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奖励机制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奖励机制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奖励机制办法

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乡、街道办事处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积极性,提高我区城市管理依法行政能力,营造洁净、有序、优美的城市环境。

二、组织机构

成立楼区市容和环境卫生考评工作领导小组

三、考评对象

楼区各乡、街道办事处城管中队(城管站)、环卫站、爱卫站。

四、考评内容

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省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各乡、街道办事处的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等城市管理工作进行考评。

五、考评范围

全区范围内(除市级管理范围外)16个乡、街道办事处所辖主次街道、小街小巷、社区、城乡结合部等。

六、考评方式

实行定期考评和暗访考评相结合,定期考评占40%,暗访考评占60%,考评得分按百分制计算。年度得分为全年度12个月总分的平均分。

(一)定期考评。由区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各被考核单位,并适时邀请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参与,每月进行1次定期考评。定期考评实行16个乡、街道办事处全覆盖,考评路段随机抽取。

(二)暗访考评。由区考评工作领导小组每周组织1次暗访。暗访不定时间、不定路段,主要针对市级考评和区级考评中出现的问题及整改通知落实情况进行考评。

(三)督办反馈。每次检查后,由区城管局以书面通知、电子邮件、QQ群、电话、传真等形式通知各被考评单位。各被考评单位在收到考评整改通知后一至两个工作日内,将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至区城管局。对未及时反馈和整改到位的单位每次扣当月总分1分。

对领导交办、新闻媒体曝光、市民投诉的问题,区城管局通知相关责任单位到现场处理,未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到位的每次扣被考评单位当月总分1分。受市级新闻媒体表扬的单位每次加当月总分2分,受到批评的单位每次扣当月总分2分。

(四)资料存档。考评人员对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现场进行摄像拍照取证,并在考核表上注明时间、地点及扣分事由。考核资料由区城管局存档。

(五)市、区考评对接。每月市城管局对我区的考核结果,我区将纳入全区月考评内容。即市城管局对任一乡(街道办事处)加(扣)分,我区将对该乡(街道办事处)双倍加(扣)分。

七、考评结果运用

各乡、街道办事处按年度缴纳责任保证金3万元,区直相关职能部门缴纳责任保证金2万元,设立区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奖励基金。区政府每年从区财政安排资金50万元,结合区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奖励基金,对优胜单位进行奖励。

对每月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综合考核第一、二、三名的乡、街道办事处分别奖励2万元、1.5万元和1万元。对全年度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二、三名的乡、街道办事处分别奖励3万元、2.5万元和2万元。

区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奖励基金由区城管局、区环卫局结合全年度各乡、街道办事处工作实际情况和全年12个月综合排名进行适当调控,直接发放到各乡、街道办事处城管中队(城管站)、环卫站、爱卫站。

考评结果每月在全区进行一次通报。对连续两个月排名倒数第一的乡、街道办事处相关责任人要进行诫勉谈话。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建立健全管理网络,明确相应考评机构,制定完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机制

(二)创新管理机制。各被考核单位要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城市管理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楼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

篇2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创建“三优”文明城市步伐,全面落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市实行门前四包责任制规定》,大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门前四包工作监督考核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标准、奖惩分明,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对各区政府、街道办事处、临街单位和个体业户关于门前四包工作进行的监督考核,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本办法由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城管办)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考核内容

第五条门前四包工作考核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资金投入和管理效果4方面内容。

(一)组织领导。门前四包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指导、监督检查、考核评比及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

(二)制度建设。建立门前四包工作日常管理、检查考核管理制度和长效管理机制等情况。

(三)资金投入。建立门前四包工作专项管理资金情况和资金投入使用情况。

(四)管理效果。门前四包工作签状率和达标率,门前容貌、卫生、绿化和亮化达标等情况。

第三章考核方式

第六条对门前四包责任制落实情况实行市、区、街三级考核。

(一)市城管办和市园林、道桥、环卫、执法等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检查考核各区门前四包责任制组织实施情况;

(二)各区城管办负责检查考核本区各街道办事处门前四包责任制日常管理情况;

(三)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检查监督本辖区内临街单位和个体业户门前四包签状达标情况。

第七条街道办事处(重点地区管理处)对辖区内门前四包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每天日常巡查,每周不定期抽查,按月进行评比排名。每季度将排名前10名和后5名的临街单位和个体业户名单上报区城管办。

第八条各区城管办组织区城管和园林等行业管理部门及城管行政执法局,对本区各街道办事处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每月考核一次,按季评比。同时,每季对各街道办事处上报的临街单位和个体业户名单进行核查排名,其中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和香坊区要将本区前20名和后5名名单,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将本区前15名和后3名名单,分别上报市城管办。

第九条市城管办组织市园林、道桥、环卫、执法等行业管理部门对各区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情况每月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纳入市城市管理目标考评成绩。

第十条市城管办会同市文明办、市监察局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各区门前四包工作进行抽查,抽查结果纳入市城市管理目标考评成绩。

第十一条新闻媒体曝光的门前四包问题和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受理的群众举报案件,经核实后,按相关规定扣分,并纳入市城市管理目标考评成绩。

第十二条市城管办根据《市城市管理目标考评办法》,按季考核、半年评比、年终总评。于年末会同市文明办等部门对各区进行排名,对上报的临街单位和个体业户进行核查评比,将考核结果在媒体上公示、组织评议,最终确定评比名次。

第四章奖惩办法

第十三条市、区城管部门将门前四包纳入市、区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当中,定期考核打分,并对各区、各街道办事处门前四包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第十四条市、区政府每年对成绩显著、排名靠前的城区和街道办事处分别给予表彰奖励。其中,市政府关于门前四包专项奖励资金从城市管理“以奖”资金中统筹安排;区政府要设立门前四包专项奖励资金。

第十五条根据年度排名,全市每年授予前30名临街单位和个体业户“门前四包优秀”标识牌,并予以奖励。对后10名的,悬挂“门前四包不合格”标识牌,并在媒体上进行曝光。

第十六条对门前四包责任制落实不力的区、街道办事处取消年度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的评比资格,取消责任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分管领导年度评优选先资格。

篇3

邓季芳(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一要进一步强化新闻立台意识,增强广播核心竞争力,树立栏目至上、栏目优先的观念。二要不断加大新闻宣传改革创新的力度,探索和遵循科学的规律来谋划新闻宣传和节目栏目的宣传,探索广播节目生产、播出、营销的规律。三要进一步加大对节目生产的投入,加大广播电视优秀人才队伍的培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变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四要加大奖励力度,设立宣传创新创优基金,以项目申报预拨的形式下拨资金。对好的节目栏目活动,要提前加大奖励力度。

熊丽萍(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总监):建议完善激励机制。近年来,台里虽然建立了部分激励机制,但因机制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没有起到激励作用。现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的新闻节目存在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各大板块内容定位不准;二是子栏目设置档期冗杂;三是部分子栏目名称模糊、老套;四是子栏目定位交叉;五是节目样态、主持、播报方式同质化。存在的原因:一是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不强;二是写作方式老套;三是时效性不强。改进办法:《江广早班车》着力彰显大视野和强时效特征;《正午阳光》的《正午播报》要求做到上午发生的新闻中午发,重点编发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类、社会类、民生类新闻,同时滚动播报气象服务信息;《新闻110》确立“第一时间,我在现场”的定位;《政风行风热线》着力打造“百姓说话的窗口,政府理政的平台”;《全省新闻联播》着力打造本土化权威快捷的资讯品牌。风格上早间板块确立节奏明快、鲜活灵动的说报风格,午间板块确立大方得体、语调亲和的现场风格,晚间板块确立稳重大气、播报规范的专业风格。

罗春瑜(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率副总监):新闻频率的新闻栏目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可听性不够强,二是影响力不够大。存在的原因:一是时效性不强;二是在内容上缺少新东西、新角度,缺少深度报道,吸引不了听众;三是对焦点、热点事件观点表达不多,在大事、热点面前失语;四是动态性的东西少了,经验性的东西多了。改进方法:一要加强学习,加强教育培训;二要加强节目的宣传策划,要立意深、角度新,才能让受众关注;三要加强制度管理,建立和完善节目质量考评制度,建立激励制度,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性。

吴立芳(江西人民广播电台都市广播总监):节目评价要有一定的标准,这样可起到导向的作用。要用专业的眼光和思考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把握批评和鼓励的尺度。节目评奖分项不应太过于专业化。

周海平(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信息交通频率副总监):广播各频率的共性问题:一是评奖评先对象应针对所有在岗人员,不要有在编不在编的限制;二是节目评价的标准要规范,要有个尺度;三是节目收听率取样的问题,现在是汽车时代,汽车拯救了广播,但在收听率取样中忽略了向汽车听众调查收听广播的情况。为了方便,有的调查公司直接在大学里抽查取样,影响了收听率统计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率的问题是《路况新闻》信息琐碎,就信息说信息;《整点新闻》时效性差,缺乏个性。整改办法:《整点新闻》要树立大交通概念,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把握这类题材的特点,增强节目的时代感;加强对新闻的二次加工。《路况新闻》要提高路况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编播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编播水平。

周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新闻宣传要重视评论,重视直播,要追踪研究当今新闻宣传趋势、方向;对机制问题重视、探索不够。

许运交(江西电视台副台长):一要全面、系统、科学地来谋划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电事业具有多样性,要处理好主业和副业、产业和事业、重点和全局的关系,要分清各项工作的主次。二要用全国竞争的眼光来谋划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谋划新闻立台,不能把视野局限在省内。三要用市场和观众需求的眼光来谋划新闻立台,改变新闻节目总量不足的现状。四要坚持用传媒规律来谋划新闻立台,局台领导要抓好决策,要在抓价值导向上下工夫。建议一是要依据媒体的发展情况设置广播电视奖项和增加奖励力度,建议提高评奖申报数量,加大评奖奖励力度;二是上中央台外宣的问题,建议设立省、局、台三级奖励制度;三是人力资源管理上严重滞后,不能以身份管理代替岗位管理,要抓配套、抓统筹,要与时俱进。

王志奇(江西电视台台长助理兼新闻部主任):要多搞业务讲座,多公布记者获奖情况,从大的环境来倡导业务研讨,在全局营造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促进青年记者新闻业务上的不断提高、进步。

朱育松(江西电视台台长助理兼都市频道总监):管理层和记者要提高自己的眼界,不能坐井观天,成为井底之蛙。节目评价不要拘泥于一事一议。各媒体要加大自我宣传推广力度。

陈小勇(江西省广播电视节目中心副主任):目前江西电视台公共频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主持人缺亮度、策划无深度、主题差高度、服务乏力度、监督少锐度、时效欠鲜度,导致频道存在“两率三低”问题。“两率”指自办节目收视率低于电视剧,长期徘徊不前;创收率低,无拳头和王牌栏目。“三低”指频道长期低速、低迷、低层次运转。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硬件不够的原因,又有软件不足的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又有自身努力不够没有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因素。从思想观念上看,领导者思维不敏捷,观念不够超前,创新改革的力度不强;从制度上看,被动、落后、乏力,缺乏吸引人才的条件,缺乏留住人才的环境,激励人才的机制不够;从队伍上看,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亟待提高。江西电视台公共频道拟采取的具体措施:一是学习观摩,闭关思过;二是重金打造主持人;三是有计划地搬迁至办公新址,改善办公环境;四是争取早日实现直播;五是完善节目监审制度,把“外脑”(专家、观众、中层干部、职工的节目评价)引入监审体系;六是引进新人,提高素质;七是申请国际贷款;八是强化培训,提高素质;九是开发新栏目;十是加强活动策划;十一是加快体制机制的建设。

篇4

近年来新媒体的崛起,又带来社会文化风尚、阅读习惯的改变,并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驱使报业的信息传播必须随之变化,这对报纸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绩效考评标准的优劣

对采编人员的评价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外部评价是读者对版面、稿件的评价,对编辑记者的考核,内部评价是报社内部如考评部门对版面、稿件和编辑记者的评价和考核。由于外部评价成本高、时间长、操作难度大,目前报社主要采取内部评价标准来考核采编人员。

由于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历史原因,过去大多数媒体沿用的是老一套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考核方法,例如民意测验、考核考察、工作标准、分定考评、情境模拟、成果鉴定等传统考核方法。随着我国传媒业从全民所有制向混合经济成分改变,从计划经济下的行政机关体制向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体制转变,激活了报业的内部管理,使得几乎每家报社都设立了绩效评价组织,对采编人员的工作实行量化管理,建立绩效工资制,报社对采编人员的内部评价标准,就具体体现在一套套细致严密的绩效考核办法上。

目前报社的绩效考评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对采编各部门人员组成和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说明,对新闻稿件的数量、质量做出硬性规定,对版面编辑、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组版员的工作任务定额细化,对工作量的计算办法进行规范,对文章、图片、版面、标题的质量进行等级划分,对差错的认定规定出详细的执行办法。

总的来说,以数量考核为主的指标制和打分制,成为国内媒体对采编人员考核的主流方案,具体的考评方法又可细分为硬性定量型、只考核数量型、质数兼顾型、折算分数型、末位淘汰型、首席补充型等几种类型。其中前四种方式常被当作基础考评办法,后两种方式常被报社用来作为对已有考评分配制度缺陷的弥补与创新。

这些考核制度虽然五花八门,实质大同小异,共同特征是对数量的重视,类似于时期的“工分制”,即把每篇稿件或每个版面折算成分数,根据总分发放奖金。这种考核标准也确实有效地调动了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报不断扩版,尤其是地方报纸要做大做强本地新闻,“吃稿量”剧增,“以量取胜”的考核标准,催生了一大批写稿能手,满足了报纸大扩版对稿件的渴求。

数量型的绩效考核标准目标明确、易于操作,但很多报社将其当作唯一的考核指标,导致了绩效异化、激励手段被扭曲,使新闻工作者感觉到新闻只是赖以谋生的饭碗,而不是值得追求的事业,绩效考核的负面效应因此不断显现出来。

绩效考评的深层次问题是激发编辑记者的功利思想,使考评由报社的激励手段变成编采人员的唯一工作目的。在绩效考评的利益驱动下,员工的心理天平更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 挣工分成为记者编辑的主要工作目标,职业激情消失殆尽,成就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成为稀有之物,由此成为新闻失真和假新闻出笼的“罪魁祸首”与直接诱因。比如为了能够多发稿多上稿,记者在采访中诱使、教唆、策划新闻事件当事人改变和制造新闻事实,或与当事人合谋,使事件变得“离奇”而具备发稿的“新闻价值”;为了争取“A稿”、“好稿”,获得轰动效应或得到好评,在写作中故意放大、夸大事实、误导受众等。这类现象层出不穷,均是内部考核压力造成新闻失真的表现。

为了不漏稿、多发稿和增加发稿量,同城媒体的记者私下联合起来,只要一人有了线索,马上通知其他媒体的记者,同时采访、同时发稿;各媒体采访同一件事的记者之间甚至约定互相交换稿件、抄稿。这些现象屡见不鲜,加剧了新闻的同质化。

在这种考核制度下,报纸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少,虽然这最能体现记者的成就感,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因为记者以绩效而论会事先算好经济账,不愿费时费力去采访,转而寻求采访便捷、快速出稿的题材。

另外,这种单一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鼓励个人竞争,也使得员工拒绝互相帮助与团结合作,因为帮助他人不仅占用自己的工作时间,而且可能会减少自己获得奖励的机会,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资深编辑记者不会去培养新手的技能,由此,内部竞争机制阻止知识和经验在报社内部的传播。

报业外部形势对评价标准的冲击

由信息缺乏,到信息过剩、甚至信息焦虑,新媒体崛起带来传播格局的巨变,极大地改变了国内报纸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对报纸现有的考核评价标准带来了冲击。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近70万种期刊,60余万种新书,有900多万个电视台,不计其数、而且随时都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使得“曾经稀缺的、像鱼子酱一样珍贵的信息,如今却跟土豆一样充足而低贱”,而当大量信息充斥各个角落,现代人被过量信息疲劳轰炸,信息就已经成为一种污染。而以传播信息为己任的报纸行业,也已经到了从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拐点。

基于互联网络和数字语言诞生的一大批新型媒体,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以其全新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平民性改变着传播方式的媒介图景。新媒体的崛起,带来传统媒体受众注意力的严重稀释,报纸等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介的竞争中影响力有下降的趋势,报纸作为传播信息的主渠道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报纸必须对其原来的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革。

这种冲击表现在报业的内部考核管理方面,定量的考核评价标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报业发展趋势,特别是在信息这种精神产品已不再稀缺的情况下,多出精品、多出深品,成为报纸应对竞争的重要手段,单方面强调定量的考核制度就更显得缺乏现实意义。

探求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

1.推行全面均衡的考核标准,从考核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报社在对员工进行量的考核的同时,还应注重对职业操守、职业态度和业务能力等进行定性的考核。

对于记者的考评,《法制晚报》设定的管理指标就有十几项之多,以某记者写一条稿子为例,设定指标在新闻来源方面就包括多条衡量标准:是自己跑线的新闻,还是经报料得到或者是经过自己思考发现的;是单纯在现场采写,还是经过多方调查;用几小时完成还是费时几天;是其他媒体的记者也知道,还是自己的独家新闻等。通过这些指标,部门领导基本可以了解每一个采编人员的敬业精神、工作状态和业务能力。

《东方早报》在创办之初就制订了严格的出版质量考评制度,这个制度依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报纸的质与量进行综合测评,比如关于稿件版面的质量管理要素,就有独家性、市场卖点、社会影响、时效性、可读性、写作风格以及采访上的突破性等若干具体的指标。对于编辑记者的考核就依据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2.搭建职业发展通道,从考核稿件向考核人转变。报社可以试行编辑记者分级制度,即根据不同编辑记者的实际水平,将编辑记者分成若干个等级,每一级又分若干层次,配以不同奖金,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使记者不必整日盘算如何用最短时间挣到最多工分,从而引导记者花更多的时间去采写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同时也打开记者编辑的上升通道,增加了实现自身价值、获取社会承认的渠道,有助于吸引优秀的采编人才留在新闻一线。

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基本上建立起技术职业发展通道,如记者方面建立起普通记者、资深记者和高级记者的职业发展通道,编辑建立起了普通编辑、资深编辑和高级编辑的职业发展通道,而且技术职称能上能下,实行年度和季度考核。

3.注重建立激励文化,从重物质奖励向重精神激励转变。激励不仅是刺激企业内部力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今天的人们比过去更注重追求工作的成就感,追求工作过程中的文化品位,作为知识型社会组织成员之一的媒体员工更是如此。因此,媒体在对员工实施物质奖励的同时,不要忽视精神激励的重要性。

如新加坡的华文报业集团和英文报集团,为奖励优秀的记者编辑就设有新闻月奖和新闻年奖,奖项包括最佳新闻奖、最佳标题奖、最佳插图奖、最佳新闻照片奖、最佳特写奖等12个奖项,评审团宣布获奖名单,媒体会在醒目地点将其张贴出来,报业控股和其内部刊物也会刊登获奖人的先进事迹。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针对人的需求的多元化,在激励机制上进行创新,有针对性地满足成功者的多方面需求,如奖德即奖荣誉,按照企业精神评出“爱社奖”、“敬业奖”、“廉洁奖”、“开拓奖”;颁奖方式生动活泼,如召开家属联谊会,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的形式在全体员工家属面前隆重表彰自己的英雄,通过媒体宣传造成一种浓烈的气氛,激励广大员工奋发向上、体验成功。

篇5

一、建立计划生育利导机制的必要性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也逐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以“奖励少生”为主要内容的利导机制成为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建立利导机制是提高行政能力,营造诚信政府的需要。对实行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给予适当补偿,即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大计,更是建立诚信政府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群众的生育需求主要以获取经济利益和养儿防老保障为目标,因此,政府的政策导向也应该从这一点出发,把利益导向摆在计划生育工作的突出地位,建立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推动机制,用利导机制调节利益分配关系,从制度和机制上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保障。目前国家正在实行的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既能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得到利益,更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政府诚信形象,群众更加支持拥护政府的决策,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

(二)建立利导机制是引导群众转变婚育观念的需要。由于受现实生产生活条件的限制以及相应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不但没能实现“少生快富”的目标,个别的甚至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尤其是一些计划生育家庭由于子女伤残及家庭种种因素影响,陷入生活贫困,养老无着的状况,成为困难群体。这部分人群的困难能否得到党和政府的妥善解决直接影响目前尚在婚育期内的育龄夫妇的生育观念,究竟是“多子多福”好还是“少生优生”好?,利导机制将起到一个较好的关键作用。

(三)建立利导机制是融洽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当前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的生育政策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如果只依靠强硬的行政手段和严厉的处罚措施来限制生育数量,降低生育水平,势必会恶化党群干群关系,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尤其是在“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时代要求的今天,建立计划生育利导机制必须摆上重要的位置。让计划生育家庭“真正在政治上感到光荣,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在生活上获得保障”。

二、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导机制

计划生育利导机制的完善要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经济状况是利导机制的前提和基础。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要求,我市初步建立了融奖励、优先优惠、救助扶持、补充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导机制。

(一)完善奖励政策。一是城镇职工晚婚晚育享受晚婚晚育假期,二是独生子女父母享受每月13元奖励费,三是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加发本人工资的5%,企业职工一次性发放30%的养老补助,四是自愿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的育龄夫妇享受不低于1000元的奖励,五是对农村部分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制度,六是有关育龄妇女享受四项手术免费,七是对农村晚婚晚育的育龄夫妇发放不低于100元的现金或物质奖励,八是农村独生子女入托,教育部门对其减免30%的入托费;义务教育阶段,有经济条件的村可报销杂费,高中可报销学费。独生子女升入大学的由所在村委会发放不低于600元的一次性奖励,九是农村独生子女及父母就医,免收挂号费,住院床位费减免50%,ct、彩超、核磁共振检查费减免费30%。

(二)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优先优惠政策。一是组织、妇联部门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评先树优活动中体现优先政策,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户、晚婚晚育户和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优先入选,二是民政部门在提供社会救济时体现优惠,同等条件下,社会救济款、物首先发放给独生子女户、晚婚晚育户和双女户。其中,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多出平常户10%的救济,农村自觉放弃二胎生育指标终身只要一个女孩的,享受多出平常户20%的救济,三是金融部门在安排生产经营贷款时体现优先。同等条件下,生产经营贷款优先发放给独生子女户、晚婚晚育户和双女户,四是土地管理部门协调村(居)民委员会,在宅基地划分方面体现优先优惠。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户、双女户、晚婚晚育户优先安排宅基地。

(三)对实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实行救助扶持政策。一是开展结对帮扶。每年年初,统一安排市直有关部门同计划生育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各镇(街道办事处)也要同计划生育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和农村致富能人的作用,吸引他们加入计生协会,在鼓励他们做好计划生育的同时,实行先富帮后富,带动广大计划生育户共同走向致富路。二是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市成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基金会,在市财政局设立专门账户,共筹集基金100万元,基金来源采取市财政投入、社会、企业捐助及乡镇统筹的办法解决。现已累计为15户实行计划生育的困难家庭发放救助金2万余元。

(四)丰富和补充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建立计划生育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独生子女父母,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逐步建立健全父母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市已经在6个镇(街道办事处)12个村中开展了这项工作,累计投入保险金8万余元,受益群众38人。

在全市建立了统一的利导机制内容的基础上,各镇、街道办事处在确保落实全市规定的政策之外,还结合各自经济状况创造性地制定了一些措施,如中云街道办事处河头源村对60岁以上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夫妇在落实国家奖励扶助每年每人6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600元,对14周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学费、医疗费由村级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凡考入大中专院校的独生子女一次奖励3000元,毕业后帮助安排工作等,南关街道办事处自筹资金10余万元,为有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实施救助,营海镇由镇财政出资为新婚育龄夫妇免费健康查体等。

自实施利导机制以来,我市先后有971对育龄夫妇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女性平均初育年龄较以前提高了0.8岁,育龄妇女综合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且总体呈下降趋势。

三、创新思路,抓好计划生育利导机制的落实

落实计划生育利导机制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利导机制的内容和标准要符合实际,二是资金筹集和落实渠道要畅通,经过几年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计划生育利导机制的落实。

一是建立计划生育利导机制领导责任制。计划生育利导机制建设,涉及社会各部门,涉及到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计划生育利导机制有利于缩小群众生育意愿同国家政策要求之间的差距,有利于促进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把落实计划生育利导机制作为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是强化宣传效果,切实发挥好利导机制的作用。通过调查发现,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利益导向措施和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的具体奖励优惠措施在广大育龄群众中的知晓度并不高,因为群众的不了解导致利益导向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因此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宣传明白纸等形式,让群众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在政治上、经济上能够得到的好处和利益,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生育者的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让群众知道多生孩子在经济上应负有的法律责任,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引导群众自觉转变生育观念,实行计划生育,达到利益导向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铁路调度 职工教育 队伍建设 对策探讨

1 铁路调度职工教育现状

南宁铁路局调度所现有职工206人,共设置15个专业调度岗位,按工作需要设置4个倒班班组和一个日勤班组。由于调度人员的主体需要日夜倒班的工作性质,除专门组织的脱产培训外,日常的教育培训是利用职工的休息时间进行,每次培训的时间约为2小时,教育培训的时间局限性较大。教学资源方面,目前设有一名专职教员,教学内容为专业规章、行车组织办法、基础业务技能、应急处置办法等。

在实际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培训时间不足、教学质量不高、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不多、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也导致了铁路调度培训教育工作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与当前铁路运输生产形势极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职工教育质量,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

2 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传统职工教育方式的影响,调度员基本处于被动受教的状态,对古板式的课堂授课有抵触心理,课堂上存在以下现象:其一是参加培训学习人员上课不认真,玩手机、打瞌睡、发呆等现象时有存在,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人不多,能够提出问题、勇于发言的人更少,对教员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回应迟钝甚至不知所措。其二是部分职工存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在学习到一些与自己所在岗位关系不大的业务时,心不在焉,造成个别影响群体的不良现象,没能在班组中营造互学帮扶、全班参与的学习氛围。其三是参加学习人员没有做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在日常的业务学习中,除了相关人员做例行台账记录外,几乎没有人做笔记,有些规章业务调度员知道很重要,但只求脑子里有个印象,略加记忆,到真正使用时就没有把握,就忙于翻规章找文件。

教学方法不新颖,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职工学习兴趣,降低了职工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2 师资力量不足

小型企业的培训师或专职教员通常是从基层工作出色者中选拔,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要求高。小型企业的培训师或专职教员配备普遍不足,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成本或人员编制的原因配备不足,抑或是企业职工中适合担当培训师或专职教员的人较少。以南宁铁路局调度所为例,一个200人职工队伍只设置了一名专职教员,造成教员长期忙碌于全年繁重的培训任务和日常培训的组织工作中,缺少参与学习、进修的机会,同时也会脱离一线的工作实际,难以实现对技术变更的动态掌握,不利于“传道授业”。

2.3 专业培训教材严重缺乏

由于行业的特性,铁路调度专业培训的教材极度匮乏,现有的只是行业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相关的铁路专业教材陈旧、滞后,出版周期较长,修订更新不及时,滞后于现场技术设备和规章变化。有些培训教材套用专业学校学历教育教材,过分强调理论性、系统性,致使培训教材脱离生产实际,不适于职工岗位培训的需要,缺乏针对性、实用性。

2.4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职工培训学习期间的待遇、培训成绩的好坏、培训结业后的用工及分配等方面普遍缺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职工缺少学习提高的内动力,造成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一是长期以来职工工资奖金分配受吃大锅饭观念的影响,“高技能高收入、低技能低收入”的观念没能得到普遍认同,没有体现效益与技能水平挂钩。二是科学的人才观还未形成,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待遇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相应的保证制度。三是优秀调度员的晋升、使用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四是一线岗位生产人员紧张,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十分突出,脱产培训组织工作难度很大。

3 对策探讨

3.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铁路调度的职工教育应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重点是把职工教育工作纳入到涉及个人利益的经济考核当中,可以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该体系以列车、计划、施工、机车、车辆、红外、工务、电务、供电、统计调度员为考核对象,按优异表现、业务学习、业务考试、技术比武、劳动竞赛、挂图分析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具体项目见表1),进行综合评价,以年度为评价周期,以积分的形式展现最终评价结果,以积分高低进行排名,对名列前茅者给予物资奖励,并授予荣誉称号等。因工作的性质不同,按不同工种组分别评价,根据岗位繁忙程度的不同,考核系数相应上下浮动0.1~0.5。奖励向安全责任大、风险大、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倾斜。

综合评价体系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成立评价工作组,负责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办法的制定、修改和解释工作,并负责月度、年度评价的复核、审批,对有异议的考核进行最终裁定。二是指定日常组织工作负责人,做好数据台账收集。三是每月及时在单位局域网内公布,在树立榜样的同时接受群众监督。

3.2 建立奖励机制和人才库

所有奖励均以综合评价体系总分为依据,经评价工作组审批,一是每月评出数名“月度调度之星”,各给予一定的实质奖励。二是年度按不同的岗位别评定“年度调度之星”, “年度调度之星”授予荣誉称号,并在次年享受奖金分配加分。

此外,人才培养是企业长远、稳定、科学发展的关键,人才库能够展现人才培养的成果。综合评价体系将作为企业人才库建立的主要依据,将为企业今后的用人、提拔提供参考。

3.3 细化日常培训工作

日常培训包括新职调度员培训、日常业务学习、专题培训、脱产培训等方面,如何确保日常培训取得实效,是提高调度员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一项值得研究探索的工作。

3.3.1 新职调度员培训。一是安排系统的基础理论培训,学习掌握调度基础工作、调度安全、行车设备、行车组织、施工组织、基本技能(手工绘图、TDCS操作、主要统计指标)、调度命令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二是进行跟班实作培训学习直至独立上岗。三是对新职调度员实行独立上岗后的应急处置跟踪培训,即对新职调度员独立上岗的一段时期内,跟踪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弥补不足,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3.2 日常业务学习。重点抓好规章运用与案例分析,根据调度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图文并茂的PPT课件进行培训教育。课件的编制力求务实创新,做到案例与基础规章相结合,即列举实际工作中的不足,结合基础规章的规定,通过案例加深基础规章的理解吸收,最终达到更好的规章运用效果;做到安全形势与基础规章结合,即把当前的安全重点工作结合基础规章、铁路局文件等进行讲解,让调度员在树立高度安全意识的同时,深入理解基础规章、文电。

3.3.3 专题培训。一是针对列车调度员安全责任重,行车指挥接触面广的特点,组织专业调度进行专题培训,让相关调度员深入了解设备的特性及运用管理办法等,拓宽专业调度知识面。二是组织好规章修改或新规章、新行车办法、新运行图实施前的专题培训,确保规章执行不走样。三是组织设备故障处置、三级雨量警戒办法、大型施工组织等专题培训,提高调度员业务水平。

3.3.4 脱产培训。根据铁道部、铁路局的要求,结合实际生产需要,采取“班次稳定、化整为零、分期分批”的办法,组织好调度人员脱产培训。

3.4 建立学习型调度队伍

调度业务培训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单独依靠有限的日常培训,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学习型调度队伍。

3.4.1 积极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不断分析调度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是大力宣传调度工作的先进经验,让调度员吸取教训,吸收先进经验,积极引导调度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学心工作,以学心生活,建立学习型队伍。

3.4.2 完善调度业务考试制度。通过制定积极的业务考试奖惩制度,促进调度员业务学习的主动性。业务考试以基础规章为主要考试内容,主要行车工种调度员进行月考,其他工种调度员进行季考,一方面通过考试检验调度员规章掌握程度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考察日常业务学习的相关业务内容,现实规章学习~应用~考试的闭环。

3.4.3 开展调度技术比武,促进学技练兵。通过组织开展调度技术比武,充分营造争先比优的学习氛围,促进学技练兵,提高调度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速度。

3.4.4 组织下现场调研。事先确定下现场调研主题,梳理调研提纲,下现场后认真撰写调研报告,促进下现场调研工作质量的提高。

3.5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职工教育经费的投入,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也不断完善,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必将为职工教育培训提供强力的硬件支持,用活、用好这些资源的关键是信息化建设,这也是影响职工教育的重要因素。

3.5.1 开发或引入多媒体教材。为避免日常培训中枯燥的授课,除了精心编制教学课件外,要组织力量开发多媒体教材,或是在出版社中引入多媒体教材,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如铁道出版社的《铁路火灾典型案例及防范措施》、《铁路溜逸事故警示教育》等多媒体教材,都是培训教育的好教材。

篇7

(一)加强收入工作统筹。市局成立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组织收入领导小组,建立组织收入协调机制,每月召开分析例会,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统筹领导。组建经济税收分析团队,按月开展税收分析。开展汽车产业税收等专项分析,向市委政府报送高质量的税收分析报告。总局、省、市、县区局“四级”重点税源监控90%以上,对税收下滑企业进行预警。

(二)强化组织收入措施。积极开展财政性资金专项清理、东风实业版块企业稽查、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核查、研发费加计扣除专项检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摸底调查、水泥行业纳税评估、网络发票稽核比对、“营改增”主辅分离、增值税减免清算、农产品收购发票清理“十项”重点组织收入措施。

(三)推行收入无计划管理。全面推行收入无计划管理,对全市12个征管单位全口径收入全面实行无计划管理,只下达市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任务。建立健全以推进依法治税和提高征管质量为核心的收入管理体系,制定全市组织收入工作考核办法。各单位纳税50万元以上重点税源企业收入增幅不低于13%。完善城区税收收入及专项业务与增量经费挂钩考核办法,坚持“收入流动红旗”和“收入排行榜”制度。

二、抓法治促规范,推进依法行政

(四)狠抓普法宣传工作。精心组织全国第24个税收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六五”普法教育活动,争创全省“六五”普法先进单位。运用“六五”普法学法用法系统,组织全员普法考试。建立党组中心组学法、周四集中辅导、网络视频培训、庭审现场观摩、以案说法讲座等法律培训体系。继续编印《国税政策速递专刊》,整理、编发《国税办税便民手册》,利用纳税人学校举办“税法大讲堂”。依托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税法宣传,持续开展税法“六进”活动。

(五)推行执法权力清单。认真落实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以规范税收行政处罚权为突破口,分期分批推出税收执法权力清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后续管理工作。

(六)切实抓好执法规范。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做好合法性审核、备案审查工作。建立税收执法案卷管理制度,制作分类案卷模板,组织开展税收执法案卷评查。推行说理式执法文书和执法证据目录的制作落实。坚持重大税务案件集中审理,推动各类税收执法案件提档提质。

(七)强化执法责任监督。坚持执法责任、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两制”,运用税收执法信息系统,加强执法监督考核,建立执法全过程监控机制,实现税收执法“零过错”。建立税务重大事项决策和重要执法行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加强执法监督管理。

(八)有效开展税务稽查。开展行业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税收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发票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大要案管理。改进税务稽查方式,提高稽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九)落实纳税信用管理。科学客观开展纳税信用级别评价,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操作办法和信息登记。每年4月向社会公开A级和“黑名单”纳税人。

三、抓深化促提档,加强税收征管

(十)深入推进征管改革。做好征管规范1.0版落地工作。按税源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城区局税源机构设置,积极探索建立汽车、水电、矿产等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分局。梳理非即办工作事项,将非即办事项纳入全市同城通办范畴。积极协助财政做好全市社会综合治税平台建设,固化外部涉税信息交换标准,按季与工商、地税、电力等部门交换涉税信息。修订工作事项清单,规范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围绕履职履责、征管效能、规范执法等工作事项,明确税收管理员工作标准和考核指标。

(十一)扎实开展风险管理。按照“数据分析精细化、风险应对差异化、纳税评估标准化、管评查互动一体化”的“四化”管理要求,对省局推送的风险应对任务要开展“二次”分析,统筹抓好两级评估团队风险应对工作;对三、四级风险纳税人,分层级开展“三单式”提示提醒应对,并进行跟踪问效。对重点行业、高风险企业开展行业评估、交叉评估。积极开展评估模型建设,探索推行以评估模型、案例分析指导评估工作实践。采取岗位练兵、委托培训、实战演练等方式,持续加强纳税评估专业人才培训培养。

(十二)持续夯实征管基础。做好ctais等系统信息数据采集、录入及维护,在全市组织一次信息数据“大清理、大维护”。按照公平、公正、公开“三公”原则,在办税服务厅、集贸市场、纳税人集中路段以及新闻媒体,公开个体定税流程、核定税额。严格代开票纳税人资格、资料审核工作,规避代开发票执法风险。分层级建立定期征管状况分析机制,市局半年召开一次征管状况分析专题会议,各基层单位定期召开税源分析例会和征管状况分析会,重点分析收入变动、发票开具、非正常户等异常信息,研究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四、抓政策促落实,强化各税管理

(十三)落实好“营改增”政策。做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营改增”扩围工作。加强前期已试点行业后续管理。大力引导和支持“营改增”企业“主辅分离”。开展部分行业的专项清理,强化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对重点工作进行督导督办。

(十四)抓好货物和劳务税管理。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抓好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管理,白酒生产企业、金银首饰零售行业消费税管理,平稳实施成品油消费税调整工作。推行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工作,推进车购税征管方式改革。

(十五)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完善企业所得税“电子台账”管理系统,落实好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做好工会经费代征和化事业建设费代收工作。开展年度申报资料逻辑性审核、亏损企业数据清理和评估工作。加强重大事项、高风险事项的跟踪监控,开展汇算清缴后续审核工作。

(十六)加强大企业和国际税收管理。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团队化和工作项目化的运作机制,探索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大力推行总局“三新五一”个性化服务,形成大企业个性化服务新常态。开展国际税收经济分析,准确把握跨境经济活动对国际税收收入和管理的影响。

(十七)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抓好《全国税务机关出口退税管理工作规范》1.0版落实,完善出口退税企业分类管理,加大“网上申报系统”和“外贸企业信息预报系统”推行力度,加快退税进度,优化退税服务。

五、抓规范促统一,优化税收服务

(十八)推进服务规范落地。抓好张湾、丹江两个样板单位建设,争创全省国税系统《纳税服务规范2.0版》样板单位,推进《纳税服务规范2.0版》落地。组织全市纳税服务规范落实情况“大检查”、“大评比”,评选表彰“纳税服务规范先进单位”、“纳税服务标兵”。

(十九)优化税收服务举措。进一步整合网上办税,拓展“网报”功能,加强运行维护和跟踪服务工作,力争网上申报企业纳税人达100%,个体纳税人达60%以上。运用好省局开发的APP手机办税软件,实现“居家办税”向“无地域办税”转变。持续深化集中审批、阳光审批,升级阳光审批查询系统,探索网上预约办税,开展纳税人网上领票、邮寄送票等服务,在城区繁华地段增设1-2个实体办税厅。

(二十)提升办税服务水平。继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严格落实领导值班、首问责任、咨询导税等制度,用好视频服务系统,规范办税服务行为。进一步拓展深化“全市通办”工作。大力推广“刘磊式服务”模式,提供纳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十一)切实加强权益保护。加强热线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投诉转办件定期通报机制。巩固和深化权益保护中心建设成果,组建税收咨询专家团队,税收法律援助团队,搭建以征纳互动为主要形式的第三方维权平台,扎实开展维权活动。

六、抓考核保运转,严格绩效管理

(二十二)完善绩效指标体系。对接总局3.0指标,全面承接省局绩效考评指标,做好指标责任分解。结合基层实际,合理增减市局对下考评指标,临时工作任务指标按季实行动态管理,市局年度重点工作事项纳入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二十三)强化绩效管理运行。降低绩效管理加分难度,增加加分项目,降低加分项目难度系数,探索推行双倍加分扣分机制和“扣分加罚”机制。各单位必须获得一项以上省局奖励加分。简并归口,所有考核事项全部归并绩效考核,提高绩效运转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二十四)推行个人绩效管理。落实总局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平时考核、推行数据化管理、促进税务干部全面发展的意见》,坚持正激励与反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奖励与惩处并重,探索建立体现特色的个人绩效考评体系。个人绩效成绩作为个人评先表优的首要依据。

七、抓激励增活力,加强队伍建设

(二十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规范干部任职地域与期限。继续抓好干部职数清理检查,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建立干部轮岗交流、机关遴选及干部奖励等常态化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好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配合省局做好完成市县局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选拔工作。继续评选“五好班子”和“优秀局长”。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进一步做好人事,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积极稳妥推进2015年第二步规范津补贴工作。

(二十六)狠抓干部教育培训。制定《市国税局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着力推进“一班一档”建设,落实好市局批准立项的62个培训项目。深入推进“155”梯队人才建设,制定出台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办法、人才奖励办法,精心组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骨干人才选拔、注册类“四师”和硕博考试,继续开展各类能手竞赛活动,着力培养岗位骨干。建立青年干部培养机制、关爱机制、考核机制,加强35岁以下青年干部培训培养,打造岗位新人才。

(二十七)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国税精神,提炼国税核心价值理念。继续推进“六个一”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六个一”文化活动,继续传唱《国税之歌》,拍摄国税机关“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税收微型剧,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等系列体育竞赛,开展“书香国税”文化系列比赛,成立《税苑》文学社,组织1-2次重点组稿。

(二十八)抓好文明创建工作。支持房县局、经济开发区局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抓好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深化完善“一诺三评创十星”活动和“党员亮相,服务创优”活动。开展“敬业奉献模范”事迹宣讲活动。深入开展“蓝荧之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八、抓教育严惩处,深化廉洁从税

(二十九)落实“两个责任”。建立一岗双责明责、一述双评讲责、一事双联督责、一案双查追责“四责一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制定责任清单,编制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开展“两个责任”落实情况检查。

(三十)深化内控监管。加快推进内控机制升级版建设,运用内控信息平台,加强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推行“一案一分析、一案一通报、一案一教育”制度。深化税检合作,推进“依法履职免责”工作开展。

(三十一)抓好作风建设。持续开展作风纪律抽查检查。认真开展“一案双查”。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巩固、深化、拓展”主题活动。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五项纪律、“”,以及侵害纳税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

(三十二)推进文化倡廉。开展上党课讲廉、知识竞赛学廉、家庭助廉等廉政宣传活动。组织廉政文化进基层、进机关、进家庭“三进”活动。借助档案升级,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廉政文化室、走廊。争创全省廉政宣教室先进单位,鼓励基层单位积极推进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

九、抓保障强执行,提升管理效能

(三十三)狠抓税收宣传。选精配强税收宣传骨干,市局2至3人、县局1至2人专职从事税收宣传工作。建立兼职通讯员队伍,每个科室有1名兼职通讯员。成立重要材料写作、重点项目宣传、重大舆情应对专门小组,组建特约通讯员、税收评论员、新媒体联络员团队。加强新闻媒体、上级部门沟通联络,组织1-2次集中组稿。修订完善宣传激励办法,按年评选“模范通讯员”、“税收好新闻”、“税收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三十四)加强舆情管理。健全、舆情、应急管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落实、舆情、应急管理工作规定和联席会议制度。增强舆情管理意识,最大限度防止发生负面舆情。配备一名专人实时监测舆情并及时报告。切实加强舆情应对,抓好突发事件处置。

(三十五)坚持阳光理财。落实财务公开,规范预算管理,落实大额资金支出审批公示制度,严格现金管理,规范报账手续,加强财务日常审计。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严格基本建设管理,杜绝“三超”项目。积极稳妥推进津补贴改革和公务用车改革,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

(三十六)保障信息安全。加大技术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抓好运维平台管理,做精系统运维;加强主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筑牢技术支撑。健全监控制度,落实专人监控;强化日常监控,杜绝违规外联;落实人防技防,严控信息安全。

篇8

关键词:新建;大学附属医院;科研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32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总理指出要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大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科技创新,成为当前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识。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科研、医疗、教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平衡发展。科研是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和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保证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措施。科研的发展又依托于医院业务增长、学科发展水平、人才储备水平、科研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大学附属医院作为新建医院,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量、质提升,绕不开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科研服务职能部门,结合医院开业两年科研服务工作实践,浅谈医院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以期对以往工作进行梳理及对未来工作进行借鉴。

1 健全科研服务组织机构,提高科研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工作开展的保障,医院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分管院领导负责,医教部主管的组织机构,明确科研服务的岗位职责,列出了服务清单及服务流程并公布上网,力求科研工作者能一目了然了解相关流程。科研服务工作者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详细了解国家整体科技规划及科研体制改革动向,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掌握最新的项目申报政策和指南,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信息运用和决策能力、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具备知识产权和伦理相关知识。

2 完善科研服务制度,明确科研发展规划

建章立制,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办法》、《论文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科学技术奖励及配套办法》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行之有效的政策对大学附属医院的科研事业具有导航作用。所在医院根据学校的要求、地方的需求及医院实际制定了奋斗目标,五年达到综合三甲医院评审标准的关键评价指标,基于医院的奋斗目标明确科研发展规划,争取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致力于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研究环境。

3 推动科研工作实施

3.1 紧密依托大学资源

所在大学是国内知名大学,科研体量巨大,科技成果辈出,医院处于起步阶段,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资源,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共享科研实验平台,共享申报途径,共享专家修改标书提高标书质量。

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推动医学、工程、信息结合,推动交叉学科融合。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以“科对科”援建的形式引进兄弟医院优势学科带头人水平及执行主任,引领学科发展。青年人才作为医院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是医院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是重点培养对象,实践表明,青年博士又是重中之重,据兄弟医院统计,2009-2012年入院青年博士147人在2010-2013年科研产出情况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数为47人,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数为13人。重点人群进行重点培养,科研导师进行结对辅导;提供科研轮转时间;出台了《青年人才成长进步计划实施方案》,以院内经费的形式资助“潜力领军”计划、“骨干成长”计划、“种子培养”计划,作为科研启动基金;选派员工赴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台湾等交流学习,扩大视野,拓宽交流合作。

3.3 发挥激励机制,营造科研氛围

以精神激励为向导,举办周年学术展等活动对成果进行公开展示,每年召开科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科研人员,通过全院网络系统、媒体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促进科技工作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科学技术奖励及配套办法》制度保障物质奖励,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收入,让付出和收入成正比。以竞争激励为核心,通过院内基金公开申请,限项项目院外专家评审等方式鼓励竞争。

3.4 加强目标考核,创新服务方式

根据远期科研目标的总要求,分阶段实施近期科研目标,用远期科研目标统揽全局,对近期科研目标进行细化,把科研目标细化到学科、落实到人,发挥临床科室积极性,调动临床科主任能动性,设立量化科教考核指标(比如SCI论文数、科研项目立项数、科技奖励获得数,如前期基础薄弱存在困难,可设立投稿数、申报数为目标,不单纯以最终结果考核)。建立微信群,实时解答科研申报遇到的疑问,及时解决科研申报遇到的困难。加强动员和培训,组织开展科研辅导,举办科研会议,从基金的政策介绍、申报要求、科研选题、标书写作、科研开展等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标书进行初选后进行标书的修改和个别辅导工作,有效的提高标书的质量。做好科研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做到早启动、早参与、全过程、全服务,为科研员工提供课题申报的填报、审核、上报、立项、结题的服务工作。

4 结论

随着国家深化医疗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建设与时俱进的科研服务体系,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激励机制、营造科研氛围、加强目标管理、创新管理方式等手段,为医院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运芳.浅谈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15(4):243 245.

[2]丁胜.高校附属医院科研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8):783 784.

[3]杨铃.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推动医院科研进步[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9):77 78.

篇9

1、龙头企业带动。要想让土地快速流转,就要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引进资金、引来企业、引到技术,就必须为投资者搭建一个宽松、舒适、稳定的环境平台,让资金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认真落实各级土地流转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尽力为投资者争取扶持政策,减免各项管理费用,调处各种矛盾纠纷,努力为他们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

2、出台奖励机制、奖励办法。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激励机制,政策上积极引导,经济上给予奖励,刺激和调动承包户,和流转大户搞好土地流转工作,营造良好的土地流转氛围。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奖励,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3、加大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化转移,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所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要加大力度。一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主动走出去开辟就业市场,建立劳务用工基地,与大型用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筑起农民工通向劳务市场的广阔平台。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分批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专业上,以市场需求量大、易于就业的技能为重点,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等形式,面向农民开展订单培训,构建起良性发展的转移培训平台。三是强化转移服务。依托黑龙江劳动力转移网、各种媒体、驻外机构、外埠基地、用工企业及中介组织,多渠道延伸触角,广泛收集劳务市场用工信息。同时,认真抓好维权服务,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篇10

到今年年底,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即: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按年不变价格计算)从年的1.2911吨标煤/万元下降到1.2384吨标煤/万元;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

二、工作任务

㈠积极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对于能源消耗大的项目,要加快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企业及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文化、传播媒体、信息服务等市场潜力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协调发展。

3、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项目和产业集群为载体,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能源利用系统。加快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按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逐步建立起资源能源梯级利用、综合规划的循环经济体系。

㈡着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1、强化工业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2、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必须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加快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

3、加强交通节能减排。严格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推动交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

4、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除特定用途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

5、抓好农村节能。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农村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水能外)的具体办法。

6、发挥政府机构节能减排示范作用。以节电、节油为重点,抓好办公楼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及公务车节能,加强对用能设施的节能管理,降低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

㈢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1、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要将节能减排领域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纳入产业发展计划,大力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

2、加快推广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鼓励推广节能减排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有关行业协会及时跟踪了解本行业节能减排信息,做好行业咨询、服务等工作。

3、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合作,及时掌握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动态和信息,积极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

㈣推进节能减排监管法制化、规范化。

1、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经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备案、核准。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加强节能统计和计量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全市节能统计系统,确保节能统计数据真实可靠。要加强对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审核,确保公报指标数据准确、及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统计部门依法进行节能统计调查、统计执法和数据。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督促我市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3、健全电力需求侧和电力调度管理。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提高电能使用效率。进一步改进发电调度规则,实现电力节能、环保和经济调度。

4、加大节能减排监督执法力度。发改、经信、统计、环保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开展节能减排执法和监察(监测)。对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要建立节能减排举报制度,提高群众参与度。

三、相关要求

㈠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实现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干部考核指标,实行节能减排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和问责制。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统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统筹协调全市节能减排工作。要密切配合,将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及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及重点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逐级签订责任状。要进一步落实完善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主要能耗指标。

㈡完善规划体系。发改、经信、统计等部门要联合组织制定全市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加强分类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组织制定本地本部门节能减排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并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

㈢深入宣传教育。要广泛动员,组织企业、学校、社区等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学校、社区等活动,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弘扬节约型文化。新闻媒体、网站要定期公布能耗指标情况;教育部门要将节能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工会、共青团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广大职工和青少年的节能教育,广泛开展节能合理化建议活动,营造全民参与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