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与劳动力人口增势减弱的情况下,应该放开二胎、提倡一胎。调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现实迫切性。
诚然,如今对是否应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学界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30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给中国也带来了显著成果。但中国从严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第一,中国出现顶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顶部老龄化”即人口寿命的延长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过程。“底部老龄化”即少儿人口绝对数减少,导致老年人口相对数上升的过程,这与计划生育政策直接相关。”[1]第二,人口红利即将结束。所谓的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对儿童与老年抚养和赡养的负担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2]对人口红利形成严重惯性依赖,不思进取、不思转变是不对的。第三,如今,我们认为中国在几年前很可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其原因很明显:首先,从需求面来看,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将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吸引到城市和工厂企业工作;其次,供给面也发生了巨大的人口结构转变.[3]
二、研究现状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几十年来,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我国今后“人口增长问题”已不再是个问题,而生育水平“回天乏力”倒会是个新问题。毫无疑问,中国已进入了一个超低生育水平的时代。“由于人口政策实施后果的渐进性和滞后性,其滞后累加性后果被大大低估。”[4]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有很多调整。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比较流行的是“二孩永续平衡定理”。[5]
国内学界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目前主要存在三种意见。一是继续坚持现行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持这种意见的主要是计生委系统的政府官员和部分学者;他们认为应该继续“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因为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人口数量过大。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主张中国人口应该减少到3亿左右,认为这样中国就可以赶上美国了。这种观点以中国社科院研究院院长程恩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平为代表,认为我国暂时不能放松现行生育政策,并且还要继续把城乡生育水平降到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即严格的“一胎化”政策。”[6]第二种观点主张将生育权还给人民。“这种观点以胡鞍钢为代表,这位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主张将生育多少子女的权利还给人民,以“人权”为中心,即生育权是人民的基本权利。第三种观点是主张适时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持这种意见的主要是学者。他们认为,中国人口在20世纪末就已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在生育率已经接近极低水平的时候,处罚“超生”家庭与人口的正常发展是矛盾的。再过几年国家必须采取鼓励生育和保护儿童的社会福利政策才可能阻止生育率的继续下降。前些年国家试点的针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措施,即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夫妇年满60周岁后可以每人每月领取50元的补助。这一奖励政策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对30年来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给予补偿和救助(包括住养老院的费用及医疗费用),使其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决不能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人吃亏。所谓“放二”,就是放开生育二孩,允许愿意生育二孩的家庭生育二孩,取消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二孩的限制,同时以立法的形式保护生育二孩父母的合法权益,使生育二孩合法化。所谓“禁三”,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严格禁止生育三孩。应当通过立法依法“禁三”,建议先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立法,设定生育三孩的严格许可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筑就一道堤坝,使其不能逾越。”[7]“另外,对于针对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至少要全面允许所有妇女生二胎,并且要求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汉族公民完全享受与当地其他民族一样的政策。应该采取按地域划分的原则,即某一地区受到照顾,则该地区所有公民(不分民族)一律受到照顾;相反,如果某一地区没有政策倾斜,那么这一地区所有公民一视同仁。这样也能体现各个民族平等的法律政策。只有平等才能保持稳定,才能真正的团结。”[8]“应该逐步放宽“二胎政策”放开“二胎政策”不会导致人口数量激增。有人担心认为放宽二胎政策,将会导致人口数量激增。并且,宽松的生育政策推动了试点地区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向自然平衡的水平发展。[9]“计划生育政策时间效用的具体表现,这一政策将在很长的时间影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给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带来巨大的压力。要想缓解过度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选择适度稳定的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才是首选。”[10]维持政策不变与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人口影响效果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注重降低人口总量,后者注重调整人口结构。
三、结论
关于是否要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学界暂时还没有定论,但不难看出学者们的争论角度都是与国民经济、社会养老保障等有关的。综合考量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影响应该是未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出台的出发点,而且要考虑政府出台的其他社会政策必须与计划生育政策相配套,否则计划生育政策的效应将会大打折扣。
四、个人评价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问题看成只是数量问题。未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应该以人民为主体制定出来。另外,中国的人口问题有着区别于他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征。近年来,学者们围绕计划生育进行研究的核心主要是关于今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后续的研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证研究;第二,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变化的风险研究;第三,加强对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前后的比较研究。第四,还须学习参考国外生育政策。
参考文献
[1]解韬.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路向何方[J].人民论坛,2012(7)总第371期.P13页
[2]胡凯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亟待调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P27
[3]杜本峰,戚晶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基于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视角分析[J].西北人口,2011(3).P7
[4]李建新.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亟须改变[J].商务周刊,2011(31).
[5]张伟.《人口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9).P48
[6]杜黔,刘亚萍.关于计划生育政策争论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7).P392
[7]刘日.建议计划生育政策试行“奖一、放二、禁三”[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双月刊(第2卷・总第7期).P74
[8]杨阳.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再思考[J].经济视角,2012(2).84页
篇2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与评估
计划生育政策主要包括20世纪60-70年代“晚、稀、少”的广义计划生育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施行的独生子女政策[2]。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从实行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近年来随着老龄化加剧、性别比失衡,人们越发关注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及调整方向。大量文献从经济学、人口学、公共政策等角度对该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试图回答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要不要调整及怎样调整的问题。
经济学视角下的计划生育政策评估关注的核心是该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效应。大量研究表明,计划生育执行以来不仅提升了人的个体价值、消费结构,也带动了经济发展方式、消费习惯和文化的渐进式变革,促进了经济增长的速率和国民产出。但如果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讨论计划生育的影响,会发现该政策已产生了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效应。以收入分配为例,在城乡二元分割的条件下,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尤其是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的超生罚款制度,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3]。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人口红利已消失,代际传递所导致的财富积累加剧社会分化,加上计划生育与财政、货币政策的捆绑,都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4]。在市场改革的大背景下,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改革也势在必行[5]。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应是显著的。有研究表明,在1972-2008年间,排除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单纯由于计划生育的作用,中国少生了4.58亿人[6]。这使得社会的劳动负担得到减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机会、人力资源和条件。当然,生育控制政策执行的效果不仅仅表现在人口规模效果方面,更重要的是该政策通过对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自然变动等方面的影响又会进一步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领域,这就需要对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规模、结构、变动趋势等)给予准确评估[7]。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评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是解决中国在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其实质是在生育问题上实施的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方案,以协调个体之间、个体与国家之间目标和价值分配方面的冲突[8]。采用政策评估的科学逻辑及系统方法对生育政策进行评估可以发现,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已实现,中国的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整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已正当适时[9]。
那么计划生育政策调整,该怎么调?对此学者们意见不一。主张维持现存计划生育政策的学者认为,尽管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典型的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变化的过程(即在更替水平以下),目前中国人口态势呈低生育率和高增长率并存的局面,因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政策只能比较严格[10]。但也有学者指出,要进一步发挥人口政策的调节作用,不仅要放开胎数,还当考虑对现行政策的方向进行调整,在尊重生育意愿的基础上,以鼓励型控制替代限制型控制,以宏观政策配合替代单一人口政策调节[11]。有学者还研究了中国改革整体逻辑与渐进步骤之间的关系,指出计划生育政策管理机制改革的重心在西部和农村,核心是政府职能的转变[12]。还有学者研究了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修正与完善,强调生育心理、行为传导和导向机制的作用机理,既强调保健因素,也要刺激激励因素[13]。
总的来看,无论是经济学、人口学还是公共政策视角的评估方法,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认识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效果的途径。而学者们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方向的争论,也反映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促进人口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忧虑。以上研究的不足在于,大部门研究都从宏观的社会结构的层面,来探讨一个政策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却忽略了具有主体性的单个的人。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计划生育政策对其所造成的独特的生命体验也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政策的意义与成效,期待有更多的后续研究。
二.计划生育政策下的艾滋病干预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实行以来,在控制人口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避孕节育技术的作用[14]。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生育率的转变与避孕和节育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密切相关的[15]。自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伊始,我国就建立了计划生育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加大避孕药具的研制、生产和供应力度,在城市和农村开展节育技术服务,免费进行节育手术和供应避孕药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避孕技术和手段的普及率。对成熟避孕方法综合推广的评估也发现,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农村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过程和现用避孕方法的满意程度,推动计划生育服务的改善[16]。
在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过程中,我国农村计划生育服务系统实现了由单一的避孕节育服务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转变,以及由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向综合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优质服务转变[17]。其中生殖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原因是生育和性行为不仅是生殖健康关注的重点,也是近些年愈演愈烈的世界性顽疾――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之一。于是,将计划生育与艾滋病干预相结合,成为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视角。
如何对艾滋病进行有效干预?性的社会网络理论认为,在研究人类的任何性现象时,必须把研究对象放进他(她)所在的性的社会网络中去,探索行为者在不同的网络位置上所出现的不同行为方式,才能全面和深入地发现行为者的性行为实况。经验研究表明,利用计划生育网络实施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安全套推广、生殖保健服务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关怀等综合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居民对艾滋病的病因、三大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正确认识[18],且人们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使用的行为意向也有显著提高[19]。由于计划生育网络本身比较健全,这种艾滋病干预教育不需要额外投资,是经济有效的、艾滋病预防教育资源的有效结合点[20],同时也在主观上被育龄人群所认可的、被普遍接受的[21]。
同时,对计划生育人群的调查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艾滋病干预工作具体该如何操作。一项针对上海市育龄夫妇的研究表明,尽管育龄夫妇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他们却存在某些歧视和偏见,尤其是妻子,这与其教育程度和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有关,因而艾滋病干预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性别的差异各有侧重。另外,无论是艾滋病知识认知水平还是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以及使用意愿,夫妻双方都具有相关性,因此,同时将夫妻双方作为目标人群进行干预,效果可能更好[22]。研究还发现,良好的咨询不但能显著提高育龄夫妇的知识水平,还能使其对艾滋病病人的不良态度得到转变;且提供咨询和增加可获得性是推广使用的重要因素[23]。但要注意到,计划生育服务者的艾滋病预防意识和能力还存在不少缺陷,育龄人群对安全套的使用多停留在避孕功能上。因而还需要加强艾滋病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安全套的认识和使用率[24]。
篇3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现行生育政策与群众婚育意愿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多数群众想早结婚、多生子的愿望还很强烈;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工作开展不平衡,有些干部在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上还存有差距,控制违法生育的难度越来越大,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十分繁重。对此,全区各级各部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当前保持低生育水平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布局,纳入重大事项督查和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做到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二、强化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各部门要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国策教育年”活动,加强党政领导、相关部门、人口计生干部人口理论教育培训,增强全党全社会的人口安全和人口忧患意识。各级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面向广大群众深入开展国情、国策和人口形势教育,强化全社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意识。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推动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要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先进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对违法生育行为按规定处理处罚到位,对违法生育的领导干部和名人、富人等社会公众人物公开曝光,增强警示和震慑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正确舆论导向。
三、强根固本,进一步夯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各乡镇、街道和河东工业园区要在认真总结分析已婚育龄妇女信息核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户口清理,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分解201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指导计划。要进一步夯实计划生育“三块基石”:在农村,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完善合约化管理,继续加大薄弱村帮促力度;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网络,完善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在城区,要加快建立城市“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和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为主、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依法维权”的管理体制。要切实加强孕前型管理,严格落实“月访查、季进站”制度,引导已婚育龄妇女落实长效为主的避孕节育措施,从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遏制一些地方违法生育反弹势头。要继续实行常年有奖举报制度,严肃查处违法怀孕、违法生育和弄虚作假行为。要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启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推动人口计生数据与社会相关信息互联、互通,加大日常监控力度,切实提高人口统计质量。
四、加强领导,确保圆满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指导计划。各乡镇、街道和河东工业园区要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稳定基层计划生育机构和队伍,不断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思路、机制和方法。要严格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完不成责任指标、突破年度人口计划或发生行政违法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的,坚决落实重点管理、一票否决、离职审计、追踪奖惩制度。各部门要切实将履行人口计生工作职责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指导、同检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力争在薄弱村帮促、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出生缺陷干预、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努力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局面,全面实现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人口控制目标。
篇4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低生育水平等问题,从学术领域走向社会,引发世人关注;有关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讨论也发自多方,呼声很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讨论和争论中鲜见来自基层第一线计生干部的声音。然而,无论怎样判断人口形势、怎样决断生育政策、怎样要求计划生育工作,最终都要依靠处于第一线的基层计划生育干部去贯彻执行、操作实施。正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真实想法和工作实际,我们开展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研究。①
面向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的专题性调查研究
这次在基层计生干部中的调研于2009年7月在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县、乡基层展开。调查结果反映了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基层现状。调查中显示出的众多问题,不仅是三省一市工作中遇到的个性问题,更多的是我国计划生育管理在社会经济新形势下的共性问题。
该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两部分。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与干部,以及政府中的部分县(市、区)人口计生工作的分管领导,共回收调查问卷2028份。其中来自县(市区)的调查问卷1001份,占49.4%,来自乡镇(街道)的问卷1027份,占50.6%。参与问卷调查的基层干部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占79%,其中86%的人为大专以上文化水平,76.5%的人在人口计生部门累计工作超过5年。实地访谈中,共召开座谈会53次,参加座谈会人员493人。其中县(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工作人员254人、乡镇(街道)计划生育专职干部173人、各县(市、区)政府职能部门人员57人、计生老干部9人;男性275人,女性218人;平均年龄为43.23岁。在实地调查中,课题组还利用座谈会发放了一份小问卷,集中了座谈会提纲中的10个主要问题,在每次座谈会结束前当堂发放,现场回收。从这份小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大体得到调查对象对座谈会一些重要议题的基本认识与看法的归类数据。
江浙沪粤三省一市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先行发展、经济较发达的区域,其计划生育工作也都处于全国的领先与先进地位。从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正面临着一个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转型社会,新情况、新问题带来工作中的新局面、新挑战,虽然其中有部分是区域性的个性问题,但绝大部分还是全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共性问题,值得关注。
现行计划生育管理落后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经济发展
城乡分体的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面对新经济形态下居民与农民复杂的身份变化,城乡二元的生育政策越来越陷入困窘,计划生育工作中越发步履艰难、陷入被动。
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的全面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人们的“户籍地、居住地、从事职业”相分离。浙江等地的调查反映,人口的迁移流动与城市化进程,有时使目前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身份“已经很难区分与认定”,许多人的农与非农的身份实际上是模糊的。许多农村人口已经不在农村居住,农村的劳动力已不再全部是农业职业者,他们中有的或者经商或者办企业,或者做小生意或者给人打工,从事着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非农职业,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户口已经迁入城市,但是又回到了农村,居住在农村,干着农活。有很多原因使得现在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在落实各项政策时,很难确定谁在农村,谁是非农人口,出现了“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人不在户也不在”等多种现象(浙江),甚至“一般的镇里都已经没有农村户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人口经济活动的变化,进而形成与传统经济背景下完全不同的人口现象。因此,在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中,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的生育政策已经失去操作和实施的基础”(广东)。
人口进入低生育水平,人口问题出现新关注点。调查发现,三省一市的人口都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甚至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江苏某地干部反映,当地“每年出生5000人左右,死亡都在7000人以上,近七八年都是这个情况”。上海市的户籍人口从1993年开始就进入了人口负增长,即便是在上海市农业人口最多的松江县,当地的干部反映,“实行计划生育40年,1995年开始负增长,目前保持零增长。”在城市,双方独生子女家庭的生育率很低,许多符合条件的双独夫妇没有生育第二胎。在农村,尤其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不少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放弃二胎生育指标。基层干部反映,近几年违法生育的主要现象有:一是早婚生育现象增多,做一孩的计生工作群众不认可。二是二胎违反政策生育,目前有一部分40岁左右的夫妇生育二孩意愿比较强烈,他们的生育年龄很快就会过去,急于实现生二孩的生育意愿。三是富人超生。四是现在婚姻复杂,再婚家庭因各种原因想再生育。五是部分流动人口超生。但是,无论哪种情况,三胎及以上的违法生育已是极少数,城市几乎没有,农村也是极少数。在广东的农村,还可以看到不少比较强劲的生男孩的意愿,但基层计生干部反映,广东省的部分群众只是想要男孩,生育多胎的意愿已经极其淡薄。
篇5
企业是一个人员复杂,流动人口较广的场所,如果针对企业可以做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那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重点单位都针对独生子女户有额外的奖励政策,并大力提倡独生子女制度落到实处,那么企业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具体该如何去做呢?有以下三方面:
1、加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倡导工作。现在针对计划生育的管理方法还存在一些暴力、极端的手法,这些不但不会增强人们的独生子女意识,反而会影响计划生育的效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就是宣传力度跟不上问题,封建老思想、老龄化问题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目前的管理手段无非就是罚款、拘禁等,这样会给人民一个钻空子的理由,有钱就能多生孩子,没有一个合理的理念去落实计划生育,所以我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比之下,还是城市人口针对计划生育的工作比较的到位,这与企业针对计划生育的管理是离不开的,各企业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办法进行宣传。
2、完善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宣传为先,教育次之,惩罚最后的阶段性措施,尽可能遏制人口的膨胀,保证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独生子女制度负担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者,社会人士提出质疑。相关部门应加紧研讨此事,确定新的人口政策。适当满足人们对二胎剩余的要求,也是解决计划生育工作难的一个方向。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企业责任。户籍制度改革已提出多年,各地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但遗憾的是效果依然不明显,权责依然不分。这不但加剧了计生工作的难度,让企业管理计生工作也无从谈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保证人民幸福安康,实现社会和谐进步,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人口政策都离不开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实施。针对人口大量流入企业,加强企业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是保证计生工作正常实施的重要一环。采取措施,提高私营企业主的认识,使企业主多关心一些社会问题,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意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加强人民的计生觉悟。
二、针对企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措施
1、企业难以掌控婚育信息,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效果。企业流动人口成员都比较的负责,重点在于流动性较大,随着就业调动、离职、转行等问题很难掌握居民真实的婚育信息,某年的春晚有个小品这么说,为了房子假扮离婚等手段都用上了,所以企业在针对计划生育管理中应该突出精准性,另外在计划生育隐蔽性的做法也不乏泛泛之辈,生育的隐密性使得计划生育难度加大。同时,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差,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不高,难以及时获得避孕节育指导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口计生部门也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其婚育动态。解决方法:全面落实属地管理体制,依法明确社会各方职责,实现无缝隙覆盖、无漏洞服务。按照“城市流入抓社区、市场流入抓雇主、单位流入抓法人、房屋租赁抓房东”的原则,四个依托确保计划生育全面落实。
2、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在居住地管理上陷入泥潭。企业人口流动性大,针对外出人员当地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与现住地管理政策之间的相互冲突使得计划生育难以下手,各区域地方人口和计划生育立法规定生育以女方户籍管理为主的原则。“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体制与现行的生育管理存有冲突,致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手册和生育服务证办理无法进行并无从掌握婚育信息。另外,就是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问题,爱管不管或不想管的态度致使不少居民钻了空子。解决办法:尽可能的落实两地之间的相关工作,尽快实现以现居住地为主、两地共管的协调机制互助关系。针对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加工监督,确保针对计划生育的监管力度,提高落实效果。另外,企业管理制度应该合理完善,针对就职人员的信息录入有效性落实,并针对独生子女奖励更好的兑现,针对超生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协同计划生育部门有效提升监管效果。
三、小结
篇6
今天,市人大常委会拟任命我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在此,我向市人大常委会和全市人民郑重承诺: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市委的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
遵章守纪,廉洁自律,不辱使命,做好人民公仆。
二、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在人口理论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驾驭全面工作的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需要。同时,注重从实际出发,深入乡、村、组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政府正确决策和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当好参谋助手。
三、加强班子作风建设,打造和谐、团结、奋进的坚强集体。在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不专权、不武断,重大问题决策事前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共识,使决策力求民主、科学。同时,积极支持班子成员的工作,充分发掘班子成员的智慧,形成团结、求是、奋进、开拓的良好局面,扎实推进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篇7
在宣布放开“单独”家庭生育二胎的限制之后,卫计委强调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贡献,以及在当前形势下坚持计划生育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这并不出人意料,但说服力却很有限。在中国社会,4个因素显著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使计划生育这种曾被看作是必要和正确的社会政策,逐渐遭到政治、法律和伦理上的责难。
第一个因素是人们认识到,不可能有温和的生育管制政策。政策的调门越高,执行的标准越严格,针对妇女、胎儿及其家庭成员的身体伤害就越是严重。和维稳考核体系一样,生育管制是衡量官员施政的硬指标,中止妊娠和绝育手术因此屡见不鲜。贩卖婴儿屡禁不绝,在很大程度上也和生育管制有关。有些交不起超生罚款的家庭愿意出售婴儿,希望有更多孩子但受困于生育管制的家庭成为潜在的买家。在“邵氏孤儿”这样的案例中,地方政府剥夺父母的抚养权,福利院伪造被遗弃儿童或孤儿的身份,把孩子交给海外家庭收养,从中获利。
计划生育的手段超出了法律边界,但如果不这样就无法完成法律规定的政策目标——这种悖反说明,不可能通过调整法律来适应层出不穷的暴力,最后人们只能怀疑,计划生育的目标到底能不能为现行法律体系所包容。
实施高强度计生政策的前提是限制人口流动,这个前提如今不复存在。20年前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已经发现了如下现象:人口流动能有效地削弱计生政策的效力。尽管10年前还有内地的乡村干部被派往东部沿海城市,监管本地外出务工人员不要违反计划生育,但这种缘木求鱼的愚蠢做法只是昙花一现。对计划生育进行异地监管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是如此之高,远远超出了任何一级政府能够承受的限度。
与人口流动的效应类似,官员的牟利行为进一步导致政策松弛。管制毫无意外地产生了腐败,为获得生育指标而造假屡见不鲜。管制使行贿泛滥,通过向官员行贿,可以获得政策之外的许可,或是缴纳比规定数额少的罚款。与此同时,中国家庭的收入增长使罚款的震慑力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在生育问题上他们有了更多选择。生育管制的权力性质,从事前审批变成了事后罚款。换句话说,一个人合法生育后代的机会,取决于他支付罚款的能力——至此,生育权利变成了特许经营,管制变成了歧视。这扭曲了政策的出发点,动摇了人口管制政策的意识形态根基。
篇8
关键词:晚婚晚育;中外对比;社会属性;自然属性
第一章 “晚婚晚育”的含义
晚婚就是在法定婚龄的基础上,适当地推迟实际结婚的年龄。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迟于法定婚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三年及以上结婚者(女23周岁,男25周岁)即是晚婚。现行规定是根据我国的婚姻习惯和实行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增长的要求确定的。
晚育一般是指晚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孩子为晚育(各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略有不同)。具体来说是指适当推迟妇女婚后的初育年龄。初育年龄是指妇女婚后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年龄。计划生育是我们的国策,晚婚晚育则是实现这一国策的重要手段之一。
晚婚是实行计划生育和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晚婚还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青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晚婚既可以使青年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工作和劳动,为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奠定牢固基础,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口素质的要求,又可以使青年懂得更多的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有利于下一代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晚育有利于青年妇女在德、智、体多方面得到发展,有利于控制出生人数和人口增长速度,晚育会使生育年龄推迟,拉长两代人的间隔,使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第二章 国外相关婚育政策
不同国家由于其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千差万别,也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生育政策,“承认各国在充分尊重个人权利的情况下制定人口政策的合法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朝鲜战争以后,韩国出现人口高峰期,至1960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达29‰,为此,韩国政府于1962年制定了家庭生育计划方案,目标是到1970年人口增长率下降到20‰,这一方案促使韩国妇女生育率大幅度下降。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口生育率偏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问题迫使韩国政府又一次调整人口政策,开始鼓励生育,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
澳大利亚可能是最早开始采用奖励新生婴儿的做法去提高生育率的国家之一。早在1912年,澳大利亚政府就出台了奖励新生婴儿的制度。到2002年,澳大利亚政府执行的新生婴儿奖励政策旨在补偿抚养一个孩子的费用,借此提高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虽然澳大利亚有较高的新生婴儿奖励金,但是当妈妈的并没有带薪产假。
美国没有直接干预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的全国性人口政策,各州有自己的政策。虽然美国对生育实行不干预政策,但现行的一些人口措施,实际上旨在使人口增长受到一定控制,最终使美国人口达到静止目标。“静止人口”已成了美国政府人口发展政策的目标。移民政策是美国人口政策的重要部分。美国是世界上接收移民最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人才进口”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条件,吸引世界各地有名望、有成就的科学技术专家移居美国。众议院还成立了“人口选择委员会”,研究国内外人口问题。
第三章 中国婚育政策的时代背景
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能否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后,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安居乐业,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迅速增长,人口再生产进入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应该指出,这是当时必然会出现的现象。问题是中国也同当时的国际社会未对全球人口膨胀迅速作出反映一样,错过了在建国后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间解决人口过快增长问题的时机。
中国广袤领土上的适合人们居住和从事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目前,中国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6%的东部,特别是自然环境较好、经济较发达的东南部地区。中国目前尚有7000万贫困人口,其中大部分居住于地理环境比较恶劣的西部地区。中国虽然粮食生产获得丰收,但人均占有量只有387.3公斤。如果中国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会深深危及绝大多数中国人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正是为了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保证当代及子孙后代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选择了实行计划生育这一战略决策。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及以后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正确决策。
第四章 反对“晚婚晚育”的观点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经过历史上数千年的事实和现代科学依据,女人最佳生育年龄是性成熟后18到25岁。自然界所有动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到性成熟后到了期就必须进行自然生育,这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就好比庄稼也要尊重自然规律,该种的时候种,该收的时候收。错过了季节一年都没有收成。谚语有云: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人类也是大自然的孩子,该生育的时候生育,如果过了最佳生育年龄还生育往往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所以出现大量剖腹产、新生儿没有母乳甚至孩子有生理缺陷等后果。
如今虽然人口增长速度得到很好地缓解,可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人口老龄化加剧,新生儿很多不能正常分娩,需要剖腹产、母乳喂养大幅度降低等等问题。按逻辑推理来看,这些孩子属于未成熟的果子。他们能否长寿、是否多病、再生育能力受不受影响、生理变异会不会较高等等问题还有待时间的考证。计划生育时间还不长,相关科学检验也不成熟。五十年后、一百年后、五百年后呢?会不会等到问题凸显了爆发了已经晚了?
结论
两种观点出发点不同。一个是从社会角度出发,一个是从自然角度出发。其实,人口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口政策的制定,需要找到本国经济发展规律与本国人口发展变化规律的最佳结合。没有普适的人口政策,只有普适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同时,政策实施还需要相关的社会多方面的制度配套设施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一、实施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的重大意义
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旨在落实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由政府出资,针对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家庭,其子女死亡后父母无法再生育,在母亲年满50周岁以后给予的计划生育扶助制度。
我市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此,广大育龄群众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一些独生子女遭遇意外风险死亡的家庭,遭受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打击,特别是在夫妻失去生育能力后,更需社会的关心和扶助。
建立和实施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有利于增强计划生育政策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基本原则
统一政策,严格控制。统一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扶助对象的条件和标准,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通过逐级审核、公示、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直接补助、到户到人。通过委托发放机构建立个人账户,直接发放奖励扶助金到人,确保政策落实的可靠性;
健全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健全确保扶助制度落实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利益导向机制。
三、扶助对象应具备的条件和确认程序
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扶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户籍为;
2、属于独生子女家庭,且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3、曾经生育子女,1973年以来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
4、其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现无子女;
5、女方年满50周岁。
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扶助对象按照下列程序确认:
1、本人申请。扶助对象家庭在女方年满50周岁年度的1月31日前提出书面申请,填写《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连同本人及配偶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离婚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子女死亡证明等原件和复印件一并交村(居)委会。
2、村(居)委会审议。村(居)委会对申请人的出生时间、户口地址、生育状况、有无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育等情况进行认真核实、审议,无异议的由村(居)计生主任和村(居)委会主任在《申报表》签署意见,加盖村(居)委会印章,连同申请人申请材料于2月28日前上报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
3、乡(镇)街道审核。乡(镇)街道计生办对村(居)委会上报的扶助对象进行审核,无异议的,在《申报表》签署意见,连同申请人申请材料于3月31日前上报所在县级人口计生部门。
4、县(市、区)审查认定。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对乡(镇)街道上报的名单进行审核确认,并将审核确认结果在村(居)公示。无异议的,建立扶助对象信息档案,于5月31日前将最终确认的申请人名单汇总录入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信息系统”。
5、扶助对象退出。县(市、区)人口计生部门每年对扶助对象进行审验,对确认为扶助对象死亡、因收养、过继、婚姻变动等原因导致不符合扶助条件的,由所在地村(居)委会、乡(镇)街道计生办、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市人口计生委逐级审核后,停止发放扶助金。属于弄虚作假骗取扶助金的,取消其扶助资额,追回已领取的扶助金。
四、扶助金的标准和发放
1、扶助的标准
以家庭为单位界定扶助对象,按照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发放扶助金,直至亡故。
2、资金的发放
扶助金由市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共同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发放,并签订委托发放协议。委托发放机构要按照要求建立发放个人账户,实行专账核算和直接拨付。扶助对象凭本人身份证和户口簿到委托发放机构办理存折,领取扶助金。
现已超过规定年龄的,以本制度开始实施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扶助金每年发放一次,时间为9月30日前。
五、资金筹集与管理
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扶助资金由市与区市县两级财政共同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证,其中北三市、长海县和金州区贫困乡(镇)的扶助资金,市级财政补助50%,县级财政承担50%;开发区自行承担;其它地区市级财政补助20%,县级财政承担80%。
市财政根据人口计生部门审核确定的扶助对象名单,及时足额安排资金并通过市人口计生委拨付到委托发放机构;监督委托发放机构将扶助资金在发放日前及时足额地划转到个人账户,并定期向市财政局、市人口计生委报送扶助资金发放情况。委托发放机构根据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账户,并将同级财政部门拨付的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划转到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做到建户准确无误,及时发放到人。
六、执行时间
本方案从年1月1日起实施。
七、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预算安排,监督检查扶助资金的发放情况;委托发放机构对扶助对象的个人账户实行专门管理,将个人账户收支情况反馈给同级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各级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汇总后逐级报至市财政局。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利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信息系统”,建立目标人群个案数据库,会同有关方面每季度进行一次相关数据的汇总分析,每年进行一次项目实施的综合评估,并组织协调计划生育协会、相关部门、新闻媒体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新闻监督。
八、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思路转变的具体实践。此项工作涉及面广,各区市县人口计生和财政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切实将维护群众利益的好事办好、办实。
篇10
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密切党群关系,促进我区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以此带动其他的帮扶活动,引导基层干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有利于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优质服务方向转变,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热情和积极性,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创造良好人口环境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有利于缓解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生产、生活和养老方面特殊困难,是综合解决我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
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有利于拓宽政府直接补助农村的新渠道,是创新我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管理机制,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的一项具体行动。
二、实施的时间、原则和组织管理
(一)实施时间
从年1月1日起,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为制定实施方案阶段。在认真学习国家、省关于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有关精神的基层上,研究制定我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为组织建设与调查阶段建立由党政领导、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对街道、村基层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按市确定的奖励对象的条件搞好调查。
第三阶段奖励对象确认信息建档阶段。严格按条件和确认办法以及规定程序做好申报、审核、确认工作。建立我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对象个案登记与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奖励对象个案及时上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
第四阶段为奖励金发放实施阶段。确定奖励金委托发放机构,建立奖励金发放制度、奖励对象个人帐户,做好奖励金发放工作。
(二)发放原则
1.统一政策,严格控制。制定奖励对象的确认条件和奖励的最低标准,确保政策的一致性。本项奖励金不影响奖励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五保户”待遇等其他政策性优惠和补助。在实施本项奖励制度的同时,我们要继续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2.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通过张榜公示,逐级审核、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等措施,确保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3.直接发放,到户到人。依托农村信用合作社直接发放奖励金,尽量减少中间环节。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和以扣代罚等,确保奖励政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应奖励的对象。
4.健全机制,逐步完善。逐步建立健全确保奖励制度落实的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制订完善关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以奖励为主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三)组织管理
实施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有关街道根据本方案,组织开展工作。
三、奖励对象确认和奖励标准
(一)奖励对象的确认
奖励对象为本区农村中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且年满60周岁的农民;年满50周岁只生育一个孩子已死亡未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农民。年满60周岁未育且未收养子女的农民夫妇参照执行。
奖励对象按照《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对象确认办法》所规定条件及程序进行认定。(具体见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对象确认办法)
(二)奖励金标准
对奖励对象按每人每月不少于50元的标准以个人为单位发放奖励金,直到奖励对象亡故为止。对已超过前述规定年龄的,以该政策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四、资金来源和财政负担比例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按现行的财政体制,市财政承担30%、我区财政承担70%,市、区财政部门确保奖励金按月足额到位,保证所必须的经费支出,并对全部资金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五、奖励金发放和管理
(一)奖励金发放
奖励金委托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按照统一要求建立奖励对象个人帐户,实行专帐核算和直接拨付。奖励金按月发放。
(二)奖励金管理
1.财政部门建立奖励资金财政专户和预算审批、决算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财经纪律;会同计生部门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签订奖励金委托发放协议、及时足额将本级应承担的奖励金划拨至农村信用合作社,并监督农村信用合作社将奖励金及时划转到奖励对象个人帐户。
2.计生部门应及时掌握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奖励对象个人帐户和资金管理情况。
3.农村信用合作社负责制定奖励奖励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按照委托发放协议的要求和计生部门提供的奖励对象名单建立个人帐户。并将建立个人帐户和奖励金发放情况反馈给财政和计生部门。
六、评估监督和责任追究
(一)区工作协调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分阶段对实施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协调处理实施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建立并运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工作信息管理和监管系统(具体按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对象个案登记与信息管理办法执行)各街道、村应对各阶段工作、基线调查及申报确认的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区工作协调小组。
(三)推行村务公开和群众举报制度,利用登报、上墙、张榜公示等多种形式对奖励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四)协调街道以上纪检、检察、审计等部门对奖励对象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制度运行等情况进行全过程的检查监督。
(五)我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工作监督管理办法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具体按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监督办法执行)
七、工作要求
(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奖励制度的工作纳入考核、评估可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各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切实做好实施工作。
(二)积极探索和建立资金管理、资格确认、资金发放和社会监督四个环节互衔接、互制约的制度运行机制以及安全可靠的资金发放方式和渠道,确保奖励政策的公平、公正,确保专项资金安全,确保奖励金落实到户到人。
(三)继续执行和完善已出台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把实施奖励制度与“关爱女孩”行动、计划生育“三结合”、救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等工作紧密结合,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四)将奖励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及时足额落实到位,不得因此挤占其他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做好奖励资金的年度预算、决算,加强奖励对象个案信息登记、数据汇总分析和日常管理监控工作。建立奖励对象个案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
- 上一篇:小学安全管理考核细则
- 下一篇:村级干部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