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工作的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以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力军作用
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服从和服务于事业和经济建设中心,就必须提高生产力,提高人的素质。围绕提高职工素质这个目标,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群众性、社会性和广泛性优势,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争做文明职工活动。我们积极响应上级工会的号召,结合分厂实际,广泛开展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提高职工素质,就要抓实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加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人力资源保障;抓住职工的心理特征,把单位发展与职工的需求和切身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职工明确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单位事业的发展,干好本职工作;鼓励职工积极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管理,使职工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深入实施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
深化以学习一门新技术、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采用一项新管理方法、参加一次技术比赛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抓好激励机制的落实,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吸引到创新活动中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技能活动,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和职业技术带头人。切实加强劳动模范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大力弘扬劳动模范的时代精神和优秀品质,
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学赶先进,努力成为艰苦创业的模范、勤奋学习的模范和增进团结的模范,在集输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以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吸引到工会组织的活动中来
在当前职工需求扩大化、思想复杂化、劳动关系多元化的情况下,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对于协调劳动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会工作要坚持党委领导,独立自主开展工作,进一步形成党委重视,行政支持、各方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加大工会工作力度,进一步掌握职工思想状况,了解职工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职工建家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关心、帮助、解决职工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使工会得到职工的信任。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的调整后,引发和即将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在工会组织建设中必须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四个转变:
1、工作范围的转变。当前油田的改革发展,已经涉及到各个层面,在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上引起了一系列深刻变化。而工会自身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也随之增加了许多。这就要求工会的工作模式要向多联系、多接触、多参与的开放式多元化管理模式转变。根据《工会法》和《工会章程》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参与民主管理、引导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和协助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职工思想的稳定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劳动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切实解决职工的困难和实际问题,让职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等等。
2、工作角度的转变。工会工作不能只围绕工会谈工会,应该站在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与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在选择工作角度时,需要把握好每个时期和阶段的重点工作,实现以重点突破来带动整体工作的提高。
3、工作方式的转变。要切实转变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简单、肤浅、消极应付的不良作风,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善于发现和总结好的经验和方法,时刻关心职工的需求,努力做到积极主动服务于基层职工,服务于事业的发展。我们工会干部要开动脑筋,善于创新方法、提高工作艺术,融多样化、人性化、艺术性、幽默性、趣味性于一体,善于与职工谈心交心,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职工喜闻乐见,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4、活动方式的转变。要鼓励支持基层工会,工会小组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活动。着重围绕加强职工素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努力探索,积极推广职工喜闻乐见和具有实际成效的工会活动。
三、以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表达和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以人为本的要求与履行工会基本职责的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按照“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要求,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职工群众的思想,以满腔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对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职工群众利益高于一切,把职工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职工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职工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在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大力帮扶中搞好维护,切实表达和维护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强化源头维护和宏观参与机制建设,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关系工会工作政策的制定,充分反映职工群众的要求和工会的主张,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供法规、政策上的保证和支持,争取每年解决一两个职工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制度,及时向党委和上级工会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四、以科学发展观,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新时期的工会工作,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工会干部。工会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进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要做到一要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二要提高工会工作水平;三要提高工会干部形象。工会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工会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有牢固坚定的群众观念,时刻把职工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准确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认真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及时反映职工群众的要求,努力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使工会干部成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使工会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克服“守摊子”、无所作为的思想,增强信心,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争创一流;四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对党、对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职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坚持讲真话、报实情、求实效;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求新规律,积极推进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新路子。
篇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4.19
2012年2月28日下午,由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和西安市法学会联合举办的“禁毒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沙龙在西安市举行。来自陕西省、西安市公安、法院、综治、禁毒、强制医疗、精神卫生、劳教、律师等实务部门的同志、西北政法大学的学者以及部分媒体记者约30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本次沙龙聚焦我国(特别是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戒毒、禁毒工作,就“戒毒制度的改革完善和成瘾者权利保障”,“《禁毒法》与《戒毒条例》实施中的法律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西安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夏、西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冯卫国教授参加沙龙并致辞,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法学博士褚宸舸副教授主持沙龙。褚宸舸副教授为沙龙提交了两篇有份量的调研报告。
褚宸舸首先介绍了《社区戒毒(康复)社会工作的实证研究——基于西安市和珠三角的调研》,该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和陕西省教育厅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也被评为西安市法学会2011年课题优秀成果。报告通过对比已初步建立起职业化、专业化的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珠三角地区和西安市的情况,提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基本理念是人权保障和充权。成瘾者的人权保障在我国曾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法律问题,对其进行标签化、污名化不利于戒毒和禁毒。充权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之一,提倡通过外部帮助,激发受助者个体的潜能,从而提高、改善弱势群体的地位和生活状况,这符合社会管理创新的精神。陕西省、西安市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开展的现实困难和挑战是财政投入不足;实践中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缺乏操作性和有效性,社工人才缺乏且面临就业瓶颈。报告建议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加强社区戒毒、社会康复中相关政策制度规范的建设,尽快建立西安社区戒毒(康复)的社会工作体系与模式,重视戒毒人员与社会工作者的权利与民生保障,大力培养本地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呼吁国家对西部社区戒毒(康复)社会工作予以特别支持,政府应加强对国内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调研。
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冯卫国教授肯定两篇调研报告选题(社区戒毒和成瘾者的权利保障问题)前沿、新颖,都触及到了禁毒领域研究的薄弱地带。课题组采用实证方法,贯穿法社会学的特点。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地域,视野非常开阔,体现了中央提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强协同创新的理念。
与会人员就调研报告涉及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一、《禁毒法》、《戒毒条例》中戒毒制度的落实状况
沙龙与会人员深入讨论《禁毒法》、《戒毒条例》中戒毒制度的改革落实状况,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和建议。
(一)美沙酮维持治疗和强制隔离戒毒基本得到肯定,应该继续完善
2005年,美沙酮维持治疗在陕西省和西安市开始实施。目前,陕西全省有30余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西安市目前达到11家,全省在院人数11871人,日常服药人数7978人。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贾伟主任医师认为,吸毒成瘾是一种慢性脑病,需要比较长的治疗时间甚至终身服药,因此我国借鉴了国际上使用的美沙酮维持治疗。但是,对目前陕西、西安美沙酮门诊也应做出客观评价:一方面,美沙酮门诊给管制吸毒、禁毒工作以及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如对吸毒者的跟踪、传染性疾病的检测与防控等都极为有利;另一方面,美沙酮维持治疗只是一种降低危害的无奈之举,病人长期坚持美沙酮维持治疗需要较强的意志力。
西北政法大学禁毒法律与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公安学院副院长、医学博士冯雪教授认为,美沙酮维持治疗仅为非自然戒断所采取的一种阿片替代递减疗法。吸毒成瘾形成的精神障碍在精神病的诊断与分类标准里被称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是公认的一种易反复发作的长期脑病,不能完全对它采用法律的方法,可以借鉴最新的《精神卫生法草案》里面规定的司法程序,进行强制医疗。
西安市禁毒办副主任、市公安局缉毒支队副队长田选龙通过对吸毒成本的计算,说明毒资的转嫁增加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美沙酮维持治疗制度既能缓解吸毒者的痛苦,还可缓解社会压力、减少社会矛盾,因此应该作为禁毒的一个重要方法加以推广。他还对褚宸舸报告中关于开展“针具交换”的建议产生极大兴趣,认为这项措施将对整个传染病、艾滋病的控制大有裨益。
西安市公安局强制医疗管理处朱建彪副处长认为,尽管也可能存在一边喝药还一边吸毒的情况,但只要戒毒人员能到门诊机构来服药,还是能减轻一定的危害。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徐文星副教授指出,在戒断有困难的情况下,根据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所要做的就是把吸毒对社会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与会人员还就陕西省、西安市的强制隔离戒毒的情况进行了交流。
朱建彪介绍了西安市公安局强制医疗管理处开展的“春雷行动”,即把一些不需要强制隔离但有躯体疾病或吞食异物企图逃离打击的吸毒人员进行收治。该做法的意义在于将吸毒人员集中在一起管理,一方面能对其进行救治,另一方面对有需要的吸毒者做完外科手术待病情稳定后,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强制戒毒。
西安市公安局强制医疗管理处戒毒科科长洪魁对西安市医疗管理处工作中关于戒毒的强制医疗情况进行了说明,他指出由于公安机关严打的威慑,自戒、包括强戒都是人满为患。由于西安市医疗管理处去年才重新恢复戒毒业务,所以发展的速度慢,但是目前的戒毒工作正向纵深发展。
篇3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劣势;建议
一、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开办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只是近几年的事。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重要举措,不仅极大促进了学科的发展,更满足了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顺应了医学整合的必然趋势。医学整合是对分化状态的医学各个部分进行合理耦合。医学整合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医学的科学一人文价值潜能,使医学协调、均衡、科学地发展,以适应医学发展内在需要,满足社会对医学和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正顺应了这一趋势,同时也践行了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屡见不鲜,在很多患者眼里,医生不再是天使,而是憎恨的对象。开办医疗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患者心理卫生咨询、社会适应指导、健康科普知识传授以及病人和家属应对疾病、死亡等方面的社会心理调适工作,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体现人文关怀,促进病人早日康复;还可以促进医疗单位各项服务功能的实现,增加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综合医疗服务。
(三)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对社会工作学科发展意义重大。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利用自身特有资源,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习场所和督导,大大促进医疗社会工作方向的开展,从而提高了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实践水平,丰富了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对这一学科的专业化、丰富化和完善化发展贡献重大。
二、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医学院校由于其自身具备的医学为主的特点,在开办和发展社会工作方面,具备显著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分析
1.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以医学及相关资源为依托,具有实用性和专业性强的优势。现阶段,由于专业的社会工作实务机构数量有限,难以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习场所,致使许多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这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作为医学院校,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作为软材料,加上医院、康复中心及其他医疗服务机构等硬设施,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场所,从而通过实习活动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2.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大势所趋,也必将创造辉煌的前景。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是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这符合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另外,从医学院校的发展来看,注人人文医学之后,学校的发展就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有利于学校师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完善学校的科学管理,促进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只要认可这一思想,医学院校重视人文医学的建设,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必将有一个光明的前景。3.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现代社会对医疗社会工作人才有很大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2004年,中国医师协会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认为当前医师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为47.35010和13.28%;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发展医务社会工作,让医务社会工作者以履行工作职能为基础,在社会工作理念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方法,积极介入和调解医患纠纷,努力改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由于其专业性优势,培育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会具备更强的实践技能,这也会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并且,医学院校一般设有附属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这也能为解决自身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帮助。
(二)劣势分析。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其劣势体现在经验不足、学科知识基础不深厚以及人才缺乏等方面。由于全国的医学院校和其他综合类或文科类院校相比,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时间较晚,所以就会存在办学经验不足的问题,这种不足会进一步导致教学过程是逐步摸索进行的,可能会走一些弯路,影响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学科知识基础不深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专业开办的时间晚、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开办之前缺乏相关学科的理论积淀,毕竟在医学院校是以医学为主,和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相对缺乏。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缺乏问题也是一个极大劣势,一方面,原来缺乏相关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作为医学院校并且是新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吸纳专业人才方面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这几个方面的劣势,是制约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瓶颈,需要采取措施来弥补。三、医学院校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议
“SWOT分析法”告诉我们,在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医学院校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与劣势,这为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一个学科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需要具备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得到重视。要加大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资金投入,提供专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设施和资料,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医学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要充分发挥实用性和专业性强的优势,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融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和设施,促其参与医疗社会工作实践活动,力争培养出社会工作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实践能力高、活动能力强的医疗社会工作者。与一般学校开办的社会工作专业相比,这是医学院校的巨大优势,只有培养出知识扎实、技能出众、就业良好的人才,这一专业才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也才能真正取得大的发展。
(二)实行引进来举措,在不断学习中弥补不足。针对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多向办学较好的院校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每一学科的发展都是经历成立、发展、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对于那些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较早、发展较好的院校,需要医学院校多学习他们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借鉴其学科发展规划,明确这一学科最前沿的领域与科学发展方向,这可以避免少走很多弯路。还需要经常邀请一些社会工作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来指导工作,开办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直观地学习经验并发现自身不足。其次,要加大社会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内的专门人才还相当欠缺,很多研究社会工作的学者都是半路出家,再加上社会工作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学科地位相对不高,所以吸纳高水平的社会工作研究专家难度很大,所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努力争取吸纳外来专家的同时,要着重做好自身人才的培养,多为本校社会工作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为其创造自身成长的空间。对于教师来说,要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为己任,广泛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早日成长为教学与科研并重、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人才。最后,医学院校要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资金投入,购买丰富的专业书籍和资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知识来源保证;还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各方面设施建设,例如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完备而现代化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能够把教学和实践融为一体,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模拟,并把过程进行监控和录制,以供分析和改进,这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互动,促进社会工作这一学科的专业化发展。
篇4
我班团委在此选择了就业服务方向的活动。
此次活动为提升我班同学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结合的能力,做人与处世的能力;另外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工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对就业方向有所明确,明确目标激励自己,也有助于以后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一、活动概况
策划下,邀请了班主任朱效传老师,涔老师,姚老师等为我们讲授目前金融海啸后的社会就业情况。会上老师们就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社会形势等大的方向深入浅出的为我们指明了大的主旨方向,会上我班同学积极踊跃的提问。就现存问题和预测未来的方向对老师进行提问。老师的精彩生动的回答得到了阵阵掌声,整个会议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结算,大家在此会上受益匪浅,会后都递交了报告,总体上明确了方向。
内容:由班委,班团委组织召集,林毅,冯高尧主讲。主要是介绍本次活动的详细内容,包括对就业服务方向各事项进行分析,号召大家积极参与,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目的:让大家了解该活动的目的和宗旨:为校庆献上一份礼物,为检验学识挑战自己,为就业做好准备。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参与激情!
注:此附照片5-8
内容:
1.自愿组合,原则上六人一组,并选出组长,由组员提议确立自己的课题;(该程序事先完成)
2各组就大的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初步资料与计划,其余同学对该课题有较好的想法可提建议
注:附有参考简例
内容:各组长带领自己的团队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考察等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调查与采样,落实课题的进展。
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帮助。
2008-12-10下午各立项计划的评估
嘉宾:材能学院朱效传老师 就业指导中心神秘嘉宾
评委:嘉宾及班长、团支书和策划人共5人组成评审团
活动形式:
1、各组成员均有20分钟时间对自己的项目成果通过PPT等形式展现,运用充分的调研材料进行陈述。陈述完毕后,各评委和观众可以就该项目内容进行提问。
2由评委进行简要点评
3中场时间由朱效传老师献唱一首歌
4活动结束策划人对该次活动进行总结
5合影留念
2008-12-10晚上成果展示:
1.在本年级06高分子专业和07级高分子专业的群上进行宣传。总结收集各组最后调研报告,将所征集的调查结果上传致我办自主创建的网站上面。
号召大家为校庆加油,关注高分子专业的最新动态
注:附网站主页及相关内容13-14
2.我班团委分配,以分组形式。带有各组科研报告成果等到08级高分子专业学生所在的宿舍进行宣传
注:附有照片9-12
二、 活动自我评估 总体来说,我们这次以“为就业,发掘先动之机”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各个阶段的活动都比较成功,成功的原因我们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准备较充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详实的考虑、周全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才有了成功开展的前提。如我们班委提前几天向班主任提意见,在活动开始之前为我们争取到了姚老师和涔老师为我们做就业辅导。
2、 密切配合,分工具体安排合理多方面的积极协助和努力,是活动得以完成的保证。我们班根据活动主旨方向分成四个小组。
第一小组:根据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创业设计方向
组长:林毅 副组长:张育波 刘子玉
组员: 柳鑫龙 罗文科 罗家富 潘英华 唐禧 谢华周 肖森森
第二小组:考公务员方向
组长:邓杰 副组长:蔡海鹏 柯成勋
组员:李科演 李文冠 雷麒麟 冯灿华 陈善明
第三小组:考研方向
组长:杨勇 副组长:李兴业 廖维晓
组员:汪福天 戴海波 翁浩杰 温志力 杨继生 张呈亮
第四小组:股票投资方向
组长:林伟良 副组长:黄宏彪 罗文科
组员:黄耀明 罗家富 韦波 张活麟 杨勇在活动期间队长对人员进行了合理的任务分配,同时也注意到宣传组织及工作时间的协调。事后,同学们普遍反映良好。
3、 活动影响范围大 我们除了在校内做好团日活动,同时将其扩展到校外,我们第一小组的成员从事的调研延伸到了大学城的大多数高校。在调研的同时宣传了我校的校庆,并体现了我们广东工业大学学生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
4、 活动全面深入 从初期活动内容的确定到联系相关部门,宣传组织同学进行分工,一直到校内外工作的全面开展及高质量的完成,后期总结讨论,充分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升华了理论,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认识。同时为本专业的师弟们指明了方向,消除了一直以来的障眼迷区。
在成功的背后,我们也认真反省思考了我们的不足:
1、收集材料严重重复。活动虽然经过具体分工,详实安排,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人数较多,个别成员未能完全明白自己的分工,所做工作有些重复。
2、 稍微影响学习。主要体现在活动中个别支部成员太过积极,对分配的任务为能及时保证质量的完成,有少许同学为做调研逃了一两节课,这与管理和分工上的失误有一定关系。
3、 时间有些仓促。这主要是由于确定我们的活动时间只有一个月不到。 由于时间不多想开展的活动未能完全深入。
三、此次活动的结果
我团支部在此次活动中就创业设计,考研,考公务员,股票投资这四个大的方向都有丰厚的成果。
以下附上我班各小组的调研结果与报告。
四、 活动意义 1、 活动含义深远,反响良好,充分体现了广工大学生运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学校的活动,运用主观能动性进行学术调研,崇尚科学的态度
2、 这次活动紧扣着提高大学生实践行为能力为主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并且使我们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清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能力,使团日活动这一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 这次活动紧紧围绕“为就业,发局先动之机”的口号,在校内外开展的一系列有实效性的活动,并进展顺利,影响广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篇5
[关键词] 社会需求 预防医学专业 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徐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及时了解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同时也为高校对本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革提供建议。
一、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现状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体系始于建国以后,其教学思想、办学理念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个体为对象,预防医学是通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高校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相关内容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和实施卫生监督的基本训练。2005年9月,卫生部举办了一次“公共卫生教育论坛”,来自卫生部、教育部、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专家就公共卫生教育展开讨论,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日益矛盾,如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师资构成不合理;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全国有6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本科教育,每年招生规模达到6000多人,但如果按照我国13亿人口去平均计算的话,仍然显得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十分紧缺。
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本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探索阶段,为满足新时期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应充分开展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活动,深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主要用人单位,及时了解用人需求信息动态,对人才知识背景及结构的新要求。根据定期开展的社会需求调研,为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做到及时反馈,确立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依据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确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由于所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在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厚基础、宽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衡量公共卫生人才的标准。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拓宽知识领域,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人文素质等,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不断拓宽知识面,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具备向多方面发展的潜力。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预防医学校内教学应该注重与校外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他们具备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社区和农村宣讲课堂所学的疾病防治知识,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分层次,多模块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即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实验教学、卫生学实验教学、生物与微生物实验教学和管理学与社会医学实验教学,在各模块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相结合原则。基本实验注重学生的基础操作规范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型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的教育应该走出学校,与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医院等机构密切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例如,2008年,围绕汶川地震期间的公共卫生问题,我校邀请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徐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抗震救灾防疫报告会”,通过从灾区饮水问题、食品卫生检测、垃圾处理问题以及人群免疫接种等方面,介绍了灾区疾病防疫的工作流程和真实体会。不但提高了同学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外,而且学校还可以根据社会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融入到实际当中,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4.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如举办科研知识讲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具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或调查表、进行预实验及独立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另外,我校还创新性开展硕士研究生帮带本科生的开放科研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交流。如2008年和2009年利用暑期开展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殖毒性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就是硕士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动物灌胃、解剖、指标的检测等科研工作,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也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校由学生独立撰写的科研调查报告《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状况及干预效果》获2007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等奖,《艾滋病知晓状况与宣教效果研究》获三等奖,《江苏省丰县地氟病现况调查研究》获2008年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傅华.预防医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侯淑军,王志玉,宋明洋.搭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0-41.
[3]覃益敏,赖振屏.浅谈公共卫生教育状况和改革思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46-347.
[4]孙要武,祁艳波,董艳梅.创建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29(16):2017-2018.
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素质 拓展计划 大学生就业
论文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还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已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校必须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贯彻和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问题做简要探讨。
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该计划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Ⅲ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对自身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也有的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就业竞争能力、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从学生自身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能力的不足。而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环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在求学期间提高心理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不断改革,但是仍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生还无法实现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逐步消除这一弊端。课堂知识的积累、课外活动的锻炼、社会生活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外,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利用不同的素质教育新途径,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其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是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体是学生,高校以大学生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学生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学校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主动性的发挥。二是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独特性素质的人才更受亲睐,但独特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演讲比赛、主题设计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可以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独特性,尤其是设计活动,能够激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当然,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高校只有充分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性,为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多数用^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在高校教育中,除了鼓励学生自身加强实践能力的锻陈之外,高校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本质属性就充分突显出它的实践性特点。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由于有了大量锻炼表达自己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仓4业意识的高科技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提升。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立大学生科技小组,开展发明制作竞赛、学术论文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创业讲坛活动,邀请科技专家、创业精英、成功校友等方面的突出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科技创新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培训及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实战锻炼的舞台。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在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业受挫学生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成立各种不同的社团,如文学社、艺术协会、心理协会等,并跨系跨专业定期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通过成立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为日后能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五)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
许多学子考上大学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选择。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规划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计划,而是过分依赖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了解。他们多按照培养方案与导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通过素质拓展计划,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实现准确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决策,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参加本专业和非专业的技能培训,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挫折承受能力。所谓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指在失意、困难、失败等面前要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耐力。当前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显著特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极易陷入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不仅逃避现实,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个别人还走上了极端道路。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差,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强承受挫折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心理学、自我调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正确评价自己,了解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在素质拓展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经受失败、遭受挫折,但是往往只有在失败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力,才能在将来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踏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卓慧,郑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实测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篇7
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一:
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年全面脱贫的要求,月日第次县委常委会明确决定:把扶贫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心工作,作为总抓手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围绕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从月日以后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成立了团风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成立团风县扶贫攻坚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由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县长等兼任副主任。下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四个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宣传报道、业务指导、督查组、考核组五个工作组,同时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扶贫攻坚指挥部,成立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设立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增加到3名,专职专干。
二是制订了全县扶贫攻坚计划。围绕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科学制订全县三年脱贫工作规划,细化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县里脱贫规划为1347工程,即横下一条心、利用3年时间、通过四个一批方法,完成7万人脱贫。计划年脱贫10个贫困村、28174名贫困人口,年脱贫33个贫困村、21234名贫困人口,年脱贫29个贫困村、21243名贫困人口。现已将贫困村脱贫计划落实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已下达到乡镇村,村级正在落实到贫困户。
三是进行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和督办。月日,县委书记在镇主持召开了全县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会议参观了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传达了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精神,各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就各自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表态发言。会后,各乡镇分别召开了县直机关、各村支部书记、县驻村第一书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联络组长参加的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围绕四个一批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时间节点进行了具体安排。月日,攻坚办再次组织5个督查组对全县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督办。
四是召开了县委县政府高规格会议。月日和月日分别召开2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相关工作。月日召开了县委届次(扩大)会议,讨论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会上县委县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任务军令状,县扶贫攻坚办公室与扶贫工作队签订了驻村帮扶责任书。这次会议从思想上进行了誓师动员,从工作上进行了督促落实,引导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
五是拟定了相关政策支撑文件。除了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之外,拟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团风县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团风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方案》、《团风县精准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等相关政策文件,还有几个文件正在积极拟办修订之中,准备近期出台。
六是创办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县扶贫办与县农商行联合创办扶贫小额信贷试点,通过市场手段运作扶贫开发,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拉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户借款难的问题,创新了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月日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肯定了我县扶贫小额信贷12345扶贫模式(即搭建一个信贷平台,突出贫困人口和市场主体两个主体, 严格评级授信、项目推荐、贷款发放三个步骤,确保指标落实、项目直扶、帮扶带动、验收考核四个到户, 打造瞄准特困群体、落实特惠政策、形成扶贫合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壮大特色产业等五项特色)。目前这项媒体宣传的金融扶贫团风样板工程,已向282户发放贷款3220万元,落实帮扶贫困户315户、1812人。
七是开展了扶贫攻坚的密集调研。县四大家领导分别带队到各自的扶贫联系点开展精准扶贫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解剖典型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脱贫的愿望和想法,总结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理清扶贫思路、完善脱贫举措。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县卫计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分别对因病致贫人口、农村低保(五保)人口、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等进行专题调研,为制定完善精准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认真准备接待,圆满完成了省市各级领导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任务,其中省委领导傅德辉常委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存在问题。
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相比,有的乡镇和部门领导认识高、动作快、效果好,有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没有进入工作状态,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和牵头之责,导致工作被动滞后。二是工作推进速度不快。相比兄弟县来说,我们工作总体推进速度稍缓,没有掀起扶贫攻坚的态势,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工作成效不明显。相比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工作成效不很明显,工作特色不突出。
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二: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二)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三)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4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16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2014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
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篇8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工学结合 行动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实现课程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组织教师开发项目化课程。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实践经验,从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怎样开发项目化课程两方面谈谈个人想法。
一、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原有教材的不足,制约着课改的推行。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教材由高职院校编写或是直接选用高职院校教材。中职学生相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理论还是在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上,均有很大的差距。显然,高职教材不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原有教材的知识点是基于自身学科体系,以文字结论的形式呈现,单一、枯燥,不形象直观。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知识、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不断问世,教材上很多知识已经无法跟上当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用未来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让家长、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满意,让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因此,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想实现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任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必由之路。
其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老师,一部分是中途进修改行的,一部分来自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年轻化,教科研能力相对较弱。1.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对所开发的课程目标、任务能准确定位,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拿捏要准,重点、难点如何应对,在开发课程之前,参研教师首先要作深入的思考,这样老师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更有针对性,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很大帮助。2.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要学习当今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学习转变观念,树立能力本位思想,打破传统教学的专业学科体系,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用先进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只有观念变了,行为才会变;只有行为变了,教学效果才会变。因此,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同时也是把教师从“教书匠”向 “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最后,开发项目化课程是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满意度有效手段。过去学生学习时往往认为所学非所用,企业会认为学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仅是个半成品,不能拿来就用。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更希望学生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在校期间系统完成一些典型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因此,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项目化课程采用以行动引导为特点的教学方法,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形势所趋;是教师成长之路;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怎样开发项目化课程呢?
二、开发项目化课程
(一)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路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课程的开发者,在课程开发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这几个问题:社会需要什么的人才(企业调研)?培养的学生将来会做什么(确定工作岗位)?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有计划的实现预定目标(制定教学进程表)?有了这样的思考,就可以梳理出课程开发思路,从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制定教学进程表等六个方面进行开发。也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我们开发的课程才有针对性、实用性。项目化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问题。
(二)项目化课程的含义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常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按照实用的思路,把一个零件的加工、一个故障的排除、一个服务的提供都理解为项目。对项目的微型化理解,使得开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可能。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而不是知识)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整个工作的课程模式,课程划分的依据是任务边界。
(三)项目化课程的特点
1.教材呈现――项目任务化
以某一具体的项目任务的完成为载体,将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学生任务实施的过程,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做中教”。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钳工实习中,项目“加工创意开瓶器”,学生从接到项目任务单开始,首先要明确做什么,即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过去要他们“知道什么”转向为“我要做什么”;其次要思考怎样做,即要完成这一任务,细化为哪些小任务,从而对整个加工的工作过程有所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工作的计划、决策能力;最后还要想我做得怎么样,要反思我的收获及存在问题,即在这一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我存在的问题在哪儿,通过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呈现――模块化
项目化教材所选的项目实例,源自职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何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调研,由调研报告分析出就业岗位群中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特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两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教师要按工作思维,以“好学够用”为原则,通过任务描述、工作条件、员工具备的前提条件等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工作知识。如钳工实习中,项目“加工创意开瓶器”,教师通过工作思维的加工,这一项目中,知识模块包括锯削加工,锯条的选用;根据加工表面形状、质量的不同,选用锉刀的规格;内凹表面余料的去除方法;机械制图、CAD画图;物理上杠杆原理等知识。项目化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知识点的整合,以好学够用为原则,有利于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3.教学模式――工学结合
项目化教材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后,学生可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学生完成这一工作任务的过程包括咨询、计划、决策、任务实施、检查评价与考核六个环节。典型工作任务反映该职业工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形式,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的意义。完成该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如在“加工创意开瓶器”项目中,工作对象包括需完成的设计图样、加工的开瓶器成品、与客户的合同、车间主任和质检员的业务沟通,满足经济性、使用性要求和高效率的生产,工作要求则包括组内成员间、各组成员间、员工与任务涉及其他部门间进行专业沟通,从经济、安全、环保及满足顾客的需求确定生产计划、检查等工作标准规范,自觉进行安全作业等。可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和深度融合。
4.教学方法――行动引导
项目化教材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突出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行动来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指技能与知识,而且包括态度与情感。如以“加工创意开瓶器”为项目载体,教师在任务开始之初,将工作任务编排成“引导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相互协作,制定计划,确定实施方案,通过引导一个个子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最终的目标任务的完成。通过行动引导,实现学生主动观察、研究、分析、操作实践,最终完成开瓶器的轮廓设计、加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行动引导学生探究,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篇9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学生;职业指导;人职匹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82-03
职业指导,又称“就业指导”,指的是给征询者提供社会工作的要求与其自身能力、兴趣及性格特点的信息,使人与职之间达到较好匹配的过程。西方经典性的职业指导理论是“人职匹配理论”,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于1909年提出的。他在专著《职业选择》中阐明了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职业的三大要素,即:(1)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不足和其他生理、心理特征;(2)了解职业成功所需的知识、技能、发展机会和前途;(3)将上述两个条件进行最佳搭配。这一理论的精髓是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人职匹配,简单概括即知己、知彼、抉择。这个“三步范式”又被称为“特质―因素理论”,这项研究成果确立了职业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标志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创立,至今影响着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和职业指导实践的开展。我国对职业指导的研究实践与国外相比,起步时间差距不大。191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其主办的刊物《教育与职业》上首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问题,并于1920年正式开展了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指导的服务对象可分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两类。劳动者包括符合劳动年龄的各种求职者、各类学校学生,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是职业指导的主要对象。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大学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为就业做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工作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指导应贯穿于高职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全过程,甚至在他们毕业后还要延续较长一段时间,一般至少应有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处在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位置,发挥辅导员在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辅导员做职业指导实践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途径,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在高职院校工作了三年多的辅导员,笔者将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就业作为本职工作的最终目标。作为辅导员,在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指导实践中,笔者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概括为“全员关心、全程参与、全面指导”。
经验一:辅导员等全员关心职业指导
在职业指导实践中,首先要做到全员关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这是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我院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系就业指导小组、班级就业核心团队三级就业指导体系。院级就业指导中心由主持学生工作的领导主管,就业中心主任主抓,就业专员负责具体工作。各系领导手下都有一个就业秘书,与辅导员、班主任一起,是开展职业指导实践的主力军。同时,学院还发动任课教师、全校教职员工、高年级学长、各宿舍长带头,共同关心班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这样多元化的组织机构还只是校内的,校外还有更加坚实的力量,包括依托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专员、就业秘书等资源,将校企合作单位、校园招聘单位、人才市场的招聘专员及人事专员等纳入职业指导队伍中。同时,还有已毕业的学生校友、广大家长及其人际关系网等,这些都是职业指导的坚强后盾。这样的合力,初步形成了校内外、系内外、班内外职业指导工作的良性循环系统。在职业指导实践中,以上人员既有各自的分工,又有密切的配合,在多年的职业指导实践中已经成长为一支实干、踏实、专业、敬业的队伍。这些成员大多数都接受过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在针对集体的职业指导和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个别就业咨询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经验二:辅导员全程参与
职业指导三四年,每年各有侧重点
高职三年的时间是青年学生一生中非常宝贵的黄金时段,辅导员的职业指导更要及早着手。从学生高三后的暑假开始,职业指导工作帷幕就已开启。8月下旬,在拿到新生高考报名资料,电话告知考生被录取后,就要告诉学生,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类高校不一样,学生三年后的目标是顺利就业。培养职业观念、树立职业意识的工作从学生接到电话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同时要叮嘱学生,要培养独立自主能力,让学生独自来校,按照规定时间报到,强调守时观念。这些对职场人士的要求,要求在新生身上有所体现。
一年级重点 帮助学生树立全程化职业指导意识,引领低年级学生做好自我探索和学业规划。具体做法如下:
1.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为学生比较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类高校的异同,提醒学生要及早树立全程化职业指导意识。
2.引导学生做好自我探索,开展“认识我自己”的专题活动,主要通过班会和集体活动实现,具体形式有:(1)自我分析优势和劣势,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2)布置课外作业“他人眼中我为谁”,让学生找同学、朋友、教师、父母等做调查,写出形容自己特征的词语,并与(1)进行比较,学会客观认识自己;(3)做“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通过心理测验,找出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4)用不同的词句描述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从而知道真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差距。以上做法有助于一年级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自我。
3.请《就业指导》课教师重点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阶段及其任务,请专业教师介绍专业课程设置和就业岗位群,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写“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书”,并给予指导,调整有关学业目标,对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提出统一的要求,并组织全体学生参加这两个项目的集体考证。
4.积极鼓励各班、团组织、学生会、社团开展活动,组织与自我探索、学业规划、增强职业意识等有关的活动,并为其提供支持。
二年级重点 引导学生对照实施大学生学业规划,并逐步开始关注职业规划,将职业指导重心移至市场调查、社会实践、锻炼能力、寻找职业兴趣等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1.在每个宿舍招募并挑选出一名学生,对其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制定生涯辅导方案及内容,邀请校内外专家为这些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和培训,业余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联系短期实习等实践活动,并通过他们将这项活动推广到全班学生中间。
2.搜集整理人才市场调查题目,编写具有本系特色的调查问卷、访问提纲,并进行社会调查(包括人才市场和企业)、网络调查、校友访谈指导,让学生开始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地方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包括总体知识储备的要求、职业素质要求、具体岗位的技能要求等,并让学生据此撰写实践调研报告。
3.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调研体会,有选择地参加相关课外技能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比如专业技能方面的证书、会计证、导游证、驾驶证等。
4.结合《就业指导》的教学内容,详细说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要素和制定步骤,组织学生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并给予个别指导。通过江苏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聆听学校专家团讲座,结合网上测评,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认识职业,形成初步的职业方向或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三年级重点 建立毕业学生信息数据库,为充分就业做充足准备。指导学生写简历,训练求职技巧,组织学生参加招聘活动,做好不同类型学生的分类指导和心理辅导与咨询。具体经验如下:
1.指导学生写好个人简历,对每个学生的简历都给予个别提示,并引导他们写好求职信,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包括社会实践证明、职业资格证书、获奖证书等。
2.介绍劳动就业法律、法规,进行政策指导及求职礼仪训练,尤其是指导学生提高对用人单位资料收集和筛查的能力,在三年级开学初,各班级组织模拟招聘活动。
3.联系已经毕业的学生现身说法,进行面试技巧的指导,作为职场新人对学弟、学妹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更相信他们的学长,并会吸取校友的经验为自己所用。
4.建立毕业生信息数据库,选好各班就业信息员,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就业群体,辅导员要学会制定不同的帮扶和指导方案,使其顺利毕业和就业。笔者常用的工作模式有三种:集体培训、分类指导、个别咨询。前者是针对共同的情况分析,如就业形势、面试礼仪等,通过学生集体观看视频做到资源共享。分类指导需要花大力气研究,要做到针对性强,有实效。例如,对求职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害怕面对用人单位,甚至有时会回避求职问题,消极等待别人帮助;还有的学生以为要靠关系才能求职成功,担心个人实力不足,缺少就业市场上的硬招牌。由于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实际能力、交际能力较差。性格内向等因素,这些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最起码的自我推销资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确实弱了一些。尤其是那些在平时学习中缺乏明确目标的学生,更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不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素质和技能。学生的种种表现确实给辅导员的职业指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唯有用心,全心全意为学生考虑,才能帮他们克服困难。个别咨询需要辅导员有更多的耐心倾听学生诉说,开展“一对一”的职业指导服务,例如安排学生与企业人员进行小型座谈,优先推荐岗位,多次重点推荐,随时随地热情服务,必要时寻求专家帮助等做法,能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尽快实现就业。
5.加强就业信息宣传,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通过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信息搜集和的及时与高效。首先,学院就业中心要公布各类招聘信息,组织大型校园招聘会,或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人才市场的专场招聘会。其次,各系要组织小规模的、有专业特色的小型招聘会。以上信息辅导员不仅要提前准确告知学生,并且要及时地将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出适时调整。
6.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大学生的择业意愿会受到环境因素和个体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管哪种因素有变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顺利度和成功率,进而影响到学生对就业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要提前,并要明确一些观念,如“像恋爱一样找工作――最关键的是在适当的时间碰到对的人”等。对就业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要做到提前预警,为毕业生开启心理减压之窗,个别咨询要及时,以鼓励为主。每天找就业信息员排查摸底,每周向系里汇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和学生心理动态,每月向学院汇总,是辅导员平时的功课。
学生毕业后的重点 每个季度要继续做好跟踪调查,通过邮件、电话采访等,做好统计回访工作,以确保准确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注当年就业的学生在单位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做到“扶上马,送一程”。2010年7~8月,我院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2006~201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座谈、问卷调研、访谈等,各专业教研室几易其稿,写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这对辅导员及时掌握第一手就业资料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强毕业生与在校学生的交流,毕业生的成长经历很大程度上激励和引导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他们作为职场新人给在校生提出建议,也是职业指导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经验三:辅导员全面指导职业实践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还是学生心灵的导航者,承担着职业指导师的职责。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实践,从知己、知彼、抉择三方面考虑,要根据以下内容做全面指导。
知己 即了解人。通过面谈、各种书面材料、性格测验、能力测验、兴趣测验等,了解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特长等,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成长,帮助他们寻找真正的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分析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在校三年各阶段都有重点地为求职做好准备。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入学分数较低、学制较短,学校的教学设备与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这些使高职学生既没有引以为豪的硬件――本科文凭,也缺乏与名牌大学学生甚至普通本科生竞争的心理优势,加之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不够重视,客观上导致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另外,高职院校本身对学生的学业没有过高的要求,学生在高考中有挫败感,在平时学习中对自己要求不高,空闲时间上网的情况很普遍,因此会导致恶性循环,以至有人中途退学。一年级新生进入大学后,还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以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为主的大学生活,如果不能及时给予职业指导,学生会感觉无所事事,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百无聊赖,虚度光阴,学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可以成为“灰领”,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职业指导。首先要鼓励学生调整心态,避免盲目悲观;其次要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清楚地给自己定位;再次要提醒学生放宽就业视野,将就业范围扩大到本市、本省以外的地区,本专业以外的岗位、行业等。
知彼 即了解职业。为有效地回答学生对某一职业的有关询问,帮助学生选择职业,辅导员必须对各类职业的特点有所了解,搜集整理与职业有关的资料,对于职业分类细则、岗位设置要求等,辅导员要了然于心。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要归纳出从事每类职业所需要的人才的身体及心理能力方面的条件,便于学校进行职业指导或用人单位进行人员选拔。对于职业发展变化的即时状况,更要经常收集全国、地方、本校相关的就业消息,分析人才市场的最新需求状况,把握各种就业机会。要检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价值,企业是最有发言权的。为此,我院积极推进在校生进企业工学结合事宜。2010年9~11月,笔者所带的4个班级将近二百名学生分批到新区某企业就业实践。短短3周在企业的经历,使学生得到了迅速的成长和提高,他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认识职业,更学会了通过沟通交流解决问题。
抉择 即明确目标。辅导员依据自己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了解,将对工作岗位的分析和就业机会的调查作为基础并落在实处,目的是辅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大概的职业方向,但具体明确的职业目标,还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自己决定。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增强择业能力,都是辅导员要做的工作,做到人与职业匹配是辅导员的理想目标。
各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实践,帮助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地认识职业指导工作,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职业生涯辅导中强化就业工作导向。职业指导一方面要解决高职学生对就业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岗位求职;另一方面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为学生创造就业条件。高职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职业指导从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来考虑,是一门需要有更多的管理学、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参与的艺术。通过辅导员的职业指导实践工作,能够使高职学生的人职匹配比较科学、合理,从而使他们顺利完成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使高职学生感到所选择的职业更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这对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都是有极大益处的。
参考文献:
[1]武正林.就业与创业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3.
[2]姜纳新.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3]刘明新,邹冬生,张胜利.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探讨[OL].(2010-08-29).[2011-06-22]..
[4]夏翠翠.想着北京,望着广州:大学生就业心理左右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9):37.
[5]新华社.教育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将获一对一服务[OL].(2010-06-09).[2011-06-22].http://省略/jrzg/2011-06/09/content_1880741.htm
[6]缱绻.像恋爱一样找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0):28.
[7]张群元.对“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J].职教通讯,2010,(12):51.
[8]毛灿月.脱颖而出――就业指导[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70.
[9]温贻芳.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促进工学结合课程的质量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68.
篇10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惑;对策
一、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惑及表现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构成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获得信息、交流思想、建立感情和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实习期间、就业岗位和社会工作中,建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他们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减少他们在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特别是对个人生活与职业发展,乃至整个企业的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高职学生存在诸多人际交往心理困惑。
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能适应岗位要求,但在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方面有所欠缺。根据在鄂东南几所职业院校的学生人际关系调研报告,以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来访者咨询和网上心理咨询来看,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进校时大多数认为自己高考成绩不理想,很长时间沉浸在失败与懊恼负性情绪之中,觉得自己不是学习考试的那块料,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家人和同学熟人面前抬不起头,不愿意与人交流;到校后,在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过当防备心理或者我行我素,不主动与同学老师交往,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观点,在生活中不主动接触他人,极力回避集体活动。根据调研情况来看,敢于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的人数不到10%,害怕上台讲话的占60%,与人交往不主动说第一句话占70%,害怕别人不理睬占90%。
2.孤独心理
由于在高中期间,大多数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学校老师的鼓励与关注极少,有的因为自然环境或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等影响,许多学生封闭自我,乐于独处,即使是集体活动,也是形式上的参与,不流露真实想法,不开放自我,不谈个人观点。堵塞信息渠道,缺少感情交流,时常感觉孤立无援。
3.偏执心理
有的高职学生从中学阶段就形成固执己见的性格,仅凭自己主观想法看待事物,听不进他人意见,缺少客观的态度,从不自我反省,固执,偏狭,常常认为周围没有合得来的同学,对他人行为和观点认为不可思议。
4.依赖心理
有的高职学生家庭教育过分专制,或者长期与隔代的爷爷奶奶生活,从小依赖家人,在遇到困难时毫无办法。许多学生如在穿着打扮、交友恋爱、选择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和就业等问题上,人云亦云,追赶潮流,没有主见。
5.逆反心理
高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期间就不遵守规则,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尊重权威,不愿意与他人持共同意见,张扬个性,异常反叛,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而得到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6.嫉妒心理
部分学生对同龄、同地位、同性之间同学常生嫉妒心。当别人取得学习、生活或工作上的成功,感觉内心如被刀割一般,或者对方遇到失利,就幸灾乐祸,甚至背后谣言,伤害对方。
7.自负心理
通常是外在形象较好,或者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当他某种能力超出一般同学,就会过分自尊,自以为是,看不起他人,一切行为都想得到别人称赞,否则倍感失落,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卑心理的另一种表现。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在孩子受教育时期没有身体力行教育其学会如何体贴、宽容和理解他人,如何处理好长幼关系和邻里关系,成年后就很难与人愉快相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特别是缺少亲情的家庭,或者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互相诋毁,很容易造成孩子形成孤独、反叛、偏执等心理,严重影响日后的人际交往。
2.学校教育
高职学生在高中学校期间学习成绩不突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激励机会极少。中学阶段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老师和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繁重的学业上,把各类型的排名和考试分数作为学生的重要评价标准,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人际交往的礼节、礼貌等给予宽容与漠视态度。班级活动和社会活动时间尽可能减少,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非常单一。因此,出现诸多人际交往经验不足,知识匮乏。
3.个人性格
每个个体气质类型不一样,高职学生在童年早期就表现出活泼的或者安静的现象,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知识面拓广,每人成长经历的不同,伙伴关系发展受阻,受教育方式和程度的不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等,有的形成特殊人格或有缺陷人格特征,如偏执型人格,依赖性人格,而性格决定交往的方法和手段,也决定一个人是否受欢迎的程度。
4.社会因素
社会某些不良交际现象与行为,如:道德良心的缺失、唯利是图、不讲诚信等都会影响青少年健康人际观点的形成,很多学生渴望交往又害怕上当受骗,无法判断是非,很多学生心理处在渴望交往又恐惧交往之间,矛盾、茫然。
三、应对措施
英国新职业主义强调教育与训练要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注重个人的发展。其提出了核心技能(key competencies)理论,即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核心技能包括至关重要的人际关系技能――人际交往、群组加工、问题解决、决策与计划,这些总称为“群组问题解决”。近年来,新职业主义引入我国职教界,其关键核心技能理论已成为当代职教改革中教学新理念。以就业为目标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在改革中发生三大变化与扩展,一是教学场所从学校扩展到工厂,二是教学者从教师扩展到师傅,三是教学方式从个体学习扩展到团队合作,高职学生与同学、与师傅、与同事等的人际交往能力直接决定他们的职业能力。因此,提高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学习体验校园生活,内化形成正确的认知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各种途径、教育理念和班级社团活动,促进个人体验,改变错误观点,培养形成良好的性格。如,营造和谐健康、文化氛围浓厚的寝室环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搭建张扬个性、发现自我的平台;食堂餐厅文明行为和言语,教室和校园内文明着装和规范行为;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期间的与社会零距离接触,通过这些方法能潜移默化促使高职学生学会待人真诚热情、理解宽容,重视信息沟通和交流,加强个人道德和文明修养,树立人际交往正确理念。
2.制定阶段际计划,培养健康人格
高职学生个人可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注重人际交往活动,制定阶段际计划。高职院校尽管学制短,但是可以充分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要积极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扩大交往面,主动为他人服务,消除内心不健康心态,在活动和工作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缓解人际交往压力,一步一步实现人际交往目标,逐步提升交际能力。
3.把握交际原则,学习交际技巧
高职学生不敢于、不重视、不善于交往,往往是因为心理困惑阻碍,能力和技巧出现问题。学生可通过选修人际交往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等课程掌握相关知识与能力,还可以汲取网络知识,如人际交往知识视频和讲座,各种人际交往书籍刊物。通过遵循真诚、互惠、沟通等原则,学习并掌握“见面、握手、电话、餐饮、着装、乘车、拜访接待”等基本社交礼仪,提高自信心。同时要掌握交谈技巧,特别是要学会做一个认真倾听的人和善于鼓励赞美他人的人。认真地“倾听”――令你察已知人,审时度势;由衷地“赞美”――帮你获取好感,赢得听众;“真诚”地表达――让你更具亲和力,得到信任;恰当地“设问”――使你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更有效地交流;巧妙地“幽默”――彰显你的智慧,谈笑间绕过沟通的暗礁。
4.勇于实践,自我反省
很多高职学生自尊心强,个性内向、偏执,不愿意听取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因此要么盲目交往要么拒绝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有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在实习期间与工人师傅和主管之间的关系处理,最能显示个人人格特点和人格魅力。要想能愉快工作学好技能,就必须主动积极地保持与周围人们的接触与联系,抓住重要时机如节假日与同事、与上司保持友好联络和交往,在同事生病或遇到困难要及时援助等,在平时工作中多做反思和请教,学会接受意见,学会自我接纳。
总之,对高职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远需要探索的重要人生课题,只有长期的学习实践,总结提升,才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孔晓东.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
[2] 马树超,郭扬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