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4-0256-01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替换了原来的自然课,但是比自然课增添了一些物理知识,而且在教学中已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放在首要的地位。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做实验学生看",而成为"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过程"的过程。所以如何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習,积极地探索,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自觉提高全面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2.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②但是传统教学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小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小绝的学习财富。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小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3.倡导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
科学课,就其名称而言可谓是最能与大自然和科技相贴近的学科,就其特点而言是一门能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学科,就其优势而言是一门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唤醒学生创造潜能的学科。《科学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和习惯"。因此,科学课堂应该是自由的天地,如果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学生的自由,牵着学生的鼻子,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案中规定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那么学生又怎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满足其探究学习的需求?又怎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培养学生自觉能动地探索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的思维及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因此,在科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超越教学目标的即定界线,超越单纯的传承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实践中,相信倡导这种独具个性的实践探究方式,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沿着科学的道路追求科学知识,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自主获取信息,实现全面发展。
4.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4.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篇2
一、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
在我们实际生活的世界中有很多的道理,这些道理隐藏在日常的生活中,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语文就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将日常生活和教学的情况进行整合,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地思考如何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老师应该将实际教学和日常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经验的积累,探索如何真正地发挥好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价值。
二、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质疑发问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学生没有弄懂所讲的内容,不懂装懂,没有质疑和发问,得过且过,就会增加疑惑,对以后的学习不利。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学生平时不敢问,就应该多鼓励他去提问,只有不断提问,发现问题,才能激发自己的思维,学到更多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发问的习惯,教师应该多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回答中,归纳总结。如果学生有疑问,还要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工具??。工具书作为不会说话的教师,能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学习中的难题,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词生字,教师不要立马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寻找解决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和定期复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个充分的准备。学习也是如此,在讲新课前,如果能提前预习知识点,对授课的内容能加深印象,自己听课也会认真。同时对自己预习存在的问题会特别注意,有利于新知识点的接受。预习可以是课前、每周、每个学期的。学生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看不明白的做个标记,就能起到重要的效果。同时,定期整理和复习对于学习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定期复习可以温故知新,因为旧知识中蕴涵着新的内容。还可以防止遗忘。将很多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做到触类旁通。学生可以每天整理,也可以每周整理,及时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这在以后总体复习中也会更加轻松。
四、养成生活中处处动笔的好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写作的练习。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应该有勤于动笔的意识,平时自己读课外书时要有将感想记下来的愿望,并且要画出好词好句。学生外出机会多,要主动去记下所想、所看的东西,如日记、随笔等,关键在于坚持。现在学生是非常讨厌那种一有活动就进行写体会、写感受的安排的。多动笔,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写字训练。让生性好?拥暮⒆酉不缎醋郑?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养成一个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的习惯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写字习惯不能光靠几节写字课,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字检查。教师也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最近的写字情况,让学生感到压力,逐步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
五、培养学生建立错题集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以前,老师会要求学生抄课文,抄词语,抄做过的试卷等,这种方式早已过期,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还用这么老一套的办法不但没有效果,而且会引起同学们的反感,我从不布置这样的作业,所有的生字词语课文,我只是默读一遍,要求学生把错的词语写几遍,我还建议学生建立了错题集,对于生字以及试卷,练习册,各种练习批改时出现的错误,建议学生重新做一遍,把做错的题汇集到一起,让孩子了解发生错误的原因和类型,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也为以后的复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长期坚持,每次试题一讲完,学生们都会主动地把错题集拿出来,把做错的题目汇聚在一起。
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61-01
有位诺贝尔奖得主说过:自己在幼儿园学到了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出人意料的话语,表明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的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学习的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再想弥补就很困难了。
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及时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帮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习要有明确的计划
有的孩子学习卜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凡事预测则利,不预测责废,一旦发现孩子存在这些问题,家长老师切不可过分指责,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帮助孩子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既定目标,这样的学习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学习要定时、定量
有的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课堂上应该完成的学习无法完成,晚上熬夜;学习没有效率,自控能力差,考试时临时抱佛脚。而知识是日积月累起来的,人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饥一顿饱一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是事倍功半。要想较好地掌握知识,必须靠每目的知识积累,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靠集中复习、临考突击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经不起严格的检验。
3.学习中要细心
有的学生上课时忘带课本和学习用具,加号写成乘号,作业经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迹潦草错误率高,考试时草稿纸上明明做对了可就是在试卷中写错了,都是粗心造成的。马虎在孩予中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通病,如果家长不加注意、不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必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4."预习"的习惯
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没有预习,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初中语文,有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不预习,在课堂上读一遍,一节课几乎所剩无几,不读,学生根本不知课文写的所以然,尤其是那些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更无兴趣倾听讲课。因此,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强调读课文,并布置预习问题,但是很快我发现即使你有要求,一些学生也很少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上课只带一对耳朵.连最简单的东西都要等着老师告诉。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对他来说形同虚没。而且当你问他预习了吗,他会理直气壮地回答"预习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其"现形",我从提问渎课文和检查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人手,当其哑口无言时再耐心说服,在和谐的气氛中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同时感受到预习带来的快乐,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其主动坚持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5.好好"听"课的习惯
课堂上好好"听"是学生必须养成的学习习惯。课堂40分钟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如果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搞不明白,课下他花几倍的时间都不一定能补上。所以,我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坐姿端正,排除杂念之后才可以谈别的。因为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所谓"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就是这个道理。个别学生有一些坏习惯,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精神溜号,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思想开小差、易分神、小动作多、爱说话、趴在桌子上等现象。我觉得这样的学生大多是因成绩不好、学习无趣,长时间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所以我在设计语文课时注意知识性、阶段性和趣味性,注重课导人的趣味性,教学环节充实而不冗长.我只把课的重点和要讲的内容简要表述之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这样他们听课的效果会好很多。
6.爱阅读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通过阅读课外书可以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阅历。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结合学校倡导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并把各自的收获说一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爱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7.善于思考的习惯
篇4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学习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由于年纪小,思想活跃,模仿性强、判断力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特点,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需要家长、社会、学校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尤其是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影响深远。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者。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方面的积极配合。因此,要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
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明确培养目标,重视从细节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课堂教学入手,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日常生活,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根据行为心理学家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行为分析,7—12岁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小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行为指导下,才能学会正确的思考、形成正确的认知、发展成一个思想健康、行为习惯良好的人。而在我国7—12岁的孩子正处于小学教育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学习习惯、礼貌的行为习惯、得体的礼仪习惯等。针对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就是在生活习惯上能够做到早睡早起、讲究卫生、吃饭不挑食、生活不攀比等,在学习习惯上能够上课前预习,准备好上课用品,上课期间专心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等,在行为习惯上能够积极锻炼身体、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保护公物等,在礼仪习惯上能够文明有礼、尊老爱幼、与同学友爱互助等。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小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由一定的时间规律可循的。一个人坚持一个行为超过21天就会把这个行为转化为习惯,坚持超过90天,习惯就会成为固定习惯。在培养小学生零号行为习惯时,一定要遵循小学生的行为心理特点,把握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一个行为坚持的前7天,这个行为处于可以、不习惯阶段,但是慢慢地坚持超过7天到21天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达到刻意、自然的阶段;到21-90天之后,行为习惯就是成为一种固定的、不刻意的行为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一生。小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养成教育过程。在这个漫长艰难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工作要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利用各种生活中的有利因素,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措施
作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遵循养成教育中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运用的巧当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指导和培养,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明确总的养成教育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确立每个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明确总体养成教育目标之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育形式进行习惯培养。例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对良好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宣传,在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利用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活动,教师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自己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意识,在思想意识上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坚持养成良好习惯。
(二)明确的习惯标准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由于小学生年纪小、自我约束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等特点,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须明确,一个明确的习惯标准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基础。小学生对很多事物的热衷只靠一时兴趣来维持,很难达到长久养成习惯的目的。所以,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孩子明白如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不良行为习惯,懂得如何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走廊、教室墙壁等空间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学校宣传栏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学生的事迹,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学校走廊张贴《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充分发挥这些行为规范、要求的作用,在迁移默化中引起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在学校层面重视养成教育的推行。还可以发动学生组成良好习惯管理小组,发挥孩子之间的监督作用,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的监督自己和他人。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重要一环。学习是伴随学生未来一生的大事,这就要求教师抓好课堂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在课前,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准备好学习文具、积极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等课前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好学生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记笔记、积极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复习、认真做作业、自我检测的良好复习习惯。在学生做作业时,要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做后检测等良好习惯。例如在语文阅读时,要培养孩子眼到心到,朗诵有感情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坚持从点滴做起是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要做到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上培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时,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在校园打扫中,培养孩子看到垃圾要随手捡起,并按照垃圾分类原则教给孩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放学的列队回家时,教给孩子要有序排队,遵守学校的作息习惯,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有序的离校。习惯往往具有迁移性,学生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孩子在学校养成了主动与生长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到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有礼貌的待人接物。
(五)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要发挥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奇心强等特点,学习心理中有很强的模仿倾向。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例如,教师在学校教会孩子主动问好交流,在潜移默化的相处中,学生会模仿教师,养成见到师长主动行礼问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结束后,教师主动收拾讲桌和讲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模仿教师,主动上下课收拾好自己的学习用具。这些行为习惯都是通过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来培养的,通过后期教育强化,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很好的在孩子中扩展开。总而言之,小学生由于自己独特的年龄阶段,具有辨别力差、模仿性强、自制力差等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的系统性的工作。在这个漫长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配合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学校教育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小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周仁亮 王琴 单位:高邮城南经济新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礼仪;教育;根本
一、认知定位要准确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我们首先应该当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正确的认知。有一种现象可以进行对比:中国人到国外出游,经常做一些有损国家形象的创举――任意丢垃圾。虽然多次被曝光,但是恶习难改;然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的很好,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教育现状造成的。在很多国家,比如日本,儿童进学校的第一节课就是学习如何将我们的生活垃圾分类,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等,这样的教育终身受用。这一现象说明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应当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1.养成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养成教育是促使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必要手段。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有序前进,就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范,制约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平衡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小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了解社会行为规范,接受并主动践行规范,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
2.养成教育是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化显现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通常不是听他说些什么,而是看他是如何做的,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1]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是衡量思想道德状况的外在显现。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本质上来看,属于思想道德教育。
3.礼仪养成需要终身教育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礼仪养成教育的对象应当是中、小学生,甚至是学龄前儿童。根据人的社会化历程,人们确实应当在青少年时期以前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以后学习文明礼仪行为背后深层的道理,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而学习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顺利实现向社会化的转变。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基础阶段学校教育的忽略,当今的小学生不懂基本的文明礼仪,处处出现行为失范现象。这就意味着小学生需要继续社会化,需要养成教育,不断强化文明行为的训练,以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养成教育内容要精细
所谓精细,是指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具体细化,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合适的教育内容是养成教育取得有效成果的关键。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历来是高校的工作重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多年来我们常抓不懈,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养成教育的内容过于空洞,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学生不感兴趣,主动性不高,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沿河县实验小学因为申报了“边远山区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策略研究”省级课题研究,围绕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其主旨是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诸要素紧密相连,将养成教育的内容限制在课堂、校园、家庭、社会等学生主要活动区域内,对于每个区域内正确的行为规范都有明确的要求,并指出哪些行为是不当的。让学生的行为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三、养成教育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育方法是达到养成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而恰当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条件。沿河县实验小学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垂范,引领风尚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在校园生活中,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是教师。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汲取专业知识,更愿意把教师当成榜样去模仿。因此,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言行合一的操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向他学习的动力。沿河县实验小学把学风建设与教风建设有机结合,明确了教师的首要职责是爱岗敬业,为学生的学习树立良好的榜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也是教师的分内之事。
2.主题班会,体验感悟
主题班会也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教育原则。沿河县实验小学每周都开设主题班课,有固定的班会时间和地点。在每学期之初,班主任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做好班会计划,拟定班会主题,然后安排学生具体操作。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学生作为班会的主导者,更容易吸引其他同学参与,发表内心真实的想法,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度,激发学生督促自我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积极性。
3.学校督导,规范行为
人总是有惰性的,仅仅依靠学生自身的感悟就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难的。这时候就需要外在的监督强制力量。为此,沿河县实验小学由德育处处牵头,成立了文明礼仪督导小组,定点对校园里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督查。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从学校毕业到走上我所热爱的教育工作岗位,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十五个年头了,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那些像一张白纸,好动,好模仿的小学生们,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笔者以为“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从小养成好习惯,才能使孩子受益终身。
对于刚刚跨入校门的小学生们,还处在性情习惯的生成发展阶段,还有如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正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阶段。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强调行为习惯,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明代学者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强调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先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但是几乎所有的家长却是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望子成龙心,许多家长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只要学生的学习好,几乎很少过问学生的其他问题。这对学生的身心生长很不利。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的德育教育却显得力不从心。现在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大大提高,简单的说教很难取得成效,往往还会引起学生们的反感。因此,在规范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把空洞的说教口号、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教育。每一次师生间轻声的问好;每一次师生们庄严的升旗仪式;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下课后把桌椅摆放整齐……这些正规的礼仪动作会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逐渐使学生们由无意识的模仿走向自觉的行为。
二、重视家庭学校配合,构建养成教育体系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最重要场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问题必然也投射到每个家庭。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网络”。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遇到一些学生,经常迟到,不爱完成作业,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爱说假话骗人等等,多数都和家长的影响或是这些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些学生大多天资聪明,却抱有厌学心理,我们大部分教师颇感头疼,对他们产生厌恶或放宽尺度的方法来对待他们,这样下去将更严重地挫伤这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学校要主动与家庭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与家长充分沟通,和家长达成对教育的共识。平时还要多和家长联系,摸清学生校外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只有学校、家庭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
在小学生的成长中,总是会犯错误,所以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要及时和孩子分析不良行为的原因,当时的心理等。为他们指出一个比较低的标准,让他们稍一努力就能达到,自觉并自信地向好的行为靠拢。
因此,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红花”的评比,每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每月确立“小队之星”和“示范班”,以点带面。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一位教育家也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我们应坚持养成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只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地开展教育工作,付出创造性劳动,养成教育就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赵秀梅.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09(12).
[2]李再福. 班主任的“爱”与“严”.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篇7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对《守则》、《规范》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养成教育要与家长共同抓起
篇8
摘 要:新形势下要大胆探索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挖掘开发养成教育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创新养成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开拓养成教育空间。在“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315-02
在新形势下要大胆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挖掘开发养成教育资源,优化养成教育环境,创新养成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开拓更广阔的养成教育空间。
我认为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实施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课堂是对学生德育渗透进而形成良好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渠道。每学期,教导处组织各科教师制定德育渗透工作计划,通过各学科中必须要有德育渗透,让学生时刻接受到美的熏陶。开发了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手册》安排礼仪教育包括:仪表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等各方面,从而强化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养成教育。
2、以少先队活动为突破,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利用主题队会强化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化。学习活动的创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2)在学生中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如到街道开展义务劳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参观布河坝村红色书屋和阿热勒乡派出所宿舍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明确了学习的方向,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增加,使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3)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板报、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品德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健康习惯、劳动习惯、文明习惯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
(4)在学生中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貌主题教育月、环保主题教育月、诚信主题教育月、安全主题教育月、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月、行为规范主题教育月、法制主题教育月等8个主题教育。每一个主题教育,我们都通过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开展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绘画比赛、讲故事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良好的品德占据学生的心灵,让优秀的习惯在活动中逐渐养成。
(5)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多次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汇演”、“校园集体舞、广播体操比赛”,“拔河比赛”、“学生田径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陶冶了学生良好品行。
3、以环境塑造为熏陶,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学校实施了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的墙壁文化建设。学校将校内外墙壁进行了粉刷。校门两侧大墙书写了“平平安安上学来”和“快快乐乐回家去”的大字,校风、校训、学风等标语展示在醒目的位置。在教室墙上张贴传统美德故事壁画,安装内容丰富的宣传、阅报栏。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无声的熏陶中懂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4、以各种制度为约束,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除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之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小学生学习习惯二十条》《小学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5、以日常管理为监管,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作用,成立大队委、学生检查组、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岗,定期对大队部、各中队的小干部、值周班的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对学生进行管理。做到日检查,周统计,月累计、学期总结。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学校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6、以评优树先为激励,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做的好的同学,树为榜样,并给予口头表扬、班级加分,开展争当“星级少年”,争创“星级文明班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增强集体荣誉感,使整个班级共同进步,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以社会现象为提醒,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并把自己看到的讲给同学听,同学们在一个个反面案例中懂得美与丑,对与错。
8、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学校利用家长会,家庭教育报告会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以上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明行为程度,养成教育培养了认真学习、遵守规章、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热情待人等良好的品质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养成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养成教育组织,实施的主阵地,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是实现养成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主要通过八个方面进行组织实施: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少先队活动为突破;以环境塑造为熏陶;以各种制度为约束;以日常管理为监管;以家庭教育为补充;以社会表现为映射;以评优树先为激励,来达到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目的
2、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加课题实验工作,我们发现教师的习惯改变了。教师“身正为范”的思想占据了主导,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能够做到用自身行为修养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另一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增强了学校的育人效果
由于我校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把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使养成教育开展成为推动其他工作的突破口,收到较好的效果。
4、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水平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班主任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践,班主任通过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及时给孩子们以指导和帮助。班级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风貌,班级德育工作能有效开展,养成教育日渐深入,有效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水平。
5、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9
小学时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处于一个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智、德都处于不断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迫切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铸造学生人生成长的基石。
笔者就如何结合生命教育,正确开展好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谈点粗浅认识。
一、明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学中最重要的工作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许多习惯虽小但是非常重要,弄清小学中哪些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内容,是开展此项教育的根本。根据教育专家的调研报告,应该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二是守纪习惯养成,三是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能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边听边做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整理的习惯。也可以概括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的习惯。再如明日学具,准备齐全;今天任务,今天完成;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读书写字,姿势端正;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学有计划,学有目标等。五是劳动习惯养成;六是卫生习惯养成;如按时就寝,饭前便后洗手,用完东西放回原处,不挑食不购买零食。七是安全习惯养成,如树立交通安全意识,了解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等。八是心理品质养成。笔者总结出十项良好习惯:行礼、问好的习惯;说声“您好、谢谢、对不起”的习惯;升降国旗立正站好的习惯;穿校服、佩带红领巾的习惯;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的习惯;吃饭不挑食、不买零食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出入和家人打招呼的习惯。废弃物放进垃圾箱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及回家的习惯。这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根基,如果小学生能够在这些方面有了良好的习惯,将会对其一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好处。
二、把握时机,持之以恒,强化养成
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可塑性强的特点,如果在小学阶段对他们进行强化养成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受益终身,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一是要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工程抓实抓细。做到目标明确,有计划,有监督检查、有总结开展。每一年,当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形成一个良好的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氛围。
二是从小事抓起,抓细节促养成。教师除了完成教学知识的任务外,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如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习惯,每天做到按时起床,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就寝,今日事今日毕,校园生活习惯,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起身慢步,按时参加聚队聚会,见到老师长辈学会行礼问好,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等,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的训练,经过教化引导――强化实践――自觉行为等环节,最终实现学生良好素质和优良习惯养成。
三、注重方法,强化措施
养成教育要想出成效而不流于形式,就必须讲究方法,强化措施,讲求实效。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可制订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检查内容并定期公布,每周组织学生大队长、各年级教师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并通过每周之星,班级流动红旗公示评比等,采用激励方式,进行表彰,对后进人员不点名批评。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人人都抓、共同监督的局面,来促进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
篇10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生;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04-01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所开展的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基础教育阶段所开展的养成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思维和言行训练入手,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能够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收到明显的效果。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以及对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都处于可塑期,学校对于他们的养成教育不可忽视,抓住学生们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期,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走向成功人生和幸福人生奠基。那么,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说来,应该怎样开张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呢?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自己深感所肩负的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责任的沉重,根据个人的学习和思考,结合学校在开展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的经验,认为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方面可以尝试以下六种方法的综合利用来求取良好的效果。
一、与德育示范校创建的大目标契合
德育示范校创建活动是中小学教学管理方面的主线活动,要将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与这项主线活动相契合,将学生的养成教育的目标、方法、考评都设计为这一主线活动的具体内容。德育示范校创建活动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处于统领地位,将学生的养成教育置于其中,作为必要的组成部分,使得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学校管理的大目标联系起来,可起到目标一致,相互促进的作用,既可为德育示范校建设充实具体内容,又能够使得养成教育获取更充分的教育资源。
二、用“守则”和“规范”的尺度约束
“守则”对中小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做事提出了原则性要求,“规范”对中小学生应该怎样做人做事提出了具体性要求,“守则”和“规范”教育是中小学生道德养成的标准和尺度。作为学校领导者包括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带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守则”和“规范”的落实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守则”和“规范”的达标训练活动,让学生熟知,并能安之规定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开展养成教育的有益活动能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喜欢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教育形式,以活动的开展来增加教育氛围,进行行为方向的指点十分必要,效果也好。且通过不断地开张形式新颖的活动,会让中小学生在认识上不断提高,在行为上受到激励,不断地受到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影响,校正所存在的不足。实际上学校对于学生所开展的任何内容的教育都离不开活动这种形式,对于养成教育的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要取得最佳效果关键在于怎样设计和怎样组织,设计和组织得好,效果自然会好。
四、将加强师德建设作为养成教育的基础条件
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更主要的教育力量是教师,教师们承担着向学生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教师们既承担着将学校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具体安排和要求扎扎实实地践行好的具体责任,又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到示范性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说教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说来,自己首先必须做好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的楷模。须知,教师威信,是指教师所拥有的为学生所共仰的声威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
五、让校园环境形成有利氛围
校园是学生的大家庭,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打造。从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看,既包括硬件条件的打造,特包括软件条件的打造,而无论杨建条件和软件条件的打造都需要投放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绝对不能因为条件的优劣来决定校园文化环境的打造,不要把校园环境的打造只看作为是“门面”的事情。学校杨让校园环境整洁起来、美化起来、亮丽起来、温馨起来,在硬件条件上不能含糊,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筹措资金争取到最大可能。在软件条件上可通过师生的共同创意来打扮校园。如“让每一面墙壁都发出声音”,以名人名家的作品、格言警句来装点墙壁,以学校的荣誉或学生的荣誉见诸于荣誉窗,让宣传图画不断地在墙壁和橱窗的展示中不断地更新就是其中的很好的做法,要将校园文化环境努力营造得“以美促德、以美益智”。
六、持制度性规范进行考评和督导
- 上一篇:数字经济的意义
- 下一篇:结对帮扶典型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