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奏响生动的乐章
我认为,感恩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让他们懂得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也得学会了感激他人。可是,当今的一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不仅表现在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老师的教诲之恩,亲朋好友、社会贤达的相助之恩等等。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确,孩子们有些不良行为并非是在进入学校之后才养成的。显然,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需从小抓起,这样才能奏响了和谐社会的生动乐章!
二、构建爱的氛围
我曾经在公交车站看到这一幕:好些人在排队等候上车。此时,来了一位母亲带了一个4岁左右的男孩子,母亲边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依次排队,边在留意公交车的到来。不一会儿,公交车进站了,一些人便蜂拥而上,结果那对母子根本上不了车。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中这样的事例多了,无形当中就对孩子们造成了反面教育,时间久了,孩子反而会认为母亲的教育使自己吃亏了,他也会加入那群人的行列。所以说社会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了,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
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来说,移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借助于电视、图书等媒介的力量,引导孩子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熏陶培养孩子的感恩之情。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强和视野的扩大,还可以引导孩子将感恩之情从熟悉的人迁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比如引导孩子关心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尝试用零花钱给灾区人民捐款,在车上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等等,培养孩子心怀感恩万物的品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成为感恩的榜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如:当我们叫学生把作业练习本搬到班级时,不是认为理所当然,而是向那位学生表示了最真挚的感谢,在班上表扬了这位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学生脸上写满了幸福,同时也看到很多羡慕的眼光。教师,作为感恩教育的引导者之一,应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以心换心,畅谈理想,体味人生,憧憬未来,达到心灵相通。学生由教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进而得以完善自我,并从心里敬重和爱戴教师。感恩教育便收到了实质性的效果。
三、谱写动人的篇章
中国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我们更该知晓并付诸于行动。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条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滴水恩,涌泉报”的感恩心态,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施恩,让它回归现实生活,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再者,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要让学生懂得,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要让学生知道“心中有春天的人,身外才会有春天;懂得播种春天的人,才会收获春天。所以,我们要感激父母给了我们这一次生命,让我们能来到这个世界活过一次;感谢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独。”当然,我们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更应该把体现感恩的行为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才能发挥成;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心灵与心灵才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人与人的心才能更好地交融;社会才能更加的和谐!
篇2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新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一些观念上的东西从根本上也发生了改变,新旧观念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了较为激烈的碰撞。作为感恩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小学生感恩教育在现阶段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小学生感恩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其内在的感恩意识,从小就培养他们心存感激的心态以及知恩图报的良好情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环节在现今乃至以后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学生良好感恩情操的培养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表现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德。感恩教育在实质上就是对别人在各个方面给予的帮助或者其他方面的好处表示内心层级的感谢。感恩的教育内容在社会中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对自己学习指导和帮助的教诲之恩,在社会中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之恩以及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的呵护之恩,还有就是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物质和精神上的赐予之恩,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导小学生如何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父母行为的不良示范,父母对于长辈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做到知恩图报,所以在小学生心里留下了比较不好的印象,还有就是小学生在父母的溺爱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从而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认为是天经地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育力度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较好地传授感恩思想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认真学习以及旷课等现象不能够进行及时的纠正与教导。此外,国家作为学生德育的提倡者,在具体实施中没有较好地实现国家的关怀力度,在有关的硬件及理论知识上不能够较好地随着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适时地作出调整。而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学校和家庭方面,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导致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不断加深,从而不利于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也是学生不能较好地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没能较好地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国家的感恩教学方针进行相关的感恩教学活动,从而给学生在知恩、报恩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实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新途径
作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因素的教师,在对小学生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经验较丰富的老师来讲,他们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方式上会选择日常教学中的德育环节来进行感恩教育工作,并把德育作为其实施方法的主要阵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而对于那些德育活动课的课程内容来讲,在让人感受到其课堂氛围活跃和形式活泼多样的同时,总感觉在其中还是缺少一些东西。比如,在平常的德育活动课堂当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场景:在进行少先队仪式之后,辅导员老师进行表态。老师表态时总是会运用有关原活动计划进行的口令,然后就是学生按照以前的活动安排来进行相关的活动,最后由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整个活动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常规总结和分析。如果是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展开感恩教育工作,在实施的效果上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实施感恩教育,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应该挑选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地打开内在思维逻辑,并实现学生有话可说的课堂效果。其中老师要在一定条件下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创设较好的意境氛围,同时,在设置授课内容的角度上要贯彻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让学生在质疑的心态下去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从多角度提出的问题越多,就说明其内在的思维越广。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将教材的信息与他们所在的客观世界的万物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较好地把感性和理性上的东西有效地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而在这个环节上实施感恩教育主要应从两方面做起,即:一是过渡阶段,在具体问题的筛选过程中,要对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合理利用,在具体实施上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来进行合理有效的筛选。当然,在过渡阶段也需要考虑到老师在整个课堂的把控能力、授课方式等;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能够较好地实行群体研究,根据主题内容和思想进行相关方面的拓展与延伸。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知力、评判力、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参与群体性讨论的技术、在课堂中的答辩技巧、团队精神、意志力以及相应的世界观和表现力等。除此之外,感恩教育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感恩教育从点滴做起
小学生的内在品德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其外在的言行加上具体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的。在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要让教育内容重返现实生活,就必须让小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恩德并学会将其自身的感恩意识付诸行动。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用真诚的心态去报答身边的人。(1)感恩父母。父母是养育我们的主体,父母不仅赐予了我们生命,还不求任何回报地把我们养育成人。这是何等的恩德!我们要教育小学生对父母的养育要心存感恩。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是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最为基本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准则。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心存感激的话,那他在一定环境下也会对老师或者同学乃至社会都不会有较好的感恩之心。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内容进行把握:①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从而养成独立的好习惯,让父母省心。比如,在学习中,要学会自觉完成作业,努力学习知识,从而少让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操心。②在休息的时候,学生可以帮助父母处理家里的杂务,比如:扫地、洗碗等。在父母节日来临的时候,要学会慰问父母,对父母说一声最起码的“谢谢”,或者是把自己亲手做的礼品赠送给父母,从而感动父母。(2)感恩老师。老师在学校不仅教授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正是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育才促使我们领悟知识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因此,学生要有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是无条件的。(3)感恩他人的帮助。同学作为学生最纯真、最真实的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自己学习生涯的陪伴者,更是同学之间互相支持和鼓励以及互相帮助的最真挚的伙伴。因此,应教导我们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有感恩之情。(4)感恩社会的关爱。在学校的各项事务中都存在着社会的关爱之情,我们所处的校园是社会资助建造的,我们学校在不断地接受祖国、社会以及个人的关心和支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的个性,而且还要让学生把眼光放长远,把学生培养成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国家都具有较为宽广胸怀以及有帮助的人。(5)感恩大自然。大自然是世界万物的创始者,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爱护校园乃至身边的花草树木,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意识,从而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无限感恩之情。总之,通过点滴感恩教育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老师对我们的无私奉献、同学对我们的真诚帮助、社会对我们的持续关爱以及大自然对我们美好的赐予,从而让学生能够主动帮助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养成发奋学习、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操,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大部分独生子女偏执的内心世界,真正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礼仪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基础。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通过感恩教育,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老师、他人以及社会群体等方面的关心与帮助,要懂得回报,并且要以更大的力度回报给帮助过自己的人们,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要以最真挚的诚意去感谢他人。而这种回报不应该仅仅是物质层级的,还应该是具有内心感情的回报。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回报并不是简单的物质或者某种形式的大恩大德的回报方式。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明白,有时一句简单的“谢谢”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达到回报的效果,能够让施恩的人心情感到愉悦。感恩要从我们的言语做起,从身边的文明礼仪做起。而学校要学会创设能够体现实际需要的语言情景,比如:在学校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张贴文明标语,从而使小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够想起“谢谢”“你好”等文明用语,从而做到感恩教育影响下的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在进行文明礼仪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感恩环境的建设,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受到感恩气氛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内心抵触的情绪,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也要学会运用相关事件来对学生形成一种感恩氛围,比如,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讲述,让学生感受到感恩的魅力。而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让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推动感恩教育,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关于感恩的文化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可以针对有关节日进行相关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母亲节、端午节和教师节等,而这些节日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为有用的手段。老师还可以针对不同节日设置相应主题的班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接受和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比如:在教师节那天,可以组织学生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一句话,还可以送给老师具有纪念意义的祝福卡片;还可以让学生在父母面前讲一句关心的话语,或者是送上一杯充满亲情的茶水,或者是写一张发自内心话语的卡片送给父母等,从而达到学生和父母之间亲情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在重阳节的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唱歌或者跳舞的形式来给老人送上欢乐和祝福,从而让老人们能更好地感受节日的氛围。通过多种节日的熏陶,使学生在节日的气氛里用实践去感受感恩的真谛,从而把小学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感恩动力,使学生在精神和心态上都能够较好地受到感恩思想的熏陶。感恩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在感恩教育中,还要学会培养学生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通过感恩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感恩精神,而且对推动整个教育领域思想水平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还可以为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增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从而达到较好的亲情、友情的有效互动。感恩教育的开展也为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创造了条件,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思想道德情操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以及感恩他人。作为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引领者和积极组织者,教师要在感恩教育中更为深刻地领悟感恩的内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为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从而达到感恩效果的持续有效的发挥。感恩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需的,在一定条件下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也是不够的,学校感恩教育要更多地融入社会团体、政府或者个人等各个环节,在社会的共同研究努力下发挥感恩教育的最大作用,从而研究出更多的感恩教育方法,在以后的小学日常感恩教育中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推动我国学校和社会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季红波.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略探究[J].大观周刊,2013(05):155.
[2]袁熙惠.小学生德育的新途径:感恩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14—15.
[3]常少玲.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07):164—165.
[4]梁丽坚.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07):6.
篇3
关键词:
2011年5月27日,中国·甘肃“感恩我们要行动”讲师团莅临我校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激情演讲。生动鲜活的生活实例,声情并茂的激情演讲,再现了父母老师的无私奉献,让孩子们第一次对父母、老师表达了真挚的谢意。孩子们一句句发自心灵深处的“我爱你”和一个个亲密的拥抱,在感动我的同时,也让我懂得:学会感恩,快乐生活应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话题
曾几何时,领导苦口婆心地强化学生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曾几何时,班主任老师大声的斥责学生无视校规校纪……然而,收效甚微,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了每位班主任老师最无耐而又每天挂在嘴边的话题。通过这次演讲会,我茅塞顿开,学会感恩,快乐生活,才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话题,才是学生将来走上人生道路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奠基石。“百善孝为先”, 中国自魏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就提倡“以孝治天下”。 清兵入关,从上到下所有官员,有三本必读的书,其中之一就是《孝经》。《孝经》中告诉我们怎么样才算孝呢?不仅仅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广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才为大孝。孝的真意是什么?就是爱,也就是回过来要还报的爱。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道,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当今社会,很多孩子的孝敬意识越来越淡薄,感激别人的情感越来越麻木,只知索取,不愿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和贪婪。因此,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感恩教育-----品德教育课的主旋律
其实,小学品德教材中,感恩教育是贯穿于整个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教学内容呈纵向不断加深。可又为何收效甚微呢?素质教育下品德教育得到了重视。但是德育的首要地位还是不断受到冲击。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许多教师认为:语数等学科是重要的,因为要考试。而学生的爱心品质在试卷上不能体现。因此不去特别重视,只要学生不出大问题,品德课好坏无所谓。正因为学校教育对孩子缺少感恩教育,让孩子的感恩行为缺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们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教育学生,却碍于面子,从不对学生提出“感恩”两字。尽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认为“没良心”,但更多的教师是从未意识到需要“感恩”,直至学生变得自私、任性、冷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并开展积极有效的“感恩我行动”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逐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如: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学会感恩”单元第二板块“感恩”这一环节的教学,教者可以设计“亲情小测试”,创设情境,让学生写下自己生活中最亲、最爱的五个人,然后逐一划掉……这种活动,使孩子们在不断割舍中忍受心痛,体验感动:当爱包围在我们身边,我们往往习以为常,感觉不到,不知道去珍惜。有时候还会与亲人赌气,让他们牵挂,让他们伤心。感恩吧,不要等到来不及,不要等到一切成空,就在现在,把握住我们忽略的亲情,在与亲人同行的路上,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此时此刻,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积淀在孩子们的心灵中。
更重要的,我们要把思品课中的感恩教育要从理论传授提升到生活体验的高度,如教学生制作“赠送感谢卡”、提议搞“我为班里做好事”等活动。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感谢老师的批评教育,因为老师使你一天天懂事起来,是老师给了你智慧,给了你知识……;要学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帮妈妈拿一双鞋,一句问候“妈妈辛苦了,谢谢妈妈……”;感谢同学在你摔跤时扶你起来,在你画画时借笔给你等;总之要感谢的事有很多,在你受到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使学生明白,心存感恩是人际交往的起码原则。
二.感恩行为-----生活德育课的主话题
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贯彻执行,孩子们都成了家中的掌上明珠,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中国的父母最无私,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孩子,从不要求回报。但这种最最无私的爱,孩子们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导致了孩子内心感恩的缺失。小学阶段的孩子,十多岁的生日隆重而热闹。呼朋引伴,许多同学都去庆祝,从他们欢乐的脸上,能看到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幸福之中。却从不知道自己“呱呱”落地时令自己的母亲承受了多大的痛苦。问这些孩子们:你们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你们为父母庆祝过生日吗?全班竟一片沉默。感恩是有意义的,有了感恩之心,才有爱之情,有了爱之情,才能推动这个世界旋转,人与人之间才会和睦、有快乐,有彼此的敬重。
对父母有感恩之心是一种狭隘的感恩。但对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孩子,他们又能爱谁呢?因此,生活中,倡导孩子们每日为父母做件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为父母做事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态。“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是众所周知的古训。感恩,其实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个人自觉的行为。现代社会,我们要明确认识到感恩话题的重要性,它是我们生活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家长和老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说“谢谢”,让孩子表达感激之情,从而,学生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的。
三.感恩延伸------社会德育课的主方向
篇4
【关键词】技工学校;学生管理;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133-0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价值观的基本准则,古有“乌鸦反哺,羊跪哺乳”等谚语,还有“投桃报李”的典故,这些都是感恩教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感恩教育应该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技工学校作为向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专门学校,也应该加强感恩教育,重视技工学生们感恩教育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为合格的人才。
一、当前技工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深入,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受到了腐朽思想的侵蚀,当前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是出生于90以后,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再加上良好的生活条件以及环境的影响,很多的学生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这也是对传统的感恩意识的冲击,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一)忽视对父母的感恩
孝敬父母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传统美德,“乌鸦反哺,跪羊哺乳”正是这一美德的很好的体现,受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知道体谅父母,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感恩父母,没有很好的做到回报父母。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认为父母的关系是理所应当的,有的还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这些都是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二)忽视对学校老师的感恩
我们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与我们联系密切的除了父母,莫过于老师了。在学校,教师向我们传授知识,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值得我们的感恩与尊重。技工学校的学生往往成绩不是很好,才导致他们选择了技工学校,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感恩不仅没有体现出来,有的甚至还怨恨,把自己不能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老师的影响,这是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三)忽视对社会的感恩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因此,作为学生,不仅要对父母感恩,对教师感恩,还要对社会感恩,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真正的融入社会中,才能真正的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当前,很多学生却变现出了冷漠与自私,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二、感恩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感恩就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然地认可,并给予回报的一种情感行为。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塑造学生身心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到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感恩之心都不具备的话,那么学生的其他发展也就毫无意义与价值,因此,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感恩教育还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感恩教育实施的好,那么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会很好的进行,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感恩教育的实施
加强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感恩教育,不仅是简单的培养其对父母的感恩,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健全人格的培养,下面就如何加强学生管理中的感恩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视感恩教育在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首先要加强感恩教育的意识并且认识到其再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感恩教育的开展,感恩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二)重视感恩教育的实践
技工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其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实施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将教育融入到实践中,从而取得更好地效果。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慰问敬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等等,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要从小事做起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要求学生做多么伟大的事情,而是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践。如鼓励学生回家为父母做点小事,或是在生活中学会为他人着想,感恩他人。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感恩教育要从学生的内心激发出学生的感恩情怀,使学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真正养成好的感恩精神。
感恩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技工学校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学校,学生的构成比较复杂,因此,对学生管理中感恩教育的实施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学生管理中感恩教育的培养,不仅可以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芮群毅.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J].文教资料,2011(16).
[2]李继玲.论构建和谐社会与技校感恩教育[J].文教资料,2011(10).
篇5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途径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奖、助、贷、勤、减、免、缓”八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物质上的扶助要和精神上的帮助和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国家的资助而完成学业,同时还可以通过培养他们优良的品德、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而实现精神上的富足。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考试作弊、随意毁约,恶意拖欠学费、拖逃贷款等,部分学生夸大家庭困难、开具虚假困难证明,争抢资助名额等。另外,感恩情怀缺失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体谅父母,也不懂得为他人考虑,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惯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1]。因此,搭建有效的资助育人平台意义深远,其中,诚信感恩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是对资助育人平台建设的有益探索。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和经验的匮缺。由于目前在我国开设诚信感恩教育课程的高校屈指可数,所以相关的理论探索和有益的实践经验都非常缺乏。2.作为一门思想品德类课程,如果不能很好的和实践相结合,就容易出现授课内容“假大空”的现象。不注重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以一贯的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再加上教育资源配备上的不足,例如师资不足、教材设计的滞后等都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的认识影响大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心理等腐朽思想正影响着“90后”的大学生们。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功利心较重,价值扭曲,没有诚信感恩意识。如果课程内容和社会大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学生就会认为这门课在讲空话套话,课程内容不接地气。4.诚信感恩教育作为一个资助育人工作的平台,应和八位一体的资助工作相辅相成,然而此项工作的研究和制度的设计还未提上日程,更不用说很好的融入实际工作了。5.授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材的选择性非常少。诚信感恩课程的实践正处于初始阶段,少数开设了此课程的高校中课程主讲老师也多由辅导员老师担任,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途径的探索
高校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必须在教育途径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进入社会之后都能有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真正把诚信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从课程设置、师资储备和教材编写三个方面加强课程的系统性
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结合教学实际,增强诚信感恩教育的系统性,首先要进入思政课和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任课教师在向学生授课时要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把诚信感恩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2]。其次,每一个学科都包含着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应该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要求教师把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诚信感恩自觉代入自己的职业品德和社会公德建设中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操守。另外,要逐步单独开设诚信感恩课程,从而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综合三个方面,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可使诚信感恩教育富有系统性,使诚信感恩进课堂的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要对思政和其他专业的老师进行理论培训并提出要求,还要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专职老师讲授诚信感恩课程,对课程进行研究和推进。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对教材进行不断的完善。课程教材除了文字和资料展示之外,还应增加更多图片、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材料,从而增加课程的生动性,使得课程更加直观和具有感染力。
2.抓住时代的特点,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便捷性
根据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习惯以及对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依赖,构建诚信感恩教育网上课堂,如慕课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传统大学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在教学形式的变通性上存在不足,如果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多样性将诚信与感恩教育开发成一种在线开放课程,比如以视频记录传播的慕课课堂,从而不受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大学生感兴趣的互联网传播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受众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诚信感恩课程的吸引力。同时,慕课的形式也弥补了校内诚信感恩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缺陷,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进行慕课形式的教学,甚至可以邀请企业领头人物、社会精英等通过明星效应进行远程教学,教学效应该会有显著提升[3]。
3.在诚信感恩教育课堂教学中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状态的实际,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要使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准理论学习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结合点。只有在充分掌握学生的困惑点和兴趣点的所在,才能找准学生诚信感恩教育的敏感点,真正做到晓之以学生可以理解的真理,动之以学生可以共鸣的真情。从而使得课程内容得到学生的认同、接受和实践。在课程讲授中,结合的实例最好是最近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学生更容易发生共鸣。教师还要尽可能去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思想倾向,做到因材施教。
4.从理论向实践拓展,将诚信感恩教育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程的实践性
学生不喜欢纯理论课堂。应该把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把课外实践作为理论教育的延伸和深入。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连接在一起。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以诚信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感悟,增加对诚信与感恩的理解,唤起内心的价值共鸣。也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移动课堂的教学实践,带学生通过设计小游戏、演绎诚信感恩小故事等方式加强理解。带学生去一些名人纪念堂等,感受历史人物的浩然正气。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与企业家探讨个人成长成才的要求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品德要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开展演讲比赛、专题性的研讨,征文比赛、画报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5.构建诚信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诚信感恩之风充满整个校园,加强课程与校园大环境的协调性
诚信感恩教育要善于和高校的组织团体、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比如,利用党校团校组织的各种多媒体平台宣传诚信与感恩教育;应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赛、主题征文、辩论赛等多种学生竞赛活动来加强宣传;应通过院校各级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宣传诚信感恩教育的正能量;应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感恩先进典型的评选,如校园十大人物中的最感动校园人物、最具孝心人物的评选,让学生感觉榜样就在身边,起到很好的同辈引领的作用。
6.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要将诚信感恩教育效果化,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例如,学生在校期间,要把诚信感恩课程成绩和具体现实表现情况作为各种评优评先和推荐就业等的硬性指标。另外,把学生考试作弊率以及贷款违约率等作为考核学院绩效的标准之一。督促各学院在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上多下功夫。综上所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活动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不断完善。诚信感恩教育进课堂需要整个高校各部门联合起来、重视起来、共同努力在学生的各项管理和课程教育中慢慢渗透,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和职业道德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慧.高校资助体系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5):92-93.
[2]曹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应注重“三个结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99-101.
篇6
1 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存在一些大学生在感恩时刻集体失语,在应当珍惜的亲情、师生情、友情等面前表现得冷漠和不以为然,在应当回报社会的时候却忘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理性的说,感恩意识的缺失不能把全部责任归结为大学生个体道德和个人素质,应该反思社会和高校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社会环境、高校环境、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方法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感恩教育失效的原因。
1.1 感恩教育方式方法有效性不强
当前,感恩教育的形式主义是感恩教育缺失的总要原因。大学生并不缺少感恩的心,但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却常常停留在形式上,例如,一些大学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给父母一份关心、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这些活动的本意是善良的,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此外,一些高校为了加强宣传,轰轰烈烈的强调形式极可能使原本应该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善良品质再次流于形式,这不仅没有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反而容易让感恩教育走进狭隘的形式主义的泥沼。
1.2 感恩教育的内容陈旧
当前,内容陈旧是感恩教育的通病。一提到感恩教育就举出大家熟知的典故和故事,呆板陈旧的说教,没有任何启发式的讨论,这不仅不会增强大学生的认同,反而换来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的反感。时代变化了,感恩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需要双向互动的,通过各种新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的新的内容,增添感恩教育的活力何有效性。
1.3 感恩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一直以来,大学教育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片面的回应社会对知识和能力人才的需求,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生命等方面的教育。目前的大学教育体制下,不少高校仍以学习成绩、的数量、科研成果等作为标尺。这一价值取向的诱导下,学生为了评奖评优,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争取找到好的工作,专攻学习,强调知识学习,淡化了情感教育。不得不说人文关怀的匮乏是造成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的重要原因。
2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群里,对大学生的教育不仅需要文化知识来充实他们的头脑,也需要高尚的伦理道德来充实他们的内心。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家庭和他人的感恩教育。
2.1 尊亲敬长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人为人处事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一直以来,人们就把感恩尽孝视为维系家庭的灵魂。“孝”是由亲情、感恩、恭敬三个维度而成的一种复合社会文化和心理体验,孝比爱具有更深广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内容。在现代社会,对长辈感恩首先要倡导孝文化的合理内涵,要把尽孝感恩的责任真正落到实处,自觉尽孝、自愿尽孝,最终人人尽孝。因此“孝敬”,正是有效感恩教育的基点。
2.2 相互尊重,宽容大度的感恩教育
感恩他人包括对朋友、对同学、对同事以及对所有参与交往的陌生人的感恩,这是学会做人的起点。对他人感恩首先就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是一种平等,只有尊重他人才会平等的看待大家的劳动和帮助,才会平等的感受到自己是否应该并怎样回馈他人。因此,尊重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2.3 服务社会的责任教育
人在本质上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我们从社会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服务社会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感激,而是感恩社会的一种方式。个人对社会有无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检验人格健全和人生境界高低的重要尺度。对国家和社会感恩,最终应以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落脚点和支撑点。
3 关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引导和点拨,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对其回馈以感激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
首先,营造感恩教育的大环境。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感恩教育责任,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精神,使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能得到充分培养和强化。
其次,要创新感恩教育的方式和特点。应教育学生识恩、知恩、感恩。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对获得的美好事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应教会学生感恩图报,要让大学生了解回报不仅是物质上的,而且包括精神上的。应该教育大学生,一个人不仅要感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感恩的心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
再次,要将感恩教育贯穿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成长历程进行思考,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观念和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的生命和关爱、教师给予的智慧和关心,还是朋友给予的友情和信任,这一切都充满恩情;要积极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将感恩教育贯穿于课堂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写感恩家书、感恩演讲、、感恩图片览、感恩征文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家庭、教师、朋友和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关心和关怀。
篇7
关键词:小学 思想政治课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98-0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是健全人格的体现,其内容包括尊重长辈、老师,关系社会他人,真爱生命等。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感恩教育对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小学的思想政治课中蕴含着大量的感恩教育内容,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契机。近年来,中小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思想政治课应该主动承担起感恩教育的使命,让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
一、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
感恩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感恩父母、老师、同学、生命、自然、社会等,现在大多的孩子都属于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为探究出目前小学生的感恩行为,李文萍[1]对小学生的感恩行为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在家里,部分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分宠爱,其对父母的索取意识较多,理解并感恩父母的行为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学校,小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行为表现良好,但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关心同学,不会与同学和谐相处;在生活上,部分小学生不懂健康合理生活;在社会上,谱遍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却缺乏对人的理解和宽容。可见,学校很有必要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态度和感恩行为。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细心体会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从细微的地方发现人和事物中存在的真善美,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2]。例如:通过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父母的白发体会父母的艰辛;通过体会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生活;通过帮助他人,学会团结;通过挫折和困难体会宽容和理解。
2.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和谐
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虽然目前小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各方面能力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感恩教育能够让其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用美的视觉发现社会的可爱之处,从而学会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学会理解和宽容,努力学习。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能够培养出尊老爱幼、爱家爱国、无私奉献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加强思想政治课感恩教育策略
1.积极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在开展小学生思想政治课过程中,可结合教材,根据学校教学内容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阵作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充分利用教材,小学思想政治教材是根据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科学设计的,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可通过教师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会感恩首先要对感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学生道德进行教育,可利用这重要功能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切都并非理所当然,引导学生发现社会和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学会尊重和感激。例如:可将汶川地震、庐山地震中的真是的感人事迹在教学中进行融合,形成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标本,培养他们为人着想的精神,学会奉献和感恩[3]。
2.营造一个感恩氛围
因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相对较为活跃,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这个平台,在学校定期开展感恩主体教育,在班级和学校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感恩文化。在轻松活跃的教育环境中,感恩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还可将感恩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设计和布局中,如在学校、教师墙面上图文并茂地体现出感恩的主体,让人自然而然受到教育。
3.从身边小事做起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应立足于身边的小事,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学会感恩。例如:向别人的热情和帮助表示感谢是一种感恩;珍惜餐中食物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恩;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对自然的一种感恩;主动关系他人帮助他人,是对社会的感恩;对父母和老师保持尊敬也是对父母和老师的一种感恩表现等。将感恩的情感落实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能够形成一种积极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然的实在的环境中学会感恩。
四、总结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从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在感恩教育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做好一个带头作用,以自身为典范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然后还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中的感恩内容,结合生活中的感人事迹进行教育,让学生懂得运用感恩;另外,在实施感恩教育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用感恩唤醒感恩,用爱来教育爱。总之,感恩教育的方法多样,但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进行,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李文萍. 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与培养策略的研究[J]. 教育导刊, 2012, (10): 58-59.
[2] 林文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 (01): 44-45.
篇8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感恩是一种优秀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源远流长。感恩更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宝贵财富,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将如何回报社会。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知感恩的人难以承担社会重任,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丰富的人文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分四部分介绍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论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存在有些小学生感恩之心缺失的现象。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了,但是人们却不时感叹心灵的寂寞,追问为什么会在喧闹的人群中感到孤独?人们往往不知道怎样感受爱,怎样去爱,怎样感恩。在小学生中,这种情感冷漠迹象已有所显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为独生子女,所处的环境比较优越,父母过分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很容易造成他们自我满足,于是某些孩子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忽视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及身边的其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对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很难想象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如何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感恩教育应归属德育方面,但我国德育现状却堪忧,对德育重视程度不高,仍停留在理论学习、知识教化上。教育模式古板、枯燥,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首先家庭教育存在缺陷。部分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与未来发展,让孩子把大把时间花在各种培训班上。其次,现有教育体制忽视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型”教学,设计德育较少,且德育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并没有开设德育专门课程,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小学生德育环境营造不够。从社会环境看,虽然主流环境是好的,但存在太多对小学生来讲影响消极的东西。
二、感恩教育内容
感恩(gratitude)来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思是“恩惠、令人愉快的”。《牛津字典》对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之后的感激之情呈现出来,并回馈他人”。而在理论界,国外对感恩并没有定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把感恩定义为“推动我们做出回报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康德认为感恩是“称赞一个人,因为他已经给了我们仁慈”。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布朗把感恩定义为“那种对他的爱的高兴情绪,他已经给予了我们仁慈,这种情绪本身不仅仅是所给予恩惠的一小部分”①。美国教育学者阿迪斯•瓦特曼说:“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地、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感恩等。”②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感恩总是在两个个体之间产生和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感恩形成的过程中,社会交互作用和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经典词句体现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当今社会由于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似乎没有得到太多的传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在淡化,虽有俗话说“施恩不望报”,但感恩是人类的基本道德之一,绝不是对施恩者简单的回报,更是人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精神追求。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与小学德育落实不够,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语文教育负有德育的功能,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长期以来“工具说”和“人文说”占据主要地位。我国儒家学派提倡“文以载道”,“文”就是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道”就是文本内容反映的思想内涵,包括高尚的品格。学生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文化。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四个基本功能:自我表达、交际、解释、记忆,从这四个基本功能看,语言的工具性似乎占了主导地位。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但是语文学科作为工具而言,与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等不含任何思想的工具是不同的,因为语言文字是一种特殊的工具。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总会表现自己的主观意识,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语言文字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礼记》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③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思想道德培养。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性极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在人与人的交际关系上,社会交互作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识字写字,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⑤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感恩教育,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必然会促进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理智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净化学生的灵魂。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可以弥补语文教育功能片面化的不足,使语文教学成为全面的教学,培养出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三)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⑥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以后高年级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他们今后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生年龄小,感恩意识相对淡薄,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如今无论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深入挖掘,讲授教材知识,实现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语文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其学习过程是复杂的,而语文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涉及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对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感恩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学科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必需又是可操作的。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见
(一)增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意识。《论语•子路篇》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并且在多方面可塑性都非常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意识尤其体现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是学生直接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对小学生进行空洞的感恩教育,更不能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感恩的准则,因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品德教育的契机,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表现出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典范作用。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关心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健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关心和真诚的呵护之情。在学生的心中将感恩思想概念化为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种子,并不断地提供养分,精心呵护培养,让它发芽成长,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累累硕果。(二)结合文本,开展课外活动。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文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上升到思想层面,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恩意识。但是小学生有了感恩意识,不一定就会有感恩行动。这时候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感恩活动,使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化为感恩的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感恩意识和感恩思想。陶行知先生曾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认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⑦,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可以利用校会、班会、团队活动等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之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每周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就感恩这一话题进行专题发言,结合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出心得体会,交流感想。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感恩教育的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⑧。“五一”劳动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之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感恩之情;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给父母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节到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贺卡,把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寒暑假,让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并组织办好专题手抄报或宣传栏等。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说说而已,而要用行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作者:肖洁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张成群.多一点感恩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9-26(8).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5]姜丽鸿.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2011.
[7]金美媛.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感恩树———语文课堂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课改与家教,2007(4).
篇9
关键词:小学生;师德;道德素质;德育艺术
在小学德育艺术教育的工作中,除了直接的教育讲座和学科教学之外,师德形象及校园文化建设也会对学生的德育成长造成间接影响,而且,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有效地提高,也会从侧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和德育艺术的成长,除了要从学科学习中直接地获取以外,还能够被身边大人的言行举止和人身修养所渲染,学习和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而且这种教育形式往往比课堂来得更为实在和久远,能够长时间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质。作为小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与学生日常学习的相处时间是最长的,他们在不自觉间对学生产生的德育思想也是较为广泛的。为此,必须重视师德建设,教师应该抓好自己的行为习惯,在学生面前树立最为优越的形象,不良的言行举止只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学校应当全面抓好对学生的德育艺术教育,立德铭育,以己及人,促使小学生得到最为健全而完善的道德素养提升。
一、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改变教育观念
由于长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影响,现阶段的小学德育艺术教育并不能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对教师的认识也停留在“教师”的基础上,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影响,不可触攀,认真地进行听讲即可,不需要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认为教师与他们的世界格格不入,想法上存在太多的冲突,有什么内心疑惑也会选择保留。这种心态是长期知识教育的产物,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要想更加合理地展开德育教学,首先需要更正的就是教育观念,同时,逐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与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友谊关系。从而使得学生认可和接受这位教师,喜欢听他的教育思想,乐于接受他的指导。对于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他们并不会直接地讲述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主动地观察、积极地询问,并加以合理解决,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逐步形成优良的道德素养。
二、全面优化教师及校内人员的素质
立德铭育,必须做到以己及人,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接受和认可小学德育艺术教育工作。小学必须着重优化教师的言行举止,并全面提高校内人员的整体素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层次地受到德育,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另外,也需要在校园内进行艺术气息的渲染,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积极向上,能够随处见到校园的文化艺术色彩。小学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这个阶段的素质教育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形成深厚的基础,而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不仅存在于教学上,许多时候还伴随自身的人格魅力。一个品质优良且言行举止温文尔雅的教师能够使学生不自觉地受到感染,努力追求和学习教师身上的人格魅力,渴望成为像教师一样的人。为此,小学要全面优化教师及校内人员的素质。
学校对于教师的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合理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实时改变创新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观念。对于班主任一类的角色,则要对其管理能力进行适当的强化,切实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协作。第二是应该对教师设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学生的作用。
三、以感恩教育泶俳学生的德育艺术教育发展
感恩教育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同时,感恩教育也是小学生所接受的德育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立德铭育的主要思想。学生有了感恩之心,才能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学生在教育的发展中,所接受的德育除了各种思想美德之外,还应该受到良好的感恩教育,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对德育内容进行实践。小学可以积极地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纪念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对时代当下的“中国梦”思想进行发展和完善,在校内的黑板报和艺术墙上增设感恩教育板块,让小学生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对于感恩教育的发展,还应该囊括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教师的教诲之恩。学校可以多多组织一些感恩家庭的活动,在学校开展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邀请家长与小学生共同参与,从而实质性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形成强烈的感恩思想。对于教师的教诲,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作文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写作,写出自己对于教师的理解,并逐步深化教师的教诲,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自身素养。
总之,德育的开展要立德铭育,推己及人,学校应该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对教师进行高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感恩活动,接受科学的德育,不断优化自身的德育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品质,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和书籍资料,寻找有关感恩的内容,在学生面前展示。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有关感恩的语句,让聆听的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化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让感恩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成长。教师要积极组组织活动的讲座,可以借助开展故事会的形式,在学生之间开展宣讲感恩活动,让学生从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感知,联想身边的人和事对自己的点点滴滴的关爱,由内心深处发出诚挚的感恩,自己与故事中的人和事产生情感的共鸣,感受拳拳的亲情和浓浓的友情。在语文课堂中,以文本为载体,充分利用文本进行角色体验、情感体验、情境体验来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施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感恩的心延续。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要让学生知恩,只有知恩,才能图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从中筛选信息,明白对谁感恩,感什么恩。如表现大自然知恩的,通常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重点品读描写“大拐弯”的精彩语段,在一唱三叹的朗读中,体验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观,进一步愉悦自己的情感,这些美丽的语段会在幼小的心灵中刻上印记,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让学生受益终生。如在学习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我喜欢》的时候,第十一自然段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以一个省略号单独成段的特殊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精彩补白,让学生自由言说,补充省略的语段,学生会依据前后的内容,运用自己的想象思维写出丰富的有关自然、社会中事物,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感恩自然,感恩社会。如在学习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刻舟求剑》的时候,让学生补充结尾,可以引出话题,你怎样劝说课文中的这个呆板、不知变通的主人公,学生会畅所欲言、大胆思维,使小学生的感恩品质得以升华。
二、关注成长,体验成长,进行感恩教育
教师积极开展组织关注成长活动。培养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亲历于实践活动是必须的,体验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儿体验,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事业,更谈不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体验,就不会对习得的知识记忆深刻,根本就不可能内化习得的知识,只有体验了知识,才能深刻地感悟知识,最终会形成自我的认识能力。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各自的知识水准也千差万别,有的经过一次体验,马上可以形成经验,有的需要反复体验亲历才能形成自己的经验。由于小学生的稳定性比较差,所以他们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在点点滴滴的亲历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进行体验教育。教师积极开展组织交融开放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和学习的客体知识相互交融的过程,开展体验式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责就是将没有生命的、呆板的教科书的内容激活。这就要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生理特点。教科书自身具有的功能特点,利用体验式学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以上学生和教科书的特点有机整合,使没有生命的教科书的内容变成开放的学习内容,变成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的体验式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平等交流的氛围,和谐的教学氛围,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彰显体验式学习的乐趣。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量化考核细则
- 下一篇:股权激励方案如何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