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21:0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c语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c语言论文

篇1

参考文献:

[1]裘宗燕.C++程序设计语言(特别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

[2]StandleyB.lippman.C++Primer中文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6.3.

[3]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6.

[4]钱能.C++程序设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5]沈美明.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9.

[6]钱晓捷.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翟乃强,隋树林,汇编语言与C语言及VisualC++混合编程[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24(B09):136~138.

[2]钱晓捷,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

[3]钱春英,浅谈C语言与汇编语言混合编程的一些技术[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50~52,55.

[4]郭晓梅,汇编语言与C语言的混合编程及应用[J].南京农专学报,2002,18(4):49~52,62.

[5]普拉塔.CPrimerPlus(第五版)中文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6]斯马尔迪诺.教学技术与媒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M].2010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77-79.

[2]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36):50-52.

[3]林旺.孙洪涛[J].基于软件应用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22-127.

篇2

关键词IPSec;NAT;IKE;UDP封装

1引言

基于IP技术的虚拟专用网(VirtualProfessionalNetwork,简称VPN)是通过Internet平台将局域网扩展到远程网络和远程计算机用户的一种成本效益极佳的方法。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飞快发展,越来越多大型企业利用互联网采用IPSec技术建立VPN网络,IPSec已逐渐成为VPN构建的主流技术。IP安全协议(IPSecurityProtocol,简称IPSec)是由互联网工程工业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简称IETF)1998年底规划并制定的网络IP层标准。IPSec不仅可以为IP协议层以上所有的高层协议和应用提供一致性的安全保护,而且除了可用于IPv4之外,也可用于下一代IP协议IPv6。

另外,NAT(NetworkAddressTranslation)技术通过改变进出内部网络的IP数据包的源和目的地址,把无效的内部网络地址翻译成合法的IP地址在Internet上使用。该技术一方面可以把私有IP地址隐藏起来,使外界无法直接访问内部网络,对内部网络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它可以缓解由于IPv4先天设计上的不足,而导致的IP地址严重短缺的现状。

但是,被广泛使用的网络地址转换(NAT)设备却制约着基于IPSec技术的VPN的发展,这是因为IPSec协议在VPN中承担保护传输数据的安全性任务。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任何对IP地址及传输标志符的修改,都被视作对该协议的违背,并导致数据包不能通过安全检查而被丢弃。但在VPN中运用NAT技术,则不可避免地要将私网地址映射为公网地址,即对IP地址要进行修改。因此,在VPN网络中如何使IPSec和NAT协同工作,实现NAT的透明穿透具有现实意义。

2协议介绍

2.1IPSec

IPSec包括安全协议和密钥管理两部分。其中,AH和ESP是两个安全协议,提供数据源验证、面向无连接的数据完整性、抗重放、数据机密性和有限抗流量分析等安全任务。为了能够将相应的安全服务、算法和密钥应用于需要保护的安全通道,IPSec规定两个通信实体进行IPSec通信之前首先构建安全关联SA。SA规定了通信实体双方所需要的具体安全协议、加密算法、认证算法以及密钥。IKE提供了用来协商、交换和更新SA以及密钥的完整机制。

IPSec定义了两种类型的封装模式——传输模式和隧道模式。传输模式只对IP分组应用IPSec协议,对IP报头不进行任何修改,它只能应用于主机对主机的IPSec虚拟专用网VPN中。隧道模式中IPSec将原有的IP分组封装成带有新的IP报头的IPSec分组,这样原有的IP分组就被有效地隐藏起来了。隧道主要应用于主机到网关的远程接入的情况。

2.2NAT

NAT能解决目前IP地址紧缺的问题,而且能使得内外网络隔离,提供一定的网络安全保障。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内部网络中使用内部地址,通过NAT把内部地址翻译成合法的IP地址在Internet上使用,其具体的做法是把IP包内的地址或用合法的IP地址来替换。NAT功能通常被集成到路由器、防火墙、ISDN路由器或者单独的NAT设备中。

NAT有三种类型:静态NAT、动态地址NAT、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其中静态NAT设置起来最为简单,内部网络中的每个主机都被永久映射成外部网络中的某个合法的地址。而动态地址NAT则是在外部网络中定义了一系列的合法地址,采用动态分配的方法映射到内部网络。NAPT则是把内部地址映射到外部网络的一个IP地址的不同端口上。根据不同的需要,三种NAT方案各有利弊。

3IPSec与NAT的不兼容性分析

根据协议的定义,我们知道IPSec和NAT两个协议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其不兼容性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NAT对AH的影响

IPSecAH进行验证的时候,处理的是整个IP包,包括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如果IPSec通信双方存在NAT设备,NAT设备就会修改外层IP包头的源地址并修改其校验和,这样接收方会因认证失败而丢弃该包。

2)NAT对ESP的影响

TCP/UDP校验和地计算涉及一个虚构的IP包头,该包头含有IP源和目的地址。因此,当NAT设备改变IP地址时也需要更新IP头和TCP/UDP校验和。如果采用ESP传输模式,IP包经过NAT设备时,NAT设备修改了IP包头,但是TCP/UDP校验和由于处于加密负载中而无法被修改。这样,该信包经过IPSec层后将因为TCP协议层的校验和的错误而被丢弃。

另外,由于TCP/UDP校验和只与内层原始IP包头有关,外层IP包头的修改并不对其造成影响,因此采用ESP隧道模式和仅静态或动态NAT的情况下不存在TCP校验和的问题。但是,在NAPT情况下,因为NAPT需要TCP/UDP端口来匹配出入信包,而端口号受到ESP加密保护,所以ESP分组通信将会失败。

3)NAT对IKE的影响

IKE主模式与快速模式中如果使用IP地址作为身份信息,经过NAT后,会导致IKE协商的失败。

IKE协议使用固定目的端口500,当NAPT设备后的多个主机向同一响应者发起SA协商时,为了实现多路分发返回的IKE包,NAPT修改外出的IKE包的UDP源端口。因此,响应者应该能处理端口号并非500的IKE协商请求,但往往NAPT对UDP端口的映射很快会被删除,再协商的过程就将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很容易导致NAPT设备无法将协商包送到正确的目的地。

综上所述,IPSec组件对NAT的支持能力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隧道模式和地址转换情况下才可以实现IPSec数据流的NAT穿越。这一方法既降低了IPSec协议的安全性,又限制了NAT的工作方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行度较差。

4IPSec与NAT的兼容性要求

在现有的条件下,为了推动基于IPSec的VPN的发展,IPSec和NAT兼容性解决方案需要满足下列要求:

1)可部署性

IPSec和NAT兼容性解决方案作为一个过渡的解决办法必须比IPv6易于部署。应该只需修改主机,无需改变路由器,在短时间内能与现存的路由器和NAT产品协同工作。

2)远程访问

IPSec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远程访问公司的内部网络。NAT穿越方案必须考虑远程客户端与VPN网关之间存在多个NAT的情况。

3)防火墙兼容性

IPSec和NAT兼容性方案应该避免对IKE或IPSec目的端口的动态分配,使防火墙管理员进行简单的配置,就可以控制穿越NAT的IPSec数据流。

4)可扩展性

IPSec和NAT兼容性方案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必须保证在大规模远程访问的环境中,在大量远程接入的环境下,同一时间段多个主机和远程安全网关建立连接。

5)后向兼容性

IPSec和NAT兼容性方案中必须能与已有的IPSec实现互操作。穿越方案应该能自动检测是否存在NAT,能判断通信对方的IKE实现是否支持NAT穿越。

6)安全性

IPSec和NAT兼容性解决方案的引入必须保证不得带来新的安全漏洞。

5利用UDP封装法实现NAT的穿透

本文中的解决方案是采用UDP封装法实现NAT的透明穿透,不需要修改现有的NAT网关和路由器。所以该方案具有简单且易于实现的优点,缺点是由于添加了一个UDP报文头,而加大了带宽开销,但相对于目前持续扩大的传输带宽来说,这个UDP报文头的带宽开销可以忽略不计。下面详细讨论其原理和实现过程。

5.1封装格式

UDP封装法是在原有的IP包的IP头和AH/ESP的数据之间再封装一个UDP头,这样封装后的数据包端口值对NAT可见,就可以正确的实现端口转换。UDP封装格式如图1所示。

另外,由于IKE已经使用了UDP的500端口,为了简化配置和避免多个端口带来的安全隐患,UDP封装的ESP也使用该端口。这样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区分端口500的数据包是IKE消息还是UDP封装的ESP。为了区分两者,我们采用在IKE报头添加Non-ESP标记。在确定存在一个中间NAT之后,支持IPSecNAT-T的对话方开始使用新的IKE报头。

5.2IKE协商过程

IPSec通信实体双方是否采用UDP封装取决于对话对方是否支持该方法以及是否存在NAT设备,这个过程通过IKE协商来完成。在IKE协商过程中增添了新的NAT-D和NAT-OA有效载荷和以及UDP通道类型。

1)新的NAT-Discovery(NAT-D)有效载荷

这个新的有效载荷包含一个散列值,它整合了一个地址和端口号。在主模式协商期间,即IKE协商第一阶段第三、四条消息中,IPSec对话方包括两个NAT-Discovery有效载荷——一个用于目标地址和端口,另一个用于源地址和端口。接收方使用NAT-Discovery有效载荷来发现NAT之后是否存在一个经NAT转换过的地址或端口号,并基于被改变的地址和端口号来确定是否有对话方位于NAT之后。

2)新的NAT-OriginalAddress(NAT-OA)有效载荷:这个新的有效载荷包含IPSec对话方的原始地址。对于UDP封装的ESP传输模式,每个对话方在快速模式协商期间发送NAT-OA有效载荷。接收方将这个地址存储在用于SA的参数中。

3)用于UDP封装的ESP传输模式和隧道模式的新的封装模式

这两种新的封装模式是在快速模式协商期间指定的,用于通知IPSec对话方应该对ESP使用UDP封装。

5.3地址通告和Keepalive包

由于用UDP来封装IPSec分组的思想只解决了NAPT设备不支持AH和ESP通信的问题。例如TCP校验和错误、UDP端口映射的保持等问题还需要辅助方法来解决。

为保证校验和正确无误,通信双方需将自身的原始IP地址和端口发送给对方,即实现地址通告。地址通告的实现通过IKE第二阶段的前两条消息中的NAT-OA有效载荷。因为NAT-OA有效载荷中包含IPSec对话方的原始地址,为此,接收方就拥有了检验解密之后的上层校验和所需的信息。

消息发起者在NAT中创建了一个UDP端口映射,它在初始主模式和快速模式IKE协商期间使用。然而,NAT中的UDP映射通常超过一定时间没用就会被删除掉。如果响应者随后向发起者发送IKE消息却没有提供UDP端口映射,那么这些消息将被NAT丢弃。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定期发送Keepalive包,用于后续IKE协商和UDP封装的ESP的UDP端口映射同时在NAT中得到刷新,从而保证通信的正常运行。

6结束语

IPSec作为网络层的安全协议,目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构建VPN的基础协议之一。而由于IPv6取代IPv4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NAT设备的广泛存在极大地限制了IP层安全协议IPSec的推广,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UDP封装方法无疑是一种在当前环境下无需修改NAT网关和路由器、简单可接受的解决IPSec和NAT兼容性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该方案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1]RFC3022-2001.TraditionalIPnetworkaddresstranslator(TraditionalNAT)[S].

[2]RFC2401-1998.SecurityArchitectureoftheInternetProtocol[S].

[3]RFC2402-1998.IPAuthenticationHeader[S].

[4]RFC2406-1998.IPEncapsulatingSecurityPayload(ESP)[S].

[5]RFC2409-1998.TheInternetKeyExchange(IKE)[S].

[6]RFC3103-2001.RealmSpecificIPProtocolSpecification[S].

[7]AbobaB,WilliamDixon.IPSec-NATcompatibilityrequirements[Z].Internetdraft,draft-ietf-ipsec-nat-reqtstxt,2001

篇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引用德国职业教育的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职业化的教育模式,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是简单的几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而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扬长避短。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项目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资料查询、项目的研究和学习,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今后就业所必须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C语言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大体分为收集资料阶段、制定项目教学计划阶段、项目教学的实施阶段、项目教学的检查评估阶段。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资料阶段。

老师带领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阅、需求分析等手段广泛深入地进行项目调研,将调研数据加工整理,筛选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项目形成项目库。主要包括学生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10个项目,这些项目的主要特点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好理解而且参考资料丰富。

2.制定项目教学计划阶段。

先由任课教师讨论,制定项目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确定项目教学的步骤和教学使用的项目程序。项目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2.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的课程标准。

制定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标准要依据该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等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使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C语言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是C语言和C语言能做什么。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主要包括C语言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实施建议、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2.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授课计划。

通过授课计划的编写,对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可行性的将教学内容总的方向、总的结构、课时分配等作出全面安排。授课计划的编写要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3.项目教学的实施阶段。

3.1项目教学法的课前准备。

根据项目教学计划和学生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按照教学计划准备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材料,按照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分组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差异,好坏混合搭配,势力均衡,目的是好同学带动坏同学。

3.2项目教学法的任务分配。

教师根据项目中的情景,布置任务。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点、设想或探索的路径供学生参考,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查阅资料或寻求教师的指导,最终完成任务。

3.3项目教学法的任务实现。

该阶段的任务是任务教学法最主要的一部分。教师在下达任务阶段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后。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每个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等方法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即项目的代码编写、调试和运行,完成分配的任务。

3.4项目教学法的项目成果展示。

在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以后,每组选派一名本组成员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其他小组成员可根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提问疑问或请教交流,丰富彼此的学习体验。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情况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对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便对下一次的学习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4.项目教学的检查评估。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项目教学的考核应根据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和要求,结合项目教学的过程和成果,进行综合打分。考核评价过程主要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平时上课学生完成每个学习情境的情况和出勤情况,先由学生对自己完成的情景任务进行答辩,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核为上机操作考试,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试题目通过抽签选取,题目的内容为学习情境中的同类型任务。最终成绩是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总和。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的目标。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篇4

关键词:实训教学;编程风格;高质量代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53-02

程序设计课程是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必修的课程。在实际教授过程中,老师往往注重的是程序的语法和调试结果的正确与否,而往往忽视了代码规范的问题。关于不同语言的代码规范化,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推荐,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要求。本文以C程序设计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编程风格和编写高质量代码的习惯培养。

1 标识符命名的规范

C是一种简洁的语言,那么它的命名也应该是简洁的。比较著名的命名规则有以下三种:匈牙利命名法,即标识符的名字用一个或多个小写字母打头,其后是能体现变量用途的首字母大写的一个单词或多个单词组合,例如getElenment。骆驼(Camel)命名法,即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小写,余下的单词首字母大写,例如clearInterval。帕斯科(Pascal)命名法即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例如FirstChild。

1.1变量定义

2 大括号的位置、缩进和空格空行的规范

每个结构体的定义,数组的初始化,枚举类型的定义,以及if,for,do,while,switch case等均会用到{}。 它是程序块的分界符,必须同时存在。大括号的作用是把若干条语句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语句块,要执行都执行,要不执行都不执行。一行程序的开始习惯空四个字符,对齐用tab,这样能避免用不同的编辑工具打开时出现代码混乱。

4 运算符与表达式的规范

C语言有40多个运算符,结合性有左结合和右结合,优先级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c表达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常会出现一些容易使人搞混的问题。因此,为了降低表达式的出错概率,应该多使用括号明确表达式的操作顺序。例如在回文数的判断中,有如下代码

5 指针的规范

C语言中如果没有指针,C程序将变得低效难懂,因为你无法在任何子函数中修改一个结构体的内容,这种程序类似于无状态程序。指针的使用如果指向了垃圾内存,也是相当危险的。

6 结束语

C语言作为一门学习计算机的基础学科,初学者要掌握学习方法,要注意学习编程的风格,便于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得编程风格是减少错误的最有效方法。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可将编程的规范纳入到考核的范畴,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规范学生书写代码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小红,惠鹏,志岗.C语言学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专利论文 词频分析 共词分析 知识图谱 研究热点

[分类号]G350

1 引言

从浩瀚的研究论文中如何把握专利研究的热点和专利研究的前沿等问题给广大研究人员带来了挑战。近年来,对专利研究论文宏观统计分析的学者并不多。其中,高继平等对国际专利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文献共引和共词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专利研究文献中潜在的知识和对未来研究热点的预测,但是数据检索范围偏小,不足以全面反映专利研究热点。尹丽春等对国内外专利研究领域分别分析和综合比较,基于作者共被引分析和作品共被引分析法,揭示了巾国专利研究领域中潜在的学科结构,但是数据样本选择在2005年以前,对近5年的研究热点未作分析。

本文以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为基础,利用可视化技术,通过绘制近12年来我国专利研究论文共词知识图谱,总结出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专利研究的关注热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年限为1998~2009年,检索策略为:“((篇名=专利)或(关键词=专利))与(文章类型=论文)”。通过检索,共检得专利研究相关文献1545篇。对下载的所有论文中的关键词经过统计,修正表述不规范的词,合并同义词等数据过滤和清洗,最终获得有效专利论文1418篇,本文的研究以此为样本。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3 共词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以专利论文研究领域为例

基于以上研究步骤,本研究采用共词分析法来分析和鉴别专利论文的热点研究领域。

3.1 关键词的确定

1418篇论文中关键词2573个,选择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关键词共51个,总出现频次1472次,累积百分比为28.455%。其中,关键词“专利”出现频次为108次,“知识产权”出现96次,但是与本研究内容重合,在共词分析中难以发挥作用,关键词“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因特网”等词不是专利研究的内容,均予以舍弃。其余42个关键词大致反映了专利论文的研究内容,将这些高频词按出现频次高低排名如表1所示:

3.2 建立共词矩阵

对上表中42个关键词两两共词统计,形成一个42*42的共词矩阵(部分数据见表2)。为了下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的需要,将共词矩阵(如表2)转成spearman相关矩阵(见表3)和距离相异矩阵(见表4)。

3.3 多元统计方法与知识图谱分析

3.3.1 因子分析在相关矩阵(见表3)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包括因子数与涵盖的信息量、因子相关系数和旋转系数等矩阵的形成。结果表明有8个因子被提取出,其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87.466%。也就是说,42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可以解释专利论文研究领域87.466%的信息。其中,前3个因子解释的方差分别为:40.804%、13.972%、9.304%,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约为64.080%,这是专利论文的重要的三个领域。而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则直观地显示出因子分析的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旋转后的相关系数矩阵(Rotated ComponentMatrix),列出因子荷载系数绝对值大于0.5的因子,其中因子荷载系数大于0.7才对命名有帮助。因子1中,关键词“专利法”、“平行进口”、“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侵权”等有绝对值较大的因子荷载系数,可将因子1命名为专利保护和专利运用因子。因子2中关键词“专利管理”、“专利战略”、“专利质量”有较大的因子荷载系数,因子2命名为专利管理因子。因子3中关键词“专利实施”、“专利授权”因子荷载系数较大,因子3命名为专利创造因子。因子4、5、6中关键词因子荷载系数都不大,因子7和8没有因子荷载系数绝对值大于0.5的关键词(见表5)。

3.3.2 绘制专利论文研究热点图谱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结合之前的因子分析(见表5),得到我国专利论文研究热点的共词知识图谱(见图3)。

4 结果分析

4.1 我国专利研究的领域分析

以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显示,我国专利论文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四大区域:①专利创造;②专利管理;③专利运用;④专利保护。这与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是十分吻合的,恰恰代表了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与保护。

・在专利创造领域主要有“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数据库、专利检索、专利文献”等高频词,表明在学术领域中,研究者们同样关注专利的申请和授权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专利检索,有效获得专利信息等问题。

・在专利管理领域主要有“专利许可、专利分析、专利保护、专利计量专利联盟、专利战略、专利制度”等大量的高频词,该研究领域是国内学者最为关注的领域。在该领域中,涵盖的研究热点非常多,其中主要以围绕专利战略、自主创新和专利计量三大研究热点。

・在专利运用领域主要有“专利产品、专利产出、平行进口、利益平衡、经济增长”等大量的高频词,该研究领域都是和经济息息相关,因为专利的运用和经济效益密不可分,因此利益平衡、反垄断法、平行进口都是在专利运用过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专利保护领域主要有“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专利保护、外观设计、商业方法专利、计算机软件”等高频词。在该领域中,学者们主要探讨专利保护的方法和专利保护的重要性。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界研究紧跟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所提出的四大领域相契合。

4.2 我国专利研究的重复之处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学术界对专利问题的研究存在部分重复:

・关于专利信息检索的问题。专利研究的论文中,专利检索的论文将近30篇,大多数论文探讨了专利检索技术和在因特网上如何有效检索专利信息。但是针对中小企业,如何通过因特网,检索到对本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有帮助的专利信息的指导性论文较少。针对各行各业制定专利检索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强

的实践性,然而目前还缺少相关研究。

・关于高校中专利成果的转化问题,尤其是针对大中专院校申请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问题的探讨较多,将近30篇。在我国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每年高校申请的专利数量大于企业,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将近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一半。对于高校每年申请授权的大量专利,是否做好了成果转化,发明创新是否服务于社会是关键问题。学者们应该对这方面加大关注力度,提出合理的战略,如栾春娟提出借鉴国外的高校――政府――企业的三螺旋发展模式,提高学术界专利研发质量,加大产学研转化,对我国高校专利战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这类文献并不多见,高校中专利成果的转化对我国专利战略的实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都有重大意义。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要提前介入,起到引领和指导实践的作用。

・专利法规探讨较多,尤其是专利侵权法的研究将近50篇,学者们总是围绕着专利侵权后的认定和仲裁解决等问题进行探讨。但是对如何有效避免专利侵权,做好专利布局,避免侵权等研究文献较少,研究深度也不够。而对于专利侵权规避的问题,才是核心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出口产品至国外时,因为专利侵权而被提讼、造成巨大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针对这些侵权问题,我们应该做好如何规避侵权风险,如何指导我国中小企业做好专利布局。对于专利侵权规避问题是近年来我国企业界最关注的,广大学者应该加强研究,更好地将研究成果服务企业。

・专利保护中职务发明、商业方法专利和计算机软件专利保护情况的探讨文献多达50篇。大多学者们关注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属和职务发明的奖励机制,关注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问题以及计算机软件专利的法律分析。但是对中药的专利保护探讨得较少。如何保护好我国传统医药,制定合理的中药专利战略,是迫不及待的问题。因此,广大学者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4.3 专利研究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经过深入研究,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笔者简要预测了以下几个专利研究的相关问题,希望学术界同仁及早关注:

・专利信息对产业、企业发展的作用。在上文统计的高频词中,“专利战略”、“企业专利”、“专利实施”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我国学术界对专利战略和专利战略在企业中的实施问题已经关注,但是研究不够深入。刘春霖已经从多维视角审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而作为知识产权核心的专利更应该在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中挑起大梁。如何引导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专利,是我国学术界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通过研究和分析,为政府制定专利战略,将专利信息用于支撑产业结构发展提高建议。

・专利预警。在统计高频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键词“专利预警”出现频次不到5次,说明我国学术界对专利预警的重要性还未充分认识。专利预警制度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专利预警机制,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以应对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企业在专利技术领域对我国企业的挑战,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规避专利侵权,减少专利纠纷带来的经济损失。而学术界应该走在研究前沿,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企业建立专利预警机制提出正确、有效、合理的建议和策略。

・知识产权战略。虽然关键词“知识产权战略”高频出现在专利论文中,但是学者们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关注还是不够。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部分――专利,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帮助知识产权战略有效实施。对专利战略、专利布局等问题的研究应该加大。

・专利中介服务体系建立。高频词中只有“指标体系”,没有出现“中介服务体系”或者“中介服务”。说明学术界对专利中介服务体系研究还不多。目前,浙江省已经开始了专利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的研究”…。

・专利引证信息的利用。关键词“专利计量”、“专利地图”和“专利分析”高频出现,表明专利计量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学者们借鉴发达国家通过专利计量指标促进经济和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指导我国专利计量的发展。但是在美国的专利计量领域,专利引证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专利被引频次、自引率等作为重要的数据指标,衡量专利质量和企业后期对专利的维护和技术发展状况。而我国不论官方还是私人机构都未能提供一个信息平台专利引文信息,这就严重影响我国专利计量方向的发展,对专利计量指标帮助我国经济发展、企业创新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广大学者应该继续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专利计量指标,呼吁国家对专利引证信息的公开。

5 结语

篇6

关键词:Struts;Hibernate;论文匹配系统;MVC模式;web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246-02

Research of Paper Matching System Based on Struts and Hibernate Framework

CHAI Dong1, ZHONG Liang-wei1,2, FAN Wen-gui1

(1.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2.CAD Center,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Abstract: Struts framework and Hibernate framework are the mainly techniques for web development, the 5 tier architecture use these two techniques have high maintainability and high scalability. Through a example of paper matching system,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realizing management system using these two techniques and provides a example for other small system development.

Key words: struts; hibernate; paper matching system; MVC model; web application

随着web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学校各个方面的管理也都要求利用web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论文匹配系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论文匹配系统属于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高校中学生与教师课题之间不能有效匹配,最后导致学生的研究方向与教师的课题不一致,有些课题得不到有效的研究而拖延了项目进度。系统可以让所有的学生与老师之间达到一种双向选择来完成课题研究,达到了论文题目与学生研究方向的最佳匹配。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的结构

系统采用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S结构的产品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可以,所有的客户端都是浏览器,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这符合该系统为学校服务的特点。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在开学之前通过Internet在任何地点完成论文题目的上传与匹配工作。所以该系统采用B/S结构是符合实际需求的。

1.2 系统的功能模块

根据学校提出的实际需求,该系统包括4个功能模块。

1)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实现对所有使用该系统的用户信息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登录密码,角色,等的管理。

2) 论文题目管理模块。实现教师对论文详细要求的上传,学生查询论文题目,以及下载感兴趣的论文详细资料。

3) 论文匹配模块。该功能是本系统的核心管理模块,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模块选择多个志愿,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模块来选择完成他的课题的学生,最后如果有未匹配成功的课题与学生,则由管理员进行随机匹配。

4) 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对系统整体的使用流程进行管理,包括功能开发时间,数据维护等的管理。

1.3 论文的匹配原理

系统的匹配原理是该系统的核心功能部分,我们根据几个原则来完成该系统的最佳匹配,对于每一个匹配要考虑到各项因素,这些元素在论文匹配的不同时段所占的权重不同。

该系统分别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二时段是自由匹配时段,教师将所以得课题到网上,所以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第二时段与第一时段相同但是匹配成功的课题与学生在第二时段不参与匹配,第三时段是强制匹配阶段,所有没有匹配成功的学生与论文由系统根据最优模型进行自动匹配。以下几个因素为我们要考虑的匹配因素。

1) 志愿选择情况: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三个志愿,分别为一、二、三志愿。志愿的选择在第一与第二时段占有最高的权重,在志愿相同的情况下,考虑学生的成绩基点,在基点相同的情况下考虑研究方向。

2) 学生的成绩基点:学生的成绩基点代表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综合评定,在志愿相同的情况下基点高的同学优先选择。

3) 学生的研究方向:代表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前两个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研究方向为考虑的第三个因素。

4) 课题的难易程度:在第三时段强制匹配阶段课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成绩基点成为考虑匹配的主要因素。最难的课题与基点最高的学生进行匹配,图1分别为各个时段的论文最佳匹配模型。

其中志愿的选择具有最高的权重,成绩基点。

2 基于MVC的Struts框架与Hibernate

2.1 MVC

MVC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简称,它是一种设计模式,MVC能够实现Web系统的职能分工。模型(Model)的职责是处理业务流程制定业务规则,他接受视图的数据然后返回结果,视图层不用考虑模型的具体实现过程。视图(View)的职责是与用户进行交互。控制器(Controller)的职责就是选择合适的视图与模型完成不同的业务请求。这种强制性的分工降低了系统各个部分的耦合程度,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与维护性,由于MVC模式的各种优点,在业界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但是MVC的设计实现并不十分容易,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对开发人员的要求比较高。MVC只是一种基本的设计思想,还需要详细的设计规划。所以出现了很多开源的MVC框架。

2.2 Struts框架

Struts是在JSP Model2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开源的MVC框架,图2显示了Struts是怎么现MVC模式的。

1) 模型(Model)一般是由JavaBean或者EJB组成。模型是应用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业务实体和业务规则,负责访问和更新持久化数据。应该把所有的模型组件放在系统中的同一个位置,这样利于维护数据和完整性,提高可重用性。模型和视图以及控制器之间保持独立,在分层框架结构中。位于上层的视图和控制器依赖于下层的模型的实现,而下层的模型不应该依赖于上层的视图在控制器的实现。

2) 视图(View)视图只要由JSP组成还包括HTML文档,JSP客户化标签,JavaScript,多媒体文件,消息文件,ActionForm Bean等。它主要为用户提供交互接口。

3) 控制器(Controller)包括:ActionServlet组件充当Struts框架的中央控制器,RequestProcessor组件充当每个子应用模块的请求处理器,Action组件:负责处理一项具体的业务。

2.3 Hibernate技术

Hibernate是连接Java应用程序和关系数据库的中间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Hibernate可以应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因此将Hibernate与Struts搭配使用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开发环境

该系统采用Eclipse为开发工具,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服务器,tomcat 5.0做为服务器。

3.2 系统各部分实现

1) 视图组件实现:视图组件是与用户交互的主要接口,主要包括登陆,信息修改,选题,上传,现实论题等功能给不同的用户。视图不处理任何的业务逻辑,全部由标签组成以下为上传部分的代码。

选择要上传的文件:

2) 控制组件的实现:实现控制组件的控制功能,除了要实现对控制器本身功能的要求之外,要使控制器能与其它组件搭配使用还要配置两重要的文件分别是web.xml文件与struts-config.xml文件。

3) Hibernate实现:首先配置Hibernate的配置文件hibernate.cfg.xml.然后创建持久化类,然后创建对象关系映射文件,建立数据库表与对象之间的映射关系。

4 总结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快速的开发出符合实际需求与高质量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是管理学校各种事物的一种迫切的要求,来达到降低学校管理成本的目的。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开发各种系统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使用各种比较成熟的技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但降低了学校的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开发成本与以后的维护成本,这两个框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点适用于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开发。

参考文献:

[1] 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Web设计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 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JSP 应用开发详解[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 王国辉,马文强.Hibernate应用开发完全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篇7

一、对俄罗斯学生汉语综合课教材汉字部分编写现状

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及中俄经济、文化的不断往来,近几年学习汉语的俄罗斯学生越来越多。但是俄罗斯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一个强大的阻力——汉字的认读和记忆。通过对俄汉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以及俄方孔子学院的反馈,笔者得知,俄罗斯学生主要通过对俄汉语教材来学习和认知汉字。目前,对俄汉语教学使用的汉语教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型教材,即国内学者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的俄译本,例如使用率比较高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汉语教程》等,以《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册)为例,内容分成七部分:一、课文;二、生词;三、注释;四、会话练习;五、语音;六、语法;七、汉字。然而,在这套教材的汉字部分,只介绍了汉字的笔画、结构以及部分汉字的笔顺,其他汉字内容完全没有涉及,内容较为单一。相应匹配的练习也是按笔顺书写练习,汉字与所示图画连线,按汉字结构书写汉字,并没有重视汉字的特点及系统性,并且汉字的讲练都显得非常单薄。另外,《汉语教程》(第一册)的体例为:一、课文;二、生词;三、语音;四、注释;五、练习。相对于上一套教材,这套教材中并没有单独的汉字教学部分,只在课后练习中有一道认读练习及一张汉字临摹的田字格。在这两套教材中,汉字部分的教学都附属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中,这使汉字教学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忽视了汉字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而另一类教材是有俄罗斯教师编写的针对本国学生的汉语教材。这类教材最有代表性质的是70年代由俄罗斯学者黄淑英和谭傲霜编写的两套教材,至今在俄罗斯境内仍最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笔者也针对这两套教材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在这两部教材中,汉字部分虽然加大了编写力度,但是编排并未体现汉字的系统性及汉字教学的认知规律。从而可以知道这一类教材也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俄罗斯学生学习汉字难的难题。例如:《基础汉语俄语书名》中,只用了一课介绍了全部笔画的书写。而另外一本教材甚至没有编排汉字教学的部分。

二、汉字及汉字教学的特点

徐通锵先生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字”是汉语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各结构层面(语音、语义、语汇、语法)的结构特征都交汇于此。吕必松先生(1999)也指出,汉字是与音节相对应的形音义单位,跟音节是口头语中具有生成性的音义单位相一致,汉字是书面汉语中具有生成性的形音义单位。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从形出发,以形示义。汉字的另一特征是部件组合。汉字书写有规律,形体差异度高。汉字的数量也很多,从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发展到现在,汉字的总数大概有60,000个以上,其中现代汉语常用字有3,500个,通用字有7,000个。虽然汉字的数量很大,然而这些汉字内部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汉字教学中要按照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界,受西方语言学理论影响很大。例如,有一种观点倾向于以“词”为单位进行汉字教学,把汉字作为词的书写符号,以词作为汉语教学的基本单位。这就忽视了汉字固有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忽视汉字本身的意义,单纯把汉字作为书写符号,无形中为汉字学习增加了难度。徐通锵先生(2005)指出:“我们为什么要弃‘词’而选‘字’,倡导‘字本位’呢?就是由于‘词’是一种舶来品,在汉语中没有‘根’,而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字是汉语的载体,而且也是汉文化的‘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发挥汉字的本质特征,便找到了汉字教学之根本,提高汉字教学、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趣味性。

针对现存的对俄汉语教材在汉字教学部分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不符合汉字教学的规律的现象,笔者认为应在教材编写中重视对汉字的教学,增大汉字部分编排的力度。

三、在对俄教材中增设汉字项目编写的重要性

赵金铭(2008)曾经指出“我们已经认识到,在世界汉语教学中,汉字是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到目前为止,西方人所学的主要外语,大多为亲属语言。……对西方人来说,汉语才是真正的外语。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是汉字”。俄语属于拼音文字,与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有天壤之别。笔者对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本科一年级的俄罗斯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汉字、语音、语法的学习中,75%的学生认为汉字是最难的。12%的学生认为语音最难,13%的学生认为语法最难。

俄罗斯学生觉得汉字难认难学,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属于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相对于33个俄语字母,数以万计的汉字让俄罗斯学生望而生畏,容易在还没学习汉字时,已经产生退缩心理。除了字符(母)数量对比悬殊外,俄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而汉语则属于表意文字。两者之间的相似度很低。这就使得俄罗斯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在字形、字音、字义三者之间不停地转移,因此常常造成顾此失彼的状态,影响对汉字识别、认读以及记忆的速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汉语的兴趣。另外,汉字的书写也不同于俄罗斯的拼音文字。例如,俄罗斯文字由字母组成,由于字母数量有限,因此记起来比较容易。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由笔画组成部件,再由部件组成整字。虽然汉字的基本笔画不多,但是排列起来却有很多的组合,对习惯写拉丁字母的俄罗斯人来说书写方块字(汉字),完全不同于他们在欧洲所熟悉的其他文字(例如,英语、法语等等),因此很难掌握汉字的书写技巧。同时,汉字的书写也要求笔顺正确、结构合体,书写出来的汉字符合规范,例如在俄语中所有的字母的书写大小是一致的,汉字则不然,例如“王”作为偏旁和正常的书写会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俄罗斯学生在书写时,完全按照俄罗斯字母的形式来书写汉字,导致所书写的汉字完全不像汉字。因此,如果不重视汉字的书写教学,初学者往往很难达到要求。

四、结论

无论对俄汉语教材还是针对其他国家学生学习汉语所编写的教材,汉字部分的编写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陈贤纯(2002)对13本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部分进行了考察后发现,汉字教学的无计划性和改进成果没有很好的吸收。“汉字”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而汉语教材如何解决这个难点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外汉语教材中汉字部分编写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在使用教材后,汉字的认识数量是否有增加,书写汉字的效率是否有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是否有增加等。本教材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本教材中汉字编写理念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我们在教材试用期间,对学生进行了综合测评,结果表明,使用本教材的学生无论在笔顺正确度上,还是在掌握汉字数量上超过使用其他教材的学生。今后,我们会在教材使用中继续关注俄罗斯学生、教师以及学者等多方面的意见,以便对教材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同时在改进中总结更多的编写经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写理念,力求能够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上为汉字教学提供帮助和思考。

(基金项目:此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短期留学生汉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GBD1213011),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学生汉语习得中语音偏误分析”及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创建‘高效、灵活’的对外汉语课程”(2013B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谭傲霜.俄罗斯汉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4,(2).

[2]肖奚强.汉字教学及其教材编写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4,(4).

[3]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石定果.万业馨.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5]张德鑫.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6]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万业馨.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8]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9]徐通锵.“字本位”和语言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

[10]王汉卫.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模式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11]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8,(1).

[12]刘婷婷.“字本位”与对外汉字教学[J].鲁东大学学报,2009,(7).

[13]秦建文.“字本位”观与汉字教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14]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下编[Z].国家语言资源与研究中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5]王瑞烽.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基础汉语教材的汉字教学内容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

[16]项晨辰.初级阶段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及汉字教学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7]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发展与研究概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6).

[18]万业馨.略论汉字教学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9).

[19]张晓梅.对外汉字教学的趣味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20]李若楠.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文化引入[D].广西师范大学,2012.

[21]李冰.汉字文化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枚” 词义演变 词语复活

2010年《新快报》上出现“立威廉,怎么看都是帅哥一枚吧,不过相比于明道、阮经天沸沸扬扬的绯闻,立威廉可称得上是绯闻绝缘体”这样的句子,其中“帅哥一枚”顿时令人耳目一新。于是,量词“枚”便引来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至今用“枚”来修饰人的用法还颇受追捧。然而在此之前的现代汉语中,我们却很少用到量词“枚”,量词“枚”修饰人的用法更是闻所未闻。那么量词“枚”修饰人的用法是不是新产生的呢?它如今为什么会如此火热?

一、“枚”的历史演变

量词不是一个先在的语法范畴,它是由其他词语法化而来的,量词“枚”也不例外。

“枚”最初只是普通的名词,《说文解字》中有“枚,干也”,其本意即“树干”(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粗大的树干,而是细长的枝条),例如:枝曰条,干曰枚。(《毛传》)。由于“枚”本意“树干”有“小”“细长”的语义特征,“枚”由此引申为其它的义项,如“小木条”“马鞭子”等,例如:引申为衔枚之枚,为枚数之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由于“枚”的这一特点,上古时期“枚”常被用作计量单位和长度单位,已经初步具有了量词的一些特点,例如:十分寸之一,谓之枚,部尊一枚,弓凿广四枚,凿上二枚,凿下四枚(《考工记》)。

汉初,量词“枚”已经产生,不仅典型,而且刚开始就有泛化的趋势,可以修饰动物、植物、器物、衣物、书籍等许多事物,例如:血如豆比五六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买狗四枚(《居延汉简》)。

魏晋南北朝时期,“枚”的量词用法进一步发展,可以广泛地用于事物和动物,还可以用于人(用例较少),这时的“枚”几乎是使用范围最为宽泛的量词。例如:有石碑一枚(《洛阳伽蓝记》);雨中有小儿八九枚(《述异记》)。

但是自近代以来,“枚”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狭窄,一些用法被专用量词和“个”所取代。现代汉语中,“枚”只用于修饰邮票、钉子等之类有体积小或细长特征的事物,多出现在书面语中,而且可以被其它量词替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量词“枚”的使用范围呈现出由小到大,又由大逐渐变小直至萎缩的历时演变过程。

二、“枚”的演变动因

我们认为促使“枚”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语言在社会发展中根据明晰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不断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结果。具体表现如下:

1.语言的明晰性原则,要求词语的丰富多彩,这为量词“枚”的产生和l展提供了契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为了具体形象地描述事物势必需要更多的量词。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系统还不成熟,很多事物没有专用量词,而这时量词“枚”恰好迎合了人们的需要,于是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2.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要求语言实用、简便,这也为“枚”的泛化提供了可能。

唐以后量词繁多,这不仅给人们造成了记忆负担,也给量词的使用带来了困难,这就需要一个泛化量词加以调节,泛化量词“枚”便有了存在的必要。

3.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还要求语言内部要素的相互补充和竞争,并优胜劣汰,这又使量词“枚”被其它专用量词和“个”所取代,使用范围逐渐变小。

语言的明晰性原则促使量词分工日益细密,丰富多彩的量词使得语言表达更为清晰、形象,但也给人们的使用增加了难度。同时,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又要求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于是又产生了对泛指量词的需要。在量词分工的发展和人们对泛量词需要之间的矛盾斗争中,泛量词“枚”和与它有着相似发展轨迹的泛量词“个”也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语言发展的经济性原则不会允许重复无用的语言现象长久共存,“枚”和“个”势必要有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由于语言使用者喜新厌旧的心理和“枚”本义特征的回归倾向(由其它词语法化而来的量词滞留有原词的语义特征,这限制着它同名词和动词的双向选择)使其失去了和“个”的竞争优势,于是“枚”便被“个”永久性取代了。

可见,量词“枚”修饰人的用法不仅不新,可以说很古老了。那现代汉语中几乎销声匿迹的量词“枚”如今为什么那么火,是不是要复活了呢?

三、“枚”的复活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1)a.正月初五顺产男孩一枚,母子平安。(准妈妈论坛,2012年2月7日)

b.一枚孕妇的自白书(汉语言论文新浪博客,2011年12月29日)

c.准妈妈一枚,迷死上万人!(开心网,2012年8月15日)

(2)a.苦逼青年一枚、吃货一枚

(3)a.送你一枚童话(《羊城晚报》,2010年5月8日)

b.叶天伸出手,摸了摸下巴,随即露出一丝邪笑,“要不然奖励你香吻一枚好了。”(凤舞文学网,2011年7月4日)

由以上例句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枚”如今又被重新使用有以下原因:

(一)表达色彩意义的需要

一个词除了有理性意义以外,色彩意义(感彩和语体色彩)也很重要,它在语言交际和语言使用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第一组例句,“枚”分别用来修饰新婴儿、孕妇、准妈妈,给人一种亲切、美好的感受。第二组例句有自嘲或谦虚的意味。第三组例句则比较文艺,给人一种清新或者温馨的感觉。“枚”本来是比较典雅严肃的词语,多用于书面语,通过如以上例句的用法,“枚”则庄谐并举,或调侃,或文艺,生动活泼,使人耳目一新,取得了非常好的表达效果。由于色彩意义表达的需要,“枚”便逐渐从书面走向口语,更贴近生活,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枚”自身的特点

语言在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结构的内部调整,而又由于语言明晰性和经济性原则的制约,这种调整往往倾向于用语言原有元素实现新的功能,很少表现为创造新的元素。为满足如今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量词便进行了内部调整。虽然用法广泛的“个”的许多修辞形式也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但用久了人们也会审美疲劳。于是,量词就需要另一个类似于“个”的词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历史上的“枚”恰好满足条件。如“枚”有“细长,体积小”的语义特征,用于修饰人、抽象事物有种可爱的感觉,“枚”历史上本身就可以修饰人,“枚”曾经作为泛化量词的用法较“个”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枚”这些特点使它满足了语言结构内部调整的需要,因此“枚”得以被重新使用。

(三)网络平台的推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喾⒄梗网络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许多网络流行语进入现代汉语中。以上例句就多出自网络用语,我们可以想见“枚”受到了网络平台的推动作用,这有利于它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被普遍运用。

综上所述,量词“枚”从产生到现在,用法在总体上是逐渐萎缩的,但最近有重新复活的势头。而语言的明晰性和经济性原则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下,“枚”还会不会有新的变化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陈.从“枚”与“个”看汉语泛指性量词的演变[J].语文研究,2002,(01).

[2]陈晓.量词“颗、粒、枚”的认知语义特点[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曾柱.“枚”的扩张[J].语文建设,2010,(10).

[4]李建平,张显成.泛指量词“枚/个”的兴替及其动因[J].古汉语研究,2009,(04).

[5]吴文婷.从认知角度看量词“枚”的语法化与复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06).

[6]王子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鸡出入簿》小议――兼说汉代量词“只”“枚”的用法[J].考古,2003,(12).

[7]谢冰.凌量词“枚”古义复活现象浅[J].现代交际,2013,(06).

[8]叶桂郴,刘炎飞.从“个”和“枚”等三对量词的历时演变看汉语量词发展的机理[N].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1).

[9]张万起.量词“枚”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中国语文,1998,(03).

篇9

地理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是分别首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科学。正如时间和空间总是联系在一起,历史语言学和地理语言学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相对来说,历史语言学发展得比较充份。

如果说历史语言学是一种时间语言学,那么地理语言学就是一种空间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纠正了历史语言学过份重视历史材料的偏向,弥补了历史历史材料缺乏的局限,加强了对活语言或者口语的重视和利用。应该说“共时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空间的,但是,一般局限在特定时间的特定空间抽象出来的单一系统,或者几个这样的现代单一系统的比较。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历史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要看到“历史语言学”和“地理语言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日本学者岩田礼《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称谓的地理分布》在《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发表,文章的副标题就是《方言地理学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中上的作用》。

给语言或者方言的历史关系分类,实际上也是在对它们进行一定程度的空间关系的分类,因为一定共同的空间分布往往有一定共同的时间历史关系。但是它们又往往出现不少例外。例如印度在亚洲,却跟欧洲许多语言有密切关系。衡山其实在湘语包围中,古代全浊声母的变化却既不像湘语也不像有与湖南有历史移民关系的赣语,却像覆盖在湖南南部“土话”方言上面构成双方言格局的西南官话。

如果没有主次关系地从时间和空间关系得出一个综合类型,那会带来许多交叉重叠的麻烦,实际上没有严格区分开来。例如,“是否保存浊音”就是一个不一定可靠的标准,因为一方面,浊音分为音位性和音素性两种,一方面,浊音是一个不稳定音素。

“是否浊音”,对于许多方言不是音位性特征;相反,“是否送气”是汉语方言共同的音位性特征。所以,虽然从衡山的后山话来看,这两个特征都有音位性,可以用来跟前山话区分,但是放在湖南甚至更大范围内考察,就只有“是否送气”这个普遍特征的发展差异才具有比较价值。

如果根据一定特征,把方言分成不同区域,然后对不同方言进行内部比较,就会画地为牢,忽视相同行政管理空间的不同方言的相互关系。只有首先从地理语言学角度,不管方言类型,用地图表现相同语言单位的事实,才能发现更多的实质关系。

从6.3和6.4的论述,结合长沙话演变的历史记录(鲍厚星,2002),说明无论前后鼻音的混淆还是前后舌尖元音的混淆,都说明湖南不少方言这些语音系统特征在100前以前还跟北京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语言消磨过程中,它们在逐渐走向简化,偏僻或者人口稳定地区比发达或者人口不稳定地区变化慢。

所以,无论从远离长沙市区的湘潭、衡山,还是从接近市区的长沙市郊区的空间变化事实,都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汉语方言的历史变化。这是弥补汉语缺乏系统细致的历史记录的重要途径。当然,“方言地图只能推测各种形式的新旧关系,也就是说相对年代。要确定一个词产生的绝对年代,我们还需要把方言地图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岩田礼,1995)

2.地理语言学的历史和类型

“地理语言学”是《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1982)第4个部分的标题。但是目前多数人习惯叫做“语言地理学”或者“方言地理学”(袁家骅等,1983,p.12)。因为它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术语,应该是运用地理科学方法和成果研究语言的科学,属于语言学,所以,我们建议仿照“历史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术语,叫做“地理语言学”。否则,把“语言地理学”放在现代语言学分支类型的术语中,显得不协调,好像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人文地理学》(王恩泉等,2000)中就把“语言地理”当做跟“政治地理”、“旅游地理”、“宗教地理”等并列的。

地理语言学是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1876-1881年德国语言学家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绘制了有“同语线(同言线)”的6幅德国方言地图。以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了相关成果。例如法国在1902到1909年出版了《法国语言地图集》。

1934年上海申报馆出版的《中华民国新地图》有一幅“语言区域图”,是中国第一幅语言地图,由当时的中央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提供。当时的中央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一个重要成果是1948年出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里面有66幅方言地图。类似调查成果后来带到台湾由杨时逢研究整体出版了云南(1969年)、湖南(1974年)和四川(1984年)3个省的汉语方言调查报告。当时的中央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者白涤洲1933年开始调查,他去世以后由俞世长整理在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出版的《关中方言调查报告》,有23幅地图,涉及陕西关中42个县级地点的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为了配合普通话推广进行了全国性的方言普查,不少调查研究成果绘制了方言地图。例如江苏和上海的有43幅,福建的有51幅。

中国学者丁声树、李荣等1959年开始调查,196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昌黎方言志》,有地图12幅,涉及193个村级地点的方言特点。叶祥岑1978年开始调查,1981年在日本出版的《苏州方言地图集》,有地图51幅,涉及263个村级地点的材料。这些是到现在为止对一个县级行政区域进行调查地点最多的地理语言学成果。

但是对材料从理论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不够。

20世纪末期出版的方言成果地图丰富的首先是有里程碑意义的1987-1989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它用地图的方式,根据重要特征进行概括以后对中国不同语言和汉语的不同方言进行了大致的空间划分,就是分区。

另外詹伯慧、张日升等研究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广东西部,侯精一、温端等研究山西,鲍明炜等研究江苏等方言成果使用不少地图。例如1998年鲍明炜主编的《江苏省志方言志》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著作刊登了54幅描写一个省的各个县的方言特征地图。

除了大集体协作研究以外,不少学者个人或者小集体也使用地图研究方言。例如,刘村汉在《方言》1985年第4期发表《广西蒙山语言图说》,用了6幅地图。钱曾怡带领合作者多次使用这种研究方法发表成果(钱曾怡,2002年)。1991年钱曾怡、曹志耘和罗福滕在《方言》第3期合作,为了体现一个县内部的语音差异,对山东省平度县进行了59个地点的地理研究,画成6幅方言特征地图。

2002年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著作除了使用大量表格表现方言特征的空间差异,也使用了一些方言特征地图。

外国学者对中国地理语言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利时学者贺登崧(W.Grootaers)(1911-1999)利用在中国传教的机会采用地理语言学方法研究汉语方言和民俗文化。他1943-1945年在《华裔学志》发表《中国语言学及民俗学之地理的研究》。他的汉语地理语言学成果集中在岩田礼等编译的《论中国方言地理学》(中国の方言地理学のために),(东京:好文出版,1994)。石汝杰先生发表《汉语方言地理学的优良教科书——评介贺登崧》(石汝杰,1997)介绍,并且已经把它翻译成汉语叫做《汉语方言地理学》(贺登崧2003)出版。

日本学者对汉语地理研究也有贡献。例如,岩田礼《中国江苏安徽上海省一市境内亲属称谓词的地理分布》(《开篇》单刊,东京:好文出版,1989)《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称谓的地理分布》(《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学者王辅世是贺登崧的学生,在1949-1950年撰写了硕士论文《宣化方言地图》(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所出版,1994年),但是他后来主要研究少数民族语言。

一般的汉语方言研究跟地理语言学有密切关系。但是方言地图有两种,也体现出地理语言学的两种方法:第一,根据一定特征对方言材料地点进行分类,例如《苏州方言地图集》;第二,根据重要特征对一定连续空间进行区域分割,例如《中国语言地图集》。

总之,地理语言学有分区和分类的不同又有联系的研究方法。对一个地点的语言或者方言内部系统做准确的描写和分析是地理语言学的基础。但是汉语方言研究从分类的地理语言学角度对一定特征进行高密度的地理空间研究的成果比较缺乏。像岩田礼一样不仅用地图分类,而且进行理论分析的成果更加少。要高密度研究汉语方言地理不能首先贪图全国范围,因为范围越大工作数量,无法细致。所以要从小范围打基础,“小片方言的方言地图或者地图集应当多多出版”(陈章太等,2001)。

3.湖南的语言地理

湖南在中国的中南部。湖南的地理特征除了北部有洞庭湖平原地带,其余主要是丘陵地带。北部边界有长江,跟湖北和四川交界;东部边界有罗宵山脉,跟江西交界;南部边界有南岭山脉,跟广东和广西交界;西部有雪峰山脉跟贵州(高原地带)、重庆和四川交界。

湖南秦朝以前的民族成份是“蛮”、“越”。秦朝以后的主要民族成员是河南等北方地区移民的汉族。

秦朝到宋朝有3次因为战乱形成的南北移民浪潮:第一次在东汉末年,北方汉族从北方跨越长江到南方,准确地说是东南方,进行大规模移民,开始形成南方汉语。第二次在唐朝末年,北方汉族向南方移民,加速南方汉语方言的分化和成熟。第三次,在宋朝末年。从此,除了少数山区,中国东南各地的主要民族成份都是汉族。(李如龙,2001,p.20)

湖南在经历以上北方到南方的汉语移民以后,后来又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的汉族移民。

元朝末期到明朝初期,因为战争导致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湖南的主要民族成份是来自东方的江西以及江苏、浙江的汉族。(李永明,2001,p.10)

湖南的现代汉语方言就是在这样先后经历两个大方向的汉族移民以后形成的。南北方向的移民,特别是距离现在最近的南北移民和北方官员和士兵的流动,不仅形成了洞庭湖平原地带的比较典型的西南官话,而且在湖南南部南岭山脉地带,由于不同湖南“土话”体系密集,不方便沟通,所以形成作为区域共同语的具有不同程度湘语特色的各种西南官话,从而使湖南南部出现双方言格局。湖南西部个别偏僻区域也保留这种“土话”,例如沅陵边界的“乡话”。

东西方向的移民不仅普遍使湖南方言跟赣语(或者客家话)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湖南东部尤其是东北部的罗宵山脉区域形成狭长的赣语(或者客家话)地带,在湖南西南偏向中间的雪峰山脉区域的隆回和洞口形成赣语方言岛,赣语特色非常明显的新化也在这个区域。

当然这两个方向的移民产生的作用,有的是综合的。但是,不管什么作用,有一个共同特点:交通方便和交往频繁的地区变化最快,也最不容易被新层次的方言特点完全覆盖。

例如,洞庭湖平原地域交通比山区方便,加上历史上为了开发洞庭湖平原的农业进行的局部移民,就被西南官话完全覆盖了。相反,湖南南部和西部即使由于作为汉语“土话”和少数民语语言使用者的共同语的交际需要,引进了西南官话,但是不仅仍然在不同偏僻农村保存了“土话”,而且它们的西南官话具有明显的“土话”痕迹。

长沙、衡阳、株洲、湘潭等湖南的大城市,明显比它们周围的农村发展速度快,而且长沙市又比湘潭市快。方言历史资料证明长沙市区方言现在的塞擦音和擦音没有舌尖前和舌尖后的区分,但是100年以前有这种区分,而且这种区分在周围的农村和周围的城市湘潭、宁乡仍然保存。同时,这些大城市作为湖南历代交往活动的中心,它们具有共同的湘语特征,没有一个被赣语或者官话或者其他方言完全或者大部份同化。

衡山作为中国五大名山,当然是历代旅游胜地,即使古代全浊声母的演变跟周围方言格格不入,类似西南官话,但是由于它的位置在湖南中心地带,所以,它在许多方面保留了周围典型湘语的特点。

如果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汉族区域侵略或者移民,导致中原汉族向南方移民,同时导致南方少数民族向偏僻地区移民;那么,可以认为当汉语向湖南范围中的中心区域渗透的时候,原来分布在这些区域的少数民族语言被挤到了偏僻山区。所以,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山区。不仅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还有怀化市管辖的麻阳、芷江、靖州、通道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邵阳市管辖的城步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永州市管辖的江华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湖南省在20世纪末期已经出版了几十个地点的系统的方言研究专著,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詹伯慧,2000),但是方言地理研究还相当薄弱。2001年出版的《湖南省志方言志》也缺乏地图。

4.从衡山和南岳方言看地理语言学的语言理论价值

地理语言学使人们认识语言变化规律的眼界宽广了,给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自然语言变化事实。但是要防止走任何片面的极端。下面结合我对湖南省的衡山县和衡阳市南岳区的350个村子进行高密度地毯式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要正确处理以下在语言理论上的关系。

(1)县城做方言代表地点的优势和局限

一般对一个省进行方言地理研究的时候,把县城作为代表地点。这样可以在相对有限的对象中尽快获得结果。但是正如方言分区和省行政划分不一定一致,一个省内部的方言分区也不一定跟县行政划分一致。衡山县的方言情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衡山南岳汉语方言大致可以根据南岳衡山这座大山作为自然界线,分为前山话和后山话两种系统类型非常不同的方言。

我们从地理上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画成方言地图,从语音上讨论了它们的分布、分界、过渡、相互接触,以及它们跟周围方言的关系,它们在湘语中的地位等。

现代湘语是湖南的第一大汉语方言,古代是全浊的现代塞、塞擦声母,无论浊音和清音是否对立,无论出现在平声还是仄声中,一般都不送气,也就是不跟发音部位相同的次清声母混合。现代官话是湖南第二大方言,古代是全浊的现代塞、塞擦声母一般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在这两大方言中,只有湘语中的新化等方言,官话中的芷江、会同等方言例外:它们一般都送气,具有明显的赣语特征。

从古代全浊声母今天读塞、塞擦声母,而且不论平声和仄声都不送气的情况来看,后山话跟周围的衡阳、湘潭、长沙等方言一致,具有湘语的一般特点。由于同时伴随浊音,在从清入合流到阳平的结果中构成清浊对立,跟临近属于湘语清浊对立类型的双峰方言一致。

然而,在现代前山话中,古代是全浊的现代塞、塞擦声母,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跟湖南官话的演变规律一致,成为湘语区域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从声调类型和入声归属以及入声调值来看,前山话比较接近长沙、湘潭方言;后山话比较接近双峰方言。从阴平、阴去声调的调值特征来看,前山话仍然比较接近长沙、湘潭方言;后山话却比较接近衡阳方言。

从古代[知章见]组声母现在多读塞音的特征来看,前山话和后山话有共同特点,而且跟双峰、宁乡等方言一致。从后山话塞擦声母分舌尖前和舌尖后而前山话不分的特征来看,后山话跟双峰、湘潭方言一致,前山话跟长沙话、衡阳话一致。

从古代咸、山摄开三、四等韵母现在多读鼻化“i”的特征来看,前山话和后山话有共同特点,而且跟双峰方言一致。

从“跑”这个词的情况来看,前山话叫“打飞脚”,跟双峰、长沙等方言一致;后山话叫“蓬”(阳平声调,跟“蹦”不同)、“打蓬咕子”,跟周围方言都不一样,也不像新化、邵阳等方言叫“走”。但是,前山话又用“蓬”表示牛“跑”,体现与后山话的深层关系。

从上面的主要特征的比较可见,由于方言是语言使用者在时间和空间变动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方言分区和分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标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区和分类结果。语音特征的系统性最强,永远是给方言分区和分类的重要标准。

从地理上考察,前山话和后山话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内部有逐渐变化也有突然变化,有相对稳定的大区域,也有多变化的区域。在两种方言交界的时候,既形成了声调系统边界清楚的突然过渡区域,又形成了这个区域两边在其他个别因素上边界模糊的逐渐过渡的区域。

南岳山东南部和西北部为什么分别使用两种方言?南岳衡山作为天然屏障制约了它南边的前山话和北边的后山话密切联系,虽然行政上的整体性可以部份抵消一些制约程度。前山话在南岳山的南边,延续到湘江中游的两边包括衡东县的绝大部分地区。南岳衡山作为著名的山,作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加上明朝到清朝衡山南岳社会安定,很少发生战争,就不断吸引了江西等地方的人到这里定居。湘江是历史上最好的交通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湘江两边的前山话成为在古代全浊声母现代特征上与周围的湘语很不一样的方言岛屿,就可以得到一定的解释:可能是在交通方便和人口流动的作用下,通过移民形成的。然而,后山话区域被四周与湘潭、双峰、衡阳交界的高山隔离,是湘江的支流涓水流经的上游区域,交通比较闭塞,因而更多保留了跟周围湘语一致的特点。当然湘江也成为前山话细微区别的界线,衡山区域内的涓水下游也成为后山话和过渡区域的夹山腔之间的界线。

衡山作为中国五大名山之一,当然是历代旅游胜地,即使古代全浊声母的演变跟周围方言格格不入,类似西南官话,但是由于它的位置在湖南中心地带,所以它在许多方面保留了周围典型湘语的特点。

(2)语言分区和分类的辩证关系

我们在继续研究分区的同时,加强分类地理研究。

方言分区只是在地理空间上划分一个大致范围,往往受到一定的行政划分的局限。一个区域内部的特殊性很容易“被不适当夸大”。一个区域的方言不能笼统地说跟哪个区域的方言有特别关系,必须“跟周边的方言逐一进行比较”才能说明区域内部不同局部跟不同方言的明显关系。(张振兴,2000)这种地理空间的比较,就打破了宏观分区的局限。我们的调查表明,不仅衡山县内部前山话和后山话会相互影响,而且周边的衡阳、双峰、湘潭等县的方言会在边界交通方便的一定范围互相影响。所以方言和方言之间似乎像链条一样连接,有界限又没有界限,在重叠中分离,在稳定中变化。

从对历史语言学的贡献来看,“一般地说,方言地图展示的区域越大,地图能够挖掘的历史越深。”“微观的地图只能阐明在短暂时间内发生的语言变化”。(岩田礼,1995年)

“调查的方言越多,方言点越密,绘制的方言地图就越准确,方言地图的标示,反映的方言及其特征的情况就越可靠,越有价值。”(陈章太等,2001)

我们既需要大范围的宏观地理语言学研究,也需要小范围的地毯式的微观地理语言学研究,这样才能提高宏观考察的可靠性,避免遗漏重要细节,尤其是偏僻地区的细节。语言特征空间细节的揭示,不仅能够全面体现变化的过程,而且能够给方言分区提供更加具体的条件。根据共同特征的多少,可以多层次地进行方言分区。

在中国由于特征分类的地理语言学发展相对慢,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强县级范围的高密度的特征分类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整体性的特征分类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在进行大范围地理语言学研究的时候,不能忽视城市以外的重要细节,只停留在各个城市地点之间的比较和分类。代表性地点的系统研究是这种地毯式的空间比较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前期关于衡山的前山话和后山话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在短期内进行地毯式地理研究,可能难以确定方向,会出现大海捞针的局面。应该说汉语方言研究经过20世纪的努力,基本上具备了进行大规模地理语言学研究的基础。

地理语言学中的分区和分类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研究方法。对一个地点的语言或者方言内部系统做准确的描写和分析是地理语言学的基础。但是汉语方言研究从分类的地理语言学角度对一定特征进行高密度的地理空间研究的成果比较缺乏。像岩田礼一样不仅用地图分类,而且进行理论分析的成果更加少。要高密度研究汉语方言地理不能首先贪图全国范围,因为范围越大工作越无法细致。所以要从小范围打基础,“小片方言的方言地图或者地图集应当多多出版”(陈章太等,2001)。

(3)语言界线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1982)用两个相似的小标题强调:“方言没有自然的界线”,“语言没有自然的界线”。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方言和语言存在相对界线的认识。索绪尔(1982,p.285)自己也说:“然而从一种语言突然过渡到另一种语言是常见的”,“例如斯拉夫语和日耳曼语的界线,我们就可以看到有一种没有任何过渡的突然的飞跃。”同样,我们在前山话和后山话的界线上,既可以看到有“夹山腔”过渡区域的北部界线,也可以看到没有过渡区域的南部界线。

(4)语言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我们不能过份强调不同语言或者方言的个性。

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画出来的地图,可能都不一样,似乎让人不能看到方言的界限。有人甚至认为只有一个特征的分区,没有整个体系的分区。其实,有的同语线或者同语线的有的部份只是代表个别现象,不能作为划分方言的依据。(袁家骅等,1983,p.12)例如,在衡山县东北边界的岭坡和福田铺两个乡交界的区域“酒”和“九”同音(参看地图10),似乎属于后山话,但是这种个别语音现象不影响它在整体上属于前山话,因此这一段同语线在宏观上应该忽视。

(5)语言发展的突然性和逐渐性的辩证关系

我们不能过份强调语言或者方言变化的逐渐性。

对比不同同语线可能发现这些线条不是非常集中的。虽然这样可以纠正历史语言学中迷信语言突然分裂的倾向,但是可能导致有人认为变化只有逐渐性,没有界线的片面观点。其实正如社会变化是逐渐的,但是遇到战争和大改革,社会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突然变化,语言也是这样。在地理空间上,可能会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行政管辖范围的不同,出现突然的变化。例如,作为山名称的衡山成为前山话和后山话的突然空间变化的分界线。但是在衡山县东北部衡山山脉走势平缓的区域,就出现了一个逐渐过渡的区域。然而这个过渡区域的两边也有比较明确的界线。

(6)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的辨证关系

我们不能过分强调语言的理据性。

一般认为无论语言变化中存在多少程度的理据性,但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任意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人为了强调理据性,就说任意性是错误的,这样就会牵强附会找规律。也有人为了强调任意性,就可能导致对语言规律的忽视。例如,我们可以发现在后山话向前山话过渡的区域,不少语素的声调常常违背自己系统的规律,采用对方声调类型对应的调值。但是我们又发现在比较稳定的“夹山腔”过渡区域,有一个声调比较整齐地接受了另外一方的阴平调值。可以这样来解释:变化可能是从没有秩序地进行个别现象的吸收开始的。这种当初的“错误”可能会经过系统类推和优化,使一种错误像滚雪球一样壮大,有规律性地成为新的正确标准。衡山的“夹山腔”的声调系统(参看地图1),可能就是在后山话的基础上,由于前山话的影响开始出现少数读阴平的语素的调值从[55]降低到[33],然后逐渐变成集体现象。

(7)语言变化的规律性和例外性的辩证关系

我们不能过份强调语言变化像数学公式一样整齐有规律。

语言变化确实受到人的生理条件以及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种种制约,并且形成一定的规律。但是,不能排除一些偶然或者无法发现的原因导致面目全非的变化。

例如,一般“娘”无论从古代音韵地位还是现代方言事实来看,几乎都是鼻音声母,[i]开头的韵母。只有广州话和前山话等例外,是拼合开口呼韵母。音质跟前山话几乎完全一样的耒阳话、常宁话和后山话也是拼合齐齿呼韵母,但是前山话确实拼合的是开口韵母,虽然研究衡山话多年的毛秉生曾经肯定(毛秉生,1983,1985),后来又否定,认为还是拼合齐齿呼(毛秉生,1988,1995)。前山话和后山话的“娘”的声母虽然都是舌面前鼻音,但是前山话不能拼合齐齿呼韵母,后山话只能拼写[i]开头的齐齿呼韵母(参看地图85)。当然它们无论是否实际拼合齐齿呼韵母,都不会发生齐齿呼和开口呼的对立,因为凡是在北京话中[n]拼合开口呼和合口呼韵母的单位,声母几乎一律变成[l]。那么后山话读[ni]音质的“泥你日义”等语素前山话的[i]怎么办?前山话的[i]这时鼻化,同时声母从舌面前变化成舌尖,读[n]。经过系统的特殊调整,就保证了衡山前山话舌面前塞音和鼻音不拼合齐齿呼和撮口呼,只能拼合开口呼和合口呼的格局。

(8)语言变化的条件性和磨损性的关系

我们不能过份强调语言演变的条件性。

一般我们认为语言变化有外部的社会条件,也有内部的系统矛盾的调节。这是对的。但是,如果过份强调它,就难以解释衡山南岳方言中“知道”(参看地图66)的后面一个音节的变化为什么这么丰富。当然仔细观察,多数是在[ti]的音质基础上变化,[t]可以变成边音[l],[i]可以鼻化,声调也有不同变化。这个语素跟“知”的古代音韵地位比较一致,可能是“知”的各种语素变体。从语法上看,这个“知”的功能同普通话做补语标记的结构助词“得”,例如“要[ti]”、“做[ti]好”等。这样解释可以照顾一批现象。应该说这个常见的口语的词会保持稳定,但是由于是多音节的词,而且它在音节的后面,人们很容易淡化它的发音,从而产生模糊的音响效果,导致在流传过程中容易产生磨损出现偏差。由于方言缺乏书面规范的可能,更加容易导致这种内部历代流传的误差。因此,语言变化中,在缺乏规范约束力量的情况下,错误或者模糊流传是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9)语音形式和作为语言实体的词汇和语法的关系

不仅单纯的语音考察要建立在词汇的基础上,而且有特征的词汇和语法现象的空间分布,是方言分类和分区的重要条件。例如,文读和白读跟词汇的选择密切相关。如果从汉字出发很容易被文读误导,不能发现方言底层的本质特征。即使是词,还要看是固有的还是借用的。例如“跑”是一个词,如果只是拿这个词去记录衡山方言的发音,就有点像用普通话说“的士”。这样既会混淆前山话和后山话的区别,又不能体现方言词汇的实质。其实,表示普通话“跑”这个意思的词语,前山话是一个固定词组“打飞脚”,后山话是“蓬”或者“打蓬牯子”(参看地图73)。表示“门槛”的词前山话叫做“门探”,后山话叫做“地方”。“地方”成为后山话的一个重要特征词,而且它的分布非常集中和稳定,跟语音上的参差变异完全不一样。(参看地图90)

词汇还可以挖掘不少文化现象。例如前山话说“芹菜”,后山话为什么说“富菜”?(参看地图43)用“富菜”代替“芹菜”在湘潭话等方言中也有。这是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产生的文化效应。后山话和湘潭话等一样,“芹”和“穷”同音。使用芹菜一般用来炒肉,以前只有过节日和做喜事才有肉吃。所以,在生活不富裕,迷信思想比较重的旧时代,为了回避“穷菜”产生不吉利的听觉误解,只好回避这个声音。

(10)语言个体变化和系统制约的关系

无论语言形式还是语言内容的变化,都要接受系统的整体需要的制约。

“不能把方言和语言看成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民族共同语也不是各种方言的总和”。(钱曾怡,2002,p.1)这就是说,无论普通话还是各种方言,系统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汉语的一种系统的体现。

从语音形式来看,无论我们前面讨论的辅音发音部位和方法的变化,还是元音舌位的高低前后的变化,都是在系统制约下,像雪山崩塌一样发生的连锁反应。而且这种连锁反应,在一定情况下会出现难以跨越的距离。例如,双唇和唇齿部位可以相互转化,形成“嘴唇”大陆,舌尖和各个舌面部位可以相互转化,形成“舌头”大陆,但是这两个大陆之间除了擦音,相对难以相互转换。

在衡山前山话里,用“爹爹”指“父亲”,用“公公”指“爷爷”,在长沙话里“爹爹”指“爷爷”,“爷爷(/爷)”指“爸爸”,虽然它们的词指称的客观对象单独看来不仅相互之间有矛盾,而且跟北京话的“爷爷”和“爹(爸爸)”部分或者全部相反,但是并不妨碍长沙话对客观对象的区分。

长沙话也可以用“公公”和“爹爹”分别表示“爷爷”和“奶奶”。那么长沙话两个“爹爹”是否有矛盾冲突呢?从汉字看来当然冲突,但是从口语看来没有冲突,因为声音不同。表示“爷爷”的是“[tia33tia33](爹爹)”,表示“爸爸”的是“[tie33tie33](爹爹)”。这就是语言的系统性。

同样,前山话表示“跑”的“蓬”由于专门用于牛等一般动物,所以表示人“跑”就用“打飞脚”表示。从语法结构来看,“打飞脚”跟北京话的“跑”还是不一样。例如,北京话说“抓到的贼跑了”,衡山话不能用“打飞脚”直接替换“跑”,只能说“逮到的贼走估哒”。这说明“走”在古代表示“跑”的意思的残留痕迹。但是由于其实“走”跟现代北京话的用法基本一致,所以不能感觉“逮到的贼走估哒”中的“走”有明显的“跑”的意思。为什么?在这里只需要表示“逃脱”的意思,用“跑”还是“走”的方式逃脱没有对立性,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语义变体。

语法规则也一样。一个动词涉及两个受事对象的时候,表示人(R)和表示物体(W)的受事位置关系在汉语各个方言中,会出现3种格局的选择:AB,BA,AB/BA.(邢福义,2000)。如果集中格局并存,往往有一种强使格式。例如,普通话“打(D)不(B)赢(Y)他(T)”在衡山的方言中有3中格式:DTBY,DBYT,DBTY.其中第一种最常见,第三种前山话比后山话更加少见。(毛秉生,1996)

(11)同音词的系统性质和语言自我化解障碍的能力

我们经常容易不分时间和空间系统差异,错误地夸大汉语同音词的数量和语言使用的消极性。其实,任何语言及其方言都有一定的同音词,但是绝对不会多到影响信息的系统表达。由于语言变化的条件不同以及系统协调的角度不同,可能出现不同概念范畴的同音词。例如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后山话区域有的地方出现“中饭(午饭)”和“蒸饭”同音,有的地方出现“生”和“三”同音。其实,“蒸饭”作为名词一般会说“钵子饭”,与“中饭”对立的可能性小。“生”和“三”词性不同,可以通过句子结构地位的明显不同自然分化。可以说,特定系统中的同音词只有在词性不同的条件下才有机会停留下来。有人会说北京话的“是”和“事”同音,其实北京话会用“事儿”或者“事情”避免跟“是”同音。由于汉字可以区分同音语素,给人们偷懒的机会,就经常把“事儿”或者“事情”省略成“事”。这样带来的消极作用是不仅加大了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词汇系统的距离,而且更加重要的是模糊了北京话系统的真实面貌。因此,我们在方言或者语言词汇地理空间研究中必须重视语音系统的具体事实,不能被汉字掩盖的语音假象迷惑。

语言有一种自我化解语言障碍的能力。频率是重要砝码。如果两个概念在相同语境中经常使用,然而表达它们的语言形式,无论是词还是词组,必然造成交际困难,语言系统必然会在人的安排下做出自我调节,实现自我化解障碍的目标。即使是汉字造成的人为障碍,也会这样。例如由于过多依赖汉字,忽视口语,导致“期中”和“期终”不能区分。口语自然会调节成“期中”和“期末”来区分。经常使用的概念必须用词而且是音节尽量少的词,经常使用的词组必然会压缩成词。汉语的“哥哥”和“弟弟”用词表达,英语对应的是用词组表达,英语的词“brother”,可以概括汉语“哥哥”和“弟弟”两个概念,因为汉语必须表达大小等级的观念文化,英语不很重要。

在表示普通话“扫墓”的意义的时候,前山话用“挂坟”对应概括后山话“拜坟”和“轮坟”两个词。(参看地图70)说明两个地方的人对概念的细节认识不一样,区分它们的词就会进行调整,化解表达障碍。

(12)特征词在语言分类分区中的作用

给一种语言或者方言找特征词是最危险的,往往费力不讨好。因为说特征,就是说这里有,其他地方没有。说这里有容易,说其他地方没有太难。但是,只要我们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基础上讨论,仍然应该大胆比较和讨论,哪怕最后被别人否定,也是有开拓意义的。

如果在衡山这个范围内来讨论。毫无疑问,下面这些词就是区分后山话和前山话的特征词:表示“门槛”的“地方——门槛”(参看地图90),表示“脸”的“脸——面”(参看地图36),表示“翅膀”的“翼架——侧架”(参看地图40),表示“芹菜”的“富菜——芹菜”(参看地图42),参看地图36),表示“倾倒”的“倾(水)——垮(水)”(参看地图64),表示“辣”的“辣——麻”(参看地图78)。

(13)语言过渡区域和语言混合的关系

什么空间会出现过渡区域?在交通方便,使用不同语言或者方言的人发生频繁交往就会出现。过渡区域又是根据离开核心方言的距离远近呈现阶梯形式的级别。即使在典型的边界位置,也会有两种成分在混合中保留程度的不同。在衡山的“夹山腔”中,很明显是后山话成分占主要地位,也就是强势方言前山话引起后山话变化。在阶梯边缘靠近前山话区域也会出现前山话受到后山话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比较弱。

在“夹山腔”中,经常出现一个概念用前山话和后山话两种表达形式的现象。这当然与他们经常接触两种方言有关系。因此,语言的混合可能有两种。

(1)稳定类型:A+B=Ab,aB

(2)不稳定类型:A+B=A(/a)b(/B),a(/A)B(/b)

夹山腔属于不稳定类型。如果这个区域的人群由于行政或者自然条件,使他们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就可能促使他们在不同的词语中做出选择,有的可能选择了来自前山话的,有的可能选择了来自后山话的。这样就形成了稳定的混合方言。

5.结束

如果说历史语言学是一种时间语言学,那么地理语言学就是一种空间语言学。

有时候“方言区划与古代行政区划的联系不很密切,倒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谢伯端2000)地理语言学不仅给解释语言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而且纠正了历史语言学过份重视历史材料的偏向,弥补了历史材料缺乏的局限,加强了对活语言或者口语的重视和利用。地理语言学使人们认识语言变化规律的眼界宽广了,给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自然语言变化事实。

参考文献

[1]鲍厚星,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J].北京:方言,1986,(4).

[2]鲍厚星等.长沙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鲍厚星.《湘音检字》与长沙方言[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4).

[4]鲍明炜等.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6]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

[7]曹志耘.南部吴语语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陈晖.涟源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9]陈章太,詹伯慧,伍巍.汉语方言地图的绘制[J].北京:方言,2001,(3).

[10]储泽祥.邵阳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1]崔振华.益阳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2]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昌黎方言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3]贺凯林.溆浦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4]贺登崧[比利时].汉语方言地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5]衡山县志编委会.衡山县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4.

[16]湖南省公安厅.湖南汉语方音字汇[M].长沙:岳麓书社,1993.

[17]江灏.长沙方言去声字的文白异调[J].北京:中国语文,1981,(2).

[18]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9]李维琦.祁阳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0]李永明.衡阳方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1]李永明等.湖南省志方言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2]罗昕如.新化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3]毛秉生.衡山方音简析[J].湘潭:湘潭大学学报.1983,(增刊)

[24]毛秉生.衡山方音舌面前塞音声母考[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增刊).

[25]毛秉生.方言[A].衡东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26]毛秉生.方言[A].衡山县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7]毛秉生.湖南衡山方言音系[J].北京:方言,1995,(2).

[28]彭逢澍.湘方言考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9]彭建国,彭泽润.湖南湘潭茶恩寺方言音系[A].彭泽润,王开扬主编.语言文学文化[C].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30]彭泽润.方言[A].零陵县志[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31]彭泽润.衡山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2]彭泽润.衡山方言舌面前塞音的组合能力和演变趋势[A].湖湘文化论集[C].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3]彭泽润.湖南宜章大地岭土话的语音特点[J].北京:方言,2002,(3).

[34]彭泽润.湖南宜章大地岭土话(的几个现象)研究[J].长沙:湖南社会科学,2003,(1).

[35]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6]桥本万太郎[日本].余志鸿(翻译).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7]石汝杰.汉语方言地理学的优良教科书——评介贺登崧《论中国方言地理学》[J].北京:国外语言学,1997,(1).

[38]索绪尔[瑞士].高名凯(翻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9]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0]汪化云.自主的轻声和非自主的轻声[J].太原:语文研究,2003,(1).

[41]王本瑛.湘南土话的比较研究[D].台北:国立清华大学,1997.

[42]王恩泉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3]王福堂.汉语方言的语音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44]王曦.衡山县马迹话调查报告[A].粱宋平等.湖南省第二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5]吴启主.常宁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6]叶祥岑.苏州方言地图集[M].东京(日本):龙溪书舍,1981.

[47]谢伯端.再论湘西汉语方言语音特征及分区[A].盛兴华等.语言论丛[C].长沙:岳麓书社,2000.

[48]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J].北京:方言,2000,(4).

[49]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0]岩田礼.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称谓的地理分布[J].北京:中国语文,1995,(3).

[51]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第2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52]曾毓美.湘潭话音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3]曾毓美.湘潭方言语法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54]詹伯慧.20年来汉语方言研究述评[J].北京:方言,2000,(4).

[55]张振兴.闽语及其周边方言[J].北京:方言,2000,(2).

[56]赵元任.语言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7]郑庆君.常德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