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目的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自实施目标管理以来,苏州市的人口与计生工作管理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标管理本身也在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完善。但是也应当看到,新世纪新阶段苏州改革开放的新发展,使苏州人口形势发生了很多新变化,苏州人口发展正处在人口总量快速增长、流动人口出生人口上升较快、出生婴儿性别比上升、人口管理困境增多难度增大的变动时期,面临着人口总量调控、独生子女家庭风险、人口结构性矛盾、人口计生行政管理、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新的挑战情况和新问题。
1.苏州人口总量逐年增加,人口数量的调控任务仍十分艰巨
根据“苏州适度经济人口规模研究”结果,苏州经济总量每年12%的递增速度将会吸引各类人才和外来劳动力流入,机械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势必继续增长;同时,“十一五”时期,苏州户籍人口中进入生育旺盛期的人口增多,符合再生育条件人数也在增多,部分群众生育意愿有所上升,流动人口在苏人口出生数量上升较快,呈现逐年增加的走向。这些因素的叠加,必将使苏州人口总量增长呈现继续上升趋势,苏州长期保持的低生育水平、低自然增长率和保持适度人口规模会随之面临严峻的挑战,目标管理工作不仅没有减轻压力相反却愈加艰巨和复杂。
从政府层面看,人口规模控制任务十分艰巨。2001-2006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从580.52万人增长至616.08万人,暂住人口从105.07万人增长至497万人,分别净增35.56万人和391.93万人。统计表明,至2006年末,苏州的人口已达1113万人,这对苏州“十一五规划”的总人口目标要控制在1000万必将带来巨大的管理压力。而且,人口规模的迅速膨胀已经对苏州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和制约,使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面临严峻挑战。那么,政府如何进行人口宏观调控,尤其是抓住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流动人口总量和结构调控的双重功效?显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成为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摆在了苏州各级政府面前。
从人口计生职能部门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市严格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积极实施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管理,尤其是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管理措施,使“九五”时期、“十五”时期苏州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保持了较好的水平。但是如前所述,“十一五”时期苏州户籍人口又将面临新一轮的出生高峰,再加上外来人口生育的刚性增长,苏州市避峰填谷、调控出生人口的总量和结构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不容乐观。勿容置疑,在实施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目标管理中,对出生人口数量调控仍然是今后目标管理的一个重点。
2.人口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凸显人口计生目标管理新的难点
一是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快速上升。预计2010年,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20.50%和15.53%,比“十五”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的压力继续加大。二是随着苏州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带来了人口迁移,增加了人口计生管理的不确定性;而且村民变市民,原有的人口计生工作机制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机制还未建立完善,致使这些辖区的人口计生的目标管理的实施难有坚实的体制保障;更有甚者,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带来了苏州总人口在城乡和区域间的分布不尽合理,尤其是外来流动人口大多聚集在城市,在城市又集中在城乡结合部;人口布局在行业间分布也不够平衡,生产链低端聚集外来流动人口居多,高端或专业技术领域聚集人口偏少,这些都严重影响苏州总人口的素质结构。三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有上升迹象,流动人口新生儿性别比偏高。据1%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日出生的孩子中,总性别比为110.87,一孩性别比102.49,二孩性别比161.25,三孩性别比180。可以肯定,随着流动人口出生数量的上升,全市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开始受到影响。四是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增多。独生子女夭折、重病、伤残对家庭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社会发展风险以及国防风险等,都给我们人口计生目标统筹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总之,年龄、性别、分布、素养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将给苏州人口安全带来很大隐患,都需要目标管理进行导向,统筹调控,使之逐步趋向合理,促进苏州人口良性循环发展。
3.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增强目标导向和管理力度
优质的计生服务可以促进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提高人口质量。因此,提供优质计生服务不仅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新课题,也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的标尺,是人口计生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全市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左右,约有500多人,意外妊娠和未婚早孕的现象有所增多。30%以上的育龄妇女患有至少一种生殖道感染疾病。流动人口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以及艾滋病等性病患者均高于户籍人口。群众对计生服务的需求日趋提高和多样化,计生服务工作面临了许多新挑战。这些都对人口计生目标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积极回应这些要求,必须要对原有的人口计生工作的目标管理进行改革创新。
4.人口与计生行政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急需创新目标管理工作
从目标管理的责任主体来看,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动态协作不够协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亟需提高。首先从管理理念上看,人口与计生工作在目标管理上存在着重计生轻人口现象,对苏州变化了的人口状况尤其是机械增长率居高不下、大量外来人口进入苏州的人口现象研究不深,相应的管理措施滞后。其次是管理的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作为市政府职能部门,单位的名称已由原来的计划生育委员会改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而对于人口管理的职能,政府授权却不明晰具体,使得人口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人口管理的重大措施难以出台。其三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在人口管理上仍然政出多门,市政府在人口统筹管理上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例如在人口统计方面有三个部门在做,一个是公安部门,一个是政府统计部门,一个是人口和计生委,这三个机构因为统计的方法和出发点不同,使得统计数据有很大差别,这就给政府做决策、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此外,条块之间也需要在管理协调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其四,目标体系及其运行存在局限。目标体系应该突出重点,简便易行,注重运用,然而,在目标管理实践中都是从政府需求角度来设计指标,很少顾及群众意愿,而且存在着指标太多、层层加码、基层被动的现象,致使指标的完成带来许多不真实,无益于开展。同时,管理过程中存在重指标设计轻考核、重考核轻结果运用的现象,目标管理的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五,目标管理中缺乏对社会管理主体的肯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管理的变革,社会管理日显重要和突出,人口计生工作也面临着由单一政府管理向政府、社会互动、责任共负的管理阶段转变。然而,现实中一方面未能在体制和机制上包括目标管理指标设计上给社会管理以更大空间,另一方面以社区自我治理为主的社会管理还很稚嫩和脆弱,人口计生自治组织十分缺乏,致使现有的人口计生工作仍是政府单兵作战,“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综合服务、群众自觉参与”的计划生育公共管理体制难有大的进展。此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对社会抚养费征集难的解决和独生女子奖励措施的落实等都需要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在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中才能实现。
5.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陈旧,严重制约目标管理的绩效
目标管理需要相应的管理工具,管理工具的有效性将会极地提升管理的绩效。目前,我们现有的目标管理工具和方法仍然比较传统,缺乏现代管理新工具和新手段,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及其绩效较低。如人口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研究滞后于目标管理要求,苏州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还缺少信息化的推动,苏州没有一个完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库,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人口管理的软件工作几乎还没有启动,使得苏州总人口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外来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状况的分析都难以开展。二是管理进程中的管理方法还比较传统,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富有效率和效益的新工具缺乏借鉴和引用,对传统的管理手段缺乏拓展和创新,致使目标管理工作繁重而低效,目标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难以有质的提升。
二、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完善对策
苏州的实践表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有利于突出工作重心,有利于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有利于管理效能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苏州的人口与计生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苏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都要求苏州市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为此,要按照稳定、提高和统筹的新要求,促进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推进目标管理措施的创新。主要应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1.重新构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体系,积极推动目标(指标)的引领作用
针对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基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思想,依据《苏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十一五”规划及中远期规划》,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重心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管理工作的对象要从户籍人口转到常住人口;二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要从控制新出生人口转到控制苏州市的总人口增长;三是目标管理的重点由人口的数量转到数量和质量、结构并重。
适应这三大转变要求,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的指标体系必须重新构建,尤其是要分类设置政府、计生条线、相关部门的核心指标。结合“十一五”江苏省对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指标体系,政府系列的目标管理应侧重于立足地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立足于地方人口发展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的宏观调控。具体设置五项指标:(1)总人口数量;(2)计划生育率;(3)外来人口增长率;(4)人口质量和结构调控达标率(根据此类考核指标和各个时期的工作要求设计一个达标指标);(5)人口管理服务群众满意率(根据目标要求对涉及为群众服务的内容设计群众调查表或随机调查,或通过网络调查获得)。此外,政府其他相关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能确定相应指标,一般以单项指标为主。人口计生工作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立足于政府目标的分解和承担,重点应突出以下八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指标,主要考核计划生育率;二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指标,主要是出生缺陷孕前预防率;三是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主要考核出生性别比;四是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主要考核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五是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主要考核职能机关依法管理、优质服务和群众满意率;六是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考核计划生育机构队伍建设达标率;七是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主要考核政策兑现率;八是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主要考核财政投入人均计划生育事业费。
2.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目标管理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管理效能
目标管理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工作目标,提高管理的效能。因此,在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目标指标的设计和分解,最终结果的考核,而且要重视这一管理方式运用的过程的管理。为此要建立三项制度:一是要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信息编报制度,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信息的网络,及时采集人口与计生工作的信息,及时了解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实现的时序进度,编制每月或每季的人口与计生工作信息(对应目标管理的指标体系),以使决策机构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掌握动态和目标推进的进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和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政务公开制度,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的重要指标通过相应的渠道向社会、向群众公布,使社会各界,使广大群众参与到管理活动,监督目标管理的实施,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活动健康进行;三是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的制度,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时剖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典型案例,及时分析和解决目标管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改进和完善责任制考核,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方法和程序
考核评估是目标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核和评估,可以使责任制得到落实,对经验及时总结,对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以便及时解决。随着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的调整,考核评估工作本身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这不仅体现在考核评估的内容上,而且也包括考核评估的方法的改进上。在进一步完善分别考核、分类考核和分级考核的基础上,努力改进考核办法。应采用年终考查与平时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上级检查相结合、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直接调查和间接评估相结合,注重创新。在考核和评估中,不仅要发挥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这一工作中的作用,通过组织系统来进行;而且要更加注重发挥群众作用,通过群众评议和打分的形式;也可以探索发挥专业机构作用,通过中间专业机构来进行考核;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人口计生目标管理的过程监测和结果评估。在考核方式的权重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效果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目前,可以考虑适当提高群众满意度测评在各类考核中的权重。
4.正确运用考核结果,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一票否决”制度
在考核和评估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好考核和评估的结果。考核评估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推动工作,是推进责任制落实、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以便人口与计生工作做得更好。要建立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充分运用考核调查中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及时反馈和沟通,帮助被考核的地区和单位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以往的目标管理实践中实行了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即把执行计划生育要求列为一项重要考核标准,凡计划生育不合格的,即没有完成年度计划生育任务的,一票予以否决。“一票否决”制在过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与十几年前相比,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市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必须对原来的“一票否决”重新诠释。在突出计划生育的同时,把照顾再生育审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出生数据(流动人口)准确率、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财政投入和计划生育奖励兑现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确定一定的达标线,以综合达标线为主要的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待条件成熟时,应建立起包括人口控制效果指标、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能力建设水平指标、育龄人群的生殖健康水平指标、项目管理即计划生育各项业务工作水平和质量指标、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文指标等在内的更加柔性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而不是以单纯生育率的下降来判断计划生育工作的好坏。
同时,应完善考核机制。应对党政领导和计划生育部门分别进行责任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与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加大奖惩力度。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要把领导干部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的情况作为衡量政绩和选拔、奖惩的重要内容,任期内逐年考核,离任时进行审核,对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要组织协调人大、政协、新闻单位等积极参与考核工作,并尽快起建立群众举报和核实奖励制度,为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5.充分利用“大人口”信息平台,努力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手段
苏州市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中,已经开始运用计算机处理人口信息。如自主开发城市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软件,还建立了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育龄妇女个案信息数据库。但是苏州市人口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还不高,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快发展,加快提升水平。
首先,要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中心为龙头,完善全市数字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建立完备的苏州市人口信息库。应尽快建成人口与计划生育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平台,提升全市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决策、管理、服务的能力。在计划生育的目标管理中,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六大信息支持系统,即以居住地为主的城乡一体的育龄妇女信息系统,计生技术服务信息系统(数字化计生服务站),计生监督执法体系信息系统(再生育审批、社会抚养征地、农村计生奖励、公益金发放)、避孕药具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计生事业统计信息系统,加快实现人口与计生工作服务、管理和决策的信息化。
其次,要依托市政府电子服务网络平台,扩大人口与计生信息网络覆盖面。应实施计生网络向村、社区和服务机构延伸工程,建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标准统一的四级网络平台;开发新的管理软件,引进推广成熟系统,不断充实信息内容,为各级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决策服务,为乡镇及以下的基层单位开展人口管理和计生工作提供综合服务(包括政策咨询、法规解读、管理经验、技术支持等)。要积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社会统计、项目管理、综合评估等工作,同时要加强相关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分析工作,以提高人口与计生工作目标管理的科学性、主观性和准确性,不仅为决策和管理,而且为开展人口问题研究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化支持。
篇2
一、温江区夏季气候特征
温江夏季热量充足,多雨、光照强。夏季雨热同步,水、热、光高度集中配置,是花木生长的黄金季节。
1.气温温度是花木栽培非常重要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花木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温江区夏季6~8月月平均气温在21.0~24.8℃,平均最高气温为28.5~29.3℃,极端日最高温度可达36.0℃。一般而言,花卉生长适温范围为10~25℃,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有利于花卉营养积累,生长也越旺盛。温江夏季日平均气温在15~25℃的频率最多,最适宜花木生长,但也有超过花木生育的上限温度的高温天气出现,造成花木发育过快,产品质量低劣甚至可能引起花卉灼伤或死亡。
2.降水水分是花木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花木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部分是通过水中溶解的物质而吸收的。光合作用也只有在水分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花木依靠水分,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调节植物体的温度,同时减少生理病害的发生。温江夏季6~8月平均降雨总量为533.7mm,占全年总量的60%,能满足花木旺盛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求。6~8月雨水集中,多发大到暴雨天气,常有洪涝发生。6~8月最大总降雨量可达948.3mm,最大一日降雨量为356.6mm。年平均出现暴雨日3.3个,最多年份可达7个。温江区地势平坦,境内河流纵横,容易因区间汇流和排水不畅形成内涝。统计发现日降雨量在80mm以上就容易成涝。平均每年有1次洪涝产生,最多年份可达3次。年发生洪涝频率为62.2%(三年二遇),从时段分布上,7月下旬最多,占总次数27.3%,8月中旬、6月下旬、8月上旬次之,占13.6%~18.2%。频繁出现的强降水天气易造成涝灾,形成积水,影响花木根系的生长和呼吸,同时,高温高湿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3.日照光照的强弱影响着花木的形态和生理变化。如它会影响花木叶片的大小、厚薄、茎枝的粗细、茎枝节间的长短、花色的浓淡、叶色的深浅等。温江6~8月日照总数达423小时,占全年总值38%,特别是7、8月光照最为充沛,是全年光照最多的月份,对花木特别是露地喜阳花卉植物的生长有利。由于不同种类的花卉对光照的需求不同,阳光过强会造成叶片焦枯。如兰科植物、天南星科的花卉和杜鹃花、茶花、各种秋海棠等花木忌夏日阳光直射,要求一定的荫蔽度。
二、夏季花木生产的管理措施
1.分类管理夏季气温高,光照充沛,对花木生长有利,但当光照过强时也会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过强还会提高介质温度,加快植物叶面蒸腾,导致植株叶片萎蔫,出现焦边现象。宜将喜半阴和喜阴的植物如仙客来、兰花等,搬放于荫棚下或树荫下;对喜光的花木,则必须给予充分的光照。
2.及时灌水花木进入生长旺季对水分的需求量也增大,要及时浇水。夏季晴天空气湿度相对较小,水分蒸发快,可向种植花木的场地四周洒水和叶面喷水,既可增加湿度,又可起到降温的作用,减少叶面蒸发,创造凉爽湿润的小环境。据观测,洒水后地面温度能立即降低1~5℃,喷水后几分钟,叶面温度可下降1~2℃。洒水时,切不可在炎热的中午或向已经开始萎蔫的花木浇冷水,否则会容易引起“伤风”,并加速其萎蔫或死亡。与气温最接近的水温最适宜花木根系活动。
3.适当遮雨夏季多雨,特别是暴雨,盆栽花木遇到大雨要适当遮雨。降雨引起的急骤降温易损伤根毛,雨后积水会使根的呼吸作用受阻,易引起烂根,因此凡盛夏处于半休眠状态的花卉,均应放在避雨处,露地花卉也应适当遮盖;花木园内应提前理好排水沟,雨后要对低洼处的积水及时排涝,防止积水影响花木根系生长和呼吸。
4.除草施肥夏季杂草生长旺盛,要及时除草,进行培土,并结合除草进行施肥。
5.及时遮荫在夏季,经常出现突降暴雨后又雨过天晴,温度陡然升高和烈日暴晒的情况,温江种植面积较大的含笑类(小苗)、八角金盘、君子兰、长春藤等木本花卉容易造成新梢嫩叶的灼伤,应及时遮荫。
篇3
【摘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亦不例外,因此我们的实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包含“智·能·情”三个维度,为了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我们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出具体的任务。
关键词 学生;教学目标;任务;主体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落实和体现,是目前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探究的实践内容。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在“生本”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课堂的好坏。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尝试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最重要的要明确教学目标,基于以“任务”为驱动设计实验教学。本文选择“实验教学的目标设计”为切入口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过程时,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在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分析,这是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基础。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凭空制定的,也不是故意施加给学生做表面文章,而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感悟体会到的知识。在这个任务意识上制定教学设计,才能不走弯路。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学习”被定位为教学目的的对象,这与过去把“教师教学”作为对象定位截然不同,更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切行为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1援提高学习兴趣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一开始就注意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习初三化学“过滤”这一部分内容时,采取任务驱动的模式让学生通过任务学习。首先上课时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实验过程的注意点,这个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让学生完成“模仿实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完成模仿和探究,并要求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记录具体的实验现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还有了一定的加工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学习积极性提高,也产生了获得知识的。
2援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相对比较简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教师不能要求过高,要有耐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师完成最初的实验探究设计和操作,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和总结。那么教师一开始设计的化学实验任务就不能太难,比如在“探究人体吸入气体的成份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中,学生对这个实验任务很熟悉,操作又十分简单,那么得出结论也就比较容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形成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之后教师可以安排稍难一点的实验任务。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明确指出希望学生达到何种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怎样的操行表现。所以目标的制定需要紧密连接新课程理论这样的理论基础,渗透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同时结果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笔者建议制定实验教学目标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理论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对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作了新的规定,不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初步的化学技能;通过逐步深入的化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以实验学生的全面发展。化学式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源泉。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特征,并且构建了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总目标———“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分目标。这三个维度也是教师制定实验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
2.实践要求
教师在制定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认真研究实验教学内容,考虑教材中的要求究竟是否适合当前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对实验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设计出学生能达到的目标。
三、教学任务的设计
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参考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组织和选择课堂实验内容。同时,教师自身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学生实际学习需要的理解帮助对任务设计的重组和调整。将文字的实验要求转变为学生需要完成的课堂任务,是教师在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此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任务场景和任务途径。
1.选择任务场景
教师在明确任务内容之后,还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任务场景。场景的引发可以利用的素材很多,但是好的情景应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真实且生动。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具有这些特点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与自己并不陌生,很多化学知识隐藏在自己身边,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长期下来,能够将一开始的这种学习兴趣转变为一种愿意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力。
2援落实任务途径
化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可以依靠动态的实验教学来完成,而具体完成任务需要依靠任务途径。途径的选择就是教学活动的选择,按照活动的方式可以把任务活动分为实验类、调查类、交流类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通的活动方式,当然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师本身的设计里面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也限制了其选择。不管制约因素如何影响,课堂的活动方式都应该多样化,且适合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活动的体验发挥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黎良枝,吴俊明.探索“任务驱动”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J].化学教育,2004,(01)
篇4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时至今日,免费师范生教育实施已两年有余,第一届免费师范生已就读大三,并即将在大三年级第二学年或大四年级第一学年展开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化日益成为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今日,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教育的教学能力培养与训练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历来被视为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纽带,其价值、功用及存在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有学者指出教育实习的三个基本问题:教育实习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内容供师范生学习;教育实习应该运用哪些核心目标来帮助学生学习;教育实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到什么程度?[1]归结起来,三个问题实际上共同指向了一个诉求,即教育实习目标。显而易见,目标在教育实习中意义重大。然而,6所部属师范院校在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的设计上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怎样消除这些问题?为此,鉴于理论界对教育实习目标探究偏少的现实,本文立足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试对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存在的问题、原因及重构思路进行初步探讨,以引发研究者对此问题的更多关注。
一、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设计存在的现实问题
1.目标缺乏关注度,流于简单及肤浅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在高师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2]然而当前,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在现实中缺乏有意识地当做“课程”来进行精心、系统地设计并加以实施。这种“课程身份”的缺失,一方面导致对影响教育实习目标确立的各方面需求关照不够,如社会对新型教师的呼唤,及免费师范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等,从而容易使实习目标显得深度不够、广度不足;另一方面它可能导致整个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在没有目标指引、监控及评价的状况下“自然运行”,从而使教育实习被迫卷入实习场所(通常是中小学)的秩序和轨道之中。为此,教育实习未能真正意义上获得“课程身份”,实习目标得不到足够重视,必将全面引发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的降低,以及教育实习诸多价值、功能被搁浅于形式之上。
2.目标缺乏实效度,落后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特定历史时期的课程目标必须代表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并保证各方的有效需求。就教育实习目标而言,当前国家、社会对免费师范生具有较高的、不同以往的新要求,免费师范生往往被定位为“未来的教育家”角色。这种变化要求部属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对此发展趋势作出必要反应和调整。而以往实习目标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未能将目标置于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教师专业化的框架内进行思考,往往过于抽象,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且有脱离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嫌疑。“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态度的转变。”[3]这就意味着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目标要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展开,深入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目标所具有的指引、激励和评价的功能。
3.目标缺乏清晰度,欠缺可行性与操作性
一般认为课程目标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然而不管是行为目标还是表现性目标,都必须在得到明确、规范叙述基础下才能得到切实地实施。反之,如果目标比较抽象和模糊,就无法真正引导和调控整个教育实习过程,往往使得整个实习容易处于茫然、无头绪的状态。然而,在以往教育实习目标的表述中,频繁出现诸如“素质”、“实践能力”、“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一些比较宽泛、不够明确的术语,这不仅导致师范生在目标理解与把握上模棱两可,且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也欠缺可行性与操作性,最终导致这些目标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得到实现。由此可见,如果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目标继续沿革当前的教育实习目标话语体系,而不作全面深入的重新建构,则不免大大影响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质量。
4.目标缺乏区分度,免费师范生群体特点凸显不足
作为系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目标,其本身应当不断趋于开放及变革的态势之中,也只有这样的系统才能对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灵敏和及时的反应,从而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鲜活力。然而当前,部分高师院校往往为了“省事”“省力”或者“省心”,采用“千人一面”的教育实习目标,简单地沿袭之前的蓝本,而没有现实地关照免费师范生群体的特点以及他们在教育实习中所应获得的不一样的东西。众所周知,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其主旨是为了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大多数的免费师范生在毕业之后将直接面向各个省份的农村教育。因此,他们对农村及其教育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异常重要,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去留走向。毋庸置疑,如果免费师范生培养机构能在教育实习目标中思考这些特殊之处,并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效得到实现,则必然将更好地吻合国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出发点,也将更好地对免费师范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体验和职业引领。
二、优化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设计的思路
既往教育实习目标往往从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演绎而来,并非真正建立在需求评估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设计而出,为此,其科学性、可行性值得反思。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要建构科学合理、体现时代精神的目标体系,必须依靠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1.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建构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4]在教师专业发展呼唤下,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是免费师范生培养机构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所谓教师素质被看作是教师拥有的以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5]实际上,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的。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二是对于有效实践运作的自主性;三是基于专业责任所应有的价值与态度。[6]其中专业知识包括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包括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等;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伦理等。毋庸置疑,对于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的。教育实习作为职前教师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极,其目标必然应该对教师知识、能力和信念等素质培养有所观照。一方面,对免费师范生专业技能,即教学技能的培养依然应该是教育实习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另一方面,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免费师范生热爱教育尤其是热爱农村教育的高尚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感同样不容忽视。
2.以课程开发原理为指导设计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
按照“泰勒原理”,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社会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是确立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实际上,“泰勒原理”充分表明课程目标的制定并非是一个封闭运行和固守单一来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听取多方声音的过程。
泰勒对课程目标确立的论述对当前制定教育实习目标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其一,在考量免费师范生的需求时,目标设计者可以在实习之前充分评估免费师范生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结构,以及学生对于实习的认识和期望;其二,当前社会正朝着学习化社会方向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也对教师提出很多新的挑战,要求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成为研究者、终身学习者等等,这必然要求教育实习目标对此作出必要反应。只有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才能够把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目标集中到教师专业发展上面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教师。其三,就专家而言,需要咨询长期从事教师教育和教育实习研究的专家,听取他们对于实习的理论设想以及目标预期,这可以保证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当然,通过以上途径得到的教育实习目标,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甄别,使之系统化,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以求更好地引导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
3.从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视角设计教育实习目标
教育实习并非只是师范生直接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对号入座”的过程,也不是用教学实践去验证某种教学理论正确性的过程,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去教学现场感受真实的教学情境的过程。“教学理论的学习在于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并以此观照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即教学实践。”[7]而教学实践也不是某种教学理论教条式的应用,不是某种教学经验或技能的重复表演,而是“一种与正确计划相联系并坚持正当行为的践行过程,即教学智慧不断显现的过程。”[8]为此,教育实习应当是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机整合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没有割裂理论与实践,而是“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在免费师范生实习目标设计上不能贸然倒向理论或者实践一方,而是力图寻求平衡点,将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值得指出的是,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在教育实习目标中有机融合诸如乡土课程开发、农村课程资源利用、农村中小学教学手段运用等理论及实践点必要而且重要。
当前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所面临的困境,孤立地看,是由于对教育实习目标重视的不够,对免费师范生群体特点的认识不足,以及高校课程的学术倾向等原因造成。然而,如果我们站在课程开发的视角来看,不能不说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缺乏被当作一门“课程”来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为此,提前关注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并从目标入手来开发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课程,必能开创出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嘉弥.师徒式教育实习之理论与实践[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16.
[2] 张迎春.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3] 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5.
[4]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
[5] 黄小莲.教师专业素质建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之谱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6]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8:266.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践与指导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33
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讲过,如果我们还向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创新不仅仅需要教育理念的革新,更需要跟社会实体相结合。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应运而生,它是国家“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拓展和延伸。国家教育部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上升至国家层面,体现了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未来高校发展的方向,其意义毋庸置疑。本文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项目为例,结合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指导学生项目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出几点思考。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现状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国创计划项目”)欠缺高水平的师资加入项目管理和实践指导。从校级项目孵化,到省级、国家级项目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悉心指导。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至今,发展不足二十年。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作为新兴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迅猛地发展,导致师生比不协调,教学资源配置存在缺失。对国创计划项目的实施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无法全程予以项目督导与方法指引,导致一些具备良好价值意义的选题申报后无法按期结题或被迫半途终结。
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失败的案例大都由于对项目理解存在误区:第一,项目选题对社会现实关注度不够。广播电视编导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都思维活跃,部分学生一味追求艺术的“表现与虚构”,而忽略了艺术对生活的“再现与重构”特性,导致项目选题欠缺学科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生产脱节。第二,项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注重实施过程的递进式发展。国创计划项目一般要求在1~2年的期限内完成,所以参与项目的学生必须投入持久的、连续的精力,由各阶段成果孵化的基础上,产生最终成果。仅靠短时间撰写、发表一两篇论文作为结题成果,难以体现国家层面对创新人才的培育精神。第三,项目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欠缺交叉学科及多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
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建议
国创计划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符合上述类型的选题来源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作品创作等影视制作项目;②有关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③影像工作室或媒体实验室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④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目前,获得国创计划项目立项的选题大都集中在前三种。第四种选题由于范围较为宽泛,反而易被人忽略。原因有三:第一,跨学科及校企联合、科研与产业结合的思路尚未打开。有的学生一味追求个人诉求,对媒体产业的宏观趋势及企业的发展认识不足,找不到创新点。在申报的案例中,只重视个人表达而轻市场需求,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目前申报选题中失败的关键原由。第二,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学生大都思维活跃,热情高,但执行力不够持久稳定,项目选题过于自由易导致实践训练环节对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难以把控。第三,指导与管理项目的教师水平有待提高。面对具有较强研究价值的选题,有时因为难度太大,加之申报团队实力不济而被迫放弃。在项目的管理督导过程中,存在重申报轻实施的现象,对过程不够重视。
针对广编专业学生参与国创计划项目的现状,本文建议:首先,选题应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训练目标。其次,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实验为目的,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把创新训练及学科和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鼓励师生科研合作,项目组成员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学科交叉的项目优先予以考虑。营造出以项目带教学、以项目教学促进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再次,完善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参与国创计划项目的师生在工作绩效、教学评比、就业推选等评优评选中有所体现或奖励。最后,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质素,倡导从事单一教学工作的教师向拥有综合学术能力的复合型教育者角色转变。国创计划项目需要指导教师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丰富的知识积累,善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被称为“双师型”的教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较为匮乏,而广大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他们是日后形成指导团队的中坚力量,急需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学科的国创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培训及经验分享。
3师生总结与展望
以下是国创计划项目《成都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消失与拯救》的总结:
付佳: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一次让我得到锻炼得到成长的经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懂得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参与项目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回想这一路走来的过程,我真的感触很深,我的指导老师以及小组每一个成员都在项目中给予我很多的帮助,这个团队同舟共济,在项目中一直并肩前行,这种为同一目标共同奋斗的团结氛围特别让人有归宿感。一年多以来,我从我们优秀的组员身上及项目本身学到了很多经验收获了很多知识,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最值得珍藏的。
宋吉晨:①创新能力。未来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是需要我们去开创的,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用创新思维去思考现实生活问题,我想这也就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初衷吧。②沟通能力。每人的观点与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来实现大家在知识与观点上的分享。③团队合作能力。我们组从项目立项之初成员之间的不太了解到现在发展成为很好的队友很好的朋友,这也见证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次全国性创新性实践项目给我带来了很多,有能力上的提高,有思维上的创新,有情谊上的收获……真的非常谢谢给予我们支持的各方,谢谢老师的指导,谢谢组员的支持。
薛晨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是大家共同奋斗付出的功劳,这与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和队友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通过这次大学生创新项目,不仅从专业知识方面让我收获颇多,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让我成熟许多,在对项目的统筹管理方面也略有心得。我从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学习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团队合作精神,纵然有时候很苦,有时候很累,有时候很气馁甚至有时想过放弃,同时我也因为实验操作失误受过伤,但是我们坚信自己可以完成,坚决不能辜负了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并没有半途而废。
指导老师:该项目关注传统的消逝,提出对文化变迁的思考,这是当下青年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具体体现。项目最终以学生纪录片和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有相当的难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实验价值。纪录片是时空的艺术,文字是理性的沉淀。时空之美与理性的思索必定会带给人非同寻常的体验。团队三位成员均为优秀学生代表,除了校级活动,还担任学院及班级的诸多事务。项目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他们虚心求教,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大量文献参阅及实地摄录调研,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相关知识,紧密围绕课堂内外的学习,实现了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之间的最大化结合,最终较好地完成了项目。
在指导国创计划项目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一次次的问题反馈与解决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从最初的误解、磨合,到最终畅所欲言,彼此信赖,如同学生们的体会,收益颇丰,创新训练的目的也得以实现。国创计划项目作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起到了很好的延伸、补充、辅助作用。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本科生,通过国创计划项目的锻炼,可以提高自己艺术专业之外的综合知识水平,也可以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践的动手实操能力。经过国创计划项目锻炼的学生无论继续深造还是进入社会工作,其适应能力与创新思维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作为高校的教师,如何整合自身教学与研究资源,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借力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政策,倚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指导的过程,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国创计划已搭建起学生参与科研、教师提升教学学术能力的有效平台,相信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成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目标导向项目管理 项目识别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和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概述
职业生涯教育最早发源于欧美国家,我国古代基本上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中华民国建立后,这一理念才逐渐从欧美国家深入到内地。关于职业生涯的概念,目前,学界的观点各有不同。大多数职业心理学家较为认同美国生涯理论专家Super的观点:职业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件的方向;它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涯的角色,由此表现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所有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业之外还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1]
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一个连续不断做准备、做决定、做评估的过程,通过对自我、机会、限制、选择与结果的了解,确立与职业生活有关的目标。并根据个人在工作、教育与发展方面具备的经验,规划出具体的履行步骤。[2]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7年12月就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为各高校进一步规范职业指导课的开设,把握职业指导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明确职业指导课应实现的教学目标作了详细的要求,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 基于ZOPP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项目识别
2.1 ZOPP及其问题-优势-目标分析简介[3]
ZOPP是德语Ziel Orientierte Pro-jekt Planung的缩写,即目标导向项目规划。ZOPP始创于德国,是德国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之核心。它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项目(以及其他项目),在其调查、分析、诊断、项目设计、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监测与评估和项目管理,提出的一套理论体系、一套操作工具和一套工作技术。其应用程序为:问题分析—优势分析—目标分析—项目规划—项目选优排序—项目实施规划—项目实施。其中,问题-优势-目标分析正是整套方法最为重要的三个步骤。
问题是现存条件与人们的欲望之间的差异,要达到预期目标遇到的一个障碍就构成了一个问题。“树”的关系是描述问题间因果关系的最佳模式。运用“树”的关系以核心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造成核心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核心问题产生的结果,建立问题“树”。
优势与劣势就如同硬币的两个面,是相对的,又是每个问题都存在的。充分开展调查、分析,利用问题的固有优势,规避其劣势,将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问题的快速解决。
目标是对未来的描述,是未来打算实现的、解决问题后将达到的未来状态,是未来的方向。目标的确定离不开问题的存在,问题为目标的确定打下基础。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将问题翻改为相应的目标,就产生了“目标树”。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问题-优势-目标分析
2.2.1 问题树构建
如前所述,近年来,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和教育部统一部署下,鉴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色和内容需要,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手段开展。笔者基于校基金课题——“A校M&E学院本科生全程、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研究”,利用问题矩阵分析法,分析得出在国内大部分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的34个问题(如图2.1)中,最主要问题是: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2.2.2 优势分析
目前,各高校在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诸多优势: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正处于繁荣与发展期;国家教育部《教学要求》的颁布;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及可供借鉴的教学模式;由相对稳定的高校辅导员和相关学科专职教师构成的师资优势;社会网络资源、专业培训机构、测评系统等;以及大学生自身优势等。
2.2.3 目标树构建
结合问题树进行问题和目标的转换,将问题“树”翻改成目标“树”,如图2.2所示。课题组研究表明,如要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34个问题,达到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实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目标,就必须开展全程、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
开展全程、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重点在于突出其全程性和全面性。全程性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既是由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目标所决定,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全面性旨在针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等全方位的教育。设计全程、全面的生涯规划教育课堂教学实施方案的意义在于:它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高效开展的需要;通过全程、全面的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通过全程、全面的生涯教育可以降低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成本,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通过全程、全面的生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全程、全面的生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活需求和工作需求进行恰当的调整。[4]
在完成目标“树”逻辑关系分析后,将目标“树”中相似或相近的目标归类,就可建立目标“群”,一个目标“群”也就是一个项目:
项目群A:树立正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项目
项目群B:明确课程定位项目
项目群C:课程内容模块化及教学方案设计项目
项目群D:本科生全程、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教师专业化建设项目
3 结论及建议
分析表明:要达到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实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目标,就必须从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明确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模块化及教学方案设计、指导教师专业化建设等四个项目入手,开展全程、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鉴于此,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将秉承这一思路,也建议志在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效果的各地高校结合自身特色,沿着上述四个项目的方向不断实践下去,帮助大学生通过科学的生涯规划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并在职场上实现人职和谐。
参考文献
[1] 毛晓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6):58-59.
[2] 吴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涵与价值的思考[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8,27(4):383.
篇7
关键词:木材加工 现状 对策
一、木材加工在敦化市经济发展中的成效
1.注册了一批木制品加工产品商标,给木制品注册商标,起一 个符合产品特点,叫的响的牌子,是实施木材加工企业产品品牌战略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注册木树加工;产品商标达22个,其中丹峰地板、敖袜家具、亚威地坂、宝源屠实木门、吉森地板、通宝胶合板等一挽本梅加工产品商标已经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制定了一批木制品产品标准。近几年,我局先后帮助企业制定了实木模压门、指 (拼)接地板、车用胶合板、曲线地板、实木装饰门、菜板、集成材等产品标准,为企业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技术依据。
3.涌现了一批名牌木材加工产品。如福敦模压实木门,敖林实木书柜,福敦实木复合地板,阳光木业实木地板,丹峰林业实木复合地板及纤维板,油画笔等,先后被评为省 (州)名牌产品,这些名牌产品的创立,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知名度,扩大了产品市场份额。
4.木制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返几年,木制品加工企业积极争取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及ISOI,I000环保体系认证,目前全市通过质量认证的木制品企业已达12 家, 福敦木业,新元木业相继通过了双认证。
5.木业市场较为发达。全市目前木材加工业规模企业 (产值500万元以上)已达到近50家,小型木材加工企业近400家,从业人数近3万人,产品涉及地板、实木门、家具、胶合板、纤维板、封边条、木线、集成材、冰勺、生筷子等30 多种木材加二产品年交易额达69637万元,其中地板交易额达2.6亿元,年生产260万平方米,年创汇5000多万美元,成为木材加工产业主导产品。另外,由于我市是国家重点林区,林木蓄积量达10,599 万立方米,约占1/_LO,年采伐量120万立方米,树种多,木材品质好,载市已成为区域性木材交易地和集散地,木材交易在东北区域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周边地区木材都通过我市中转向国内外流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城效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为主要载体,以国内外客户为支撑,以木材加工产地市场为依托的市场流通体系。
二、问题
生产流通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市木材加工产品品牌,总体上看,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还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企业生产还处子“小、散、弱”状态,尚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品牌规模不大。目前全市木材加工产品注册商标虽然不少,相继争创了一些省 (州)名牌,但知名品牌不多,知名度高,商业价值高,市场份额大,影响面广的精品名牌极少,国家名牌更是空白,大部分木材加工产品仍存在“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如全市地板市场,我市木材加工企业基本都生产,但个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有优势,又各有缺陷,普遍存在“有产量无市场,有市场无品牌,育品牌无规模,有生产无标准" 的情况,没有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战的合力,这与我市木材交易集散地极不相称,也是我市木材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2.加工率和科技含量不高。我市木材加工产品加 工率不高,大都分为 级产品,很多企业还处于生产板条、木方状态,地板毛料状态,产品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不高。
3.技术装备落后。全市除极少数大型木材加工企业拥有比较健全的装备外,绝大多数企业设备简陋,许多关键设备短缺 (如干燥设各),很多小型企业只有抵档旋切设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非常落后。
4.产品质量不稳定。根据我局及相关监测部门抽样检测结果,木材加工企业质量波动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的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国家限制使用的超标醛胶,目前,尚有企业继续超标使用,绝大多数企业的环傈指标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限制了木材加工制品的销售和出口,成为创立品牌的“绊脚石”。
5.宣传力度不够。尽管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木材加工企业参加全国、全省各木材加工产品展示展销会,但一些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强,加之认识不到位等原因,不愿花大力气用于宣传产品,都分企业用于宣传的经费不足销售收入的 1%。
6.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带动不强。我市是一个木材加工业及交易大市,但在木材加工制品市场建设上,还很被动,与建立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市目前尚无一家成规模,涵盖全市木业产品的专业市场。很多木材加工企业完全依靠关系,来维持定单,维持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流通渠道单一,还没有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富余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无门。
三、对策
为加快我市木制加工业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市木材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全市木材加工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我局建议,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木材加工制品品牌工程、名优木材加工制品流通工程。
1.木材加工产品品牌工程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开发地板为重点,开发一批质量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木材加工产品,通过创立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大力发展品牌木材加工产品,努力提高木加工产品的知名度都市场占有率。争取1~2年把我市地板产业打造出一个中国名牌,3~5年树立一批叫得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省 (州)名牌产品。
1.1制定木材加工制品的标准,严格按标准生产。没有严格的产品标准或产品没有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体系建设将无从谈起。目前,我市制定的各类木材加工产品标准不到10项,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基本是空白,影响了木材加工制品争创名牌。为此,我们要重视木材加工制品系列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
1.2抓好木材加工制品品牌认定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发展重点,打出品牌,创出品牌,对批量上市的木材加工制品,及时办理国内外商标注册,力争1~2年,全市具有一定规定的各类木材加工产品商标注册率达到50%,重点扶持地板加工业争创中国名牌,对于中密度纤维板、胶合板、家具、实木门、卫生筷子等产业要进行优化组合,对于经过认定,具有发展前景的好产品,要争创15~20个省 (州)名牌。
1.3加大对木材加工业产品品牌的整合和系列开发力度。针对我市木材加工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乱的状况, 掌撞时机,以福敦木业园区和丹峰家具工业园区为依托,清理和整顿全市各木材加工企业,适时组建木材加工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促进全市木材加工业向规模化、系列化、集团化发展,统一开发和生产木材加工系列产品,争创国家乃至国际品牌,与国际市场接轨,打造全市木材加工业航空母舰。
1.4跟踪信息,加快品牌产品与国际接轨。在创立品牌的同时,应加快我市木材工业企业与国际接轨步伐,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使品牌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和要求。目前,国际林产品市场中,木基复合材科及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加,主要有中密度纤维板,高密度纤维板,定向刨花板,单板层积材,胶合板,重组木及水泥刨花板,木基纤维压制品。另据预测,中国市场木地板年增长率约在12~12%左右,而随着WTO的迫近国际著名品牌也正在瞄准我国市场,由此引发市场价格品牌战略不可避免,因此,我市木材加工企业应在以上几个领域生产出高科技产品,树立品牌,与国际市场对接。
1.5树立品牌应搞好宏观调控,合理利用资源。按目前的木材加工企业结构和木材消耗率水平,我市林木的生产速度是远远跟不上采伐量的。因此,在树立木材加工制品品牌钓同时,应该搞好宏观调控,将木材加工业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规划搞好,一个产业,一个品牌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必须依据经济优势而制定,林业的经济优势就是林业资源的优势,这也是我市把木材加工业作为全市支
柱产业的必要条件。树立品牌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与资源消耗的适应镬,只有让资源在精、探加工中树立的品牌产品,才更有竞争优势,才更有长远发展。
1.6提高产品质量,为树立品解创造先决条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木材加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 ,扶持木材加工企业改进工艺设备,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相应标准要求,保护产品质量,为争创品牌创造有利条件。
2.名优木材加工刹品流通工程
以开拓市场为核心,以建立健全木材加工制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以及市场信息体系,流通体系和流通服务保障体系为内容,实施名优木材加工制品流通工程,以流通促生产,促调整,促提高,努力提高市名优木材加工制品市场占有率。
2.1坚持“三个市场”一齐抓,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立足原有市场,以原有的定单、合同为基础,主攻上海、广州等国内市场,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和直销、、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充分利用载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广开招商引资门路,扩大对外开放,把我市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使全市名优木材制品在开拓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2坚持产地市场、销售市场一齐抓,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扩大现有市场规模,在木材加工制品集中加工区. 集散地以及入口密集、消费潜力大地区,集中发展一批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带动性强的木材加工制品市场。二是逐步在全国主要大城市采取联营、参股等方式建立我市名优木材加工贸易制品网络,通过举办和参加展销会等方式,加强我市名优木材加工制品的营销。
2.3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开拓无形市场。以敦化政务信息网为龙头,加快信息工程建设。都要上网,名牌产品上网率要达到100%,同时,全市各部门及名优木材加工企业要密切配合,制定计划,在全国各电视台、电台、报刊积极宣传我市名优木材加工制品,促进产品流通和销售。
四、实施木材加工产业二项工程的主要措施
篇8
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21年继续实施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项目设置与经费资助
1. 创新计划分为科研创新计划和实践创新计划。
2. 创新计划由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立项初评推荐。
3. 创新计划实行立项资助制和不限额申报制。
创新计划立项项目均为资助项目,项目经费由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资助。资助标准按自然科学类不低于每生每项1.5万元,人文社科类不低于每生每项0.8万元执行。
创新计划申报不限额,每校立项数量由研究生培养单位确定。
二、 申报对象
1. 课程学习成绩未出现不合格情况,并能在毕业前完成创新计划者。
2. 原则上学术型研究生申报科研创新计划,专业学位研究生申报实践创新计划。
3. 已承担本项目未完成结题者不得申报。
三、 申报条件
1. 申报者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无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2. 项目研究目标明确,立项依据充分,拟采取研究方案先进可行,研究内容具有创新性,已有一定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基础,预期成果切实可行,经费预算合理,研究时间能够得到保证。
3. 申报者导师能积极支持其科研与实践创新课题研究工作,研究生培养单位能够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
四、 项目管理
1.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制订具体的项目管理办法,由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项目评审、经费安排、过程管理、结项考核和绩效评价等。
2. 省教育厅负责形式审查、立项公布、项目督查。
3. 项目承担者应按照研究计划和有关要求认真完成研究任务,并承担与项目有关的学术与法律责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培养单位应予以撤项并追回资助:不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在科学研究中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无法按期结题的;结题验收不合格的。
4. 项目承担者的导师应将项目实施作为重要的培养指导职责予以全程指导。通过项目实施对项目承担者进行严格规范的科研与实践训练。
五、 申报要求
1.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制定本单位创新计划组织实施方案,认真做好遴选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意识形态、学术诚信进行审查,对专业技术进行评议、择优推荐。拟立项名单须在全校范围公示至少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由研究生培养单位统一报送。
2.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需要提交2020年科研实践创新计划立项情况、学校配套经费情况、下拨经费情况及下拨经费的证明材料(必须由学校财务处出具经费拨付证明,不得弄虚作假)。未提交下拨经费证明的单位,2021年度申报的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不予立项。
3. 项目申报材料报送要求。
(1)拟立项项目《申报书》(附件1、2)电子文档(盖章版PDF,命名规则:计划简称(科研或实践)+CX单位代码+单位名称+学科(类别)代码+学科(类别)名称-申请人就读层次+姓名。例如“科研CX10284南京大学0102哲学-博士***”),并请将所有拟立项项目申报书压缩为1个文件包(命名规则:CX单位代码+单位名称。例如“CX10284南京大学”)发送。
(2)《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立项名单》纸质版(加盖公章)1份和电子文档(Excel,命名规则:CX单位代码+单位名称)(附件3)。
(3)2020年科研实践创新计划立项情况、单位配套经费情况、下拨经费情况及下拨经费的证明材料。
纸质材料报送至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15号省教育厅1510室,电子文档发送至邮箱:jsyjsjy@ec.js.edu.cn。联系人:沈春,电话:025-83335660;乐欢,电话:025-83335153。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2021年4月20日。所有申报材料评审结束后不予退还,请自行备份。
附件:1.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申报书
2.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申报书
3.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立项名单表
省学位办
2021年3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
项目申报书
申 请 人:
研 究 生 层 次: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研 究 方 向 :
申请项目名称:
指 导 教 师 :
所 在 学 校 : (盖章)
江苏省学位委员会
制表
江苏省教育厅
填 表 说 明
一、填写本表前,应先仔细阅读有关通知文件及本说明,务必实事求是填写。
二、填写本表栏目时,如需要可加附页。
三、本表所有信息必须全部填写,不存在的内容一律填“无”。
项
目
概
况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A.人文社科项目
B.自然科学项目
起止
年限
年 月至 年 月
申
请
人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博(硕)士入学年月
所 在
院 系
联系电话
电子
信箱
一、立项依据(包括项目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等)
注:项目名称应简洁明了,字数限25个汉字内。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项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含创新性)及其可行性分析
四、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
五、研究工作的预期成果及成果提交形式
六、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申请人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成果,含承担或参与的项目情况;现有的主要仪器设备、研究技术及协作条件等)
七、经费概算(单位:万元)
支 出 科 目
金 额
计 算 根 据 及 理 由
合 计
八、申请者承诺
申请人保证上述内容的真实性。
申请人签名 :
年 月 日
九、导师推荐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十、单位审核意见
已按申报要求对项目进行审查,并公示。同意推荐。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
项目申报书
申 请 人: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实践研究方向:
申请项目名称:
指 导 教 师 :
所 在 学 校 : (盖章)
江苏省学位委员会
制表
江苏省教育厅
填 表 说 明
一、填写本表前,应先仔细阅读有关通知文件及本说明,务必实事求是填写。
二、填写本表栏目时,如需要可加附页。
三、专业学位类别参见:
cdgdc.edu.cn/xwyyjsjyxx/gjjl/cjwt/276470.shtml
四、本表所有信息必须全部填写,不存在的内容一律填“无”。
项
目
概
况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A.人文社科项目
B.自然科学项目
起止
年限
年 月至 年 月
申
请
人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博(硕)士入学年月
所 在
院 系
联 系
电 话
电子
信箱
一、立项依据(包括项目来源,实践研究意义,国内外实践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等)
注:项目名称应简洁明了,字数限25个汉字内。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项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含创新性)及其可行性分析
四、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
五、研究工作的预期成果及成果提交形式
六、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申请人与本项目有关的成果,含承担或参与的项目情况;现有的主要仪器设备、研究技术及协作条件等)
、
、
七、经费概算(单位:万元)
支 出 科 目
金 额
计 算 根 据 及 理 由
合 计
八、申请者承诺
申请人保证上述内容的真实性。
申请人签名 :
年 月 日
九、导师推荐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十、单位审核意见
已按申报要求对项目进行审查,并公示。同意推荐。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3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立项名单表
序号
单位代码
单位名称
申请人
申请项目
名称
项目类别
(科研计划/实践计划)
项目类型
(人文社科/自然科学)
一级学科代码或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或
专业学位类别
研究生层次
(博士/硕 士)
指导
教师
资助
标准
备注:请依次按项目类别、项目类型、一级学科专业代码或专业学位代码排序。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公章) 年 月 日
篇9
(台州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摘 要:建筑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土建工程师作为建筑业的直接参与者,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筑质量的好坏。高校作为培养土建工程师的摇篮,对卓越土建工程师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台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对建筑企业及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建筑企业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而对“卓越计划”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建筑业;卓越土建工程师;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60-02
建筑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场所。而作为90后的大学生,由于习惯了优越的生活条件,面对建筑业艰苦的工作环境,往往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或是频繁更换工作单位现象的发生。因此,及时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对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要求
党的十提出,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进行了凝练[1]。土建工程师作为国家的建设者,理应严格遵守国家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调查中发现,建筑企业用人时,不仅仅看看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更加看重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即是否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勇于竞争、不断创新;和睦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2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
科技的突飞猛进,在给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带来生活和学习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土木工程学生目前的职业道德现状,才能为更好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打下基础。
2.1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认知,既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情况。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重要性的认知情况是决定其职业道德水平的思想基础。只有在充分认识和理解职业道德内容、重要性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为大四阶段的工程实习和毕业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调查中发现,虽然85%的大学生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帮助,但是其对职业道德的了解情况却不容乐观,对职业道德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13%,了解的为26%,一般了解的为40%,不知道的为21%。因此,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
2.2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是指在一定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爱与憎[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是形成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然而,在一些客观事实面前,他们既羡慕别人可以建造国家重点工程,但自己又不愿意到工作环境艰苦、远离城市的工作;既羡慕别人取得的巨大成绩,但自己又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既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嗤之以鼻,又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到待人接物、诚实可靠,不采取欺诈手段。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于职业道德的正确的情感体验,而将职业道德仅仅挂在嘴边。
2.3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就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有没有这种坚毅果敢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每个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越无为就越有害。”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已经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面对建筑业可能远离城市、家人和网络的工作条件,心生畏惧;面对建筑业可能出现的消极和腐败现象,缺少必要的抵制能力。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职业道德意志不够坚定。
2.4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志。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行为。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只有35%的同学有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低。
3 “卓越计划”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卓越计划”开展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建筑企业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才能培养出适合建筑市场要求的卓越土建工程师。
3.1 加强家校和校企沟通,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家庭、高校和建筑企业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连接家庭和建筑企业的中间环节,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纽带作用,加强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家庭和实习就业单位的联系。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实习单位的表现,及时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3.2 加强与任课或实习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随着卓越土木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单纯依靠辅导员或是专任老师都很难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因为,在专业技能培养、行业动态等方面,专业老师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又存在着对大学生缺乏思想教育经验的不足;而思想政治辅导员,虽然有着很强的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能力,但又缺乏对建筑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了解,造成对学生职业道德指导针对性不足。因此,思想政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只有加强沟通了解、取长补短,才能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利的内部环境。
3.3 通过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自觉履行职业道德的意识
社会学家研究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具有群体模仿和认同的特性,从大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过程来看这一现象尤其明显。大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然后在周围人的反馈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3]。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深入开展“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十佳大学生评选”作为展示在校大学生风采的标志性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关注。由于这些榜样就在他们身边,使得学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2)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现在,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困惑,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才能够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土建工程师。因此,可以通过邀请建筑企业卓越的土建工程师来院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名卓越土建工程师的成长之路。
(3)邀请优秀校友来院交流。由于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软件硬件建设仍有不足之处。一小部分高考失利的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难免有些失落而自暴自弃。此时,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来校交流,通过他们的亲人经历,激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4)通过宣传海报、QQ群、微信、微博、校园网等方式大力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宣传恪守职业道德的模范人物,使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4 深入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拓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职业道德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这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即技能性[4]。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的职业技能竞赛,如测量大赛、CAD制图大赛、手工绘图大赛、力学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纸桥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实验、校立学生科研、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挑战杯创业创新计划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3.5 大力开展职业道德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的热情
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职业道德教育课或是两课课堂的理论灌输,而是要结合学校的各项教学、实习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面对陌生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时高校要结合新生特点,着重开展始业教育、适应与成材、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活动。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尽快了解专业培养计划、目标及发展方向等;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一定可以大有作为,从而使他们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国,切实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则应结合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择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等内容的教育活动。
4 结束语
总之,随着建筑市场规范化、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决定了其从业人员今后发展的程度。因此,作为培养土建工程师的高校,只有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卓越的土建工程师。
参考文献:
(1)陈国铁。工程类本科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1):38-40.
(2)张宏。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四个要素[J]。思想教育研究,2010(9):44-46.
篇10
关键词:就业能力;校院两级管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然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就业能力成为学生立足社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新的形势,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建构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校院两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运行机制,就是将就业工作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管理作用和能力,强化校院两级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校院两级就业管理工作的协调联动。
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改进策略
1.构建职能清晰、协同配套、统筹有力的高校内部校院两级教育资源配置体系
一是确保核心目标,即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优化必须确保整体和所有子系统的改革与完善均围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个根本目标。二是制度和机制设计上做到各部门权责明确的同时又协调一致。三是以目标实现程度为效益评价的关键指标,实现高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2.以提高就业能力和资源管理效能为目标,建立健全高效运行的校院两级教育资源配置运行机制
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分层管理原则,校院两级分权,实施两级管理,由校院两级下属的教学、科研、行政、咨询机构等各职能部门组织实施,配置过程中均要进行规划、论证、建设、评估等流程。资源配置四个流程的依据应当紧密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等指标进行,达到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
二、校院两级管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
1.目标管理机制
实施两级管理,校级管理部门仅对二级学院的管理进行宏观指导、监督与服务,充分下方权利,则制定目标管理体系时必须将校整体规目标和要求进行分解、内化,变总体目标为二级学院的目标与责任,有效实现两级管理主体的目标和利益一致性,从而实现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学校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总目标为基准,对学院提出一个时期或每一年度的发展目标,包括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学生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目标,考评以完成目标的情况为标准,制定目标体系要讲究分类指导原则,兼顾不同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指标体系的内容和权重可做适当调整。学院同样实行目标管理进行绩效考核。
2.权责利机制
学校作为独立法人承担法律责任,依法享有教学、科研、行政及财务自。学院是学校党政领导下的二级管理组织,是具体实施教研等工作的组织,对本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行统筹管理。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以考核评估为主要方式管理学院工作,以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手段引导学院工作,以监督制约为主要途径规范学院管理权力的使用。学校应赋予学院相对独立的自主办学权力。要赋予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配置、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权、人事权和理财权,使其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工作自由度。要实现校院两级教育资源配置主体的协调联动,要给予二级学院相应的利益做激励,要赋予它分工范围内自主的管理权限,并让二级学院对管理成效和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3.资源配置机制
构建新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学校主要是制定资源配置的办法,开展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评估,评估以就业能力提升的目标体系为基准;学院主要是依据自身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自主管理、优化配置学院及下属系、及研究中心的教育资源。资源配置机制需体现,一是公共性、共享性、专项性资源坚持校一级保障;直接指向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教育资源以院二级保障为主,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与资源管控关系。二是由职能部门保障向整体性系统性保障转变,增加部门间的联动性。三是学校内部与社会、与市场保障相结合,激活条件保障机制,不断拓宽条件保障途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四是将无偿性公共保障与有偿性竞争保障相结合,资源的竞争性使用使教学科研工作更具动力与创新活力。五是需求导向与效益导向相结合,通过效益考核与评价,引导资源配置适当的向效益产出更明显的单位倾斜。
4.考评机制
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实施目标管理实现两级管理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手段。制定分学院类型和个人的各类量化评估体系,考评结果要直接与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挂钩,与个人的晋级、奖惩、绩效挂钩。资源配置的实施效果和效益必须结合教研与就业目标进行评价考核,从而形成对前端关于资源配置的竞争和论证机制的反馈;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建立质量动态监管与保障体系,考评机制形成完整的闭环链条,配置的整个过程得以量化管控与优化,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益的关键。
5.综合配套机制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校院两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还应具备以下综合配套机制:建立以政府拨款、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社会捐助及银行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的资金投入统筹机制、建立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经费与目标任务对应匹配的目标任务联动机制、建立对外沟通、对内y筹的发展规划整合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等对外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迟沂军,孙兆扬.治理理念下校院两级管理的权责划分与路径构建[J].教育探索,2016(04):62-66.
[2]张珊珊.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的SWOT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Z1):74-76.
[3]林韧卒,李鸿飞,高军,李瑶,郭建中.基于综合改革策略的高校内部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7):32-37.
[4]王成端.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63-66.
- 上一篇:林长制工作特色亮点
- 下一篇: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