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融资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是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切实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人民银行要坚持按季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测,用足用好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同时,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各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展票据业务、银团贷款、帮助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信贷投放渠道地方商业银行应发挥自身优势,将中小企业作为信贷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要确保新增存款的50%用于农业贷款的发放。同时,社会各部门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为银企合作创造条件。
二是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制度。商业银行应从实际出发,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方式。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的绿色通道。同时,不断完善授信制度,对于单一业务发生频繁、金额较大的企业,采取单一授信的方式,使企业获得充分的灵活性对于有多种授信需求的企业,采取综合授信方式,涵盖企业所需的合理业务品种。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建立健全符合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的贷款定价机制,使企业在获得贷款的同时,尽量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为中小企业发展量身打造金融创新产品,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一方面,企业多策并举,广辟融资途径,另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应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开展金融产品创新,营销票据、贸易融资、临时贷款等产品,提供营运资金贷款、循环贷款等中短期融资产品。开办财务顾问、项目评审、信用担保、融资租赁等中间业务。涉汇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进出口押汇、福费廷、出口信用保险单质押等融资业务,促进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人民银行在账户审批、信贷登记等方面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各商业银行应专门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政策指导,在结算、汇兑、转账和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
篇2
一、加快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总体目标
(一)重要意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城市现代经济和服务业发达的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和发展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好金融服务“五大攻坚战”总体要求,大力发展金融业对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全市实现率先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目标。紧紧围绕打好金融服务“五大攻坚战”这一中心,坚持市场化推进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强化金融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为重点,全力推进金融业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末,金融业对全市GDP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和8%,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4%和1650元/人,新增上市公司3-5家,市场化融资水平不断提高,金融业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薄弱领域融资难问题明显缓解,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互动繁荣发展。
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三)推动金融业集聚发展。在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中合理布局建设金融聚集功能区,在城区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为各类金融机构聚集发展创造条件。大力引导和鼓励国内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入驻,提升我市金融业综合竞争力。
(四)鼓励和支持地方银行做大做强。大力推进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优化经营结构,实现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相统一。进一步加大对银行的支持力度,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障碍,着重解决好影响和制约银行上市的问题,不断壮大银行的规模和实力。
(五)积极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发展壮大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力争年批准设立的小贷公司达到100家;鼓励小贷公司在政策规定范围内,依托行业协会平台,探索“联合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提高盈利水平和经营规模;扩大小额贷款公司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规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以及民营资本在有条件的县区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
(六)规范和完善信用担保市场。进一步整合规范现有担保机构,引导和鼓励各级各类担保公司发展,努力形成功能互补、运行高效、分担有序的担保体系。各县、区至少要组建1家政府扶持、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广泛开展信用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和风险承担比例,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以担保放大倍数、“三农”和中小微企业担保贷款额等指标为重点,制定担保机构考核奖惩办法,加强对担保机构的考核。
(七)加快发展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适应我市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引进和发展一批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专业性强、信誉度高、有竞争能力的会计、审计、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券商、会计、法律、银行等机构的协作,不断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八)规范投融资平台稳步发展。紧紧把握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围绕“再造”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有效整合政府资产、资源、资金和资本,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组建进程;在对现有平台公司加强管理和规范运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投融资平台的监管机制和运营风险防范,形成“借、用、还、管”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和能力,促进重大项目与金融机构的有效对接。
(九)积极稳妥发展期货市场。吸引省外期货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增强我市期货机构实力。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套期保值服务。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9号),省市联动协调证监会等部门和机构,稳妥推进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建设。
三、强化金融支撑经济发展能力
(十)突出金融业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继续深化银政企长效合作,创新信用增进合作机制,制定各类产业金融重点支持的项目名录,组织开展银团贷款、产业链融资和银企项目资金对接活动,加大金融机构对“3+8”园区板块、多元支柱产业、园区经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配合国家财政政策,扩大对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大专院校和中小学校舍改造、乡镇科技文化站所建设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就业创业小额贷款的政策优势,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妇女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信贷资金需求,促进全民创业。
(十一)加强金融业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做好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
(十二)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加大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投资力度,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各级政府加大对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力度,鼓励各类商业性、合作性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支持扩大农村动产和不动产有效担保物范围,完善和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覆盖面,逐步提高财政补贴比例,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十三)积极推动优质企业上市。不断完善充实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拟上市企业梯队;积极探索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工作,支持高新区申报“新三板”试点;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公司管理水平、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再融资扩大企业规模。
(十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市城司、市国司和各县区、新区融资平台等优势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发行次级债和金融债。在重点领域和行业积极探索运用BT、BOT、TOT和PPP等融资方式以及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中期票据等投融资工具,加大直接融资力度。
(十五)发展和引进各类投资基金。引进鼓励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资金投入我市经济建设领域,增强各类金融资源服务我市经济建设的能力。积极吸引各类基金公司在我市设立分部,对高管人员“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给予一定比例返还。
(十六)积极吸引保险资金。积极组织开展与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项目对接活动,为保险资金投资创造有利条件。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引导保险资金参与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各类基金,参与企业增资扩股、重组和改制上市。增强保险公司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鼓励购买地方债券。
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十七)设立市市长金融奖。制定出台《市市长金融奖奖励办法(暂行)》,每年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新入驻的金融机构、上市企业、发债企业考核后给予奖励。
(十八)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建立完善信贷投放与财政性存款挂钩、行政资源向贡献大、发展快的金融机构倾斜的机制,对政府掌控各类资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兼顾相关金融机构利益,优先考虑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大的金融企业。创新财政资金扶持的方式方法,重视发挥政府资金对银行、企业、社会资本的引导、放大作用。
(十九)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县区两级通过财政贴息、设立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加大对农业信贷投放、政策性保险的补贴以及贷款信用担保风险的补偿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二十)改善服务金融发展环境。推进政府公共信息透明化,营造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的良好政务环境。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产品服务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形成创新合力和创新氛围,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十一)全面推进诚信建设。探索和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银行与工商、税务、公安等有关部门的信用资源整合共享,强化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逐步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工作。
(二十二)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鼓励省内外各类高层次金融人才到发展,对引进的高层次金融人才按《市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优惠政策》在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金融从业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
(二十三)规范引导民间融资行为。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督和管理,防止不法分子以民间融资名义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等非法金融活动,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序。
(二十四)切实提高全民金融素质。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向社会公众提供准确的金融信息,增强公众现代金融意识,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正确理解。加强新闻宣传,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七、加强金融业发展的协调服务
篇3
同志们:
今天,召开县委林业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传达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县林业工作取得的成效,全面部署今后我县林业工作。刚才,县委肖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为贯彻落实好本敏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就林业产业发展工作讲六点意见。
一、抓资金投入,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一是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广泛利用各方面的资金,包括企业资金、信贷资金和个体资金来加大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除每年各级政府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林产业建设外,应扩大并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广泛招商、民间筹措、金融贷款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二是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建设一批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项目。县内的扶贫、农业开发、水保等农、林业项目资金,都要与林业产业发展项目有机结合,捆绑用于林业产业建设,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的森林植被恢复费的返还款,主要用于林业产业建设;三是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投入。省、市下达我县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贴息贷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等,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资金扶持、以奖代补、信贷贴息等方式,扩大财政资金对民间资金、信贷资金的引导、粘合效应;四是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将预算100万元作为林业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引进试种优良新品种、科技培训、责任制奖和林产业发展的工作经费。
二、抓科技投入,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坚持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我县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产品开发的档次,推进林业产业发展由资源支撑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由小规模、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二是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引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并使之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林产品质量、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三是不断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林、科、教三位一体等途径,开展对广大农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在农村培养更多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科技的新型农民,真正使先进、适用的科技进入千家万户,进入田间地头。
三、抓园区建设,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县林业局、县林业产业办要围绕建设“沿江百里绿色产业经济带”的总体思路科学规划,以溪务、务黄公路沿线为前期发展示范点,以黄码还建公路为主线,辐射沿江地区,以建立示范园、科技样板为重点,通过优先建设一批专业大村和专业大户,推动林业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效益化方向发展。
四、抓组织领导,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要明确乡镇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山区经济发展、林业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是各乡镇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林业经济发展,乡镇长要亲自抓、亲自过问,要及时解决林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林业产业的顺利发展。二是要明确林业部门是主力。林业部门作为山区林业经济发展的主力,要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真抓实干,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将基地建设、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建设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三是要加强林业发展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氛围,形成合力,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四是要加强督导。县林业局对重点林业产业发展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督导,定期不定期向县委政府汇报林产业发展情况。
五、抓行政效能,为林业产业发展打造良好环境
县直各相关部门要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政务服务,在行政审批、项目安排、资金扶持、信贷投入、资源调度、市场信息和人才管理等方面,向林业企业和林农提供优质服务。要允许和帮助林业经营者依法以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抵押申请银行贷款,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提供融资服务。要坚持把非公有制林业企业作为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政策、信息等方面给予周到服务,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要加强基层林业队伍建设,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六、抓资金监管,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篇4
A8数字音乐产业园、国内首家符合国际产业标准的好莱坞影视代工基地进驻“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东南亚、南亚文化产业综合体项目意向签约北京东坝国际商贸中心,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政策区范围内4个月新增广告企业1357家……随着又一批重点项目和企业在本届商务节期间签约入驻,截至8月底,朝阳区文化创意注册企业首次突破40000家,达到40399家,今年1-8月份新增注册文化创意企业8003家,吸引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这是记者9月22日从2012中国文化产业30人高端峰会上了解到的。
中国文化产业30人高端峰会,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的达沃斯论坛”。作为2012北京CBD商务节期间的著名文化品牌活动,本次论坛主题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4万家文创企业聚百万从业者
随着阿里巴巴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开园不到4个月,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政策区范围内的新注册广告企业达到1357家,增加总注册资金22.8亿元,同比增长25.2%。这只是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朝阳区依托区域国际化、市场化程度高的鲜明特色和优势,着眼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朝阳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截至8月底,朝阳区共有文化创意注册企业40399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仅今年1-8月,新增文化创意企业8003家。国际各类文化创意企业100强中有38家入驻朝阳。2011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1955.9亿元,实现区级财政收入71.3亿元,约占全区总量的1/4;实现增加值43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接近14%。
据悉,伴随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迅速发展,一批有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逐步脱颖而出,朝阳区共有年收入50亿元以上文创企业6家,年收入10亿元以上文创企业25家。目前,国家广告产业园、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科技孵化基地等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聚集在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区域,还有798艺术区等22个市、区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30余个精品园区和基地;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法国阳狮集团等旗舰性企业纷纷落户。
10亿元资金支持300个重点项目
朝阳区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区域优势得天独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是起步早,起点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功能区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建设、提升区域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朝阳区在推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环境建设带动市场建设,以公共服务提升促进产业要素集聚,主要围绕“规划引导发展、政策促进发展、服务提升发展、人才支撑发展”四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和《加快建设文化朝阳十大行动计划(2012—2015)》,制定了《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同步出台科技、旅游、文化、体育、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等相关专项发展规划。目前,在市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朝阳区正在牵头研究编制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发展规划和大山子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通过完善规划的规划体系引导不同区域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不断健全支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政策体系。先后制定了《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朝阳区促进广告产业发展加速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建设办法(试行)》、《朝阳区鼓励引进优秀人才暂行办法》、《朝阳区专利资助及奖励办法》、《朝阳区专利实施项目管理办法》、《朝阳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暂行办法》、《朝阳区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办法(试行)》等产业促进政策体系。目前,正在编制《关于加快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四年来,先后投入财政资金近10亿元,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300余个,带动社会投资超过200亿元。
篇5
官渡工业园区于2008年成立,按“一区四片”构架布局园区,总体规划面积89.72平方公里。2009年5月,经昆明市政府批复同意,昆明空港经济区与官渡工业园区实行一体化管理。2010年,根据新批准的昆明空港经济区(官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规划控制范围扩大到396.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达到154.23平方公里,并按照组团发展、生态交融、依托交通,南北延伸的模式,形成“两区一带”的带状组团型空间布局。即:国门空港区:位于空港经济区西南侧,规划面积20.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科技金融。生态休闲区:位于空港经济区北侧,规划面积69.3平方公里,主要发展商务度假、生物科技、航空教育培训。临空产业带:位于空港经济区东侧,规划面积64.4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航空物流、高新轻制造、航机维修。2011年,昆明空港经济区(官渡工业园区)进行实体化管理模式改革后,规划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420.46平方公里,规划用地面积为159.72平方公里,涵盖了大板桥和金马2个街道办事处的所有行政管辖范围。至此,昆明空港经济区(官渡工业园区)已逐步形成“大空港、小园区”的发展格局,并将由省级工业园区进一步申报成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二、官渡工业园区的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昆明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基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板桥街道办事处西冲片区,其中:一期占地2042亩,土地的“五通一平”已完成,入驻企业71户,已竣工投产的企业有24家,总投资额10.2亿元。二期占地951亩,目前正按计划推进该片区的“五通一平”,总投资约为3.2亿元,截止2011年末已完成投资0.85亿元。
(二)官渡工业园区科技创新园成果转化基地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板桥街道办事处清水片区,占地2007亩,其中一期占地1000亩,建设工程概算总投资7.86亿元。2011年已投入资金0.63亿元。
(三)宝象佳园回迁安置房建设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板桥街道办事处宝象片区,一期总用地面积513.24亩,总规划净用地面积320.07亩。建设周期约为3年。全部工程建设投资总额6.7亿元。目前仅完成了部分前期报批报件工作。
(四)昆明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一期)公租房项目
该项目位于昆明国际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一期)C地块,占地125亩,总投资约4.3亿元。但目前项目尚未启动,主要原因是资金缺口巨大。
三、官渡工业园区经济运行情况
目前,官渡工业园区的主要入园企业除位于方旺片区的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外,其余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昆明国际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内,截止2012年1月30日,一期二期共招商88家企业,目前竣工投产24家。
2011年,园区工业总产值为98.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57亿元,规模以上利税总额完成6.82亿元。
四、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情况
(一)金融对园区建设的支持情况
为保障园区建设的资金需要和债务的及时偿还,在官渡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园区采取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物抵押、土地储备贷款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农村合作银行、富滇银行等多家银行进行对接,开展融资工作。2010年末、2011年末支持园区建设贷款余额分别为4亿元、2.4亿元。
(二)金融对园区内工业企业的支持情况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在入园企业中,有贷款余额的企业共26家,贷款余额合计达3.22亿元。除银行贷款外,园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有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融资、信用证及保函等几种形式。2010年末、2011年末以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融资方式支持园区内工业企业发展的余额分别为11.34亿元、16.04亿元,但无企业直接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对银行的依赖度仍然较大。
五、官渡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园区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园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自2010年以来,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在对地方投融资平台清理及整顿过程中,各银行均紧缩对平台公司的贷款规模。作为承担官渡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机构属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公司,其继续获得贷款资金支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此情况下,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工业园区建设举步维艰。
2.土地开发成本存在倒挂现象。由于园区按照可持续发展方针,尽量做到招大商、招好商,又加上当前各园区之间竞争激烈,园区在引进企业过程中往往以零成本或低成本土地出让价格为条件留住一些大型优质工业企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部分土地成本与售价倒挂的现象,导致部分开发成本无法收回。例如某集团有限公司在入驻官渡工业园区时,仅以每亩45万元的成本获得土地使用权,但当时该公司所在地区的土地开发成本接近每亩80万元。但为了留住这一大型招商引资项目,负责园区建设的政府投融资公司承担了每亩38万元(总计达4000多万元)的开发成本。且这一部分亏损资金并未得到政府财政资金补贴,势必加剧园区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
3.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不全。从调查的情况看,官渡工业园区的医院、学校和生活服务等生活配套项目严重缺乏,仅有的小型超市也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几十家企业、上千名员工的需要。这势必对已经入园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造成一定影响,从长远看更会使即将入园或有意向入园的企业产生一定的顾虑,甚至直接导致工业企业转入其他工业园区。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从调查的情况看,官渡区政府对工业园区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实质性的政府支持、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并没有落到实处。例如负责园区建设的政府投融资公司为了留住某集团有限公司而担负的4000多万元的开发成本并未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相反这笔巨额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直接制约了该公司的进一步扩展,间接影响到工业园区的建设。
(二)金融支持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入园金融机构单一,金融服务配套不足。目前官渡工业园区只有一家金融机构进驻,即官渡农村合作银行大板桥支行,属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分支网点,金融服务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入园企业的开户银行大多在昆明市城区,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造成一定影响。加之园区周边道路还不完善,无形中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调查的情况看,为解决入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官渡工业园区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大板桥支行签订了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合作备忘录》,但受到银行自身信贷规模限制,该行目前也只能满足小额流动资金需求,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基础建设等大额信贷资金需求却无法满足。
2.金融创新力度不足,支持服务手段单一。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官渡区金融机构对园区企业的信贷品种单一,手续繁琐,难以适应园区内企业的融资需求。尽管目前诸如“速贷通”“成长之路”等特色信贷产品不断推出,但是相对于大企业客户,针对小微企业客户量身定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仍是少之又少,多数金融机构仍处在观望和考虑过程中。同时基层银行机构受权限制约,大部分贷款都要到省、市行甚至总行一级审批,造成贷款审批环节多、路径长、速度慢,与园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小、急、频、快”的特点不相适应。
3.抵押担保途径受阻,信贷资金支持受限。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一直以来都成为银行拒贷的主要原因。从调查的情况看,园区企业普遍没有银行规定的抵押担保物,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采取由开发方为入园企业提供过渡性保证担保发放贷款,在企业取得土地证后置换为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操作模式,对园区内企业给予贷款支持。但使用土地抵押也存在担保手续复杂、审批环节较多等问题。为了获得贷款,虽然承担工业园区管理和开发责任的政府投融资公司可提供过渡性担保,但是由于其自身也存在主体不合规、财务不达标、企业流动性等困难,过渡性担保贷款本质上也只能是保证贷款,从规避风险的因素考虑,多数金融机构也不愿意对这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4.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对贷款的依赖性较强。由于县域资本市场不发达,园区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自身积累、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由于企业自身积累有限,加之2011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过高,企业从贷款以外获取资金的渠道狭窄,由此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依赖性也较强。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官渡工业园区内企业除了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三一机械有限公司以及南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属于上市公司控股企业外,多数企业仍无法达到上市审批条件,对银行信贷支持的依赖性仍然较强。
六、建议
(一)进一步做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1.要以推进新机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周边路网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城镇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立服务体系,搞好社区建设,强化工业园区的生产功能。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和城镇管理,改善工业园区的生活环境。
2.要以促进非国有制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民营企业。要把非国有经济企业引入工业园区,首先要切实搞好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合法权益,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其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攀大靠强,加快体制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做大做强,促进工业园区扩大规模。
(二)进一步探索工业园区建设思路
1.工业园区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资思路。首先要取得各级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其明确对工业园区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规模,为贷款建设打下基础。其次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园区建设。第三盘活土地存量,采取BOT等利用外资形式,筹资建设。第四争取国债指标搞建设。
2.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政府应专门设立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参与从规划、征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等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应从开发到管理都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干预,逐步将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
3.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机制。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支持、帮助工业园区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要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主动接受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三)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支持力度
1.园区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一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和日常结算,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质量和可信度。二是要积极吸纳专业人才,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立足现有基础,通过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等途径,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发展,逐步淘汰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创造自主品牌。四是要强化信用意识,注重自身信用的积累和维护,树立良好的守信用、重履约的企业形象,为获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创造条件。五是要正视困难,不要过度依赖政府或银行,要主动出击,完善自己,掌握一些基本金融知识,探索更多的直接融资渠道和方式。
篇6
摘 要 2008年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美国政府债务等级又遭下调,支持中国政府经济快速发展的“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转方式、调结构,发展旅游业、建设地方知名旅游地等第三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地方财政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支持旅游产业建设,笔者就这方面作一些自己的阐述。
关键词 财政 旅游 思考
一、目前地方旅游产业的现状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地方经济形象、促进对外开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地方旅游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成效比较明显,但一些地方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换为产业优势,旅游品牌不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融资不顺畅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以点:
(一)名气不大
1管理体制不顺。旅游产业发展涉及旅游、财政、文化文物、发改、建设、国土、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等诸多部门,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企业等行政隶属和管理关系不一,产生一种条块分割、管理多头、各自为政、政企合一的格局。旅游产业没有真正推向市场,还是一种“行政主体型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思路和模式,缺少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旅游项目整体性开发不力。
2景区品牌不响。各地旅游资源丰富,但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优,功能要素不全,景区经营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还没有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对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与景区景点相融合、具有独特优势的旅游文化品牌项目、品牌活动明显缺乏。
3产业结构不精。大部分旅游产业还处于观光旅游阶段,未能完全跟上国内外旅游消费理念、品味和需求,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游玩的“裸消费”居多,旅游购物和娱乐发展滞后,主体市场尚待培育。
(二)人气不足
1政策引导不力。各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尚不健全,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问题的力度不大,旅游产业定位不准确,发展规划不系统,融资政策不完善,推动银企对接合作的措施不多,激励扶持不到位。
2宣传策划不新。地方政府旅游宣传促销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缺乏创意,没有围绕提升旅游品牌形象、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进行营销宣传,没有形成统一的旅游宣传口号和广告语。宣传营销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没有很好地利用节会资源、重大事件、名人效应,制造卖点,加强炒作。对网络、电视、广告牌等媒介整合利用不够,旅游宣传促销缺乏持续性,氛围不浓。
3配套服务不优。财政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景区景点通行条件较差,游客服务中心没有建立起来,旅游产业链短,存在“吃”无特色、“住”无档次、“购”缺商品、“娱”少去处等系列问题。旅游管理部门人员编制、人才结构、机构设置以及职能配置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营销和包装策划人员匮乏,高素质的导游和旅游管理人员难以引进。
(三)财气不旺
1财政投入资金不足。当地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每年安排发展旅游产业的资金与实际需要还有差距,资金投入的绝对额相对于财政支出微乎其微。同时,财政对旅游的扶持措施还不够精细,集中表现为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投放模式粗放、财政投入机制不够灵活。
2招商引资力度不大。一些旅游景区开发和旅游项目投资主体单一,招商融资渠道不畅,过于依赖财政或上级资金;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旅游拳头产品和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带动和支撑,在经营理念、产业融合、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成功难。
3融资瓶颈依然存在。旅游企业融资方式仍是以银行中长期贷款和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过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地方财政发展旅游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为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各级财政部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财力保障。笔者建议:
(一)优化地方旅游业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旅游消费
旅游产业是一种朝阳产业、低碳经济,是第三产业中涉及领域最广、带动力最大的行业,旅游产品项目开发、商品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以及服务功能的完善配套等等必然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优化发展环境,使其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核心推动力。一是为旅游营销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加快制定出台促销奖励办法,同时发放旅游消费,选择部分知名景区进行试点,优惠门票吸引国内外游客。二是加快制定和出台旅游休闲规划,鼓励全民旅游、公务员带薪休假出游。三是建立公务接待公开招标机制,对公务接待的住宿、餐饮、旅游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鼓励旅游企业参与竞争,提高公务接待服务质量,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参照家电下乡模式推行“旅游下乡”,为农民提供旅游消费补贴。
(二)支持打造地方旅游品牌,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
项目建设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要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充实要素、完善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重点、分步骤地抓好旅游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升温,带动旅游规模升温、品牌升温和市场升温。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旅游产业实现四个转变。即产品提供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复合型产品转变;消费结构由单一游玩向食、住、行、游、购、娱转变;客户来源由主要吸引省内游客向国内、国外并举,不断增加远程和高端游客方向转变;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为此,地方财政应在加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安排一部分资金作为产业转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景点完善基础设施,延伸产业链。
(三)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扶持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项目和精品项目来丰富旅游市场供给,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加快旅游知名目的地的打造,推动旅游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一是设立旅游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采取以奖代补、以奖和财政贴息的方式重点支持2-3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二是推进景点景区改造。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中央、省级旅游发展资金支持现有景点改造、扩建。三是推进旅游建设项目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对同一类型的旅游项目实施统一申报,统一调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行旅游项目建设的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制,优化资金效力。建立以项目建设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精细化思路来管理项目资金。
(四)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搭建旅游产业融资平台
一是整合地方区域内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并吸引社会私募资金,发起设立地方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基金。二是采取财政注资等方式,成立地方旅游融资担保公司,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和财政贴息,缓解其融资难题。三是支持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组建大型旅游投融资集团,财政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四是打造多元化融智融资旅游开发平台。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广泛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依法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景区和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降低民营、外资企业进入旅游行业门槛,鼓励和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各个领域,积极引进有竞争力的民营或外资企业对中小型国有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或控股,实现多种所有制旅游企业融合互补、协调发展。
(五)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扶持
一是争取国家对地方发展旅游政策的扶持,利用国家财政直接投资或低息贷款的资金进行高标准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配套设施;二是积极寻求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主动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进行战略性合作,争取开发性资金对地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三是政府发行地方债券,直接向市场筹集资金,进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或者外资企业的资金,共同开发或建设景区的基础设施。五是地方政府在支持景区建设时,政策方面、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利用景区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再投入,使地方旅游产业逐步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特色互补、协调发展的旅游大格局
篇7
一、产业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产业现状。近年来,在国家、省、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扶持下,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相继被命名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5-2008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6%。到2008年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在统企业149家,从业人员3.28万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32.8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税14.4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工业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16.8%。形成了以通信、计算机信息服务、软件与系统集成、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专用仪器和设备、电力电子、光电子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中电科集团13所、54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半导体照明芯片、硅外延材料、微波功率器件、射频集成电路、卫星导航通信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永生华清液晶有限公司、河北冀雅电子有限公司、河北四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国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液晶材料、液晶显示模块、光纤活动连接器、高性能电源等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全市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90家,通过登记的软件产品375项,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企业41家,分别占全省的35%、24%和69%。*信息产业基地是河北省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合作建设的重点项目,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投产项目14个,在建项目5个,产业集聚区已初具规模。这些都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小,在全市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二是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少;三是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周期长;四是高附加值电子信息整机产品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五是投融资体系不完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扶持创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投融资管理等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二)面临形势。当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我市电子信息行业部分企业经济指标出现较大幅度回落,部分项目投资计划放缓。但危机和挑战中也同时蕴藏着机遇,经过新一轮的洗牌后,全国各地电子信息产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我国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宏观形势,国家、省分别出台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和实施意见,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电子信息产业高渗透性、高融合性和先导地位不断催生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三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和54所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和省大力支持下,拥有了一批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在市所合作有效机制建立后孕育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四是一批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正在加快发展,将成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三)发展思路。抓住当前国家和省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良好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以基地园区、产业链和项目为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缩短产业化周期,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产业倍增,使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
(四)发展目标。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到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5亿元,年均增长40%;工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42%;实现利税32亿元,年均增长30%。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1年,全市电子信息领域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由22个发展到30个。
促进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2009-2011年新增就业岗位1.2-1.5万个。
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优势产品规模快速提高,市区西部信息产业带初步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卫星导航和通信产业基地在全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五)促进产业集聚。以*信息产业基地为核心,高标准规划西部信息产业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和54所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通信系统、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卫星导航地面接收传输设备和应用芯片、节能及电力电子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产业,利用园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条件,发挥两所的创新实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积极引进新的企业和项目进入基地,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和水平。加快*软件园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六)加快产业链建设。依托优势产业,重点抓好半导体照明、节能与能源电子、通信信息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公共安全、液晶和平板显示等六大产业链建设。1.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依托13所及控股的同辉公司,加快推进芯片、封装、材料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中高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大力推进半导体照明在我市的应用示范建设。依托普兴公司建设我国规模最大的硅外延材料生产基地。依托京华电子建设LED显示屏生产基地。2.节能与能源电子产业链,依托13所和54所,建设中央空调、节电器、电力能源管理系统、通信机房恒温恒湿节电控制系统、恒压供水(气)节电控制系统、高耗能企业综合节能控制系统等。3.通信信息系统产业链,依托54所加快卫星终端设备、卫星广播设备、广播接收站设备、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备、通信天线、航空电子系统设备、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公路铁路和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等实现产业化,依托13所建设射频模块扩产项目,依托四方通信加快建设光纤活动连接器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4.卫星导航定位产业链,依托54所加快建设多模卫星导航接收机、各类BD-2导航用户终端、OEM版终端等产品,以及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北斗二代民用产品、增强系统与增值运营等项目,依托13所建设多模式卫星导航系统接收前端芯片及模块产业化项目。5.公共安全产业链,依托54所加快建设无线电监测系统、电子警察、传感器及相关设备等产品的发展。6.液晶和平板显示产业链,依托永生华清、迈尔斯通、鹿泉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建设液晶材料生产基地,依托冀雅电子、河北东旭建设平板显示生产基地,尽快做大产业规模。
(七)培育新的增长点。1.卫星导航。依托中电科集团54所的技术优势,根据我国“北斗二号”全球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卫星组网及参与欧洲“伽利略计划”进展情况,推进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的技术研发中心、设备测试中心、系统运营服务中心、生产制造基地)的建设,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为建设全国卫星导航产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重点建设6个项目,总投资8亿元。2.太阳能电池。依托中电科集团13所谋划建设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3.节能和电力电子。依托54所、省电力公司、旭辉电气等企业,加快电力能源管理系统、节水控制系统、高耗能企业综合节能控制系统、逆变电源、超大功率直流电源、大功率不间断电源、各类高性能工业用电源和特种电源形成规模化生产。4.电子仪器和专用设备。利用54所、无线电四厂、申科电子、格林电子等公司在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的技术实力,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先进电子测量仪器和公共安全信息系统,形成系列产品。5.集成电路。依托13所、54所等单位的技术优势,壮大*市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将*建成专用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基地。6.软件和信息服务。依托新龙电子、省信息技术研究院、汉佳信息、航天天瑞等单位,加快电子政务及行业应用软件、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软件教育和培训发展,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钢铁、纺织、建材等行业发展需求,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和完善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九)落实国家、省市支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实施意见》和已的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结合我市实际,认真抓好落实。鼓励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国家申报重大专项,对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优先考虑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鼓励支持申报省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和省重点建设项目,按照“企业有需求、政府能做到”的原则在项目用地、财税返还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信息产业局掌握的专项资金要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对列入国家和省支持的产业化项目给予不少于50万元的配套补助资金支持。以市发展投资公司为依托,设立政府担保公司及风险投资公司,构建融资平台,为电子信息产业建设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和进行风险投资。对符合我市《高新技术成果落地*奖励办法》、《鼓励企业项目建设办法》、《项目建设考核办法》条件的项目给予奖励。
(十)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企业设立和监管程序,降低门槛,简化中间环节,吸引更多的人员从事电子信息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建立风险投资企业。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整合资源,进行并购重组,鼓励金融机构对电子信息企业重组给予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电子信息企业申报国家和省专项。支持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吸收上下游相关企业及信息服务企业参加的产业联盟,形成合力,联合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招商引资平台,搭建专门招商引资平台,吸引国内外项目、资金、人才投向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鼓励行业优势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推进软件登记和软件企业认定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十一)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同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照明工程、54所高档晶体振荡器产业化、*永生华清液晶有限公司TFT液晶材料产业化、河北迈尔斯通电子材料公司年产100吨液晶材料、河北四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光纤活动连接器产业化等8个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在建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按计划期限投产。抓好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12英寸硅单晶外延片产业化、54所天线产业化和电装中试楼、*晶龙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800万片大直径低氧碳超薄单晶硅片、河北先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饮用水水质安全监控预警及信息管理装备系统产业化等10个总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力争到2011年全部竣工投产。抓好54所卫星导航产业基地、13所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永生华清液晶有限公司液晶材料产业基地等12个项目的前期谋划工作,促使项目落户我市并早日开工,缩短产业化周期。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协调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十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电子信息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增加财政对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资金投入,推进电子信息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对产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中小电子信息企业,适当放宽市级评审条件,加强其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单位争取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认定,市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十三)进一步扩大战略合作。加强与境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大院所的联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企业的并购重组。创新工作方式,在注重引进龙头项目的同时,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市区位、资源、交通等方面优势,吸引境内外电子信息人才、技术、项目向我市转移。
篇8
一、建设成效
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省第一批省级特色示范区,示范主导产业——茶叶,茶园示范面积5.2万亩;核心区位于区北部山区(乡境内),示范面积1.7万亩。
1、主导产业发展强劲
2020年现代农业示范区茶叶产量1900吨,产值2.01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15.2%、17.8%;茶业综合产值10.03亿元。企业订单大幅增加,鲜叶收购价格稳定上升。最高鲜叶价格达到520元/公斤,创历史新高。
2、龙头企业迅速壮大
2020年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示范区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产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茶叶股份、、紫、农业科技和;拥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3家——、、有机茶专业合作社;拥有茶叶专业合作社60多家;小型茶叶加工厂50多家。
3、品牌建设再上台阶
等商标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牌、“”牌、“”牌、“”牌、“”牌和“”牌毛峰相继荣获省著名商标,并先后被评为名牌产品,“”毛峰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2017年我区毛峰再次列入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4、清洁生产全面提升
2020年建设生态茶园5000亩,示范区累计建成生态茶园3.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000亩;全区茶园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90盏,给贫困户发放生物农药2500瓶。同时加大加工企业的清洁化改造,推广应用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生产线。全区现有大型生产线12条,中小型多功能生产线65条。
5、特色保险助推发展
2020年,在乡2年试点的基础上,全区在茶区乡镇全面推行,为全市首个在境内全面推开的区县。2020年全区参保茶园达3.77万亩,国元保险公司及时兑现理赔款134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加大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经营主体活力
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区扶持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项目验收办法》、《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评比奖励办法》等资金补助扶持政策,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奖补,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2、加强资金整合,有力促进经营主体发展
2020年区政府整合涉农资金2000万元投资示范区建设,同时引导经营主体自身及配套投资,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积极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申报各级农业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对示范区的倾斜。
3、创新产业融合,大力培育三产融合机制
一是将示范区内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组织等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联合体,发展二三产业,现已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毛峰茶产业)联合体1家。二是推行“茶叶+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公司先后建成了茶文化博物馆与生态茶园融为一体的茶产业“田园综合体”,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茶博园的“吃、住、游、购、娱”等一条龙特色旅游服务。、还与全国各地学校开展了研学游活动,2020年两公司接待研学团队60多个,人次达2.6万人次。示范区茶产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2020年获“中国茶旅融合十强县”称号
4、提升农业科技,鼓励智慧农业创新发展
示范区茶业企业与安农大、省农科院茶叶所、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和产品研发,先后组织实施了《基于耐储的绿茶加工工艺研究》、《紫茶研发》、《抗小绿叶蝉的茶树新品种选育》等省市科技项目,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示范区推广和使用,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显著增强。2020年全区茶企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现全区茶产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7项,省级茶树新品种1个。
5、贯彻绿色发展,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区政府2020年3月了“在毛峰核心产区禁止销售和使用禁限农药的通告”,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核心示范区销售和使用禁限农药。示范区内全面推行农药集中配送。2020年共建立各类农药集中配送网点42家,生态美超市42家,推广生物农药4241瓶(桶壶),茶园绿色防控面积达3.5万亩。
6、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农业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商业企业投资农业,通过“筑巢引凤”、“回家工程”,营造浓厚的返乡创业氛围,为示范区发展注入新动能。二是从实际出发,稳妥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茶农的财产性收入。支持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田园综合体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方式,打好整合和撬动两张牌,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园区建设,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四是加大扶持园区“三品一标”的申请,加强农产品地域品牌建设,实现农产品的地域品牌价值,积极发展农村电商。
7、组织产品推介,扩大示范区茶叶品牌影响力
举办了“2020第十届毛峰茶文化节暨开采节开园仪式活动”;协助省农委拍摄了“毛峰”专题宣传片;组织、等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织、参加北京国际茶业展,加大我区茶叶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示范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是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中存在畏难情绪,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上方法不多、措施不实;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总体实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能力还不够;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新品种、新技术在示范区推广力度不够。
四、意见及建议
篇9
2005年旅游工作思路
2005年,我市旅游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十八次会议精神,围绕“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的总体目标,继续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旅游主管、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战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各类旅游活动为载体,高标准打造旅游品牌,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强力度进行旅游推介,多方位营造旅游环境,进一步提高城市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力争全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XX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XX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02%和14.2%,使我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省第三的位次。 围绕完成全年工作目标,2004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以重点景区为突破口,深层次开发旅游产品。按照“激活存量,扩大增量”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重点景区、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策划和建设,形成新的亮点和卖点。一是大力推进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编制“十一五”旅游发展计划为契机,邀请国内知名旅游规划单位及专家高起点规划全市旅游产业,指导全市2A以上景区启动景区详规的编制工作,使全市旅游发展逐步建立起既有总规指导,又有详规控制的科学规划体系。二是重点开发建设 “XX”文化和“XX生态”两大旅游区。坚持以AA、BB、CC等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为依托,指导、支持这些景区主管部门和相关县市邀请国内外名家高手对景区开发项目进行策划设计。重点支持XX县AA景区、YY市BB景区等景区项目的招商引资,全力支持XX县新开发XX旅游景区,集中力量抓好全市新老景区旅游大项目建设工作,力争把XX文化旅游和XX生态旅游品牌做好做大,构筑把我市建成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支撑体系。三是大力整合旅游资源。结合培育市区“一日游”和市区水上旅游市场,水陆并重,科学设计、整合市区旅游精品线路。力争开发两条有较好效益的、连接市区内外、沟通所属县市的一日游产品,在市区内形成旅游环线。在此基础上,以XX高速公路通车为契机,争取交通部门提升境内公路等级,以交通为纽带,实现与XX、YY、CC内外知名景区的线路对接,打造优势旅游产品。四是大力开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继续开展旅游商品征集、认证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三国系列的旅游商品,深度转化VV、VV等地的农副土特产品,逐步形成门类齐全、风格鲜明的旅游商品系列。 第二,以强化宣传促销为手段,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坚持市内市外与省内省外促销联动,市场开发与产品开发并重的工作思路,大力开拓客源市场。一是加强省内外基本客源市场的开发。利用我市作为鄂西北旅游的门户和入川进陕交通枢纽的特点,采取化大为小、分头并进的促销模式在武汉、十堰、宜昌、荆州、南阳、西安等城市重点开展促销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局和省局组织的各类旅游交易会、展示会,实现我市旅游与外界的全接触,逐步扩大基本客源市场。二是全力巩固省内核心客源市场。由旅游局牵头,组织旅行社、宾馆参加,尝试在十堰、武汉、荆州等地开展“走近中国魅力城市——XX”促销活动,稳定省内客源市场。大胆探索实行旅游制,在武汉、十堰等地委托一批实力强、信誉度高的旅行社销售襄樊旅游,出台配套奖励办法,强化旅游招徕,激活外埠游客入樊旅游市场,积极培育地接市场。三是加强旅游宣传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MM旅游网站的作用,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发挥旅游网站宣传阵地作用;拍摄制作MM旅游专题促销片和旅游形象宣传光碟;编辑出版《MM旅游》画册、旅游指南等宣传品;在市内主要进出口设立旅游宣传指示牌,增加旅游氛围,进一步激活市内客源市场。 第三,以强化行业管理为重点,高标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在坚持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切实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全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一是充分发挥市旅游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不断强化旅游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修改完善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好旅游经营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加大对旅游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重点整治旅行社虚假广告、旅游购物以次充好、旅游餐饮价格虚高等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依法受理、妥善处理各种旅游投诉,加大对多次被投诉企业的跟踪监管,坚决消除欺客宰客、强迫或诱导游客购物消费等损害游客利益的现象。三是继续深化景区治理整顿。严格按照“八无”、“六有”的标准,强力整治景容景貌,规范旅游厕所建设,改善景区旅游环境;坚持以打击“黑车”、“黑导”、“黑店”为重点,理顺景区经营秩序;从强化制度管理入手,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推动景区安全工作做到万无一失。此外,结合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导游年检等常规工作,坚持严格标准和程序,指导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对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旅游企业坚决不予通过年审,从源头上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供保证。 第四,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拓宽旅游发展新空间。积极组织引导旅游企业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发展观,大力推进旅游企业改革,尝试采用拍卖、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实行景区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市场为导向,鼓励有实力、市场前景看好的旅游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形式,网络景区、饭店、旅行社等关联企业组建设旅游集团公司,逐步改变我市旅游企业存在的“小而散”的局面,扩大产业规模。同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研究制订支持旅游业体制创新的相关政策,扩大旅游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投资,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投资兴办旅游业。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形式,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培植旅游发展后劲。
2005年旅游工作思路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0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人居建设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
加快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0年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两个战略重点之一,并从2011年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即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1]。
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是温州市城乡统筹的切入点和工作重点,是改善农民生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美丽乡村之生态人居建设的重要抓手。温州市已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浙江省内省唯一试验区将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题,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建设为主要平台,以农村住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着力突破阻碍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法规,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建设。温州市在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存在一些棘手问题亟需加以探索研究,这也将为浙江省其他地方的农村生态人居建设提供借鉴。
一、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践
温州市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是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参与由政府组织的经济适用房集资联建。2011年3月,温州市确立统筹城乡改革首批11个试点镇(街道),并尝试首先在这些试点镇推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置换对象为,区域内拥有合法产权(宅基地)的在册农户住房及其他住户住房,无房户参照政府有关保障性住房执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以县(市、区)级政府为责任主体,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实施主体,以镇投资开发公司(或县级投融资平台分公司、子公司,政府全资企业)为实施平台。
温州市在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发展可持续;(资金和土地在一个区域内要平衡) 自愿、依法、有偿; 公平、公正、公开;④跨域联建、户为单位、鼓励连片;⑤符合区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产业、居住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布局,高起点、高标准,按规划要求分步实施;⑥节余土地所产生的效益主要用于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聚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在置换面积上,农户可三选一:即合法建筑面积1:1;宅基地基底面积三倍以内;人均20—50平方米。农户一户多宅的一并置换,合计宅基地面积大于温政令[2002]60号规定的,其规定面积三倍以内,超出部分按1:1。同时,对宅基地基底面积之上的建筑物残值(含生产用房及地面附属设施)进行补偿,建筑物残值(含生产用房及地面附属设施)补偿可分别按房屋结构情况予以补偿。在置换价格方面,统一测算综合成本价作为基准价,不同类型的安置面积分别以基准价为基础,上下浮动而定。
到2011年底,温州市已经基本统一了市、县、镇、项目点政策的原则性问题,各地相继出台了有关资金整合、项目审批优化、平台治理完善、建设监管等配套细化政策,整体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全市已成立84家投融资公司(73家镇级,11家县级)具体承担集聚建设实施任务。全市已启动项目点204个,总占地面积849.5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78.15万平方米,其中,已办理供地项目139个,供地面积509.89万平米;已开工99个,建筑面积850.58万平方米;已签订安置协议19738户。
二、温州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民对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政策知晓程度还不高
2011年7月,笔者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对温州市11个试点镇(街道)中的10个正在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村的村民开展问卷调查,共计获得215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农房集聚建设的支持程度达到83.1%,表明大部分农民欢迎这一政策的实施。其中,持“很支持”的比例达到52.6%,“较支持”的比例为30.5%,而“不太支持”的比例为16.9%。但是,村民对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政策的知晓程度还不够。因所调研的村均有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但还有较大比例的村民对于本村是否有实施不清楚,其中认为“没有”实施的比例为26.8%,认为“不清楚”的比例为11.1%,只有62.1%的村民认为“有”实施。对于农房集聚政策的了解程度,仅有5.6%的农民表示“很熟悉”,22.8%的受访者表示“较为熟悉”,26%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程度“一般”,而认为“不太熟悉”和“很不熟悉”的比例分别达到32.6%和13%。所以,急需加强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相关政策的宣传。
2.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土地供应存在问题
温州市现有农业户籍人口180万户,扣除部分符合城镇规划要求和部分不需要进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农民外,约有100万户农户需要参与农房改造集聚建设,按户均120平方米、平均建房容积率1.8计,共需住房建设用地10万亩,另需增加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配套建设用地[2]。但是,根据《温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反映,温州市后备耕地潜力缺乏,我市能得到的建设用地指标每年只有1万多亩。因此,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温州市开展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用地保障的唯一办法。但是,目前温州市农房改造集聚项目利用此政策的不多,可能会造成后续项目土地供应问题。温州市还存在农村土地“被农保”问题。一些镇在上一轮的农保地的规划,把一部分的几十年的老房子连边上的农田一起划到了农保地里面去,现在老房子要拆了,但拆掉后的房子宅基地就变成农保地,不能置换出建设用地指标,这将阻碍农房集聚建设的持续滚动式发展。此外,目前的农房集聚改造较难实现整村连片推进。大多数试点镇一期工程所能提供的套房数量有限,一个项目一般提供300-1000多套房子,这仅能安置几百户农户,如果将全部的指标给一个村可能还不够。同时,由于遵循“农民自愿”原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则可能很难让所有的村民都达成同意搬迁共识,所以可能只能采取插花式的换购,较难实现整村连片推进,这也将会使下一轮的土地供应受到限制。
3.建设项目资金的筹集、平衡较难
按照温州市政府目前初步拟定的指导价、优惠价和连片拆迁奖励办法,政府较难承受贴资压力。以瓯海区丽岙街道下章村建设安置点为例,该安置点总占地面积24亩,住宅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总套数264套,预计可容纳120户左右的安置户。该街道对11户拟置换农户的模拟签订协议为准进行该建设点总量推算,结果显示政府要贴资约4000~5000万。若以瓯海区1780亩的安置总数推算,则政府面临贴资压力将是巨大的。各地虽然都搭建了融资平台,但筹资困难的情况未扭转,普遍存在后续融资难的问题。
同时,对于实施农房集聚改造建设的农民,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但是农民能接受的价格与实际建安成本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置换安置住房所需支付的每平方米建安成本方面,受访者中选择“1500元左右”的比例为最多,其比例为43.7%;排第二位的价格范围在“1500~2000元”,比例为17.4%;排第三位的价格范围在“2000~2500元”,比例为13.2%。能接受“2500元以上”的,其比例合计为25.7%。但目前,温州小高层的综合建设成本大概为4000元左右每平方米,而多层套房的综合建设成本为2000~3000元左右每平方米。温州土地供应紧张,为提高土地容积率,多数农房改造集聚点采用建设小高层形式。所以,村民以宅基地换购套房,将要承担不小的经济压力,这将影响农民搬迁的意愿。对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或地理位置不佳没有商品房市场的农村来说,推动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4.农民心存后顾之忧
对于到新的集聚点生活,受访者担心最多的问题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比例为47.8%),其次为“自己(或青年子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比例为30.8%)。也有部分受访者担心“已有在自家经营的加工点无法继续兼顾”(比例为25.3%)、“子女就学”(比例为24.2%)、“离自家自留地太远,无法继续种植”(比例为14.3%)。只有11.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担心的问题。
三、完善浙江生态人居建设的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实现政府与村民良好互动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提高村民对改造集聚建设政策的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相关部门要让农民知道到新的农房集聚点居住能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目前,村民对未来农房集聚点周边的规划建设还不清晰,对是否能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水平信心还不足。在政策宣传方面,要让每个村民都知道镇域规划以及集中居住区周边的产业安排,加强集中居住区的吸引力,更好地提高农民自愿搬迁的积极性。
2.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破解土地供应难题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可持续的保证。一是要认真研究国家有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要求每个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项目都必须首选考虑使用土地增减挂钩来进行项目包装。二是积极争取在应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时探索创新具体操作方法。如农房改造集聚区布局所涉及的原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限制建设区和基本农田,允许进行新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拆旧区、建新区的滚动式发展。三是停止执行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载体,将城乡统一的保障房制度延伸覆盖农村地区,推进宅基地使用、退出、保障和收回机制的改革试验[2]。
3.多渠道获取资金,降低政府与农民负担
农房改造集聚建设过程中的资金平衡是难点问题。目前,政府筹集建设资金的渠道包括如下几种:一是政府先融资垫付建设资金;二是置换地块多余部分土地出让金;三是建设用地土地出让财政分成;四是对土地为国有划拨性质的农房改造集聚项目进行融资包装,向银行申请贷款。而解决资金缺口的方式为:一是争取农房改造优惠政策,减免规费,尽量降低安置房建造成本。二是提高地块容积率,争取上级批准,把增加的建筑面积推向市场,获得的收益来补充农房改造资金缺口。三是合理安排宅基地置换,努力扩大土地整理面积,增加土地指标收入。四是在对农房改造进行成本测算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农户购买安置房的价格。除了以上获取建设资金的渠道之外,还可以鼓励当地愿意做慈善事业的企业捐资,建立以某家企业命名的医院、小学、休闲广场等,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企业参与集中居住社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商业配套设施、幼儿园等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以此降低村民所需支付综合成本。还可以通过在农房建设过程中,让事先签好协议的农户根据工程进度分批支付建安成本,这有助于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
对于那些已有宅基地面积较少、能置换到的房子面积不大,且家庭经济收入非常少,无力支付较大比例建安成本的经济困难户,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
4.完善配套建设,缓解村民后顾之忧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较大比例的受访者担心到新的集聚点后,担心“生活成本的增加”以及“自己(或青年子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设计社区服务时,应考虑提供技能培训、创业项目推荐、环境适应性心理疏导等项目。在新建的农房改造集聚建设集中居住区管理上,引入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强化社区化服务和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基本享有城市居民快速高效、优质周到的服务。设置社区公用房,方便农民开展社区管理和办理民俗活动;设置来料加工点,方便群众就业,设置储存间,方便农户堆放农具。同时,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增加村民的休闲文化生活,从而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此外,还可以将所在社区一部分店面所有权归镇政府所有,但租金收益用于支付村民物业费用以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减少村民生活成本。
四、结语
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农民和政府共同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在以政府为主导在推进美丽乡村之生态人居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政府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合理设计实施政策,积极思考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多角度探索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J].中国乡镇企业,2011,(06):63-66.
[2]郑少华、卢晓明.温州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研究[J].温州农村探索,201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