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学生英语生词课堂教学初中英语教学包括生词的教学,对话的教学与课文的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关于对话的教学,我们常常创设一种真实与半真实的交际情景来导入对话,关于课文教学,我们也能以多种方式进行导入,使学生能容易地掌握文章的结构,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的内容。我想无论对话与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其基础――生词的教学。传统的生词教学法往往是一读到底,一背到底。教师领读或跟着录音读,然后学生读,最后让学生猛记猛背,这样教师负担轻,备课量小,而学生则要花大功夫记忆成堆的生词,且课堂气氛沉闷单调,枯燥乏味,收效甚微。
以下是笔者几年来在教学中的体会及向他人学习的经验,与同行相互磋商。
一、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初中英语新教材第一册中有很多名词都可用实物来进行直观教学。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运用实物能让学生直接、快速学习与识记单词,熟练、自然地掌握词汇知识。如在教学一些文具用品、水果、食物与饮料、衣物、人体各部分等名称时,由于这些实物很易找到,教师不妨将这些东西放进一个不透明的布包里,结合学过的句型“What’s this?It,s a (n.)…”来进行操练,每从包里掏出一样东西,就问学生一次“What's this in English?”
然后帮助学生回答:“It's a(n.)…”
如教师掏出一只铅笔,举在学生面前问,What's this in English,class?帮助学生回答It's a pencil.反复朗读pencil,让学生听清发音弄懂词义,然后将pencil用红色粉笔书写黑板上,要求学生一边看着教师手中握着的铅笔,一边拼读黑板上的生词pencil,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心、口、耳、眼各感官的功能,既了解了单词的意思,又能把音、形、义类印在脑海里,形象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当教师一件一件往外掏东西时(由于包是不透明的,学生事先不易看到),也就正像魔术师一样,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死的英语单词变为活生生的魔术品,展现在学生眼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于一些不易或不便找到实物的名词,如教学一些动物名称、国家名称或交通工具、方位词、地理名词时,教师就用图片、简笔画进行教学,可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形体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运用形体语言,就是指教师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变化多姿的手势、动作等进行生词教学。教师在运用形体语言导入某个生词后,可让学生上台表演某个动作,这样教师与学生的某些夸大的甚至是滑稽的动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趣味性。
此种方法多用于教学某些动词,如run、walk、sing、dance,或形容词happy、sad、angry、worried等。如在教学jump这个词时,教师可以先跳跃几下,然后教学生说“jump”,朗读正音之后,将jump板书在黑板上,要求某个或几个学生上台跳跃几下,并且口中叨念jump,然后教师用Please jump!这一英文句子命令多个学生,这样反复地听、说、做,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课堂气氛中很快就学会了 jump这一词。又如,在学表情绪的几个形容词时,教师或让学生表演不同的情感心理。面露笑容时说“I’m happy”,愁眉苦脸时说'I'm worried”,心事重重哀声叹气说“I’m sad”,柳眉倒竖,或噘着嘴巴时说“I’m angry”,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体验了人生丰富的情感。
三、运用词语释义,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同义词、近义词或短语来解释另一生词,可起到以旧带新,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生词favourite时,可用这样的课堂用语来启发学生思考:
What does this word means?Can you say it using another way?Can you think of a word or phrase that has the same meaning?
然后,用英语进行解释:favourite means to like it best.For example,football is my favourite,that’s to say,I like football best.
再问学生What’s you rfavourite?进行操练与巩固。
四、运用归类整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1.找同义词、近义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丰富学生的词汇。英语词汇与汉语一样,相当一部分词都有与之同义或近义的单词。如教学glad、pleased时,教师可先说Nice to meet you,再说Glad to see you,然后板书在黑板上,用Glad和Pleased分别替换句中的Nice,对于glad、pleased词是何意义,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查找反义词,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进行识记。如果采用找反义词这一方法进行生词教学,不需教师逐一讲解说明,学生就能弄懂词义。例如,在教difficult一词时,可以说它是easy的反义词,也可创设语境,This question is easy for him but it's difficult for me.学生根据上句中的easy与连词but,一下就能猜出difficult的涵义。
3.同音词的运用,可帮助学生记住读音,达到回忆识记的目的。
如教学write、know、sea等词时,分别将它们与其同音的词right,no和see进行比较来教学。此法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平常注意多收集,整理。
4.表格归纳,对比记忆。如名词复数,动词的单数三人称形式,现在分词形式,过去式形式、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形式等的变化规则,可让学生自己列表比较,强化记忆,避免混淆。
五、中文解释
篇2
农村中学学生英语的现状
首先,农村中学高中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虽然高中学生都有初中三年的学习英语的经历,但普遍基础词汇量小,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句子成分还不清楚。第二,农村中学的学生竞争意识不强,对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不感兴趣。第三,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但积累太少,对某些作文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从何处着手。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
写是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英语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之一,它属于学习者语言输出过程。因此现行的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中,每个模块都有一个围绕着单元的话题的写作任务,我们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任务,充分地利用成果教学法和写作资源上好每一堂写作课。
现以新课标(外研社)教材必修五Module 2 A job worth doing中的写作任务为例,来阐释成果教学法对农村中学英语写作课的指导作用。
Module 2的写作任务是要求学生按照书中的招聘启事,仿照教材18页的范文,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位写一封求职信。
首先,教师给予刺激,让学生熟悉范文――让学生读书中的求职信,并给出一封经过修改、适合学生水平的求职信;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范文的结构模式和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组讨论这篇范文:一是书信的格式;二是求职信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解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熟悉求职信的结构模式);讨论过程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格式:Paragagh1 信息的来源以及要申请得到这份工作。Paragragh2 介绍自己。 Paragragh3结束段:表明被录用后的决心。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之前就对求职信的组织结构,大的框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概念,不会再下笔写作文的时候无从下手。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知道第二段要写的内容(介绍自己),这是讨论的成功之处;但作为一封求职信,在现实中要在其他的求职者中占优势,脱颖而出;教师要特别强调让他们在做自我介绍的写作中必须突出自己的优势,在介绍自己写作时,可以加入表递进关系的词或词组如:What's more; besides或also, further more,especially等,这样学生自我介绍的行文更紧凑。这是学生所没有注意并引起重视的地方,成果教学法要求教师对求职信中自我介绍要突出自己的优势这一成果进行展示,让学生重视。
第二,学生把范文中体现与求职的相关句式划出,再根据求职信的要求进行替换。如:Para 1利用课本中的句子I'm writing in response to your advertisement for a temporary position as a/an ...;还可以使用相同的表达方法:I have learned the news from the newspaper that you are in need of/need a/an... I'm writing to apply for the job. Para2 Introduce yourself and express your advantage over other applicants.学生除了范文中的句子,可以应用下面的句型:I'm a student from…I graduated from...university/college. I'm good at...或者 I'm skilled/experienced in...或I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Para 3结束语: 学生使用用固定的表达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you offer me the opportunity(if I am offered the chance /opportunity) . I would be thankful if I…If I work as a/an... , I would work hard or I will try/do my best to …最后加上I'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your early reply.
学生可以模仿以上固定的句式,选取自己熟悉且容易记住的把整个求职信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来,再选取适当的词汇(学生讨论得到关于这个职位所需要的技巧、技能的词汇)根据职位的要求加到句子中;书信从开头到结尾框架结构固定。
第三,学生分组,模仿范文,把事先准备好的词汇,连词成句,连句成篇。成果教学法注重语言知识的运用,强调文章中要使用适当的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Pincas,1982)它鼓励对输入信息(input)的模仿和再创造。写作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词汇和句子练习;在一个小组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能很快连词成句,有的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小组成员要相互帮助,这时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鼓励他们尽量的应用之前讨论时求职所需要的词汇,尽量使用已有的句式,避免犯错误。
分组讨论写作中,出现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快慢不一;或根本没有讨论结果,所以在下一次英语写作课分组的时候,老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各个层次,照顾到英语学困生和英语较好的学生之间的搭配,学困生就会得到同学及时的帮助,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一些困难。
篇3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改革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本,靠教师自身的发展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积极向上地发展。那么,怎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呢?
一、以生为本,面向全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数学课堂,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要目的,正确树立并落实好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的成长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如:认真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和在作业设计上区分层次(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实际就是在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强化师资,更新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必须加强师资培训和校本研究。师资培训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形式。例如:本校每年都会派一部分教师外出培训,让老师们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增强对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
三、科学编班,合理排座
学校应按随机原则科学编班,不分设或变相设置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应是公平合理地进行编班、分组和排座。将本年级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分到各班,每班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在(40―50)人为宜。各班应将三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到各个小组(前后两桌或三桌为一组),并按其身高、视力状况等合理排座。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平均分配在每个学生上的时间要相对多些。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能迅速准确地获得学情反馈,适当调整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有更多机会质疑、表达独立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的主人翁地位,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把握目标,挖掘教材
长期以来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过于依赖教材,把教材当做“教本”和“学本”,有绝对权威性。老师习惯于讲教材,让学生学教材。其实教材所呈现给教师和学生的范例,只是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并非是知识的全部内容。教材面对的是全国不同的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可能与各地的实情完全吻合。教师不要机械地理解教材,被教材所束缚,应根据本地和学生的实情灵活掌握并进行再创造。纵观小学教材,几乎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均有活动的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让学生动起来。对一些隐性活动因素,我们必须深入钻研,认真挖掘。如教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教师设计一个握手游戏,学生就会明白分别去乘的含义。在挖掘教材时要兼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到达知识彼岸的灯塔,同样也是评价活动及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准确、合理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明确目标,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每个知识点的隐性和显性活动素材后,针对其重、难点确定活动目标。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围绕目标精心设计落实目标的活动策略。
五、方法得当,追求高效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教学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识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在以后又经过多位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已有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已有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第三,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存在特殊性,所以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由于多媒体教学网络所具有的许多特点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应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所以研究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的作用是: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习者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2.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具体程序概括如下:
3.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能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化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3.1影响身心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展现给学生们的世界更多是模拟的世界,虚幻的世界,学生们从网上所获取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失真的”,这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减少他们体验生活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从而给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
3.2导致主体丧失
应当看到,网络具有能即时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但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技术复制的基础上。技术复制替代了独一无二的原创物,使“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意义。使学生们在学习中丧失现实感,对事物的认识是立在非真实化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对事物认识的非真实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所依赖的技术复制,将使事物的“本源丧失”,使现实隐退导致主体丧失。
3.3削弱辨别能力
虽然网络化教育使学生们能更多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但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同步带来质量的精粹。所以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学生们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迷感,削弱去伪存真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许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玮.多媒体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2000,3
[2]刘亚中.中学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生物学教学,2000,11
[3]刘建华.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学生物教学,1999,5
篇5
【关键词】 教学设计 ; 建构理论 ;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89-02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 “ 自主探索”、“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校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根据自然情境来建立教学模式,设计情境性和真实性的任务,让学生自觉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处于教学的劣势上,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下面笔者以实例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 拨开浮云见红日―关于“目标定位”的思考
本模块以生活经历为话题,主要是以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生活经历为题材,借此让学生了解这位在英国文坛中有重要影响的文豪,其阅读课文是传记文体,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莎士比亚,引导学生准确运用一般过去时,要求读懂对过去生活的描述及简单的人物传记,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生活经历的描述掌握一般过去时的表达方式。
2 未成曲调先有情―关于“创设情景”的思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因为本节课是借班上课,所以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了了解,用了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熟悉人物,目的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感。导课我用了一段视频,拍的是四个地点:衢州实验学校、衢州博物馆、府山公园、孔庙。这一环节笔者有三个任务: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记住所访问的地方:Where did I visit yesterday?其次通过观看视频,让他们把去的地方用1234进行排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最后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本模块的目标语“First, then, next ,finally” ,接着我说 “Confucius Temple” is famous for “Confucius.”呈现孔子的图片,配上相应的说明(出生年月、出生地、成就),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思想,为下面环节横向引出本文中心人物莎士比亚做铺垫。
思考: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从课堂实际效果上看,在这里学生的学习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产生了联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消除了陌生感和紧张感,达到了在情景中复习一般过去时和模块目标语的设计目的。
3 独上江楼思渺然―关于“自主探索”的思考
学生自主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给他们提供工具、框架以及反思的时间。
阅读课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有效的信息。笔者利用信息沟让学生猜测,学生根据信息很快就猜出了莎士比亚;笔者再把与课文有关的两部剧本Hamlet, Romeo, and Juliet等用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相关课文背景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兴趣。为帮助学生快速完成阅读助一臂之力,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格来帮助学生文章的主人公莎士比亚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通过Pair-work的形式合作完成表格填写。
思考:阅读课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材料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阅读的策略和技巧,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阅读策略并能够熟练运用其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通过导读让学生找出与莎士比亚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本环节中笔者主要用了以下几种策略。1、从在语境中猜测词义(单词);2、如何采用关键词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3、利用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以年代为线索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对文章进行必要的梳理。4、易于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表格式“设计”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4 众人划桨开大船―关于“协作学习”的思考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活动。假设科技发达到人们可以坐时光机回到从前,你想和莎士比亚对话吗?以小组(4个学生)为单位,请你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段有关莎士比亚的采访对话。
思考:对话”的定义在教学中采取对话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的著名的“产婆术”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通过设计对话来培养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能力,本设计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再次创作,既复习了课文的内容,又做到了形式上的创新,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学生积极参与,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5 绝知此事要躬行―关于“效果评价”的思考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将新信息、以前所学的知识和零散的信息联系起来。在这一环节笔者以年代为线索,以循环概念图为工具,设计了“Memory Challenge” 记忆大挑战活动,帮助学生梳理莎氏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了解、掌握他的人生历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从而对整个文本有一个更好更完整的理解。
思考: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教师在阅读教学后经常会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此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在完成阅读时使用过的循环概念图作为复述时的语言支架。
如何对阅读材料进行挖掘和延伸,也是评价本课学习效果要考虑的一个方面,本课从导入到阅读材料到输出直至最后的升华,都紧紧把握住一条线索,名人传记。最后“出场”的名人是鲁迅,我从网上搜取了鲁迅的人生主要事件,制作成信息卡,培养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综合文本中的信息,让学生通过阅读信息来描述、仿写人物传记,学会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学生在经过意义建构这一环节的训练之后,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清晰地口头表达,然后让学生进行笔头训练,最后抽几个学生示范他们的习作。
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本堂课从目标的设计到知识的落实、技能的掌握各方面来看,不管是前面的导入,亦或中间的两人对话,小组合作的采访活动,甚至是最后Memory challenge和writing,每一个活动都衔接相当自然,使整节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张建伟 陈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2] 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998,4)
[3] 《浙江省初中英语教学建议》2010
篇6
一、优化教学结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课堂上教师就应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积极交流。运用启发式教学,师生积极互动,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课教学,我们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给学生充分思维空间与探索、创造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语文重点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感悟,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之间通过交往互动、平等对话,把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心灵上产生共鸣。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营造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抓实抓好,课堂上要认真落实《大安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我们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以“整体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主要目标,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采用“自学为主、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精讲多练,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努力寻找创新火花的生长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和学生平等交流,和谐沟通,民主相处,赏识教育,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积极营造共同成长的人文氛围,对学生要适时激励、鼓舞。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真情对话,课堂上才会出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优化备课管理
根据《大安市中小学备课指导意见(试行)》文件的精神要求,加强备课管理,坚持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我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指导意见》,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备课工作,使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按教学计划备课,最多要提前一周备课。教案要重点、难点突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要准确;教学过程要改变僵化单一的结构形式,按照“自学为主、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形成技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活动和师生互动设计。教案详略得当,特别要加强教案书写形式灵活、可操性强,要有创意。课时计划与教学时间要相符,按计划授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要侧重关注学困生;课堂总结要突出总结规律、归纳方法或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教学反思以周记形式体现,要以回顾教学得失,总结教学经验为主。教师对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设计要精心,有一定梯度,发散思维,要留引导性作业、启发性作业、自主性作业。作业量要适度,批改要及时认真,质量较好,批改要有创意,实行等级制。
篇7
1.备好指导意见和大纲
包括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教育部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这里主要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领会指导意见中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大纲,通过钻研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2.备课每一节课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哪些素材和资源。
3.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4.备好硬件和软件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安排在机房或者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这样方便学生的学生和操作。这里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对机房或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学生机、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设备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运行正常。
5.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也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6.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这里的教学组织是指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如何组织学生上机。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
7.备好教学评价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评价考核。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8.写心得
篇8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新课程教学 困惑 反思与感悟
自2008年秋季起,我省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半年来,广大政治教师积极响应号召,认真学习《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切实领会课改精神,革新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挑战与机遇并存,半年来的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困惑亦有收获,同时对新课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
(一)新教材内容处理中的困惑。
1.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高一《经济生活》把旧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基本打乱,打破了原有的理论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删除了一些旧的知识点,也增添了许多经济学知识,比如需求弹性等。总体来说,新课程淡化了理论,教材内容偏重于建立一种生活化的经济学,在内容的处理上倾向于“通俗易懂”。表面上看好像简单了许多,实际上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比如,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概念出现在“货币的产生过程”中显得突兀,不利于学生对之进行深入理解,而把该内容放在“多变的价格”似乎更为合适。再比如,第八页的货币流通规律这个相关链接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通货膨胀和通化紧缩问题,放在第七页货币的职能中似乎有些突然。旧教材的知识原理较多,但新教材把有些必要的知识点也删除了,且有些知识点有所疏漏。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减少知识容量,使他们真正能把知识融入生活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些知识点的删除却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材中提到了恩格尔系数,但另一个重要的系数也就是基尼系数却未涉及,但在收入分配这一课却多次提到了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在新教材中宏观调控部分讲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问题,针对哪些是货币政策,谁来实施货币政策等问题很难讲清,因为在银行部分删去了中央银行的内容,只保留了商业银行。再比如,在市场经济这一内容中新教材涉及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由于删除了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有关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地方保护主义这一现象。在讲解公司的有关知识点时,书本中只提到了法人和自然人,把企业法人这个内容删去,则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公司的含义和公司、企业及企业法人的不同。三大产业的有关内容也几乎被删去,而新材中又多次出现产业结构问题,连三大产业的基本划分也不清楚,那么学生又如何深入理解产业结构问题呢?
2.教材容量过大,处理的难度增加。
新教材中的《经济生活》(必修一)实质上是经济学理论的精髓,每课标题背后都隐含着许多知识点,导致课时不够用。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是复杂的,要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知识揉合,并且讲清楚是很难的。新教材经济学的内容比较灵活、多样,既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又强调知识的科学性,教师要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比较困难。此外,新教材中大量的名词、理论、观点都是教师在以往教学中没有接触到的,教师的知识体系需要重新建构。教材呈现的知识比较基础,但有的课后题难度大,甚至有些教材根本未涉及,如新型工业化的“新”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庞杂的教材内容,灵活的课后题对于新课标精神的贯彻、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实现都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1.是否每堂课都需要“自主、合作、探究”。
比如,第一课“神秘的货币”中就有七个探究活动,虽然在《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中未曾明确规定可不作拓展或不作要求,但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的内容要么略去不讲,要么只能详讲,不可能做到点到即止。陈友芳教授曾经指出,不要求在课堂上讨论所有的探究活动,每一目讨论1―2个即可,剩下的交给学生课后自己去钻研、学习。①然而,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却产生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这样机械、刻板的操作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讨论过多,导致课堂时间不足或者难以掌控等情况。“自主、合作、探究”是政治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究竟需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需要对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2.如何把握知识点落实的度。
《指导意见(试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降低了知识掌握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上都淡化了,如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还有一些尽管在正文中出现,但《指导意见(试行)》中却降低了记忆的要求,这就给教师出了一个难题:如果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那么对这些知识的“死记硬背”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做是否又违背了《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呢?
3.如何提高新教材实施后的课堂效率。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基于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有的课程专家甚至建议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的讨论看似热烈但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教师讲得少正好又可以掩盖部分老师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以往的课堂也许沉闷,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对知识的收获颇丰。如今的课堂效率似乎降低了。课堂的“失控”导致预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教师该如何练就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本领,把握好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呢?
(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1.如何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综合探究活动是政治新课程的亮点之一,它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不局限于对知识的复制,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综合探究以活动为主要的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笔者在组织四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正确对待金钱》这一探究基本上只能采取围绕某一事件展开讨论、作问卷调查或辩论几个形式,但真正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活动形式却很少,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又如,《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一课,本来最好的活动形式是到劳动力市场去观察、体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最后一个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有许多概念,如产业转移、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倾销等,都涉及许多知识和典型案例,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和整理,但是条件不具备。总之,综合探究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矛盾,其一是探究内容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其二是探究内容与活动形式采用上的矛盾,其三是探究的创新设计和客观条件的矛盾,其四是综合探究活动与学科的整体教学和学校教育管理秩序的矛盾。
2.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新教材开始使用后,很多教师就在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是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改变以往一考定论的方式。但是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困惑,如,是否要记录学生平时上课的发言情况,是否要记录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如何评价学生在综合探究中的表现,等等。对于新课程实施后试卷如何出,出什么样的题型,期中考是出试题还是写小论文,学分制到底如何实施等问题都没有深入地讨论和研究。大部分学校对教师仍然是以高考成绩论英雄,致使教师无休止地争时间,抢课时,片面追求成绩,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三年后的高考方案如何,教师也只能猜测而已,所以许多教师只能采取保守教法,做好几手准备,这样无疑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反思与感悟
尽管新课程的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任何一次改革必定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应着眼于微观教学领域,这其中最值得考虑的是如何上课的问题。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目标。那么,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应该如何授课呢?就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目前施行的新课程改革,被说成是空前深刻、天翻地覆的教育变革,于是很多人认为新课改就是将原来的一切,彻底破坏,重建教育教学秩序。这显然是认识上的偏差。新课改是要破,而且有些方面必须破得彻底,但绝不是全破全立,而是有破有立。简言之,就是要对原来的模式进行批判的吸收,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应认识到,新课程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与时俱进,才能给学生营造出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探讨。旧的教学理念注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教学的要求,这正是新课程要破的东西。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倡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主动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里教师的传授。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具体分析教材和学生特点。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容量过大,砍则担心影响考试成绩,不砍又完不成教学任务,到底该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前仔细研究《指导意见》非常必要。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备教材、备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致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新瓶装旧酒”,按照原来的套路,对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完全以个人意愿随意处理教材,甚至弃教材于不顾,还美其名曰“个性化”。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没有摆正政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所致。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立足于教材,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绝不可弃之不用。此外,由于政治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广泛吸取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教材被誉为教材群之“母港”②,是教材系统中最主要的“教材”,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在教材使用上,应吃透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根据需要,对教材的结构可以适当变通,以适应教学的需要。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素质不同,而且现在的班级都是“超负荷”运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各个教学班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对教学方法方式作出调整。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
(三)善于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元教学方法。
新课程仍需要教师的讲,但这个讲是建立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之上的,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现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最传统的是讲授法。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单纯使用讲授法肯定会回到以前一味灌输的老路,因此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可采用讨论法,抛出一个典型的、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让他们讨论(如收入公平问题);或者采取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仿佛真正在实践该项活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投资理财问题)。新课程的信息量较大,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应该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呈现丰富的信息(小康社会问题)。实物真人展示教学法也可多运用,使学生能真正把书本中的理论结合现实(信用工具问题)。
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方法不能单一要多元,可以融合使用,只要使用的时机恰当即可,不必拘泥于某一课固定使用哪种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号角已吹响,声势浩大,每一位教师都应借新课改之风不断完善自我、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尽管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有困惑和问题,有些教师发出了“政治新课程,爱你为什么这么难”的感叹,但是困惑和问题并不可怕,它们是引领我们进步的阶梯,推动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真正的一堂好课,靠的是教师的勤奋与努力、辛苦与汗水的付出。只要我们在面对困惑的时候不是后退而是多想一想“新课程,如何上好课”这个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所收获。
注释:
①http://省略/sxzz/jszx/jcpx/jcjs/wzjs/200703/t2007 0305_294777.htm.
陈友芳.必修1《经济生活》.教材结构分析.
②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283.
参考文献:
篇9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可见对加强高校教学中应用型建设提出更高的期待,因此将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融人审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将应用型教学思维逐步融人教学中,授之以渔,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通过探讨不同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同时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审计实务与审计理论紧密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审计理论的框架思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的应用能力。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丰富、实践性强的课程,结合审计学的内容体系,如何将审计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地讲授,如何将实务部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构成笔者始终思考的方向,因此应用型教学的融人很有必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审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对审计学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需求,因此有针对性地简单做了如下的问卷统计:在发出的问卷中(89份,有效问卷80份)26%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程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68%的学生认为采用案例结合教学方法,并表示很期待将审计实务融人进课堂;6%的学生选择其他教学方法。另外部分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可以课堂进行分组讨论;案例选用体现出贴近实务;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实务操作训练等等,这也表明了大部分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需求,从而为本次研究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探讨不同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同时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式、情景启发式、讨论式等融人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以便将审计实务与审计理论紧密结合进而体现应用型教学特色,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转化。
三、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内容
(一)框架教学法
在审计基本原理教学时通过章节分析,首先需要将理论知识进行分层教学和框架体系的构建,由浅人深,逐步引导,使学生能够构建清晰的知识架构体系,熟悉审计的基本术语,掌握基本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为审计实务的分析和操作打下基础。使学生从总体层面对原理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在讲解审计目标实现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从接受业务委托、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完成审计工作及编制审计报告等内容进行串联,使学生对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思路。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浅人深,针对一些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自学,课堂上再进行互动教学。学生结合课后所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形式多样,可以采用演讲、PPT、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展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适当时候老师可以予以补充点评。另外可以将每章节内容涉及的最新的审计準则结合讲授,包括国内外审计准则,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发展动向。通过每一步理论框架的互动讲解,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课程的框架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扎实理论基础。当然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以习题的形式予以巩固知识点,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消化和理解。习题的形式可以主观和客观相互结合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
(二)“情景+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寓景于隋,寓情于景”,将情景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融合。李文贵(2010)认为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典型场景,把认知动和情景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并罗列了表演式、讨论式、参观式、竞猜式等情景教学法展开论述。倪明辉,曲艳梅,高尚,邢大为(2013)认为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主要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笔者认为“现场”可以成为情景与案例教学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主打元素是审计学的框架体系包括的内容,外在元素为审计工作实务中的真实案例,因此,在组合这些元素时,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在课程案例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情景设定,课程案例包括对应章节的经典案例或是近期市场披露的审计案例。二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案例设计。在采用该种教学法下,需要融人一些创新的思维并尽可能地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陸。通过“情景+案例”的教学相结合的优点在于可以不用局限于案例分析,并且将一定的情景融人其中能够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到审计学课程学习的乐趣。提高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法
在审计课程教学体系即将结束之时,可以安排模拟审计实验。主要参照会计手工实验的思路,具体表现为:根据提供的模拟被审计单位的模拟资料,结合所具备的知识储备进行审计,并时刻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审计工作流程以及最新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同时需要编制工作底稿。在实验内容选择方面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其他因素,比如按照审计业务循环模块进行训练,前提是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当然还需要具备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先修课程的学习,所提供的模拟资料尽可能全面、典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审计的计算机技术或应用审计软件进行相应的操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前往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学习或短期的实习,及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践的操作能力。通过进入真实的审计环境,提高识别风险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应环境,这也为应用型的教学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大检验。
篇10
科学指导个性特征培养学习的空间
表演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实践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去感悟体会。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又不能完全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创作轨迹来进行表演。如著名京剧表演大师张君秋在《我的艺术道路》中谈道:“因为各人的条件不一样,老师可能在这方面有长处,而学生却在那方面有长处,老师替代不了学生。”因此,就必须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互动性和发挥学生的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们的教学现状,仍然是围绕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个指导思想进行的。教师亲自确定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一切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轨道内进行学习创作。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好的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随着全球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一个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这些重大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期的青年人。由于受到文化多元的冲击,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浓重,较为浮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们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能力,他们活跃、富有创造力。正如戏剧教育家朱端钧所说:“学生就像一块未经发掘的宝藏,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我们就要设法去挖掘它,让它发出光和热。”笔者在教学中对这一见解有一些体会,能量在学生身上,表演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发掘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能量放出来。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以下是笔者通过多年调查总结出的体会。
一、科学地进行课堂指导
表演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课堂指导。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思想活跃、行动积极,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练习,或对其创作的人物进行讲评和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反复训练,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方法给学生的创作带来束缚,也限制了学生的想象。造成学生在学习创作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依赖,学生的创作热情受到影响,没有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目的。
在长期的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指导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采取了以下的课堂指导:
(一)鼓励式教学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肯定、鼓励学生的信念和学习热情。对于初学者来讲尤其重要,创作的前提是信念,没有信念也就谈不上创作的可能性。尤其是刚刚接触表演的学生,往往缺乏创作信念感,比较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所以鼓励式教学指导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当然,鼓励式教学指导,并不是胡吹乱捧、不讲标准、不讲原则,或放弃指导,而是去发现和发扬他们的长处和优势,给他们鼓励使之增强信念。
(二)变指导意见为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创作中,都希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但面对教师的意见,学生又不能很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原有的创作形态被破坏了,而正确的创作形态又不知道如何确立,这种困惑常常伴随着学生。所以学生真正需要的是有效提高自己创作能力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而不是单纯的指导意见。变指导意见为方法和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向。
(三)提问与讨论式教学指导
美国专家海斯汀在教学中就善于提问,从来不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交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思索和实践中自己去寻找,将思考和创作的空间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评价意见转化成问题向学生提出,组织大家讨论,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能用积极的行动通过各种渠道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提问与讨论式的教学指导方法有助于学生思考与创作。
(四)侧面引导式教学指导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创作中的出现问题进行侧面引导,其效果会好于直接正面指导。而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抓住问题不放,并针对问题,大到表演观念、创作方法,小到细节等各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这种方法在学生创作欲望特别强烈时,比较能够接受,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如果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又缺乏信念感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学生在这种正面进攻下,无法消化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提出的要求,没有丝毫自我调整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只能处于机械式的被动接受,更不能主动去思维和创作。如果遇到有些个性比较偏执的学生,这种方法还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抵触。因此,教师不应该对任何问题都采取正面指导。而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侧面引导或局部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和有效的处理方法,这样做往往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消化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
艺术教学不同于一般普通学科教学,区别在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专业学习和发展方向上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考上艺术大学的学生,尤其是表演专业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们通过了同一标准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而在日后的专业课上就能齐头并进的,他们的专业才能和素质条件、先天自然条件在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与他们的智力、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并不完全成正比。以表演专业为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很聪明,每次考试成绩都不错,但表演起来很理性,在表演中总是投入不进去,表演时总是游离在人物之外,杂念多。而有的学生文化水平一般,但在表演上特别有悟性,无论理解力、表现力、适应力都特别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力和爆发力。这与学生的内在素质、独特的性格、情感类型、心理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去发现、挖掘、培养学生这种天赋和潜质。(转第109页)(接第102页)因为表演艺术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集创作主体、创作材料和工具、创作结果“三位一体”于一身。表演艺术可以说是情感艺术,对于对生活冷漠、情感迟钝、个性阴沉的人来说,不可能成为出色的演员。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即使那些所谓性格内向或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在潜意识中不但具备甚至有更强的表现欲和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与素质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分析每个学生的长处、弱点,在教学中扬长补短,而不是急功近利。注重每个学生的专业条件和思想的培养,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给每个学生建立专业和思想成长档案。总之,表演教学工作不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还是一个丰富的“情感”领域的工作。一个好的表演教师应该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
表演专业注重实践。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是要通过大量的作业,经过反复推敲、反复训练才能掌握。
在以往的表演教学中,我们把表演、声乐、台词、形体等各门课程排得很满,学生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自习时间。这种长期得不到消化的教学,使很多课堂教学成为无效劳动。在课程设置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中,教师不要满堂灌,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支配,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利用课余时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具有更多的“消化”时间。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完全是可行的。以剧目创作为例,教师应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找剧本、改剧本、定角色、分析剧本、分析人物到导演构思等案头工作都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得到了时间、空间的合理支配,使学生的潜质得以全面发挥。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此可见,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并相信他们,学生就有无穷能量。
从教师方面说,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多费时间,而是合理地利用少量时间。”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并不是对其放任不管,而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做到每一课、每项练习都要目的明确、内容清楚、方法得当,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要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1.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电化教学手段。
2.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利用音效、服装、道具和简单的化妆用品来进行创作。
3.教师既要大胆放手,又要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师大包大揽的做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总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调动学生和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艺术创造的天地让给学生自己去驰骋。为社会培养出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的开拓型人才,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演员学习手册[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徐卫宏.表演片断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叶涛,陈茂林.片断表演教学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4]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王淑琰,林通.影视演员表演技巧入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 上一篇:市场开发奖励管理办法
- 下一篇:关于审计工作的调研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