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22 18:1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措施

篇1

论文关键词:海洋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网络应用

在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数字化建设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海洋档案的管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正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随着电子文件的大量出现,档案理论界对于电子文件是否应该转化为档案材料也从争论转为接受,这一革新要求我们改变原有对文件档案的理解,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更好地进行海洋档案管理工作。

1、海洋数字档案的概念和特点

在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美国的《档案与博物信息》编辑D.比尔曼以《虚拟档案》为题,第一次提出了与物理档案(Physicalarchive)和实态档案库(Physicalrepositoriesofarchives)相对应的虚拟档案(Virtualarchives)。国际档案理事会对数字档案的定义是:通常以代码形式记录于载体,如磁盘、磁带或穿孔卡带之上的文件档案,它的内容只能通过机器来利用,并根据来源原则来组织安排。以此类推,海洋数字档案就是以代码数字形式记录于载体,如磁盘、磁带或穿孔卡带之上的海洋方面的文件档案。数字档案改变了传统的档案载体形式与档案工作意识。数字档案的载体与传统档案的载体有很大区别,包括存贮电子文件、信件、图纸、报表所形成的软盘、光盘、硬盘和磁带等。数字档案中的信息资料不以传统的笔墨纸张等直观的形象出现,而是通过二进制代码以数字形式存贮,成为肉眼不可直接识读的记录符号。档案信息传输平台数字化,当档案信息在完成数字化后以数字形式存在时,数字网络系统就将成为其主要的传输平台,为档案信息的快速流动提供可能,通常是以网站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海洋数字档案也有着与其他数字档案相同的特性。

2、网络环境下海洋数字档案的安全隐患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由于受载体的转换条件、存贮介质的稳定性和技术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海洋信息的丢失或删改,却不易被察觉。

海洋电子文件的信息共享带来了一些不安全因素。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不同于以纸张为载体的纸质档案,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人员的限制随意阅读,并且信息容量巨大,传输快捷,这种电子文件的共享性和易用性是其网络化运作环境决定的,是一种进步和发展。同时,也给海洋电子文件带来了不安全和泄密因素。

目前的档案保护规程主要针对纸质载体制成材料的耐久性、保存环境等方面来进行,缺乏对电子档案长时间可靠保存的经验与技术。实践证明纸质载体的档案在一定的保护条件下可保存达上千年,而电子文件的物理载体寿命却远不如纸质档案,磁性载体档案的寿命最多只有十多年,光盘载体的寿命也不超过I00年。另外,纸张的损坏很容易被发现,但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只能由设备检验。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保存的格式和载体都在发生变化,使得早期数字档案难于“阅读”,例如现在面对一个保存在5英寸软盘上的Wordstar格式的文件,恐怕大多数读者都会束手无策,而这只不过是20多年前主流格式与存储载体。

由于网络技术本身的安全隐患导致泄密。Internet/Intranet技术本身就不是一种很安全的信息传输方式,网络上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重重网站分段传送至目的地,任何中介站点均可以拦截、读取、破坏甚至篡改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多,攻击工具的破坏力越来越强,而安全技术是一种在对抗中被动发展的技术,它总是滞后的,这样就导致了网络的脆弱性。此外,网络硬件也是经常被忽视的但风险极大的泄密途径,主要方式有电磁泄露、非法终端、搭线窃取·后门程序等。

管理人员不足,技术水平有限。据有关资料显示,90%以上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受过正规的计算机安全培训,他们缺乏计算机与网络的相关知识,缺乏对档案信息网络的安全意识。

3、网络环境下实现海洋数字档案安全的对策

如前所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档案及海洋数字档案的安全保密问题日益突出,为严防密从网泄,确保电子文档安全,应在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3方面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与措施。

3.1管理方面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海洋档案信息数字化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海洋档案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网络中的档案信息,不能认为只要把电脑管好了,信息没有丢失,就是做好保密工作了。海洋档案管理人员自身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树立高度自觉的档案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海洋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知识、技能,努力学习掌握档案现代化管理、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加快从传统型档案管理人员向现代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转化。同时,海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从政策、待遇等方面培养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要通过在职教育、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和更新在职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充分调动海洋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进海洋档案信息化建设作贡献。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在海洋数字档案安全管理中,除了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海洋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完善一些制度。如,确定本单位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档案网络操作使用规程,用户身份认证制度,电子文件的接收、保管、检索、查询和网络安全等制度,使安全管理具有可操作性,形成海洋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

3.2网络安全方面

硬件设备安全。涉及海洋电子文档的计算机应做到专人专用,使用的移动储存设备也应做到专用,不可混用。对于网络设备应该尽量使用通过保密检测的设备,不要盲目追求新产品、新技术,以减少泄密渠道。

操作系统安全。安全的操作系统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因为所有的基本应用和安全措施(如病毒防治、人侵检测、设置防火墙和安全岛)都依赖操作系统提供的底层支持。充分考虑海洋数字档案操作系统的安全性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因为许多核心技术我国并不掌握,无法保证国外操作系统产品不存在后门程序。在海洋数字档案管理用操作系统方面要考虑以下两点:①采用的产品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源代码对政府公开;②定期利用漏洞扫描工具检测系统漏洞和配置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操作系统的安全主要通过增强身份标志与验证、细化自主访问控制、用户职责划分、强制访问控制、审计跟踪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措施来实现,这些措施都可以对基本安全功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安装杀毒软件。防病毒必须从网络整体考虑,主动防御,改变被动劣势,要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从方便管理人员的工作着手,使其能够管理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如利用定时查毒功能,对客户进行扫描,检查病毒情况;利用在线报警功能,监测网络上的每一台机器,出现故障或病毒侵人时,网络管理人员都能及时知道,并作出反应。

内外网隔离。在内外部网之间,设置防火墙(包括分组过滤与应用)实现内外网的隔离与访问控制是保护内部网安全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有效、最经济措施之一。无论何种类型防火墙,从总体上看,都应具有以下五大基本功能: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告警。

在必须使用公众网络时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VPN能够利用Internet或其他公共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为用户创建隧道,并提供与专用网络一样的安全和功能保障。在互联网上传输数据时,VPN可提供保密和数据加密。如果某机关档案系统设有两个或更多分支机构,或者希望用户远程访问档案网络,这种方法尤其有用。

3.3信息安全方面

海洋数据备份恢复系统。备份数据可以防止磁盘驱动器出现故障、电源断电、感染病毒和发生其他事故时丢失数据。一旦发生了数据丢失,如果按照备份规程进行了备份,那么就可以恢复数据。海洋数据备份最可靠的办法是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相结合,例如我们可以每周执行一次完全备份,每天执行一次增量备份。除此之外,还应该选择不同的数据存储介质,并将备份介质存放于不同的安全地点。

载体保护。海洋数字档案的记录载体由于它的磁性、光学性和磁光性,易受磁场、光线、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影响。海洋数字档案存储介质应存放在无强磁场干扰、避光、防尘、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里,诸如温湿度的控制,存放载体的柜、架及库房应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操作能力避免不正确操作。例如,使用标识笔作标注时,会带来盘面的污损拿取时手法不正确,留下指纹中的油脂、盐分、微生物等长期依附其上,会腐蚀盘带。

数字签名技术。主要包括数字签署技术和验证技术,以解决伪造、抵赖和冒充等问题,在存储和流通过程中,保证了数字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目前常用的数字签名技术有光笔签名、电子签名、电子印章、数字指纹、数字水印、数字时间截和数字证书等。

信息加密。加密技术可以确保电子文件内容的非公开性,是保证电子文件机密性的重要方法,其目的是采取某种数字方法经信息伪装起来,使非法入侵者无法了解信息的真实含义。通常多采用“双密钥码”法。加密通信者各拥有一对密钥,任何发方可以使用收方的公开密钥加密明文后向收方发文,收方只用自己知道的解密密钥解密获得明文。由于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因此第三者很难从截获的密文中解出原文来,这对于传输中的电子文档具有很好的保密和保护效果。

双套归档制。实行“双套制”保存海洋电子档案,既在保存海洋电子档案的同时也保存对应的纸质档案,这也是在技术水平尚欠成熟的条件下解决海洋电子档案原始性、真实性问题的一种可行办法。

海洋数字档案的销毁。目前,数字档案销毁现状不容乐观,销毁随意性较大、方法不规范,为信息保密工作留下了隐患。数字档案的销毁可分为信息销毁和载体销毁两大部分。数字档案的信息销毁即逻辑删除是通过软件系统改变载体的状态,将数字档案数据从记录载体上彻底消除的一种方法,对于非保密性的数字档案可用逻辑删除的办法;数字档案的载体销毁是将数字档案的载体连同信息一起销毁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载体、一次写人不可更改的记录载体及受损伤不可修复的载体,此方法销毁比较彻底,不会留下失泄密后患。对应销毁的在网络上处于流转状态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属于非保密性的可做清除处理;对属于保密范围内的,要做彻底清除处理,连信息的微量信号也一点不能留,以防泄密。

篇2

【关键词】樟子松;林木种子;储藏;管理;育苗技术

樟子松为松科大乔木,树干通直,生长迅速,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干燥瘠薄,耐旱耐寒,嗜阳光,喜酸性土壤。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之一。但由于樟子松种子较小,幼苗年生长量小且病害严重(立枯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较难培育的树种。长期以来,黑龙江一直存在育苗人少和小苗苗源不足的问题。我们通过多年大量的实践和积累,摸索出一套操作性很强的樟子松幼苗培育技术供大家参考和应用。

1.选地整地

根据樟子松幼苗的生长习性,育苗地宜选择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为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的地块不利樟子松生长。翌年春季平整土地,深翻细耙后修筑南北走向的高床,床高15cm ,床面宽 40~50cm ,沟间距80~90cm 。做床时一定要做到床面平整,床面土壤细碎无土块。整地工作完成后即可进行1 次春灌,以增加土壤墒情。

2.育苗

2.1育苗地的选择

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质比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条件,最好选择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为这种圃地含有大量对松苗生长有益的菌类,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增强抗性。但不宜在一块地连续多年播种,否则因播种地浇水次数较多,土壤板结,对苗木生长不良,一般宜1年与2年生松苗相互轮作。如果在沙性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机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强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进苗木根系发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长。

2.2施肥

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育苗地应施足底肥以保证苗木生长有足够的营养,底肥要用经过充分发酵的厩肥或堆肥每亩施约2万斤。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将肥料均匀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进行搅拌使肥料均匀的混合在耕作层土壤中。

2.3种子处理

为促使播种后种子迅速发芽,出苗整齐,增强苗木抗性,在播种前,种子应进行催芽。采用由黑龙江购进的国标三级(千粒质量 6.909g,发芽率 60%-70% ,净度达90%以上) 樟子松种子进行播种,播种量控制在150kg/hm2以内。在播种前先将樟子松种子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为3% 的硫酸亚铁溶液浸种 30min 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捞出后漂洗干净,用清水浸泡 24h,然后将种子与湿河沙按 1∶1 的体积比混匀,放置在阴凉的地方进行层积。层积温度不可超过 15℃,每隔 3~5d 翻动 1次并洒水保持层积湿度。一般层积 7~10d 即可用于播种。

2.4播期

适期播种对促进种子发芽,保证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根据几年来各地不同播种时期试验证明,平均地表温度达8℃-9℃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4月中、下旬。(1)播种前苗床表土要保持适度湿润,如干燥应少量浇水,待床面稍阴干时,用耙将床上面搂起0.5-1cm深的麻面,然后用播种机或手推播种滚,横床条播,播幅宽3-4cm,行距8-10cm,播后及时镇压,以防芽干,覆土约0.5cm,不宜过厚,否则幼苗出土困难。

2.5播种地的管理

加强播种后的管理是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关键。风沙严重的地区,如育苗地无防护林或防护林稀疏,则必须在播种区四周及中间设置防沙障,防沙打幼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季风已停,苗径已木质化,即可分期分段撤除风障。为防止覆土被风吹失,调节地面温湿度,播种后宜在床面覆一层稻草(或麦草),厚度以不见土为限。当幼苗出土50%时,把草撤除一部分,全部苗齐后,将覆草全部撤除,撤草时不要损伤苗木。为防止浇水或降雨时冲刷表土,调节床面温湿度以防止土壤表层板结,可保留行间稻草,直到秋后。也可在苗床上搭设封闭遮荫网以达到防风、保湿和鸟类啄食的效果。

3.出苗期

从播种到出齐,一般需要20-30天的时间。种子催芽是否充分,决定出苗期长短。当气温高于16℃时发芽开始迅速增加。此期管理一是浇水要适当,防止芽干。樟子松播种后,因覆土较厚,幼苗出土后主根已长达3CM-4CM ,胚茎粗0.2CM,浇水次数可比其它针叶树种苗少些.但遇高温、干旱天气,当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时,根茎部易被灼伤,灼伤部位多在土中2MM和地上2-3MM处,灼伤处开始为紫黄色,凹下呈皱纹状,伤口一般长5MM,中间宽,两端尖,幼苗很快萎蔫而死亡,因而要及时浇灌降温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5%-35%之间,但不要过湿。土壤湿度过大时,根系容易腐烂。二是防止鸟害,采用人工看护的办法。

3.1扎根与高生长期

幼苗出土后即进入扎根期,此时地上部分生长明显,幼苗的主根生长迅速,其它部分生长缓慢。从5月上旬到6月初,是幼苗顶壳阶段,主根扎入土中达8-10CM。当种壳脱落,子叶大部分露出时,大部分苗木主根上已长出4-5条侧根,根长0.3-0.5CM 。防止根腐型立枯病,加强土壤管理。

3.2生长旺盛期

从顶芽形成到生长速度下降时为止。(从6月末到8月初)除苗高不生长外,根、茎、叶都有明显的增加。有的苗木还长出二次侧根,这一时期的生长状况,决定苗木的质量,此时要加强土壤管理,主要是促进苗木根系生长。这一阶段可以追施磷肥和腐熟的稀薄的人粪尿。

3.3生长后期

停止生长。幼苗生长延续到8月末,除叶生长有少量增加及侧根继续生长外,其它器官均停止生长。苗木逐渐木质化进入休眠。要防止霜冻、秋涝。霜降后及时覆土防寒,做好越冬防护工作。

4.苗木的越冬保护

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间由于冬季干燥气候的影响,苗木易失水分,导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在冬季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试验结果证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对幼苗安全越冬效果好,苗木死亡率仅3%,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100%。因3月中上旬土壤正式开始解冻,有时白天气温可达20℃左右以上,而夜间又可降到-20℃左右,季风频吹,空气干燥,苗木水分大量损失,这时苗木根系尚未活动,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枯干。在11月中旬左右,土壤即将冻结时,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10~15cm,到翌春4月上旬化土层15-20cm时,分2-3次把土撤除,并及时灌水。

篇3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系统;安装技术;质量控制

一、前 言

房屋建筑工程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一般由触发装置、火灾报警装置、联动输出装置以及具有其它辅助功能装置组成的,它具有能在火灾初期,将燃烧产生的烟雾、热量、火焰等物理量,通过火灾探测器变成电信号,传输到火灾报警控制器,并同时以声或光的形式通知着火层及上下邻层疏散,控制器记录火灾发生的部位、时间等,使人们能够及时发现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扑灭初期火灾,最大限度的减少因火灾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人们同火灾做斗争的有力工具。其安装、调试质量必须符合设计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二、工程概况

梧州市某医院综合楼工程,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1层,地上17层,建筑面积约23800m2,建筑物最高点标高为72.3m,各层层高视专业科室不同而不同。

本工程按一级保护对象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控制柜设在地层消防控制室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采用集中报警系,由消防控制室的火灾报警器(联动型)、火灾区域显示器,火灾探测器和消防专用对讲电话系统等组成。报警区域按自然楼层划分,每层设一个火灾区域显示器(安装高度1.4m)。

本综合楼的病房、磁共振室、CT室、DR室、大C臂等贵重医疗设备室、档案室、药品库、办公、会议室、走道、门厅、空调机房等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车库、厨房使用智能感温探测器,其余采用智能感烟探测器。

消防控制室可接受火灾探测器的火灾报警信号,接收水流指示器、安全信号阀、防火阀、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等动作信号。

消防控制室可自动或手动启停喷淋泵,并显示其工作、故障状态;喷淋管道上压力开关可直接自动启动喷淋泵。

消防控制室可自动或手动启停消火栓泵,并显示其工作、故障状态;消火栓箱内消火栓按钮可直接启动消火栓泵,启动成功后自动点亮按钮指示灯。

火灾时,消防值班室自动或手动启动排烟风机,并接受其反馈信号,当温度达到280℃时,防火阀延时动作强停排风机,返回信号至消防控制室。

三、安装技术

(一)布线

布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装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 的规定。对导线的种类、电压等级进行检查。

在管内或线槽内的布线,应在建筑抹灰及地面工程结束后进行,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积水及杂物。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单独布线,系统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布在同一管内或线槽的同一槽孔内。

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或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从接线盒、线槽等处引到探测器底座、控制设备、扬声器的线路,当采用金属软管保护时,其长度不应大于2m。敷设在多尘或潮湿场所管路的管口和管子连接处,均应作密封处理。

管路超过下列长度时,应在便于接线处装设接线盒:

1、管子长度每超过30m,无弯曲时;

2、管子长度每超过20m,有1个弯曲时;

3、管子长度每超过10m,有2个弯曲时;

4、管子长度每超过8m,有3个弯曲时。

金属管子入盒,盒外侧应套锁母,内侧应装护口;在吊顶内敷设时,盒的内外侧均应套锁母。塑料管入盒应采取相应固定措施。线槽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并列安装时,槽盖应便于开启。

管线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应采取补偿措施,导线跨越变形缝的两侧应固定,并留有适当余量。

导线敷设后,应用500V兆欧表测量每个回路导线对地的绝缘电阻,该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20MΩ。

导线根据不同用途选不同颜色加以区分,相同用途的导线颜色应一致。电源线正极应为红色,负极应为蓝色或黑色。

(二)控制器类设备的安装

火灾报警控制器、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区域显示器、消防联动控制器等控制器类设备(以下称控制器)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3~1.5m,其靠近门轴的侧面距墙不应小于0.5m,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1.2m;落地安装时,其底边宜高出地(楼)面0.1~0.2m。

控制器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引入控制器的电缆或导线,应符合下列要求:

1、配线应整齐,不宜交叉,并应固定牢靠;

2、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编号,并与图纸一致,字迹应清晰且不易退色;

3、端子板的每个接线端,接线不得超过2 根;

4、电缆芯和导线,应留有不小于200mm 的余量;

5、导线应绑扎成束;

6、导线穿管、线槽后,应将管口、槽口封堵。

控制器的主电源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并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严禁使用电源插头。控制器与其外接备用电源之间应直接连接。

控制器的接地应牢固,并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三)火灾探测器安装

点型感烟、感温火灾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探测器至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2、探测器周围水平距离0.5m内,不应有遮挡物;

3、探测器至空调送风口最近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至多孔送风顶棚孔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

4、在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安装探测器时,宜居中安装。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至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安装间距的一半;

5、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当确需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0。

可燃气体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装位置应根据探测气体密度确定。若其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探测器应位于可能出现泄漏点的上方或探测气体的最高可能聚集点上方;若其密度大于或等于空气密度,探测器应位于可能出现泄漏点的下方;

2、在探测器周围应适当留出更换和标定的空间;

3、在有防爆要求的场所,应按防爆要求施工;

4、线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在安装时,应使发射器和接收器的窗口避免日光直射,且在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不应有遮挡物,两组探测器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4m。

通过管路采样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样管应固定牢固。

2、采样管(含支管)的长度和采样孔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3、非高灵敏度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不宜安装在天棚高度大于16m的场所。

4、高灵敏度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在设为高灵敏度时可安装在天棚高度大于16m的场所并保证至少有2 个采样孔低于16m。

5、安装在大空间时,每个采样孔的保护面积应符合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的保护面积要求。

探测器的底座应安装牢固,与导线连接必须可靠压接或焊接。当采用焊接时,不应使用带腐蚀性的助焊剂。探测器底座的连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50mm 的余量,且在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探测器底座的穿线孔宜封堵,安装完毕的探测器底座应采取保护措施。

探测器报警确认灯应朝向便于人员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探测器在即将调试时方可安装,在调试前应妥善保管并应采取防尘、防潮、防腐蚀措施。

(四)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安装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安装在明显和便于操作的部位。当安装在墙上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3~1.5m。

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按钮的连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50mm的余量,且在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

(五)消防电气控制装置安装

消防电气控制装置在安装前,应进行功能检查,不合格者严禁安装。

消防电气控制装置外接导线的端部,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消防电气控制装置箱体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端子应分开布置,并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消防电气控制装置应安装牢固,不应倾斜;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六)模块安装

同一报警区域内的模块宜集中安装在金属箱内。模块(或金属箱)应独立支撑或固定,安装牢固,并应采取防潮、防腐蚀等措施。

模块的连接导线应留有不小于150mm 的余量,其端部应有明显标志。隐蔽安装时在安装处应有明显的部位显示和检修孔。

(七)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和火灾警报装置安装

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和火灾警报装置安装应牢固可靠,表面不应有破损。

火灾光警报装置应安装在安全出口附近明显处,距地面1.8m以上。火灾警报器与消防应急疏散指示标志不宜在同一面墙上,安装在同一面墙上时,距离应大于1m。

扬声器和火灾声警报装置宜在报警区域内均匀安装。

(八)消防专用电话安装

消防电话、电话插孔、带电话插孔的手动报警按钮宜安装在明显、便于操作的位置;当在墙面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楼)面高度宜为1.3~1.5m。消防电话和电话插孔应有明显的永久性标志。

(九)消防设备应急电源安装

消防设备应急电源的电池应安装在通风良好地方,当安装在密封环境中时应有通风装置。酸性电池不得安装在带有碱性介质的场所,碱性电池不得安装在带酸性介质的场所。

消防设备应急电源不应安装在靠近带有可燃气体的管道、仓库、操作间等场所。单相供电额定功率大于30kW、三相供电额定功率大于120kW的消防设备应安装独立的消防应急电源。

(十)系统接地安装

交流供电和36V以上直流供电的消防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应有接地保护,接地线应与电气保护接地干线(PE)相连接。

接地装置施工完毕后,应按规定测量接地电阻,并作记录。

四、质量控制措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施工应按设计要求编写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应具有必要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和工程质量检验制度。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施工,应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进行,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设计时,应由原设计单位负责更改。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2、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交接时,应进行检验,并经监理工程师签证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3、系统安装完成后,施工单位应按相关专业调试规定进行调试。

4、系统调试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交质量控制资料和各类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5、施工过程质量检查应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人员完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及配件的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材料及配件进入施工现场应有清单、使用说明书、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国家法定质检机构的检验报告等文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强制认证(认可)产品还应有认证(认可)证书和认证

五、结语

本工程的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经过精心施工、调试,并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一次验收合格,得到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的一致好评。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安装质量控制,应做好施工前的准备控制、施工过程控制和工序检查、施工后的系统调试和检验评定等环节,才能确保安装质量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标准的规定。

参 考 文 献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05)

篇4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是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凯恩斯主义所遗留的滞胀问题,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并呈现占主导地位的趋势。美国传播学者丹席勒(DanSchiller)指出,以“应该让市场自己遵循其自然的逻辑”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被奉为美国国内的正统理论。80年代的里根时代和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都很大程度上遵循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理念。

最近几年,新自由主义思潮成为美国数字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之一。

首先,作为数字经济重要技术推动力的因特网本身就是自由思想创新的产物。一方面,因特网的设计思想避免了垄断集中,体现分散自由;另一方面,因特网为数字化的信息提供了自由流动的空间。因此,因特网不仅是流通领域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支持,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新自由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因特网生长的土壤,孕育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其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自由市场观点和理念渗透到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中,特别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电信和传媒业发展的政策中,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一系列程序对电子计算机业、电脑业和电信业的界限一再进行重新划定,将蓬勃发展的网络业中越来越多的部分划到放松控制的电脑业一边,促进电脑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主张把政府的控制管理降到最低程度、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原理的作用的思想,在美国电信和传媒业决策中逐渐占据优势,更使有关决策出现放松管制的特点。1980年,在《有关计算机的第二次调查》中,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决定,作为美国电讯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受政府管理的电讯公司也可以成立分公司,不受制于现有管制措施。这一措施使得被赋予特别市场自由权的专业化网络行业向整个电信市场扩展。1996年,美国通过了《1996年电讯法》,消除电信行业的垄断,开放所有的电信市场,放松了对不同种类的电信和媒体公司相互进入业务领域的限制,允许不同的媒体市场相互渗透,促使美国全国范围内的从电信运营到硬件制造、软件开发、网络通信、互联网服务、广播电视等各个领域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从而推动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由此可见,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渗透,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市场环境。

二、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证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政府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而且还通过政策支持保障数字经济健康高速发展。首先,美国政府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提高消费者对网络的信任度。美国政府通过《关于信息系统保护的国家计划》构建联邦政府的信息安全模式,推动公众与民营之间的自愿合作,以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美国商务部企业服务局与产业界、消费者代表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开发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密码系统,专用于网上消费者的保护。另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采用网上冲浪的方法,对网上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对于网上的欺诈行为,司法机构按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其次,美国政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域名权保护法案》,规定域名与商标保护统一,不得冒用、非法注册或使用与他人域名十分相似的域名进行网上商业活动。在域名的管理上,将过去的政府负责注册登记改为由因特网域名定名公司(ICANN)和网络解决方案公司(NSI)代表政府负责域名的注册登记,大大降低了域名的注册管理费。最后,积极发展电子商务。1996年底,克林顿亲自倡导成立美国政府电子商务工作组负责制定有关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措施,并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实施。1997年颁布《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并具体提出五项原则:(1)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2)政府应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3)政府必须参与,并致力于支持和创造一种可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4)政府必须认清因特网的特性;(5)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球和全国商务电子签名法案》,使在线合同或在线交易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进一步方便企业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三、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是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数字经济之所以在美国兴起和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特网演化处在官、产、学、公众各类主体组成的创新网络之中。正是这一网络机制促成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发展,带动整个美国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变。

美国数字经济是数字化技术在经济领域创新以及渗透的结果。创新包括了技术、制度和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单单市场需求的存在或者技术机会的存在都不能促成技术革新,单独看来,这两者都是技术发生革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他们同时成立的时候,技术革新才成为可能。也就是说,脱离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单纯技术创新不会促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美国苹果电脑为例,就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苹果在PC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过去十年,苹果获得了1300项专利,相当于微软的一半,几乎相当于戴尔的1.5倍。但是,创新能力并没有使苹果公司置身于食物链的顶层。1981年,该公司营业利润率高达20%,而目前仅有0.4%,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目前,该公司在全球PC市场的份额仅有2%,无法与戴尔和IBM相匹敌。苹果公司充分说明业务模式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戴尔、亚马逊、eBay等公司都是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商品和服务模式,迎合更多的消费者。因此,美国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是由技术创新需求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相互推动。

事实上,传统的“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仅仅提供美国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需求。美国科研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企业和大学单独或联合资助进行研发活动,促成了美国产生大量创新成果,并得以产业化与商业化发展。因特网正是在这种政府、企业和大学创新体系中由国家投入基础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企业积极支持和参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建设新的创新环境的过程中,机构和国家的界限被打破。相反,原来互不联系的三类机构,即公共(官)、私人(产)、学术(学)三方面逐步适应共同工作,相互交织作用,进一步在创新进程的各个阶段建立了相互联系,形成了“三线螺旋体”。

但是,“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忽略了产品服务创新的市场需求,还不能够完全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源泉。结合苹果电脑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产品、服务等业务方面的创新同技术创新同样重要,而且这些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公众偏好的满足。公众的偏好需求驱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方向,引导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在进一步满足公众偏好的基础上,公众积极广泛地参与在线购物、虚拟社区、数字学习、数字娱乐等都构成推动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坚实动力。而且,当前美国的部分研究机构在统计数字经济发展状况时,都对公众的上网比率、上网时间等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兰德公司在加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议中同样认识到设法让民众了解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民众通过什么方式来支持创新。这些都说明公众是推动美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公众与“官—产—学”三线螺旋体创新体系相互作用,形成“官—产—学—公众”创新模式,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技术创新、产品服务的业务创新,成为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源泉。

四、风险资本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的“革新力量”

美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企业与创业资本或风险资本的互动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谓风险资本是由职业金融家(即风险投资家)连同管理一道投资到年轻的、快速增长的、并且有潜力发展成经济重要贡献者的公司中的资本,风险资本是初创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美国风险资本市场制度是一种增进和分享创新收益为目标的有效率的融资制度安排。风险资本投资的运行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投资面向新兴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中的初创企业;二是风险资本还通过资本经营服务直接参与企业创业;三是风险资本具有良好的退出机制。正是这三个特点使得风险资本能够通过独特的创新试错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把资本、技术和知识联系起来,赋予美国经济支持技术型初创公司发展的优越环境。20世纪90年代,风险资本投资在美国发展迅猛,相继培育出DEC(数字设备公司)、Intel(英特尔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Compaq(康柏电脑公司)、Apple(苹果电脑公司)等著名的高科技企业。这些高科技公司为美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

进入新世纪,美国数字经济遭遇挫折,风险资本投资的绝对数额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但这并没有削弱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统计表明,2000—2003年期间曾经接受过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在就业创造和销售收益增长方面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仍然超过其他同行企业。在信息产业部门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比如2000—2003年期间,计算软件整体行业出现裁员8%,销售额仅增长5%,而风险资本投资企业却仍然创造了17%的就业机会,销售额高达31%。因此,风险资本投资正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

总之,无论是在美国经济繁荣或复苏阶段,风险资本都对美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是美国数字经济转型中不可替代的“革新力量”。

参考文献:

[1][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3.

[2][美]丹席勒.数字资本主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

[3]郭庆光.21世纪美国广播电视事业新构图——“1996年电信法”的意义与问题[J].国际新闻界,1996(6).

[4]Rosenberg,Nathan.InsidetheBlackBox[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231-232.

篇5

〔关键词〕技术版权法作品数字环境

〔分类号〕D913

Dialectical Thoughts on Technology, Copyright Law and Works in Digital Environment

Zheng Lihang

Library of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351100

〔Abstract〕There is a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technology, copyright law and works in digital environment. On one hand, the character of public good in works is sharply increased while public cost of using works is sharply decreased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public cost of using works is increased and the character of private good in works is increased .Copyright law goals just to ensure the works in digital environment not be a pure public good and the copyright owner benefit be higher than the cost through legal identification of technologically protective measures and copyright further expansion, so as to inspirit work cre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 social knowledge and progress. The legislation of copyright in digit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based on maintaining balance between public and copyright owner, and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technological neutrality.

〔Keywords〕technologycopyright lawworkdigital environment

数字环境下,技术因素对于作品与版权法的影响之大为全社会所公认。新技术不仅使作品的复制、传播与使用具有很强的便利性及成本的低廉性,而且可以使侵权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所有这些都使得作品的版权保护面临潜在的和现实的巨大威胁。同时,版权人也不断利用各种技术措施加强对自身权利的保护,版权法对这种技术措施保护也进行了法律确认。版权法对技术措施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又扩张了版权人的权利内容,使作品使用者的一些合理权利受到了冲击。可以说,不管是对于版权人或是作品使用者,技术的效果都是利弊交错,喜忧各有的。但不可否认,技术的发展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提高的保障和催化剂,代表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技术的正面价值应该永远大于其负面效应。因此,对数字环境下的技术、版权法与作品三者之间紧密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的极具意味的关系进行辩证思考与分析,对于认识急速发展的著作权法律制度,善用技术,平衡版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1从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公共物品,从所属关系上讲是相对私人物品而言的。恩德勒从公共物品使用(或消费)的角度指出定义公共物品的两条原则:①非排斥原则,一方对公共物品的使用不会排斥其他人使用;②非敌对原则,公共物品的使用者可以同时存在,彼此之间缺乏敌对性或竞争性[1]。就作品中的思想、信息、知识等而言,很显然具有非排斥与非敌对特征,因此一般把作品看作为公共物品,这也是作品之上的所有权(版权)有别于其他物之上的所有权(物权)的最大特征。但其实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客观条件而出现强弱波动。对于从作品使用者出发的非敌对性和非排斥性而言,使用者之间并不互相影响,无所谓强弱,可改变的只能是外部因素,即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或条件控制,从版权人角度可以影响他人使用作品的可能性,从而使其公共物品属性的强弱存在不同。

1.1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影响着作品公共物品属性的强弱

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是随着作品复制与传播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凸显的。影响作品公共物品属性的技术包括排他性技术和作品本身的生产技术。复制与传播技术属于作品的生产技术,但这些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作品排他性(这里的排他性指的是从版权人出发的排除他人使用的能力)的降低。在前工业时代,复制、传播的高难度和高成本形成保护作品的一道天然屏障,作品更多地体现出私人产品属性。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复制与传播作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作品开始具有了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他人只需支付复制作品的较少成本就能享受“作品”这一较大收益。数字网络技术的出现则使复制与发行作品的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对没有采取技术保护措施的数字作品,网络用户完全可以免费阅读,甚至下载使用作品,作品所有人根本不能或者说很难排除他人的使用。从这一方面来看,作品在数字网络环境下逐渐向纯粹的公共物品演进[2]。

另外,为了限制非授权传播、保护作品产权的技术(排他性技术)也在不断产生、发展和完善中。应用较早的有访问控制、内容加密保护、数字水印、防拷贝技术;较新的则有流媒体技术与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RM)等[3]。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非法使用作品的成本或者说导致了非法使用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排他性,提升了作品的私人产品属性,导致作品公共物品属性的降低。

1.2作品公共物品属性之强弱影响着版权法保护的力度

在前工业时代,复制成本的高昂使作品使用的排他性特征异常明显,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微弱到复制这一行为基本上不具有经济上的意义,也就没有必要对作品提供法律保护。只是随着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使复制成本降低,作品使用开始具有一些无排他性特征,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开始出现,为了防止“搭便车”行为,弥补因作品不具有排除他人使用而造成的市场失败,才产生了以控制复制为基础的版权制度。到了数字网络时代,随着作品公共物品属性的增强,世界各国版权法保护的力度也不断加强,以适应作品排他性特征逐渐消失而使版权人权利很难保障的局面。现代版权法对技术措施的保护,正是为了使数字作品保留一点私人产品属性不致于向纯粹的公共物品发展,从而使版权法的存在所具有的激励功能得以实现而作出的回应。

可见,从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不管是版权人或是作品使用者,都深深依赖于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新技术作用于作品使用者,使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逐渐增强,致使全世界范围的版权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但显然这种保护在数字作品演进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完全无法排除他人使用)时,则将可能完全失效。另一方面,新技术又作用于版权人对作品的保护,并通过版权法的法律确认,使作品的私人物品属性得到一定回归,保证版权法这种激励与平衡机制发挥较好作用。从这一点上看,技术、版权法与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而张弛有度的。

2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每个人都试图从与经济有关的活动中获得经济利益,这是符合“经济理性人”假定的。版权的设立,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市场的经济回报使作者从作品使用中获得盈余价值(即收益大于作品之生产与传播成本),以此激励对新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从而实现促进知识和学习的最终目标。版权人从作品商业化中潜在地获得收入的机会,是刺激作者创作出新作品的经济上的重要动因。但在这种成本-利益-动机的激励机制中,也需要重视作品产生的社会效益。因为,作品的社会需要性,决定了调整围绕作品而产生利益关系的版权法,在作者的个人利益小于创作成本的情况下,也能刺激作者的创作。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在边际上,作者投资一定的时间和心血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决定,将会与其投入了时间和心血的知识产品对任何人的有益的效用相应对。可见,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版权法是一种维持公众利益与对作者创作的经济激励之间的平衡的制度安排[4]。在数字环境下,技术、版权法与作品之间的经济作用与反作用更为明显。

新技术使得作品的复制与传播极其简单便捷,作品一旦产生,在没有严密的技术措施保护下,非法复制与使用的成本非常低廉,侵权行为可以说是根本无法控制的。一方面,版权人要维持控制或者追究责任,这种成本一旦高到超过作品收益时,那么,作者就不可能有创作的动因;另一方面,如果版权人把这种成本打入交易成本,转嫁到正常使用者身上,这种包括许可使用和执行合同的费用超过了其使用价值,则(潜在的)使用者发现作品的使用价格过高,就不可能购买相应作品,作品市场就不会产生,作品使用也不会产生,这对版权人和社会公众双方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从作品的成本-效益考量,在数字环境下,为了使作品的成本和收益保持对版权人和使用者都有利的局面,有两方面的回应:

版权人积极采用新技术达到降低传播使用成本,并较好地保护数字作品的作用。人们对新技术的使用,包括数字化和数字传输控制,使作品正常传播和复制的成本得到降低,即新技术使交易过程中的许多中介行为被省略了,如使用者直接通过网络点击作品,交易自动完成,这样,交易成本(正常使用成本)自然下降;另外,作品的技术保护措施则会提高非法使用的成本。而非法复制与传播盛行的主要原因则是使用者在新技术条件下非法使用的成本大幅下降,以致远低于正常使用的费用。如果上述新技术的利用保证正常使用成本的降低和非法使用成本的提高,致使非法使用的成本接近或高于正常购买的成本,那么,非法使用则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从这一点来看,版权人积极利用新技术是值得鼓励的。

版权法针对数字环境下作品的非法使用行为规定了更为严厉的法律责任。任何技术措施都存在被破解的可能性,一旦被破解,非法使用者的使用成本又将大幅降低,甚至趋近于零。因此,必须以法律形式对于技术措施进行严格保护。如ADOBE的DRM系统应当是最完善的技术保护系统之一,但是俄罗斯黑客得米特里•斯克拉雅罗夫所写的“高级eBook处理器”软件就攻破了它,使得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地阅读和复制Adobe电子书。2001年,美国警方根据《千年数字版权法》关于保护技术措施的规定,在他到美国参加黑客大会时将之逮捕,并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案例后,试图破解该公司的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大大减少[5]。

可以说,针对数字环境下的作品,技术的功能不仅能降低其使用成本也能提高其使用成本,数字环境下的版权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朝着鼓励善用技术,尽可能使非法使用的成本不低于正常使用的成本,维持版权人的收益高于创作与传播成本的方向努力。

3从权利平衡角度分析

一般而言,权利指的是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所享有的可以要求做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并为法律规范所认可的一种资格[6]。针对数字作品这一权利客体,不同的主体之间由于利益的争夺及法律界定的模糊性必然存在冲突。版权法的目的之一就是维持不同权利主体的权利平衡,换言之就是版权人与作品使用者的权利平衡。数字环境下,技术、版权法与数字作品正是在这两者的权利平衡中,对立又统一地紧密联系着。

3.1公众信息获取、表达权与版权平衡

公众信息获取、表达权代表的是对作品的接近,而版权代表的是对作品的控制(接近必须有一定的代价),这两者之间一直是版权法平衡的要点。

数字环境下,使用者对新技术的利用增加了使用者接触作品的方式,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在这个意义上,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使用者对作品接近的可能性,有利于使用者信息获取、表达权的实现。但从另一角度来看,非法的任意接触却严重威胁到了版权人的作品控制权,而且这种威胁如果不以严厉的法律制度为后盾,将造成两者权利冲突的“完全失控”。因此,立法者采取了针对数字作品保护的适度的版权扩张,如各国都相应地在版权权能项增添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内容,并且针对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范围相应缩小,如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将“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排除在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之外。

同时,针对数字作品的保护,版权人积极采取的技术措施则在加强了版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众信息获取表达权的实现。如控制访问的技术措施不仅控制了他人对作品的非法使用,同时也控制了公众对作品的合法使用,即使这种使用在传统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条款中是予以明确规定的。又如,现行版权法的技术措施条款也可能对公众信息表达权产生妨碍,在美国就曾发生这样的案例:美国录音工业协会(RIAA)利用DMCA的“反技术规避条款”成功地迫使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两名研究者放弃其论文的发表,因为这篇论文描述了RIAA保护数字音乐作品商业分销的数字水印技术的缺陷[7]。

可以说,数字环境下的版权立法正是通过针对新技术的调整,尽量使公众信息获取、表达权与版权保持平衡。

3.2使用者的隐私权与版权平衡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这种对保护个人安宁心静与生活的本能在纷杂的现实社会中已越来越为人所重视。一方面,通过对新技术的利用,作品使用者可以远距离地、不留痕迹地接触与使用作品,尽可能地保留自身在知识信息消费活动中的自由与隐私 ;另一方面,版权人所采用的技术保护措施,则经常对个人使用或接触作品的行为进行监督与限制,而且由于技术措施本身的局限,它并不能辨认出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作品的行为是非法使用,哪种情况下是合法使用,因此,即使是合法的作品使用者也常常在版权人的技术控制下被迫使原本可以保留隐私的部分私人活动公开化。另外,强行改变使用者行为的技术,缩小了传统上使用者于隐私空间所能享受到的行为自由与智力消费行为的范围,减少了使用者享有的有关使用条款和享受智力商品的意志自由的程度[8],个人隐私权受到一定侵犯。目前的版权法为了保障数字环境下的版权人利益而采取的技术措施保护条款,还无法对这种隐私权侵犯作出合理规范。

可以说,技术既有利于公众信息获取表达权和隐私权的实现,又可能阻碍其权利实现;同样的,技术既有利于版权的实现,又可能阻碍其权利实现,其关键在于技术主导者是谁,如何善用技术。

4结语

从版权法历史的角度看,版权法本身就是印刷和传播技术发展的产物。版权法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其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决定了技术、版权法与作品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点在数字环境下表现得尤为突出。技术的急速发展不断地挑战现存的版权法,然而无论各国立法者作出多大努力,他们总是发现版权立法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只能在技术的发展下作出相应的调整,数字环境下版权的扩张就是技术发展给版权人带来利益损失的法律补救措施和利益补偿机制[9]。不管从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还是从经济学角度、权利平衡角度分析都可以看出,新技术的应用对于社会信息公众和版权人都同时具有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在这种环境下,版权法的立法意义就在于如何达到技术的效应平衡和双方的利益平衡。为此,“技术中性”原则必须被采纳,不以现存的某一种特定技术作为基础立法,而是以更加宏观的法律观来看待技术,使得不同的技术在同一法律环境中有与其相合适的法律空间,以此促进技术的竞争和进步。同时,以利益平衡为目标,在版权法中进行适当而合理的技术措施保护与限制,使社会的发展能在善用技术的基础上得以稳定进步。

参考文献:

[1]卢先明.公共物品与政府职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28-31.

[2]彭学龙.作品、公共产品与版权法.中国版权,2006(3):16-19.

[3]邱均平,朱少强.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技术及其规避行为的法律对策.情报科学,2006,24(1):1-7.

[4]冯晓青.著作权法之激励理论研究――以经济学、社会福利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为视角.[2007-01-03]..

[5]童之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与网络行业发展.中国版权,2006(4):18-20.

[6]杨宏玲,黄瑞华.信息权利的性质及其对信息立法的影响.科学学研究,2005(1):35-39.

[7]杨述兴.技术措施与著作权法中的权利限制制度.知识产权,2004(2):14-17.

篇6

关键词: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不仅如此,历史上每次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经济形式的变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都要进行调整,才能与之相适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社会。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通讯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提出了种种挑战,要求相关的法律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规范相关的活动。认真研究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对于我国加快市场经济建设步伐,迎接知识经济到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

(一)数字技术

所谓数字技术(Digit Technology)就是能将任何信息——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都以数字代码的形式转化成二进制(0或者1)的数字语言,交给计算机处理的技术。

(二)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最早起源于美国军事领域的APPANET,一般来说,网络技术是指为了进行通讯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把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技术。当计算机借助电信媒介,如铜芯电话线、光纤或卫星中继,实现连接后,网络就建成了。

(三)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今天是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等技术的总称,是围绕信息的开发、存储、传输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技术。至于知识和信息,只不过是人们从两个不同角度认识它们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知识的本质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当一个人比别人掌握的信息量大一些,因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一些,我们就说他知识丰富。

二、数字网络技术客观上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知识产权是智力成果所有人对创造性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本质上是一种特定主体所依法专有的无形财产权,其客体是人类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从事发明创造,并公开发明创造的成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知识传播与科技进步。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海洋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其中以信息为内容的数字网络技术引发了高科技的崛起,构成了当代高科技发展的主流,数字网络技术及其成果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推广应用,客观上要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越是知识产权立法较早完善的国家,知识分子阶层的人数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大,科学技术就越发达。通过知识产权立法来促进科技进步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作法。[1-2]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数字网络技术孕育了新兴产业——信息通讯业。在许多发达国家,信息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在以经合组织(OECD)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显得尤为突出。据统计,北美的信息服务市场份额超过50%,美国信息技术产品的贸易额在不到7年时间增长了一倍,信息技术服务贸易额在4年之内增长了一倍,信息技术贸易额占美国总贸易额的1/4。美国商务部在1998年4月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指出,“从1993年到1998年,信息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从6.4%上升到预计中的8.2%。在以后的几年中,信息技术产业在总的GDP份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增长的势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5%。”数字网络技术不仅孕育了新的产业,而且给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工业的智能化和第三产业的高效化,改变了现代产业结构。而市场经济中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在内的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规范。知识产权法律也必须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更新。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信息资源的需要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在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为载体的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渗透的“数字化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具有资源替代功能。90年代前期,美国阿斯奔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建的信息探索研究所出版了总标题为《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的系列论文,明确提出了“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正如资本和能源在200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在技术基础更为丰富和充实的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经济集约化的关键所在。而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尊重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网络技术要求推动知识产权法制的进步。[3-4]

三、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基于作品的创作而产生,著作权的获得不须经过任何部门的审批,也不要求发表或登记,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就自动产生权利。但著作权的出现与印刷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产生的300多年历史中,文字主要是记载在纸上的。然而,自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不仅书写于纸张上,而且记录于硬盘、软盘或光盘之上,出现了直接产生于电脑、互联网上的作品。而对于直接产生于电脑上、网上的作品,如作者通过网上传输但未发表的作品、电子邮件的内容以及公告、广告等,如何确认其著作权呢?其实这类作品与其他类型的作品并无本质的区别,一经产生就受《著作权法》的保护,无须通知任何人。一般来说,当作品一经创作完成,版权就受法律保护了,即便是作者初步完成的作品(如作者还要继续修改或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请人修改的作品以及投稿尚未发表的作品)。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条对著作权各项权利的规定均适用于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至于作品在信息网络中的传播发行,美国IITF知识产权工作组认为,应当明确规定在网络上的传递和传播属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之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两个新条约、欧盟的《版权指令草案》和日本著作权法的修订,就作品在网上的传播,规定版权所有人享有被称为“向公众传播权”的权利。WCT第8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可获得这些作品。”与此相对应,WPPT也给予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对其享有版权邻接权的录音制品授予“因广播和向公众传播获得报酬的权利”(见WPPT第15条)。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发表权是作者的基本权利之一。而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发表和传播就构成了出版行为。这一权利的明确,为版权所有人对其作品、表演和录音制品增加了一项专有权,即未经版权所有人、表演者和录音制品制作者的许可,不得将其作品或录音制品“上网”和在“网上”传播。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认网络传播为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明确规定了对著作权人的上网权给予保护。

在网络上的作品,在哪些情况下构成侵权、哪些情况下不构成侵权呢?众所周知,网络中的信息是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信息。这种信息虽然对于权利人经济利益的实现非常重要,但又很容易被他人复制、篡改和消除,从而造成对权利人的极大损害。一般来说,当作者依法将其作品上载后,访问者可以依法阅读和下载作品。但假冒他人作品,未经权利人许可,对他人作品进行篡改和消除,无疑构成侵权。这一点与其他类型的作品并无两样。问题是,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的,即侵权人可以位于全球任何地点,针对任何人实施侵权,侵权行为可以在任何地方实施,而侵权结果亦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呢?笔者认为,一是需要建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著作权机制等来规范;二是从责任制度上着手,即在无从追究真正的侵权人的情况下,追究网站、网络在线服务商的有限责任(如过错前提下的共同侵权)。[5]

(二)数据库的保护

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资源系统,数据库是这一系统的核心代表。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和完善,数据库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数据库加强保护的呼声日益强烈。对于由享有版权的作品构成的数据库,依照《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5款和第2条之二第3款的规定,可以作为汇编作品受到版权的保护。对于由包括不享有版权的“数据或其他材料”构成的数据库,依据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10条第2款的规定,“只要其内容的选择或安排构成智力创作,即应予以保护”,也就是说,可以作为汇编作品受到版权保护。WCT第5条采用了与TRIPs第10条第2款基本相同的措辞。我国对汇编作品(即有独创性的数据库)加以保护,而对独创性达不到版权保护标准的数据库的保护,在理论上还处于探讨阶段,这使得实践中出现相关问题时难以准确地适用法律。笔者认为,在这方面,我国在立法时借鉴TRIPs相关规定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至于数据库的特别权保护,根据1996年2月、1996年5月欧盟和美国先后提出的建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于1996年8月30日公布了《关于数据库的知识产权条约》实质性条款的基础提案,基本采用了欧盟和美国的建议,准备给数据库提供特别权的保护,但是这一提案在WCT、WPPT的多次会议上均未获得通过。因此,关于数据库特别保护问题还需世界各国的继续努力才能得到完满的解决。[6]

(三)域名的保护

域名是为方便网络的使用者而设计的一种技术性功能,它是为计算机提供容易记住和辨别的、无须追寻其知识产权来源的字符网址。由于域名与不含任何意义的一系列数字组织的电话或传真号码不同,域名为了便于被记住和识别,通常含有与企业名称、商标、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意义。因此,域名与知识产权保护、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列入日常议事日程,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1998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根据美国“域名白皮书”提出的建议,开始组织有关域名问题的磋商,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和修改,于1999年4月30日公布了有关域名问题的最终报告《互联网名称和地址管理及其知识产权问题》。1999年11月2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也签署了一项与域名有关的法案“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该法案已分别于1999年11月18日和19日被众参议院通过,并已生效。鉴于目前我国法律上没有比较明确、比较完善规定,为与国际接轨,并符合TRIPS以应对入世要求,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7月24日出台了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纠纷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四)数字化时代的知识产权技术保护

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体,该网络上的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是在网上开展商业性信息服务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数字网络环境下,权利人仅仅享有控制作品在网上传输的权利还不够,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措施实现自己的权利。因此,除了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外,使用技术也是有力措施,它将促使知识产权体制进一步完善,并为知识产权法律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提供新的思路。为了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和网络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人们已经开发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技术并付诸应用,这可以是限制他人访问自己作品的措施,也可以是防止他人行使自己权利的技术措施,如要求登记、设置密码、加设电子水印、设置防火墙、限制或禁止他人访问等。这些技术的产生客观上要求法律必须对版权人设置的技术措施予以保护,禁止他人非法破解有关的技术。WCT第11条对于制止这种解密行为作了明确规定:“缔约各方应规定适当的法律保护和有效的法律补救办法,制止规避由作者行使本条约所规定的权利而使用的、对就其作品进行未经该有关作者许可或未由法律准许的行为加以约束的有效技术措施。”WPPT第18条也作出了几乎相同的规定。我国法律对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新修改的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第(六)项规定:“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可以预见,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技术保密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信息产业将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向前迈进。[7]

参考文献:

1、、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法律出版社,1999:280-282

2、夏雅丽.“入世”之际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J].经济与法,2000,(4):15-18

3、王钦敏.“数字地球”和“数字福建”[J].福州大学学报,2001,(1)

4、王惠英.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J].实事求是,2001,(1)

5、管育鹰.网络与知识产权保护[J]法律适用,2002,(3)

6、李顺德.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J],2001-9-27

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数字化,措施

一、什么是数字化档案

数字化档案,是指将纸质档案通过扫描仪或者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盘、磁带、光盘等数字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处理的图像或文本,以实现检索准确快捷方便、信息资源共享、同步备份快速简单、存储空间小、维护方便安全等功效(如下图所示)。

二、实施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1.是顺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应用与发展越来越普及,由计算机网络构筑而成的数字化环境对我们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如学生档案、医院档案等等,人们对信息共享的迫切性也越来越明显。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可以让每一位利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档案管理系统,查询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种形势下,数字化档案管理应运而生,逐步成为加快国家信息化步伐和发展档案事业的需要。

2.能够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

传统的档案材料都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占空间,查找不便。而数字化档案管理可以使档案管理业务更加方便高效快捷,档案能够及时归档,迅速得到整理,更快提供运用,还能够准确反应档案当前的情况。通过数字化档案进行查找不仅能准确反映情况,而且可保证查询档案的准确方便快捷,而且用户不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它可以有效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从而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简而言之,数字化档案管理就是将原来纸质材料保存的档案资料变成了提供信息的数字化控制中心。

3.能够使档案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档案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资源。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内涵涉及到了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时,档案工作者应以档案业务方面规范化为重点为之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真正实现档案作为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目标。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便于制定统一且易操作的档案标准,从而抓好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数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不够重视

档案工作往往引不起企业或单位领导的足够重视,甚至有些领导认为工作业绩要靠业务工作及经济效益来体现,档案管理仅仅是简单收存材料,对企业或单位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这种思想上的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水平及档案信息的整合。尤其数字化档案管理,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进行电子设备的配备,领导不重视就不能有效配齐配全电子设备。设备不全就无法全面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

1.2 缺少数字化档案管理专业人才

数字化档案管理需要大量的数字化管理专业人才,而从事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在整个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高层次、高领域、高技能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数字化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1.3 数字化硬件配备更新不及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非常频繁。而档案工作往往引不起足够重视,硬件配备也就跟不上时代步伐及现代档案形势的发展变化,影响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全面开展。而且有些档案管理软件功能比较单一、参差不齐,跟不上时展需求,自动化水平低下也影响了数字化档案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拓展。同时设备更新不及时,容易受到网络病毒等的冲击,导致档案管理体系不能正常运行。

2.应对措施

2.1 加强领导重视

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能够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及认识水平。要不断强化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深化档案管理在整个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关心档案工作者,增强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

2.2 加强数字化档案人才培养

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数字化档案管理水平,因此要加强数字化档案工作者的培养,加强对其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要针对不同层次人群进行因材施教,通过举办讲座、参观学习等有效进行档案知识的更新,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管理能力。要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确保能够了解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以及数据通讯技术等,并能够将这些知识熟练运用到实际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中。

2.3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要逐步加大对数字化设备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档案管理普遍存在基础硬件设施陈旧、配备不足等问题。只有加大资金投入,配齐专门用于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计算机、扫描仪及复印机等基础设备,才能将文字档案资料进行转化保存。此外,企业或单位还应该不断投入资金进行设计和开发先进的管理软件,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加大信息开发程度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四、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获取信息的时效、范围、深度与广度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档案利用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数字化档案管理是顺应社会发展、适应时展的新举措、新要求,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从而为档案工作服务,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一、我国广电互动数字电视业务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随着我国广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互动数字电视业务也跨入了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在我国广电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中,也面临了体制、业务、标准等方面的困难,如果不能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地理,将严重阻碍我国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前景。

(一)体制困难

目前,在国内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展中,运营商的主要盈利手段为广告收入,发达国家互动数字电视的广告收入约占GDP的1%左右,而我国2009年的统计中,广告收入在GDP中的比例仅为0.2%。由此可见,国内在互动数字电视业务开展中,所制定的发展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拓展更为广阔的广告业务收入空间,从而影响到运营商投入资金的快速回收。

(二)业务困难

在我国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中,内容短缺的现象长期存在,其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产业规划不清晰,没有为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2.互动数字电视业务多是由电视台自行制作和销售,例如新闻、纪录片等一些制作成本相对较小的节目大多由电视台统筹,而运营商仅对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内容可投资的项目有兴趣,加上一些体制因素的干预,使得新闻、纪录片等内容较为灵活但是经济价值不大的节目难以实现市场化发展。

(三)标准困难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很多与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相关的核心技术,国内尚未完全掌握。特别是一些互动数字电视业务标准的制定中,国内的上海交大、清华大学等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行业规范,但是尚未构建完善的业务标准体系。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的数字电视用于超过3000万,而且呈现出用户数量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由于相关标准的缺失,将对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二、我国广电互动数字电视业务模式的完善策略

在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展中,广电运营商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在运行中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因此,在广电互动数字电视业务模式的研究中,必须将运营商的实际盈利情况作为重要的关注点,即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推进移动数字电视业务模式的逐步完善。

(一)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

在广电互动数字电视业务模式的完善中,政府部门、各省市电视台及相关部门都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在信息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在各级政府、文化及宣传部门的工作中,应合理应用各种经济、政策、技术优势,为互动数字电视业务模式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平台。特别是在国内数字电视技术改革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干预,有利于构建公平、和谐的数字电视市场竞争环境,而且有利于数字电视在国内的全面普及,为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展提供先决条件。例如:为了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数字电视,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行政干预措施,并且要求电视运营商加快数字化转化的步伐,从而开创了互动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新局面。在我国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中,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对于运营商的监管,尤其是各级广电部门要协助运营商逐步完善互动数字电视业务模式。

(二)采取科学、合理的业务推广模式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展必将代替原有的电视业务模式,即所谓的替代效应。目前,在国内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数字电视并没有实现完全普及,虽然国内加快了数字电视网络的建设,但是与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字电视普及率相对较低。例如:美国在数字电视的转换过程中,为了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以及调动他们接受数字电视业务的热情,在互动数字电视业务的前期推广中,所提供的业务服务项目与质量明显高于原来的模拟电视,包括近50个频道的基本扩展节目每个月的价格仅为40多美元。正是在各种优惠推广模式的联合应用下,很多消费者自觉专用数字电视。而在我国互动数字电视业务模式的制定与实施中,优惠推广策略相对较少,优惠幅度也不足以吸引大量的用户,所以,国内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应结合国内不同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积极开展各种科学、合理的业务推广模式,从而实现业务模式发挥更为重要的推广作用。

(三)充分利用各方资源

篇9

【关键词】数字化 公路运输 影响 作用

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带动了交通运输行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中公路运输是运输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影响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公路运输是联通地域交流的枢纽,是一个地方能够繁荣发展的重要依据。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数字化公路运输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深入的探究数字化时代下对公路运输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公路运输的效率。

一、数字化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数字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形势下的产品,发展速度迅猛的信息技术,还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中,信息技术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为一种重要的推动新世纪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相比较工业化而言,数字化技术引领着经济和社会形态从以物质生产为主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转变的过程,现代数字化技术在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自己应当具备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对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传统工业化条件下的产业具有以下特征:缓慢的演化过程、较长的生命周期、产业之间没有建立有效联系、存在明显的界限。现代数字化条件下的产业特征则于传统工业化条件下完全相反:即产品拥有较快的演化过程、相比工业化条件下的产品并不需要生命周期、产业间的联系较强,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现代数字化的基本要求即以信息的重要性为基础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提高以及改造、改组甚至有可能是对行业发展进行方向进行重新确定,以使尽早的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数字化时代下的公路运输管理概述

数字化是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工业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是把握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

数字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涵盖的内容包括车辆运输,管理人员,客服订单,运输物品以及运输距离等。不管是运输什么东西,只要有客户来下单,运输公司就要对客户的信息和运输的物品进行扫描登记,还要保证物品的安全和及时配送。在这样繁琐的工作中数字化的管理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路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对货物进行包装时候扫描条形码或是二维码,确定运单和客户信息,这样大大减少了运输公司的工作量,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果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或是突发事件,影响了物品的配送,或是客户不满意投诉,工作人员就能够立即查询物品运输的所有信息,同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认真汲取教训,最大限度的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所以,公路运输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数字化的管理。

三、公路运输实施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公路运输行业在行业中所占的比重非常的高,被当做是该行业的支柱产业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一个国家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形势对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反观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运输,公路是国家城市间的重要的联通枢纽,一个地区的繁荣状况受到该地区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对公路运输的依赖程度是非常高的。

数字化管理密切相关联与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状况,对公路运输经济的数字化管理采取强化操作需要较高的强化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实施措施。就现目前的市场经济状况而言,数字化管理程度的高低对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发展数字化管理公路运输,对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能够推动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数字化管理公路运输行业,能够优化公路运输行业资源的同时,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强度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加强,间接的推动着公路运输行业的服务水准,进而对整个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四、公路运输数字化的发展目标

政府为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统一开放、井然有序的公路运输市场,应该大力推广公路运输数字化基础信息数据库、运输车辆数据库、道路运输业户数据库、道路运输场站数据库、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数据库建设。大力开发公路的货物运输、旅客运输、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车辆维修,违章运输处罚信息系统,公路运输辅助服务信息系统,运输业务信息系统,建立畅通测信息网络结构。以数字化带动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公路运输主管部门的业务工作全部都在计算机网络上简单、方便的进行操作 鼓励和引导公路运输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运输方式,改造传统的运输服务业务,升级运输产业,实现公路运输的网络化、现代化、数字化。

五、结束语

数字化管理是加快实现提高公路运势的必然选择。坚持以数字化带动公路运输的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丰富的新型路子,相信这样才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姚峰.王志喜.浅谈我国道路运输数字化管理的现状[J].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道路运输管理所.2013-03-27.

[2]许巍.公路建设投资统计数字化管理理论与方法[J].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011-05-15

[3]吕文.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数字化管理的作用[J].巴彦淖尔市公路管理局.内蒙古巴彦淖尔.2013-07

[4]赵春林.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J].吉林省地方道路运输管理局.吉林长春.2012-01-16

篇10

关键词:新常态;档案管理;数字化;措施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特别是最近要求“经济发展实现新常态”的提出,使得我国对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定义。“新常态”一词是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要求我国经济适应新常态,谋求新突破。“新常态”的提出不仅适用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对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适用,新常态中的“新”指的是在旧的形态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创新、谋求突破,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向新常态看齐,与时俱进,不断寻求创新管理模式,以达到高效的管理水平。新常态下,作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准确高效、井然有序、完整无缺,而要做到这些,依靠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的。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档案管理数字化成为可能,并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最有效的管理工具。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指的是使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扫描、修正、分类、整合等信息处理手段,在不改变原始档案信息的前提下对档案信息以及档案存储形式进行一系列的信息化转换,形成系统的数字化档案,由于其具有办公高效化、信息处理自动化、归档整理经济化等诸多优点,逐渐被广泛应用。然而,就目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应用来说,由于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转换,其中必然会出现诸如信息安全、数字化操作等新的问题,认清这些问题所在并制定正确的处理处理,有助于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为数字化、现代化和效率化。

2 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硬件支持与软件开发相对滞后

要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就必须要求其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开发与支持及时跟上,否则数字化管理将难以实现。由于事业单位档案繁多量大,经常性的存在档案繁冗及积聚量大等问题,如果硬软件跟不上,则很容易造成系统迟钝、缓慢,甚至出现崩溃,不利于数字化管理的高效率,硬件上,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必须具备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存储设备和信息利用设备等,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是比较欠缺的;软件上,我国当前档案管理室使用的软件很多缺少信息管理功能,而且一些还不具备信息通用功能,到目前为止,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还比较落后。

2.2 信息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容易管理漏洞

档案数字化管理必须要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刚刚兴起,起步较晚,数字化管理水平不高,档案室存档业务的数字化特性非常差,对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是目前档案目录、细则等的相容性都非常差,此外,大多数归档都是以磁盘和优盘的形式,档案技术标准、工作程序标准等都没有完全实现,档案数字化缺少统一标准,得不到全面推广和使用,极易造成管理漏洞,这将对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2.3 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面临考验

数字化档案管理相比于纸质化管理虽具有诸多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弊端,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便是一大考验。由于数字信息有着较强的流动性,这便使得数字档案在使用当中不断的遇到更多网络安全的风险,如病毒侵袭、黑客攻击致使信息被盗取等,进而对数字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带来严重的影响;另外,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也会受到考验,在当今电子档案的使用过程当中,很有可能存在人为因素,无意或有意的行为摧毁、更改或者增删电子档案的真实信息,而一旦数字信息被改变,将难以辨别,不留痕迹,因此,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2.4 数字化管理的平稳过度问题

由于我国档案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都是以纸质化管理进行,要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必须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化形式,这期间的平稳过度也是一大考验。一方面,大量的档案管理人员习惯于纸质档案管理,对突然到来的数字化新型管理技术缺乏适应性及相关操作的技术性,既要满足档案管理技能以及一般计算机的操作,同时又要满足特殊计算机的操作,这样的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化档案,信息的迁移过程也会出现问题,例如信息的丢失、信息录入错误或人为篡改信息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电子档案完整性与真实性的破坏。

3 提高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重视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相关软、硬件的研发工作

事业单位要想加快数字化档案管理进程,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完美应用,就必须具备与单位自身管理相适应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因此,事业单位应重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相关软、硬件的研发工作,如内部局域网的构建、各种通信子网、宽带网的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操作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储存设备等等,以实现数字化管理软、硬件的及时更新与支持。

3.2 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管理标准,实现管理高效率

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管理标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管理高效率,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信息收集、存储以及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尤其是对于档案目录、内容细则等的相容性方面的规范标准上,此外,对于档案技术标准、工作程序标准等制定上也应统一考虑,确保其规范化、标准化,全面保证网络档案使用安全机制、档案使用制度、工作制度、档案保密机制等可以相互联系,以此来实现一体化的档案建设文档。

3.3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档案信息的安全程度

事业单位应重视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对重要文件数据和档案信息的网络使用安全上,必须确保其信息的安全性。为此,事业单位应不断加强后续防火墙的维护和访问设置、及时安装并更新杀毒软件并做好重要数据及档案的备份工作等,以便于最大限度的防止档案信息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另外,还必须做好档案文件的保密工作,严格要求数字化档案的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安全等级以及访问权限,尽可能的促进档案信息安全保密程度的提高,减少人为破坏文件等不良情况造成的信息缺失与篡改等,全面的确保重要文献、档案以及系统的使用安全。

3.4 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实现档案数字化平稳过度

为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平稳过度,事业单位应及早做足准备,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数字化管理软件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及时适应并胜任新型数字化管理工作,确保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平稳过度。此外,事业单位也应做好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在信息由纸质向数字化转换过程中,实现个人档案信息真实完整地转换,避免因因为因素造成的档案信息录入错误、丢失等情况出现。

4 结束语

在新时期、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应当从自身的管理实际出发,适应新常态下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强化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彻底的摆脱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带来的负荷,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实现档案管理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应 加强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程度,促进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丽娜.档案数字化的原则与标准化问题探析[J].档案,2014,(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