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研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科研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科研奖励办法

篇1

为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教师,鼓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制定本制度。

一、考核加分:

1、教学技能:一等奖:全国级40分,省级20分,市级10分、校级3分;

二等奖:全国级32分,省级16分,市级8分、校级2分;

三等奖:全国级24分,省级12分,市级6分;

2、经验成果:(1)凡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比赛(或主办的刊物)中,论文获奖或发表均按以下标准计分:(其中“”均算该级别的一等奖)

一等奖:全国级10分,省级6分,市级3.5分;

二等奖:全国级 8分,省级5分,市级3 分;

三等奖:全国级 7分,省级4分,市级2.5分;

3、荣誉称号(凭证书原件)

(1)个人荣誉称号 指“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2)奖励办法: 全国级8分,省级5分,市级4分、局级2分、校级1分

(3)个人单项奖(指在某次活动中获得的荣誉,如“优秀教案”、“优秀师德论文”等)按以上奖励办法的一半计算。

4、交流展示:(1)由学校或主管部门安排,教师承担校级及以上教研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展示课堂教学水平,但未评等级(或未发证书)的,每次按“教学技能”的一等奖加分,即校级3分、市级10分、省级20分、国家级40分。(2)由本人独立备课、撰稿并担任某专题的培训、交流的(必须是上台发言),每次均按“教学技能”的一等奖加分,即校级3分、市级10分、省级20分、国家级40分。(3)在学校迎接检查、验收工作中,被挑选来参加测试、座谈且表现良好、为校争光的,根据重要性和难易度,每人次加0.5—2分。

二、发放奖金:

1、对于正面宣传学校新人新事登报入刊的文章,对作者给予奖励。在县市级、地市级、省级、全国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500字以下每篇分别奖给作者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字以上的每篇分别奖给作者30元、60元、150元、300元。

2、对各类竞赛的奖励如下: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各级组织的竞赛,可获以下奖金。

奖级

国家级 xx省级

xx市级

xx市级

等级 奖金 等级 奖金 等级 奖金

等级 奖金

1 600

1

200

1 50

1 10

2 400

2 150

2 30

2 15

3 300

3 100

3 20

3 5

教师凡在省、市、乡承担观摹课、示范课、公开课、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工作,并受到一致好评且受到表彰者及撰写论文,获各级正规学术报刊杂志刊登者,可获以下奖金。

刊物级别

国家 xx省 xx市 xx市

奖金

300

100

50

30

注:具体细则见科研计划。

3、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技术,并能制作高水平课件和网页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经学校考核,由学校发100元作为奖励。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科技

科技创新作为高校创新的重要内容,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校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更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协调、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石油大学在国家“十五”科技工作方针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深入实施科技精品工程,以制度创新为总抓手,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机制,营造科研良好环境,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等举措,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1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构筑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基地建设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是汇聚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对创新基地建设而言,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发挥创新基地学术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相继制定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学校也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使得制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学校紧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西部大开发、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成果优势,突出特色研究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条件建设、技术装备改造、增建实验室等举措,使创新基地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已拥有2个联合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和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由于“扩招”导致教师缺编严重,使得青年教师过早地担负起教学科研的重任。据调查,全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二左右。青年教师以后要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但是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能力和经验也都不足,也缺乏科研启动资金。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引导和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对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学校也给与科研启动金,资助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近几年学校共投入20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三成以上。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快速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

3 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凝聚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设一流高校,必须要有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指出:“争取政府资源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现。高校围绕国家目标开展创新活动,可以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学术地位,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科研团队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针对国家级科研目标开展科技攻关,进行学科交叉,可以稳定科技队伍,凝聚科技创新团队,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保障高层次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办法》。学校组织各学科技术骨干组成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及各省市设立的重大科技项目,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凝聚科技力量,培育科技精品。几年来,学校投入配套资金400多万元,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对加强科技团队建设,稳定学术队伍,坚持自身特色,形成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五年,学校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5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我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旋转导向可控偏心器工程化技术研究”项目,经费达1500万元,是建校以来第一个经费突破千万元的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由2003年的3100多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亿多元,年均增幅达30%以上。通过重大项目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凝聚了多支科研团队。比较典型的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了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4 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催生科技创新成果

学校革新科技奖励办法,拓展授奖范围,加大奖励力度,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水平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进行奖励,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获授权的专利技术、高水平的论文、经费数额较大的横向科研项目进行奖励。奖励以工资或现金形式兑现,几年来共发放奖金300多万元。此项制度在教师中反响很大,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创新热情,也调动了更多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得学校科技工作呈现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可喜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学校主持完成的“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油气管线分布式光纤光栅智能传感系统研究”等4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温高压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学校还获得了130多项各级科技奖励。近五年60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近5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多部。

5 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创新热情

高校近年来存在单纯以论文数量考核教师的现象,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出现。学校为此制定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认定办法》,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从国内核心期刊到国外核心期刊,从不同角度规范和引导教师通过科技创新和长期积累,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指挥棒。在强化科技业绩考核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关系。学校制定了《教师科技工作业绩与成果量化计算办法》,与学校的其他科技管理制度一起,形成了科技评价体系。此办法的实施使得学校科技成果认定更加公平合理。科技工作业绩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形成了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科技创新热情进一步高涨。仅2008年一年就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超过了学校前十年申请量的总和。

6 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增强学校学术影响

学校的科学研究要想创一流,就要积极开展各种学术合作与交流,就要选择高水平的合作伙伴,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提高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可及时获取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许多创新的想法、概念和思路,往往就是在学术交流中提出或受到启迪。

篇3

滨州职业学院按照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要求,以建设融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于一体的“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为载体,探索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四共”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各方力量共建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场地、设施与科研力量,创建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校政共同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出台《滨州职业学院各级班子与一线教师联系企业暂行规定》等文件,将吸引企业投入纳入年度考核,学校全员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出台《滨州职业学院引进资金及实物奖励办法》《滨州职业学院校友和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管理办法》等文件,采取奖励、贴补、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董事企业、社会力量投入资金、技术、设备等,共建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产品生产功能的生产车间、加工企业、经济实体,实现校企融合,已有多家企业入驻。

建立共管机制,提升实训基地管理效率。成立实习实训管理委员会和实习实训管理处等管理机构。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建立实习实训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主任,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任副主任,主要审定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审定各教学单位上报的实训室建设计划、实验实训制度建设等,协调实训教学、监督检查、人员调配、经费划拨、资产调度等工作。实习实训管理处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实训教学管理、资产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各教学单位负责实验实训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耗材计划、实训教学实施和监控等。围绕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和打造区域社会服务基地的要求,出台《滨州职业学院实验实训管理暂行办法》《滨州职业学院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规定》等7项管理制度,实现校企共同管理,减少审批环节,简化管理程序,提高了管理效率。

建立共用机制,增强实训基地服务能力。实训基地积极面向社会,凸显共享功能,开展教学实训、社会培训、产品生产、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信息交流等,打造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各专业结合实训中心的设备情况,围绕实训课的开出比例和开出要求,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100%。在满足教学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审批同意的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引企入校的实训室,特别是以产品生产为目的、实行独立投资的实训室,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情况,优先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产品由企业独立营销。利用实训基地的技术、设备、科研力量,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研究所和创新工作室,为教学服务。利用实训场地,建设黄河三角洲民俗博物馆,发挥基地文化传承功能。

篇4

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十一五”德育工作规划,确立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突出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整体构建、打造一支“理念新、师德佳、业务精、作风硬”的班主任队伍;完善我校班主任工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制定育才中学优秀班主任、模范班主任评选办法。

•评选条件:

•优秀班主任:

•积极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乐于接受学校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安排;

•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热爱学生,具有敬业爱岗精神,坚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两纲”教育;

•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所带班级常规管理成绩名列年级前3名或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进步;月考核保持领先;

•班主任积极引导、指导本班学生参加年级、校级各类活动,且表现突出,成绩领先;

•善于研究班级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达成“三自”教育目标,班级管理形成特色;

•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优良班风的创建,所带班级班风、学风扎实,班级被评为校级或以上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参与学校、学工部组织的讲论坛、经验交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一定质量的教育叙事文、个案、;

•班主任工作得到任课老师、家长、学生的充分肯定。

•优秀班主任标兵:

•优秀班主任标兵评选除符合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外;

•优秀班主任标兵必须连续被评为二次以上优秀班主任。

•评选名额:

•优秀班主任评选比例为班主任总数的20%,以年级为单位。

•优秀班主任标兵评选比例为优秀班主任人数的50%。

•评选程序:

•班主任自荐,年级组推荐

•学工部根据班主任考核情况初审,报请校考核小组审定。

•校考核小组审定。

•命名、表彰。

•评选时间:

每年度评选一次。每年10月校内申报。

•奖励办法:

篇5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考核激励

高校实验室的宗旨在于通过加强科技成果商品化与产业化等创新管理,以更多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性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但是迄今为止,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导向上,教育部门没有引入必要的专利评价及其激励的导向性指标。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导致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一、技术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A、B、C、D、E五所高校的情况来说明问题,其中C为军工院校。

(一)对技术人员的考核制度不健全

职务发明奖酬制和专利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的表现。目前上述五校均未设立技术人员的专利考核指标体系,科研人员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岗位工作量及其与论文的关系上。除了A不将专利申请、授权计入个人科研工作量考核,与论文无等同关系外,其余四校都将其按一定标准折合为科研工作量及相应等级的论文数,只是各校折合量大小异同,表明各校对专利价值取向有所差异。

(二)对技术人员的激励制度不健全

1、激励重点不同。A以获得专利申请号予以2000元奖励,授权后再奖励2000元为规则,但2005年该校政策改革,已将激励政策改成获申请号1000元,授权3000元,表明该校的激励政策价值取向已转为获权倾斜;E因专利数较少,给予专利申请资助力度相对较大,如专利申请时除费学校补助1/2外,其他各项费用、及授权后前三年专利年费全由学校专利基金支付;D对资助对象分类管理较为深入,如对有课题经费的专利申请者,资助其费,较好地解决了资助力度适度与减少学校资金压力的矛盾;C因其军工性而使其具有特殊激励规则。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每年减免费用可达20到30万元。

2、激励力度不同。E给予发明专利授权奖励力度最大,奖励6000元,旨在刺激发明专利量的上升;D、B给予发明专利奖励5000元,表明该校对专利授权的重视程度;A对专利权获得者奖励2000元,较其他学校而言,奖励力度较弱。五所学校中,对外观设计不奖励(虽然c有外观设计奖励办法,但无人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可见,高校专利多为技术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与其他科技成果形式的激励相比,校方给予专利激励的力度较小,且未能与获奖、发表核心论文的奖励权重相协调。以发明专利与论文奖励权重为例,C可折合成2篇SCI论文;B、E可折合成SCI论文;D折合2篇全国核心刊物论文;A的发明专利与论文没有折算关系。

(三)转化阶段的激励滞后

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后,各学校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奖励政策有所不同。相比而言,A的奖励力度最大,获利所得的5000给教师、5000给学校和学院(两者对半分),表明A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点已转向以专利转化、专利市场价值的实现为主。E的专利实施分为使用、与他人合作转化专利技术两类,并规定自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三年内从产业化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奖励专利发明人和专利实施的主要贡献者。仅仅是按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的比例,未能结合学校实际有所提高,以激励创新。D对于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专利技术比非专利技术多奖励8%,激励科研人员专利转化的积极性。C专利技术转化一般学校占股,收益以科技经费的形式返还课题组。B按学校横向科研项目规定执行,学校和学院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后,剩余的收益以科研经费返还课题组,比例约为80%。

目前各高校科研技术人员奖励措施主要集中在申请和授权奖励,通过物质奖励使科研技术人员尝到甜头,增强其专利意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专利转化环节,虽制订了具体的奖励措施,但未能有效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励政策未能产生实际效果。调查显示,各校对科研技术人员的激励侧重于物质激励,忽视成就感、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集成创新型组合激励。

二、应对措施

(一)完善技术人员考核指标

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中,将技术人员专利考核指标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并形成制度化。由于学科属性的不同,这些硬性指标适宜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医药等工科,对经济、管理、文学、理科等学科不适用。在职称评定时,提高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在评定体系中的权重,将专利权的获得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获得、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同等对待。同时,加入专利转化率的考量指标;在教师年终工作量的考核中,专利业绩应记入教师工作量,对其劳动的成果予以肯定,体现人性化,以此激励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创新和申报并实施专利的积极性。此外,在科研项目各阶段也应增设专利考核指标,强化科研人员的专利申请、转化意识。

对立项阶段专利考核主要体现为查新审核、知识产权条款审核。拟立项的建议书应有先期专利文献检索的要求,将查新工作的开展作为项目申报的前提条件,要求项目申报者必须充分做好调研、查新工作,不适应市场需求、不具备创新能力的项目不予立项。

对项目实施阶段的实验室管理主要体现为督促项目团队对专利的跟踪检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求得智力成果专利三性的持续有效性,并适时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有效性秘密保护与登记等具体专利考量。

科技成果阶段,重点审核转让、许可合同中的技术归属、专利技术的评估、经济利益的分享比例等具体条款:考核专利的维持、续展、终止等有关事务,按时缴纳专利费用事宜。

篇6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激励机制 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持续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融入优质生源和优秀人才竞争格局当中,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从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发展情况来看,优秀教师外流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的教师外流现象更加严重,对地方高校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采用一定方式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的教师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从而保持较高的核心竞争力。

一、全面了解教师需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根据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不同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需要。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高学历的特殊人群,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应加以区分。例如,对于教学科研人员来说,他们更期望自身教学活动及科研水平受到学生及社会广泛认可,这就要求高校为他们提供良好教学及科研环境,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获得个人成就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对行政管理人员来说,他们更多地注重于实现社会交往需要,这就需要高校赋予他们更多管理权限,为他们行使自身管理职能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对不同年龄段教师的需求应有所考虑。青年教师由于工作年限不长,职称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贫乏,学校应给予他们更多食、宿及其他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关心,而稍年长的教师更期待在职业生涯中后期实现更多自我价值。

在全面了解不同教师需求之后,学校应有针对性地设计多样化的激励制度满足不同人群实际需要。因此在保证现有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等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进一步提高教师福利和职业发展潜力,为教师提供相应专业素养及教学技巧培训、休假体检等福利项目,丰富他们的精神激励体系,包括尊重、和谐、友情、成就与发展等,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二、对教师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改革

对于多数教师来说,收入水平是教师工作努力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可否认的是,较高的劳动报酬和奖励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教师的教学及科研热情,保障教学科研质量。许多教师把“较高的收入水平”归为被社会尊重和认可的重要评判因素之一。但是现阶段仍有一些地方高校总体薪酬水平与所在地区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有一定差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亟待完成。在分配原则制定上应坚持突出重点岗位、兼顾普通教师,重点向核心岗位及有重大教学及科研贡献者倾斜,建立重工作实绩、重标志性成果、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建立以岗定酬的岗位津贴制度,科学设岗是前提,也是制定岗位津贴标准的需要。此外,应将业绩考核与岗位聘任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种与教师岗位、绩效工资紧密联系的分配制度,每月按岗位津贴标准的一定比例发放,差额部分在年度考核合格后加以兑现。

三、对现有聘任制度做出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校基本已实行绩效工资体系,良好的绩效工资体系的基础就是岗位聘任应科学合理。岗位聘任的核心工作是岗位设置,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教师工作积极性高低。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在教师岗位设置方面没有对岗位的层次、等级、结构、内容、职责及任职资格等进行科学界定,引起很多教师质疑。岗位设置应该在多方面调研基础上遵循绩效优先、兼顾公平、按需设岗、按能定岗、以岗定薪、职称与岗位相匹配的原则。此外,学校应对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能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制定出相应工作岗位说明书,对不同管理岗位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要求。对于那些能力欠缺的管理人员,学校应对其进行考核,看其是否适合自己的岗位。在岗位聘任过程中遵循规范化聘任程序,人事部门在审核聘任者材料时要严格认真,组织同行专家对每一个候选人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群众基础等相关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评价,真正满足准确、公开、透明的职工聘任要求。

四、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

根据公平理论,当一个高校的绩效管理制度缺乏公平性时,将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精于教学、努力工作的教师倾向于减少工作投入和教学热情,以减轻内心不平衡感。因此,如果学校绩效管理制度不公平,必然会降低教师的敬业度,从而影响学校整体绩效,所以必须对高校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变革。

在公平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对造成教师认为制度不公平的因素进一步挖掘,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其消除或修正。为此,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改进方法:建立合理的奖励体系;把奖励制度与晋升制度、考核制度相结合,提高对员工的吸引力;改进晋升、考核等制度,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公开高校各级别、各职称的薪酬结构,做到公平透明,以此消除教师疑虑;制定合理的薪资管理办法、考核办法、晋升及奖励办法,并且严格执行;建立公开、公正的奖惩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

篇7

关键词:上虞市:少体校;管理模式

1、前言

我国少体校是我国三级训练体制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为国家发现、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职责和义务,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国家政府部门转型、重视少体校投入效益等问题的出现,少体校尤其是县市级少体校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县市级少体校虽然存在经费短缺、训练条件差、生源少、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但是它们也在不断地因地制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发展模式,明确少体校的发展方向,响应国家教育体育方针和社会需求,以受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点,开源节流,增加投入产出的效益比,节约管理成本、扩大管理广度和深度,从而达到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

上虞市认真贯彻落实“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的体育工作方针,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推进“奥运争光计划”,至2012年9月1日,全市已有体育强乡镇14个;城市体育先进街道2个、小康体育村178个;先进社区8个;农村体育俱乐部10个,体育特色村28个。上虞市少体校是上虞市竞技体育的训练及指导中心,拥有合理的设项布局和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十分注重体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和教练员队伍的管理,着力改善训练环境和条件。上虞市少体校同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其负责和托管的项目从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浙江省级比赛中获金牌79枚,绍兴市比赛中获金牌389枚,他们选送的运动员获全国运动会金牌1枚、铜牌1枚,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金牌4枚,世界杯分站赛冠军1个,有1人参加伦敦奥运会获第十名,向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输送了10多位优秀运动员,向绍兴市体校及水上中心输送了70多名体育后备人才等,充分发挥了县市级竞技体育的龙头作用,被命名为“浙江省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全省六所)、“绍兴市业余训练点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因此,本文以上虞市少体校为例,对县市级少体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管理机构、人员队伍以及物资管理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其他少体校的管理改变和创新提供依据,提高县市级少体校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2、上虞市少体校的管理机制分析

管理是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职能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组织机构和结构设计的实质是通过对管理劳动的分工,将不同的管理人员安排在不同的管理岗位和部门中,通过他们在特定环境、特定相互关系中的管理作业来使整个管理系统有机地运转起来。上虞市少体校协调上虞市体育资源,配合上虞市的整体战略,上虞市巩固和健全以市少体校为龙头,以省、市级及市布局训练基地学校为依托,以全市中小学为基础的学校分级负责业余训练工作体制,各布局训练基地学校在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实行总教练、主教练、教练(市聘教练)分级负责制,各教练员必须努力做好训练工作和管理工作。

管理劳动的分工,包括纵向和横向,横向是对组织活动的管理劳动分解成不同岗位和部门的任务,纵向的是根据管理幅度的限制,规定个层次的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少体校为了让防止人员冗长,降低管理幅度,获得管理效益,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制度分权和授权适宜,做到均衡集权和分权(图1)。上虞市少体校整个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并为开设的为项目训练服务。领导层面,既是管理领导层、全局掌控者,又是项目负责人、管理人,缩小了与下属的距离,缩短了管理长度,提高了管理效率。教练员层面,既选拔优秀人才,处理好运动员选拔冲突,做好训练计划,抓好训练,也管好队伍,抓好自身的思想,专业学习,处理好社会管理及与家长关系、学生关系,逐渐培养成全方位人才。上虞市少体校这种管理机制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工作需求,集中各种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短期内迅速完成重要的任务;同时项目负责人还可以协调和沟通,交流新的观点和设想。

3、上虞市少体校的管理模式分析

3.1 上虞市少体校的人员管理

3.1.1 上虞市少体校运动员管理分析

上虞市少体校设有田径、游泳、举重、拳击、摔跤、跆拳道、乒乓球、皮划赛艇、射击等十五个训练项目,目前在训运动员400多名。自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少体校的运动员在参加省级及以上运动会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获世界杯赛金牌l枚、亚洲锦标赛银牌2枚、全国运动会金牌1枚、铜牌1枚、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金牌4枚,浙江省级金牌79牧。其管理主要表现在:(1)集合学校资源,采用分散式管理。上虞市少体校就是采取这种分散型模式,小学、初中、高中体育特长生学习读书都在城区基地学校,主要在春晖中学、上虞中学、上虞市实验中学、上虞外国语学校、春晖外国语学校、城北实验中学、百官中学、实验小学、百官小学、城东小学等,训练则在少体校,或者有的项目直接指派教练员到学校指导训练;(2)整能练员、班主任力量,齐抓共管。上虞市少体棱学生运动员每天训练90分钟以上,乒乓球、游泳、武术项目则120分钟以上,学生期末考试期间放假。特别是上虞市少体校为了缓和“学训”矛盾,对运动员的训练时间进行合理调整,下午4点到6点,有些项目如举重、武术等教练员先带领运动员完成作业,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前提下,晚上再安排训练,让运动员无后顾之忧,更好地投入到训练中,既管理了学生,同时也受到了运动员、家长、学校的一致好评;(3)设立考核机制,提高积极性。上虞市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对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考核,设立业训工作班主任管理奖,评选业训工作管理优秀班主任;制订了《上虞市教练员考核奖励办法》,激励教练员做到对运动员管思想、管学习、管训练、管比赛、管生活。

3.1.2 上虞市少体校教练员管理分析

目前,少体校本部有11名教练员,其中田径1名、乒乓球4名、游泳3名、武术1名、拳击1名等、举重1名,其它基地学校教练17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上虞市少体校制定教练员考核奖励办法、教练员输送考核奖励办法,并于2009年实行了绩效工资,对教练员的聘任,教学训练工作量、业务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业务培训、思想职业道德、科研、奖惩等方面做了相应规定,切实加强教练员队伍的管理,表现在:(1)以“老”带“新”,打造教练员团队。上虞市体校提出了“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得到快乐”的工作理念,提高教练员的幸福指数,并为了更好的让年轻教练进入角色,激发老教练的积极性,而采取“师徒结对”的方法,老教练带年轻教练,年轻教练向老教练学习,形成以青年教练为基础,中老年教练为骨干的结构合理,梯次分明,衔接紧密的教练员队伍。(2)采取项目责任制、“关系”多元化。上虞市少体校还采取了设置项目责任人的形式加强对运动队伍的管理,对本体校现有的15个运动项目3位学校领导分项负责,,项目责任人直接与设项的学校和教练员联系,帮助其解决训练中的困难,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积极作用,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效益。(3)定期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少体校会定期对教练员进行培训,每年12月份,都会确定下一年教练员的培训计划和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思想政治、专项培训等内容。学校积极争取和鼓励教练员参加省级及以上的业务培训,近三年,参加省缀培训20多人次,国家级培训8人次。

3.1.3 上虞市少体校物资管理研究

上虞市少体校的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在创建了。浙江省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后,上级体育部门每年补助20万元。另外,建立了上虞市少体校青少年俱乐部也带来了一定的收入。(1)积极探索创收渠道,收入来源多元化。上虞市少体校经过教体局的同意建立了上虞市少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设乒乓球、游泳等项目,向社会招收学员,为少体校选拔人才并增加了少体校的收入,盈利的大部分又用于添置设施设备和外聘高水平教练员上。市体校教练员兼任俱乐部教练,教练员们既选拔了人才,又增加了收入,激发了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俱乐部每年都要进行财务审计,年年被评为绍兴市先进,社会影响力好;(2)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大体育科研投入。上虞市少体校努力增加训练经费投入的总量,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作为参加业余训练学生的伙食补贴、训练设施设备的添置和教练员的培训。近年来,上虞市少体校提高资金的利用标准,逐年向体育科研和科学训练倾斜。通过科技兴体,使运动选材、训练方法和手段理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减少公共费用的支出,加大少体校基础设施投资,增强体育训练的硬件条件,提高训练效益。

篇8

科研管理是影响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转型背景下,科研管理与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发展需求形成了突出矛盾。如何发挥应用性科技潜力,是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科研管理的理念、导向、制度等方面的改进,以适应新形式下科技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转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14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推进产教研融合”[1]。科研管理工作是高等院校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学校科研发展规划、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学校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科技成果和专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教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服务[3]。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而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随着高校转型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明确科研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目标定位,不断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才能抓住机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为提升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水平,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工作也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适当转型调整。

1科研理念方面

科研成果是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衡量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的要素之一[4]。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其成为最直接、最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产学研融合是国家战略决策,更是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的发展战略,对于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而言,科研工作不仅不能弱化,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应用型课程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必须依赖于强大的应用性科研成果作支撑。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欲达到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实现从“口头重视应用性研究”向“行动重视应用性研究”的科研理念转变。

2科研导向方面

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紧密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研究要以第一线生产实际需要为导向,从“理论研究为主”向“应用研究为主”转型[5]。逐步修订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业务奖励等规章制度,增强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能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广大教师紧密结合地方行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深入基层、企业从事产学研合作,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以此作为校企合作育人的基础。

3科研制度方面

科研制度是推动科学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必须制(修)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如以下方面需做出调整:一是加强深入研究并制定出台“横向科研管理制度”、“应用性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校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管理办法”等制度;二是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术带头人建设、中青年骨干建设和人才团队建设等科研管理制度。三是创新与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专业、服务社会、国际合作与交流、特色发展等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科研管理制度。

4科研管理方面

我国高校普遍设立科研(技)处对学校科技工作进行垂直管理,而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向科技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和评价服务,常规业务主要是帮助科研人员获得行业企业科研项目以及各种基金会科研项目,落实学校配套资金,开展各种科研信息咨询。目前,我国新建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经验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为适应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发展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应从“科研管理为主”向“科研服务为主”的转型,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办公室走向社会,充当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充当科技人员的服务者。

5其他方面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发展的主要瓶颈,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年度学校科研经费投入一般占学校总收入的3.7%[7]。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应从“以纵向科研评价为主”向“纵横科研并重”的转型,以评价专利、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8],逐步完善与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相适应的科研激励、约束等运行机制。总而言之,不重视应用性科学研究,所有转型发展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要明确“加强应用性科学研究,促进应用技术型教学,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确保我国地方本科农业院校转型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尹柏双 鞠志新 朱宏伟 潘业兴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科研处

参考文献:

[1]郑艳玲,董建梅,高建山.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互动机制探讨[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8(2):5-9.

[2]徐小乐.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科研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206-207.

[3]牛金成.应用型本科的教学与科研[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132-135.

[4]赵苏.专升本院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8):10-11.

[5]王洪才.中国该如何发展应用技术大学[J].高校教育管理,2014,8(6):16-20.

[6]毛超一,刘嘉.美国医学科研管理值得借鉴的特点[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1-2.

篇9

小学信息公开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公开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15

号,以下简称《意见》)、《xx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公开工作意见的通知》(xx教办〔20**〕18号)要求,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信息公开组织机构

为更好地做好学校信息公开工作,推动我校信息公开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学校成立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职责如下: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信息校长

办公室主任

组员:

网络管理员

信息报道员

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信息校长直接分管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主任承担信息公开各项具体的协调、保密审查,主要负责协同学校各中层管理部门受理和答复师生员工、学生家长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等;网络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和更新本校公开的信息;信息报道员负责提供反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的信息。

二、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

(一)主动公开的信息

1.学校基本情况,包括历史沿革、办学性质、办学地点、办学规模、办学基本条件、机构职能、联系方式等;

2.学校现行规章制度以及办事流程;

3.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4.学校招生的计划、范围、对象,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和评优奖励办法,学费(保育费)减免的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和结果;

5.学校收费的类别、项目、标准、依据、范围、计费单位和批准机关以及监督电话;

6.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关规定,教学与科研成果评选,课程设置方案与教学计划及执行情况;

7.学校教职工招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优的条件、程序、结果及争议解决办法,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教师培训等师资建设情况;

8.学校数量较多的物资采购、基本建设与维修、房产承包与租赁等的招投标结果及实际执行情况;

9.学校经费收支情况,资产和受赠物的管理使用情况;

10.学生用餐、组织活动等服务事项及安全管理情况,自然灾害、传染病等涉及师生安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处置情况;

11.其他应当主动公开的情况。

(二)依申请公开的信息

本校教职工因自身教学、科研、生活等特殊需要,本校学生家长因行使子女监护权的有关需要,向学校申请获取相关信息时,学校及时予以答复。不能按要求提供信息的,要为他们了解相关情况提供便利。对于社会公众向学校提出的建议、咨询等,学校认真予以回复。

(三)免于公开的信息

1.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2.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3.公开可能危及校园安全稳定的信息。

4.法律、法规规定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

三、信息公开的主要方式

对于主动公开的信息,主要采用网上公开的形式主动公开信息。

四、信息公开的时限

对于主动公开信息,学校应尽可能在信息产生后第一时间予以公开,最迟不超过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的30日。对于申请公开的信息,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XXX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五、信息公开的常规运作

1.信息公开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学校要将信息公开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开展,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以及本校信息公开工作实施细则,以网上公开平台为主要形式,以其他方式为辅助,认真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2.学校负责做好已公开信息的更新和维护工作。

3.学校负责做好信息公开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篇10

一、加强引导,精心选择小课题研究

根据市教科所工作安排,结合我处实际,在学期初从小课题选项伊始,我们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工作。首先,我们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市教科所关于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辅导,使老师们懂得 “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教师讨论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提出问题,提高加工思维,并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最后指导教师分析背景,查找资料,形成所能研究的课题。就这样全处各校共形成了50多个小课题,通过讨论筛选,共有13个小课题上报市教科所获得了全市立项,并有一个小课题成为全市重点小课题,所余40个小课题作为镇级小课题进行研究管理。

二、建章立制 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向纵深推进,校办首先成立了市中办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全处小课题研究的领导。建立了市中教研室教科研博客,并链接了13个小课题组的博客,以随时查阅记录、跟踪研讨活动等方式检查工作,便于了解各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各课题组的研究活动进行阶段评价。建立健全了小课题研究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全处小课题研究有章可依。目前,我处的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面对面或通过博客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

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立足 “小”字,帮助教师们关注自己具体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追求真实的研究;立足“课题”,引导教师从计划到反思,以科学的方式探索问题的解决或现象的改变,追求经验的提升。我们把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作为教师获得个性化成长的重要平台以及特色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规范教科研管理,充分调动课题研究人员和全体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校办及各学校都制定并完善了小课题研究及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加大了对课题研究成果、教科研文章的发表、获奖论文的奖励力度,以激励广大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和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三、正视问题与不足,切实增强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我们通过加强教科研工作的管理措施,积极地开展小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使我处各校教育科研工作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科研工作的不足:

1、科研成果质量有待提高,有部分教师存在上网下载的现象。

2、教育科研工作,应更好的与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应更好的体现教育科研为教师、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

3、课题研究的思路还有待清晰明确,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问题的存在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新的学期我们将纠正不足,克服困难,力争在小课题研究及一系列的教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以推动全处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总之,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和和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提高了全处教师教科研工作水平,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教科研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提高都必须要有教科研来支撑。我们坚信,有市教科所的正确领导,有各课题组成员及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支持,我处的教育科研工作,就一定会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