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安全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安全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源安全的含义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一、前言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开放,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愈来愈突出,网络安全事故的数目及其引起的损失也在逐渐地增加。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不但涉及了技术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了社会环境和法津法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计算机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需要做长期的规划和探讨。文章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中不安全因素,最后研究和探讨了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措施和方法。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和特点[1][2]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技术和控制措施,保护和保证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与可使用性。依照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的计算机安全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不会因为恶意或偶然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从而保证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网络服务的正常有序。

计算机网络安全包括了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指防范外部未授权用户的非法攻击行为,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不被恶意和偶然攻击破坏,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有序安全运行。计算机安全管理,是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维护,防止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被随意破坏、泄露和更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管理相互结合构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从而确保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真正的安全的计算机网络应该具有下面四个方面的特征:未经授权不能随意修改或改变数据,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也不会被修改、破坏或丢失;保密信息不会泄漏给未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可用性,数据信息能够被授权实体访问并使用;可控性,对信息的内容和传播具有控制能力。

三、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因素[3]

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各种各样、层出不穷,包括了自然因素、偶发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最大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八种不安全因素:环境、操作系统、协议、应用软件、数据通信、资源共享、计算机病毒、网络管理,下面分别进行详细分析。

(一)环境

计算机网络通过无线电波或者有线链路来连接不同地区的终端或者计算机,网络信息通过线路进行传送,所以自然和社会环境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计算机网络。不良的湿度、温度、防尘条件以及雷电、火灾、地震、水灾等自然事故都会严重的损害和影响计算机网络。此外,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给网络系统带来毁坏性的人为打击和破坏。

(二)操作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不安全性体现了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计算机系统本身有着不同的安全等级,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故障也会导致系统故障或停止运行。操作系统方面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IIS配置、端口设置、系统账户管理和服务的开设、系统访问控制策略、系统安全日志和策略设置等。

(三)协议

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中最重要的协议,因为最初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安全方面因素而造成了IP网络在安全问题上的天生缺陷,是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例如:IP地址盗用,以及ICMP、源路由和截取连接攻击等。

(四)应用软件

一些网络应用程序存在着设计上的缺陷,它们会引起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隐患。此外,一些网络用户随意使用不受信任的软件,而导致网络中的大量恶意代码通过浏览器、电子邮件或者FTP等方式进行传播,而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五)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信息主要是通过数据通信来交换的,数据通信包括了物理线路、无线电波和电子设备等,传输的信息在通信过程中极易遭到损坏(搭线窃听和网络线路辐射等)。

(六)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计算机终端和终端以及终端和服务器之间都能够互相共享资源,这样一来,在给异地用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非法用户窃取和破坏信息(通过终端或结点进行非法浏览或修改)创造了条件。

(七)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网络能够从多个结点接收信息而极易感染病毒,病毒一旦入侵便呈指数增长并进行再生和传染,很快便会分布到网络的各个结点,从而在短时间内造成网络的崩溃和瘫痪。

(八)网络管理

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系统管理人员的管理,系统管理的措施不当会导致设备的损坏和保密信息的泄露等。

四、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措施[3][4][5]

针对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存在的风险,不但要采用必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还要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网络安全工作的有效运行。

(一)网络安全技术防范措施

篇2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防范技术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定义是:为系统数据处理建立和采用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征

网络安全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用户、实体、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2.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及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

3.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

4.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三、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

1.无意的威胁――人为操作错误(如使用不当、安全意识差等)、设备故障、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

2.有意的威胁――黑客行为(由于黑客入侵或侵扰,造成非法访问、拒绝服务、计算机病毒、非法链接等)、垃圾邮件和间谍软件、信息战的严重威胁、计算机犯罪等人为的破坏。

四、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目前广泛运用和比较成熟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漏洞扫描技术、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等,以下就此几项技术分别进行分析。

1.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技术也就是对计算机系统或者其他网络设备进行安全相关的检测,以找出安全隐患和可被黑客利用的漏洞。漏洞扫描是保证系统和网络安全必不可少的手段。

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一种允许接入外部网络,但同时又能够识别和抵抗非授权访问的网络安全技术,用来防止非法用户和数据进出的一种安全防范措施,是在被保护网络和其他网络之间限制访问的一种设备。它的核心技术就是包过滤,大部分路由器都有这个功能,它可针对各种应用单独设置,使用灵活,适用于互联网。但是它存在着安全性较低;适用范围窄;过滤规则是静态的,过滤规则的维护、测试相当复杂;无法进行强电子数字签名和强身份鉴别等缺点。

3.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措施和理论基础。数据加密技术是为了提高信息系统与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机密数据被外部破译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伪装明文以隐藏真实内容。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链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络节点之间的链路信息安全;端一端加密的目的是对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的数据提供保护;节点加密的目的是对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提供保护。用户可根据网络情况酌情选择上述加密方式。

4.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又称为IDS(Intrusion Detection svstem),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目的是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它是基于若干预警信号来检测针对主机和网络入侵事件的技术。一旦检测到网络被入侵之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来阻断攻击,并追踪定位攻击源。入侵检测技术包括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两种。

5.防病毒技术

网络防病毒技术是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病毒在网上的传播极其迅速,且危害极大。并且在多任务、多用户、多线程的网络系统工作环境下,病毒的传播具有相当的随机性,从而大大增加了网络防杀病毒的难度。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治办法是购买商业化的病毒防御解决方案及其服务,采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措施。要求做到对整个网络集中进行病毒防范、统一管理,防病毒产品的升级要做到无需人工干预,在预定时间自动从网站下载最新的升级文件,并自动分发到局域网中所有安装防病毒软件的机器上。

6.加强网络安全的人为管理

在强调技术解决信息网络安全的同时,还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对使用网络的人员的管理。要注意管理方式和实现方法,因为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恰恰反映在组织管理或人员工作时录入、使用等方面,而这又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所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所以,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管理,立章建制,增强内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例如:

(1)对一些重要设备(如主机、服务器等)要独立存放,并严格控制出入其中的人员,还要尽可能的给这些设备增加备份,以防不测发生。

(2)加强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随意下载、安装不明软件。

(3)定时对杀毒软件、防火墙软件升级,谨慎使用他人的存储介质。

(4)限定网络用户的权限。网络的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有权访问某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可以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执行指定操作。根据访问权限可将用户分为以下几类:

特殊用户:即系统管理员;

―般用户:系统管理员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为他们分配操作权限;

审计用户:负责网络的安全控制与资源使用情况的审计。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可以用一个访问控制表来描述。

7.数据备份

篇3

关键词:信息安全安全属性安全建设

我国信息化安全建设任务非常艰巨,主要包括各种业务的社会公网、行业专网、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安全自主保障、安全监管、安全应急和打击信息犯罪为核心的威慑体系的建设,其内容包括网络系统安全建设、领域和企业的业务信息化安全建设、网络内容与行为的安全建设和用户关注的网络安全建设等方面。这些安全建设对于不同的领域和领导层面关注的内容、对象和程度各不相同。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工程实践问题。由于互联网的开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网络安全系统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严谨的体系结构来保证网络中信息的安全。

1 信息安全的定义及目标

信息的定义,从广义上讲,信息是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状态以及运动状态形式的变化,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狭义的信息的含义是指信息接受主体所感觉到并能理解的东西。ISO 13335《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定义:信息是通过在数据上施加某此约定而赋予这此数据的特殊含义。信息是无形的,借助于信息媒体以多种形式存在和传播,同时。信息也是一种重要资产,具有价值,需要保护。信息安全的目标是信息资产被泄露意味着保密性受到影响,被更改意味着完整性受到影响,被破坏意味着可用性受到影响。而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基本属性是信息安全的最终目标。信息安全的保护对象包括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就本质而言,信息安全所针对的均是“信息”这种资源的“安全”,对信息安全的理解应从信息化背景出发,最终落实在信息的安全属性上。

2 构建网络信息化安全的意义

能否有效地保护信息资源,保护信息化进程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直接关乎国家安危,关乎民族兴亡,是国家、民族的头等大事。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安全,就没有稳固的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更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安全。信息安全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之中提出的课题,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信息安全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服务于信息化的一种手段,其针对的是信息化这种战略资源的安全,其主旨在于为信息化保驾护航。

3 网络信息化的安全属性

信息安全的概念与信息的本质属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它是信息的本质属性所体现的安全意义。说安全属性研究首先要从安全定义讲起,安全定义分很多的层次,为什么分层次,我们随着它的演变来看的,信息安全最初目标,叫数据安全,它关心的是数据自身,所以是一个狭义的数据安全,是保护信息自身的安全。

3.1 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在传统信息环境中,普通人通过邮政系统发信件时,为了个人隐私要装上信封。可是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在网上传播时,如果没有这个“信封”,那么所有的信息都是“明信片”,不再有秘密可言,这便是信息安全中的保密性需求。保密性是指信息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进程,或被其利用的特性。保密性不但包括信息内容的保密,还包括信息状态的保密。

3.2 完整性(Integrality)

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更改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偶然或蓄意地删除、修改、伪造、乱序、重放、插入等破坏和丢失的特性。完整性与机密性不同,机密性要求信息不被泄露给未授权的人,而完整性则要求信息不致受到各种原因的破坏。

3.3 易用性(Availability)

易用性是信息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在授权用户或实体需要信息服务时,信息服务应该可以使用,或者是信息系统部分受损或需要降级使用时,仍能为授权用户提供有效服务。易用性一般用系统正常使用时间和整个工作时间之比来度量。

4 构建网络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

在面向网络信息的安全系统中,安全管理是应得到高度重视的。这是因为,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所有的计算机安全事件中,约有52%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5%是由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技术错误占10%,组织内部人员作案占10%,仅有3%左右是由外部不法人员攻击造成的。简单归类,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70%以上,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笺言。因此,解决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不仅应从技术方面着手,更应加强网络住所的管理工作。

好的网络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组织内部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强调信息安全是一个管理过程,而非技术过程;强调信息保密性、完整性、易用性三者在关键流程中运用的平衡;把信息提高到组织资产的高度,强调对组织信息资产进行价值及影响评估,对信息资产的脆弱性及其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运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手段管理信息安全,使组织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从法律和最好的实践经验角度,实施全面的控制措施,使组织信息安全威胁的方方面面置于严密控制之下;强调领导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信息安全方针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实时和有效管理;强调组织运作的连续性及业务连续性的管理;强调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对流程的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的过程;信息安全应该是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过程,即信息安全管理应是一个有附加价值,并讲究投入产出比的过程。

5 关注信息化安全服务的综合性、高技术性和对策性特点

信息安全产业有其鲜明的特点,虽然产生于信息化和信息系统,依然与通常的IT服务有许多区别。信息化安全的基本特征是服务性的。这种服务性与一般软件的服务性是不同的。一般应用系统或产品的服务主要是维护和培训,通常服务是非对策性的、非动态的和比较固定的。信息化安全服务是对策性的、动态性的、不断产生新内容的和似乎永远不能成熟等特性。信息化安全服务范畴几乎包括了整个信息化所包括的所有产品和系统,其服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化安全服务是最高技术的服务,无论从设计角度和使用的角度都要求深入、熟练和非常专业。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信息化安全服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服务业,也是最困难的服务业。信息化安全服务的复杂性、高成本特性要求信息化安全企业必须在安全服务的远程化和化的推进方面做出不懈努力,不断降低服务成本。

6 结语

网络信息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层面的问题,单靠技术因素不足以保证网络中信息的安全。网络信息安全还涉及到法律、管理、标准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信息安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只有协调好这些体系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4

相关热搜: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互联,网络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引发了社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使得人类开始进入网络社会。时到今日,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用的工具,成为人们必须依赖并生活于其中的“新的环境”、“新的社会”。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和一切社会活动越来越强烈地依赖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系统。然而,信息资源共享与信息安全天生是一对矛盾。信息共享的普遍性与信息遭受攻击的广泛性是一体两面的,特别是以承载和输送信息为天职的信息网络因其固有的无主管性、跨国界性、不设防性和缺少法律约束等特点,它在为人们带来利益、价值和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隐患,暗藏着极大的危险性甚至毁灭性。这就引发了信息社会最敏感、最具挑战性的核心问题———信息安全问题,而且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安全问题的关键和基础,成为信息时代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大的头号安全问题。

一、信息安全的含义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信息的重要性常常与军事机密联系在一起,信息安全其实就是保守军事秘密。然而,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这种情况开始改变。信息的内涵不断丰富,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出现了数据化、规约化、系统化、社会化和综合化的倾向。20世纪70年代,信息安全由于建立在保护专用机房内的主机及其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是面向单机、面向数据的,其实质是对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获性的保护。80年代以后,计算机开始走出专用机房,进入办公室和家庭,开始了微机和局域网时代。这时的信息安全既要依靠技术措施保护,也要依靠管理规则规范。因此,这时的信息安全是面向网络管理、面向规约的。90年代以后,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此时,通过网络,每个用户都可以连接、使用和控制世界上每一个上网计算机。因此,网络时代信息安全内容更多,更为强调面向连接、面向用户。信息安全的内容已由保密性、完整性、可获性和规则性等数据安全与规约安全概念,扩展到鉴别、授权、访问控制、抗否认性和可服务性以及基于内容的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的系统保护。而这些安全问题又要依靠密码、数字签名、身份认证、防火墙、安全审计、灾难恢复、防病毒、防黑客入侵等安全机制加以解决。其中,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是信息安全的特征,密码技术和管理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安全标准和系统评估构成信息安全的基础。

从信息网络系统看,现代信息安全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运行系统的安全,包括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如对信息网络系统的组织管理、监督检查,规章制度的建立、落实与完善,管理人员的责任心、预见性、警惕性等;法律、政策的保护,如用户是否有合法权利,政策是否允许等;物理控制安全,如机房加锁、线路安全、环境适宜等;硬件运行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如数据文件是否保护等;灾害、故障恢复;死锁的避免和解除;防止电磁信息泄漏等。二是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审计跟踪;数据加密,等等。整体上讲,现代的信息安全是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与公共、国家信息安全的总和,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目标的复合系统。

随着信息网络系统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普及,人与计算机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社会与计算机和网络组成了一个巨系统,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网络社会,人类对信息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不仅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依赖于网络,而且个人、企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安全(包括金融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也建立于计算机中,信息安全的内涵因此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概言之,网络社会的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个人权益、企业生存、金融风险防范、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甚至关系到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和人类安全。

二、信息安全的意义和作用

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中,信息安全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切安全的重中之重和先中之先,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是信息社会健康成长的阳光,是国家生存须臾不可缺少的空气,是21世纪各国努力争夺的制高点。

信息安全是网络时代国家生存和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首先,信息安全是21世纪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的首要条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信息时代,网络为王,发展至上。国家安全已不单纯是军事安全,而是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安全和综合国力的强大。不发展就是最大的不安全。这就是说,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越来越不可分割,而经济安全却越来越依赖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依靠信息资源的安全。因此,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可用性就成为头等重要的大事。如果不能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就不可能获得信息化的效率和效益,在国际“信息战”威胁和国内外高技术犯罪的干扰破坏下,社会的经济生活就难以健康有序地进行,国家的安全就无法保证,国家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因此,在21世纪,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仅是其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

其次,信息安全是21世纪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尽管人类刚刚步入信息时代,但是严重的现实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它们普遍遭受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的威胁!众所周知,当代世界已经出现了三类国家:一类是信息霸权国家,它们以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作为手段,极力推行信息霸权主义,大搞电信霸权、软件技术霸权、信息利润霸权和网络霸权等;二是信息主权国家,它们有独立的信息主导权、独立的信息利润及防范信息霸权的手段;三是信息殖民地国家,它们被动地接受别国的信息、受到霸权国家的信息支配和剥削、没有防范信息霸权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国家间以及地域上的发展极不平衡,信息强国对于信息弱国已经形成了战略上的“信息优势”,居于信息劣势的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乃至民族文化传统,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和威胁,互联网成为超级大国谋求跨世纪战略优势的新的工具。“信息疆域”不是以传统的地缘、领土、领空、领海来划分,而是以带有政治影响力的信息辐射空间来划分。“信息疆域”的大小、“信息边界”的安全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信息时代的兴衰存亡。很显然,在信息时代,一个缺乏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国家,是无法开拓自己的“信息疆域”的,也是无法保卫自己的“信息边疆”的,这样的国家既无力构筑自己牢固的“精神防线”,更无力抢占并拥有经济生活和军事领域的“制信息权”,它在信息社会中将是难以生存的。

2.信息安全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和信息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信息社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民族还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它既是行使和保障合法权益的基本手段,也是整个信息社会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既是个人素质、企业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主权和社会健康的重要标志,它对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生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对国家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的有序管理、政权的安全巩固、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等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作用。在日益成为国家经济运行支柱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如果没有信息安全,国家的经济体制与秩序安全,金融与货币安全,产业与市场安全,战略物资与能源安全,对外贸易与投资安全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也使诸如保障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保持社会各阶层的和睦共处,建立效率与公平兼顾的社会发展机制,控制犯罪、贫穷、腐败等消极现象,尊重多数人的权利与选择等社会和个人安全的要求,在未来社会中将难以实现。同样地,如果没有信息安全,作为信息社会之基础的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基础结构和信息经济也将失控、紊乱、瘫痪甚至自毁。因此,从个人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运行的战略高度来看,信息安全既是人们畅游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搏击“第三次浪潮”的“护航舰”,也是信息革命成功的关键,是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守护神”。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

        1  网络安全的含义及特征

        1.1 含义  网络安全是指:为保护网络免受侵害而采取的措施的总和。当正确的采用网络安全措施时,能使网络得到保护,正常运行。

        它具有三方面内容:①保密性:指网络能够阻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读取保密信息。②完整性:包括资料的完整性和软件的完整性。资料的完整性指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确保资料不被删除或修改。软件的完整性是确保软件程序不会被错误、被怀有而已的用户或病毒修改。③可用性:指网络在遭受攻击时可以确保合法拥护对系统的授权访问正常进行。

        1.2 特征  网络安全根据其本质的界定,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机密性:是指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个人、实体和过程,或供其使用的特性。在网络系统的每一个层次都存在着不同的机密性,因此也需要有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在物理层,要保护系统实体的信息外露,在运行层面,保证能够为授权使用者正常的使用,并对非授权的人禁止使用,并有防范黑客,病毒等的恶行攻击能力。②完整性:是指信息未经授权不能被修改、不被破坏、不入、不延迟、不乱序和不丢失的特性。③可用性:是指授权的用户能够正常的按照顺序使用的特征,也就是能够保证授权使用者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访问并查询资料。在物理层,要提高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工作能力。在运行层面,要保证系统时刻能为授权人提供服务,保证系统的可用性,使得者无法否认所的信息内容。接受者无法否认所接收的信息内容,对数据抵赖采取数字签名。

        2  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网络目前的发展已经与当初设计网络的初衷大相径庭,安全问题已经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安全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会严重地影响到网络的应用。网络信息具有很多不利于网络安全的特性,例如网络的互联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现在越来越多的恶性攻击事件的发生说明目前网络安全形势严峻,不法分子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系统的安全漏洞往往给他们可趁之机,因此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要能够应付不同的威胁,保障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目前我国的网络系统和协议还存在很多问题,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不够安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成为一个需要持续更新和提高的领域。目前黑客的攻击方法已超过了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而且许多攻击都是致命的。

        3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要解决网络安全,首先要明确实现目标:①身份真实性:对通信实体身份的真实性进行识别。②信息机密性:保证机密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的人或实体。③信息完整性: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非授权用户或实体对数据进行任何破坏。④服务可用性:防止合法拥护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被不当的拒绝。⑤不可否认性:建立有效的责任机智,防止实体否认其行为。⑥系统可控性:能够控制使用资源的人或实体的使用方式。⑦系统易用性:在满足安全要求的条件下,系统应该操作简单、维护方便。⑧可审查性:对出现问题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4  网络安全是一项动态、整体的系统工程。

        网络安全有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组件组成,一个单独的组件是无法确保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网络安全应关注以下技术:

篇6

关键词:网络安全;局域网;病毒防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38-02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使用者的变化而变化,使用者不同,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企业网络的使用和维护人员,深知网络安全对企业日常工作的重要性,在保证网络信息传输安全的基础上,还要考虑遇到紧急情况如何处理,如怎样应付网络硬件损坏处理;怎样恢复网络通信,保持网络通信的连惯性。

1.什么是局域网。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指在某已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等工作组内的日常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局域网是封闭型的,可以由办公室内的两台计算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公司内的上千台计算机组成。

2.局域网安全现状。广域网络已有了相对完善的安全防御体系,防火墙、漏洞扫描、防病毒、IDS等网关级别、网络边界方面的防御,重要的安全设施大致集中于机房或网络入口处,在这些设备的严密监控下,来自网络外部的安全威胁大大减少。相反来自网络内部(局域网)的计算机客户端的安全威胁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威胁较大。未经授权的网络设备或用户可以通过接入到局域网的网络设备自动进入网络,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局域网络安全隐患是利用了网络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弱点,而系统在使用和管理过程的疏漏增加了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局域网安全威胁分析

由于通过交换机和服务器连接网内每一台电脑,因此局域网内信息的传输速率比较高,同时局域网采用的技术比较简单,安全措施较少,同样也给病毒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通道和数据信息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局域网的网络安全威胁通常有以下几类:

1.欺骗性的软件使数据安全性降低。由于局域网很大的一部分用处是资源共享,而正是由于共享资源的“数据开放性”,导致数据信息容易被篡改和删除,数据安全性较低。例如“网络钓鱼攻击”,钓鱼工具是通过大量发送声称来自于一些知名机构的欺骗性垃圾邮件,意图引诱收信人给出敏感信息。同时由于用户缺乏数据备份等数据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手段,因此会造成经常性的信息丢失等现象发生。

2.服务器区域没有进行独立防护。局域网内计算机的数据快速、便捷的传递,造就了病毒感染的直接性和快速性,如果局域网中服务器区域不进行独立保护,其中一台电脑感染病毒,并且通过服务器进行信息传递,就会感染服务器,这样局域网中任何一台通过服务器信息传递的电脑,就有可能会感染病毒。虽然在网络出口有防火墙阻断对外来攻击,但无法抵挡来自局域网内部的攻击。

3.计算机病毒及恶意代码的威胁。由于网络用户不及时安装防病毒软件和操作系统补丁,或未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而造成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许多网络寄生犯罪软件的攻击,正是利用了用户的这个弱点。寄生软件可以修改磁盘上现有的软件,在自己寄生的文件中注入新的代码。

4.局域网用户安全意识不强。许多用户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来进行数据的传递,经常将外部数据不经过必要的安全检查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带入内部局域网,同时将内部数据带出局域网,这给木马、蠕虫等病毒的进入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加了数据泄密的可能性。正是由于局域网内应用上这些独特的特点,造成局域网内的病毒快速传递,数据安全性低,网内电脑相互感染,病毒屡杀不尽,数据经常丢失。

三、局域网防护策略

1.加强人员的网络安全培训。 安全是个过程,它是一个汇集了硬件、软件、网络、人员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和接口的系统。从行业和组织的业务角度看,主要涉及管理、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要确保信息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注重把每个环节落实到每个层次上,而进行这种具体操作的是人,人正是网络安全中最薄弱的环节,然而这个环节的加固又是见效最快的。所以必须加强对使用网络的人员的管理,注意管理方式和实现方法。从而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增强内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内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同是加强网络安全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的防护策略,以便更加有效的提高安全防护作用。(1)加强安全意识培训,让每个工作人员明白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理解保证数据信息安全是所有计算机使用者共同的责任。(2)加强安全知识培训,使每个计算机使用者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至少能够掌握如何备份本地的数据,保证本地数据信息的安全可靠。(3)加强网络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掌握IP地址的配置、数据的共享等网络基本知识,树立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2.局域网安全控制策略。安全管理保护网络用户资源与设备以及网络管理系统本身不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目前网络管理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是客户端安全部分,对网络的安全运行威胁最大的也同样是客户端安全管理。只有解决网络内部的安全问题,才可以排除网络中最大的安全隐患,对于内部网络终端安全管理主要从终端状态、行为、事件三个方面进行防御。利用现有的安全管理软件加强对以上三个方面的管理是当前解决局域网安全的关键所在。(1)利用桌面管理系统控制用户入网。入网访问控制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控制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在哪台工作站入网。启用密码策略,强制计算机用户设置符合安全要求的密码,包括设置口令锁定服务器控制台,以防止非法用户修改。(2)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它使内部网络与Internet之间或与其他外部网络互相隔离,限制网络互访,用来保护局域网网络资源免遭非法使用者的侵入,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3)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在入侵检测系统中利用审计记录,入侵检测系统能够识别出任何不希望有的活动,从而达到限制这些活动,以保护系统的安全。

局域网安全控制与病毒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的探索。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计算机病毒形式及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网络安全建设已不再像单台计算安全防护那样简单。不能仅依靠杀毒软件、防火墙、漏洞检测等等硬件设备的防护,还要意识到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安全保护的对象是计算机,而安全保护的主体则是人,建立一个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同时,也应注重树立人的计算机安全意识,才可能防微杜渐,生成一个高效、通用、安全的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态安全、内涵、意义、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F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由于部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安全问题恶化,我国生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且有加速恶化的趋势。沙尘暴、海洋赤潮、土地沙化等问题不时发生。生态安全问题已经危及到人们的生存,阻碍国家的发展。环境保护有利于保护生态安全,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维护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的涵义[1]

生态安全的涵义较为广泛, 应包括环境资源安全、生物与生态系统安全和自然与社会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以环境资源为物质基础、以环保产业为救济手段的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环境资源安全可以认为是与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相关的生物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 特别是可更新资源) 处于良好的状况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

1.1环境生态安全

(1)在环境资源安全中, 首先是国土安全。其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土地利用安全也是关注的对象。(2)环境资源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则是水环境资源安全。其主要问题是地下水、江河、湖泊和海洋污染; 资源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3)此外还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矿藏资源和能源资源等安全问题, 特别是能源资源安全问题, 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生态安全问题。

1.2生物与生态系统安全

“生态安全”包含二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生物或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 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 其二是指生物或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 包括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生物或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总是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安全。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人类则没有资源利用的安全; 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的丧失, 人类则没有生存环境的安全。

1.3自然与社会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 主要指环境质量善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2)防止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 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在某种意义上, 这可能是目前对生态安全涵义的一个共识基础。

2研究生态安全的意义[2]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生态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维护这个基础,目前我们面临的基本事实是生态破坏使人类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丧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资源,进而引发由于资源短缺而产生的资源争夺战争,其消极影响全面而复杂,所以生态安全的研究意义深远。

2.1是可持续发展的完善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对于生态系统而言,生态安全的目标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环境处于一种良好状态。生态安全把人类安全和自然生态安全视为一个共同体,避免了可持续发展一直把人类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局限性,使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原来强调的环境与发展外,还包括和平与安全的概念,所以,生态安全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完善。

2.2帮助树立生态安全意识

人类进化生存发展的历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类除了要考虑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外,还要考虑自然生态安全 人类所有的追求以及现代文明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文明富裕和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安全是这一切的必要条件。惟有选择能够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效结合起来的新途径,才能使国家稳步发展。

2.3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安全

生产与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领域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跨国界的环境问题甚至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断发生。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及资源的短缺等问题多次导致武装冲突与战争,国际关系紧张。严重环境问题是引发争端的导火索。因此,寻求一个没有污染优美安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平友好的生态安全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3环境保护措施[3]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了解决现实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在生态安全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环境保护措施有利于维护生态安全的稳定、平衡、协调。

3.1保护自然资源

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规范国土资源开发程序,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从源头上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对国家自然保护区,要依法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这样的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通过分区定位,分区开发,分区管理,有目的地约束人们的经济社会行为,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生态安全。

3.2建立合理机制,完善环境法律法规

要坚持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方式,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机制,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解决生态保护资金短缺问题。要制定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同时,还要抓紧研究制订有关生态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如等,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3.3建立生态建设体系

建立生态监测评价体系,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国家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国家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制定国家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对国家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定期国家生态安全状况,让全社会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和完善适应当地的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护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生态问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经济较为发达,因工业化造成生态恶化;另一类是经济较为落后,由于过度垦殖猎取资源而造成生态退化。要想从根本上治理生态安全问题,仅仅在国家层面上提出和倡导“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等政策观念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必须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制定协调经济政策目标与环境政策目标的指导方针,并出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经济、金融、法律、监管、补偿等制度,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的生态安全事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少麟.生态安全的涵义与尺度, [J]中山大学学报,2004(6)

篇8

【关键词】校园网络 网络安全 防火墙

作为一种丰富学习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信息化为教育的创新与普及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网络社会与生俱来的不安全因素,如病毒、黑客、非法入侵,不健康信息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威胁教育网络的健康发展,而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行业的信息安全需求,无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一、网络安全的概念

网络安全就是是要保护好网络系统中的软、硬件资源以及存储在系统中的数据,避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确保系统连续、可靠、高效的运行,保障网络服务连续畅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网络安全是指防止外在的或者人为的原因破坏网络系统资源:从广义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囊括了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

二、校园网络威胁

与其它网络一样,校园网面临的威胁大体可分为对网络中数据信息的危害和对网络设备的危害。具体来说,危害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有:非授权访问,即对网络设备及信息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或越权使用等;冒充合法用户,即利用各种假冒或欺骗的手段非法获得合法用户的使用权限,以达到占用合法用户资源的目的;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即使用非法手段,删除、修改、重发某些重要信息,以干扰用户的正常使用;干扰系统正常运行。指改变系统的正常运行方法,减慢系统的响应时间等手段;病毒与恶意攻击,即通过网络传播病毒或恶意Java、XActive等;线路窃听,即利用通信介质的电磁泄漏或搭线窃听等手段获取非法信息。

三、网络安全防范的内容

一个安全的计算机网络应该具有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与可保护性等特点。计算机网络不仅要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还要保护数据安全等。因此针对计算机网络本身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实施网络安全保护方案以确保计算机网络自身的安全性是每一个计算机网络都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安全防范的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机病毒,二是黑客犯罪。

四、校园网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

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有防火墙、身份识别、数字签名、信息加密和防病毒技术等。

(一)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们房屋之间修建的那道墙,这里所说的防火墙是指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是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实施特定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它是保护可信网络(用户内部网)不受非可信的外部网(国际互联网、外部网)访问的机构,是整体安全防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在互联网上防火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模型,通过它可以隔离风险区域(即Internet或有一定风险的网络)与安全区域(局域网如校园网)的连接,同时不会妨碍人们对风险区域的访问。防火墙可以监控进出网络的通信量,从而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仅让安全、核准了的信息进入,同时又抵制对内部网构成威胁的数据。防火墙技术是对黑客防范最严,安全性较强的一种方式,任何关键性的服务器,都建议放在防火墙之后。

(二)身份识别

系统的安全性常常依赖于对终端用户身份的正确识别与检验,以防止用户的欺诈行为。身份验证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识别,一个是验证。所谓的识别是指对系统中的每个合法用户都具有识别能力。所谓验证是指系统对访问者自称的身份进行验证,以防假冒。身份的验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口令和通行字的方法;利用信物的身份验证;利用人类生物学特性进行身份验证。

(三)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技术是基于公共密钥的身份验证,公开密钥的加密机制虽提供了良好的保密性,但难以鉴别发送者,即任何得到公开密钥的人都可以生成和发送报文,数字签名机制则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种鉴别方法,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问题。大多数电子交易采用两个密钥加密:密文和用来解码的密钥一起发送,而该密钥本身又被加密,还需要另一个密钥来解码。这种组合加密被称为数字签名,它有可能成为未来电子商业中首选的安全技术。

(四)信息加密

信息加密是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对网络信息安全起着别的安全技术无可替代的作用。数据加密技术是与防火墙配合使用的技术,是通过对信息的重新组合,使得只有收发双方才能解码还原信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破析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五)防病毒技术

在所有计算机安全威胁中,计算机病毒是最为严重的,它不仅发生的频率高、损失大,而且潜伏性强、覆盖面广。校园网络中,计算机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它的防范是网络安全技术中重要的一环。防病毒技术包括预防病毒、检测病毒、消除病毒等技术。

五、结束语

校园网络安全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内部人员的蓄意破坏、管理操作者的失误、网络黑客的攻击、操作系统公开或未公开的漏洞、网络架构的变动、网络安全人才的缺乏都将导致网络系统的不安全,因此,校园网络安全及技术防范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的校园网才能够在比较安全的环境下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篇9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很多方面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网络,此时的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用的工具。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容易遭受病毒、黑客、恶意软件和其它不轨行为的攻击。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网络安全技术是确保信息的安全与畅通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安全审计系统

1 引言

21世纪全世界的计算机都将通过Internet联到一起,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而且还从一种专门的领域变成了无处不在。要想真正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就得要从系统的规划上去考虑它,从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来发展它。网络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有效的安全策略或方案的制定,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首要目标。运用多种网络安全技术来实现信息传递的安全与可靠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

2 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2.1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含义是,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它主要有程序性、传染性、潜伏性、可触发性这四个特点。

2.2 网络资源共享性因素

资源共享是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最主要的目的,但这又为系统安全的攻击者利用共享的资源进行破坏提供了机会。随着联网需求的日益增长,外部服务请求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隔离,所以攻击者就利用服务请求的机会很容易获取网络数据包。

2.3 网络开放性因素

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很方便访问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从而很容易获取到一个企业、单位以及个人的敏感性信息。

3 网络安全的主要技术

网络安全的技术是指致力于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何如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本论文主要介绍两种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和安全审计系统。

3.1 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连设备。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如链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目前的防火墙产品主要有包过滤路由器、应用层网关(服务器)以及电路层网关、屏蔽主机防火墙等类型。

包过滤型防火墙是建立在路由器上,在服务器或计算机上也可以安装包过滤防火墙软件。包过滤型产品是防火墙的初级产品,网络上的数据都是以“包”为单位进行传输的,数据被分割成为一定大小的数据包,每一个数据包中都会包含一些特定信息,如数据的源地址、目标地址、TCP/UDP源端口和目标端口等。防火墙通过读取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来判断这些“包”是否来自可信任的安全站点,与网络管理员预先设定的访问控制表进行比较,确定是否符合预定义好的安全策略并决定数据包的放行或丢弃。封包过滤型控制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效率高,但却有几个严重缺点:管理复杂,无法对连线作完全的控制,规则设置的先后顺序会严重影响结果,不易维护以及记录功能少。

3.2 安全审计系统

安全审计系统是在一个特定的企事业单位的网络环境下,为了保障业务系统和网络信息数据不受来自用户的破坏、泄密、窃取,而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实时监控网络环境中的网络行为、通信内容,以便集中收集、分析、报警、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

3.2.1 安全审计系统的必要性

防火墙这种网络安全技术,可实现对网络异常行为的管理和监测,如网络连接和访问的合法性进行控制、监测网络攻击事件等,但是不能监控网络内容和已经授权的正常内部网络访问行为,因此对正常网络访问行为导致的信息泄密事件、网络资源滥用行为(即时通讯、论坛、在线视频、P2P下载、网络游戏等)也无能为力,也难以实现针对内容、行为的监控管理及安全事件的追查取证。

3.2.2 安全审计系统的特点

1.细粒度的网络内容审计 安全审计系统可对系统访问及操作、网站访问、邮件收发、远程终端访问、数据库访问、论坛发帖等进行关键信息监测、还原。

2.全面的网络行为审计 安全审计系统可对网络行为,如网站访问、邮件收发、数据库访问、远程终端访问、即时通讯、论坛、在线视频、P2P下载、网络游戏等,提供全面的行为监控,方便事后追查取证。

3.综合流量分析 安全审计系统可对网络流量进行综合分析,为网络带宽资源的管理提供可靠的策略支持。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

图书馆承载着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传播的任务,服务内容的广泛性和信息用户的复杂性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推进和网络化服务的推广,数字化和网络化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图书馆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已引起有关方面及专业人士的重视。

1 信息安全

1.1 信息安全的定义

对“信息安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因此出现了“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之类的提法,也出现了“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等描述方式。国际标准化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为数据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的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显露”。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信息安全既包含了层面的概念,其中计算机硬件可以看作是物理层面,软件可以看作是运行层面,再就是数据层面;同时信息安全又包含了属性的概念,其中破坏涉及的是可用性,更改涉及的是完整性,显露涉及的是机密性。[1]因此,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安全从层面上考虑主要是运行层和数据层的安全保护,从信息安全的属性上考虑主要是数据的可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保护。

1.2 信息安全策略[2]

信息安全策略是指为保证提供一定级别的安全保护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实现信息安全,不但靠先进的技术,而且更得靠严格的安全管理,法律约束和安全教育:(1)严格的安全管理是信息安全的根本保证。各计算机网络使用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建设合适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和落实,才能降低信息安全风险。(2)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是实现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用户对自身面临的威胁进行风险评估,决定其所需要的安全服务种类,选择相应的安全机制,然后集成先进的安全技术,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系统。(3)完善信息安全道德教育和严格的惩罚措施是抑制信息安全事件的有效工具。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在校学生,网络攻击工具的泛滥和学生的好奇心理、冒险心理、侥幸心理是造成高校图书馆信息安全破坏的重要因素,内部的攻击往往最难于控制和预防。

2 影响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

2.1 计算机病毒的入侵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和蔓延对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信息造成的破坏性很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快、危害大、变种多、难于控制、难于根治且容易引起多种疫情,一旦病毒发作,它将影响服务器性能、破坏数据和删除文件,还能损坏硬件,导致图书馆的网络系统瘫痪,网络信息服务无法开展,甚至有些图书馆的数据全部丢失,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3]

2.2 网络黑客非法攻击

黑客攻击比病毒更具目的性,因而也更具危险性。对于图书馆网络来说,黑客的危害主要有窃取数据、恶意破坏、非法使用网络资源。黑客一般采取的攻击方法有获取口令、放置特洛伊木马程序、电子邮件攻击、寻找系统漏洞、偷取特权等。利用各种特洛伊木马程序、后门程序和黑客自己编写的导致缓冲区溢出的程序进行攻击,前者可使黑客非法获得对用户机器的完全控制权,后者可使黑客获得超级用户的权限,从而拥有对整个网络的绝对控制权。这种攻击手段一旦奏效,危害性极大。[4]

2.3 内部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一方面,用户安全意识不强,没有系统防护意识。往往为了方便记忆常将开机口令设置的过于简单,而且有时会相互冒用认证密码,随意使用来历不明的工具软件、黑客软件、存储介质,造成系统感染病毒。另一方面,内部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或有意破坏系统,也会对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3 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对策

3.1 强化安全意识

对图书馆工作进行保密教育和法律保护安全意识是图书馆系统安全的基础,图书馆网络系统平时出现的这样那样的安全问题大部分都是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造成的。因此应结合机房、硬件、软件和网络、操作等各个方面的安全问题,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提高其保密观念及责任心; 加强业务、技术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教育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图书馆保密制度,不断提高法律观念; 了解国家颁布的相应法律、法规,以保证网络安全。[5]

3.2 引进先进技术

为图书馆网络安全与保密提供根本保证高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各种网络安全系统应运而生,只要图书馆各级领导能够重视起来,利用科学的技术,那么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就能够基本解决。第一,利用安全检测与评估系统,对图书馆网络系统进行检测。不但在入网前将不符合要求的设备或系统拒之门外,而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要进行各种自动监测与维护。第二,利用加密系统来控制非法访问与数据资源的保护。对用户进行分类和标识,使数据的存取受到限制和控制。如当一主体试图非法使用一个未经授权的资源时,加密系统将拒绝这一访问机制,并将这一事件报告给审计跟踪系统,审计跟踪系统再给出报警并记入日志档案,以备管理人员检查。第三,利用先进的硬件、软件系统,避免各种已出现的漏洞。[6]我国图书馆研制、开发的各种硬件、软件系统最初都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只是在使用运行过程中或者通过黑客的入侵,逐渐发现其漏洞、错误,这样,开发商就会逐步改进、完善并研制出更新更强的系统。

3.3 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

为图书馆网络系统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图书馆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可分为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技术管理前面我们已谈到利用先进的技术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测与保密、密钥等管理,这里主要谈谈行政管理,它包括安全组织机构、责任和监督、业务运行安全和规章制度、人事安全管理、教育和奖惩、应急计划和措施等。

4 结束语

在当代高校图书馆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安全无疑是其要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将网络信息安全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发展、完善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措施,为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龚俭.计算机网络安全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熊松韫,张志平.构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体系[J].情报科学,2003(1):72-78.

[3]秦浩.浅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安全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4):49-50.

[4]董翔,杨淑华.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体系构筑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4):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