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长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

篇1

内容摘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开展心理辅导;家园要密切配合,巩固发展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儿童观 教育观 教育 环境渗透 心理辅导 家校配合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爱是相互的,只有教师给予孩子们爱,孩子们才会去爱别人。)

二、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

1、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

在活动场内,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活动室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稳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我们还创设了科学游戏室,小学生获得许多感性经验。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2、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应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即使是自己非常生气时也应该有所克制,不能够说一些伤害孩子们自尊的话,也许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小学生提供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这种形式更适合他们,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打电话》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小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社会领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学做勇敢的孩子,培养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如学生通过玩方法“学做解放军”、“过家家”、“超市”、“儿童医院”等角色游戏,培养了 学生之间的友谊,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玩“插塑”游戏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收拾玩具,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培养了小学生的责任感。

在生活活动中,通过洗手、穿衣、做值日、整理衣物等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小学生的自信心。

四、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方法。)

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如小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

五、家 校 配 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小视。)

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使家长对其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栏向家长介绍近段各平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篇2

[论文摘要]公民道德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培养的关键期是小学教育阶段。在小学阶段公民道德培养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环境潜移默化法,树立权利意识法,重点时机培养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网络教育法,人际关系法;学校教育中的岗位服务法,课堂教育法,宣传引导法,创设情境法;家庭影响中的榜样启迪模仿法,劳动体验法。要想发挥这些方法的最好效果,还必须建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公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又是人们分析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公民道德培养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道德培养的最佳期。要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习惯,也要使他们能区分善与恶、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如果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培养小学生的公民道德?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最有效、最迅速地进行公民道德培养?笔者于2004年4月和7月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3所小学的6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测验和访谈测验。

一、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公民道德培养方法的探索

(一)自然环境

环境潜移默化法。小学生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很强,教师和家长要抓住小学生本身具有的这一优点,对他们进行深化教育。问卷结果显示,39.6%的小学生认识到环境和生态问题应该引起人类的注意。43.8%的小学生表示要从自身做起。针对学生已达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上的认识程度,应采取:

(1)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育。例如,表演短剧《请关注大自然》。让小学生扮演森林中遭受伤害的动植物,并自编台词。让他们知道大自然的痛苦心声。(2)随时进行口头教育。(3)在学校或社区的宣传橱窗内设置环保专栏。(4)维护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5)开展“绿色环保周”活动。(6)带领小学生走出大门,用城市已遭破坏的环境和美好的环境教育他们。(7)买一棵小树苗,和孩子一起种上,定期带孩子去照顾它,让孩子和小树苗一起长大。(8)经常带孩子到动物园,看到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会萌发怜爱之心。(9)多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曝光破坏环境的人与事。(10)每一个人都要保护环境,加大管理力度,尽量不要让小学生看到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11)组织环保和拯救大自然的志愿活动,吸引小学生参加。

(二)社会环境

1.树立权利意识法。长期以来,社会各方面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的教育太过成功,大大忽视了对权利意识的培养。访谈结果显示,29.1%的小学生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不会要求退换。问卷结果显示,平均有78.6%的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选择牺牲自己,取悦他人。为了弥补对权利教育的缺陷,追求权利和义务协调发展,应采取:(1)老师和家长利用媒体和周围发生的事情教育小学生。(2)生活中,大人以身作则,积极维护自我权利。(3)社会上的各因素各尽其职,激起小学生的权利意识。

2.重点时机培养法。各种重要的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五一”、“十二”;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问卷结果显示,在节日或自己的生日时,只有少数小学生愿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大部分小学生只是在家里和父母过。建议老师和家长要带领小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社会的相关部门也要多为小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以增加他们对国家、对家乡、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3.爱国主义教育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问卷结果显示,80.1%的小学生对2002年中国足球出线怀有积极的态度,无论怎样,他们都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以此良好状态为基础,应采取:

(1)老师和家长要经常带小学生参观历史革命纪念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2)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活动。(3)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育。例如,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小学生说说祖国好在哪里。(4)学校宣传橱窗内设置“祖国好”专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祖国的壮丽与秀美。(5)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6)利用新近发生的国际大事教育小学生。

4.网络教育法。小学生很愿意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问卷结果显示,77.7%的小学生会进入网上道德论坛,也有12.4%的小学生只会关注,不会参与。仅有4.9%的小学生完全不感兴趣。

在网络上,小学生完全可以敞开心扉。这样,他们的有关公民道德的问题就便于解决。学校要有自己的电脑室、要定期让小学生上网、要有专门的老师经营论坛,并清理非法网站。老师和家长要鼓励小学生参与进去。

5.人际关系法。帮助、教育小学生处理好同学、师生、亲子、邻里关系。问卷结果显示,晾在外面的衣服被邻居弄脏,只有24.3%的小学生会去与邻居说理,化解此事。其他的选项,或争吵,或自己洗干净,或报复,都会对小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同学关系。1)在同学问出现矛盾时,老师正确对待,及时协调。2)平日里,大人讲述团结友爱的道理。3)老师之间、家长之间和睦相处。4)从小培养活泼、友善、合作等性格。5)家长注意孩子的细节问题。(2)师生关系、亲子关系。1)对小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向。2)不责骂,不让孩子望而生畏。3)亲近小学生,与他们沟通。4)露出点本领,让他们因为佩服而喜欢你。(3)邻里关系。在生活中邻里之间要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这样,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下成长,在人与人的友好交往中,他们会悟出许多道理,自己也会变得体贴、亲切、文明。

2.小学生对于健康与保健、法律知识的了解以及坚持性品质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和提高得十分缓慢。

这说明在相应的方法上施加的力度相当不够。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仔细琢磨培养的方法,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实施力度,弥补小学生这些方面的不足。

3.随着年级的升高,愿意利用节日和生日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的小学生有大幅度增长,由16.2%上升到44.3%。虽然数字仍然没有过半,但是只要加强教育,我们要在活动中培养公民道德水平的目的不难达到。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品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小学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比如,孤独、自卑、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前途,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因此,学校加强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紧迫。

一、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出现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中的负面因素对小学生的影响和腐蚀。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思想和某些丑恶现象,严重地侵蚀着小学生纯洁的心。

2.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家庭氛围等对学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长将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

3.学校教育方面面临新挑战,客观上也引起学生一些心理问题。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德育重视不够;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成长特点,动不动就大骂或体罚学生,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了他们的健

康成长。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孤独、自卑的心理。

二、对策与措施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怎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呢?

1.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认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己的心理素质。(2)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训练活动。(3)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认真做好家长学校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一方面,家长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1-0051-02

小学班主任是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肩负任课工作,更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对未来小学生的发展以及学习奠定坚持的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影响下,小学班主任必须自身具备优良的专业素养以及管理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定期和家长以及小学生做好互动工作,并担负起教学任务,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1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1班级管理模式过于传统化

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虽然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欲望较强,但是生活阅历以及受环境影响较弱,小学生本身就会周围的一切具备创新的意识,但是,就目前小学班主任而言,为了完成管理工作以及教学任务,往往采用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一体化,一刀切,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不会创新自身的管理方法,从而导致班级管理方法的创新性被扼杀。

1.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创新,导致大部分班主任在做管理工作的同时,着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中,其班级管理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管理工作没有和教学任务融合在一起,大部分班主任依然存在以往陈旧的教育思想中,不愿意创新,更加不愿意主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做管理工作的同时,忽略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处于被管理的状态中,与此同时,大部分班主任认为管理工作就是保证学生的课堂纪律,并没有明确管理工作的本质意义,导致学生失去了课堂学习的活跃性,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1.3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

因为以往陈旧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班主任都认为小学生年龄偏小,不懂事,社会交往能力缺乏,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做管理工作中,处处都要约束小学生,虽然这种方法浅表来看,是为了学生着想,但是就主观管理角度而言,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2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

2.1实施爱的教育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其身心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班主任在做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处处约束小学生,必须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关心,尊重学生。例如,小学生遇到问题,班主任必须及时进行沟通,合理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培養学生的三观理念,班主任必须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具备倾听的能力,让小学生能够把班主任当作良师益友,构建民主的管理机制,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2丰富班级活动的开展

为了丰富小学生的校园生活,班主任必须定期的组织小学生进行班级活动,这样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小学班主任必须为学生创设充足的空间,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来组织活动,如,辩论赛,唱歌,演讲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让小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3增强学生队伍的有效管理

在小学管理中,班委会在班里管理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如果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班级领导必须负起班级管理的职责,并且及时掌握班级的整体情况,以便于详细汇报给班主任。因此,班主任必须构建完善的班委会体系。例如,可以利用竞选的方式来建设班级管理体系,激励小学生踊跃参与竞选活动,在选择班干部时,必须公平公正,在确定了班干部后,必须对班干部进行整体的培训,并定期检查班干部的整体工作情况,检查他们是否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有处理不当之处,是否对学生负责任,并及时采取班级同学的建议,表现良好的班干部,班主任必须给予口头或者物质上的奖励,树立标杆。

2.4强化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小学班主任是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在校情况的桥梁,因此,班主任除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与学生的家长定期沟通,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家庭教育情况,如,目前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教育的方式却有所偏差,在家庭中,强制性的让学生完成各种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任务,让学生从小就有一定的压力感,导致学生厌倦学习。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定期的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指引家长用正确的教育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家庭和学校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结语

综合上述所讲,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从学生的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来创新班级管理方法,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班级管理方法,不断地完善并创新管理方法,并坚持与学生的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和学校,家长一起共同构建小学生的完整管理模式,进而让小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下茁壮成长。

作者:李文明

参考文献 

篇5

(一)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全在学校

现在,不少小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应该全权负责,而自己的工作就是将孩子安全地送到学校;还有部分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只听从学校老师的话,所以在孩子犯错误或者成绩下降的时候会将责任推及学校,推到教师身上;家长认为,如果学校对学生教育的好,那么学生的一切就必定会好,不会出现差错;更有甚者,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将孩子生下来,让孩子不愁吃穿,至于孩子能否成才,就是学校所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对小学生的教育主要为教学任务,不容易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进行特殊化教学,很难对每个孩子都给予相同的关注度。教育主要有三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从目标的培养方面来看,一个学生的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良好的品性、态度、生活、学习方法、习惯等培养起来。如此看来,在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之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一个小学生的教育绝对不可以将二者分隔开来,必须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二)学校与家庭进行交流的内容相对单一

许多家长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事情都不要再做,也没必要做,家长关心的只是学生的成绩。但是,家长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也并未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变家长这种错误的想法,缺少和家长有效的沟通。就算和家长进行沟通,也只是针对学生成绩的沟通,在内容方面较为单一。

(三)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存有冲突

由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骄傲、自大、恃宠而骄,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和性格。而这些性格和习惯并不利于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在学校里学生会有不合群、感情脆弱的现象出现,这些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遵循“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家长都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造成了孩子学习中的压力,容易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产生冲突。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对策

(一)优势互补

首先,应该对家庭和学校双方的责任加以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的内容,应该依据其内容明确相应的职责。在对双方的责任加以明确之后,就能够避免家庭和学校双方的重复劳动以及替代性劳动的出现。其次,家庭和学校应该将各自在教育中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占有不同的优势,双方应该以各自的优势为依据对责任进行分工。

(二)构建学校和家庭沟通的心理健康制度

首先,学校应该每周都更新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卡。这个健康教育卡记录了学生在这一周之内心理健康方面进行了那些教育,同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在这些方法应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方法施行后的效果又如何?将这些内容分分填写到卡片之上。其次,学校和家庭将健康卡相互交换,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三)学校积极进行家访家访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和家长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能够使二者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从某种程度上讲,家访也是一种对家长进行教育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告诉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让学生在家里也能受到相对较专业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四)让家长走进学校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77-01

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农村小学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薄弱等条件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空白。笔者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不足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且抑郁”的生活。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任性、依赖、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问题,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1.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至。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可是,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了不良心理现象。

2.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看电视或围在一桌子上打麻将,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聊天,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倾听孩子的心灵呼声。父母给予孩子的主要是金钱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农村的孩子更是这样。3.学校教育片面化。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当今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条途径和方法进行:

(一)学校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2.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3.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4.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5.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6.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二)家庭教育

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有:(1)学习家教知识,端正指导思想。(2)时刻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习惯。(3)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学会交往。(4)加强家校联系。(5)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三)社区教育

整个社会区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向家长、学生宣传正面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尽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共同关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上是我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小学教育 教育环境 教育途径

现代小学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不仅要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是同样重要的。

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相比之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据研究统计,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我认为在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并不是说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在小学重新开设这样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

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

3.在合适的机会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

和谐的教育环境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1.心理辅导室。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由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应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3.心理健康专题广播。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4.橱窗宣传。运用橱窗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和富有成效的好办法。由于橱窗宣传具有方便、快捷和普及性强的特点,因此最适宜于各班级运用,这就要求班主任具备心理辅导老师的素质,这样才能发挥好橱窗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校的紧密配合

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

篇8

另外,农村小学生生活单调,接触到的信息面很窄,有的去的最远的地方是集镇。每天来回于家校,节假日亦是如此。他们所获得的最大的信息来源就是课堂和电视。而电视上呈现出的信息是“五花八门”的。其中很多是不益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甚至有些信息会对小学生产生恶劣的影响。

种种这些客观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成长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学校作为农村小学生最多接触及最大依赖的地方,是否该思考农村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并“对症下药”,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甚至做到更多?

笔者认为农村小学生对学校的期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契合点。只有深入了解农村小学生的需要,才能办好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教育。而小学生的思想很单纯,他们来到校园所期待的无非是以下三点:

1.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希望在课堂学习中了解更多的信息。

2.游戏的伙伴

农村小学生生活环境简单,生活条件落后。并且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小学生是独生女,家中及周边年龄相仿的伙伴很少。他们的生活显得枯燥无味。在他们看来,学校就是个大乐园,有很多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耍。游戏伙伴就是他们愿意上学的一大原因。

3.他人的肯定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农村小学生在家里得到最多的是“吃饱了没?”“冷不冷?”像“你真棒!”“加油!”“不应该这样……”之类的话语和教育性的交流却很少。关于学习,农村家长看到的大多只有分数而已。其实,不管成绩好坏,农村小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的。这是农村小学生来到学校的第二大动力和乐趣。而老师给予的肯定不一定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的。

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生需要“生活教育”,农村学校除了本身的教学任务,想要做好教育工作,还应深入生活中去。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即是校园生活,这使得农村小学生的校园生活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1.提供更多生活上的帮助

每个农村家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也给农村小学生带来了困扰并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如果学校能适时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也让他们对学校产生信任、依赖。而这种信任和依赖又会作用于他们的学习。

2.给予更多的关怀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有很多农村小学生家长不仅可以让他们吃好穿暖,还会给他们很多的零花钱,但唯一不能给的是相伴的时间和适时的关怀。留守儿童更是如此。这使得他们对生活缺乏乐趣和信心,本该炯炯有神的眼睛时而会那么空洞。他们缺乏心灵的安慰,缺乏热爱生活的榜样。如何能好好学习?因此,农村小学生更应该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留守儿童之家”等真正发挥作用,给农村小学生带去更多的温暖。

3.加以更多的引导

家庭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农村小学生缺乏方向,一味跟随课堂。不知为何学,如何学。学校在树立理想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要给予更多的引导。从班级层面,从学校层面为农村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加强家长教育

农村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整日疲于劳作,知识更新几乎为零。学校可通过家长会等活动让家长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而了解孩子的发展需要,也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5.促进交流

观念和态度离不开情感的维系。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家长、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篇9

[关键词]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建有企业的村、镇,富裕起来的农民更是有条件改善生活,他们纷纷到县城购买住房,举家搬到城里居住。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家长举家搬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考虑,就是要让子女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当前,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普九”已达标,通过了国家”双基”验收,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程度改善。但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诸因素的制约,与县城学校相比,广大农村中小学仍然普遍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简陋、师资数量不足、教育观念保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城乡之间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的较大差异,促使家长送子女进城就读,他们希望孩子在城里接受好的教育,成长成才。

一、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的易发问题

跟随父母进城居住、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处于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里,他们既紧张又兴奋,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希望。然而毕竟是有别于过去生活的环境,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容易产生以下不适和问题。

1、学习不适。由于城乡教育教学多方面的差异,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首先遇到的就是学习不适问题。不适应学校的管理,不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方法……从而出现学习困难。学校的成就,教师的业绩,城区同学的见多识广、多才多艺,让进城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表现在他们身上或是胆怯、学习自信不足,或是对周围环境的抵触和敌视心理。

2、交往不适。交往不适尤其表现在插班的农村中小学生身上。对他们来讲,融入新的班集体有两重障碍:一是与城区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对其他同学的眼光、言语非常敏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二是原班同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交往圈子。如何交往,如何融进班集体,农村中小学生无所适从,他们觉得很孤独。

3、安全问题。农村的社会环境比较单纯,社会治安相对县城要好得多,而这也使进城居住、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缺少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一是上下学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二是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不强;三是被高年级同学或社会闲杂人员索要钱物、人身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处理,自我保护能力很弱。

4、网络问题。农村中小学生来到县城居住、就读,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家里购置了电脑,街道上随处可见网吧,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刺激。一旦控制不住,他们就会变成一个个网虫、网迷。这是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最难把握和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1、加大智力投资,物质上充分满足子女的发展需求

进城就读的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孩子落后于城里孩子,首先花大力气给子女选择了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有的甚至还择了班;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一应满足,购置了电脑和各式新型的学习机、学习材料;为子女请了家教,送他们上各种辅导班。总之,农村家长们按城里学生的标准和模式进行着智力投资。

2、重视家庭教育却苦于不得法

由于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有很大提高,希望子女成才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面对城市化浪潮和周边不断变化的环境,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力不从心、无所适从。不论是应掌握的家庭教育理论,还是家庭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能力,都明显的欠缺,差距很大,其中甚至不乏错误的方面。因而他们无法跟上快速变迁的时代,有效地对子女进行教育。

三、建立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加强对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

社区家长教育学校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区、学校共同组织的面向未成年人家长,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其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带有师范性的、业余的成人教育学校。通过建立社区家长教育学校,整合社区、学校、家庭教育资源,创建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体制,可以改善目前广大家长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状,从而有效缓解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

1、帮助家长尽快适应城里生活,充分认识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居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尽快适应城里生活的问题,只有家长找准了生活位置,才能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城里生活。由于条件的相对优越,进城居住的家长们无需为生计整日操劳奔波,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再加之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上了辅导班,请了家教就万事大吉,这些都会让他们觉得无所事事。通过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开展各种活动,要让广大家长充分认识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清醒地意识到有许多知识等待他们学习,应该用好闲暇时间,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进行“补课”,比如学习营养配餐知识,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等。总之,进城居住的家长们一定要有提升自身素质的紧迫感,通过多方面的学习,不断破除落后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家庭教育的需要。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生 自我保护 教育策略

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是中小学生成长、成熟的一个关键阶梯,这一阶梯的完美打造,主要靠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受生理条件、客观认识等方面的限制,当危及他们安全的情况出现时,应变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危险和意外时常会发生。做好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里,就做好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教育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强化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教育

首先,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法律教育。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在法律方面的教育比较少,即使有,也仅停留在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学校纪律、不打架惹事之类的较浅层次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青少年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知所措。故此,学校老师与家长应掌握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了解青少年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并将相关知识授予学生,使其在自己权利受到侵害时,能依法保护自己。

其次,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学会寻求帮助。面对孩子遇到被侵害的情况,家长应教导他想方法立即逃脱,并将事情向自己信任的成年人,如老师、亲朋好友等诉说,或到当地公安、保卫部门报案,请求帮助。学校与家长应当协助孩子建立支持网络,帮助孩子们列出并记住可以信赖的成年人名单、电话等,如父母、老师、警察、亲戚等,必要时请他们帮助。

二、传授给中小学生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

首先,教中小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人员的特征、行为方式,尽可能避免与陌生人接触,发现行为可疑的人要避开。如果条件允许,社会、学校或家庭可通过自己、别人或相关机构等对学生传授一些防暴技能,让孩子掌握一些面对侵害时能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防卫术等。

其次,要从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学会辨别来自复杂社会的各种危险。面对生活中时常出现的问题,如家有小偷怎么办?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被人勒索怎么办?这些情况每个孩子都可能会碰到,但怎么应对却远非每个孩子都懂,老师与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

第三,帮助中小学生学会辨别危险情况、危险设施、危险建筑等符号、标记,增强对交通、触电、火灾、煤气泄漏等事故的防范。同时,应让学生了解虽不经常发生但又极具危险性和破坏性的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常识,熟悉各种不同的警报声,培养应变心理和学习应急知识。

此外,针对经常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溺水、磕碰伤、被宠物咬伤等,老师与家长要教育学生有意注意,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随意玩弄利器、不攀高或不爬树、不独自下水游泳、过马路和施工场地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等。

三、提高中小学生面对意外事故的紧急应变能力

个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或灾难是其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现实生活中,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生面对意外事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紧急应变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当灾难或突发事件发生时,中小学生才能处惊不慌、临危不乱。老师与家长应教育中小学生当遭遇意外事件时,应进行自我救护、寻求援助或想法逃生。家长、学校均应教育孩子从小学会独立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各种应变能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我保护与自我救助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学校自我保护教育制度

要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自我保护教育制度,并开展一系列自我保护教育。概括而言,可以经常性开展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第一、做好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目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健康成长。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强化生命教育极其重要,而且极其紧迫。

第二、做好交通安全教育。不仅要教育中小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还要教育他们骑车、步行时如何注意避让车辆和他人、如何防止车辆和他人碰撞自己,骑车时车速不可过快、及时检查刹车等,尽量避免交通事故对中小学生的伤害。

第三、斗智斗勇教育。一些歹徒为了敲诈钱财,往往把目标瞄准中小学生。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教育中小学生提高警惕,增强观察、识别能力,不被坏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谨防上当受骗。另一方面要教育中小学生,遇歹徒如何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竭尽能力保护自己,不让歹徒行凶作恶。

第四、心理素质教育。老师和家长都要善于掌握中小学生的心理脉搏,不仅要熟悉孩子的性格、脾气和特长,还要随时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在当前,特别要教育中小学生在碰到困难、挫折时,要坚定信心,增强心理素质,提高承受能力,经得起种种考验。

总之,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学校对中小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还显得极为欠缺,为有力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都还急需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技能和心理的教育,以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一个面对现实的中小学生,应当积极谨慎地和周围的人和事接触,应当积极学会自我保护,应当积极增强心理承受力,只有这样,方能成长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香兰、徐能义、马淑一、张美英、孙连桃,《包头市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现状及其对伤害认知状况的调查》[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10)。

2 邢丽丽、杨学军、王威、杨勇,《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9)。

3 杨雄,《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5(2)。

4 何祖顺,《学会分析应变实行自我保护》[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