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民办高校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等与创新驱动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应当采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等举措,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和竞争力,让民办高校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服务和贡献。
[关键词]
创新驱动;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尤为迅猛。但是,在科研管理活动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创新,在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方面需要探索,在管理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及科研评价机制方面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一、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制约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成立初期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研评价机制,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科研体制机制中的问题日益显现:片面的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依然存在;科研评价的不良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科研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这些问题己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民办高校缺乏科研拔尖人才,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整合科研力量联合申报高档次课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科研团队的建设亟待加强。造成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二是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的教师大多是退休人员,年轻教工目前还缺乏科研经验,独当一面开展科研的能力不强,尤其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没有时间、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四是教师主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开展创新活动,团队协同创新不足,缺乏研究的连续性,难以凝练学科优势。
(三)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经费优先用于满足教学,因此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民办高校的实验实训室设备主要满足一般性的教学实验需要,不能满足高水平团队对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维护的需要。同时学校用于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还比较欠缺,科研信息资料和科研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平台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自我特色发挥不明显
民办高校应用型特色在科研创新方面发挥不明显,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研究课题不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体现不足,忽略科研与行业、产业之间的实用性关联,忽略科学研宄对地方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民办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做好科技服务,最终实现学校科技创新工怍的持续发展。
(五)科研成果转化不够强
民办高校承担高层次,特别是国家级、省级的重点项目很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多,在核心期刊以上档次发表的论文偏少;争取横向课题的能力不强,横向课题立项很少。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方面进展缓慢,成果转让经费低,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政策研究和咨询建议,以及科研促进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突。
二、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对策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短缺、科研经费投入少、科研基础设施比较差、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低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应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拉”“推”结合,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是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有力措施。科研工作的管理要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制定完善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以奖励的方式“拉”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发挥科研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但是,只“拉”是不够的,还要“推”,要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各级人员的工作责任制,科研工作要计算工作量,要把科研工作作为教职工的一种责任,定好任务与待遇挂钩,奖罚分明。此外,对科研管理部门也应该健全机构配备高素质的人员,建立责任制,让所干的工作与职务、待遇挂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
科学研究不能靠单枪匹马,组建团队是关键,而学科带头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发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培育科研创新团队;采取资助扶持方式培养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等中青年科研骨干,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才。对于引进和培养的人才、要创造条件留得住、用得好。要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民办高校要发挥自身管理的灵活性,可以“借鸡生蛋”,聘请名师为学校的兼职导师,指导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带领学校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发高水平文章,出高水平成果。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民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强调协同育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坚持立足本地战略,结合区位优势,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领域研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为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服务。将面向行业特别是企业的授权专利数量、决策咨询、横向科研经费和获得地方、行业奖励情况作为衡量学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检验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和行业产业中地位的重要标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在学校办学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科研投入,满足课题立项、课题配套、科研奖励和其他的科研经费支出。此外,还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科研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建设,打造科研平台,改善科研工作的条件;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开展文献检索、项目查新等服务,解决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查找资料难的问题;要完善校园网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获取信息的需要。科研条件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应抓好硬件建设和科研服务,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创新驱动
科研成果是教师科研活动的最终体现形式。民办高校应强化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一是力促教师在综合性权威报刊、重要报刊、专业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多发表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论文著作被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媒体转载或宣传,力求在课题结项的鉴定中多出达到优秀等级的研究成果,力争在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奖的评奖中提高获奖等次;二是精选和推介调研咨询报告,通过内参形式报送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作参考服务决策,争取研究成果得到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厅局级以上单位、大中型企业采纳,使研究成果以文件、政策、方案、计划和领导者讲话等形式得到转化[2];三是加强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学科化、专业化、课程化、教材化,直接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室、进学生头脑;使科研成果专利化、市场化、品牌化,直接生产成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
总之,民办高校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策略,只争朝夕而又不急于求成,有序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科研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作者:刘英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Z].2013-11-29.
篇2
关键词:教学学术;实践特色;大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4-02
“教学学术”一词最早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于1990在《学术的反思》以及《学术的使命》中提出。他认为学术应包括互相联系的四个方面:教学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探究的学术和综合知识的学术。[1]他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之为是教学的学术。教学是对知识的探讨与研究,是一种学术性的活动,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自博耶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后,对教学学术的研究逐渐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重视。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教学学术的理论研究逐渐成熟和完善,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也取得了较多的实践成果。
一、国内外大学教师教学学术的实践现状
1.形成了专业的研究队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教学学术的研究队伍。早期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卡内基学者,现在参与教学学术研究的学者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如加拿大的佩里(Perry,R.),中国的姚利民、王玉衡、史静寰、侯定凯、宋燕等。
2.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建立了专门的致力于教学学术发展的组织机构,如卡内基教学学术研究会(the Carneige Academy for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CASTL)、国际教学学术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ISS-OTL)、加拿大教学学术咨询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机构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资助项目、建立网站等,为大学教师提供了交流教学的平台,扩大了教学学术的影响力,促进了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研究。
我国并没有建立专门的以“教学学术”命名的组织机构,但是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此类机构增加了教学学术的内容,致力于促进大学教师教学的发展。
3.搭建了教学学术成果的传播平台
(1)创办了教学学术的专门期刊。国际上创办了以“教学学术”命名的专门期刊,如《教学学术杂志》(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教学型教授》(The Teaching Professor)、《视野:学术性教学》(Insight:a Journal of Scholarly Teaching)、《加拿大教学学术杂志》(The Canadian Journal for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等。
我国还没有创办以“教学学术”命名的专门期刊。
(2)出版了教学学术的专著。国际上,出版了《教学学术》(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从事教学学术》(Engaging in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透过课堂发展教学学术》(Into Classroom:Developing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教学作为共同财富》(Teaching as Community Property)、《学术责任》(唐纳德・肯尼迪)等关于教学研究与教学学术的著作。
我国经过近十年来对教学学术的研究,于近两年出版了教学学术的专著,如宋燕所著的《大学教学学术及其制度保障》(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王玉衡所著的《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二、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
1.基于教学学术绩效的教职晋升制度
近年来,高校的职称评定制度颇受诟病,诸如评审标准过于僵化、行政主导色彩过浓、教学与科研比例失衡等。当前高校里“流行”的职称评定体制,虽包括了论文、著作、研究项目以及教学成果等多方面指标,但科研成果才是最主要的,因此许多高校教师为了职称晋升,都忙着写论文、出专著、搞项目,原本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却被轻视,这也就出现了“教授不教学”的怪现状。在以往职称评审中对论文、科研成果等有形评价指标的过分强调,会埋没众多教学成绩出众的好教师。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型教授”应运而生。“教学型教授”的出现有利于解决科研与教学失衡的问题,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晏才宏教学出色却只以“讲师”终其一生的悲情遭遇,引发过关于教学、科研与职称晋升的大讨论。考评体系应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可以制订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由教师自愿选择。同样,在职称晋升方面也应该给热爱教学、钻研教学的教师留出发展的空间。
自2005年起,我国部分高校逐渐开始设置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等职称(见表1)。高校设置教学型教授、副教授职称不仅有利于完善高校的教师聘任制度,更对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中、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大学评聘教学型教授的条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效果好,教学成绩突出;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有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荣获各种教学成果奖、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称号等。[7]
2.教学学术的奖励
1994年3月14日出台了《教学成果奖励条例》,2012年教育部了《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实施办法,主要是针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具体奖励办法和程序。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看,非常重视教学成果的奖励。除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外,还有市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市级教学名师等各种相关的奖励。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目标,浙江大学“心平奖”的出现,就是要扭转这种偏差,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2011年教师节,浙江大学宣布设立由浙大校友段永平和夫人刘昕捐资设立的“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基金”,以表彰功底扎实、业务精湛、教学效果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见表2)。参评教师需要各学院推荐,然后经过由校长、校领导、院士代表、国家教学名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组成的评委会的考察,再由全校师生投票选举产生。浙江大学高额奖励一线教师的做法是要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但是要扭转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设计奖励外,还需要更多的制度保障。
三、完善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建议
1.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提升教学学术意识
当前我国教学学术现状不容乐观,对教学学术的理解存在偏差。许多教师不认同教学是一种学术;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不够,普遍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较少,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对教学研究不足,同行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够。因此,大学教师亟需树立教学学术的观念,提升教学学术的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增强教学学术的研究力量和构建团队
尽管我国已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教学学术的研究,如姚利民、王玉衡、史静寰、侯定凯、宋燕、黄英、耿冰冰等,但是总体力量不够强大,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因此,我国教学学术的研究力量还应该进一步增强,应逐渐形成教学学术的研究团队,为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一定的贡献。
3.加强教学学术的管理,让教学学术重回崇高
大学学校层面的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不科学,教学学术与科研学术不平等都不利于大学教学学术的发展,因此应从制度层面加强大学对教学学术的管理,提高教学学术的地位。
(1)构建适当的大学教学学术评价标准。格拉塞克认为,教师的教学学术评价包括:目标明确,准备充分,方法适当,结果显著,有效表达和批判反思。特里格维尔等人构建出的教学学术模型也可以作为一种评价体系,该模型围绕知识维度、反思维度、交流维度和观念维度对教学学术的程度加以衡量。我国学者耿冰冰认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能力和教学成果,其中教学成果较好地体现了大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现、综合与应用的学术水平,是教学学术水平的具体体现。黄英指出,评价大学教师教学学术的基本依据是教师的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教学效果和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什么样的教学学术评价标准更适合我国大学教师?这需要在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教学学术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学术的现状,构建本土化的教学学术评价标准。
(2)完善教学学术奖励制度,突出教学的价值。目前我国大学对学术的奖励主要集中在科研学术方面,与教学奖励相比,科研学术方面的奖励金额和奖励层次更高,说明没有把教学学术同科研学术放在平等的地位。因此,大学应尽量在教学学术奖励和科研学术奖励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样才能更加突出教学研究的价值,更有利于提升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的热情。
(3)在职称晋升中为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留出空间。我国一些高校已经设置了教学型教授和教学型副教授,这有利于职称的分类发展,也为不同类型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但是教学型教授或教学型副教授的名额较少。因此,建议大学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比例,进行教学型职称的设置,适当增加教学型职称的比例,为那些有志于教学、热情投身于教学研究和教学事业的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此外,希望有更多的大学能够设置教学型教授或教学型副教授,促进大学教学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4.增强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促进教学学术的发展
(1)应充分重视与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是教师进行观摩、教学评价与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教研室在大学中或被取消或名存实亡。[9]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的教研室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和交流的机会。
当教学成为学术,大学就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教学研究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和交流。大学应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和职能,鼓励教师在教研室内增强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沟通与交流,形成教学学术的成果,将教学学术的成果与教学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研室组织的相关活动,提高教师反思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促进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发展。
(2)发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职能。当教学成为学术,大学就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教师发展组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教师发展,但是近几年才开始重视教师发展机构的建设。2011年5月,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组织国内的12所大学参加“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中国――密歇根大学教师发展研讨会”。2011年7月,颁布了《本科教学工程》文件,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建设的重点内容。教育部已经开始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在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中重点支持建设了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重点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以推进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并起到区域内带动辐射的作用。2012年7月,我国已经启动了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建设中心的建设工作,9月21~10月8日教育部对评审出的30个大学的教师发展中心进行公示。通过访问我国部分高校的网站及查看高校教师发展机构的新闻稿件发现,我国已经有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江南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40多个大学建立了专门的教师发展机构。多数教师发展机构的名称为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且多数教师发展机构是近两年建立的,所以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学习国外教师发展机构的成功经验,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学术为核心,更好地促进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欧内斯特・L・博耶.学术的使命――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1979-1995)[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8.
[2]Boyer,E.L.Scholarship Reconsidered:Priori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 [R].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0.
[3]McKinney,K.What is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 in Higher Education?[EB/OL].[2013-11-25].http:sotl.Illinoisissate.edu/downloads/pdf/definesotl.pdf.
[4]宋燕.“教学学术”国外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12,(2).
[5]Glassick,Charles E.,Mary Taylor Huber,and Genei Maeroff[J].Scholarship Assessed: Evaluation of the Professoriater,1997.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过程控制;实践性
课题研究水平和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和教师队伍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也不断增多,但随之带来的科研课题管理的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具体表现为:课题立项后不按计划开展研究;高职称、科研能力强的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只作摆设,不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者参与课题研究的精力与时间不够,对课题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初始阶段等等。这些都将严重地影响到课题研究的按期按质完成,致使科研成果质量下降,课题研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水平已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控制的对象
ISO9000/2000认为过程控制就是对过程进行策划,并对整个过程实施控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运行。其指导思想是: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过程控制来确保过程的结果符合规定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过程一般都包括:课题立项前的管理、课题实施阶段的管理和课题结题后的管理[1]等环节,因此,对科研课题实施的全过程控制主要就是对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阶段、科研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文件资料归档等全过程要素进行必要的控制,确保科研课题质量符合预期效果。
二、教育科研课题全过程控制的内容及措施
1.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控制
课题申报立项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开始步骤。控制内容主要有:课题选题立项控制、课题设计论证控制两个方面。
(1)课题选题立项控制。教育科研课题选题是课题申报的第一步,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题的主攻方向、目标和内容,对科研课题研究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控制重点为:课题选题的针对性、创新性、独特性、前瞻性。对此,学院科研处每年都会根据各项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时间提前着手组织申报准备工作,确保课题申报质量,增加课题的立项率。具体措施有:积极主动与上级立项单位加强联系,及时了解课题申报信息、课题选题信息、近期的热点题目信息等信息;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公示、电话通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聘请国家、省部级著名职教专家来院进行科研课题申报知识和填报技巧讲座;用科研经费购买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专业书籍,配发给每个系部组织学习,使申报者对科研课题申报所需要求、内容、审批程序有所较详细的了解,确保课题选题的针对性、创新性、独特性、前瞻性。
(2)课题设计论证控制。课题设计论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专家评审课题时最为关注的重点。控制重点是:课题论证设计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可行性、特色性和创新性;立项依据的客观充分;目标表述的准确、具体、简明;研究内容的切题、具体、完整,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方法是否科学、路线是否合理、先进可行,措施是否具体明确,组成人员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完成条件是否实事求是;预期结果是否明确等。学院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评审审查机制,确保申报课题的高起点。所有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必须先通过本系部专业教师的初审,再由科研处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会议评审论证,用投票表决的方式评出主题鲜明、优势突出、逻辑严紧、思路清晰、论述流畅的高质量优秀课题推荐申报。
2.教育科研课题实施阶段控制
课题实施阶段是指课题立项后到课题完成鉴定的全过程,是整个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控制内容主要有:开题论证控制、中期实施阶段检查控制、课题结题鉴定控制、课题经费控制四个方面。
(1)课题开题论证控制。课题开题论证是课题申报立项后对课题研究的再认识,再深化过程,它是课题研究的前提,是顺利完成研究任务的基本保障,是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需要。控制重点:课题名称主题确切、特色鲜明;研究综述全面客观;课题研究界定准确;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定位具体;课题研究内容突出主题和紧扣研究目标;课题研究方法有针对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措施可操作。学院科研处对教育科研课题开题论证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即科研课题开题论证首先应在课题组范围内进行,让课题组全体成员全面了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具体做法;然后再聘请有关专家、权威开题论证,对课题研究方案提出进一步全面的系统的研讨与审议,就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修改意见和建设,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然后要求课题组根据专家组的修改建设,认真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按修改后的论证方案组织实施,以此提高课题整体研究层次。
(2)课题中期实施阶段检查控制。课题中期检查是课题研究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检查方法原则上是按《课题开题论证书》所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等逐条进行检查考核。控制重点是:课题研究是否偏离研究方案目标;课题研究是否按计划的内容与进度进行;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是否完整齐全等。对此,学院制定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课题中期实施阶段各因素加以控制,确保课题有计划、有步骤、按质按量地进行。如学院科研处从课题立项开始,就安排有专人联系对接课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跟踪、督促,并于每年9月份定期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对立项科研课题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对提前或按进度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未按进度完成的课题则进行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调整实际操作与计划的偏差,对于无故不能按期完成或进度缓慢者给予警告批评,直至终止课题研究,撤消课题经费,且课题主持人两年内不得再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以此来保持课题成果的高质量。
(3)课题结题鉴定控制。课题结题验收是课题研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的总结和评价。控制的重点:课题研究内容、最终成果是否按原计划完成;课题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课题研究的依据、思路、操作、方法是否科学。学院出台了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对成果质量进行控制,如科研课题完成后,课题主持人要及时向科研处提出结题申请,并提供结题鉴定所需的有关材料及社会影响和效果的证明材料,在完成系部初审的基础上,科研处会同有关专家对照其开题论证书的要求进行课题完成情况评审,给出书面结论。对评审合格的课题,学院根据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有关规定给予结题奖,同时作为课题资料公开发表的论文、获奖的课题成果等,还根据不同级别另行给予奖励,确保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率和优秀率。
3.课题文件资料归档控制
科研课题文件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学院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和鉴定验收的重要依据,课题文件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是科研课题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学院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控制重点是: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学院制定有科研档案管理办法,确保课题文件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如把科研课题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研管理工作的程序中,列入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并针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同阶段的工作特性,明确归档范围、工作目标及具体要求,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完整地收集、积累、整理、预立卷。管理办法中规定:教育科研课题归档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负责日常科研文件的收集,科研处负责督促、指导科技人员作好文件材料的积累工作;科研档案归档的重点是我院承担的教育科研课题各个阶段形成的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特别是教育科学研究阶段形成的作为研究结果依据的原始材料。如:课题申请报告(书)及批件,任务书、合同书及开题论证书,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总结,科研成果申请材料及证书,专利申请材料及证书,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编写出版的专著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材料等;科研档案实行教育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四同步”管理。即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教研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成果与验收、鉴定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研成果与学院档案管理部门出具教育科研课题归档情况的证明材料同步等。
三、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的成效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起对所有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管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率、结题率、优秀率稳步提高,学院科研工作显现出勃勃生机。至2011年8月,学院共获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类立项课题29项,省市级以上论文奖44项,省市级以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2项;在核心期刊或国家级期刊上公开349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19篇);公开出版专著5部,课题研究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包括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阶段、科研课题成果鉴定、课题文件资料归档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课题完成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教育科研课题实施全过程控制,有利于对课题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有利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协调,为确保科研课题按预定的目标保质保量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提高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4
转变观念,重视科研
高职教育虽然同属高等教育范畴,但与普通高校分属不同教育类别。高职教育比别的类型的教育更应注重产学合作。鉴于此,地方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当地行业、企业合作,把高职教育办成企业眼中、心中的教育;主动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把产学研合作当成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以我院为例,从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创办以来,我院的科研活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找课题研究逐渐转向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立项课题,从教师自筹资金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开发研究,走出了一条高职搞科研的新路子。如今我们已与温州当地的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培养,开设“奥康班”“旧城班”“正泰班”等,拓展了办学道路,毕业生也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
不可否认,一些教师仍沿袭以往在中职的教学经验,想当然认为授课课时多,课时费就可多拿,而搞科研是业余的爱好。在学校没有出台一些好的鼓励科研政策之前,好多人是在静观等候、按兵不动。现实的问题也确实出现在高职教学课堂上。由于最近几年,高校扩招以及沿海地区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不断地增大,使得这些地区的高职教师授课任务相当繁重,有时根本无法顾及科研。即使有,也是停留在独自“单干”层面上,集体合作搞科研少之又少。我院在办学初期也遇到类似问题。经过五年的发展和提升,我们现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从办学初期的教师搞科研是自己的事到如今科研是教学中教师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的转变,可以看出学院对教师的科研有了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在2005年9月我院举办的迎校庆活动的同时,适时地推出全院教师科研成果展;在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成果评比活动中,我院在这次论文统计排序中并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十四名。以上成绩的取得与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对科研的重视和有力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至此,我院已把科研工作从过去的鼓励性、建议性的要求提升为量化的教学指标,并针对一些优秀的科研课题和教学论文给予物质奖励。
营造强烈的高职科研意识
一段时间以来,高职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专职科研人员极为匮乏。部分院校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而由教务处附属或连带管理,即使某些院校虽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但却无法得到有关学院领导应有的重视,最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部门作用而成为校内虚设机构。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一部分院级领导和教师在对待高职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有关。他们往往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高职院校是非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即可,没必要搞科研”,这一看法较为普遍。而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他们又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
事实上,科研工作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外高职合作交流的需要。与一般全国重点和普通高校处处弥漫着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学术气息相比,高职院校则不然,由于这些学校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少,学术氛围差,真正有兴趣、有能力搞科研的领导、教师不多。大多数教师由于没有科研压力,也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因此就不能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对发展高职院校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部分教师急功近利,为评职称而搞科研,一旦职称问题解决,科研工作也就宣告完毕。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不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因此部分教师虽有较强的科研欲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经验,但一旦接触到具体的科研项目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撰写开题、结题报告,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和写出高水平高层次的论文和报告,也不知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刊物发表自己的文章。科研经费紧张也是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又一突出瓶颈。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家底薄,科研经费渠道也不畅通,大量资金又都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上,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很少能获得科研经费支持,即使有也是少得可怜,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科研工作。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来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因此,很有必要在高职院校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
鉴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因此高职科研应以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为主,“面向社会实践第一线,注重解决生产实际中具体问题,注重在社会和企事业单位最需要的技术、工艺问题上找课题,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我院院长周锦成同志领衔主持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自动融合生成课件及检索技术研究》荣获温州市2005年第一期科技计划项目20万元资助,这在我院科研史上开创了先河。其余一些专业老师也分别成功地申请到了省厅级、市局级和院级等不同种类的科研项目十余项。
建立和健全高职科研体制
高职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应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一线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等等,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既要发挥校内外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以笔者本人科研经历为例,五年来,笔者笔耕不辍,已经在全国各类期刊和杂志上近50来篇。尤其于去年参加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第四届英语国际教学研讨会后,有幸受邀赴美参加了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第14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并成功主持了一场“外语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的专题研讨会,这不仅丰富了笔者教育科研的国际视野,同时对于提升我院在国内外院校的知名度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
制定科研管理文件
为使科研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制定《科研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方法》《科研经费使用办法》等校内有关教学文件。而且要做到落实,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使那些真正认真搞科研的教师获益。如我院出台的《温职院教科研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对于本院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按照《国内学术期刊定级标准》给予奖励。学院自出台这一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政策后,教师们踊跃撰写论文并且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积极性与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从1999年创办学院时的寥寥数篇教学论文到现在能够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不仅在数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在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从建院时的1位副教授(不含原中职的高讲)到现在全院已有97位高校系列的高级职称(截至2005年10月)。他们分布在全院各系部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长为各学科的院级学术带头人。
提供物质保障,加强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
篇5
一、突出特色,提高科研水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一所行业办学特色明显、优势学科突出的学校,在科研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科研项目的行业性。学校原来隶属于水利部,所以科研人员把科研目标定位在水利行业发展需求相关的方向上,以争取各级水利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从科研项目来源的渠道看,其纵向课题主要来源于水利部及其直属各部委,横向课题大多来源于水利行业的研究、设计、水利工程施工等有关的单位,科研项目立项具有明显行业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二是科研目标的实用性。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学校依靠科研促进和支撑学科的发展,依靠科研特色培育学科特色,其科学研究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的需要,来确立发展思路和方向,开展科研立项,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主线,而且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主要功能。
针对上述特点,学校准确制定了科研发展的目标以及切实可行的科研机制和奖励办法,多措并举,以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强化对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引导。学校在科研方面采取两级目标管理体制,二级学院针对各学年的目标,结合本单位专业学科特点,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
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形成了重视科研的风气。学校一方面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在二级教学科研单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加强了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加大了科研政策宣传力度。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科研领域,以研究基地、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为平台,以科研资金作保障,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并重点扶持了若干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且有特色、队伍稳定、优势互补、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带动了教师科研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了重视科研的良好风气。
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近年,学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的各种激励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国家级科研项目资金匹配、高层次科研奖项和高水平论文论著奖励等政策。学校积极改善和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吸纳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退休教师,利用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经验和优势,带领学校引进的大批年轻博士,并主动与的科研人员相结合,通过“内敛”和“外展”,合理组合全校的科技人才资源,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多领域的研究开发队伍,为科研人才搭建了工作“平台”,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进入学校。
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整合学校的科研资源。学校从优势科研方向的选择和重点扶持出发,对学校现有科研力量进行优化与重组,充分利用原有行业的基础和背景,加强优势和特色科研领域建设,重点提升了高层次项目的中标率;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和校企横向合作模式,构建具有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以此推动学校独具优势的科研强项的形成,进而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出发,力促特色科研形成“制高点”。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学校在立足现实,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内建科研团队,外扩科研渠道,充分发挥学校的水利行业特色,瞄准国家战略发展目标、重大科技专项和学科前沿问题,组建科研团队争取并承担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计划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研发过程,培育和产生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在水利行业上形成了特色科研的“制高点”。
从学科交叉、渗透出发,努力寻求科研发展新的“增长点”。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有效措施,以水利特色为依托,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综合优势,克服资源分散、缺乏有效配置的弱点,促进跨学科集成、多学科合作和新学科开创,推动跨校跨系统的联合、协作。在研究内容上,深入研究跨学科、跨分支学科、同一学科内部各个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与渗透;在研究方法上,既有递进式的交叉与渗透,又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空间方面进行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拓展,从而提升科研的层次,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培育新的科研特色。
二、认真挖掘成果源,精心培育和遴选优秀科研成果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学校提出了“项目培育、项目申报、项目监管、成果培育、成果申报”的五阶段分目标管理,每项目标均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其顺利实施。“十二五”期间获奖科技成果已达到4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获奖超过“十一五”期间总数的50%以上,在国家级科研奖励方面获得较大突破。其中获奖较为集中且特色突出的标志性的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工结构工程方向。学校在水工结构工程方面的研究始于建校初期,目前形成了研究方向稳定、研究成果突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主要开展水工建筑物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水工预应力混凝土设计建造新技术、水工高性能耐久性材料以及特种结构和大跨度复杂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所取得的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完成的“钢纤维混凝土特定结构计算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地质工程方向。地质工程作为学校建校初期设立的专业,主要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长期以来研究团队主要在边坡稳定分析及滑坡失稳定时预报、工程岩土体结构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开展较广泛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除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外,还承接了大量工程生产项目,主要参与完成的“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农业水土工程方向。学校围绕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用水问题,开展了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科学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技术体系研究;针对农业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及经济评价。近五年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项目、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水利部重点科技攻关、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南水北调重大工程项目等100余项。所完成的科研项目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向。经多年凝练,学校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形成了以河流模拟为主要特色的四个优势研究方向――河流模拟及工程应用、工程水力学、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河流环境及污染水力学等。该学科近三年发表SCI、EI收录的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获水利部科技进步奖和大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三、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的转移
科研工作是一项对外联系广泛且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作,学校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搭建外联科技研究平台作为一项主要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科研、设计、企业等单位交流,充分利用科研、设计及企业单位专业性、实践性、前沿性强的特点,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近年,学校先后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工结构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构建与科研、设计及企业单位的合作平台,使高校在参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横向科研课题,联合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转移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学校与企业以“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方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学校在合作中相继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南水北调大型水利渡槽施工成套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和水利部“948”推广项目、“重型起吊与搬运机械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应用”等课题。自2002年起,经过多专业联合,攻克了架桥机、动力平板运输车、风电吊机、大型渡槽施工装备的总体设计理论和动力传动与操纵控制等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研制了成套装备,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施工需求;首创了大型水利薄壁预制渡槽提、运、架施工的新工艺,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套预制渡槽架设施工装备,使我国在渡槽施工装备技术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大型水利渡槽施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12年度郑州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大型动臂吊柔性臂架系统和非柔性臂架系统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研制出世界首台轮胎式风力发电安装专用起重机;在重型成套桥梁施工装备设计制造方面研制出系列架桥机和大型搬运成套施工装备,使我国成为继德国、意大利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推动了国内重大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沪高铁、风电建设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产、学、研、用”合作,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能力,重型成套桥梁施工装备已累计完成销售收入30多亿元人民币,创汇700多万美元。风电吊机已先后推出4代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2150万元,净利润1340.4万元,税收800万元。水利渡槽施工装备已销售112台套,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59亿元,利润4628.26万元,税收1697.96万元。产品在京沪高铁、京津高铁、武广高铁、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沙河、双洎河和湍河渡槽工程)、江台滩涂风电场等国家重点工程上进行了推广应用,确保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打造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技术集成与推广体系。近年,学校城市水务研究院围绕再生水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城市人工湿地构建技术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推广应用,主要专利有:中小型淀粉厂废水的生化处理方法、污水灌溉土壤重金属污染大生物量非超富集生态修复方法、除氟装置及高氟水除氟系统、一种城镇污水处理复合生物蛭石模块系统、畜禽养殖场厌氧废液生态循环处理利用系统等。实用新型专利:浮滤一体化污染水深度处理装置、组合式城镇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一体化净水装置、生活污水无回流脱氮处理装置等。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师;应用技术;研发推广;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54-05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样也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四大职能,但因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所以“依托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立足点”[1]。正因如此,地处浙江沿海的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五”期间就提出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基地两大发展目标,并以提升教师科技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的市场化、产业化之路。
一、技术走向产业的具体路径
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让技术研发走向产业应用,既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教师技术研发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面对当前高职院校科技社会服务普遍存在的社会认可度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实验仪器设备缺乏等内外制约因素,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台州主导产业及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特点,积极探寻技术研发对接产业、转化成果服务产业、起草标准引领产业、搭建平台融入产业等科技社会服务的具体路径。
(一)技术研发对接产业
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科研以技术应用型研究、开发型研究为主体,以解决实践第一线的具体问题为目标。”[2]近年来,学校对接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在研究领域上,主要对接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服装机械等台州主导产业。在市场对象上,主要针对台州民营经济比重大(97%以上)、企业规模小的特点,着力面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在研发成果上,近五年来,该校获得专利授权12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1项,尤其是由该校教师主持完成的“ZJQ600/400低噪声气冷罗茨真空泵”、“SJQ-2-590高精度晶片大型多线切割机”2项技术成果,经以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确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也积极参与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承担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4项,学生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5项,部分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其中电子电气系张迪同学主持研发的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公寓智能限电电表”获浙江省高职高专“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同时获得专利授权并推广应用。
(二)成果转化服务产业
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高校技术研发的根本目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大部分成果处于沉淀或闲置状态,无法真正实现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3]。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解决企业转型发展中的大量现实问题,为企业技术改进与革新提供有力支撑。近三年来,学校承担横向科技服务项目283项,实际到账经费1574万元,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分别为44项和12项,专利转让数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转化率达33.375%(据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显示全国高校专利平均转化率为5%)。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师资处统计显示,该校2011年度转让专利数占全省所有高职院校总数的70.6%,2012年该比例据初步统计为84.85%(全省45所高职院校共转让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3项,该校为28项)[4]。该校真空技术研发中心张宝夫主任与企业合作研发的风洞模拟试验JZJQ3750-321真空抽气机组,研究成果取得了4项专利,并在四川省绵阳风洞基地应用效果良好,神州九号的返回舱即采用JZJQ3750-321机组先在地面进行了模拟试验。模具研究所李金国副所长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立项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形成了包括发明专利在内的5项专利成果,相关技术成功转让给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天 车灯有限公司等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起草标准引领产业
起草标准是企业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重要证明,也是高校教师在行业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学校张宝夫老师长期担任全国真空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真空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务,在真空技术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全国真空行业多项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并率团至美国旧金山首次代表中国真空行业向ISO/TC112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国际标准:“真空技术-真空泵性能测量标准方法——第3部分:罗茨真空泵”的制订工作。学校还与国内电工行业标准化的综合管理机构——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由电气自动化研发中心和浙江巨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共同起草“微电机换向器下刻机”和“微电机换向器精车机”2项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机械行业标准。
(四)搭建平台融入产业
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高校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研机构、技术孵化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为积极融入并引领台州海洋产业的未来发展,学校整合研发力量申报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并被列为台州市首批两个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之一(另一个设在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获100万元资助,该团队研究成果为10余项发明专利和一系列SCI收录的研究论文。针对台州机电制造业拥有巨大产能的现状,该校积极建设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并被列为台州市首批重点实验室。为更好地通过平台搭建吸纳高端研发力量服务于台州医药化工主导产业,以该校东港生物与化工学院为基础申报的生化制药院士工作站获台州市委组织部、台州市科协审批立项,目前正在院士及其团队的带领下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相关工作。该校还对接台州产业设立了15家科研机构(其中3家为市级),并大力推进组合式科研机构建设。针对台州民营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以及难以独自设立研发机构的现状,学校利用校企合作联系广泛的优势,吸收产业相近的多家中小型企业共同投入,在校内组建功能不同的多个实验室,并逐步形成组合式研发中心,目前已建有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生化制药等3家组合式研发中心,如图1所示,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此外,学校还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并在校内设立浙江工业大学台州技术孵化中心,服务于台州企业。
二、基于技术产业化的教师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举措
(一)制度先导:创新技术走向产业的机制
根据新制度主义的制度绩效理论,制度决定绩效并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有效率的组织是绩效增长的关键因素[5]。学校在2003年就将科研管理职能从教务处独立出来,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不断出台、完善、创新一系列的科研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提升教师科技服务水平、激励教师走向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很大一部分与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密切相关,内容涉及专利扶持、平台建设、项目管理、合作研发、技术转让、推广应用、量化考核、评奖评优等。如在全校出台、修订的18个科研管理文件中,与应用技术研发推广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促进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奖励管理办法》《专利扶持与奖励办法》《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研发机构管理办法》《教师专业实践锻炼管理暂行办法》《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与管理办法》《“和园讲坛”学术活动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评审与奖励办法》《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等。通过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的规范化运行与创新发展,积极倡导“成果主导、项目主抓、精品主攻”的科技服务理念,鼓励将应用技术成果申请为专利或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鼓励以项目为纽带校企联合开展技术革新与攻关,鼓励整合力量重点突破效益好、产业化比例高的技术服务项目。
(二)培育能力:奠定技术走向产业的基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骨干少,高层次人才少,高素质研究团队少,科研人员水平、能力和层次不高”[6]。这种现状严重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科技社会服务能力。学校通过选派教师到高校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或开展专业实践锻炼等主要形式,积极培育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开展科技社会服务应具备的专业研究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1.培育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学校每年选派15位左右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为了确保访学质量,学校既对访学教师给予激励,将访学经历及其业绩作为高校教师专业资格评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同时又给访学教师多出成果的压力,要求在访学期间及访学结束一年之内,每位访学教师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不少于2篇论文且主持1项不少于5万元到账经费的横向科技服务项目或1项厅级纵向科研项目,否则将全额扣除岗位津贴。此外,学校还长期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工程、专业带头人培育工程、教授培育工程等人才项目,推进教师整体专业研究水平明显提升。
2.培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实施访问工程师、专业实践锻炼、承接企业委托课题、到企业兼职等形式,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访问工程师、专业实践锻炼是学校培育青年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两条重要途径,前者要求接受访问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且访问时间通常为一学年,而后者在企业选取、实践时间等方面则更具有灵活性。作为普遍性的硬性要求,所有教师3年内必须累计有3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锻炼经历,申报晋升职称的教师必须有任现职以来累计6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而承担委托横向课题、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转让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科技服务活动,均可作为访问工程师和专业实践锻炼成果的重要形式。此外,学校还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兼职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强化服务:技术走向产业的助推器
学校通过完善机构、构筑平台、助推服务等方式强化教师对外科技活动的服务工作和服务效果。
1.完善机构
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产学合作办公室,成立产学合作委员会,并在科研处下设技术孵化中心,专人负责对外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成果转让等事宜。二级院系层面在学校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配备了二级院系的兼职产学合作负责人和专职产学研秘书各1人。
2.构筑平台
在2010年,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吸纳30家企业、13所学校、7个政府部门及行业部门,建立跨地域、跨行业的浙江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同时创设“台州产学研信息港”,这种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信息共享为纽带”的校企合作模式,凝聚各方智慧,并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积极构筑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学校技术成果产业化带来了新空间。此外,学校还先后与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台州分部、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借助外力构筑科研合作平台。
3.助推服务
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科技社会服务与技术走向产业。一方面,学校发起“学校干部与企业家交朋友”、“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暑期校企合作大调研”等活动,为教师走进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提供平台和助推力;另一方面,学校依托台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台州方圆专利事务所等技术性的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拓展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渠道。此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还以依托专业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市场分析、编制简化工作流程等方式提高服务效果,助推教师更好地开展科技社会服务。
(四)经费保障:技术走向产业的支撑力
很多高职院校因受主办方财政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办学经费并不宽裕,更难以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7]。学校为推进教师积极从事于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不仅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而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争取获得社会的研发经费支持。学校将专利申请与维护、横向科技服务项目、紧密型校企合作项目、科研量化考核与奖励、科技讲座与交流等纳入专项经费预算,拨出款项成立专项基金。以专利发展专项基金为例,每年拨款10万元,用于支付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的申请费、费、年费、登记费等,奖励优秀发明设计人。学校还积极寻求合作企业在科研设备及研发经费上的支持,通过企业捐赠设备、资助经费和学校提供场地、派遣人员的形式,校企双方共建研究所或研发中心。近年来,除上文提到的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生化制药等3家组合式研发中心之外,学校通过这种方式与汇宝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缝制设备研究所、与杭州通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研发中心、与台州凌霄泵业有限公司共建凌霄机电研究所,并由此获得企业的科研设备及研发经费上的有力支持。此外,学校还与两家年产值在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设立了标力建筑工程学院、东港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由企业每年出资数十万至百万元作为相关二级学院的办学经费,其中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助教师开展与企业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在科技产业化具体路径及其推进措施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高职院校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实现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还应做大量的细致性、开创性工作,如高职教师如何面向区域性的中小微企业寻找技术开发项目,如何组建应用技术的教师研发推广团队,如何形成自身相对固定的优势技术研发领域等。
参考文献:
[1]陈安生,张丽君,唐小萍.发挥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功能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5):53-55,95.
[2]顾健.高职科技管理推进技术服务的三个主动[J].科技管理研究,2009(9):221-222.
[3]郭强,夏向阳,赵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151-153.
[4]唐丽华,刘洁,王方,等.浙江省高校科研师资学科2011年度报告[Z].杭州: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师资处,2012:115-121.
[5]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崔昌玺.试论我国高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32):12-13,16.
[7]仲耀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27-29.
Path Analysis and Promoting Measur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scussion on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Ability
YANG Lin-sheng
(Taizhou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izhou Zhejiang 318000, China)
篇7
1、04年对口高职考试成绩下降,与师生结构有关,但也与教学、教研管理有关。
2、与行业、市场的联系不够,专业设置、课程计划与行业与我校的师资、设备有一定距离。
3、四个校式区仍分散办学,A、B、D区教学设备设施紧张。A区的基本建设还没完成。
三、20__年秋期我校教学工作任务和目标
在教学目标管理方面:围绕学分制的实施,不断充实和完善我校制定的《教学成果奖励方案》,坚持双重培养目标,并树立“永争第一,并不断超越”的质量意识。在完成双重培养目标方面:把握好学生成才目标的定位时机,加强学校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管理,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分流管理,严格分流管理程序。做好对口高职班的管理,实现对口高考总人数再创新高;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加强技能强化班的教学管理,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检查工作,从而保证我校双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办法,使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结合。
1、不断完善我校制定的《教学成果奖励方案》,由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向奖惩办法完善。
2、继续完善对专业部的考核评估体系,形成激励机制。
3、专业部加强完善本专业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案。
4、改进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检测
5、组织好07届新生入学考试及评价工作。
6、建立完善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即时评价、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真正体现“人本”思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
(二)全面实施学分制
工作重点:努力构建适宜学生个性化成才教育的学分制管理新模式,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学分制课程体系、课程计划、评价模式、学籍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的制定、实施、管理及总结,进一步规范教学的各环节。具体安排如下:1、7月中旬组织中干正职学习并讨论我校“开放式、复合型、管理”学分制原则意见
2、8月24号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我校“开放式、复合型、管理”学分制原则意见。
3、8月25日----26日深入专业部,指导协助专业部教师完成对学分制相关表格的填写学习。
4、建立全校学生的电子档案,并制定学分制学籍档案的管理办法,专业部配合教学处做好学生学籍管理的基础性信息的收集及录入工作。
5、做好题库建设,十五周完成文化学科纸制试题的录入工作,专业部建立专业课题库,真正实现教考分离。
6、关注实施过程,不断总结、改进。
(三)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强化对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1、常规计划的管理:
(1)各届的专业学分制实施性课程计划的管理:由专业部制定,各专业部要面向市场、研究行业,了解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各专业部实施性课程计划,并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的滚动修改。
(2)各课程标准的管理:在学期授课前,文化课课程标准由教学处、教科室下发到教研员,教研员组织学习;专业课课程标准,特别是专业实训大纲由专业部通过专业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对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的,要组织教师进行编写。(3)教师学期授课计划:在放假前,由专业部提出聘任方案,经校长办公会通过,专业部在教学处统一协调下,编制下期课程表,经教学校长审核后,专业部填写任务书,下发到教师手中,要求在8月28日前将课表发到老师手中。
(4)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专业部、教研组要组织教师钻研教材、教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前,教师根据教材、课程标准、学生学情分析,选择适当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2、教学常规管理:
继续采取专业部之间交叉进行交流、学习、检查的形式,加大督、 导查、助的力度。(教学主任将与教学处、教科室、教育处一道深入各专业部教学现场,共同研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坚持专业部教学工作巡查制度,有值周安排,巡查应涵盖教学的全过程,要落到实处,出现问题及时处理,记录完整。
加强各教学班级早、晚自习的管理,提高早、晚自习的辅导质量,提倡各教学班级同学都上早、晚自习。
上课预备铃响后,教师应立即到教室准备上课,到实训室上课的教师要提前5-10分钟到达,并注意组织学生进入实训室上课。教师上课不要随意拖堂。打铃放学后不应再留学生在课室(特殊情况的除外)。
教学处、教科室、教育处、专业部主任、教研员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重视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常规管理,全面了解各科教师教学情况,掌握好指导和调控教学的主动权;继续实行教师开门上课、随堂听课制度,教师之间彼此听课,相互促进。要求以上同志听课节数达到30节/期,期末交教学处汇总后交办公室存档。(校级教研员特别关注非自已所在专业部教师的教学工作。)教龄三年以上教师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0节,三年以下的不少于20节。期末交专业部存档备查。
做好各类考试的组织工作。作好考试成绩的登记、汇总及分析工作。
收集教学常规文件,建立起专业部教学管理文件,协助人事处做好教师业务档案的收集工作。
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与鉴定工作,有《专业部学生技能培养办法》,有专业实训大纲,加强技能强化班的管理,教学处、专业部要指定专人负责。加强职业相关证书的取证工作,推动学生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高,适应职业岗位和社会竞争的需要。
各处室、各专业部协助招就处做好新生的入学工作。
3、教学过程管理
(1)专业部、教研组要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教学工作的环节要求,对教学工作环节及课堂教学环节有清楚的认识,特别要明确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的理念,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学习及水平的提高。
(2)进一步贯彻《课堂教学常规》教学文件,加强教学方法的设计,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放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和作业、实践环节的考核,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同头教师要学进度、能力要求和评价标准。
(3)实行学分制后一般不采用留级制度,对具有学籍,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包括实习和毕业设计),经考试合格或取得规定的学分,思想品德考核合格的学生准予毕业。由学校颁发四川省教委统一印制并加盖学校钢印和印章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对于毕业时经重修仍有不及格科目者,发给肄业证书。离校后,在两年之内,经重修成绩全部合格,可换发毕业证书,毕业时间自换发之日起计算。对非毕业年级,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进行“结业”预警,督促其努力学习,尽快达到合格标准。
(4)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正当要求,开展灵活的学生评教工作。
(5)建立校内“培优”、“帮困”结对制度,每位教师至少确定4位(“培优”、“帮困”各2名)学生作为结对对象,从学习方法、习惯上进行辅导,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6)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教研组为单位,制定各学科课件制作计划,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有机的课件库。
(7)组织以“创新”为主题,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说课”比赛或“优质课比赛”,以专业部组队,比赛办法由教学处、教科室在第六周前公布。(分别派语文、数学、外语、德育、体育各一名,专业课教师两名:一名上专业理论课,一名上专业实作课。)组织好财经专业教师作为四川省代表参加全国的“企业财务会计”的说课比赛的选拔与参赛工作。
(8)组织好各种专业技能比赛、鉴定工作。
(9)重视信息反馈:毕业学生追踪调查,学生评教,行业用工情况等。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
1、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
配合我校的人文德育学分的实施,以及打造商职校新形象工程,规范全体教职员着装、言行,树立商职校教师形象,教师作为公众人物,在社会、家长、学生面前应自觉地约束自已的言行举止。
2、做好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各专业部要组织好新教师的培养工作,确定好新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的“师傅”,要组织签定好师徒协议,使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3、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鼓励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制作和使用课件,积极推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在效果上加以提高。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加强教师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的学习,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4、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校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的作用,使骨干教师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有计划地培养本学科青年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尽快成为学校建设的骨干力量。学校将为更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发挥才能搭 建舞台,为更多的教师成为市级、省级骨干教师创造条件。5、通过科教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在面对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参次不齐,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差异悬殊的现实情况下,怎样进一步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的课题。全体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从课程设置、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学评价、加强互动教学的方法和效果研究的角度,以及从学生学习方法的角度、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角度、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原因等方面,去探索和实践如何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等多视角开展研究。要通过结合实际工作的研究,把科教研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突出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强占优质就业岗位、强占对口升学本科名额创造条件,为“就业有路,升学有望”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6、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制定师培计划,抓“名师”工程,省、市级骨干教师工程,培养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专业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促进校本培训体系的构建,建立学习型学校。
(五)做好专业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档次,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重视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双证,加强对外培训鉴定工作,为地方服务。
各专业部要关注本专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中,学科内容的调整、知识更新情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完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学分制实施方案,使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以全面素质为基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1、加强建设有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业部应建有相应的与行业联系的机制。切实把好市场调查关、社会需求关,根据市场需求、学生需求,以及专业建设标准,科学的进行专业建设,加强骨干示范专业建设工作。为立足专业的长远发展,进一步规范各专业的专业名称和专业的内涵。加强专业与行业的联系,加强专业设置、专业论证。争取《机械加工技术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创建为省级重点专业一次性成功,进一步建设好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着重社会实践,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加强零适应教学。加强校内设备设施添制规划与建设:做好需添制机房,需筹建学校电视演播厅,需筹建多媒体电教室以及A区校园网建设、电视网建设的规划。对已签定的数控设备进行安置、调试,加强数控实训室的筹建,落实服装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建化专业实验室建设工作。
加强学校“两中心,一标准”的建设工作:建成为宜宾市劳动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建成为宜宾市中等职校实习实作中心,其中数控实习实作中心500m2,旅游实习实作中心中心300m2,,建成为标准化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3、各专业部应加强与行业联系,积极探索“订单”培训,积极开展对外培训鉴定,加强短培工作。
(六)本期将加大教育科研推广的力度,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形成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将教育科研工作业绩作为评职晋级、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2、加强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要加强管理、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确保教育科研的质量。科研成果要认真进行总结和表彰,以此推动今后的工作。3、教科室要重点抓好立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及结题的辅导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4、引导教师撰写论文和反映学校改革文章,充分利用教科室所办刊物《宜宾中等职业教育》和校园网为学校教师提供阵地和舞台,宣传学校,宣传推广我校科研成果。继续做好向上级刊物、参加各级论文评比的论文推荐工作。
(七)本期将做好现代技术在我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为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本期将筹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具体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各项工作。
建立以资源为中心的校园网建设,做好五年期规划。建议专业部可自主建立网页,信息中心将提供最大帮助。
(八)加强教务、实验室、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加强专业教室的建设工作。
1、完善各类实验实训管理。
①建立健全各种实习制度,印制实习表格,建立实训档案,完成实训管理工作。
②根据专业部工作需要,对学期将加强各种模拟实验室、专业教室、多媒体电教室的管理工作,管理员与任课教师要紧密配合,做好设备的保养、维修,提高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满足教学的需要。
③对急需的教学设备、设施,要做到及时认真的考查论证,对已购置计划、合同要一一落实。2、教材、备课本的发放。
组织好教师教材、教参的订购工作,并及时发到教师手中。同时要拟定全校各班《学生领取课本、作业本的清单》,及时组织学生课本及作业本,并按班分类准备好,为开学作好充分准备。
3、认真做好日常教务的档案资料收集登记,加强日常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教学情况的检查,做好日常课程安排,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篇8
论文摘要:“生利”主义理论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师教育理论,它对开展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教师的现状与问题,依据“生利”原理提出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及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等加强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透视
(一)教师来源不稳定
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自培”、“退休”和“借聘”,其中离退休和兼职教师占绝大多数。在北京几所被调查的民办高校中,离退休教师几乎占到70%以上,兼职教师占近30%;西安、天津的民办高校中,离退休、兼职教师队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据资料显示,在东北,离退休和兼职代课人员占民办高校教师总数的90%以上。
由此可见,民办高校目前几乎没有自己专职的教师队伍。民办高校从各公办高校中“借”或“挖”来的这些教师,并没有制度保障或合同约束,一旦其在本职岗位上工作量加大,或民办学校认为该教师不适合本校教学,他们之间就会很快解除临时雇佣关系,新一轮的“借”或“挖”又重新开始。这种频繁的教师更换,难以在民办高校中形成强有力的约束竞争机制,使学校无法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长远目标的教师队伍,导致教育教学规划缺乏连续性。同样,由于教师来源的不稳定性,民办高校中的学术氛围难以形成,教学研究薄弱,对教学规律的探讨深度不够,更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民办高校的这种“重使用,不重视培养”的做法,极易导致人心不稳,使学校的凝聚力降低。师资队伍不稳定的深层根源,在于民办高校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的办学动机。选择成本较低的教师是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一种经营策略,因为“自培”新教师,需要培养、进修费用及“四金”(养老金、公积金、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金),还要承担教师“跳槽”的风险成本,而退休教师、兼职教师教学成本最低,也无须付出上岗培训、社会保障等费用。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民办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结构突出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学历结构上。年龄结构是指同一时期各个年龄阶段教师的组合比例。理想的年龄结构是老中青齐全: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根底深,责任心强;中年教师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知识扎实,既懂理论又能指导动手,承前启后;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富有活力,能与学生打成一片。
这里根据人才的正态分布曲线提供一个参考比例:35岁以下者在25%左右,36-50岁者在50%左右,51岁以上者在25%左右。但在民办学校,师资队伍“两极化”趋势明显,即或“老”或“小”,要么是离退休人员,要么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以中华研修大学师资结构为例,该校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已超过了65岁,以至于有人感叹说:“民办教育,夕阳事业。”学科结构是指按学校发展和教学要求对各学科师资梯队的配置情况,它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普遍失调。
(三)教师管理体制不健全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外体制还未健全。从外部体制来看,存在一系列对民办高校教师不合理的制度规定。一些民办高校的主管机构,对民办高校教师在晋级、评优、职称评定以及进修等工作上,存在着厚公办、薄民办的现象。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在评职称、评奖时基本上没有名额。特别是在教师编制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民办高校几乎没有自己的编制,其教师编制不是挂靠在公办学校,就是挂靠在教育行政部门和人才交流中心。挂靠在公办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只是少数,挂靠在交流中心的是多数,这势必会使前来应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心生“下岗人员”的担心。民办高校由于没有教师编制,从社会上招聘的教师又无处挂靠,大多数学校只能靠借用公办学校的教师维持。同时,不少民办教育的主管部门和办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社会大环境还不够宽松。如福建省的主管部门,有-扶持民办事业,可一旦涉及土地、税收、资金等问题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此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主观原因也使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事实上,不少学校X-,j-教师进行组织管理的观念意识淡薄,行之有效的措施更是不多。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进修与培训、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活动、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完善制度。
(四)忽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
民办高校中流动教师较多,相对固定的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大多在民办高校期间没有做“主人”的观念,而是把在民办高校授课看作一种副业,教学上往往应付了事,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更谈不上投入了。民办高校也不太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职业精神的倡导与培养,使少数年轻专职教师的责任心、荣誉感不强,在缺乏榜样的感召力和目标激励之下,“以校为家”的观念难以确立,爱岗敬业的精神难以培养,这最终造成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日益缺乏,年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校发展的动力支持。
二、以“生利”为出发点.加强我国民办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职业教育的“生利”主义理论和相应的师资标准及培育途径。在他看来,“生利”即创造物质财富,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各行各业的“生利”人物。与之相应的是,“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生利”之人的特点是具有生利的经验、学识、教授法,换言之,理想的教师标准应具有专业实践知识、专业理论与经验及传授方法。
民办高校来说,“生利”思想对其专业设置、培养专职教师、稳定教师队伍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与普通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定位在于大众教育,重点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核心在于为国家培养在一线工作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在这一前提指导下,民办高校应重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师资力量的配置。具体来说,我国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途径为:
(一)根据学校发展性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它在近期不能与一流大学攀比,不能盲目追求办学层次,不能太偏重于教师的高学历、搞科研项目,而应贴近社会职业需求,注重突出专业重点,树立拳头专业,培养教学学术骨干和教学专家型名师,这也是“生利”理论中提出的师资标准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就是培养专职教师队伍。民办高校应从体制上保证专职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职前养成体系与职后培训体系。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和本校的留校生,他们有粗浅的“生利”知识,但还谈不上“生利”经验和“教授法”,学校应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训练,同时建立健全师资资格证书制度。民办高校可以考虑组建专业委员会,定期对民办高校的任教资格、专业水平进行考核、认定,以保证师资质量。同时,学校更不能忽视对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建立多样化的在职进修体系,比如开展研究生水平的在职进修,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生活体验型进修,选拔年轻教师到有关高校进行业务培训等,形成民办高校骨干教师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以中老年教授为指导、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拳头专业教学为主打、相应学科建设为支撑的格局。
(二)实现民办与公办高校间人力资源共享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兼职多、流动性强等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公办、民办学校的关系尚未理顺,难以形成两种教育体制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阻碍了教师在公办、民办学校之问的合理流动,造成一方面部分公办高校人员超编,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紧缺和流动性大的局面。对此,要打破民办与公办学校师资流动的壁垒,疏通民办、公办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渠道,建立更加自由、开放、合理的师资市场。
开放的师资市场可以使教师个人减少盲目择校,学校减少盲目择人,教师能够对民办学校有更多的了解和比较,而民办学校有更大的余地来选择年轻、对口、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合理的师资市场不仅可以为民办高校提供专门的场所和机会来招聘正式教师,还可以保持民办高校中兼职教师的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使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在流动中达到动态平衡。为此,必须尽快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对各类教师实行人才“制度”,积极促进教师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合理流动,实现高校间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激励教师的民办事业精神
教师是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民主意识较强,重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的实现。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人”的情结在逐步消退,但教师们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依然很强。民办学校“求贤若渴”的热望,为教师能力的自由发挥和个性的展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但同时民办高校也不应忽视教师引进后的人本管理、精神激励与师德培养。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用制度来引导,用纪律来教育,更需要用目标来激励。因此,学校要从以“事”为本的行政约束向以人为本的自我约束转变。
管理者应该发扬民主,多与教师沟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及时对教师的成绩作出肯定,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教师对民办事业产生责任感和荣誉感,消除雇佣观,树立主人意识,将学校的兴衰荣辱与个人发展直接联系起来。比如西安高新科技学院,出台了一系列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制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引进50名博士和100名硕士的优惠政策,以及吸引全国重点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来校工作的优惠政策;制定了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教师职务评聘制度、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上岗前培训制度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活动。这一系列措施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实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实行了体制改革,每个教师可人股投资,或者把个人业绩转化为投资股做为奖励,或者把在校校龄转化为投资股,凡持股者都可以领发效益工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高校国防教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