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会工作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财会人员在评定职称或考核时,经常会有撰写论文的要求。应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丰富的实践经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是对财务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的内容
目前我国处于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各项制度正处于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会计制度或准则在实务中经常存在执行障碍。
实务工作者特别容易发现这些问题,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财会人员碰到这些问题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理解与思考,对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形成的文章会有新的观点,可以成为知识创新型的文章。
二是对财务知识普及与理解方面的内容
在实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财务问题,不同的财会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但因为财会制度和准则的内容比较深奥,很多内容还需要利用自身的职业判断,而财会人员会出现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些理解会与制度或者准则相偏差。
通过分析不同财会人员的做法,可以找出较为妥当的解决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也有利于相关财务制度或者准则的执行。
另外,应用财务软件、办公软件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经验总结,这都属于知识普及型的文章,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宣传财务知识有很好的作用。
如对基建会计制度的会计基础进行思考,就可以针对基建实务操作中对工程进度款确认入账时两种不同做法的原因,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是调查研究类的文章
财会人员每年都要对全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平时也要对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报。这些都是财会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由财务会计转为管理会计的重要体现。
为写好相关材料,财会人员经常需要就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内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等问题进行调研,根据原因提出对策,以供决策参考。
财会人员把有一定深度的调研报告进行完善提升,可以形成调查研究类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现状、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调查研究类文章的实用性较强,对改善单位管理有较大帮助,对其他单位也有借鉴作用。
篇2
政府办公室是综合办事机构其职能是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主要表现在周到服务,得力办事,讲求效率,事事表率。因此,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政府中心工作,就成为办公室工作的指导方针。按照这一方针,近年来,县政府办在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报务水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以制度为依托,在管理上做文章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综合办事机构,特别是政府办公部门,没有一整套科学、严谨、高效、规范的管理制度,很难谈得上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县政府办以完善制度为着眼点,在纪律、政务和事务管理方面制定了项工作制度和项岗位责任制。在充分考虑办公室工作特点和人员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明了纪律,规范了运作。纪律方面,完善了《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和《保密制度》,明确了办公室领导班子成员的职责和政务、后勤、保卫以及司职人员的责任,增强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时间观念,为办公室工作的有序运转奠定了基础。政务方面,制定了《公文阅办及文件打印制度》、《信息工作制度》、《督查工作制度》、《翻译工作制度》,这些制度不仅有约束,而且有激励,在调动政务工作人员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为了提高信息报送质量,出台了信息奖惩办法,给每个秘书人员按季度定了信息采用任务(市级以上),未完成任务的受罚,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事务管理方面,制定了财务、车辆、工勤人员管理制度,规范了财会纪律,节约了开支,保证了行车安全,机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直在县直部门排名前列。这些制度的执行,确保了办公室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转,实现了内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而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团结协作,使整个工作得以有条不紊、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二、以推进政府中心工作为根本,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办公室工作起着综合、枢纽、协调的作用,既办文办事,又充当参谋助手。说到底是搞好服务,为领导服务,为部门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这种比较广泛的服务性工作,往往表现在各种具体工作和每时每事的具体活动中。服务工作的得体得法,参谋工作的准确无误,各项工作的满意效果,不仅领导的评价是一杆秤,而且上级、下级、左右和群众的反映也是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我们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树立服务观念、群众观念、全局观念,必须周到服务,得力办事,工作讲求效率,事事做出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提供比较准确的情况,协调各方面落实好决策、指示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好信息反馈,保障后勤服务和政令畅通。版权所有
(一)做好办文工作,确保政令畅通。为了确保文件的有效运转,县政府办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还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快办文速度。对所要办理的文件,一般要做到当日文件当日清,电信公文及其它紧急公文随到随办。二是提高办文质量。无论收文处理还是发文处理,都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严格规范,坚决克服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把办文质量的好坏,作为对有关工作人员年终考核的一条重要依据。三是严格按制度办文。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部门上行文件不需要领导看的坚决卡掉,该由部门发的文件由部门自行发文,不包揽,不升格。
(二)做好办会工作,提高会议质量。办会工作一直坚持按程序进行。一是会前工作。包括材料准备、会议审定、会议通知、会前检查四项。严格会议制度,及时做好会议议题的收集、筛选工作,严把列会、会议规格关。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开准备不足的会,以切实提高会议议事质量。二是会间工作。包括会议签到、材料分发、会议记录、内外联系等四项,并且严格会议纪律,定期通报会风会纪情况。三是会后工作。及时做好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催办督查、信息反馈。
(三)强化督查工作,狠抓贯彻落实。多年来,我们一直把督促检查作办办公室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督查的内容主要有各级文件、会议精神、领导指示、重大紧急事件等的落实办理情况。对督查的每项内容,都确定专人具体落实,争取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四)深入调查研究,发挥“外脑”作用。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办公室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县政府办始终要求归口秘书和分管主任要掌握比领导更为详实的基础情况。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通过深入调研,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为领导提供有关情况,“外脑”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调研方式上,除随同领导调研外,还专门安排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专项调研。如果时间紧,信息量大,便通过电话、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每项调研结束后,都要求写出调研报告,筛选出好的调研报告,刊登在《某县政讯》(专版)供领导参阅。通过采取有效的调研形式,目前,我们基本能够随时为领导提供所需要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3
——绥中县职业教育调研情况与分析
一、背景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为了做好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科学指定出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措施,市局决定就教育均衡发展及布局调整、职业教育、教师编制结构教育经费投入、学校安全及教育纠风等几个方面工作进行调研.
二、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以绥中县唯一的一所职教中心为重点,另外抽调了绥中南线的万家中学,前卫中学,绥中西部山区的加碑岩联合学校,葛家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东部沿海的塔山中学,涵盖了绥中县职业教育的点与面.
调研主要采取听汇报、座谈、问卷、实地考察、提问相关问题,查要相关资料等形式.收回职业教育有关的基本情况的汇报材料一份,采集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及其合理性;课程设置及其依据;教师学生,教学学习质量及其评价;学生就业及其质量;初中升入职业学校的情况等五大方面的情况.
三、绥中职业教育的有关情况
1,学校的基本情况
2,经费投入情况
近两年来,学校投入经费5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增添实习实训设备等.校内设有微机室,语音室,电教室,电工电子,电器运行与控制实验室,模拟餐厅,多媒体等专业教室.校外有园艺,旅游服务,学前教育,塑料成型加工技术,财会五个实习基地.校园网正常运行.
3,普惠制及学生职业资格认定情况
07年普惠制培训学员876人,毕业班学生全部参加市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格率达98%以上.
4,示范专业建设情况
5,出现问题
学校抓招生就业,抓教学管理,抓技能培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的300名学生猛增到1500多名.学校的快速的发展,办学出现了一些问题:
(1),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附加费的30%不能全部投入,不能专款专用.
(2),师资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学校专业发展的需求,职业学校的教师任用制度应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政府投资,以满足学校实习实训的工作需要
(4),解决教学楼配套工程宿舍楼建设,解除学校管理与安全的隐患.
6,发展设想
四、结论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绥中县职教中心发展迅速,前景广阔
(1),政府加大了职教中心的资金,设备,教师的投入,使职教中心具备了发展的基本条件.
(2),绥中县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职教中心的招生工作,政策倾斜,给各初中学校下达升入职业学校的指标,以此增加各个中学中考的指标并把升入职业学校学生数作为考核中学校长的重要条件,有力地加快了职教中心的建设.
(3),学校拓展思路,适应市场需求,抢占市场,开辟多个专业,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的要求.
(4),学校加大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学有所长提供保障.
(5),普惠制培训的逐步落实,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辐射功能的加大创造了条件.
(6),示范专业建设和打造为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2,绥中县职教中心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矛盾
(1),政府资金投入的乏力,制约了学校的管理,辅助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校发展遭遇瓶颈.
(2),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紧缺,使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应给予允许招非师范毕业生来充实职教队伍的政策;评聘工作不能落实,难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专业设置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存在着各个学校设置专业及其合理性与教育行政部门能否管理制约的矛盾.
(4),学校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素质,用工需求开设和教学大纲,教学研训部门的统一要求相差甚远的矛盾.
(5),学校教师学生教学和学习质量存在着普遍较低的问题.
(6),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教学质量不高,技能培训不达标,不能完全和岗位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致使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存在着短期就业行为.
篇4
摘 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对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绩效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简要分析发展动因,着重研究目前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善措施。
关键词 绩效审计 环境绩效审计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效益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审计发展的大趋势。审计署在《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开展绩效审计。由此可见,政府审计机关对绩效审计给予充分的重视,当前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是否开展绩效审计,而是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确定绩效审计的定义。
一、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
理论界经过几年的探讨,观点基本趋于一致,普遍认同绩效审计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即“3E”审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也不断地有学者提出“5E”审计,即增加公平性和环境性审计。
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环境绩效审计。理论界目前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并没有统一观点。以陈正兴(2001)、陈希晖和邢祥娟(2004)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对被审单位或被审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其效率和效果表示意见。
笔者在对比专家的观点后,认为有必要特别提出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工具,不仅能够对环境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更应该积极发挥对于环境管理制度的促进作用。通过对环保项目或资金实施环境绩效审计,从中发现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指导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对其他环境管理工具再监督的管理工具。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两者具有相同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但并非是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简单叠加(陈钰泓,2006)。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动因与范围
环境绩效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具备环境审计的一般动因理论,还综合审计、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笔者认为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发展的直接动因就是受托环境责任。环境绩效审计主要关注受托环境责任的效益性问题,与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共同构成环境审计体系。
环境绩效审计的范围可以分为宏观性和微观性。在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侧重点在宏观性环境管理,比如国家重点专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效率审查,政府环境制度效果评价等。而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则主要关注微观层面。譬如企业日常运营中对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治理环境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作用,从而为管理当局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业绩以及相关决策提供帮助。
三、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审计学会针对环境审计的调研报告显示,多数地方审计机关能够结合当地环保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绩效审计项目(中国审计学会调研组,2009)。例如的沙化治理等。不少地方将资金使用情况、制度法规执行情况融入到企业内部审计、预算执行审计中,作为重点考察项目。
近两年,理论界对于环境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加速发展。多数学者将具体的环保项目与环境绩效审计相结合,在实例中研究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北京市环境绩效审计标准研究项目(王如燕,2008),选取2004-2007年北京市19个县区数据构建环境优质评价模型。此外,笔者认为环境绩效评价也可以采取投入产出分析法,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将减排和低耗相结合,提高资源使用率。
四、环境绩效审计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当前环境绩效审计已经开始得到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目前对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及环境审计对于环境管理工作的作用存在误区,仅仅认为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关注到环境保护资金尤其是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没有具体的分析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忽视其中存在的浪费情况。
2.环境绩效审计开展的范围仍然较窄,所占到整个绩效审计的比例较低。在已进行的审计项目上,绝大多数是国家专项环保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审查,对环境保护的效益,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审计较少,对生态环境项目关注不够。
3.当前的审计人员,大多数是专业出身,基本具备审计财会等理论储备。但对于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不熟悉不了解。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法真正的了解审计项目的相关风险,也就无法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4.地方环境绩效审计开展仍存在许多空白,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地方审计对象数量大,审计任务繁重,从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员的数量、投入资金力度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5.对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可能是审计人员自身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掌握不够全面,或是在面对环境项目的复杂多变,难以依靠经验做出正确判断,多数审计人员仍然倾向于优先选择传统审计方法。技术和方法的缺乏制约环境绩效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6.被审单位尚未完全接受环境绩效审计,认识程度较低,难以在审计过程中有效配合有关人员,甚至可能存在拒绝提供有关环境资料,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阻碍环境绩效审计的深入发展。
五、几点改善措施
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促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1.针对目前的环境形势,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对环境保护的高投入,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势必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环境政策法规的适当性和及时性。
2.进一步加大对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的宣传推广力度,在全社会开展生态保护、节能减排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在微观层面,使企业界充分认识到环境绩效审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展环保不仅能够树立良好形象,积极的声誉效应也会反作用于企业效益。
3.加强对于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环境绩效审计人员的组成绝不仅仅是具备专业财会知识的审计师,更需要环保行业技术专家,尤其是能够多方面掌握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的专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促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有着作积极用。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联合审计和跟踪审计。环境污染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加强环境绩效审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适时开展国际联合审计。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环保项目、重大政策执行进行全程跟踪审计。重点检查企业执行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查找、分析问题原因,提出完善一件,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5.尽早构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方法体系,制定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指南。当前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研究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下一步要积极开展投入产出分析法、效益比率法等环境评价定量分析方法。鼓励结合实际行业、项目的创新型审计方法,促进制定可操作的环境绩效审计指南。
6.加快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建立审计责任制。通过及时将审计结果公开,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信度和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一方面促进环境绩效审计在企业和公众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利用舆论压力督促被审单位改善环境管理方面的不足,有效落实审计建议,促进绩效审计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27-28.
[2]陈希晖,邢祥娟.论环境绩效审计.生态经济.2004(12).
[3]陈钰泓.环境绩效审计问题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绩效制度
一、单位背景
Z高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目前已有1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近十年来,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现在已超过29亿元科研经费。针对学校规模不断壮大、科研经费不断提高、财务事务日益复杂的状况,Z高校财务处主要职责有以下几点。(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及实施各项校内财经财会制度,确保财务运作安全及合理。(2)负责学校所属单位经济行为监督管理、价值管理、权属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务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学校附属单位财务人员的日常管理.(3)完善学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建设体系,规范学校内部经济秩序,防范财务风险,保障资金合法、合理、安全及有效使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1.Z高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措施为确保
Z高校财务处各项事务能顺利进行,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开展财务类人才招聘,补充人才资源短板。目前学校职工及学生共已超过5万人,而财务处人员数量不足120名,人才资源急缺。(2)更新网络报账系统功能,完善网络报账能力,在人手不足情况下提高财务处理效果。(3)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切实履行定岗定编制度,根据职能将部门细分,令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4)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5)实施绩效认定制度,保障财务人员待遇问题,提高工作积极性。
2.Z高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举措
(1)提高人才招聘的水准。随着学校发展目标逐渐清晰,该单位用人标准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专业性逐渐清晰,相比10年前,对于财务人员专业要求由原先的金融、财会等专业的人员转变为必须具备财会相关专业;人才学历要求逐渐提高,由原先的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改变为具备国家承认的硕士以上双证学历;人才业务能力及年龄需求年轻化,由原先的40岁以内转变为具备会计初级以上职称可放宽到40岁以内,否则35岁以内。(2)网络报账系统(简称网报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日趋提高。表面上,网报系统看似简化了报账的负责程度、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事实上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员工要熟悉网络报账系统的操作流程,基本了解网报系统架构,并能熟练运用网报系统执行各种报账规程;在网报系统基本架构及操作流程熟练的基础上、满足现实条件以及财务政策规范的前提下,能人性化地处理各式各样的网报单据,如开设绿色报账通道处理加急网报单据等,提高各种加急报账的效率,满足广大报账人员的合理需求。这种情况要求财务人员能系统化地掌握网报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规范。(3)细分部门职能,将原有财务与国资管理处更名为会计核算处,并细分会计科、核算科、薪酬科、资金科、计划科、科研科、综合科等各部门;推行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重组人力资源,切实做好定岗定编规则,保障财务人员能各司其职;建立不定期轮岗制度,一方面避免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培训在职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4)根据国家财务制度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同时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一方面规范财务人员工作规程,另一方面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预防财务风险能力。(5)为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行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如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各类专业继续教育,规范职称评审制度;尤其重要的是,参照在编系列人员薪酬及补贴,提高合同系列工作人员待遇,并推进解决合同系列工作人员子女入学措施,有计划地实现同工同酬,提高合同系列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成效及建议
在改革前后,Z高校财务工作人员有所增加,但增加数量不足以解决人才急缺情况;网报系统的推行及完善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但存在淡旺季现象;人力资源改革可提高工作效率,但需通过定期的人力资源培训保障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执行绩效认定制度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但考虑单位财政情况,有计划、合理地处理好同工同酬问题。为进一步考察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效果,本论文设计了一份调研报告,向Z高校财务处发送了82份,并回收82份报告,有效报告为77份。根据调研可知,对于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反应较好的是人力资源培训,主要原因为系列培训紧跟国家财务制度步伐,并切合实际结合网报系统开展系列财务能力的培养,财务人员在培训过程能学到更多的经验以及借助更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各项财务处理事项。而反应较差的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招聘制度以及绩效认定制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人力资源招聘要求过高,但相比大企业,其薪酬较少,导致更多优秀人才选择大企业,近年来新增财务人员数量较少。其二,绩效制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合同系列人员的待遇,但相比在编系列人员,其享受的福利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合同系列人员与在编系列人员实现同工统筹需满足一系列条件,部分所在员工认为应恰当考虑工作年限而不过分强调上述条件的体现。针对上述调研的结果,本文对Z高校财务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如下。(1)针对人力资源招聘制度,可考虑以能力、学历为基础,采用分级、分待遇地招聘制度,一方面扩大求职人员范围;另一方面避免一刀切,鼓励求职人员再教育、再深造,进而提高工作积极性。(2)针对网报系统,可根据财务报账规律,添加单据处理量预测模块,针对在现有经费不同时间下的单据预测量,财务管理人员提前进行人力资源分配,执行淡季薄、旺季厚的人力资源动态调整,以应对不同时间段下不同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不同的状况。(3)绩效改革制度可进一步优化。考虑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薪酬总量,同工同酬步骤得有计划,分阶段进行,另一方面定期召开绩效制度解读会议,使工作人员理解各项绩效制度改革的合理性和现实性,避免分配矛盾。
四、结语
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高校各方面事务的进度。本文针对Z高校会计与核算处,对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进行了讨论,并从人才招聘、网报系统建设、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培训以及绩效认定等五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前后的效果,并通过部门内部调查的形式,统计了工作人员的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评价。针对目前Z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可为后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崔洪俊.财务管理视角下山东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内部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青岛理工大学,2015.
篇6
一、村级当前财务管理的基本状况。
从调研的情况看,我镇村级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总体上较好,基本上达到了制度建立、执行规范、监督有效的要求,村级组织运转逐步规范。
(一)建立了村级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各村普遍较为重视村级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按照镇党委、政府出台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制定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办法,对资金的拨付、流程、使用、报账、监督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切实管好用好村级财政资金。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下发和完善,为村级资金的规范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村级财务工作规范化。
(二)全面实施了“村财村用镇代管”制度。我镇在并村后,率先在全县实行村财镇管的办法,镇专门设立联管办,工作人员在镇财政所内调配、镇根据实际进行适当的补充,业务上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在坚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村设账等原则,将村级各类财政补助资金、专项资金纳入管理范围,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和村级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支出管理,确保了村级运转补助资金的安全运行,实行“村财村用镇代管”制度,确保了村级资金专款专用和集中核算,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对村级财政资金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在做好村级资金日常管理的同时,还高度重视资金的使用监管工作。一是普遍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定期向村民公开村级财务收支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村级支出票据须经经手人签字、书记审核、主任审批和村民理财小组负责人共同签字审核后才能予以报账。二是建立并完善了村级财务年度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等制度,对村级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村级支出行为。
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我镇各村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建设,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规范使用每笔资金,全面实行村务公开,村级财务的规范管理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水平仍显偏低,村级财政资金收不抵支,村级压力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已成为村级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近年来,随着我镇大力开展民生工程建设以及着力提高社会事务的全面发展,村级财务支出逐年增加,主要体现在:村村通公路及组级公路的建设与修缮;水费难以收缴而村级又必须垫付;计划生育、社会综治成本较高;银行和社会借款利息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村级财政带来极大的压力,从调研的两个村(社区)来看,村级资金收入总额平均为9万余元,总的支出为平均21万余元,村均缺口为12万余元,以上的缺口资金还不包括每年银行和社会借款所形成的利息(社区近5万元,马塘每年近15万余元),资金收入不能平衡按规定应支出的标准,据调研分析,有缺口的村大多数是本来经济基础就很差,发展的后劲也不是很足,而镇财政也十分拮据,自筹和调控能力差,如需镇村自筹解决,这一部分资金难到位,这在当前也是我镇其它村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是配套政策出台滞后,集体减负难。中央一再要求减轻村组和农民负担,现在农民的负担减下来了,但村组集体的负担却难减下来。农村中心工作比如换届选举、招商引引资等无经费来源,导致新增债务。在落实政策方面,一是离职村干部,上级有给予适当生活补助的政策,村级需支村部分生活补助险金。二是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难。按照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村集体没资金,实行一事一议人心不齐,很难开展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从某种方面讲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三是村级债权难以回收,债务难以化解。村级包袱越来越重,已影响到村级的正常运转。
三是财务制度执行不规范。从调查中查阅资料情况看,有些村虽建立了较完备的财务制度,却形同虚设,在实际操作中,执行极不规范。签字手续不齐全,出现库存条据过大,结算不及时,自报自批,自收自支,报销凭证等会计手续很不规范等财务问题。
四是账目设置不全,原始凭证等档案资料失真。当前村级会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会计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有的只设现金账而不设台账、财产账和往来账;有的总账、明细账、保管账、现金账及各种报表资料都由一人负责,自买自报。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绝大部分村财会人员未受过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培训,文化程度不高,干脆不设账、不记账。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很多村办公条件差,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有的甚至放在会计家中,由会计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有遗失,会计人员调整后,会计档案移交经常时出现困难,档案不全,资料丢失,这些都是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三、对抓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我镇村级财政管理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对村级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村级正常运转。当前为保障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对村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收支缺口应按县级以上转移支付的办法,给以全部补助。不给村级新增一点压力,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二是加大对村级公共事业的扶持力度,减轻村级的压力。由于目前村级组织收入来源减少,导致村级公共事业的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村级组织对此是有心无力。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对村级公共事业的扶持力度,减轻村级组织的支出压力
三是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当前,村级主要负担是债务缠身,债台高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村级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财务清理化债、化转债务降债、削减高息减债、清收债权还债、发展经济化债、落实减负政策清债”等办法和措施化解农村债务。但目前村级负债还是比较大,调研的两个村长铺社区目前是负债91万余元,马塘村负债188万余元,日常工作都是在负债中运转,债务化解在村级努力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级政府协调,帮助村级债务化解。
四是进一步规范村集体财务核算。一方面村级增设会计岗位,可以实行村级会计由镇党委任命,切实提高会计队伍地位,保证队伍稳定性,确保财务连续性,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村干部干扰财务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实行“村财镇管”办法,即村账由镇代管,村只设出纳员,由镇联管办每月集中办公记账,村级各项收支必须通过镇联管办审核入账,定期向村公布当月帐情,从而从源头上控制非法开支。
篇7
一、样本调研基本情况
为确保掌握情况,查到症结,找准对策,我们专门成立会审小组和调研小组,确定7个行业14户低税负、零负申报企业作为调研样本。这些企业销售规模从年产几百万元到年产几十亿不等,有开业不到一年的新办企业,也有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老企业;外资区域涉及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美国、欧洲和太平洋群岛国家(避税港),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调研中我们采取事前、事中、事后三次集中会审的办法。首先,由责任人陈述企业基本情况和案头分析情况,集中逐户过堂,分析排查疑点和确定调研重点;其次,由调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详细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和工艺流程,检查生产车间和仓库的实际情况,详细查看企业账簿,重点审阅抵扣联的列支范围,出口退税情况,成本费用是否真实,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和融通资金情况,有无视同销售、报废、废料销售情况,所得税减免期前后有无人为调节年度间利润,向境外付汇等情况。对调研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事中的集中会审,讨论确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案;再次,对调研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统一的准确处理和后续管理意见。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评估,14户企业共查补增值税77.23万元,调减留抵107.49万元,调增所得额130.59万元,所得税税款28.36万元,滞纳金20.12万元,调整外资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年度一户。
二、形成“零、负税申报”现象的主要原因
形成企业“零负申报”和长期低税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也有税务部门管理的原因;既有经济客观因素,也反映人为主观因素;既表现于税收征管操作的欠规范,也透析出税收政策制定的不够完善。具体有以下几点:
1、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生产经营不景气。诸多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新品开发能力,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出口退税率调整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中小企业对下游大企业的依赖性强,价格受其控制,一定几年不变也是重要因素。
2、税制设计有缺陷,造成实现税额有扭曲。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购进扣税法,没有充分考虑新办企业在开办初期、季节性生产企业和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进项大于销项的实际,客观形成了阶段性的“零负申报”现象。主观方面,部分企业利用税制设计上的缺陷,出于缓解资金短缺的目的,在财务上人为地调节进销项结构和销售实现时间,消化和扭曲应实现的增值税。另外,税收政策与财务制度差异仍然很大,增加了税额准确计算和税收征管的难度。
3、管理观念和手段弱化,企业财务管理不够严谨规范。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与财务核算主管部门的分离,容易引起财务核算管理主体的相互扯皮;企业财务人员的频繁流动也给税收征管带来较大的影响,财务核算时间和人员上的脱钩造成财务核算不准;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也是制约准确核算的因素,部分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核算不能完全准确体现经营成果,同时增加了税收管理人员的执法风险。
4、管理人员面临知识更新压力,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大部分基层干部的纳税检查和评估还停留在依靠手工账册,对财会电算化特别是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还不熟悉、不熟练。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在日管中仍存在认识误区,重增值税,轻所得税,重税负,疏管理,对重点税源户比较重视,对中小企业管理和监督偏松。一些管理人员过度依赖管理软件和工作流处理,深入企业调查分析不够,实地管理监控不够。
5、关联交易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反避税难度大。关联交易相关法规的滞后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避税空间。根据OECD有关调研报告,特别新所得税法实施后,大型集团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均将转让定价作为首要税收问题。目前关联企业转移利润主要集中在集团内部企业间的各种往来,主要手段有:高进低出,即以较高的价格向关联企业购进原材料,以较低的价格将产品售给关联企业,将企业利润税前转出;虚列或多列租赁费,即以同关联企业签订财产租赁合同的名义,将企业利润转移出去,有的实际上并未发生租赁行为;提高佣金费用标准,以高额劳务报酬费、技术咨询费、中介业务费名义,将利润转移到关联企业;向关联企业融资,以高于同类业务的利率支付利息,将利润税前转移。目前,反避税工作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除了有关法规亟需建立和完善外,对反避税工作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足,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与反避税工作要求不尽适应。税务部门缺乏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能力,这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困难。
6、企业税法观念淡薄,税收宣传和执法力度还很不够。税务机关需加大力度多宣传多辅导,为企业提供法规和政策保障。同时,税务人员需解决执法力度偏弱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税收某些职能的强化,税制设置缺陷的弥补,最终要通过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来实现。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管理难点,应制定应对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管理的精度。
1、强化分析,整合设置零负申报和低税负风险警戒区。宏观上要分行业、分工艺流程、分规模等开展复合式的梳理分析,剔除合理性的因素,真正设立风险区和风险点。微观上,牢牢把握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重点加强零负申报和长期低税负企业的日常监管。真正落实责任区责任人巡查制度,不定期实地调查,对企业法人、经营者和财务人员约谈,查看生产车间和仓库,调阅账册,了解企业真实的状况。对不正常零负申报,加强评估力度和深度,促使企业规范运作,不断降低零负申报面。
2、多管齐下,综合运用各种征管手段加强监控。做到征管环节全覆盖、管理过程全监控、税收服务全方位。首先,要突出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行业进行重点管理,对规模小、效益不好、固定资产投入不多的外资企业,要控制用票量,对财务核算不够规范,成本核算不准确的,要促进准确核算;其次,强化申报审核。真正建立“两税”数据审核机制,增值税低税负外资企业,往往也是亏损企业,要加大长亏不倒的外资企业的重点监控,不断加强月度和季度申报审核,提高预缴率;再次,强化跟踪管理。对正常零、负税申报企业如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调试阶段企业等情况,要注意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内外联动,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年年亏损,产品增值率低,而生产经营规模却逐年扩大,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明显。为进一步加强反避税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企业关联申报管理,严格日常税务监督,完善关联交易申报的完整性、准确性;二是对关联交易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将企业历年关联申报数据实施综合分析,重点分析关联交易变化与经营成果的相关性;三是广泛收集行业数据,分析行业特点,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行业状况进行对比,从而筛选出异常指标;四是充分利用反避税数据库平台,寻找与关联企业相同或类似的可比企业,强化可比性分析,努力发现避税疑点;五是加强售付汇管理,严把审批手续关。企业申请付汇时要求其提供详细的贸易明细,认真核查付汇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资金流向,抓好后续管理,建立管理台账,将售付汇工作纳入反避税工作内容,并与税收情报交换有机结合起来;六是进一步抓好日管、纳税评估、涉外税务审计工作与反避税工作的结合,将反避税工作关口前移,实现税收征管与反避税的无缝衔接。
4、整合数据,充分发挥信息的支撑作用。加强信息的对称性审核,充分运用征管系统、一窗式、一户式等信息化系统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税收监控。目前的申报系统暂时不能实现增值税申报数据与所得税申报数据的对称性审核,给税源管理的准确性带来了难度,建议尽快进行改造升级;加强与地税、工商、银行、国库、海关、统计、公安、交通等部门建立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渠道,制定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制度,丰富“一户式”电子档案信息,实现征管信息互联共享,增强税源管理实效;充分利用数据整合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基层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直观的信息支撑,提高共享度和实际运用水平,强化比对分析,区分原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
篇8
关键词:财务会计 制度建设 会计制度
企业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产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比例,要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使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下去,也可以在另一方面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全面的发展下去。
一、房地产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财务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许多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建立了财务会计管理的先关制度,但是却没有以此为基础建立风险控制管理机制。一些公司针对企业财务方面出现的风险的时候,会进行一些控制管理,但是大多都是一些短时间的控制管理目标,并没有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而公司制定的相关的财务控制制度,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阻碍作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
(二)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不够合理
我国企业单位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具体的划分,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等具体的几个部分。根据规定的要求,在具体的准则中净资产就是将总资产减去负债而得到的部分,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会计要素的具体性质。而全部资产减去负债之后,所得到的资金也没有被清晰的体现出来,不够直观。除此之外,企业的会计科目表中的结余科目和净资产的要素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一来,科目表中的要素名称和科目明名称也就没有什么关联。
(三)公司的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有关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一定要保证其真实、可靠,但是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财务的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会造成影响,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也会对其造成影响,甚至企业的领导是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很多的房地产公司收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使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不能得到提高,一直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限制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促进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会计核算基础要以责权发生制为核心
责权发生制主要针对的是收入和支出的相关费用,在交易发生的时候,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而会计期间实现的数额,可以由收入进行具体的反映,对会计期间已经消耗的货物,由具体的费用进行反映。责权发生制针对会计主体的具体的运营成绩和受托责任,向使用者综合的、全面的提供资源,对主体的财务状况和变动的具体情况也会给予合理的评价,对公司的业务收支和结余情况、职工工资、所需要承担的借贷款利息、资金运动等情况具体准确的反映出来,使企业的成本核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也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二)惬意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设环境要不断得到优化
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就是会计控制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的效率问题起着直接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对于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视不够,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房地产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会计控制制度。企业如果想提高财务管理的效果,就要在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加强。而在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设环境进行优化,使企业财务会计的建设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设置与此相关的基建报表
在一些企业的会计报表中,对于待摊投资明细表和基建投资表都要适当的进行增设,在事业单位报表中要具体的设立,针对使用者,为其提供系统的、全面的、完整性的会计报表的详细资料,这样一来,企业建设的具体的收支情况就可以比较详细的表现出来。
(四)对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要不断加强
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固定资产的清查制度,无论是账目与账目之间,还是账目和实物之间,都要相互符合。企业财会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要不断进行提高,每个财会人员都要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在工作的时候其工作态度要不断进行端正,和企业的资产部门之间的沟通要不断得到加强,出现什么情况要及时和资产部门进行核对。除此之外,针对固定资产,可以建立具体的盘点制度,可以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比较彻底的盘点和清查,及时将其中存在的不易被发现的问题找出来,并及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五)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控制管理体系
房地产行业可以这么快速的发展,主要依附其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我国现阶段房地产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还是不够完善,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完善,使财务会计的相关制度可以不断完善,促进企业财务的管理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以会计法和会计工作的相关准则为基础,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可以更好的对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要以房地产企业为典型案例,对其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当前的一些政策和发展策略,对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问题做出相关的阐述,促进我国企业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以财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推进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X工业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实践与启示[J].中国市场,2015,20:151-152
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资产评估
一、资产评估课程简介
资产评估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维护产权交易各方权益,保证资产运营机制有效进行而建立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该学科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评估活动为主要研究领域,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权活动所涉及的资产评估行为中的基本理论及其变化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
资产评估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资产评估的工作目的来说,是通过资产评估操作,最终获得评估结论,即资产评估价值。影响资产评估的价值因素多种多样,大的方面有两个:一是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二是资产评估方法。因此,本课程除了前两章阐述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和方法,后两章阐述资产评估报告和资产评估准侧与行业管理以外,其余各章分别就不同类型的资产阐述其评估的方法。资产类型不同,评估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就较大。把握这些差异,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本课程。
二、教师教好资产评估课程的方法
资产评估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完善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学科,学习本课程,除了要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因此,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主要应从以下几步做起:
1、深入了解自学考试大纲。大纲是对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提炼,明确了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及深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考核标准,是自学考试课程命题的重要依据。
2、认真研究教材。教材是翔实掌握本课程知识内容和范围的依据,其内容是大纲所规定课程的知识和内容的扩展。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教材对知识点的介绍和举例而更加清晰和全面。
3、明确考核的主要内容。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其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即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4、亲自做历年自学考试的真题并从中总结出规律。在做好前三条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把最近几年的自考真题,认真仔细地做一做,把所有的真题都标在书上,最好总结在电子教案中。这样,教师对全书知识的重点难点有一个通盘的了解,考试的规律就自然而然地握起来,讲课时就会主次兼顾,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认真地做好课件,简单明了的书写教案。自学考试多以课本上的例题为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把教材的知识点和考核点整理在课件上放映,让学生边学习边观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列举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资产评估案例,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从专业口径上进行掌握,自身具备一定的资产管理的知识。
窄口径的资产评估,即是对企事业资产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具体资产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种基本方法及企业整体价值评估中使用的资产基础法、市场法和收益法三种基本方法(大部分属于自考内容);中口径的资产评估,除包括所有窄口径的资产评估内容外,还应包括企事业之外的各种类型的不动产和动产(包括汽车、珠宝首饰艺术品等)的鉴定与价值评估,税基评估等;宽口径的资产评估将扩展至所有的金融资产的评估和分析。对金融资产及其组合的评估分析必须具备现代金融学投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如投资组合优化、风险度量和控制和期权定价模型等知识。其中,如对银行资产的评估必须具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知识,对保险资产的评估需要具备精算知识等。
资产管理的第一层次是一般工商企业的资产管理,即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投资的管理。第二层次将涉及金融资产的管理,如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第三个层次是资本市场的业务,如企业的改制、上市、兼并、收购、剥离、分立、产权交易、托管和租赁资产证券化等。这三个层次的资产管理与资产评估都是相关的。
8、围绕省考试中心的要求,做好过程性考核的准备工作。根据省考试中心的要求,主办院校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分几个部分:一是平时作业,原则上要求作业必须写在A4纸上,一次四张,共四次;二是平时考试,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试卷格式以自学考试格式为准,严格按照自考要求批阅;三是手写论文,结合本课程特点,可要求学生通过深入资产评估事务所或大型投资公司进行社会调查或网络调查写出实践调研报告,或针对资产评估某个环节写出评估计划,或对教师指定的某项具体资产完成完整的评估过程,写出资产评估报告,严格要求调研报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字数不少于3000。
9、授课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学历考试与职业考试衔接问题。教师授课要围绕自学考试大纲,教好资产评估课程,同时把学历考试与资产评估的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给学生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资产评估基础知识已备考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
三、学生如何学好资产评估课程
1、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切勿片面猜题押题。本课程内容涉及资产评估的各个方面,各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要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的各章节,记忆应当识记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理论;把握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注意区分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2、各部分内容掌握程度由低到高来进行:先是了解,再是理解,进而是掌握,最后是熟练掌握。对相应的四个能力层次要求上,也要由低到高:先是识记;再是领会;进而是简单应用;最后是综合应用。识记要求学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或识别;领会要求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应用要求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运用学过的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稍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3、注意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部分,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变化内容所占试题分值比例约为10%~15%。
4、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树立信心,创造压力,进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大学课余时间多,学习环境好,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考试。学生要做好充分准备,给自己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付诸于行动,持之以恒。
5、做历年真题。每年考得知识点是很相识的,对于一些不会或不熟练的内容,仔细查阅课本或看答案的详细解析,并把知识点写在题的旁边,下一次做题时再温习一下前一张试卷的内容,这样能加强记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增强信心。临近考试时,重点看经常犯错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来,对自己充满信心,沉着应战。
参考文献:
[1]刘玉平.资产评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版.
篇10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审计工作 调查研究 课程设置
近年来,审计在人们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时期,为了紧跟会计电算化的步伐,广大审计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学者,进一步加深了对审计相关制度理论的研究,继而推动了审计方法与技术体系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而全国各大高校,不仅是审计学术理论的发源地,更是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任。因此,了解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状况,并对这种状况进行比较深度地剖析,可以为我国未来审计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撑。
一、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现状,笔者对浙江省2所高校共计238名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展开了详细地实证调查,其中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采访两种形式。其中,一共发放问卷207份,回收192份,有效问卷174份。通过严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以下各表所示: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二)职业期望
(三)工作岗位分布
(四)企业规模
(五)企业类型
(六)单位性质
根据上述实证调查结果,我们虽然不能得出比较确定性的结论,但至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如下两个问题:首先,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较高,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与财务出纳类的就业岗位相比,审计工作岗位的择业率相对较低。这说明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选择基本上都比较倾向于财务管理方向,而对审计工作岗位的兴趣则不是太大;其次,上述统计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我国对高级应用型审计人才存在着非常迫切的需求,但我国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合格审计人才的总体供量却呈现出明显的不足。
二、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现状的原因分析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对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并指出了其现如今所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
(一)审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审计人才缺乏
高校作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有义务为审计系统输送各种类型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根据现阶段市场对审计人才的目标需求,合格审计人才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方面,审计人才总体的合格性,即审计人才的总体数量要满足不同审计主体的人才需求。换而言之,就是高校培养的审计人才既要满足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社会审计三大审计主体的不同需要,也要M足各个重要行业的特定需要;另一方面,审计人才个体的合格性,即审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满足经济管理活动有效性审计的复合性要求,都必须掌握专业的审计知识和能力。从当前的状况来看,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满足上述要求,这折射出了现行高校培养模式的弱点。因此,笔者抽取了全国5所高校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根据各大高校对会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对高校培养的审计人才总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如下表所示:
5所高校审计专业(方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一览表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结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审计人才培养结构比较单一,一些高校基本没有审计学专业课程,缺乏对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审计以及金融保险审计和工程投资审计等审计门类人才的专门培养;第二,高校一般将审计置于“大会计”框架之下,审计人才的培养以会计学专业为背景,这必然会导致审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受到会计专业理论、思想以及技能的影响和限制,难以培养出兼具审计知识和能力的复合性人才。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现行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缺失。
(二)学历教育难以满足审计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
首先,自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同审计类型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素质的要求不同。以政府审计为例,其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专业品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中,专业品质包括客观公正、廉洁自律、责任意识、职业谨慎和保密守法等,专业技能包括智力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知识、财政金融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等。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各个方面的素质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能根本无法胜任专业度要求极高的审计工作。
其次,近些年,尽管有些高校开展了审计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但总体看来,培养审计专业的高校规模仍然较小。此外,很多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都是由高校自主把控,审计教育内容五花八门,陈旧落后,要么是过于抽象,过于理论化,让学生难以理解;要么是照搬国外理论,与我国实际的审计现实脱节等。这些现象致使审计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滞后,在这样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审计人才根本不能满足审计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
(三)审计事业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高
尽管近几年我国审计事业日益发展,但是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审计事业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比较低,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其中,国家审计虽有相关法律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定,但其在性质上隶属于行政机关,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待考量;而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则是缺少法律层面的支持。第二,由于审计工作缺乏专门的立法保障,直接导致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无法统一推进审计教育工作,在实践中,除了国家审计机关会对从事审计职业的人员外开展培训外,其他机构、单位或企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积极性。因此,审计事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低下导致高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甚少考虑从事审计工作。
(四)审计工作岗位供给量较少
纵观我国各大高校,无论是本科院校亦或是高等职业院校几乎都设有会计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就业。目前已经发展为初级会计人才已人满为患,高级财务人才却重金难寻,市场供求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态势。而对于审计来说,其岗位供给量本来就比一般的财务出纳少,能力要求也比一般的财务类岗位高。以对财会人员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为例,笔者根据统计分析浙江省几家中小企业提供的数据得出,2016年上半年,这几家企业提供的三类主要财务类岗位比重如下:会计核算占比45%,财务管理占比32%,内部审计仅占23%。因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要求较低,选择性比较多的一般财会类岗位。
三、改善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状况的对策
根据实证调查结果可知,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事审计工作岗位的情况并不乐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其原因是多方位的,但要想真正地区解决问题,还需要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学生:提升自我以适应社会需求
首先,认清自我,做好定位。高校毕业生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理性的选择工作岗位,在面临来自各方的就业压力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避免盲目任性;其次,在校期间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强社会实践,增加就业筹码,审计岗位之所以受人瞩目就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专业性,其知识体系并非一成不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树立学习进取的意识和态度,更要多参与社会实践,去企业公司实习,近距离接触审计工作,促使自身能力不断提升。
(二)学校:适时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显然,高校毕业生的经验及能力暂时还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但是他们已经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再加上高校一贯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以及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和报告能力,这对于大学生就业本身就是一种天然优势。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会计师学识水平的,能从事会计实务、会计研究的,并且兼具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及务实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审计职能的多元性,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兼顾不同的审计业务类型。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知识、审计工具,引导学生树立审计基本思路,以扩大审计专业的适应性。同时,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结合社会对审计功能的需求,最好将其分为四大模块,即审计业务模块、管理审计模块、税务业务模块、咨询业务模块,每一大模块应当设立若干门核心课程。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第二,开设审计特色课程。事实上,针对不同行业审计业务的不同特征,各大高校只要能找准定位,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就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设有特色、有侧重点的专业课程。如南京审计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由于其推行的“工程管理+审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许多工程管理类的课程可供审计学生选修,从而成为该校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极其具有优势,备受企业青睐。
第三,增设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审计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从业人员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要求,鉴于此,学校应当增加审计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相关课程。具体说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涵盖两个个方面:一是审计专业知识,这一内容可以与其他专业课程融会贯通;二是审计专业品质,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应当为其核心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独立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等,引导学生树立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感,为审计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尽管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但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却只增不减。为了促使学校能够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会计审计人才,社会上的各类企业以及机构也应当承担一份职责。比如,它们可以与高校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题,同时联合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地方审计机构等,吸纳高校的审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让广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审计岗位的工作内容及流程,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独立分析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继而达到培养多元化审计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晶.高职会计与审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2]高巍、牛胜芹、崔仙玉.会计W专业基于就业需求培养模式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4]刘颖,徐洁.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1(5).
[5]李栋辉.我国高校审计本科教育的现状及改进[J].时代教育,2011(6).
- 上一篇:村级文化室建设方案
- 下一篇:冬季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