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奖励认定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彰奖励认定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表彰奖励认定办法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zzz为指导,通过对“高效课堂”建设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进一步形成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为学校改革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评选范围

所有参与“高效课堂”建设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者。

三、评选办法

个人申报,备课组推荐,学校审核认定,张榜公示

四、表彰奖励等级与名额

“高效课堂”建设突出贡献奖(20名, 表彰奖励,学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

“高效课堂”建设先进个人(40名,表彰奖励)

五、高效课堂建设先进个人评选标准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创新理念先进。深刻理解市、县、学校高效课堂教学精神,熟练掌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环节;积极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方案及课堂教学改革。课堂创新思想丰富,理念先进,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课堂观、质量观。

2、广泛参与高效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创新积极踊跃。积极开展听课活动,并按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认真评课,深入研究打造高效课堂的模式途径,注意借鉴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提高自己课堂教学创新水平和能力,积极承担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任务,互助合作,共同创新。

3、严格落实教学常规,教学工作扎实认真。教学计划、导学案规范实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认真;作业批改、测试分析及时认真;教学反思深刻、经常。

4、课堂教学创新扎实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活动安排科学,针对课型特点熟练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先进,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充分发展,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5、能将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所遇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等形成或参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比并获奖。

篇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策应生态经济区建设,紧密围绕“共青-相向发展”战略部署,立足“工业强县”,加速“两区”(园区、城区)建设,主攻重大项目,扩大招商引资,做强矿业经济,统筹城乡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活力”的工作重点和努力实现三年决战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建设城区61个项目的奋斗目标,着力壮大县域经济,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考评对象

三、考评内容及分值

考评分为综合考评和单项考评。

综合考评实行百分制,主要考核招商引资、财政收入、文明生态集镇建设、“三农”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业发展、争项目争资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政务环境、应急管理等十三个方面内容(具体指标见附件一)。另设加分和扣分项目(据实计入总分)

1、加分项目。实行奖励加分。相关工作突出,并符合下列条件的,按对应考核项目的基本分值给予加分,最多加该项基本分值的10%,同一奖项不重复加分,就高不就低。

①获得中央、国务院表彰奖励的,加对应项基本分值的10%;

②获国家部委或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的,加对应项基本分值的6%;

③获省直部门或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的,加对应项基本分值的4%;

④获市直单位表彰奖励或省直市直在乡镇召开考评项目中推广经验的现场会的,加对应项基本分值的3%。

为体现考评工作的公正性、连续性,对年全县目标考评表彰大会后,新增且符合上述四条的表彰奖励项目,由各乡(镇、场)及时上报,县目标考评办审核确定后记录在案,可计入年综合考评总分。

2、扣分项目

凡有下列情形的扣分,同一事件就高不就低,不重复扣分。

(1)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事项未及时落实的,每次扣0.2分,最多扣1分;(县委办、政府办负责)

(2)县委、县政府督办事项未及时办理的,每次扣0.1分,最多扣1分;(县委办、政府办负责)

(3)受省委(市委)、省政府(市政府)或省厅通报批评的每次扣0.5分,最多扣1分;(县委办、政府办、县委宣传部负责)

(4)受到县委、县政府或市直部门通报批评的每次扣0.2分,最多扣1分。(县委办、政府办、县委宣传部负责)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对经济发展目标综合考评结果实行“一票否决”。

四、计分方法

各项目标的考评均实行百分制计分,设置有加分的单项目标最高得分为110分(加分超过10分的,加分最多的按10分计算,其他按比例折算。奖励加分除外)。

1、单项指标计分

(1)定量指标

动态性指标:采用功效系数法,将各乡(镇、场)的指标值由大到小排序,最大的乡(镇、场)计该项指标最高分值,最小的按该项指标分值的60%计分;其他乡(镇、场)得分计算方法:

[(某乡(镇)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40%+60%]×该项指标分值

(2)部门考评指标

由涉及考评内容的相关部门按百分制进行评分,县考评办按权数计入总分。

2、总分计算

乡镇年度考评总分=各项目标考评折算得分+奖励加分-处罚扣分。

彭山林场、园艺场等有缺项指标的考评对象,按实际考评项目进行计分,年度考评总得分(含总分、单项)=各项指标得分之和÷(100-缺项指标分值)×100+奖励加分-处罚扣分。

五、奖项设置

1、综合先进

经济发展综合考评列前三名的乡(镇、场),评为综合先进单位,分别奖励3万、2万、1.5万元,党政主要负责人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2、单项先进

(1)获招商引资考评前三名,奖励办法按德办发〔〕2号文执行;

(2)获财政收入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3)获文明生态集镇建设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4)获“三农”工作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5)获新农村建设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6)获工业发展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7)获争项目资金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8)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9)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10)获安全生产工作考评前三名,分别奖励1万、8千、6千元。

单项奖均根据综合考评指标中的相关对应项目得分或单项考评办法产生。所有奖项名额均按细则规定严格控制,不得并列。凡在全县目标考评中已经奖励的项目,各部门不再重复进行奖励。

另设“服务园区建设”、“服务城区建设”、“造地增粮”特别奖各1个,分别奖励1万元。由县目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年终根据各乡(镇、场)工作完成情况推荐产生。

3、先进个人

由乡(镇、场)各推荐一名,县委组织部审核。共表彰10名左右,每人奖励500元。

六、考评办法和程序

(一)考评办法

1、定量考评指标由相关责任部门(见附一)收集,于年元月15日前报县考评办。

2、定性考评指标由相关责任部门根据考评内容要求于年元月15日前将部门考评结果(按百分制)报县考评办。

(二)考评程序

1、乡(镇、场)自评。各乡(镇、场)对照考评内容逐项进行认真自查,建立和完善工作目标执行情况的档案资料,形成书面自查报告(包括执行情况、总体评价、奖罚情况等内容),填写好考评指标自评表,由乡(镇、场)党政主要领导审定签字并加盖公章,迎接考评。

2、部门初评。根据县目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安排,各责任单位对各自负责考评指标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计分。确需下乡(镇、场)审核的项目,本着“同类归组、减少批次、控制人数”的原则,由县考评办统一组织安排。县考评领导小组从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考评组进行实地考评,采取一般了解与重点查看相结合方法,核准相关数据,实地核实乡镇年度完成的重大投资项目、文明生态集镇建设等情况并对加分、扣分项目进行审核,收集相关考评资料。

3、汇总评分。审核结束后,各考评责任部门根据审核情况按照县考评办的格式要求填写好评分表,加盖公章后,于年1月中旬前报送县考评办,由县考评办进行综合计算汇总。

4、组织审评:县考评办根据考评结果,提出先进单位建议名单,分别送县纪委(监察局)、组织部、综治办、安监局、人口与计生委、局征求意见后,提交县目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最后送县委常委会审定,确定最终名次,并作出表彰决定。

七、考评要求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成立县目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考评办),办公室设在县委组织部。各目标责任单位要把目标考评作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动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实现三年决战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0亿,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

2、严密组织、有序安排。县考评办在实施年度考评工作中,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合理调度,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积极配合。为减轻乡(镇、场)负担,各考核指标的相关责任部门在考评工作中,要尽量减少环节,重视日常监管和督查,原则上不得单独组织专项目标的年终检查活动,确有需要,须报请县目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统筹实施。

3、实事求是,严禁虚假。各考评指标责任单位提供的考核数据和资料,应客观真实,凡统计部门有的,以统计部门认定数据为准。严禁出现年终考评突击上报数据的现象。对弄虚作假及采取不正当手段,干扰、左右考评工作的,一经查实,除取消其获取的荣誉和奖励外,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员将严肃处理。

4、公道正派,严守纪律。各考评相关责任单位和所有考评人员在考评工作中,不得降低标准,不得感情用事,不得受非正常因素的干扰,不得搞暗箱操作,严禁收受礼品礼金和进休闲娱乐场所,严禁出现“感情、关系考评”现象,确保考评结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凡借考评之机营私舞弊的,一经核实,将严厉查处。

篇3

第一条为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发展我市自有品牌企业,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培育发展自有品牌自主技术企业的意见》(东委发〔2004〕21号)以及《关于印发东莞市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04〕10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自有品牌企业是指我市拥有自有商标知识产权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专利奖、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专利奖、市著名商标、市专利奖称号的生产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自有品牌企业必须是在我市设置经济实体。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东莞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负责培育自有品牌企业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并在市发展“两自”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市经贸局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

第四条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成立由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培育发展自有品牌企业工作。

第三章认定和管理

第五条由市质监局负责,会同市经贸局、市农业局等单位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定,制定《东莞市争创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报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审定后,以市政府的名义颁发。由市工商局负责,会同市经贸局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定,制定《东莞市争创驰(著)名商标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报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审定后,以市政府的名义颁发。

第六条市质监局负责组织企业申报“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工业类)”工作,市农业局负责组织企业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工作;市工商局负责组织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和组织评定“东莞市著名商标”工作;市知识产权局负责组织企业申报“中国专利奖”、“广东省专利奖”和组织评定“东莞市专利奖”工作。

第七条东莞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组织市经贸、质监、工商、知识产权、农业、海洋渔业等部门建立自有品牌企业信息库,确定培育自有品牌重点企业,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同时,加强对已有自有品牌企业进行跟踪服务。

第八条各镇区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企业情况的摸底调查,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每年培育自有品牌企业计划,拟定培育自有品牌重点企业名单,报各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根据有关的标准确定最终名单后报市经贸局。市经贸局据此编制本年度的培育发展自有品牌企业计划和重点企业名单,由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审查核准后向全市公布。对列入名单的企业,各部门、各镇区要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给予重点扶持。

第四章扶持政策

第九条市经贸局对自有品牌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按照《东莞市技术改造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和《东莞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优先列入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计划;市科技局、市农业局等部门,对自有品牌企业申报科研发展专项基金、科技三项费用和其他各项奖励基金的项目,也要给予优先列入相关计划。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积极支持和协助企业申报上级财政安排的各种专项资金。

第十条自有品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按有关规定享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扶持。参加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组织的国际展览会,其展位费由上述资金给予50%的补贴;参加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组织的国内重要展销会,其展位费由市财政设立专项给予50%的补贴。自有品牌企业设立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经商务部批准后,给予一次性10万元支持费。

第十一条市在经营权、用地、项目方面优先向自有品牌企业倾斜。

第十二条自有品牌企业可申办“东莞市大型企业办事优先卡”,享有《关于印发东莞市扶持大型企业优惠措施的通知》规定的各项优惠。

第十三条政府采购部门对经确认的自有品牌产品纳入政府采购重点产品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采购。

第十四条对自有品牌企业收取各类行政事业收费,其标准须经市物价局核准,并一律按下限收取。中介机构的收费属于政府定价,按规定标准收取,属于政府指导价的,一律按下限收取。

第十五条自有品牌企业列入国家、省重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国家、省科技计划的项目,金融部门在贷款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建立名牌(包括名牌产品和商标)质押贷款机制,建立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多方面开拓自有品牌企业融资渠道。

第五章表彰奖励

第十六条统一以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会议,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和“东莞市著名商标”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第十七条市政府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专利奖”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奖励;对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奖励;对新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专利奖”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对新获得“东莞市著名商标”、“东莞市专利奖”的企业,按奖项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奖励。同时获得上述两类以上奖项的,只奖励最高的奖项。

第十八条由市经贸局负责,会同市财政局,协调质监、工商、农业、海洋渔业等部门,做好每年度奖励自有品牌企业财政预算专项资金计划。

第十九条各镇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目标,对本行政区域内新增自有品牌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第六章宣传保护

第二十条东莞电视台、东莞电台、东莞日报等媒体要对自有品牌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各镇区的媒体也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自有品牌企业进行宣传,各部门要在各自的网站刊物上,在有关场所对自有品牌企业进行推介。

第二十一条经贸、质监、工商、知识产权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对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严厉打击侵犯驰名、著名商标专用权和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自有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二条建立涉外知识产权争端应对和预警机制,帮助和指导自有品牌企业应对涉外知识产权和贸易争端。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企业按照本意见获得的资助资金、奖励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用于研发、冲减利息支出、技改或扩大再生产等,纳入相应的财务科目,否则取消享受相应政策的资格,并追回所得资金、奖金。

篇4

一、工业园区的布局与目标

根据城市扩张战略的要求和我区产业结构规模化、轻型化的趋势,工业园区的布局要坚持“布局东移、合理分工、设施配套、注重科技、优化环境、资源共享”的原则,在维持、区现有规模,加强规范治理的基础上,在河东规划建设四个新型工业园区。

(一)机电制造园区

规划面积10000亩。主要发展机电、装备制造等行业?具体包括精密铸造、不锈钢深加工、铝镁合金深加工、法兰,玛钢、汽车零部件、重型机械产品、煤矿机械产品、纺织机械、电子机械及电子仪器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重点发展1000万元以上的高科技项目,到年入园企业达到20户以上,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重8亿元.

(二)轻工物流园区.

规划面积5000亩。主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木器制造、食品及药品制剂等行业,具体包括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果品加工、粮食加工、饲料工业、木器加工、酿酒、酿醋、饮料、成药及药品制剂飞商贸物流等领域乙重点发展500万元以上的轻工、物流项目,到年入园企业达到20户以上,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2亿元。

(三)工业园区

规划面积10000亩。主要发展冶金铸造、化工建材等行业,具体包括各类铸造产品,生铁冶炼、精细化工(主要包括日化、涂料、染料、油墨、橡塑助剂、食品添加剂等)、电石乙炔化工、尿素、甲醇及下游产品、焦油加工及新型墙体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1000万元以上的标准化精细化工项目,到年入园企业达到16户以上,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5亿元。

(四)加工园区

规划面积10000亩。主要发展仓储业、加工业。重点发展500万元以上的仓储项目,到年入园企业达到10户以上,入园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亿元。

二、工业园区招商项目审批程序

工业园区招商项目审批程序分三个阶段,即初审阶段、会审阶段、办理手续阶段。

(一)项目初审

为保证工业园区的规模和效应,新上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一律要进入工业园区。新上项目必须到区发展和改革局审批,项目单位要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平面设计图、项目建设意向、资金证明等有关材料,发展和改革局通过审核相关材料后,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进行审核认定,经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入园条件的,报请区级行业分管领导审签。

(二)项目会审

行业分管领导审签后,由发展和改革局牵头,组织经贸、土地、环保、建设、中小企业、水利、供电等有关职能部门联合会审,就项目的可行性、发展前景、适宜园区、要求条件等方面进行讨论协商,确定项目是否建设,并确定具体园区。

(三)办理手续

项目经联合会审后,项目单位提供相关手续、上报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由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同园区管委会负责办理相关手续,在7个工作日内办理完项目审批的全部手续

三、招商入园的奖励办法

(一)奖励范围

1、凡区内外的各种组织、单位、个人,利用各种渠道,引进资金到位后,均给予奖励。

2、对于未设立工业园区乡镇所引进的资金、项目,不论在哪个工业园区投资建设,该项目年税收完成额的80%,准予计入引资乡镇当年的税额。

3、下列资金不属于奖励范围:

(1)同级财政部门拨付的资金。

(2)由计划部门每年安排的项目资金或国债资金

(3)经审核认定不宜奖励的资金。

(二)奖励标准

奖励金额按招商引资不同来源,由区政府分别给予到位资金总额一定比例的奖励。

1、属于无偿投资,投资额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上,奖励相关者到位资金总额1%。

2、属于低息或无息贷款,投资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奖励相关者到位资金总额0.8%。

3、属于对外招商项目,到位资金总额人民币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奖励到位资金的1%,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奖励到位资金的0.8%;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上奖励到位资金的0.4%。后一档次,的奖励额不低手上一档次的最高奖励额。

(三)奖励程序

1、由申请方出具引资证明,提供银行到位资金证明,填写《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登记表》,符合条件的由招商引资工作部门发放《招商引资奖励承诺书》

2、对引荐成功的项目,进行审核验收,经审核无议,由招商引资部门发放《招商引资奖励证明书》。

3、区政府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奖励大会,单位或个人依据《招商引资奖励承诺书》和《招商引资奖励证明书》到财政部门兑现奖励。

四、几点要求

(一)项目入园建设必须经过审批程序,未经批准,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篇5

一、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

1、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在提高中职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扩大中职免学费财政补助范围的新情况下,指导、督促各中职和普通高中学校切实做好国家助学金与免学费补助评审发放工作。

2、协助区人武部门做好高等学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以及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工作。

3、进一步落实公办中小学校孤儿学生免学费政策,积极做好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在园幼儿的资助准备工作。

4、督促、指导各中职和普通高中进一步规范校内资助资金提取和使用。

5、做好高校新生入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等资助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

6、会同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继续实施定点帮扶“结对助学”项目;会同区慈善协会启动实施中小学“双百花”慈善助学项目。

二、进一步健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机制,确保助学贷款长期顺利开展

7、按照国家、省统一要求,积极推进普通高中高三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预申请、资格预认定工作。

8、进一步完善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制度与措施,努力构建上下联动、多级协同的助学贷款组织网络,形成助学贷款受理发放和贷后本息回收工作长效机制,切实做到“应贷尽贷,应收尽收”。

9、建立健全国开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考核与奖励机制,完善风险补偿金结余奖励资金、机制运行奖励费的使用与管理。

10、进一步完善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贷款学生信息互通和跟踪机制,保证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回复贷款学生的咨询,指导贷款学生掌握系统信息维护、支付宝使用等常识。

三、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监管机制,加大对资助资金的监督管理

11、坚持并完善学生资助监管制度,强化资助资金流转和资助实施程序的全过程监管,确保资金安全和实效。

12、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效绩和资助资金使用专项审计。

13、对乡镇中心学校、区直属学校民生工程学生资助工作制定出具体的绩效评价办法,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对工作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14、加强各类资助数据的报送和分析工作,建立资助异常信息数据预警、核查及通报制度。完善民生工程月报制度。

15、切实做好资助政策咨询和举报投诉受理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四、不断创新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努力提升资助管理水平

16、积极与民政等部门沟通,建立精准认定工作机制。指导各校制定适合实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地认定资助对象。建立一个覆盖多学段、可共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

17、积极探索建立中职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等级评定标准要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照困难程度合理确定资助档次。

18、不断改进学生资助经费分配办法,重点向农村偏远、薄弱学校倾斜,提升资助预算管理和发放管理精准度。

19、继续加强和完善区、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建设,提高学生资助管理精细化水平。

20、组织开展资助工作业务培训,提高学生资助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21、按照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研究会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和工作宣传,切实提高资助宣传成效

22、根据区民生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民生工程宣传月”集中宣传活动。

23、继续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联合有关金融机构和高中阶段学校,常态化、全方位开展诚信教育,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宣讲活动,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履约观念。

篇6

一、工作目标

到2018年,培养金城名校长6名、区级名校长30名,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校(园)长队伍;引进骨干教师100名,培养省级名师4名、市级名师10名、区级名师100名、区级名班主任30名,省级骨干教师60—80人、市级骨干教师350名,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达到95%、85%和50%,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实行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六进活动”制度,落实新教师岗前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和入职上岗宣誓制度,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和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正面宣传,以先进典型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2.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德考察,探索在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招聘考试中增加心理测试。加大教师业务指导和人文关怀力度,及时疏解个别教师心理失衡行为,及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失范行为。制定实施《区师德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以德为首、注重能力、业绩优先”的校(园)长、教师专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优秀教师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中给予优先,将师德师风作为学校、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选拔、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和聘任标准。

3.实行教师失德违纪行为“零容忍”。制定实施《区中小学、幼儿园师德档案制度》,建立师德失范“灰名单”和“黑名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舆论监督,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电话,在教育门户网开设“师德师风局长直通车信箱”,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二)加快推动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

1.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下放校(园)长选拔聘用和归口管理权限,全面实施校(园)长聘任制,探索校(园)长职级制,在区教育局设置科级后备干部库,制定实施教育系统机关及直属机构优秀干部定期选派任职计划。推进干部有序交流,严格落实区委关于“同一校(园)内,校(园)长担任正职满5年或担任正、副校(园)长累计满7年进行交流,担任正职满8年或担任正、副校(园)长累计满10年必须交流”的规定。

2.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优化校(园)长分类分层分岗全员培训制度,积极推进校(园)长、科级后备干部到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培训,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类名校建立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学历进修班,到2018年,校(园)长挂职培训率达到100%。推进名校长队伍建设,实行名校长动态评价和管理机制,建立影子校长结对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校际交流活动。

(三)促进教师队伍优化发展

1.改进教师引进制度。做好教育部直属院校免费师范生选聘工作,制定出台《区教育系统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实施急需紧缺及高层次实用人才引进计划,从全国范围引进一批省特级、省市骨干、省市级名师,选聘国家“211工程”院校本科毕业生或其他院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

2.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由区编办会同区教育局科学核定教职工编制数,根据教学需要,每2—3年调整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总量,实行编制动态管理。

3.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制定实行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以上教师有序交流计划。建立职称晋升、评先评优与教师交流挂钩机制,评聘高级职称时,教师应有农村学校1年以上或薄弱学校2年以上任教经历,“教育联盟、教育集团”教师应有3年以上内部交流经历;评选特级教师、陇原名师、金城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的教师,应有2年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4.优化教师培训机制。制定统一培训计划,整合规范教师培训工作。选择优质学校建立教师岗前培训基地,形成集中培训、培训基地培训和聘用学校培训的全方位培训模式;完善教研员分学科跟踪培养、定点包片制度,定期开展校本培训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组建优秀教师讲师团,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巡讲交流活动;按照1:2的比例实行名师、骨干教师影子培训计划,形成千名教师发展共同体;建立职称优先晋升等奖励引导机制;在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设立教师继续教育实训基地,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跟班培训,到2018年,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教育发达地区学校跟班培训率达到100%。

5.规范教师评价机制。围绕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评选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清理和规范教学评比活动,严格实行教学新锐(3年教龄以下教师)—教学新秀(35岁以下教师)—骨干教师(50岁以下教师)教学评比和省级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各级名师教学展示管理制度,实行国家、省市教学评比参赛资格申报制度和比赛成果认定制度。

(四)完善奖励激励机制

1.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稳步提高名师名校长津贴、农村边远地区津贴和班主任津贴水平。增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奖和班主任工作奖,按教师年均工资的5%、10%的标准考核发放。管理人员与教师同等对待,管理岗位人员退休时与教师同等享受10%工资待遇。每年按同比例、同标准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师德标兵表彰奖励活动。

2.提高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按照各学校实际情况设置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数,并按照实际情况设置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结构比例。

三、强化保障措施

篇7

1.实施步骤。把软件产业作为服务外包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优先发展。在发展模式上,重点培植信息技术外包(ITO),适时开展中、低端商务外包(BPO);在起步方式上,先从境内外包开始,通过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尽快开展离岸外包服务;在目标步骤上,可首先接受基地城市辐射,通过联盟、合作等方式,承接来自主要基地城市转包、发包、分包业务,逐步培育起具有自主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企业群体。

2.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以优化环境为保障,促进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目标定位。20*年,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亿元,2009年达到3亿元,2010年达到10亿元。力争到2010年,引进1-2家员工超过500人的大型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培育3-5家员工超过200人的本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不少于300家,其中从事离岸外包企业不少于5家。积极争取省里在规划、布点、政策等方面的重点倾斜,将*建成苏北软件和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之一。

4.基地建设。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公共服务技术平台、网络系统建设,提供稳定的供电系统和足够带宽的国际数据通信端口;优先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建设生活、居住、交通、金融、教育、医疗、商业、体育、娱乐等配套设施,保障企业发展和员工工作、生活需要,把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打造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园,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省级软件和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二、构筑产业发展载体,形成集聚效应

5.加快园区建设。由市政府牵头,以*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开发区为母体,创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以“区中园”形式规划建设“软件园”、“创意园”、“服务外包产业园”。市湖滨新城开发区着眼长远发展,规划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通过“民办公助”的园区开发体制,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建设软件园和服务外包基地。

6.大力培育和引进企业。按照“鼓励创新,扶持创业,宽容失败,倡导协作”的总体要求,大力扶持本地初创企业和微小企业发展,鼓励创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市财政投入200万元启动资金,整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大楼、湖滨新城开发区创业中心、市科技局孵化器、*学院人才技术等现有资源,在*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城开发区分别成立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平台建设、投资融资等服务。对投资创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的人员,按照《*市全民创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宿政办发[2007]41号)所列有关项目提高10个百分点予以支持。把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招商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对外推介、宣传和招商力度,吸引一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来宿投资。

三、建立人才培训促进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7.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积极吸引软件和服务外包高端人才来宿创业、就业或为本地企业提供服务,建立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高端人才,享受“*市急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补助,其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出入境管理等由所在地政府及公安部门优先安排,在参与学术交流、招商推荐等重大活动时由引智项目单位负责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8.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制订人才培训规划,进一步优化人才培训体系,构建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多元化、多层次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鼓励境内外高等院校、教育机构、著名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合作办学或建立软件和服务外包职业培训机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学院、*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师、*电大等大中专院校要努力扩大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大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知识讲授的比重,允许在校学生转向软件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允许在校学生到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和勤工俭学,对成绩突出者,可给予学分,积极引导大学生本地就业。举办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高研班,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建立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信息库,提供人才储备服务,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9.成立人才实训基地。积极引导和支持职业学校与在宿外商投资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搭建人才实训就业服务平台。依托市职教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大力发展“企业订单式”、“计算机+外语”特色培训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软件和服务外包适用人才。鼓励企业建立高校学生实训基地。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10.设立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年起,市、县(区)都要设立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20*年安排1000万元,以后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增,用于引导、扶持、奖励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和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管理,由企业落户园区管委会负责集中申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培训补贴。对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软件和服务外包技能培训的人员,经培训合格并在本地就业的,培训费用给予50%补贴。对中、高层次软件和服务外包技术人员出国培训、进修或聘请外国专家、留学人员来我市讲学和工作给予重点资助。

——办公用房补贴。入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5年内按人均10平方米左右零租金配套办公用房,免费使用部分办公设备。经市政府批准的未入园企业,房屋租金3年内按人均1000元/年给予补贴,由市财政与企业所在县(区)或园区管委会各承担50%。

——生活用房补贴。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的主要创业人员提供免房租公寓或按人均6000元/年补贴房屋租金,优惠期为2年;为其他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廉租公寓,房屋租金给予50%补贴,或按人均1500元/年补贴房屋租金,优惠期为2年。补贴费用由市财政与企业所在县(区)或园区管委会各承担50%。

——市场开拓补贴。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参加国际招商推介会、专业展会、国际市场宣传,在国家、省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给予相关费用50%支持的基础上,再给予国家、省扶持资金50%的配套补贴。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经市政府同意的人才招聘、展览促销等活动给予场租费用定额补贴。

——认证补贴。推动软件企业进行“双软认证”,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给予1万元补贴;通过软件产品认定的,给予每个产品5000元补贴。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通过CMMI二级、三级、四级、五级认证后,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40万元、60万元的认证补贴。

——原创奖励。原创影视动画作品,在副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电视台播出,按二维动画片每分钟500元、三维动画片每分钟1000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奖励,但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按照每分钟二维1000元、三维2000元标准,给予原创企业一次性奖励,但不超过200万元;在多个台播出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出口奖励。连续三年,以海关出口统计或外包业务合同、出口合同备案证书和银行结收汇单为依据,企业当年出口额与上年度相比(首期出口规模以30万美元为基数),每增加5万美元,给予1万元人民币奖励,最高不超过30万元。奖励资金由市政府与企业所在县(区)政府或园区管委会各承担50%。

——表彰奖励。对我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年度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包括市外母、子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首次超过500万元、1000万元和3000万元以上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由专项资金一次性分别给予30万元、40万元和50万元的奖励。每年对我市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11.新设企业补助。在本市新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的国内外知名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建筑容积率达到3.0以上的,由同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其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达到2000人,补助500万元;达到2000人以下1000人以上的,补助300万元;达到1000人以下500人以上的,补助100万元;达到500人以下200人以上的,补助50万元。入区企业,其接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上网通信使用费,第一年可按国家规定资费标准的50%交纳,差额部分同级财政和电信部门各负担25%。

12.推动企业品牌建设。鼓励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强品牌建设,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申报国内外专利、科学技术奖,争创知名品牌给予一定的补助。

13.税收奖励。落户我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依法享受国家、省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扶持政策,同时:

——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5免5减半奖励。

——从事管理、技术工作的人员和为本市企业提供服务的外地高端人才,由同级财政部门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5免5减半奖励。

——推动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符合条件的,经认定后,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同等税收政策。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为承接外包服务项目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申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14.建设用地优惠。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外上市企业及行业前50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在宿投资兴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或兴建软件园。符合《划拨供地目录》的项目可以划拨供地;属于物流(仓储为主)、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型服务外包项目可以参照工业类性质项目以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挂牌出让供应土地;属于划拨用地如改变性质应按有关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

15.给予融资支持。要建立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多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注重完善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扶持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鼓励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风险投资,逐步建立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风险投资体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市担保中心设立500万元风险担保资金,引导金融、担保机构针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的特殊性开创新的信贷方式,支持有前景的软件和服务外包项目。市政府每年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服务外包信贷框架协议,确定每年金融机构向本市服务外包企业信贷投放总额。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我市有实力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进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有关部门积极帮助企业完成上市前的培育、改制等程序,推荐符合条件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上市,并提供便捷的服务。

1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市科技局设立市级“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研究制订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政策措施和行业规范。

17.放宽市场准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对从事信息技术服务、软件研发和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给予工商登记便利,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和登记冠名条件。新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允许实行分期到位,首期实收资本可按申请注册资本额的20%给予注册。注册资本达到200万元的企业,可申请冠省名。取消冠市名的一切限制条件。凡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集团合并注册资本2000万元以上的,可办理集团登记。软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经评估验资后,可作为无形资产追加本企业的注册资本金。

18.支持本地采购。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实施外包业务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选择本市范围内的外包企业。

19.建立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行业内信息交流、中介协调、标准制订、规范自律、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与协同,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努力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健全领导机制,强化目标考核

20.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由市长任组长,分管信息产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开发区、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经贸(外经贸)、发改(信息产业)、公安、科技、教育、文化、规划、建设、财政、税务、人事、劳动、统计、国土、电信、供电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在市外经局设立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办公室。

21.纳入目标管理。将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细化分解服务外包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加强检查考评。今年底要设计建立一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并试行软件和服务外包统计制度,客观反映全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市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统计信息和决策依据。

篇8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了常规教学管理。本学期,学校教学工作本着“科学规范、求真务实、重点突破、分工协作”的管理原则和“激发活力、张扬个性、人尽其才、提高质量”的管理目标,实施了一系列加强教学管理的新措施。

首先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对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的修订、补充和完善。本着立足实际,遵循科学性,增强实效性,激发积极性的原则。新颁布了《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课堂教学规范细则》、《课堂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管理制度13种,这些制度在规范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工作作务及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和调动工作积极性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新学期教学工作在较短的时间里步入了良性轨道。

其次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在教学管理机制上,一是针对教研组组大人多,不分年级,学科交叉,不利于同学科、同年级教学研究的现状,适时改革了教研组设置,成立了17个教研组。使教研重心下移,适应校本教研的要求。新聘任或调整了工作热情高,适应能力强的同志任组长,增强了教研工作队伍的活力,为教研教改工作奠定了良好人力基础。二是改革了课堂教学评估办法,取消了评估课。由教研员随机进课堂听课,依据几次听课情况,综合评定课堂教学并量化赋分。突出了指导性,提高了客观性和公正性。

再次是分工协作,落实责任。本学期在教学管理中,既突出工作任务分解,明确各自责任,又注重协作整合,保证工作整体质量和效率。一是按照“分层把关、恪尽职守,相互协作、注重整合”的思路,明确了教学管理责任。校级领导包年级抓教学,对高三复习班分班包抓。明确提出了高三、复习班教学质量,高考目标任务。教学口三位主任分年级包抓教学工作,明确包抓责任,实行工效挂钩。二是明确了年级组、教研室、教研组在教学管理中的责任。提出年级组对本年级教学工作负责,教研组对本学科教学教研工作负责,教研员做好本学科教研教改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协调。

(二)狠抓常规落实。常规教学各环节落实到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本学期学校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将狠抓教学各环节管理做为最基础,最重要,最根本的工作,教学口做了一些较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明确工作要求。一是对常规教学各环节都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明确提出教案备写要求,课堂教学规范要求,自习辅导要求,单元教练反馈要求,作业批改要求,早读进教室辅导要求,新教师教案签审要求,使学校活动各环节有章可循,较好地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对教辅资料征订提出了规范的操作程序要求,形成学校推介,教师选择,教研组确定,公开议价,招标订货,按班收费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对学生资料印制提出规范要求,由文印室统一纳管,分班结算收费。这些要求的明确,基本杜绝了滥订、乱印教辅资料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和过重学习负担,也增强了资料的适用性,同时为学校增加了收入。三是提出了听课评课要求,分层提出教学管理人员、导师、青年新教师和其他教师全学期听课节数要求;并对评课标准、程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全校屡掀听课热潮,评课工作在本学期后期也有所加强。

其次,加强反馈检查。为保证常规教学切实到位,保证各环节质量,学校以抓检查为重点,加大力度,以检查促落实。一是落实了逐堂查课制度。每堂课由教导处教导员督查统计,各班学习委员逐堂记录教师上课情况,依据《课堂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办法》,严格监督课堂教学,杜绝迟到、早退、课堂接打手机等有违课堂教学规范要求的行为发生,全学期没有无故缺课现象发生。逐堂查课制度的落实,规范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端正了教风。二是加强了常规教学检查。本学期期中和期末进行了两次常规教学大检查,抽调教研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干事,分学科组检查,检查小组逐人逐本流水查阅,共同讨论,集体评价教案的优点、特点和不足,达成共识,最终定性,划分等次。对各位老师教案、作业布置批阅、听课情况,同学科对照、比较和鉴别,优中选优,平中见劣,严格按3:5:2的比例分出优、中、差三个层次。通报检查情况,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实话实说,既讲成绩又摆问题,既点人又点事,既指出问题又提出今后努力方向。通过两次常规检查,学校全面掌握了教师常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和矫正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杜塞了漏洞,弘扬了教师中的正气,克服问题和不足,使常规教学在不断发扬成绩,不断改进的状态下健康发展。三是加强了教学抽查。学校领导、教学口领导、教研室教研员坚持经常进行随机抽查,本学期进行课堂教案抽查、早读辅导抽查、作业抽查、教师听课情况抽查40多次,每次抽查后,及时肯定成绩,对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谈话,责承改进。对几次较集中的抽查,如实公布了抽查结果。四是重视学情调查。采取统一时间,不打招呼,由教导处组织人员逐班在教室接面对学生问卷,提高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积分结果按年级组统计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以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满意情况和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努力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争取使自己的教学能让更多的学生满意。

篇9

职业技能竞赛是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江西省高职院校在历年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跟职业教育发达的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小的问题,尤其是在竞赛项目的管理模式方面还需要发挥创新性精神,进行不断的探索。该文主要通过找出江西省高职院校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式,从管理模式出发提出创新的意见建议。

1 江西省高职院校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1.1 竞赛管理有待提升

1.1.1 竞赛项目管理组织流程存在内耗

根据正常的项目立项程序,一般是先由学校教务处转发收到的上级竞赛通知给各二级分院教务科,然后由二级分院根据情况通知有相关竞赛项目的教师申报立项。这一程序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竞赛的通知发到学校的时候离竞赛举行时间只有一两个月。对于一些临时知道自己获得参赛资格的学校,备赛时间就不是很充足了。

1.1.2 管理技能不高

竞赛管理人员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从组织申报到竞赛结束后的相关统计、奖励政策兑现的整个过程,竞赛管理人员需要进行筹划、沟通、组织、控制、协调和评价,以便确保项目的正常进行。而相关管理部门人员在实际的过程中大多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积累开展工作,在技能竞赛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管理中遇到的质量、进度监控等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竞赛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欠缺。

1.2 大数据挖掘与运用不足

1.2.1 大数据管理的意识还很淡薄

江西许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管理没有重视大数据的作用。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兄弟院校相比,大数据的应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仅凭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主观判断对竞赛立项工作进行管理。从纵向看,对于历年参赛项目的多寡、报名学生的数量、学生的能力及性格特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总结、取得好成绩以及成绩不理想时的原因对比等数据没有做过认真的汇总和分析;从横向看,对于各个竞赛项目的参赛院校的备赛情况、学生选拔、指导教师构成、历年成绩等数据则完全没有进行挖掘和收集。

1.2.2 缺乏大数据运用管理方面的专职工作人员

大数据管理是当前比较先进和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类既精通大数据管理技术,又熟悉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非常稀缺。很多高职都是只有一名专职的竞赛管理人员,需要处理的事务非常多,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做这种需要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的工作。

1.3 绩效评价与结果优化不完善

1.3.1 过于看重结果而轻视了长期的培养过程

江西很多高职存在对于竞赛结果过度看重的情况,制定的一些竞赛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中都把竞赛成绩要求列入了考核中,无形之中就疏忽了竞赛的(申报)立项、备赛、比赛成绩评价的过程的控制。常常会要求二级分院在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技能竞赛中取得既定的奖,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不客观的考核方式,这往往不利于正常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

1.3.2 对竞赛重要性的认识过于片面

比赛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热情。但抱着竞赛结果至上的观念,教师为名次而教、学生为名次而学,成绩成了唯一的评价指标。而通常比赛成绩不能代表学院的整体水平,参加比赛取得好名次的学生,都是个别集中训练的结果,不是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

1.3.3 考评制度需要完善

江西省很多高职现有的竞赛管理办法着眼点主要放在对结果的奖惩上,对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配合情况、经费的充分有效利用情况基本没有涉及到。而这些其实往往对竞赛成绩有非常大的影响,竞赛从立项到最后的总结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对整个过程制定考评标准,把责任进行分担,服务进行优化,对于打造优秀的竞赛培养团队,促进职业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解决上述不足的创新性对策与实践

江西省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竞赛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竞赛管理部门的规范指导作用,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以及优秀的管理团队,加强质量和进度控制,构建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项目管理模式,以保证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统一管理。

2.1 建立健全技能竞赛项目管理机制

(1)转变观念,强化技能竞赛意识。各高校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工作,把技能竞赛工作作为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确保技能竞赛取得成效提供前提条件。

(2)要完善管理制度。应完善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应包含技能竞赛指导思想、类别与项目、竞赛申报(立项)、竞赛培训、经费安排、个人参赛与团队参赛认定准则、指导学生个人参赛与团队参赛认定准则、获奖等级认定、奖励办法、院技能竞赛节等内容。

(3)将职业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相结合,把与竞赛技能相关的课程吸纳进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与实际技能相结合, 从而通过竞赛推动课程内容、教?W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为竞赛提供更强劲有力的技术与理论基础,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的。

2.2 加强对技能竞赛项目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可在竞赛项目组织中增设信息中心,用以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管理,为技能竞赛数据管理、信息分析及其他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按照校院二级管理的思路,确定竞赛项目组织部门负责竞赛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学校技能竞赛管理机构负责数据汇总分析工作的模式。用数据为载体,竞赛项目组织部门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地采集数据,学校领导层以完整数据作为依据进行竞赛项目的组织、成本、进度、质量等方面的决策。这里的完整数据包括竞赛项目组织部门采集的校内数据,还包括学校竞赛管理部门采集的外部数据,以保证数据完整性。

2.3 构建技能竞赛项目绩效评价机制

2.3.1 绩效评价的组织实施

江西省各高职院校对各二级分院的技能竞赛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考核,学校也要对教务处和分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考核。高职院校的教务处应在每年初部署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规定绩效评价的时间安排、项目进度、评价标准及评价工作要求等,各二级分院按要求组织开展自我评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自评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时间、项目概况、组织实施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管理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评价结论等。

篇10

由于很难对高校教职工的工作进行有效计量,对他们进行绩效考核自然也很难制定一个比较客观的考评指标,导致在进行具体考核工作时不能有针对性,只能是泛泛而行,通常的做法也只是对德、能、勤、绩、廉这五个指标进行考核,其中还有几个不能量化,这样建立起来的考核体系很容易导致考核结果失真。

1.高校“师德”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教师是一项古老又神圣的职业,学生与老师相处时间很长也很重要,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教师的个人品质也在耳濡目染中影响着他们,正所谓“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师德”,才能给学生正确引导。但目前“师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师德”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师德”不仅是教师品德问题,还是其就具有的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在我国,对思德的考核主要体现在政治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标准。二是考核依据不足,考核结果失真,对师德的考核本身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之考核过程主观性太强,使考核成为过家家,有些师德失范的老师并没有被挑捡出来。三是考核方法缺乏实践操作性,对师德的考核太抽象模糊,一般都是定性考核,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四是考核结果使用缺乏力度,考核是手段,不少高校都忘了考核存在的目的性,忽视了“师德”的评价作用,如教师职务聘任与晋升时,参考标准主要是科研成果及论文等,而对于师德只要一般就行,也没有因为“师德”先进典型而获得晋升的。

2.不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目前高校绩效考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考核过程兴师动众,考核结果的应用性却很差。有的院校是无论考核结果如何,所获待遇还是一样或者差异很小,对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也似乎没有什么太大意义,考核结果得不到运用自然就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关于我国高校绩效考核问题的解决对策

1.正确理解高校绩效考核的内涵

高校职工应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理念,明确知道考核不仅是一个控制过程,更是促进激励效果的重要扛杆。作为学校一员应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教书育人,用考核不断激励自己进步,促使自己和学校有共同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并逐步实现。真正认识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了解绩效考核对教职工的工作和学校管理的重要性,配合学校完成这一重要工作,使绩效考核的结果清晰、可量化。

2.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首先要知道考核什么和评价什么,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不仅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考核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对他们的基本要求,还要符合各高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对此高校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有针对性的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级指标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同时确定这四个考评要素的权重,反映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其次,应以发展观为主导,坚持主客观指标的合理均衡,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高校教职工的认识、感受等主观判断的重要价值,又要反映高校发展、社会保障等客观因素的积极意义,坚持任务绩效与情景绩效并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员工的特性建立以量化考核为主、定性考核为辅的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最后,科学的分配权重,明确每一个考核指标所占比重,如职业道德占多少、业务能力占多少、教学水平占多少、学生评价占多少等等。

3.完善客观、科学、公正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