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学年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7:1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三学年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三学年论文

篇1

关键词: 工程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引言

通过对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去向,以及今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得出,学生受聘于设计单位的比较少,而受聘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却在逐年增加。这说明地方院校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大多分布在生产和管理一线。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在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鉴于我国的国情及学生的就业需要,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如何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更好的学习锻炼机会,成为当务之急。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办学特色

目前,全国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办学历史、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软硬件条件差异,存在不同的专业定位及办学特色。根据近几年设计院、施工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面向工程一线,为地方、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在土木相关建设、开发、施工等领域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设置学期,实现人才循序渐进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每年的9月―12月是第一学期,1月―2月是第四学期,3月―6月是第二学期,7月―8月是第三学期。大一至大三学年,每学年分4个学期,大四学年分2个学期,共14个学期。大四学年的第2学期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各学年的第三学期设为8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立动态的教学管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订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企业生产旺季时学生顶岗实习,淡季时学生回校学习,工与学交替。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交替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核心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能力:

(1)建筑设计能力。具体能力为工程制识图能力、工程材料运用能力、测量能力。

(2)结构设计能力。具体能力为工程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工程结构设计实现能力。

(3)工程施工能力。具体能力为施工方案设计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指导施工能力。

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意识。近年来,通过教改立项等方式不断推进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从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整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

在培养计划中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军训及社会调查、课外认证与竞赛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从整体上保证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以实践环节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及科研、创新潜质。

为实现上述核心能力,土木工程专业专业严格按照“大一年级熟练掌握初级岗位技能,大二年级初步达到技术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大三年级熟练掌握技术员理论和实践要求,大四年级初步掌握助理工程师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本原则,整合教学内容,适当前置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打通理论课和实践课,构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扎实的前提下,建构贯穿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学生入学先从实践学习为起点,各学年均实施工学交替方式,并且各学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螺旋式上升关系。

土木工程专业构建了理论和实践两大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体系四大类课程系列,分别为数学课程系列、力学课程系列、结构课程系列和施工管理课程系列。具体如下:

图1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体系“技能训练―结构设计―工程设计”为课程主线。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制图与识图、测量技能训练、材料试验与检测、工程实践、毕业实习、课程及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训等;结构设计包括整体式肋梁楼盖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钢屋架结构设计、基础工程设计等;工程实践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毕业设计、工程概预算设计、现场实习等。

以专业课程《土木工程测量》为例,该门课程是本专业“三板斧”课程之一,本门课程很多高校开设在大二学年,为了能让学生在大一第三学期能够全部顶岗带津贴实习,实现企业预备役的目标,本专业将此门课程前置到大一第二学期,直接对接第三学期,同时,为了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专业有更好的了解,在职业前瞻教育课程中,开设了《土木工程测量》实践课程4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准仪器的使用。总体而言,该门课程的完成主要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职业前瞻教育中的测量入门课程;第二阶段:大一第二学期理论课程学习+测量技能“第三学期准入制”考核;第三阶段:大一第三学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相应的测量实训任务,并通过第三学期总结考核。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理论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螺旋式上升关系。

四、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坚定不移地走“政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发展之路,校企共同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确定课题、任务急项目指导书。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原则,体现工学结合。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以生产带动实训,实施“订单式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从事生产性实训,降低教学成本,促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有效落实。特别对工科专业而言,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接企业“订单”,为企业加工零部件或产品,可使专业实训教学由消耗型变为生产型,学用紧密结合。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建立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实习全程评价、校企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评价体系,打破单纯以课堂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注重技能考核,建立和完善第三学期准入机制,技能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第三学期学习。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在企业确定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由企业提出用人数量和岗位要求,并参与制订学生实习计划、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等,实习期间按协议规定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专业则依据教学计划,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及实习企业具体的用人要求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结束后,经校企双方考核合格后,共同签发学生实习证书。鼓励学生在第三学期实习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及实习岗位,申请专利、发表相关论文。

五、加强实验教学建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满足不同发展规划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需求,我们在各环节均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以实验教学为例,我们设计了演示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三种类型,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等多个层次。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发丰富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可打破课程界限,在相关的实验室任意选修需要的实验项目,每积攒16学时,获得1学分。每年有超过2/3的学生选修了扩展实验,有效加强了学生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及科研潜质的培养。

结语

目前,按此专业培养模式已经试行了4年,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普遍感觉到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对土木工程的总体认识与宏观概念相对清晰。诚然,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刚刚开始,最终效果尚需时间与用人单位的检验。在探索过程中,笔者深感仍需不断努力,保障突出大工程观、彰显应用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晓春,等.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2]李培根,等.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

篇2

“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由此可见,实践教学越来越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再次明确了双创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引领作用[2]。因此,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必须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培养双创型应用人才,促进专业发展转型。

一、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校于2008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原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主要实践性教学开展是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

2014年结合我校转型发展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寻求专业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发展之路,在实践性教学设置上依托校企共建项目――新道创新创业平台,将新道创新创业平台融入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当中。

新修订的2015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组成。其中:通识教育实践中以集中实践教学和社区工作综合实践为核心;专业教育实践以人力资源综合实践、先天特质沙盘、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和办公室综合运作实训为核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就业创业实践为核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则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由我校2015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表可知,目前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为17.5%(详见表1),学分占比有所提升:

二、我校公共事I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人事及行政部门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三低”问题严峻:即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满意度低。在对贺州市八步区民政局2013级实习生情况调研的过程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工作中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文字写作功底弱、办公系统软件操作不熟悉、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缺乏,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结构不合理

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为培养目标,以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实践为主。学生大一至大三学年主要以在校内理论学习为主,未能在此期间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第四学年才安排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由此造成学生到单位实习期间缺乏基本的工作技能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需求不匹配。

(二)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

在对2013级专业学生回访的过程中,普遍反映在校期间实践课程内容偏向于理论知识内容的讲授,学生缺乏对实际岗位工作内容的操作训练。比如从事行政岗位工作的学生,在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各种人的接触、各种事务的办理、各种公文的处理,同时还要面临很多会议活动组织协调、来人来客接待工作等,如会场布置、人员接待、会议流程规划等,这些工作通常是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紧急事务,不能依赖于简单的实践教学来掌握的工作技能。

(三)实践教学平台和资源缺乏

实践教学重在检验学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没有专门的校内实践教学实训室,缺乏实训环境和设备资源,学生缺乏对工作开展流程环节的实际操作机会,导致在实习工作中处处碰壁,造成用人单位对学生基础工作技能和工作执行能力满意度低。

三、基于新道创新创业平台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我校新道平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是:“知自我、懂管理、熟业务、强实践”。将新道创新创业平台嵌入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能够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困境。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大一学年开展《创业就业心智体验实训》,即先天特质沙盘课程。该课程总计16学时,主要通过模拟沙盘,以老虎、海豚、企鹅、蜜蜂、八爪鱼五种动物属性,培养学生从大一开始了解自我和行为标准,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先天特质;知晓不同个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扑克桌游、情景表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能够根据人的不同特质,找到最合适的沟通方式实现因人而异沟通,提升学生处理职场人际关系的能力。大二学年开展《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该课程总计40学时,融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公室综合运作训练、社区管理实践和人力资源综合训练。学生可以通过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根据现实工作业务内容、管理流程、单据,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让学生掌握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大三学年开展《VBSE-创业实训》,该课程总计40学时。通过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将大一到大三的实践教学通过新道创新创业平台与大四毕业见习实习有效衔接。

(二)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通过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师和学生利用新道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例如2016年全国“互联网+”大赛,从院级到区级到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铜奖和自治区级金奖荣誉,这也是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最高荣誉,同时也可以纳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案例。由此,以新道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三)实践教学师资团队打造

我校转型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教师从教学和科研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政策和行动上,都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从企业引进“双师型”或注重教师“走出去”向双师型培养,使教师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榜样,也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和竞赛指导提供较强的师资。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薄弱,教研室目前仅有4名专业教师和1名外聘教师开展教学。其中,参与新道创新创业全国培训教师2名,获得新道创新创业全国认证讲师1名,指导创新创业类团队获奖教师1名。“双创教育”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打造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以“双创教育”为内涵,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是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篇3

1概念提出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课题,其内涵会随着多种因素而变化。就目前专业发展的整体环境而言,以下3方面认识是学界和业界较为一致的观点,即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应当关注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团队合作所需要的软技能;注重校企合作,紧跟业界最新进展;具备扎实计算机基础,能迅速适应和融入不同行业。当然构建各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其中:短期目标是以企业为主,培养高质量软件工程人才满足产业需要;中期目标是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提升专业水准;长期目标是培养软件工程能力,满足新工科建设需要。以项目为核心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4方面核心特征。

(1)理念坚实,即在培养体系设计时强调软件工程专业理念,传递准确而深刻的专业理念,并让其跟随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这与之前学界所强调的“宽基础、淡化专业”的理念不是背道而驰,而是互补关系。首先,专业理念教育强调专业能力培养,源于专业但不拘泥于专业,更强调学生基于专业能力迅速适应所从事的行业,一通百通;其次,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但专业理念相对稳定,更能适应长期的从业需求。

(2)项目为核,即在培养体系中设计不同的项目贯穿整个培养阶段,依托项目培养项目能力。实际上,小到个人每日工作安排、大到探月工程,均可以项目为单位。项目是IT行业的常见的基本单元,或大或小或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将伴随着IT从业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毫无疑问,在工作中将项目做到优秀,将是对个人能力的极大肯定;同样,培养项目能力是最自然的人才培养要求,而通过项目本身来培养将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培养方式。

(3)实践为体,即将实践环节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程度形成理论与教学相互支撑的平衡局面,恢复实践在软件工程学科中载体、实体和主体的地位。软件工程专业自身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实践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与灵魂之一。实践是检验软件理论、方法和工具是否有效的途径,“最佳实践”这一名词是对软件工程实践性的简要而准确的概括。在培养计划设计中,需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目标、不同难度的实践,并考虑与相关理论课程进行融合。

(4)本硕一体,即贯通本硕界限,构造“教学与科研一体、本科与研究生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的互动形态。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本科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软件工程这一实践特性突出的学科而言更是如此。高效实用的软件工具、软件系统、软件方法既是研究的范畴,也自然能为本科教学所用。形成教学与科研、本科与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是提出教学模式的核心和目的之一。

2实践探索

2.1构建多层次的专业理念教育体系,夯实专业核心理念

专业理念相关的教育,不只在软件工程专业极为缺乏,在许多其他专业均是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对立看待“宽基础”和“精专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对专业特点认识不足,将其与计算机专业混淆在一起;缺乏专业自主性,专业基础薄弱等。同时存在计算机和软件两个专业的高校中,上述问题相当普遍。

为此,课题组从3个层面构建专业理念教育体系:①在时间上,建立从大一到大四贯彻始终的专业理念内容体系,保证在每个学年都有专门课程承载专业理念教育。②在内容上,根据专业理解程度对应的专业理念教育内容逐步深入。大一侧重理解软件工程自身内容;大二侧重理解软件工程对个体的要求;大三侧重软件工程对团队的要求;大四侧重软件工程对从业人员的要求。③在形式上,采用专家讲座、企业实习、专业课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更多的维度、不同的视角理解软件工程。

2.2构建多层次项目群,形成依托项目的软件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项目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需要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软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了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培养需要,需要多层次的项目群。①针对年级不同,项目侧重各不相同,大一项目以个体程序设计能力为主;大二项目以小规模软件设计实现能力为主;大三项目以具有一定规模和难度的软件系统设计实现为主;大四项目以具有实际项目背景的软件项目为主。②针对项目类型,建立了多种形态的软件项目以适应不同水平和需求的学生。比如在大三年级可以设立具有一定复杂度的软件项目,如传统软件系统开发项目;具有实际需求的软件项目;结合算法研究类软件项目;基于开源代码标注与提升的软件项目。为了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软技能,要求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共同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项目。项目团队必须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具有一个质量要求的项目,在此过程中培养在课堂理论讲述中无法锻炼的软件工程能力。

2.3恢复实践主体地位、深化知识理解与应用

实践既可以是一种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能力。无论是工程教育认证,还是新工科建设,都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由于软件的特殊性,实践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相比于其他工科专业,如何强调实践在软件工程中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很难想象不具备基本编码能力的人被称为软件工程人才。由于软件的抽象性和不可见性,类似于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网络等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如果不通过实践是很难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强化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中,恢复实践的主体地位;更进一步,课题组将探索以实践为核心、理论为辅助的教学模式。

为了恢复实践的主体地位,在培养计划中调整如下:①在覆盖度上,对所有专业课程均设置实践环节,按照两倍的理论课时安排实践内容。②在集中度上,以课程群方式组合相关课程,同一课程群可以共享同一个实践项目。③在重视程度上,在计算工作量时,将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同等对待,激发教师积极性;同时将实践分数占比提高到不低于50%,强化学生对实践的重视度。④在形式上,设计了分散实践、集中实践、企业实践等形式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实践需要。集中实践是在每个学年的学期末安排至少3周的实践时间,全部用于单独实践;调整教学计划,将大四一整年空出来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实践。

2.4打通本硕界限,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氛围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而言,教学与科研是自然互通的,但相比于国外,目前国内软件工程的科研水准滞后于软件行业发展,难以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撑;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软件工程教育水准的提升。同时,国内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有一批是跨专业考生,或者调剂生,其基础距离软件工程研究有一定差距,需要尽快补足短板才能为研究提供基本能力支撑。在培养模式设计时考虑采取如下措施:①将科研课题以项目形式引入本科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将研究生和本科生搭配,增加项目的研究性。②要求跨专业研一学生参与本科的集中实践,与本科生组成项目组补足软件工程能力训练。③选拔部分优秀生进入单独组建的本科创新创业实验室,与研究生一起组队参与相关竞赛,以赛代练。④依托企业共建产学研究基地,派驻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企业完成相关项目。>>>>>推荐阅读: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究

3教学效果

基于本文提出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组在湖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实践验证。为此,项目组对软件工程专业2016级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课题组解决了诸多教学协调问题,在2016、2017、20183个年级同时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级培养计划在课程方面进行的修订,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需要指出的是,学校一般4年左右对培养计划做一次全面更新,以保证教学稳定性;但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并不适合,其原因主要是软件技术更新速度很快,4年时间一般都更新了一代,容易导致学校所学技术已经被淘汰这类问题。通过培养计划等调整一系列教学调整重组,湖南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各个年级、分阶段实施了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预期成效,具体包括如下4个方面。

(1)实现了从大一到大四全程贯彻软件工程专业理念教育。在培养计划中,4个年级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设置对应的专业理念教育课程,让学生逐步明确软件工程专业的内涵和本质。其中:将软件项目管理/C++(12160157,48课时)拆分为两门课,即软件项目规划与实践(16课时,计划在第2学期开设)和IT项目管理(32课时,仍然在第6学期开设),分别对应大一和大三年级的专业理念教育的载体课程;大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计算机系统基础(二)(将原第七学期开始的云计算理论及应用课程调整而来)作为专业理念教育的载体课程;大四学年通过完整的企业实践落实专业理念教育。通过完整的专业理念教育让学生初步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与学科范畴,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与过程管理,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要求,为从事软件行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突破原先从属于理论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每个学期均选择一门或几门课程构成课程群(大三将软件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综合实践(二)3门课组合为课程群),集中一个月进行以项目为载体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将关联课程组合为项目实践提供支持;在考核上将实践权重增加到不低于60%;在形式上,团队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根据培养计划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将专业课考试提前,分别为软件综合实践(一)和软件综合实践(二)预留4周时间进行集中工程实践,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第七学期的企业实践训练提供支撑。

(3)深度贯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调整培养计划,将大四学年全部用于企业合作,展开全面深入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行动。与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合作,通过面试、笔试等环节让本科生和研究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高综合素养,解决目前大四学年的课程教学质量差、教师教授热情不高、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等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的企业实践,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适应工作氛围,锻炼沟通、表达等软技能,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破解学生动手能力差、大四理论课程质量不高等问题。

(4)建设以软件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项目群。课题组建设了多层次的项目群,以适应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同时,以项目为核心和载体,让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充分理解软件工程的专业理念、实践在软件工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在组成项目团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软件工程能力。基于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初步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2018年下半年全校性的专业互转中,软件工程专业首次成为所有信息类专业中申请转入人数最多、转出人数最少的专业(2018级新生60人,实际转入学生共计15人,湖南师范大学转专业公示名单);其中申请转入人数超过学校分配指标。这充分说明,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理念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专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同时,在2016级软件工程专业贯彻该教改理念之后对学生进行的教学调研数据表,学生对教改的满意度、以项目为核心的团队形式的实践方式以及个人能力提升度等方面的评价有明显提高。

4结语

篇4

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却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了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相应办法和简要措施。

关键词

毕业设计;重要性;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化学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学习内容包括:文献检索、选题、课题调研、方案设计、开题报告、方案实施、方案优化、方案完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很好地体现出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学以致用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答辩能力等,同时,也能检验出教师四年专业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由此可见,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毕业设计还是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纽带[1]。然而,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显示,大学毕业生刚进企业时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在大学生毕业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1毕业设计的作用

1.1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离不开实验操作,并且需要运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因此,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起到巩固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作用,甚至能将学生从掌握基本专业技能提升到具备自我创造和创新能力阶段。

1.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除了能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之外,在选题和开题阶段能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市场调研和方案制订能力,在实验开展阶段能培养学生动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总结和创新的能力,在撰写论文阶段能培养学生专业软件(Chemdraw、Origin、End-note、FTIR、NMR等)使用、办公软件(Word、Powerpoint等)使用、数据处理、科技论文撰写、语言组织的能力,在答辩阶段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回答问题、临场应变的能力等。因此,整个毕业设计过程能起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1.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会凭空产生,是建立在积累大量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整合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结合自身毕业设计课题的要求不断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实验探索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是所有化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都能获得创新性的成果,但是通过毕业设计过程的锻炼,希望所有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都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1.4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另外,由于课题的差异性,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如何运用储备知识快速制订完成新课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优化方案完成课题内容。这些技能都是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

1.5检验高校的教学质量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既体现了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努力奋斗,又体现了指导老师、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的质量。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体现,是最终的汇报总结。因此,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可以用来衡量本科全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2]。

2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时间较短高校的毕业设计一般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始选题和准备工作,但是多数是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才开展课题研究。由于在毕业设计期间涉及毕业实习或见习、求职、考研、考公务员等占用了大量的毕业设计时间,使得真正开展毕业设计的时间大大缩水[3]。

2.2学生积极性不高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与求职和考研的时间冲突,学生的思想压力增大,厌学情绪提高。加之,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且没有经历过系统的研究训练,对本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以老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育。

2.3选题缺乏自主性一个好的课题需要具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是从指导老师事先拟定的题目中选择,或者是参与指导老师研究生的部分工作。这样选定的课题能有效避免学生自定课题时存在缺乏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的问题,但是缺乏学生的思想和自主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4经费支撑不足长期以来,教学经费投入的增长跟不上实际需求的增长,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环节的难题[4]。多数化学专业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所花费的原料试剂费、测试费、加工费、资料费等远远超出划拨的毕业设计教学经费。对于自身科研经费充足和责任心强的指导老师,只有通过花费自己的经费和收入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经费不足甚至没有经费的指导老师则很难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如果想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经费更显困难。

2.5缺乏校企联合培养条件由于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指导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工程实践需求衔接不好。另外,多数高校缺乏与企业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条件和基础。因此,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学”和“研”与“产”脱节的问题,使得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并延长了毕业生创造价值的时间[5]。

3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3.1提高学生对化学和科研的兴趣化学是一门应用较广、用途较大的学科,然而,由于化学专业非近年的热门专业,某些高校化学专业生源不足,调配生居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导致学生对化学专业的学习缺乏兴趣且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因此,任课教师在开展基础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重大的化学发现和研究,特别是最新的科研动态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科技常识,并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并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6]。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灌输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不要让学生按照课本机械式地完成化学基础实验课[7]。为了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术活动,并在大三的时候开设创新型实验课或者让大三学生参与到研究生的课题当中,让本科生在研究型实验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作用。不仅如此,学生大四时开展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延续其大三参与的研究工作,既能有效克服毕业设计时间较短的问题,又能提高毕业设计课题的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

3.2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仅仅通过毕业论文实验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它是一个四年的长期任务,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大学教育。因此,提前储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其中还包括文献检索、专业软件(Chemdraw、Origin等)和办公软件(Word、Powerpoint等)的应用、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能力的储备。

3.3鼓励学生自拟课题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可以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身研究背景拟定课题,并向学生介绍每个课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第二,学生将专业背景与兴趣爱好结合拟定自己喜欢的课题,并与指导老师讨论课题的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若学生设计出的课题没有价值或不具可行性,则在老师拟定的课题中进行选择。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拟定课题,既能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4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文献调研、实验方案和开题报告的检查及讨论。这一部分工作的管理是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展,通过定期检查讨论的方式督促学生开展文献调研工作,并根据拟定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开题报告答辩,最终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制订出具有研究价值、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开题报告。第二,毕业设计实验开展过程中的交流、讨论与指导。指导老师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跟踪学生的毕业设计实验进展,及时开展交流讨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培养其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三,毕业论文的修改和毕业答辩的指导。指导老师通过仔细修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毕业设计实验和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反复的修改,直到合格为止。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事先进行预答辩。

3.5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与化学专业相关的工厂、企业和研究所较多,学校或学院应尽量争取与本地区的化学相关单位(工厂、企业、研究所)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提倡跨单位指导和多单位合作指导学生,指导老师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为学生毕业设计做好指导工作。通过跨单位或多导师的指导方式,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同时锻炼学生从事工程实践工作的能力。

总之,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专业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过程的学习,不仅能增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工作中所需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化学专业毕业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毕业设计质量肯定会大大提高,为化学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满意的句号,同时也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捷.提高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436-437.

[2]李志勇.影响应用化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17-118.

[3]杨维清,刘期凤.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3):76-78.

[4]周智华,易平贵,于贤勇,易清风,徐国荣,刘立华,唐安平,聂会东,赵艳敏.校企联合指导工科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87-89.

[5]戴友志,张翠央.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J].山东化工,2015,44(1):125-126.

[6]黄静.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J].科教文汇,2015(8):48-49,

[7]王颇.在本科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2014(11):53-54.

篇5

[关键词]培养模式 路桥专业 课程体系 实习实践

一、路桥行业改革对路桥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

我国道路桥梁行业的发展,对交通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企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10年来,施工企业已划分为3个结构层次: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及劳务企业。由于行业的结构调整,施工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行业内部分施工企业的调研表明:交通土建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对象是大中型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和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在承担工程中的多样性,决定高校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土木专业中相关专业方向的初步知识。

(2)施工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改制为有限公司,企业的改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企业为了减少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必然要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专多能,对应这种要求,土木专业学生除了要强化本专业施工和管理能力外,对其他专业方向也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需要。

(3)交通土建行业执业准入制的实施。执业准入制包括执业注册制度和岗位资格证书。比如,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中,其业务范围较宽,具体包含建筑、给排水、水利水电、市政、道路桥梁、园林绿化工程等。由此可见,对于从事工程施工的毕业生,除了要求主修某个专业方向外,对其他专业方向也必须有所了解,以适应施工行业的执业准入制的要求。

(4)现代交通事业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加突出,纵观近几年道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难发现,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一些道路专业方面的工作,要做到独挡一面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因此,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本科人才,我们有必要对道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二、土木工程路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要求,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并考虑我校冶金背景浓厚的特点及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师资结构和专业优势,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

在对土木专业往届毕业生和建设单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征求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我校土木工程(交通土建)专业的培养理念:在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营、会管理,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过程,突出和强化以人为本、产学研结合的育人特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提供不同层次的选修课,同时开设注册师考试系列课程,将执业注册制度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选修课学分达2分,占课内学时比例17%,占总学分比例1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按照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培养3个层次来构建,如图1所示。

基础知识中,数学、外语、计算机能力、工程力学、建筑制图、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结构力学等知识是土木专业的学科基础。

专业知识:开设结构设计原理、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等课程。其中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将建筑结构设计和桥梁设计的共同基础内容提取出来,包括各类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承载力等,这部分具有共性的内容形成知识模块,达到了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目的,又构成较宽的结构设计知识平台。另外,在专业选修课中,除了设置交通土建方面的专业选修课之外,特别还设置了土木专业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方面的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以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专业性强、适应面更宽的人才。

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制图、实验、实习,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特别是综合性课程设计,它在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能力。此外生产实习开设的第七学期,鼓励任课教师进行选修课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将有能力的学生的生产实习延长至半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结合就业逐步在工程一线进行,鼓励学生赴校外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工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等工程实践锻炼,以达到技术硬,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目标。

三、土木工程专业成组课建设

按照强施工、能设计、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并与国家执业注册制度相协调,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分5个成组课模块进行优化整合,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基础模块:道路工程制图与CAD、土木工程概论

力学模块:土木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

专业基础模块:道路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原理

设计基础模块: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基础工程,公路小桥涵设计

施工管理模块:道路工程测量、道路施工、桥梁施工、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

素质拓展模块:注册建造师或注册造价师相关课程

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道路工程基本知识和工程制图能力,力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工程力学基础。专业基础模块和设计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结构知识、道路工程理论和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达到“能设计”。施工管理模块培养学生的强施工、懂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素质拓展模块有利于学生尽早适应建筑市场的大环境。

对于专业课模块,分别确立核心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在学习自身专业课模块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个人兴趣和将来的就业去向,从结构和岩土方向的课程模块中选择课程作为选修课,从而拓宽其知识面,使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相应专业方向的工作和学习,又能了解其他专业方向的特点。

四、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聘请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任兼职教师,与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合作机制。

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和在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技术革新作为改革的中心课题。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采取4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第l层次:基本的动手能力,包括认识实习、道路工程制图和CAD、测量实习等。在大一学年和大二学年进行。

第2层次:专项能力训练,包括道路建筑材料材料实验、土木工程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在大二学年和大三学年进行。

第3层次: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包括路桥试验检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在大三学年和短三学期进行。

第4层次:综合能力训练,包括新技术专题课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交通土建综合性课程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路基路面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桥梁课程设计。

工程管理综合性课程设计包括:道路与桥梁施工组织设计、道路工程概预算编制。

同时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建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五、结语

学校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特点和优势方向,制定适当的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和施工一线单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根据其自身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自身的生源、地域、需求等发展战略,力争培养出一批能扎根工程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于庆,管爱枝,祝邦文等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456-458.

[2]李杰,李娜.交通土建方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2:66-68.

[3]新世纪复合型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集[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4-67.

[4]李明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教学融合探讨[D].2009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9:451-453.

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写作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62-02

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近几年来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实用、实际、实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设置写作系列课,建立写作教学的长效机制

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只开设一门基础写作课,仅开一个学期,课时量少,讲授的知识有限,达不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写作系列课,即基础写作(第一学期)、应用文写作(第二学期)、新闻写作(第三学期)、文学写作(第四学期)、学术论文写作(第六学期),大学四年写作教学不断线,这样就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不仅具有阶段性,而且具有延续性,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写作,这一阶段主要是奠定基础阶段,讲授的是基本的写作理论,包括“写作材料的摄取、写作思维的运行、写作主旨的生成、写作结构的构建、写作语言的驾驭、写作表达方式的选择”等[1],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夯实“会写”的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文种常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文种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格式,旨在培养学生常用公务性、事务性文书及办公室工作所需要的各类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办公室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写作基础。

第三学期开设新闻写作,这门课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牢固掌握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体裁——消息与通讯,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作品,为学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学期开设文学写作,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文学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评论的写作基本规律和写作个性,旨在提高文学写作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文化素质与审美人格。

第六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是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后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训练,属于最后的应用验收阶段。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熟悉从选题到终稿的各个步骤的要求,培养其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学期论文、学位论文乃至毕业后的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为顺利地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自我性写作,二是社会性写作。这样,一方面论专业有看家本领,另一方面,出校门以后,“笔杆子”立刻就能适应社会需要,立刻能发挥作用,这是未来的出路。因此,我院开设写作系列课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我性写作和社会性写作的能力,最终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讲授的趣味性

写作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成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范例教学法,将作品范例与写作理论相结合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写作课的学习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做法是,在讲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时,注重写作课与其他文学课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之作融入到写作课的教学中来,将文学与写作理论相结合。因为“文学是人学,也是心学,是心灵为之生,为之死的精神家园”[2],文学充满着灵性之美,能够深深地打动人,所以在写作课的教学中,将文学作品纳入到理论当中,赋予理论以情感,使学生深入其中,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这样能增强学生对写作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在讲新闻写作时,除了从理论上进行准确、清晰、透彻的阐释外,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大量的时效性的新闻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加深学生对新闻写作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另外,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作为技能课和实践课,其写作的规范性要更强,在教学中,应从经典范文出发,在经典范文的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写作理论,即为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讲前用例文引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后用例文分析印证写作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理论,这样既加强了写作的技法指导,同时也使学生的写作变得更加规范。

三、精讲多练,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写作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写作能力、写作水平必须通过实际训练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安排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为5:5,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写作训练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选准知识点精讲细讲,使学生进入写作学理论体系,形成写作和研究的氛围,其次根据每章节的重点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加大学生的写作任务量,将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使“写作训练既有阶段性又有延续性”[3],实现最终目标——每人写作各种文体的文章平均40篇左右。

具体做法是,大一第一学期重点在讲授写作理论的同时,加强一般文体训练,重点在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训练,要求学生一学期的训练篇数每人平均不得少于10篇,学生训练主要由任课教师督促完成,本学年完成后,将学生习作结集成册,设计出封面、目录、前言、后记等,并进行评奖,第一学期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

大一第二学期重点训练实用文体,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5:5的原则,即第一节课教师精讲本节课主要知识点,第二节课围绕讲过的知识点进行应用文体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训练社会实践中运用得比较频繁的应用文体,一学期学生训练的应用文体的总数多达15种。

大二重点训练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训练的方法基本相同,即每章节的训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训练,安排片断式的单项训练题目,每章教学中穿行不少于2次;第二部分为综合训练,安排较复杂的全面的综合训练题或撰写综合作文,每章教学后安排1次;第三部分为社会实践,在相应的单元安排一些写作社会实践活动。

大三重点训练课程论文。各门任课教师相互配合,要求学生每门课撰写的课程论文不得少于2篇,并由专业课教师督促完成,最后把写作情况汇总给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大四重点训练毕业论文的写作。由论文指导老师相互配合,重点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要求他们写出格式规范,内容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传统写作课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德强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化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之后,精讲多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技能,切实提高了写作水平。写作成果显著,学生把自己四年来创作的作品编辑成册;学生在各类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出版学生作品集《新绿》,里面集结了学生优秀的原创作品;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多次获得省级奖项,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学生季含宇的文章获全省高校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但梓睿获三等奖;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每年都有多篇论文被评为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四、建立写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科学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和写作水平,改进写作方法,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写作评价体系,由于每一门写作课程的性质不同,就决定了每一门课的写作评价机制也是不同的,仅以基础写作为例,基础写作的评价考核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优秀应满足如下条件,即文章切题,主题突出、材料相当充实、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连接紧密、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格式规范,书写及文面比较美观。良好的评价标准是主题较突出、材料充分、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衔接较好、语言通顺、格式较规范,字迹清楚,无错别字。合格的评价标准是文章内容大体与题目相符,但材料不充分、结构完整,段落顺序合乎逻辑、语言不够通顺,文面大体整洁。以上是优秀、良好和合格的标准,不能达到合格要求的均为不合格。建立好写作评价体系后,按其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贯穿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切实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领悟修改意见,自觉做好修改工作。

其次,要对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公布和讲评。由于写作具有个体创造性的特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文如其面,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文章必须全批全改,以笔谈代替一部分辅导,加强写作指导的针对性。每一次批改之后,要用一个单元时间对批改和评价结果进行讲评,讲评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改进。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尽可能客观,以正面和鼓励性评价为主,在教授学生自评和互评时,也应该强调这一策略,因为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下学生才能有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基础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篇8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分为五个专业方向,国际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及国际领队、会展经济与管理、度假地与温泉管理、高尔夫管理,其教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略有差异。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观光餐旅学院大多以学生的旅游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培育具独立思考能力,受过人文与科技训练,能创新并具有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而后培育具有继续研究专业领域的高级能力的学生为最终教学目ENTURY标。其中休闲事业管理学系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旨在培育休闲产业规划、管理与营运的人才,具备休闲活动管理专业知能、休闲产业经营知能、休闲产业创新潜能等;餐旅管理学系重视“专业技能与实务技能兼具”及“人文素养及企业伦理并进”;观光学系以培育具备全球视野的观光管理实务专业人才为目标,课程规划以“旅游行程规划”和“会议展览筹划”二大方向为重点课程;厨艺学系着重产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各高校的人才输送层次制定,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输送的人才主要为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其人才培养方案分为以下5点:1.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均以“素质、能力、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成三段递进式的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双语能力,乃至“三语”能力。2.充分利用校内已有的模拟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建设新的模拟实训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习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等。3.积极拓展和稳定校外实习基地,当中包括短期国外实习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0间企业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未来将继续拓展建设,尤以国外实习基地建设为目标。4.产学研结合,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开展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进行学习,并将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举办相关技能竞赛,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5“.内培”与“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队伍培养体系。

(二)义守大学

义守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国际化及技能专业化为人才培养方向,以“旅游事业服务、经营与管理人才”为宗旨,训练学生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同时致力于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旅游资源的规划与生态旅游开发及服务教育素养的养成。义守大学将人才培养方向分为以下4大类:1.通过学习服务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品格、养成正确的服务观、合群能力及抗压能力。2.通过连贯及渐进式的英语课程规划,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信息课程以文字处理及应用为规划方向。3.开设以旅游事业为核心的专业管理课程,划设旅游业经营、领队导游人员与户外游憩活动等课程模块,并以培养学生的活动企划与解说导览能力为主。4.实施建教合作制度,规划实习机会以利理论与实务相互验证,加强专业技能。并积极辅导学生以取得专业证照,以符合职业需求。两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异同见表1:

三、教学设计

(一)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旅游管理系重视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作用,超过2/3的课程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训室实操和校内项目实训和校外短期实习。同时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英语外开设了韩语、日语和俄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修课。除此以外,关注学生旅游管理格局观的培养,聘请国内旅游行业研究人员、企业高管等定期举办讲座,以传授实际工作经验、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旅游业相关信息。但国际合作教学互动不多,合作的国家和院校相对较少,院校的层级也较单一。

(二)义守大学

旅游管理专业针对学生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作设计,让学生在具备基础旅游知识与国际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强调旅游管理应有的文化、美学素养的学习。主要教学设计有以下5类:1.建立整合性的旅游事业管理的系统研究,以研究为主要导向,倡导跨系修课,结合其他相关科系,如餐旅管理学系、休闲事业管理学系的教学资源共享,培养全方位的旅游管理人才。2.仅开设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语种,辅以文化、美学、创意思考等通识课程,加强同学语言沟通能力和旅游的解说能力。3.建立永续发展及本土化的旅游资源系统,结合旅游事业、主管机关及学术单位,建立学术研究及实务研讨合作网络,聘请杰出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促进旅游行业与学术的合作与交流。4.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推展国际交换学生业务,致力于学生服务人格特质的养成,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和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并拓展学生旅游国际观。5.推动个案教学计划并加强校内、外实习机制,并与世界各地佛光山道场合作,进行海外体验旅游,了解世界各地民俗风情及文化,并提高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能力。义守大学不仅注重学校与企业的产学接轨,设计校外实习、海外实习、业界导师等多元化产学交流机制,还重视英、日等语言能力及国际观的培养。其提供海外游学及研习、双联学制、交换学生等多种途径。

四、教学方法

两所高校均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实习教学等方法,但侧重有所不同,义守大学采用情境餐厅、实习餐厅设施,进行课外情景模拟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搜商”,在大部分课程中都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随着微课、慕课(MOOC)等公开课的盛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部分课程尝试了“翻转课堂”,由任课老师公布若干“小科研项目”,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小项目”进行团队合作调研,撰写报告并制作汇报PPT,课堂内汇报并参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评分,老师再就其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总结,帮助小组优化方案。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课上总结,且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现场展示能力。

五、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一至大三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大四时进行9个月的校外实习+3个月的毕业论文撰写。每年4月举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双选会,邀请30-40家企业对当年7月即将开始实习的大三学生进行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的岗位大部分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基层岗位,少部分为行政、人事管理助理岗位。毕业论文在实习前落实到具体的教师名下,由学生选题,指导老师审核选题,一人一题,且与往年选题不得重复。选题内容多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旅游企业实际情况,应用性及针对性较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负责名下学生的实习追踪和反馈管理,直至学生毕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对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结果评估进行控制。义守大学的实习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在学生大二时在学校内部的实习餐厅进行,同时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约18周的校外实习,让学生在上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学生毕业需要完成毕业专题,3人为一个小组,可选择撰写个案研究论文,或采用由所在系承接的项目,完成毕业专题作品。学校举办专题成果公开发表会,由专题评审委员会对学生专题进行评估,委员会成员由系主任、指导老师、任课老师及至少二位业界人士(或校外专家学者)组成。两所高校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略有异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将学生的实习主要放在大四学年,毕业论文侧重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整理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管理较系统、具体。而义守大学在大二时即开展了专业实习,毕业专题侧重锻炼学生团体协作能力、领导能力、调查能力。

六、结论

篇9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堂教学

随着生物学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生物技术视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生物技术人才也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热点之一。我国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自1997年正式获得批准以来,其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在欧美国家发展完善起来的,国内现有的教材大多是借鉴国外英文版本翻译而来,该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首先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因此,开设专业外语课程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教学发展现状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物技术专业英语已形成比较明确的培养目标、相对固定的课程开设时间和学时数目安排,但是在该课程的教学实施和考试模式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课程设置情况

不同高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程设置略有不同,多设置在大三或大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课时数在40学时左右,课程性质为专业基础课。以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我校该门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时数为48学时。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完成基础外语和生物类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如《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等,并且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即将开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的学习。在这个学期开启《专业外语》课程将会为公共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为部分学生考研和申请出国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参考教材选择

大学生在第二学年完成基础英语学习后,大部分能够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考核,综合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有的高校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专业英语》(蒋悟生主编)作为教材,该书目是我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但即使是该教材的最新版本也是在四年前出版的,一些最新的知识如MicroRNA、Epigenetics等都未能涵盖其中。有的高校采用自编讲义作为教材,例如,选用英文原版专业书籍,选用SCI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选用国外专业相关的科普书籍等。这些教学内容虽然时效性高,但存在通用性不强、覆盖面不广的缺点,难以进行推广使用。当然,也有的教师认为专业外语教学应该淡化专业色彩,并不需要编写专门的教材。目前,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程公开出版的教材很少,更新速度较慢,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概念不断涌现的今天,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已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完善专业外语课程体系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成绩考核方式

在大多数高校,专业外语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的范畴,客观上造成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40%的学生把专业英语作为基础英语来学习,把英语六级作为学习目标。基础英语经历多次教学改革,已形成一整套严格、规范和科学的考试方式,而专业外语的考核方式则比较多样化,有的教师采用开卷考,有的采用闭卷考,有的则选取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这就不免造成了专业外语考试不够规范、不够科学的局面。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成绩考核方式也会从学生的主观导向上对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借鉴基础英语的完善考核方式,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制订出适用于专业英语课程的考核标准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生物技术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探讨

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能够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目前,专业外语课堂教学尚存在以翻译为主、成为“翻译课”的现象,基本上是教师对着教材,逐词逐句地解释。一些老师采用分组讨论法对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依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认为,任何涉及非母语语言的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听、读、说、写”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专业外语的课堂教学也不妨从这四点着手,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利用英语教学视频提高听力

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而言,生物技术专业的知识、概念、名词的中文释义都比较抽象,比如DNA复制过程、PCR反应的基本原理等等,仅仅通过语言的讲解是难以让学生接受的。如果这些抽象的概念能够通过动画演绎,同时搭配专业的英文讲解,这样5~10分钟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一两遍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通过检索发现,一些国外生物学领域相关的网站和网络课堂有这样的英语原声视频资源。比如,美国教育门户网站(http:///),是一个在线课程资源网站,有五十多位教育家、视频编辑人员和动漫制作人员创作有趣的视频课程;美国视频实验期刊库(http:///)是一个以视频方式展现医学、生物学等学科试验方法和过程的电子期刊;图说DNA网站(http:///)是由美国冷泉港研究所创立的网站,它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遗传学,以生动的动画呈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这些网站上丰富的视频资源视觉效果清晰、讲解生动有趣、时间长度适中,非常适宜在课堂上使用。学生在学习、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英语的听力水平。笔者经过实际课堂检验发现,视频资料的时长最好控制5~7分钟,每次播放两遍,学生对这些教学视频兴趣浓厚,课堂反应良好。

2.阅读原版教材加强理解

经过专业基础课授课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对专业知识具备基本认知的情况下,将专业的英文词汇传授给学生已经是水到渠成、相对容易的教学内容。这时我们的阅读材料不妨选取英文原版教材的相关章节作为阅读材料,如《基因Ⅸ》等,原汁原味的英文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识记词汇。此外,生物技术的诸多专业名词术语大部分是外来语,直接阅读英文原版教材的相关内容既能够使学生对原有中文释义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也可以使学生对专业英语行文的简练、精准有所体会。

3.专题演讲锻炼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用外语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是专业外语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国内学生学习英语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的现象,即能够听懂但是不会表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加强引导,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勇敢地把英语说出来。比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每次上课为三个学时,如果这三个学时全部由教师来讲授,学生必定会试听疲劳,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在每次上课时安排1~2个学生用英语进行PPT演讲(每个学生5~8分钟),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特定专题或热点话题做PPT演讲,这一环节进行的时间不固定,由教师根据每次授课的具体情况自由安排,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情况也将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参考。这样的演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枯燥的专业词汇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同时,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有效。

4.利用科技短文学习写作

张元福等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以科技论文写作为导向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建构。生物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生物学研究有相对较长的实验周期,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尚缺乏体验。因此,科技论文写作是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本科教学中一个相对高级的目标。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国内高水平的期刊,如《遗传》《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选取其中一些简单易懂的英文摘要作为写作范例教学效果良好。这些已既保证了英文写作水平,论文的中文摘要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科技论文写作的学生也非常有益。在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选摘其中比较典型的句式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巩固,逐渐能够进行比较完整的表述,达到能独立撰写英文摘要的目标。

专业外语是专业体系建设的必要组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的英语运用能力,包括能够用英语表达和交流专业知识,熟练阅读国外专业文献,并具有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目前专业外语教学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教材选择、考核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教学质量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09(10).

[2]焦述强,陈艳.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和认识[J].中国地质教育,2006(03).

[3]甘媛.高校专业外语的课堂教学研究[J].品牌,2013(06).

[4]张会勇,井长勤,朱武凌,丰慧根,杨保胜.分组讨论法在生物技术专业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

篇10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ogra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guidance document which is built on education purpose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but also an overall plan of curriculums. The paper firstly determin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emphasi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a survey, then uses the analysis method of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to set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s. Based on the logic between the curriculums, curriculum's semester arrangement is settled.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 program establishment

0 引 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 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 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