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扶贫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扶贫计划

篇1

根据《残联字【】73号关于开展检查验收评估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我县组织力量从11月2日起对我县来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实施成效进行了自查评估。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坝上高原,土地贫瘠,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县域经济落后,是国家级贫县。全县18个乡镇,366个行政村,1167个自然村,总人口为35.6万人,有各类残疾人23568人,约占总人中的6.6%。其中贫困残疾人18180人,占残疾人数的77.1%。残疾人中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人口的75%,大多分布在偏远农村。按照省、市残联关于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工作实际,我县先后成立了残疾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副乡(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一帮一”对口扶助贫困残疾人活动的通知》,确定了以残疾人扶贫解困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的方针。全县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可喜效果。

二、残疾人扶贫开发成效的情况。

1、建立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副科(乡)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活动的通知》,全县18个乡镇、76个单位的274名正副职领导帮扶274名贫困残疾人,建立了“一帮一”扶贫档案,包扶人与包扶对象签定了责任书。要求在物质、资金、技术、项目、信息产业等方面给以帮扶,并规定“在底所帮扶对象不脱贫,对口帮扶不脱钩”,现在结对帮扶的274户残疾人,以全部落实了脱贫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两面井乡两面井村听力一级残疾人王兰,全家4口人,丈夫有病,78岁且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也靠她扶养,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县两办《县副科(乡)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残疾人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在该村包村的县审计局书记何国明同志与她家结成了帮扶对子,一方面汇同两面井乡与该乡粮库联系将其丈夫安排在粮库下夜,每月收入400元。另一方面,为其争取了5只周转羊,扶持其发展养殖业,底,年家庭收入可达7000元以上。从而摆脱了贫困。全县有354户残疾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2、用活用足政策,加大残疾人保障力度。一是贫困残疾人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东风解决好农村残疾人生病就医问题。各级残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农村残疾人参加合作医疗工作,使全县18180名农村残疾人全部加入合作医疗。二是积极出台政策,逐步加大对残疾人的扶持救助力度。加大医疗保险补贴,解决好残疾人后顾之忧。包括城镇18周岁以下在校残疾学生、儿童每人每年100元、城镇贫困残疾人每人每年100元、农村享受低保的残疾人每人每年20元的医疗保险入保费,全部由财政补贴。目前,全县农村2.03万残疾人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是加大摸底普查力度,保障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每个残疾人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全面的普查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出台了贫困残疾人救助办法,把农村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贫困残疾人低保覆盖率达98%以上,实现了不留死角、不漏一人,建立起长效社会保障机制,累计为5348名贫困残疾人支付低保金84.5万元。以来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减免农业税、支付集体用工折款共计148万元;我们采取国家、省资助、县、乡配套、社会捐助、残疾人家庭及亲友筹借相结合的办法,共投入资金7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从资金上得到了保证,使6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3内扶外联进一步拓宽残疾人就业平台。强化化服务,内扶外联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

一是依托劳动就业部门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疏通就业渠道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以来,累计组织电器修理、蔬菜种植、舍饲养殖、食用菌栽培等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20期、累计有43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有1520人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二是利用社会力量开拓就业渠道。几年来,经过多方努力先后在宏鹿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县印刷厂、镇骨粉厂、草原牧野有限公司、宏达服装服饰有限公司、集中安置残疾人累计190人。宏鹿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还为周边村提供优质奶牛480头,在巩固自身奶源的同时还辐射带动了240户村民发展养殖业,其中贫困残疾人105户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三是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开发区域外用人市场,积极开展残疾人劳务输出,为残疾人发挥潜力提供平台,增加经济收入,进而摆脱贫困。从实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以来,我县残联累计向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及我省的一些大中城市输出残疾人劳务280人次累计增加收入140多万元。一些外出打工的残疾人也积极为家乡残疾人就业献计出力。如我县油篓沟乡玻璃彩村残疾人刘贵在北京打工,被白象方便面厂涿州分厂聘用并成为该厂残协负责人,为了给家乡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他积极向厂方争取用工名额,通过我县残联在坝上地区招收残疾人60多人,其中在我县招收残疾人30多人。

四是开辟扶贫渠道,扶助残疾人个体就业。在残疾人扶贫工作中,资金是发展的瓶颈,是开发的关键。扶贫开发计划实施以来,我县各级政府通过资金倾斜,项目倾斜,政策倾斜为残疾人扶贫开发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全县累计为残疾人扶贫协调各种贷款120多万元,县乡财政提供残疾人扶贫资金80多万元,社会多种形式扶持残疾人30多万元。共有336残疾人从事家电维修,美容美发,加工业等,有281户成为种养业重点户。为全县残疾人扶贫工作走上了稳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篇2

【关键词】农村扶贫 财政扶贫资金 资金管理 资金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农村扶贫开发是我国制定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保障农村贫困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开展财政资金扶贫,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率,则无疑又是强化农村扶贫工作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由此,规范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和运作,自然也就成为了我国当前和未来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关键之关键。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呢?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理念滞后。传统财政救济式的扶贫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在对农村扶贫资金的管理中,侧重于从农业发展角度制定各种扶贫资金管理计划。简言之,目前的农村扶贫资金管理主要是围绕农业和土地展开,没有建立更加广泛的农村扶贫计划。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已经开始改变以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的方式,树立起更加积极的职业理念。不少农村地区希望通过政府的财政扶贫帮助提高自己的致富能力。但是,我国目前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还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生产生活进行直接的财政补贴,而很少采取帮助农村地区居民提升其获得收入的能力。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扶贫方式称为“输血式扶贫”,其只是暂时缓解部分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①地方财政部门在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中,把本就有限的扶贫资金用于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的农业生产项目中,没有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多行业扶贫资金使用方式。这种传统的扶贫资金管理与使用方式,不但是对有限的扶贫资金的浪费,更不利于农村地区长远健康的发展。

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制定出全方位、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我国目前在对地方扶贫资金的财政转移支付中,一般采取通盘考量各省扶贫人数、农民收入等具体因素进行财政扶贫资金的差异化拨付。

在对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中,也主要依据各省上报的扶贫人数损益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这种简单的考核方式,并没有真正看到不同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实际变化情况,这就使得目前我国地方扶贫资金的考核评价标准逐渐与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相互脱节。有些地方政府在农村扶贫工作中,侧重于农村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忽视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这种片面追求经济GDP增长的扶贫理念,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也对我国目前大力推进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的筹措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各项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是来自于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财政扶贫资金拨付和地方自己的财政收入。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地方财政扶贫资金来源中,85%以上来自于各级财政,有的地方扶贫资金全部来自于财政专项扶贫补助资金。②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采取社会化融资方式,弥补扶贫资金的缺口。但是,采取这种资金筹措方式毕竟还缺乏国家层面的更加细致的法律政策的扶持。因此,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看,我国农村扶贫资金还是以财政补贴为主。③如果农村扶贫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扶持,长期以往不但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同时还对其他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扶贫产生一定的资金壁垒作用。加上地方财政扶贫资金频频爆发贪污和挤占挪用的现象,这使得相当一部分财政扶贫资金并没有真正发放到农村贫困居民的手中。因此,我国目前农村扶贫资金筹措渠道太单一,筹措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将会对我国农村扶贫事业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规范制度不健全。虽然政府多次强调了农村扶贫资金应专款专用,严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不合规甚至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但是,从我国地方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看,扶贫资金渗漏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随着更多农村居民离开家乡前往城市打工,在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多。若对这些农村弱势群体进行专项财政扶贫,投入资金数量和扶贫效果则不成正比。除此之外,单纯侧重于经济发展,忽视环境生态保护的现象也逐渐凸显,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财政扶贫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农村地区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层出不穷。

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制度不健全。我国目前采用的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管制度,还主要是依靠政府相关监察审计部门来进行,广大财政扶贫的受众―农村居民对财政资金的筹集、使用等并没有真正的知情权。如地方在发放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一般由地方财政部门委托地方扶贫办专门负责,由地方发改委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监管。虽然层层部门监管,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财政扶贫资金不被挤占挪用,让这些有限的资金真正用于农村亟需的扶贫事业之中。但是,财政资金审批程序繁多,审批时间过长等问题容易让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造成扶贫资金挤占挪用等现象还比较突出。

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缺乏对扶贫资金的知情权和管理参与权,这使得我国农村地区财政扶贫资金的利用效率非常低下。③同时,有的地方政府采用的财政扶贫资金监管制度多是沿用上级政府制定的各种宏观政策法规,没有结合自己地方财政扶贫工作的特点,这也是我国当前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在运作管理中问题丛生。目前我国政府在农村扶贫资金运作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资金运用效率低、资金流失严重等。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扶贫资金运作管理模式自身存在很多漏洞。

首先,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在拨付中,会受到从上至下利益关联部门的层层盘剥,有的地方政府扶贫部门会把一部分地方财政扶贫资金截留作为自己单位的福利资金发放给下属工作人员。

其次,地方政府在农村财政资金使用项目中,由于不同的地方部门利益诉求不同,造成在财政扶贫资金的运作中,经常会出现各个利益部门冲突现象。很多时候地方扶贫部门为了均衡起见,经常采取扶贫资金平均拨付的方式,这虽然平衡了地方不同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利益。但是这造成本就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运作使用更加分散化,根本发挥不出集中资金进行专项扶贫攻坚的积极效果。从而造成了我国目前财政扶贫资金的运作效率一直比较低下,各种不必要的成本日益增多,最终不利于农村地区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广大农村贫困居民对此也颇有微词。

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水平的对策

创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理念。我国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应当立足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长远,制定更加全面科学的积极的“造血式”财政扶贫计划,转变以往传统的“输血式扶贫”理念。创新农村财政扶贫理念,是未来我国农村地区财政扶贫工作必须要重视的方面。只有扶贫理念发生积极的转变,才能带来扶贫效果的提升。通过建立“造血式”扶贫理念和方式,可以让地方扶贫部门真正在考察自己所在地方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的背景下,创新农村地区扶贫工作发展的全新思路。考察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的差异性,依据地方资源等特点制定精准扶贫方式,是未来农村扶贫资金管理中必须要重视的重要环节。当然,要想建立上述精准扶贫、造血式扶贫方式,必须要重视解决当前农村地区扶贫资金短缺的问题。要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通过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帮助政府开展扶贫工作,真正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立统分结合的扶贫新模式。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扶贫效果。同时,要在扶贫中真正立足农村贫困人员自身减贫能力的提升,减少脱贫又返贫的几率的发生。

建立真正立足农村扶贫工作发展实际效果的全面科学的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机制。我国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政府部门建立更加积极全面的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方式,真正发挥不同部门对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参与作用。在对扶贫绩效指标的制定中,要改变以往唯经济GDP为主的单一扶贫评价方式,要立足农村地区长远健康发展,制定更加全面科学的生态发展评价指标,最终实现在对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的彰显。农村地区要想尽快缩小与城市在发展中的差距,必须要结合自己地方特点,制定更加全面积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通过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应当把他们有机结合。这样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与评价考核中,才能够真正推动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

完善健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扶贫资金筹措制度。我国应当在继续发挥政府财政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尤其是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扶贫事业是未来扶贫攻坚工作中必须要重视采用的融资方式。某些地方的农村扶贫事业之所以在过去起色不大,归根到底是由于扶贫资金不足所致。因此,解决扶贫资金短缺问题是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核心工作。相关农村扶贫配套资金的融资一直是困扰我国部分地方农村扶贫工作的焦点问题。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应当在充分考察当地扶贫工作特点的基础上,立足地方扶贫事业的优势,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社会化扶贫资金引入机制。通过建立地方扶贫资金专项融资平台,让国内外企业资金进行投资。建立专项社会资金引入优惠政策,如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地方扶贫事业之中。我国东部沿海部分省份目前采取发展式农村地区扶贫新方式,把农村地区扶贫事业进行社会化运作,通过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实践证明,上述地方政府的做法是非常积极有效的,这给我国其他地区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筹集扶贫资金上,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健全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制度。地方政府扶贫部门应当制定更加细致严格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制度,中央政府部门也应当结合全国扶贫事业发展的特点,出善更多有助于提高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专项法律法规。在具体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建立由专业人士组建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委员会。这样可以极大改变目前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让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在专业人士的管理和监督下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同时还要引入地方农村居民参与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让他们能够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用途等获得充足的了解,并积极吸收和借鉴他们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建议。要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网络公开监督制度,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网络披露平台,要在平台上晒出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方向,要主动积极邀请社会人员的监督。建立地方财政扶贫资金县级专业会管理和集中报账制度,这样可以防止地方部门内部的各种制度漏洞引发的资金挤占、挪用和贪污行为的发生。

优化农村扶贫资金管理,提升资金管理效率。我国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应当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优化扶贫资金的管理。首先,应当减少地方扶贫部门的人员,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行政开支,挤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地方扶贫事业之中。其次,要减少地方财政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人员的转移支付层次,提高资金的转移支付效率。对待一些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的拨付工作,应当减少行政审批的环节,缩短行政审批的时间,让扶贫资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放到亟需的农村贫困人员手中。再次,对待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发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应当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必要时可以通过提请法律诉讼等方式追究他们法律责任。未来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对农村扶贫工作的网络化、时时化管理。

我国地方政府扶贫办等部门应当建立全方位系统化的扶贫攻坚战略。从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方面,首先要建立系统化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对待与财政扶贫资金具有利益关系的各个政府部门,应当进行相关利益和管理权限的整合。要制定各部门协调一致的扶贫工作联动工作方式,发挥各个部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便捷的信息沟通方式,尤其是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对待财政扶贫资金要设立严格的专款专用方式,以县级为单位进行财政扶贫资金的备案和考核,明确每一笔扶贫资金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对各种借助第三方进行的财政扶贫资金转移支付行为进行严格的统筹规划和备案。这样才能够真正保障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率。

建立以扶贫绩效为导向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激励机制。农村扶贫工作要想真正取得积极效果,短期内是无法真正实现扶贫目标的。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农村扶贫计划的过程中,应当制定更加长远的农村扶贫发展计划。对待农村扶贫资金的激励机制,要在以往农村扶贫事业的基础上,建立更加长远的农村扶贫资金激励机制。考察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要重点考察历届政府制定的合理的农村扶贫计划的推进与完成情况,严禁换一届政府就出台新的扶贫政策的做法,要尽量实现农村扶贫事业的连续性。可以从公平性和效率性两个角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扶贫资金激励机制:对待农村中不同贫困人口的规模和贫困层级进行合理的扶贫等级划分,在具体的财政扶贫资金的发放中应当侧重于均衡发放,尽量顾及不同地方群众的利益;同时,要在扶贫资金中抽出一部分资金进行专项定点扶贫,对重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扶贫,提高他们自己的脱贫能力,并树立精准扶贫的榜样,让其他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能够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总而言之,面对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过程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既要不断确立新的管理理念,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更要立足长远,形成更加长远的扶贫工作管理思路。不仅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农村扶贫财政资金的作用,更要通过扶贫资金的利用来带动各项扶贫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

(作者为河北大学教授;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扶贫资金促进农村贫困地区顺利实现小康社会利用效率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457507D)

【注释】

①王亮,陆琦林:“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扶贫经验及借鉴”,《地方财政研究》,2013年第12期。

②潘经韬:“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及其扶贫效果优化探讨”,《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6期。

篇3

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是其中两大任务。就如何更好推动这两项工作,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和贵州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

当代贵州:今年是贵州易地搬迁扶贫承上启下和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贵州打算怎么打好易地搬迁扶贫这场硬仗?定下搬迁75任务主要基于哪些考虑?

王应政:2017年既要实施好75万人的易地搬迁,还要解决好2016年45万人搬迁后的脱贫发展。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项目导向,以精准搬迁、精准脱贫为主线,严格执行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全面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量和水平,坚决打好春季攻势,确保2017年再战告捷。

主要工作分两块。一是精准抓好搬迁对象、安置地点、住房建设、项目管理、资金保障五个关键环节,解决好“怎么搬”的问题,实现多搬、快搬、搬好。二是学习借鉴惠水试点经验,在全省全面推广和落实“五个三”政策,解决好“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易地搬迁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一年搬迁75万人,接近“十三五”规划任务的一半,在贵州历史上前所未有,全国罕见。打赢这一仗,如期实现脱贫和全面小康就有了主动,就更有底气。

当代贵州:随着贵州省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已具备了良好的安置条件和就业空间。今年贵州易地搬迁扶贫要求“城镇化集中安置”,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呢?

王应政:城镇化安置是指易地搬迁人口和资源要素向城镇聚集的过程。

我们将选择经济要素集聚功能强、创业就业机会多,人口承载容量大的县城和中心集镇布局安置点,以市州所在地和县城为主、中心集镇为补充,推动搬迁农户向城镇集中。也就是说,不再安置到一般边远乡镇、旅游景区服务区和中心村,特别是避免山上搬山下、农村搬农村、这个“穷窝”挪到那个“穷窝”。

以安置点为单元实行集中安置,坚决防止分散、零星安置。

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管理,以利于统筹全县资源做好配套建设和后续扶持,不能把安置项目分散到各乡镇自行实施。因为乡镇不仅缺乏工程建设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更缺乏支撑就业、产业等的项目和资源。

推进城镇化集中安置,产业是基础,就业是关键。要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逐户落实就业资源和脱贫措施,实现劳动力在城镇充分就业。只有让搬迁群众有事可做、有业可就、有钱可赚、增收致富,就能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调动和激发群众的搬迁热情。

当代贵州:解决好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群众子女入学,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贵州将采取哪些措施?

王凤友:我们将统筹解决好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群众子女就学,落实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和升学政策。同时,巩固提高教育“9+3”计划,优化中职学校布局,提升职教培养质量和人才技能。针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招生,确保他们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并继续推进10所省属优质职业院校对口招收全免费精准扶贫“威宁班”、“赫章班”2000人,帮助贫困家庭“拔穷根”。

争取扩大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好贵州大学等省属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提高高职院校分类招生中招收贫困家庭中职毕业生的比例,民族预科班、双语预科班、民族班、双语民族班招生计划向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倾斜,增加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深化“省属院校帮百村”扶贫行动,大力推进教育帮扶,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助推加快脱贫进程。

当代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扶贫作为三大攻势重点内容之一,贵州省教育部门如何将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

王凤友:“扶贫必扶智。”我们将严格执行国家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免学杂费政策,认真落实好全省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中至本科阶段学生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免(补)普通高中和中职学生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免(补)大学本专科学生学费。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幼儿入园保育费和生活费,帮助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认真落实好“两免一a”政策,完善控辍保学机制,保障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贵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向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就读的儿童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接下来我们将提质升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努力让学生吃得营养、吃得均衡。

当代贵州:易地搬迁扶贫是精准扶贫“当头炮”,需要扎实推进。夯实教育脱贫根基重点在贫困县,让贫困地区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脱贫的长远之计。有效推进这两方面工作的着力点何在?

王应政:对于易地搬迁扶贫,当前工作主要有三点:第一,抓好政策培训。对各市(州)、县政府分管领导、发改局长、移民局长和各县平台公司负责人,以及省直有关部门共500余人参加了培训,系统培训了中央和省的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特别是前面提到的新思路、新要求和操作规范。第二,抓好政策执行。省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建设指挥部已将2017年定为质量建设年,要求严格执行中央、省的相关政策规定和要求,全面规范项目管理和工作行为,着力推动“五个三”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搬迁安置质量和脱贫成效。第三,抓好政策督查。将全省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划分为3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厅级干部联系,由一个片区工作组常驻一线明查暗访和督促指导,实行片区负责制。

王凤友:对于教育精准扶贫,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力增加乡镇、城市社区和城郊结合部公办幼儿园资源,同时按照“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布局,重点推进人口集中村寨新建或利用闲置小学校舍改建农村幼儿园,让农村孩子就近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篇4

***同志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服务。担任***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以来,他认真贯彻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他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坚持以解决广大贫困村群众行路难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交通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积极实施交通扶贫开发工程,通乡路、通村路、农村乡镇客运站、停靠站、江南乡等一批交通扶贫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为全市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交通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交通扶贫开发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深入县市、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农村广阔的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县乡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市农村公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我局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台了“***市农村公路10年远景规划”和“***市农村公路发展五年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规模、重点、技术标准及实施程序。全面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二、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确立了我局总体帮扶工作思路、推进策略、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贯彻“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工作方针,并较好地坚持了定期走访调研、定期分析情况、定期讲评工作、定期通报情况的“四定”制度。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分工,发挥了部门和行业优势,形成了工作合力,落实了责任,层层抓好落实,一级抓一级,措施有力,狠抓落实,使扶贫工作越来越深入,措施越来越有力。做到了思路一起谋、工作一起做、成果一起出。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我局有多人次深入各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落实帮扶项目,开展送温暖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他的表率作用,我局对交通扶贫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好的施工环境。确立了以提升市、县、乡、村公路通行条件,促进与外界沟通为重点,积极申报项目,经过他和工作人员多次跑省进京,争取建设计划,落实工程建设资金,争取资金,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三、谋划发展思路,构筑交通先行发展战略

承接“九五”公路建设的强劲发展之势,他以大气魄、大手笔,结合我市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抓紧组织实施交通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公路运输主通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明确了加大投资的办法。在交通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安排,早启动。切实加快***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乡乡通油路;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为重点,以提高乡村公路通达深度、扩展完善区域公路网络为中心,改建主干线公路、骨干通道为二级公路,扩大油路覆盖面;升级改造乡村道路,提高技术等级;修通环县公路通道。形成以***为中心,以二、三级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乡乡公路为分支,以乡村公路为延伸,以环县公路为框架的四通八达、互联辐射的全市公路交通网络。(1)

四、全面开工启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他的带领带,全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从XX年开始到XX年,计划完成16个乡(镇)与所在县(市)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相连接,使我市等级路面硬化的乡(镇)从现在的40个增加到56个,占乡(镇)总数的100%,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公路里程800公里以上的规划目标。XX年已完成208.7公里,到XX年底共完成552.6公里,占总里程的69%。已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连接的乡(镇)达到50个,占规划目标的89%。受益人口增加近38.73万人,为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XX年,全市通乡公路建总投资8.32亿元,设计划总规模396.2公里,计划竣工343.9公里(***至省界52.3公里为3年工程)。续建***至省界、***至***、*** 至***、***至***、***至***、***至***等6条通乡公路,总计253.3公里。新开工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设7条总计142.9公里,***区至***公路、***区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XX年我市计划建设通乡公路134.3公里,分别是***至***42公里、***至***10公里、***区至***5公里、*** 至***46公里、***至***19.3公里、***至***12公里,计划总投资32268.4万元。在改善农村候车环境方面,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了改善农民提高出行条件,XX年将建设8个乡镇客运站、20个农村客运停靠站。现已完成立项准备。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将极大的改善农民出行条件。

五、坚持标本兼治,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在加快公路建设步伐中,有的乡镇配合难度大,人员资金不到位,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XX年,他又在公路建设项目多,资金缺口大,筹资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将扶贫工作放在首位,优先安排计划,优先落实资金,累计投入扶贫建设资金40余万元,先后帮扶了***、***等单位。还开展了以“扶两村、建三项”为内容的扶贫工作,投入扶贫建设资金26.7万元,扶持***建设卢家桥(桥体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全长12米,宽6米,净高2米,总造价4.6万元)、西德村德家桥(投资13.4万元,桥体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全长6米,宽6 米,净高1.65米)和德家过水园管涵(全长5米,宽8米,采用直径1米园管四排,工程总造价8.7万元)三个项目。随着这些扶贫项目的建成,将极大改善农村乡镇、村屯通行条件,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

篇5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制定方案,强化措施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制订出台了《县精准扶贫攻坚战十大项目——2016年农村信息化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县信息化扶贫2016年工作推进计划》等文件,对我县信息化扶贫提出了具体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县工信局高度重视信息化扶贫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牵头部门的职责,主要领导亲自过问,现场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坚持每周一调度,每月一督查,每季度一总结,多次现场协调督促通讯运行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我县农村信息化扶贫计划投入624.4万元,主要用于提升4G通信网络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覆盖能力;加快农村宽带光纤化建设,推进光宽带网络建设,打造光网城市。其中计划投入495.4万元;加快农村宽带光纤化建设,其中计划投入129万元,进行光宽带网络建设,2017年底贫困村宽带覆盖率达到100%。对已脱贫的贫困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

二、2017年工作目标

由于我县农村信息化网络覆盖已基本完成,根据省市通讯运营商统一部署,大幅度减少原计划投资,2017年我县农村信息化扶贫计划投入只有624.4万元,主要用于提升4G信号和通信网络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覆盖能力,其中计划投入495.4万元;计划新建基站48个,覆盖行政村63个,其中贫困村12个;加快农村宽带光纤化建设,其中计划投入129万元,进行光宽带网络建设,新建宽带信息点60个,126个行政村进行全FTTH覆盖改造升级,其中包含29个贫困村,2017年底贫困村宽带覆盖率达到100%。2017年预退出贫困村的迳里村、濯坑村、丹阳村、良溪村村委会同样100%通有线宽带,100%农户可以收看电视节目。

三、2017年主要工作任务安排

(一)农村4G通信网络建设项目

(1)、移动投资155.4万元,新建设4G基站14个,覆盖19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0个。2017年底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包含29个贫困村的4G通信信号覆盖,覆盖率达到100%。

(2)、电信投资300万元进行4G通信网络建设,新建设4G基站110个(其中县城26个,农村84个),2017年3G信号覆盖率将达95.45℅,将覆盖所有贫困村;4G信号覆盖率将提升至90.77℅,覆盖贫困村28个。

(3)、联通投资40万元,用于4G通信网络建设,新建设4G基站4个,覆盖5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个,2017年底行政村4G覆盖率达到40%,贫困村覆盖率达到20%。

(二)农村宽带覆盖(光纤化改造)和提速项目

(1)、电信投资66万元进行光宽带网络建设,对农村进行光纤化改造,对全县126个行政村进行全FTTH覆盖改造升级,其中包含29个贫困村。2017年底实现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贫困村光宽带覆盖率达到100%。

(2)、移动投资63万元,建设宽带60个新建点,其中村级宽带48个,增加10个行政村的宽带覆盖,其中贫困村有3个。在宽带提速方面,新建或改造均按100M接入能力规划建设。

四、项目进展情况

截止到8月底,今年实际完成投资额523.3万,完成投资占年度目标比率为83.8%,主要包括完成97个村基站和宽带建设,其中覆盖贫困村29个。其中基站建设394.3万元,建设基站38个,覆盖64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29个;农村宽带覆盖完成投资129万元,新增10万农村宽带信息点,33个行政村的宽带覆盖,其中贫困村有15个。

篇6

一、充分认识加强雨露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实施方式的重要意义

期间,全省各级扶贫、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部署,把实施雨露计划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意见》(政扶发〔〕14号)要求,以农村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为对象,以提高转移就业能力为重点,以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实施机制,转移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应看到,一些地方存在着项目资金监管不力、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雨露计划的实施效果。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已经由指令性、引导型、“短平快”向指导性、技能型、常态化转变,进一步加强雨露计划管理并改革完善实施方式,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加强雨露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实施方式是充分利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成果,实现扶贫培训补贴政策跟进入户,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需要;是完善转移培训工作机制,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补贴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实现雨露计划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开创“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新局面的需要。全省各级扶贫、财政部门务必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举措,认真履行职责,确保雨露计划工作在“十二五”期间管理更加科学、运行更加规范、效果更加明显。

二、加强雨露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实施方式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

加强雨露计划管理、改革完善实施方式的总体思路是,实行“计划指导、资金到县、培训到户、直补到人、部门协作、全程监管”。通过改革完善实施方式,达到以下基本目标:

应用“两项制度”衔接、建档立卡成果,进一步完善雨露计划瞄准机制,通过培训到户、直补到人的政策激励,引导有转移愿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和增收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雨露计划项目运行更加规范,补贴资金更加安全,部门监管更加科学、简便、有效,从制度机制上堵塞漏洞、防范风险,确保雨露计划健康顺利实施。

建立一套适应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常态化的实施办法、操作程序和长效机制,调动各相关方面的积极性,提高雨露计划工作整体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明确雨露计划工作重点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发〔〕8号)提出的雨露计划转移培训“两个为主”的工作要求,为适应农村未参训青壮年存量劳动力日益减少、新生劳动力培训需求增多、企业对技能型工人需求日益旺盛的这一形势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工作要立足提升培训质量,逐步减少短训规模,增加职教长训比重,把工作重点放在扶持有转移愿望的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上,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根据实际需要,适量开展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同时,积极做好国家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有关县(市)严格按照试点要求,把握工作重点,如期完成试点任务。

四、实行培训任务和补贴资金计划直达到县

改革转移培训任务计划管理方式,实行计划到县(市、区),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省扶贫办按因素法制定年度转移培训指导性计划方案,经与省财政厅会商后,直接下达到各县(市、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要根据省下达的指导性计划,认真做好雨露计划政策宣传和贫困家庭劳动力参训的组织动员工作,本着“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实事求是、据实补贴”的原则,最终确定本县(市)当年实际完成的转移培训人数。非重点县(市、区)要以省下达的指导性计划为控制数,本着“择贫、择老”的原则,将计划分解到乡(镇)、村。省扶贫办将根据各地实际完成情况,对次年各县(市、区)的指导性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从年开始,各地扶贫部门不再直接向培训基地下达指令性的转移培训任务计划。

改革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补贴资金计划下达方式,由县(市、区)根据培训任务测算资金量,直接在省里安排到各县(市、区)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中实行单列。完善补贴资金使用方式,当年雨露计划资金有结余的,可接转到下一个年度继续使用;当年雨露计划资金不足的,由县(市、区)从地方财政扶贫资金中补足。

五、实行推荐培训基地与农民自主选择相结合

为了确保贫困农民能自主选择和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培训,从年开始,扶贫部门实行向贫困农民推荐一批优质的中职学校、培训机构作为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由贫困农民自主选择参训学校和专业。各地扶贫部门所推荐的中职学校、培训机构,一是从现有的雨露计划培训基地中直接择优产生,二是对新纳入推荐范围的基地,必须是国家和省重点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培训机构。各地所推荐的基地数量规模要适度,每个市(州)按2-3所市属中职学校、每个县(市、区)按1-2所县属中职学校或专业培训机构的规模进行掌握,让贫困农民有一定的自主选择范围。

基地推荐工作自下而上进行,先由各县(市、区)扶贫办筛选初荐,再由市(州)扶贫办甄选推荐,最后报省扶贫办备案进行公开公示。各地对纳入雨露计划推荐的培训基地,要根据培训质量、就业安置、收费水平、群众公认度等建立淘汰机制,实行一学年一评估和调整,每年由市(州)扶贫办征求县(市、区)意见调整后报省扶贫办备案。

六、完善培训补贴对象的确认方式

全省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的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补贴对象,必须是实行“两项制度”衔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由县(市)扶贫部门依据本县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库进行审核确认。其中,列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补贴对象,必须是当年新入学就读于扶贫部门推荐的中职培训基地且已正式注册中职学籍的贫困家庭子女;列为短期技能培训的补贴对象,必须是当年在扶贫部门推荐的专业培训基地中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并获得“两证”(即技能培训合格证、职业资格等级证)的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

对于非重点县中没有实施“两项制度”衔接、建档立卡工作的,暂停短期技能培训,只开展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其补贴对象确认方式,仍采取“农户申请、乡村证明、县办审定”程序进行;列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补贴对象,也必须是当年新入学就读于扶贫部门推荐的中职培训基地且已正式注册中职学籍的贫困家庭子女。

七、建立贫困农民按需自主参训和补贴申请机制

本着尊重贫困农民“自愿培训、自主选择”的原则,建立贫困农民按需自主参训和补贴申请机制,充分调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雨露计划转移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凡当年有子女新入学并在扶贫部门推荐的中职培训基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农户,可向县(市、区)扶贫部门提出享受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补贴的申请,并如实填写《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补贴资金申请表》(附件1)。

凡当年有参加短期技能培训愿望、年龄在16-45岁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可向当地县(市、区)扶贫部门提出要求参加短期技能培训并享受雨露计划培训补贴的申请,并填写《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登记卡》(附件2)。贫困家庭劳动力凭卡从扶贫部门推荐的培训基地中,自主选择基地和专业工种参加培训。

对在非雨露计划推荐培训基地就读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如其所学专业在雨露计划推荐培训基地没有开设、而本人确有需要的,可先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县(市、区)扶贫办备案后,纳入雨露计划培训补贴对象。

八、实行统一补贴标准和资金直补到户

省里制定统一的雨露计划转移培训补贴标准,每个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可以且只能享受一次雨露计划资金补贴。年的补贴标准是:对当年新入学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每人一次性补贴1000元;对当年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且获得“两证”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每人一次性补贴600元。

凡当年提出申请享受雨露计划中等职业教育补贴资金的贫困农户,须提供就读子女的居民身份证和学校出具的全日制中职学校在读学籍注册证明。各县(市、区)扶贫办要认真对其申请资格和在校就读情况进行审核。对审核合格的,在次年3月底前由县(市、区)财政局根据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资料和基地名录等进行复核后,采用“一卡通”方式,将补贴资金一次性直补到户,并在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公示公开。对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可以同时申请享受国家中职免学费、补贴生活费资助政策。

对参加短期技能培训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由参训劳动力本人持居民身份证、《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登记卡》、合法有效的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向所在县(市、区)扶贫办提出享受培训补贴申请,先经县(市、区)扶贫办审核,再由县(市、区)财政局复核相关资料后,采用“一卡通”方式,将补贴资金一次性直补到户。

对纳入国家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县(市),试点期间被列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补贴对象,执行国家补贴政策,不重复享受省雨露计划长训补贴政策;被列为短期技能培训的补贴对象,执行省雨露计划短训补贴政策。

九、做好培训档案资料台账管理和上网登录公示公开工作

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实施方式改革后,实行“两表一卡”档案资料台账管理制度,即《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及补贴资金发放汇总台账表》(附件3)、《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补贴资金申请表》、《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登记卡》。每份《雨露计划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补贴资金申请表》必须附上就读子女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和学校出具的全日制中职学校在读学籍注册证明原件。每份《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短期技能培训登记卡》必须附上参训劳动力的居民身份证、技能培训合格证和职业资格等级证的复印件。各县(市、区)扶贫办要负责做好上述纸质档案资料的审核、整理和归档工作,并及时做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及补贴资金发放汇总台账表》(电子台账)登录湖北省雨露计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

积极推行上网登录公示公开制度。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分别在湖北扶贫网、湖北雨露网和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公开推荐基地的相关信息。各市(州)、县(市、区)扶贫部门要将纳入推荐范围的雨露计划培训基地及其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国家资助政策和扶贫补贴标准等相关信息,统一制作成“基地名录和专业菜单”,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向社会公开,并广泛宣传到农村基层,直达到贫困农户,让贫困农户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各县(市、区)要建立雨露计划培训补贴资格审查公示制度,将享受培训补贴的人员名单、补贴数额等信息,及时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问询。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扶贫、财政部门要把实施雨露计划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进一步强化“一切为了贫困的父老乡亲”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政策观念,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雨露计划转移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受益。要把雨露计划补贴资金管理纳入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绩效考评范畴,实行全程监管,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预防和杜绝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各市(州)扶贫办、财政局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切实加强对所属县(市、区)雨露计划项目实施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督办检查,尤其要加大对象认定、培训实施、补助发放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对象准确且真正参训,真正享受补贴政策。各县(市、区)扶贫办要增强责任感,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实施办法,落实工作责任,强化雨露计划补贴对象资格审查和公开公示以及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各县(市、区)财政局要认真、及时地做好相关资料复核、补贴资金的直补发放和资金监管工作,并及时做好雨露计划补贴资金公开公示,确保资金管理规范运行。各级扶贫、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并积极争取教育、人社等部门和培训基地、技能鉴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共同做好雨露计划实施工作。

篇7

一、“十三五”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围绕省、市、县关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部署,把扶贫开发作为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扎实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大力实施九大精准扶贫措施,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坚持财政投入与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力量相结合,注重增强内生动力,注重金融支撑,注重创新机制,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推进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推进贫困村定期脱贫,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XX和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目标任务

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加大扶贫力度,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全县每年实现精准脱贫10000人以上,确保到2020年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

(二)目标任务

优化整合扶贫资金,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加大扶贫力度,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全县每年实现精准脱贫10000人以上,确保到2020年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

二、“十三五”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十三五”主要任务

1、实施基础设施到村行动计划

村组道路。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构建对外连接周边乡(镇)、对内村组道路畅通的乡村路网结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优先集中解决当年计划脱贫村通村公路,在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的基础上,加快通组道路硬化建设和通村水泥路的拓宽改造,使农村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便利,农产品运输道路通畅。

饮水安全。结合县城饮水工程扩容扩网改造,实施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和连通工程,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好年度安排的整村推进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着力解决贫困村的生产用水难题。

2、推进产业扶贫增收行动计划

种植业。白莲、薏仁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和高效农业项目优先向贫困户倾斜。发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项目,增加经济收入。

经营体系。鼓励和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民合作社),通过农村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企业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加快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打造赣江源头特色品牌,完善流通网络。

3、提升教育培训行动计划

义务教育。实施农村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优化学校布局,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师资、仪器设备等资源,就近就地入学为重点,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全面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学能力。

技能培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引导贫困村有培训愿望的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贫困户“两后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率达到100%。贫困助学。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改善各类资助资源,大力改善资助环境,确保每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4、完善公共服务行动计划

医疗卫生:进一步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条件,贫困村有标准的卫生室,建筑面积达到上级规定标准,基本医疗设备、药品配备齐全、有取得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合格的乡村医生。组织开展乡村医生轮训,提高贫困村乡村医生的能力和水平。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减少因病返贫人口。加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文体科技。加强贫困村文化建设,有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和体育健身器材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有保障。积极开展文化扶贫,开展文艺节目、电影等进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科技扶贫,在贫困村实现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四个全覆盖。贫困户家庭主要劳动力能够参加实用技术培训,人均掌握1-2门实用技术。

社会保障救助。全面落实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政策。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力度,降低门槛,扩大重点贫困村医疗救助面,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相应扩大重点贫困村低保保障面。

篇8

今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局的支持下,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今年以来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坚持把劳务扶贫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全力抓好工作落实。通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培训任务,同时研究提出了2014年劳务扶贫工作打算,现将有关情况报告于后:

一、2013年劳务扶贫工作情况

(一)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情况

1、年度培训资金投入情况

今年7月,省财政厅以文,下达我州2013年度财政专项扶贫(劳务扶贫)资金计划380万元,培训人数3161人。

2、资金使用情况

培训资金主要用于贫困学员生活、住宿及交通费补助和其他相关费用(包括教师讲课费、资料费、场地使用、材料工具、设备租赁费、办证费用等),其中:直接以现金形式补贴给受训农牧民69.2万元,占18.2%;学员食宿、交通补贴204.1万元,占53.7%;培训场地、材料工具、设备租赁费43.2万元,占11.3%;教材资料、办证费15.2万元,占4%;培训基地排除教师135人/次及聘请当地教师、实训指导教师47人/次,支付讲课费(含食宿差旅包干)48.3万元,占12.7%。综上,培训资金380万元中学员直接受益总额为273.3万元,人均864.6元,占资金总额的71.9%。

3、资金管理情况

为切实规范劳务扶贫工程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州劳务扶贫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州劳务扶贫项目管理事实细则(试行)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规定,采取州级财政报账制,具体程序是:培训基地先行垫资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凭培训农牧民注册登记表、培训台帐、就业台帐、受训农民就业合同书等有关材料,先由组织培训生源的所在县扶贫移民局审查,县局签署审查合格意见后,向州扶贫移民局、州财政局申报补助资金,经扶贫移民、财政对发票来源的真实性、使用发票的合理性、票据填写内容的可靠性进行进一步的甄别、复核后按县、按期给予拨付。

经过培训基地聘请审计人员开展自查,州、县扶贫、财政部门层层把关,年度培训各项开支所占比例合理,没有改变资金用途,没有违反资金支付纪律,没有向参训农牧民收取任何费用。

(二)劳务扶贫培训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收悉资金计划后,我局认真研究,结合各县拟开展劳务扶贫培训方案和培训基地职能,及时将2013年劳务扶贫培训计划分解下达给培训基地和各县扶贫移民局,培训基地(欧亚中等职业学校)组织精干师资队伍随即分赴各县,全面铺开了培训工作。

截至11月26日,我州已完成劳务扶贫培训22期2880人,其中:旅游民居接待培训1090人、餐饮服务培训650人、缝纫100人、旅游产品开发及加工200人、建筑通用工技能700人、木工140人,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1.1%。目前正开班培训2期287人,预计12月5日前可完成培训共计3167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2%。

(三)培训效果

由于今年培训结束时间较迟,最早结束的距今也才3个月,但我州劳务扶贫工程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农牧民学员收入有一定程度增加。按照目前各县和培训基地统计数据估算,年内短期转移就业人数可达到1889人,其中:技能提升培训人数459人,新转移就业人数1430人,转移就业率为59.8%。

旅游民居接待专业经过培训后就业的人数预计将达到753人,除已开办民居接待的302人,准备近期投资,自主创办民居接待的有451人;餐饮服务专业,在培训前已经在餐厅、酒店上班157人,技能提升后,受到了餐厅、酒店方的好评,待遇得到了一定提高,另有275人在培训结束后在近30家餐厅、酒店中已上岗就业,150余人已与用工单位初步达成就业协议,预计年底前也将正式上班,达到了转移就业的目的;建筑专业的学员预计有640人在各县水电、交通及新村建设工地上打工;已开办藏饰缝纫铺3处、旅游产品加工作坊1处、销售点6个,丹巴县的木工培训后,也已组织近70人的施工队伍,奔赴道孚和阿坝小金、金川等县务工。

按平均转移就业3个月时间估算,年内,我州劳务扶贫培训转移就业劳务总收入可达到520万元,转移就业学员人均增加劳务收入1800元。

(四)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

1、科学制定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为了切实开展好劳务扶贫工作,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牧民增收。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照省局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州实际,科学制定了年度劳务扶贫培训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培训目标,完善了培训内容,落实了培训任务。同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的工作职责,加强了对劳务扶贫培训工作的领导、监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培训目标任务的完成。各县扶贫移民局及欧亚学校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培训计划,组织5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采取派专任教师下县(乡、镇)授课的方式开展了多种专业的技能培训。在教学中,教师认真教学,学员专心学习,为消除语言障碍,甚至聘请了藏语翻译,参训学员普遍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2、切实加强就业引导,提高转移就业率。针对学员各自不同的就业愿望和技能特点,首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帮助学员进行就业项目前景分析和预测,把学员往适合自己的、切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岗位上引导。其次,在授课及实训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坚持学员“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原则,以学会基础技能知识为重点,以掌握操作技能为目的,提高了大部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再次,在培训期间和结束后,部分学员开始自主经营旅游民居接待,开办了自家的“农家乐”、缝纫铺或旅游产品销售摊位,在自主创业、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解决了一部分无条件创业的学员的转移就业问题。而建筑、木工等专业的学员,大部分都由乡村组织推荐到牧民定居、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建设点上参加实训和务工,在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务工收入,转移就业形式比较乐观。

3、高度注重授课技巧,严格学员考核制度。培训基地总结近年劳务培训教学经验,对不同专业采取对应授课重点,除每种专业都安排有一定的维权课时外,旅游民居接待专业的学员,注重旅游理念的改造和创新、经营管理、营销观念的提升;餐饮服务专业的学员,则注重形象礼仪、摆台、折花和服务档次的提升进步;建筑专业的学员,注重建设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的操作手法和数据要求等。同时,要求每位学员都参加现场讲解和操作训练,并现场对每位学员进行现场讲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严格执行了现场考核制度,成绩作为教学实际效果的主要依据。从总体来看,我州贫困农牧民学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但动手能力都相对比较强,每期学员基本上能够完成实训课程的技能操作。经考核,目前已完成培训的2880名学员中,达到优秀成绩的占30.5%,达到良好成绩的占33.4%,达到合格成绩的占33.1%,未合格学员占3%。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维稳形势严峻,生源组织难度有所增大。自“3.14”事件发生直到十顺利召开期间,我州维稳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对大规模群众集结管理十分严格。为将不安定因素降低到最低,今年我州“送教下县”是以“乡”为单位,一是为节约培训过程中学员的交通费用,二是避免跨乡镇群众的大规模集中,便于党委、政府的管理、监控,三是降低酗酒、打架、斗殴等现象发生几率,同时,也相应缩短了课堂集中授课培训的时间。由于生源组织是由各乡党委、政府安排的,学员参训资格把关不是很严,这就造成,一是部分学员本意不愿参加培训,抱着混的心态来参训,二是有极个别学员是以领取补助为参训目的,达不到培训效果。

2、计划下达时间较迟,时间紧,任务重,对培训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上半年,因省上年度计划任务分解一直未明确,我州未能要求培训基地采取惯例,未在正式计划下达前先行垫资开展培训,待7月份省上正式下达资金计划后,年度培训任务相较2011年增加了近1800人,我局随即将计划任务分解至全州18个县和海螺沟管理局,但时间紧、任务重、战线长,加之州内318国道等公路改造项目的实施、虫草松茸采摘时节的回避、“十一”长假和十的召开等等因素,增加了时间安排和交通方面不少的难题。为确保年度任务按时完成,培训基地虽然组织了5支师资队伍分赴各县同时开展培训,仍然在培训质量上有所欠缺。

3、整体素质偏低,“9+3”免费职业教育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造成劳务扶贫参训学员素质的整体下降。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不合理,初中及以下比例偏高,掌握劳动技能的程度较低。二是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强的问题,小富即满、小进即安思想较重,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三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受自身素质限制,对转移培训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认识不足。加之2009年到2013年间,我州到州外就读“9+3”免费职业教育的16-20周岁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和农村年轻剩余劳动力已达到11636人,严重影响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而已经毕业又未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学生,回家后一门心思要参加公务员考试也不愿意来参加劳务扶贫培训,从而造成劳务扶贫工程参训学员素质的整体下降。

4、州县财政拮据,培训资金不足。州、县财政拮据、无力配套,目前培训所需相关费用仅有财政扶贫资金的人均1200元。而承办劳务培训的各基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从中盈利,这就直接导致培训基地以减少师资力量、压缩培训时间等方式来节约开支、增加利润,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监管难度,影响了转移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2014年劳务扶贫计划和打算

(一)劳务扶贫培训对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州农村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5%,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多为文盲或半文盲,绝大部分只能从事单一的种植业或家庭式的养殖业,大量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半径”小到几乎为零,增收非常艰难。为此,就必须把这些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以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为切入点,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依靠自身脱贫的本领,让他们走出家门,离农就业,利用自己的劳动力来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我州至2004年启动实施劳务扶贫工程以来,得到了广大贫困农牧民群众的热情拥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党的富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使贫困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一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州农牧区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拓宽了就业渠道,二是转变了部分群众的落后观念,开拓了视野,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三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扶贫成本,减轻贫困户负担,四是切实增加了我州贫困农牧民群众的务工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但是,由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十分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交通和通讯发展滞后,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素质相较内地仍旧很低,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盲目性。目前农牧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的无序转移为主。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收入较低,通过有组织的有序转移仍只占很小的份额,可以说,我州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仍处于起步阶段。同时,3年来,我州通过“9+3”免费教育政策,向州外输出的10000多名学生,今明两年将成为这几批学生返州就业的高峰期。虽然省、州出台了学生在州外就业的相关优惠就业政策,但是,我州学生乡土情节比较严重,要求回州就业的学生达到5700多人,占到总人数的半数以上。经教育、人事劳动部门统计:我州2009级“9+3”毕业生中有80%要求回州就业,在今年全州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工作结束后,还有1000多名未被录用的学生的就业问题无法及时落实,这一庞大的待业人群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我州社会稳定,而大力开展劳务扶贫工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恳请省局进一步加大对我州劳务扶贫工程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农牧民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政策扶持,以实现我州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的宏伟目标。

(二)州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减及其发展趋势

根据2011年我州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11年末,全州人口为106万人,农村人口89万,其中,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男16-64岁,女16-64岁,下同)为54.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1.2%,青壮年劳动力27.4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0.8%。据测算,2011年,全州农村富余劳动力为21.3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0.62万人,农村富裕劳动力呈现较平稳的增长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

(三)州需转移劳动力与培训基地培训能力、年度目标任务之间的关系。

欧亚中等职业学校自2006年至今,一直是我州认定的承担劳务扶贫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七年来均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其承担的培训任务,对我州劳务扶贫培训有很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该基地的基本条件、培训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检查,以及对该基地计划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带动效果的分析,我局认定该基地有每年承担5000人劳务扶贫培训任务的能力。根据我州需转移劳动力数量以及基地培训能力,预上报2014年度劳务扶贫培训目标任务5000人。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劳务扶贫培训范围

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培训补助资金只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培训给予补助,在岗培训的补助不在补助范围之内。而根据我州实际,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较低,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的能力较弱,在短期(15-30天)内全面掌握技能实现转移就业难度较大,即便实现转移后,长期就业率也很低。因此,建议将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纳入补助范围。

(二)年度目标任务确定

针对我州州外转移就业难度大、就业稳定率低等制约因素,2014年工作重点仍放在州内就地转移培训上,围绕旅游、水电、矿产等产业开发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的实施,结合群众工作全覆盖“幸福工程”,在积极开展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抓好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最终达到“培训一次、终身受益、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目的。力争在2014年内,培训转移我州贫困剩余劳动力3000人、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2000人,共计50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70%以上,稳定就业率达到60%以上,实现年人均纯收入增加9600元。

篇9

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和谐生。5月16日是第二十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加大扶持与救助力度,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政策保障,党和政府播洒

关爱的阳光

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总书记在参观世博园残疾人“生命阳光馆”时满怀深情地说: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灵。总书记的这句话,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深切关爱,而在“每一个残疾人”中,农村贫困残疾人无疑应该得到更多的关爱与重视。

在我国8300万残疾人中,农村残疾人为6225万,约占75%,其中生活贫困的残疾人1500万,为农村残疾人总数的1/4。《2009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66元,占全国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农村残疾人家庭年人均医疗支出为551.1元,是全国农村家庭人均医疗支出的2.24倍;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需求率高达65%,未就业农村残疾人靠家庭供养和邻里接济的达76.9%。

经济越发展,人们越清楚地发现,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农村残疾人摆脱困境,跟上时代步伐,方能不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始于1992年,先后写入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纲要和残疾人扶贫工作专项实施方案。将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开发纳入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残疾人扶贫开发全面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总体规划。

与此同时,一个个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先后制定《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1998~2000年)》、《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实施办法(1998~2000年)》和《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年)》。2004年,国办转发《关于进一步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2008年,国务院扶贫办、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残联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大康复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2003年和2006年,中国残联两次制定《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方案》,推进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安居工程。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残疾人扶贫工作通过几个五年残疾人事业规划纲要和残疾人扶贫工作方案的实施,近千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困境。

携手参与,各地各界加大

帮扶力度

在党和政府关怀重视下,全国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帮扶带动农村贫困残疾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北京,5月15日,全国助残日前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来到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视察扶贫助残基地,当得知在这里工作的20名残疾人职工能够自食其力地获取劳动报酬,能按国家政策享受各项社会保险,生活有所保障时,邓朴方满意地笑了。

邓朴方说,当前,我们正在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村残疾人的保障和服务是我们残疾人工作的重心,希望随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更多的农村残疾人享受到国家发展进步带来的实惠。

“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来到西宁市城中区仓门街宏园一区和省人民医院,看望贫困残疾人和玉树地震灾害伤残人员。骆惠宁拉着右下肢截肢的结古镇居民旦措的手说,地震让你失去了一条腿,但党和政府还有你的亲人会帮助你重新站立起来!我们不仅要精心为你治疗,还会专门为你安排康复训练。旦措饱含热泪,伸出拇指,用藏语连声称谢。

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将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扶贫工作中,省市县乡四级政府逐级签订残疾人扶贫工作目标责任书,把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与全省大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制定了优先、适宜、照顾等“三个原则”,重点扶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残联联合印发《实施党员扶残温暖同行的意见》,助残日当天,自治区残联、南宁市有关部门在南宁市兴宁区举行“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启动仪式,以实际行动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

陕西省“十五”以来,通过纳入大扶贫、重点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多种形式,共扶持了92.2万农村贫困残疾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的实施,贫困残疾人由2004年的9.08万人,降低到了目前的4.28万人。在自治区金融办支持下,全区首个由残疾人创办的农村融资机构成立,为当地残疾人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对于许多农村困难残疾人来说,建造一间属于自己的新房,住进温暖坚固的家仅仅只是一个“梦”。为进一步加快解决城乡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2003年实施国家彩票公益金资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以来,全国实施50多万户,受益农村贫困残疾人60万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银塘镇岱山村贫困残疾人方丽华,原住3间丈夫家46年前盖的土墙房,随时可能倒塌,2009年各级政府资助13000元,在原地盖起3间70平方米砖瓦房,2010年元旦,儿子迎娶新娘,方家杀猪,灌香肠,腌火腿,炸圆子,在新房里过了个团圆幸福的新年。

近年来,各级残联锁定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依照产业规划,采用社会化的方式,积极推进建立完善集生产劳动、就业示范培训和扶持到户一体化功能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带动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提高收入,脱贫致富。天津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意见》,2007年至2009年,累计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145个,直接安置和帮扶带动2596名残疾人劳动就业。广东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目前全省共建立105个县级以上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共投入资金5300万元,使一大批残疾人家庭摆脱贫困,走上了发展种养业的致富之路。

加快推进,农村残疾人生活明天更美

随着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农村残疾人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国残联等16个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全国的残疾人,特别是15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带来了最大的福音。

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依然十分艰难,这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农村针对残疾人的扶贫政策缺乏刚性,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覆盖面较窄、保障水平不高,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扶贫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指导意见,将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框架之中,通过加强社会救助、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加强扶贫服务、完善农村残疾人保障制度和服务设施等制度化手段,救助和扶持1000多万农村残疾人稳定提高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10年的2688万人,贫困线标准从1978年的100元提高到2011年的2300元,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的要求。细数我国减贫工作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5年的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农村处于温饱线以下的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人,贫困线标准也从1978年的100元提高到1985年的206元。陕西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1200万人,减少到1985年的605万人。

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3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农村处于温饱线以下的人口由1985年的1.25亿减少到1993年的8000万,贫困线标准也从1986年的206元提高到1994年的625元。陕西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605万人,减少到1993年的500万人。

第三阶段是1994年到2000年的扶贫攻坚阶段。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处于温饱线以下的人口由1993年的8000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贫困线标准也从1994年的625元提高到2000年的865元。陕西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93年的500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382万人。

第四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扶贫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这一阶段全国扶贫开发的目标由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转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并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阶段,我国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9422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贫困线标准也从2000年的865元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陕西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817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246万人。

第五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二个十年,制定了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扶贫开发工作开始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两不愁,三保障”的新阶段。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那么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约为1.28亿人。陕西省制定了2500元的扶贫新标准,而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村还有7400多个,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558万。

我国扶贫开发的特点

以陕西为例,新阶段前十年,陕西省扶贫开发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扶贫、能力建设、外资扶贫、社会扶贫等六大工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携手推进。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实行政府主导。陕西省相继出台了十年《规划》、加强扶贫工作的《决定》、加强扶贫资源整合的《意见》、实施千企业千村扶助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每年召开一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省级领导带头包抓扶贫点,为扶贫开发深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是扶贫规划的项目全面实施完成。陕西省对10491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搬迁贫困人口133万人,培训转移贫困家庭劳动力39万人,在1450个贫困村建立了互助资金组织。

三是专项扶贫投入大幅增加。累计投入中省专项财政扶贫资金64.13亿元,其中年度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0年翻了3.5番,2011年达到6.2亿元。

四是社会扶贫深入发展。在实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两联一包”扶贫的同时,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动员2687家规模以上企业结对帮扶2830个低收入村。

五是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生“蛋奶工程”等民生工程在贫困地区得到先试先行。

六是增收减贫成效显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12.4%,超过了陕西全省的增长速度,2010年达到361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817万减少到2010年的246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由33.1%下降到11.5%。

扶贫开发工作遇到的问题

一是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

二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矛盾比较突出。秦巴山区陕西包含29个县、六盘山区陕西包含7个县、吕梁山区陕西包含7个县、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渭北旱腰带和秦岭北麓地区偏远农村,覆盖60个县区、1061多万人口,自然环境恶劣,基本条件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群众增收脱贫的难度较大。

三是低收入群体发展机会少的问题比较突出。宏观经济的增长成果未能自动地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贫困问题表面上看是收入差距大,而实际反映的是能力低和发展机会少。一些富裕的人群掩盖了大部分人的贫困,一些平原、县区的富裕掩盖了山区的贫困。

四是行业扶贫发展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格局中,行业扶贫处于自发状态,制度性、计划性不强。扶贫缺少乏统筹协调机制,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五是返贫现象比较突出。自然灾害频繁、市场变化莫测,脱贫成果难以巩固,致贫返贫困因素较多。据统计,贫困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几率是其它地区的5倍,全省正常年景返贫率10%,灾年可达到15%。

六是个别地方对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