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考评细则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考评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辅导员考评细则

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考评体系;多维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40-02

高校辅导员的绩效考评就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建立和完善这支队伍的绩效考评体系对于高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本文以辅导员能力胜任与岗位匹配为突破口,从而建立团队型、服务型、执行型、协作型及目标型的多维度辅导员考评体系。提出高校辅导员考核应坚持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兼备的标准,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培养,推动辅导员队伍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与目的入手,详细阐述了研究高校辅导员考评体系的意义,旨在通过考评体系的改革,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结合了国内外研究结果,阐述了目前辅导员体系存在的问题。其次,将结合目前的体系提出问题,并通过调研予以解决,同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就是根据辅导员360度全方位考评体系做出相应的分模块,并进行阐述其设计意义和考评细则。本文对于辅导员的考评体系做出了六大模块,分别是辅导员自我评价体系、辅导员互评体系、学生评价、学院评价、职能部门评价、工作业绩。辅导员评价体系依据上海高校为范例做出框架,可普及于全国各大高校的辅导员考评。

一、辅导员考评的现状分析

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是进行辅导员考评工作的基础。辅导员考评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不少学者也有进行相应的研究。行金玲在《高校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与模糊评价方法研究》中指出:高校辅导员考评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考评指标体系不健全、考评主体单一、定性指标多,定量考评缺乏、主观评价居多造成不公平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所以,针对全市现有的辅导员考评指标体系应当做出相应的改革。综上所述,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科学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辅导员360度考评体系的建立和分析

辅导员考核应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坚持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工作力求公开、公正、公平,实事求是,注重实效。

1.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对于现状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进而加以改正。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不仅关系到对辅导员职业素质的考量、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绩效的评估能否客观公正,也关系到对辅导员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更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自我评价则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形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自我的洞察力,更加清楚自己的强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制定下一步的能力发展计划。

2.辅导员互评。此举能加强辅导员间的团队合作,信息的共享和团队互助有助于学生工作的深化开展和改革。辅导员队伍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为使高校辅导员在同事的帮助下能够更加规范自身综合素质,特此制定计划以约束和完善辅导员的工作及考核制度。

3.学生评价。对辅导员的关怀程度、涉及广度等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对辅导员的人性化服务有进一步深化。辅导员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力量,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更是大学生大学生涯的引路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稳定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辅导员考核应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坚持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工作力求公开、公正、公平,实事求是,注重实效。

4.学院评价。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准确地对高校教师的绩效做出评价,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绩效评价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基础,为高校的各项人事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调动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5.职能部门评价。在辅导员职能评价的考核体系中,一共划分了五个方面来进行考核分析,分别是形象力、表达力、执行力、协调沟通力、创新力等五个方面,分别占10%、10%、30%、30%以及20%,满分为100分。在个别访谈、座谈会、实地调研以及查阅文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得出职能部门评分表细则。

6.工作业绩。辅导员的业绩考核主要依据校学生工作部门下发的学生工作各模块年终考核指标体系设定的量化目标,对辅导员工作内容内的常规工作内容(包括队伍建设、学风建设)与特定工作模块(包括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易班建设、合作教育、日常管理、国防教育)的内容进行关键指标分解,依据重要性程度对相应工作指标分级量化赋值,对具体项目完成情况逐条予以打分,通过各部分的实际分值,计算个人在每个模块中的贡献率,通过分值与贡献率较为客观的反映每个人在具体工作内容中的工作实效。本部分测评题目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常规项目f:每个人均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专项项目s:依据不同人在不同模块中的作用,予以不同的分值权重:模块承担者(得分为相应模块总分的实际分值)、模块协作者(得分按相应模块总分的70%计算)。按照保证工作绩效,突出个人专长的原则,每个人在本部分的最终得分按照下述公式获得:T=(f*25%+s*75%)*30%(T-业绩总分)此外,依据每个人在相应模块上的贡献率为:贡献率=∑模块项目得分/模块总分*100%。可以办公室为单位,将每个人在相应模块贡献率进行排列,可进一步直观了解每个人在相应模块上的表现绩效。

360度考核法又称全视角或多角度考核法。360度考核法运用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就是由多元评价主体对高校教师进行全方位、立体的综合评价。多为实现绩效评价目的,学校将教师岗位职责进行分解,设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由评价主体进行评价,最后进行审核和意见反馈,希望能够得出一个科学、公正、可靠的绩效评价结果。从而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盈,曹砚辉,解奎龙.对高校辅导员考核与评估的构想[D].湛江:广东医学院.

[2]徐飒.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行金玲.高校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与模糊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08.

[4]房亚兵.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设计的宏观构想[J].文教资料,2009,5(下旬刊):207-209.

[5]程晓军.高校学生辅导员考核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下):119.

[6]陈岩松.基于胜任力研究的高校辅导员考核理论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篇2

一、组织建设(15分)

1、组织机构健全,大、中、小队组织健全(3分)

2、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中队辅导员聘任落实,建立和坚持辅导员学习、例会制度,建立健全中队辅导员工作量化、考评,培养、宣传、表彰典型机制(3分)

3、注重队伍建设,各级少先队干部民主选举产生,分工、职责明确(3分)

4、队前教育工作完善,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坚持全童入队原则(3分)

5、队员管理规范,建立奖励、处分制度,队籍表管理规范(3分)

二、队务建设(20分)

1、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队室的教育功能,布局合理,利用率高;创造条件扩大教育阵地;充分发挥校园广播作用,定期播出,效果好;红领巾板报等自办报普及率高,质量好(5分)

2、大、中、小队家务建设:家务内容丰富,管理有制度,有记录;雏鹰争章手册管理有序,激励作用强(5分)

3、少先队礼仪教育:有鼓号队,坚持训练,经常使用;队会仪式完整,程序正确,动作规范;队员佩戴红领巾,队长佩戴符号;坚持少年先锋岗制度和队日插旗制度,有记录;坚持升旗制度,仪式庄重(5分)

4、档案管理工作:收文、发文、表彰登记表等按规定存档;活动档案齐全,规格统一,分类清楚,每学年整理一次,装订成册(5分)

三、学校对少先队工作的管理(16分)

1、有一名主要领导(书记、校长)主管,定期研究少先队工作(4分)

2、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4分)

3、尽量争取活动经费,有少先队活动经费的要专款专用(4分)

4、按规定选聘、使用、管理、表彰辅导员,辅导员参加学校行政会(4分)

四、辅导员队伍建设(8分)

1、有强烈的政治进取心,热爱少先队工作,深得少先队员信任和尊重;工作认真,具有创造性,极探讨与实践素质教育,能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2分)

2、专业知识:学习少先队工作理论、掌握少先队工作方法、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掌握《少先队辅导纲要》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2分)

3、工作能力:具有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意思和能力;具有协调、交往、应变、分析、决断、创造、研究等能力(2分)

4、工作实绩:主动接受和加强对学校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请示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少先队教育工作和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2分)

五、主题教育活动(18分)

1、依据《少先队辅导员纲要》和上级精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挥组织教育优势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效果好;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针对性强,有计划、有总结;活动生动活泼、有创新,符合时代特点(6分)

2、少先队教育社会化,因地制宜建立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果;调动志愿辅导员积极性,作用发挥好;挖掘教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6分)

3、典型培养:注重培养中、小队集体典型,宣传典型;培养、宣传少先队员各方面典型,促进全体队员的发展(6分)

六、特色工作(8分)

创造条件形成本校少先队工作特色:创设有特色的教育阵地,开展有特色教育活动家,效果好,形成少先队工作特色,促进少先队员全面素质提高(8分)

七、信息工作及理论研究(15分)

1、每月向团区委、区教体局上报信息不少于2篇(以信息上报登记为依据)。(4分)

2、积极订阅《齐鲁少年报》《山东少先队》等少先队工作刊物。(2分)

3、建立辅导员理论研究制度:学习、研究理论有制度、有计划、

有专题,有记录;大队辅导员坚持听课,有安排、有记录(3分)

4、大队有研究专题:每年有研究专题,有计划、有安排、有成果(3分)

5、注重理论学习,有学习笔记;坚持撰写论文或 调研报告,积极参与各种理论研究活动(3分)

八、加分项目

1、在信息上报数量方面超额完成任务,区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团的工作(查看信息采用报刊),累加不超过4分。

2、少先队工作受到区级以上(包括区级)相关部门表彰的(区级每项加1分,市级每项加2分,省级每项加3分,国家级每项加4分),累加不超过6分。

说明:

1、考核内容中及到会议、活动的,均以文字和图片记录为准;

2、考核85分以下的,本级少先队组织及其负责人取消参加当年度各类先进评比;

篇3

关键词:辅导员 队伍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志码: A

引言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直接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以及推动高校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

虽然, 近几年各高校就辅导员队伍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解决人员配备、考核培训、发展空间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积极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仍是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1.1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

定位是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准确的把握,对工作职责进行有效的分工。但是,目前一些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模糊,导致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大小事务, 首先被想到的是辅导员,不管是否超出其职责范围。这种职责分工上的不明确不仅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使辅导员陷入越来越多的事务性工作,虽然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成效却不明显, 没有时间去分析和研究学生问题,更不用说吸取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以及自身的竞争力,很难像专业教师那样体验到教学或科研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造成辅导员个人认识上的错觉,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缺乏归属感,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工作成效。

1.2辅导员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在对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可以理解为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出现辅导员“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有着十分严格的硬性指标:如每年授课的学时有一定的规定,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篇数以及课题的级别也有严格的要求。由于辅导员一般不教专业课,加上大量而繁重的学生事务工作,造成他们在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的发表上与专业课教师相比没有丝毫的优势,导致在职称的评定上处于劣势地位。这同样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的体现。

1.3辅导员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

目前校对辅导员的评价主要为事后评价,集中为对结果的评价。例如,在考评中只强调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有无违纪处分记录、四六级的过关率、补考率等,而忽视辅导员在学生学习、生活、职业指导等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能力及工作态度,无形之中扼杀了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主要是在薪资、晋升等方面提供依据, 而考核结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导致辅导员不能及时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利用度。

1.4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辅导员培训机制,不仅有利于辅导员理论水平、工作技能的提高,而且对于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提高及学校的管理都具有积极影响。但目前辅导员培训机制存在内容实用性不足、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培训时间不充足等不完善之处,导致辅导员经验的借鉴与交流、视野的开阔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不利于辅导员新旧知识更替,降低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适应大学生培养的新需要。

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采取的基本措施

2.1领导重视, 确立岗位职责和优势

首先, 切实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提高待遇,将他们与行政管理人员有效地区别开来,减轻辅导员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并解决好辅导员的工资待遇, 保证其实际收入与本校任课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大体相当,这是提高他们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其次, 要解决好辅导员的职称待遇,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出路问题。不但加强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教学,还要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在科研方面多投入精力,使得辅导员职称评定应与任课教师同等对待, 使他们既可走教师又可走教育管理职称系列,在评审高级职称时还应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安排好辅导员的发展前途,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基本保证。

2.2加强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提高竞争和创新意识

队伍文化指的是辅导员队伍在长期的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行为规范。队伍文化的潜移默化使得辅导员有着统一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向心力、竞争力。加强队伍文化建设可以使辅导员优势互补,有助于辅导员在高校发展的新形势下敢于竞争、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科研、教学和管理水平。

2.3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

实施有效的考核机制,可以在工作中有效地规范和督促辅导员,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辅导员考核可以从几个内容进行:辅导员工作的思想道德;辅导员的工作态度;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考核的具体方法要体现民主,把自我考核、单位考核和学生考核按比例有效结合,并及时地将考核结果告知辅导员,使其真正的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积极改进。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优胜劣汰, 对优秀辅导员进行分类表彰奖励;对做科研的辅导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对工作不到位者则应予以适当处理;对不称职者则不再聘用。

2.4建立科学的辅导员培训机制

设立培训专项经费, 制定优惠政策, 一方面鼓励辅导员攻读研究生, 提高学历层次; 另一方面建立岗前培训制度, 内容包括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考核细则、学生手册、怎样做好辅导员、怎样开好第一次班会、大学生容易发生的违纪现象及对策、心理学知识等;定期组织到其他高校参观、培训, 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培养和理论培训, 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伦琪.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17(1):106-109.

[2] 王丽薇.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

篇4

Abstract Traditional to a test set for life goal oriented evaluation system is not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ally reflect student learning, the level of ability,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is not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also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n employers of graduated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of self-study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self-study exam process evaluation will evaluate the sights on candidates throughout the learning process that any valuable learning results, regardless of whether we intended target in the range of assessment should be affirmed,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elf-study examin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people to the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elf-study examin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diversity evaluation

0 引言

1981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自学考试凭借其开放性、灵活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毕业生质量偏低又难于就业,为解决此矛盾,必须改革原有自学考试教育模式,优化自学考试教育评价考核方式。

1 自学考试评价现状

目前,我国自学考试评价体系仍主要以笔纸方式评价为主,实施的是终结性考试,60分为唯一衡量标准。这种传统的单一维度的评价方式必然会导致“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学历轻能力”的结果。同时,也会导致以助学为主要任务的“辅导班”,演变成以考试为中心环节的“助考班”,把对各种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变成猜题、押题、应试技巧的培训。这种应试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2 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产生的必然性

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各级各类考试层出不穷,考试手段、评价方式不断创新,也迫使自学考试评价方式不断改进;另一方面,自学考试服务对象也已经从单一的高考落榜生扩展到高职高专学生、在职人员等各级各类有学历提升需求的人群,培养的目标也已从最初的学历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对于自学考试所面临的形势、参照标准、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的变化,原有的一考定终身,60分万岁的终结性考试理念、考试手段、评价方式已经落后于时展要求。因此,我们应将自学考试评价的视野投向考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注重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经验的积累、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凡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学习结果,不论其是否在预定目标的评价范围内都应当得到肯定,所以,自学考试的评价应由组织考试一个重心(即,关注学习结果),向组织考试与组织学习服务两个重心(即,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转变,这就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评价手段来评测自学考试,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是应势而为的必然产物。

3 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的含义及意义

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是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单一的终结性考试评价方式,建立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为考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在三十多年的自学考试实践中,自学考试始终以学校教育为模板,以终结性考试为手段,对自学者进行学科知识的考核。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学习要求与以往相比已有很大差异,为了满足人们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在保留单一终结性考试模式基础上,分析自学考试发展现状和不足,关注考生发展需求,改进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标准、扩展评价内容、丰富评价方式,推出对自学者进行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等综合评价方式。这种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为自学者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和考核上的便利,也使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更具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2)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是自学考试由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由考试制度向教育制度、由单一的终结性学业评价方式向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考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4 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的路径选择――以吉林省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为例

我省自学考试学业综合评价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与国家统考笔试成绩”共同组成,对考生参加面授教学活动和网络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并记录为过程性评价成绩,最后和国家统考笔试成绩加权合并后,得到考生的最终成绩。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主要有全日制助学模式下的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和网络助学模式下的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两种形式。

4.1 全日制助学模式下的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适用人群。高职高专在校自考生、全日制社会助学机构的自考生。

(2)过程性评价成绩构成及权重。自学考试学业综合评价成绩(N≤100分)= 过程性考核成绩(X≤30分)+课程实践考核成绩(Y≤10分)+终结性考试成绩(Z≤60分)。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X≤30分)+课程实践考核成绩(Y≤10分),不难看出,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成绩占学业综合评价成绩的40%。

(3)过程性评价内容和方法。过程性评价内容,包括过程性考核内容(即,对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平时测验的考核)和课程实践考核内容(侧重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

①平时表现。主要考核考生政治思想品德和到课率。主要由任课教师、辅导员、考勤员共同完成。

②平时作业。主要考核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完成数量及质量。主要由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完成。

③平时测验。平时测验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掌握,包括对每门课程一次以上的平时测验以及期未测试,主要由助学机构组织实施,授课教师全程参与。

④课程实践。课程实践考核成绩是将每门课程涉及的基本理论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事例相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以小论文、大作业、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综合测验。主要由主考院校、助学单位共同完成。

(4)过程性评价流程:

①成立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小组。对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进行全面管理和实施。

②依据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或助学机构各自特点制定全日制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实施方案、管理措施、工作流程等各项管理制度。

③聘请授课教师,辅导员,管理员等相关人员。

④依据省考办下发的文件精神及过程性评价细则,制定本学习服务中心或助学单位的自学考试过程性评定细则。

⑤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小组相关人员、授课教师、辅导员、管理员等人员进行履职,并对考生进行不同层面的考核。

⑥由学习服务中心或助学单位,按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细则所规定的各项评价内容及所占的权重进行折算,最后上报省考办,作为该考生最终的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成绩。

4.2 网络助学模式下的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

(1)过程性评价实施条件。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系统。

(2)过程性评价适用人群。对于参加面授教学活动有实际困难,且急需得到帮助的自考生。

(3)过程性评价成绩构成及所占权重。学业综合评价成绩(N≤100分)= 过程考评成绩(X≤30分)+过程考核成绩(Y≤10分)+终结性考试成绩(Z≤60分)。过程性评价成绩由过程考评成绩(X≤30分)+过程考核成绩(Y≤10分)构成,它占学业综合评价成绩的40%。

(4)过程性评价内容和方法:

①自学考试过程性考评内容由网络学习材料、作业、答疑讨论、专题讲座、学习心得与体会、阶段测试、诚信表现等共同组成。过程性考评由学习服务中心负责管理,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系统为支撑,考生本人主动参与三大要素构成。

②过程考核内容主要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检验,主要由学习服务中心或通过指定网络教育机构在课程结束后组织的网络综合能力测验或综合实践答卷评定,省考试院监督成绩的审定。

(5)过程性评价流程:

①成立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小组。对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进行全面管理和实施。

②依据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或助学机构各自的特点制定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网络助学实施方案、管理措施、工作流程等各项管理制度。

③建立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系统,聘请答疑教师,系统管理员等相关人员。

④依据省考办下发的文件精神及网络助学过程性评价细则,制定本学习服务中心或助学单位的网络助学过程性评定细则。

⑤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答疑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答疑,管理员进行相关管理及网络助学考评及考核。(下转第18页)(上接第16页)

⑥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系统依据考生网上助学情况,自动生成该考生过程性评价成绩,最后上报省考办,作为该考生最终的过程性评价成绩。

5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辅导员;角色;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234-02

辅导员的角色认同即辅导员对自身从事的职业认同程度,包括个体和社会对辅导员职业价值的认同程度,使辅导员认识到“自己究竟是干什么的”、这份工作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对处于发展关键期的民办高校而言,辅导员的角色认同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辅导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就会对个人的前途丧失信心,对辅导员职业产生厌倦,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基础层面的工作得不到保障。正因如此,增强辅导员的角色认同,不仅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而且对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性提高起到促进性作用。正因如此,民办高校要对辅导员的角色地位做出准确定位,通过明确其主要职责和功能来增强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从而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的真正提高。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辅导员角色在思想政治工作者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生活态度都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扮演着学生管理者角色的辅导员“是学生品行的示范者,是大学生问题的研究者、组织者、教育者”,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导大学生用发展着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大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要学”,而且做到“会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事务管理,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引导[1]。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楷模和身边最近学习榜样,辅导员要在工作中充分运用情感力量,体察学生、亲近学生、温暖学生、呵护学生,向学生传文明之道,授立身之业,解人生之惑,要帮助大学生总结学习经验、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以炽热的真情、浓浓的爱意感化学生,当好学生的“守护神”。作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者,辅导员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对学生的求职方法与技巧进行指导;疏导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向大学生宣传国家、学校等各方面的就业政策,通报就业需求信息、就业工作程序等信息:为大学生推荐求职单位或岗位;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跟踪考察大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因此,辅导员才要准确定位自身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认同的现状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辅导员队伍的稳定状况直接决定了其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以长春市某民办高校为例,该校辅导员是一支有朝气、有活力、年富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平均年龄29岁,从事辅导员工作超过5年的占95%,超过60%的辅导员具有研究生学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稳定,对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极大贡献。近年来,长春市某民办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严格辅导员的准入机制,确保优秀人才能够走上辅导员岗位。在严把入口关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岗位培训,着力提升辅导员的思想境界、业务能力、协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稳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使多数辅导员的角色认同感有所提升。

尽管如此,但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辅导员的自身角色认同仍然存在着弱化趋势――缺乏方向感和目标、感到个人事业发展前途比较迷茫、对前途表示担忧、不清楚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正是由于自我角色的迷失,导致这部分辅导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多数辅导员在选择这项职业的原因是就业的压力,认为辅导员职业只是过渡和职业生涯中的跳板,只有少数人是由于喜爱这项职业才从事辅导员工作。正因如此,极少有人愿意将辅导员作为毕生从事的职业,绝大多数辅导员都希望转任专职教师或走上领导岗位。当问及“是否愿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时,绝大多数辅导员不希望长期从事这一工作[2]。原因在于工作内容琐碎,大到学生的就业、升学、校园安全稳定,小到检查宿舍内务和课堂出勤,工作成效难以得到认可,使辅导员很难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职业成就感,对辅导员的角色认同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如此,辅导员角色错位问题在民办高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没有赋予辅导员岗位教育职能,辅导员无所不教、无所不管、无所不能,责任无上限、工作上无底线;权责不明晰,工作任务的随意,辅导员整日出于应付繁杂事务的状态,没有时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潜心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了解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也不能自觉学习、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大大降低了辅导员职业的自我认同。在走访中了解到,不少辅导员是来源于留校工作的本校毕业生,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由于自身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缺乏号召力和引导力,面对现实生活中学校、社会、家庭相互之间交叉复合作用带给青年学生的苦恼缺乏切实可行的专业化指导,虽然学生表面称其为老师,但内心却不以为然,使这些辅导员处于职业困惑之中,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使辅导员角色认同感大大降低。在工作成效方面,辅导员工作在短期内看不到量化的工作成果,使得辅导员工作难以得到及时的肯定和认同,进而产生了较低的自我认同感。在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方面,由于辅导员既不是专职教师也不属于机关干部,没有相关的学科依托处于明显的劣势,使辅导员对个人的进一步发展丧失了信心。

三、提高辅导员角色认同的策略

提高的辅导员角色认同,关键在于辅导员自身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正确认识。就辅导员自身而言,要善于自我定位,明确自身存在的价值[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善于从思想政治工作中找到乐趣,在工作中转变观念,树立明晰的工作目标,处理好来自家长、学生、单位、社会等不同层面的角色期待,逐步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

民办高校要稳定辅导员队伍进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深刻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下大力气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声望,使辅导员能够认识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思想上领路人,使辅导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首先要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为辅导员的生活和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努力提高辅导员的生活待遇,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来增强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在工资待遇的调整过程中,要考虑到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给予适当倾斜,在绩效补贴方面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长春市某民办高校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调整辅导员绩效工资,设立辅导员完成任务奖,使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有了一定提高。除此之外,要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和表彰奖励制度,对学生满意度高的辅导员给予肯定和褒奖。2012年秋季开学以来,长春市某高校为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了辅导员创新基金,激励辅导员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对于有发展潜力的辅导员采取特殊政策,进行重点培养,让优秀人才在优质环境中快速的健康成长,切实增强了辅导员角色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其次,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过程中,要建立明晰完善的发展晋升制度,确保辅导员在技术职务的评定上与教师、政工干部享有同等的机会,并在某些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为教学、科研能力强的辅导员提供转岗的机会,使其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提高其角色认同感。长春市某民办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细则中规定,辅导员在课时总数的计算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执行不同的标准,解决长期困扰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定难的问题,让辅导员通过工资待遇的提高、晋升前景的广阔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真正从内心认同自己的角色。再次,必须彻底改变现有德育工作方式,各部门要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做到专项工作专人负责,辅导员各司其职,避免出现“凡是和学生有关的工作全部找辅导员”,把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辅导员有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职业价值[3]。最后,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岗位培训,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辅导员进行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教育,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辅导员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解决辅导员由于不熟悉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能够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的问题,使辅导员的自身素质真正得到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认同是辅导员工作的内在驱动力,是辅导员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建立高效高质的辅导员队伍的重要因素,只有树立了肯定性的角色认同,才能使辅导员这一群体焕发勃勃生机,从而促进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凤龙.略论如何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素养[J].北方经贸,2013(6).

篇6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 可行性 实效性

一 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它是指受过专业培训或督导的学生,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对年龄、地位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教育、调节或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和生活方式,具有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实质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相比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恰恰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总体上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准专业性

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专业心理辅导者,也不能完全比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但是他们也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理解和掌握了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比一般的人际互动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半专业性。

2.义务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朋辈辅导员通过协助同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朋辈之间互帮互助的行为纯属自发产生,朋辈辅导员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角色,不要求经济回报,义务完成朋辈辅导任务。

3.直接性和有效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咨询员与受助者之间通常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他们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彼此容易沟通交流,容易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且双方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朋辈辅导员甚至可以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

二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在逐年增加。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咨询事务起步晚、起点低,专业咨询师缺乏,要真正的达到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的目的仅靠高校现有的心理教师资源,往往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将其拓展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1.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高校专业心理辅导队伍的重要补充

当前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生活、学习、就业、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不适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辅导需求。把朋辈心理咨询引入高校心理教育体系中,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和工作的重要补充、延续和创新,有助于加强和完善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心理援助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2.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成助人自助双向目标

心理调查显示:向朋友诉说是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用的心理求助方式。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更能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是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而且也为自己提供了实践和学习的机会,实现“助人自助,成人达己”的双向目标,并有助于培养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3.符合大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求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生活聊理想,朋辈之间的生活环境、学业状况、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

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

三 增强朋辈心理辅导效果的可行性途径探析

近几年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在推广和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但总体上讲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的困难、培训方式单一、实效性不高。因此,怎样不断地提高和拓展朋辈辅导的途径和方法,增强高校朋辈辅导的效果成为我们值得探索的课题,在此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法:

1.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

朋辈辅导员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评估。完善朋辈辅导员管理制度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朋辈辅导员的潜质。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热情开朗,具有奉献精神;有健康的人生观、和谐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交际、表达、沟通能力。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要遵循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由于朋辈心理辅导依照的是自愿服务,“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招募的形式应是以广告招募,组织推荐和班级、社团物色等形式相结合,对被选拔者要进行严格的心理测试、面试和考察,以掌握他们的素质状况,一般招募的是高年级学生,最好是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

第二,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培训主要包括心理辅导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知识、朋辈心理辅导主要技术的培训。对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要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培训方式。心理学基本知识培训可以通过专业教师授课,在专业心理老师指导下阅读书籍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培训可以采用集体观看视频、专题讲座及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使朋辈辅导员真正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技术技巧的培训很重要,可以在来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观摩心理老师的咨询过程、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做心理老师的助手、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做模拟咨询等来进行,使朋辈辅导员在实践中感受、体会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第三,建立朋辈辅导员评估机制。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与奖励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不断规范他们的辅导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朋辈心理辅导的义务性,决定了更应该重视建立科学的朋辈辅导评估奖励机制。可以通过制定考评细则,评选先进个人,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提高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肯定,更好地开展高校朋辈辅导工作,提高朋辈辅导的实效性。

2.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三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机构所能完成的。高校必须从制度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多层次、广覆盖面的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系统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只有这样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实效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第一级即学校一级,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由班主任(辅导员)和院(系)团委组成的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第三级,由朋辈心理咨询员组成的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第三级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要根据上两级的领导和支持,并在其督导和评估下开展工作。学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应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评估督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工作交流座谈会是朋辈辅导员之间相互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辅导工作的实效性。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两级的指导下建立分层心理互助模式。

3.开拓朋辈辅导的新载体

社团组织是大学校园的一大特色,这些社团组织在学生中很受关注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社团中聚集着一些思维活跃,善于交往并且具有奉献精神和组织才能的优秀学生,是朋辈辅导的重要载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要积极与校园社团相联合,以社团为载体让更多的同学认识、了解并参与到朋辈辅导群体中,通过社团优化朋辈心理辅导员来源。丰富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同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正确地面对心理问题。通过社团这个载体,扩大朋辈心理辅导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

不断加强朋辈辅导的网络载体建设,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开通高校朋辈辅导员博客、论坛,让更多的辅导员参与其中,通过撰写心得、工作日志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与学习,不断提高朋辈辅导员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在与受助者进行交流时,也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及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流,使交谈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还可以实现跨校区辅导工作,以提高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学分制将德育的内容学分化,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师生的认识,强调德育学分的导向作用,坚持奖惩分明、公开公平的原则,实现德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统一。

一、德育学分制的涵义

德育学分制是通过量化的标准,对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学分的评价借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在德育学分制中,每个学生每学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一定的附加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行为时也要有适当的扣分。学生每学年的总评成绩达到合格底线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分数的高低将成为各种评优活动的直接依据。实际上,在德育学分制中,德育成为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均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主要是从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层面展开。

二、德育学分的基本内容

实施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的目的,是从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形成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此,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我们是从“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两个方面进行的。

1.关于基本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基本学分是对学生的基本德育要求、德育活动和德育形式,以科目化、活动化的方式加以规定的一种形式。基本学分是学生参与各种奖励评定的“德育入门线”,是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学年里必须取得的最基本学分,是学生参加各种奖励评定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包括参加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公益劳动情况和日常行为五个方面。基本学分应着重反映学校培养目标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要以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德育规格的具体化为内容,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设定。每一方面都应确立一种或几种导向重点。例如对学生参加政治学习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在团组织和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自觉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走正确的成才道路。在具体操作基本学分时,采用明确目标与实施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同时也要求辅导员根据活动的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测评手册》进行检查。在机制上确保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检查和督促。

2.关于奖惩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奖惩学分包括加分和减分。加分以奖励先进为目的,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其他校、院、系三级管理机构所极力倡导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中发挥作用。加分必须对衡定学生的素质状况有价值,必须能够作为学生各种奖励评定的重要依据。

制定的加分主要包括:(1)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工作成绩优秀者;(2)在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成绩优秀者;(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4)学生公益劳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5)在学院宣传工作中的成绩优秀者;(6)在参加学院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中成绩优秀者;(7)宿舍卫生自律方面评比优秀的宿舍长及舍员。

显然,加分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各种表现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适当的减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1)故意破坏公共环境公共卫生者;(2)在教室或宿舍内违章使用电器者;(3)聚众赌博者;(4)集体活动迟到或不到者;(5)无故不打扫宿舍卫生者;(6)打架或偷盗者等。

为了做到奖惩学分的公正、公开与公平,我院奖惩学分的操作原则是:(1)建立德育学分操作小组,组长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成员主要是由班级中推选出来的认真负责的同学。操作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落实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工作。(2)制定统一的德育学分操作细则,形成包括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合一的奖励评定机制。(3)随着年级的不同,德育学分的具体细则会有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具体不同由年级辅导员老师提出,在经过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德育学分设置的原则

1.坚持奖惩分明

大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肯定其积极因素和先进成分,通过肯定性评价,激励学生正确的思想言行,并在全体学生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否定性评价,使学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并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要注意不能以肯定性的评价代替否定性的评价。

2.坚持客观公正

德育学分的建立其实质就是通过可量化的标准和原始的记载,体现大学生在德育学分内容规定范围内的实际表现。由于德育学分直接作为学生评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评奖活动的依据,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改变以往主要凭主观印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不足,以原始记载材料讲话,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可信性。四、德育学分操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1.必须将德育学分的实施与建立奖惩分明的政策导向相结合

对大学生德育学分到底要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怎样调节与制约机制的问题,我们主张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必须与学生的奖惩措施挂钩,必须对用人单位评定学生素质有用。以此作为发挥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和调节等积极作用的重要机制。同时,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低年级重点考核学生遵守各种校规校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高年级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学生与辅导员对实施德育学分的认识

辅导员和学生对于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和学生操作与执行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德育学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在具体设计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时,把设计、试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过程与对学生进行动员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把试点和讨论看作是提高学生对德育学分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我们也吸纳学生来参与设计和操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意义的认识。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我们制定的德育学分实施办法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具体实施与操作过程中进展也较为顺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设计,必须注重体现德育首位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必须注重提高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考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做到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深感,德育方面的考评相比于智育和体育方面的考评显得比较薄弱,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状况,已现实地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瓶颈”因素。探索和实践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一个突破口。在德育学分的轨道上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全体学生工作者共同建设,保证我校德育学分工作能够科学化、规范化,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校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楼军江.大学生的德育学分的设计和操作[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15).

[2]王静怡.积极构建德育学分的评价与奖惩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01,(4).

篇8

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为此,学校要完善规章制度,结合本校实际,把教师的教学实绩、教学常规、工作纪律等纳入《教师工作考评细则》之中,通过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要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规,增强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严格班级管理,增强德育实效。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组织实施的基本单位,班集体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良好的集体氛围不是自发形成的,校长、班主任、辅导员要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应以班级建设为抓手,强化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各年级可以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段的特点,围绕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抓好行为规范,实施常规育人。

学校常规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既要让常规“常”起来,又要让常规“规”到位,确保学校工作良性发展。

4、创设德育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每一学科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资源,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强化学科渗透,把德育工作渗透进教育教学之中,通过课堂教学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5、密切家校关系,形成德育合力。

篇9

【关键词】目标管理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与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94-02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生长期自我培养、自我积淀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和引导,核心在于学生的自觉意识。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我们在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创新性地开发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文素质的自我养成教育,实现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基于目标管理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考评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应把人文素质养成作为独立一门课程,列入各专业培养计划,纳入学籍管理指标,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在总学分中记为2个学分,并作为优秀毕业生的重要评价标准。同时,制定科学全面的人文素质养成目标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大学期间实现人文素质养成的总体目标,促进学生从“要我发展”转化为“我要发展”,实现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自我养成。

(一)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内容。人文素质养成课程贯穿学生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主修内容包括人文类必修课、人文类选修课、人文类讲座、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经典阅读等,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测试,包括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人文素质综合测试。

(二)课程管理。人文素质养成课程由各教学部门管理,各班学习委员协助辅导员进行汇总统计,并进行最终评分。

新生入学时给每位学生发放《人文素质养成手册》,手册包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案例警示、人文素质养成目标、课程内容分项考核表、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与考核汇总表、相关证明材料粘贴页。由辅导员举办专题班会,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按照手册所列的学习任务在大学里进行人文素质自我养成。

人文素质养成课程涉及的内容由学校相关部门协同完成。例如,人文类必修课由学院公共基础部或思政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人文类选修课、人文类讲座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由学院团委和各教学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经典阅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由各教学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由各教学部门协同就业管理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人文素质综合测试由各教学部门配合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

(三)成绩管理。成绩管理需要明确各项分值、评分标准和成绩评定。

1.各项分值。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共计100分,完成课程所列相关学习任务即获得相应分数,由各班级学习委员协助辅导员进行汇总统计。其中,人文类必修课占10%,人文类选修课占10%,人文类讲座占10%,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占10%,社会实践活动占10%,经典阅读占10%,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占10%,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占10%,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占20% 。

2.评分标准。人文素质是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内在稳定的特质的外化表现,难以进行精确的评分。因此本课程以引导学生加强人文素质自我养成意识为目的,具体考核中,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其中,人文类必修课、选修课按否决制计分,只要有一门课考试不合格,该项即计为0分。人文类讲座、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自主阅读则以参与次数和参与效果进行评分,完成规定的参与次数并按要求提交成果合格则获得相应分数,成果优秀者得分更高。此外,由学生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和辅导员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并组织学生参加人文素质综合测试,这三方面体现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综合评价。

3.成绩评定。学生毕业前,辅导员组织各班学习委员收集《人文素质养成手册》,进行汇总评分。总分7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并根据成绩颁发《人文素质养成证书》。

二、人文素质养成目标与考核办法

(一)人文类必修课。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通识性,注重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方法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心理健康、卫生、安全教育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养成目标:完成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应用写作等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人文类课程,成绩合格。考核办法:人文类必修课学习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各门课程由相应的科任教师进行考核,课程全部合格者得10分,否则该项不得分。

(二)人文类选修课。由学院教务部门对人文类选修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增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方面。养成目标:选修3门人文类课程,成绩合格。考核办法:人文类必修课学习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学生完成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选修课学分,课程全部合格者得10分,否则该项不得分。

(三)人文类知识讲座。定期举办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人文知识开放性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听取5场人文讲座。考核办法:人文类知识讲座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由活动组织方进行考核。每听取1场讲座得2分。

(四)校内文化实践活动。每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组织各种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包括各种社团活动、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评比、古典名画欣赏、影视评论、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对艺术的认识及对美的追求,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参加6次校内文化实践活动,其中2次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考核办法:校内文化实践活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由活动组织方进行考核。其中参与分值满分6分,每参加1次得1分;相关作品获得校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的,每项得2分,满分4分。

(五)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投身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科研活动和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学生个人参与的社会兼职活动等。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参加2次社会调查,并提交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质量优良;大学3年内至少进行3次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效果良好。毕业实习另行考核计分,不含在此项计分中。考核办法: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占5分,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占5分。完成1次社会调查并提交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得1.5分,调查报告被评定为良好以上或获奖的得2.5分,由各班辅导员组织考核。完成1次社会实践活动得1分,完成1次并获奖得2分。依托各社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组织方进行考核确认;个人自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辅导员进行考核确认。

(六)经典阅读。列出指导阅读书目,鼓励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每学期举办读书主题班会,指导学生阅读。养成目标:大学3年期间至少阅读4部经典原著,每阅读1部原著提交2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和心得,读书报告质量优良。考核办法:经典阅读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每完成阅读1部经典原著并提交2000字以上读书报告或心得并合格的,得2分,读书心得被评为良好以上等级的得2.5分。

(七)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毕业实习不仅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从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社会中练就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考验个人职业道德的一次真实社会经历。由学生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综合素质给予评价,包括实习中表现出的人际沟通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该项考核可与招生就业部门每年进行的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相关调查相结合,在调查中加入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考核评价内容。养成目标: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人文素质满意度良好。考核办法:该项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前4个等级分别得分9分、8分、7分、6分,评价为不合格的得0分。

(八)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辅导员在学生大学3年中,对学生生活、学习多方面进行管理,是对学生最为熟知的老师,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由辅导员根据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养成目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考核办法: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评价细则与实习单位评价办法相同。其中各班优秀等级的学生不得超过20%,良好等级学生不得超过30%,中等级的不得超过30%。

(九)人文素质综合测试。以定性为主的人文素质综合测试不是判定学生人文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但可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可组织制定人文素质综合测试题库,于学生毕业前开展人文素质标准化考试。考核内容包括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精神两方面,分值比重各占50%。人文科学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最常见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时事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人文精神主要考查学生心理健康、日常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养成目标:知识面广,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考核办法: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20分,根据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得分情况转化为20分制计分。

总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应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其成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汉华.浅议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喻红丹,杨华山. 论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6)

【基金项目】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中青年课题

篇10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至关重要。学校应结合自身优势,整合各种资源,推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争取高校就业指导全员化第一,加强对辅导员的就业培训。辅导员通过培训掌握咨询技巧,通过咨询、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缓解就业压力等。[4]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求职书、自荐材料,通过模拟面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第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各类职业拓展活动,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同时,多走访企事业单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自己成为一位知识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就业不仅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更是辅导员贯穿学生工作始终的一个重要内容。独立学院应充分重视辅导员的作用,争取高校就业指导全员化。(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就业指导的系统性独立学院不仅要加强辅导员就业培训,更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就业指导的系统性。有些学校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其指导服务作用尚不十分突出”。[5]独立学院应引入“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教学内容,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开设《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求职技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为学生提供具体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学校应协调多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职业化的师资队伍,使独立学院就业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

二、以人为本,完善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

独立学院的就业更具挑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完善个性化、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推进分类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化就业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点,推进分类培养,鼓励学生多元化就业。鼓励毕业生升学和面向基层就业。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不要再期望享受到很多年前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6]应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去,面向基层就业,支援落后地区。让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选调计划等。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目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独立学院学生在竞争上处于劣势,所以,自主创业成为一条重要的就业途径。要引导大学生针对市场变化,转变就业观念,摒弃“等、靠”的思想,正确认识自我,调整方向,进行自主创业。这是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加强创业指导是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二)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计划地开拓与巩固就业实习基地。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开拓市场,利用毕业生的表现巩固就业市场,并做好宣传工作,增加学校的知名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高校就业之路上新的探索模式。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或医院顶岗实习时是员工,由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医院的医生担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指派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实习指导工作,参加企业或医院召开的实习生工作表现例会,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的评估;企业或医院委派相应的员工到高校接受教育,意为“顶岗”。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和员工一样,对其岗位负有一定的责任。积极组织专场招聘会。独立学院积极组织各类招聘会,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搜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加强宣传,为“双选”提供良好服务。在招聘会前,就业部门或相关辅导员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医院资深医生或人力资源部门专家进行专业、礼仪、心理等方面的讲座,侧重就业观念指导和信息传递,以三、四年级学生为重点,提高招聘会的签约率。拓展就业市场网络体系。独立学院应通过高校门户网站、人事厅人才网、大学生就业网、职会网等各大网站与招聘单位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增强网络就业“双选”的功能。同时,采用电话、信函、QQ群、短信、飞信、电子邮件、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及时、更新招聘信息,实现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方的全面互动。

三、开拓创新,建立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

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和完善多层次的就业服务体系后,更要开拓创新,建立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一)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机制就业指导不止针对毕业生,要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过程中,从入学就着手做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指导。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可帮助其了解专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借助测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进行初步的规划;对大三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其职业技能;教育大四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指导学生撰写个性化的推荐表和求职简历,强化面试等求职技能训练,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指导,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就业指导。(二)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第一,重视弱势群体的就业。在高校扩招与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独立学院有其特殊性。如学费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使贫困大学生占了毕业生人数中的很大比例;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收入高,父母溺爱子女,在就业时眼高手低或胆怯竞争等。此外,女生比男生就业困难的现象也切实存在。这些特殊群体的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学校应因势利导、化弊为利,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手法,帮助毕业生重新肯定自我,积极、主动地就业。第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独立学院就业指导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程建设、能力培养及内涵提升等方面,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三)建立毕业生跟踪与反馈机制独立学院要建立毕业生跟踪与反馈机制,以此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就业的参考依据。就业工作人员及辅导员应主动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建立人才档案和信息资料库,尽己所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以校友会为平台,加强毕业生与母校间的联系,请往届优秀学生回母校讲解就业经历和工作心得,将用人单位的需求最直接地展现给学生;全面开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心理咨询中心,为应、往届毕业生提供信息资讯与心理咨询等。此外,要针对不同专业就业流向、用人单位需求及毕业生和家长满意度等进行调查,把握学生就业层次、掌握市场需求,帮助独立学院有针对性制订招生计划,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四、科学管理,健全就业工作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