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工作亮点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长制工作亮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进一步改善环境面貌,根据《区新一轮“两整两创”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精神,现就2012年度山水城“两整两创”活动考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考评对象
各社区、场圃。
二、目标任务
以建设现代湖湾城市、打造率先基本现代化示范区和生态经济典范区为总要求,侧重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结合环境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市容村貌和农村河道家塘的整治提升。
1、创建“两整两创”优胜街道。
创建环境卫生精品社区:西林社区;
长效管理示范社区:
最优环境小区(自然村);
精品河道:邵巷浜;
长效管理示范河道:漆塘浜张巷浜南泉横港方泉河横大港。
2、所有河道(家塘)全部达标(除开发建设等原因不能达标的以外)。全面实施河长制管理,按照“三清一堵一健全”要求,有序推进河道轮浚工作,全面完成河道(家塘)排污口接管、截污和封堵工作,水质良好、无黑臭现象。
3、全面确保“两整两创”季季评活动顺利开展。
4、2012年底前完成50%(78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以“三整治、一保障”为主要内容,达到《省村庄环境整治分类标准》中的“环境整洁村庄”标准。
5、环境卫生明查暗查问题整改率95%以上。
6、按要求创建洁美家庭。
7、按要求完成农贸市场、渣土消纳、违建拆除、废品回收站等的整治工作。
8、把“两整两创”与村庄环境整治、“路长制”、“河长制”、“区域市容管理联动”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主干道、主河道、风景区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长治久洁。
三、考评办法
考核分“两整两创”、“洁美家庭”、“路长制”、“河长制”检查考核几个方面进行,考核采取暗查、明查和随机抽查方式,进行综合考评。
1、结合“两整两创”季季评工作,街道进行“月月评”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市容村貌整治评比,由“两整两创”领导小组在各社区上报的自然村中进行抽查,分片区交叉检查评比,对前三名进行奖励。
2、不定期进行“路长制”检查,将山水城主次干道均列入考核范围,发现问题以照片形式通知各单位进行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将在季度考核分值中相应扣分。
3、每季进行一次环境整治明查,由山水城城管办组织相关人员协同各单位创建主任及保洁员进行实地踏看,当场打分并由各方签字确认,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逾期未整改的将双倍扣分。
4、河道、家塘长效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由山水城水利农机站具体负责。
5、村庄环境整治考核将按市、区目标要求进行,由各社区上报并自查,山水城城管办复查,市、区考核验收。
四、考核奖惩
(一)单项嘉奖:(1)根据年初目标,完成“两整两创”优胜街道创建,将按区的“以奖代补”奖励基金进行双倍配套发放,精品社区奖励30万,长效管理示范社区奖励10万元,最优环境小区(自然村)奖励2万元;精品河道奖励10万元,长效管理示范河道奖励2万元。(2)对完成单项创建任务的单位在年终百分考核中另行加分。(3)对在“月月评”中得分前三名的社区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和1000元的奖励。(4)对村庄环境整治投入大、任务完成好、工作有亮点的社区给予适当补贴。(5)“洁美家庭”奖励标准另行确定。(6)对有重合创建项目的,按照就高不重复奖励的原则进行奖励。
(二)百分排位竞赛:保洁员以奖代补资金发放标准为4000元/人/年,设立优胜、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四个等级,作为每季的考核奖励补贴发放的依据。综合评定在前三名的为优胜单位,以120%超额发放各类补贴;第四名—第八名为达标单位,按100%发放补贴;第九—第十三名为基本达标单位,按80%发放补贴;第十四名—第十九名为不达标单位,按60%发放补贴。加扣分项目按细则中规定执行。南苑小区以奖代补另行确定。
(三)综合评定考核:采用交纳风险金,实施百分考评制的办法,设立优秀、优胜、不合格三个等级。根据平时暗查明查得分和重点创建任务完成情况,年终综合评定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单位为“两整两创”优秀社区;80分(含80分)以上到90分以下的单位为“两整两创”优胜社区;80分以下为不合格社区。对获得优秀社区和优胜社区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对全年被市、区二级暗查曝光达3次的单位评定为不合格,则全额没收风险金。各考评单位上交风险保证金标准为常住人口数1500人以下风险金为20000元;1500人以上为30000元。
五、工作要求
1、摆上重要位置。2012年的“两整两创”是新一轮“两整两创”起步之年,提高地区环境特别是村庄环境,既是建设现代湖湾城市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的热切期盼,对于实现新三年全面提高环境面貌水平、建立健全长效管理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引起高度重视,继续以社区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开展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扎实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2、突出整治重点。各单位要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目标,围绕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制定扎实有效措施在年内予以整治,突出难点强整治,找准亮点创示范。继续按照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推进创建任务的落实,按照整体策划、专业设计、按图施工的原则实施精品社区等的整治创建。
篇2
党建联四方,共建新城乡,是今年县委在全县加强基层组织在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隆盛镇党委结合隆盛实际,将活动的开展融入到全镇的各项工作中,确立了“党建联四方,共建新城乡”之“隆盛行动”。具体细化在四个方面:一是“三心”行动,二是“助农增收”行动,三是“新村建设”行动,四是“磨刀”行动。
一、“三心”行动
1、“贴心”活动,即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坚持发放贴心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采用合理化建议。青年、党员志愿服务队下到田间地头,给农民传授现代农业技术,送去致富经。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为民办实事。
2、“爱心”活动,即将党委政府、社会人士的关爱之心奉献给特殊群体。党委带领成功人士、党员干部继续献爱心扩大“爱心基金”。以“春暖”、“慈善一日捐”、“圆梦”为主题,先后支出数万元对困难党员、留守儿童、5.12受灾群众和贫困大学生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
3、“热心”活动,即发挥老同志特有的优势。组织30余名老干部志愿者,让他们协助村(社)解决民间纠纷20余起,宣传党的政策,收集社情民意。深入学校与师生座谈、联欢,帮助师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设立党建联络员,指导村(社)党建工作。
“三心”活动的开展,使我们能知民情、达民意、办民事,共建和谐。
二、“助农增收”行动
1、奠定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
一是利用传统的万亩桑园,万亩杂柑进行林下综合开发(利用林下空地发展鸡、鸭养殖)使果园、桑园经济效益成倍提高,既增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又保护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二是充分利用“肖小儿”中药材公司的示范作用,大力推广中药材种植,使其面积达到1500余亩。在种植业中找到一条很好的增收途径。三是引进文山养殖,联盛养殖,袁虎兔业等标准化养殖项目,以此带动全镇养殖业的发展。
2、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与县劳动局一、二支部,职业学校联系对1000余名回乡打工人员,在家年轻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其务工、就业技能。与“小儿”合作培训一批药瓜种植能手,培养乡土人才。
三、“新村建设”行动
一是加强城环境综合整治,打造黄桷至隆盛场镇生态走廊,丰收村部的风貌改造,丰收、兴隆社区成功创建县级文明单位。二是黄桷新村建(来源:文秘站 )设,在成南高速沿线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亮点。
四、“磨刀”行动
打磨一支复合型干部队伍
1、培养“村官”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阵地,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培育新型村官。重点以“基础经济理论”、“党性修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和“实用技术”为主要培训内容。采取“请进来,讲”;“走出去,看”;“送出去,学”等方式。效果明显。如以各村支部书记任董事长,社会能人为总经理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以土地,劳动力及其它资源入股参与到公司或合作社中,为土地规模经营,产业集中发展创造了条件。丰收的丰收绿色有限公司具有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运作规范,创收能力增强,预计年创收入20万元以上。“村官”发展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2、培养“村官”亲民思想
亲民、爱民、为民、讲奉献、求进取。通过教育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忙公家的事情多了,忙自己的事情少了,工作主动性大为提高;二是作风民主。不搞一言堂、家长制,重大事情经集体商量,能较好地推行村务公开制度。干部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发展意识不断强化。
3、建立责任体系
建立“漠视群众疾苦责任追究制”,即群众的诉求没有认真办理,没有按政策、时效办理都被视为漠视群众。违者第一次在镇村干部会上检讨,进行诫勉谈话,并扣发10%的年终奖。第二次停职一个月待岗学习,同时给予效能告诫。扣发当年奖金的50%。第三次学习待岗半年,扣发当年奖金,当年 公务员考核不合格。
通过强化管理抓提高,狠抓阵地树形象,改进服务提质量,强化监督抓提效四项措施狠抓机关效能建设。
篇3
一、常规听课,了解生态现状
在研究初期,为了了解学校课堂教学中的生态与非生态现状,领导班子带领中层主任和学科组长等进行了排查式、随机式听课,了解了基本现状后,又对教师进行跟踪听课,组织教师开展互动式、研讨式听课,分析、整理教师们课堂教学中的生态与非生态现象,寻找生态课堂研究的切入点,为课堂生态化研究提供了研究素材。
二、听后汇总,掌握研究材料
每次听课后,参与的领导与教师都会进行汇总,并通过全体教师业务学习、领导个别谈心等形式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同时,参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分别将听课中的一小段生态或非生态现象记录下来,进行简单评论,编写成文。每学期下来,三位校级领导合计听课都能达到百余节,大家撰写的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也积累了百余篇。学校已将部分优秀的第一手资料编辑成集(已完成撰编三集),以待日后再研究、再借鉴、再提升。
三、完善设施,提供生态条件
通过常规听课发现,学校滞后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阻碍了生态化教育目标实现的脚步,所以校领导抓住均衡发展这一契机,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在2014年不仅为18个教学班配备了电子白板,实现了班班通,而且改建了现代化的语音室、音乐室、图书室、微机室、美术室、科普园地、科技拓展室、电子备课室等各功能教室,为生态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变换形式,夯实生态理论
1.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主题式集体备课。学校集体备课仍延续主题式理念,但形式上有所调整,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年组和教研组,而且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生态与非生态现象的研究”这一大主题的引领下,各学年组依据本学年课堂教学中的普遍问题确立了自己的小主题进行研究,如一学年语文组的“生态化随文识字的研究”;三学年数学组“生活化即生态化数学教学的研究”;英语组“生态情景中学英语的研究”等等。
2. 引领与汇报相结合的主题式业务学习。为了使业务学习更具实效性,学校变一言堂式的读与记为引领与汇报相结合的论坛式业务学习。相继开展了“探索教育教学 叩求职业幸福” 教育教学论坛;“资源共享 全面提升”的外出培训学习后的二次传导;“关注热点 聚焦生态教育”的骨干教师引领式培训等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业务学习。
五、主题活动,促进生态发展
1. 开题仪式,明确研究任务。在成功申报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课堂教学中生态与非生态现象的研究”后,我校便在本校多功能教室隆重举行了开题仪式。此次开题仪式虽然没有邀请专家、领导,但校领导班子及课题组成员无一缺席。整个过程规范、具有时效,此次课题的生态化开题,对学校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学校在“以研兴校 以研促教”的办学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更为我校的生态课堂研究奠定了基础。
2. 立足常规,关注生态细节。课题研究初期,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与引领的作用,促课堂教学向生态式发展,校领导与中层主任共同研究,分别从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六个学科中挑选了15名有代表性的教师,开展了“东长小学‘立足常规 关注生态细节’”每人一课研讨活动。此次活动最精彩的环节莫过于授课后的评课与讨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们都能够针对某一节课中的某个生态或非生态现象加以深度剖析,特别是张颖校长制作的精彩短片和精准的总结发言,更使全体教师在回首过往中明确了生态课堂的研究方向。
3. 关注细节,研析生态。课题研究中期,在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学校(下转 151页)(上接 149页)开展了以“关注细节 研析生态”为主题的多维式每人一课教学活动。活动分为说课、讲课、评课三种形式,教师全员参与自由选择,分项目集中展示。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促进了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更推进了全校课堂生态化的脚步。
4. 生态之美,点滴之中。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团队研究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提高研究进程的佳径之一,于是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学校继续开展了主题为“生态之美 点滴之中”的团队研究成果汇报活动。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变个人智慧为集体展示,变被动参与为自主编策。活动准备阶段,先由各研讨小组确定研讨主题(语文研究团队的第一学段“归类识字教学策略研究”、第二学段“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探索”、第三学段“走好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数学团队的“关注基本活动经验 提升数学课堂实效”;科任团队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自主申报展示形式(说课、讲课、评课、集体备课、课后研讨等);学校再依据各研讨小组的申报安排具体的展示时间。展示活动过后,张颖副校长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了“生态之美 点滴之中”教学研讨总结会议,在会议中张颖副校长亲自准备并主讲,她从“准备充分 有序实施、立足实际 创新方式、主题具体 彰显特色、明确问题 总结提升”四方面进行了详实而又真切的总结。
篇4
(一)加强领导,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1月16日,召开了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对20*年的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安排布置20*年各项工作任务。动员全市大力开展全民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加快创新型曲阜建设步伐。3月20日,由市政府吴霁雯副市长带队,抽调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统计局、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全市12个乡镇(街道)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暨全民创新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核验收,历时7天,重点围绕组织领导,科技宣传培训,科技示范园、示范村、示范户建设,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全面严格考核,评选出一等奖2个,鲁城街道、时庄镇,各奖壹万元,并授予“曲阜市科技工作模范乡镇(街道)”称号;二等奖5个,书院、姚村、息陬、王庄、南辛,各奖五千元,并授予“曲阜市科技工作先进乡镇(街道)称号。三等奖5个,吴村、陵城、董庄、防山、小雪,各奖两千元。对乡镇的考核是对乡镇科技工作一个较大的促进和提高,进一步优化了乡镇科技发展环境。5月9日召开了迎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考核工作专题会议,吴霁雯副市长主持,郭庆海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并对考核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直有关18个部门参加了会议并及时准确的上报了考核所需资料和证明材料,汇集成册,并及时上报。为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励科技人员干事创业,今年对1988年制订的《曲阜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6月25日,市政府第68次市长办公会通过了新修订的《曲阜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设立了科技最高奖,奖金10万元,奖励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这也是我市首次设立科技最高奖。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由原来的1000元、800元、500元提高到现在的1万元、5000元和3000元。6月26日,市政协主席马书轩,副主席刘汉武、韦挺带领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机关组部分政协常委、委员视察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市政府副市长吴霁雯陪同了视察。马书轩主席听取了市政府科技创新工作汇报,深入到书院农业科技示范园、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实地察看了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的要求。7月4日,召开了上半年科技工作总结暨乡镇科技目标考核通报表彰会议,通报了全市12个乡镇(街道)科技目标考核情况,并进行了表彰奖励,回顾总结了20*年上半年科技工作开展情况,就下半年科技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市政府托娅副市长;市政协刘汉武副主席出席了会议。8月10日,召开了第八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筹备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我市的博览会筹备工作,会上传达了全省、济宁市产学研合作创新暨科技奖励大会精神,表彰了我市优秀专利企业、优秀创新产业化项目、优秀专利人,市政府副市长吴霁雯主持会议,市人大副主任史存华,市政协副主席刘汉武参加了会议。8月14日召开了全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会,对全市筛选出的30项科技成果进行了全面评审,共评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3项,发放科技进步奖奖金13.9万元。通过一系列地政策、资金引导和扶持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发展环境,并进一步将全民创新活动引向深入。
(二)扩大宣传,全民科技首位意识全面提高。一是扎实开展了科技周一系列活动,5月21日,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科技局组织18个市直部门在息陬乡集中开展了“送科技下乡、赶科普大集”活动,为息陬乡赠送了价值近万元的微机、打印机和科技光盘200余盘。这次活动各单位共制作了精美宣传展板60余块、条幅20余条,发放宣传材料3000余份,为群众进行技术咨询200余次,倍受群众欢迎。11月28日,我局组织市知识产权局、市地震局、曲阜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单位16人参加了在小雪镇举办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展出各类展板6块,发放各种科技信息资料26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余次。二是利用了《曲阜科技信息快讯》和曲阜科技信息网,对我市乡镇(街道)、市直部门和企业科技工作情况进行了及时通报和交流,今年共编发12期,交流各类科技信息1000余条,印发12000余份。另外,我们还为各乡镇(街道)及市直有关部门订阅了60份的《科技日报》。三是大力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20*年初,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主办,曲阜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曲阜市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无偿为全市12个乡镇(街道),388个行政村,10个科技示范园建设410个信息网点。4月19日,市委、市政府在书院街道召开了全市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启动仪式,市政府吴霁雯副市长主持了会议,市委组织部王志泉部长作了重要讲话,济宁科技局宋科局长、济宁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吴凯生主任应邀参加了会议。目前该工程已全部建设完成,真正实现科技信息村村通。该项工程已成为我市的亮点工程,受到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和市领导的赞赏和肯定,被列为市政府20*年为民利民十大工程之一。11月7日,全市远程教育暨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管理员培训班在曲阜生产力促进中心举办,本次培训班主要是提高管理员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安排部署全市科技信息村村通接收点的开通工作,切实发挥市远程教育和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的作用,统一思想,扎实推进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农民送去实用科技信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一年来,通过形式多样、求实创新的科技宣传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各级领导和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
(三)以培植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高新技术项目。在继续抓好“复合材料活塞”、“电动助力车专用蓄电池”、“圣旺药业”、“天博晶碳”等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同时,认真研究,紧密跟踪国家、省、济宁市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排出了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科技项目,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各级科技计划。20*年我市共组织申报济宁市级以上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6项,济宁市级12项。金皇活塞股份有限公司纳微米粒子复合活塞项目纳入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天博晶炭科技有限公司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制造高价位成型活性炭项目获得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的支持,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的汽车胎压监测系统,曲阜海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孔子文化动漫系列项目,曲阜城建生态园林公司的三孔景区古树名木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项目等被列为省级科技攻关计划,曲阜生产力促进中心公共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被列为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项目,金皇活塞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镍碳化硅复合镀陶气缸项目被列为济宁市重大技术专项。二是突出抓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对天博汽配、金皇活塞、圣阳电源、圣旺药业、慧迪化工等19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9家,济宁市级8家)、50家高新技术产品企业、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跟踪服务,促其更好更快发展。山东圣旺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省级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曲阜广龙生物制品厂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突出抓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20*年截止到11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05亿元,同比增长32.14%,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26.14%。四是搞好企业调研,20*年11月份,对50家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这次调研对企业基本情况、科技人员情况、经济指标、计划项目、专利情况、成果情况等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即了解了企业20*年的情况又掌握了企业2008的发展想法,即为领导当好参谋提供第一手资料,又为科技局在2008年为企业服务掌握了情况,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印制了《科技法规政策选编》1000余册,发放到各个企业和乡镇,为企业提供科技政策支持。五是第八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圆满成功。9月28日—30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工程院、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山东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和济宁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八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博览,在我市科技城成功举办,今年的博览会呈现出几个明显特点:一是盛况空前,品牌凸显,本届博览会规格高,规模大,展出的专利高新技术产品多,成果优秀量大,展厅布局新颖,突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这一主体。二是洽谈踊跃,成效显著。三是会展水平大幅提高。四是宣传工作扎实有效,《科技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等著名媒体报到了博览会信息和筹备情况,舆论氛围浓厚。本届博览会,我市共有7个普通展位,1个特装展位,参展企业16个,共签订技术合同21项,项目技术成交额1580万,项目投资额4.44亿,超额完成上级分配的各项任务。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科技兴农工作成效显著。今年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第二年,作为科技部门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村建设。今年选择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重点支持,加快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步伐,使他们尽快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引进及技术培训的基地,带动全市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重点扶持了九仙山林果科技示范园、书院城建生态园林果蔬菜基地、董庄屈家村草莓基地、市渔业协会书院夏家村、王庄刘庄、南辛宫楼、时庄坊岭等科技示范村共12个重点项目,扶持
资金30多万元。二是加强了农业新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了农业良种的引进、选育,积极推广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及重大疫情的预测预报技术。今年以来,全市引进推广了农业、林果、蔬菜、畜牧等新品种100多个,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三是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今年全市共组织286名科技特派员下派到12个乡镇和“书院城建生态园”等17个科技特派员基地。无偿为书院科技特派员基地、时庄好友农牧基地、王庄弘基牧业、吴村林果高科技示范园制作了高标准宣传牌,大大提升了科技特派员工程的水平,并无偿扶持资金8万元。四是扎实推进包村帮扶工作。投资2万元对王庄乡刘庄村的村委大院进行了修缮、粉刷,并购买了办公桌椅和办公用品,大大改善了村委办公条件。年底市领导郭书记、严主席一起走访、慰问了三户老干部、老党员、老残废军人,深受欢迎。另外,我们还无偿支持王庄乡7名农村干部进入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科技培训。
(五)以鼓励自主创新为重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是抓住“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宣传周”、“科技下乡”等时机,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活动。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评选“曲阜市优秀专利企业、优秀专利产业化项目、优秀专利发明人”活动。三是对全市20*年1月1日至20*年12月31日期间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授权并符合资助条件的44项专利进行资助,资助金额共计17400元。四是积极深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服务,20*年我市又获得两项“山东省第九届专利奖”奖励,金皇活塞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活塞用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获三等奖,伟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双向密码遥控器”获优秀专利奖。全市又有6家企业被命名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已有的5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也全部通过了省级复查。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有较大突破,20*年1—11月底申请专利169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实用新型139件、外观设计9件),同比增长38.5%,在全省的排名列69位,与20*年同期持平;专利授权127件,同比增长86.8%,列全省的第46位,前移2个位次;两项指标在济宁市12个县市区中均处于前列。
(六)以综合防御为重点,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及时调整充实了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下发了《曲阜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办法》、《曲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曲阜市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曲阜市防震减灾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扎实组织开展了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开辟了地震科普橱窗,展出农村民房抗震知识挂图。开展了送地震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向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赠送科普读本300余册,举办科普讲座3次。全面完成了曲阜地震台的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完成了土建、避雷、供电设施、内部保温装修、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安装了BBVS—60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和EDAS—24IP地震数据采集器。主要监测鲁中、鲁西南断裂带地震活动情况,可以观测到附近地区最小ML1.2级地震活动。积极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圆满完成了20*年11月11日发生在曲阜泗水交界处ML3.2、ML3.3级地震的应急工作。扎实做好抗震设防标准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对曲阜市银光前锋化工有限公司扩建工程项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估。
(七)以三个平台建设为重点,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以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为宗旨,搭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和星火培训平台建设,收到良好成效。一是充实完善曲阜科技信息网。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向全社会开展信息化服务,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完善网络数据库,收集和科技要闻、政策法规和科技成果信息8000余条,收到良好成效。二是开展科技政策法规、专利和技术咨询服务,提供技术导入、项目立项、成果转化、科技交流合作等综合服务。20*年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100余次,帮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0项。三是开展星火培训工作,积极服务三农。9月10日,在九龙宾馆举办了玉米良种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了10余名玉米良种公司的技术专家作报告,来自乡镇农技站、农资服务站的200多人参加了培训。另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综合楼的作用,采取电化教学、专家授课、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技术培训10余次,培训人员达1000多人次。
(八)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和“双评”活动为重点,机关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按照创建“学习型、创新性、服务性”机关和“双评”活动的要求,始终坚持了周五学习日和“”制度,把当前工作与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工作促学习,以学习促工作,干学结合。今年7月16日组织科技系统全体人员去小雪镇西鲁贤村植树造林,栽植各种树木2万余棵。11月2日,参加了全市组织的60个被双评的市直单位到体育公园向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开展咨询服务的活动,通过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主动征求对我单位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廉洁勤政等方面的意见,以实际行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设立了咨询服务台,制作了宣传图板,局领导班子亲自接访,并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余种,近1000份,受到群众好评。另外,我们还发放征求意见函100余份,听取社会各方面对科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11月23日,我局工会委员会成立,选举产生了我局首届工会领导班子,这是科技系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12月7日,科技系统举办了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报告会,邀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孔令绍同志给全体干部职工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的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同时,积极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科技系统共为贫困地区捐赠过冬的棉衣棉被96件,超额完成了机关工委下达的任务。进一步加强档案整理工作,成立了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完善了档案管理制度,更新了档案柜,归档了10年的档案,为晋升“省二级”奠定了基础。另外,我们还召开了支部大会,按党员转正程序为曹海云同志按时办理了预备党员转正。总之,通过思想作风和机关作风建设,形成了团结和谐、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机关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九)以身作则,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篇5
第一,中央和省委对城市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必须全面贯彻、深入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深刻回答了“怎样认识城市”“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三大问题,尤其是强调的“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省委李强书记提出的“六个优化”,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关键,为我们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李强书记在镇江调研时,对镇江的城市工作给予特别关注,深刻指出,“镇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禀赋良好,按照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干,这座城市完全可以建设得更漂亮”。李强书记希望我们大力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围绕贯彻落实这些新部署新要求,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专题研究城市工作,提出了要高度关注找准短板、补好短板,尊重规律、落实规律,战略定力、战略优化,方式创新、思路创新四大问题,为开好这次城市工作会议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镇江城市工作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必须乘势而上、加速提升。镇江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6.6%,标志着进入到了城市化较快发展的后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从外延扩张加快转向内涵发展,解决日益凸显的“城市病”更为迫切,人民群众期待城市变新变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对镇江城市发展“资源很好、变化很大,缺陷不少、遗憾不少”的总体评价已成为共识。与此同时,镇江的城市发展面临新的竞争格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交通发展进入高铁时代和轨道通勤时代,虹吸效应、挤压效应必将进一步显现,资源要素的争夺必将更为激烈,镇江稍不留神,就可能掉队落伍,陷入边缘化的尴尬。面对这一形势,既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也要树立足够的自信。总的一条主线就是大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以转变转型争取主动、赢得未来。
下一步城市工作怎么抓?晓明市长将作全面部署,今天会上下发的两个文件征求意见稿也立足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作出了具体指导和任务安排,大家要抓好落实。下面,我围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这个主题,讲四点意见。
一、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转变
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城市工作的最大规律。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进一步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我们要深刻把握、自觉贯彻。
1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这是我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导向,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回归”,不忘“初心”,回归到城市发展的本源。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民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客观分析当前城市工作的种种问题,最终都要追根溯源到重物轻人甚至见物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上来。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逻辑起点,坚持从城市居民的利益偏好出发而不是从城市管理者的主观偏好出发来开展城市工作,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上的集中体现。
2把做强城市功能作为着力点。
人们向往城市、奔向城市,是因为城市有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现代功能,能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果对照“以人为本”找短板,功能缺失就是最突出的一块短板。城市的基本功能是集聚要素、通达物流、发展产业、传播文化、改善人居,说到底都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就生产角度而言,要为高端要素集聚提供支撑平台,其内涵非常丰富,按大类分,仍然是宜居、宜业、宜游三大功能。着力增强“宜居”功能。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手抓”,加快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居住环境。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城市公共安全的问题。城市具有人口集中、经济集中、社会财富集中、现代化设施集中等特点,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着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严守城市安全底线。着力增强“宜业”功能。把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发挥比较优势,打造高端平台载体,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舞台。着力增强“宜游”功能。一盘棋谋划“吃住行游购娱”,构建“大旅游”格局,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名城的远程号召力。做强城市的功能,还要高度重视功能集成,以混合用地为重要原则,改变大产业园区、大居住区的传统功能布局,推动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尽量减少城市内部不必要的“人口潮汐”现象。城市街区和道路要有人情味,为居民骑车散步、逛街购物、餐饮会友、休闲娱乐提供方便,形成综合功能街区。
3把实现共建共享作为落脚点。
城市居民是建设城市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要以法治化治理为目标,推动城市管理者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尊重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到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中,打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广泛问计问需于民,不断修正和完善城市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切实解决公众参与“嘴巴上很重要、心里头不想要、走程序被需要”的现象;尤其要注重宣传引导,让群众时刻看到城市的点滴变化,享受到城市发展、变化和进步的红利,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从而变“要我做”为“一起做”,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二、从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变
必须清醒看到,镇江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环境容量小,“摊大饼”没有空间,拼资源缺乏支撑,高排放容纳不下,决定了我们的城市发展不能再沿袭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径,必须加快转入精明增长的新轨道,在“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上主动作为、真抓实干。
1各个环节要集约精细。
就是要统筹抓好规划这个“成长坐标”、建设这个“骨肉之躯”、管理这个“血脉之源”。规划要精美。对城市发展来说,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要实现规划全覆盖,把全市域作为一盘棋来考虑、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修编,统筹各类空间规划,统筹“地、水、绿、文、美、产、居”多种要素功能,推进“多规融合”,确保各类项目建设都有规划依据,各种重大设施布局都有规划统领,所有重要空间利用都有规划先导。要大力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按照“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要求,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加强引导和管控,留住镇江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要强化规划刚性,一经确定就要严格依法执行,持之以恒抓落实,决不能凭长官意志随意调整。总之,就是要通过科学规划,使城市定位、布局和结构全面优化,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要精致。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要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谋划推进城市道路、地下管网、生态环保设施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补好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要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要求,优化建筑设计,善于运用建筑来表达城市个性气质,构建古今贯通、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多元化建筑风格,多打造一些“长”出来的城市地标,注重在城市街道“家具”等细节上精雕细琢,对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洗晾衣物等附属设施也要纳入建筑设计规范,增强新建住宅的美观度。要加快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特别是一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倡导城市修补,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改善和有机更新,焕发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管理要精细。城市管理面对的是大量的人、车、事,要突出市容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等重点方面,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实行一级执法、属地管理、分级保障、权责一致的城管综合执法模式,深化网格化、街长制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使城市管理没有空白和盲区。
2投入产出要精打细算。
镇江城市建设基础薄弱,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市工作,我们面临着投入保障不足和财力更趋紧张的双重矛盾,更要注重增强效益观。大的方面,无论是土地、岸线、山水、特许经营权等各类城市资源,都要强化整体谋划、推动资源整合,在精明开发、集约利用上动脑筋、下功夫,算好投入产出比,确保效益最大化。具体到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程,都要克勤克俭、精打细算,避免低效投入、铺张浪费,真正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到关键处、花在刀刃上,力争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在这方面,一定要摒弃短期行为,善于算大帐、综合账,算战略账、长远账。
3城市增值要转换动力。
现在的城市建设,已经告别了以往“大拆大建”“土地财政”时代,更加需要在城市经营上挖掘潜力,在城市发展上转换动力。城市发展动力主要来自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主要来自产业和要素集聚。要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创新型经济、都市型经济、枢纽型经济的同时,按照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部署,把加快高端载体建设作为一个战略重点来推进,壮大“国字号”载体,培育高水平特色小镇,打造高端会展平台,形成集聚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的“强磁场”。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加强城市经营,转变城市营销方式,加快提升镇江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从千城一面向特色发展转变
城市发展到今天,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品质高不高、特色强不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牢牢保持战略定力,紧紧围绕苏南规划“四基地、一中心、两城市”的总定位和“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着力增创特色优势。这一工作导向要更加鲜明地树立起来,向着打造现代产业高地、开放创新高地、生态宜居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越走越深、越走越开阔。
1彰显生态领先、低碳示范的特色。
生态化绿色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城市化本来就应该与生态文明深度耦合。“生态领先”是镇江自然禀赋所决定的特有定位,“低碳示范”是正在培育的重大亮点,两者相结合将塑造镇江最显著的城市特色。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构建彩色化、珍贵化和效益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让镇山林立、水脉纵横、丘陵延绵、洲屿错落的生态家底更加厚实;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重点片区环境整治;深化低碳城市试点,推进“四碳”创新,办好国际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会,启动建设生态城镇化示范区,确保镇江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过程先行到水平领先。
2彰显历史文化、现代文明的特色。
城市与文化,与生俱来,密不可分。历史是城市之根,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文化是城市之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脆弱的。要全面塑造文化特质。把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充分挖掘利用镇江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包容性强的文化底蕴,在旧城改造中注意保护文物古迹,注重在传统民居的屋檐、门窗、砖瓦上收集和挖掘镇江的特色元素,更好地塑造城市符号,传承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神韵,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独特风格。在新城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嫁接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古事新说、古文新做、古曲新弹、古戏新唱,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使城市真正成为文化容器,成为人们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要全面提升文明程度。坚持“以文化人”,深化文明创建,从一些具体事情抓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强化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促进市民形成良好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尤其要发挥赵亚夫等身边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珍惜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奉献这座城市,达到“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的效果。
3彰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特色。
这“两个城市”是我们很重要的试点工程,也应当成为示范亮点。要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打造城市管理的“超级大脑”,建设以大数据中心、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为主的“一中心四平台”,向着建设“智慧城市”迈出坚实步伐。要紧紧抓住镇江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的政策机遇,全面提升城市管网排水能力,大力推广透水建材铺装,高标准建设下沉式绿地、海绵公园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使城市弹性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四、从点状突破向统筹推动转变
当前的城市工作,总体上还是更多的关注某个具体的街道、景区、标志性工程,城市发展统筹协调不够、可持续性不够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一现状必须着力改变。
1强化系统谋划。
城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做好城市工作,要推动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系统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各方面工作,强化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善于调动政府、社会、市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城市工作科学化水平。当前要倍加重视整体塑造城市风格,立足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全国全球的更大坐标系,对标世界丘陵滨水城市的标杆科学定位,全面加强对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布局合理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打造协调统一的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城市文脉、城市肌理、城市风格和色彩。
2强化整合联动。
就是要整合资源要素,切实解决空间碎片化的问题;就是要促进区域联动,坚持主城区和辖市区并重、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行、地上建设和地下建设并进;就是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像重视农村那样重视城市,像抓“三农”工作那样抓城市工作,善于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形成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
3强化标本兼治。
着力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重点围绕“人气怎么聚”“融资怎么办”“土地怎么用”等难点问题,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城市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注入新的活力。要深化户籍、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落户政策,推动城中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就业、医疗等服务同质化均等化,实现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要深化政府平台改革,积极推进市政工程向民资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和公共基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市政设施运营和社会事业兴办。城市工作关键在干部,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培养选拔懂建设、会管理的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引导和推动各级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提高领导城市工作的能力水平。
篇6
——综合实力重返百强。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86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97位、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第15位、全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第67位、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84位。预计全年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亿元,增长7.5%;财政总收入48亿元,增长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9亿元,增长8%;税收占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1%,继续保持较高质量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推进。制定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6”行动方案,成为全省示范。“一块布”“一粒米”“一条鱼”的故事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盘活处置困难企业40多家,降低企业成本4.5亿元,房地产去化周期降至6个月,“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成效。“农业+”方兴未艾,新增富硒农产品基地45万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放管服”、投融资、综合行政执法等一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成功举办“沔阳智造”上海高峰论坛,恒天嘉华、神雾科技入选全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18家企业成为行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全市税收超2000万元工业企业发展到26家,一批新的增长点加快形成。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旅游业呈跨越发展态势,开工建设项目19个,旅游收入增幅超过20%。
——城市格局显著提升。武汉-仙桃城际铁路开工建设,汉江仙桃港开港通航,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即将试运行,沪渝高速排湖互通建成通车。500千伏仙桃变电站、华润仙桃电厂加快建设。全省县市第一家保税物流中心竣工验收。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蓬勃开展,“开放开明、尚德尚进”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
——环境治理成效明显。高标准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垃圾焚烧发电厂即将投入运行。PM10、PM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89%。落实市、镇、村三级河湖长1667人,实现河流巡查管护全覆盖,工作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启动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中央环保组督察反馈问题得到有力整改。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深入推进脱贫攻坚,17个重点贫困村、2.1万贫困人口脱贫出列,1702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部完成。新增城镇就业1.9万人。新一水厂并网试运行,第四水厂投入运营,惠及8个镇(场)50万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28993元、16699元,均增长8%。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扩投资增后劲。有效投资持续扩大。预计全年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增长16%,增幅继续领跑全省。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81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7%。入库PPP项目7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汉江综合整治、南部快速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获评全省PPP项目建设示范市。争取各类专项资金49亿元,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招商引资逆势升温。全市新签约引进项目14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8个,引进香港波顿香精香料、东方日升、精美汽车、百合医疗、日本JCU、台湾惠亚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举办2017小米手机核心供应商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一大批知名客商齐聚仙桃,仙桃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沔商总会第三次会长会议成功召开,一大批沔商回乡投资兴业。项目建设提质加速。全市新开工项目129个,竣工项目61个。六丰铝轮毂、精美汽车、天瑞环保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中骏森驰、荣成环保、富士和四期、健鼎二期等一批项目投产发力。
二是壮产业强支撑。工业底盘更加坚实。预计全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1260亿元,增长12%;工业增加值增长8%。五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97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7%。其中,食品产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休闲健康食品,转型升级迈入快车道。非织造布产业提档升级,恒天嘉华高端制品生产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新发塑料等标杆企业引领行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龙头地位更加稳固。汽车零部件产业入选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摩擦一号全面投产,中骏森驰、富士和等企业新上智能生产线,产能持续提升。服装产业加快发展,毛嘴正着力打造“中国女裤之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升级,产值增幅超过20%,新蓝天新上10万吨硅烷密封胶项目,中星电子30万吨四氯化钛、绿色家园50万吨环氧新材料项目建成投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壮大,成为新的支撑。生态旅游多点开花。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旅游业迎来发展大好时机。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发展电商企业500多家、网店3000多家,电商孵化园、创业园入驻企业22家,首批30家跨境电商企业上线运营。新增商贸限上企业22家,预计全年可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亿元,增长12%。
三是稳农业固基础。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继续壮大富硒农产品“四三二一”规模,一批富硒农产品品牌叫响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设施蔬菜、水生蔬菜板块持续壮大。新增名特水产养殖面积2万亩,再次荣获“中国黄鳝之都”称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新增家庭农场3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5家,新认定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7家。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大力发展“农业+食品”“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业+光伏”等新业态新模式,农产品加工产值继续保持全省县域领先,阿尔迪有机生态园、京久庄园、农圣沉湖生态农庄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新增镇级电商服务站15个、村级电商服务点585个,建成农业光伏电站41个。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大垸子泵站成功获批,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建成高标准农田17.6万亩。
四是美城乡促一体。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引进省联投共建江汉水城,完成汉江综合整治规划设计和拆迁评估,一批城市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智慧仙桃建设迈出新步伐,荣获中国智慧城市最具潜力城市奖和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城市颜值不断刷新。高标准建成沔州大道,完成大洪公园、前通河公园建设,新建城乡小游园100个,新增城市绿地120万平方米。投资1亿多元,推进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单位楼宇全域亮化。维修破损路面6万平方米,完成管网疏淤169公里,城市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城乡设施加快升级。扩容提质2座城区污水处理厂,1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工建设。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12个镇区、238个村环卫保洁实现市场化运作,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三排公路、通港公路等一批城乡道路建成通车,新建和改造通村公路15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334公里。城镇创建卓有成效。彭场获评全国特色小镇,一批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初具雏形。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推动全域植绿,植树350万株、造林5.3万亩,建成森林村庄60个。
五是抓改革添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全市“一次办好”事项达到94项。市民之家建成投用,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多证合一”,放宽市场准入,新增市场主体2万多户,增长23.7%。“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全面开展,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加强。创新财税金融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整合各类专项资金12.7亿元,财政资金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新增信贷投放47.8亿元,增长21.5%;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驻仙金融机构实现升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稳妥实施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合作金融试点,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1亿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市流转土地7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1%。稳步推进机构改革。组建市国资委,城司转型、彭场镇“四试合一”加快实施。继续深化“大通关”改革。落实电子口岸和一体化通关政策,企业通关更加便利。外贸出口回升向好,预计完成46.6亿元,增长8%。
六是惠民生保稳定。保障网更加密实。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跨省异地就医实现联网结算,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特殊群体保障等全方位提标扩面。民生工程加快实施。新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住房6784套,新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69个,完成45个农村社区标准化改造,创建城市示范社区10个,高标准建成党员群众服务中心203个。新增公交线路1条,新建电子公交站牌50座,投入共享单车2万余辆。政府“十件实事”全面完成。社会事业全面提升。新改扩建幼儿园10所,新增幼儿学位2000个。南城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主体工程完工,仙桃八中整体搬迁,沔州小学分校、杨显东学校建成投用,“入学难”问题得到缓解。积极探索组建医疗联合体,医疗服务全面提档升级。“全面两孩”政策顺利实施,基本生育实行免费服务。市文化中心开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部免费开放,文艺活动亮点纷呈。李小双运动城建成运营,市九运会成功举办,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社会稳定基础牢固。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和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化解了房地产领域等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严守食品药品安全防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力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开展“反诈禁毒除霸”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二、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及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崛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水乡田园城市建设新步伐!
201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增长8%以上;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以上;环境质量改善、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等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振兴实体经济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全面振兴。实施先进制造业提升工程。推动沔阳制造向沔阳创造转变,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促食品、非织造布、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加快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工程。发挥健鼎电子、新蓝天、中星电子、绿色家园、天合光能等行业领军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度和支撑力,形成多点多元发展格局。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采取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等多种途径,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五十亿、十亿量级的企业梯队,形成一批顶天立地的强支撑。实施服务业跨越发展工程。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生活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推动保税物流园、小米物流园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再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江汉平原物流综合枢纽。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发展质量优势。开展技术装备升级行动。支持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技术改造,推动恒天嘉华、新发塑料、健鼎电子、康舒科技、旺旺食品、真巧食品等龙头企业加快技改扩规步伐,鼓励富士和、中骏森驰、精美汽车、法国百炼等企业引进全智能化设备,推进“机器换人”,实现智能化生产,提高企业产出效益,擦亮“沔阳智造”名片。开展产品创新供给行动。建立健全企业产品研发体系,支持顾大嫂食品、泡吧食品、舒邦药业、金龙药业等企业大力开发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优质产品供给规模。开展质量品牌创建行动。坚持质量强市战略,发扬“工匠精神”,创建更多自主品牌和著名商标,打造“单项冠军”,培育“百年老店”。
创优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开展降成本行动,严格落实降成本21条,采取扩大直接交易电量、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易成本,促进更多企业减负增效。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新增信贷投放40亿元以上,真正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服务地方发展。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新增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10家。继续深化联企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提高用地、用工等要素配给质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着力营造企业生产经营和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实施小微企业健康成长计划,壮大实体经济规模,新增“小进规”企业40家以上。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让全社会创业创富的激情充分释放。
(二)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扩大优质投资增量。发挥项目投资“定海神针”作用,扩大高质量、高效益投资。聚焦五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武汉、长三角、珠三角、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家,着力招引央企国企、国内外500强、小米核心供应商等龙头企业和项目。实施沔商回归工程和台商集聚工程,吸引更多在外沔商回乡投资兴业,进一步巩固台商投资密集区地位。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个,招商引资实际到资1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围绕脱贫攻坚、水利设施、乡镇污水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实体经济振兴等领域,策划推介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力争新入库项目总投资30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武汉-仙桃城际铁路、华润仙桃电厂、江汉水城、汉江综合整治、南部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健全完善项目建设协调服务、跟踪督办机制,努力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建设率和建成投产率,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0亿元。
加快仙桃国家高新区建设。把布局长?每凇⒔ㄉ韪咝虑?魑?ldquo;一号工程”,高起点规划东部新城,高标准建设国家高新区,按下产业东进“快捷键”,开辟经济发展新战场。实行“区镇合一”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新区产业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突出高新区产业发展先行区地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50亿元,实现国家高新区位次前移。发挥高新区科技创新主平台作用,高标准建设创新孵化园,培育市级创业孵化机构10家以上,着力创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创新创造的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新高地、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着力打造江汉平原外向型经济支点城市。鼓励外贸企业产品创新和品牌培育,推动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加快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推动仙桃保税物流中心招商运营,提升汉江仙桃港综合服务水平,争取仙桃口岸纳入国家开放口岸规划。全力推动仙桃与武汉在产业承接、园区共建、商贸物流、资本市场、休闲旅游等领域深度对接,争取全面融入武汉有新的更大突破。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型城镇
建设绿色宜居的翡翠城市。秉承人本化、后现代、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生态优良、环境怡人、生活舒适的新型城市。调整完善城乡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完成海绵城市、高铁小镇、交通综合枢纽等专项规划。加快城市“东拓西延南进”步伐,实施沔州大道西延、东城大道东延、318国道东段改扩建、和平路南延、袁市路北延、黄荆大桥拓宽、龙昌大桥、化五路大桥等路桥工程,让城市格局更加舒展。坚持地上与地下统筹,完成南城新区首期8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逐步解决城市“马路拉链”问题。注重路面水面结合,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持续推进老城区主次干道雨污分流改造,确保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做好孝仙嘉高速仙桃东、仙桃北等城市出入口景观设计,高品质提升城市绿化、美化、亮化、花化、彩化水平,让城市流光溢彩、市民尽享美好生活。
建设智慧文明的现代城市。以全国文明城市和智慧城市创建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着力建设数字仙桃。加快推进“1+2+5+X”智慧应用体系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创新体验中心、市民“一卡通”建成和投入使用。完善“大城管”工作格局,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让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城市空间整洁有序。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好人好事评选、志愿者服务等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之花开遍仙桃大地。
建设全域皆景的秀美城市。深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开发“一江两沔三湖四带”等特色旅游资源。推进沙湖国家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打造综合旅游休闲体。支持鄂旅投加快建设沔阳小镇,彰显沔阳情怀、展现水乡特色。加快排湖五乐台二期、赵西垸梦里水乡二期建设,建成亚特兰蒂斯水乐园、龙舟公园、排湖游客中心。整合旅游资源,串珠成线,加快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新的旅游目的地,使仙桃成为令人向往的秀美水乡。
建设各美其美的特色小镇。按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要求,鼓励各地打造功能完整、经济活跃、各具风情的特色城镇。支持彭场建设“湖北第一镇”,三伏潭建设“富硒小镇”,毛嘴打造“中国女裤之都”,沔城建设“文旅小镇”,?r河打造“桃花小镇”,杨林尾建设“光伏小镇”,排湖、沙湖打造旅游名镇(区)。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城镇延伸,实现一体化、均等化发展。大力推进交通一体化,实施321省道仙彭段、沙湖互通至周帮段、沔排公路、?r排公路、胡郭公路等一批道路新改扩建工程,加快构建城乡半小时交通圈。大力推进保洁一体化,实现市域“一把扫帚扫到底”。大力推进污水处理一体化,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大力推进供水一体化,让全市人民都吃上干净的汉江水。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三产融合”提质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质效。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继续壮大优质粮油、名特水产、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业板块,建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大力发展富硒农业,加强富硒品牌创建,新增富硒农产品基地20万亩。咬定“千亿农产品加工大市”目标不放松,扶持发展产值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家,延伸做长农产品精深加工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电商农业,新增电子商务网点100个,推动特色农产品触网流通。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道路桥梁、涵闸泵站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突出抓好大垸子泵站、泽口灌区续建配套、时北河综合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疏挖沟渠2100公里,打通农田水利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实施“三乡工程”壮主体。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工程,培育和引进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打亲情乡情牌,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的创业能人、社会贤达返乡创办实业,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加快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确保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200家,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推动项目资金、要素保障、优惠政策、服务力量等各类资源向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提高农村造血功能,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让农民生活更有奔头、幸福更有盼头。
加快“三型转变”美乡村。与国开行开展示范合作,推进美丽乡村向精致型、景点型、文化型转变。按照“村绿村洁、民富民和”的要求,加快推进省级美丽乡村试点建设,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舒适宜居的精致型美丽乡村示范样板。加大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水平,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打造彭场牛鼻岛、三伏潭栗林嘴、排湖密塘渔村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为乡村添彩。加强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开展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民间文艺等传统民俗活动,传承乡土文化,保护农耕文化,留住乡村记忆。
(五)大力改善生态环境
全域推进污染治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集中整治突出环境问题,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争畜禽养殖零排放、零污染。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全省示范样板。深入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攻坚行动,确保整改事项件件落地见效。严格落实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实施负面清单和准入制度管理,以零容忍态度依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汉江仙桃段、通顺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力争全市主要干流水质达到Ⅳ类以上。开展全域截污治污,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管理,确保污水无直排。加强河道日常保洁,做到巡查管护常态化。实施“185”城市水系连通工程,统筹推进城乡水系全域化畅通、综合性整治、景观式改造。积极开展退田还湖、退渔还湖,推进十全湖、排湖、沙湖等重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治理,让一河清水永续。
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持续开展“绿满仙桃”行动,实施农田林网、镇村通道、人居庭院、河湖沿岸绿化美化,扩展绿化空间,提升绿化品质,植树300万株,造林5万亩。加快沔东湿地公园、沔州森林公园、高新区公园和城区小游园建设,新增绿地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做好仙西、仙长、仙洪、仙胡线道路绿化,着力打造城市绿色风景线。以建设永久性森林为重点,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让群众共享绿色“森”呼吸。
(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聚力精准脱贫。突出产业扶贫,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扶贫模式,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特色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致富门路。加强健康扶贫,提高贫困对象医疗报销比例,落实特困户慈善基金医疗救助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整合扶贫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切实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着力消除精神贫困。加大扶贫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强化驻点帮扶、对口帮扶、社会帮扶,形成强大扶贫合力。决不降低标准,确保脱贫质量,坚决完成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13173人脱贫的年度任务。
加强社会保障。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0万元。做好各类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和扩面提标,持续推动“五险”扩面,实施全省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量化调整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落实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政策,把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密、兜得更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优化公共服务。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城区中小学校布局,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着力缓解“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充实城乡教育队伍。加大对有偿家教打击力度,规范教学秩序。深入开展中高职五年一贯制培养改革试点,支持中高职学校发展。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健康仙桃大提质。加快文化中心、艺术活动中心建设,建成100个村级文化广场,推进文化小康进程。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环排湖国际自行车大赛、中国·排湖国际龙舟大赛、“仙马”大赛等体育赛事,让市民尽享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
篇7
一、创设孝文化教育基地推动南孔孝文化教育模式的嬗变
据康熙《西安县志》记载:周雄,字仲伟,杭州新城县(今富阳)渌渚埠人,生于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三月初四。幼时随父贾于衢,于孔子第五十一世孙、衍圣公孔文远同窗读书,最善交朋友。周雄二十四岁时,母亲病剧,他到鹜源五王庙祈褥,祝愿母亲康复。返归至衢,闻母讣,哀伤哭泣死于舟中,直立不仆。孔文远感其诚孝,为周雄捐地,漆身塑像立庙以祀。
衍圣公孔文远为周雄捐地,漆身塑像立庙以祀。从表面上看,是为纪念周雄,颂其诚孝,而根本目的则在于建立孝文化的教育基地,在秉承德教的同时,拓宽教育渠道,发扬儒家以“孝”为根本的思想核心,维护封建统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历史嬗变成就周宣灵王庙的诞生
两汉时期,孝文化的发展达到顶峰,“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要”(郑注《孝经》序),孝文化广为推崇。由唐至宋,孝文化的地位逐渐弱化,把“孝”作为伦理道德之一端,对孝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影响。特别到宋,统治者将孝文化宗教神学化,变孝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扭曲了仁道“孝”的根本理念。社会矛盾复杂尖锐、时局动荡、伦理道德扭曲,百姓渴望社会稳定,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以“孝”文化为核心思想的回归,为以“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舞台。为维护“家天下”的统治,用“孝”来维系宗法血缘的纽带,强化“孝”对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实现“孝治天下”,建立“孝”文化的教育、传播基地变得非常迫切,周宣灵王庙为此应运而生。
教育基地的建立仅仅拥有了孝文化传播和教育的阵地,传播和教育的效果关键看手段。借周雄之“神”力而推“孝”传递之复兴是衍圣公孔文远为强化南孔孝文化教育和传播的重要力作。
汪绩《翊应将军庙记》:“(翊应)将军周姓雄名,字仲伟,杭之新城渌渚人。生于淳熙戊申,其母感蛇金盆之祥,殁于嘉定辛未。在三衢援笔作颂示异,按公称状貌魁梧,极显而为神,在有祠。”
临安府昌化县桂锡孙开庆元年(1259)为周雄之子周宗胜所撰墓志铭:“君讳宗胜,字子高,居杭之新城。父雄,能御大灾,捍大患,列在祀典,皇朝累封翊应侯。(中略)翊应生辰,四方稚耆办赉香而祝者,杂还骈阗,神鞠躬以相劳苦,远近大悦,祈福庇者,踵至里中。”
以上两段文字显示周雄身材魁梧,受乡人所敬重。曾在衢州“援笔作颂示异”,才能出众。成神后被列祀典,能御大灾,捍大患,深受民众香客的拥戴,“祈福庇者,踵至里中”。可见在当时,周雄的地位在民间已经极高,声名远播。之后,周雄“神”的性格在民间逐渐弱化,孝子形象在衢州却日益显著。
明嘉靖十七年(1538)衢州知府李遂《周孝子祠记》:“岁戊戌,余既获守是邦,奉天子明命,崇正黜邪,遍诸宇尽撤之,期弗贷。方议及孝之所,群庶民充庭,也。……既而故郡得孝子之概,再覆逸典,知其祥。”[2]
《循吏·李遂传》:“又周王苗多灵应,郡民率走祈福,遂访问知神为孝子,易庙额曰周孝子祠。”[3]
文章内容显示,周雄孝子形象在浙江衢州民间早已盛传,衢州知府李遂“易庙额曰周孝子祠”仅是锦上添花。
神人结合,化神为用,为树立“孝子”形象创造了极好的天机。唐、宋孝地位的下降,孝文化缺失副作用的显现,重塑孝文化的迫切,为建立孝文化推广教育基地创造了历史机遇,建立孝文化教育基地合历史之节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始至四月初八的“周王庙会”又为孝文化的教育及传播创造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畅通的传播渠道。
(二)周宣灵王庙的建筑装饰富含孝文化内涵
周宣灵王庙始建于南宋,据《衢县志》载,今庙是明弘治九年(1496年)复建,正德九年(1514年)增建,咸丰元年(1851年)遭兵燹,从朝京埠移入城内。
1.门罩端庄,气势恢宏,寓意深刻
庙门是建筑外观的焦点,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表现文化素养、理想追求的地方。门罩为大门上的一种特殊装饰,对大门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周宣灵王庙门罩翘起的高大檐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象征着行“孝”必能崭露头角、出人头地。把孝作为衡量道德品质高下和选贤任能的标准,并以此来教育百姓,造就顺民是设计的根本用意所在。门罩摆脱了徽州商人原有的两头翘起形似元宝,或形似“商”字的传统设计手法。端庄的门罩,恢宏的气势,彰显孝文化深刻的社会内涵,体现出孝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
2.藻井设计别致新颖、寓意深刻
周宣灵王庙,大门进去为一门厅,有戏台,台上有霍斗形天花,是以密集的斗拱支撑的藻井。
藻井在中国建筑装饰上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一般只能用在宗教或帝王建筑中。《说文》:“藻,水艸也,从艸水,巢聲。”藻井原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意能压火,“莲”与“廉”谐音,清廉为政,清廉为民是其设计的主题。明代出现龙饰,象征着力量和权势。周宣灵王庙藻井装饰别具一格,双凤朝阳为其顶部装饰,而以凤为装设主题的藻井在建筑群体中极为罕见。凤凰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鸟,面向朝阳振翅腾飞,象征着追求美好、和谐、幸福和吉祥,是天下太平的象征,这恰好彰显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与理念的追求。藻井周边以繁星为装饰,预示着以“孝”维系宗法血缘关系,全民尽孝。“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把孝从家庭推广至社会,社会则必定呈现和谐稳定、繁荣昌盛的盛世景象。藻井下设可拆卸移动戏台,对声音的传播、共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也展现出戏台装饰的豪华。戏台是进行“孝”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周宣灵王庙藻井、戏台设计巧妙,一物多用,寓意深刻。
周宣灵王庙门厅两边山墙二十四孝图精美木雕作品的设计摆放,使建筑物在获取美感的同时,民众对周雄进行祭拜的过程中还能享受孝文化的熏陶,宣传和教育用心良苦。
儒家孝道思想在历朝、历代都起到了正人伦、安社稷的作用,并内化到中华民族的成员的内心深处,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正是在孝道思想的熏陶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众多感人的“孝子”。
二、衢州周宣灵王庙社会教育功能价值分析
周宣灵王庙的建设对南孔孝文化的传播,衢州地方孝文化特色的形成、推动当地孝文化的快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以衢州为核心的周边地区的孝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一)孝文化推动周宣灵王庙的蓬勃发展
周雄人神结合的魅力,孝子形象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周宣灵王庙的建设在以浙江衢州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和省份得以迅速发展。周宣灵王庙主要分布在浙江全省、安徽南部和江西东北部,清朝以后,相继在苏北等运河比较发达地区也都出现。据统计浙江省有37处(衢州府11处、严州府8处、金华府3处、杭州府13处、温州府1处、绍兴府1处);安徽省24处(徽州府24处);江西省7处(饶州府6处、信州府1处),分布地域以浙江衢州为中心,向外拓展。[4]建庙地区都与浙江衢州交界,“四省通衢”的便利交通,商品流通、大量人员的交往为周宣灵王庙“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周宣灵王庙的蓬勃发展既体现出社会发展对孝文化的广泛需求,更展示出孝文化对维护社会稳定、孝治天下的重要作用。
(二)南孔孝文化社会教化效应分析
周宣灵王庙“孝”文化基地的建立,为以“南孔”孝文化为核心的衢州地方文化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历史的传承中,衢州孝文化内容丰富、积淀深厚,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典型意义突出。
1.孝文化的发展,孕育特殊节日的诞生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产物,是传统文化集中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于周宣灵王庙“孝”文化基地教化作用的显现,孝文化在浙江衢州快速发展,最为突出的表象就是孕育出具有衢州特色、极具孝文化典型代表的特殊节日的诞生——衢州正月十八“女儿节”。
据衢州市余氏家谱记载,余家山头村余氏始祖为守益公。守益公有一个女儿,十分疼爱,女儿出嫁后,因思女心切,守益公在每年的正月十八都要女儿回家。经过二十二代子孙至今六百多年历史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尊重女性、崇尚孝道”的孝文化特殊节日“女儿节”。
每年正月十八,女儿必须回娘家看望父母、孝顺父母,下午到祠堂祭祖。“女儿节”当天活动主要习俗有:请佛赐福,祭祖,走马灯,舞龙灯,唱戏,为父母洗衣服、剪指甲、烧饭等。从活动的内容来看,无不渗透着女儿为长辈祈求幸福、祝福父母健康长寿、孝敬父母的宗旨和目的。
2.孝文化基地效应推动衢州特色孝文化的深厚积淀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注重人类文化的积淀,用精髓文化来教育、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文化成果经过传播而积累、进步,形成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播导致文化积淀。
孔府南迁,周宣灵王庙的建设,为浙江衢州孝文化的发展和积淀提供了合适的舞台。通过近千年孝文化的传播和积累,形成了特定的以浙江衢州为核心的孝文化圈,孝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积淀深厚。为官清廉,人称“铁面御史”的宋人赵抃在墓旁造茅屋为继母守孝三年不回家,知县将赵家所在的村“陈庄保”改名为“孝悌里”;衢州市衢江区弘扬家族至诚至孝人伦孝道的明朝福建道监察御史,巡按交趾(今越南)余敬,千里迢迢从贵州赶回探望病重继母而自己病逝;衢江区云溪乡蒋村“尊老祭祖”重阳节,凡则老人重阳日一律款待的习俗延续至今;衢州市龙游小南海镇团石村马氏节孝坊和徐氏节孝坊;衢州市江山峡口镇广渡村广渡大公殿、广渡节孝牌坊、广渡贞孝牌坊;衢州市常山芳村镇大处村的“节孝坊”;衢州市开化县中兴名将余玠为抗蒙古骑兵入侵提前结束服孝,率兵大败敌军等等。从孝文化的内涵看,有朝廷官员为母守孝;有“尊老祭祖”重阳节对老人的无私款待;有媳妇孝顺婆婆、为夫守孝的感人事迹;有服从国家大孝,舍弃个人小孝的余玠。时间跨度大、延续性强、内容广博、典型人物代表性突出(从官员、军人、婆媳到素不相识的普通老人)、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为浙江衢州独特的以孝为核心的地方文化的形成和积淀铺就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3.厚重的孝文化孕育出淳朴的民风
把“孝”作为“教”的出发点,寓“顺”、“敬”于“亲亲”之中,对衢州百姓起到了有效的道德教育作用,孕育出了以“孝”为核心的淳朴民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通过对家人祖先的追念,缅怀父母、祖先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承事业,遵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家法族规,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淳朴的民风自然而成。传统孝道中的敬亲、尊老美德,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孝悌作为仁之本,自家谱天下,变“家爱”为“大爱”,必定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浙江衢州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宋代“铁面御史”赵抃到今天“最美爷爷”占祖亿;“最美教师”陈霞、姜文、江忠红;“最美护士”林小娟;“最美店长”夏肖艳等。厚重的孝文化孕育出的淳朴的民风使“最美群体”的出现和动人事迹的产生都变得顺理成章。
4.孝文化维系家庭和睦、人际关系融洽,维护社会稳定
“德教”是“孝”的最根本的核心。[5]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传统社会,“家”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元素,家庭担负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稳定的重任,“家和万事兴”就是最好的阐述。周宣灵王庙“孝”文化教育基地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浙江衢州孝文化的发展。从古代贞节牌坊的建造,到今天“好媳妇”、“好家庭”的评比,四世同堂现象的普遍存在,乡间百姓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敬老、爱老蔚然成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祥和稳定无不体现这一命题的意义所在。
5.南孔孝文化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孝文化在强调“孝”与“教”,[6]“谨身节用,以养父母”,邻里关系融洽的同时,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周宣灵王庙周雄在“孝子”形象的基础上,其御大灾、捍大患的本领还教育、启迪着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这种思想的长期熏陶、教育和影响下,浙江衢州形成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民风。衢州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的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的园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3平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达359天的良好生活环境,南孔孝文化的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功不可没。绿色经济成为当今衢州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
三、南孔孝文化教育基地现实意义探析
近代历史文化的变迁,家庭观念的逐渐淡漠,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社会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利己主义思想渐浓,人与人之间过于利益化、契约化,孝文化观念渐趋淡薄。
(一)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引发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由于孝文化传承缺失,现实对孝文化内容的冲击,社会对孝文化教育意义重视的偏离,孝文化发展跟不上时展节拍,导致社会伦理道德弱化趋势加快;传统孝亲意识淡薄、扭曲;传统稳定家庭模式受到冲击,离婚率趋高;对父母“孝敬”与对子女“溺爱”关系倒置;邻里淡漠,人与人之间关系过于契约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存在。
(二)强化孝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构建和谐稳定社会
加强“孝”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注重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孝文化的教育与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孝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加强孝文化的教育功能,更有助于提高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封建社会靠“孝”来控制人心、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无违即孝”的思想的确已经成为过去。但孝文化中百善孝为先、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讲究诚信友爱、提高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美满的家庭、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孝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理论结合实际,在传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孝文化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平台优势,建立社区、农村孝文化教育基地,以点带面,促进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孝文化的快速发展。
2.“父慈子孝”是当代孝文化建设中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涵
“孝顺”中的“顺”寓有榜样和有效沟通双重含义。“孝”是道德的起点,长辈高尚的道德情操,严于律己的处事态度,是楷模、典范。只有自己做到了真正的孝,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晚辈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有说服力,才能真正实现“上行下效”的有效教育目的,这是“父慈”的重要内涵。“孝”实施的根本途径则是沟通,今天社会已经完全打破了家长制的传统专制家庭模式,有效沟通成为当代新型家庭交流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榜样和有效沟通,及时进行思想交流,实现家庭的真正和睦,“孝”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推己及人,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做到这样,人与人关系和谐,邻里关系融洽,稳定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定指日可待。
3.以学校为载体,强化新型孝文化教育
传统孝文化教育主要以家庭为主要实施单位,之后宗庙的建立虽为孝文化传播拓展了渠道,但仍存诸多局限。家仅仅是社会大单元中的一个个体;宗庙孝文化教育对象基本局限于成人,且受时段性限制;传播模式由于受百姓文化程度的影响主要以口口相传为主,封建社会孝文化传承和教育受到时空的严格限制,制约着孝文化发扬和光大。
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目前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与课程设置中孝文化教育内容薄弱,导致部分青年“孝”观念淡薄、“孝”意识欠缺,自我中心,缺乏人际交流,功利主义明显,影响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教育部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学校孝文化教育应注重适合新形势、新观念的孝文化内涵构建,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加强新型孝文化思想建设,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培育学生适合时展需要的“孝文化”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新型孝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
“孝”是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财富,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孝文化建设不可或缺。我们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全方位加强新型孝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注释:
[1]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0页。
[2]参见民国《衢县志》卷18《碑碣志三》。
[3]参见康熙《衢州府志》卷31《循吏·李遂传》。
[4]朱海滨:《江南周宣灵王信仰的发生及其演变》,史林,2008年,第2期,第79页。
[5]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