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8:2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英语语言学硕士论文

篇1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6)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为调查对象,从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大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词块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与英语母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的词块,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对“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明显不足。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urveyed the use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in Master’s these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employ a larger number and a larger variety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than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and show more reliance on lexical bundles of Passive V+(complement) structure. However, Chinese students use lexical bundle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less frequently and use participant-oriented lexical bundles inadequately.

关键词 : 词块;英语学术写作;语料库语言学

Key words: lexical bundle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corpus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H310.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2-03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和Selfridge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了“组块”(chunking)的概念,用以阐释单个信息集结成块的过程[1]。这个“组块”的概念后来被语言学家移植到语言学领域,就有了“词块”的概念[2][3]。词块(或称预制语块、词块、组块等)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即使用时可以整存整取而不经过语法生成或分析)预制语言单位[4]。词块整存整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交际时语言表达的地道性、连贯性和生动性。词块的学习能够减少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负担,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流利性和理解的速度,语块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国外语言学界对词块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国内对词块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对词块在二语习得或教学中的作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5]。经笔者综合检索,发现国内关于词块研究的文章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至今,研究文献迅速增加。国内过去十年左右时间里对词块的研究囊括了词块的定义、分类、识别,词块与语言水平(听、说、读、写)的相关性研究,二语学习者词块(口语、笔语词块)使用特点,词块教学的成效性等多方面的内容。上述各类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探究又包含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基于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数十年的词块研究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词汇语法二分法的观点,提出了以词汇语法为其一,以词块为另一内容的语言习得二重模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进步。

然而,综观国内外学术语篇中词块的相关研究,很多都是对比研究二语学者和本族语学者使用词块的差异,鲜有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学生词块使用的对比研究。针对该研究空缺,本研究自建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2011-2013年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探讨中外学生词块使用的异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建了两个总字数约100万的学习者语料库,分别命名为语料库A和语料库B。前者由2011至2013年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撰写的30篇硕士论文组成,后者则由2011至2013年英语本族语者所写的30篇硕士论文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避免体裁和学科差异造成的词块使用方面的差异,自建的两个小型语料库中的文章均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接着,用AntConc 3.3.5w软件提取符合条件的四词词块。本研究选择Cortes[6]较保守的20次/每百万词的提取频点,并要求所提取词块至少分布在5个文本中。最后,根据Hyland[7][8]的四词词块结构及功能分类(分别见表1和表2)对两个语料库中的目标词块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中国学生与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四词词块使用的异同点。

2 结果及讨论

本小节将通过考察语料库A和B中四词词块的结构及功能分布,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词块使用情况。根据统计,语料库A共有字数约521,330,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222,形符总数为4,325;语料库B共有字数约528,344,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177,形符总数为3,550。由此可见,中国学生比英语本族语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了更多类型和更多数量的四词词块,对词块依赖程度更大。

表1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结构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以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1,在两个语料库中,结构为“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形式”的四词词块使用较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种类,在语料库B中占22.6%,在语料库A中则多达26.1%。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如Hyland[7]发现,硕士论文前50个高频四词词块中,“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最常见。相比之下,本族语学生更偏好介词短语词块。在语料库B中,介词短语词块种类数的比例(“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比例之和)高达31.7%,而在语料库A中仅为20.7%。值得注意的是,属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类型的词块“on the other hand”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最高频的词块,在语料库A、B中的标准频次分别为205、214次/每百万词,说明英语本族语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对“on the other hand”词块依赖性很大。

表1显示,中国学生硕士论文中“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四词词块明显多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具体而言,语料库A中被动结构的四词词块种类占9.9%,语料库B中该比例为6.2%。这一现象似乎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Wei & Lei[9]也曾指出,同专家作者相比,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明显使用了更多的“被动动词+短语片段”词块。由表1可以看出,在两个语料库中,“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词块在语料库A中占到3.6%,在语料库B中稍微高一点,占到4.5%。Wei & Lei[9]发现学习者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的频率明显低于学者型作家,因而学习者,尤其是中国学生对于该结构词块的使用能力有待发展。“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性词块虽然数量和类型较少,但是此类词块可以为作者表达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态度提供很好的话语资源。

从总体上看,语料库A和B中短语类词块(主要包括“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其他名词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的种类都比句子片段类词块的种类多,该特点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学术英语词块更偏短语化[9][10]。

表2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功能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2统计数据,两个语料库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比例从“研究主导的词块”到“文本主导的词块”再到“参与者主导的词块”呈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与Hyland[7]及Wei & Lei[9]的研究发现一致,说明学术写作中的新手作者想通过对于研究材料、研究过程等的清晰表达而非通过话语资源来证实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本研究中选取的应用语言学学科中的论文大多是基于实证数据的,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研究主导的词块”的高频使用。根据Hyland[7]的研究,“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从硕士到博士再到专家学者,其使用比例越来越高,该结果似乎表明“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的使用频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据此,中国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者都应当提高本文意识,同时注重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文章。表2显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只有11.7%,低了4.1%。

在“研究主导的词块”的五个小分类中,语料库A和B都使用了很多类型的“描述词块”,该类四词词块种类数在语料库A中占到22.7%,在语料库B中占到19.8%,远高于“时间、地点词块”、“过程词块”、“量化词块”及“和研究话题有关的词块”的比例。这说明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都特别注重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体现自己研究的客观性。相比而言,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该类词块的使用。语料库A和B中“文本主导的词块”比例差不多,分别是22.5%和21.5%,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小类的数量和比例上。例如,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最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但是中国学生“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种类数明显低于英语母语学生,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观点、态度词块”的使用上。这说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了更丰富的词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中国学生2011-2013年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比同时期的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同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2011-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中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是“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明显较多,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一样,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不足,能力有待加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观点、态度词块”明确自己的立场、凸显自己的研究身份。在词块功能小类上,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描述词块”的运用,来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强调自己研究的客观性。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较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

中国学生在词块使用方面,和英语本族语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建议外语教师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词块。

注释:

①结构类别8是本研究加进去的。

参考文献:

[1]戚焱.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情况的跟踪研究[J].外语界,2010(5):34-41.

[2]蒋宇红.词块教学促进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的实证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86-90.

[3]董丽云.语言哲学视域下语块对二语学习的成效性反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17-22.

[4]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李继民.国内外语块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1(5):17-23.

[6]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 397-423.

[7]Hyland, K. 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a, 18(1): 41-62.

[8]Hyland, K. As can be seen: Lexical bundles and disciplinary variation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8b, 27(1): 4-21.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创新;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533.4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29-01

一、新课改的初中英语教学重点和目标

1、教学重点。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2、课改目标。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硕士论文,自主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1、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应用英语能力。在教学中,教者牢固地树立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己任,就会自觉地转化教学观念,在英语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目前英语课堂教学虽然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却不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硕士论文,自主学习。其原因是广大教师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上一直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教学方法也必须有相应的变革。硕士论文,自主学习。所以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状况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更新观念。硕士论文,自主学习。教师要勤奋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新课改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全方位提高个人素质。

英语新课改体现了英语学科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课程内容强调与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作为英语专业教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只熟悉英语学科的单一型教师已不能胜任新的课改教学要求。另外,英语教师也必须具有教学创新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合作成为教师的一种能力或基本功,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就是教师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硕士论文,自主学习。教师也应善于了解其他学科,关注其发展,积极寻求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师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而要把它作为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改变传统教师角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心。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新教材正是突出了以语言使用为教学目标的特点.无论是课文编排结构,还是句型、语法练习,都注重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能进行多层次的运用。多年来,英语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总是以应试为前提。硕士论文,自主学习。为了适应新教材、应对新课改,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4、融洽英语教学的气氛。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依赖于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不要因为学生成绩的优劣而产生亲疏和偏向;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发展合作精神。

任何一轮课程的实施都应当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学习以及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一切均应从实际效果去考虑,要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篇3

高中 英语听力 听力理解 研究述评

随着高考英语听力技能的实施,国内学者对高中听力理解的研究有所加强。为真正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笔者拟对近20年(1994-2012)中国知网(CNKI)上刊登的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论文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研究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检索情况

笔者首先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英语听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1994年截至2012年仅有206篇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论文,其中包含77篇优秀硕士论文,目前还没有就这个主题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博士论文(见表1)。以此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的有效资源,笔者通过统计、归纳和分析概括出过去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见图1)。

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国内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占比例仍然较少。1994-2002前9年刊载文章19篇,占文章总数9%;而2003-2012后10年刊载文章110篇,占文章总数54%;优秀硕士论文77篇,占37%。同时,高中英语听力研究多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178篇,占86%),而实证性研究只有28篇,其中期刊论文3篇,其余皆为优秀硕士论文;实证研究也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及教学经验总结为研究手段。但总体说明高中英语听力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科学化。尽管趋势有所波动,但总体研究呈稳定的上升趋势。从2002年高考加试听力开始,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明显增多并呈现出稳定的态势,该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近二十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状况

笔者把有关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详细分析并加以分类,从研究内容上主要分为六类(见表2)。统计数据表明,近20年有关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交叉学科关系的研究居多,各约占总数1/4;其次就是影响听力技能因素的研究,占16%;又由于高科技快速发展以及英语技能的重要性,近几年有关听力评估体系的改进和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也提上日程。

表2 近20年高中英语听力论文研究内容的分类情况

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研究

近几年高中英语听力技能日益受重视,教学方法、听力教学模式、教材处理及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总体而言,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探讨最多,认为有备而听有助于激活已有信息、预知即将听到的信息,因而听力训练提倡听前布置任务、听时丰富任务、听后分析和输出任务[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喜爱的英语听力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以提高听力输出能力[2]。同时,由于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迅速接受、加工和处理信息并与所听材料互动的复杂心理过程,因而依据“活动教学理念”,运用交互教学和合作学习模式可加强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均衡发展,听者和听力材料间的相互作用[3]。听力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同时还要提高对听力材料或教材的研究。为此,卢冬等指出听力材料选择要以真实性、广泛性、适应性为基本原则;听力与材料之间存在着促进与制约的关系,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长度等因素来选择真实语言材料[4]。此外,分层阶段教学法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听力教学方法改革。

2.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

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策略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学习策略理论,进而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培训方法。“学习策略是个人用以理解、学习或保持新信息的思想或行为”,而听力过程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心理认知过程,因而作为较高层次的认知或元认知听力策略探讨最多。元认知意识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学习者一旦具有良好的元认知意识,就能有效地选择学习策略,因而元认知知识的高低是造成学生间听力能力差异的原因,其运用对于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

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方法是学者们关注的教学策略重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近几年学者们认为比较有益于听力提高的做法是:提高语音素质,强化语音语调知识[6];培养掌握主旨大意,获取关键词具体信息技能;训练听写结合,边听边记技能;强化听力记忆训练,提高识记能力;布置课内外不同听力任务,增加信息输入和词汇量积累能力;培养预测、联想、猜测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6]。该研究大多以实践经验为总结,实证性研究较少,今后应该向材料性实证研究转换。

3.高中英语听力与交叉学科关系研究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与西方言语理解理论的影响,应用认知心理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文章不断增加。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倾向于将听力理解看成是一个积极地对信息进行分辨、筛选、储存、预测的过程,因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是元认知和图式理论的应用。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元认知理论使个体会自我认识和反思,在听前制定听力计划、听中监控自身策略、听后对听力效果评估[7]。而元认知知识包含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模式交互处理这些知识,把输入信息与听者已有知识结构图式联系起来,进行积极的意义构建和信息解码,因而图式对听力理解起着预测和推理作用[8]。

4.高中英语听力技能影响因素研究

由于听力理解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因而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语言知识因素和非语言知识因素。李文芳指出语言知识主要是指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难点;而非语言知识指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兴趣、动机等难点[9]。对影响高中英语听力技能的语言知识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倾向于认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发音不准,词汇量缺乏,辨别语法结构能力较弱。王炜、罗玉梅等具体概括了学生主要语言障碍是学生语音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识别不出连读、弱读、爆破等语音变化;学生语义的判断能力差,只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词义误下结论;还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语法功底与习语的积累,因而听时误解句子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非语言知识因素影响方面,徐雄丽认为主要有文化背景知识障碍、心理障碍、母语干扰障碍和逻辑思维障碍[10]。她认为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听时学生心情高度紧张,因而对听力材料内容一知半解,不知所云;再而,汉语与英语逻辑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英语思维常受母语干扰,因而听完材料只记住一些零碎的词语,而不是主旨大意。因而,徐军宏观地概括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设计单调,教学活动和教法形式单一,听力材料选择范围狭窄,缺乏必要的听力训练环境,忽视学习策略的指导,缺少听后任务,听说写环节脱节[11]。上述研究总体来说研究内容相同,重复现象严重,而且多以教学经验为主。

5.高中英语听力测试评估与多媒体教学研究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考试改革后,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与听力测试关系的研究已提上日程,但文章相对较少。研究较多的是听力题型、解题技巧及听力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等。朱云翠等对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类型进行分析,指出高考听力试题模式化;提出浏览试题、听前预测、听中抓住要点、边听边记等有效的应试技巧[12]。针对高考增加英语听力测试的影响,李宏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听力测试对高中听力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效应,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因而要充分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消减其消极的负面反拨作用的建议[13]。

三、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特点及建议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为该领域研究展示了新角度与新观点,从注意语法形式到注意培养学生预测、联想等语用能力转变,并运用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听力实践,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从研究内容、角度和方法来看,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首先是研究内容重复,都是阐述听力教学和指导听力教学方法的内容,创新研究较少,多为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且其理论研究高度不够。其次,研究方法单一,非材料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且实证研究仅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缺少定性定量结合、动态静态结合的多元化和科学化的描写和分析研究方法。最后,研究范围和领域狭窄,从统计结果来看,听力教学、听力策略以及听力与相关学科关系研究较多,而听力测试评估、多媒体应用以及听力教材的研究尚需加强。

通过以上综述,可知未来高中英语听力研究还要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待深入探讨。首先,加强对听力理解过程本身的研究和理解,不仅要深入探究听者在听力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还有分析听者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的重要性。其次,提高听中对听力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力,要加强研究听者在实际听中任务时迅速反应的技能以及提高听者整体听力的方法的研究。再次,拓宽听力学习环境,实施双向听力方法,即课堂听力环境与课外真实听力相结合。进而,整合听力与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听者利用新技术和媒体的技能。最后,深入研究听力理解能力评估方法和标准,进一步研究听力测试信度和效度的构建。总之,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今后更深入的拓宽和加强。

――――――――

参考文献

[1] 郑海霞.高中英语听力任务型教学设计方法.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9).

[2] 王云,马国芬.高中英语课外听力自主学习探讨.教学与管理,2009(36).

[3] 周海明.新课改背景下交互模式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4] 卢冬.高中听力材料的选择对学生学习听力的影响.福建论坛,2011(1).

[5] 杨善江.基于元认知策略培训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

[6] 陈国清.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和反思.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8).

[7] 李霞.关于元认知训练纳入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之探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8] 符祝平.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9] 李文芳.高中英语听力理解难点分析及对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10] 徐雄丽.浅析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及对策.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11] 徐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

[12] 朱云翠,许振宇.高中英语听力测试的特点与应试技巧.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

篇4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和其他高等院校学生相比,英语起点低,基础差,词汇学习中突出问题是缺乏主动性,死记硬背,学用分离,习惯一词一义。从而造成记单词难,词汇量小,不会学以致用等问题。他们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所以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在提高教师词汇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

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是理论意义: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学生在入学时一般应掌握英语单词1000个(较低要求)-1600个(标准要求),学生毕业时要通过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或B级考试。A级要求3400个单词,B级要求2500个单词,以及与这些词构成的词组。这说明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很有必要。但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采用哪种方法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进而提高词汇学习效果更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从前人的研究中发现词汇学习策略对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但大部分学习策略都是针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都是在研究教师。很少有人把研究重心放在学生上。若从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将词汇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策略训练结合在一起。元认知学习策略让学生有意识的主动去学习英语词汇。认知学习策略让学生对主动学习的东西进行输入加工处理。策略训练可对对学生学到的东西进行及时的检验。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词汇的掌握情况。既能弥补学生词汇信息输入不足的缺陷,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认识。把教师和学生都调动起来,能达到提高词汇学习效果的作用。由此可见,这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指导正是其理论意义的具体体现。二是实践意义:在高职高专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低的大环境下进行实验,通过问卷调查和词汇测试结合两种方法探讨在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效果,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果,同时为以后的词汇教学提供更有效的实践指导。

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属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国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中期,率先进入这一领域的是美国的Rubin加拿大的Naiman Frohlich和Todesco等人。美国语言学家Rubin(1975)指出,研究善学语言者是一种行之有效地判定语言学习策略如何影响语言学习的方法(文秋芳,王立非2004:1)。从此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步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O’Malley 和 Chamot 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将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Oxford 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Cohen 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Andrew D.Cohen2000:F14-F16)。Norbert Schmitt在《语言教学中的词汇》一书中介绍了词汇教学的若干策略,包括社会策略和决定策略。Oxford 和Scarcella指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明确的词汇学习策略,培养他们使用词汇学习策略来扩大英语词汇量。从以上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都是研究了学习策略,研究的重心都是教师。很少人把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研究。

我国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要比国外稍微晚一些,。80年代后期,吴一安等人开展了建国以来对中国英语本科生最全面的一次调查。1990年文秋芳为撰写博士论文对近400名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1995年调查了全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策略,1997年以“英语专业学生观念与策略的变化”为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其间根据研究结果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在1996年出版了专著《英语学习策略论》。同期,顾永琪为撰写博士论文研究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策略。王文宇为撰写硕士论文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词汇的策略(转引自Andrew D.Cohen2000)。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都是研究学习策略,只有几个研究者研究词汇学习策略。但把词汇学习策略和策略训练结合在一起研究更少。虽然,外语学习策略训练在少部分大学已经开始,通常采取的形式是讲座或短期训练,而将策略训练融入到外语教学当中的还比较少见,针对策略训练效果开展的研究更少。

从以上内容介绍,笔者认为国内外专家对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已开始关注。

首先,词汇学习策略从注重理论研究逐渐转移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上。

其次,对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著名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通过他们的教学实践,也开始探索研究词汇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研究范围和对象方面,从单一的词汇学习策略研究,到词汇学习策略和策略训练相结合,把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

篇5

1构思

构思的过程是兴趣点形成的过程。这有赖于阅读面的大小。在广泛的阅读前提之下,自然会形成一些交叉,从而产生兴趣点。这些交叉,往往会是名家之间的交叉,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理论与应用的交叉,理论与作品的交叉,或者理论之间的交叉。在这些交叉点上做文章,往往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把阅读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加以严密、翔实地论证,就是研究。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又会得到不少的启示,触发新的兴趣点。发现兴趣点以后,如果进入研究状态,对于研究生来说,一般以做应用研究为宜。其步骤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上遵循演绎法进行。当然也可能同时包含有归纳的方法,或者两种方法交叉运用。 研究的视角。在确定选题的时候,究竟是“人云亦云”,还是走一条诗人弗罗斯特所谓的一条“行人稀少的路”,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很多人认为,研究得多的作家和理论,挖不出什么新东西来。尤其像莎士比亚这样,谁都愿意“趋炎附势”的泰斗,要说出一点新东西,的确不容易。但所谓做不出成果的论调,实际上是外行或懒惰之人的哲学。研究一个影响不太大、名字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家或理论家,固然可以做一些插漏补缺、填补空白的工作,但研究大家、名家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养。要是基础和阅读面许可,研究大家、名著,要是不只是为了一纸学位证书的话,相对而言,要比开垦一块暂时难以确定其价值的新天地对自己打基础更有实际意义。当然,作为学术方面的初学者,研究生的阅读面有限,各人的情形又不尽相同。所以,在确定选题的时候,应该力求避免好高骛远的心理,要量力而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是正确的态度。另外,选题也应考虑自己的未来的学术前途。硕士论文的选题,一般说来,会影响今后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发展。如果能把二者联系起来考虑,一定能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

立论。选好题目以后,就是选取视角的问题了。题目定大了,不便于把握,不利于深入研究,不便于突破和创新。一般而言,小题大做是上乘之策。题目宜小,以便可以说深,说透彻。有人说,如果要合乎逻辑,就必须详尽透彻。反过来,如果不详尽透彻,也就谈不上合乎逻辑了。 硕士论文无法处理很大的问题。把一个小的问题说清楚、说透彻就可以了。弄清一个问题,让读者和同行信服,就是成功。

总之,把握好以上的环节,就可以拟出一个基本上有新意、有创建、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题目了。

2查阅资料

查资料可以先从写参考文献开始,实际上是先找应该阅读和参考的书目。没有学术经验的人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也不难。找一本跟选题相关的专门论著,其后必有一个参考书目。循着这个参考书目,再去找其中的书籍,必然又会发现其他相关的书目。再相比较,就会发现,有些书籍在每一个书目中都有所提及,并且为学人和评论家经常引用。那么,这样的书就是非读不可的书,非查不可的参考文献了。

一般说来,参考文献的范围应包括相关的基本理论名著、相关理论名著、相关学术批评史、代表性研究成果等。如果是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的话,必须包括其作品,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包括这个作家的全部作品,还必须包括其生平传记,有关工具书等等。

查阅资料的主要渠道有特别方便又特别现代化的网络,主要是学术期刊网以及专门的学术检①

索光盘,可以居斗室之内,云游各大图书馆。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至以前的很多文献和专著,还没有来得及上网,因此,还必须亲自到图书馆查阅。某种程度上说,以前的报刊索引,也是应该查阅的。因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有很多已有信息是查不到的。所以,还必须回到工具书阅览室和文献检索室查阅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编的“报刊索引”,再去查阅相关报刊上的文章。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所做学位论文,应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起跑线上。一般而言,国内的研究,虽有中国的本土特征,但与其母语国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所以,做较高层次的学位、学术论文时,应以国际水平为基准。

查阅资料时,需要从相关学科的工具书开始。这些工具书可以从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编辑的学术写作指南(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一书中找到。 该书所列书目涉及人类学、艺术、生物学等21个学科,是一部简明但又十分有用的帮助研究者起步的好书。

3开题报告

在撰写开题报告以前,是阅读文献。阅读文献要仔细,要充分运用自己感悟、联想和贯通的能力,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得到启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边读文献要边做笔记,归类整理,注明出处。阅读文献是一个消化材料、形成观点的过程,非艰苦的劳动不能产生思想的硕果。

认真阅读文献以后,就可以写提纲,初步论证自己的选题,并说明比较具体的操作方法了。这就是所谓的开题。开题报告,主要应该包括:怎样得到论题,其创新程度如何,文献的收集情况如何等。然后,比较详细地说明自己将如何论述。这是一个比较详细的提纲,把论文的价值交待清楚,把文章的逻辑结构阐述清楚就可以了。除此,正规的做法应该是列出主要参考书目,以便让导师以及培养小组的其他成员清楚,该研究的论据是否充分,这些文献是否足以保证研究的独创性、深刻性、权威性和透彻性。

开题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说明该研究有何价值或创新之处。最经典的成果必须包括在内。只有做此历时性的研究,才可能在共时性的数轴上找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2) 说明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程度。应做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即历时性的与共时性的比较,表明自己所发之言,乃他人未发之言。(3) 阐述论证的基本过程和逻辑结构,指出研究的理论或实践意义。是归纳也好,是分析也好;是正面论述也好,是反证法也好,应有一个基本清楚的思路和逻辑。(4) 注释。需要特别说明,但又不便放在正文之内,那么,就必须以注释的形式,添加补充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以完整感,才能真正说服读者。(5) 参考书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写作该报告时所使用的书目。一是整个研究可能涉及到的参考书目。前者可以以注释的形式体现出来,后者可以专列一个部分,可称研究书目。此研究书目可以证明,作者是否能够把选题研究透彻,写出结构完整、逻辑清楚、思路正确而且令人信服的学位论文来。

4成文

论文应具有“三新”、“四性”。论文“三新”包括选题新、材料新、方法新。学界认为,外语学科科研的新,既包括从无到有的创造和发明的过程,也包括对旧东西的改造的过程。理论和实践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次到优等过程皆可视为创新,其中所得则为新。创造、发明之新往往发生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而改造和完善旧东西的过程则往往存在于诸如外语学科的人文科学。要开垦一片自己的天地,是极其不容易的。一般而言,可以选取新的视角,对前人研究过的成果进行重新审视,这样也可以得出不同的、有学术意义的结论。在选题、材料或方法方面,只要有不同程度的新东西,即可以做出比以往学人所做工作新的事情来。新来自于对旧事物的继承。新的根本还是在于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②

论文第一性指论文立意的独创性。在引言部分,文章应该交待本文的价值与贡献。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通过文献综述来表现。概述同一研究领域内对于同一研究前人和同时代别的论者和学问家做了些什么,有哪些主要观点,然后陈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者修订,或者总结,或者开辟新的领域,或者解决了一个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否则,论文就没有真正的学术价值。总之,论文要有与众不同的独创性。

论文第二性是深刻性。要有深刻性,就必须要有权威感。深刻的理论分析与权威的引证是相辅相成的。理论分析要深刻,要有权威的依据而这两点则主要依赖于阅读面的大小、理解程度的深浅、感悟能力的高低。

论文的第三性是论述的生动性。要生动必须同时要有新鲜感,即要避免老生常谈。这需要选取特别能打动人的例证,选取典型的事例,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靠认真踏实地读书触类旁通,高度敏感的感悟能力。这一切都建立在博览群书又能够深刻领悟书中精华的基础之上。对于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既要读好作品又要培养良好的理论修养。没有理论,就没有智慧,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文论、哲学、美学宗教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常识,是必备的工具性知识。所以,要论述生动,就得把书读好,找典型事例,巧妙运用理论的武器,再加上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底,还有认真求实的态度,自然可以说理生动、妙趣横生了。

论文第四性是论证的透彻性。所谓透彻,就是考虑周全,就是无懈可击。这跟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关系,也跟知识面有关系。逻辑上要讲得通顺,不能有常识性的错误或漏洞,要经得起挑要穷尽一个话题或论题,要从实事和道理即理论两个方面,从多种角度说服读者。通常情况下要有纵向(历时)的穿插与横向(共时)的比较思想要充分展开,材料要用充分、贴切,这就要求阅读面要广,要能触类旁通。

论文的结构。论文的总体结构和顺序应包括扉页(title page)、致谢(acknowledgements)、英文摘要(abstract)、中文摘要、目录(contents)、论文正文(the thesis)、注释(notes)和参考文献(bibliography)。一般说来上述内容均不能少,顺序也不能变。只是,注释可以放在每一章或当页的后面,也可统一放在整个论文主体之后。放在每章之后,便于阅读放在文尾便于文字处理。对读者而言,前者更为亲切。论文正文的结构有形式结构和逻辑结构之分。形式结构是指3个部分或5个部分的形式逻辑结构是看不见的结构,如用三段论的方法论证等等。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一般说来,硕士学位论文不像博士论文那样宏篇大论所以相对短小。因而,在形式结构方面,以3个部分为好,即引言、论证和结语。从逻辑结构上讲,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指出问题,是一个明显符合常规思维的逻辑。就大一点的宏观结构而言,论文必须交待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以便读者或其他研究者了解其创新程度,相应的理论或学术价值。这一点放在引言部分。所以,宏观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说明论文的价值即独创性何在)、论证论点(古今中外、前后左右相互配合)、总结深化主题,说明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以及需要研究的相关课题。

语言。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因而,硕士论文也是用英语来操作的。用英语写作绝非易事,论文写作的成败跟语言有很大的关系。要把握好语言这一关,主要还要看平时的功底。但是,正确把握论文语言的基本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论文的语言应该平稳、庄重、客观,除了语法、拼写正确无误以外,还应力求通畅达意。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

写作风格。主要是要把握论文写作的行文套路。论文写作的语言应当稳重、可信、客观,要采用客观的视角。应避免I think,I suppose,in my opinion之类的话。这样的说法是论文写作中的禁忌。此外,还应避免一些常用的套话,如according to等等。文章的语言一定要推敲准确,以免为人诟病。观点可以商榷,但语言的问题是无法商榷的,常常会被认为是基本功和基本态度有问题。

版式、格式和装订。版式和格式是有规矩和标准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采用的最权威、

最流行的格式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由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制定的MLA论文写作规范。尤其重要的是,该书包含有论文写作的通行格式。怎么写注释,怎么写参考书目,怎么写引文出处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参考文献。扎实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应该比较长,其中的专著应该多,包括的权威之作应该多,这一“长”二“多”,可以表明文章的研究是有分量、有水平的。当然,参考文献所列书目应该是认真阅读并参考过的书籍,决不是随便添加上去装点门面的东西。在写参考文献的时候,还应尽量避免汉语文献,以免降低层次。这里所指是那些国内同行的通过汉语表述出来的相关学术成果,但又没有实际分量者。对于那些中华文明史上已经流传为经典的传统文献,还是可以引用的。只是要注意,引用时应采用权威的译文。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所做论文应该是国际水平的或站在或靠近国际学术前沿的。至少,这应该是理想的奋斗目标。因此,这一点也应该在所阅读、使用和研究的文献中体现出来。

论文的长度。一般说来,论文至少应该有A4纸80页左右,才能给人以充实感、扎实感,让人感觉有分量,工作做得扎实、深入。但是,这决不是说,可以胡乱堆砌或滥竽充数。必须是有话才讲。杨周翰先生说过一句话,叫做“文章不写一句空”。

修改。修改和撰写初稿一样艰苦。大文豪曹雪芹说:“十年修改不寻常,字字句句都是血。”所以,修改同样要花很多的功夫。修改一般包括文字的修改和文章观点论述方面的调整。文字修改可以多方面找人校阅,除了本人和自己的指导老师,还可以找外教给看看。文字方面一定要把好关。观点方面应该经得起推敲,有很强的说服力。总之,论文的论点和论证本身要成立,才可能有学术意义。修改,尤其是反复修改可以使自己的研究至臻完善,使自己的观点和论述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5答辩

答辩是很重要的一关。答辩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 准备

首先是熟悉论文,写出内容汇报。内容汇报一般在15到20分钟之间,不要超时。写好内容汇报以后,应该在语言、语音等方面反复推敲,然后背诵下来。这样,可以通过汇报给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现自己的风采,给自己的答辩做增强自信心方面的准备。但是,应该注意,不要给人背诵的印象。在正式汇报时,如果主席叫停下来,就必须马上停下来,以示礼貌,否则,会影响答辩的效果。内容汇报应该包括论题,怎样论述这个论题和为什么这样论述这个论题等3 个方面,即所谓的What,How和Why。说具体一点,应该包括选题及其意义,创新何在,论述过程,为何要这样论述等。另外,还应该准备一些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可能问到的问题。这一般包括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有关文本、理论以及论文中出现的错误或疏误等。所以,一方面要熟悉论文的内容及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另一方面要反复阅读自己的论文,找出没有来得及修改好的错误或疏误,准备如何应答。前者只要前文所述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一般说来,是可以应对得好的。但同时还应该熟悉自己的论文,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论述,才好回答答辩时提出来的有关问题。

5.2 答辩礼仪

总的原则是庄重、平稳、整齐。当然,仅仅外在可人是很不够的。内在气质和品行相比之下更加重要。一般而言,应该遵循以下3个原则。即礼貌原则、谦逊原则和诚实原则。不清楚的问题,不要急忙回答,想一想再做回答不迟。确实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样显得诚实、有礼貌。明显错误的,要勇于承认错误,绝对不能狡辩或者抬杠,以免误了大事。

5.3 语音问题

在做内容汇报 (presentation) 的时候,应注意把语音弄准确,拿不准的事先应查词典 (如Jones的第15 版《英语发音词典》)。

6结语

综上所述,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修炼品性的过程。踏实的劳动,扎实的功夫,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当中也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文经过陈才忆、邓亚雄二位副教授审阅,特此表示感谢。)

注释

① 2000年6月,在北京大学英语系的一次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刘润清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原话是:If it should be logical, it must be exhaustive;and similarly, if it is not exhaustive, it is not logical.

篇6

关键词:关键词:CBI;教学法;研究综述

1. 引言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怎样才算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将语言和学科结合起来,并将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而不是单独地将语言作为学习的目的。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方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是一种将语言指导和学科指导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法指出,语言学习的最佳环境就是把语言放到学科中而不是孤立地去学习。Widdowson (1968, 1978) 首先提出语言教学和学科教学可以完全结合起来,英语习得的过程可以通过其他学科作为媒介。他认为,将语言和学科结合起来学习,不但能够保持学生的个人水平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还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手段以便将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CBI能考虑到学生个体特定的学习需要,并将推动以学科为基础的新知识的学习。

2. CBI的界定

    CBI是指以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为基础的语言教学法,意在把语言学习同学科内容学习结合起来,语言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讲授语言本身,而是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能力。它强调把语言系统与内容整合起来,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CBI教学理念分为3种模式:保护模式(sheltered model)、辅助模式(adjunct model)、主题模式(theme-based model)。在CBI的运用过程中,可采用“6T”方法,分别代表主题(themes)、课文(texts)、话题(topics)、线索(threads)、任务(tasks)和过渡(transitions)。CBI的出现得益于交际法。

3. CBI国外研究述评

    CBI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是二语习得研究的输入假说。Krashen S.D.(1985)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说,其中之一就是有意义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

    CBI教学起源于加拿大,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实践、理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浸入式语言教学是最早的CBI外语教学形式。跨学科语言教学是最有影响的CBI项目。该项目涉及了教授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如阅读、写作和演讲。这一运动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并且为CBI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Widdowson 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语言教学和学科教学可以完全结合起来,英语习得的过程可以通过其他学科作为媒介。而CBI教学理念被广泛关注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语言与内同整合式教学逐渐成语教育界和语言姐广泛关注的领域。Mohan是CBI教学理念兴起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86年发表的著作《语言与内容》对许多国家广泛采用CBI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指出,“语言和专业的分离,使语言失去了工具的作用,同时也使交际失去了目的性和真实性”;“在知识课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语言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而在语言课中,我们又看不到内容是可以交际的”。Brinton等(1989)指出CBI事实上是属于交际语言教学的范畴,并进一步将CBI的理论系统化,把CBI教学理念分为3种模式:保护模式、辅助模式、主题模式。为了使CBI更直接、有效地运用于实践,Stroller(1997)提出了“6T”方法,分别代表主题、课文、话题、线索、任务和过渡。Myriam Met(1999)从CBI教学的教师这一方面谈了她的观点。她指出合格的 CBI 教师应该是兼备语言和专业内容两项专长的,因此在以下几个领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a.内容知识;b.内容教学之道;c.了解二语或外语的习得过程;d.语言教学之道;e.教材的开发和选择;f.了解评估方法。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外的内容依托教学实践存在于大学、中学、小学各个层面,在不同学术领域有其实证研究,特别是有关于其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应用研究更是硕果累累。这就充分证实了内容教学法用于外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4. CBI国内研究述评

    70年代末和80年初期,作为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大学和北京及上海的3所中国大学的的附属机构,建立了一些教育中心。一大批以英语为母语的访问学者被邀请来教授语言和核心课程。CBI模式也是在那时开始进入中国教育体系的视野。通过CBI教学法,使国内学术界有机会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然而,正如Brinton和她的同事们所总结的(1989)“提高团队效率的重任更多的落在了美国教师的肩上,而中国教师并没有在团队中处于相同的地位。”他们将中国教师被动、消极的参与教学归咎于对自己语言的不自信和与美国教师相比较起来偏低的收入。

    王士先在1994年率先向国人介绍 CBI 基本概念及原始模式,从理论上探讨CBI在中国外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蔡坚(2002)从CBI教学模式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这一点谈了他的看法;俞理明&韩建侠(2003),戴庆宁&吕晔(2004),和袁平华(2006)对国外CBI语言教学作了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论探讨。

    从2005年开始,有作者(或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在各类外语课程教学中实践或试验CBI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的报告。如袁平华(2008)发现实施内容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学习策略产生了好的影响,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应用英语;商伟霞(2010)阐述了CBI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此外,一些研究生对于CBI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展示出了兴趣,并且撰写了硕士论文。如东北师范大学杨玉英(2005)在其硕士论文《内容型教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证明了CBI在中国是一种可行的,既可提高受教育者语言能力又可提高专业知识的有益的教学办法。

    关于CBI在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在各种语言学习环境下对各种层次的学生采用CBI教学法进行外语教学都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借鉴这种外语教学理论,并且在教学实验中加以验证,为我们的外语教学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5. 结论

   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工作中,CBI也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领域,西方国 家特别是在美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然而在中国,关于CBI的研究依然相当有限,大多停留在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上。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或研究人员对CBI在中国英语课堂的运用实践做出过比较初步的研究,而缺乏深刻的探讨。由此可见,关于CBI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细致发掘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Brinton D M, Snow M A & Wesche M B. 1989.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

[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2] Grabe W & Stoller F L. 1997.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Research Foundations [C]. In Snow

M A & Brinton D M (eds.), The Content-Based Classroom: Perspectives on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London: Longman.

[3] H. G. Widdowson.1978.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Myriam Met. 1999.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Defining Terms, Making Decisions.

carla.umn.edu/cobaltt/modules/principles/decisions.html.

[5] Mohan B.1986. Language and Content. Reading [M]. MA: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6] Krashen S D.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New York: Longman.

[7] 蔡坚. 第二语言习得与CBI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8] 戴庆宁,吕晔. 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 国外外语教学, 2004 (4).

[9] 商伟霞. CBI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5)  .

[10] 袁平华.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之理据及教学元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

育,2006 .

[11] 杨玉英. 内容型教学理论及应用研究,(未出版论文).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12] 俞理明,韩建侠.渥太华依托式课堂教学及其启示[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6).

篇7

关键词: 词典使用 问卷调查 英语专业

一、引言

词典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词典能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新词,扩大学习者的词汇量。尽管词典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研究显示,大多数的词典使用者都不能正确有效地使用词典,使其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了解并分析英语专业本科生词典使用的情况,使英语教学重视对学生词典使用技能的培训,解决学生在使用词典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更高效地利用词典资源。

二、相关研究

对词典使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领域集中在以下方面:(1)词典的拥有率及使用频率。国外Iqubal(1987)在巴基斯坦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学生都拥有词典;Nesi(2002)[1]的调查显示,87个被试都声称自己至少拥有一本词典。国内史耕山(2007)[2]、李子容(2009)等的研究结论都表明,几乎所有的二语学习者都拥有词典,其中大约60%的学习者甚至拥有一本以上的词典。对于词典的使用频率,国内外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国外的研究者主要研究被试喜欢双语还是单语词典,而国内的研究者倾向于研究被试喜欢纸质还是电子词典。(2)词典使用策略的研究。国外Laufer和Kimmel(1997)、Harvey和Yuill(1997)、Nesi和Richard(2001)等研究了学生在查阅词典过程中的各种策略。国内赵卫(2004)[3]、史耕山(2007)对词典使用策略进行了定义和分类。(3)词典使用与词汇习得的关系。Summer(1988)是第一个研究词典使用与词汇习得关系的研究者。赵新城(2008)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词典使用策略及其与词汇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词典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

三、研究问题

1.词典使用者对词典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作用的看法是什么?

2.英语专业的学生喜欢哪种词典?(单语词典、双语词典、双解词典)

3.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使用词典时主要使用哪些策略?

四、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被试共200人,均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和大三的学生。

研究工具主要是问卷。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是以曹晓娟(2007)[4]、赵卫(2004)所使用的问卷为基础编制的,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试使用词典的目的及满意度;第二部分是关于词典使用倾向及自我管理策略;第三部分主要调查被试对词典功能的利用程度。问卷采用了量化的选项,分别用1、2、3、4、5表示被试与问卷所述情况吻合的程度。其中1代表完全不相符,而5代表完全相符。用数值量化问卷选项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使用SPSS分析工具分析问卷的结果。

五、研究结果及分析

1.使用词典的目的及满意度

表1 学生使用词典的目的及满意度

从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使用词典的目的都集中在帮助阅读、写作和翻译三方面,这三方面的平均值均较高。研究者曾认为相对于编码任务,学生在进行解码任务时更倾向于使用词典。但是,在本次的调查中却发现学生不仅在解码任务时倾向使用词典,而且会在进行编码任务(如翻译、写作等任务)使用词典。从表1还可以看出学生在完成听力和口语任务时使用词典的频率不高,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听力任务时间有限,学生没有时间使用词典帮助完成任务;二是口语任务使用词典费时费力,说话者不可能随时带着一本词典。总的来说,学生对词典比较满意,词典能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信息(众数为4);词典在词汇和翻译两方面的作用最大,众数均为4。

2.词典使用倾向及自我管理策略

表2 学生的词典使用倾向及自我管理策略(主要针对阅读任务)

从表2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被试都拥有至少一本词典。这一点不足为奇,毕竟被试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尽管他们几乎人手一本以上的词典,但因为词典的大小及重量,被试并没有随身携带词典的习惯。关于被试使用词典的种类,笔者原以为被试会常使用英英词典,因为被试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应该拥有阅读英文解释英语生词的能力。但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使用英汉双解词典(既有英文解释又有汉语解释的词典),认为英汉双解词典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从表2还可以看出阅读任务中学生使用词典的自我管理策略,大部分被试在做阅读任务时,不会一遇到生词就查阅词典,而是做完阅读任务后再查阅生词(众数=4,平均值=3.71),或者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生词的含义,很少有被试边做阅读边查阅词典。此外,被试在查阅词典后都有较好的记录笔记的习惯(众数=4,平均值=3.53)。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被试在使用一本新词典前,会仔细阅读词典的使用说明部分,熟悉各种符号代表的意义(众数=2,平均值=2.58)。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很多被试因为不熟悉词典里面的各类符号导致查阅失败。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导学生阅读词典的使用说明部分,这样会使学生的查阅效率得到提高。

3.词典功能的利用程度

表3 学生对词典功能的利用程度

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比较充分地利用了词典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主要体现在查询生词的意思、读音、拼写、用法、搭配等方面(众数都是5)。但是,学生对单词的感彩、文体及语域关注较少(众数=3);对词典提供的文化和词源信息,以及词典中的标注和图解的关注更少(众数=2)。事实上,一个语言学习者如果不清楚所学生词的感彩,那么他在使用这个生词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犯错误,用在不适当的地方。比如单词“skinny”和单词“slim”都是瘦的意思,但它们的感彩却不一样。词典里给出了这样的解释,“skinny”含有负面意义(negative connotation),而“slim”有正面积极的意义(positive connotation)。同时,关注词典提供的文化和词源信息,能让语言学习者进一步了解单词的来源,有利于生词的习得。因此,忽略词典提供的这几方面的信息对于词典使用者来说是一大损失。

五、结语

本次问卷调查得出了英语专业学生词典使用的基本情况,总的来说,学生对词典的使用情况较好,能充分利用词典提供的信息帮助语言学习,并能在查阅词典的过程中使用一些自我管理策略。但是,学生对词典提供的语义、读音、搭配等以外的文化信息不够重视,甚至忽略了词典提供的这方面相关的信息。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使用词典功能的训练,使学生充分利用词典提供的各种信息,高效利用词典。

参考文献:

[1]Nesi,H & Haill,R.A Study of Dictionary Use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a British Univers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002,VOL15.No. 4:277-305.

[2]史耕山,陈国华.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典使用情况调查[J].外语研究,2007.1:66-69.

篇8

关键词: 英语学习策略 本科学生 专科学生 策略培训

一、引言

在语言习得理论中,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发展第二语言或外语技能中,促进学习进步而使用的具体的行为、步骤或技巧。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率先进入这一领域的是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学者,诸如Rubin,Stern,Naiman,Chamot,Oxford等,他们在语言学习策略的探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对我国的专家和学者有很多借鉴和指导意义[1]。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方面的起步虽然晚了大约10年,但在过去的近20年里,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家和学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学习策略理论,结合中国的外语教学实际,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笔者检索中国知网2000年~2010年关于“外语学习策略”的学术论文共计1606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为164篇。然而,这些研究多针对本科英语专业学生,而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使用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并不多见。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涉及高等职业教育的除了部分硕士论文外,有质量的文章很少,特别是对本科生和高职学生学习策略比较的定量研究几乎没有。此外,对于在教学层面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培养策略与模式的建立和选择的研究很少。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2015级“3+2”本科班应用化工专业45名学生和专科班应用化工专业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等手段,试图探究高职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现状、学习策略运用情况的差异及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以指导外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1.问题设置

该研究拟回答下列三个问题:(1)高职本科班学生和专科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总体倾向如何?差异性如何?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哪些策略不受学生欢迎?(2)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在英语学习策略运用上表现出哪些差异?(3)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如何?

2.调查对象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2015级“3+2”本科应用化工1551班45名学生,专科应用化工1521班45名学生参加了本次现场调查,回收率100%。“3+2”本科班是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南京工业大学联合办学,学生入学成绩高于同专业专科班学生,英语基础较好。选择2015级同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自主学习之后,已经能摆脱中学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影响,大部分已基本形成一套稳定的、有独特个性的学习方法,而选择相同专业,是因为同专业课程设置几乎是一致的,英语课程由同一教师任教,相对有可比性。

3.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Rebecca Oxford以她的语言学习策略分类系统为基础而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SILL)。该量表经过多次修改,目前已成为一个比较流行的测量语言学习策略的标准量表,Ellis称之为“一个极富价值的诊断性工具”[2]。该量表有六部分,共设置了50个问题,分为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采用5分制(1-5),如:1=从不符合我;5=总是符合我,要求被调查者针对自己英语学习情况选择与自己实际使用相符合或接近的选项。

三、结果与讨论

1.两个班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按照Oxford提出的方法,每个策略使用平均值的大小表示了被试者使用该策略的频率,具体对应关系如下:平均值在1.0~1.4表示“从不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1.5~2.4表示“很少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2.5~3.4表示“有时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3.5~4.4表示“经常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4.5~5.0表示“总是使用该策略”[3]。从表1可见,两个班级对这六种策略的使用频率是一致的,但本科班的策略使用情况要多于专科班,其中补偿策略和认知策略使用较为频繁,情感策略偶尔使用,而记忆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使用较少,而专科班学生除了补偿策略有时用到,其他策略都很少用到。

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善于采用记忆策略,这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不是如此,根据调查,南科院不管是本科班还是专科班,都很少使用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本科班稍好于专科班。大概70%的专科班学生说他们很少或从不用生词造句或使用卡片等策略记忆单词,很少利用语境、形象等策略记忆单词。究其原因,现在的学生面临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很少能静下心来学习英语,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记忆新的语言知识,不太注意语言的输入。遇到生词时喜欢猜测词义、用同义词或手势等补偿策略,这是为什么两个班学生最喜欢使用的补偿策略。补偿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语言知识不足时,实现语言理解和产出,可过度使用补偿策略,会减少学生对词汇的直接学习或有意识学习,影响词汇量的积累[4]。

本科班学生策略的使用明显高于专科班,这可能与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和本科生的学习动机有关。本科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而且“3+2”本科班学生要成功转段到南京工业大学就读,必须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而专科班多侧重于英语的应用性,他们只需通过江苏省英语应用能力A级或B级考试(简称三级)就可以。因此,本科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的时间精力远多于专科班,并且他们会使用各种策略提高英语成绩。

2.英语学习策略与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从表2可以看出,本科班学生首次三级和四级通过率都是远远高于专科班。笔者从本科班中抽取四级成绩高于500分的8名善学者,从专科班中抽取三级成绩低于30分的8名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分析他们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善学者”和“不善学者”是一对模糊的概念,无法量化,不便于操作。笔者根据英语考级成绩划分,便于量化。两者的策略使用情况如表3所示。

表3数据显示,善学者比不善学者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要高得多,其中使用频繁的是补偿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而不善学者的英语策略意识不强,英语学习策略的运用十分缺乏。“一般来说,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是以对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的,即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就越容易,反之亦然”[5]。因此,不善学者学习策略使用的缺乏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英语水平限制他们对策略的使用,另一个方面跟不善学者出于疏懒而较少使用学习策略有关。

从表3可以看出,本专科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差异性极其显著,即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的使用成正比关系,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越多,使用越频繁,学生的英语成绩越高,英语水平也就相应越高。善学者善于使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英语成绩,其中补偿策略、记忆策略和认知策略均达到3.5以上,被经常使用。对比之下,不善学者除了补偿策略高于2.0外,其余五种策略都低于2.0,也就是说,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几乎不使用或很少使用英语策略,这直接影响了其英语成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8名善学者是从英语四级成绩高于500分中选择的,相对而言,他们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但是他们对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的较少。高职本科班的学生更偏重于应付考试,平时对交际手段和技巧的训练较少,加之真正英语环境的缺失,因此,即使是基础较好的本科班学生在英语交际中也存在焦虑甚至是畏惧心理,没有记录英语学习心得或感受的习惯,更不会与别人一起讨论英语学习的感受。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可得出以下结论:(1)“3+2”本科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高于专科班学生,其中补偿策略最受欢迎。专科班学生在英语策略的使用上不甚理想。(2)英语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在英语学习策略运用上存在较大差别。较不善学者而言,英语善学者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学习英语,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上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他们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3)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英语不善学者,除了增长英语知识外,更需要进行必要的学习策略接受与培训。而对善学者则需要进行必要的交际和社交策略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环境,使学生在课堂自然交流,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焦虑,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感情体验生。因此,展开系统的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研究,不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更是一项有着重大意义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198-199.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篇9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中图分类号:J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64-01

一、引言

早在1949年,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RalPhw.Tyler)从课程内部的问题出发,对课程资源做出界定,认为课程资源有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目标资源、学习经验资源、组织学习经验的资源和制订评价方案的资源。”国内,在江山野1991年版《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一书中已经出现了“课程资源”一词,但此概念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1999年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人们才意识到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现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崔允都等,2001;吴刚平;等),这类研究主要对开发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第二、肖川(2005)在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国内外学者渐渐开始探索课程资源相关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行以来,大学英语课堂开始有所变化:教师开始侧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但由于客观条件,阅读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法为主。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合理的开发阅读课程资源。

二、开发课程资源要使用的理论依据

(一)输入假设理论(克拉申(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

克拉申主张输人的语言信息要不难不易,向其输入的信息只能稍微超出其所处的水平。Krashen认为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这样,学习者的内在加工机制才能够运转。只有当学习者习得比他现有水平略高一点的二语输入,习得就能产生。这就是Krashen著名的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如果语言交际成功实现,语言输入可被理解且保证输入量足够,那习得者会主动接受i+1。Krashen还给出了理想输入必备的条件:第一,输入是可理解的;第二,输入是有趣的;第三,输入不按语法顺序进行;第四,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当习得语言大大超出习得者现有的水平,习得者就难以理解输入的材料,此输入在习得中就没有价值。

(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们接受和运用信息的过程。信息加工理论启发我们,除了要重视学习者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也要重视创设学习者的外部资源。

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种类繁多,根据输入假设理论和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可开发出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学生阅读水平的课程资源。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立足于教学实际,再次开发英语教材。

首先,充分开发利用课本上的阅读资源。英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这些教材并不适用于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学生。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合的再次开发。这里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运用现代媒体,开发英语网络资源。

在对网络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做好登记工作,方便以后查找。教材教学话题在网络中的相关的素材很多,它们都有利于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内容的丰富。根据教材话题,在网络上搜集和积累相关素材,便于阅读教学时使用。

(三)充分利用不同专业学生开发的阅读资源

(四)生活英语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各种考试中阅读往往占很大比分,这体现了英语阅读在英语学习方面的重要性。所以要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补充这方面的阅读材料,我们的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那些来自生活的语言素材。

(五)充分利用广播报纸杂志及书籍等阅读资源

在课外,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开发含有i+1水平的英语阅读材料以供课堂教学使用。通过阅读英语报刊,学生不仅能了解到当下新闻, 还能学到一系列新的词汇。教师应从报刊上摘选鲜活真实的英语报刊材料,适时让学生感受新闻报道的最新内容。

(六)英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历代文学大师智慧的结晶,蕴含着美学价值。

四、结论

开发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可以推动大学英语教研活动的开展,能够挖掘教师的潜力,也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开发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可以发展大学生自主学习(Autonomy)能力。“自主学习指个体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它是语言教育合情合理且希望达到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开发英语阅读课程资源是以资源配置为基础的学习方式(Resource― basedLearning),这种方式给学生创造了“控制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材料及评价学习过程的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Benson.P.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Cook.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舒丽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综合英语课堂;任务型教学;质量;数量;任务活动

一、引言

任务在语言教学中指为达到某一具体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思路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为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贯彻交际教学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更佳的平台。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是系统地传授知识,综合地进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与单项技能训练课如口语课、阅读课、听力课、语法课等课程并列存在的一门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如何使任务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作者从克拉申的语言习得论中得到了启示。

二、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的性质和特点

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综合英语课是一门最主要的课程。它是英语学习的核心,通过该门课,学生可以学到英语语言知识,并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在《陕西师范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中规定“综合英语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系统讲授基础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基本技能训练,为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到基本功扎实,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全面得到训练和发展。

三、任务型教学理念

所谓任务型教学。就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简言之,“Language is used for doing things”。也就是说,使学生在使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当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用所学英语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运用英语的能力。

近20年对于任务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大多着重于输入的形式内容及其真实性,任务活动的类型及其真实性,以及以学习者角色为中心的策略研究。而对于输入的多少及难易,输出的时机及侧重,以及活动设计粗细把握等仍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四、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

Krashen(1985)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是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Krashen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途径而获得的。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Comprehensive input)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因此这一理论从质和量两方面谈到了促成语言习得发生的条件,即在进行语言输入时,首先在量上,要“有足够量”,其次在质上,必须是“可理解性”。

按照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毕业论文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Comprehension),趣味与关联(interestand relevance),非语法程序(not grammatical sequenced)和足够的输人量(enough input)。

(1)可理解性。Krashen认为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不能够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外语课堂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在课堂里教师可以提供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2)趣味性与关联性。这是指输入的语言不仅有趣而且要有联系,要想使语言习得有效,就需要学习者自觉对输人的语言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并对此感兴趣。有研究表明,兴趣与学习者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习者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东西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

(3)非语法程序安排。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重要的就是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人,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语言习得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里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

(4)足够的输入量。目前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因为低估了语言的输人量,要学习好或掌握一个新的句型单靠几个练习甚至几段语言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广泛地阅读和运用该目的语才能完成。同时还要帮助学习者在课外获取更多的语言输入。在语言的运用中自我提高,把课堂内的教学和课外阅读或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以及语言输出的练习,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是能够实现的。

五、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对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启示

(1)输人是任务型教学的起点和关键、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要注重提高输入的数量和质量。

在综合英语课堂中,如果输人过难,硕士论文学习者无法理解,则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输人过易,学习者无挑战性,无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活动效率势必不理想。克拉申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是通过理解了稍高于现有水平结构的语言,即i+l性的语言。也就是说,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之所以学习者能从8tllg~i发展进步到stagei+1,是因为学习者理解了i+l性的输人内容。

在综合英语课堂中.能否做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人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决定性闪素。要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输人,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必须在增加语言输入量上下功夫。获取语言输入的途径有两条:听和读。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课内教学时间外,我们还应大量增加学生课外听和读的数量,让学习者坚持每天30-6O分钟课外听和读,听读那些有吸引力的材料。其中阅读文章的长度和生词量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比例关系,问读文章长度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文章过长,会给学生造成望而生畏的感觉,文章过短,会使生词相对集中,造成学习者理解上的困难,而频繁的查阅生词会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提高输入的质量。Krashcn (1982)曾提出,对于新的语言材料输入,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并吸收:一是教师采用简明易懂的方法进行输入;二是学生充分利用上下文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调控语言输入的难度,提供适量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知识,充分利用学生本身已有的语言能力,有效地推导有关联的意义,达到正确的理解。

(2)注重任务型教学中活动的安排和设计。

在任务式教学中,任务活动是核心维系着教学的最终成败。克拉申强调,输入内容不能完全就是i+l性的,还应包括i,i+2,i+3,i-1等等内容,即力求输人自然。在任务式教学中,输入的自然真实,能适应众多水平层次不尽相同的学习者的需要也十分重要。克拉申观察研究儿童第一语言习得中发现,caretaker speech对于儿童现有语言水平只是rough-ly-tuned,而不是finely-tuned,即孩子所接受到的语言知识近似于他现有语言水平,其内容除i+l性外,还包括i+2,i+3,i,i-1等内容。在任务式教学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fine—ly—tuned输人只能满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需要,而rough—ly-tuned自然输入可以让所有学生能各取所需。另一方面,roLlgIlly—tuned自然输人,使得i+l能重复出现。

任务活动的设计编排,同样可是roughly-tuned。也就是说,对于某一次任务式教学实践,不必就只有唯一的一项任务活动,而是可以根据roughly—tuned输人设计出不同级别的任务活动,以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需要,更有利于其语言水平的逐步有效提高。

(3)注重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时教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克拉申观察研究保姆话语中发现,医学论文保姆话语的一个显著特性是其随时随地性(here and now)。也就是在儿童语言习得中,充分借助于周围即时环境,使语言习得更直观、更感性化。在任务式教学实践中,教师话语就似保姆话语。要使语言学习更有成效,教师应适时适量适当调整自己的用语以便学生理解,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习。同时应极力寻求各种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利用肢体语言、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历。特别是在任务式教学实践中,每次任务活动,除了书面文字材料,更应努力准备充分的辅直观材料,如海报、录像短片、音乐等等,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先人为主,尔后才能更出色完成任务,亦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善于传递知识、情感、技能和观念的教师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能与学习者和谐相处,形成师生间的积极情感,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

六、结语

作为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职称论文 综合英语课对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挑战与创新,同时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给予学生新的感受和成就感。

克拉申输入假说给予了任务式教学一些建设性的启示,但其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如输入理解性的把握,输入的量及输入难易的控制,活动究竟如何粗略设计,以及教师话语如何适时适量适当把握。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来了解、解决,让任务型教学更完善,更有效地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得以应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 LMj London:Longman,1 985:2.

[2]李瑞芳。孟令新.第二语言学习中语法隐喻对语言输入的影响[J].外语学习。2004(3)1

[3]郑树棠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