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3 17:4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

篇1

走进塔山小学的校园,你定会被一排高大伟岸的雪松吸引,他们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历史,也凝聚着学校的真爱文化。大树的根向更深处延伸,枝叶向更高远、更广阔处伸展。风摇,它们不动,雪打,它们更青,它们自然地为每一个塔小人提供着氧气、传递着清新、奉献着爱心。这就是它们的精神特质:本真而不作秀、从容而不躁狂、向上而不枉费、内求而不等待。这份精神特质,正是塔山小学真爱教育的文化特质。

漫步塔小校园,你会感受到自然和谐,你会想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感受着被真爱浸染的无限喜悦,宛如展开一幅塔山小学的文化长卷,一笔笔勾捕、一处处润色,悉心动人、真情暖人……

一、学生篇

学生真爱行动准则:爱自己,学会负责和自主;爱他人,学会尊重和感恩;爱环境,学会欣赏和珍惜。

1.浸润于负责和自主中的喜悦

塔小孩子有十大真爱习惯和十‘大体验活动,从倾听习惯、守时习惯、爱国习惯到感恩习惯、合作习惯,从系鞋带、筷子夹豆到小鬼当家等体验活动,从入学开始,层层递进,阶梯培养,培养出了塔小学子的负责和自主意识。文明小公民行动更是这一活动结出的硕果。

自主课堂:不论是在小组合作的数学课堂、以读代讲的语文课堂,还是在体验感知的音乐课堂、多维互动的英语课堂,孩子们活动自主、表达自信。他们的自信自主都让人佩服不已。

自主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那些颇有些才干的小能人在“招兵买马”的招聘会上体验到了信任与责任,在领导团员活动中,收获了更多的情感与能力,小团员们在自选的团长的领导下,积极自主、刻苦学艺,把每一个午休过得丰富而又充实。每年的“六一”文化活动周,更成了孩子们展示才华的大舞台。

自主健身:课间操自动集合、自动运动、自动退场,成为师生的自豪。全校近1500名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然有序的锻炼,享受着自主带来的巨大喜悦。让参观者惊叹:不可思议!

健身运动自选项目、自主活动,让健身习惯成为喜悦之源。一到体育大课间的时候,操场上,跳绳、踢毽子、丢沙包、打羽毛球、踢足球……热闹非凡。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孩子们总是激情飞扬、乐此不疲。2014年全区的运动会上,塔小孩子的跳绳、踢毽子成绩为全区第一名,总成绩更是遥遥领先。

2.浸润于尊重和感恩中的喜悦

感恩制作:每年岁末,塔小的孩子都过一个感恩节。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是感恩节永恒的主题。旗台旁边那棵低矮的翠柏,被孩子们命名为“感恩树”。他们挂上自己制作的“感恩卡”,一个个装满感恩话语的卡片飘在感恩树上,成为塔山小学校园里一道别致的风景。孩子们在课间相互欣赏,喜悦洋溢在眉头,爱在他们心间流淌。

感恩回报:“百善孝为先。”塔小的孩子寒暑假都有一份特殊的亲情作业:一是开展小鬼当家一天的活动。二是写感恩日记,记录父母一天的活动,体味父母的艰辛。三是学做一道爱心菜,请父母品尝。四是和父母进行一次平等对话,沟通交流。五是经常陪父母锻炼或散步。六是帮助父母照顾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样的活动将孝道、感恩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田。

3.浸润于欣赏和珍惜中的喜悦

珍惜校园环境:校园树下是四个小石桌,上面有小书架,孩子们喜欢在这里闻书香、畅游书海,但从来没有一本破损和丢失;春夏季节,校园里鲜花盛开、蜂蝶飞舞,可以经常看到孩子们驻足观赏、跟踪研究的身影,却从不见一人破坏环境;种植园里有几棵石榴树,从春天似火的石榴花开到秋天的红果满枝,从没少过一朵花,丢过一个果。

珍惜社区环境:塔小附近的社区经常能看见塔小孩子的身影,他们课余去塔山公园捡拾垃圾,清理路边小广告,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珍爱每一株小草、每一朵鲜花,珍爱每一条小鱼、每一只小猫,珍爱校园、珍爱祖国、珍爱地球,这不仅是每个孩子的情感向往,更是每个孩子努力践行的真爱诺言。

二、教师篇

教师真爱行动准则:爱学生,奉献大爱;爱事业,追求更好;爱自己,享受快乐。

1.浸润于奉献中的喜悦

把今天的孩子当成明天的人才来培养,为他们的未来负责是塔山小学教师的最大喜悦,因为老师们时时会享受到生命拔节的喜悦、时时会享受到明天人才成长的喜悦、时时会享受到憧憬未来的喜悦。老师们的视角在未来,老师们的奉献在当下,他们的喜悦不张不扬、不枝不蔓,让每一个走近他们的人羡慕不已。

“心情晴雨图”搭建心桥:在塔山小学,孩子们的家庭作业上除了写上日期、班级、姓名外,还有特殊的一项,即“心情晴雨图”。孩子们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当天的心情标示出来。这样,老师在批阅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关注到孩子们的心情了。看到“心情晴雨图”上显示“阳光灿烂”,老师的心里也照进了阳光,分享到了孩子们的灿烂与愉快;有的孩子心情“阴暗”起来或者“下雨了”,老师会第一时间找机会了解原因,及时进行疏导。“心情作业”已架起学生、教师、家长三方之间的心桥。

“校园亲子”演绎真情:在塔小校园里,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特殊的“校园孩子”,大家称这些孩子是“校园宝贝”,因为他们有个性,需要保护;他们有潜能,需要挖掘;他们还有一些小问题,需要时时关注。于是,这种特殊的亲子关系便建立起来。

2.浸润于追求中的喜悦

名师访谈同享喜悦:塔山小学的老师有随时访谈、时时育人、合作共赢的好习惯。名师访谈活动更是如火如荼:青年教师经过“确定访谈对象一制定访谈提纲一记录访谈过程一总结访谈收获一提炼名师方法一推广名师经验”六大步骤,完成了对名师教育生活的观察、高尚师德的学习、丰富经验的总结、高效方法的推广,取得了事半功倍、全面开花的效果。基于此,大家把读书当成习惯、把思考当成习惯,永远追求着最好的自己。

学习研讨分享喜悦:塔小教师专题网站真实地记录着教师们在安静中沉淀、在思索中提升的喜悦。“与专家面对面”让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进入了快车道。陶继新和李镇西等教育专家被请进塔小讲学,让老师们零距离地感受了教育大家的魅力。同时,大批教师外出取经,与王崧舟、吴正宪等名师直接对话,更加激发了教师们做好教师的自信心与上进心。2010年7月,《生命因爱而精彩》的学校特色专辑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老师们倍受鼓舞。塔山小学每年在教育刊物的数目在全区都名列前茅。

真爱课堂共享喜悦:让孩子喜欢课堂,让孩子迷恋课堂是塔山小学教师的现实理想,他们把大量的精力用于研究课堂,享受着课堂高效的无限喜悦。学校有省级教学能手3人、市名校长1人、市名师1人、区首批名师工作室1个、区级名课程团队5个、二期市四名工程人选3人、二期区四名工程人选4人。

学校办学质量也成果显著:社会满意度高达98%~100%;连续四年学校工作在全区总评第一名,多年被评为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山东省“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区“AAA级特色学校”。

3.浸润于享受中的喜悦

谈起“真爱”,塔山小学的老师们坦言:要让学生学会爱,我们必须成为他们的榜样,我们就应该是真爱的化身。于是,享受童真童趣、享受共创共赢、享受生命幸福,成为教师们的生活写照。参观者坦承:“塔山小学的老师很平和、很乐观,一走进校园就能感觉到。”

享受孝道的喜悦:打开塔山小学“争做敬老孝亲模范”的网页,那些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文章,让我们的眼睛一次次湿润了。丽华老师发给父亲的一条祝福短信,竟然让老人幸福了一年,也让她懂得“最爱你的人,心最低”;雪晶老师和公婆18年来同住一室的温馨和谐、堂娜老师冬天为公婆留的那间向阳的卧室……拳拳孝心在这些细节中闪耀,孝道和真爱融进教师的灵魂里。

享受团队的喜悦:和谐团队建设是塔小教师津津乐道的幸福与骄傲:“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是教师们共同的生活与工作习惯,一人缺课、大家分担,一班不足、大家负责,我有方法、大家共享,你有困惑、大家献策;卫生抢着扫、重活争着干……

享受生活的喜悦:教师文体社团属民间组织、自觉自愿,大家或健身,或娱乐,都自由地活跃在每天下午放学以后;节假日,常有骑行天下、徒步观光、自驾旅游等团队尽享快乐。他们在博客里记录下伙伴们一起游玩的快乐,办公室里的趣事也在真情博文里描述。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生命教育

0 引言

语文课程和人的生命与精神活动紧密相连。生命教育观念需贯穿在每堂课中,贯穿于每天,且应在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来;语文老师相对来说有较多机会通过和不同生命体进行互相沟通后利用自身特殊的个性与全部的爱,来督促每个同学要珍爱与善待生命,以提升同学们的生命品质,促使其个性健康向上。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应体现出生命美育的作用且展现出各类生命之美,使得学生能够发现美、感觉美以及创造美。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事例,从认知生命、重视生命、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四个角度解读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探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目标。

1 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

(1)认知生命

认知生命,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所有生物的生命均仅有一次。生命为出生、生长与死亡组成的整体。在该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存有问题,均会极大地影响到生命的安全甚至于可能终结生命。认知生命包含有认清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及对各类生命都有一定认识两方面的内容。

小学生需从认清各类生命不同的特点出发,理解各类事物均具备自身的生命特征,各类物种均有特殊的存在形式,逐渐掌握到生命的脆弱和美丽及生命形态的单向与不能重复性。

通过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中松鼠和蛆妇的对话,使小学生了解到了有很多果实是埋在地底下的,每种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规律,小学生需要走进大自然,多感受一些动、植物。在《小动物过冬》一课中,文中描述的是蜜蜂、青蛙还有小燕子在冬天快到来时是怎样利用各自特殊的方式过冬的。该篇课文使小学生懂得了各类动物的生存形式是有很大差别的,不同的动物有着属于自身的生存方式,这是因为各类动物各异的身体构造导致它们的生活形式也各不相同。

(2)尊重生命

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很多,小学时期的孩子很多是将自我当成中心,这就导致小学生通常考虑不到别人而主要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不同生命体不可能都是完美无缺的,有很多个体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不足。尽管不是完美的,然而其也有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小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够成熟,每当面对此类缺陷时,往往会表现出一些轻蔑的心态。这时就需要及时指导小学生,不论生命是否完美,均应该去尊敬它。

在《掌声》一文中,讲述了由于身患残疾而感到抑郁不自信的英子不想让其他人注意到自己走路时的模样,然而在某次课堂上,她必须要面对所有同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在台上演讲的时候,同学们却纷纷热烈鼓掌,在这次掌声的鼓舞下,她获得了生活的动力,且也变得自信与开朗了。该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日常生活里的一件小事情,身体方面的原因使小英有了自卑的心态。生命的不够完美使她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相比要低一等,但由于同学们对其生命的尊重使她重新自信起来。我们身边很多人有类似于小英的情况,小学生遇到他们时不能挖苦其身体的残废,而是需要去理解与尊重他们。

(3)敬畏生命

敬畏表明的是人们看待事物的心态。敬具备着彬彬有礼和恭恭敬敬的含义,还有做事情时认真及不犯错误的意思;畏表示担心与忧虑。敬重且害怕,敬畏所有事物。敬畏生命是我们都应考虑的一件大事。敬畏生命包括人类的生命与敬畏自然界当中的生命两部分,即应敬畏所有生命。这是由于人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着的,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其他生命与世界和谐之上的。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状况决定了他们需对生命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后才会尊重与敬畏生命。

在《微笑着承受一切》课程中,讲述了一个真实事例。主要描述的就是桑兰,她原本为国家体操队当中的一员。17岁时在美国长岛所承办的运动会上由于脊髓严重受伤而导致高位截瘫。在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她用其微笑获得了美国人民的广泛赞赏。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桑兰不气馁、不认输。她此种对生命敬畏及自信和坚强的精神,正是现在我国小学生所缺乏的!

另外,《做一片美的叶子》、《永远的白衣战士》、《生命的壮歌》与《在大海中永生》等课文同时表现出了对人类生命、动植物还有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珍惜生命

发展是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避开生命来考虑教育和发展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生命不止,教育才可以继续运行,才可称为发展。仅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才会有保持发展的可能性。小学生要懂得如何去珍惜自身生命,首先要做到珍惜自身的生命,再去珍爱别人的生命。因为小学生还处于未成年状态,在体力与能力上,让其去维护他人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我们需对其传授怎样珍爱自身和他人生命的能力。

在课文《放小鸟》一课中,文中讲述了“我”很喜爱送来的小鸟,关心与爱护小鸟,对它喂食、喂水,但它反而一动都不动。最终“我”明白了小鸟不开心的原因,将小鸟放走了,还给了它自由。通过该篇课文,小学生可以理解喜爱动植物,并不非要将它们关闭着或是将它们带到家里。若真是喜欢动植物就应将它们送回大自然,让它们畅翔于各自的世界当中。

另外,《天鹅的故事》和《灰掠鸟》等课文也是从基于保护动植物方面来使得小学生应更加珍惜生命,在这里面有很多关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促使小学生热爱自然与环境及爱护地球等内容。

2 结语

总之,新课标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小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同时关爱他人生命,使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伊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沙棘(教育纵横).2010(4):3-4.

篇3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涵义 生物学教学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点也是人”。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但现实情景却不容乐观。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调查表明:“在4622名学生中,特别想自杀的占17.4%,曾经想自杀的占4.9%。据卫生部近期公布的调查,15至34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并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疑难病症,而是自杀,且自杀者年龄越来越低龄化。”[1]屡见报道的青少年自杀、伤害等现象告诫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青少年学生要学会珍爱生命,学校要实施生命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1.生命教育的涵义

生命教育就是关注生命发展的教育。通过对生命知识的学习和体验,让个体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的人格。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帮助青少年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独特的生命,并使自己的生命与宇宙和自然和谐发展。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幸福的人。

2.生物学中的生命教育

有关专家认为:“个体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比其他课程更具有一定的优势。

2.1在生物学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对它充满了兴趣和好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有关生物学教学中的相关内容渗透生命教育。如教学有关生物生长、发育的内容,被子植物的繁殖要经过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然后才能发育成果实、产生种子,其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能形成生命的源泉――种子,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感,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我们要学生去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与其他生物一样,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需要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通过类比学习,学生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人不仅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而且是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单位,人类不仅要爱护自身的生命,而且要爱护其他生物的生命。我们应通过这样的比较,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使学生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尊重人类的生命,同时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并在学习中帮助学生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主动去适应他人、适应社会,成为生活的强者。

2.2通过实验与实验探究进行生命教育

实验与实验探究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生物教材中安排有许多有关生命教育的探究实验。教师可以开设救护知识课程,学习咽喉哽塞的急救、人工呼吸、心外复苏等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急救处理常识和能力,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承担应尽的人道主义责任,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紧急时刻的自我保护和救助他人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探究大气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温室效应对人类和自然界造成的威胁,酸雨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等等,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观念。

2.3结合相关专题活动开展生命教育

相关的专题活动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载体,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推动学校生命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悟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重要性。目前社会上许多热点问题都与“生命”这一主题有关,教师结合生物学的教学,组织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意义。如:讨论“克隆人”所引发的生命伦理问题,引导学生就“是否应该进行人体克隆”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会生命的真谛,从而端正自己生命观态度,形成健康的关爱生命的行为。又如通过“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系列讲座,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发育的特点,尊重异性的个体差异,形成健康的青春期性心理。同时结合“非典”和“甲型H1N1型流感”等传染病,让学生了解传染病传播的途径,重视传染病的危害性,学会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染病,科学、有效地应对传染病,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确保个体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可结合人体胚胎发育的教学,以科学唯物主义观点理解生命的诞生与演变,理解个体与环境的联系,欣赏生命的诞生,珍惜和珍爱生命。还可进行适量的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结合“6.5环境日”、“4.12地球日”、“5.22野生动物保护日”、“12.1爱滋病日”,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组织学生参加“救救濒危野生动物”之类的生物竞赛活动,关注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现代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以人的生命为本,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所以教育首先要关注“生命教育”。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要把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生命教育融入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序言.

[2]王学风.中小学生命教育论纲[J].教书育人,2003,7.

[3]易培录.试论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与管理,2004,(26).

[4]方显岩.生命教育――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亮点.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4,(10).

篇4

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生命

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记得《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指导员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学习到这一内容时,许多生活在今天优越环境下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举动不值得,有的则认为指导员的精神很伟大,他的生命很有价值,更加激励当代的学生奋发学习。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我通过举办小型辩论会、课后阅读相关材料等方法加以引导,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珍惜自我生命

小学生具有思想不成熟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借助一些榜样,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了一个支点,引导他们善待生命。比如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那些身残志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再比如,教材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的作者。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很好素材。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三、引导学生体悟人间真情

现实生活中,往往生命因为爱而精彩,而爱又能为生命创造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13个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个小时后终于获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同样的感人事迹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许多,我们可以播放现场视频,让学生们一起感悟了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四、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教育。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音乐家扬科》这两篇课文中,两个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悲惨死去的主人公,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同情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当学习《穷人》一文时,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的高尚品质也同样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好种子。

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5

一、显性课程的开发

(一)自主开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

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小学生乃至青少年不会欣赏音乐,不想阅读经典,沉迷于网络游戏,精神世界一片荒芜,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时,无所适从,彷徨无助,导致心理防线失控,最终选择伤害别人或毁灭自己,给家庭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缺憾。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出版发行有关生命教育的国家课程。进行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况且,校本教材的要求不是太高,学校的自主性灵活性较大。学校可以结合校情,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域特征等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我校把“生命教育”作为办学特色,依据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的角度出发,从生理、心理、道德伦理三个层面,编制了生命教育校本教材一一《灿烂的生命》,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四个版块,对学生进行身体安全与健康、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具备保护自己的基本常识与技能,明白生命的意义与真谛,珍视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二)借鉴或整合现成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

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有些学校起步早,做得比较好。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美丽的生命》;云南省开创了“三生教育”,编写《生命・生存・生活》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吉林省成立专门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省内外生命教育的专家学者、吉林省优秀中小学知名骨干教师和生命教育的教科研人员,反复研讨修订,开发学校《生命教育》系列教材和读本。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成为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有力工具。

二、隐性课程的开发

(一)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全体教育者的共同使命。依据《纲要》的规定:中小学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学科教学有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历史使命。各门学科的学科特点明显,针对性较强,其教育内容、教学活动中蕴含了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教师可以捕捉到渗透生命教育的结点,精心设计,创设不同的情景开展教学,使课堂成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例如: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文以载道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进而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学会欣赏生命之美,尊重生命之坚,让生命更有张力;音乐美术学科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美,享受美,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敬畏生命,让生命更有魅力;体育教育更直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让生命更有活力。

(二)利用实践活动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认识过程,但靠言语的说教效果是单薄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校倡导体验式的生命教育,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去遐想,去探寻,在体验中了解生活环境、生存状态、生长规律,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坚强;理解他人的生活处境,进而学会体谅他人,学会与人相处;了解生命的奥秘,进而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例如“雾霾天气”的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雾霾的形成、危害、防治的方法等;在“法庭审判旁听”的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犯罪分子的忏悔……这些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关注生命、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告知,使他们学到了安全知识,增强了生命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的能力。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感悟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小记者训练营、仪式教育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会体验、诠释和选择,并形成有关生命的价值判断,从而感悟生命的丰富多彩和无限价值。

(三)配合家庭教育进行生命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主要组成单位,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孩子的生命教育问题不断地警醒大家: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造成问题学生的主要成因。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填补家庭生命教育的空白,让生命教育如同“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家”。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成长旅途中伙伴,广泛接触社会,参加不同场合的社会活动,具有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我校经常利用寒暑假,让家长和孩子共同种植一株植物,可以是豆子,也可以是小树等,让学生深切感受生命生命兴衰的过程,从而唤起孩子们生命意识。现在的孩子对网络游戏沉迷,加上一些玄幻穿越等网络文学的误导,他们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次葬礼,让孩子认识到死亡不是游戏,也不可怕,它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必然归宿,正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引导孩子去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现象,了解新老更替是一切生命的规律,启发孩子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从而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成全生命。

篇6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作为美丽生命的倡导者,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据自身和课程特点,结合小学生爱模仿的心理特点,深入挖掘有效资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关注、关爱、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关注 生命 教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借保尔・柯察金之口阐述了生命的意识和价值。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也同样写道:“生命诚可贵。”在教学中要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充分利用生命教育的资源,教育学生尊重、热爱、保护生命。

一、利用教师自身的正面影响是学生良好心态形成的基础

用情感感染学生。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可以直接感染学生。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用评价鼓舞学生,让学生觉得上课也是“有意思”的。在教学中,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表现冷漠,攻击性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丧气和郁郁不乐……”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要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多角度、多层面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落在后面时,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一个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

二、捕捉文本中生命教育的阅读资源是树立正确生命观的主要途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惨遭奇耻大辱,身废名败。但是他忍辱负重,执着于信念,终于著就信史照耀尘寰,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精彩的文学经典《史记》。鲁迅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是赞颂作品,更是褒扬作者司马迁。学生就会明白,完成《史记》是司马迁善待生命的最好回报。在《海伦・凯勒》一文中,借助海伦・凯勒的人生作为一个典型,不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憾与启迪。三天,在作者眼里等同于全部生命。三天对于正常人不是很平常吗?健全的人还会让平常的日子总是平淡吗?

关注生命内含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如《微笑着承受一切》叙述的是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17岁那年参加在美国纽约长岛举办的友好运动会,不幸因脊髓严重挫伤造成瘫痪,治疗期间,桑兰以微笑征服了大洋彼岸的人们。文章的3―6小节重点讲了桑兰的坚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物品质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l.桑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却没掉一滴眼泪,令队友感动。2.桑兰配合医生治疗时,忍着剧痛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令医生感动。3.桑兰纤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时,她总是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令周围的人感动。4.无数关心她的人面前,桑兰总是带着动人的微笑,令所有的人感动。这样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就沿着这四个句子铺设的心路一步一步走进这位坚强的小姑娘。桑兰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感动了队友们、感动了医生和周围所有的人。此时此刻学生感动了,他们对我说生命是宝贵的,人不应该向命运低头,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也让学生领悟到充满人性的情感。

三、搜寻生命教育的话题习作教学是再塑学生心灵的又一途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关生命的问题,以“生命”为主题的研究性写作,从而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曾经,有的学生这样写过:仙人掌生活在炎热沙漠中,在沙漠这种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居然能以它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我不得不说仙人掌真的很伟大,它有着很多常人无法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毅力。在生活中,我们好比在沙漠中奋斗的仙人掌,或许遇上严重缺水,或许遇上沙尘暴,然而我们都不能退缩,学习仙人掌吃苦耐劳的精神,勇往直前。有的学生这样写过:一只蚂蚁,在最危难的时刻,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勇往直前。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都这么热爱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人类,不是应该更加珍惜生命吗?

四、举行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广阔天地

篇7

生命教育一经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比如,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即提出了所谓的“呼应课程”,以顺乎学生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日本针对青少年浪费、破坏、自杀、杀人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我国的港台地区更是掀起了一股生命教育的热潮。如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曾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实施和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在开展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生命教育下定义。有教育学家说,“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又如台湾张振成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从社会文化的生活体验,激励服务人生,实现自我”,“从精神心灵的探索,启迪珍爱生命,发扬善性”。

那么,我国在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在哪里?

先看这样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意外伤害造成的非正常死亡已经成为危及中小学生生命的首要原因。根据我国首次自杀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青少年为何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何他们会对自己的生命如此轻率?令很多人困惑。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造成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导致中小学生不堪各种压力而轻生的重要原因。

不论孩子们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自杀,但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暴露了我们教育中“死亡教育”的空白和无力。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回避死亡这个题目,我们的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不敢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中学的教育有一条原则,那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他可以是贫穷的,也可以是一个文盲,但他不能不懂得做人最起码的道理,这是最关键的。如果失去这一条,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出让人不可理解的事情。由此看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到非抓不可的时候了。

生命教育内容应该作为学校和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发展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关怀。

开展生命教育的浅层意义可以说是为了帮助学生爱护生命,让学生打消自杀的念头、降低校园暴力的产生,虽然这些问题并不是教育单方面可以解决的,但毕竟开展这样的课程,会让一些学生懂得一时的冲动将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终身的遗憾。

篇8

关键词:小学,小学德育,德育模式,“三・三”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1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一些不良思想走进了校园,波及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主义等在学校蔓延,学生的品德日益下降实在令人担忧;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观念薄弱,法治意识观念欠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如何按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呢?首先,从儿童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对生命的感知、对生活质量的体验来看,小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缺乏本质的理解,在一定存在认识的偏差;他们不理解生命的责任、生命的脆弱及生命的短暂,因此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唤醒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变得十分紧迫也十分必要;其次,小学生很容易受周围言行的影响,辨识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对小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真善美观,让其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最后,由于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出现了诸如公民角色意识淡薄、道德自律意识缺乏、法治自觉意识缺失、权利义务意识模糊等一些令人担忧的的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生中扎实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优化小学生个性品质,充分释放其巨大潜能,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的“三・三”德育模式。

二、“三・三”德育模式的内涵

“三・三”是指三个三,即德育的三个内容,三种形式,三个维度。

(一)三个内容

学校德育三个内容是指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点,灵魂教育是核心,公民教育是落脚点。

1.生命教育

包括身体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技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唤醒珍爱生命意识。

2.灵魂教育

包含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其中善的教育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和内在德性养成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善”的向往和遵从。美的教育内含审美情感教育、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及创造性的教育,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追求诗意人生和审美化人生。

3.公民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以及民主法治意识和民主参与、守法维法能力。

(二)学校德育的三种形式是体验式德育、人文经典诵读、常规德育。

1.体验式德育

体验式德育是我校首创的一种德育形式,其具体做法是,将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的有关内容整合成十二个主题,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人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面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治能力。

2.人文经典诵读

由学校自主开发人文经典教材六册(每年级一册),每周开设1~2节经典课,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诵读经典,并编排了经典操,组织开展各种课余经典诵读活动。

3.学校常规德育

学校常规德育范围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一日常规”来统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如衣着礼仪、环境卫生、课堂纪律、集会、就餐、就寝秩序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德育的三方面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强调每个教学内容都应与人的生命、灵魂相连,教师应拥有丰富的生命趣味和健全的人格精神,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课本知识”所承载的情感、意念、思想、文化的深刻洞察,对学生具有爱心、智慧的生动引领;三是抓班级自治、学校自治;四是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每月主题德育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德育的三个维度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全员育人

学校全体教职工及所有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负有育人的责任,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2.全程育人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体现育人的功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堂同时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助力。

3.全方位育人

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沟通联动形成合力。

三、“三・三”德育模式的实施

根据赫山实验学校的“三・三”德育模式的实践,提出了5种实施途径。

(一)学科教学渗透

它是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涵盖课堂、课间、课后的全过程。以班团(队)课为引领,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其他科目课堂相联动的德育渗透是课堂德育的有效载体。班(团)队课既与学校保持德育联动,又有自己班级的独特风格和德育创新。品德与生活、思品与社会、思想政治等课程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课。寓德于教,紧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总要求,遵循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规律,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是我校德育专业课的方向。加强各学科的德育联动是课堂德育中更不可忽视的。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维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升华我们的德育功能,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要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适时、有效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以二课堂活动为补充,是拓展德育的有效方式。学校通过建立田径、篮球、足球、萨克斯、葫芦丝、声乐、舞蹈、书画、象棋、播音主持、科技、信息技术、快乐英语等兴趣小组开展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自信,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二)德育活动

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一般是指学校(班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活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对学科和活动课程的界定:即活动或活动课程(相对学科课程),设置早操(升旗、周结等)、班团队会活动、体育活动、科技艺术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活动等,它对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家校企三位一体联动

就是在学校育人的基础上,调动家庭、社会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网络。

通过设立“家校联系本”,建立“家访制度”和“家长学校”,将德育空间拓展到家庭。“家校联系本”,做到和之间学生每日有交流,天天都有反馈。“家访制度”,做到每期访到每一个同学,重点关注后进学生。“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家教讲座、家长信箱等形式畅通家校交流渠道,使教育不脱节,德育渗透不缺位。

在学校、家庭育人的基础上争取社会老革命、老党员、老模范“三老人员”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道、进社区、入媒体等),弘扬社会正气,倡导公平正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衔接的德育网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大计,立德为本。德育之路任重道远,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永不停息地思考、探索、实践!

(四)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赫山实验学校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少先队鼓号队”、“华茂文学社”、“英语角”等社团,

学生自主参加,教师、家长顾问指导,学校提供场地、指导、宣传协调,正确引导。在社团的目标和具体活动中,体现学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情趣。

(五)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必经地,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推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每学期可以进行关于道德建设的专题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组织开展并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三・三”德育模式的意义

“三・三”德育模式的创立与实践,解决了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泛化、狭化、空洞化及说教式的弊端和误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是德育内容的本真化与基础化。从儿童真实的生活出发,遵循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基本的做人品质,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基。其次是德育形式与方法的人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不再是无力无效的“说教、强制、灌输”;最后是德育环境的融通化。德育渗透到整个学校环境、各项活动和各科教学中,学校成为德育大课堂,育人成为学校全体人员、家庭、社区、社会的共同事业。

参考文献:

[1]王荣华,沈宏,孙卫兰,周桂凤,蒋美华.对小学生进行珍爱

生命教育的研究[J].小学德育,2004(4).

[2]袁利平.我国学校公民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J].教育与

人才,2006,(1):36-37.

[3]谢慧.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德育网络初探[D].福建师范

大学,2002.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命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生命教育应贯串在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渠道。

伴随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已处于一个知识裂变的时代,生命问题己经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希望能够充分关怀、呵护生命,感受、体验生命,创造、超越生命。时代对生命的呼唤必将“回声”在我们的教育中,教育也必将回归生命,回归人的发展中。因此开展生命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开展生命教育,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的紧迫性、必要性

1、人类的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如对自然资源滥砍滥伐、无序开采、工业三废,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等,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直接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核战争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生命的存在。我国1999年的百年罕见的洪水灾害和近两年北方沙尘暴肆虐以及现在被高度关注的雾霾,都是植被被严重破坏所造成的恶果。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不尊重和关爱植物、动物的生命。

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这使得部分学生心理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心理问题的产生。青少年中他杀与自杀现象严重。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南京大学某学生把狗放在微波炉内观察事件”、“南京某校高二学生周某因发现自己的宠物狗被送人,而吃40余片安眠药自杀”“小学生玩LOL连输60场欲轻生”等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一些学生对生命愈来愈冷漠,冷酷。这也无不显示出生命教育的缺失。

以上事实表明,增强人类的生命意识是一项非常重要,又十分紧迫的工作。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二、生物教学对学生完善生命意识,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的学科优势性

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只有认识和掌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重、关爱生命。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它学科的影响很大。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形成健康人格具有关键性作用。国家颁发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要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生命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的健康心理。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本身蕴含着大量生命教育的素材,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珍爱生命及环保意识等方面具有直接作用和显著的优势。中学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时刻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又与人文学科沟通、融合,顺应社会、学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较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

三、抓住生命教育的契机,健全学生心理健康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心理。

生命教育起点是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生命出现以后,以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拥有高智慧,高级情感的人的出现――更体现了生命的伟大。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其它星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地球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珍贵的、伟大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敬畏。在讲授“生命的起源”时,给学生充分展示生命孕育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生命产生的艰难,只要出现一点问题,生命体都不可能孕育成功,因此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爱;特别是在“人的生殖”的学习时,使学生意识到,我们是几十亿分之一的优胜者,我们的生命是受精卵在母体内通过近10个月的培育后才产生的,在这10个月里,母亲是很辛苦的,在生产的过程中,母亲是忍受了难以想象的疼痛才把我们产下,并且在生产中,母亲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的生命。从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奇妙,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心理意识。

2、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心理。

本世纪以前人们还沉浸在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和从大自然摄取越来越多财富的激动心情中;但一夜醒来,忽然发现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所蕴藏的资源是有限度的,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永远是养育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发展的最后界限。我在教授《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心理。在探究完《种子的萌发》的实验之后,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内容在课下延续,把这颗发芽的种子种在花盆里,继续培育,认真写观察日记,自己记录一个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体会生命成长的艰难,通过亲身观察和记录,真正明白生命的可贵,从而在心理上认同每一个生命的不易。

3、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心理。

篇10

一、中学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生命教育勃兴于西方学界,20世纪70年代后传入中国。在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民间组织的重视和推动下,各种有关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主题活动蓬勃兴起。其中,辽宁省教育主管部门于2004年12月全面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系统工程,规定生命教育从此成为该省中小学教学的必修课程。上海市教委和科教党委于2005年6月联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试图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生命教育。[1]但总体而言,在具体实践层面上,与理论研究的如火如荼形成较大反差的是,生命教育并未在操作上取得应有的突破。笔者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

1.社会整体文化氛围漠视生命

近年来,中小学生受媒体、网络游戏和影视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在那些网络自杀游戏及暴力影视中,青少年的生命是可以随便被侵犯的。而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渲染式、煽情式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起到了误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媒体报道自杀新闻事件时,很少提到怎样科学地获得救助信息、有哪些救援机构及怎样应对自己的心理危机等正面和科学的救助方法。可以说,整个社会大环境对生命的漠视是导致中小学生不珍爱生命的重要根源。卫生部在2006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这为加强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2]基于上述背景,我国中小学急需开展生命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其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

2.功利化的教育理念

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学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工具。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是作为工具和手段出现的,教育活动服从于高考和就业等实用的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以分数为重、升学为主,考试成为教师的法宝,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以至于为了获得高分,学生一头埋在书本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在此背景下,课程内容设置瞄准就业市场需要,课程安排首先要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数量与时段,其他课程要么被简化、要么被安排在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段甚至是自习时间。[3]可以说,工具化的教育理念是桎梏我国生命教育实践的主要障碍。

3.作为教育主体的化学教师素质欠缺

生命教育让青少年学会尊重、敬畏生命,懂得尊严和爱,一定要融汇在日常生活实践的点滴之中。这就需要执行生命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生命情怀,并且用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去提升、感化和引导学生。如果教师自身都不具备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命意义的体悟并发挥生命价值的功能。从目前状况看,生命教育主体在自身素质方面存在欠缺,如部分教师功利心较强、责任心缺失、不关心学生、不安心教育、自身价值观不明确等。不能简单地将教师素质的欠缺归咎于个人,这既有教育者本身的问题,但更是由特定发展阶段和体制机制造成的。[3]

二、在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超越传统化学教学知识本位

一般而言,知识和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中心,或者说,知识的价值是首位的,情商、能力、生活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化学教育的问题正是在于过分强调化学知识的传授,教师仅为传授知识的“教”而工作,学生在确切的意义上仅为掌握知识的“学”而活。这种教学法忽视了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潜在性,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在场”及其整体发展的关怀。我们认为,生命化教育并不忽视知识传授,它只是力图使逻辑化、体系化的知识与新的生命主体创思、立命(确立生命的新向)的生长点相契接,由生命化既有的知识而拓辟出另一种格局的生命的深度。[4]

2.在化学生活化教学中引领学生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品质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利用与化学课堂知识密切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事件、现象进行生命教育。如,“雷雨可以发庄稼”“瑞雪兆丰年”等自然现象都是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为生命本身的存在提供物质保障。还应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命伤害事件,如冬天使用煤气热水器造成的死亡事件、新装修房子的中毒事件、误食工业用盐的中毒事件等,这对保护生命是非常必要的。再如,香烟对人有很大的危害,教师可以当场检验吸烟的后果,揭示吸烟和被动吸烟的危害,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抵制烟草的诱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3.提升教育主体素质,开展相关培训

教师的生命情怀对生命教育实践有重大的影响,所以如果要高质量地践行生命教育,就必须提升中学化学教师的生命质量,实现教师“作为人的真实生命的复归”。[6]笔者认为,除了借助一些学术团体和基金会举办的生命教育培训和研修班外,教育系统主管部门也应该多出台一些政策,建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基地,要求各学校选派一定数额的化学教师接受训练。培训的目标是要使化学教师具备下列素质:(1)爱。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它不仅是一种能力和一种品质,而且更是一种生命力。(2)洞察与反思。即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要能够敏感地洞察自己以及学生的生命状态,有效地捕捉教育机会。(3)赋予教育生活以生命活力。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富有生命活力的教育对话。教师应活化教材。(4)自我成长。教师不仅应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发展的自我成长机制的能力。[7]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相关的人员培训和教学条件都还很不到位,加之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导致生命教育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生命价值将逐渐回归,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随之不断上升,直至其成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逻辑出发点。坚信生命教育的价值,推进生命教育事业,提升生命教育的层次。[3]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努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4).

[2]张瑞平.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教育探索,2012(6).

[3]朱晓明.略论当前生命教育推广之困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

[4]王愫懿.生命化教育理念对化学教育的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

[5]房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