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奖励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内部奖励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内部奖励方案

篇1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专利工作,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公司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公司技术创新和形成公司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公司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专利工作的任务是充分依靠和运用专利制度,使专利机制成为促进公司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动力机制和保护机制,鼓励和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为公司技术创新以及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

第三条 产品市场部、专利管理部、总裁共同负责对公司专利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协调。公司的专利状况指标及专利管理水平作为评价考核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管理机构及人员】

第四条 在公司专利体系建设之初,由专利管理部负责专利管理及其他专利相关的各类制度建设,报总裁批准后由专利管理部负责执行。

第五条 由专利管理部指定专人对公司专利申请文件进行管理,专利管理人员与公司签订《企业技术保密协议》。

第六条 专利管理人员每年年初制定该年度的专利工作计划,并报“专利管理部”存档备案。

第七条 由产品市场部负责公司内部的专利工作宣传及培训讲座,专利管理部予以协助。

第八条 由总裁办负责申领各类专利政府资助基金及优惠政策,由专利管理协助。

【机构职能及职责】

第九条 专利管理部是XX公司组建的一个致力于知识产权研究和发展及合作方向的新型职能部门。该部门是在基于手机及通信行业相关产业内,进行的:技术及专利申报、新项目技术研发实施、新产品技术规划、专利技术的对外商务合作、可行性项目研究分析等,包括且不限于经充分调研后可进行的技术产业方向的投资项目,其前期的策划及启动筹备,以及商业性合作时项目的包装和运维体系标准的建立。

第十条 专利管理部在知识产权的政策方针下,以服务XX公司为本质,以项目研发增值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公司的商业策略指引下,开展该部门的各类专利增值和相关项目经营性工作。

第十一条 主要职能范围包括:项目的研发与创思;专利项目的申报;政府专利资助金的申领;

专利资产的综合评估与认定;与专利局及专业机构的沟通;本部门其他已获专利技术的维权;专利技术的组织开发和系统内专利应用上的产品实施;专利库的建立及各项专利项目商务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专利技术项目的授权与商业合作的咨询受理与商务接洽;专利新项目的可行性研讨、立项、申报、商业模式的构成及商业计划书的初拟;可转化专利核心项目中新商业利润公司组建前期筹备及综合评估;新专利项目资本及商业化必须的前期包装及项目推广;

【管理工作规范】

〖专利申请〗

第十二条 员工提交的专利申请由产品市场部和专利管理部共同评定技术创新性。

第十三条 对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是否申请专利,由“专利管理部”通过对比文献的检索调研、分析评价后报公司决策机构审定。

第十四条 任何个人或部门不得在申请专利之前进行有关科技评价、评估、评奖、产品展览与销售等可能会导致发明创造公开丧失新颖性的活动。

第十五条 申请决定作出后,有关人员或部门准备好专利申请技术资料,由“专利管理部”统一办理专利申请。

第十六条 由专利管理部负责与专利人员进行专利技术文档的沟通,以产品市场部为核心,与专利管理部一起,共同负责商务合作洽谈。

第十七条 提交的发明专利经过产品市场部和专利管理部及总裁技术创新鉴定,专利管理部重复性查询后提交总裁办领导签字后提交专利申请。

〖专利维持〗

第十八条 公司每项专利在授权维持期间,由“专利管理部”与中国专利局进行联系,办理一切与专利相关的手续,并保存与专利局的联系材料及凭证。

〖专利放弃〗

第十九条 “专利管理部”认为某项公司专利产品丧失维持价值,可向公司决策机构提出申请放弃专利。

第二十条 须决策机构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按规定程序办理该项专利权放弃事宜。 〖专利许可及转让〗

第二十一条 本公司许可或转让他人实施专利的,或本公司实施他人专利的,应签订书面专利实施许可或转让合同,专利许可或转让的收费及相关条件由产品市场及专利管理协商编制, 报总裁批准,及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公告,并及时报当地的专利管理部门备案。 〖专利保护〗

第二十二条 公司及其员工应时刻注意对本公司专利权的保护,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发现侵权行为,应及时报公司“专利管理部”或公司领导并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必要时可请求专利管理机关调处,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二十四条 应自觉遵守专利法及其有关规定,不得侵犯他人专利权。对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授予专利权条件的他人专利,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宣告专利权无效请求。

【专利信息的管理和利用】

第二十五条 专利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专利信息的收集:①国家颁布的与专利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②与本公司产品和技术有关的专利文献;

第二十六条 专利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专利信息的保存:①公司内部的各种专利管理规定;②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工作记录和有关文件;③技术合同文件,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课题组的承包协议等;④学术或技术会议、新闻媒介和展览会上公开的报告、报道和材料等;⑤参加的学会、协会及组织的章程和来往公函。

第二十七条 建立公司专利信息数据库, 产品、技术研究开发立项之前,应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及完成后,要进行必要的跟踪检索。公司研究开发项目进行鉴定验收时应有专利检索报告。

第二十八条 对公司重大的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项目,或者公司具有重大市场前景需要申请外国专利的技术创新成果,要进行项目专利战略研究,提出专利战略分析报告。

第二十九条 由专利管理部负责研究政府的专利专项基金发放及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报公司总裁通过后协助总裁办办理。

【专利界定及奖励

第三十条 执行本公司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下列四种情况均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① 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② 履行本公司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内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③ 离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本公司承担的本职工作或本公司分配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其个人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本公司;

④ 公司员工在调离公司或退休等原因离开公司时,不得将本公司专利技术资料带离,并且在一年内不得将应属于本公司申请的发明创造申请个人专利。

第三十一条 利用本公司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公司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

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三十二条 员工在业余时间,在没利用本公司物质技术条件(包括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的前提下,并且与本职工作或分配的任务无关的发明创造,则视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第三十三条 对于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公司按照专利法有关规定对发明人进行奖励,以鼓励员工创新,积极申请专利。奖励办法如下:

(1) 专利级别分等级奖励办法: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公司只对发明专利设立申请奖;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不设申请奖。专利级别以申请专利时专利局认可的申请类型为准。

(2) 专利申请奖金来自深圳市政府专利申请资助基金,公司在收到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一个月内(财务部在收到“专利受理通知书”备案后,随同当月工资一并发放),为每件发明专利一次性奖励现金4000元给发明人,实用新型专利一次性奖励现金2000元。

(3) 对每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的政府资助,作为公司收入进入公司专利奖励基金。

(4) 专利受理通知下发后,如公司投入专利研发或启动专利项目的市场化运作,并在专利授权后由专利管理部向政府申请“专利实施专项基金”。申请到专利实施基金后,由公司按照获取的“专利启动专项基金”总金额的0.5%给予专利管理部奖励。

(5) 本条例奖励的发明人,是指公司内部专利申请单上确认的发明方案提出者。

(6) 如果发明人离开公司,不得将在公司中计划申请的专利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申请,发明人在离开公司后也可以将自己的发明成果提供给本公司申请专利,但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人署名由公司指定,公司可以按标准发放奖励,发明人在离开公司前已提交的专利申请,符合条件的公司按标准发放奖金。

【责任与处罚】

第三十四条 员工将职务发明创造以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或者有其它严重违反本制度规定侵犯、损害公司权益行为造成公司严重损失的,公司将依法采取措施,追究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公司专利管理人员玩忽职守、履行职责不当或者泄露秘密,造成公司损失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制度由XXX有限公司解释。

篇2

[关键词]总部 总部经济 发展战略

一、公司总部

公司总部是指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相对独立的,以控制权为核心的,具有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经营、业绩管理及外部公关等全部或其中几种职能的组织单元(赵弘,2004)。随着公司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张,公司可通过内部各职能活动如生产职能、决策职能、资源配置职能、营销职能的相互分离深化其内部分工,获取由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改善。这种专业化将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内部次级组织,如工厂、总部、财务与投资公司、营销公司、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它们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本流相互联系,成为一体。在交通与通讯技术不发达、运输与沟通成本较高时,这些次级组织必须相互接近,以降低企业整体运营的成本。现代低廉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各次级组织间运输与沟通的成本,这扩展了其选址空间。如果公司对各次级组织进行独立的选址,将其尽可能布局在各自的最佳区位上,将导致各次级组织的营运成本的降低或收益的增加,若其净效应高于由此导致的公司内部运输与沟通成本的增加,这种分散选址就将为公司所采用。迪肯和劳埃德(Dicken and Lloyd, 1990)指出,伴随着公司组织形态的空间扩张,实施公司高层管理与战略决策的公司总部首先从公司中分离出来,形成公司总部与公司日常动作与管理活动的组织(生产工厂与销售部)分散布局的空间形态。

二、总部经济

经营在不同产业上的公司,其相同属性的次级组织进行独立选址的区位指向性往往是不同的。例如,服装业的生产工厂在独立选址时是劳动力指向性的,而软饮业的生产工厂在独立选址时却是市场指向性的。但经营在不同产业上的公司的总部却往往具有一致的区位指向性。Davis和Henderson(2004)从总部生产函数的角度解释了公司总部区位指向性。他们认为,获取和传播信息是公司总部重要的中心职能,公司总部的生产函数强调高技能管理人才、专业化服务、信息资源以及与其他总部的空间接近性等高级资源的投入。除产出信息外,高额的利润是总部另一主要产出,这一产出对税收及稳定的政局(财产保护)也相关敏感。采用定量模型的研究方法,Henderson等(2005)确定了其他公司总部带来的信息溢出效应、总部与生产基地的地理关系、总部对于各种服务业的需求投入、总部特性等对总部利润水平的影响。Davis等(2004)则确认了服务多样性的规模效应、金融服务业的集聚效应、总部的外部规模效应等对公司总部区位的影响。Heenan(1979)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60个美国跨国公司和47个日本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时考虑的因素,其重要性次序是:当地市场的重要性和支持性的服务业、政府对公司总部的态度、政治稳定性、接近主要国家的市场、通讯设施、教育与医疗设施文化多元性等。Little(2003)对50家在瑞士的非瑞士籍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区位决策标准的调查显示,88%的公司认为公司税收优势是重要的区位优势,72%的公司强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可得性,69%的公司重视生活质量,也有62%的公司认为城市区位的中心性也很重要,但仅有10%的公司选择与现有生产企业的接近性作为设立地区总部区位的因素,另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CEO的个人偏好也是重要的区位因素。Klier等(2002)对全球1000家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时考虑因素的考察发现,跨国公司主要关注如下因素:作为地区总部的声誉、潜在顾客、研发集中程度、管理体制、高素质员工、房地产成本、工厂基础设施、金融体系、清洁环境、生产质量与人身安全等。

公司总部的这种共同的选址指向性自然导致了公司总部在特定区位上的集聚。这一特征首先显著地表现在全球经济层面上。例如,2007财富500强公司中,将总部设在东京的有50家,在巴黎的有26家,纽约和伦敦分别有22家,北京有18家。在国家经济层面上,公司集聚的特征也特别明显。例如,美国大型公司总部主要集中在波士华城市群、休斯顿、达莱斯、亚特兰大等以及西部的南加州和硅谷等区域。中国大企业集团也主要集中在三大城市群地区,这其中,约有10%公司总部聚集于北京,控制的资产约为所有国内企业集团控制资产的50%。总部经济的集聚特征还表现在城市经济层面上。公司总部总是集中在城市的特定地区,即中心商务区。例如,在东京,公司总部主要集中在银座、丸之内、日本桥、新宿地带和池袋、涩谷、赤坂、台场地带,而首尔的公司总部主要集中在中区、钟路区地带和江南区、瑞草区地带。

公司总部向特定地区的集聚形成了总部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指以控制权为核心的公司总部、公司地区性总部及专业职能总部(如采购中心、研发中心、营销中心、财务公司)等向中心城市集聚,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会展与机构服务业、研发与技术服务业、医疗保健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传媒业等相关支撑性知识型服务业在集聚区迅速发展,并通过该集聚区引领中心城市及其腹地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在本质上,总部经济是高级生产要素,如高水平的科技管理人才、研发、金融、营销、物流、会计、律师等知识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组织等在空间上的集聚,是一种高级形态的产业簇群。另一方面,总部经济代表了与市场、政府相并立的企业在空间上配置经济资源的作用的增强。在严格意义上,总部经济是对总部腹地的垂直分工的经济形态的简称,与城市腹地经济主要关注于空间资源的市场配置与政府配置不同,总部经济还侧重强调企业总部在资源的空间配置上的作用。企业总部不仅拥有较政府更丰富与准确的信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滞后性与浪费,总部经济在优化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资本配置,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总部经济战略

总部经济的发展对总部集中所在的中心城市及其辐射区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总部集聚的中心城市不仅集聚着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还进一步吸引着这些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向中心城市的进一步集聚,并促成知识型服务业将迅速发展并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中心城市经济结构的高度化。总部经济是高附加值的经济,不仅参与公司的利润创造、还集中着公司的利润,对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财税贡献效应和产值贡献效应。总部经济的发展还能带动其经济腹地的发展。设置总部的公司多为其所经营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优势、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公司总部向中心城市集中后,其生产活动、营销活动、采购活动即在其辐射的经济腹地布局,带动腹地经济的技术升级、管理提升与需求市场的扩张,从而促进腹地经济的发展。在总部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驻且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尤为显著。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进驻本身即是对当地投资环境的肯定,可以提高其进驻城市与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知名度。而且,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能为当地雇员提供更高层次的管理岗位引进与高层决策功能相配套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可以迅速提高驻在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另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还能带动包括法律、商业、银行在内的各方面配套服务的投资和发展,促进所进驻城市与国家经济与世界的全面接轨。

总部经济对中心城市与其辐射区域的显著经济效应使其具有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是在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国家中所使用的一个理念。在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总部经济是在市场力的主导下经过较长的时间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但在新兴的快速成长的经济体中,其经济结构特别是中心城市在短期内即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压力,而市场力在短期内又难以促成这种经济结构的升级,经济体特别是其中心城市的发展即陷入困顿。此时,实施总部经济发展战略,即政府通过财税政策、土地政策、进入管制等经济手段,引导区域内公司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区域外公司来中心城市设立区域分部和专业职能分部,以及推动本土集团公司向区外扩张,以及中心城市传统的制造业向城市腹地的扩散等,是促进经济体结构升级与经济再发展的一种可行方案。在亚洲,最初对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给予优惠政策的是菲律宾(1974年),新加坡则首次成功实践了总部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加坡生产制造成本提高所引致的制造基地外迁,新加坡经济的再发展陷入结构性的困境。为此,新加坡政府于1986年提出了以“国际综合商务中心构想”,制定了旨在引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税收优惠政策。新加坡政府还先后提出了特准国际贸易计划、商业总部计划、营业总部地位以及跨国营业总部奖励计划等。1993年,新加坡设立促进海外投资委员会,其与经济发展局制定了一系列对不同类型的总部给予针对性的优惠政策(Yeung H, Poon J and Perry M, 2001)。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以金融和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在新加坡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也迅速向该国集聚,实现了新加坡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转变,新加坡也因此成为大多数跨国公司向东南亚乃至亚太市场推进的首选之地。1995年,台湾当局也适应亚太地区经济特别是中国大陆经济快速成长、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和台资外移引发的台湾经济发展困顿的经济现实,推出了以建立高附加值的制造与研究中心、航空转运中心、海运转运中心、金融中心、电信中心和传媒中心为核心的《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力图通过建设亚太营运中心,吸引跨国公司来台投资和设立亚太地区的区域营运总部,推动岛内的产业升级,全面振兴台湾经济,并提高台湾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吴献斌,1995)。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计划并未得到切实的实施。2000年,台湾又推出“全球运筹中心计划”,该计划共45项具体计划,其中,与总部经济联系紧密的主要是“营运总部计划”和“国际创新研发基地计划”。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升级,我国不少城市也表现出显著的总部经济特征。一方面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20多年后,其业务从一般生产制造逐步深入到研究开发、服务、营销等,在整条产业价值链上开展业务。为了统一管理协调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和服务等各类业务,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其境外总部迁到中国或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调整国际市场战略。另一方面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国本土企业的战略型调整与地理扩张,正逐渐地改变城市的分工态势由产业专业化走向功能专业化,企业总部沿着城市等级体系迁移,从乡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再到超大城市(贺灿飞,2007)。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再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杭州等相继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构想,颁行了激励性的政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其中,香港、北京和上海已经成为或初步成为我国乃至亚太经济层面的总部经济中心城市。

参考文献:

[1]贺灿飞:公司总部地理集聚及其空间演变[J].中国软科学, 2007, (3): 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