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家国情怀教育

篇1

关键词:古诗文;人文素养;策略

一、古诗文是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古诗文蕴含着很多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1.家国情怀

大量古诗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的眷恋,对国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之美的赞颂。“诗仙”李白在《静夜思》里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依恋。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露了他的爱国情怀;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令人动容。

古诗文中的这种家国情怀,是民族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和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是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

2.手足情谊

亲情和友情,是古诗文中的又一个不朽的主题。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肺腑。孟郊的《游子吟》讴歌了伟大的母爱。

视朋友如亲兄弟,古诗文中表现友情的作品非常多,或行旅怀思,或赠答送别,都反映出友情的真挚。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千古名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诗文中表达的这种浓郁的亲情、友情,乃是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情感的上好教材,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陶冶。

3.人生感悟

许多诗人把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上升到哲理高度,写下了大量的“哲理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警示人们年轻力壮时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真理。

4.人格魅力

许多古诗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风貌、人格操守、志趣追求。诗圣杜甫在《望岳》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积极奋进,开拓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则表现了他不畏艰险、坚贞不渝,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二、在古诗文诵读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施策略

1.开发“校本课程”

课题组从浩如烟海的诗文中遴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300首作品,内容涵盖了春、夏、秋、冬,乡情、亲情、友情、爱情,咏物、咏史,乡野、纪游、军旅,社会、人生、艺术等类别,按照小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按照1-300序列编排,分为12个学期,每个学期诵读25首古诗。

2.落实“每周一诗”

在班级开展“每周一诗”的诵读过关活动。利用每周的吟诵课引导学生读一首古诗,教师适度讲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交流读诗体会,悟意明理。

3.营造“诗词文化”

班级制作“诗框”,布置于教室走廊外墙和教室里。组织学生从本学期要求背诵的25首古诗文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图画,放置于“诗框”里,定期更新。

4.开展“诗词PK赛”

班级定期举行诗歌朗诵会。学生可以配乐朗诵,可以浅吟低唱,还可以编成小品进行表演。组织全班同学参加同年级的“古诗文PK赛”。选拔部分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诵记小能手”比赛。

5.撰写“读诗心得”

利用班队课开展《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等为主题的班队会,并让学生及时把读诗的体会写出来,交流心得。这样不仅使学生会背诵古诗文,还让学生从古诗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6.表演“诗文节目”

学校立足于传统优秀文化的沃土,从中抓住“诗词”进行传承,提出“吟诵诗词三百首,会吹陶笛一小把”这一办学特色。每年“六一”“元旦”等节日,学校都会举行“诗笛”办学特色展演。通过节目表演,可以把语言展开,把诗的意境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参考文献:

篇2

一、基本情况

今年的劳动教育宣传月活动以大力开弘扬劳模精神、抗议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广大学生以奋发有为的进取状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以“爱劳动、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为活动主题,我县*所中小学,*名中小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主要通过广泛宣传、创意制作、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了此次劳动教育宣传教育月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一)认真部署,明确要求。

*县教科局向全县各中小学下发通知,对自治区《关于开展2021年劳动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中的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以及《自治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向各中小学进行了传达,并对劳动过程指导、活动材料上报等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

(二)各学校积极响应,确定方案。

各学校根据各学段学生年龄特征、针对实际学情,分年级选择了合适的项目和内容,安排了适度的活动时间和强度,确定劳动教育宣传月活动方案,并在各学校广泛宣传,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引领学生在劳动中健康成长。

(三)密切家校联系,保障落实。

为提高学生活动的规划和管理能力,各学校充分借力学生“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与家长协同育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家长的陪伴与呵护,避免安全隐患。老师悉心引导,家长近身“助力”,学生亲身实践,使劳动教育取得实效。

(四)落实有亮点,活动显成效。

1、疫情专题篇。关注疫情、积极投入“疫情防控”,成为全县中小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探究病毒来源、宣传如何科学防护、记录疫情人生百态、赞美勇敢的逆行者。学生们开动脑筋,做有创意的宣传海报、绘制防护漫画、制作“防疫”绘本;用手抄报记录在疫情面前迎难而上的最美逆行者,传递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小主播说新闻”、“诗朗诵”为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加油,为中国加油!

2、生活劳动篇。活动主题“ 家务小达人”、 “垃圾分类我在行”,低年级小主题“叠衣服”、“每天早早起床叠被子”、“整理我的房间”等等,让家里干净整洁;“护绿小卫士”让绿色净化心灵;“我是厨房小帮手”、“ 我和蔬菜交朋友”让一粥一饭表达对家人的爱;“一起来做老游戏”让亲情洋溢;“做时间的小主人”、“体育锻炼我最棒”让身体更健康。

3、设计制作篇。“居家小小设计师”、“变废为宝小制作”、“ 心灵手巧我在行”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做成小制作,感受纸张、布块、针线、盒子、一次性水杯这些小物件经过巧手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创意物化能力。

4、艺术创意篇。“我眼中的秋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用画笔画出了秋意盎然的美丽新疆,也画出自己的童年、童趣、童真。有些学校开展了“写中国字,做中国人”、“一日一字抗疫有我”主题活动,孩子们以书法歌颂逆行的白衣战士和一线防护人员,实现了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5、实验探究篇。“生活中的图形”、“趣味小实验”、“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造力,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四、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劳动教育宣传月主题活动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教育意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活动时间短,宣传力度不够,活动教育意义持久度不够。

2、劳动实践形式单一,大多集中于干家务、整理房间等简单的劳动形式。

3、社会劳动资源利用较少,没有拓宽劳动教育活动途径。

篇3

理念是置于人内心的一种属于世界观层次的精神主张和追求,它来自于一个人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思辨。一个人的经历及所处的环境影响和铸就着一个人的内心主张和追求。这种主张和追求与理想有联系,也有区别。

理念犹如在海上航行的大船的罗盘,而理想犹如航行所要到达的彼岸。这种内心主张和追求一旦形成,将强烈地支配和指导一个人的行动,这在教育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与教育既是社会行为又是个人行为的特点有关,相比其他领域,个人行为对教育的影响特别大。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尽管有学校,但家长对自身孩子的教育影响常常具有改变的作用;尽管学校是一个集体,但一个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影响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尽管国家有系统性的教育规范,但一个校长常常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端正教育理念,树立先进崇高教育理念,对发展教育至关重要。

拿我所工作的浙江来说,这些年做成了不少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大事:零择校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在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展开,中小学教师交流实现制度性突破等。做成这些大事,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大家在做这些事情上有着比较一致的理念,或者说我们比较好地统一了大家做这些事的理念。但我们也有许多事至今还没有做成,或者说做得相当艰难。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非常突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办重点班,学校之间升学排名次等。这些工作之所以推进解决得不理想,根子还在于理念不端正,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一些人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是举。须知,教育不仅仅只有分数和升学,教育还有更多的意义、更重要的使命。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品行操守、理想信念追求等,都远比一时的分数和升学率重要。

抓工作需要统一思想,解决诸多教育顽症尤其需要我们树立和弘扬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思想者的事业,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决定性影响。现在各类教育理念很多,令人目不暇接,怎么去辨别?我看大道至简,关键看三条:一看是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即是否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德智体美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不能割裂,不可偏废,尤其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只重智、忽视德和体美情况的发生。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尤其是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把握。二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要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从这点出发,积极促进因材施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小班化教育、分层式教育,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坚决制止各类拔苗助长行为、以牺牲学生健康换取学习成绩的行为。三看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学校招生要公平公正,要坚决执行各项招生规定;教师施教要公平公正,教师应爱各类学生,尤其是对困难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政府配置教育资源要公平公正,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配置资源要有助于缩小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差距,不能再人为地去建设什么重点学校。从社会进步看,我国会逐步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因此,高中段校与校办学条件的过大差距也应有计划地缩小。

坚持和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担当。在大多数时候,辨别教育理念和教育现象的对与错、好与不好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敢不敢坚持坚守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反对和克服错误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反对和克服错误的以至违法违规的教育行为。在错综复杂的利益面前,在已有体制下,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坚持坚守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是需要勇气以至牺牲的,当然也需要智慧。现在我们正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通过教育,真正让全体教育人在坚持坚守先进教育理念,反对错误教育行为上严起来实起来,尤其是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禁止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制止分重点班和快慢班、不搞升学率排名上取得明显进步。

篇4

目前,核心素养一词已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关于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教育界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新探讨。我国教育部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素养相关研究基础上,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研究构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的任务,并于2014年4月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再次强调“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这一教育改革任务,并明确具体工作安排:“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界开始着手制定各学科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要素: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借助地图、数据和其它工具在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地理信息定位和搜索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素养的综合表现。通过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快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意志品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和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缺少实践环节,学生更多的是从书本上汲取知识,“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目前正在制定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强化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科核心素养中加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既期待地理实践力的落实,同时又感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瓶颈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落实地理实践力这一培养目标值得深思。

地理教学活动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地理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也必然受到教学活动各个要素的影响。因此,要强化地理实践力培养,应落实在地理教学活动的不同要素中。首先,课程设计应有所创新,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突出地理实践力,选取切实的地理实践内容,增强地理探究活动比例,并设计出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探究活动。其次,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地理实践力的引导,使学生不仅会“说”还会“做”,将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再次,地理教学环境应进一步优化。任何地理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和氛围中进行,学校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加强对地理教学环境的投入,包括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以及校内外的自然、人文教学环境。应组织更多的野外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最后,地理教学评价应多样化。改变现有的局限于纸笔测验的评价,加强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考察,不仅要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更要评价学生能做什么,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周海瑛,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从事地理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持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4项课题;发表地理教学研究论文20篇;主编和参编教材、教学参考书4部。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语文课程;百年;流变

核心素养,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对21世纪学生新基本能力的思考和评价,指的是“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1]。2014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2015年,《人民教育》在第7期刊发编辑部文章《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一文,明晰界定了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即它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

自此,基于核心素养,进行顶层设计,重构课程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成为我国下一步深化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学校教育改革的灵魂。那么,对于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做好了哪些准备?或者说,走进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经历了哪些流变?未来又将怎样与核心素养深度贯通?追本溯源,鉴古知今。对此,本文通过梳理百年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结构、主要理念等的变迁,以期为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贯通提供一些参考。

一、白话文普及: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的首次对接

1904年之前,我国童蒙教育主要是古文教育。其语文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为社会统治阶级服务。从殷商甲骨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五经”“四书”,再到《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语文教学主要是识字、读古文、写文言文,应付科举考试。1904年,清政府开始废科举兴学堂,民主、科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语文也开始单独设科,语文课程开始面向普罗大众。但是,不像其他学科,古文读写仍占据着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这导致中小学语文教育不得不大量承袭传统科举考试的陋习,存在着大量言文脱节,远离现实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现象。五四时期,在我国一大批学者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开始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发挥作用。在此影响下,小学《国语》开始学白话文,中学《国文》主要学习文言文,其中也涉及一部分白话文。自此,两汉以来的“言文脱节”开始变为“言文一致”,白话文正式进入语文课程,并逐渐普及占据主要地位。语文课程与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职业准备即核心素养首次接轨。对此,高度评价,说此举“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二、语文名称确立: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再度亲近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为进一步拉近语文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人们开始大力关注口语交际能力对个人未来成功生活和社会良好运转的影响。为了在语文教育中“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以叶圣陶、夏D尊为首的语文教育家倡议把中小学的语文教科书“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此后,“语文”首次作为正式术语确立,并随着《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的推行流行开来。其中,“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文本于语,不可偏废,故合言之”。至此,语文课程开始听、说、读、写并重,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中获得了和书面语言同等的地位。因此,国语、国文更名为语文,不单是名称的改变,更是语文课程自觉走向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运用,追求学科核心素养建构,力图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追求。自此,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安排充分考虑听、说、读、写训练的比重,作文一律用白话文,语文课程再次向中小学生个人成功生活的核心素养迈进了一步。

三、“一语一文”观滥觞: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渐行渐远

1956-1958年,我国中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其时,教育部颁发了汉语、文学的教学大纲,并组织人员编写了各自的课本。尽管改革仅试行了三个学期便匆匆结束,为中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但自此也造成了“一语一文”观的长期流行。所谓“一语一文”指的是语文课程主要由语言和文学两种要素构成的语文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片面强调语言学和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应用,忽视实用文章学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奠基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语文教育向核心素养的前进。这种观念表现在教材编写领域,就是“文选组合”式教材长期占据语文课堂,教材编写则是以不同主题组织单元。1978年,面对“”后以此种观念为主导编写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胡乔木同志做出了“跟过去差不多”的论断。对于此套教材,叶圣陶也同样尖锐地指出:“连革新都说不上,不要说革命了”,并发出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五十多年来可以说很少变革”的感慨。

进入21世纪,“一语一文”的语文观又以新的形式主导着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自1997年,由《北京文学》发起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声声“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叹息,揭开了语文教育界与外界对话的帷幕,但也由此形成了新型的“一语一文”观,即语文是由语言和文化构成的语文课程观。这种观念集中反映在2001―2003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即语文既是人们思维、工作、学习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载体。在这种语文即语言和文化的“一语一文”观影响下,识字和写字、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实践活动都涂上了过于浓厚的文化色彩。以至于北大教授惊呼初中3年6册教材,二三十个主题,初中学过,高中再学,学到了人文,丢掉了知识和技能。学生课业负担重不说,走到社会上,连用实用文章办事的基本能力都没有。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观,本来是为了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过犹不及,语文课程逐渐偏离了现实应用的轨道,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逐渐被边缘化。

四、“一语双文”言语观: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再度融和

觉察到“一语一文”式的语文观所带来的众多现实弊端,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语言使用的情境,从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用角度,重构语文课程言语观。其突出表现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了“文本”概念,并在修订版的高中语文课标中明确地建构语文核心素养。其中,以语文教育家、实用文章学家曾祥芹教授为首的学者提出的“一语双文”思想较为系统地概括了这种课程观。在这里,语文首先二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继之,书面语言的文章又二分为文学作品与实用文章。[3]其中,文学作品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等。实用文章主要指与文学对举的传递真实经验的叙事类以及说明类、论辩类文章。其具体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普通文章,新闻、学术论文等专业文章以及传记、游记等两栖文章三类。

“一语双文”的语文观,强调建立“语言、文学、实用文章三足鼎立”的语文课程结构,凸显“双文教育,实用文章教育第一”的应用取向。其旨在矫正顽固潜行于百年语文课程中的“学文学,用实用文章”的学用不对称弊端。

“一语双文”的提出引发了学者对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审视。结果发现,中小学语文教材有63-76%的实用文章。但由于受传统“红领巾”文学教学模式(1953年)的影响,加之语言文学观的滥觞,课堂中很多实用文章的教学变味为“文学分析”。“把语文教材当成文学教材,把语文教学变成文学教学”的现象愈来愈多,以至于现阶段中小学生实用文章读写素养差强人意。因此,彰显“一语双文”观,重构语文课程,拓展21世纪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综上可知,我国语文课程自设科伊始,就是为了构筑社会民主平等的政治生态,同时为学生成功工作、学习、生活做准备。其后百年,尽管遭遇各种困阻,但语文课程发展的主流方向始终是努力朝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建构,即始终朝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发扬传统,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现实应用方向,理性看待各种语文课程观与实践形态,关注学生基本语言、文学和实用文章素养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和谐发展,何尝不是走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一条捷径呢?

参考文献:

[1]张娜.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3,(10):42.

[2]人民教育编辑部.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7):1.

[3]曾祥芹.“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全球化语境下语文内容结构改革的必然趋势[J].语文建设,2009,(11):4-8.

篇6

一、弘扬传统文化乃真语文题中应有之义

专栏配发的四篇文章,虽然有的取国学角度,有的以传统文化立论,但传递的信息都是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他们所谈的国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他们所谈的传统文化,则是蕴含国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四篇文章,对当下方兴未艾的蕴含国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做了较为全面的观照。执笔者均为国内著名高校资深学者,论述各有侧重,既有正本清源的内功,又不乏客观冷静的理性分析,篇篇深中肯綮,富有见地,信可借鉴。张辛的《时代需要国学,民族需要国学》,以鲜活翔实的史料、缜密雄辩的思维向我们论证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在当今时代于全人类的重大意义,指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乃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应当说,以孔子智慧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所在,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所在。为此,文章为我们指明了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两条路径:读国学经典和德性实践,即通过重新启蒙来传承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当是一种很有识见的呼吁。如果说张辛是从宏观上呈现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践行方法,那么郭齐勇的《试谈中小学国学教育》则从微观上为我们解答了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实施国学教育的具体策略。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剥茧抽丝,层层深入,条分缕析,观点明晰,使读者对国学、国学教育乃至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十分赞同文章的观点:“国民需要通过庄严的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对一代代国民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这无疑是一种精辟的见解。郭文还以教材为依托论述了我国国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与人格情操”,“四书”是首选载体。鉴于目前中小学包含国学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处于自发状态,现有教材良莠不齐,郭文还提出了教材选用建议。漆永祥的《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则进一步指出,百年来的西学东渐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日趋式微,由此导致的中小学生高智商低情怀现状令人担忧。相较前两篇文章,漆文更具体而微,从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典例中寻求解决当今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出入孝悌、基本礼仪、生活百科、知书达理、学会感恩等方面”严重“跛足”的对策:客观看待“死记硬背”、咬定一部经典读懂读透、增加日常礼仪与规范教育的内容、重视乡土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培植。国学热持续有年,教育方式五花八门,薰莸同器,一时莫辨真伪。谭汝为和奚咏梅的《中小学国学教育漫议》指出,传统文化教育须注意“去粗取精”,态度须审慎。文章还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具体建议,包括教育应着眼于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一批人文学科薪火相传的“读书种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如小学可设经典诵读课,中学可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取精用弘、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中“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要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精神家园里慢慢体味、逐渐成长。这些观点,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需要避免误区

受这些文章的启示,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母语都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所谓真语文,一旦离开传统文化这一土壤,就将立即失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疑问,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语文应有之义。可见,真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的语文教育乃是常识。因此,我们赞成“融入”,但应明了“融入”切忌浮躁,“融入”也绝非替代。

1.“融入”切忌浮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始,承载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从民间机构的自发行为到政府的规范引领,从高校为国学“落户”到中小学兴起的经典诵读热潮,从学校国学课程的次第开设到社会上国学培训班的如潮涌现,国学热一时蔚为壮观。在如此热闹的场面中,有的确实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不少切实的工作,但有的只营造了一种表面的热闹,令我们欣喜的同时未免心怀隐忧。真语文虽然离不开传统文化,但融入传统文化切忌浮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不能搞运动,一阵风。任何学习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也不是心血来潮就能奏效,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是如此。既然文明古国的深厚情结已经唤起国人对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那么,学习、传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的传统文化,就更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讲求实效。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也不可赶时髦,当点缀。传统文化是真语文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现代传播手段如影视、网络、名家讲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当学校把这些现代传播方式引入课堂后,以画面、音响、服饰、故事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所欢迎,但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视听感官的享受上,大多无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更何况,如果学生在时髦中跟风学样,传统文化教育就有可能沦为文化快餐,异化为一碗碗心灵鸡汤,若如此,承载传统文化的国学也遂成为一种时尚的佩饰,肤浅化、娱乐化、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也必然应运而生,乃至逐渐泛滥。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更不能舍本逐末,功利化。传统文化是国民的文化基石和精神支柱,将它融入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感受先哲的思想并完成品格塑造和精神构建。在具体操作时,如果指导思想不明,往往就会产生偏差。例如,当有些地方公布高考降低英语分数并调整给语文等科、高考语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的改革方案后,在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热议的同时,不少学生家长纷纷急切地将孩子送往各类国学培训机构学习,为未来的高考预热。这种试图让孩子通过短期突击提高学习成绩的功利化行为,一方面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而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性质和意义,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2.“融入”绝非替代除非是正式开设的传统文化课,在学校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就绝对不是以传统文化替代语文教育,以致将语文课上成文化课。在语文课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渗透不能喧宾夺主。真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但理所当然地杜绝忽视语言文字的倾向。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学语文,语言文字最重要,其他相关的一切,包括传统文化,均蕴含其中。在语文课上,传统文化只能在语言文字中融入和渗透,而不能取而代之。即使语文课上教读的是传统文化经典名篇,也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光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引导感受和赏析,以致忽视了语言文字那令人怦然心动的妙用。若有意无意地将语文课文异化成敲门砖,引出传统文化内容就借题发挥,远离语文而过度延伸,海阔天空地大谈文化,语文就会随之失真。这种课由于本末倒置,缺乏对语言文字学习的点化,语文因素难免会被淡化、虚化,最终与真语文失之交臂。在语文中,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和载体,表现为语文的形式;传统文化作为产物和载物,蕴涵为语文的内容。语言文字的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就像一叶花瓣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因此,要在语文教育中正确地融入传统文化,就必须是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两者兼容,做到“兼之有度、容而无痕”[3]。就量而言要“兼之有度”。尽管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但若脱离语言文字过度渲染传统文化内容,就会使语文课发生质的变化,渐渐远离真语文。过犹不及,万勿过度。那么何以为度?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便是参照系。凡是超越或影响整体目标、喧宾夺主的内容,就应忍痛割爱、断然芟除。就质而言要“容而无痕”。尽管把握了度,但若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机械相叠、生硬割裂,或牵强凑合、貌合神离,也仍是各自为政的两张皮,而不是容而无痕。所谓蕴藉不露、涵泳感悟、渗透熏染、潜移默化,才是容而无痕的真语文教学功夫和育人艺术。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尚待解决的问题

篇7

一、顶层设计,政策制导,开创生态体验科研新范式

实践中,沙市实验区探索出了专家、学校、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三结合的科研模式,开创出一条德育理论与实践协同推进的新科研范式。

政府给力,为课题研究提供动力源。根据区委区政府制定颁布的《沙市区加强与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区教育局向中国生态体验课题组申报立项了“生态体验:中小学生、幼儿基础道德教育实践案例与理论问题研究”子课题,制定了《沙市区中小学生、幼儿基础道德教育实施方案》,《沙市实验区关于加强生态体验课题研究的实施意见》,确保“三规范”“三落实”,即:规范组织机构、规范课题管理、规范科研制度;落实科研队伍、落实科研时间、落实科研经费。要求各实验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遵循顶层设计、系统架构、分类推进、精细实施的原则,借助生态体验理论和实践模式,探索震撼心灵、感动生命、高效美善的魅力德育模式,建构沙市中小学生、幼儿道德价值观培养体系。加强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实施“一校一品”工程,打造具备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特质的区域德育品牌。

专家引领,理论与实践科学对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都申报立项了三级课题,生态体验专家组多次与学校一线实践者零距离对话,开展现场扎根性指导,帮助教师掌握生态体验德育活动设计和导引的关键技术,助推各实验校的生态体验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对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生活中,体验道德、体验生命的意义。

实践创新,形成区域陶养体系。在十多年的研究过程中,沙市区以十九项德目为总纲,与“三爱”教育和沙市打造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战略目标科学对接,结合探索形成的先进经验和资源进行整体构建。既关注中小学生、幼儿生命发展中的真问题,又遵循青少年儿童品行内涵发展的规律;既关注同一时间内各年龄段研究主题的发展性、关联性、延伸性,又兼顾十九项德目总纲下不同年龄段之间选题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螺旋上升。在多重因子多个维度中综合统筹、立体架构而形成沙市区中小学生、幼儿道德价值观陶养体系。

二、理论引领,区域推进,形成生态体验化育新局面

在生态体验理论引领下,课题研究成员共同度过了十多个春秋,见证了一段震撼心灵、感动生命、互动陶养、群集共生,不断探索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魅力教育实践模式的生命历程。

――不断提升科研队伍素质。生态体验专家组多次莅临沙市培训、指导。2011年,专家组深入沙市实验区进行生态体验德育实践模式的系列化专题培训和德育活动现场扎根性指导,区政府、区教育局领导、中小学校长、各校德育骨干教师200多人全程参与。在“生命多精致教育就应多精致”,“爱与责任”的体验教育中,生态体验理论深入教师心灵深处,打开了教育实践的源头活水。通过现场大型仪式体验活动、优秀案例展示点评和现场零距离对话,渐次辐射和带动德育科研骨干队伍和队伍,形成了沙市区相簇而茂的生态化队伍丛林。全区先后派出一百多名德育骨干参加总课题组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学术年会。在每年一届的暑期课题科研骨干队伍培训中,专家讲座、研讨交流、互动陶养,正能量不断扩散,成为深化课题研究的辐射源,追求高品质实践推进的能量库。随着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沙市德育与时俱进,形成了科学、合理、有效、有序的德育新常态。

――不断提升德育活动课水平。生态体验德育活动课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班、团、队会(课),导引者通过体验式干预设计,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从根本上超越枯燥说教,彰显德育文化的亲近感和吸引力。全区每年举办一届生态体验德育活动课竞赛,数十节优质课展示,数百人次观摩学习、数千次现场交流,让钟情教育、潜心科研的正能量在现场交互传递,构成了一幅生态体验教育科研群集共生的火红图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凸现出各校的德育文化,在三重生态体验中涌流的生命感悟,思想精髓物化而成的学校文化标识,处处彰显出师生的生命灵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导引者根据体验者的生活阅历,针对真问题选定德目,运用各种手段,营造体验场,使体验者在体验场中全息沉浸,经历生命感动,师生展开体验诉说和零距离对话,交互提升,共同臻于蓝海遨游的道德境界,在体验中陶养化育,师生的生命样态更加润泽靓丽。如果说传统的德育过程是道德有限或不道德,那么生态体验德育就恢复了德育过程的道德性,回归到德育的本真。

――不断深化生态体验课堂研究。德育为教学和做人提供了方向感、动力源、学习智慧等三大支持系统。只有当全校师生浸润在道德的阳光雨露中,形成互惠共生、相簇而茂的生态关系,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与成长动力,学校才有可能完成其应担当的社会责任。我们用生态体验理论指导课程改革,倡导“任务驱动,目标导向”的学习方式,以“学案导学、体验探究、小组合作、群集评价”为策略,构建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的“生态体验课堂”,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籍此找到了育人的新感觉,学生籍此找到了提升核心素养的新场域,教与学成了享受快乐与幸福的生命体验场。

学案导学。编写《易学方案》,形成以“问题”为线索的导学机制。借助《易学方案》,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积累能力、产生动力的过程。

体验探究。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自主体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逐步养成尊重他人、欣赏他人、悦纳他人的态度,使得每一次互助都是一次平等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撞击与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个性风采、释放心智潜能,互激互励,身心愉悦,互惠共生。

群集评价。小组群集评价与学生个体评价有机结合,既让每个组员在竞争中发挥个体优势,又让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紧密合作;既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又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由此,生态体验课堂的多重因子得以激活,教学如同一条流淌着激情与灵动的河流,课堂如同一段充满愉悦与创意的生命历程。

――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生态化育魅力。独特的生态文化铸就独特的学校精神,也正是那独树一帜的思想、与众不同的学养、超凡脱俗的追求,形成了凝聚学校发展力的旗帜和灵魂。漫步一个个雅致的校园,浓烈的生态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一亭一景,净化着师生的心灵,浸润着师生的生命。各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歌、校徽,都凸显了各校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现了现代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的特色。全区优秀校歌演唱展示,或雄浑古朴、或激越高亢、或赞美颂扬、或与时俱进,都一样震撼心灵、感动生命。每一首校歌都犹如一所学校的精神图腾,与校训、校风、校徽等相得益彰,对内,在于自我激励,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对外,在于自我张扬,以展示风貌,放歌天下。他们用校歌宣示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感召全校师生、诚告社会。我们强调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是让学校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校园,传承、发展学校历史文化,形成独特的学校精神。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根植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学校生态文化的内核,是全体师生认同的一种共同价值观,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她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有了这种精神,全校师生就能“不待扬鞭自奋蹄”;有了这种精神,学校工作就会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突破。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文化自觉,也是学校生态文化“魂”之所在。当文化有了生命,有了主体,文化就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两个字,而是有了更为深远、厚重、灵动的含义。在这种充满霜华掩不住的书卷气的校园里,师生魂浸书香,徜徉巡游,穿越生命云层,优化行动方式,自然会身心愉悦,灵感勃发,创意无限,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文化的生态化育魅力。

三、协同创新,涵养品牌,进入生态体验教育新常态

生态体验理论的实践形态是全息体验、互动陶养、群集共生,创生一种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魅力化育模式,显现为一体万象、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名”工程把师生心中的智慧和信念点燃。所谓“四名”,即名人、名著、名诗、名曲。以名人为范,培养师生的美善人格。走进任何一所学校,你都能感受到名人精神气息扑面而来,会说话的墙壁、诗意的长廊、广场的雕塑、名人的塑像,让学生走进名人、感受名人,与高尚对话,与伟人相伴,与名人同行。寻访身边的榜样,让名人走下神坛,使学生对名人可近、可感、可亲。追踪身边的名人,更是让学校小名人登上周一升旗台讲述自己微行大义的人生故事。以名人的不朽精神浸蘸师生骨髓,使师生人格高尚,一身正气。以名著修身,建树师生的大家风范。各校读书节成果展示中,一本本装帧精美的名著、一页页工整的读书笔记,让墨香和书香一同浮动,钢笔字与铅字交相辉映;这是学生在与世界文学名著及其作者对话,这是学生纯洁的心灵融入名著深厚浓烈的情感世界荡起的层层涟漪,这是学生的稚嫩与作者的深邃广博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与生命感动。无论其书是博大精深,高瞻远瞩,深沉凝重,还是坦诚朴实,清新隽永,和风细雨,都是师生“精神成人”的食谱,是师生心灵的家园,是诗意的栖居地,是灵魂的孕育所,是生命的起跑线。引领师生诗意地行走在书香墨韵中,实现灵魂在高处的追求。以名诗铸魂,锻造师生的民族精神。一个被诗歌所熏习的场域,生命与诗歌电光火石的碰撞是温暖、深厚、澄明、润泽的,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诗从学生的舌尖滑落,情绪高涨,灵魂驰骋。学生诵读千古美文,传承盛世文明,陶养家国情怀,人在家中,家在国中,国在心中。爱家、爱社会、爱国家,生生不息。以名曲怡情,陶养师生的高尚情操。名曲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扎根,名曲欣赏像微微春风,丝丝细雨,犹如“仙乐风飘处处闻”,洗涤凡尘,净化心灵。当学生进入名曲的音律,与曲作者产生共鸣,心如登山临海般开阔,月下独酌般怡然,达到无我之境界,怡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情怀。

――诗意大课间是对学校大课间的创新与发展。诗意大课间大型仪式体验活动是运用生态体验理念,将学校大课间活动与“四名”工程活动融合,通过经典诵读、名曲欣赏、体艺活动(集体跑操、广播体操、校园集体舞等)营造体验场,导引学生在精彩壮观的大型仪式体验活动中快乐运动,健康成长,奠基诗意人生的体验活动。诗意大课间大型仪式体验活动的价值取向是追求集运动健身、诵诗明志、赏曲怡情、悟生命韵律、培养核心素养等多维目标为一体的诗化德育。诗意大课间具有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特质,是对学校大课间的创新与发展。体验者在大型仪式体验场中相互感染,摄能穿行,引发共鸣,放飞心灵,体悟循道,健体修身。学校大课间是在音乐的伴奏与信号指挥下,按照设计编好的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组织地以跑步、做操为主要内容连续不断的身体操练过程。生态体验理念赋予了学校大课间更丰富的内涵。用经典点燃学生的激情,用名曲震撼学生的心灵,用跑操提升学生的德行,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中小学根据学校的文化特色、地貌环境,设计诗意大课间的活动项目。如,北二小天性课间,实小直臂行走,红星小学书法韵律操,北三小快乐小足球,北一小弟子规韵律操,张三小乒乓操,洪垸小学武术操,新小原地动感跑,实中的跑操,等等。诗意大课间超越了身体锻炼价值,是学生生命的欢会,充盈着生命的激情,彰显着生命的灵性,放射着生命的光辉,引领生命诗意远行。

――足球体验场成为学生创造快乐的生命驿站。区“快乐足球 健康行动”工程可以归纳为“一个宗旨”“二个机制”“三个结合”“四个进入”。“一个宗旨”即促进全面发展,培养核心素养。“两个机制”即人才输送机制和足球联赛机制;配套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完整的足球人才输送、竞训的对口衔接模式。在入学对口分配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足球特长,搭建足球人才输送的“绿色通道”。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三级校级足球联赛机制,全区中小学常年开展足球训练、足球游戏,做到班有班队、校有校队,每年组织学校开展足球联赛,丰富校园足球文化,造就“校园球星”。形成了中小学生人人爱踢球,人人会踢球,人人踢好球的生动局面。“三个结合”即专家与教师相结合、基地与学校相结合、学校与社区相结合,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师资队伍,丰富足球活动;基地重在培优,学校重在普及,优势互补;足球进社区,足球进家庭,校社资源共享,家校育人双赢。“四个进入”即足球进入学校发展规划,进入学校课程体系,进入阳光体育活动,进入学校文化建构。足球场妙趣横生,激情飞扬,成为学生创造快乐的生命驿站。足球体验场,球员与观众都会根据各自的生活阅历,诱发不同的道德和情感体验,爱国与责任、团结与合作、理解与包容、勇敢与拼搏等道德与情感在足球体验场生成、升华。

――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三天两夜”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陶养人格。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六大育人功能。独立生活: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拓展训练:挑战自我极限,铸就团队精神;手工劳技:开发潜能,提高动手能力;郊野远足:磨砺生命意志,炼就生存耐力;田间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篝火晚会:发展学生个性,愉悦学生身心。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突出校外、突出活动、突出公益;突出体验、突出感悟、突出实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人生历程。

――“一校一品”工程科研成果精品荟萃。实小强调过德行生活,抓习惯养成;新小顺应童心 “做最好的自己”;北一小经典耀童年;北二小尊崇天性,“奔跑吧,少年”;红星小学写字育人,翰墨薪传;北三小“记忆童年”毕业典礼;赛小艺术化育;洪小儿童之家。张三小“少年警校”;教幼“寻找身边的美丽”;实中班级生态文化;二中读书活动;十一中禁毒教育;五中、江华学生社团;七中、九中学生志愿者等,都是生态智慧的结晶。

篇8

2022最新精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写得真好。有太多的需要借鉴之处。有一点对我影响最大。学生学习具有差异性。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缘故。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身体,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呢!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与从事体力劳动是一样的,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得很快,在记忆中保持得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得就完全不同:对教材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得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上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得多的成就。学习上的成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中的乐趣。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要求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达到目标。

  作者写得这些内容就是阐述了,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是有差异性的,不能一刀切下去。尤其是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立的人,不可能一样的,有快有慢也是非常正常的。这对我启发很大,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把学生看做一个模型的产品,我们也不是生产一种型号的产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每一个学习内容,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比如对认知快的学生,就要求既要掌握好,又要在知识的横向与纵向上达到发展。对一些认知慢的学生要求他掌握好基本知识就好了,设定一定的步骤来逐步发展。通过学习的阶梯性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我看到了有的学生后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有的优秀的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学习水平的直线下降的。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用科学的眼光与方法去工作,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收到丰硕的成果,我确信这一点。也希望我们教育同行,能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为追求与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2022最新精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两年前刚走上了小学教师这个行业,换了一个新的角色和环境,对我来说接踵而至的是各种各样的变化让自己应接不暇,一直努力适应。小学教师看似轻松实则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一度让自己很迷茫,甚至让自己徘徊,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现在的工作。这个学期有机会阅读了李镇西主编的《给新教师的建议》,花了时间认真的看完,曾经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现在的困惑,书中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和举例说明。让我了解到,很多新教师都曾和我一样迷茫,所以的老教师都是这么过来的。

  书的序言就强调:在反思中成长,序言表明了这本书的作用:对年轻同行的真诚建议。而所有的建议中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做一个反思型教师。何谓反思型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同时应具备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写作、不停的思考,四点融为一体。我们的反思包括对教育失误的反思,对教育实验的反思,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对教育理论的反思。

  李镇西建议我们不是做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成为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要做反思型教师。那么,反思型教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古人的智慧早已对我们有所指引,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同时反思自己又做到了几点?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中提高教师基本素养的重要一条——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的爱好者。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阅读有助于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水平的成长,但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时间阅读并且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第二章中用了各种方法说明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你作为教师的成败,教育问题千头万绪,最核心的就是师生关系。那么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什么?李镇西校长说是爱、理解和共同成长。书中写了一些老师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去追求师生间心灵的和谐共振所取得的效果。在这我想关爱是沟通的最好基础,孩子是有感受的,你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她会感受到的,哪怕一开始有一些误会。第三章从教学内容: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教学策略:化解课堂突发事件,学习方法,评价;教学角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各方面细致的解说。看完之后觉得课堂教学的突破唯有“用心”,用心备好课,用心去上课,用心去听课,用心去布置和批改作业等,这样坚持下去又怎么会有失败的课堂教学?第四章关于“修身养性”的建议。章节中说不健康的心理是教师的人生大敌,的确现在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已经成了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要学会消除不良情绪:一要消除忧虑紧张;二要消除失望灰心;三要消除嫉妒怨愤;四要消除自卑沮丧。同时要学会一些调整心态的小窍门:一是记下快乐的事;二是常常抱着原谅的态度;三是感激自己;四是爱自己,相信自己。

  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建议每位新教师都去读一读,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即使自己不能成为最好的老师,也要做一位善于学习的老师。

2022最新精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范文   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因为招聘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相关知识点。说来惭愧,当时我只为应付考试死记知识点而未能深入其思想,认为这只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从教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这样难懂的教育专著。在这个假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每天在微信群打卡,大年初一也未曾间断,激励着自己阅读,渐渐养成了习惯。夜深人静时,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慢慢的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仿佛遇到了知音。全书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2年来的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书虽未读完,体会却很多,我就读过的建议粗浅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会学生阅读,做他们的引路人。

  阅读,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将近三十个章节都讲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第60条建议写道“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在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有了死角,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还有一种危险:在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发生的过程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的部分或整个句子,他以后就再也学不会这一点了。”多么触目惊心的问题啊!阅读能力的作用之大竟到了如此程度!让我们深思一下这样的现象:有些少年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暑假开学初,我会带领学生参观周口图书馆,让他们感受图书馆安静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把他们吸引到阅读的道路上来。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学校把图书柜设置在学校的教室里,方便学生借阅。把书架的书变成学生手中的书,把学生手中的书变成学生心中的书,让书不只成为收藏品,陈设品。同时开展亲子共读,帮助学生创设家庭阅读氛围,教师指导阅读方法。在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时,其间经历了很多的摸索和困惑,比如:读着读着,有的学生就不读了,为此我利用阅读课和学生一起分享读书的感受,与学生一起欢喜,一起悲伤。阅读,阅读,不停地阅读!教师要会阅读,更要教会学生阅读,做学生阅读的引领人和同行者!在陪伴阅读的同时,其实我们也同样获得阅读的愉悦。

  二、参加实践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为了贯彻实现全面和谐的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校园文化、教学场所、室内陈设以及图书资料等方面。校园外,他把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而赞赏家乡自然美景、祖国山川是德育的起始内容和有效途径。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则是综合训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手段。他要求学校的老师带领学生去“旅行”,到城市、到乡村、到草原、到伏尔加河。利用学生所置身于其间的大自然环境和周围社会生活环境进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活动中学,在与周围事物及人的关系和作用中批判吸收。“给儿童以能动的有益的影响,以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

  担任班主任多年以来,我一直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环保组织,到图书馆整理书籍,到博物馆参观,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做交通安全小达人,亲手种植植物……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对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都受到教育,都得到提高,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社会知识的教育。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基本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实现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提高师德修养,和谐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心理相容,心灵相互接纳,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要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教师的师德高尚,以身作则,以德动人,学生才能有样可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效果。

  小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上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有必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为此,为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我报考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班,通过深入学习,了解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了我的认知。今年又报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学会沟通技巧,和学生建立同理心,将有助于更好的和学生交流。同时也明白了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协调,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四、多元评价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活动而无评价,学生就不能获得最佳的,积极的和有效的发展。因此,他不仅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而且还注意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来引导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幸福中发展。不唯分数,不唯知识,而唯学生的全面发展,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精神生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更难受,小心翼翼地去触动他的心灵“,在处理差生的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的差生要么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要么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一贯建议教师采用信任和尊重的原则,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要求在实施评价时,要十分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几年来的不断尝试,不断摸索,让我对教育的评价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体会。评价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我们要重视激励性的评价,如有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好样的”、“学得不错”、“继续努力呀”;“你看这位同学的眼里一直有苏老师,他听得多认真啊!”“这位同学写字的姿势真好看,谁能像他那样?”……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全面提高。使课堂出现了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9

一、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以及本班学生掌握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物理教学

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ー个学生的物

理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物理基

础。

ニ、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高ニ年级学生基础薄弱,物理思想不够深刻;然而,高

中物理定量问题较多,考试题目的思维量较大,能力要求也

较高。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

和规律外,对大多数学生应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物理思想与基础知识

的训练是工作重点。积极检查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基础过

关。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

学期为期几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

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

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

但有个别学生自制カ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

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陪同孩子观看

空中课堂,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三、教材分析

高ニ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

ニ物理选修3-1和选修3-2》。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

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的加强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

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一)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

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ー个学

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

基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ニ)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

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愛好等因素。要

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特別注意在高ニ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

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

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要切合实际的以我们的

学生现阶段的基本情况为主。

(三)对高ニ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

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ー个从初中阶段到高

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

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

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

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

例題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

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四)加强教研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

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

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

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五)本学期开始要重视实验,重视实验能力培养。实验

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再现知识的发

现过程,对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方式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以学校的物理实验仪器为主,给学生做课堂实验,让

学生相信物理,相信知识的正确性。

五、开学安排

(一)对“空中课堂”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

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

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迗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

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ニ)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

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ー课每ー个知识点

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

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

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

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

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严格执行教务处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

质量,制定教学进度。为实现给全体学生奠定ー个扎实的物

理基础提供合理的时间保证。

(五)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

索。细化每一章每ー节的教学要求,明确课时分配及每ー节

课的课时目标。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作更深入的分析、

探讨,确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尤

其是探究课。

(六)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能充分利用实

验室提供的器材,利用身边资源开发有价值的小实验为学生

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课件,提高教

学容量与效果。

(七)精选习题。针对每ー节课的课时目标,精心选择典

型习题,做到知识点与习题的对应。分类编排课堂例題、课

外巩固习题、小练检测题、章节复习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

高过程。

(八)

强化作业批改。通过作业批改督促学生端正课外学

习的态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规范学生的答題。

为课时目标的确定和分类教学指导提供依据。

(九)着カ培养。对优生要多给予思想上的帮助,使之树

立热爱集体、热心为大家服务的思想,鼓励他们大胆工作,

并提供发挥他们想象力、创造性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成绩,

让他们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给大家,迗到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的目的。

(十)平等相待。对优生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好而一味地

“捧”,不能对他们的缺点冷嘲热讽,这些都会导致心理障

碍。在课内,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有ー些训练、发言的机会。

学校线上教学与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为做好我校线上教学与返校开学教学的科学、高效、优质衔接,特制定此计划。

一、压实三个层面的责任:

1、校级领导:制定周密衔接计划,密切监控衔接流程,及时汇总衔接信息,科学调整衔接思路。

2、年级主任:做好年级师生衔接的督导,掌握第一手衔接资料,形成年级教学衔接的研判报告。

3、班主任、科任教师:设置每位同学的衔接台账,确保每位同学顺利、轻松、优质过度。

二、做好三个层面的线上学习学业检测。

1、全校统一组织三个年级的线上学习阶段学业检测,重点监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是否存在分化严重的问题。(七八年级安排教师提前拟出检测题,开学前印刷完毕)

2、年级组织重点学科的抽测考试。

3、科任教师有针对性的做好线上学习内容的小测试。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学业检测,学校形成线上学习阶段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研判报告,精准指导后面教学的开展。

三、开好三个层面的指导会议。

1、组织召开全体教师会,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线上教学做出总结、评估,对每个学生线上学习的状况做出准确评价,同时对后续教学进行指导性引领。

2、开好学生的学习指导课。

3、开好防疫指导、心理辅导讲座。

四、做好三个层面的衔接

1、教学衔接:

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学业检测基础上再在课堂上进行一次线上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回顾,双层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每节新授课前利用5---10分钟对线上学习时段的内容进行提问、夯实、巩固。同时做好课堂上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消除课堂学习的生疏感。做到多提问、多鼓励、多关心、多督促。

做好教辅用书的合理衔接、科学利用。切忌各学科一股脑的推给学生,造成负担过重;继续推行“碎片时间整合”活动,引导学生把零散时间充分利用好,班班树典型;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互督、互促、互勉、互助。

2、心理衔接: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进行包联,覆盖每一位同学做一次“爱心辅导”,引导每位同学阳光、积极地投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来。

3、体锻衔接:体育课要注意运动开展的循序渐进。安全、规范、适度。

五、做好三个层面的督导:

1、教导处:加强卫生、纪律管理

2、年级:加强学习习惯养成

3、教务处:加强课堂巡视、作业检查

六、做好毕业班的三项工作

1、学生摸底:职高学生、中考报名学生、外飘学生。

2、三项加试的练习、迎考工作做好提前安排。

3、争取扩充学习时间。各学科加大复习力度,提早进行模拟题演练,力争在实战中发现问题、弥补短板、强力提升。

七、发起三个层面的活动:

1、组织一次“向英雄致敬,向老师献礼”的班会,厚积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学生感恩老师教育培养的意识。

篇10

一、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以

及本班学生掌握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

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ー个学生的学

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

础。

ニ、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

学期为期几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

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

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

但有个别学生自制カ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

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

长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陪同孩子观看

空中课堂,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三、教材分析

本学年英语教学内容为全ー册,共15个单元,上学期

结束已经上完10个单元,剩佘5个单元计划在6周内完成

教学任务。具体教学内容包括:

词汇:识记、理解、掌握书中的所有单词,熟练应用重

点单词和短语,复习初中前四册中的所有单词。

语法:掌握8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

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和

过去将来时。了解部分构词法,掌握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

五种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状语从句及定语从句)。

阅读:主要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找细节的能力。然后根据

不同同学的水平,再分层次阅读文章。在阅读过程中针对长

句子(复合句及含有多个从句的复合句)要教给学生分析句

子结构的能力。

写作:书面表迖是中考中失分最大的环节,所以对于大

多数同学,先落实平时训练,要求学生注意主、谓、宾的基

本结构及时态。并多做一些连字成句、连句成篇的训练。培

养学生好的书写习惯,如大小写,标点等。

四、开学安排

(一)对“空中课堂”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

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

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迗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

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ニ)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

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ー课每ー个知识点

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

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

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

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

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

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培

养学生_觉的学习习惯,动脑的优良习惯,课堂上精讲多练。

即将面临的是中考,学生的态度变化多变极不稳定,要动员

好学生做好思想工作。

(五)

根据学生各人的具体情况,要求各自提出明确的学

习目标,具体的分数,毎次考试后都要进行分析并制定下一

次的目标只准前进不许后退,建立错题库_我评价。并督促

为实现目标切实地刻苦学习.

(六)

每堂课一定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

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的东西.注意检查学

生做笔记的情况。每天都要布置作业不然有的学生比较懒

散。对英语而言记忆背诵是很重要的,应采取各种不同的方

法和手段每天跟踪复习,随意抽查。

(七)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主动地获

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要提倡

灵活多祥的教学方式,鼓励运用探究性、启发式和讨论式的

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语法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八)

重视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

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増加学生应用的机会。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写作中学阅读,阅读中学写

作。

(九)

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培优补差、抓两头,促中间。把

学生分成两类,中上学生提高括充知识点,中后学生有一定

潜力的,提高和发展的空间较大,以抓好基础知识为重。缩

小两极差异兼顾整体共同进步。

(十)要想学好英语就要用英语,学生大部分不好意思开

ロ说话,这给ロ语交际教学带来了严重的障碍,淡化了语言

的交际性。好多学生不愿去说,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先带好

几个积极的同学,鼓励他们带动大家的积极性,以部分带动

整体。

学校线上教学与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为做好我校线上教学与返校开学教学的科学、高效、优质衔接,特制定此计划。

一、压实三个层面的责任:

1、校级领导:制定周密衔接计划,密切监控衔接流程,及时汇总衔接信息,科学调整衔接思路。

2、年级主任:做好年级师生衔接的督导,掌握第一手衔接资料,形成年级教学衔接的研判报告。

3、班主任、科任教师:设置每位同学的衔接台账,确保每位同学顺利、轻松、优质过度。

二、做好三个层面的线上学习学业检测。

1、全校统一组织三个年级的线上学习阶段学业检测,重点监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是否存在分化严重的问题。(七八年级安排教师提前拟出检测题,开学前印刷完毕)

2、年级组织重点学科的抽测考试。

3、科任教师有针对性的做好线上学习内容的小测试。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学业检测,学校形成线上学习阶段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研判报告,精准指导后面教学的开展。

三、开好三个层面的指导会议。

1、组织召开全体教师会,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线上教学做出总结、评估,对每个学生线上学习的状况做出准确评价,同时对后续教学进行指导性引领。

2、开好学生的学习指导课。

3、开好防疫指导、心理辅导讲座。

四、做好三个层面的衔接

1、教学衔接:

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学业检测基础上再在课堂上进行一次线上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回顾,双层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每节新授课前利用5---10分钟对线上学习时段的内容进行提问、夯实、巩固。同时做好课堂上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消除课堂学习的生疏感。做到多提问、多鼓励、多关心、多督促。

做好教辅用书的合理衔接、科学利用。切忌各学科一股脑的推给学生,造成负担过重;继续推行“碎片时间整合”活动,引导学生把零散时间充分利用好,班班树典型;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互督、互促、互勉、互助。

2、心理衔接: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进行包联,覆盖每一位同学做一次“爱心辅导”,引导每位同学阳光、积极地投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来。

3、体锻衔接:体育课要注意运动开展的循序渐进。安全、规范、适度。

五、做好三个层面的督导:

1、教导处:加强卫生、纪律管理

2、年级:加强学习习惯养成

3、教务处:加强课堂巡视、作业检查

六、做好毕业班的三项工作

1、学生摸底:职高学生、中考报名学生、外飘学生。

2、三项加试的练习、迎考工作做好提前安排。

3、争取扩充学习时间。各学科加大复习力度,提早进行模拟题演练,力争在实战中发现问题、弥补短板、强力提升。

七、发起三个层面的活动:

1、组织一次“向英雄致敬,向老师献礼”的班会,厚积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学生感恩老师教育培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