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3 17:5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Discusses the countryside elementary studen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shallowly

Zhao Shengqin

【Abstract】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ointed out: “the health not only refers to the body not to have disease, but must have the complete psychology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Obviously, human’s health is refers to the physiological health,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harmonious unification. Presentl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hile safeguards the student physiology health, must maintain studen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must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raises the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level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al work is relates the elementary student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matter, is implement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work.

【Key words】Elementar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Improves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滞后了许多。

1 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且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依赖、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2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诱发因素

2.1 家庭因素:现在大多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相当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观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此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

2.2 学校因素:现在部分学校教育弊端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学习为苦差事。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正是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法

3.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

3.1.1 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释放渠道: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作为学生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

3.1.2 提高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态:自信是人们充分估计自我力量的一种内心体验,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而现在很多学生缺乏的就是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脑子比别人笨。干什么事总是先给自己定个调,“我不会”、“不好”……其实不然,正常人的大脑无论是体积、重量还是构造都相差无几。因此,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应相差无几。成功的起点是自信,只要保持一种健康心态,树立信心并踏实地学、认真地学,定会取得好成绩。

3.1.3 拒绝孤僻,达到人际的和谐:经常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分担自己的痛苦,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点。

3.2 开办家长学校,改变家长传统的教养方式: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并能够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3.3 抓住课改契机,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学校要多开展适合他们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采取各种方法拓宽预防渠道,让心理问题远离中小学生,保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3.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教师是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1)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

(2)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

(3)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

3.3.2 教师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主动提高心理素质

(1)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调整认知偏差。由于人们对压力的理解不同,在同一环境里,人们经常体验到的压力的程度也往往不一样。因此,积极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或不切实际的观念,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如果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为参照标准,许多教师确实都会感受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而不应整天沉浸在自我怀疑、自我贬低的消极情绪之中。

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 实效性

学校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应对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其不良的心理素质不自觉的表现出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是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心理问题

学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因而学习心理问题是他们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够认真,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多数学生只求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究其原因,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专业知识因不懂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学,最后发展到厌学。从而使学习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使学习无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自卑心理问题

学校学生中、“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理想和追求,认为自己将来事业上难有作为,因而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再加上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所有这些,得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3.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他们中部分人由于长期处在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同时,受家庭生活影响,独生子女长期形成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现象严重,到学校后被打破,心理上难以承受,往往通过逆反言行来满足自我,却很少去考虑别人,最终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4.青春期心理问题

伴随着男女两性身体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他们渴望多了解性知识,但又怕别人发现或讥笑。对于遗精、月经等一些正常的性生理现象,他们缺乏科学的认识,产生惊恐、疑惑、羞涩、精神恍惚、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同时他们对性生理上的变化,又存在着“青春期骚动”,从而产生早恋现象。这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发生早恋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他们性心理问题还反映在对自己性征体相上的烦恼,不少男生常反问自己:我的长相怎样,是否具有成熟男子汉气质;而女生则反问自己:我的外貌如何,有没有青春女性的现代风度。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就会兴高采烈、兴奋无比;一旦获得别人的否定性评价,就可能伤心烦恼不已,甚至茶饭不思。

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1.认识相关理论,增加思想认识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原则和方法并重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拉近与学生心理方面的距离。

2.发挥政治课的作用

应多采用和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提高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可以故事的形式,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创设故事情境,设置教学悬念,提出问题,然后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体验、联想和预测,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有效地整合了思想政治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3.加强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选择一定数量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4.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是聆听、是引导、是参与、是疏导,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功能。自我教育的特点在于自醒自悟,自控自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要按照它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应作为设计者、引导者、鼓励者。在培养情操方面,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在增强信念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巩固;在转变行为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将会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方法,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不是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而是它的拓展,两者可有机结合,即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目的,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4)

[2]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在小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因此,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等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要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的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阶段各科教学中,各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教育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生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

“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闭锁性与开放性是小学生的另一个特点,对儿童个体闭锁,对同伴开放,具有喜欢标新立异的感觉。小学生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作用。心理咨询者不能认为是病人,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到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篇4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狠抓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

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认识不足,理论准备不够,操作策略欠缺,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远未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建立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匾乏,具体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从量上来看,只有13.3%的小学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质的角度来看,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数是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者等,他们或是兼职,或是半路出家的专职。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 )整体化不够,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灵活多样,学校应该采取领导与教师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调查中发现,我国各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虽然内容较丰富,形式也多样化,但各方面配合不够,还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三)个别化倾向明显,未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要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小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及适应社会与生活等。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如何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问题,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该是越早越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无条件地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维护和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解决个别问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同时要关注个别差异。

(四) 部分小学形式主义严重

心理健康教育在许多小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些小学名义上设立了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教师,但由于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不力,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辅导与咨询室成了摆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五) 有一定学科化倾向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一节或每两周一节,有些一个学期还安排几次讲座;而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小学,大都是有时间就开展,一忙起来就顾不上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验探索,对于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

(六)忽视教师心理健康

现代生活的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由于缺乏排解渠道,又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这些教师就经常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学生成了他们泄愤的“替罪羊”。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引起教师的注意,就有可能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学校一年级-班级”三级管理模式

为了便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建立起一个由专业和非专业人员构成的规范化的网络。网络的建立,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各方齐心协力,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体化立体教育网络。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有序列、分层次的家庭心理辅导指导,使家长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有深一层的理解并予以支持和协助。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建设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只能来自中小学教师。当务之急,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尽快实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有关高校应调整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应用研究

篇5

【关键词】小学生教师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38-01

小学生是指年龄在6岁到12岁之间的进入国家义务教育范围的适龄儿童。6到12岁正是一个人心智开始逐渐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等逐步健全的黄金时期,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心理比较脆弱、受到外界影响也比较大的年龄段,这一阶段的智商和情商的形成直接决定了以后的人生质量和生活轨迹。21世纪的教育发展趋势是要求孩子们要有更加全善、坚强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竞争日渐增大的当今社会中,从小学就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业过重带来的升学压力。一方面,随着国家三令五申的对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进行减负,我国部分地区已经逐渐的撕开了对小学生减负的口子,但是对于不发达的城市来说,还不能做到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在欠发达地区还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导致小学生面对稀缺的教育资源,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进入好的中学,于是学校也轻视了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家庭问题带来的生活压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离婚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第三,同学关系带来的社交压力。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关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从自身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内部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身体状况因素。二是心理状况因素。三是认知发展状况因素。

其次外部环境成因包括多方面:一是家庭环境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的经济水平较低、家庭成员中有不良的生活习气等都是导致目前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二是学校环境因素。适龄儿童进入学校后,学校成为他们教育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师教育方式上的不足, 都会成为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社会环境因素。小学生年龄小、社会认知少、生活经验缺乏,判断是非能力相对较低,因而更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教师在小学生心理健康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以上成因的分析,其中教师在塑造儿童心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掌握着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掌握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对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养成较家长和社会来讲,是核心的带头作用。在家长和社会人眼中教师就是专业人士,可信度和依赖度较高。因此教师在培养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是社会公认的值得信赖的人,而且是必须肩负起培养责任的人。其次,教师的威严和独立性更有助于孩子遵照和配合。教师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方面是最中立、客观、可信的主体[1]。最后,教师是最能得到学生信任的人。他们信任、崇拜老师,也认为老师会给他们最为公正合理的解答。因此,教师的特殊地位很容易和学生们沟通,更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积极发挥教师潜在的构造者作用

1.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教师应该带领全班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给他们分配任务和角色,让每个人都是集体任务完成者的一部分,让大家学会配合和相互帮助,通过共同的努力完成任务,从而增加集体主义荣誉感和自信心,也增加了他们的集体幸福感,让小学生主动地敞开心扉加入维护、建设班集体的队伍中去。这些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而且他们的精神面貌也会随之改变。

2.教师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的核心,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沿着教师期望的良好方向发展,在小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化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践行者,其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不同年级可以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提供积极的力量支持。

3.教师营造积极的教育软环境

教师应成为学生和家长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参与、协助学校完成各类教育工作[2],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引起家长对学校教育、子女家庭教育的关注。家长对教育的这种积极关注不但有助于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态度。因此,在营造一个小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养成的软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核心和纽带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问题学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27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65

所谓“问题”学生,即通常被认为有各种行为问题、品德问题且相对落后的学生,其行为经常达不到社会化的标准和学校的要求。

花开有迟早,可是只要是花总会开放,花期不同而已。“问题”学生也是花,也许他们的花期迟了一些。其实用爱心去浇灌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的心灵,他们也会重新改变,绽放“美丽”!他们的童年一样精彩。作为教育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作为肩负学生品德教育的班主任,让我们关爱每一个学生,同时也把无私的爱给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吧!

一、春――细心发现多鼓励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谈人的需要时指出:“人们大都渴望被肯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把相同的热情和不同的期望给予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爱和期待,并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和班级活动中。例如,有的“问题”学生最然学习不是太好,可是爱劳动,劳动时不怕脏,不怕累!这不值得鼓励和表扬吗?有些学生偶尔小捣乱,可是悄无声息地为班级教室里搬来了盆花,不张扬,不做作,不是也很可爱?有些“问题”学生放学时关上大家忘记关的窗户,这一举一动难道不是孩子纯真烂漫的心意?我们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多肯定他们的优点,对他们不冷漠、不怀疑,从而激发他们向上的活力,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他们的各个方面。因此,每一位班主任都要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对“问题”学生充满真诚与信心,进而寄予爱心和希望。

我们不能只看见学生的不足之处,要全面地看每一个学生,既看优点也看不足,夸奖优点,建立自信,使其更有信心改正缺点!“小提醒”不足之处,细致耐心指导帮助其改正,他们会慢慢进步、慢慢“强壮”!我们需要静待花开的耐心。

二、夏――集体生活多美妙

开展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扩展班会活动方式,通过多种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孝亲敬老”主题班会使学生学会关爱照顾身边的老人,以“学会感恩、诚信”班队活动为突破口,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班队会的内容可以是思想教育,也可以是成果展示,可以是动手制作,可以是讲故事、演讲、教育游戏等等,在班队会中“问题”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集体的力量,打开心扉与同学教师交流,发现集体生活的快乐,获得人格的塑造。“问题”学生的良性改变也许就此开始……

三、秋――成长档案多收获

建立并通过“学生成长档案”等措施巩固“问题”学生阶段教育的成果。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出游照片、集体活动的记录、偶尔进步的作业,获得的“每周一星”小奖牌,对未来的幻想画,对自己的期望卡都放进成长档案中。当回顾时,学生自然会发现自己以前的“成就”,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小小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然他们也会发现以前自己对自己定的目标和自己对自己的期望。所以他会对自己重新定位,重新付出,所以他们重新“出发”了!

四、冬――感受温暖多关怀

其实,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是不同的,这也造成了许多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就得走进他们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家庭。首先要与家长沟通,进行家访,我们会通过他们的家庭生活发现学生的许多在学校看不到的隐性东西!

有的学生在班内可能不起眼,可是在家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有些学生的不好习惯的养成也往往是家庭里的原因。作为班主任,了解到这些,觉得很多学生暴露的问题不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而是多方便的原因,所以不能一味指责学生,应该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和关心,这鼓励有生活上的也有学习上的。

篇7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学生活动主要的组织者,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运用团体辅导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对学生干部队伍的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点

(一)形式方面

团体心理辅导更多的采用体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干部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亲身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培养了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他们分享团体辅导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中团体成员各抒己见,彼此打开心扉,思维相互碰撞,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Q问题。

(二)效果方面

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的体验、感受、分享,可以改变团体成员的自我观念,促进他们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团体辅导是一个多向沟通、助人自助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很强的感染力。团体辅导使原有的一对一的模式向一对多的模式转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培训途径。

二、高校学生干部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干部扮演着学生与干部双重角色,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他们面临较一般学生更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和事情。一方面要面对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要完成自己干部角色的塑造。 因此,学习成绩及师生对其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都会影响学生干部的心理。

(二)学生干部需要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及与普通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将会产生各种矛盾,因此而感到苦恼。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阶段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都是由专业的团体辅导队伍开展的,辅导活动中要注意跟学生干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脱离实际的无效活动,另外也需要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估,具体的团体辅导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破冰阶段:此阶段是用来相互介绍,消除新任学生干部之间的陌生感,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拉近彼此距离,营造良好的关系。

(二)具体运作阶段:该阶段侧重于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将注意力集中于团体目标,利用学生干部团体资源,鼓励团体成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觉察他人需要的能力,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协助成员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自我成长的同时帮助他人成长,最终促进团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三)结束收尾阶段:该阶段可以理解为总结汇报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干部成员回顾、总结已有的成长与改变,巩固习得的适应行为。

四、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实践――以郑州财经学院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为例

笔者在郑州财经学院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的学生干部培训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参加培训的150名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始之前让这些学生干部填写由我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老师编制的学生干部能力测评量表。

本次活动主要包括“大风吹小风吹”、“水果蹲”、 “棒打薄情郎”和“蒙眼摆形状”等游戏,游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开场游戏“大风吹小风吹”作为热身活动,打破了尴尬的局面;“水果蹲”和“棒打薄情郎”让大家在短时间内相互认识;“蒙眼摆形状”强化团队协作,也更是将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推向。让陌生的新同学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打破沉闷,快速认识,增进了解。活动期间,同学们热情参与、默契配合,掌声不断,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增进了集体荣誉感。

培训结束之后,让学生再次填写该量表,作为培训后效果评估,并让参与培训的学生干部每人写一份活动感想和总结。结合前后量表数据结果以及活动感想,笔者发现学生干部们表示本次团体辅导活动有效拉近了同学间的距离,通过活动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协作,相互信任,学会了共同分享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体会到了团队带给自己的力量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管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J].心理健康教育,2009,(5):47.

[2]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8

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从新形势、新任务对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要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积极探索在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特别是要对当前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特点、小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创新,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一)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特点

小学班主任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对于加强班级管理、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因而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笔者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认为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不同于普通教师,必须按照《小学生守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加强对小学生的日常规范和管理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在教育工作方法上必须将宏观把握与微观指导紧密结合志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心理调节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家长”般的人文情怀,既要严格要求小学生又要与小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二)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学习知识阶段,更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形成的阶段,因而小学生具有比较显著的心理特点,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心理十分简单但又十分矛盾。一是基本上都有美好的愿望,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够努力,特别是对现实荣誉十分看重。二是基本上都缺乏理智,感性往往往都会“战胜”理性,很多时候都非常感情用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其自我意识更强。三是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口头上”,付诸行动的时候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困难普遍都有畏难情绪。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针对性的解决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以及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能够改变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团队精神不足的问题,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情”分析,特别是要通过与小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小学生愿意与班主任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小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因而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把创造“和谐班级”作为重中重,鼓励、支持、引导小学生树立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小学生感性思维都比较强,因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常常会表现为外在的变化。比如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不爱说话,有的小学生也会莫名的出现脾气暴躁,还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成绩下降,等等。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细心的去观察,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各方面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班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论

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必须大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学班主任应切实担负起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从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大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融入班级管理、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晓京.中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中小学电教(下),2010,(06).

\[2\]任亮宝.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黑河学刊,2010,(06).

\[3\]张嘉玮.中小学班主任怎样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3).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其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创设健康的教学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小学语文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小学语文课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人文性、审美性,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身心素质。其中的许多文学作品为学生展示了真实生动的生活内容,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与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活和人生,发展健康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生动多样,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文本品读、课堂讨论、作文训练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实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的教育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而开展。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是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学科,其独特的地位决定了将心理教育寓于其中的优势。这门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有趣的教学内容受到学生的喜爱。小学语文教材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许多课文阐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照与智慧感悟,之中洋溢着健康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会加深对人生、生活的认识,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语文教学内容要契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而且,教师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时进行疏导。在疏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材中有许多可资利用的素材,可以为教师的心理疏导工作助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语言,可以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与学生对话,如“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等。这样的语言会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亲切,受到激励。

3.教师要经常开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教师要借助有利的教材内容,经常开展益智活动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使语文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如可在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语文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加工、演绎的过程中,将他们更深入地去感受美好的情感、美好的人物、美好的精神。教师还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4.对于教学效果要进行合理评价。教师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可以对学生近期的表现进行恰当、正确的评价,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评价方面,教师要注意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同时将学生的表现不足之处提出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渗透在每门学科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素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凌征.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007(5).

[2]白虹霞.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小学), 2010(9).

篇10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5

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基地,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这块基地中最重要的一块基石,这块基石可以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保持心理平衡;这块基石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下面我就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略做法。

一、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理念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学识渊博、性情开朗、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为人处事通情达理,生活中乐观、向上,工作中爱岗、敬业,那么学生一定会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下健康成长,一定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作为班主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一)以博爱之心对待学生

“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是李镇西教师在《爱心教育》一书中所提到的。这句话一直震撼并指引着我。爱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当作朋友,给予他们真诚的爱;爱每一位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记得我班有一个女孩,她全然不听教师的话,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同学不讲礼貌,而且学习也很困难。但即便如此,我也没有放弃她,而是处处关心她,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都给予她帮助,鼓励她、开导她,告诉她要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她感受到了我对她的爱。也许是我们相处的时间长了,交流的内容多了,一学期后,她不再我行我素了,同学们也不再疏远她,她找回了自信,能和大家一起学习、玩耍了,这让我倍感欣慰。可见要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健全学生的人格,爱心是关键,有了爱心才会对学生多赞扬、少训斥、多鼓励、少讥笑,才会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以宽容之心爱护孩子

小学生往往会出现说谎行为、功击行为、破坏行为等,而这些行为的出现多半是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没有正确引导而出现的行为上的偏差。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我总会提醒自己要冷静、宽容,耐心给他们一个讲真话的机会,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明白,犯了错改正了就是好孩子。这样他们也会牢记教师的宽容之心,学会控制自己,不再做错事,不再撒谎。并且在学生认错以后要及时给予表扬,用我们一颗宽容心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二、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教师要注重引入心理学的各项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我今年新接的这个班级,上课提问时只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大部份学生从不举手发言,总是缺乏自信。于是我采用一套自信训练方法,要求全班学生上课时针对教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且我还设计了“夸夸自己”的小练笔,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做出自信的反应,这样就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了自卑感的产生,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逐步培养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在丰富的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班主任要学会见缝插针,抓住一切组织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活动的摇篮中受到陶冶。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短期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如通过语言领域《我是社区小公民》的教学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性格。

在生活活动中,通过做值日、干家务、整理学习用品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还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自律、耐挫等专项教育活动中,举办故事会,为学生讲述英雄人物事迹,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主题班会活动中,班会的形式丰富多彩,教师可结合所学课文以游戏的形式开设主题班会,精心设计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明白合群、合作、交往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镇静,与同伴合作,共同获取成功。教师也可通过竞赛式、趣味答题等班会形式,对学生进行自信、上进等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集体性,即通过集体来教育每一个人,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以心育心,以爱感人,善于动用心理战术,努力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杨淑丽.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J].亚太教育,2015(27).

[2]徐多清.浅谈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8).

[3]高小影.基础教育新课程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

[4]高莲红.简谈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技巧[J].教育艺术,2015.

[5]陈颖.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J].新课程:小学,2014(11).

[6]楚俊娟.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