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研绩效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3 17: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科研绩效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科研绩效奖励办法

篇1

关键词:教研室;绩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7-02

教研室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单位,对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保证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目前共有19个教研室,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和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教研室工作评价办法,开展教研室评价工作,对促进教研室建设、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十分必要。以下就本院如何尝试构建与实施教研室绩效评价体系作一探讨。

一、制定教研室绩效评价背景

基础医学院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研室的建设和管理,对教研室的职责任务均有明确规定。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及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对教研室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教研室通过不懈努力,在许多领域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学院对教师个人和某个单项项目给予了一定奖励,但对教研室取得的综合成绩尚无统一评定标准和奖励。为了进一步增强教研室教师的凝聚力、团队精神和进取心,有必要对教研室的综合成绩进行评比,实行奖励。鉴于此,基础医学院尝试对各教研室进行了绩效评价,旨在进一步强化教研室管理意识和发展意识。

二、制定教研室绩效评价标准

即评什么的问题。这是整个绩效评价成败的关键。要紧紧把握“绩效”两字,绩效评价不等同于合格教研室的考核,主要是评价一年内教研室取得的成绩,而不是完成的任务。不要求面面俱到,主导思想是“不求其全,求其精,不求其大,求其实”。在制定评价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指标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要立足于学院的实际和发展前景,起到导向作用。要把握好以下原则:科学性、导向性、可测性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原则;标准统一、证据充分的原则;横向比较、相对更优的原则。基础医学院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制定出了教研室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内容为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为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制度与活动),也就是教研室工作的主要四个方面。10个二级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分解而成,其中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和文档保存;教学方面包括教学任务的执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科研方面包括课题立项、科研成果和;队伍建设包括参加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交流、进修培训、学历深造等的人次以及入选各类人才计划的情况。具体评分标准分A、B、C三个等级,做到内涵丰富,脉络清楚,指标量化,评分具体,操作性强。具体评价标准见下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研室建设绩效评价评分表

三、教研室绩效评价方式与程序

即怎样评的问题。这是整个绩效评价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绩效评价标准制定后,能否顺利开展评比,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就要看绩效评价方式和程序是否合理,实施过程是否严格把关。具体如下:

1.采用自评与专家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由教研室主任带领本室教师进行自评,要求在自评过程中,正确评价,证据充分。在自评的基础上,学院邀请院外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查看自评的科学性、合理性,对不符合要求的给予纠正评分。

2.工作人员进行统计、核实和查看资料。由责任心强、对教研室工作熟悉的工作人员进行统计、核实,避免漏报和虚报现象发生。

3.会议审核得出分值。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进行审核,评出最后得分,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公平公正。

4.评选结果进行公示。把各教研室的评分及排名情况进行张榜公示,公示期为7天。在公示期间若有异议,可向学院提出,学院相关人员负责解释。

5.择优奖励。公示期满,若无异议,则学院进行择优奖励。奖励分综合奖和单项奖,旨在要求各教研室走全面协调平衡发展之路,也鼓励某些教研室在单个领域拔尖。获得奖励的各教研室自行制定奖励办法,奖励办法报学院备案。教研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奖励资格:①发生过教学事故;②教学过程中导致重大伤害事故;③有教师受到处分;④其他对学院造成严重影响的。

四、成立教研室绩效评价机构

即谁来评的问题。这是整个绩效评价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成立教研室绩效评价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特邀专家、教研室主任及其相关人员为成员。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院长负总责,有效保证评价的顺利开展;从其他部门邀请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教研室主任为成员,能在评价的过程中看到差距,发现特色,明确改进的方向;其他相关人员在评价过程中负责统计、核实各教研室的工作,避免漏报和虚报现象发生。

五、讨论

1.从整个绩效评价过程看,解决了评什么、怎样评、谁来评三个问题。“评什么”是指制定教研室绩效评价标准,这是整个绩效评价成败的关键;“怎样评”是指教研室评价的方式和程序,这是整个绩效评价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谁来评”是指考评人是谁,这是整个评价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2.从评价标准看,具有的特点是:①可操作性强,少而精,模糊指标少;②以定量为主,充分考虑不可控因素;③内涵丰富,具有导向性,鼓励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符合学校建精品大学,创世界名牌的办学理念;④有明确指标,如教科研课题立项、成果及论文等;⑤教科研并重,符合学校以“研究教学型、特色性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

3.从评价方式和程序上看,具有的特点是:①层层递进,严格把关。按自评—专家检查—会议审核—结果公示的程序进行,做到严格把关,力求公平的效果。②树立典范,鞭策落后。对成绩优秀的教研室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树立典范;给排名靠后的教研室起到榜样作用,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共同进步的目的。③一票否决制。通过一票否决制,尽可能杜绝重大教学事故或伤害事故发生。

4.从评价机构看,具有的特点是:①领导重视。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院长亲自担任组长,作为学院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②分工明确。院长负总责,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③客观公正。邀请院外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家进行检查,做到客观公正。

5.从评价结果看,成绩优秀的教研室具有的特点是:①教科研成果显著,体现拔尖;②重视人才培养,形成合力;③制度完善,活动丰富,记录完整。

六、结束语

教研室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什么,而在于今后如何改进提高。绩效评价是加强教研室建设的一个优选手段,通过评价,进行横向比较,可以衡量本教研室的教科研水平及管理水平在全院所处的位置;通过评价,对教研室的管理进行梳理,发现特色和亮点,找出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从而促进教研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医学院对19个教研室进行了绩效评价,总体效果良好,但仍有不够满意的地方。学院将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并随着学院的发展,根据工作重心,适时增减评价指标、调整指标分值,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保持先进性,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颖.教研室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市场,2007,(52):214-215.

[2]陈丽芬,樊洁,贾建国.临床医学院教研室评估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0):1323-1326.

[3]韦红卫,韦建宝等.普通高校教研室建设及评价体系的建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5):874-876.

[4]王建刚.关于高校教研室评估问题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60(3):65-67.

[5]季胤.高职院校教研室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10-11,21.

[6]屠群锋.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47-51.

篇2

科研管理是影响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转型背景下,科研管理与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发展需求形成了突出矛盾。如何发挥应用性科技潜力,是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科研管理的理念、导向、制度等方面的改进,以适应新形式下科技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转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14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推进产教研融合”[1]。科研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学校科研发展规划、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学校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技成果和专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教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服务[3]。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而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随着高校转型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明确科研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目标定位,不断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才能抓住机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为提升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水平,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工作也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适当转型调整。

1科研理念方面

科研成果是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的要素之一[4]。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其成为最直接、最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产学研融合是国家战略决策,更是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的发展战略,对于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而言,科研工作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应用型课程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必须依赖于强大的应用性科研成果作支撑。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欲达到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实现从“口头重视应用性研究”向“行动重视应用性研究”的科研理念转变。

2科研导向方面

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紧密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研究要以第一线生产实际需要为导向,从“理论研究为主”向“应用研究为主”转型[5]。逐步修订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业务奖励等规章制度,增强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能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广大教师紧密结合地方行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深入基层、企业从事产学研合作,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以此作为校企合作育人的基础。

3科研制度方面

科研制度是推动科学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必须制(修)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如以下方面需做出调整:一是加强深入研究并制定出台“横向科研管理制度”、“应用性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校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管理办法”等制度;二是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术带头人建设、中青年骨干建设和人才团队建设等科研管理制度。三是创新与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服务社会、国际合作与交流、特色发展等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科研管理制度。

4科研管理方面

我国高校普遍设立科研(技)处对学校科技工作进行垂直管理,而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向科技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和评价服务,常规业务主要是帮助科研人员获得行业企业科研项目以及各种基金会科研项目,落实学校配套资金,开展各种科研信息咨询。目前,我国新建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经验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为适应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应从“科研管理为主”向“科研服务为主”的转型,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办公室走向社会,充当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充当科技人员的服务者。

5其他方面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发展的主要瓶颈,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年度学校科研经费投入一般占学校总收入的3.7%[7]。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应从“以纵向科研评价为主”向“纵横科研并重”的转型,以评价专利、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8],逐步完善与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相适应的科研激励、约束等运行机制。总而言之,不重视应用性科学研究,所有转型发展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要明确“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促进应用技术型教学,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确保我国地方本科农业院校转型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尹柏双 鞠志新 朱宏伟 潘业兴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科研处

参考文献:

[1]郑艳玲,董建梅,高建山.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互动机制探讨[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2):5-9.

[2]徐小乐.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科研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206-207.

[3]牛金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与科研[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132-135.

[4]赵苏.专升本院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8):10-11.

[5]王洪才.中国该如何发展应用技术大学[J].高校教育管理,2014,8(6):16-20.

[6]毛超一,刘嘉.美国医学科研管理值得借鉴的特点[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1-2.

篇3

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到20*年底,全市共有学校(幼儿园)1241所(不含部省属学校、部队院校以及技工学校等),在校学生85.3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6.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5万人。近年来,*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有:

1、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基本确立。近年来,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干部联合公选、干部交流锻炼、“四五园丁工程”、“千名教育硕士工程”、教师校长境外培训、新教师“凡进必考”、农村教师“优岗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建立健全起教育人才选拔、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使全市教育人才的数量质量、专业素养、属性结构、工作状态不断改善,已基本适应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2、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积极推进干部公开选拔、大力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人才培育、积极优化人才激励措施等工作,倾力打造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管理者队伍,*市坚持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实践锻炼来培养教育管理人才、加强教育管理者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反响。全市已有近千人通过“公选”、竞争上岗走上教育领导岗位,其中绝大多数“公选”、竞争上岗的干部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佼佼者。

3、教师人才高地基本形成。通过实施“四五园丁工程”,培养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目前教师学历达标的平均水平幼儿园为96.84%(比“九五”末高2.3个百分点);小学98.8%(比“九五”末高2.2个百分点);初中95.5%(比“九五”末高4.3个百分点);高中91.3%(比“九五”末高12个百分点)。全市目前还有1200多名中小学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其数量超过全省其他城市的总和,在全国同类城市名列前茅。全市现有省级特级教师148人(在职81人),在职名校长、名教师113人。每年还选拔近百名教师赴境外进修深造,并已有114名教师取得国际英语教师任职资格。通过“十五”的努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为全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五”*教育人才建设目标任务

1、“十一五”*教育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建一流教育,创教育名城”总体目标,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加快富民强市,推进“两个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到20*年,全面达到全面小康社会阶段的教育发展指标,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历史积淀深厚、质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师众多,风格特色鲜明”的教育名城。

2、“十一五”*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一五”期间,*教育培养目标要努力凸显三大特征:一是具有“现代公民”的特征。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科学人文素养、现代文明行为的现代公民。二是具有“国际通用”的特征。注重在全球化视野下培养人才,为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知识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具有“一精多能”的特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让一大批学生成为基础宽厚、素质全面、精通一个领域、兼备多种才能、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人才资源。

3、“十一五”*教育倾力打造的三支教育人才队伍

——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领先全国。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其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20*年达到65%,2010年达到8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初中教师20*年达到60%,2010年达到70%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高中教师,20*年达到10%,2010年达到12%。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20*年达到40%,2010年达到50%以上。

(2)、实施“教师兴校”、“人才强教”战略,彰显师德建设特色。进一步完善师德教育、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并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适当、结构优化、充满活力、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开展师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勤奋敬业,遵纪守法,爱岗爱生,为人师表。

(3)、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继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从20*年开始,中小学新进教师全面实现本科化。继续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硕士。大力加强教师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机制,精心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不断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深入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技能。

——着力培养新一代教育管理高素质人才

(4)、加快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一批教有专长、德艺双馨、在全国具有较高声望的名校长、名教师、名学者。实施新一轮“四五园丁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新增特级教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50名,市级名校长50名,市学科带头人500名,市优秀青年教师500名。同时,选拔1000名骨干教师、教育管理干部到境内外高等院校、知名中小学担任访问学者、进修深造和挂职锻炼。注重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建立一支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梯队,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用国际资源培养教育管理人才。支持不同层次的学校从教学、科研需要出发,开展以科学、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的国际教育交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经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境外教育机构进行双学历培养、互派留学生、双语教学等实验。积极引进国际高质量课程,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来宁任教。实施“走出去”战略,面向世界推介*教育文化品牌;在境外建立一批教师、校长培训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境外进修或进行科研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教育组织活动,提高我市教育与国际教育的融合度。

——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优化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高起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布局,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十一五”期间,创建1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50个骨干示范专业,建设10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市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培养1000名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同时,进一步促进职技类的国际劳务输出。

(7)、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紧密结合;要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加快培养大批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软件产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大力推进“一书(毕业证书)多证(专业技能等级证等)”制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

三、“十一五”*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

1、进一步健全以竞争择优为核心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⑴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研究探索在推进校本建设和内涵发展目标下的校长职责定位,在完善监督约束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和校长的管理自。⑵试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和试行校长任期制,结合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校长聘任办法》的有关要求,建立与校长任期制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探索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不到年龄不下、不犯错误不下的问题。推动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为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促进优秀校长的脱颖而出,从机制上创造条件。⑶探索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制度。落实教育部的规定要求,探索实行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定期审核的办法,建立适应*教育发展特色的校长资格证书制度。⑷完善教师“凡进必考、凡进必训、择优录用、能进能出”制度。建立充分体现凭能力素质要求的人才录用标准,切实提高新进教师的质量,健全教师队伍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2、进一步建立以能力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⑴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结合中小学校长任期制的推进,研制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既要坚持传统考核工作中注重素质考核的合理要素,又要积极探索绩效考核的办法和措施,认真总结和借鉴普通高中绩效评估推进率的成功做法,建立起适用于全市中小学及教育事业单位的校级领导绩效考核评价体系。⑵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结合教育部、人事部即将颁布的新的教师职务条例,改革“轻教学、重论文”的评审模式,突出对教学能力、教学成果和管理学生的能力的考核评价,探索建立真正反映教师专业水平和贡献的职称评审办法,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满腔热忱。⑶完善中小学教师管理考核机制。认真落实*市中小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手册要求,研制对教师、教学管理及研究人员更加有效的考核办法。⑷探索校长职级制度。在校长任期制的基础上开展校长职级制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校长成长规律的管理体制。

篇4

民办高校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等与创新驱动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应当采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等举措,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和竞争力,让民办高校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服务和贡献。

[关键词]

创新驱动;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尤为迅猛。但是,在科研管理活动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创新,在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方面需要探索,在管理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及科研评价机制方面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一、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制约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成立初期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研评价机制,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科研体制机制中的问题日益显现:片面的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依然存在;科研评价的不良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科研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这些问题己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民办高校缺乏科研拔尖人才,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整合科研力量联合申报高档次课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科研团队的建设亟待加强。造成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二是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的教师大多是退休人员,年轻教工目前还缺乏科研经验,独当一面开展科研的能力不强,尤其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没有时间、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四是教师主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开展创新活动,团队协同创新不足,缺乏研究的连续性,难以凝练学科优势。

(三)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经费优先用于满足教学,因此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民办高校的实验实训室设备主要满足一般性的教学实验需要,不能满足高水平团队对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维护的需要。同时学校用于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还比较欠缺,科研信息资料和科研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平台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自我特色发挥不明显

民办高校应用型特色在科研创新方面发挥不明显,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研究课题不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体现不足,忽略科研与行业、产业之间的实用性关联,忽略科学研宄对地方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民办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做好科技服务,最终实现学校科技创新工怍的持续发展。

(五)科研成果转化不够强

民办高校承担高层次,特别是国家级、省级的重点项目很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多,在核心期刊以上档次发表的论文偏少;争取横向课题的能力不强,横向课题立项很少。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方面进展缓慢,成果转让经费低,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政策研究和咨询建议,以及科研促进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突。

二、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对策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短缺、科研经费投入少、科研基础设施比较差、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低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应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拉”“推”结合,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是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有力措施。科研工作的管理要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制定完善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以奖励的方式“拉”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发挥科研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但是,只“拉”是不够的,还要“推”,要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各级人员的工作责任制,科研工作要计算工作量,要把科研工作作为教职工的一种责任,定好任务与待遇挂钩,奖罚分明。此外,对科研管理部门也应该健全机构配备高素质的人员,建立责任制,让所干的工作与职务、待遇挂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

科学研究不能靠单枪匹马,组建团队是关键,而学科带头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发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培育科研创新团队;采取资助扶持方式培养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等中青年科研骨干,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才。对于引进和培养的人才、要创造条件留得住、用得好。要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民办高校要发挥自身管理的灵活性,可以“借鸡生蛋”,聘请名师为学校的兼职导师,指导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带领学校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发高水平文章,出高水平成果。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民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强调协同育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坚持立足本地战略,结合区位优势,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领域研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为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服务。将面向行业特别是企业的授权专利数量、决策咨询、横向科研经费和获得地方、行业奖励情况作为衡量学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检验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和行业产业中地位的重要标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在学校办学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科研投入,满足课题立项、课题配套、科研奖励和其他的科研经费支出。此外,还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科研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建设,打造科研平台,改善科研工作的条件;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开展文献检索、项目查新等服务,解决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查找资料难的问题;要完善校园网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获取信息的需要。科研条件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应抓好硬件建设和科研服务,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创新驱动

科研成果是教师科研活动的最终体现形式。民办高校应强化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一是力促教师在综合性权威报刊、重要报刊、专业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多发表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论文著作被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媒体转载或宣传,力求在课题结项的鉴定中多出达到优秀等级的研究成果,力争在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奖的评奖中提高获奖等次;二是精选和推介调研咨询报告,通过内参形式报送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作参考服务决策,争取研究成果得到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厅局级以上单位、大中型企业采纳,使研究成果以文件、政策、方案、计划和领导者讲话等形式得到转化[2];三是加强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学科化、专业化、课程化、教材化,直接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室、进学生头脑;使科研成果专利化、市场化、品牌化,直接生产成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

总之,民办高校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策略,只争朝夕而又不急于求成,有序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科研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作者:刘英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Z].2013-11-29.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法理规;校本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3-0073-05

高校教师评价是对高校专任教师工作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作为一种旨在调节教师专业行为的自由与束关系的教师管理举措,实施教师评价可以促使教师进一步明晰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义务,明晰作为“社会人”和“大学人”的双重职责担当,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业已形成法理规、校本实施的制度架构。法理规,意指近20年来国家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等法律政策,对高校教师评价的性质、目的、内容、方式、结果使用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校本实施,则是指在国家政策导向下,高校依据自身发展定位,借助内部制度规定,促使教师评价由理念构想转化为具体实践行动。目前,高校内部教师评价制度事实上已成为评判、规范和引导教师职业行为的主要标尺和直接依据。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江苏、上海、福建三省市选择了8所高校(其中理工类院校2所、综合性大学2所、师范类院校3所、财经类院校1所)展开调查研究,以揭示高校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问题和缺陷,提出改进思路。为聚焦研究主题,调查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一是广泛收集样本院校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文本,对其作较深刻的分析;二是以教师和学生为对象发放问卷,基于问卷资料探究两类评价主体对教师评价制度的认识和态度。

一、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设计的共性缺陷

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在设计上呈现以共性为主、又兼具某些“校本化”规定的特征。基于制度文本中的共性设计,我们抽象出其中所隐含的一般性制度缺陷。

1 制度目标重事轻人

众所周知,目标是制度文本设计的指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构筑个人和组织在职业发展中的共赢模式,是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根本所在”。这就意味着,在教师评价实践中,推动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协调发展,理应为教师评价制度不可或缺的目标指向。然而,出于对重“组织”而轻“人”的传统管理理念的沿袭,以及对“人”发展水平的检测存在滞后性、不确定性、交易成本过大等原因,多数高校实际选择把组织目标,即学校“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为教师评价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在这一总体目标设计之下,其具体目标安排呈现明显的“功利主义”特征,由此,提升学校层次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愿景,进而转化为推动学校“升格”的直接指向,教师评价也在事实上演变为借助制度驱动力促使教师为完成“升格”所需指标的“造指标活动”,而以评价促进和推动人之发展的要义,则湮没于高压与重奖并存的教师评价实践之中。

2 制度内容条块分割

目前,部分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内容时内容缺陷是:没有把教师评价作为大学管理活动及其系统性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三项职责之间的关系,并着力强化教师教学评价、科研评价与服务评价三者的有机联系;没有充分认识到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对评价的立场与理解的差异,没有在内容上深度架构如何推动不同主体话语世界的共融和统一。

3 评价指标精细划一

评价指标是评价主体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高校现行教师评价指标设计内隐两方面缺陷。

第一,评价指标过于追求精细化。教师评价应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就高校管理者看来,强化质性评价往往会引发两方面问题:一是评价结论的争议性较大,易造成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对立;二是“在将外部性内在化的过程中,通常要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而质性评价制度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由此,出于规避矛盾、也为减少评价的时间交易成本,强调定量评价往往成为高校教师评价指标设计的主流。但是,评价指标的精细化追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容易导致科研评价沦为普通工作人员依据先验文本的算术式加减行为。

第二,评价指标的划一性趋势。不同类型高校评价指标内容的高度重合性;同一高校对不同评价主体采用同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后大众化时期高校的分层分类发展,已从理论共识转化为政策架构乃至高校的战略诉求。这也就是说,不同类型高校理应确立各自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并由此衍生出对教师职业行为要求的差异;不同评价主体由于其立场和知识背景的不同,也必然会对教师评价指标的理解产生差异。因此,划一性的指标设计,无法充分诠释每一所高校、每一类评价主体如何彰显其作为“特殊”而“具体”的存在。

二、高校教师与学生对教师评价制度的态度及其原因

高校管理者、专家(教师同行)、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师评价的主体,既是法理视角的应然规定,也是实践层面的事实呈现。从现实情况看,高校管理者在评价中的强势地位一览无余,专家(教师同行)也常常在其所属学科专业的教师评价中居于优势地位,而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却常常因评价制度束缚而凸显无奈和不满。

为了解师生对评价制度的态度,我们在样本院校发放教师问卷1521份、学生问卷1602份;回收有效的教师问卷1478份、学生问卷1567份,回收率分别为95.5%、97.3%。

1 教师对现行评价制度的态度及其原因

对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现行教师评价制度,51.8%的教师表示“有压力”,30.8%的教师表示“压力大”;48.1%的教师对现行教师评价制度明确表示“不满意”。不满的缘由主要有两点:第一,教师评价决策的行政化与决策过程欠透明。从人员构成审视,高校当前的教师评价决策机构存在较严重的学术组织行政化趋势,多数决策人员担任中、高层行政职务,行政人员话语更是在决策进程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继而导致行政权力过多介入学术事务;从评价决策模式审视,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居于主导,普通教师参与评价决策往往是走形式、走过场,大多象征性地发挥了“出点子、提意见”的作用。第二,教师在评价中的受动地位。这种受动地位主要表现在:许多教师表示对学校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及其运作方式了解不多,教师的参与限于向各类评价者提供

评价素材,常常成为评价全环节的旁观者而非事实参与者。

2 学生对“评教”的态度及其原因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评教业已成为高校教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且部分高校规定,若学生评教结果低于特定临界点,在涉及职称晋升等重大问题时将实行一票否决。从现实情况观之,对评价活动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达58.7%。甚至有18.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参加网上评教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学生对评价的意义和用途不明。高校普遍缺乏专门渠道,向学生阐释评教活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也很少有学校以“官方身份”告知学生应如何珍惜和尊重自己的评价权利。第二,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评价观,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及纵向信息传递不畅,多数学生对好教师的“好”的标准,认识感性抑或判断模糊,以至在实践中难以恰当运用自己所拥有的评价权利,由此更多地把评价行为视为责任之外的负担。

三、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走向

教师是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更有效地推动高校教师评价的改革和发展,针对上述缺陷,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大体可遵循以下变革思路。

1 矫正制度目标,推动人与事的协调发展

高校教师评价应矫正现行制度目标,推动人与事的协调发展。之所以要在评价中充分彰显人之发展,基于两方面理由。

第一,从管理学视角审视,组织为个人的集合,个人是维系组织的基础,人与组织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意味着人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换言之,“管理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积蓄生命个体的能量,提高生命个体的自觉”。教师评价作为高校的内部管理行为,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发展更好地培养人,即推动和实现学生的发展。

第二,从高校的职能定位审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始终是维系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本源”,学校的一切办学活动应以学生发展为最终价值指向。学生的发展是以教师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因此,作为学校管理重要环节的教师评价,也应体现人的发展的内在意蕴。评价理念中的人之发展,既应涵盖作为大学之本的学生,又应包括教师这一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力量。

2 统筹三类评价,平衡教师三项职责的关系

高校教师评价首先应确立整体发展思路,即高校不应把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视为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任务职责,要基于学校发展的特殊要求,基于教师各项职业行为整体、和谐发展的原则来设计评价内容。要充分彰显大学教师三项职责之间的内在逻辑。当前多数高校由学术委员会决策科研评价和社会服务评价,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决策教学评价的举措,难以推动教师三项职责的协调发展。为落实高校教师评价的整体发展观,可考虑统一设置学校与二级学院(“校系制”高校为学系)教师评价委员会,作为专门的教师评价决策与评价执行机构。在教师评价委员会之下,设置学术评价委员会、教学评价委员会与服务评价委员会,并严格控制各类委员会中行政人员的比例。由教师评价委员会统一协调上述三者之间的立场和行动,从而充分把握和有效平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

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中,为强化教师教学、科研与服务之间的有机联系,则要充分考虑教师教学、科研与服务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耦合性,借助制度杠杆来释放明确的鼓励性倾向,例如,对认定教学、科研工作成果具有较高耦合度的教师,可将其工作量乘以一定系数,以示奖励。唯有如此,才可能“出现教学在科研中提升,科研在教学中深化的理想局面”。

3 简化评价指标,确立分类评价的改革思路

评价指标是高校教师评价制度文本的直观呈现,评价指标设计的合理性,左右着评价实践的方向和成效。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的评价指标改革,首先应锻造一个相对宽容的评价环境。因为高校教师是制度规约下的人,教师产生的种种非理性职业行为,必然隐含制度驱使的负面影响。以评价制度环境的改造为先导。高校教师评价指标的改革大体可遵循以下三条思路。

第一,要切实摒弃最优制度指标设计的幻想。从学理上讲,大学教师评价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评价活动,其本身难以尽善尽美;从现实层面分析,高校教师群体内部极具复杂性特征,不同学科专业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拥有差异明显的发展诉求,因此,任何高校内部均难以构建起一个令所有教师欢欣鼓舞的评价制度。换言之,我们应以较宽容的态度去看待教师评价的指标设计,不要把指标设计视为彻底解决评价公平问题的灵丹妙药。

第二,要确立评价指标分类设计的改革思路。当前,高校教师评价已开始关注到分类评价问题,但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探讨如何对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实施分类评价。伴随我国后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整体的分类发展与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专业的错位发展,业已成为多数高校的实践选择。因此,评价指标的分类设计,应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相匹配。唯有如此,才能促使不同学校及其下属学科能在各自层次目标内走最优化的发展路径。

第三,要改革指标设计过度追求精细化的倾向。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评价指标的精细化是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标准走向国际化的必然结果。然事实上,即便是西方国家,在涉及教师晋升等重大教师评价活动中,同行的定性评价始终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因此,虽然定性评价存在争议性,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完善定性评价操作程序的方式,如进一步明确匿名评价和校外同行评价的程序,不断提高定性评价的效度。总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的结合,是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理应坚持的基本取向。

4 尝试弹性评价,给予教师发展的选择空间

评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杠杆,过高要求且讲求“一刀切”的制度所导致的“高压”现象,既易促使部分教师放弃职业追求,同时也易制造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唯有宽严相济、富有一定弹性的评价制度才可以给予不同发展境遇的教师更大的发展选择权,才可以有效照顾不同教师发展的差异性。由此,笔者认为,在教师评价的制度架构上。可以参照台湾一些高校的现行做法,即通过建立两种水平的评价标准,给予不同发展状态的教师受评的选择权,从而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对于常规性的年度教师评价活动,为给予教师较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氛围,同时又防止个别教师因蜕变为“东郭先生”而陷于滥竽充数的境地,高校可考虑构建教师最低绩效评价制度。在制度设计中,最低绩效评价可侧重数量指标和规范性指标。例如,在服务评价方面,可为教师设定一个标准工作量的服务要求,这一服务要求可以是校内的行政管理、指导学生等服务,也可以是校外的咨询、讲座、培训、技术推广等各种服务工作。每一位教师但凡在教学、科研与服务评价中被认定为合格,即认

为达到最低绩效要求,并依此给予相应报酬。

构建教师最低绩效评价模块,可以有效照顾到高校教师群体的个别差异,给予每一位教师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但对于教师群体中的优秀者和有抱负者来说,最低绩效评价只是发挥“保健性”功能,而没有发挥激励作用。要促使教师群体能更自觉地发展,在各项工作中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高校还应构建优秀绩效评价模块。例如,在科研评价方面,学校应设立“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评定与奖励办法”,每位教师均可在年度内向教师评价考核小组提交一项最能反映其科研成就的成果,由教师评价委员会进行价值评定,并按照预先规定的优秀比例,对最有价值、最有创造性的教师进行适度奖励。

5 细化程序制度,避免评价主体的信息缺位

调查研究发现,主体信息缺位是致使师生两类评价主体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促使师生能对教师评价表现出应有的关心和责任意识,高校应充分做好程序制度的设计工作。

首先,程序制度中要设计合适的信息传递途径,确保能把评价制度信息及时、完整、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具体说来,有两条思路:第一,传递不是学校常规性的文件下达,而应是广泛的制度文件张贴、公示,或通过制定和发放年度性的教师工作手册和学生指导手册来进行。第二,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唯有静态的制度文本传递,还不足以让教师与学生深刻理解制度的本真意义,为使教师和学生能与制度设计者之间的理解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高校各级管理者还应通过讲座、座谈会等途径有效推进师生对评价制度信息的理解。

其次,程序制度中要设计合理的评价组织策略。我们认为,这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宜采用双向建构的方式收集评价素材。一方面由被评价教师本人提供评价时段内有关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信息:另一方面由教师评价组织者把学院所累积的有关被评价教师工作情况的信息发放给每一位教师,以发挥充实、完善、修正教师评价信息的功能。二是力求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首先,为确保被评价教师把评价活动视为值得信任的过程,教师评价委员会就不应只把静态的评价素材作为基本评价依据,而应该把评价者与被评价教师的当面沟通交流,深入了解被评价教师的评价素材背后的隐性价值,视为评价的重要环节;其次,评价组织者应在评价实践中,为不同评价主体创设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促使不同评价主体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思想碰撞中逐步走向观点的融合。三是努力推动评价结果的具体化。在教师评价中,“对教师的指导比对教师的奖惩更容易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为促使教师评价能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契机,教师评价委员会在公布综合评价最终结果的同时,还应该向每一位教师发放详细的个人评价报告。在报告中,要对教师评价结果做出具体明确的情况说明,促使每一位教师能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此外,教师评价委员会成员还应根据每一位教师的考核评价情况,针对教师工作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引导教师确立今后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力,个人与组织――职业发展的双赢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

[2]王光彦,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改善[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1-24

[3]曹如军,试论大学教师评价的制度基础[J],大学教育科学,2011,(2):51-54

[4]李宏伟,人与组织――对管理学基本问题的哲学反思卟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5-38

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路径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将一部分办学基础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6年新增设普通本科院校152所,占目前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5,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这部分院校升格为本科以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但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学术积淀不深,救师科研意识不强,从事科研的原动力不足,群体科研协作精神差,严重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使学院难以形成发展优势,极大地阻碍了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实力的增强。如何发展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兴校、强校、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七个层面探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教师淡泊名利、开展科研创新

教师是学校的人才资源,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关键性因素。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资源更为宝贵,学校要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树立尊重人才、崇尚学术、视教师为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导教师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改变长期以来行政活动代替学术活动的习惯做法,使学术权力在学校活动中有话语权,领导层、管理层要增强学术意识,保障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决策权和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建议权、知情权,保障教师参与学术活动、获得学术地位的权利。科研具有开创性,是一项十分艰辛的脑力劳动,学院要尊重教师的科研劳动,引导教师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地追求,不为功名所诱。不为利禄所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切不可急功近利,急火攻心,出现学术上的浮躁、浅薄和虚伪。

二、增加科研投入,改善教师从事科研的条件

在现阶段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对所有高校进行均衡投入,新建本科院校也很难成为国家投入的重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几乎都面临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如何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一大选择。

科研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基础条件是教师从事科研、发展科研能力的物质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加大科研条件建设的力度。开始阶段可能需要更新或添置的仪器设备很多,需要建立的实验室和项目也很多,但不宜遍地开花,必须有目的、有重点地投入。首先宜选择少数几个重点发展和研究实力较强的学科,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或几个实验室,达到能够开展本学科研究、能够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目标后,再逐年确定重点投入对象,逐年淘汰陈旧落后的实验设备,以点带面,逐步改善其他学科的科研条件。其次,应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注重图书构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藏结构不够合理,人文社会科学的图书较多,其他学科的图书相对薄弱;实用性、科普性图书较多,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性研究的图书相对较少。因此,学校宜加强自然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图书资料建设,组建由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图情工作委员会,科学制定和实施图书资料采购计划,优化馆藏结构。第三,要加强科研设备管理,发挥设备使用效益,充分利用科研条件在当地处于先进水平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服务,争取更多的研究课题,增加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经费和教师从事研究的实践机会,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科研队伍结构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和科研活动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教师科研能力的关键。

第一,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逐年补充一定数量教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要根据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院系调整等需要,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教师需求计划,拟定教师需求的数量、专业、层次,根据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选拔、录用和引进教师,使教师在数量上能够满足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减轻教师教学上的压力,使教师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要采取切实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师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关系到师资队伍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是发展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新建本科院校要针对教师整体学历偏低、教师学科分布失衡、为数不多的高层次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学科、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加大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力度,鼓励在职教师跨学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在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中重构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要提高进入门槛,控制本科生比例,把重点放在引进硕士、博士和高级职称教师上,对现有的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要提出学历达标要求,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均衡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年龄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年轻越好,而是要有一定的梯度,同学科中各年龄段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要适当,这样教师队伍才有活力和发展后劲,才能够优势互补;要注重教师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缘结构应该是远缘杂交。使教师的来源多样化,使不同学术风格和流派的教师相互渗透和竞争,活跃学术思想和学术空气。新建本科院校要逐步扩大“外源”教师的比例,彻底改变教师来源过于单一的状况,促进教师学缘结构逐步优化,推动学术和科研的繁荣。

第三,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并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新建本科院校在吸引高素质人才方面与老牌的本科院校和名牌大学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对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提供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筑巢引凤”;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自我培养的力度,通过签约培养、联合培养、在职培养、人才交流等方式,把那些对学院有感情、专业上有发展潜力、愿意继续为学院建设和发展出力的教师派出去学习提高和交流,学成之后回到学校、建设学校;再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稳定工作,通过制度、待遇留住人才,尤其要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将约束机制引入收入分配制度,可实行收入“期权制”,将收入实行延期分配,把受益者的部分待遇给予计账,到一定年限以后开始按一定比例分配。退休时全额领取,利用收入上的预期留住人才,减少优秀人才流失。

四、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物

学科是大学教师科研活动和发展科研能力的平

台,学科建设历来被视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在学科建设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做好学科规划。要在充分调查学校学科状况和基础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脚踏实地地确定一批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方向;二要做好重点学科建设。按照“加强基础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支持新兴学科、扶持交叉学科”的原则,在全校公开遴选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进行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注意到学校的财力和精力有限。对各个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要有先后,进行明智的、有选择性的投入,在人、财、物上优先支持重点学科,保证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以重点带动一般,切不可遍地开花建设,警惕出现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全、什么都想争第一的浮躁和功利;三要狠抓学术梯队建设,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最缺的是人才,对“旗手”型的学科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学校要围绕重点学科,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培养或引进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把重点放在培养自己的人才上;在强调个人和“旗手”的贡献的同时,还要抓好团队建设,鼓励素质好、潜力大、层次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重点学科建设,努力构建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学科专业互补、内部凝聚力强、具有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

五、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科研

学术活动是活跃学术氛围、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学术环境建设的重要方法和形式,学术活动重在交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地域、学术影响等方面的限制,不容易有举办重大学术会议的机会。因此,学院要尽力为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作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将前沿的、高层次的知识带入学校;另一方面要积极选派和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与合作科研项目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或外出讲学,尤其是要到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把外界的思想和理念带回来,形成吐故纳新的交流状态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使教师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更新知识,开阔研究视野,受到启发,从而提高研究工作的成效和能力。

六、加强与地方社会的合作,提高地方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依靠和信任

新建本科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能力较低,其科研成果远离或脱离当地社会实际需要,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辐射、带动、引导和提升能力较小。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与当地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毕业生在当地政府和部门任职较多、当地校友多等地缘、人缘优势,加强联系,积极面向当地经济社会主战场,结合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为当地社会服务的能力、层次和水平。实践证明,科研活动和成果与当地经济社会的相关度大小,决定着新建本科院校对当地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其次,学校要站在当地社会发展的前列。引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与当地社会发展同步,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最大限度地与地方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相结合,为当地社会提供前瞻性、先导性的科技服务,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提升当地文化发展的层次和经济发展的档次。在科研服务层次的定位上,要选择与本校学科建设、科研方向和教师的研究领域相一致的项目,选择与自身科研实际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中小企业、农村和地方政府(这些单位面广、量大,往往为学校提供广阔的市场),不能定位过高,选取科技含量过高、技术开发难度太大的领域和项目。第四,要积极主动,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提高科研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实力还没有取得社会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主动走出校园,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主战场,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取得社会的信任,使学校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智力库”。通过为当地社会开展科研服务活动,进一步开阔教师科研视野,激发研究的热情和动力,全方位为当地政府服务、为本地区行业服务、为城区服务、为广大的乡村服务,提升当地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依靠力。

七、建立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原动力

(一)建立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由于科研劳动的复杂性,其成果的表现形式又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对教师科研活动进行价值评价难以采用精确数学的方法。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绩效和能力进行量化,但教师科研活动和能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变量,许多因素根本无法量化,尤其是新建立的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大量指标趋同或无法细化。导致测量的区分度不明显。为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评价机制应是动态的、弹性的,而不是僵化和刻板的。对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教师的科研活动要在同类别中进行对比评价;对不同层次的教师也要采取分级对比评价。一般情况下,年轻助教和讲师的科研成果价值和科研能力确实没办法与专家学者相媲美,应针对教授、副教授、学术骨干与青年教师在学术水平上的差异,分类别进行对比评价,在同类别中评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成果价值,从而调动各类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在分类中找到优势,在整体中找到差距,调动不同学科、不同类别教师发展科研能力的积极性。

(二)建立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奋发向上、刻苦钻研。提高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但任何单一的激励措施都不是恒久和持续的,必须多种途径配套进行,方能收到好的效果。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科研激励政策,但由于政策不配套、导向性不强,其激励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因此,科研激励机制一是要注重激励政策的导向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不强,教师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其原因不仅有思想上的,更重要的是物质利益上。因此,激励政策应有利于引导、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鼓励教师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开展应用性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利于调动教师不断奋发、勇攀高峰的热情。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可对教师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分别提出要求和考核办法,并作为分,配和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在教学工作量相当的情况下,使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待遇远远高于科研成果少或不从事科研的教师,从而避免教师为科研忽视教学工作和为职称而科研、评了职称就不搞科研的现象出现;制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重奖重大科研成果和在科研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弱化一般成果的奖励,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研究工作,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是要注重激励政策的可操作性。新建本科

院校教师科研起步普遍较晚,不同学科、不同个体从事科研活动所耗费的精力和投入是不同的,科研成果的价值也不等,而激励政策又不可能穷尽一切情况。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制定的科研激励政策宜粗不宜细,要简明可行,提出的要求要切合实际,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可以不提或放宽要求,不能使政策出现执行上的困难而无法实施。

篇7

院届次职代会就要胜利闭幕了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大会期间,今天。讨论并通过了医院年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医院年财务收支决算及年财务预算》以及《医院科室责任目标书》包括《医院年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修订意见》医院年年薪制修订意见》医院年职工风险抵押金交纳办法》和《医院科技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对大会期间集思广益,大家站在全局的高度,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形成了共识。这次大会将极大地促进我院年工作的全面展开,从而为我院实现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提供坚强的保障。

院党委、院行政的正确领导下,过去的一年里。成功地创建了某某大学某某附属医院;启动了数字化医院建设工程;重组了医院服务流程,形成了新的服务亮点。更令人振奋的经过全院职工的团结奋斗,院的医疗业务业绩创出了历史新记录,业务收入突破亿元大关,住院人数达到人次,门诊量达到万人次,并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患者的赞誉,更重要的这些成绩,为我院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赢得了地位,赢得了发展良机。

卫生改革促进年”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年”卫生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市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今年将正式启动,同志们新的一年。一是改革医院融资体系、二是改革医院管理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改革的重点是市区两级医院继续深化“托管制”改革,以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灵活高效的经营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扩大医院经营管理权、人事分配权和经济分配权。积极探索“公司化”改革方向,提升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市区大中型医院中开展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以产权流转为重点,发展多元化投资办医。通过以股份制为主要模式的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医院的市场运作能力,这将促使医疗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因此,抢抓机遇、改革管理、直面挑战,将是新年的主题。

要继续深化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年。使医院管理水平得到新提高。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院近年来建设与发展不断取得成效的法宝。要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加强成本核算,促进经济管理;要加速信息化建设;要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要建立主诊医师负责制;要建立大科护士长制,提高护理管理水平;要调整职工队伍素质结构,要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

要突出中医特色兴院的主基调,年。使专科特色建设实现新突破。

与其说是新挑战,特色专科建设是院的发展基础。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对于我医院来说。不如说是新机遇。要创新思维,认真思考新医学模式的新特点、新变化,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实现新拓展、新跨越。要坚持在特色中求发展,发展中显特色,最大程度凸现我院优势,以专科兴院战略,实现医院竞争力的新突破。

要更加注重人才兴院、科技兴院,年。使“三名战略”有新进展。

强化赏罚分明的分配机制和科学严格的评估体系,人才是院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营造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制度环境和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要完善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要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依托,运用整体带动与多渠道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和学术团体,并加大科技激励的力度,使医院科研和技术踏上新台阶。

要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年。使医院形象得到新提升。

衡量全部工作的最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仅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一切工作的核心。也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要用“某某”达标竞赛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基础质量的长效管理,抓个人行为达标、抓部门规范达标,促进服务素质的全面提升。

要在党建工作上有新措施,年。为医院发展提供组织新保障。

进一步深化堡垒工程、凝聚力工程、人才工程、形象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改革和加快医院发展的组织保证。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争创“学习型创新型好班子”活动;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各级管理干部的观念、作风、能力、水平等问题;要加强党支部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资源的重新配置,同志们改革是一场革命。利益的再分配。改革的目标,要改变人们墨守陈规的观念和行为,建立与时俱进的运行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党的十六大确定方向。深化我院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中,要树立科学经营思想,摒弃粗放经营观念,分配中进一步体现成本和效率效益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我院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此次职代会通过的若干意见和办法,院适应医疗市场变化,提高医院运行效率、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使我院在新的平台上实现新跨越的举措。

篇8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主要包括:广西社会科学院、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等专职科研机构;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政府科研管理机构。它们是广西社科科研力量的聚集地,科研档案信息量大、资源丰富,拥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科研开发能力。

(一)广西专职科研机构科研档案管理———以广西社会科学院、南宁市社会科学院为例

广西社会科学院是自治区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主要由科研处负责,人事处和院办公室涉及部分科研档案工作。在科研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院共有3个档案室和1个成果展示室,包括科研处管理科研档案室和成果展示室、人事处管理科研人员人事档案室、院办公室管理办公文件档案室,每间档案室约十多平米。档案室配备有档案架和档案文件夹,档案管理人员配备计算机。南宁市社会科学院是广西唯一的市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立时间较晚,只有十多年历史,下设科研所负责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有1间档案室,存放科研档案与办公文件档案,科研档案收集登记和管理人员配备有计算机。科研所对科研人员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进行登记和收集,特别是对近年完成的课题成果进行重点收集,开展了部分科研档案的分类编目工作,所有进入档案室的科研档案都进行了统一分类编目。

(二)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档案管理——以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社科科研档案管理模式与社科科研机构不同,这些高校都设有档案馆,一般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收集科研档案资料,按年度将资料移交给档案馆进行整理、编目、组卷等档案基础业务工作和保管收藏、编研开发等后续工作,管理相对规范。处和档案馆负责。广西大学档案馆成立于1997年3月,建筑面积877平方米,馆内设办公室、业务指导部、目录编纂部、馆藏部等部门,有专职人员19人,配有计算机、复印机以及空调、去湿、扫描、刻录、照相等设备。社科处负责科研课题项目、科研成果档案资料的登记收集工作,档案馆负责整理归档和管理服务工作。目前,广西大学档案馆有广西大学全宗(1958-现在)、广西农业大学全宗(1950-1997)及广西农业大学林学分院全宗(1956-1997)3个档案全宗,有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出版、外事、财会、声像等十大类档案4万多卷,案卷排架长度1300多米。年进馆档案1万多件,年增目录4万条。制订了广西大学档案馆各类岗位职责、各类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档案馆职责等有关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开展了年度科研成果汇编等科研档案编研工作。广西大学档案馆注重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社科处和档案馆均设立了网站,并采用GD2000档案管理系统,2004年建立了全部档案卷内目录检索系统,该系统有数据近40多万条,实现了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电脑查询。

1.广西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档案管理

广西民族大学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文科专业占专业总数的70%,是广西唯一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广西民族大学档案馆前身是1988年6月成立的广西民族学院综合档案室,2009年7月设立了档案馆。档案馆挂靠校长办公室,馆藏设施较好,有两个5防标准的档案库房,配置档案密集架,存放音像档案资料的防磁柜,存放实物礼品的架柜等设备,并在科研档案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1)全面开展科研档案的登记和收集工作。科研处对每一项科研课题进行分类跟踪管理,各类科研课题都有档案盒保管相关科研课题文件材料,科研课题项目从申请立项到结题验收的相关文件、成果资料收集较为齐全。科研处每年开展科研成果登记收集,平均每年有200多项科研课题项目成果,把收集到的科研成果档案移交档案馆进行后续处理。(2)开展系统的档案基础业务。科研成果档案移交到档案馆后,由专业人员对档案进行整理、编目、组卷、上架。目前,该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的党群、行政、教学、财会、基建、设备、出版、产品、外事、实物等十大类档案资料共11万余卷(件)。(3)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档案管理制度。近年来,广西民族大学档案馆制定、修订和完善了本校档案管理保密制度、安全制度、查借阅制度、工作制度等8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同时,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档案工作的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和档案工作鉴定领导小组,各单位设有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兼职档案员,并确立了具体的工作职责。

2.广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档案管理

广西师范大学社科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主要由社会科学研究处和学校档案馆负责。广西师范大学档案馆成立于2002年3月,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包括人事档案、学生档案在内的全校各类档案的归档和管理服务工作,制定有《广西师范大学档案工作职责》《广西师范大学档案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学校档案馆建筑面积780平方米,配置复印机、信号采集刻录机、照相机、去湿机和音像摄录、播放机等设备。办公及库房建设符合“三室分开”和“三铁八防”要求。学校档案馆统一管理全校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产品、外事、出版、财会等十大类档案66000多卷(件),声像档案13500多张(盒),实物档案1150多件,人事档案3500多卷,学生档案18000多袋,资料3110多册。

(三)政府科研管理机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科研档案管理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是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制定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及对广西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进行管理。该办目前挂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只有1位同志负责所有的管理工作。由于人手严重不足,工作量太大,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每年都需要借调1名高校教师协助工作。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从2001年至今,仍然完成了40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000多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的管理工作,并从2006年开始收集了部分电子版科研项目成果,保存最近3年的社科研究项目相关档案资料,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仍然编辑出版了3本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摘要,建立了广西社科规划办网站。

二、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剖析

(一)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队伍不健全

以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为例,该办是广西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管理机构,只有1位在编人员支撑所有档案管理工作。而上海等其他一些省区,社科规划办公室是独立的副厅级机构,与广西同为西部省份的云南,社科规划办公室也有七八个人,有完整的科室机构设置。相比之下,参与调研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普遍反映单位对科研档案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编制问题解决不到位,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兼职,专职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凤毛麟角。如广西社会科学院科研处有5人,只有1位专职的科研档案登记收集人员。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科研所只有3人,有1位专职的科研档案登记人员。而高校由于学校领导直接参加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工作职责,科研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相对较高。

(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意识薄弱

一些科研单位和院校领导不重视科研档案工作,不注重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择,随意安排没有档案管理知识和经验的关系户负责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导致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部分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管理的认识度不够,甚至有的认为科研档案部门就是单纯存放科研档案的仓库,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低。

(三)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健全

按《档案法》要求,科研单位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档案分类及归档要求和管理办法,让档案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但在调查中发现,所有参与调查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几乎都没有建立健全本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面向广西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亦是如此,导致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以下问题:

1.缺乏有效的科研档案归档管理手段。广西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档案一般在年底由科研处所下达科研成果登记、统计的相关文件,多数单位只是登记了科研成果目录,相关科研文件、调研资料报告、成果原件或电子文本等资料收集不全,致使科研档案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与规范化要求相差甚远。

2.相关部门之间管理权限不明确,缺乏集中统一管理。一些科研机构的科研档案资料文件一部分归办公室管理(如部分自治区领导、部门下达的课题文件,科研成果的领导批示等),一部分归人事部门管理,还有部分归科研处管理。在缺乏相关部门协调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如果档案人员很少参与社会科学科研课题项目,课题项目管理中也没有相关的档案收集归档管理要求和投入的话,成果登记统计只能依靠科研人员的自觉和责任心,那就会导致科研档案遗漏、遗失问题大量存在。高校在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也存在档案馆与科研管理部门制度上、工作方法上衔接不上的问题,导致科研档案收集不齐或档案收集拖延等问题。

3.科研档案保密制度缺失,保密工作存在漏洞。广西许多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对科研档案的保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缺少对科研档案信息秘密性认定的范围及对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科研档案保密工作堪忧。高校档案馆虽然制定了相关保密制度,但由于与科研管理部门沟通了解不够,造成一些应该保密的科研成果没有设定为保密档案资料。

(四)科研工作人员缺乏归档意识

科研档案收集归档是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科研机构没有制定严格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归档宣传不到位,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工作的意义缺乏了解,归档意识薄弱。部分科研人员认为个人的论文、论著是个人成果,与科研院所无关,自己保存比较保险,使用也方便,因此找理由不上交或不愿意将原件上交。由于档案员不是科研活动的参与者,对于科研业务不了解,就无法鉴别出该归档的是否已全部归档,因此造成部分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在部分时期只登记了科研成果标题,其他科研档案全部缺失。一些科研院所只收集了最终的科研成果文本,其他材料缺失;一些科研院所对国家部委、自治区和本单位立项的课题项目档案比较重视,档案材料收集较齐,而对横向课题和个人自主项目档案没有注意收集;参与调研的科研院所基本上严重缺乏对科研图片、录音、调研记录等材料的收集。另外,由于社会科学研究院所科研人员流动性大,科研人员工作调整,而科研档案存档的规范、标准掌握各有差异,也造成了科研档案归档水平参差不齐。

三、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科研档案管理

加强科研档案工作建设指导是做好科研档案工作的关键,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对科研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科研档案工作的效果。广西应提高领导者和相关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转变思想,明确科研档案的价值和科研档案工作的作用,强化对做好社科档案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社科档案工作的领导。

1.提升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科研档案管理机构地位,强化管理功能。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目前是挂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正处级单位,广西应借鉴其他省份做法,尽快协调解决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人员紧缺以及内部机构设置问题,争取把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升级为副厅级机构,归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管辖,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理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机构管理,配齐人员,提高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效组织和统一规划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2.广西各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留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位。当前,事业单位改革正在进行,广西各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全盘考虑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留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一方面为今后引进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给目前兼职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提高留出上升空间。

3.加大宣传力度,加深各部门、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了解。广西应通过宣传展览、网络媒体、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者、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档案管理部门对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使科研院所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认真解决科研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端正态度,把科研档案工作建设和管理与研究、管理等社科事业发展工作相并重。

(二)建立健全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合理完善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是实现科研档案工作规范化的保证。从调研情况看,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档案工作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和管理网络建设上仍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像广西社会科学院、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亟待加强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1.制定和完善社会科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广西社会科学院、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根据《档案法》和国家相关管理条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尽快制定本单位的包括科研档案接收保管制度、科研档案整理制度、科研档案借阅制度、科研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科研档案保密管理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具体可行的科研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责任与义务,确立各科研处所、各科室在档案管理中的角色,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和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归档的移交与接收、管理和利用等内容,确保归档和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管理有制度,确保科研档案各项基础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防止科研档案资料的流失与泄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广西社会科学院、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等社科研究机构可以考虑设立综合档案室,统一档案管理。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学校档案馆与科研处应加强沟通与合作,根据档案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制定更为合理可行的档案归档、管理和开发利用制度。如有必要,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做法,制定专门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科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2.将科研档案管理的制定与科研管理密切结合起来。在制订或修订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管理办法和项目档案管理办法时,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充分沟通。在研究课题项目管理办法中提出科研档案管理要求,明确科研档案形成主体的归档职责,把档案管理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程序固定下来。在设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规范时,充分依托项目管理的政策和制约措施,提出具体的档案管理要求,包括保管、鉴定、验收、检查、登记、培训、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等细则,增收年度的立项指南材料、项目绩效评估等反映科研课题管理工作全貌的综合性文件。增收科研项目进展情况评估文件、专家评审意见、信用考评文件、经费审计文件项目档案验收文件等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形成的重要文件。加强成果检测报告、成果专利等科研项目研究性文件的归档力度,注意与研究课题项目管理办法互相配套,使科研项目档案工作有依据,易落实,实现科研档案工作的“三纳入”、“四同步”规范化要求。把科研档案管理与研究课题经费管理相结合,课题研究经费应当包括成果归档鉴定费,提交完整、合格的研究成果材料,列为发放该费用和结项标准之一。规定科研人员在申请立项前,必须保证同类研究已结项,并确认有关材料已归档移交。各个专业研究部门和科研档案管理部门都应该设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把完整的系统收集整理科研档案工作,纳入基层领导、档案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中,并与考核、奖惩、定职挂钩。在科研成果登记归档工作中,可制订更加完善的科研奖励办法,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报到科研管理部门,同时采取一些制约措施,把个人科研档案的归档情况与其年终考核挂钩,对于不按制度办事、不配合的人员及时给予教育批评并加以纠正。

3.建立切实有效的科研档案监管机制。各科研院所要加强对社科科研档案资源的监管,从源头抓起,形成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充分利用经费和立项管理机制,借助责任人,建立一支档案管理队伍,监督和保障在研项目材料归档的完整与真实。

(三)全面提高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

当前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科研档案资料归档不齐或归档时间拖拉,科研档案长期不能收齐。除了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外,基层领导和科研人员档案意识薄弱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要改变此现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

1.增强科研档案的宣传力度,强化科研院所领导和工作人员尤其是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认识。广西社科研究机构和院校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学习贯彻《档案法》,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使之了解和熟知档案法,增强档案意识。如可以请档案部门的专家到单位举办专题讲座,宣传介绍《档案法》,介绍档案知识和利用档案的方法。要让科研人员充分认识科研档案的重要性,懂得科研档案是单位资源而并非个人的私有财产,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责任意识,主动搜集和移交科研档案。

2.切实把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科研工作范围之内。广西社科研究单位应把科研档案工作列入科研计划、科研课题成果管理工作中,把科研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等工作纳入科研人员职责范围,要在科研课题项目实施合约中增加归档条款,让归档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加强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掌握科研档案的基本知识以及科研档案保存、收集、归档和移交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各社会科学研究院所可以结合科研人员培训,开展档案业务知识学习。聘请档案专业管理技术人员针对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课题、成果归档制作课件进行业务指导、培训;结合课题、成果的实例向科研人员详细讲解科研档案的存档方法及要求,提高科研归档意识和归档材料质量。

4.转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深入基层,指导研究人员做好科研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等工作。广西社科研究院校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应转变自身的工作作风,走出办公室,深入研究室、项目组了解实际情况,变以往的事后检查为事前事中指导;变坐等别人上门归档审查为主动去项目组指导资料积累收集,在科研档案业务工作中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替他们解决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困难。一个完整的科研课题项目,从项目立项到验收,资料内容多且时间跨度大,一般要经过几年才能完成,有的资料上报以后未能及时返回或评审意见签署不全,这些都给资料收集归档工作造成困难。因此,在科研项目初期,档案人员就要主动与项目组和科研管理部门沟通,根据项目情况首先拟定该项目的归档范围,让项目组成员清楚本项目应该形成和收集哪些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过程中也要跟踪课题进度,随时了解资料收集情况,该完善手续的督促办理,项目组自己不能解决的,档案部门应积极协助与相应管理部门沟通,使资料收集顺利进行,指导项目组将资料及时分类放入档案盒内,做好各种标识(如密级);在课题完结后指导兼职资料员或项目组成员进行系统整理并归档移交。通过档案人员深入项目组的具体指导,使一线科研人员切身感受到资料收集的完整、准确、系统对项目的顺利通过验收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让大家认识到资料收集工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在日常的管理中自觉积累科研档案资料。同时,科研人员如需查阅相关科研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提供方便,设法消除他们利用档案不便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归档的积极性。

(四)改善科研档案馆藏条件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全体教职员工: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衷心地感谢县教育局、乡党委、政府和xx乡中心小学对我的信任,感谢我们小学党支部、行政一班人和广大教职工的关爱与支持。特别感谢老校长XX先生对xx小学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正是因为王校长及全体教职工的艰辛努力为我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向各位领导、老师们以及我们前任校长表示衷心地感谢!

今天,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和大家见面,我很高兴。能和在座的熟悉的和将要熟悉的老师成为同事,是我一生修来的缘分。第一次和大家交流、交心,我只说12个词:质量、安全、目标、教研、制度、服务、学习、共事、定位、人事、经费、奖励。

一、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师生赢得尊严和幸福的保证。各学校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使教育教学真正由“时间型”向“效益型”转变。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校长、主任、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即追求高效的教学质量不盲目追求教学设备的更新、课堂教学形式的包装,而应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从学校实际出发,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追求高效的教学质量不是空洞的言谈,学校管理者应通过科学管理,在“扎扎实实抓规范,实实在在搞教育”的过程中,切实将“质量立校”落实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从细微处入手,理直气壮抓质量。在抓教学质量方面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抓好课堂教学,注重教学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舒畅、融洽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从心理上会形成完全彻底地接纳教师的教育教学倾向,使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真正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不断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千万不可以讽刺他们,挖苦他们,防止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我认为教师只有真正去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让学生愿意与你交心,愿意把你当成朋友,这样才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

3、兼顾学生学习中的共性和个性。同一班的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程度基本相近,他们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接受水平有大致相同之处,但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则在学习态度、认识兴趣、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许多方面又有明显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优劣与学习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4、要对学习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管理。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教材为中介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环节构成的,就其掌握知识的顺序来说包括心理准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等基本阶段;就个体的学习程序来看,就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测试等基本环节。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管理中,就要重视学习全过程的管理。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只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不可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

二、安全

安全重于泰山,没有安全保障怎能抓质量,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有效地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学校及其学生和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签订安全责任书,中心小学与各村完小签订安全责任书;村完小和班主任、家长签订责任书。

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的思想,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结合“安全教育月”,围绕“注重防范、自救互救,确保平安”这一主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校内安全要做到“六不准”,即:不准爬树爬墙、不准乱摸电器、不准带管制刀具进校园、不准在教室走廊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准拥挤,不准做危险游戏。

校外安全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即:

要注意交通安全,虽然我们这儿不是城市。但农村也有好多农用车,因此要注意交通安全。做到“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不得骑车上学。骑车靠右走,行人靠边走,不得在公路上追逐打闹。

要注意游泳安全,非学校组织或家长监护,不得结伙或私自到江河或者山塘水库游泳。

要注意防火用电安全,不得玩火和乱摸乱动电器。

要注意防骗安全,不得与陌生人外出。

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活动,县内要报告镇中心校,县外要报告教育局,教师不得私自带班外出活动。

加强校舍的安全检查,学校每学期在开学前,学期结束后进行两次检查,班主任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中心小学坚持门卫制度。治安人员要按照学校要求,做好门卫工作,对外来人员实行来访登记制度。其他村完小也要有对外来人员实行来访登记册。

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发生事故,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及时做好善后工作,认真吸取教训。

实行责任追究制,班级教师负责本班,校长负责全校,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目标

我任校长一职后,我一直在想: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xx小学呈现在社会、领导和广大群众面前?

我认为必须坚持三个结合:坚持继承发扬xx小学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常规工作与教育科学相结合,明确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以情感人、以德服人的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宗旨,使学校形成一支德高业精、团结奋争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塑造xx小学在社会各界的良好形象。

四、教研

教研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无论是常规教研活动,还是科研课题研究;无论是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还是学校学科水平的整体提高,都必须依赖于各学科教研组规范高效地开展教研工作。因而,重视教研组的发展,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工作积极性,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层次的重要一环。

1、要树立新的课程观。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课堂教学要追求三种境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高效课堂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看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二是看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这两个“度”如果没有提高,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课堂教学的好坏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学生能从教师主导的课堂上得到什么,提高了什么,实际效果如何,检验标准则是学生。

2、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做好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提高新课程培训针对性。相关学科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做好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工作。我们将教师派出去学习,学习回来的教师对未出去学习的教师培训,让教师吃透教材,在此过程中指出了学科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地改进策略及办法,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更好地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水平,从今年开始,全校教师每学年3月份举行一次教材教法考试,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绩效工资考核的依据。

3、扎实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强化常规教研活动专题性。在中心小学教导处统一安排下成立12个教研组,召开教研组长会,商讨、制定好计划,提出了各学科研究专题。在教学视导时,各学科教研组长对各组校本教研计划进行检查,并督促各教研组成员按照计划开展活动。

(2)、坚持校本教研、校际交流的有机结合。坚持每月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必须都有专题、有总结、有反思。

4、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推门听课。学校领导坚持推门听课活动。通过听课,全面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诊断,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坚持教学月检查制度。我们采取“三查”的形式,即:查教案、查作业批改、查听课记录。检查结果作为评优、晋级、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的依据。

(3)、组织教学检测,组织月练。每次检测结束后,学校要求教师写好教学分析报告,并召开教学调研反馈会。对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教学改革意见。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主体工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固本强基工程。

这个工程做好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就上来了。清华大学校长梅贻奇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小学也同理——名校者,名师之谓也。青年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和职业需要设计人生发展规划,做一个十年的人生规划线路图。实现“一年适应、三年胜任、五年扛大梁”的目标,促使大批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就与学生交流便利程度而言,校长和书记的空间并不多,但是老师的空间是无限的。所以好的教师就是好的学校,在任何一所学校里,教师都有资格代表学校。因此,培育优秀师资队伍永远是学校的头号工程,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五、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将逐步建立建全学校规章制度,改革和完善学校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优劳优酬。

1、教职工综合考核制度。(学校的第一制度)

⑴、综合表现(师德师风、意见建设、突出贡献等)

⑵、工作业绩(语数教学人员、学前教师、行政及后勤管理人员)

⑶、教学常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

)

⑷、继续教育(获奖、听课、评课、公开课、学时完成)

2、安全工作责任制。

3、师德师风督导制度。(强调一下团结同志的问题)

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将把团结作为衡量教师、领导师德师风和综合表现的重要依据纳入考核。

4、坐班制度。

5、班级量化管理办法。

6、教学常规测查办法。

7、校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六、服务

我是来服务大家的。各位教师,每天在教学一线辛苦劳动,每天为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而不懈努力,我一定当好在座各位的“勤务兵”,

服务是学校管理的目的所在。我们要树立“老师为学生服务,校长为老师服务,xx小学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受到最好的教育,在他离开我们小学后,每当谈起母校,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因为他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服务。

我们的老师受到学生的尊重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老师能够受到家长的尊重,受到校领导及管理层的尊重,他就会保存住基本的尊严。我校的后勤工作人员尽管有些不教课,但你们是xx乡小学大家庭的一员,是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之一,你们在守护着xx乡小学,你们所做的工作,都转化为这个学校事业的一部分。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关乎你们的感情,xx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使我们的工作人员有充分的成就感。

当学生的自豪感、老师的尊严感和工作人员的成就感“三感”同时产生的时候,xx小学一定是非常和谐的。我们倡导这样的人生理念:

“以优秀的工作成绩创造满意的人生,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创造健康的人生,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的人生”。

简单说,“有尊严的工作,过体面的生活”。校长不是“管”教师的,而是为教师服务的,为教师服务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我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以后我为你们做什么?为xx乡小学的学子做了什么?用什么样的品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服务全校职工。学校不是孤立的,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保证师生利益最大化。涉及到对一个人的贡献评价的时候要实行效率化,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今后将陆续出台惠及教师的好政策。我们学校领导班子承诺,在执行上级政策的前提下,一定要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们老师的办公条件和各种待遇。

七、学习

为什么要学习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xx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说她积淀深厚是因为xx小学的品牌是几代人,包括在座的各位教师呕心沥血、承前启后,用智慧和汗水、激情与奉献铸就的。说她有独到的文化,是因为她有着肃然起敬的学校精神,有着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2、xx小学有着敬业爱生,积极进取,业务精湛的教师群体,有着非常可敬、可爱的一批老教师,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只谈奉献,不谈索取。老教师是我们xx小学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行动的标杆和精神的动力;但老教师也不能倚老卖老,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光光荣荣退休;我们的中年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希望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我们的青年教师,更是学校的生力军。在一所学校中,有老教师如山的沉稳,青年教师如水的灵动,这样的动静结合,和谐互补是学校之幸、学生之幸、也是校长之幸!签于此,我是来向大家学习的……

八、共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希望在我们的相互共事中相容、相近、相知……

九、定位

一是办学思想的定位。教育是什么?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若干年后,将所学的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所学的知识都忘了,那剩下的有什么?有良好的心态,行为习惯,学习方法……。一句话,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样的定位很容易,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也方便,但要落实到每一个教育行动,内化在每一个环节上则不易。它既要我们带着思想做事,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并随时迎接困难和挫折的挑战。

二是学校形象,发展目标的定位。学校形象要内外兼修,我们的学校应该是先进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人才库;学生素质提升和未来多元发展的基地;教育教学质量的领跑者;学校教育科研的中心和模范;基于网络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等等。我们要确立学校的远景规划。近景的和远景的。在这个规划之下我们确立做哪些事,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比如,我们要把学校办成书香校园、数字校园、成长家园、学习乐园等等。一个总的目标我想应该是:要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将xx小学办成真正可与其他乡镇抗衡的小学。

三是教师个人形象

1、仪表

提起教师人们马上会联想渊博的知识,滔滔的口才,金子般的爱心,蜡烛般的牺牲精神等。其实,还不应忽略了教师的仪表。所谓仪表,主要是指人的外表形象,包括衣着、发式、举止、姿态、表情等许多方面,它是个体品质中最明显、最易被察觉的部分,因此它对个体形象的塑造、对人与人的交往都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教师的仪表具有更加明显的教育功能,作为教师,在穿着打扮这些细节习惯中要有所讲究,要得体,大方,符合教师的身份。我们的衣着、表情举动、姿态等等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而且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教态优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2、气质修养

我认为一个人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气质是内在的不自觉的外露,而不仅是表面功夫。反而给别人肤浅的感觉.所以,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气质,做到气质出众,除了穿着得体,说话有分寸之外,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品德修养,不断丰富自己。

(1)一个人的气质是内部修养,外在的行为谈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等的总和。优雅大方、自然的气质会给人一种舒适,亲切,随和的感觉。

(2)气质不是学来的,而是培养出来。

(3)品味决定气质

(4)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有道理的,你可以接近一些气质好的人,你就会不知不觉地改变一些。

(5)多看书,多思考,气质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可以改变的。是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人读完大学,很久没见的人都说他变了一个样,其实就是校园生活熏陶出来的。多读书总有好处。还有一点,想成为什么人,就和什么人做朋友,亲君子,远小人。时间长了,气质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6)读书是最基本的。

(7)要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心态。才能培养出好的气质。

3、内涵发展

教师发展的内涵: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的形成。

(1)整体求合力: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切服从学校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还必须坚持主动与同事合作、与学生沟通和交心,坚持主动解决学生的困难和思想、心理问题。

(2)作风求优良。教师应学会在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时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处理与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时,学会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面对各自的个性,无论是否喜欢,都以宽阔的胸襟,给予最充分的包容,力争大家在共事中都能心情舒畅地工作和生活。

(3)观念求超前。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必须超越今天,才能赢得明天。作为一名教师要坚定地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业务、品德和言行、气质和个性,都成为学生的楷模。

(4)教学策略“一小一多”。即“小步走,多回头”。面对学生总体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素质表现为基础知识不牢靠、知识结构不平衡的状况。教学中,要学会采取不断反复、各个击破的做法,不贪大求全,不囫囵吞枣,不怨天尤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扩大战果,实现全面提高、整体发展。

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是美好心灵的表露。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整洁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十、人事

xx乡中心小学今年人动,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除调出我校、调入我校的部分教师外,其他变化不大。我校要建设一支廉洁高效、扎实肯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领导队伍。要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选拔人才的原则,确实把那些政治上成熟、作风正派、乐于奉献、有上进心、有能力的人提拔到中层领导队伍中来。不能胜任现有职务的人员,免去现在所任职位。说实在的,我们不算领导,也不是什么职位,只是在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这份责任是来自内心,不是显摆。因此明年的今天将会在人事安排上有一定变动。能力决定自己,命运掌握在你的手中。

十一、经费

教育经费的使用由中心小学财务室统一管理,统一做账。从本学期开始,建立各村完小账目本,按学生人数,适当划拨一定数量的办公经费到各村完小,各村完小勤工俭学的资金或村完小领导、教师协调下来的资金并入该村完小账目中,由村完小合理使用,中心小学校长审批。寄宿制、营养餐的资金使用严格按国家规定执行。

十二、奖励

为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创设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工作积极性,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订出奖励办法。

1、个人教学质量名次奖;(含两方面内容:班级在全乡的排

名、单科完成指标数在全乡的排名)

2、个人教学质量提高奖;

3、年级科目提高奖。

4、毕业班质量奖。

具体奖励办法待制定后,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并实施。

我相信,有我们全体教师的同舟共济,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现在,我提三点希望,与全乡教育工作者共勉,三点要求,各学校必须做到:

三点希望

一是立足现实,总结经验,转变作风抓管理。面对我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座的每一位同志要认真分析梳理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进一步总结经验,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充分调动我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巩固成果促发展。在县教育局、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全乡教学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抓住时机,打牢基础,巩固成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团结,同心同德,围绕教学抓质量。今年是加快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同时也将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切实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依法治教,认真履行职责,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勤奋工作,围绕教学抓管理,围绕管理抓质量,努力使全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新的突破。

三点要求:

一、回校后进行安全大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自己解决不了或近期未能解决的及时上报中心小学办公室;

二、做好新学期开学的准备工作。

三、进行两天的养成教育训练。内容有:集队、队列训练(齐步走、跑步、向左、向右等)、坐姿;有寄宿制学生的还要训练叠军被、摆齐洗漱工具等。

老师们:我不能改变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改变容颜,但我可以展现笑容;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用好今天;我不能改变过去,但我可以改变未来;我不能改变别人,但我可以改变自己;我不能事事如意,但我可以事事尽力。

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要攀爬的坡,还很陡。今后一定会有诸多挫折,也会有很多个出师不利;还会有人对我这个校长所作出的每个决策不认可。实话说,我真想读懂老师们的心,请给我一定的时间;但我们都明白,学校不可能解决得了每个问题。我深知我所肩负的使命是何等崇高,我真心地希望得到全体教职员工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xx小学的发展,我或许会一次次地向您讨教,那就请给我以耐心;或许需要您的建议,那就请给我以智慧;或许需要您做出奉献和牺牲,那就请给我以慷慨;或许在人事安排和工作安排上使你不如意,那就请给我以谅解;更有时候如果我的工作中出现失误,那就请毫不客气提出批评。我希望能与大家进行深层次的倾听和交流,能自由地、创造性地讨论一些那怕是微妙的话题,更希望能成为大家的朋友。对于大家将来给予我的支持,我衷心感谢!我在xx小学教职工大会上的首次讲话,或许不能成为经典,只期盼成为老师们了解我的起点。

朋友们,职位是会变化的,但友情永远不变。我愿和所有的老师成为朋友,和朋友们一道为xx小学的发展建功立业。

篇10

一、加强班子建设,认真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1、注重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用最新科学理论成果武装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切实增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勇气,以更大的决心,带领全校教职工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不断缩小在普通高中教育领域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差距;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带头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影响师生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不断丰富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努力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科学管理的水平。

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中心组学习、行政例会、外出学习培训、中层干部考核等途径,切实增强角色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个体合格、群体合拍、整体优化。

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廉洁勤政,求真务实,锐意改革,与时俱进,自觉抛弃一切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陈旧观念,认真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各项措施和办法,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心系学校,服务师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教职工做出榜样。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将管理重心下移,零距离面对师生、面对自己的工作领域,坚持真抓实干,反对坐而论道,努力提高工作实效。

2、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各种学习制度,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思想武装教职工的头脑,努力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坚持利用寒暑假对教职工进行职业道德集中学习整训,积极开展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党﹑政﹑工﹑团各部门领导要主动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尊重教职工的合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努力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共事、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关注教职工的思想动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认真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消除疑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认真落实“全员德育计划”。贯彻教育先于教学的思想,着力构建“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全体教师全体学生的教书育人体系”、“学校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全体学生的管理育人体系”、“学校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系”和“学校行政、后勤各处室行政、后勤职工全体学生的服务育人体系”,明确德育目标,拓展德育途径,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方法,视每项工作为德育工作,每处环境为德育阵地,每位教职工为德育工作者,每位学生为德育工作的主体,以“规范行为,学会做人,刻苦学习,励志成才”为主线,全面落实德育工作计划,努力营造让社会和家长放心的教育环境,形成时时处处有人抓,事事时时有人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努力开创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严又爱、既管又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2、建立层次递进的德育实施目标。要围绕德育中心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确定各年级的德育目标侧重点及德育评价体系。高一年级要以“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为重点,通过狠抓常规教育、养成教育和自我教育,形成优良校风、学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质;高二年级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通过狠抓学风、严肃考风,使学生养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良好风气,学会自律自重,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高三年级要以树立远大理想和走向成功为重点,教育学生确立目标,扎实学好基本知识和必备技能,勇敢接受祖国的挑选,用自己的成功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师范各年级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为重点,加强基本道德养成教育,塑造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是沟通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班主任抓好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制定《班主任推荐选聘制度》,拓展班主任的选拔空间,实行年级和教师双向选择,选拔师德高尚、热爱学生、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形成以班主任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推行在同等条件下评优树模、职称评聘、同级专业技术职务内部等级晋升等方面向班主任倾斜的政策,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建立班主任培养机制,制定《班主任培训方案》,加速对班主任后备力量的培养;今后,凡新进实验中学和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担任见习班主任,形成以老带新的班主任梯队;修订完善班主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完善班主任奖励机制,设立优秀班主任奖,制定标准和条件,每年评选一次优秀班主任,形成班主任工作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水平。

4、严格常规管理。强化封闭式管理,净化校园小环境,努力切断外界对学生的一切不良影响。强化教师值周制度,严格执行学生请假由家长告知老师的制度、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周六就寝考勤制度、出入校门持证制度、违纪学生处理制度等,有效掌控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起床到就寝,从纪律到卫生,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明礼貌到仪表仪容等,所有环节一律纳入管理视野,给学生播种优良行为,让学生收获健康文明的习惯。要延伸管理的触角,减少教育的盲点,把制度规范和行为约束有效结合起来,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教育——养成——习惯”的良性循环。

5、坚持正面引导。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认真落实课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把德育渗透到传授知识的全过程;发挥班、团会的德育主阵地作用,以诚信做人、遵纪守法、刻苦学习、文明礼仪、健康心理、人际交往等为基本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以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寓有意的“明示教育”于无意的“暗示教育”之中,发挥活动育人功能;要精心策划教育活动,坚持开展“军训”、“入学教育”、“学风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离校教育”、“国防教育”、“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教育”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增强活动的主题教育意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

6、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尊重学生的心灵感受和心理体验,把“理解、尊重、真诚”作为师生沟通的原则,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心诚意地与每一位学生交流和交心;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讲究教育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关爱中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真挚、真心和真爱,努力使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学习生活中,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努力消除网络虚拟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危害,提高学生的抗扰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课,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生理健康知识讲座,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要特别关心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其战胜困难,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心;要加强家校联系,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7、突出德育的针对性。要在如何实施德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政教处﹑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将教与管、疏与导有机结合起来,由事入理、对症下药,着力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早恋、铺张浪费、语言粗俗、迷恋网络、损坏公物等突出问题,力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坚决克服管理不力、教育滞后的被动局面,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8、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要注重净化、美化校园,加强阅览室、宣传栏等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恢复、重建学生社团,通过开展读书竞赛、体育竞赛、文艺表演、才艺展示、诗歌征文创作、书法美展、校园影视等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校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

三、深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强化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意识。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必然选择。在现阶段,没有稳步提高的教育质量,没有连续增长的高考升学率,就谈不上学校的发展,因此,全校上下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教学部门要聚精会神抓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全体教师要精心施教,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以形成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齐抓共管教育质量的局面。

2、全面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部门要自觉肩负起质量管理的责任,研究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对策,认真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既要规范管理,又要超前引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积极开展教学调研,建立和推行适应时展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切合学校实际、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教学管理制度,努力健全上下协调、职责明确、责权利相统一的质量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责任制”和“奖励办法”,从主管领导、挂靠主任、年级主任到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任课教师层层明确目标,明确优秀生培养和转化后进生措施,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设立“教学进步奖”,对学科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班级学习成绩提高较快的班主任进行奖励。建立领导推门听课制度,校领导和教学部门领导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及时了解掌握、反馈调控课堂教学,坚定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3、认真实施精细化管理。要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将各项常规要求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维护教学工作的严肃性。要强化过程管理,突出一个“实”字,加强制度管理,落实一个“细”字,通过精细化管理,在教师中树立起“精心就是态度,精细就是过程,精品就是成果”的工作观念和品牌意识。要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明确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检测等教学细节的基本要求,向管理过程要质量。要突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定量化评价,坚持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及学生评教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启动普通高中综合督导自评工作,通过制定科学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努力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创新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全体教师要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高中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认真落实教学创新课堂,重点关口前移的思想,将精力和工夫下在备课、研究教法、学法上,科学调控教学各环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加强实验教学,确保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坚定不移地推进“5+2模式化”备课规程,各科教学要贯彻“精讲多练、分类指导、关注细节、提倡反思”的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做到学习内容“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最高化、效益最大化、效果最优化”。

5、加强学风建设。要认真落实《学风建设实施纲要》,以“律己、好学”为目标,着力培养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优良学风。学科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解决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成绩不稳的问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努力提高学习效益。建立学习成绩优异奖、学习进步奖,在学生中树立刻苦学习、追求进步的榜样,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交流学习体会,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营造刻苦学习的良好氛围。

6、突出艺术教育特色。健全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修改、完善各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注重发挥师资优势,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的潜力,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和方式,强化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美育和德育相渗透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课程辅导,进一步凝炼办学特色,着力提高艺术类学生的高考入学率。

7、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坚持科学规范的作息制度,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开展学生课余体育竞赛,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和校园传染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重视学生心理保健,积极开展青春期生理、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率达到95%以上。

8、切实抓好普通高考工作。普通高考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考工作,教育教学部门要通力配合,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日常测试、考前准备等各个环节,找准突破口,加强薄弱点,形成有效的备考措施,科学应对,狠抓落实,力争今年高考成绩有较大幅度提高,使普通高考上线率有新的增长。

9、加强师范教育教学管理。要认真执行各科教学计划,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课外活动和技能训练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要求不降低、管理不放松、质量不下降,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保证各项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力争转段考试取得优异成绩,使最后一届“3+2”学生顺利完成中师阶段的学习任务。要认真作好师范生助学工作,确保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困难学生补助按时足额发放。

10、继续推进“教育科研工程”。要进一步浓厚教育科研氛围,引导教师立足自身教育生活和教育经验,把自己的班级、学生作为自然的研究场所和研究对象,针对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探讨,不断总结、反思,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手段和效果的最优化。要完善教育科研规划、实施、评价的管理制度,建立定期检查制度、课题负责人汇报制度,强化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监督检查;年内再立项一批校内课题,形成省级——市级——校级三级课题网络体系;设立教育科研成果奖,重奖取得教研成果的教师,推广特色教学方法,年内完成到期课题的鉴定工作,争取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30篇以上。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邀请兄弟学校的专家、名师来校作学术报告和示范教学,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交流和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定期开展教学设计、经验总结、优质课评选等系列教研活动,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名师工程”

1、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以“尽责、博学”为基点,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事业心、责任心、关爱心,通过理论学习、思想教育、目标激励、监督考核等措施,进一步坚定教师职业理想,从严规范教师行为,着力塑造“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潜心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良好形象。以师德集中整训、师德师风评议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为载体,着力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坚决禁止以教谋私、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将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树模、年终考核挂钩,促进教师加强自律,提高道德素养,激励教师用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教育、熏陶、影响广大学生。

2﹑坚持政治业务学习两手抓。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做到理论学习与课改教研相结合、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强化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业务考试、岗位练兵活动,引导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超越自我。要大力倡导认真学习、善于借鉴、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独树一帜的良好学风,激励教师锤炼内功,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全体教师要潜心钻研业务,自觉研究高中教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完成自身角色转换。要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榜样、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学位层次,逐步形成以“名师”为龙头,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为中坚,中青年合格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师梯队。

3、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导师制,以“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为重点,通过目标引领、榜样示范、结对共进等方式,培育其良好的工作作风。落实听课﹑说课和汇报课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跟踪培养。青年教师要虚心拜师学艺,用心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要积极创设青年教师创业、进步的环境和氛围,重实绩,树典型,奖骨干,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勇挑重担,施展才华。

4、着力打造名师和学科拔尖人才。搭建名师成长平台,积极创造优秀教师交流、培训、赛课、著述等脱颖而出的机遇;建立专项基金,推举和重奖各层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改先进和各类科研成果;健全名师履职培养档案,完善组织保障制度,吸引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把关教师到学校任教;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学术成果,增强名师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培养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研有专向,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名教师和学科拔尖人才,以名师效应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5、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完善校本培训计划,构建以校本培训为主体、教师全员参与、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和培优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启动高中新课改培训,使教师拥有新理念、熟悉新课程、掌握新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五、继续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争取建成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1、做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继续做好全市公务员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科学实施,合理安排,积极参与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创建活动,拓展培训范围,争取将普通话培训测试扩大到媒体和窗口服务单位,同时,要认真做好普通话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

2、做好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认真完成中英普九项目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基础上,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核心内容,积极承担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年内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5期,培训300人以上。同时积极推进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力争年内挂牌。

六﹑加强招生工作,积极争取良好的生源质量

良好的生源质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校风学风,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及早掌握今年生源的分布状况,明确招生工作的重点区域,找准招生的突破口,科学安排,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招生工作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完成650人以上招生计划,其中高一新生450人,补习班100人,幼儿艺术教育专业100人。

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申报立项,加大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力争向上争取专项资金100万元以上;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装配标准化理科实验室2个,增加实验设备和艺体设施,推进教育装备达标工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完成综合教学楼工程决算审计及竣工验收工作,协调政府、驻军部队拆除新教学楼外人行道小平房,确保学生食堂全面投入使用;积极筹集资金,完成校园整体改造二期工程,积极偿还学校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债务,今年力争偿还200万元;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及早办理操场土地使用证,启动操场整体改造计划,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八、加强行政后勤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1、推进依法治校,实行校务公开。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充分发挥职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紧紧依靠教职工办学,重大决策要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重大事项向职代会或教职工大会通报。依法完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工作效率。行政部门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协调服务、承办落实及督促检查等职能,坚持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纪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学校行政工作指挥畅通,高效运转。要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认真研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绩效工资分配等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程序和工作时限完成本校三类人员首次岗位设置工作。

3、加强财务、财产管理,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总务部门要加强职工教育管理,完善职工岗位职责,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要严肃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收支监管,坚持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及先报批计划后开支的管理规定和相应的审批权限,做到收支合理、管理规范,防止违规违纪现象发生。要加强校产管理,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的原则,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效,努力降低学校的运行成本。要加强平时的检查维修,充分发挥职工的技术特长,突出及时、优质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4、加强食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生活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完善食堂承包经营管理办法,强化行政监督手段,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准入、食品留验制度,规范食品加工、销售环节,落实餐前检查制度,确保食品及饮水安全。要处理好承包人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利用市场杠杆调节食品价格,防止谋取暴利,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饭菜质量。

5、抓好勤工俭学,提高经济效益。勤工俭学处要加强对出租门点的经营管理,稳定承租户,提高出租率,引导承租户合法经营。要抓好农场的经营管理,同时及时收集掌握市场信息,重点做好新教学楼门点的销售工作,力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九、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1、加强安全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橱窗板报、升旗仪式、班级主题活动等阵地,以安全常识为基础,以安全法规为重点在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切实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