化综合规划,制订完善产业政策,探索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实施差别电价;市经委要做好市节能办的日常工作,加强对节能降耗工作的综合协调,指导、督促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市财政局要落实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农业局要做好农村新能源的开发、推广应用和农机的节能工作;贸粮局负责做好煤炭、成品油的供应和商贸流通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市机关事务局要指导督促各级机关落实节能措施;教育局负责将节能常识列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督促中小学校采取节能措施;市科技局要加大对节能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技术创新资金优先给节能科研项目;卫生局负责抓好医院的节能降耗工作;市建设局负责做好建筑节能规划,组织实施建筑节能标准和建筑领域的节能工作;交通局负责做好车辆、船舶的节能工作;电力局负责电网结构优化,降低电网电力损耗,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各县区、居民社区、村委要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节能降耗活动;各行业协会要组织开展节能经验交流活动,电力、建材、纺织行业要组织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上述及其他相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抓好本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节能工作网络。
- 上一篇:应急管理考核细则
- 下一篇:水利安全生产考核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