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5:5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硕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学硕士论文

篇1

1.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21.浅谈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

篇2

>> 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内部动力研究 农地规模化经营中的土地生产率变化研究及展望 促进农地规模化流转对策研究 江西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势在必行 论中国流通企业的规模化路径 现代农业的规模化路径 规模化经营 从法国摆脱小农式发展的实践谈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对策 假药买卖的规模化之路 规模化栽培速生杨的措施 畜牧行业的规模化渗透 虚拟化桌面云教学平台的规模化部署与优化 我国农地细碎化现状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改革背景与发展路径探析 国企规模化经营实现最优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守望乡回族的规模化养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免疫程序优化技术在规模化养猪场的推广应用 数学分析对于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优化作用探析 定西规模化样本 “专家股东化”的规模化发展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 刘爽,刘军,刘玉锁.河北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探讨——基于鹿泉市铜冶镇土地股份合作制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2(5):92-94.

[21] 谢根成,付露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农村经济,2011(9):59-63.

[22] 田永利.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的经济学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23] 郦珊珊,高雪瑾.农村土地证券化在我国的实践及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8):1-5.

[24] 郭军.杨凌数万亩土地是如何流转的?[BE/OL].[2011-07-04].http:///content/2011-07/04/content-4828214.htm.

[25] 刘波,彭瑾,盖小静,等.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土地流转实践的调研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7.

System Optimization and Realization Route of Farmland Operation Transform From Fragmentation to Scale

——Viewing From Capitalization of Farmland Operating Right

XIA Xian-li1,WANG Le1,ZHAO Min-juan1*,LUO Dan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2. Office of Central Rural Work Leading Group, Beijing 100001, China)

篇3

Keywords: Ikeda On; Education summary; Dunhuang Studies; Catalogue of works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池田温教授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级敦煌学家。他1931年12月出生于静冈市,2011年4月,在池田温先生八十寿辰前夕,日本数位敦煌学与魏晋南北朝唐史学者(金子修一、土肥义和、坂上康俊、小口彦太、窪添庆文、大津透及池田先生本人,还包括韩国学者任大熙)聚会在东京的东方学会会议室,就其学问与人生进行了座谈{1}。在此,我们对先生的敦煌学研究略作介绍,以纪念池田先生八十寿辰。 

一 

池田温先生23岁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1956年获东京大学硕士学位,1961年在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完成了博士课程{2}。此后,他在北海道大学、东京大学、东洋文库任职,于1976年4月晋升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同年10月兼任东洋文库研究员。1990年出任东大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两年后正式从东大退休,出任东大名誉教授。1992年4月,担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自1993年10月起,在创价大学任职,其间于2002年4月任该校文学部特任教授,2007年3月以名誉教授身份退职。在四十余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池田先生还获得了两项重要荣誉:1983年以《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一书荣膺第73回日本学士院奖;2003年被授予日本国勋三等旭日中绶章,该荣誉是日本国授予“对国家公共有功劳者中,有引人瞩目的显著功绩内容”之人,这正与池田先生在学术领域的辉煌成就相匹配。此外,他还承担了一些重要的学术兼职,如曾任日本东方学会、唐代史研究会的会长,现在则是东方学会、史学会的顾问。这些学会在日本学界声望甚高。他还出任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教授、中国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及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干事。 

少年时代的池田先生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初步训练,1952年进入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学习后,在西嶋定生的讲座中学习了杜佑的《通典》,同时研读了西嶋先生的《中国农学史》、《中国经济史概说》等讲义,自此有志研究中国古代史。

正在此时,在海外访学的山本达郎先生回到了日本,他将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调查到的斯坦因所获敦煌文献中的户籍类文书作为讲座教材,分发给学生认真释读,这种一字一字地释读可以说对池田先生以后从事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的研究有很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将池田先生引入了敦煌学领域。1954年大学毕业后继续在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中国经济史专家西嶋定生先生,在西嶋先生的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论文《有关唐代均田制的研究——以其实施的实情为考察中心》[1]。 

在大学和研究生学习期间,池田先生亲炙于山本达郎、榎一雄、西嶋定生、仓石武四郎、仁井田陞诸先生,为其学术航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日本现任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关尾史郎教授在介绍西嶋先生的学术业绩时,认为作为西嶋先生的学生,池田先生是日本“吐鲁番学和敦煌学第一人”[2],以示其学养渊源。而从20世纪50年代通过山本达郎先生接触西魏大统计帐,并在东洋文库观摩、整理斯坦因所劫敦煌文献的胶卷开始[1]260-261,池田先生已在敦煌学园地耕耘了半个世纪,成就巨大,影响广泛,正如荣新江先生所言:“在敦煌学的世界里,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大概是没有人不知道池田温先生的了。”[3] 

二 

为池田教授带来莫大声誉的首推《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和《中国古发表本识语集录》两部论著。《中国古代籍帐研究》的概观部分由序章和三章组成。序章主要是研究史的回顾与总结;第一章通过对战国到汉代簿籍的演变研究,着力探讨古代籍帐制度的形成;第二章通过对魏晋十六国籍帐的考察,主要研究了籍帐制度的变质;第三章是本书重点,即利用敦煌、吐鲁番籍帐文书研究古代籍帐制度的完成与崩溃。一是由武周、开元初年籍帐的松弛而深入研究了开元敦煌籍中出现的检括痕迹,如开元十年籍草稿中所见到的检括和征兵、见于开元四年籍抄录中的检括及宇文融括户政策的一面;二是指出天宝敦煌籍中所出现的伪滥倾向,如每户口数的增大、男女数的不均衡,并分析了伪籍的原因;三是在差科簿研究的基础上,从文书原形与年代、差科簿的登录对象、破除与见在、差科簿的编制手续、年龄分布与老小登簿、差科簿中出现的乡间的差异、差科的特质、大历差科簿的形骸化诸方面,全面讨论了敦煌差科簿的变迁;四是以大历四年敦煌手实为线索,通过对本件手实的外形、登载户口的激减、田土登录的名目化与全国统计的关联,揭示了安史之乱后籍帐的荒废倾向。并且,以比较的手法放眼东亚古代社会,初步展开了日唐户籍法令、日唐籍帐样式与内容异同的对比研究。他认为唐代籍帐制度是古代东亚各国的模范,而敦煌吐鲁番籍帐文书是极为宝贵、可供参考的资料,并对这种比较研究寄予期待[4]。由于他的研究能够十分贴近文书的客观内容,所以其探讨方式和所得结论都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另外,《中国古代籍帐研究》的录文部分载有敦煌籍帐(户籍类文书)15件,天宝年代敦煌郡敦煌县差科簿3件,其他与敦煌人口、土地、物品相关的籍帐上百件。著者将敦煌籍帐文书放到汉唐籍帐制度演变的长河中,这种长时段的考察视角使敦煌籍帐的价值凸显,同时看到了古代中国籍帐的演进之路。池田先生的录文工作是汉语古文书学的典范,切实做到了尽可能地研读敦煌文书原件,从原件出发以详作注记。在本书中,池田先生完善了录文的规范,记明年代、原题或拟题、正文各行番号。录文凡例中又以各种记号表明异体字、俗字、通用字、残存字记号,前后缺记号,例补记号,异于本文笔迹文字、朱字、朱点、朱勾、朱印、抹消文字、印鉴、原纸缝、原来不连接断简等等。严格的注记规范主要体现在录文末尾的注记(原本收藏藏家、登录号、尺幅、缝背注记、目录著录、图版刊行、别家录文)、纸背及连贴型制、插图,而对构成写本的物质要素如用纸、墨料、装潢等外观也加以注记。为了照顾字体、书写风格、书写格式、印签等外貌而专门设计了插页,以上图版下录文的直观方式,便于使用者参照。这些细节都体现了著者的良苦用心。池田先生对古文书学的卓越追求,为发展中国古文书学的规范提供了榜样[5]。 

本书出版后,得到了中日学界的一致肯定,高明士先生认为:“以敦煌吐鲁番的文献而言,半个世纪以来内外学者专家对籍帐制度的检讨,到池田氏书出,可谓集其大成。本书作为‘敦煌学’有关籍帐类的录文而言,可说是最完备的书。”“实际上作者多年来殚精竭虑的成果均已融会在本书里。”[6]并且,本书还被认为是“对战后均田制研究带来巨大推动并构成其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成果”[7]。 

不过,《中国古代籍帐研究》之“古代”,主要是指从商周到隋唐,“这种时代区分,正是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的学者们的说法。以京都大学为中心的学者们却将隋唐作为‘中世’的结束。日本史学界对隋唐一段的时代区分法差异很大,这是我们参考日人著作时应格外留意的地方。”[6]216可见本书烙上了东大史学传统的痕迹。 

篇4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联盟;重点学科;馆藏体系

江苏省有新建本科院校13所,按照升本时间顺序分别为:盐城工学院(1996年)、淮阴师范学院(1997年)、盐城师范学院(1999年)、淮阴工学院(2000年)、南京晓庄学院(2000年)、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常州工学院(2000年)、金陵科技学院(2002年)、江苏警官学院(2002年)、三江学院(2002年)、宿迁学院(2002年)、常熟理工学院(2004年)、徐州工程学院(2005年)[1]。基于SWOT分析,与省外同类高校相比,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相对良好的区位优势、办学条件的比较优势、地方政府的支持优势、高教强省背景下高校竞相发展的整体优势等等。这种优势加速了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进程,数字资源逐步成为图书馆的主体资源。笔者在2011年9月至12月对江苏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继后加以研究与分析形成此文,希望对全国近300所同类学校有规划、有组织、科学有序地进行数字资源建设有所启发。

1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概述

1.1 数字资源建设总览

笔者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为基础,考虑到目前数字资源的发展状况,把数字资源划分为4种类型:电子书(包括与图书类似的出版物)、电子刊(包括与期刊类似的连续出版物)、二次文献数据库(包括题录、文摘、索引等)和其他数据库[2],其它数据库细分为特种文献数据库、多媒体资源库、自建数据库,希望从不同棱面折射出图书馆数字资源原貌。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13所新建本科院校共有数据库342个;中外图书库50个,中外期刊库103个,特种文献库52个,二次文献库56个,多媒体资源库51个,自建数据库30个。拥有30个以上数据库的有5所,占38%,20~30个有5所,3所学校数据库不足20个。其中徐州工程学院相比其它院校升本最晚但数据库最多,数字资源建设呈跨越式发展态势。具体情况见中文+外文二次文献其 它特 种多媒体自 建小 计盐城工学院2+25+3254326淮阴师范学院2+24+8656235盐城师范学院4+15+6443128淮阴工学院1+23+7645432南京晓庄学院3+14+4547432南京工程学院3+14+4341121常州工学院2+13+3720119金陵科技学院4+12+2335121江苏警官学院3+02+1431216三江学院3+15+1234221宿迁学院2+14+3114117常熟理工学院2+15+3675231徐州工程学院4+15+7776643总 计35+1551+5256525130342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重视中文数字资源建设,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占有率达100%,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的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占有率均达到92%,万方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占有率达85%;85%的学校均购买了中国知网、重庆维普、超星公司、万方数据4家公司的产品。读秀学术搜索其一站式检索实现了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学术文章等异构资源在同一平台的统一检索,通过优质的文献传递服务,实现了为读者提供最全面准确的学术资料和获取知识资源的捷径,深受师生的青睐。新东方网络课程、超星学术视频、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等多媒体资源库也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表2中加号的数据库是图书馆联合采购的资源,同时也表明了联合采购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有力举措。

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外文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受限,调查中发现,除JALIS组织联合采购的Springer Link平台与EBSCO host之外,APS/美国物理学会,ACS/美国化学会,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SIAM工业与应用数学会,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等重表2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文数据库排名

序号数据库名称购买

图书馆

数量占所有

图书馆

比例%1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方)13100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12922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方)12922超星数字图书馆12923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11854读秀知识库10774新东方网络课程数据库10775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9696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8626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8626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86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8626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8627方正数字图书馆7548中国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538注:(表2)与(表3)同比数据库序号相同要的期刊购买状态呈点状分布,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很少购买此类资源。EI、SCI、ISTP大型索引数据库没有一家购买。部分学校则通过购买国外外文专题数据库的方式来满足学校学科建设的需求。外文电子图书购置力不强,只有2家购买了金图国际电子图书。新建本科院校利用CALIS外文期刊网,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解决用户的外文资源需求。但是NSTL、CASHL外文文献传递平台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表3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外文数据库排名

序号数据库名称购买

图书馆

数量占所有

图书馆

2.1 以JALIS为依托加强数字资源的整体建设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Jiangsu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英文名称缩写为JALIS)启动于上世纪末,下设3个地区中心,5个学科中心。3个地区中心包括,苏南地区中心(苏州大学),苏中地区中心(扬州大学),苏北地区中心(中国矿业大学);5个学科中心分别是:文理学科中心(南京大学图书馆),工学学科中心(东南大学图书馆),医学学科中心(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农学学科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教育学学科中心(南京师范大学)。JALIS坚持共知、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强调全省高校数字文献资源的整体建设,推动了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进程。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加盟JALIS集团采购,引进了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等8个需求性强、应用性广、共享性高的中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EBSCO等2个外文期刊数据库。江苏省图工委还集团买断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3年(2011-2013年),免费向全省本专科院校师生提供服务。集团采购资源部署在南京大学等7个学校所建设的11个镜像站点,采取集中镜像、分布服务的建设原则,避免重复建设,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益[3]。在资源整合方面除集团采购资源外,更包括自建特色数据库、博硕士论文库、学科导航库、书目数据库等,将资源管理与服务调度平台整合,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环境。如基于分布式环境的一站式服务平台JALIS虚拟联合目录服务平台,实现OPAC系统到自建资源库的链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则依托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四大服务站点,为读者提供本馆缺藏的文献资料。

2.2 以教学联合体为纽带加强教育优质资源建设

积极打造教学联合体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又一重要途径。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参加了由东南大学图书馆牵头的南京江宁地区教学联合体,建立了“南京高校(江宁地区)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这也是江苏高校图书馆JALIS三期建设项目,用于提供江宁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读者可通过该项目的门户网站检索到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如果检出文献本馆未收藏时,可向联合体内其他高校馆请求文献传递,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资源缺乏的状况。此外,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依托“盐城地区教学联合体”;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依托“淮安地区教学联合体”;徐州工程学院、宿迁学院依托“徐州地区教学联合体”;常州工学院依托“常州地区教学联合体”;常熟理工学院依托“苏州地区教学联合体”;区域性教学联合体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实行联合建设,资源共享,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达到共赢。

2.3 以学校发展战略为目标加强数字资源多途径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为发展契机,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建成了中外文图书、期刊、博硕士论文、多媒体学习资源等为一体的数字资源平台,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通过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智能化的搜索引擎和检索软件,为读者提供快速、高效、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全方位满足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彰显了图书馆作为一个发展的有机体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加强与“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数字出版商、运行商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云服务等多种方式解决本校稀缺资源。此外,新建本科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围绕地域文化开展研究,加强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如盐城工学院的湿地专题数据库,淮阴师范学院的《恩来研究》,淮阴工学院的《凹土资源特色数据库》,常熟理工学院的《中国虞山琴派古琴艺术数据库》,对挖掘地方文化,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 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1 着力构建基于用户的数字资源集成化服务体系

笔者调研中发现,图书馆数字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杂乱无章;或分类逻辑不清;或只将数据库罗列,根本没有分类。图书馆要站在用户利用资源的角度,综合考虑文献资源类型的组织形式和文献类型,使分类方案具备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科学明确、实用易懂这几个特点[4],使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都能统一认识,保证对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夯实数字资源集成的基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与学校其它部门、与企业界等资源与服务集成还比较簿弱,图书馆要突破“馆”的缰界,构建基于用户的数字资源集成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数字资源保障体系、信息技术集成体系、数字服务集成平台、用户信息需求反馈体系。以更好的服务模式,获得更好的服务效果。读秀学术搜索实现了资源整合、资料搜索、文献获取、读者互动、管理功能于一体,业已成为资源与服务集成的范例。

3.2 加强对接重点学科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字资源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图书馆要深入调研,了解本校重点学科及学术队伍状况,以此为依据加大数字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使重点学科专业数字馆藏尽快达到完备级水平或研究级水平,力争做到“三不缺”:不缺国内外专业权威性文献;不缺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专业文献;不缺纵线发展过程中各阶段上有影响的文献。要对外文数字资源建设进行科学的长远规划,可以采取分学科、分专辑购买的方式,使馆藏文献的专业性、层次性与学科发展相协调,保证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图书馆要以学科用户为中心,根据学科用户需求,面向学科知识内容,融入学科决策过程,有效支持学科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的目标,做好重点学科的信息、信息导航、学科论坛、用户反馈处理、信息定制与推送等。

3.3 协调好“拥有”与“利用”同步发展的数字资源馆藏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偏中文、少外文资源的购置状况,数字资源存在重复购置问题,同样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也存在重复购置问题,经费投入不尽合理。大部分学校均订有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人大的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学者通过学科比较发现:中国知网与维普、万方存在着比较高重复率[5]。由此,我们要协调好“拥有”与“利用”的关系,要充分考虑学校学科特性,构建本校与本地区特色化的馆藏体系。要注意纸质馆藏与数字馆藏结构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利用,实现经费投入与读者需求及馆藏价值实现的最优化。

笔者调查发现,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资源镜像状况悬殊。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镜像数据达到70T,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资源系统等核心资源均做了镜像。大部分学校将购买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做了镜像,超过30T的有5家,只有1家不足10T。镜像的属于实体数字资源,还有大量的虚拟数字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并加以利用。我们必须理性处理好实体数字资源与虚拟数字资源的关系。同时随着数字阅读的普及,读者需要的是通过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电子书等数字产品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的服务环境,如数字化学习中心、特色资源空间、视听休闲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等。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理性思考图书馆馆藏发展理念,从“拥有”为主向“使用”为主的方向转变。采取“拥有馆藏”和“获取馆藏”、“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协调发展的策略,为读者提供更快、更新、更优质的智慧服务。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性探析与启示——基于江苏省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8):55-57.

[2]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EB].http:∥/librarian/news/view-news.asp?ID=62,2007-04-17.

[3]郑建明.数字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服务——以江苏省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为原型的个案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5):6-9.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是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宗教观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宗教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此次宗教观调查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有效率88.0%。有效答卷中,男生88人,女生88人;党员20人,团员153人,群众3人;年龄介于18岁到25岁之间,平均年龄20.9岁。本科4个年级共计149人,研究生均为研一学生,计27人。涉及工学、农学、人文、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从调查结果中得知,客观题一共8道题目,被调查学生的答错题数(含漏选和错选)介于2-8道之间,平均每位学生答错5.1道。以下就此次问卷调查反映的几方面问题详细论述:

1 当代大学生宗教观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宗教知识薄弱

问卷调查第1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流派三教九流中“三教”的了解程度。62.5%的学生答错,表明其基础的宗教知识薄弱,对古代流派缺乏甄别能力;另答错学生中有55.1%学生选择了答案B,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此三教为当代世界三大宗教,说明学生对中国古代宗教和世界当代宗教的情况不是很清楚,出现混淆。

1.2 学生宗教概念模糊

(1)宗教活动概念模糊。问卷调查第2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活动概念的掌握,其中答案B在复活节做祷告的行为属于明显的宗教行为,为备选答案。有40.3%的同学选择了错误答案。说明学生对宗教庆典、传统活动、宗教附属品等认识不清,不能把这些行为和真正的宗教行为明确上网区别开来;问卷调查第4题考查学生对特定的宗教行为(封斋、做礼拜等)的甄别能力,35.2%的学生答错,其中15.1%的学生直接选择了不清楚,说明这部分学生概念不清,缺乏基本的认识。

(2)宗教与风俗习惯两者混为一谈。问卷调查第3题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宗教与民俗习惯的关系,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者互相影响,但明显不能等同。有21.6%的学生答错,而答错的学生中大多数错选了“二者属于相同范畴”。

1.3 学生关于宗教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

问卷调查第5题考查学生对国家关于宗教的法规是否了解,89.8%的学生出现错选或漏选。这表明,近九成的学生对于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宗教的根本宗旨不够了解。多数学生知道公民有信仰自由,但却不知道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也不知道在校园内传教是严厉禁止的。

1.4 学生对宗教背景知识了解不足

(1)学生对宗教经典著作知识了解不足。问卷调查第10题考查学生对宗教经典著作的认识,除答案B(《易经》、《道德经》)外,其他均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的经典著作。本题有35.8%的同学答错。(2)学生对世界主要组织不够了解。问卷调查第11题考查学生对当前主要教派的了解,95.5%的学生答错或漏选,漏选率93.2%,错选率2.3%。说明当前部分的派名和教义有一定的欺骗性,很多学生在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下,无法做到见到主要的名字就避而远之。(3)学生对宗教节日缺乏了解。问卷调查第12题考查学生对宗教节日的了解情况,其中81.8%的学生出现漏选,说明有部分宗教节日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宗教意味不断减退,当前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一些节日其本质是宗教节日,有其宗教内涵。

1.5 学生接受宗教观教育不足

问卷调查第6~9题考查学生接受宗教观教育的渠道和频次,以及潜在的对宗教感兴趣的程度。调查表明,75.3%的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被动地了解到宗教知识,通过正规学习等情况了解的比例非常小;82.1%的学生从未或很少接受宗教观教育,国家关于宗教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均为偶然获得。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教授专业知识,对于宗教等知识,缺乏专业的老师来讲解。

调查还显示,35.4%的学生经常或偶尔进入宗教场所游玩,19.3%的学生一直或偶尔佩戴避邪物品,以上学生受家庭或周围环境影响,对宗教有潜在的认可和兴趣,比较容易受到宗教活动的吸引。

综上所述,本校学生在宗教观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宗教基础知识讲解,锻炼学生的宗教甄别能力,提高学生对宗教本质和相关法律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宗教渗透的免疫力。

2 加强宗教观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2.1 加强课堂内外的引导和宣传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中关于宗教知识的讲解和宗教观的教育;充分利用板报、海报、宣传栏、橱窗等阵地的宣传作用,提高学生对的认识和宗教甄别能力。

2.2 加强大学生宗教观调研和监管

在班级中布控网络,通过学生干部对学生参加宗教相关活动的动向进行监管,及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信息;对辅导员和相关教师进行宗教知识培训,要求辅导员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对宗教知识的了解,提高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学校保卫处等部门加强巡逻和监管,发现在校园内进行不正常的宗教典籍交流和宗教音像制品、小规模宗教仪式,以及传教、宗教活动等不良及违法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和控制;各年级建立学生信教档案,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3 结语

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价值的取向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何在大学生中树立宗教观,提高科学素养,正确看待宗教问题,坚决抵制宗教渗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议题。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参加宗教观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宗教观教育所遭遇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机制,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可供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炳毅.从视角下试论高校信仰培育[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1):74-77.

[2] 郭文华.宗教思想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教书育人,2005(12):7-9.

[3] 罗石.宗教影响与高校德育[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44-48.

篇6

由于语言的变迁、学科的融合和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中医药学术语缺乏规范化,导致了中医药学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常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现象[1]。语言系统的建立可以解决因为概念表述方式不统一和相关信息分散而造成缺失、错误等一系列低效检索结果的发生。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TCMLS)现代部分的构建已初具规模,但中医古籍部分的语言系统建设却一直缺如。中医古籍所含学术内容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具有根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古汉语为表述方式的中医古籍学术体系有别于现代中医药语言体系,两者决定了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是TCMLS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并试图对实践过程中遇见之问题勉力探讨。

1 背景介绍

TCMLS是以UMLS(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为参考,以本体论为指导,以中医药语言特点及学科体系为依据,以Vocabulary Builder软件为平台研制开发的,在UMLS原有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的特点设计了126种语义类型和60种语义关系,按学科分为16大类,目前已经完成超过30万词条加工。TCMLS是古籍语言系统构建的基础,在其总目下增加古籍术语一类,暂作为古籍语言系统加工的平台。

2 存在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案

2.1 中医古籍分类体系的构建问题

古籍分类就是按照古籍内容的学科性质分门别类,将之组织(构建)成一个知识体系。其作用在于不仅能够呈现古籍的基本内容、同一科目有些什么古籍,而且还可以揭示出各个科目所含古籍之间的相互关系。现有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和《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分类法,均不能较好地解决构建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所需要的分类体系。因其或注重学术流派,或关注图书本身,而对文献的内容关注较少。语言系统整体框架内古籍部分的分类显然不能局限于文献图书本身,而必须立足于文献所包含的知识,方能更好地分析把握其含义及相关关系。

在现代中医药语言系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古籍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修订和完善,预先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整体架构需求的分类体系比较困难,而且自上而下建立的分类可能遗漏古籍中的部分信息。

有鉴于此,本研究采取先在《内经》、《伤寒论》的章节目录下进行现有词条加工的方法,在完成3本词典1万余词条的处理后,根据相应词条上位词的提取构建古籍的分类体系的初步轮廓,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由下而上根据具体概念的上位词所反映出的上下位关系而最终建立起古籍分类体系,以期更切合实际,易于被最终用户理解和接受。

2.2 古籍概念定义问题

2.2.1 定义筛选问题 古籍中的概念定义纷繁复杂,如“下”在《内经词典》中有多达20个不同的定义,其中“在下”、“向下”、“低处”、“量词”等解释,与医学关系不甚密切,属于公共领域的含义,这样的概念定义加工进语言系统非但意义不大,而且会使整个系统变得冗余。所以,采取先筛选出与医学相关的定义,然后再加工的原则进行概念词的录入。

2.2.2 定义取舍问题 依据词典的解释相对比较确定,但却不是古籍语言系统加工的唯一路径。古代医学概念语义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多义性,这是对其理解的难点,同时也影响、制约着TCMLS的构建,对概念语义失之辨析,会导致语义网络的失真、错误,影响语言系统的最终应用。如何给内涵和外延都很复杂的古籍概念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义,是关系到古籍语言系统构建准确性的关键问题。参考和借鉴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目前可行的途径。

如针灸概念部分可以以“针灸理论文献通考”项目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处理。如若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及时咨询专家意见,以不断调整完善。

2.3 与原有系统概念的兼容问题

中医古籍语言系统的构建不但要尽力展现古籍中同一概念术语在不同语境、文本、历史时期中内涵的演变,建立概念之间的同义、近义以及相关关系,从而避免检索中可能出现的遗漏或错检,而且要最终实现古籍概念术语与现代中医药语言系统之间的互通甚至与UMLS的兼容。

古籍概念与现代部分的中医药概念完全同名,但是意义却完全不同。如“根”,在药用植物学里是植物体生长在土壤中的营养器官,而在古代针灸概念中却是“井穴”,二者全然不同的含义使我们在加工处理的时候,要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便可以快速搜索到检索者想要查询的概念。如在“根”后面用括号的形式标注出所属学科,可以避免药用植物学中“根”这个作为类存在的概念与针灸学中的具体概念“根”发生混淆。这是具体加工过程中初步的解决方案。

2.4 古籍概念的加工来源问题

TCMLS的建立最初都是来源于教材、词典、工具书,因其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加工处理。这对于中医药学现代部分而言比较合适,但古籍的概念比较分散,不是几本工具书就能涵盖包容的。所以,古籍语言系统未来的加工范围要扩展到具体古籍,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这就需要制定更为详尽的规则。

如何在古籍文本中获取领域概念?所谓领域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领域知识在文本中的外在表现。领域概念的获取就是从领域文本集合中抽取最能代表该领域的概念集合,这个过程包括从领域文本中抽取术语集合、词性规范(同义词处理)以及领域概念的筛选和确定[2]。换言之,我们要加工的概念是否是语义的集合,这样的遴选就给加工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难度。具体的规则制定尚有待进一步考量商榷。

2.5 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的适配性问题

TCMLS中在进行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构建时已经对语义类型和若干语义关系进行增删改动,如删减了“练习”、“展示”两个语义关系,增加了“开窍于”、“与……相表里”、“概念上对应”、“与……类似概念”、“与……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与……相互转化”等7个语义关系[3],但是还不能完全匹配古籍语言系统的需求。

如“下哺”,应该属于对发病时间的描述,原有的语义类型中的“医学天文气象”和“时间医学”都不是十分恰当。如“咽为之使……魄门亦为五藏使”中“……使”的语义关系描述在现有的系统中不存在,可以考虑新建。

总之,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进行适当的增删,以期更能满足古籍的需求。

3 思考与展望

中医古籍在整个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古籍语言系统是否有独立构建的必要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单独构建一个古籍语言系统可以使其知识自成体系,浏览与检索时比较直观系统,但现有的TCMLS“中医基础理论”类下包含了很多古籍的术语,这将导致古籍系统与现代部分不可避免的重复。反之,如果将古籍语言系统完全嵌入现代语言系统,融合的过程中亦会出现兼容的各种问题,原有的分类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修改,原有的与古籍关联的概念亦要进行修订,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如何在两者之间权衡,是古籍语言系统建设中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

如何使TCMLS得到合理充分的应用是语言系统建设过程中一直面临的问题,结合中医药共享平台和中医药共建平台对搜索功能的支持和利用语言系统作为词库的中医药领域分词系统[4]是目前主要的应用范畴。尚在建设初期的古籍语言系统可以参照TCMLS进行应用领域的开发尝试,建立中医古籍可以共享重用的本体以及相关的数据挖掘是可以发展的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中医古籍语言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十分紧迫且困难的重要工作,不但要解决古籍分类,语义类型、语义关系适配,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概念的筛选,定义的删减等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古籍概念的多义性、迁延性、不确定性等问题,后者的解决更需要相关领域研究的支持,方能在未来初现古籍语言系统之端倪。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21(1):6-8.

2 何 琳.古农学本体的半自动构建及检索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7.

篇7

关键词:馆情;数据获取;“馆情”指标

Abstract: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MCU and kinds of precision sensor, People give the high requirement for Archives Automatic Detecting.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rchives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being as the main content of “Archives Environment”, affect the quality of file. So,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Obtain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is method provid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for “Archives Environment”.

Key Words: Archives Environment; Obtaining Data; Archives Environment Index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 馆情概念的提出。档案馆库房受着各种环境的影响,包括库房温度、湿度、各种有害气体浓度、有害微生物、虫害、大气污染、尘埃、光照等,其共同作用影响了档案的存放质量。本文把以上环境作用下档案馆存放档案质量的情况称为“馆情”。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单片机、传感器的精度日益提高,人们对获取信息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正日益成为政府机关及企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发展、稳步成长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作效率日渐提高,同时,也给档案管理部门带来了更大压力。档案部门在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参考材料的同时,还要做好档案,特别是纸质档案的保存工作,若无法做到这一点,将成为企业发展、机构运转的瓶颈。本课题正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单片机和传感器技术及数据处理理论,来研究档案馆“馆情”的自动获取技术,为档案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

档案馆“馆情”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温湿度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处,仅研究“馆情”中温湿度数据的获取方法。

2 “馆情”中温湿度对纸质档案的影响

档案是由承受档案内容的载体材料和反映档案内容的记录材料组成的。尽管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档案的存放提供了新的载体,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以纸质档案为主。

温湿度作用因子是档案制成材料老化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温度过高,就会加速档案制成材料老化,从而强度降低;湿度过高,使纸张含水量增加,加速纸张的酸性水解反应,也会使水溶性的字迹材料洇化退色;另外,在高湿环境中,还可孳生霉菌,霉菌分泌的各种酶会使纸张黏结成档案砖。[1]

因此,档案库房的温湿度是影响档案存放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判断“馆情”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3 温湿度数据获取方法硬件设计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以PC机为上位机主控制器,单片机为下位机分控制检测器,温湿度传感器置于被测点,系统启动后,温湿度数据经A/D模数转换器设备转换成数字信号,再由控制检测器(单片机)接收并经处理后发送至上位PC机,最终,经人机接口显示给用户,系统总体方案如图1所示。

3.2 温度数据的获取。本课题考虑到实际环境及环境的特殊性,采用美国DALLAS公司生产的新型温度传感器――DS18B20。它是一种可组网高精度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具有体积小、使用方便、封装形式多样等特点,可适用于各种狭小空间设备数字测温和控制领域,经过反复筛选,本文认为DS18B20非常适合馆内的温度测量。[2]

DS18B20为一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具有3引脚TO-92小体积封装形式;温度测量范围为-55℃~+125℃,可编程为9位~12位A/D转换精度,测温分辨率可达0.0625℃,根据档案库房的环境特点,DS18B20完全可以满足实际需求。硬件电路设计图如图2所示。

系统采用外部独立供电方式,传感器探头可以直接与控制器连接,数据端口DQ上接4.7K的上拉电阻,在三根线上可同时并联多个温度传感器,每台分机上可以连接多根电缆,每根电缆上可以并联几十个点,构成串行总线工作方式。由于18B20芯片送出的温度信号是数字信号,简化了A/D转换的设计,提高了测量效率和精度;并且,芯片的ROM中存有其唯一标识码,即不存在相同标识码的DS18B20,特别适合与微处理芯片构成多点温度测控。

3.3 湿度检测模块。在环境参数中,湿度是很难准确测量的一个参数。通过称量烘干前后谷物的质量来求湿度是传统的谷物测湿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测量速度慢。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曾用干湿球湿度计或毛发湿度计的方法来测量谷物的湿度,但由于其精确度不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粮情监控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市场需求的增加,国内外在湿度传感器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湿度传感器正从简单的湿敏元件向集成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检测的方向迅速发展,将湿度测量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

经过筛选,本文选择了盛世瑞恩公司生产的SHT11传感器,即单片智能数字化温湿传感器,其优点是测量范围大,体积小,价格低,精度较高,抗干扰能力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本课题中,采用SHT11湿度传感器,完全能满足实际需要。

湿度传感器芯片SHT11采用二线串行数字接口与单片机进行通信,设计非常简单。根据芯片通信协议,软件可采用C语言编写,通过简单的控制协议即可实现单片机对SHT11湿度数据采集工作,连接示意图如图3所示。[4]

4 温湿度数据获取的软件设计

4.1 温度数据获取方法。用DS18B20单总线结构构成多点温度检测系统进行温度采集时,必须有非常严格的时序要求。多个DS18B20共同占用一根总线,必须将它们的64位序列号读出来。在对单个DS18B20操作时,发出匹配命令,再将相应的序列号发到总线上,总线即可识别此次操作是针对哪个DS18B20的。温度数据获取流程如图4所示。

温度获取的初始化是系统设计的关键,涉及传感器非常严格的时序问题,为此,本文设计了精确的初始化时序。初始化包括单片机发送的复位脉冲和器件向单片机返回的存在脉冲。总线在开始时刻,发出一最短为480us的低电平复位脉冲,接着,在该时刻,释放总线并进入接收状态,器件在接收到总线的电平上升沿后,等待15us~60us后,在下一时刻发出60us~240us时延的低电平存在脉冲信号,表明器件已接在总线上。[5]初始化程序如下所示。

void reset() //复位18b20

{ DQ_1820=1;

delay(8);

DQ_1820=0;

delay(80); //延时约540uS(要求>480us)

DQ_1820=1; //主机上拉DQ_1820

delay(14); //延时约60uS

while(!DQ_1820); } //等1820送出0信号

4.2 湿度数据获取方法。SHT11测量过程包括4个部分:启动传输、发送测量命令、等待测量完成和读取测量数据,流程图如图5所示。

首先,对数据传输进行初始化来启动SHT11测量时序,即在第一个SCK时钟高电平时,DATA翻转为低电平,并在第二个SCK时钟高电平时,DATA翻转为高电平,启动命令发送完毕。发送控制命令,控制命令包含3个地址位(目前,只支持“000”)和5个命令位。在第八个SCK时钟的下降沿之后,SHT11将DATA置为低电平(ACK位),表示已正确地接收到指令;在发送第九个SCK时钟作为命令确认,第九个SCK时钟的下降沿之后,释放DATA恢复高电平。

湿度传感器芯片SHT11采用二线串行数字接口与单片机进行通信,设计非常简单。根据芯片通信协议,软件可采用C语言编写,通过简单的控制协议即可实现单片机对SHT11湿度数据采集工作,连接图与图3类似。

4.3 湿度线性补偿。SHT11的湿度输出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很难用线性关系将其表示出来。由上述可知,温度与湿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可在进行线性补偿后,进行温度补偿得到较为准确的湿度值。

为了补偿湿度传感器的非线性,可按下式修正湿度值:

式中 为经过线性补偿后的湿度值,

为相对湿度测量值,C1、C2、C3为线性补偿系数,取值可查阅《温湿度传感器SHT11数据手册》。由于温度对湿度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实际温度和测试参考温度25℃有所不同,所以,对线性补偿后的湿度值进行温度补偿很有必要。补偿公式如下:

式中,RH为经过线性补偿和温度补偿后的湿度值,T为测试湿度值时的温度(℃),t1和t2为温度补偿系数,取值查阅《温湿度传感器SHT11数据手册》。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馆情检测技术的总体实现方案,重点讨论了温湿度数据获取技术,为馆情检测提供了实现基础。

本文的研究方法,稍加改进,即可用于其他室内或仓库的温湿度检测,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探头,系统软硬件修改不大,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

注: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计划――《档案馆馆情自动检测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1-X-42。

参考文献:

[1] 李玉虎, 车增亮. 档案纸张酸度检测与分析[J]. 中国造纸,1987(1):44~49.

[2] 陈永利, 张自宾等. 粮食仓库温湿度检测系统[J]. 仪器仪表学报,2003,24(4):305~306.

[3] 翟春艳,岳修正等. 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感测系统的实现[J]. 电子设计工程, 2011,19(12): 95~98.

[4] 郭俊旺, 卫勇等. 基于SHT11温湿传感器的最小温湿采集系统的设计[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6, 13(3):27~29.

篇8

(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2; 2.兵团第八师一二一团17连;3.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4.谷物品质与遗传改良兵团重点实验室)

收稿日期:2015—01—09

*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重点科技项目(2011BA002);新疆农垦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YQJ201102)。

*通讯作者:李卫华(1968-),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和品质改良。

摘要:本研究选用新疆60个不同硬度类型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籽粒特性、磨粉品质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硬度类型冬小麦品种中,硬质小麦籽粒硬度值最高为66.64;混合型小麦千粒重和粒径最大,分别为43.37 g和3.02 mm;软质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6.68%。3种不同硬度类型小麦品种的籽粒硬度和面粉a值变异系数分别 > 10和 > 25。相关分析表明,混合型小麦中的籽粒硬度和籽粒蛋白及软质小麦中籽粒性状与磨粉品质均关系密切。因此,在冬小麦品种籽粒和磨粉品质改良中要注重提高籽粒硬度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灰分,同时还应改良面粉色泽。

关键词 :硬度类型;冬麦品种;籽粒性状;磨粉品质

小麦加工品质包括磨粉品质和食品加工品质两个方面,磨粉品质的优劣对面粉品质性状、食品加工品质有着重要影响[1-5],出粉率、灰分、麸皮数量以及面粉色泽是衡量磨粉品质的重要指标[6-7]。多数食品,尤其是我国传统食品要求面粉中灰分含量低、面粉白度高。磨粉品质的优劣与小麦品种自身籽粒品质和磨粉工艺有关。研究表明,容重、千粒重、籽粒硬度等籽粒性状与小麦磨粉品质关系密切[8]。

国外十分重视小麦磨粉品质的研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小麦分离世代阶段即对出粉率和颜色进行选择。近几年,中国也开始重视磨粉品质的研究工作[9]。陈锋等[10]研究表明,籽粒硬度影响出粉率、破损淀粉含量和面粉灰分。李宗智[11]、阮竞兰等[12]等研究表明,容重与出粉率和面粉灰分含量直接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容重的增加,小麦出粉率提高,面粉灰分含量降低。张彩英等[13]和孙致良[14]的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小麦的面粉色泽显著提高,但出粉率呈下降趋势。随着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疆近年来对小麦磨粉品质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吴新元等[15]的研究发现,新疆小麦的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桑伟等[16]的研究发现,新疆本地育成的春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略优于冬小麦,磨粉品质优于冬小麦;其中春小麦品种籽粒容重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籽粒硬度、出粉率含量中等,面粉灰分含量偏低。但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磨粉品质总体优于春小麦,其面粉黄度大于春小麦,蛋白质含量低于春小麦[17]。此外,新疆小麦品种的籽粒硬度和蛋白质含量与磨粉品质关系密切,面粉色泽影响是磨粉品质的重要性状[17-18]。目前,有关对新疆冬小麦不同籽粒硬度品种磨粉品质的研究未见报道。鉴于小麦磨粉品质的重要性及其与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密切相关,本研究选用60个新疆冬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测定其籽粒硬度、出粉率、灰分、色泽等磨粉品质性状,旨在探明不同籽粒硬度小麦品种的磨粉品质特性,希望能够为新疆冬小麦品种磨粉品质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参试的60个新疆冬小麦品种主要选用的是新疆审定和育成的品种和新品系,同时包括一些国内外的引进品种,基本代表了新疆冬小麦育成品种和引进的国内外骨干亲本的现状,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表1)。参试冬小麦品种于2010年秋季种植在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试验田内,试验按顺序排列,小区面积5.4 m2,按35万粒/667 m2下种。2011年7月冬小麦正常成熟,采用人工收获,收获后取1.0 kg籽粒作为分析样品。采用瑞典PERTEN公司生产的4100型SKCS仪测定小麦籽粒硬度。根据硬度值不同加水润麦,软质麦、混合麦、硬质麦分别加水至14.0%、15.0%和16.0%,润麦16 ~ 18 h,用无锡布勒制作有限公司试验磨粉机(MLU202)磨制面粉,计算出粉率(所得面粉与全粉(面粉和麸皮总和)的比值)。面粉室温存放1个月后开始进行品质测定,3个月内完成全部测试内容。

1.2测定方法

采用瑞典PERTEN公司生产的4100型SKCS仪测定小麦籽粒硬度、千粒重和粒径。每个样品测试结果均为300粒的平均值。根据SKCS仪给出的硬度类型(硬质H、软质S和混合型M)确定其硬度级别(硬质麦、混合麦或软质麦),同时记录硬度指数和硬度分布频率。一般样品的硬度指数小于40为软质麦,大于60为硬质麦,介于二者之间为混合麦,具体分类还应根据该样品的硬度指数和分布频率而定。

籽粒蛋白质(14% MB,下同)和灰分含量使用丹麦FOSS公司1241型近红外谷物成分分析仪按照AACC39 - 11、AACC08 - 01方法测定。破损淀粉使用法国CHOPIN公司SDmatic损伤淀粉测定仪按AACC76 - 31的方法测定。面粉色泽用日本产KONICA MINOLTA公司Minolta CR - 310色彩色差仪测定,使用D65的CIE - L、a、b 的色度系统,L值表示黑 - 白(亮)度,值越大则越白(亮);a值表示红 - 绿色,正值表示红色,值越大则越红;b值表示黄 - 蓝色,正值表示黄色,值越大则越黄。

1.3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DPS进行平均值及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硬度类型小麦品种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概况

60份不同籽粒硬度类型的小麦品种包括硬质、混合和软质3种类型各20份(表2)。硬质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中,千粒重平均为41.74 g,粒径平均为2.98 mm,籽粒硬度平均为66.64,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6.0%;磨粉品质中,出粉率平均为73.78%,灰分含量平均为0.59%,破损淀粉含量平均为6.53%,L值平均为90.10,a值平均为-1.19,b值平均为10.41。混合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中,千粒重平均为43.37 g,粒径平均为3.02 mm,籽粒硬度平均为52.75,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6.25%;磨粉品质中,出粉率平均为73.40%,灰分含量平均为0.60%,破损淀粉含量平均为6.03%,L值平均为90.47,a值平均为-0.99,b值平均为8.97。软质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中,千粒重平均为42.53 g,粒径平均为2.96 mm,籽粒硬度平均为23.48,蛋白质含量平均为16.68%;磨粉品质中,出粉率平均为62.44%,灰分含量平均为0.55%,破损淀粉含量平均为4.67%,L值平均为95.04,a值平均为-1.17,b值平均为9.33。

从表2里的变异系数来看,籽粒性状中,硬质和软质2种类型小麦品种籽粒性状中千粒重和籽粒硬度的变异系数较大,混合型只有硬度的变异系数较大;磨粉品质中,3种类型小麦品种的面粉a值的变异系数均较大,硬质和软质类型小麦品种的b值、混合和软质类型小麦品种的破损淀粉以及软质类型小麦品种的出粉率的变异系数均较大。特别是籽粒硬度和面粉a值,3种类型小麦品种的变异系数分别 > 10和 > 25。说明不同硬度类型中的小麦品种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籽粒硬度及面粉色泽差异较大造成的。

2.2不同硬度类型小麦品种籽粒性状与磨粉品质的相关性

由表3可以看出,硬质小麦中籽粒硬度和蛋白与灰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千粒重和粒径与灰分呈显著负相关;混合型小麦中粒径与出粉率、硬度与破损淀粉呈显著正相关,而硬度与L值、籽粒蛋白与破损淀粉、b值均呈显著负相关;软质小麦中千粒重、粒径与出粉率、灰分,籽粒硬度和粒径与破损淀粉、籽粒蛋白与灰分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籽粒蛋白与破损淀粉、b值,千粒重、粒径与L值、b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总体而言,除了灰分和a值,混合型和软质小麦的磨粉品质与籽粒性状关系一致,其中混合型小麦中的籽粒硬度和籽粒蛋白,软质小麦中则是全部籽粒性状均与磨粉品质关系密切。但硬质小麦的籽粒性状与面粉灰分关系密切,与其它磨粉品质相关不显著,且相关关系与混合型和软质小麦不一致,这可能是由籽粒硬度差异引起的,还需进一步研究。

2.3不同硬度类型小麦品种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评价

根据桑伟等[18]和穆培源等[19]建立的新疆拉面专用粉品质标准。从不同硬度类型来看,籽粒性状中籽粒硬度符合标准的硬质:混合型:软质小麦所占的比例为85% ∶ 25% ∶ 0,籽粒蛋白符合标准的硬质 ∶ 混合型 ∶ 软质小麦所占的比例为10% ∶ 0 ∶ 0;磨粉品质中符合标准的硬质 ∶ 混合型 ∶ 软质小麦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出粉率为100% ∶ 100% ∶ 45%,L值为70% ∶ 90% ∶ 100%,a值为5% ∶ 10% ∶ 15%,b值为0 ∶ 55% ∶ 55%。由此可以看出,硬质小麦大多符合籽粒硬度标准,而混合小麦和软质小麦的磨粉品质则更多符合标准(见表4)。

就总体而言,本研究的60份不同硬度类型小麦品种中,86.67%的L值、81.67%的出粉率、36.67%的籽粒硬度和b值均符合该标准,有10.0%的a值、3.37%的籽粒蛋白均符合该标准,但却没有灰分含量符合该标准。说明籽粒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a值是新疆小麦优质拉面育种遗传改良的重点性状。60份不同硬度类型小麦品种中没有品种的所有性状均符合该标准。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中,无论是硬质小麦品种还是混合型、软质小麦品种,籽粒性状中籽粒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籽粒硬度是决定加工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10];磨粉品质中,面粉红度、面粉黄度的变异系数较大,面粉白度的较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16]相一致。这进一步说明不同硬度类型的小麦品种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籽粒硬度和面粉色泽差异造成的,这些性状是不同硬度类型新疆冬小麦品种品质改良的重点。

研究表明,不同籽粒硬度类型的小麦品种中混合型和软质小麦品种的磨粉品质总体优于硬质类型;其中软质小麦的灰分和破损淀粉含量最低,面粉亮度(L值)最高,混合型小麦的面粉红度(a值)和黄度(b值)最低,而硬质小麦除了出粉率高于混合型和软质小麦,其余磨粉品质指标均低于二者,这是因为硬质小麦籽粒硬度高,其淀粉颗粒与蛋白质基质间结合能力比混合型和软质型小麦强,磨粉过程中易形成较多的破损淀粉颗粒,面粉颗粒变粗,色泽变劣。

小麦籽粒性状与磨粉品质关系密切。本研究表明,籽粒硬度对磨粉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硬度类型的小麦籽粒硬度与破损淀粉均呈正相关。这与Bechtel[20] 、Henery[21]、桑伟[16]等研究结果一致。破损淀粉率高,面粉颗粒表面粗糙,引起面粉折光系数改变,从而导致亮度改变。本研究表明,不同硬度类型小麦的籽粒硬度与面粉亮度呈负相关,与b值呈正相关。这与Nagamine[22]、陈锋[10] 、桑伟[16]等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中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出粉率呈负相关,而与灰分含量呈正相关,与Farrand[8]结果不同,与桑伟[16]等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所选材料的籽粒硬度差异偏大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表明,千粒重、粒径与出粉率呈正相关,与b值呈负相关,这与李硕碧[23]等研究相同,千粒重高、饱满度好,腹沟浅,粒径大的品种出粉率高。此外,3种不同硬度类型的籽粒硬度与出粉率、灰分,千粒重与灰分,粒径与破损淀粉率、灰分,籽粒蛋白与面粉色泽的相关关系不同,这是由于硬度类型造成的籽粒特性差异引起的,与桑伟等[16]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小麦籽粒和磨粉品质改良中,在提高籽粒硬度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千粒重和粒径等性状,从而达到提高新疆小麦磨粉品质的目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疆拉面品质,尤其是对拉面感官评价指标有了更高的要求。新疆拉面感官评价指标是小麦品种籽粒特性、面粉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淀粉糊化特性以及面粉色泽等品质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18]。穆培源等[19]和桑伟[18]等通过对新疆拉面进行标准化制作,并分析籽粒性状、磨粉品质与其加工品质的关系,提出了制作优质新疆拉面的专用面粉性状标准。按照该标准对全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研究供试的不同硬度类型冬小麦品种没有一个品种的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全部符合新疆拉面专用粉标准;各性状单独来看,籽粒硬度、出粉率、L值和b值总体表现较好,籽粒蛋白、灰分、a值总体表现较差。因此,在优质新疆拉面育种中,应加强对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面粉色泽的遗传改良。

参考文献

[1]Gaines C S. Associations among soft wheat flour particle size, protein content[J].Cereal Chemistry,1985(62):290-292.

[2]He Z H, Liu A H, Pena R J,et al. Suitability of Chinese wheat cultivars for production of northern style Chinese steamed bread[J]. Euphytica., 2003(131):155-163.

[3]Kaldy M S, Rubenthaler G L. Milling baking and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of selected soft white winter and spring wheats[J].Cereal Chemistry, 1987(64):302-307.

[4]Konik C M., Miskelly D M, Gras P W. Contribution of starch and non-starch parameters to the eating quality of Japanese white salted noodles[J]. sci Food Agric,1992(58):403-406.

[5]Toyokawa H, Rubenthaler G L, Powers J R, et al. Japanese noodle quality.II. Starch components[J]. Cereal Chemistry,1989, (66):387-391.

[6]周艳华, 何中虎, 阎俊, 等. 中国小麦品种磨粉品质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6):615-621.

[7]Y Zhang, K Quail, D C Mugford,et al. Milling quality and white salt noodle color of Chinese winter wheat cultivars[J]. Cereal Chemistry, 2005(82):633-638.

[8]魏益民. 谷物品质与食品品质[M]. 陕西: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1-2.

[9]O Brien L, Mares D J. Early generation selection for milling quality in five bread wheat cross[J]. Australia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93(44):633-643.

[10]陈锋, 陈东升, 钱森和, 等. Purlindoline基因对春小麦磨粉及馒头、面条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6, 32(7):980-986.

[11]李宗智. 冬小麦若干品质性状遗传及相关研究[J]. 作物学报, 1990, 16(1):8-18.

[12]阮竞兰, 邓素娥, 周喜满. 中等、低等及等外小麦容重与出粉率对比试验[J]. 粮食与饲料工业, 1998 (6):l-2.

[13]张彩英, 李宗智. 建国以来我国小麦主要育成品种加工品质的演变及评价[J].中国粮油学报, 1994,9(3): 9-13.

[14]孙致良.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换中籽粒品质性状的演化及其间的关系[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1987.

[15]吴新元, 芦静, 姚翠琴, 等. 新疆主要种植小麦品种品质状况[J]. 新疆农业科学, 2001, 38(3):154-156.

[16]桑伟, 穆培源, 徐, 等. 新疆小麦品种籽粒性状、磨粉品质及其关系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30(1):50-55.

[17]相吉山, 穆培源, 桑伟, 等. 新疆小麦品种资源籽粒性状和磨粉品质分析及评价[J]. 新疆农业科学, 2013, 50(6):1032-1039.

[18]桑伟, 穆培源, 徐, 等. 新疆春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及其与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关系[J].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28(5):772-779.

[19]Bechtel D B, Wilson J D, Martin C R. Determining endosperm texture of developing hard and soft red winter wheats by different methods using the single-kernel wheat characterization system[J], Cereal Chemistry, 1996(73): 567-570.

[20]Henery R J, Kettlewell P S. Cereal Grain Quality Wheat [M]. 1996:3-54.

[21]Nagamin T, Ikeda T M, Yanagisawa T,et al. The effects of hardness allele Pinb-D1b on the flour quality of wheat for Japaness white salty noodles[J], Cereal Sci,2003(37):33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