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许多面临着毕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不过硬,在找工作时总是处处碰壁,不知所措。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则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把握人才需求的状况。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能够让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客观的、清醒的认识,制订阶段化的职业生涯计划。以此来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和知识,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修养水平,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前期的铺垫。
2.有助于推进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进程
从本质上来说,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多元化需求。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够让学校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学生,让他们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向。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调节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助于实现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等院校的就业率和知名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也就极大地提升了高等院校的生源,而这恰恰是高等院校得以生存的基础。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讨
(1)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师资力量的专业化水平。首先,高等院校要不断壮大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吸纳各方面的专业教师,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知识。其次,要注重“多师”教师的培养。学校要提倡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培训,支持他们取得“就业指导师” “职业规划师”等资格证书。最后,在完善培训机制,良好的能够切实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实现部分教师的成功“转轨”,继而,培养出一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领域的专任师资队伍。
(2)规范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分层次、分方法组织教学。高等院校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的全程,规范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确保其课程建设的实用性效果。例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学校可以采取网络教学、模拟式教学,展开课堂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
(3)推进全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职能的不同,可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信息资源体系。该体系主要负责就业信息的公布搜集,将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有机地联系到一起。通过这一体系,用人单位可以从中招聘和寻求符合企业特点的人才,学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第二,就业技能培训体系。该体系重在教授大学毕业生一些必备的技巧,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比如:提供礼仪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等内容的培训课程。第三,创业培训与咨询体系。该体系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社会人才需求、自主创业等方面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支撑,打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主创业”的服务性平台。第四,就业跟踪服务体系。通过对历年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跟踪和反馈信息,为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整指明了方向,帮助其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对于那些成功实现就业的学生,学校可以邀请他们召开讲座,为大学生提供鲜活的教训和经验。这极大地拓宽了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路径,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篇2
由全国三十多所高校专职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与指导工作的同志共同编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适用教材《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一书,总结了多年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宝贵经验,参考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依据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式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发展优化的发展趋势,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劳动力市场运行体制为发展作为导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帮扶毕业生生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和确定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作为导向,掌握国家相关就业指导方针政策,将个人期望、市场需求和国家需求相结合起来,帮助毕业生顺利踏入社会的大舞台,为开创美好未来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就业政策的接轨。
从学生对整个学年的授课情况的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总体上对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满意度反映较高,学生一致反映较好,学生认为通过就业指导课的讲授可以进一步认知自己,看清目标,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方面的技能上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上课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主要有:在授课方式上应更加灵活主动,多让学生进行模拟招聘并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面试过程中的案例分析等,减少理论方面的讲述,更加提高本门课的实用性。目前看来,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讲授内容的要求比较高,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涉及的范围,对授课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如何进一步做好就业的课程教学方面的要求,形成了以下几点观点:一是开课的时间应该放到大一,让学生已进入大学就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身上,因为学生对就业知识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二是上课学生的范围过于广泛,这就加深了授课的难度和广度,应该按照年级不同,加强针对性讲授知识;三是教材的选择问题,应该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有机结合方式,尽可能地开发和编写针对相关系列教材;四是鉴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将就业指导课开设成必修课也是一种大家比较赞同的意见。
从在如何进一步做好以后的课程教学工作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一是开课的时间应该提前,应该把重点放在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需求比较迫切;二是选课学生的范围过于宽泛,这就加大了授课的难度,应该按照年级不同,加强针对性讲授;三是教材的问题,应该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尽可能地开发和编写系列教材;四是鉴于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将就业指导课开设成必修课也是一种大家比较赞同的意见。
此外,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校友的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通过外聘经典讲座、举行座谈,邀请各行业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与学生的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等;最后,我们要不断借鉴别的学校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外校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为了使高校毕业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的信息,更好的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大学生就业指导还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材,因为求职的过程是与用人单位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不仅是用人单位录用和不录用的结果,而且得到的是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一些要求,如展示真实形象、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团队意识、遵守市场的规范等等,不仅是对就业的具体指导,而且是对今后事业发展的长远指导。就业是迈开事业的第一步,不能只是为就业而就业,而是通过就业来成就事业,展示人生的价值。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在于大学生成才的全过程。要把指导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基本就业工作的重点,要全面的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指引,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全面化、实用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做好离校前思想政治毕业教育的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的文化和文化氛围,为毕业生留下宝贵的精神宝贵财富。适应毕业生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总之,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成倍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做为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济和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使大学生会就业,就好业。以其达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乐业,乐业者创业的就业指导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轻工教育.2006(3).
[2]薛冬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9,2(8).
[3]郭民东.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人口与经济,2003(9).
[4]郭军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3).
篇3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50-02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及其家庭,还关系到学校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极为重要。为了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各高校先后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该课程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一、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培养职业胜任的能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方式,具有搭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工需求的桥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现有的就业政策,及时掌握社会就业信息,具备一定的求职技巧,进而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可以提高毕业生求职择业和创业的能力,走好就业第一步,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分析
目前,多数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缺乏全面考虑和总体规划。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笔者经过归纳总结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课程缺乏专业化的教学队伍。多数高校虽然已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重视不够,相比跟专业课程建设的投入差别很大,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任课老师多数是由党总支书记、行政干部和政治辅导员等从事行政管理、教辅人员担任,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是事务缠身,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扎实的就业理论知识,很难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的指导工作,如职业辅导、职业设计和职业测评等等。
二是教学活动缺乏全程化和系统的过程管理。可以这么说,当前所有的高校都没有形成从新生入学到实习就业的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较晚,一般在学生实习前大搞临时突击,只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而且缺乏对低年级的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工作。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有的未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即使列入了教学计划,但安排的课程学时偏少,无法满足就业指导课程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要求。
三是就业指导的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据调查,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两课”教学一样,授课形式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没有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调研,更谈不上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对学生进行宏观上的就业指导,学生没有实践体会与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还存在专业交叉、合班上课的现象,这样更缺乏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更难顾及到学生个体的兴趣、特长、气质和能力等特点。
一些高校安排的就业指导课较为简单,一般都停留在就业政策的宣讲、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就业信息的等等,而具有实质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咨询、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内容却涉及不多。这种形式化的、泛泛而谈的指导,让大部分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对自己“该怎样定位”、“将要选择什么行业”、“从事哪些岗位的工作”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满足不了学生择业的实际需求。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必须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可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一是优化专业队伍结构,按规定配备足够数量、质量合格的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二是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进行就业指导理论和教学研究,为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必要的保障;三是加强现有指导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力度,要求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必须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去参加职业指导师考试。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去用人单位考察和交流的机会,以提高其市场分析能力和教学水平;四是就业指导队伍要专、兼职结合,鼓励一些专业课教师兼职讲授就业指导课,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五是利用校外资源,邀请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有资历的工作人员或就业管理单位的专家,到校为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专题讲座;六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就业指导教学活动和成果的奖励方案,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稳定发展。
(二)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我们要进行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首先要对就业指导课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转变就业指导课程无所轻重的观念,改变在毕业生快要就业的时候大搞突击教育的做法;必须从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健康就业的目的出发,帮助大学生重视切身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以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学习全程化、受益全员化。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实施分阶段指导,构筑科学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出符合本人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制定出具体的短、中期的职业规划,培养他们能在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针对不合理的部分能够及时进行调整的能力;二年级的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参加社会实践是让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了解社会的最有效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三年级的学生进入人生发展的定位时期,课程的重点自然放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具备的各项条件上面,把自身价值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正确地定位;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毕业择业期,需要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例如就业形势的分析、介绍求职中的技巧、提供相关心理咨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诚信教育等多方面的指导。
(三)创新教学手段与完善课程内容改革并举
高校就业指导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上与其他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就业指导课需要在借鉴其他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其特点进行改革创新,学校就业指导教师既要抓好集体授课,又要做好个别指导和咨询。其授课形式可采取多样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个别咨询和社会实践等都是进行就业指导的有效方法。例如,可以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校友中的创业名人、用人单位代表等,通过专题讲座和个别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他们通过介绍自己择业的经历,谈谈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可以激励大学生提升自己各项能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此外,组织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或在用人单位兼职、实习,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途径,这样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和认识。
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不断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与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适应。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应当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心理咨询、求职方法和技巧训练、创业教育等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构建整体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对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会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接受相应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他们科学地、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不断完善和更新已有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总之,我们在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时,必须深刻认识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承担的巨大历史使命,本着以“健康就业”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合理的、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使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指示和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崔智涛.大学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与模式构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篇4
(一)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表现在自主学习、创新、分析判断等方面。现代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而我们的毕业生无论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或不对口的工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即使暂时应聘成功,仍然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
(二)专业素质低下。大学生专业素质低下,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脱节,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其次,部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其专业基本功不扎实。
(三)实践经验不足。学校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操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用人单位往往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的人,许多大学生实践经验严重不足,眼高手低,心高气傲,使得用人单位对这些应聘人员望而却步。
二、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先进理念
国外对于大学生就业也十分重视,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强化学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服务指导水平。2004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调查报告以英国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就业指导机构为例,说明高等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发挥了专业化作用:对在校生提供个人咨询、利用心理测验帮助学生进行相关职业决策、提供企业需求相关信息,并协助安排实习、工作体验与假期工作等,同时与雇主互动合作并定期调研以了解企业需求。其中就业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素养是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所在,一般就业服务人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硕士以上学历,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其次,欧美国家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从小开始的,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他们认为在一般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就要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效果是显著的。欧美国家通过对课程教学的设计,使得一般课程教学能够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载体。澳洲的研究发现,在一般大学课程中应该广泛融入的核心就业技能包括:沟通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其中又以团队合作能力最为重要。第三,欧美国家认为大学老师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欧美国家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例如,法国强调教师指导学生的能力,美国强调教师创造能力。同时,欧美国家大学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兼职教师很多都是企业管理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基层团组织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工作途径
大学生基本都是共青团员,基层团组织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思想阵地,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有着广阔的组织基础和独特的载体优势。笔者认为,作为与大学生有紧密联系的基层团组织应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转变,更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实现高校基层团组织事业的新发展。
(一)提高基层团组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层团组织,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就业创业能力。基层团组织务必要及时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才能做到因势利导,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就业。基层团组织同时还需要组织团委老师参加关于就业创业方面的相关培训,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为毕业生提供指导。
(二)利用基层团组织的资源优势,创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平台。高校基层团组织应该利用自身组织资源的优势,积极联系社会各界,为大学生就业铺路搭桥。其中,基层团组织更应该注重自身校友特别是同一专业的校友资源。邀请已经毕业的校友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学生可以与校友一对一交流接触,从而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作为同一专业的毕业生,校友则更能够根据自身的亲身体会帮助本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使他们在求职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增强其就业信心。在前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中已经提到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耐挫力较差,对于困难存在畏难情绪。作为和大学生接触较为密切的基层团组织应该把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测试评估、与个别同学交谈等方式帮助大学生积极调整心态,以健康的心态进入就业应聘过程。
(四)通过实地调研,将反馈得到的信息作为今后就业工作的参考。有些基层团组织往往只注重将学生安排就业,却疏忽了学生就业之后的跟踪调研。基层团组织应该时刻保持与就业学生的联系,了解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他们的应聘和工作经验。同时基层团组织还应该去用人单位实地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今后学生的就业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内容;实施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4-0079-04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of Career Guidance and Implementatio n of Sports Universities
ZHAO B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faced by the students of sports colleges,and by curriculum theory,system theor y and methodology aspects,the research defined the content of career guidance o f students of sports universities,and build an implementation system.The resea r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career guidance policy and career development pla nning of the students of sports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the content of career guidance; implementati on system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随着高校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 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 的热点问题。由于体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毕业生面临更为严重的“就业危机”。大 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关系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乃至国家社会稳定的工作。为了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我国各高校逐步开展了就业指导 工作,其主要积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目前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由于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造成基础知 识狭窄,不利于开拓创新思路,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加大了体育 类院校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同时有研究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匮乏,从某种层次上 更加加重了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制的 研究,和对目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科学分析,从而确定我国体育院校特色大学生就 业指导内容,并构建其实施体系,为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就业 指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和部分重点省市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的就业指导体系为研究 对象,主要调查、访问对象包括各院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各体育院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通过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就业指导的内涵、外延以及我国的相 关研究进展和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的研究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研究方法了解我 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以及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现状;在此基础 上归纳、总结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特点和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就业指导”由来已久,它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诞生于19世纪末 欧美国家,应经济发展、职业分化和解决失业问题等需要而产生,发展于20世纪初,迄今为 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广义上,就业指导是指择业的准备过程和选择过程,其中,准备过 程相对更重要;狭义上,就业指导是指择业期的选择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就业指 导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随着心理学理论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逐开始识到:大学生 选择职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是毕业前的临时选择,指导学生生计发展的过程叫做就 业指导。由此美国和东欧等一些发达国家逐渐把就业指导开始列为教育教学的正式计划。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把就业指导片面的理解为择业指导的倾向,即把指导工作仅局限在 帮助择业者依据身心特点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过程,就业指导仅能成为择业时的一个环节。 从学科研究角度来看,就业指导曾被狭义地理解为劳动人事学独有的范畴,或者属于应用心理学。总之,我国的就业指导还被局限在大学生就业的 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而不是系统的 、全面的指导。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比较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的需 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对我国高校就业 指导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2.2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1)学校就业指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正确劳动观能促使大学生产生正 确 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义利观,这些观念系统都与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职业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 了解当今职业发展动态,尽快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增进其职业道德,提高其职业素质,探 索他们应有的职业目标,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做出合乎时代的职业决策。3)高校积极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助于帮助在校大学生清楚认识自我、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因此,高校开 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合理配置国家的人 力资源,使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需求和国家的总体人才需要完美结合,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 、知识、才能等自身特点与所从事的工作很好地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校开展 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更好地发展和早日成才,使大学生做出相对正确的职 业选择,正确迈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步骤,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高校开展就业指 导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高校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和提供时代需要的高素质 人才和科技服务,为我国高校的改革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2.3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关研究和开展,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指帮 助毕业生根据毕业生的自身特点以及社会职业的时代需要,选择最能发挥其才能的职业,使 得大学生能全面、快速、有效地与自己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全面、快速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 会价值。当前,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2.3.1 就业指导的功能和内容不全面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都被看做是就业指导服务。服务学生就业成为我国 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重心, 他们把自己的主要职责定位在收集、存储、提供、就 业信息,组织招聘会,协助办理相关人才交流会,大学生毕业时负责办理毕业生的分配派遣 等相关手续等等。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当年毕业的大学生生开展,就业指导 内容主要是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解释相关规定等,不能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局考虑 和总体安排。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因此,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 工作不能全面地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不能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 ,不能进行较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很难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2.3.2 就业指导轻过程而重结果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比较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忽视了引导大学 生成才的过程。影响大学生毕业时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大部分问题不是靠毕业前加以指导 就能解决的。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应放在突出位置,加以重视。首先,长期发展的 过程才能形成职业意向,同时,职业选择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结果,不是择业时的单一 事件。个人职业理想一般在大学时代逐渐形成并固定,因此,应在进入大学后马上对在校大 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形势、职业动态以及他们自身的潜能 和需求,当他们毕业时在面对选择和被选择时,向他们提供实际的、有价值的帮助。其次, 大学生的职业准备期也一般是在大学期间完成,学校应该在大学生在读期间通过相关就业指 导工作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在校大学生发现自身的职业兴趣、爱好,帮助他 们发掘其职业能力,逐步培养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帮助他们树立高尚 的职业观,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长期过程。因此, 就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 是帮助大 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职业的过程,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时盲从、茫然、盲动的 弊端。
2.3.3 就业指导存在极大的功利性当前, 知识的工具性、技术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注重的对象 ,因此,就业指导属于一种教育形式,也具有极强的功利性。首先,为大学生找并且找到工 作是工作重心;其次,就业方法手段、技能技巧等操作性的指导是工作重点。目前,我国高 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只要能帮助学生找到工作,其他的都不重要。这种指导思想下 ,很多学生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规划,没有形成真正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高校没 有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
2.3.4 就业指导具有随意性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随意是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主要表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缺 乏指导性、特色性和有效性,即就业指导课程目标设置无指导性,目标模糊;课程内容设置 无特色,内容杂乱;课程教学过程无有效性,教学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课程的内涵和目标都 界定不清楚,导致实际运用中形成盲目的、随意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之前,没有明确 目标,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案。就业指导课程目标不明确, 势必导致指导内容杂乱无章, 缺乏 实质性指导内容,即指导课程内容随意组织,没有固定、同一的内容,形成缺乏大学职业指 导特色的课程。
2.3.5 就业指导机构和师资配置不协调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人手有限、工作繁杂,该机 构很难全面执行就业指导的职能,很难有效完成就业指导工作。同时,本机构的大部分工作 人员并非专业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他们缺乏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 他们的知识储备和信息收 集能力均不能满足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体育类院校的就业指导起步更晚 ,而且体育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势必造成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 展和推进中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
2.4 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研究调查显示,我国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主要是:从事就业指 导工作的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结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任务繁重;严重缺乏能够 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能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指导的 专业人员等四方面。由此可见,我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是制约我国体育院校就业 指导工作开展的瓶颈和重点解决问题。
同时由于体育院校的专业特殊性,在就业指导课程上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我国体育类 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以作业和考试形式完 成课程学习,而且就业指导课程一般都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始,没有达到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 求,致使体育院校在就业指导课时设置上仍落后于全国其他类院校的水平。
2.5 构建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和实施体系就业指导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就业信息、就业知识讲授、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心理炼 狱, 实现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促进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完善 。目前,我国正在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同时兼有就业指导工作和毕业 生就业服务两项职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同时肩负起教书育人和就业服务的功能。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的双重功能说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既是教育活动,又是帮助大学生实施就业 的过程。
通过对我国体育院校在校大学生、从事体育院校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以及体育院校就 业指导专家的调查,初步了解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现状,如表1所示。在此基 础上,本研究结合专家具体指导性意见,有针对性地构建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 和实施体系。
2.5.1 体育院校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规划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就业制度、政 策的宣传和指导、择业技巧指导以及择业心理指导等方面。
1)结合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就业指导教育 功能的实施。采用定期不定期开展就业指导现实课程,或者成功就业案例介绍等方式进行实 体就业课程的开展,同时采用网络虚拟课程,弥补实体课程的不足、不便,系统的、全方位 的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
2)组织开展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意 识、畅通外部资源,从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由于我国大学生缺乏相关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 ,因此,适当的就业指导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大 学生导入和普及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增加沟通和信息渠道,以此帮助大学生改善职业 生涯规划现状,形成针对各个大学生独有的特点,量体裁衣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即帮 助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四个方面充分了解自己,进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 选择和确定。
3)细化大学生创业指导的规范和细则,自主创业可以直接为大学生创造了宽广的就业 机会, 挑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之一。大学生创业为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注入了一项新内容,即创业指导。大学生毕业后,依据自身知识优势创办科技 性、服务性企业, 努力实现自我就业的同时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逐渐成为我国大 学生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对有意向有条件的毕业生组织优秀青年 企业家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大学生毕业后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开放,富于激情,他们是 掌握最新知识的新时代的生力军,他们能够施展才华,在创业上大有作为,因此高校就业指 导工作应该强化创业指导。
4)搭建职业信息库,职业信息库内包含大量体育相关职业和本行业信息,同时设置便 捷的搜索功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职业相关情况。
2.5.2 体育院校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体系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我国高校的就业指 导观念陈旧,无及时更新;就业指导工作呈季节性,无系统性;就业指导渠道单一,不能多 样性开展工作;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非专业,无专业化指导;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零散 开展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协调,不能全面动员、开展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在借鉴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类院校的自身特点,构建出适合我 国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体制。
首先,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 队伍,并逐步树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良好思想品质、开拓创新精神、强化就业指导工作人 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等,同时进行就业指导相关的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本 理论知识和相关方法的培训, 定期解读相关就业法规、政策,全面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 ,慢慢培养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咨询技巧,形成复合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
其次,我国体育类院校应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系统标准。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属于教育工程,因此需要与其他课程或学科具有相似的、设置完备的教 学体系。因此必须形成具有体育院校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此保证就业指导教育功能 的实施。
然后,组织开展职前教育、职业发展规划、解读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 相关工作。开创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针对性较高的就业指导。体育院校毕业生有其独特的 特点,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按照社会需求的标准 ,针对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3 结论与建议
构建我国体育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体系及实施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系统的标准。以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基础,以有效的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支撑,促进就业指导之教育功能的实施。
2)有序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以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 促进大学生实现 自我意识、畅通使用外部资源。
3)细化大学生创业指导规范和细则。自主创业成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之一,可以直 接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是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就业方式,因此必须细化创业的规范 和细则,让学生提前做好思想和实际准备。
4)创新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体育院校毕业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体育院校就 业指导必须按照社会需求的体育院校毕业生标准进行就业指导,针对体育院校毕业生存在的 实际问题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 moe.省略/.
[2] 蒋胜祥.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王洪波.树立现代大学生活观 塑造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 001,20(4).
[4] 侯文华.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工作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
[5] 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57-60.
[6] 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81-82.
[7] 马永霞.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其启示[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
[8] 童玲,陈腊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篇6
[关键词]社会网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58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1
高等教育去精英化,使高校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度也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也已成为一个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生活和成才方面深受网络影响。利用社会网络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才成长,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关注的新课题。
1 社会网络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带来的影响
1.1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和手段更加多样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生涯设计流程对个人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并对个人职业、事业和奋斗目标进行选择和确定。在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因网络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使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并带有因材施教的色彩,不同学历层次和年纪的大学生就业生涯指导课程应有尽有。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就业生涯教育课程传播方式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广。学生只要有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料。
1.2 职业生涯规划受网络关系强度的影响
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依据数据分析和建议,大学生可以深刻了解自身在专业发展、就业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少走弯路。在网络信息支持下,大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市场发展方向及个人就业环境,并找到最佳的职业发展途径。此外,个人与组织的网络关系强度也会给个体之间的信任和互惠程度带来影响。高校要想提高自身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引导作用,就必须占领网络高地,这也给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加强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措施
2.1 以职业生涯教育为抓手,更新大学生的就业理念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需要。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纳入教学课程体系中。相对而言,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网络时代,高校首先要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理念,发挥互联网的便利性,深入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规律和特点,重点解决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教师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单薄等问题,处理好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良莠不齐的、会给大学生学习带来影响的信息,通过新型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成才成长打好基础。
2.2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阵地,高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思路和目标,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素质与创业教育,借助教学科研、实习实训、集体活动等形式锻炼大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和创业竞赛,给学生提供创业立项资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与此同时,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内容体系,正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明确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教育与服务目标和要求,切实落实好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专项经费。
2.3 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空间,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是当前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在做好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就业与服务指导工作,创新大W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专职、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形成学校领导重视、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格局。与此同时,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职业咨询室、信息查询室等,并完善有关设施;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的合作,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创建大学生实训基地,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和学生组织锻炼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大胆尝试,积累更多的就业经验;共建大学生创建就业服务平台,将市场与行业发展现状、职业测评、企业用人信息等内容都到公共网络平台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3 结 语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受社会网络的影响。鉴于此,高校要积极分析网络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任务和问题,充分利用社会网络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和就业服务网,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海娜.网络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5).
篇7
关键词: 高职高专;女大学生;梦想;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223-02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人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女毕业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如何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提高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实现梦想的能力,并提出应对之策,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的紧急而重要的课题。为了解决此难题,作者围绕高职高专女大学生这一就业创业困难群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并进行了实践创新,取得了实效,并总结整理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经典举措,对实现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梦想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 问题与成因
1.1 存在问题 从目前整体趋势看,三方面显示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第一,从就业率来看,女性低于男性。根据全国妇联2010年9月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九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投出44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56.7%的女大学生感觉求职过程中女生的机会更少。在调查的2012届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女生低于男生10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男女大学生同工不同酬。虽然我国的法律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明确规定了“同工同酬”的原则,但是男女大学生薪酬方面仍旧存在差距。据相关调查显示,毕业半年后,女大学生的平均月薪2300元,而男生为2616元,仅为男生的87.9%。
第三,就业领域的限制。受“性别职业”和“行业隔离”观念的影响,我们都认为护士、家政以及幼儿教育等属于女性行业,而建筑、计算机和警察等属于男性行业。据统计,在集中创造性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领域的女生少之又少。
1.2 问题成因
1.2.1 传统观念 部分用人单位受到“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思想的影响过分夸大工作中女性的负面效应,将很多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
1.2.2 用人单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由于用人单位需要全面衡量使用劳动力的性价比,因此,很多单位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对女大学生实行非准入机制。
1.2.3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很多单位需要承担女性职工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从而增加了单位的经济负担,这也是单位不愿意聘用女职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1.2.4 家庭教育的影响 很多家长“望女成凤”的心理希望女儿工作稳定,舒适且离家近,更有家长怕女儿在工作中受累受气而寄希望与美好的婚姻。
1.2.5 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很多当代女大学生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很差的自我意识,很多认为“学的好不如嫁的好”,从而忽视了积累知识、能力以及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等,而是一味注重穿着打扮等外在形式,这样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而束手无策。
2 创新与实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探讨有效方法,积极提升大学女生实现梦想的能力,取得更大的成效。
2.1 加强市场调研,调整专业设置和教育方向 走访业内企业和和政府管理部门,把握行业对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调整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从培养方式上逐步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女性的要求。比如,我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修改了教育方向,新增《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女大学生消费心理学》、《女大学生“四自”精神培养》等选修课程,在切实提高广大女生实践能力的同时积极倡导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培养高级的食品人才打好基础。
2.2 依据市场需求和个性需要,积极做好性别差别教育 实施性别差别教育,不断强化女大学生的竞争、市场和主动就业意识,将为她们在未来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提供更好地帮助,才能更加彰显女性的就业优势。在招生环节,注重了理化知识的考察,降低女大学生在学习食品化学相关知识的难度;在教学环节,注重前沿理论知识教育,引导广大女生多涉猎最新知识,鼓励理论创新;在实践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女大学生管理能力,提高在实践中创新意识;在就业环节,着重指导女大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寻找工作单位和岗位,根据特色进行推介。
2.3 根据专业特色实施三循环教学,组织女大学生提前占领就业市场 根据食品企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高校教育时间特点,我校农畜特产品加工专业组织开展了三循环教学模式。在大一暑假,组织一年级学生利用暑期到深圳面点王参与行业教学认知实习,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教师提高了技能,达到双赢;在二年级暑期,组织学生到马鞍山、泰安等蒙牛分公司进行教学实践实习,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让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真枪实弹”演练;在三年级实习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提高了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稳定了就业思想,提高了女大学生就业质量。
2.4 深入开展课前三分钟思想教育,强化女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我校创新开展课前三分钟思想道德教育,大大提高了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系党总支进行落实和监督,以系党总支为统领,教工、学生支部、团总支为抓手,学生专职政工干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三支队伍为主导,利用教师例会和学生干部例会对教师和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招募学生党员组成宣讲团,全体教师、全体学生共同实践并受益,期末表彰,形成了专职政工干部、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四支队伍相结合的“三三制”工作队伍体系,形成上下互动,良性运作、整体受益的有效教育机制,发挥了“全员育人、双向互动”的作用,全面提高了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2.5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建设,积极拓展女大学生就业渠道 为了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学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联盟关系并利用企业设备和技术力量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建立牢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我们与企业共同探索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办起了上海双剑、河南众品等5个不同类型的订单班,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建精品课程,通过观察教学效果,总结好的做法,不断提高了办班质量,为企业输送了用得着、留得住的人才。
2.6 积极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加强女大学生实践教学管理 面对一年的实习期,学生的实训管理,是个大难题,任其自流就难以保证实训效果。通过调研和借鉴先进经验,深入实践了校企双导师制,并进行了规范。在每个实习点安排一名党员教师优先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此外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企业导师。此外,为了有效的解决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教育培养、技能知道以及学生的组织发展等问题,应当另选两名学生党员或干部作为联络员,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双方导师。
2.7 聘请校企双方导师,做好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一入学,在新生入学教育里,就着重安排校内专家给全体大学生做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并组织学生参观行业内的企业,与企业领导和到时开展互动活动,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的重要性;把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正规的课程中,曝光在学校课程督查小组的检查下,督促任课教师认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就业指导课程做到实处;利用周末时间,邀请企业老总或者职业培训讲师到学校开展职业讲座,利用成功人士的职业历程或现身说法教育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学习,积极参与活动,为将来打下坚实基础。
2.8 探讨组织培养问题,重视女大学生素质教育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及组织培养工作是我们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党小组,充分发挥企业党员导师作用,把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组织教育、培养与发展工作放到企业进行,并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就业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及如何做人做事提高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9 针对不同起点情况,开展分级新生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更是成功大学教育以及良好学生工作的开端和基础。为了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明确学习的目的,并顺利完成中学到大学角色的转变,课题组应当积极开始新生入学教育、此外,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科学的规划,将自己塑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10 围绕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开展“三三五”完美女生教育工程 为了大力弘扬女性“四自”精神,提高女生综合素质,展示女大学生良好形象,促进女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而带动全体学生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不断加强系风学风建设,推进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树立良好学风,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我校顺利启动了“完美女生”三三五教育工程,并通过各项特色活动开展,达到了品牌活动育人之目的,推动了学生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广芝.校企合作框架下高职食品类学生就业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7).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自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难将对社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例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冲击公众的教育投资心理与消费心理,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可能影响到高等教育对社会作用的发挥等。可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另外,一些专业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为及时实现就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影响,其择业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已不仅仅是学用一致了,其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日渐减弱[1]。所以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会针对这两方面具体分析进行总结。
一、大学生就业与专业设置的关联研究
首先,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强求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面临人生就业的抉择,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能否能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及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则越来越淡化了。
其次,大学生兼职、实习的机会日益增多和透明,但岗位与其专业关联度很低,毕业生兼职、实习通道中,选择学用一致的机会和空间不大。
最后,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学非所用的比例相对较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毕业生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和生活得以保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高校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在总体上我国不是大学毕业生人数多而是适合人才市场的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少。供求总量失衡的基本格局让毕业生很难实现大多数专业对口就业;历届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总量逐年增加,给应届毕业生以沉重的心理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成为理想;大量毕业生扎堆就业,给毕业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也增加了难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2]。综合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间的关联研究
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但目前我们的专业设置太窄,实践教学效果不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低,同时也缺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灵活机制。只有继续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就业状况才会有所好转。
三、以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分析大学生就业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经济与管理学院一改原先的办学模式,力求创新,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为他们将来就业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在教学上,狠抓日常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办学特色,在全校首创“客户定制”式的合作办学模式;
2.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与一些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3.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等诸方面工作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多次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得较优异的成绩;
5.创建一流的管理实验中心,下设金融工程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用友ERP实训室、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商业银行模拟实训室和商务谈判实训室等8个实验(实训)室。
6.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注重特色、分类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已成为省特色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2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6.98%,而签约率仅有15.79%。与其他院系相比,应用性强的专业普遍就业率及签约率都很高,纯学术型专业的就业率就偏低一些。而经济与管理学院所有的5个专业的就业率也是有高有低。与其专业性质有很深的直接关系,热门专业、特色专业及应用性强的专业就业率都很理想,也不乏就业率稍差的专业存在。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十分容易就业,但是变动比较大,所以一般签约的比较少;而像会计学专业,签约率就比市场营销的高。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业结构虽很独特,但是为了使莘莘学子都能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一直不停地在创新、在改革。
四、针对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两方面解决就业难状况的具体措施
1.将专业建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相结合。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各个学科专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反映了专业的科研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进行专业建设大学生培养方案设计中,应当在充分考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大专业以及相关领域应用技能教育内容介绍,教学计划中各门专业课程均应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实践项目,将专业见习实践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设为必修课程,使之成为专业就业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入学开始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在低年级学习的时候就开始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发展的目标,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将来发展方向,按照学年进度安排适当的课程,逐步强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能力锻炼[3]。
2.校企紧密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实现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校企紧密合作,订单式定向培养”就是高校与企业以协议形式,确定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至少提前一年进行角色定位,高校按企业对人才规格和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强化企业的实用课程,以实现高校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人才的目标。因此,各高校要在保持原有就业渠道的基础上,为解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和学校培养人才模式的单一性的矛盾,应加快实施“就业基地化,实行订单式定向人才培养”战略,进一步推动学校就业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保证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作为新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市场的需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上,大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加强德育和诚信教育,广泛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使其成为德才兼并的高素质合格人才[4]。
4.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适销对路的有用人才。实际操作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运作能力。传统的大学教育只注重对理论的传授,对理论的运用关注较少,所以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较低,创新能力不够,以致许多企业发出人才难求的感叹,而大量大学生却是工作难求。这种局面暴露了在中国用人机制转型的情况下,教育与社会接轨存在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是国家按需分配,单位和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因而也不会出现人才的供求矛盾。但是,在今天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上,单位和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权选择合适的人才或单位,对企业而言,它用人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找到给它带来最大利益的人才,那么对毕业生的实操能力就非常看重。
五、总结
解决就业问题,高校一方面不仅要对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创新与改进,同时,大学毕业生也有必要改变“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青年人胸怀远大的就业理想,然而理想必须与现实契合,没有符合期望的工作宁可漂泊待业的行为,如今已显得不合时宜了。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倡导的是充分开发人的自身资源,为坚持高期望而流于无业恰是对自身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高校一些指导就业的专家提出“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思路,不失为明智之策[5]。大学生就业应先求稳定再问收入,在择业时不要拘泥于眼前的第一份工作,而是将眼光放得很长远。
参考文献:
[1]杨春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分析.职教探索与研究,2011,01.
[2]王永宁.关于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关联性的研究.教育与职业,35.
[3]石晶瑜,白喜文,包常喜.浅谈大学生就业与专业就业指导.2009,22(7).
篇9
关键词:提升就业质量;高校学生工作;改革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目前,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的逐渐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已成为整个社会面临的难题,能否实现好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而从高校自身的角度而言,如何促进学生就业,不仅需要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也需要在学生工作开展层面有新的突破。
一、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发挥其思想导向作用
(一)就业观念的改变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首要因素。在通过对高校就业部门统计数据的总结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就业难源于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尽管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认识,但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的情况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中还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毕业班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普遍。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上要做到合理有效,既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太大的压力而对未来持过于悲观的情绪。[1]对就业形势过于乐观,缺乏应有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准备,就会出现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不尽匹配,从而失去应有的就业机会;而对就业形势过于悲观,缺乏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应有预期,就会直接的降低就业质量,从社会层面而言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因此,充分的认识自身状况,正确判断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是落实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要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对于毕业生来说,在多数情况下对自身的情况缺乏客观的认识,不能够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专业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培养上做到了普遍性但却缺乏针对性,大部分高校学生数量庞大的现实也决定了因材施教具有相当的难度,但不能够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应有的教育,就难以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而在人才的评价机制上,也一直是用统一的评价模式来进行,从而就难以通过合理的评价模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再加上大学生自身又缺乏科学的自我认知,这势必造成了在目前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下不能有效的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加重了就业困难。
(三)在改变就业观念的现实需求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不仅要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针对不同的个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潜能,同时还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2]打破传统的通过考试来评价人才的单一模式,不断创新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来帮助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并在择业过程中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就业的针对性和就业成功比例。
(四)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念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当前在校大学生从年龄层次而言,绝大多数都属于90后群体,而新一代的大学生思想较为自由,个性更为张扬,尽管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与过去相比,因为自我意识的凸显而使得责任意识有所欠缺,在对职业的考虑上多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很难从国家需要和服务社会的层面去考虑,再加上对基层就业岗位和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抵触,从而使得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观念的引导上应当培养学生更加积极的奉献意识,让大学生能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从长远的职业规划出发,不贪图短时间的优越条件,而能够顺应祖国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大潮,要敢于吃苦,敢于奉献,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
二、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键作用
(一)就业矛盾的一个直接性原因在与当前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这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有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择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需要立足于高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注重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和创新性。
(二)以学生工作的创新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就要求实现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专门提出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题,即从刚刚入学的新生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和引导,以便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某种程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决定着大学生四年的大学学习的努力目标,同时也影响着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发展方向。[3]但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上高校的教育引导又有所欠缺,特别是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此就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及时的跟踪引导,并根据新的形势和问题做出实时的调整。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层次的高低和就业质量好坏,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在就业竞争中大学生能否发挥其核心的竞争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知识的内化整合,是大学生个体所独自具有的特色,是自成风格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竞争力的培养,不仅要以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特长为基础,同时也要与学校性质和专业特征相结合,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构建完善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积累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学会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步提升。学生工作开展从根本上讲,要以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为首要任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是其他素质得以实现和提高的基础。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功利思想和自我利益的争取在高校当中中普遍存在,如果不能有效的改进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则大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实现,所谓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会落入空谈。
三、搭建多形式有实效的大学生就业平台
(一)要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制度。就业指导工作在当前高校的教学任务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要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及时的创新就业指导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来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使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始终朝着正确、高效、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来真正的实现其就业指导职能,发挥就业促进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教育管理者引导毕业生认识和理解大众化的现实,将择业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尤其是基层就业。与过去的大学生就业城镇化相比,今天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大学生就业不再仅局限于城镇市场,农村和基层也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重要组成。[4]
(三)要有效地搭建全方位就业体系,还需要努力探索和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产、学、研、用相结合,形成良性的就业合作循环。在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多数采取的是职业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制度,联合培养制度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和岗位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而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要大规模的采取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固然缺乏现实可操作性,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条件下,这种联合培养模式的借鉴也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从高校层面,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努力为毕业生搭建多方位的就业平台;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个显著转变就是由促进大学生就业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上的转变。[5]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上,要帮助创业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协助创业学生调查和认识行业状况,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合理选择创业模式。要充分利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帮助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规避大学生在创业上的资金和经验劣势,通过构建创业联盟有效的实施大学生创业援助计划。
四、以就业课程的创新为基础,丰富就业理论提高就业能力
(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就业课程指导。大学生就业课程指导,不仅仅是课堂讲授式的教学,同时还应该与实践紧密结合,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应当包括就业指导理论,实际案例分析,专业实习课程,社会资源的共享等多方面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当贯穿在大学学习阶段的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要进行不同内容的侧重,要通过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来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全程渗透,以此加强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并适当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紧迫感。
(二)在就业指导课程基础上,注重学生进行个人的专业互补。在当前高校当中,文、理、工等的分科制度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因为专业对口的限制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矛盾:一方面,用人单位基于岗位需要对毕业生专业做了十分严格的限制;但另一方面,真正的岗位需求不仅仅要有相对独特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相对普遍性的综合素质。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还也需要在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有所加强。毕业生的成功择业不仅取决于个体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同时也与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大学生都会因为就业期望值与就业现实差距较大而出现情绪的失落,甚至有不少毕业生要经历就业屡屡受挫的现实,若没有健康的精神状态和承受就业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便会在就业的困难面前被打垮,逐步的失去就业欲望,甚至出现自暴自弃,放弃应有的就业机会。
五、结论
就业困难不仅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同时也是社会层面的现实问题,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仍然会得以持续。政府当前也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维系社会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重视,总理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指出,要做好当前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更是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面对困难,我们并非无计可施,不论从教育管理者角度还是从大学生自身而言,都要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息,从现实出发,分析具体问题,发挥个体优势,改革和创新就业观念,用最积极的态度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邦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学生工作 大学生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39-01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已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我国大学生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日益突显。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力不同程度缺失所致。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习得和拥有的胜任某种职位或职业,并保持发展相关职位和职业的个性特性,特长技能等综合体现,针对不同的职位,职业和环境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差异性、相对性的特点,是大学生获得职位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让大学生谋求人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就业前提
学生走向社会前,将实现环境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就业晋升的关键一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状况,树立与经济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念。
二、构建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知识基础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科学地学习和积累知识。按照人体构架型知识结构的思路,大学生应当科学的学习、积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显性知识,并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学习、领悟、拓展隐性知识。而学生工作者应当在了解当今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引导大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要让大学生清醒的认到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增强人文修养。坚持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原则,是把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培养放在教育的同一支架上,努力做到使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并驾齐驱、协调发展,才能使大学生在现代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三、培养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主要内容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当代大学生要立足于社会,拥有一项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背景资源,发挥学院学团组织的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中去;利用专业社团,鼓励学生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挖掘科研资源,提升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大赛活动的层次和水平。让大学生在文化活动、专业社团和各类赛事活动中开拓眼界、发现自身优点和不足,成长与收获,从而提高我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大力推广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现实途径
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的内在环节和重要途径。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专业技能的转变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为大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动力,而且也为这些能力的获得提供了平台。我们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领导、完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加强社会实践考核评价等举措,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让大学生走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机制保障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力争让学生都有一个好的出路、好的去向、好的归宿。我们要完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提升《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的共性教育功能,鼓励、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开设就业创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功能,广泛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竞赛活动,切实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探索构建“高教校就业联盟”,促进学生跨省就业;充分把握国家鼓励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等政策,全面推进“志愿服务西部”“选调生”“大学生到村任职”等基层就业项目,持续推进就业优质服务,做好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切实开展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企业需求的人才不仅仅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导大学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一个“做人”的问题,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