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23 17:4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1

【关键词】 小学 除法竖式 流程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焕然一新,注重情境创设,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算法多样化等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往往分析学生考试失分情况时,计算的错误占的比例过多,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我班的后30%学生中,竖式除法是计算中错误率最高的。这个现象让我很苦恼,于是进行了反思……

首先,除法竖式其实一开始就有些“先天不足”,它的表现形式有别于加、减、乘。三上年级“有余数的除法”中,学生自发地把除法竖式写成跟前面所学的加、减、乘竖式一样,而我就跟他们说:“除法竖式应该这样写!”就把除法竖式强加给他们了,其实很多学生不明白除法竖式要这样写的原因,只是“按葫芦画瓢”罢了。到了三下年级“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竖式需要两三步了,有些学生实在懵懂,他甚至会先口算,再写成竖式的形式。

这主要就是对于除法竖式的优越性,没有直接感受,这里我觉的可以修改一下教材的编排,把有余数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调换一下,先教有余数除法再教除法竖式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用起来就比较心甘情愿了。

其次,除法计算涉及了乘法,减法运算,还有余数的判定等等,过程相比其他运算要复杂的多,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遇到余数又该怎么办?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了解一下,教材是怎么安排除法的教学的:

教材也是充分考虑到了除法的复杂性,因此分了五个学期来学习,想要用此来化解除法的难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安排的练习过少,教学时间过于分散,学生对于除法的掌握难以形成一个系统。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每一步应该干什么?由此,我想到了程序流程图。

程序流程图(简称框图)是人们编写程序时, 用来描述程序处理过程的工具。常常用来表示一些动态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步骤,它推理过程清晰、直观, 且逻辑性强, 对编制程序起很大的作用。框图分为结构图和流程图两种!其中,流程图与算法结合得十分紧密,在竖式除法计算中, 经常要用到分析和推理、判断和选择,如果采用框图来表达, 效果会更好, 给学生的印象会更形象、更直观, 从而更清晰、更深刻。

所以我尝试建立这样一种计算教学模式――以流程图为骨架,计算步骤为灵魂的计算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后30%学生)

在教学中,我会提供给学生作业纸,上面打印好了除法计算的流程图(见下面:图4),左边写算式,右边写流程。计算时,先完成流程图的试商,然后在竖式里求出余数,再回到流程图判断余数是否合法,根据判断结果继续计算或者重新试商,直到余数为零为止。这是各部分的作用:(1)除数几位,被除数先看前几位;(2)估算;(3)精算;(4)余数要小于除数;

在竖式除法教学用,运用流程图辅助学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意义:

1、画流程图,弥补基础不足。他们之所以学习不好正是因为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个知识点逐个过关。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更没有查缺补漏,及时衔接,导致新旧知识的断链与破网,形成他们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上学数学,长此以往,概念、法则不清,知识形不成完整的网络,造成基础知识的破网,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而流程图恰好可以暴露出他们到底在那个环节存在不足,便于我们老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2、画流程图,培养“细心”之路。

一些计算题错误的原因有时恰恰是急于求成,缺少细心。所以在刚辅导时,要求学生根据流程图口述过程与步骤,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保证运算的程序性和正确性,根据学生出错的原因,特别强调“判断”的步骤,让学生通过每一个流程的了解,体会到判断在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细心。同时也只有做到了细心,才能正确地进行判断,保证解题的正确性。

例如在进退位计算中,有些学生,容易在下一步的计算中,忘记了,我就一定要求学生,把这个“1”写出来,把他纳入计算的步骤里。如李嘉乐的字写得很潦草,经常把“0”写成“6”,把“1”看作“7”,有时连自己写的字都认不出来了,把除号看作是加号了;这些也都是因为不够细心造成的

3、画流程图,有助于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1)审题的习惯。清晰审题,我认为这是计算正确的首要条件,审题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还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做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在,流程图里,我让学生写“先算()÷()”,例如945÷27,有些学生就直接945÷27,这样显然是做不出来的,应该“先算(94)÷(27)”,这样的安排,就逼得学生不得不去思考分步计算,就必须要认真审题。

(2)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列竖式时,要求学生认真按格式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字迹要端正,这样能有效地避免“看错”毛病的发生。同时,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流程图的分步计算,格子图都有效的达到了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要求。

(3)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在流程图的第二个步骤,我安排了估算试商的过程“把除数()看成(),想乘法口诀”,这就是估算。在流程图上完成了,放在竖式上计算,就是一个验算的过程。

(4)养成分析,判断的习惯。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心里只想着把题目完成,没有认真的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遇到不懂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如“余数 > 除数 ,就说明商大了,应该回去重新试商;如果余数 < 除数,就说明商对了,可以接着做下一步”通过流程图中对余数不同情况的判断,安排接下来的步骤,让学生明白,分析,判断的重要。让学生在计算中学会怎么分析,怎么判断。

4、画流程图,可以实现互助合作,共同成长

后30%学生的课后辅导一直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数学辅导不像语文,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而是需要一对一的辅导,有时候老师真的忙不过来,而交给学生又不放心。有了流程图,就可以把这个工作下放,成立互助小组,每次完成练习以后,互相调换,寻找对方错误的地方,并指导订正,通过流程图,学生之间很容易就能看出错误,小组之间的这种互助也比较有实效。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计算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计算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就会下来,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的“轻负高质”。

参考文献:

篇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分析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尖锐的情况下,研究并切实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本文主要从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分析,寻找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政策体系的途径。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大学学业,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政府部门已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以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等政策也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目前,对于高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中出现以下现象:

(1)目的性很明确。在校老生对于是否参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都奔着国家无偿资助的几千元的奖助学金而来,出现了班级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时候就限定和国家奖助学金名额相当的人数,其余一律不通过认定。

(2)申请普遍性。突出体现在大一新生,有的高校部分专业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超过2/3,其实很多学生是达不到认定条件的,但是他们也不愿意放弃,都抱有大家都刚来,谁真的家庭困难尚无法把握的心理。

(3)班级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不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的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在组织班级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时候,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只要学生提出申请一律通过认定,即使提出申请的学生中不乏包含经常违纪、大吃大喝、抽烟酗酒等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学生。

(4)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式方法各种各样,但是均在认定之后都会出现学生自认为不公平的现象。比如,有全班集体投票认定;认定小组认定,等等。

(5)生源地民政部门把关不严,有的地方民政部门的干部对高校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审核不把关,往往出现只要学生填好表格,他们都会签字认可学生所填写的家庭经济相关数据。

二、分析

1.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困难标准无法准确确定

物价飞涨,导致老百姓必须的生活资源也随着大环境飞涨,原本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元就能够吃上一餐的生活成本提高了五六元,有的地方还更高。对于各高校在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时很难划定较为合适的标准,有高校规定低保家庭优先予以通过,月生活费必须低于200元,不能有价值高于300元的手机等。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这个标准。比如,能提供低保证明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别人差,在平常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经济水平远远超出标准所规定;拥有手机或价值超过300元非学习必需的消费品,很难界定。随着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智能手机比比皆是,其价值没有哪个标准能准确衡量;电脑如何界定是否是学习必需用品,当今高校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求掌握电脑相关知识,这价值上千元的消费品如何界定,有人提出,计算机相关专业为必需品,但是其他专业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电脑的要求也不低,而且学生在拥有电脑之后大部分时间往往并未用到学生上。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得不到支持而影响认定结果

自卑心和自尊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

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于以上心理,往往在班级同学中很难融入一体,造成其他同学对其家庭状况等知之甚少,无法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时候表现比较突出;那些达不到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人际关系广的学生,在进行认定时得票往往远远超出了他们。这往往会造成认定原则“公平”不能真正实施。

3.各高校对通过认定并获得国家贫困资助学生回报社会要求各不一致

即使各高校在制定相关规定时都已经有了明确规定,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无偿劳动一定小时数,以回报社会、回报学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少利用这一条,无非在应对相关检查时会抽用部分这类学生参与卫生大扫除。因此,年复一年之后,在学生的心里就根深蒂固地形成了国家支助是无偿的,为什么你能申请,我就不能去申请呢。

三、对策

1.不单根据标准还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

由于地方民政对于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把关不够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能提供这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所必需材料,那么我们在高校进行认定的时候,必需要求各班级不单看起调查表上的数据,还要结合该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综合表现的情况,建议把对班级贡献,为同学服务作为重要参考,按综合测评成绩进行排序评定。

2.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强,在认定时不愿意说出自己家庭真实的困难,这需要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关心这类学生,在心理上多开导、引导其正确面对。

3.期待国家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细则

为了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期待国家制定相应的规定细则,对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在执行认定的程序上进行要求,也要对地方民政部门有规定,必须如实地给予贫困学生证明,不能谎报。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有关专家和学者应当更关注大学贫困生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地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开展广泛研究,以便更好地落实国家支助政策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吕澜,林良夫.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若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篇3

【关键词】扶“差”攻“坚” 转化学困生 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56-03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都能获得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地发展,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结合我校的办学思想,提供给每个学生适合他们基础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光亮,走上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道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厌学,因学生厌学造成学校存在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和高辍学率。为了解决这一首要问题,我校立足于校情,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实质上就是如何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也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 理论依据

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所依据的教育学规律主要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子曰:“有教无类”,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他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再如他对弟子的分析,“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可使为之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论语•公冶长》)等。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里也有着因材施教的思想“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所依据的心理学规律主要是人的心理发展有差异。孔子非常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他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还是符合实际的。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研究表明:千分之三的人是高智商,千分之三的人是低智商,其他人都是正常的,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人不仅在智力上有差异,在能力上也是有差异的,不仅表现在一般能力上,也表现在特殊能力上。如有的人在绘画方面能力特别强;有的人在体育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有的人在音乐方面展示出自己的天赋。如有智障,先天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四、五岁的舟舟,却在音乐厅里挥洒自如,是个音乐天才指挥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说明了人虽然有差异,但也是各具个性的。

契诃夫曾说:“由于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龄、视力等方面的差异,人的平等是永远不可能的。”教育应该承认差异,承认不平等。自出生以来,每个人都有他天生的第一,人往往在某一个领域里是具有独特性的,教育就是要去发现这个独特之处,要去肯定他的独特性,这个人才可能对自己有信心,按照自己内心的蓝图生活。许多学生之所以未取得优异成绩,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智力因素,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文化科成绩不行,老师肯定他们是差生,就借此说他们是弱智、笨蛋、没出息,对人过早下判断的教育是不幸的。那种只关注少数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教育,它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牺牲了相当数量学生的成功。面对这一点,作为教育者,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对学校实施《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的决心更加坚定。

二 研究意义

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就是给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基础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光亮,走上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道路。这是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校园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转化“学困生”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进行转化“学困生”――扶“差”攻“坚”课题的研究实验,学校由过去的“培优辅差”转为“扶差保优”,树立转化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差生是害群之马、流感病毒,传播性强,负面影响大。学困生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根源在教育。学校要特别注重学困生转化工作,对教师转化差生有突出成绩的更要表扬、奖励,同时给每一位教师及领导班子成员一定的任务和目标。转化“学困生”有助于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如何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和学校控辍保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社会纠纷,减轻社会压力,共建和谐社会的利民举措。

三 现状分析

目前,由于生理缺陷、智力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造成我们农村中学生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偏差、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学困生”。

1.社会教育方面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顺从性差,个性张扬。时展了,网络无国界,交通无区域。孩子在媒体的熏陶下,心目中的偶像不再是过去的科学家、发明家、爱国英雄、助人为乐的雷锋等,而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名模、超级女生、快乐男生、靓妹秀女、帅男酷哥、我爸是李刚、金刚奥特曼、武林大侠等。男的不爷们了,嗲里嗲气,娘娘腔,裤子跑边了;女的不闺秀了,妖魔化、假小子等。赶学外国人超前消费,外国青年不怕吃苦,吃不了苦;中国青年怕吃苦,却吃得了苦(甘守清贫)。还阿Q一下,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月的钱,头几天花了一大半,剩下的日子挨饿,啃方便面,宁可不工作挣钱、不吃饭,也要到网吧死扛,这就是“独善”。喜欢的东西马上买,喜欢的朋友都有份。不论贵贱,自己不想要随手送人,这就是“兼济”。

2.学校教育方面

教育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使人获得幸福,而现在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不顾孩子的天真活泼、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天超负荷地学习,教师填鸭式灌输枯燥的文化知识,没有乐趣、没有创意,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学生害怕学习,失去学习兴趣,自然把学生逼到厌学。随着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城乡教师待遇有差别,影响乡下教师工作积极性,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简单,教学方法义务化,部分教师缺乏耐心、细心、爱心和责任感,师生冲突不断,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自然也会把学生逼到厌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没有门槛,学生的基础差,语数两科总分考4分都能上初中。到初中课程科目增加,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压力大,造成厌学情绪,三五个结成群,互相影响。

3.家庭教育方面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很大问题,不是恨铁不成钢,就是听天由命;不是重教不会教,就是轻教不重教。学困生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根源在家庭。随着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批劳动力不断向城里转移,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大部分的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我校学生1200人中有留守孩子380人。这种隔代教育,老人无法承担教育和管教子孙的重担,孩子失去家长监护,成了一匹野马。“学困生”旷课、打架、偷东西、喝酒、赌博、早恋、上网等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对部分屡教不改“学困生”,不能令其退学又不够条件送劳教,回到家中监护人又管教不了,回到社会上随时都可能变坏,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 研究目的

国务院总理说: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转化学困生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学困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方式得以优化,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五 课题内涵

扶“差”攻“坚”――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做好学困生沟通―转化―跟踪―激励的循环过程,转化也就是如何扶,如何攻。就像看病,把脉―写病历―开方子(对症施治――攻,辅助疗法――扶)―复检―精神疗法。

扶“差”攻“坚”――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差”即“差生”中有部分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坚”即“差生”中另一部分不仅学习不良,而且思想品德发展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也称为“后进生”。以上这些学生个性存在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这就是我校《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中的“扶”与“攻”,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采取以“扶”为主的教育策略,对于“后进生”我们不仅要“扶”,而且还要“攻”,采取“扶”为辅、“攻”为主的教育策略。“扶”是沟通、引导、跟踪、激励。“攻”是典型事例示范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安司法劝诫教育、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教学方面,就是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设课、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引导成长”,组织开展分层教学,结对帮扶,真正在教育的方法、技能上狠下工夫。

学校教育要发掘人独特的禀赋,培植它、成全它,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一个人的、别人不可代替的、有你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潜力”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教他们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正确引导学困生朝自己爱好的方向发展,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前进的热情,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种,使学困生在学习中走出困境,昂首阔步。《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就是如何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让他们在学校快乐、自信、有成就感地成长。

六 扶“差”攻“坚”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内容

第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第二,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困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三,根据个性差异,构建适合不同学困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个案研究。

第四,学校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教育方式该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变模式研究。

第五,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第六,学校、社会和家庭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第七,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2.操作要点

第一,成立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以政教处为主,教务处、团队、年段长、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师,以及各科目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深受师生好评、有耐心和爱心的教师各一名组成一个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的领导小组。

第二,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转化学困生工作计划。计划包括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学习方面;辅导的内容和方式。

第三,由各班班主任组织任课教师剖析班级的每位学生,而后呈报学困生的名单到年段长,由年段长统一上报到扶“差”攻“坚”领导小组。控制人数以防把本该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教育范畴的工作揽到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来做。

第四,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报的学生情况,组织领导小组中的老师开展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寻找学生“差”与“坚”的病原,了解学生在哪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确定是学习方面的问题还是思想方面的问题。对每个对象都拟一份转化方案,也就是明确教育什么,怎么教育,教什么,怎么教。

第五,学困生的教育教学目标设置,采取分阶段、分层次来拟定学习目标和思想品德行为目标,分阶段就是按月、半学期、一学期三阶段,分层次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表现情况来拟定教育教学目标,目标拟定遵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六,学困生在学习上可以采用与优生结对子方法,成立学习互助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个班分四个大组,一个大组长管三个小组长,一个小组长管三个成员,大小组长都是班级中的优生,是老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小老师。学习任务在教师和大小组长的帮助下实行课堂学习任务当日清,周学习任务当周清。

第七,领导小组根据转化方案,结合工作计划安排有关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安排好教育内容、地点、方式、时间,再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安排辅导教师和学习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第八,在扶“差”攻“坚”过程中,根据学困生存在的问题与兴趣特长来确定教师跟踪辅导学生结对帮扶。跟踪辅导教师通过观察、考察,填写好每周扶“差”攻“坚”跟踪辅导卡,对进步不大的学困生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与方法;对有进步的学困生要拟定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九,对转化过程中有进步的学生要进行表扬―鼓励―激励,对取得很大进步的学生,树立典型,在学校月示范栏中安排一至二期进行示范。

第十,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总结经验,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实施方案。

3.实施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开展学困生调查分析并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并进行分工。整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

第二,实施阶段。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的观察了解,访查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建立学困生个案登记表,制定具体的转化方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第三,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下一步推广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4.注意事项

在开展工作中,要抓好四个落实:(1)沟通: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开病历书)。(2)转化:哪些方面属于教育――攻,哪些方面属于引导――扶(能集体攻的,集中开展,不适合集体教育的,个别交流,逐步化解,根据学困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引导、培养、扶好学困生)。(3)跟踪:转化学困生是个漫长、艰巨且很繁琐的工程,成效不明显,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打算,常跟踪。(4)激励:转化后依据不同的进步,及时地落实奖惩、激励工作。

应做好四个方面:(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喜欢优生是人之常情,而喜欢差生则是教育之需,师爱之情。人往高处走,他们都有向上的心,更需要尊重、信任、关爱、呵护;更需要不歧视、不挖苦、不讽刺、不打击;更需要少训斥、多嘉许,少放弃、多帮扶,少放纵、多包容;更需要不断鼓励、严格要求、及时纠错、严肃批评。(2)扩大闪光点,捕捉动情点,抓住转折点,巧治薄弱点。工作讲究方法、策略,常分析、找现象、对症施治。(3)培养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地进步。(4)扶上马,送一程。老师要认识每一个孩子原本的第一,他在世上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智能性格还是兴趣爱好。寸有所长扬其长,因材施教,抓住专长,培养专长,引导他们参加特长生考试,推荐保送他们到更高一级学校就读。

七 研究实验成果体现形式

本研究实验采用自然实验法,对实验效果考察以学生自我前后对比为主,也可以参照同班同学进行比较。实验教师注意考查评价学困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若干量化评价表,科学、全面地掌握学困生在不同阶段各方面发展变化的情况。实验成果的具体体现:(1)学困生调查报告;(2)转化学困生个案;(3)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报告;(4)学困生转化教学设计;(5)学困生是否完成阶段性教育教学目标和转变情况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思想行为转变鉴定表及家长反馈表来体现;(6)学困生毕业后跟踪的落实;(7)课题的研究实验成果汇编。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劳的工作,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要臻佳境,绝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需要我们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由分到合的原则,确定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和探索,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仁贤编著.中国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

[2]叶运生编著.西方素质教育精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8

篇4

关键词:农村教育 初中 学困生 厌学 辍学 对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初中学生的流失情况持续回升,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农村初中学生的大量流失不仅阻碍了“普九”工作的进程,加大了“两基”工作的难度,也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其主要原因是农村教育缺失、学生厌学、农民经济困难以及观念蔽障等。

一、农村初中生厌学现状的分析

1.农村初中生厌学现状的主要表现

(1)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目的性。

(2)信心不足,自暴自弃。

2.农村初中生厌学原因分析

(1)入学时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

厌学的一部分学生中,在小学的学习中基础没有打好,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的下游,已经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习惯于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瞧不起,心理上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完全没有自信,总觉得已经学不好了,因此学习兴趣更加没有了。

(2)思想素质低,克服困难毅力差。

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是“后进生”,平时纪律松散,毛病不少,老师的教育对他来说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即使已经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还是缺乏毅力去克服。

(3)骨子里既自卑又自负,利己主义严重,多功利思想。

这部分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吃不得半点亏。在初中生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借故不上课,严重的甚至逃学,成群结队,泡网吧,打群架,甚至敲诈小学生等,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学校的办学思想不端正。

3.解决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成功教育。

要创建优良的学校教育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不当的教育方法,学会用“分层教学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2)探索实施有效的方法途径,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悦纳老师。

其次,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

再次,促使学生的兴趣向学习转移。

最后,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教师的职能是教书育人,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更要在育人上做文章。要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

(4)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特别是抗挫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虽然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还是对孩子宠爱有加,因此这部分学生抗挫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分析

1.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

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辍学问题一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其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极为不利。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问题已有愈演愈烈之势!

2.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的深层探究

(1)教育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与内部分配比例的不合理加剧了学生的流失。

(2)日益活跃的市场经济造成的知识与价值的反差加剧了教育内缺凝聚力与外有吸引力的矛盾。

3.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1)凸显政府的职责,强化政府行为,促进农村教育法制化,加强教育督导与宣传,严格“普九”复查制度,提高巩固率,严防学生的显性与隐性流失。

(2)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教育立法,制止教育腐败行为,依法保障教育投资渠道的顺畅。政府在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的立法监督机制,杜绝教育腐败现象的发生,切实保障现有教育经费的充分使用。

篇5

关键词:学困生 成绩 跟踪调查 成因分析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描述:班级管理中学生两级分化严重,“落后生”转化难度大等等。应该说,学困生(也称之为学业不良儿童)是指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1]。在任何一所学校中,学困生都作为一种存在“刺激”着普通教师的神经。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许多学困生在经历学业失败之后,往往在高年级易转化为问题学生。他们无心向学,和家长关系紧张,对老师“阴奉阳违”;和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来往密切,惹是生非,寻衅滋事。面对这些由于学业成绩落后而变成问题生的孩子,家长和教师急在心头却无良策。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而言,面临众多学困生“转差”的工作,学科教师往往容易看到已经形成的“学困生”,而缺乏对学困生持续的跟踪了解,并分析具体原因。笔者在历经数年的教学成绩分析中,尝试运用“比值分析法”,将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与年级平均分进行比较。试图通过成绩的跟踪分析,来了解学困生分化的阶段,以此分析学困生的形成,探讨教育对策。

一、概念理解:学困生困在何处?

学业不良的概念很多,基本上采用四种分类:第一是根据学业不良的结果来定义,即以成绩落后为主要标志;第二是以学业不良的特征来定义,主要可以指反映慢理解能力差的学生;第三种以特定的标准来定义,比如按照学科不及格或者道德品质差等来衡量;第四种根据形成原因来定义[1]。鉴于学业不良的概念较多,而本次研究主要是侧重于运用比值分析的方法归纳成绩,因而在研究我校学困生问题时,主要对以成绩落后为标志的学困生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所定义的学困生主要指那些在学校学习中存在严重问题的、明显落后于全班水平的学生。即研究的学困生专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有困难,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其特点为:①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的达不到规定要求;②身心生长发育正常,智力正常;③造成原因不同,学困生之间有差异;④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逆转的[2]。

二、成绩分析:学困生问题出在哪里?

本次成绩分析研究涉及一至九年级历时五年的数据,本文仅摘选其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为更全面的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因而只选取2012届九年级毕业生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样本的成绩分析、课堂跟踪调查、访谈等方式,分析其成因,发现学生学业成绩分化的阶段及其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个别学生发现共性特征,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比值分析法的相关说明

比值,在数学中的定义为:一个数与另一数相比的结果。它反映是个体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而非真实成绩描述。它在专业会计学中运用较多,用于多种数据之间的比较。而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并没有专门提出进行阐述。根据教育评价的分类方法划分,比值分析的方法属于常模参照标准的评价[3],又称相对评价。它是指在某一集团中(班级、学校、地区、国家),以这个集团的平均状况为基准,评价每个被评对象在这个集团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一种教育评价。

比如在考试成绩“两率一分”的评价中,我们要了解年级与班级之间、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比较,都是通过和平均分衡量来进行区别。而比值分析法就是将各班总平均分(个人成绩)和年级平均分进行比较,如果数值高于1.00,说明该班级(个人)成绩高于年级总体水平,而如果数值低于1.00,则说明班级(个人)分数低于年级平均水平。再将此种比较结果进行连续若干次的比较,从而说明班级或个体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综合成绩分析

本次研究以2012届九年级学生中8位学生作为样本,跟踪调查从2005至2010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共计10次成绩,并根据每学期的学科年级平均分,将学生成绩转化为比值,然后对每一位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说明。因成绩涉及学生个人隐私,因而报告中所采用的学生均用化名。

下面以2012届学生为例,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成绩进行跟踪分析。在样本图例中,A代表男生,B代表女生

1.成绩说明

①通过对样本成绩汇总,可以发现在8位学生中,

小学阶段女生的学习成绩要普遍好于男生,但随着年级的增高,部分女生在数学学科中出现问题,成绩下滑较快;

②四位男生中,A2学生数学成绩浮动特别大,语文和英语总体而言比较稳定,略低于年级平均水平;

③A1和A4男生成绩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低于年级平均水平,延续到初中阶段学业成绩落后更为严重;

④A3男生存在成绩偏科现象,数学成绩在八年级时居于样本最高,但英语成绩却比较低。

2.结论

①学生学业成绩从小学四年级存在分化现象,而此种分化如果不加干涉,那么容易演化为落后学生;

②女生的数学成绩容易在六年级产生较大的滑坡现象,这会对女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心理暗示,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

③在小学阶段如果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统考科目中

出现单科或双科不及格,或明显低于年级平均分,容

易产生学困生。

(三)重点学生分析

以上对样本的8位学生进行了学科成绩的综合分

析比较,从中可以发现,并非8位学生都属于学困生,

有些学生只是属于“偏科生”,还有些学生成绩浮动很大,说明学习还是具有潜力的。真正出现成绩持续落后、无法跟上正常进度的学生只有四位。

下面就四位学生的成绩进行具体分析。

1.A1学生成绩分析

(1)成绩说明:

A1学生三科成绩从小学阶段就明显低于年级平均水平,而且在进入初中后,数学、英语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班级的排名很落后,其他科目的成绩也均不理想。

(2)原因分析:

从成绩上可以将A1划分为学困生,该生属于学习非常吃力的学生。如果探究其原因,通过课堂实录和访谈能够发现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部分原因:

①作业拖欠严重。小学老师就说:懒,能不做作业就不做,能少写一点就少写;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加,作业完成质量很差,如果不能抄作业,那么作业就无法正常上交,或者是遗漏许多题目;

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学时的任课教师说:不知道上课都在忙什么,就是没有听讲;中学任课教师反映:人进课堂了,心不知道在哪里。好多时候连书应该翻到哪里了都不知道;

③家庭教育支持不够。由于该生持续落后的成绩,家长对其不报任何希望,对学生的要求“一低再低”,只希望能够安安稳稳拿到初中毕业证即可。

2.A2学生分析

(1)成绩说明

A2学生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在小学时还不算太差,基本稳定。但数学成绩波动较大,趋势是逐步下降。

(2)原因分析

①情绪化严重,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该生在课堂中很情绪化,如果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表扬,那么在课堂中就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涉及动手练习时就开始分心;

②上课注意力保持时间很短,易受教学内容和授课教师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无关的事情,立刻就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评价:操的都是别人的心;

③缺乏应有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由于持续学习落后,该生已经出现厌学的现象,和社会上的人员来往接触较多。

3.A4学生分析

(1)成绩说明

A4学生的成绩也属于在小学就落后的情况,延续到初中各学科更是加剧和同年级学生的差距。尤其是该生的英语成绩进入初中后下滑较大,这对2012年的中考影响极大。

(2)原因分析

①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该生在小学阶段由于上课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需要教师高度关注;回家后的作业完成也需要家长的监督,因而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离开成人的约束就无法自觉学习。

②没有学习兴趣,敷衍塞责。该生各科成绩在小学阶段语文和英语基本稳定外,但数学成绩比较差。进入初中后,各科成绩持续下滑,因而该生对学习更是缺乏兴趣。老师反映:上课就是愣神、发呆,啥也不干,下课就精神了。

③目标定位较低。通过个别访谈,该生对自己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就不是学习的料,而且对于将来也没有特别的希望,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

4.B2学生分析

(1)成绩说明

B2学生如果单纯从成绩分析看,还不完全属于学困生。该生的英语和语文成绩都基本略低低于年级平均水平,成绩最大的问题是数学成绩持续下降,同时带来的也就是偏科现象。

(2)原因分析

之所以将B2学生归类为学困生,主要是该生的态度较为消极,在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坚持学习,同时对学习也缺乏兴趣。

①作业完成不够自觉主动,随意性大。从小学开始,该生按时交作业就比较费劲,需要家长每天提醒和检查,一旦家长疏忽,那么势必就有老师反映:作业又没有按时交。教师询问往往会说:做了但是没有带;但如果教师认真追究,其实作业并没有做完,而且还拖欠较多。

②缺乏好的时间分配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该生在家中完成作业的速度较慢,而且容易转移注意力。在家里和家长上演“猫鼠大战”,有空就看电视,什么节目都看,看多晚都可以。因为看电视而忘记做作业的现象屡屡发生,让家长头疼不已。

③家长支持不够。通过和家长交谈,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是很支持,因为学习成绩差,所以要求孩子在家时间尽量看书、做作业。对孩子喜欢的手工制作、绘画等事情,很不支持。导致孩子许多事情回避家长,一提学习就沉默。

三、对策思考:转困转差为什么那么难?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困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缺失。这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自我约束能力较弱,难以较好的控制自己,听课效率不高;作业无法保证每天按时完成,需要家长的监督和检查才能完成作业。当课程难度不大时,通过家长的监督和辅导,这些“上课分神听课效率不高”的学生还可以跟上正常教学进度,但是只要一进入小学高年级,课程难度加大,问题也就随之出现。针对学生上课听讲效率不高、作业完成不好的现象,对学困生教育教学措施应该重点注意以下方面。

(一)注意加强小学入学初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学习任务较为简单,学生对学习和学校充满喜欢和信心的。要利用好这个时期的价值,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一定要认识到:低年级习惯比成绩更重要,品质比聪明更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适时用提问、眼神等方式提醒学生保持注意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注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余地”,给孩子一定的活动时间,如小组交流,角色扮演等,让孩子在轻松的活动中发现学习的乐趣。毕竟个体的学习方式存在极大的不同,动作型的儿童在学校教育中本身就处于劣势地位,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额外的帮助。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应该观察和认识孩子的学习方式,对于注意力不够集中、好动的孩子,在孩子入学初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即每天回家给家长汇报学校见闻和作业情况。在孩子能够准确复述作业和教师要求后,可以增加难度,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通过这些方法都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中要切实扭转“重分轻教”的认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平时由于忙于工作、两地分居等原因,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全面,只有等到家长会拿到孩子的试卷后才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集中处理孩子。这种平时不沟通,一沟通就收拾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心中只会留下恐惧的印象。通过问卷调查也反映出家长和教师沟通不够及时,对学生和学校活动缺乏了解。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家中甚少谈论和学校相关的事情,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交友等情况难以及时掌握。

除了亲子之间沟通不畅的因素外,家长较为片面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在校学习高度重视,充分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如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有85.1%的家庭完全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需要,有14.9%的家庭大多数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对于拓展孩子阅读面却显得力不从心。问卷调查中对于“检查作业”一项,能够做到天天检查和经常检查的高达97%,但对于“经常购置图书”的家长却仅有37.6%,还有56.4%的家长只是偶尔为孩子购买图书。因此可以说,孩子缺乏成长的底蕴,成绩可以一时很好,但是缺少内在的支持力,也缺乏学习的深度。

(三)在班级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避免“唯分数至上”的评价倾向,对学业不良学生多一点关爱和尊重,多一点耐心和帮助

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中,进行过一次调查,请班主任评价班级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过程如下:

调查方式:不记名方式

调查内容:请写出班级中最优秀学生和最落后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从教师评价中可以发现:教师对“好差”学生都有写不完和写不出现象,但两者却是完全相反的。即好孩子的优点写不完,几乎没有缺点,而“落后学生”缺点说不完,优点难找到。

虽然这仅仅是一次随机评价,然而在时光流转之后,发现其中所谓的“差学生”目前已经毕业或者临近毕业,而留在老师心目中依然是这样的印象。这是教育的悲哀还是学生的“顽固”?在小学阶段就形成的负面评价伴随学生度过少年时期,最可怕的是在这样的评价中,有多少学生失去了对学校的美好向往?也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因此,当教师遇到一个个“问题学生”时,切忌因学生成绩差而否定一切。

汇集以上数据和信息,仅以部分样本学生的成绩分析说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仅停留在分析原因的层面,对这些学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学业失败的“结论”将伴随他们度过短暂的学校时光。因此,正确认识比值分析法的作用,帮助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克服职业倦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成人、成功、成才”,成就自己独特的人生才是最为关键的。因而,通过比值分析法提供的数据,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帮助家长确立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理念同样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徐芬编著. 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2]钟启泉. 差生心理与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周谦主编. 教育评价与统计. 科学出版社. 2000

[4]美.布鲁姆.教育评价[M]. 邱渊,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

[5]陈振华. 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教育发展研究,2009,18

[6]钱玲. 初一学生学习心理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年.12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今年秋季,云南省新课程改革工作全面铺开,我校也积极投入。进入到具体的实施阶段,这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教学大纲过渡到课程标准,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程倡导建设性学习、科学探究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倡导全人教学,否定了传统的“一言堂”,倡导把“教师霸权”还原为“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我们农村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面对改革的浪潮,如何投入到课改的工作中去呢?我认为以改变过去存在的低效,甚至无效课堂,作为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是最恰当的。通过短短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做法与看法。

一、目前农村高中英语的现状说明与分析

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今年高一教学工作刚一开始时,我就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在第一节课进行自我介绍并做出学英语的相关要求以后,第二节课我就开始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发现90%以上的学生不会正确拼读单词,为此我教他们音标及拼读规则;98%的不会写作文,写不出一个正确的句子,并且书写混乱,为此我要求他们抄了一个月的单词和句子,并补习初中基础知识;并让他们跟着录音带朗读课文,但是90%的学生因为语速快或不会读而跟不上来。结果我找了一个月也找不出自己满意的课代表,这与我过去教过的学生大相径庭。我教的是我校8个班中最好的两个择优班,其他班级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第一次摸底考试之后,这些缺点全部暴露出来了:平均46.5分――听力差、阅读差、基础知识差、不会写、也记不住东西等等。

“读不准,听不懂,说不出,读不快,写不好”是对目前农村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学生怎能自主探究、创新地学习英语?这种情况是对我们英语老师的一种挑战,一种压力!而过去,我们不理会这种状况,一开始就上新课,按照《大纲要求》和《教师用书》的步骤上课,不管学生听课的效果如何,从高一一开始就按高考的要求去教学生。教中学英语二十余载,面对每况愈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以及每年入学时激增的英语学困生,笔者在思考怎样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去改变这个状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幸好,新课程启动前我接受过云南省第三期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为期一年的骨干培训,这次培训让我找到了答案:要有新课改的理念,即要从课堂教学人手,改变过去无效的课堂教学。

二、理性思考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农村高中英语老师应该拥有哪些有效的理念进行有效的教学?如何让学困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如何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如何通过一节有效的英语课堂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语言综合能力得到更快更好地提高?一石激起千层浪,省农村高中英语教学骨干培训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给我提供了思路和指导。

我认真重温了培训期间18位专家教授与卓有成效的一线教师为我们注入的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高中英语课改动态”、“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实践”、“英语课例研修”、“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能力提升”等等。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对我进行了及时地充电,是一场学习的革命。短短的理论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增长了见识。为期一周的在省一级重点中学的研修,以及一年来的网上学习使我对新课程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有了更新、更高、更透切的认识。所以说,要想进行课改,老师们要先学习研究才行。

三、有效对策

首先深刻理解关键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侯云洁教授说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针对学生的状况,于是采取了如下对策:

对策一:正如昆明市外国语学校的张玉莲老师所说“我们要有新型的学生观――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从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入手,用关爱培育和浇灌学困生,使他们热爱老师;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让兴趣为他们导航;开始让他们“苦中求乐”,奋发图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怕学英语到喜欢学英语。

对策:立足学生的学情,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从教学最基本的书写、音标的朗读、单词的拼读、句子的朗读与背诵开始,再进行系统的基础语法的复习,让他们尝到甜头;为不同的学生确立一个近景目标,从而为最终的目标做准备。根据不同的成绩分成各个不同的水平层次的小组,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期望。然后引导学生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订出当周、当月、一学期甚至三年的学习规划,变漫无目的的学习为目标性学习。

对策三:昆八级教师赵坚说得好“我们要做教材的主人,不要做教材的奴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精心备课。大胆地对内容、环境进行整合,删去难的、学生不易接受的,增加适合学生的内容,从而创造出和谐、欢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能探究型地、合作性地、轻松地学习。

对策四:设计并组织好课堂教学。1)首先精心设计科学的课堂导人,不滥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新颖、引人入胜的方式导入课文学习。如:上Module 1Unit 3 Journey down the Mekong时,我没有完全按教材的要求照做,而是用我的一张在河边的照片,引入沿河旅行的话题,然后介绍湄公河,很快导入话题。2)设计好恰当的课堂用语。美国语言学家Graig认为“用简明的语言向学生输入信息会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中,我们有必要使用低于学生英语水平的简洁指令语。同时要避免出现很多无效的发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为了避免设计无效、低效甚至负效课堂,重点考虑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突出递进性和梯度性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学环节要降低难度或提高难度,并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如,我利用选择题来代替问答题,给出关键词代替问答题来降低归纳主题的难度,通过小组讨论或同伴讨论代替单个回答降低难度,通过改变提问方式增加难度,或通过发散性问题来扩展学生的思路,从而提升难度以满足优秀学生的需要。4)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如特级教师赵磊老师的“Learn by doing;Doing inlearning;Learning for doing。”以完成任务为宗旨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了就用”的交际机会和动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

验、构建、领会、和应用语言知识和交际策略,发展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最终形成以学生输出为主。而老师在这个课堂的角色只是鼓励、启发、引导、参与、反馈和评价,并要放心、放权,把活动交给学生来处理。5)善于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A.制定平时成绩表格,以组为单位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提问、听写、背书、考试,甚至违纪扣分等。周末或月末统计评比。B.课堂上,当学生表现很棒时,我的一句“Good!Great!Welldone!”或一个微笑,一个翘大拇指的手势语,一个欣赏的眼神,一阵掌声等都是对学生的肯定。当学生表现欠佳时,一句Don’t be shy,just try!Don’t benervous!You can doit!Tryit again!或一个期待鼓励的眼神,或适当的帮助提示,都是对学生莫大的关怀和鼓励。

师生们都处在温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积极进取,和谐竞争。真是To teach or to betaughtis happy and hat-monious I

对策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教师每天下来都要记录教学效果,养成实践反思的习惯: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需要在下一节课改进。让每一堂课都上出新意,都推陈出新,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教学过程多么好,都是可以进一步改进或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

四、教学效果

通过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以及积极地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并通过短短的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无论在理论水平上,还是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业务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我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从而使我的教育教学成绩进一步得到提升――所教高一学生的第二次月考成绩由第一次摸底考试的平均46.5分增加到64.6分,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效果“真的不错”。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教育;现状分析;改善措施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有极大的量。一直以来我国号召科教兴国。而一国科技要持续发展,其根本是一国的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又是各种教育的根本。因此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也有很多,在本节中,笔者从教师素质、学校管理以及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阐述农村教育问题。

首先,从教师整体素质角度来说,农村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年纪较大的老师比较多,而年轻的老师不多,呈老龄化趋势。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年龄在四十岁的老师达到了一半以上。同时,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十分有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龄化的结果,在农村小学教师中,年龄较大的老师一般都是高中或者初中毕业,而这样的老师在所有农村教师中所占的比重又比较大。这些老师虽然有充足的教学经验,但是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都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也难以满足新时代下小学生的素质要求。此外,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师专业性不够,比如音乐、英语以及美术等课程都是由一些老师兼职上课,这些老师没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这种情况对农村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

其次,从农村小学管理制度层面来说。我们知道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农村小学在管理上普遍落后,很多学校管理没有秩序。一些学校的校长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并未把学校的规范管理放在心上。在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只是单纯的模仿其他学校,不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遇到一些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也不能够合理的解决。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即使有制度,农村小学学校不按制度办事的现象也比较常见。在选用老师的时候,没有合理的选调程序,很多时候依靠裙带关系。农村小学虽然也有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但是挺多学校的这些机制并不能够落到实处。

最后,农村小学教学方法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不够科学和先进。因此农村教师应当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教学评价在教学方法中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而农村小学的教学评价方法较为简单直接,很多时候不能够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具有针对性。

二、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农村小学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是限制农村小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最为直接的办法是积极向农村小学引进人才,但是毕竟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以及生活条件较差,人才引进不是一时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较能产生效果的方式是优化培训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第一,积极组织农村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将农村小学教师的进修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日程,并将其同教师的学历以及职称评定相联系,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第二,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定期的组织培训班,鼓励农村教师积极参加培训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第三,加大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的普及,使得资源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共享。农村小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对于城市教育具有局限性,因此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对农村小学教育来说意义更为重大。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积极借鉴全市优秀的教学资源,农村教师通过学习这些教学资源能够更好的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并优化教学方法。第四,加大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好几种。比如选调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定点农村小学定期任教、选调农村小学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任教,前一种方式可以让农村小学有新鲜的教师血液注入,带来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后一种方式农村中青年教师通过在城市小学中参加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教学知识。

三、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小学发展

完善管理制度,除了提高农村小学校长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操作性较强的人事管理制度。这就要依赖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完善这一制度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从教师引进角度来看。在引进教师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比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一些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人进入教师岗位应当受到限制。其次,从内部教师考核制度来看,要积极进行人事改革,使学校管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管理过程中,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以及刚性管理相结合,在管理上做到综合化和系统化。

四、创新教学评价,促进农村小学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评价方法较为简单直接,很多时候不能够针对性的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要促进农村小学发展,其落脚点其实就是学生的素质培养。而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发展直接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评价。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扬,尤其是针对那些学困生,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来说十分重要。其次,搭建科学的教学评价平台,比如可以采取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之间,教师可以建立良性竞争的氛围,对学习优良的学生给予奖励,当面对单个学生时,则可以建立横向评价平台,引导并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每次进步,体验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李少华,赵要伟,赵怀标.大安小学,前进中的育人园地[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0(09).

篇8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安全事故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1引发体育教学安全事故的原因

1.1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

我们都知道,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合理运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课的运动大都是课外运动,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及对抗性等。况且不少体育运动都需要借助器械来完成,而且许多体育活动对抗激烈,强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出现意外的机率就比较高,大多以擦伤、摔伤、扭伤为主,甚至有可能出现骨折等比较严重的现象,特别是那些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困生”更容易发生伤害事故。而学生若想改善身体状况,就必锻炼,进行各种户外的身体活动,而在活动当中,就有可能产生身体上的碰撞,出现伤害现象,这样,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伤害事故的情况就会比较多见。

1.2运动器械及场地的安全性能不达标

当前不少小学内部的体育运动器械及活动场所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安全性能不达标,进而引发了体育课的安全事故。结合相应的调查得知,由于体育运动场所及器械等的安全隐患导致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是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因素。它主要包括体育器材存在质量问题,年久失修又没有及时更换,安装不牢固,放置不合理,场地不平整等。如篮球架螺丝松动,跨栏架破旧等,均是造成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潜在因素。另外,一些小学校内存放体育器材的仓库未设专人管理,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可随意的进出器材仓库,亦会引起伤害事故;如实心铁球、铁饼等器材对于小学生来讲,都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如果不安排专人管理器材仓库,则有的学生在器材仓库内嬉闹时,很可能被器材碰伤。

1.3学生自身原因所引起的安全事故

除了上述引发安全事故的原因外,还有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有一些学生身体不舒服也坚持参加体育课外活动,这样就非常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比方说一个学生的心脏不好依然参加活动就会增大突发心脏病的风险;其次,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段,注意力容易受外部事物影响而分散、且大多遇事急燥、自我约束能力很弱,其在体育活动当中,集体观念不强,表现的自由散漫,不按教师的要求活动,很可能出现伤害事故,如在做跳跃障碍的练习当中,学生在将要起跳时,别的同学对其起哄、仍东西,甚至动手拉拽练习者,这些都可能引起伤害事故。

2相应的安全事故防范对策探析

2.1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应该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比方说,定期举办安全知识宣传讲座,举办相应的安全操作竞赛等;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网络平台的作用进行安全宣传,对安全方面的理论与有关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内容;经由不断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在运动中懂得怎样避免自身受到伤害,知晓在各种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与防范措施,主动防范危险,学会在紧急情况下与运动创伤时,自己如何进行简单的处理。

2.2体育教师应该从我做起,增强自身的安全观念

体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做起,结合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一套科学的安全教学规划,提升活动的安全性;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还应该强化学生的安全观念,让学生们了解到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自制力。有的学生调皮、好动,认为体育课好玩,上课站队时相互推撞,根本不能掌握力度和分寸,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较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必须教育学生,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体育项目,明确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及对运动危险的预见性。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都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办法,以避免出现伤害情况,同时,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对安全防范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伤害的现象。

2.3加强纪律教育和课堂常规教育

体育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严格的纪律,为学生做好表率,认真遵守课堂纪律,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体育运动安全性,并且融入科学的课堂知识教育,明确表示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应该受到惩罚,确保学生的安全。正所谓:“规则未立,难以成方圆”。规则显现在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口令,有动作指示;行动要听指挥。另外,还要求上体育课时,学生穿运动装,不能随身带锋利的硬物,如剪子等物品,也不允许在衣服上挂饰品,要规范学生的动作,禁止学生之间互相推桑、打闹、任意行动、不听指令等,同时,教师要严于律己,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2.4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保护方法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类学生的主要特征就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安全教育不闻不问,不懂得如何自保。例如: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着地并屈膝缓冲,防止跳跃中的运动伤害事故;再如,跌倒时应教育学生不要硬撑,而应立即屈肘,低头,团身顺势做一个滚翻动作,保证不受损伤。同时,要做好对学生的保护工作,特别在进行器械练习或者做体操时,要对体力不佳的学生给予重点保护,以避免出现伤害的现象。

2.5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

体育教师还应该认真核实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变换一下运动方式,不让其参加激烈的运动。并且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安全问题时,应及时带领学生去医务室进行检查。另外,对于在空闲时间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以激励其他学生也进行锻炼,如此,不但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还有助于他们学习别的学科。

参考文献

[1] 戴真.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8

边城镇共有在校中小学生1000多名,其中留守儿童400多人,比例高达40%左右。长期以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亲单独外出务工或父母亲双双外出务工。其中,与妈妈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相对比例比较高。爸爸妈妈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一般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1 留守孩子的现状分析

1.1 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外出务工父母大部分回家探亲次数少,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内向自卑、逆反心理严重,不易沟通,对父母产生了距离感。有的只在金钱上弥补,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情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有些家长在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只要能挣钱就好,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

1.2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边城镇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约有200多人。隔代抚养,往往只关注生活,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加上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显得力不从心。

1.3 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从历次学校考试成绩可见,有20%~30%的留守儿童成绩相对比较差,成绩排在后面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很多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相对比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不思进取、自觉性不强,厌学、散漫。

1.4 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严重偏离

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也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话,我行我素。而且很多留守儿童交友盲目,习惯较差。他们心理出现偏差,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出现问题,甚至一部分儿童存在上学没意思不如去打工的想法。

2 对留守儿童加强关爱的思考

2.1 健全机制,发挥教育作用

关爱留守孩子,教育部门要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社区教育中心要建立留守孩子档案。通过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学生的基本信息,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姓名、父母亲姓名及工作去向、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留守孩子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境等,包括留守孩子及其家长的优缺点、兴趣爱好等。

第二,为留守孩子设立“谈心日”制度。社区教育中心深入辖区内各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会议,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良好的品行和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与学校联系落实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职责。要求志愿者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等,让这些孩子深切感受社区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关爱,增强信任感,进而成为朋友。

第三,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导。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阴影,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社区教育中心要设立“心理咨询室”, 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接受健康教育的同时各种“心思”也有地方倾诉,从而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四,因材施教,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确实实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搭建平台,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特长。开办青少年假日活动班,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活动项目,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2.2 加强沟通,形成关爱合力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必须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覆盖到留守孩子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第一,社区教育中心要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交流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要与家长经常联系,通过校讯通集中提醒,针对特殊人员特定情况有针对性地向留守孩子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近况、心理健康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同时,也为孩子与父母亲的“准确”交流起好桥梁作用。

第二,注重与留守孩子的监护人的沟通。学校要通过家长会,社区教育中心要通过举办市民讲坛活动等形式来加强与留守孩子监护人的沟通。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心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讲座,利用社区家长学校网站,通过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材料,如《边城镇社区教育读本》等激发大家的热情,引导大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做好社区留守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和学习进步的引导者,还要做好他们生活的保护者。在关爱留守孩子的工作中,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与关工委、学校联合做到与留守儿童多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鼓励支持孩子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进行家访,更多的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与镇民政部门和镇妇联合作做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上门走访,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总之,边城镇社区教育中心将继续努力,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多方面协调工作,从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去关爱他们,做好留守儿童的引路人和呵护人,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为和谐社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

[2]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Z].

篇10

一、现状分析

1.学生。

(1)一个班不完成作业的至少3~5个,有的班级更多。

(2)抄作业的现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是早读前,语、数、外都有。

(3)完成而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占三分之一。特别是新接班级,情况更糟。

那么一个班自觉认真完成,让老师满意的作业的就所剩无几。

2.老师。

(1)面对我国的教学体制:喊的是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的是应试教育的道路。加之我校是百年老校,全县的窗口,教师肩负重任,各科作业量不言而喻。

(2)教师就被作业包围,多数时间都扎进作业堆里。累得喘不过气来。这样一来,自然就形成学生厌做,老师烦改的局面。

二、理论剖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内容巩固和反馈的重要手段。现在的作业绝大部分都是书面作业,而教师也就照本宣科的布置了。这种传统的书面作业虽然能培养学生一定的演算能力,巩固所学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每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但却反映不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说,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使学生只会用知识解题,而不会应用知识去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试问这样的作业又有谁会不喜欢做呢?让我们也来掀起一场作业的“革命”,改变当前的作业内容形式,让学生真正爱上作业。

三、常见课堂作业设计技能案例描述与反思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作业“无趣”的问题

新课改走到今天,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但作业设计上,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认为作业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可谓轻描淡写和微乎其微。对于作业,教师常常随意地想当然,要么根本不作任何思考地拿一些现成的习题了事,成就了稂莠不齐的各种练习册的热卖;要么即使进行了所谓的设计,也是无视学生的需求,就作业而作业,敷衍了事、毫无趣味可言。

这些作业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可是学生的作业几乎占有了他们“自学”时间的全部,这些一点也不好玩的作业,令学生感到做作业“味同嚼蜡”。这一切无可辩驳地说明,作业“无趣”问题正成为新课改最为薄弱的环节,是新课改的一个瓶颈。再不对作业进行研究和革新,我们的教育改革必将事倍功半。

(二)作业“无效”的问题

传统作业设计目标单一、题型单调、题意狭窄、题量过大。无效或低效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仿做的题目多,综合列新的题目少。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不求甚解,所学知识得不到巩固,很难推陈出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题目意图不清,指向不明,造成混淆。而对于“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有盲目完成的责任。

3.要求单独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忽视学生合作交流的需要。使部分学困生对作业a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4.巩固知识的题目多,应用能力的题目少。作业内容乏味重复,学生态度消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运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心理学家也认为:机械重复的练习,只能形成某一习惯,而不能发展技能,更谈不上智力发展。

四、让“作业有趣”的实践对策

(一)作业设计求新、求活、求近

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习题务必求新、求活、求近,并将求新、求活、求近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让习题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发源地、激发器。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老师可以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尽量把作业中的知识编成故事、谜语、童话、游戏等形式,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来劲,就跃跃欲试,使学生把作业看作是没有负担的学习,乐在其中。

(二)让作业成为学生体验的过程

让学生作业成为一种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在实践中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体会作业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作业形式力求多样

形式多样是指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解答方式要有所变化。如果学生长时间地进行单一形式的练习,就会单调乏味,对学习失去兴趣。即使是为了促进知识及技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而进行的专项训练,也不能过度。因此,教师要变换作业的情境与内容,改变表达方式,运用口头叙述、书面作业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四)思考作业的拓展

在自我拓展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选择一种完成作业,使作业充满挑战和趣味。

五、让“作业有效”的实践对策

作业是学生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这种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设计作业时,应注意弹性,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

(一)作业难度分层

作业难度分层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让暂差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优秀生“跳一跳”摘到自己所需的“果子”。

(二)作业量分层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部分作业往往是不分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的。大家都做同样量的作业,缺乏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讲,他在完成基础练习的基础上,的确还有时间做一些拓展和探究性题目。而对于稍差或者动作慢的学生来讲,那些作业可是承重的负担。所以在实践中,我们也尝试在作业量上做一些分层。

(三)作业选择自主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