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学奖励办法

篇1

关键词:协同发展;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目前,我国多数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还没有明确目标,没有制定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制度,基于此,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必须创新实训教学,制定完善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计划,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将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联系到一起,致力于培养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问题

目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市场竞争力不足。主要因为高校过于重视学校的招生事宜,只注重学生量的增多,并没有关注学生质量的提高,不能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型人才,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在激烈竞争的市场背景下没有立足之地。其次,实训教学经费不足。黑龙江民办高校没有足够的实训教学经费,不能创办校外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缺乏经验较强的企业指导人才,使实训教学作用难以发挥。最后,实训教学流于形式。虽然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设置了实训教学环节,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教学方案与实训方案,在实训过程中,只能流于形式[1]。

二、改善民办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措施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短视教学思想

民办高校与一般本科院校不同,其为了持续稳定运行,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对经济利益的获取,但是民办院校毕竟属于教育机构,因此其办学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应该将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在保证教育质量,将本校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探索相应的经济效益获取措施。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民办高校应该积极转变自身办学理念,在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内容,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增强教育特色、增加本校学生的毕业竞争优势,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2]。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基于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民办院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对经济效益的实现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研究,逐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教学活动的良性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唯有如此,民办高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在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双方面支持下,民办高校的办学优势也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凸显,对民办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3]。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

高质量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支持,因此民办院校要想切实改善当前教育现状,保证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就应该注意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教育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校外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指导。民办院校基于自身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可以尝试聘请重点本科院校的教授到本校担任教育顾问,以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培养。同时,基于校企联合办学理念的引入,民办院校也可以适当的要求企业员工到本校开展实践教育,促使本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显著的增强,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4]。

(三)加强实践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实践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进一步强化实践教育质量的措施,只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内基于经济类专业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专门的实验室、设置相应的实训教育中心,才能够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全面的支持,促使实践教育活动得以顺利推进。因此民办院校经济类专业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促使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科学的培养。

(四)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首先,要强化实训课程前的理论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实训原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重视实训课程的指导工作,避免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影响其发展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实训课程。

三、结语

在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师开展实训教学活动期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积极引进先进实训技术,大力开发新型实训课程,拓展实训基地,确保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满足相关需求,避免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学校还要重视实训教师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实训技能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实训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执行实训工作,另外,学校要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使学生在校外企业实训过程中,能够全面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掌握水平,加大力度完成实践课程,在增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经管类专业实训质量。

参考文献:

[1]林佳丽,刘秋艳,徐晶等.协同视角下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 学与实施[J].科学与财富,2016,8(1):293.

[2]张学敏.TPACK框架下经管类专业跨学科综合实训创新――以《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综合模拟实训》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3):114-117.

[3]胡昕,梁恒.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与考研调查分析--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90-91.

[4]沈国勤,周,陈梅佳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研究--以嘉兴学院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5(5):128-131.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专利 申请

1.导言

目前,我国对专利越来越重视,但专利的申请往往集中在企、事业单位或则个人申请,大学生对专利存在“三少”:了解少,申请少,授权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知识产权大国,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开展发明创造和申请专利的活动将是势在必行。国家以及各省的“大学生挑战杯”大赛是我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成果竞技与交流的一场盛会,每年有近1500多个科技项目参与比赛,其中第六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但是,在历届大赛活动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的发明创造的作品申请了发明专利,他们的成果获得了专家的认可,一些项目转让获得成功。许多大学生的参赛作品许多都极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但多数大学生缺乏专利知识,没有申请发明专利,没有让智慧成果变成经济效益。

2.大学生申请专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 社会对大学生的创造认可度不高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对于产品的模仿能力极高,但一直没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一直以来,大到企事业单位,还是小到社会个人,都认为创造能力,特别是对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技术都是常年从事技术工作人员、企业员工甚至是大学的教师,不可能来自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大学生没有任何社会经验,所想的和所创造的东西都是华而不实,缺陷较多。所以,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申请的专利认可度不大。这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打击大学生发明创造积极性。实际上,对于普通人的所需所用,绝大多数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技术产品,仅仅是质量、外形或个别功能的区别。

2.2 高校对大学生专利申请没有足够的重视

由于我国大学教育体制一直以应试性教育为主,同时高校的直属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考核体系也倾向与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所以一般大学积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加大关注力度。而对于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更多地作为学校考核标准上,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这样也影响大学生的创造热情,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专利申请的积极性。

2.3大学生专利意识淡薄

现在各级政府也定期开展大学生挑战杯或者各式各样的大学生创造竞赛,对大学生创造能力有较好地促进作用。同时各种大赛的举行涌现出很多创造性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些大学生专利意识十分淡薄,基本上没有自我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很多大学生做科研项目或科技竞赛,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竞赛而作,不注意对自己研究成果的保护,知识产权流失严重。同时由于大学生专利保护意识薄弱,导致大学生每年有许多科技成果因没有专利保护,而通过、辅助研究、学术研讨、公开使用等方式而向社会公开出去,知识产权的流失令人触目惊心。

2.4鼓励大学生专利申请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大学不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管理和运行方面都较有经验,制度保障措施也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国教育制度自身存在一定问题,多年来一直忽视对大学生专利申请等方面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有较少的学校制定大学生专利申请方面的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或者这些办法仅仅是在对学校教师的奖励政策中一笔带过。对这些政策,没有几个大学生能看到或者回去好好研究,同时由于政策宣传不得力,大学生一般认为这些政策和制度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这让学校对大学生的激励政策和奖励政策都流于形式。

3.促进高校大学生专利申请的建议

3.1重视大学生专利工作,规范大学生专利管理制度

加强学生专利管理工作,完善各项专利管理制度,尤其是要结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定相关的专利激励政策。首先,对于大学生的专利成果,应大力给予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特别是设立高校大学生专利奖励办法,奖励办法。学校应该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类的专项基金项目,大学生所有申请费等基本费用可以从学校专项基金费中给予报销资助,从而在经费上保证了学生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其次将大学生专利申请,知识创新等成果与大学生的评定奖学金、毕业和工作推荐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的积极性。第三,大学生专利转化后,学校应保障大学生所应获得的经济利益,并以最快的速度将该经济效益分发给专利权人。

3.2增强大学生专利基础知识教育以及专利申请的了解

首先,学校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开设有利于知识创新、有利于发明创造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如开设知识产权法、发明创造学、经济法等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2]要让大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了解申请专利的过程,知道如何去撰写专利申请书等等。其次,一个大学生当他申请过发明专利后,让他们认识到:申请专利是创造发明的总结,它说明自己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对于所申请专利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研究并有独到之处。实际上,申请专利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不苛刻,发明创造也并非如一些人所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和深不可测,只要你具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观察,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加上有一个经济的头脑,获得“一项含有意想不到效果的、具有实用经济价值的发明专利”就并不困难。

3.3加强大学生专利意识

专利申请文件必须符合技术上的逻辑关系和技术原理及法律规定的格式和要求[3],学校和专利事务所在帮助大学生申请专利时须十分细致而严谨,大学生也必须了解专利申请知识。在大学生申请专利前,学校可以请教专利人,自主地学习和教授大学生专利方面的知识,学会查阅专利文献。专利文献是一个丰富的专利信息资源库,大学生在研究前的文献调研阶段要利用专利知识进行专利文献检索,可以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已有的先进技术,把握当前的科研新动向,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寻找新的构想,“可以从中学习前人智慧,启迪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判断、检验自己的发明构想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少走弯路,节约经费,缩短研究开发周期”[4]。

3.4加强高校大学生专利服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首先,为了促进大学生专利申请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需成立常驻专利服务机构。例如沈阳师范大学专门成立了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专利工作室,对大学生专利申请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学院又分别成立各学院专利工作室。专利工作室有专门人员和固定活动场地,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大学生专利申请和创新服务。其次,提高专利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做好大学生专利申请工作,学校最好与专业的专利公司进行合作,每年定期安排时间组织大学生进行专利申报前的培训和指导,并就具体典型的专利申报案例进行讲解,提高了大学生专利申请的成功率,也增强高校大学生对专利申请的信心。

目前,我国经济已达到发展瓶颈,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中国内需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发展,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最具有重新获利的社会体,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必将能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陈黄祥.论大学生参与发明和申请专利.大众科技.2008年第1期

[2]陈翔.重视大学生专利工作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知识产权.2009年第6期

篇3

关键词:运行机制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兼职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 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送”、“双挂”工程,即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送教师到高校深造;选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选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挂职。突破现有体制,建设 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重点, 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一、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制订和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认定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项制度,为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提供制度保障。

制订和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规定》、《校企合作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项制度,为校企合作教师培养、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继续教育提供保障。

依托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学院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使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顺利实施,要完善和制订《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项制度。

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师学时津贴发放办法》、《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兼职教师课时津贴发放办法》、《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奖励办法》、《校企合作奖励基金管理办法》、《企业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奖励办法》等项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院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二、专业带头人培养和聘用

在副高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中进行遴选,通过国外学习、国内培训、生产现场锻炼等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从水利水电建筑企业中聘请1名专业对口、知名度高、实践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行业领军人物或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紧密联系企业,开展技术讲座,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课程建设。

校内专业带头人具体培养措施如下:①到德国等国外对口院校或企业学习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开发和先进的职教经验;②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院校进行培训,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先进的职教经验、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到国内专业对口的知名院校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提高科研能力;③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校内专业带头人每年到合作企业锻炼,参加生产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学习新工艺、新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究开发课程体系。

兼职专业带头人在国内进行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规划专业发展,从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组织、教学及课程设计能力,并获得工程师资格,能够指导骨干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在核心期刊,带领整个教学团队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兼职专业带头人有较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能够与校内专业带头人一起组织领导教学团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三、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

校内选拔具备讲师(或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熟悉该专业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动手实践、技术研发、教学改革与创新等能力,能够培养青年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加自治区级科研项目或自治区级(以上)精品课建设,主持1到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从校外兼职教师中选拔具备工程师、技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骨干教师,能从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指导并培养校内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参加专业建设、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具体培养措施如下:校内骨干教师①到国外专业对口、教育水平较先进的高职院校进行培训,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和先进的职教经验;②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院校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和先进的职教经验,以及高职职业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到国内专业对口院校进修,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提高科研能力;③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定期到内蒙古黄河工程局股份有限公司、富凯龙水利水电集团等合作施工企业顶岗实践;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或项目开发。校外兼职骨干教师参加校内举办的职业教育培训或讲座、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等。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使骨干教师能够协助专业带头人完成专业建设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等任务;承担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相关的论文,带动青年教师,为本专业建设发挥骨干作用。

四、兼职教师的聘用

兼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技术革新及设备操作能力,能进行教学及实习实训指导工作。从水利水电建筑企业择优挑选,建成由50名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动态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的整体质量。建设期内从兼职教师资源库中聘用相对稳定的30名实践经验丰富、精通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和生产流程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落实学院《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行考核,以确定是否继续聘用。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兼职教师,根据学院有关兼职教师的基本任职标准和奖励办法,给予奖励,提高其待遇。在兼职教师上岗前,由专任教师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及教育理论等科目培训,使其具备高校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的优势,使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研教改活动,承担实习、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计划将指导学生实施完整工程建设项目、顶岗实习指导任务、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水工建筑结构》、《典型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和《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的任务均由兼职教师承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超过50%。

五、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对已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加大下企业锻炼的力度,继续进行保鲜培养。针对尚未具备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参与项目建设等途径,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具体培养措施如下:①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的高职院校培训1次以上,及时了解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②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到校企合作施工企业进行2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使其具备在企业从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的实践技能;③参加全国各项专业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④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⑤参加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

六、教学团队建设

篇4

摘 要:近几年高职院校科研水平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导向性不够明确,科研人员的应用性成果较少,而且研究内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这一系列问题导致科研难以服务社会。如何引导高职院校科研朝着有利于为地方社会服务的方向发展,是当下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从完善科研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个案,就高职院校如何引导科研人员积极服务社会、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如何适应地方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激励 服务社会

历年来,高职院校以教学和社会服务为主要任务,对科研重视不够。近年来,由于高校体制改革进程加快,高校科研人员饱和,充实到高职院校,使得高职院校科研实力显著提升。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地方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各地创造、积累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地方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撑。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人员的潜力,如何运用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服务社会成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

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发展,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以往教学型的高职院校逐步向教学科研综合发展转变。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围绕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为教学工作服务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在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本文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介绍其如何运用激励机制引导科研服务社会。

一、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激励机制都是借鉴比较好的本科院校的经验,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普遍存在激励不力的现象。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把科研激励的重点放在项目申报、成果获奖、高质量论文等纵向成果和理论成果上,对横向项目或者服务地方社会这块工作的激励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均是高等教育的三大社会职能之一。好的科研激励机制对高职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导向和促进作用,而完善科研激励措施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激励方式具有阶段性和时效性[1],激励机制缺乏系统性,激励手段单一,注重物质激励,缺乏精神激励[2],且激励机制不能与时俱进,存在不公平现象等等,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科研激励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激励机制的实施应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按劳所得、按知分配的思想,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2.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

在对科研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要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3.定性奖励与定量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除了有明确具有导向性的定性奖励以外,还必须科学地对成果进行量化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奖励。既要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又要保护其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3]。

4.激励约束机制并举的原则

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实现科研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要制定必要的相应的惩处制度,惩罚、警告那些对科研工作消极怠慢、违背科研职业道德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个人或部门。

总之,激励必须起到鼓励先进、惩治落后的作用,要奖得合理、惩得合法,奖惩均要起到激励作用[4]。

三、我院科研激励机制现状

为了推进科研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出台了津贴分配办法(科研业绩计分办法)、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特派员实施办法及科研团队建设试行办法等方面的制度,努力做到科研激励机制与时俱进及公平化。

具体激励机制及实施办法如下:

1.科研津贴分配办法(科研业绩计分办法)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科研业绩计分办法》是2009年12月制定出台,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办法在科研激励政策上是最受人关注的,有较好科研成果的老师都对这个文件有所了解。学校以半学年为单位,在每年的七月和次年的一月对全院教师在过去半年的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并根据审核结果发放过去半年的科研业绩津贴。此管理办法将科研业绩大致分为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立项、成果获奖、经费和专利等部分。根据办法,凡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公开刊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科研业绩分,学术期刊定级标准主要参照的是浙江大学,按照SCI、EI、一级、二级标准,给予不同的科研业绩分;凡我校教师为第一著者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按出版社的等级不同,学校给予科研业绩分;凡在科研处登记的市、厅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学校给与科研业绩分;凡学校教师获得厅、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学校给予科研业绩分;凡有科研经费进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按照经费性质不同给予科研业绩分;凡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第一单位的我院教师为专利权人的知识产权,学校给予科研业绩分。全院科研业绩分经过审核、计算完毕后,视学校当年的财务情况规定一个业绩分的津贴额度,发给科研人员业绩津贴,大大鼓舞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科技奖励办法和科研经费配套管理办法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科技奖励办法》是对优秀的科研成绩再次进行奖励,以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科技奖励办法是以季度为单位,对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凡获准省(部)级以上立项课题,奖励0.5-20万元不等;凡获市级以上成果获奖,奖励0.3-200万元不等;凡通过新品种审定或获得新专利,奖励0.3-2万元不等;凡争取到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挂牌当年给予一次性奖励;凡争取到区域试验站、测试中心、人文社科基地等,挂牌当年给予一次性奖励;凡争取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当年给予一次性奖励等;此外,对成果推广、论文、著作等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而科研经费配套管理办法主要是对没有科研经费的科研项目进行经费配套资助的政策规范。

科研项目经费配套规定:一、对立项文件规定配套的课题,按文件要求配套。二、对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实行1∶0.5或1∶1的经费配套。三、对未有资助的项目视具体情况配套3000-10000元不等。

3.科技特派员实施办法

本办法是为贯彻落实《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帮扶促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有关精神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力争在3-5年内,按照“解决困难、推动发展、培养人才、注重实效”的原则,派遣16名科技人员奔赴温州各乡镇担任科技特派员,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加快成果物化,培养一批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人才和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型成果。

近年来,我院共与县(市、区)农业局和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等农业技术培训班;送科技下乡300多次,技术培训100多次,培训宣传近12000人次,分发资料20000多份;选送优良种子下乡……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引进了新项目,增加了农民收入。

4.科研团队建设试行办法

为充分发挥科研团队在提高我院科技综合实力中的关键性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浙委办[2008]50号《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开展了我院科研团队建设。通过优秀科研团队的评选,引领和带动我院科研团队的建设,力争形成一批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研究骨干为主体,方向明确、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综合竞争力强的科研团队,并以年度考核的方式,考核指标为省部级课题立项一项或到位经费100万(文科折半),每年对考核通过的团队,颁发优秀科研团队证书,并奖励5000元。 转贴于

四、我院运用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服务社会的成效

我院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院的总体规划,立足地方特色和行业基础,突出优势,通过上述激励机制的制定、出台、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我院科研服务社会的成效,深化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职能。近年来,我院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间合作产生的社会优势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近五年来,我院科研经费突破2300万元,省部级项目立项25项,以我院为第一单位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46项,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24个。科研项目中直接面向市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性课题超过50%,先后与瑞安市、苍南县、平阳县等签订了院地科技合作协议,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

1.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学科专业

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需要来规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以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促进学科交叉,适时进行现有专业的调整改造和新专业建设,在农业经济、设施蔬菜、园林花卉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和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紧密相连、优势互动的学科专业。

2.搭建院政企共同建立的科研合作平台

近年来,学院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为服务方向,积极开展平台建设,以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依托自身师资、专业和学科优势,积极搭建了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包括浙江省浙南作物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温州综合试验站、浙江现代农业中小企业研究基地、温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温州市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和温州市设施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平台的构建,为我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运行载体和合作通道。

我院与温州各市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校地合作项目,进一步巩固了瑞安阁下榨菜生产基地、苍南的番茄生产基地、平阳的水稻示范基地等5万亩的农村科技示范基地。以苍南、平阳、瑞安、市郊等四大番茄基地为基础,积极推动番茄生产“扩面、增产、提质”,努力提高番茄在蔬菜产业中的比重。成立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主体的番茄重大项目科技联合攻关组,切实为我市番茄产业的提质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瑞安科技局共建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针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校企合作、联合攻关,在国家863、省、市重大课题等立项方面取得了突破和进展,同时还承担瑞安市课题9项。

3.培育具有良好合作前景的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

近年来,我院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农林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国家基金子课题“白叶枯病菌条斑病菌小种与寄主品种抗性鉴定”,国家一级子课题“水花生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国家二级子课题“Q/B烟型粉风的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小麦、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设计及新品种培育推广”。通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合作和开展,拓宽了我院科研方向和研究思路,开阔了研究人员的研究视野,为进一步开展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围绕浙江农业特色、推动省内农业发展为中心,我院科研人员对水稻、甜玉米、花椰菜、番茄、草莓、榨菜和盘菜等作物开展了高层次的研究,承担主持了20余项省级项目,如“番茄种质资源创新和高品质、抗TLCV新品种选育”、“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抗源材料鉴定、创新与利用”、“花椰菜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研究”、“ 花椰菜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及其新组合的开发利用”、“早籼稻新品种选育”、“甜玉米新品种金玉甜1号高产栽培技术和推广应用研究”、“鲜食型榨菜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和省基金项目“水杨酸诱导草莓抗白粉病害及其诱抗机理的研究”等。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省粮食、特色蔬菜等作物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特色农业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此外,通过联合开发和技术推广应用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物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如水稻“K优117”转让后,2006-2008年3年累计推广面积68万亩,产生经济效益3392万;主持项目“水稻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增加经济效益24907.8万元;主持项目“水稻种质资源征集、鉴定、评价、保存和开发利用研究”产生经济效益51852.3万元。2010年与浙江农科种业签定“Y两优689”合作开发协议收入45万(技术转让费总额100万,分期支付,后按每公斤种子提成0.9元收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清洁田园+50目防虫网覆盖+黄板预警+适时用药”在全国幅射推广10万亩次,产生了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我院浙南作物重点实验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稻、麦、玉米、花椰菜等品种年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在4000万以上,深化了科技创造能力,为推动浙江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4.培养出扎根企业、服务地方的学术科研骨干

通过近年来的校企合作和科技特派员服务工作,我院逐渐培养了如吴振旺、许立奎、宰文珊、张永鑫、潘彬荣、成宇等一大批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在地方支柱行业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和农艺师。通过积极开放实验室和试验基地,与企业开展合作,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也派生出一批优秀的科技特派员。他们与县(市、区)农业局和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农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培训,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很好地服务地方;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省市科技特派员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的肯定和好评,2010年我院获得省优秀特派员7名,市优秀特派员6名。

五、展望

总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要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就要从全方面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潜力,并且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样才能使科研激励机制真正发挥其激励效果,同时推动高职院校科技事业的发展。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支持,如何使高职院校的科研服务地方社会是以后仍需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滨江 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4,21(7):111-112。

[2]何倩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现状与问题研究[J].山东文学.2009(4):173-174。

[3]田野 正负激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8):71-72。

篇5

一、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

职业院校要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激励措施。如制定教研成果奖励办法、学科带头人评选及奖励办法等;对参加省、市技能比武成绩优异的教师重点奖励;在评先评优、晋级、“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从制度上、政策上向“双师”倾斜。

二、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职业院校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师的资格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刚分配来的新教师还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都必须到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尽快考取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三、依托行业优势,到企业参观、调研、实习

笔者学校是江西省轻工行办的下属职业院校,樟树盐矿也是其下属单位。我校缺乏制盐、热动力等专业的高技能实习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可以依托行业优势,不定期派出老师到盐矿进行考察、调研和参观、实习,培养“双师型”教师。

四、聘请企业精英来学校进行讲座、授课

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复合型人才来担任,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特色更优于普通专业人才。通过从相关企业将这种复合型人才(精英)请进来,能弥补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也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双师”化的一种有效措施。如:我校聘请樟树盐矿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做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聘请盐矿的高级工程师及总裁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既提高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又对学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非常快捷有效的方法。

五、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进修工作,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升级换代日益加快,教师必须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和操作技能,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近几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先后派出模具、数控、机电专业等多名骨干教师到对口高校或相关高级技术院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进修,使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更新。

六、通过校企合作,加快“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教师到企业锻炼可以积累行业工作经验,弥补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到企业锻炼使教师一方面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形成新的职教理念,提高实操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教师还应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或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2.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学校每年安排1~2名专业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去生产实习。教师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实践中学习企业里的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总结、发现学校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补漏”,努力实现教师与企业、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并为学校后续教学提出参考意见。

七、通过社会招聘,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

“立足培养、积极引进”“内训为主、外聘为辅”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原则。根据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等任兼职教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增添新的血液。

八、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或辅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学校制定政策给参加或辅导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以重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或辅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促使教师大胆探索、苦练内功,从而提升技能水平。如:连续几年,学校教师辅导的计算机、机电、模具专业的学生参加江西省技能大赛,均获得前一、二名的佳绩。学校也有多名青年教师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真正做到了教学

相长。

九、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

一方面学校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都肩负着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使命。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即:对新教师选派1~2名经验丰富的高级讲师或技师进行指导,不定期的进行听课等方面的检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训指导,以提高新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成长。另一方面外出进修的骨干教师返校后,向全体教师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如:数控专业的老师向大家传授“一体化”教学模式。

十、倡导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一专多能”,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过渡

职业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是否是“双师型”尚无定论,实际上这些教师大多来自师范院校,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职业院校的要求相距较远。因此,这些教师应当更多地熟悉专业知识,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过渡。现代科学的整体性、渗透性、综合性越来越强,倡导基础课教师有目的地向相近专业跨科、系进修,支持他们攻读研究生、专业进修或自学成才,鼓励他们在其他专业领域进行实践,成为复合型人才,以增强教学适应能力。例如:笔者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的专业是化学,随着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的变化,我不断地学习和挑战新的专业,先后担任了造纸、酿酒、食品、烟花、制盐、文秘、旅游、酒店、商贸等十几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并深受学校师生的好评。学校应该重视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一专多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潜能,使之有向“双师型”教师过渡的可能。

篇6

一、良好的政策措施为校本研修保驾护航

甘肃虽然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但是城关区作为省会兰州市的中心区,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教育最优化城区建设的意见》,为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舍得投入。为确保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相继出台了《城关区教师教学奖励办法》、《城关区名师评选及奖励办法》、《加强城关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城关区教师管理办法》、《城关区中小学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津贴制度暂行规定(试行)》,对南北两山农村学校和伏龙坪、九州等偏远地区学校教师队伍实行特殊鼓励政策,等等。为稳定教师队伍、实施校本研修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多种教研模式使校本研修充满生机与活力

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师生发展为目的的教研,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土壤,也是保障校本研修顺利推进的一个重点工作。多年来,我们采用四种模式并存的策略在全区推进校本教研。

1 支撑模式。用于教育资源较薄弱的学校。通过强校与弱校结对子,对口帮扶,确保强弱学校的有效教研联动。

2 联片模式。我区小学共8个行政划分的学区,我们将这8个学区两两组合划定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都设立了学科中心教研组,全区小学9个学科共有36个中心教研组,每学期由区教研室召开学科中心教研组组长会议,安排联片教研活动工作主题,解决片组层面带操作性的问题。

3 自主模式。用于教育资源较丰富的窗口学校。这些学校不仅有能力利用自有的资源独立开展校本研修,同时也向周边学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4 基地模式。由区教研室教研员在一些学校建立学科教研员基地,教研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服务,把在校本研修活动中产生的规律性的东西传播开来,成为共享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引领能量和组织作用。

三、多种方式的专业引领促进校本研修深入发展

1 组建区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在校本培训中的效应。区名师工作室工作制度,是“本土化”专业引领的较高层次。我区名师工作室实行申报制,其领衔人工作目标与任务及工作方案经专家评审方可开展工作。

2 大面积进行课堂教学调研,针对问题开展培训。离开课堂教学,谈何教师专业发展!鉴于此状况,我们及时组织对课堂教学进行调研,从全区抽调名师、骨干教师与教研员一道组成调研听课小组,依据《城关区课堂教学观察表》中的指标,每周集中一天,同时赴三所学校随堂听课,与一线教师交流、对话。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研修主题,近年就“如何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如何顺学而导、如何挖掘文本内涵、如何整合教学资源、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话题进行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深入研讨、深入实践。并将课堂教学调研情况及时向全区校长反馈,使学校进一步明确只有立足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 专家引领。充分借助区外专业力量,积极争取来自高校、教科研单位的专家力量。我们适时邀请西北师大的专家和省、市教科所的教研人员以及一些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及国家课程教材中心和课标组的专家来我区与学校教师交流,他们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了教师,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与教师平等对话,让教师顺着理论的舷梯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4 着力打造以研究、合作、组织为特征的“本土化”专业引领队伍。首先是教研人员的引领:作为区域专业引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室转变职能,将教研中心放在学校里,放在课堂上。教研员深入教学一线,每年每人听课120节以上,结合听课与教师展开对话,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

四、把握教育发展新形势。提高教师校本研修的执行力

1 抓通识培训,解决教育观念转变问题。我们先后组织了1000余人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国家级培训,组织教师参加专家主讲的培训活动。加强了对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我们先后多次请专家来我区进行《课标》解读和教材辅导。分学科采取专题讲座、参与式研讨、教材培训、集体备课、观看教学录像等形式对3000余名教师进行了培训。

2 抓教师现代技术教育培训,不仅提高教学技能,而且解决了校本研修的技术支持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西蒙佩博特博士说:“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和一种环境,它将引起传统学校和传统教育体系根本变革。”

篇7

【关键词】中职教师队伍 建设体系 “33623”方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59-03

在我国,职业教育迫切需要一支能够满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师队伍。目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师资总体数量不足。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学生数量大量增加,而教师数量明显赶不上步伐,专业教师尤显突出。据资料显示,目前中职教育师生比为1∶25左右,而按标准应达1∶20以下。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仅占教师总数的3%,本科学历教师约占78%,专科及以下学历教师约占19%。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年轻教师多,中年教师匮乏;初级职称教师多,中级职称教师少,高级职称者更是凤毛麟角。三是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不高。中职专业教师大多来自于高校,普遍缺乏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他们因教学任务繁重而缺乏到企业实践锻炼,专业技能偏低。四是缺乏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完善的机制管理可以使教师高效工作,增强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中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制约职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是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学生规模已达万人,设置专业超过40个,师资条件无论是数量、结构上,还是教学、素质等方面,都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职教事业的发展,挖掘教师队伍潜力,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并在工作中加以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

一、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构建方案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培养、引入、竞争、激励、评价”五种手段,构建“以教师培养为基础,引进人才为手段,以竞争和激励机制建设为动力,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为保障”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实施以“33623”建设方略为标志的“育师工程”,即3种方式培养四支队伍、3个原则引进人才、6大项目深化竞争机制、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激发教师积极性以及绩效考核“360度”,全方位评价教师业绩,以此改善学校师资结构,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师能高强、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富有敬业精神和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学校发展目标要求的教师队伍。

图1 “33623”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二、“33623”方略概况

(一)培养:3种方式培养4支队伍

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的构建,以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前提,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并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通过校本培养、外派培训和自我提高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

1.校本培养是基础。(1)聘请职教专家、教授等人士来校讲座、交流、指导,让“名师”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2)为新教师举办以学校发展战略、校史校情、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提高新进教师的师德师能,明确爱岗敬业要求,增强主人翁意识。(3)定期举行全体教师的培训,让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能力、教改策略方面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提升他们的职业品德、职业能力。(4)校级培训是总领,系部培训是补充。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开展示范课、教学比赛、说课比赛、专业改革任务落实到每一个人等实战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2.外派培养是渠道。改变“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教育”、“重知识、轻技能”的培训模式。一是积极组织管理干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考察、培训。通过培训拓宽参训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动其他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二是选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自治区)级骨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三是派出学校优秀教师及专业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开展调研和考察。通过调研和考察,让他们学到发达地区优秀学校的先进经验,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专业改革方法和措施。

3.自我提升培养是关键。学校应出台教师管理规范和奖罚制度,以教师具备中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为基本要求,必须具备“教师证”“技能证”双证上岗,对不达标的教师采取扣减课时费的处罚,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职称。实施“一个月工程”,即通过组织教师并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做到“每年下厂(企业)实践一个月”,加大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促进教师提升技能,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引入:3个原则引进人才

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人才应坚持以3个原则为标准,即公开招聘原则、互惠原则及“双推动”原则。

1.公开招聘原则。通过公开、公平招聘的方式吸引大批人才,为优化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打下坚实基础。

2.互惠原则。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吸引校外人才,盘活师资队伍。通过实施这一措施,学校引进了大批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的“三高”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双推动”原则。坚决引进既能推动学校发展又能推动企业发展,既能推动自己发展又能推动他人发展的“能工巧匠”,促进学校引进高素质教师,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与效益。

(三)竞争:6大项目深化竞争机制

深化竞争机制包括竞聘上岗、教学质量评价、技能比赛选拔、班主任考核、招生就业业绩评比及全员参与等6个项目,增强教师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全员“比赛”、人人竞争、彰显先进、鞭策后进的浓厚氛围。

1.竞聘上岗。为了适应学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学校出台了《中层干部岗位公开竞争上岗方案》,对中层干部岗位实行公开竞争上岗,提高了中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2.教学质量评价。学校建立“三段七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分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阶段,先由相关教研组具体对教师的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授课进度、听课情况、试卷分析、作业等情况按达到现代职教标准进行检查;再根据“自评、系评、教务督导评、学生评、科研评、企业评、学校联评”七级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一一测评,结合教师整体表现,综合各级测评分数,按30%比例评选学期教学质量优胜者,并予以公示和奖励。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促进了学校的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3.技能比赛选拔。在全校范围内,以班级为单位,坚持优胜劣汰原则,通过技能比赛层层选拔优秀学生,全面实施“班系校省国”五级比赛制度。教师全程参与竞赛选拔,充分利用技能大赛平台,优化资源配置,让技能大赛项目课程化,推动了教师在技能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改革,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4.班主任考核。学校出台了《关于留住学生控制流失率的奖励办法》,规定“以流失率为标准,以学年为单位,对流失率在20%以内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使班主任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5.招生就业业绩评比。学校出台了《招生与就业促进及考核办法》,要求教师每年需完成一定招生任务及推荐学生的就业任务,并以此作为考核教师年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超额完成任务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并在校内公示,对无法完成任务的教师将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6.全员参与。实行“全员参与管理”制度,采用全动员、全参与、全过程、全监控、全跟踪、全天候、全方位、全渗透、全落实的“九全”管理模式,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行政、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增强教师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

(四)激励: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激发教师积极性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修订《劳务费发放办法》《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师参加专业技能比赛的奖励办法(试行)》,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办法》《关于教改科研奖励试行办法》《教师参加教学技能比赛和撰写论文、编写教材奖励试行办法》等政策措施,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学校还出台了《专业带头人选拔、认定和管理办法》和《骨干教师选拔、认定和管理办法》,在全校范围内认定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从制度上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学习与应用。建立健全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在合理、有效规范教师队伍建设管理的同时,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极大地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五)评价:“360度”绩效考核,全方位评价教师业绩

为了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以岗位聘用、体现岗位绩效为核心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出台了《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方案》,以岗位聘用条件和要求为标准,对教师业绩进行全方位考核评价。考核内容涉及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任课情况、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水平、教科研能力、技能比赛成绩、招生任务、全员参与任务完成等,实行“ 360度”对教师进行全方位业绩考核的评价。

三、“33623”方略实施主要成效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实施“33623”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形成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钢筋混凝土式”的教师队伍。近两年,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总数从725人增加到851人。其中,专任教师从468人增加到601人;校外兼职教师从149人增加到185人;高级职称教师从102人增加到152人,高级职称比例达25.29%;“双师型”教师从384人增加到478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中职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项32项、省(区)级奖项272项。教师主编、参编国家级、省(区)级教材68本,编写特色教材29本;公开252篇;承担国家级立项课题5项、自治区级立项课题59项,结题课题18项。总体而言,“33623”建设方略的实施,使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师教育教研也取得丰硕成果,教师整体实力大幅度提高。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要建设好教师队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工作,优化师资结构,通过有效途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完善竞争激励和绩效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以更好地适应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桂洪.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报,2006(2)

[2]郑赤建,苏轼,周荃.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

篇8

[摘要]中国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境,这给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发生这种问题的主因体现在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学费收入支配受限;吸收社会资金难度较大;国内社会捐赠环境较差等方面,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筹措渠道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经费筹措;渠道;资金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势头很猛,它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我国教育部门统计,在2016年底,我国教育部已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300多个,其学校的办学层次普遍较高,办学规模也普遍较大,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教育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对推动我国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资金不足又成为了制约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了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一直存在经费筹措不足问题,这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更有些高职院已经难以维持办学需要,随时都面临着倒闭的风险。为了改变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资金不足的现状,很多高校采取扩招的方式进行筹资,但是由于招生存在盲目性,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结果造成学校信誉降低,学生招生困难,短期效益直接让高校失去了竞争力,高校已经面临着倒闭的危险。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着经费筹措困难的现状,这严重的阻碍了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资金缺乏,直接导致学校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问题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的开展;第二,由于资金缺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教师水平得不到提高,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第三,由于资金缺乏,直接导致学校竞争力不强,这会影响学校的对外招生,长期发展后必然会产生恶性循环,不仅学校难以站稳脚跟,更会影响学校的生存。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当前的经费筹措渠道及其问题表现

尽管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办学主体与其他办学机构都不相同,但是其经费筹措渠道也基本相同,主要包括政府扶持、社会投资、自身经营所得等三大部分,只是其各经费筹措部分的比例都不相同,下面,我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筹措渠道进行具体介绍并分析其问题所在。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政府扶持是高校获得资金的最稳定渠道,但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却难以获得相对平等的待遇。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投资不足。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大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如在2010年,我国财政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明确规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这已经是我国政府目前所能作出最大的教育投入资金比例,但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这些经费用于国家公办高校的比例较高,而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投资比例较低,这严重地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发展;第二,银行贷款难度大。银行贷款无疑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筹资的最佳途径,但是高校贷款却存在门槛多、难度大问题,发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高校普遍还款能力较低,更有些高校存在资不抵债问题,这给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取消了优惠学校贷款的政策,从而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第三,减税政策不明确。虽然我国教育部第二十号令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而且其第一章第四条中也明确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学校的扶持与奖励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对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但是其具体奖励办法和优惠政策却没有确定,这就造成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不仅要比其他公立学校承担更多的税款,而且还要受到政府多部门的限制和管理,这让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失去了市场竞争力,降低了投资者中外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二)学费收入支配受限

学生的学费是高校维持学校日常运作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却存在学费收入支配受限问题,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和壮大,还影响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费标准受到国家政府控制。中国合作办学高校的最大教育特点就是学生在国内学校上学却可以接受国外的高等教育,这也是这种中国合作办学学校吸引生源的最有效武器,高校还会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这会加大资金投入,其投入的教育成本会很高,所以高校需要提高学生的学费来收回成本,但我国政府为了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却不会任由这样的高校进行学费定价的,有时候高校的教育成本投入和收入可能不成正比,这就造成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难以收回成本,甚至出现面临倒闭的危险;第二,学费收入需要上缴。许多就读于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学生的文凭都是外国学校颁发的,国内的办学学校只是提供了学习场所,因此,学生不仅要缴纳单独的学费,更有些国外高校还需要学生出国学习,这些费用是国内合作办学高校替国外高校代收的,这部分学费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却难以列入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的收入。

(三)吸收社会资金难度大

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吸收社会资金来供应自身运作,但是在实际实施中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科研收入较低,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建设时间较短,其师资力量还十分有限,难以承接较大的科研项目,况且研究科研成果还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和长期的实践,这都不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能够在短期内克服的困难,所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科研收入普遍较低,如果依靠科研在短期内创收是难以实现的;并且校企合作不深入,由于普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建校时间较短,还没有为企业服务的精力和实力,造成校企合作经营还只是空谈,其合作深度还不够。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筹资的具体措施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筹资困难的现状,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来调整筹资方式,制定投资方案,、扩宽筹资路径,从而让高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满足高校的发展需要,实现高校办学的健康持续发展。下面,我介绍一下其具体的筹资措施。

(一)制定合理的学费标准,增加学位课程数量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习,制定合理的学费标准和增加学位课程数量是十分重要的。第一,学生和家长都有衡量学校学费的标准,如果制定的学费标准不合理,必然会影响生源的招生,让学校失去市场竞争力,但是也有例外,如果高校声誉较好,那么即使收费过高也不会受到影响;第二,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有获得多个学位的满足感,因此,增加高校学位课程的数量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学生来校学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学校开设了更多的学位,也要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提供办学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资金不足的现状,为高校提供办学优惠政策,给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扶持是最为有效的手段。第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建校时间较短,需要很多资金进行设施建设和日常运作,政府投资是非常重要的资金来源,所以,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拿出一定的教育经费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进行扶持,这样才能提高投资人的办学积极性,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第二,提供办学优惠政策。既然我国教育部第二十号令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而且其第一章第四条中也明确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学校的扶持与奖励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对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那么各地政府就要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文件要求制定与之相对应的优惠政策,真正的让投资人得到实惠,让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得到政府的扶持。

(三)加快校企合作步伐,利用科研成果创收

为了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收入,加快校企合作步伐和利用科研成果创收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段。第一,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双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场所,这对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加强校企合作又可以让学生和家长看到学生良好的就业前景,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来校就读,从而达到为学校创收的目的;第二,利用科研成果进行创收。如果学校得到企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可以更好地进行科研成果开发,那么必然会缩短科研成果的研发时间和成功率,学校不仅利用科研成果进行创收,更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又可以达到吸引更多生源的目的。

结语

为了改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资金不足的现状,高校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来调整筹资方式,制定投资方案,、扩宽筹资路径,进一步加快筹资渠道体系建设,实现高校办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社会募捐———中外合作办学筹资的“朝阳”渠道[J].财务与金融,2009(3).

[2]崔春,曹佩红.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经费筹措困境及破解策略[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of pollution and hazards existing in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 and explains that university laboratory is one of the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withcomplex types of pollution, and high toxicity. For different pollu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tho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promote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the city.

Keywords: laboratory; wast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X5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化,一方面实验教学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重视,实验教学任务日益繁重,另一方面高校所承担的科研课题越来越多元化,繁重的实验教学任务以及名目繁多的科研项目,使得实验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庞大系统。随之而产生的废气、废液,以及固体垃圾等也在日益增多,实验室的污染有着种类相对繁多、毒性较大的特点,但由于治理措施的缺失,而使高校实验室快速成为了重要的城市污染源之一。由于高校实验室隶属于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在高校教学中又属于辅助教学部门,使得其污染问题极具隐蔽性,加强实验室废气废液废物处理行为的管理,已经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所必须重视起来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污染,已经由过去单一的化学污染为主的局面,转变为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齐驱并驾的势头。

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染统称为化学污染。有机物污染中的有机试剂并不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只是起溶解以及分离作用,消耗的有机试剂以各种形式排放到周边的环境中,由于其不参与化学反应,其排放量相当于试剂总的消耗量。一些剧毒的有机样品,如农药、苯并(α)芘、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则是有机物污染中,构成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污染成分。

强酸、强碱、重金属、氰化物的废液与残渣构成了无机物污染的重要源头。其中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的毒性不仅强,且有在人体中有蓄积性,是使促使人类发生病变的重要帮凶。这些化学废弃物不仅包含大量的强酸强碱有害物资、以及危害环境的有机溶剂、还有很多是剧毒药品的代谢物,他们不仅仅造成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潜在危害足可以导致受害者发生畸形、致癌、突发病患等,是化学污染中对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构成危害的最重要污染源。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包括生物废弃物污染和微生物细菌毒素污染。

微生物实验室的标本,诸如血液、尿、粪便等;以及检验用品,细菌培养基和细菌阳性标本。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含有害微生物的废气、废液,其中一些废弃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对人体的侵害具有高度的危险性,有些微生物传播途径不明、含有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菌或其毒素,如未经适当的灭菌处理而直接外排,会造成严重后果。

目前我国拥有各类高等院校将近二千所,高校实验室实际上是一类典型的具有隐蔽性的污染源,建设的越多发展的越快,由其带来的污染程度也会越高。很多高校都与居民区毗邻,排放的废气废液废物,可直接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实验室的下水道与居民的下水道相通,污染物通过下水道形成交叉污染,最后流入河中或者渗入地下,危害性不可估量。

所以,加强实验室废气废液废物处理行为的管理,已经是必须提到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日程上的大事了,同时,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的落实从实验课做起,也是高校实验教学与绿色城市环保建设所必须重视起来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办法

对实验室污染物的处理,原则为采用分类收集、存放、集中处理的方式。提倡采用废物回收以及固化、焚烧处理方式。

实验教学中应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尽可能减少废物、残夜量、各个环节应把好污染关。

对产生的废液,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存放地点,通过密闭容器存放,不可混合贮存,容器标签必须标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定期处理。处理废液时可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离子交换、次氯酸钠氧化等方法处理后排放,有机溶剂废液应根据性质进行回收。

含汞废液、含镉废液、含砷废液、含酚废液、要分别采用分离沉淀、离子交换、萃取等方式的处理后合理排放。

实验室中所产生的少量有毒气体可通过通风橱或通风管道,经空气稀释排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应通过液体吸收或者燃烧等方式处理后才能排放。

生物类废物应根据其病源特性、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容器和地点,专人分类收集进行消毒、烧毁处理, 液体废物一般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固体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处理、一律及时焚烧。固体非可燃性废物分类收集,可加漂白粉进行氯化消毒处理。彻底消毒后作最终处置。

玻璃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等盛装污染样品后,可以用高浓度的有效氯溶液浸泡、清洗后重新使用,严重污染则采用废弃的办法。盛装标本的玻璃、塑料、搪瓷容器可采用煮沸灭菌、或者用3000mg/L高浓度的有效氯漂白粉澄清液浸泡6小时,用洗涤剂及流水刷洗、沥干;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用压力蒸汽灭菌后使用。尿、唾液、血液等生物样品,加漂白粉搅拌后作用6小时,倒入化粪池或厕所。或者进行焚烧处理。

篇10

高考 统计分析 公平性 新课改

一、背景和意义

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江苏省从2008年起实施普通高考新方案,并对该方案提出了公平性、选择性、导向性、创新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在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以后,针对高考方案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省教育厅深入全省各地调研,研究并制定了高考方案的完善微调办法。高考方案及完善微调办法从2009年开始实施已有数年,省教育考试院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相关数据。现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出发,检验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

二、重点分析的问题

1.文理生源群体的实际不均衡性

根据2008高考方案设计的选择性原则,方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进行不同的科目选择和学习需求。然而在现阶段,学生的科目选择还存在较多的功利因素,从而形成文化统考成绩较高的学生集中选择某些科目组,而一些统考成绩偏低的学生偏向于选择另外一些科目组。

(1)不同科目组考生的三门总分存在显著差异。许多科目组考生间的分数差异超过了本一线和本二线之间的分数差异,成绩最高的物理—化学科目组与成绩最低的历史—化学科目组的差异有110多分。(2)在新高考方案下,理科(选测物理)考生的文化总分总体上比文科(选测历史)考生要高,再加上文理分开录取的因素,理科生吃亏的说法不成立。(3)在理科考生内部,纯理科科目组(物理—化学、物理—生物)考生的文化总分明显比理科兼选文科科目组(物理—地理、物理—政治)考生成绩高;在文科考生内部,相应结论也成立。

根据社会普遍认识,考生共同考试科目文化总分之和的高低,基本上可以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由此可以推断,现阶段不同生源群体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不均衡,文理分开计划、分开划线、分开录取比文理不分更具合理性。接下来分析在文理分开现状下文理科学生的录取机会。

如表2所示,在选测等级为A+A+至BB共10个相对较高的等级的考生中,处于本二线下的文科考生数都比理科考生数多。由于选测等级是按比例划定的,选测等级相同的考生中文科生在线下的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文科生的录取机会比理科生少。

2.分数与等级的匹配程度上升

2008高考方案(2007年4月出台)规定:“普通类考生填报本科院校志愿时,两门选测科目均需达到B级及以上等级。”在高考方案完善微调办法“选测等级要求由高校自主确定”的规定实施之初,部分同志曾担心中学会放松对选测科目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表3、表4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选测等级要求下放给高校后,全省各地本二线上考生的选测等级均达率反而有大幅提高,分数与等级更加匹配,学生发展更加全面,这充分体现了高考方案设计的导向性原则,也落实了完善微调办法中“坚持改革、不断完善”的要求。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2010年本二线上考生达2B率为86.16%,2011年为86.22%,已呈现总体稳定趋势,可以推断学生有自己的擅长与爱好科目,分数与不匹配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等级下放给高校的措施是合理的。

表3 江苏省2008年与2009年普通高考选测

科目组合等级统计表

表4 江苏省2011年普通高考各科目平均分统计表

3.学生成绩的区域和科目差异客观存在

江苏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总体发达,全省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同时由于历史沿革、地理位置等诸多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非常明显,这种不均衡在教育发展乃至高考成绩上也有所体现。

苏南和苏中考生平均成绩基本上每一门科目都比苏北好,而且全省各市每门科目和总分在全省的排位基本一致,因此2008高考方案偏向于苏南或偏向于苏北的说法不成立。从“差异系数”指标值可以推出,在三门统考科目中,英语科目成绩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比语文、数学科目的差异大一些,因此从照顾相对落后地区的角度出发,英语科目分值不宜过大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从“标准差”指标可以看出,按照目前的语文160、数学160、英语120的分值安排,数学科目因总分值较大,所引起不同地区间的绝对差异已经超过了英语科目,相对其他科目也偏大。分析2008至2010年间的有关数据均可得出类似结论。因此,今后如对高考方案进一步完善微调,可以考虑以某种方式适当扩大英语科目分值。如果今后英语听力在高考之外单独考试,则高考英语听力的满分值以保持不减为宜。为进一步分析各科目之间的分数差异问题,可参考2010年的高考各科目平均分统计表。

表5 江苏省2010年普通高考各科目平均分统计简表

综合表4、表5可以看出,2010年化学均分低于生物、地理均分低于生物,2011年则正好相反。据此可以推断:不同学科之间的分数不等值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选测科目按学生测试成绩分布的一定比例转换成等级的办法有其合理性。另外,2010、2011年数学附加分均明显高于语文附加分,社会反响并不强烈,这说明文理分开后,文理科考生之间的分数不等值问题影响已经变小。与此相反,2008年关于文科生或者理科生吃亏的反映却非常强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同一录取类别内部分数不等值问题的影响非常大,不同选测科目成绩不宜直接计入总分。

4.学业水平测试优秀奖励政策微调合理

为了鼓励学生全面发展,2008高考方案设计了对学业水平测试一次性全A的学生加10分投档的办法。社会反映在公平性上有欠缺,并对成绩较为优良的学生形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因此,从2010年起实施的新奖励办法改为学业水平必测科目“1A加1分、4A加5分”。

表6 学测优秀奖励政策改革前后数据统计表

2010年奖励办法调整后,学业水平测试6A的人数大幅下降,而其他各等级人数变动不多,据此可以认为这项改革对中学教学的导向性是强的,而且以往学生过多追求6A,确实学习负担较重。同时也可以看出统考分数与学测得A人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进一步的计算则表明,各市得A率在全省的排名与其三门总分的排名基本一致。因此,从总体上看,全省各地在贯彻2008高考方案过程中没有走样,起到了引导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

5.性别因素对考生选科与成绩有一定影响

社会上经常的公平性因素除科类、生源地区外,还有性别因素。

表7 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考男女生相关情况分析表

如上表所示,男生偏向于选择理科,女生偏向于选择文科。在统考科目中,除了数学科目男女生成绩差不多以外,女生的语文和英语平均成绩都明显比男生高,验证了女生较男生更擅长于语言学科的社会一般判断。目前的科目设置确实语言学科的比重较大,从不同性别考生的公平角度看,如果能引入更多的科目计入统考总分,应该更为合适。

6.分数扁平化对录取有一定影响

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自2005年起实行平行志愿设置,平行志愿在减少填报志愿难度、降低考生落榜风险和避免院校断档的同时,也带来了分数扁平化等弊端,院校难以给进档学生安排专业。

自我省2008年实行“分数+等级”的高考方案以来,文化统考总分从750分降为480分,分数扁平化问题更加显著。我省给高校提供了“先等级后分数”、“先分数后等级”、“等级级差法”等参考专业方式。由于我省明确“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科目,突出基础学科的地位”,另外从实际操作来看确实存在着AB与B+B+、AA与A+B+等互相之间没有自然优先关系的等级组合,因此采用先等级后分数方式操作的院校极少,多数院校采用了先分数后等级或等级级差法。先分数后等级客观上比等级级差法简便易懂,即便是使用等级级差法的院校,其设置的等级级差分值都比较小,不会对排序成绩的分布形成大的影响。因此,在录取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三门文化统考分数,分数扁平化问题难以由引入选测等级来解决。

表8 2007年江苏省普通高考普通类十分段统计表

江苏省2007年高考人数最密集的559~550的10分段有25194人,2011年人数最密集的319~310的10分段有30530人,大大超过2007年,分数分布更加扁平。

三、政策建议

1.开足开齐学业水平必修测试

在2008高考方案设计之时,学生均需参加高考方能录取,高考开考的语数外及选测科目不进行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目的是适当减轻学生负担。根据《纲要》中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制度的精神,我省逐步试点高职单招、注册入学等新型录取模式。2011年为高职单招单独组织了一次文化统一考试,注册入学则仍使用高考成绩录取。从长远看,这些类型的录取可以不使用高考成绩,同时根据上面的结论,我省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等级与文化统考成绩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应满足这些录取模式的选拔要求。

按照《纲要》确定的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今后我省可以举办语数外的学业水平测试,这三门测试的等级要求不作为高考录取的硬性条件,只是为高校进行录取试点工作提供考试成绩。

2.适当增加以分数制计入总分的考试科目

根据上面的分析,目前的文化统考科目数较少,语言类学科的比重较大,客观上对某些群体(如男生群体)不利,而且分数扁平化严重,不利于高校录取操作。经过高考方案的完善微调,文理科已经分开录取,物理作为全体理科考生的共同考试科目,历史作为全体文科考生的共同考试科目,均不存在分数不等值问题,可以分数形式计入统考总分。

为确保考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性,考生除了物理、历史外的另一门选测科目可以不同,这些科目仍以等级制为宜。

3.外语听力列入必修等级测试,同时外语高考总分值保持不变

高考中的英语听力考试受环境、设备、考生心理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经验教训,全省上下已达成共识,外语听力在高考期间一次性广播的考试方式风险太大,采用等级制机考方式则更为可取。曾有教学管理部门因采用等级制可能会削弱外语教学对此提出质疑。上面的分析表明,如果我省参照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的方式管理外语听力考试,不会削弱外语听力教学质量。

另外,为了保证统考总分不再降低、分数扁平化不再加重,同时考虑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英语学科在高等教育和学生终身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即使听力部分从高考英语中剥离,英语的分值也不应再降低。

————————

参考文献

[1] 凌云.考试统计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盛骤,谢式千,潘成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郑若玲.公平——考试变革的主旋律.江苏高教,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