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征地赔偿条例范文
时间:2024-01-23 17:4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征地赔偿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以下4个阶段,即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的研究报告、初步的设计与技术施工设计;而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规划计划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预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移民安置实施。两者在程序上虽有较大出入,但其主要任务一致,即:确定工程所需征地以及移民的范围、调查因征地而影响的具体人口数量、国民经济对象的经济损失;评估项目可能会对社会、周围环境及周遭地区造成的影响;论证工程的建设方案与规模是否合理;制定详细的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开展农民移民安置工作;改建并恢复专业项目;处理工业企业迁建;规划与设计与项目相关的防护工程;清理水库库底;编制年度计划与总进度计划并实施;估算建设征地所需的移民补偿等。
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针对移民安置规划的设计工作,在不同阶段,虽设计内容基本一致,但在处理淹没对象时,其设计的深度是不同的。在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其主要包含了如下内容。(一)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工作主要包括:确定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征地范围;调查所需征地范围内的实物、移民区及移民安置区内的经济社会状况、承载环境资源的能力,移民安置规划设计的一切工作均需围绕已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来进行。(二)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必然会涉及到洪水、泥沙淤积等内容。为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应合理设计水库淹没处理标准内容,制定合理的泥沙淤积年限,精确计算水库洪水回水量、风量爬高值及船行波的影响。(三)影响预测及复核。水库淹没所影响的处理范围应由水库回水计算成果对其影响的预测成果来确定。若该项与第(二)项工作满足设计阶段所要求的深度,那么在此项工作完成后,下阶段只需进行必要的复核便可。(四)水库淹没区与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调查。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需对项目所涉及的水库淹没区与移民安置区做好经济社会调查,评估水库淹没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求水库淹没所影响的区域人民应以村或组为单位,共同调查样本并搜集相关资料;移民安置区内的人民则以乡、村为单位,进行样本调查并搜集相关资料。(五)针对工程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分析淹没对象的重要性、对工程的建设将造成何种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三、建设征地补偿投资
(一)征收耕地需按相应倍数进行补偿。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条例》规定,应取被征收耕地最近3a的平均产值,按照其平均产值给予16倍的补偿。但同为水利水电工程,在大型城市中的饮水工程、灌区工程与防洪整治工程中,所占地所采取的赔偿仍然以16倍作为标准。这样的赔偿标准难免造成农民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公路工程、铁路、高铁工程等工程占地的赔偿标准远远高出水利水电工程的赔偿标准。同时,根据《条例》所涉及的内容,水利工程占地失地农民将无法享受后期的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工程建设征地区与移民安置。区耕地的经济产出有较大的差异根据相关《条例》规定,若工程建设征地区域耕地经济产出与移民安置区耕地的经济产出存在较大的差距,则低于部分按安置区耕地的年产值计算并给予土地使用经营权的费用,这对生产安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三)关于移民搬入新址建房问题。据相关《条例》规定,被占用住房的补偿标准应按照原住房的房屋结构,以现在的物价水平进行计算后给予相应的补偿。这样,大多数农民为获得与原住房面积相等的新住房,更难以恢复生产,这对移民工程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移民工程安置项目时,为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应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做出与村镇发展相适应的规划,并围绕移民生产安置规划标准进行移民安置新村的建设。
四、结语
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工作,需把握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为工程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
作者:刘占兵 单位:河北省迁西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篇2
办理不动产权的好处:
1、可以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是允许的,但是一定要有不动产权证,银行才认可;
2、可以入股分红。通过不动产权证,可以入股当地合作社和企业,获得不少的分红;
3、可以依法转让房屋。在没有取得不动产证的情况下,即使是本村集体成员的房屋转让行为也是不合法的;
4、可以获得征地赔偿。在面临宅基地被征收的情况下,只有在具备不动产证权证的条件下,才能够拿到合理补偿;
篇3
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节约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维护土地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买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全面规划,加强管理,保护土地资源,严禁乱占耕地和滥用土地。
第四条 在土地管理、开发、利用、保护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由有关的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五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境内的一切土地。
第二章 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进行土地调查统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粮、棉、油、菜基地保护区,除特殊情况外,不准占用。
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在耕地上建果园、挖鱼塘。
第七条 省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年度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严格控制,不得突破。
第八条 按照规划开发国有荒地、荒山、河滩、滩涂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由用地单位或个人提出书面申请,逐级审查上报。
五百亩以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五百亩至一千亩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
一千亩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发给土地使用证。
鼓励农村居民按照规划承包开发集体所有的荒地、荒山和闲散土地。
第九条 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改变用途。
第十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规定收回的土地,按照征地审批权限报经批准,可有偿划拨给符合征地条件的单位使用。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也可暂借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耕种,国家需要收回时,只补偿青苗费。
第十一条 依法报经批准占用耕地建房或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二条 乡(镇)村兴建商品房占用土地,应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和非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并按规定报批。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申请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购买商品房的单位,须持有经批准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指标。
第十三条 砖瓦窑生产用土占地,应按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权限报批。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砖瓦窑生产应充分利用荒丘、荒坡和荒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根据恢复土地耕种条件的要求合理设计取土范围和取土深度,用土后必须负责恢复土地的耕种条件。
个人或合伙不准占用耕地建砖瓦窑。
人均耕地八分以下的村庄,不准占用耕地新建砖瓦窑。
第十四条 严禁荒芜耕地。
建设单位办理用地手续后满一年不开工的,农村居民承包的耕地和自留地连续两季不耕种的,以荒芜土地论处。
不准采取挖坑、打场等手段变耕地为非耕地。
第十五条 农村居民不准在自留地、承包地上建房、葬坟,挖地卖沙卖土。
农村居民应在村民委员会指定的土地上采土。确需在耕地采土的,必须挖取生土,活土还田,恢复耕种。
第十六条 城乡建设必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
城市建设应安排旧城改造,建房应向高层发展;乡村建房应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提倡建楼房。
第十七条 因采矿、采水、排污和其他人为原因破坏土地或造成损失的,有关单位必须进行整治或支付整治费,并给受损失者以相应的补偿。
第三章 国家建设用地
第十八条 列入国家和省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或者经批准的国家建设项目,需占用土地的,应依法征用或者划拨。
被征用或被划拨土地的单位应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第十九条 征用、划拨土地审批权限:
征用、划拨耕地三亩以下,其他土地十亩以下的,由县、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并逐级上报省土地管理局备案;
征用、划拨耕地十亩以下,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下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土地管理局备案;
凡在经国家批准的经济开放区范围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征用、划拨耕地二十亩以下,其他土地五十亩以下的,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批准,报省土地管理局备案。
超过上述限额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条 征用、划拨土地程序:
(一)用地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征地、被征地等有关单位签订征地协议,并填报建设用地申请书;
(三)用地单位持有关批准文件、建设用地申请书、征地协议、总平面布置图或建设用地图,按批准权限逐级报批;
(四)征地申请被批准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勘测,并根据建设顺序和工程进度一次或分期交付使用;
(五)办理批准征用手续后核减耕地亩数。
第二十一条 跨县、区的铁路、公路和输油、输气、输水管线等建设征用土地的,可以分段报批。
改建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旧场地。确需征地的,应持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改造方案和年度计划,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部队从事自给性农副业生产,可按本条例第八条规定征用或划拨一定数量的荒地、荒山、河滩、滩涂,自行开垦,不得征用耕地。
第二十三条 县属以上良种场、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所需生产试验田,可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合同。确需征地的,应按规定报批,不核减耕地亩数,不得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并由用地单位缴纳农业税。
第二十四条 施工或勘察设计单位,确需临时占地的,应与被征地单位签订合同,经市、县人民政府核准。
临时占地,占用时间不得超过二年。确需延长时,应按照征地审批权限报批。
抢险、紧急军事行动用地,可先使用,然后办理补偿和占地手续。
在临时占用的土地上,不得构筑永久性建筑物。
第二十五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城市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兴办联营企业,需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可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规定征用,征用后的土地归国家所有,联营企业享有使用权。也可按照协议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联营条件,由联营企业申请,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联营企业有土地使用权,负担农业税。土地所有权仍属原集体单位。
第四章 矿山用地
第二十六条 矿山建设用地,应贯彻节约土地的方针,搞好用地规划设计。需要征地的,按国家建设用地审批权限报批。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对煤矸石、尾矿、废石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占地。
矿山企业排放上述废弃物,应同填沟、造地、修路、筑港相结合,加以利用。
利用上述废弃物,有关矿山企业应予免费。
第二十八条 已征用的矿山塌陷区、矸石山、尾矿坝、迁村旧址等占地,国家暂不使用并能恢复耕种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借给村民委员会安排耕种,其全民所有的性质不变。
第二十九条 因采矿造成集体所有土地塌陷的,有关矿山企业可按矿产物的年产量提取整治费,交市、县人民政府用于塌陷地的整治。整治费的提取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不能恢复耕种的塌陷地,有关矿山企业应给予一次性补偿或办理征地手续,然后安排改造利用。
第五章 乡(镇)村建设用地
第三十条 乡(镇)村建设应当按照因村镇制宜,改造旧村镇,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土地,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规划。农村的建设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城市规划区内的村镇建设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一条 乡(镇)村兴办企业,应首先利用现有设施和非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乡(镇)村企业建设应符合村镇规划,占用土地须持县以上计划部门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和有关批准文件,向县、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按征地的审批权限办理手续。
不同行业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乡(镇)村企业用地标准,由省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三十二条 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按征地的审批权限办理手续。
第三十三条 农村个体户或合伙兴办企业,应首先利用自有的房屋庭院。确需占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须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同意,签订土地使用合同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按征地审批权限报批。停止使用后,交还集体,并负责恢复耕种条件。地上附着物可作价交集体或自行拆除。
第三十四条 农村居民需要宅基地,由本人申请,经村民讨论,村民委员会同意,使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使用耕地和其他土地的,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五条 农村居民建设住房,每处宅基地用地标准:
(一)人均耕地一亩以下(含一亩)的村控制在二分以内;
(二)人均耕地一亩以上的村控制在二分五厘以内;
(三)坝上地区控制在三分五厘至七分;
(四)山区村民占用荒山建房,可参照坝上地区标准执行。
第三十六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允许申请宅基地:
(一)农村居民户,除身边留一子女外,其他子女男到女方落户或女到男方落户,确需另立门户的;
(二)农村居民户人口超过本村居民户人口平均数一倍确属缺少宅基地的;
(三)集体经济组织招聘的技术人员要求在当地落户的;
(四)回乡落户的离休、退休、退职、退伍的干部、职工、军人,确实无房居住的;
(五)回乡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
第三十七条 农村居民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划给宅基地:
(一)年未满十八周岁的;
(二)男到女方落户或女到男方落户,一方已立门户的;
(三)原有宅基地能够解决子女另立门户需要的;
(四)出卖或出租住房的;
(五)超计划生育的。
第三十八条 由于买卖房屋而转移宅基地使用权的,由买房户按申请宅基地的规定办理申请、批准手续。
农村五保户、外迁户等腾出的宅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收回。
第三十九条 回原籍落户的离休或退休的干部、职工和军人符合申请宅基地条件的,应优先安排。
回乡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安排宅基地可适当从宽。
第四十条 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无房居住,需要使用集体土地建住宅的,应按照城镇规划集资统建,并按国家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报批和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
第六章 补偿和安置
第四十一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用地单位必须支付土地补偿费。
(一)土地补偿费的标准:征用集体所有耕地以及果园、苇塘、鱼塘、藕塘按其年产值的四至六倍计算。征用林地按当地中等耕地年产值的二至四倍计算。征用其他非耕地,按当地中等耕地年产值的二至三倍计算;
(二)年产值的计算:耕地、苇塘、鱼塘、藕塘按被征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计算,果园按被征地前四年平均年产值计算。价格按实际定购价和议价分别计算。秸秆按粮价的30%计算;
(三)被征土地上的青苗、林木、果树、房屋及其他设施等原有附着物补偿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四)国有土地已有使用单位的,实行有偿划拨,其补偿费标准由设区的市、县和县级市规定。
第四十二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用地单位除支付土地补偿费外,还应支付安置补助费。
(一)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
(二)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二至三倍;
(三)每亩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倍;特殊情况需要提高安置补助费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每亩被征用土地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额,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十倍;
(四)征用没有收益的土地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五)输变电工程的铁塔用地,其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本条例规定的标准执行。电杆、测量标志占用耕地只付一次性的补偿费,不办理征地手续。
第四十三条 地方公路及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征用土地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四十四条 临时占地按该地年产值给予补偿。影响一季补偿一季,影响一年补偿一年。占用期满,由用地单位负责恢复耕种条件,或按所需工作量支付整治费。
第四十五条 征用城市郊区、工矿区、县城城关的菜地,除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外,还应缴纳每亩五千元以内的新菜田开发建设基金。
第四十六条 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被全部征用,又不能异地安排所需耕地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将农业户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
被征地单位,一年收获两季人均耕地不足二分或一年收获一季人均耕地不足三分,国家建设征用耕地后,口粮不能自给的,由国家定量补差。
第四十七条 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出现的多余劳动力,由被征地单位用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发展农副业生产和兴办乡(镇)村企业等途径加以安置;安置不完的,可以选送符合条件的人员到用地单位或其他单位就业,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该劳动力的单位。
第四十八条 乡(镇)办企业占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可参照本条例征地补偿费标准,给被占地单位以补偿,并须妥善安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乡(镇)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支付补偿费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十九条 依法报经批准占用耕地建房的农村居民,应按年产值的二至三倍向集体支付一次性的土地使用费。
超过用地面积限额的,应限期退回。逾期不退的,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按每年每平方米二至四元征收土地使用费。
第五十条 农村个体或合伙企业占用集体所有土地,每年应按照土地年产值的二至三倍向集体支付土地使用费。
第五十一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划拨国有土地,临时占地和乡镇企业用地,由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统一承办,用地单位应按规定向承办机关缴纳土地管理费。
第七章 土地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五十二条 县以上各级土地管理局是同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内的土地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土地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委派。
第五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土地调查、登记和统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土地管理档案;
(三)制定土地复垦、开发和保护计划;
(四)参与建设项目的选址和设计会审等工作;
(五)管理各类建设用地的征用、划拨、审查和报批工作;
(六)检查、监督土地利用情况,做好协调工作;
(七)查处违法占地案件,会同有关部门裁决土地纠纷,办理奖惩事宜。
第五十四条 土地管理工作人员要严格执法,秉公办事,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徇私舞弊,不得弄虚作假。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侵犯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由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犯,并由肇事者赔偿因侵权行为而造成的损失。
第五十六条 对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乡(镇)村企业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每平方米十五元以下的罚款,对非法占地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农村及城镇居民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以及超过批准的用地数量,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没收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以行政处分。
第五十七条 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其协议或合同无效。对非法所得予以没收,对在该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并可以对双方各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当事人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的,还应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八条 乡(镇)村非法建筑并出售商品房变相买卖集体土地的,除没收非法所得外,并可以处以非法所得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征用、占用耕地或承包耕地荒芜满一年的,利用挖坑、打场等手段变耕地为非耕地的,按该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由土地管理部门罚收荒芜费。连续荒芜两年以上的,加倍罚收荒芜费,并限期恢复生产或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第六十条 征用、划拨土地双方长期达不成协议的,由省辖市、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裁决。
被征用或被划拨土地的单位拒绝、阻挠土地征用或划拨的,责令其交出土地,其行为构不成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当事人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可以给予行政处分。
被征地单位不得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征地单位提出额外条件。超过规定索取或支付的征地费,由土地管理部门予以没收。
第六十一条 临时占地期满不归还的,除责令用地单位限期交还土地外,并按非法使用土地每平方米处以5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农村居民在自留地、承包地上建房、葬坟,限期拆除所建房屋,恢复地貌。
对未经批准在耕地上建果园、挖鱼塘的,限期拆除,恢复地貌。对在自留地、承包地上挖地卖沙、卖土的,限期恢复地貌,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五百元以内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 不按规划开发、使用土地,造成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的,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以五百元以内的罚款。
篇4
这显然是徒劳的,尽管翟建福还能穿梭在平整的柏油马路上,清楚地找到自己曾经住过的那个院落现在坐落在哪家工厂的哪个位置,但这里已经不再是他的家,他的家早已经被钢筋和混凝土淹没,连同他的身份、权益甚至存在。
和翟建福同命相连的是果木园村其他25位村民,从2005年湖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建设,他们便交出了属于果木园村所有的1000余亩土地,可换回来的却是每亩300~400元的青苗款,以及并非每家一套的安置房。
一夜之间,他们成为了这繁华世界的“孤儿”――失去世代耕种并赖以为生的土地,被剥夺了果木园村村民的身份和权利,数千万元本应属于他们的补偿款去向成谜。
围绕着地方政府违规征地,侵害失地农民权益,26位村民进行了长达8年的抗争,一路将行政复议官司打到了国务院法制办。“国家不会抛弃我们。”翟建福始终如此相信。
被“欺骗”的村民
果木园村位于湖州城区的西南方,其前身为吴兴县弁南公社果木园大队。据翟建福介绍,上世纪70年代,果木园大队有100多人,因该地处于丘陵地区,经常有洪涝、旱灾发生,许多村民都迁到了外乡。到2005年,果木园村只剩下27人。
曾经的村会计钱正乐告诉笔者,之前果木园村的村民靠着种桃子等其他农作物,出租种不完的土地等方式,每年能有七八万元的收入,生活平静安逸。
有关果木园村的记忆最终定格在了2005年,彼时,湖州市经济开发区开始建设,果木园村和周边的其他两个村被列入土地征收范围。
开始征地时,果木园村所属的杨家埠镇政府下达了征地通知,镇政府则对村民表示,“早搬有奖励,政府是不会亏待你们的,搬迁结束后,征地的补偿再下发给你们。”钱正乐说,“征地的前一年,镇干部以借用的名义拿走了村里的公章。再后来,连一式两份的拆迁协议也被收走。”
按照镇政府的要求,村民交出了果木园村的集体土地。根据果木园村村民持有的《浙江省湖州市山林所有权证》《湖州市国土局分村土地面积表》以及村民签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显示,果木园村共有林地461.8亩,基本农田239亩,其他耕地、工矿用地、零星开垦面积等400余亩,集体土地总面积为1100多亩。
然而,在经过了一年的等待后,村民发现,镇政府所许诺的赔偿竟然是“一纸空文”,直到目前为止,果木园村民几乎分文未得。
笔者从果木园村附近其他两个行政村的村民了解到,当时征地的政策是每亩4万元,青苗补偿每亩4000元,失地农民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购买保险,并根据住房评估面积解决安置房。
相比之下,果木园村的村民只得到了2.3万元的失地农民保险,而青苗补偿每亩只给300元到400元,除了翟建福等几户村民得到安置房,果木园村尚有5人甚至都没有分到安置房,村民的户籍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变成了农转非。
最重要的是,每亩耕地4万元的补偿竟连影子也没看到。
被“消失”的果木园村
坐在翟建福的家中,几位果木园村的村民七嘴八舌地向笔者倾诉被征地后的苦日子,翟建福家中的寒酸便可见一斑。在这个面积将近100平方米的毛胚房中,只摆放着一些床、桌椅、柜子等简陋的生活必需品,翟建福的外婆患有癌症,母亲身患双重残疾,步履蹒跚地来回收拾着。
尽管如此,翟建福因为是果木园村唯一一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收入比其他人还高些,那些世代靠种地为生的村民因为没文化、没手艺,赚的钱还不如2005年之前种地赚到的七八万元。
迫于生计,2006年开始,26名村民开始了抗争,但之后遇到的事情让他们更加难以接受。
对于村民提出的要求政府兑现征地补偿的要求,杨家埠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湖州市其他有关部门,都给了村民同一个答案――“果木园不是行政村,土地所有权不归村民所有,因此不能得到土地补偿款。”
按照政府部门给出的说法,“果木园村民承包的土地是跟杨家埠镇租赁的,果木园土地上的居民只有耕作的权利,没有经营的权利”。也就是说,村民无权领取土地补偿金。
这让世代居住在果木园村,以果木园村村民身份自居的26个农民一下懵了头,为了证实自己的身份,以翟建福为主的几位村民开始到档案馆、规划局等多个部门查阅资料。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颁发的《统计登记证》《浙江省湖州市城区县、市行政区划表》以及其他证据材料均显示,果木园村系行政村。
此外,村民还提供给笔者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山林所有权证》《果木园承包地土地协议》等多份证据证明,果木园村村民对村范围内土地拥有所有权。
而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现在,翟建福等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社保手册、医疗卡等证件中,都清清楚楚登记着果木园村。
国务院法制办受理村民行政复议
更让村民无法接受的是,根据律师的调查,杨家埠镇以土地所有权人的身份,将原本属于村民的补偿金领取到了镇政府的名下,“按照其他村的补偿标准,这笔补偿金高达4000多万元。”翟建福说。
万般无奈之下,村民向浙江省政府递交了行政复议申请,要求撤销浙土字(B2005)第10742号批文(果木园村范围内土地批文)。
2013年9月2日,浙江省政府作出浙政复(2012)268号行政复议决定书,该决定书认定,“果木园系杨家埠镇属集体所有制的一个农业单位,并非独立行政村”“土地划分给在场职工(农民)耕种,未签订承包协议和发放土地承包权证” “申请人(村民)所住房屋属于果木园集体宿舍”“土地补偿款应留存于杨家埠镇人民政府”“维持浙土字(B2005)第10742号《浙江省建设用地审批意见书》。”
这样的结果对于手握众多证据能够证明自己权益的失地农民而言,显然无法接受。2013年,村民上诉到国务院法制办,“退一万步讲,就算果木园不是行政村,难道我们就不能得到赔偿吗?”翟建福告诉笔者,“国务院法制办已经受理,正在审理过程中。”
为了核实有关问题,笔者分别致电了多位时任杨家埠镇镇领导的电话,时任杨家埠镇党委书记,现任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的徐惠荣表示,自己对情况并不清楚,这是杨家埠镇的事,和管委会没关系,便匆匆挂断了电话。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其他媒体对果木园征地一事进行报道时,徐曾接受采访。
时任杨家埠镇副镇长的王鸠忠则表示,无法接受采访,除非管委会办公室通知。为此,笔者又赶往了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在得知笔者来意后拨通了办公室一位蔡姓主任的电话,后回复笔者说,“目前案件国务院已经受理,管委会尊重法律,不进行表态。”尽管笔者一再重申有很多问题需要核实,新闻稿件“观点平衡”,但采访要求仍被拒绝。
违规征地背后的用地乱象
现如今,经过多年的建设,经济开发区已然成为了湖州市的一颗“耀眼明珠”――行政管辖面积135.68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160家,其中市重点骨干企业18家,市优质企业10家。2010年3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2.04亿元。
这是26位果木园村的村民无法体会到的繁华,他们仅能体会到的,是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被这片繁华吞噬后的迷茫。
有专家指出,由于土地财政的推动,以及项目要求和政绩要求,土地短缺是每个地方政府都要面临的问题,在想尽办法扩大工业用地面积的过程中,随着城市的外延,政府违规占地侵害失地农民利益的事件已经屡见不鲜。
必须指出的是,在果木园村千余亩的土地中,有239亩的基本农田,这是保护级别最高的耕地。对于保护基本农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有关规章中都作出了相关规定。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该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均严格规定,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篇5
(噪声和振动等环保要求的红线外拆迁范围。工程建设中一般将距轨道外线中心30m以内的房屋都纳入拆迁范围,征地仍限于红线,京沪、沪杭等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就是按照该范围拆迁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红线外土地补偿问题,编制概算时没有计列红线外土地补偿费,但既然拆迁就要对住户进行安置,地方政府在征拆中所发生的安置用地费仍会要求铁路方承担;二是红线外土地产权不在铁路方,铁路方无法制约地上再建构筑物。铁路安全距离要求的拆迁范围。《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30号)规定了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从铁路线路路基坡脚、路堑坡顶及桥梁外侧起,城市市区不少于8m、城市郊区不少于10m、农村不少于12m。铁路保护区内不得新建建筑物、构筑物。有的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将此安全保护区距离作为拆迁范围。《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还规定不能在铁路线路一定区域内抽地下水、采砂、堆放易燃易爆品等,为此,线路两侧一些厂矿或者加油站等需拆迁或者保护的,所发生的费用是否属于征拆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也常引起异议。还要确认跨越征拆界限的厂矿企业是否需要整体搬迁。多数情况下厂矿企业只要局部拆迁就可以了,但产权人要求整体拆迁补偿,而补偿到位后却不全部拆除,造成征拆资金流失。鉴于以上情况,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征拆编制的概算费用及范围与实际实施的征拆范围及费用很难吻合,造成征拆投资控制没有切实的概算基准。
征拆费包括的类别
为保证高速铁路建设的顺利开展,铁道部与相关省市就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合作签订了“部省纪要”,该“部省纪要”是指导征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征拆工作的组织形式、有关标准、费用分担、双方的权力与责任等。如石武高速铁路建设项目河南段“部省纪要”规定:铁道部负责工程建设,河南省以征拆费用出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经双方认定后作为河南省出资的资本金计入建设高速铁路的股份。但哪类费用计入征拆费仍需详细探讨,否则很容易就出资范围产生异议。根据铁道部颁发的《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铁建设[2006]113号),铁路建设项目总投资按照不同工程和费用类别划分4部分,共16章34节,其中第一章为拆迁及征地费用。按投资构成划分,第一章包括建筑工程费和其他费2种,建筑工程费涵盖改移道路、砍伐挖根、管线防护和既有建筑物拆除后的垃圾清运,即拆迁工程;其他费为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指铁路建设征用土地应支付的土地征用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拆迁补偿费、手续费、用地勘界费等。拆迁补偿费指被征用土地上的房屋及附属构筑物、城市公共设施等迁建补偿费等,具体包括建筑物、道路、通信线路和电力线路等4个分项,电力和通信线路2个分项通称为“三电”迁改。“三电”迁改指铁路建设项目路(内)外电力线路迁改,路(内)外通信、信号、有线广播等迁改及有关设施电磁防护,无线设备的电磁防护改造以及上述迁改所引起的相关改造。“三电”迁改费用是否纳入征拆费并由地方出资容易引起争议,需在“部省纪要”中予以明确。如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部省纪要”就明确“三电”迁改费用由地方政府承担,而郑西、武广、石武等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在“部省纪要”中则明确“三电”迁改的工料机费用不在地方政府出资范围。当前征地补偿不再分为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而是按照国务院核定的区片地价给予补偿,此外还要支付青苗费和失地农民社保费。另外还需界定森林植被恢复费、林业查验评估费、压覆矿藏补偿费等是否纳入征拆费用。森林植被恢复费是指按照有关规定缴纳的所征用林地的植被恢复费用,现计列在铁路概算第十一章其他费用中的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费项下。如石武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就将森林植被恢复费、林业查验评估费纳入征拆费用,而“部省纪要”则明确压覆李梁店煤矿补偿费不计入地方出资范围。
征拆数量及标准的变化
(1)工程实施阶段地上附着物数量比设计调查时增多,有3种原因:一是自然增加(如村民盖房、新架线路等)或者设计调查时漏项,特别是有的项目如电力、通信等地下线路设计调查时更容易漏项。有的项目“三电”迁改数量超过设计调查时的1倍以上,这都需要据实补偿;二是抢种抢建,这种情况按相关规定应不予补偿,但由于抢种抢建发生在土地征用公告之前,所以,实际征拆工作中应对抢种抢建进行专项处理;三是设计变更造成重复征地,如石武高速铁路建设项目河南段北段“四电”工程需征地68处,在项目开工时就办理了征用手续,但后来因设计变更又征地26处。(2)边角地和夹心地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其费用通常从不可预见费中支出。不可预见费一般不超过征拆费用的2%,但石武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等却达到4%。对于大块边角地和夹心地,不可预见费不足以补偿,应由建设单位报铁道部另行批复。(3)补偿标准的提高。一般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土地区片地价调整造成征地补偿标准提高,按照有关规定,土地区片地价2~3年可以调整;二是城市规划区扩张造成房屋性质的变动,造成补偿标准的提高;三是房价及其他物价逐年提高,造成补偿标准的提高。(4)税费的增加。一是耕地占用税,2007年12月1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国务院第511号令),规定铁路线路使用耕地占用税标准为2元/m2;二是耕地开垦费,国土资源部规定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只能在省内解决,有些土地资源非常紧张的省市如河南省等,耕地开垦费已达3~4万元/亩;三是失地农民的社保费,标准各地不一,但逐年提高是大趋势。
征拆费用控制措施
征拆费用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分工程前期、实施期间和后期3个阶段论述征拆费用的控制措施。
1前期征拆费的控制措施
(1)要签订操作性强的“部省纪要”,商定征拆范围、组织模式、补偿标准、费用分担等,特别是对“三电”迁改、压覆矿藏、改路改渠、森林植被恢复费、耕地开垦费等要明确界定。(2)设计调查阶段应详细确定征拆性质和类别,动态确认征拆数量、面积,尤其是要确认电力、通信线路等“三电”迁改数量,厂矿企业是否整体拆迁等。(3)征拆补偿标准应明确,估算要符合实际,对特殊情况应认真核查与核算,逐一认定。(4)对线路走向和征拆范围要做好保密工作,防止抢种抢建。
2实施期间征拆费的控制措施
(1)勘察定界和附着物清点工作要同时进行,尽快完成。附着物清点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国土资源部门、县乡村各级政府、产权人现场确认签字。进地过程中如发现漏登漏记附着物,上述几方要联合到现场确认。(2)已补偿构筑物拆除要彻底。(3)进地后施工单位要守土有责,杜绝新建构筑物侵限造成二次赔偿。(4)特殊附着物要采取先协商、协商不成再评估的补偿方式。要公开招标选定评估单位,严格评估程序,避免评估结果受到外部影响。
3后期征拆费控制措施
(1)建设单位要对征拆费用及时验工计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动态控制征拆投资。(2)审计工作要及时跟上,让审计切实起到警示作用。(3)认真做好技术总结,对编制的概算提出改进意见。另外,提出以下建议:①鉴于“三电”迁改主要发生工料机等工程费用,建议将三电迁改与改移道路、管线防护等并列在概算第一章的建筑工程费项下;②森林植被恢复费是征用林地所支付的补偿费,建议在概算编制时将森林植被恢复费从前期工作费项下转入第一章其他费项下的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项下;③林业查验评估费可以明确为勘查定界费计入第一章其他费项下的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
篇6
关键词:安阳市;征地拆迁;问题;对策
当前,用地问题已成为推进“三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工业化发展需要用地,农业现代化发展也需要用地,城镇化发展本身就是城市用地不断拓展的过程。解决土地短缺和用地需求不断增大这一矛盾,征地拆迁不可避免。从总的情况看,我市征地拆迁工作是在依法的前提下,保持健康、和谐、持续的态势,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务必尽快研究解决。
1 当前我市征地拆迁工作现状
1.1 征地难、拆迁难已成社会现实
目前安阳市征地拆迁工作整体进展顺利,但征地难、拆迁难是客观现实,征地拆迁涉及面广、环节多、利益问题复杂,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征地拆迁工作经常受阻,进程缓慢,把土地征收过来以后,一些群众的思想情绪仍然波动很大,群体和个人控告的事件时有发生,多数纠纷因涉及多方切身利益,解决起来耗时长、难度大,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者被征地拆迁方对结果不满,容易引发新的矛盾,甚至出现,给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
1.2 保红线、谋发展矛盾凸显
“三化协调”发展离不开土地的使用,如何既要保持较高的城镇化率,又不能导致大量农地减少是我市面临的难题。随着我市城建三年计划大力实施,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攀升,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由于安阳的土地开发历史比较悠久,现在供开发的后备资源是越来越少。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既要保红线、又要谋发展,用地指标有限,可供盘活挖掘的存量用地不多,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更多的、大量的新增用地需要靠征地拆迁来取得。
1.3 个别被征地拆迁户要求过高已成最大阻力
个别被征地拆迁户对政策不理解,想方设法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条件,要求提高补偿价格或给予额外补偿。比如有的被拆迁户房屋不具备商业用房补偿条件,却提出要按商业用房的价格给予补偿等;有些群众未经建设规划部门批准,突击盖房,突击栽树等,为的是能向政府多要一些补偿金。内黄县浩创领秀城项目开发时,被征土地上种植的树木迟迟不让砍伐,开发企业急于工程进度,迫于无奈“放水开闸”提高标准。结果就使征地拆迁工作进入一个“谁拖到最后谁占便宜,谁先答应谁吃亏”的怪圈。有的甚至私下聚会商定攻守同盟,并屡屡以上访、群访的形式向政府和有关单位施加压力。遇到这种情况时,公检法又不得直接介入征地拆迁,显得行政手段乏力,也严重阻碍了拆迁进度。
2 我市征地拆迁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征地拆迁制度不尽完善
一是征地拆迁法律制度不健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备,特别是物权法实施以来,行政征收征用和集体土地征收等配套制度阙如。出现有法难依(物权法只规定原则,缺乏操作程序)、无法可依(没有配套法规)、旧法袭用的尴尬情况。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适用于城市范围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对于集体土地上的拆迁仍然依据《土地管理法》,这导致了同样是房屋征收与补偿,国有、集体土地不能同价同权。城镇与农村适用不同的法律法规,造成了立法和执法上的不公平。二是公共利益界定不明晰。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而《土地管理法》在没有对“公共利益”作任何界定的情况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征地范围实际未受到限制。这种对“公共利益需要”的泛化和土地用途的变更,土地使用者在土地经营上有了巨大利益空间。
2.2 补偿机制存在缺位
一是现行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补偿关系,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补偿,是根据土地原产值确定的,其主要依据是土地在作为农业用地时的价值,认为土地被征用后产生的巨大级差与农民无关,导致补偿标准偏低。农民无法享受到土地增值部分收益,而农民离开土地后便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长远的生计问题无从保障。农民的补偿期望与实际补偿款有较大差距,被征地农民在心理上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二是补偿标准不统一。通常按区域划定相应的补偿标准,实行不同的区片地价,但区域相邻处的补偿标准相差过大,会出现不公平现象,引起部分被征地拆迁户心理不平衡,产生抵触情绪。三是补偿标准弹性空间大。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费分为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其中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前三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每个需安置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偿费,按该耕地被征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计算。这两大项的总和不得超过被征收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这意味着基本补偿费存在着很大的可操作空间,具体标准不好确定。四是补偿标准不易衡量。土地的预期收益很难准确估算,弹性空间较大,也增加了征地补偿的难度。在内黄森润工艺品项目开发时,有群众称自己地里种着金蝉,每亩收益在万元以上,这就很不好衡量。
2.3 现实利益冲突易引发矛盾
一是被征地拆迁群众博弈个人利益最大化。我国目前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使一些农民对土地征用后的生活预期下降,导致群众将情绪全部集中到政府或征地拆迁主体身上,提出不切实际的后期补偿。甚至个别拆迁户存在靠拆迁致富的不切实际心理。其眼前利益受损得不到期望补偿,其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阻挠施工,集体上访、诉讼。对维权手段存在“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不正常思想,集访、群访、重复上访和故意阻工事件时有发生,而因此付出巨大代价的是行政机关疲于应诉和投入大量的拆迁宣传、动员、说服等行政成本。二是利益妥协的激励。违法建设、抢耕抢种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有部分投机者得到额外补偿,导致其他被征地拆迁群众认为有利可图,从而跟风抢建、抢种,形成“违建赔偿,越赔越建”的怪圈,进一步引发新的矛盾。
2.4 安置保障配套方案滞后
一是现行补偿安置方式单一。目前我市大多采用货币的单一方式进行安置,对于农民来说,虽然短期内有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但离开土地后便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长远的生计问题无从保障。二是安置工作滞后。安置房建设滞后,安置房的选址、设计和供给数量不足等问题,容易引起村(居)民的不满,造成被拆迁人不愿意搬迁。征地拆迁、返迁安置困难,安置房用地同样需要腾地拆迁,短时间内完成征地拆迁和安置房建设确实难以做到。三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由于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缺损,导致失地农民既丧失了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转产后,主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低素质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加大。农民失地后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的缺位,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失业,成为“上班无岗、种地无田、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
3 征地拆迁工作与“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探究
3.1 完善立法与制度改革相结合,规范征地拆迁源头
一是完善征地拆迁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有关征地拆迁的行政法规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和完善,确保相关法规与基本的民事、行政、诉讼等法律相一致。二是改革土地产权制度。重构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全面保障农村的土地财产权益。事实表明,完整的产权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使农村土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都逐步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减少土地产权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三是准确界定公共利益。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相伴的,必然是大量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如果所有建设用地全部采用征用方式转变为国有,也就意味着由政府承担全部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其复杂性和后果难以估量。因此缩小政府征地范围,减少失地农民数量,是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各种复杂矛盾的上策。凡涉及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用地,采取征地形式供地,其余经营性建设用地可采用集体土地流转的形式供地,由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房地产经营者直接交易,让农民带着权利参与工业化、城镇化,保障土地非农化后对土地收益的分享。
3.2 市场经济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着力完善补偿机制
寻找政府、征用地主体、被征地拆迁人之间最佳的利益结合点,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实现动态化调整,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当地人均收入增长幅度等情况,每2-3年对征地补偿标准进行调整,逐步提高征地补偿水平。同时,政府要通过垄断一级市场,适当降低税、费,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逐步推行统一价。坚持市场化导向,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类等将城市划分成若干片区,每个片区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在统一征地时实行区片综合地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补偿。三是征地补偿市场化。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征地主体平等协商谈判,让农民在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益,避免土地被“买断式”征占。
3.3 妥善安置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一是先安置后拆迁。在实施拆迁前,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排好被拆迁户的居住问题,包括建好安置房或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置方案并征得被拆迁户同意,防止拆迁后群众居住无着落,影响生产生活。二是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失地农民所享受的低保标准应等同城镇居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逐步提高。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资金应由国家、集体、个人及征地主体共同筹措,各类征地主体要在土地收益中留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资金并专户存储。三是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加强以现代市场经济、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以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为载体建立农民培训基地。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力争把城乡统筹就业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通盘考虑,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3.4 超前性与统一性相结合,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政策制定的超前性。在征地拆迁工作开始前,应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把拆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想复杂,并进行深入论证。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把日后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考虑周全,并制定具体的适应本地实际的实施办法和补偿标准,做到“有据可依”。使群众真正理解政策、接受政策。二是政策执行的统一性。征地拆迁工作领导机构应自始至终掌握统一的尺度,严格按照既定的政策进行拆迁和补偿,做到一个政策执行到底。保证“先拆后拆一个样”,“闹与不闹一个样”,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公平性,维护政策的严肃性。三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拆迁工作程序,确保征地拆迁的透明度和程序公正、公开,充分保障被拆迁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参考文献:
[1]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征地、拆迁与补偿纠纷处理依据与解读[M].法律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电网工程建设 外部环境 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24-02
电网科学发展,需要良好的建设外部环境。电网工程建设外部环境,对保障电网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外部环境协调工作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效性快、利益交织复杂的服务于项目建设的综合性工作。协调工作在项目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政府、老百姓是否支持,施工环境是否宽松,人和自然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进行。把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作为协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增强协调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协调工作的实效性,创造施工所需要的宽松的外部环境,保障电网建设的正常进行。
电网工程建设中政策处理难、规划落实难、造价控制难、阻挠施工的情况普遍存在,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增加,施工难度日益加大,工程建设外部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已经成为影响电网发展、建设工期和控制造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原因多种多样:或是青苗赔偿不到位,或是漫天要价,或是破坏了地方政府的小规划,或是对电磁辐射的认识存在误区,可谓是五花八门,处理不当不仅会引起工程造价大幅上涨,甚至会引发社会矛盾。
1 影响电网工程建设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1)近几年,电网建设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在加大,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2)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电力需求不旺,社会各利益方对工程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及外部支持力度减弱。
(3)高压电网跨境工程,对当地政府无实际效益,支持力度更弱,造成工程协调工作难度加大。
(4)规划和前期工作量不断增加,建设项目土地审批、环评、水保等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协调工作的难度在加大。
(5)电网建设面临的不可控因素在增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随之增加。工程建设外部环境协调主要涉及规划、国土、环保、消防、矿产、文物、电信、军事、民用航空、航道、公路、铁路、石油天燃气、林业、河道、水利等主管部门。工作任务重、核准程序复杂、规划不落地、施工工期紧,协调工作做细做实很难,变电站站址、线路走廊得不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保护等问题仍然突出。
(6)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电网建设外部环境的文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强。电网建设征地拆迁及赔偿范围和标准,跨越铁路、公路、林区等手续,赔偿方式,线路通道房屋拆迁范围,相关优惠政策等有些还不是很具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省辖市、甚至省辖市下属的各县区之间都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标准,客观上造成了各地区政策处理标准差异较大。
(7)随着《物权法》和相关法规的实施,群众利用《物权法》的维权意识日益强烈,借工程之机赚取钱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土地使用手续报批阶段,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落实承诺手续的办理程序还不畅通。2电网建设工程协调外部环境工作的有效对策
(I)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把电网建设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紧紧依靠各级政府,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出台相关政策和统一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外部环境协调,进一步明确电网建设征地拆迁补偿原则、方法、范围、标准及优惠政策,作为电网规划和建设等的依据。
(2)利用电力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良好企业现象,努力将工程项目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减免或部分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争取与公路、铁路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同等的优惠政策。
(3)切实加强与地市规划部门的沟通,建立年度电网建设规划与地方规划对接的常态机制,滚动修编地方电网发展规划,及时纳入地方规划的控制性详规,实现电网建设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和谐共赢的目标。
(4)电网建设的选址要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量少占耕地,避开基本农田,按照国家标准节约集约用地。
(5)把电网建设资金优先用于电网建设要求强烈、用电需求迫切、电网建设环境好的地区、建设条件已经落实的工程项目。
(6)建设单位要及时支付征地补偿和耕地开垦费用,确保及时报批。
(7)协调政府成立各级电网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电网工程建设启动会。明确电网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补偿工作由沿线各市(县、区)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组织实施,各级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加的电网建设协调小组,建立定期协调会制度。
(8)现场工作应紧紧依靠区县一级政府,促请政府组建政策处理班子,专人负责,以点带面。
(9)针对电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征地拆迁难、补偿费用高、施工环境恶化等问题,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建立沟通协调长效机制,尤其是与规划、国土、环保三个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起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加快工作进度,共同解决电网建设中涉及各方的利益问题,改善电网建设外部环境。
(10)电力系统内部各专业也要协同推进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协调工作,整合计划、营销、生产、调度、法律等部门的力量,统一标准,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对外宣传电磁环境等科普知识,建立外部环境协调工作跨部门统筹机制。
(11)强化属地管理原则,把外部环境协调工作纳入属地供电单位绩效考核,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制定协管办法,调动属地公司积极性。做到同一区域内主网、配网同步建设,赔偿费用力求统一。
(12)施工单位要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实行人性化施工。要积极为当地群众利益考虑,坚持征地手续不全、补偿不清不开工。
(13)电网工程建设所需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拆迁补助费、青苗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等,施工单位可以委托建设地政府或供电单位包干使用,实行政务公开,避免克扣截流个人应得补偿款的情况发生,减少人为造成的矛盾。
(14)对于在施工过程中为取得老百姓支持而作出的承诺,要及时兑现,做到不失信于民。避免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及工程款问题,导致受阻事件。做到有理、有利、有序,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工程建设外部环境,保障工程的顺利开展。
(15)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典型设计,降低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高输电线路单位输送容量,减少线路走廊面积,缓解建设场地清理相关工作中的矛盾。
(16)充分采用节能、节水、节地,减少生态破坏、电磁辐射、噪声等设备材料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环保水平。
(17)选择路径时要尽量远的避开城镇规划区、建筑物、人口密集区、基本农田、森林。尤其要注意矿区、矿藏地段、采石场、炸药库、军事设施、光缆通讯等容易引起争议的地区,综合考虑行业规范要求,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18)提高设计标准,提高建场费的设计深度,做好设计各种协议签订工作,做细做实初步设计方案,减少因设计方案不细不实增加的施工难度。
(19)按照“法律化、属地化、和谐化”原则,“用心、用情、用智”开展工程赔偿工作,努力营造“和谐工程”。
(20)协调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离开了人这个载体,协调工作就无从谈起。在协调工作中要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1)在工作方法上,要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所思所想,推心置腹,坦诚相见。坚持以人为本,以平等的人格,诚恳的态度,礼貌的做法,维护对方的合法权益,赢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22)要讲诚信,讲真情,说真话,办实事,只要协调工作合乎情理,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23)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力度,争取媒体的理解和支持,做好电网建设的正面宣传,阐明道理,树立典型,形成以支持电网建设为荣,阻扰电网建设可耻的良好氛围。
(24)多层次、多批次、多系列宣传科普知识和电网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25)普及电网有关科学知识,消除市民对电磁辐射、噪音污染的误解。让更多群众理解、支持电网建设,积极稳妥的处理电网建设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冲突事件发生,确保工程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多方共赢、和谐发展。
(26)坚持做思想工作与依法打击相结合的原则。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人们价值取向的扭曲,以及不同的利益关系,协调工作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与政府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是在复杂环境下排除施工阻力,打开工作局面的一种必然选择。
(27)对于敲诈勒索、强揽工程、强买强卖、无理取闹、破坏办公和施工环境、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和事等违法行为,必须运用法律的武器,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组织强制施工,维护施工单位利益。
(28)联合执法不仅要声势浩大,而且要务求取得实效,在联合执法的过程中,对违法阻工者要依法进行处罚,不留情面。对黑恶势力要除恶务尽,一网打尽,不留后患。对当地执法人员到施工单位乱执法,变相索拿卡要的恶劣行径从严惩治,决不手软。
(29)通过联合执法,健全施工单位与当地公安机关联动的机制,牢牢把握协调工作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始终把握协调工作的大局,维护施工环境的稳定。
3 结述语
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电网工程建设外部环境协调工作,既是落实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关系的客观需要。实现电网规划与地方规划的无缝衔接,充分利用双方在电网建设和地方规划的各自优势,把电网建设规划纳入地方总体发展规划,是解决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协调工作的基础。责权利相统一的属地化电网工程建设协管办法,界面清晰、责任分明,能够提高属地协管单位(属地政府、供电公司)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推进电网工程建设外部协调工作的目标。只有把握协调工作的预见性、客观性、科学性、合理性,带着法律法规去协调,带着政策去协调,带着感情去协调,提高协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开创协调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S]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S]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S]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S]
[5]《电力设施保护条例》[S]
[6]《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S]
[7]《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实施细则编制纲要》[S]
[8]《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S]
[9]《国家电网公司基建标准化管理规定》[S]
[10]《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S]
篇8
第一条 为保证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顺利进行,妥善解决被征土地人员的就业、生产和生活,促进社会安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 凡在我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行政区域内因国家建设需要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工程、项目。适用本办法。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被征地单位应当服从国家需要,不得阻挠。
第四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按被征用的耕地(粮食地和蔬菜地)数量除以被征用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以下简称“农转非”)人数;按被征用的耕地数量除以被征用前平均每个劳动力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需要安置的劳动力人数。
第二章 征用土地的补偿
第五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征地单位区别情况按下列标准支付以下费用:
(一)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按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5倍计算;征用其他土地,按耕地的补偿标准减半计算。
(二)安置补助费。征用耕地需要安置的每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按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2至3倍计算;但是,每亩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3年的平均每亩年产值的15倍,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按征用耕地安置补助费标准减半计算。
(三)青苗补偿费,征用耕地,按该耕地被征用的3年平均每亩年产值折算补偿。其中,粮食地按一年种植两季折算,补偿一季;蔬菜地按一年种植三季折算,补偿一季半;自留地按蔬菜地补偿标准补偿。
(四)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根据核实的规格、数量,按地上附着物补给标准补偿。
(五)种养殖专业户补偿费。以区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核发的专业户证书为准,根据核实的品种、数量,按种养殖专业户补偿标准补偿。
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发出规划定点通知书之日起,抢种的农作物、竹木和抢建的地上建筑物、构筑物,一律不予补偿。
第六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被征用土地上属于个人的地上附着物、青苗和种养殖专业户的补偿费付给本人;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由征地单位拨付给接收“农村非”劳动力的单位,并不再向被征地单位支付土地补偿费;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由征地单位交付给被征地单位,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多余劳动刀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不得挪作他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
第七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范围内农村居民个人修建的地上建筑物拆迁,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拆迁“农转非”人员的住宅,按“《成都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市政府令第30号)执行。
(二)拆迁农业户口居民的住宅,以《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证》或区人民政府的建房批准文件载明的正房建筑面积为准,由征地单位用相等建筑面积的住宅进行安置。安置时,相等建筑面积内互不补差;超出原建筑面积部分,由被拆迁的农业户口居民按新建住房综合价购买;不足原建筑面积部分。由征地单位比照新建住房商品价给予经济补偿。
(三)拆除经有权机关批准修建的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生活的附属房屋,按规定标准给予经济补偿。
(四)拆除经有权机关批准修建且未超出批准使用期限的临时建筑,按规定标准给予经济补偿。
(五)拆除违法建筑和超出批准使用期限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
第八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涉及农田水系改造的,由征地单位按规定标准支付改造费用。
第九条 征用计税面积的土地,应报请农税、农业部门依法减免农业税,并由区人民政府报市人民政府相应调整粮食合同订购任务。
第三章 劳动力安置
第十条 常住户口在征地范围以内的“农转非”人员。身体健康,能坚持常年参加生产劳动,男性年满16至54周岁,女性年满16至44周岁的村民,为“农转非”劳动力安置对象(以下简称安置对象)。
十六周岁以上的在校学生,不属安置对象。
安置对象的实际年龄计算,以市政府下达征地批文之日户口簿记载的出生年月日为准。
第十一条 对安置对象的安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的有关规定,由市、区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被征地单位、征(用)地单位和有关单位协商,采取多渠道予以妥善安置。具体安置去向和办法是:
(一)安置“农转非”劳动力,采取谁征地谁安置、谁用地谁接收的办法,由征(用)地单位负责安置。安置不完的。可向劳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委托生产经营正常的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接收安置。
(二)安置对象对提供的安置单位不愿意去的,可以向承担安置责任的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联系接收单位,但期限最多不超出一个月,逾期未能联系到接收单位的,应当服从统一安排。
(三)安置对象自动放弃统一安置的,可自谋职业。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与征(用)地单位签订协议,公证机关公证后。将安置补助费总额的70%发给本人用于自谋职业,其余拨付市保险公司作还本养老保险的保费。投保金额与月领养老金挂钩。也可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征(用)地单位同合并签订协议,公证机关公证后,将安置补助费全额发给本人用于自谋职业,其养老保险按国家对个体工商户的办法对待,纳入社会保险范围。
(四)对个别自愿继续留在农村的安置对象,鼓励他们到远郊土地较多的乡异地务农。
第十二条 原户口在征地范围内并纳入安置对象但正在服现役的义务兵,退伍回原籍后,由户口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安排就业。
第十三条 对征地后撤销村、组建制并有条件新办经济实体的,由当地区、乡政府会同征(用)地单位负责实施,在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可按安置人数人平20平方米就近就地划拨土地,并核收征地成本费,修建生产经营设施,用于新办经济实体,安置“农转非”劳动力。其安置补助费按安置人数拨付给新办的经济实体。用于新办经济实体的土地为行政划拨土地。由被安置人员使用,不得擅自转让、出租和抵押,在确保“农转非”转动力安置的前提下。多余建筑物经过批准可以出租。
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新办的经济实体,按集体所有制企业注册登记,由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实施管理。
土地被征用后,有条件保留原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应鼓励其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安置劳动力,并可比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划拨土地。
第十四条 对有能力接收“农转非”劳动力的其他单位。也可划拨一定的土地,土地价格从优。
第十五条 “农转非”劳动力应在交地前安置完毕。
对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安置又急需用地的,经市劳动局审查批准可先进行待岗安置。并由征(用)地单位从交地的当日起,按月发给生活费至安置就业时止。
生活费发放标准,按市政府办公厅成办发[1991]38号文件的规定以年龄划线套定工资级别后降低一级工资加政策性补贴一并计算按月发放。发放时间从用地之日起至安置上岗之月止。
待岗期间,16至35周岁的每人每月发医药费3.5元,36周岁以上的每人每月发5元,包干使用。并可凭独生子女证按月领取独生子女费。
第十六条 “农转非”转非指标卡,由市计委办理,招工手续由市劳动部门办理。安置对象的动员体检和输送工作。由征(用)地单位负责。
第十七条 土地被征用后,拨给接收安置对象的单位的安置补助费为每人14000元;拨给自谋职业的安置对象的安置补助费为每人12000元。
第十八条 户口在征地范围内正在服刑或劳动教养期间的人员,属于安置对象的,由征(用)地单位将安置补助费拨付给户口所在地的劳动部门,待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后由劳动部门统筹安排。
第十九条 安置对象中的民办教师年龄未满45周岁,本人愿意继续从事民办教育工作的,其安置补助费仍按每人14000元的标准拨讨。具继续从业学校由乡管理的。拨付给乡财政;由区管理的,拨付给区教委。
第二十条 “农转非”劳动力被安置到单位就业后,在定级调资、奖惩、退职退休、医疗保险以及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按《企业法》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一条 “农转非”劳动力被安置到单位就业后,因各种原因被辞退、开除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其本人档案和安置补助费的转移,按市政府成府发[1993]126号文件办理。
第四章 退养人员的安置
第二十二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时。男满55周岁、女满45周岁的“农转非”人员为退养安置对象,享受生活补助费。男满50周岁但未满55周岁;女满40周岁但未满45周岁的,经本人申请也可作为退养安置对象进行安置。
第二十三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后的“农转非”退养人员,由征(用)地单位组织安置。安置后由征(用)地单位负责统一向市人民保险公司办理“农转非”退养人员的养老生活补助费投保手续。
市政府成府发[1993]96号文件规定的“农转非”退养人员,仍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对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以后“农转非”的退养人员。由征地单位按市政府成府发[1991]83号文件规定的生活补助费标准加粮油价格放开后的补贴,全部一次性拨付给市人民保险公司作为养老还本保险的保费和医疗包干费。
(二)对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至一九九一年五月三十日“农转非”的退养人员按成府发[1988]148号文计算,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至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农转非”的退养人员按成府发[1991]83号文计算,原代管单位可将原核定的生活补助费实际支付后的余额一次性划转市人民保险公司作为养老还本保险的保费和医疗包干费。
(三)一九八八年十月二十六日以前征地“农转非”退养人员,原代替单位可将原核定的生活补助费实际支付后的余额一次性划转市人民保险公司作为养老还本保险的保费和医疗包干费。凡在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以前年满七十周岁的。每人不得低于1000元;未满七十周岁的每人不得低于2000元。
第二十四条 上述“农转非”退养人员的生活补助费和医疗包干费执行统一标准,即每人每月按89元计算,由市人民保险公司按月每人发给生活补助费80元,医疗包干费9元。退养人员在领取生活补助费期间,如政府提高“农转非”退养人员生活补助费标准时,市人民保险公司应根据资金运行增值情况,结合支付能力,综合测算上报市政府核准后,适当提高发放标准。今后如安置补助费增加,用地单位拨付给市人民保险公司的养老还本保险的保费也要相应增加。
第二十五条 对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以前已安置的“农转非”退养人员。代管单位未向市人民保险公司投保的,应继续逐月发放生活补助费和医疗包干费,但发放金额不得低于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标准。
“农转非”退养人员死亡时。市人民保险公司退还给其继承人的本金,按投保时的实际划缴金额计算。
第二十六条 “农转非”退养人员本人自愿,可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由保险公司按月适当提高生活补助费和医疗包干费标准退养人员领取生活补助费和医疗包干费终止后,保险公司不再退还保险本金。
第二十七条 “农转非”退养人员投保的养老保险基金由市人民保险公司统一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接受财政、审计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和挤占。“农转非”退养人员养老保险基金(含业务费)参照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免缴有关税费。
第五章 农村集体所有财产的处理
第二十八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范围内农村集体所有的财产应由被征地单位及其所在乡和征地单位组成清产核资小组进行清理,并予登记造册和公布。在办理征用土地期间,集体所有的财产由清产核资小组代管,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挪用、哄抢、私分、平调、截留和转移。
第二十九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范围内成建制撤销村、组的,其原有的集体所有的财产由市、区人民政府与有关乡、村产后处理,用于发展生产、经营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
第三十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范围内未撤销村、组建制的,且集体所有的财产由征地单位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后,由被征地村、组负责搬迁。
第三十一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范围内的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设施根据规划要求需要搬迁的,由征地单位给予经济补偿后,自行负责搬迁;根据规划要求可以原地保留的,由该乡镇企业或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征地单位对被征地单位给予经济补偿,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集体所有的地上建筑物的补偿,按有权机关的批准文件或《集体土地使用证》、《集体房屋使用证》载明的建筑面积,经征地单位核实后,按规定标准给予经济补偿。
(二)乡镇企业和集体公益财产的搬迁费及其他有关费用,由征地单位与集体经济组织按有关规定协商确定。
第三十三条 本章所称农村集体所有的财产,包括集体经济组织的动产、不动产和债权债务等。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各项补偿费及其他有关费用标准,由市国土局会同市农委等有关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第三十五条 各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办法,不准备行其是。对违反本办法的,上级行政机关应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机关或者有关上级机关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六条 对“农转非”人员违反本办法的处罚,以及“农转非”人员申请复议、起诉事宜,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国家和省、市人民政府的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对征用土地补偿和劳动力安置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县(市)人民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市政府法制局备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国土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本办法由市国土局和市劳动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起施行。过去我市制定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
表一 土地补偿费标准
--------------------------------
| 类 别 | 补偿标准 | 备 注 |
| |(元/亩) | |
|----+--------+----------------|
|蔬菜地 | 9000.00|蔬菜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
| | |按1800元计算,补偿5倍。 |
|----+--------+----------------|
|粮食地 | 6000.00|粮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
| | |按1200元计算,补偿5倍。 |
|----+--------+----------------|
|其他土地| 3000.00|按粮食地的补偿标准减半补偿。 |
--------------------------------
表二 青苗补偿费标准
------------------------------
|类 别| 补偿标准 | 备 注 |
| |(元/亩) | |
|---+------+-----------------|
|蔬菜地| |被征用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1800|
|自留地|900.00|元,按一年种植三季折算。补偿一季 |
| | |半。 |
|---+------+-----------------|
|粮食地|600.00|被征用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1200|
| | |元,按一年种植两季折算,补偿一季。|
------------------------------
表三 地上附着物补、赔偿标准
---------------------------------------
篇9
关键词:电网建设;化解对策;电力设施;电力网络;电力能源;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05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029
电力设施是国家的基础设施,电力网络的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紧密关联。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服务国计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承担着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
1 电网建设难题综述
1.1 电网规划及前期工作方面
1.1.1 负荷增长及其分布的不确定性与电网科学规划的矛盾交织。电力负荷增长及其分布的准确预测,对于电网的科学规划和分步实施至关重要,电网供电能力的发展应适度超前于负荷的发展,电网布局准确适应负荷分布。但是地市供电企业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很难准确把握,微观负荷结构和分布也会经常发生变化,致使电网发展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难以实现理想状态。例如:绵阳供电辖区内有大量军工、科研、电铁等重要负荷,这类负荷总量不大,但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我公司几乎所有220千伏变电站和多座110千伏变电站都涉及到对这些用户供电,为保证对这些用户的可靠供电,相应变电站均留有较大备用容量,造成整体电网容载比偏高。随着灾后重建,绵阳区域规划变动较大,一些负荷(包括规划中的负荷)发生转移,造成部分电网负荷分布不均匀,在一些新的负荷增长热点地区,五年规划编制时未进行布点。受前几年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公司在电网规划项目实施时受限,2013~2017年电网滚动规划进入规划库的项目较少,难以满足电网发展的实际需求。
1.1.2 项目前期工作规范管理与难度加大的矛盾交织。国家有关部门对电网项目审核严格,取得项目核准支持性文件日益困难,国家电网公司对项目可研、初设和物资采购集约化管控程度逐步提高,前期工作周期越来越长。按照省公司新的管理规定,电网项目核准支持性文件的取得采用“总体负责、分级办理”模式,省公司下达前期计划确定的前期责任单位总体负责项目前期工作,地市(州)公司办理本辖区内市(州)、县级以下政府部门协议及批复文件,且下一年度所有计划开工项目都应在本年度取得核准手续,500千伏核准新增土地证办理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项目属地电力公司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这对市电力公司、县电力公司前期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要求更高,工作任务和难度也较以往有所增加。此外,拆迁、补偿、环保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项目站址、通道选择和保护愈加困难,也是制约电网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因素。
1.2 电网建设外部环境方面
1.2.1 城乡规划调整影响进度。部分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已取得规划部门的站址和通道批复,但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地方发展或规划调整,引起设计方案变动、物料增减、费用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影响项目完成进度,如高新区220千伏变电站配套的220千伏及110千伏路工程、路平-富乐500千伏工程都存在这类问题。
1.2.2 项目建设协调难度加大。随着城乡发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征地费用及拆迁费用在项目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部分地区的青苗赔偿和占地补偿一定程度上已高于《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征收集体土地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绵府函[2012]200号)及电力行业规定的赔付标准,但老百姓期望值普遍过高,建设协调过程中征地、青苗赔付工作难度加大,工期受到影响。110千伏青义输变电工程、赤化-青林口线路工程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电网建设的难度。
1.2.3 施工受阻情况时有发生。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和老百姓维权意识的增强,项目所在地居民联合阻碍施工的情况呈上升趋势,常面临项目不能落地、施工进不了场、工程进度受阻等困境,涉及在建项目的事项也随之增加。一方面,老百姓不理解设计规程规定“安全距离”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规定“保护距离”之间的区别,均以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找属地电业局,要求按“保护距离”拆迁赔偿;另一方面,电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增值与发展空间,且所在地居民普遍认为没有直接从电网项目中受益,对项目取得环保手续不予理会,对电磁污染存在误解,抵触情绪较重,阻拦建设施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维稳和新闻舆情工作。
1.3 用地手续办理方面
1.3.1 电网规划用地和路径落实困难。近年来,电网规划建设项目选址和选线较为困难,尤其是市区和城乡接合区域,急需新建输变电项目解决日益增加的用电负荷需求。一方面,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新增电力保障;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顾虑电网建设影响地方规划用地,不愿将输变电工程建设在所辖行政区域范围内。而已经列入规划的项目越来越多面临用地和拆迁的困难,站址和线路通道难以落实,建设过程中反复协调,给工程建设增加很大难度。
1.3.2 项目用地手续办理困难。因用地指标、征地费用差异等原因,部分项目无法及时办理征地手续,导致延期开工建设,土地使用证办理困难。青义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就存在类似问题。
2 基本做法
2.1 加强领导,落实电网建设工作职责
通过我公司积极沟通和努力争取,绵阳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成立了绵阳市电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电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电网建设情况,不定期召集工程建设涉及的相关政府、部门、单位召开协调会,及时掌握信息,督促工作落实,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为落实征迁补偿,工程用地、线路通道等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领导小组成立至今,在项目规划、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地方协调和维稳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解决了绵阳城区涪江二桥、御营。
2.2 注重衔接,深化电力发展规划研究
为做好电网规划与地方规划的衔接工作,促进规划项目顺利落地,实现电网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6年我公司在与绵阳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规划模式,将“十三五”电网规划项目以及根据2015~2020年需求新增的共计110千伏及以上新建输变电项目纳入绵阳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实现电网发展规划纳入地方相关专项规划,变电站站址和输电线路通道得到有效保护。
2.3 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电网建设
协调和推进电网建设项目的规划和相关配合工作,妥善处理好变电站周边、线路沿线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矛盾,保证电网建设的顺利开展,已成为电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难点。对此,我公司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协调发改、规划建设、国土、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路径、电力设施保护等方面得到有力支持。2012年,完成了江油、绵阳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站址审查并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经研院的可研审查,取得了6个220千伏电网建设项目核准批复。
3 化解对策
3.1 做精做细电网滚动规划
正视负荷发展及其分布的不确定性,合理考虑加强网架结构和变电站布点,长远规划走廊和站址,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针对部分“十三五”规划项目未进入国家电网公司规划库的情况,我公司将密切跟踪区域负荷项目的真实进展,提前开展可行性研究等项目储备工作,并加强与省公司对口部门联系,在规划库调整时以充分、合理的理由及时将急需项目入库。增强电网建设项目的针对性和多样性,根电网负荷发展需要,增加新的布点,在负荷密集区域通过电网改造加大导线截面、增加变电站主变压器台数、增大主变容量等多种手段,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推广应用运行可靠、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占地少、维护少的设备和装置,应用紧凑型线路、同塔双(多)回、大截面导线、全封闭式组合电器、快速保护等先进适用技术,保障电网安全,促进电网发展和技术升级。
3.2 加强电网规划与地方规划的结合
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公司在已将绵阳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绵阳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绵阳电网规划纳入区县甚至乡镇详细规划,并进行滚动修编,充分预留变电站建设用地和线路通道并予以保护。主动引导地方政府,在开展园区规划时首先考虑已经具备供电条件的区域,而不是规划完了再要求布点供电。协调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编制、修编规划时利用好现有电网供电设施,发挥现有电力设施的最大效能,实现电网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3.3 促进电网建设纳入目标督办
为顺利推进电网建设各项工作,促使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促进地方政府将供电企业在各市、区、县的电网建设项目资金及工程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统计并开展目标督办和年度考核,以加强项目所在区、县对电网建设进展情况的定期跟踪和协调力度。
3.4 依靠政府合理解决矛盾
不断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从电网建设的配合、协调者转变成主导者,使供电企业从孤军苦战到与政府责任共担、合作双赢,最终企业、居民、政府各方共赢。尤其在电网建设涉及的房屋拆迁和青苗砍伐等工作方面,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优势,加强已规划变电站站址、线路通道的保护,由当地政府负责房屋拆迁、青苗砍伐等补偿工作,电网建设项目建管或施工单位按照地方政府出台的补偿标准向政府支付补偿费用。严格执行安全距离内拆迁、保护距离内保护的标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解释工作,对个别反映强烈或相对集中的问题,应到现场实测,实事求是给予解决,尽量减少上访、投诉和负面舆情,为电网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党的十后的这5年,是企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目前,西部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显现,地方经济也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电网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尽管电网建设过程中规划、前期工作和征地拆迁过程存在诸多困难,但通过不懈努力,电网建设的外部环境正在逐步好转。电力建设者将落实“十三五”规划,统筹兼顾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实现电网建设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结合司法行政具体职能,服务征地拆迁中心工作。
随着宜昌副中心城市建设,已经纳入重点项目建设区域。三峡珠宝项目,共征地800亩,针对征地拆迁纠纷群体性多、反复性大、冲突性强的特点,司法所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全程介入征地拆迁工作,妥善调处征地拆迁纠纷,保障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开展。
(一)宣传先行,预防为主。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和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开展征地拆迁政策法规宣传工作,及时为群众释疑解惑,最大限度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司法所工作人员耐心接待来访群众,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和疑虑,及时进行思想疏导,并尽快联系相关单位和部门及早解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征地拆迁所引起的矛盾纠纷。
(二)及时介入,化解矛盾。以“矛盾不出村”的目标来要求自己,对现存的家庭内部矛盾或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所长李富修主动介入,及时调处解决,杜绝征地拆迁问题与其他矛盾相融合,严防纠纷结合,最大限度地防止群体性矛盾的发生。
(三)疏堵结合,以理服人。一方面加大征地拆迁工作的法制宣传教育,确保征地拆迁工作过程透明、程序合法,政策统一;另一方面在镇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下,通过帮助解决低保、帮助就业等方法切实解决一些弱势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深入村组开展征地会议。同时,对一些提出无理诉求、严重影响征地拆迁进程的,及时对其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工作,打消他们各种不切实际、违反政策的补偿要求。
截止6月,司法所已指导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各类涉及、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类的纠纷18件,受理各种咨询19批36人次。有效促进了征地拆迁工作平稳推进。
二、排查分析抓住重点矛盾,疑难纠纷直接参与指导。
在,很多工作都与征地拆迁相关,很多矛盾也都是由于征地拆迁引起的。在这种大范围拆迁的形势面前,维稳工作就被摆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上全年,镇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解纠纷36件,其中涉及房屋土地的纠纷就有19件,占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些纠纷大多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引起,例如以往的买卖双方并未签订合同,边界也未画清,现在就很难确定土地到底是归属于谁,只能看经营权证上面的名字是哪方。为了妥善处理征地拆迁工作中类似的历史遗留问题,各调委会在处理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对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虑,以赢得工作的主动权。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的不同情况,制定方案,落实措施,实行目标管理,突出重点,包干责任,不使事态扩大化。
对于一些较为严重,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矛盾纠纷,司法所一向采取迅速反应,及时上报,直接参与指导的措施。6月初,在司法所的全程参与指导下,我镇桂溪湖村调委会成功调解一起发生在桂溪湖村居民点建设工地的意外伤亡赔偿案件。从伤者还在医院抢救期间,司法所就参与到为受害者家属争取医疗费用的调解当中,收到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6月4日上午,安排完后事的家属们将一封大红的感谢信送到了镇政府机关,同时为桂溪湖村委会送去了“为民办事、关怀备至,为民解忧、情深似海”的锦旗。此次纠纷的圆满调结,提升了司法队伍的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实际,调委会率先进工业园区。
装备工业园作为镇重要的工业园区之一,园区内的各种民间纠纷也因区域生产经营活动的活跃而逐步增多。司法所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发现在园区整个开发建设过程中,因征地拆迁补偿、环境污染、建设工地的工伤事故等问题而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一直困扰着园区的正常运作,以往发生纠纷后也及时组织力量成功化解纠纷,但操作相对欠缺规范,急需一种新的规范的矛盾协调机制。
工业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旨在调解本片区园区内企业内部重大矛盾纠纷或调处不成功的、园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及附近企业内部发生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企业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优化、整合企业调解资源,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纠纷,通过向企业和员工宣传政策法规,预防违法案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切实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镇经济和谐发展与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园区调委会现在处于紧张的筹备阶段,关于成立装备工业园园区调解委员会的请示已经提交到镇政府,按照计划今年7月就能挂牌成立。
四、认真履行各项司法职能,努力提升司法队伍形象。
一是积极履行普法宣传职能,为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突出法制宣传的超前性,注重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阶段性、层次性,通过法律咨询、法律讲座、法制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先后深入20多个村组、 社区、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征收、拆迁安置、安全生产、枪支管理为重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活动。
4月初,司法所针对三一八国道与猇亭交界之地出现大批藏民兜售弓弩等管制刀具的违法情况,迅速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专项宣传教育活动。在出事地点悬挂宣传过街横幅五条、张贴宣传标语50余条、印制藏汉两种文字的宣传单500余份,发放给周围的农户和过街行人以及兜售者。
5月底,镇以当前“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集中开展系列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在5月28日召开了镇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会上重点宣传《安全生产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食品安全法》等,并向各企业印发了《镇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举办培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进入企业宣传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与企业生产管理密切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
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并为“六五”普法打造良好的的社会舆论基础,营造和谐稳定的法治氛围。
二是落实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新举措,教育矫正质量不断提高。
管理监督加强。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行严格管理,开展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专项排查。对13名矫正人员、40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排查摸底,开展结对帮扶,加强帮教管控,确保了无一例矫正人员或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也没有在重点项目中闹事、阻工等事件发生。
审前调查落实。我镇司法所已经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审前调查的常态运行机制,明确调查范围、细化调查环节、规范调查文书,严格调查时限,努力提高审前调查结果在法院审判环节的实际运用。
社矫文书规范。进一步健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我所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工作,实现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信息数据化传输。按照《湖北省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基础业务台帐和档案》要求,全面启用和统一规范基础业务档案。
摸底排查深入。6月底前开展了一次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排查工作,做到了刑释解教人员底数清、情况明,5年内刑释人员和3年内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措施落实、档案齐备。
三是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服务困难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
加大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司法所坚持把法律援助知识作为普法的必备内容,经过发放宣传资料,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做到法律援助“进机关、进乡村、进家庭”。
加大法律援助的工作力度。司法所从各村摸排调查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案源,工作人员负责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并提供法律援助。另外,为保证法律援助的质量,对于疑难案件一律经过所务会议认真研究,才制定援助方案。
加大法律援助的延伸力度。司法所加强与综治办、残联、妇联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开展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把法律援助触角延伸到辖区的边边角角。
上全年司法所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起,咨询解疑25件34人次。为我镇桂溪湖村老人刘英解决了赡养问题。法律援助工作真正做到了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促进和谐稳定。在达到这些目标的同时,还提升了我们司法行政部门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今后开展工作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仔细排查自身不足之处,真抓实干积极整改落实。
今年上全年我所的司法行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园区调委会尚未发挥功效。
2、法律援助工作进度相对滞后。
3、规范化档案管理有待改进。
下全年主要工作目标:
1、积极围绕拆迁工作,做好维稳、纠纷排查、普法等相关事宜。
2、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抓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3、进一步抓好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帮教。
4、关注民生,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