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实施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略实施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战略实施管理

篇1

战略管理会计”概念由英国学者Simmonds于1981年首次提出以后,国内外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到战略管理会计问题。到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虽然得到了一些应用,但其应用面并不广泛,而且也并非所有的方法都受到重视。因此,我国应该加强战略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实施的现实基础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奠定了决策基础。从根本上讲,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成熟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真正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经营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显端倪,市场发育日臻完善,初步具备了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的体制条件,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适度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

2.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一方面要广泛搜集、加工和整理与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所需要和处理的信息量剧增;另一方面,它所运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也使传统的手工操作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分配工作。当今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覆盖全球的英特网为企业建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提供了可能。

3.企业的市场经济和管理会计实践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准备了一定的人文和管理条件。管理会计经过20多年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员工初步具备了竞争性企业的各类观念体系,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管理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都为实施战略管理会计铺平了道路。

(二)要努力培养理性思维观

战略管理会计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它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的理性思维观方面,能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眼光。这些理性思维观包括:外向型观念、战略优势观念、整体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改进的观念等。

(三)建立适合本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规模、发展战略来选择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其中战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企业在新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进行选择时,组织结构应当服从战略。调整或变革当前的组织结构使之与战略相匹配是保证战略有效实施的根本出发点。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一些建议

(一)合理制定本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发展方向和应该达到的各项目标。在制定战略目标时,企业应首先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次,对顾客状况进行研究;再次,研究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本企业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为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二)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对成本实行战略性管理

对于处在开放与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拓宽成本管理范围、分析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有助于明确自己的成本水平,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1.分析内部价值链,实行内部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的战术考虑是:面向市场需求,以顾客定单为起点,把企业生产分解为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并将作业活动划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两类。尽量采取行动减少或消除非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也要尽可能提高运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作业成本管理具有从长远角度管理成本的良好机制,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通过分析作业活动引起的成本变化和强调成本动因,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作业成本管理最合理的运用是把它扩展到生产经营的新领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作实质性改进。

2.分析行业价值链。一是协调、优化与上游供应商价值链的联系,分析供应商价值链与本企业价值链的关系,探求通过价值链的向上延伸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可能性。通过价值链的向上延伸,企业可以获得如下利益: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相当于把供应商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确保供应的稳定;可以带来合作的经济性;可能带来各种无形资源的积累,包括情报来源的确保、支配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及技术知识的积累等。二是积极参与到下游客户的价值链过程,将客户的价值链与自己的价值链锁在一起,可以为企业和下游客户同时提供降低成本的机会,最通常的方式就是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

(三)平衡记分卡不仅仅是业绩评价体系,还是企业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且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保证战略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

篇2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实施,意义,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校战略管理

高校战略管理,是高校管理者为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对高校外部环境与高校内部资源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战略目标拟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实施监控的动态管理过程。

高校战略管理的过程包括:第一,战略分析。战略分析是战略决策者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手段,对战略对象各要素的未来发展趋势、战略对象环境的未来变化预先做出科学的分析或判断。第二,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战略决策者通过对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审慎分析,明确组织的使命与愿景,确立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进行战略决策和战略制定的过程。第三,战略实施。战略实施是将战略规划文本转化为具体行动并达到战略目标的过程,是战略管理的关键。第四,战略评估。战略评估是指以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过程及绩效为对象,通过对影响、反映战略管理质量的各要素的总结和分析,判断战略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

(二)战略实施

所谓高校发展战略实施,是指学校贯彻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将发展规划转化为办学绩效,从而确保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是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高校战略实施是对高校战略规划文本的贯彻和执行,将制定的战略规划转化为现实绩效,旨在推动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战略实施的成效直接决定着战略管理的成败。

二、战略实施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战略实施的意义

彼德・德鲁克指出:“再好的计划也只是计划,只是良好的愿望。离开责任与实施,便只有许诺和希望而没有计划。”[1]与战略规划相比,战略实施是一个涉及面更广的复杂过程,具体表现在:战略规划是在行动之前部署力量,是一个思维过程,只需要协调少数人;战略实施则是在行动中管理和运用力量,是一个行动过程,需要更广泛的与行动者之间的协调来完成之前的战略规划。[2]与战略实施相比,战略评估是监控战略实施,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过程,其本质是对战略实施的评估,离开了战略实施,也谈不上战略评估。在战略管理中,战略实施可以说是整个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根据对战略实施的战略评估反馈来调整战略管理的每一个过程,以保证战略实施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完成战略目标。可见,战略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高校的战略发展水平,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成败。

(二)战略实施的作用

战略实施,是为了在不断调整中完成战略规划而采取的措施。它的作用就是把战略规划切实执行。其作用在于:第一,明确在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怎样对已有的资源进行配置与利用;明确需获取的外部资源有哪些及应当怎样使用,从而使高校战略规划得以实行;第二,明确需对组织结构做的调整有哪些,从而使既定的战略规划得以实行;第三,明确该如何应对利益的再分配与高校文化之间发生的冲突,而高校文化管理又该怎样进行,才能保障高校战略规划的顺利实行;第四,动态监控高校各个部门的战略规划完成情况。

三、高校战略实施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权力过大有碍战略实施

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的“行政化”倾向,干扰着学校战略规划的实施。无论是战略的实施还是战略的评估和调整,往往是学校领导说了算,导致学校战略规划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校领导甚至个别人的好恶而定,这样的战略难以付诸实践,战略实施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二)在战略管理过程中轻视战略实施

我国一些高校虽然有规划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重视制定,忽视实施。部分学校领导认为制定战略就是撰写战略方案,而自己缺乏对学校长远发展的深入思考,更不可能对战略的实施有全面的部署,战略目标就很难实现。第二,重视战略,忽视战术。战略本身关注的是高等学校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整体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最终还需要短期的战略措施和行动计划即战术来实现战略目标。

四、高校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分解目任务,明确各自责任

在战略实施中,首先要分解任务,将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学校的年度任务分解到院系,年初部署,年终检查考核,明确各自责任,推进落实。同时实行院系目标责任制。年初,各院系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几个小组,分别到各院系共同讨论,报学校批准后,校长和院长签订责任书。年终,学校领导带队到各院系检查目标责任落实的情况,而且院系领导考核与院系目标责任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二)优化资源配置,保证战略重点

战略实施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保证战略重点。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赛耶特指出:“我们必须发现我们有优势的地方,发现他们的比较优势并且集中于这些目标”。[3]任何一所学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对战略重点要增加资源配置,对需要限制发展的学科,则减少资源配置。校长最大的权力就是资源配置权,因此校长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保证学校战略重点。

(三)调整组织结构,推动战略实施

学校的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战略实施的需要。要调整组织结构,以推动战略实施。第一,要建立学校精简高效的决策机构,既集体领导又分工负责,及时解决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推进战略实施。第二,要调整职能部门,加强教学、科研、人事及为学校获取资源部门的力量,在关键点上要恰当地增设机构,保证战略重点。第三,要根据战略规划和实施的需要,调整院系设置。

(四)完善相应的评估制度,加强执行力

现在的学校和院系领导,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处理各种行政事务,一年下来,十分忙碌,但有关学校发展的大事却没有精力处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提高领导艺术和战略领导能力,同时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以往比较忽视的是评估制度,评估是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少了这一环节,战略实施就得不到保证。因此,应该着重强调完善评估制度,首先,要建立战略评估制度;其次,对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作出评价。通过评估制度的完善和切实执行,推动各级领导集中精力思考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大事,增强执行力,促进学校发展。

(五)加强战略领导,推进战略管理

高校战略管理的成功与高水平的战略领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水平的战略领导必须有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勇气。[4]此外,加强战略领导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立好的制度、机制,让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加强学习、培训,逐步提高领导者的战略领导水平。

参考文献:

[1] L・拜亚斯.战略管理:规划实施―概念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 刘向兵.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篇3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分析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实施的现实基础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奠定了决策基础。从根本上讲,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成熟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真正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经营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显端倪,市场发育日臻完善,初步具备了自主经营和自主决策的体制条件,为战略管理会计的适度应用奠定了决策基础。

2.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战略管理会计模式下,一方面要广泛搜集、加工和整理与战略相关的各种信息,所需要和处理的信息量剧增;另一方面,它所运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也使传统的手工操作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分配工作。当今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覆盖全球的英特网为企业建立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提供了可能。

3.企业的市场经济和管理会计实践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准备了一定的人文和管理条件。管理会计经过20多年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员工初步具备了竞争性企业的各类观念体系,企业的战略观念和管理范围正在发生变化,这都为实施战略管理会计铺平了道路。

(二)要努力培养理性思维观

战略管理会计与其说是一种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观念。它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塑造人的理性思维观方面,能帮助企业高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眼光。这些理性思维观包括:外向型观念、战略优势观念、整体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改进的观念等。

(三)建立适合本企业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规模、发展战略来选择本企业的组织结构,其中战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企业在新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进行选择时,组织结构应当服从战略。调整或变革当前的组织结构使之与战略相匹配是保证战略有效实施的根本出发点。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一些建议

(一)合理制定本企业的战略目标

企业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目标、竞争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发展方向和应该达到的各项目标。在制定战略目标时,企业应首先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次,对顾客状况进行研究;再次,研究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本企业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为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二)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和价值链分析法,对成本实行战略性管理

对于处在开放与竞争环境的中国企业来说,拓宽成本管理范围、分析整个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有助于明确自己的成本水平,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1.分析内部价值链,实行内部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的战术考虑是:面向市场需求,以顾客定单为起点,把企业生产分解为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并将作业活动划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两类。尽量采取行动减少或消除非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也要尽可能提高运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作业成本管理具有从长远角度管理成本的良好机制,它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通过分析作业活动引起的成本变化和强调成本动因,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作业成本管理最合理的运用是把它扩展到生产经营的新领域,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作实质性改进。

2.分析行业价值链。一是协调、优化与上游供应商价值链的联系,分析供应商价值链与本企业价值链的关系,探求通过价值链的向上延伸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可能性。通过价值链的向上延伸,企业可以获得如下利益: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相当于把供应商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确保供应的稳定;可以带来合作的经济性;可能带来各种无形资源的积累,包括情报来源的确保、支配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及技术知识的积累等。二是积极参与到下游客户的价值链过程,将客户的价值链与自己的价值链锁在一起,可以为企业和下游客户同时提供降低成本的机会,最通常的方式就是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

(三)平衡记分卡不仅仅是业绩评价体系,还是企业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看,业绩评价是连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活动的桥梁。良好的业绩评价体系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化,并且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保证战略管理会计的顺利实施。

篇4

一、“人本”思想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及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思维观念上重视“民”及“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处理“民”与“社稷”、“民”与“君”关系时,始终将“民”置于首位,认为“人”既是治理(管理)主体又是治理(管理)客体,显示出传统文化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传统文化还将人划分为若干类别。从治理角度看,有“劳心者”和“劳力者”之分,孔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从纯管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管理的一般理解:管理就是“人治”和“治人”,也就是说,管理的主体是人——劳心者,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劳力者,这与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的解释完全一致。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当前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活动极为有利。我国企业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树立人本思维方式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本管理,在管理活动中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管理奇迹。

日本经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腾飞,其原因之一就是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人本主义思想精髓,在企业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日本企业家将儒家文化融入到现代科学管理中,提倡人本管理思维理念,激活了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如丰田公司明确强调的两大支柱之一就是“尊重人性”,即尊重员工,将员工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成果联系起来,尊重所有关联客户,关注客户的满意度和保持率。管理方式一是强调尊重、团队合作,注重以人为本和人际关系和谐;二是强调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三是强调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一致。中国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有优势和潜力在“人治”和“治人”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企业人本管理的推行,为战略管理会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通过会计职能活动来激励人,以获取最大的人力资源价值。如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从顾客和员工角度设计平衡计分卡,取得了很大成效,被企业奉为至宝。同时,人本管理的实施,也使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核算和管理成为可能。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将人力资源纳入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管理也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如果战略管理会计能够真正实现将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以企业人力资源为对象,确认、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信息,将会计研究延伸到如何使企业“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领域,不仅可以为知识化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和收益分配提供相关信息,而且可以为知识化企业建立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剩余收益共享的分配机制奠定产权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事战略规划、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人力资源价值、成本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投资分析、员工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等。

二、“天人合一”的辨证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讲求事物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表现在思维模式上则是追求完整,强调综合。先秦至明清的大多数思想家都推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认识实践上就是要求人们用辨证思维方法和整体性观念去认识世界,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不能脱离自然,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不能脱离社会,人类认识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与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

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寻求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剖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战略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需要而制定的,管理企业总体活动,追求企业总体效果,与之相适应,也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在其服务过程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应视企业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看问题,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一切战略管理活动,抛弃传统孤立、片面和从局部利益出发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目标上,只有整体目标才是最高目标;在管理对策上,只有追求整体最佳才能成为最优管理对策;在资源利用上,着眼于整体资源的最优利用;在经营活动上,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既重视生产制造也重视其他价值链活动。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事物之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并通过元气、阴阳、五行联系起来,要求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这种辨证的认识方法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思考和处理各种战略管理会计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来源。如在作为战略管理会计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成本管理活动中,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运用整体辨证思维观,将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视为一个整体,将成本与技术或成本与组织结构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开发本企业与供应商和购买商价值链间的联系、成本与技术的联系、成本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联系,就可以找到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价值链成本管理法、成本企画、技术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以及虚拟企业和工程再造等。

三、直觉经验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积极影响

直觉经验思维方式指用直觉、经验和顿悟来考察、研究自然,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倡没有任何人为界定的直觉思维,主张尽力排除自己已有思想和各种感官感觉。直觉思维认知方法不受任何限制,使思维异常活跃,它赋予人们以清新的顿悟,使人类在问题丛生的杂乱中找到摆脱思维困境的突破口,以直接和整体的方式领悟事物的奥蕴,为创新提供了许多天才的设想和“灵光一现”的灵感,使认识者“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发达的经验文明造就了中国先哲们凭经验来断事物的方式,因此,直觉经验思维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思维特点之一。

当今社会尤其需要这种极具创造性价值的思维方式。激烈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层出不穷,面对动荡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难以把握的竞争态势,企业必须根据情势不断地对战略管理方法和模式作出相应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特别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为此,战略管理会计人员惟有摆脱各种既有思维框架和管理模式的束缚、开启智慧的闸门、借助于丰富的想象、使思维自由驰骋、凭借战略管理会计的学科优势,设计出新理论、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提供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案,才能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对各种复杂的形式。在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生成的各个环节和具体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直觉顿悟与经验判断思维的影响不仅无法排除,而且其作用非常关键。

四、和谐中庸思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启示

传统文化讲究整体和谐,当变则变。先哲们将“和谐”规定为万物生存所依据的原则,人类和宇宙万物只有在整体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存在和发展,“和者,天地之生成也”,“和乃生,不和不生”,强调个人应顺应社会,人类应顺应自然,并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法则,但是“天若变”,为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道亦应变”。和谐思想的集中表现就是“中庸之道”,它要求为人处事不激进、不走极端,当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冲突时,要采取恭敬和谦忍的态度,以群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协调好各种关系,主张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掌握原则,把握不同的两端,兼顾双边共同的利益,避免偏于一个极端。中庸之道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所寻求的人性最佳状态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既是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不以僵死的、停滞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量变或质变状态下的“中”;它也不是不辨是非、抛弃原则,老好人的处世哲学,而是至精至纯的美德。和谐中庸思想虽有折衷、保守之嫌,但其实质上呈现出“当变则变但整体和谐不变”的思维特点,这对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也有重要启示。

企业内外环境复杂多变,随机应变已成为知识化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念。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协助企业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各项工作也应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在动态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因此,战略管理会计要讲求随机应变。但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在坚持随机应变的同时,应保持永远不变——即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不变,这与管理大师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相一致。

篇5

关键词:企业;运营管理;战略选择;环境

1运营管理及战略研究概述

1.1运营战略决策

所谓运营管理战略就是指根据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产品特点,为企业的发展制定运营管理方案。企业制定运营管理战略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从而保证企业实现长远经营的目标。企业运营管理战略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所谓总成本领先战略就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和对手相比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于对手而言,自己的成本是最低的,以此获得产品市场份额。这种运营管理战略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价格优势获得市场。总成本领先战略具有生产规模大、生产数量多的优势。但采用这种运营管理战略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这样才能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第二种是差异化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创新,即生产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利用和其它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占领市场。采用这种运营管理战略时也要控制产品的成本。为了实现差异化运营管理战略,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必须共同努力,从而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其它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某一方面有优势也可以是多方面都有优势,例如,产品的功能比较强、质量比较好、设计比较独特等。但是采用差异化战略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前期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多,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但是产品的独特性也会使得消费者愿意花高价钱购买;第三种是目标集聚战略。所谓目标集聚战略就是通过大量的调研将市场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企业针对的消费群。即企业只针对市场中具有某些特点的特殊消费者生产产品。企业在采用这种运营管理战略后,相比于竞争对手而言,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但是采用这种运行管理战略对企业本身的要求比较高,通常情况下企业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后才能采用目标集聚战略。在实施目标集聚运营管理战略的过程中也需要涉及到总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采用目标集聚运营管理战略时侧重点有所不同[1]。例如,如果企业是以提供服务为主的,就应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目标集聚运营管理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如果企业是以生产制造产品为主的,则应将重心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运营战略决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企业无论处于哪一阶段,其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做好资源配置工作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资源不足的情况,就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一问题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对现有的经济效益不满,会继续寻找新的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但此时企业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没有人力、物力、资金的支持,企业的发展就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对自己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将资源用于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经济效益的项目中。企业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时,需要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即企业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有运营管理战略的支持。由此可见,运营管理战略对企业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为企业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有人曾经说过,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决策过程。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还是对外投资过程都是企业不断决策的过程。由此可见,决策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所有的决策都应以企业的运营管理战略为标准进行。只有符合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决策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的运营管理战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和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制定主要就是为了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2]。如果企业实现了长远,企业员工的生活也得到了保证。即制定企业运营管理战略可以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统一起来,让所有员工都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

2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中的,它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周围的环境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会,同时也会限制企业的发展。通过实践可以证明,企业所处的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某个组织对企业的影响。而企业自身又无法改变环境,相比于环境而言,企业是渺小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让客观存在的环境条件为我所用。大量的理论研究证明,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往往要比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大,但是这种影响可能是间接,并且是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现的。因此,企业选择和实施运营管理战略前应对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

2.1政治与法律环境

政治与法律环境即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政府的行为将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很多政策的变化都比较大,还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是需要面临着一定的政治风险。为了降低企业经营中的政治风险,企业应采取一定的措施。第一,要全面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在进行某项投资前要根据国家的规定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第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应随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避免出现违法行为。例如,我国在2009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对食品卫生的监管,规定了禁止使用的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这些对于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而言就是比较大的政治环境变化,企业需要根据相关政策的变化进行生产内容调整。

2.2经济环境

企业在研究经济环境时应从两方面入手,分别为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微观经济环境。其中,进行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应主要分析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国民收入变化等,这些指标的变化能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这为企业制定运营管理战略提供了大的方向。进行微观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应主要分析企业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企业所在地区消费能力、消费者的偏好、产品销售情况等。通过研究这些指标,企业可以判断自己未来发展的空间大小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2.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企业所在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企业所在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将决定居民的需求层次,从而为企业生产产品提供参考依据。企业所在地区的习惯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例如,在回民聚集的地区则不适宜从事与猪肉加工相关的行业。企业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可能会使居民养成固定的消费习惯,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居民的消费习惯相符,则有助于企业占领市场。

2.4技术环境

企业对技术环境的分析也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分析宏观技术环境。即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情况如何,技术水平是否达到国际水平,国家是否支持该领域技术的发展。研究宏观技术环境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要分析微观技术环境。即要分析企业所在地区相关技术发展的情况,该地区是否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研究企业所处地区的技术环境对于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进行企业内部资源分析。企业是由资源组成的,不同类型的资源具有的作用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竞争。所谓企业资源就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企业的资源可以分成三种,分别为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组织能力。企业应在制定运营管理战略前明确企业拥有的资源数量,主要清点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其中,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发明、驰名商标等。而有形资产则指实物资产和财务资产。此外,企业还应对自己现有的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企业的组织结构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效率和企业管理的水平。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节奏[3]。其次,是企业组织能力分析。第一,要判断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不同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产品生产周期以及产品质量都会有比较大的区别。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以及市场需求情况对此进行判断;第二,要判断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是否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单一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产品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需要的原材料种类以及数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确保采购的原材料种类和数量能满足生产的需求;第三,要判断企业的运营能力是否能满足销售需求。这就涉及到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企业运营管理水平比较高,则应根据销售情况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但现在很多企业仍采用经验式的管理模式,没有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最后,是对企业市场份额以及市场地位进行分析。企业应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以及其他同类产品的销售情况,判断企业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这对企业制定运营管理战略具有一定的帮助。

4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选择和实施

4.1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选择

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选择是建立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即需要根据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制定运营管理战略方案,再利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对所有的运营管理战略方案进行评价,选出其中最优的方案。这是企业进行运营管理战略选择的步骤,但因为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情况不同,在具体使用时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2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实施

第一,完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现有的企业组织机构,使其更加完善是保证运营管理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性条件。首先,要改变组织结构的形式,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明确各个职位的权责范围,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后,还应建立严格的考评和监督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管理。第二,加强财力保障。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产投入,如果在运营管理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资产投入不足的情况将严重影响运营管理战略实施的效果。因此,企业应增加融筹资的渠道,为运营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财力保障。第三,加强人力资源保障。首先,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为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自愿为企业长期服务。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运营管理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企业发展的过程同样是企业成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最后,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要对员工的表现进行量化的考核,准确评价员工的工作能力,并给予物质奖励,促使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第四,要加强对运营管理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战略控制的方法主要是预算、审计、现场控制等。战略控制过程包括确定评价标准、评价工作绩效、评价信息反馈以及纠偏等几个环节。

5结语

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同时还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制定运营管理战略的重要性,也没有实质性的运营管理战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大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力度,为企业制定运营管理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悦.ERP信息管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J].通讯世界,2013(13):40-41.

[2]田利军,郑晓红.奥凯航空公司财务战略选择分析[J].财会通讯,2015(5):78-80.

篇6

目标

企业每年召开战略会议,检讨使命,愿景,目标,有如给在海上航行的船舶核校方向,避免航线偏离终极目标。目标是方向的具体化,它有以下作用:

一、有方向,就有信心,就有底气,就能不东张西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有方向,才能抵制诱惑,克服近视,拒绝急功近利,追求并赢得长远的发展;

二、目标可以将有相同志向的人凝聚成一支力量。崇高的目标可以吸引志向高远的人,可以激励勇士,焕发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三、目标决定战略。企业有时在战略问题上举棋不定,不是可供选择的战略太多,而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要去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标。麦当劳的目标非常明确,即给上班族做快餐,于是选择了它格式化、标准化、快速、卫生的经营模式,这就是它的基本战略。

四、方向和目标统领企业的一切计划和活动。企业的资源,如资金、人力、时间,是有限的。企业的方向决定了资源的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效应。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2005年的一次电视采访中说,他现在的销售额是十二万辆,设定的目标是十年增长10倍,销售额达到120万辆,这时候,其它一切问题都是次要的,一切服从这个总目标。

企业的目标有两类:战略性目标和经营性目标。前者是企业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后者是日常管理的指挥棒和检验标准。确立怎样的目标,就可能获得怎样的成就。

企业的目标应该有以下这些特点:

1.目标必须崇高,应该可以成为组织全体成员一致的追求,产生激励作用;

2.设定应该设定的目标,而不是资源和能力允许的目标。先确定自己的愿景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才能实现愿景,然后才去调动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发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能力。不要因为资源的短缺局限了自己的眼光和志向;

3.目标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实现的可能。从操作的层面看,这是制订目标最困难的地方。目标订得低,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等于没有目标,没有激励作用。如果订得太高,超出现实可能的范围, 同样没有意义,人们会认为领导者浮躁,也不产生激励作用。

确定目标是最高管理层的第一要务;实现目标是管理行为的全部意义所在。领导行为的正当性、感召的力量、跟从者的规模取决于目标的正确和被认同。

公司的目标要通过宣传、解释变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才能凝聚众人的心气,集中全体的力量。如果人们感到自己是一个伟大目标的一部分,他们会心甘情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战略

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在不同层次上,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均有各自的战略。

企业战略,在总公司或集团公司层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策略:即定位(高、中、低端),细分(特定客户群),焦点(份额、销售额、客户忠诚度),优势(技术、成本、品牌、服务)等;

2、业务策略:即产品结构、服务组合,供应链策略,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等

3、发展战略:例如兼并、合并、上市、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等

4、竞争策略:例如销售战略,价格战略,区域战略,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等职能部门的战略,指的是各职能部门的的计划,例如人力资源战略(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供应链策略(自制,外包,或外购等),融资策略(产权融资,债权融资,租赁融资等),销售策略(或分销,加盟或连锁,降价促销,搭配销售,商品打包)。

篇7

成本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谋求长远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实施的成本管理方略。成本战略的制定基于企业的合理定位、核心专长、竞争优势和竞争对手等各项因素,但成本战略的实现则取决于企业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式。企业前瞻性的、指导性的竞争战略与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相互交融,才可能保障企业战略的实施。

一、成本领先战略的特点

成本领先战略的特点体现在:首先,企业必须固守自己的成本竞争优势,在行业乃至整个市场大打价格战时,能够独领,获得预期收益。同时,通过固守成本优势,阻拦新加入者的进入,防范替代品的冲击。其次,低成本、低价格产品的价值取向并非是低性能、低质量,相反,为拥有高的市场占有率,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面对的应该是众多的消费者。消费者认可的产品性能、质量和服务应当是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战略实施的前提,就此而言,企业同样存在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档次的需要。最后,为保证规模经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的产品多为标准化产品,但标准化产品并不意味着企业产品类型单调、技术落后。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在创造竞争优势的同时,会存在战略上的风险和劣势。随着消费者不断追求消费的个性化、时尚化,必将对传统意义上多数量、少品种类型的规模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随着新产品、替代品的不断涌现,竞争对手和新加入者也严重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既要推陈出新、迎合市场、挑战对手,又要固守成本价格优势、增强竞争实力成为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些企业的成本优势正在被逐渐稀释和分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管理方法的滞后是导致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只注重当前产品生产成本的削减,而缺少对新产品特别是新产品成本的开发设计;强调对直接成本、有形成本的控制,而忽视潜在成本、无形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强化管理影响成本的各项直接因素,而无视影响成本的一些技术含因素等。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企业成本隐患增加,竞争实力下降。因而,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必须实施成本的持续改进。

二、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施行成本的持续改进

1.成本持续改进的观念。持续改进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不能循规蹈矩地沿袭以往的规律,固守现有的格局,或盲目追随、模仿学习他人的经验,而是应该面向市场,持续地改进和提升自身的产品,提高竞争实力。就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而言,成本的持续改进意味着企业必须客观地把握成功的关键因素——成本,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和改善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水平,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通过成本价格优势占领行业的主导地位,提高竞争实力。成本的持续改进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狭窄,注重生产环节变动性成本控制以及现有产品生产成本的改善和降低,这是成本持续改进的一个方面。但这种成本的改善和降低是有一定极限范围的,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改善和降低的投入所产生的边际收益会不断减少。此外,产品的升级换代、品质工艺、质量标准、成本动因分析、企业管理水平和模式等要素是成本生成的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不仅直接制约和影响着产品的成本消耗水平,从根本上控制着产品成本的构成,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奠定基础,而且涉及企业现在乃至未来的发展,为企业不断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提供条件。所以,成本持续改进的另外一个方面应当是更新观念,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持续改进成本形成的关键因素。

2.成本持续改进的前提:实施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持续改进成本、固守竞争优势的关键。由于产品开发落后、产品滞销而给企业带来的库存积压、资金浪费,由于工艺设备老化而给企业造成的消耗增大、产品质量低劣,由于产品技术标准陈旧、原有客户丢失而给企业造成的机会损失等,企业对这些潜在的成本损失和浪费是无法计量和弥补的。改善这些潜在成本,不可能单靠人为因素进行控制,必须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来实现。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现在:①企业在提供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推陈出新,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②在保持产品核心功能的前提下,适应客户需求升级的变化,改善(添加或减少)产品的附加功能。③更新生产设备,创新产品工艺流程,提高企业实力。④注重产品性能、结构、款式等的多样性,体现特色,创造差异,削弱对手的模仿、学习能力。

技术创新的投入会增大产品成本的开支范围,增加企业的总成本,但技术创新的投入谋求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只有求发展,才能求生存。通过技术创新不但会从源头上控制潜在成本对企业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损失浪费,而且会不断培育和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市场份额。而产品规模又为企业分摊技术创新投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供了保障。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成本的控制管理,而制约成本的关键又在于技术的创新。

3.成本持续改进的关键:实施产品价值链全程管理。成本产生于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且动因复杂,涉及因素多,目前成本管理范围较为狭窄,存在价值链分析过晚或结束过早的问题。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为了突出自己的成本优势,必须关注影响成本的各环节、各层次因素,注重企业价值链各项作业的潜力分析,使其为降低产品成本作出贡献。①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产品实物在企业销各个环节转移的同时也完成了其价值的积累。产品成本的消耗既取决于各环节成本的控制水平,同时也决定于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如原材料的及时供给、部门间半成品的结转等。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不仅要能够客观分析、合理把握产品增值消耗的各项作业,而且要协调处理内部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作业之间的有形损耗(产品破损、停工待料等)和无形损耗(机器闲置成本、机会成本等),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②从企业外部价值链的角度分析,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首先要能够与供应商保持良好关系,因为物美价廉的原材料的及时供给、采购方式的改进、采购成本的降低等都会直接影响企业成本的高低,而且拥有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也会降低企业的存货成本和资金成本。其次,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培养与客户的良好关系。企业拥有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既是在固守现有市场,同时也是在开拓未来市场。

4.成本持续改进的保证:成本管理创新。成本的持续改进涉及多部门、多环节,而且延续时间长,所以实现成本管理观念、成本管理模式、成本管理方式的创新是成本持续改进的保证。①更新观念是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成本管理既不是单纯的消耗削减,不是事后的报表分析,也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情,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治脚”。认识的误区、观念的滞后将使成本持续改进成为一纸空谈。②成本管理模式创新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成本管理模式要创新,不能照抄照搬他人的经验模式,不能禁锢在原有的模式下,而要与企业的发展、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相匹配,要体现为我所用的思想。其次,要注重各种成本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如目标成本管理与责任会计的相互交融。最后,在成本管理模式框架下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各项措施不仅要求细化分解,而且要求操作性要强,要能够通过成本管理措施把企业的成本管理思想、成本管理模式渗透到成本发生的每一个环节中去。③成本管理的方式要灵活多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把激励和约束机制落到实处,同时培养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员工降低成本的主动性,因为人在成本管理中占有主导地位。

篇8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22-02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施的背景及涵义

(一)实施背景

竞争的加剧和企业面临的资源约束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地挖掘其所获得的各种资源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并要求各项职能都必须能够创造价值。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宣称员工是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在许多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似乎被看作官僚机构的附属品,是“三类部门”,只会产生多余的文案和程序,而不创造任何价值。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对严峻的挑战:人力资源部门亟待证明自己在企业价值增值的链条中不是多余的。在理论上和实证上能够证明人力资源以及对人力资源进行很好的管理能够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能够参与企业的价值生成过程,这关系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以及企业的机构安排。因此,人力资源活动对企业绩效到底有无贡献,有多大的贡献,人力资源管理在这种贡献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这是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涵义

应该说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国外有不同的学派,国内不同的专家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一般来说,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可以理解为“是组织为达到战略目标,系统地对人力资源各种部署和活动进行计划和管理的模式,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指在企业总体战略框架下对人力资源进行使用、管理、控制、监测、维护和开发,籍以创造协同价值,达成企业战略目标的方法体系,包括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战略性组织管理体系、战略性工作管理体系、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战略性薪酬管理体系、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战略性培训教育体系以及战略性人才培养体系等。

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的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二、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达不到战略管理的要求

现代管理学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首要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掌握和拥有是决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对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营,人作为知识和技术以及其他资源的载体,必然在所有的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将成为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本的特性、作用、影响力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其本质认识不够科学,因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粗放的、放任自流的方式。

(二)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尚未有效夯实

1.没有明确的组织战略目标。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实施必须首先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我国的一些企业至今尚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因此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2.缺乏强大的信息系统作支撑。一个成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作支撑,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系统、配置系统和开发系统,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当前,我国的企业能够具有上述完整系统的还少之又少,即使有能够成熟有效运行的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缺少上述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撑,我国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推行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三)与企业战略匹配度有待提高

1.没有以企业战略为根本导向。企业战略是组织根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确定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认清企业经营的优势和劣势所做出的一种方向性和整体性的规划。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受限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而是直接融入企业战略的规划和执行之中。但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实施过程中仍脱离了组织目标,各自为战,与组织目标不能保持一致,甚至出现冲突,从而使实现人力资源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和推动组织战略实施的目标沦为空谈。

2.与企业战略横向、纵向匹配度不高。一些企业在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培训、绩效评估、薪酬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实践活动的进行与组织战略高度匹配,各活动之间也缺乏相互支持、相互协同,从而不能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这一特定目标而发挥作用。

三、完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将与组织战略系统地结合,以组织战略为根本导向来整合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评价、激励等实践活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暴露出了系统内部联系性不强等缺陷,要使组织获得和保持实现战略的竞争力,必须实现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提倡人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企业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职业能力以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而重视人的职业能力必须先重视人本身,应把人提高到资本的高度,对人力资源进行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增强企业适应环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夯实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1.制定明确的组织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指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是组织使命的具体化和定量化。制定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内外部环境和组织能力的动态平衡,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和协调的发展。

2.强化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战略(下转第224页)(上接第222页)性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在人力资源领域的承接点,它在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的同时,更加强调在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理性的基础上,持续和系统地分析组织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制定与组织战略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

3.完善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以科学的工作分析为基础,建立员工胜任力模型,优化招聘流程以及各种人力资源测评和甄选技术,在严格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同时,尽快建立人力资源跟踪评价系统,根据员工的实际贡献率与员工市场价格的比较来判断配置的合理性。

4.健全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首先,企业应根据组织战略目标来确定培训人员的方向,对于决策层人员、管理层人员,操作层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以提升他们最需要的技能;其次,在确定培训内容时,必须把组织战略同当前的生产经营结合起来,具体到个人则应结合岗位目标来进行,做到“按需培训”,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收益最大化;最后,和员工一起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发展方向,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相衔接,使员工和组织保持同步成长。

(三)打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篇9

[关键词] 战略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意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

近年来,由于成本管理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日益创新,当今的成本管理思想正经历着战略成本管理这一重要发展阶段。所谓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采用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之目的,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主要包括战略定位、价值连管理和成本动因分析等。战略成本管理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战略地位;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企业长期战略发展为基础,所追求的不止是短期利润,而是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并随着长期战略发展的改变而改变;战略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所采取的战略,深入到企业的研发、销及售后服务部门,是对经营战略进行的全面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面对竞争对手,分析企业自身所处地位,合理运用成本,而不计较临时的得失。同时,战略成本管理通过收集、分析、比较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信息,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从而保持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成本领先,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战胜竞争对手,以增加企业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盈利。不仅如此,战略成本管理还全面考虑各种潜在机会,分析各种机会成本,以最低的代价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实行战略成本管理十分必要。

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系统,即要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又要为企业经营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战略成本管理应树立成本管理意识

现代的成本意识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认识,不受传统的认为成本无法降低的思想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的。要树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意识,实现管理观念的创新。从宏观上,成本管理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法制观念,为建立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市场观念要求企业成本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市场的开发研究,对产品的开发设计实行成本控制;竞争观念要求企业在对外扩大销售量、树立企业形象的同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要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以达到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效益观念要求成本管理既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又要满足管理的要求;法律观念要求成本管理要步入法制化轨道,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在具体的成本管理上,要树立成本管理的相关观念,比如成本意识、成本效益观念、成本节省、成本避免、成本动因等观念,这些是每一个成本管理主体都应当树立的基本观念。要积极拓展成本管理范围,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与发展,成本管理已由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领域,从产品结构调整的设计开始,到销售市场调查、售后服务,无不涉及成本管理,而且成本管理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单个实体产品,诸如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成本、信息成本、服务成本、环境成本等多个方面也都应当纳入成本管理的范畴。

二、战略成本管理应加强知识资本管理

众所周知,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特定的也是最基本的资本形态,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和。因此,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活动时,必须学会用战略的眼光去开发、运营和管理知识资本,使战略成本管理与知识资本管理密切结合,从而以较低的知识资本来获得企业的最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合理选择企业在知识资本上的竞争优势,即进行战略定位决策。在获得知识资本的过程中,存在三种基本战略去选择: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要求我们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其优势;标新立异战略要求我们就客户广泛重视的知识行业内独树一帜;目标集聚战略则要求我们在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实施三种基本战略所需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需要做出最优的权衡。其次,进行知识资本的价值链分析,主要包括供应商价值链分析、买方价值链分析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以便判断竞争优势并发现一些方法以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最后,分析引起知识资本发生的一系列作业,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加强知识资本的战略成本管理是一项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战略成本管理应突出人力资本管理

人力资本学说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兹提出的,之后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步兴起,人力资本管理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人力资本指的是蕴涵于人自身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是以人本身为载体的,不能脱离劳动者而独立发挥作用。离开人的作用的发挥,各种物质资本、无形资本和信息资本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本就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人”的因素是决定企业成本高低的关键,一个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实际上是企业中人的状况的反映。

我们在战略成本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抛弃过去一味重视物质资本而轻人力资本的旧观念。将成本管理的思想从事中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移,由下游管理向上游管理转移;将人力资本成本控制延伸到产品寿命的每个阶段,把人力资本管理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实现于每个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做到全员全过程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做到精细管理,从细节入手,使员工“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四、战略成本管理应强化企业文化管理

成功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发展之源、活力之泉和制胜之宝。例如,惠普公司“相信、尊重员工”的企业价值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员工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也就造就了该公司的辉煌与成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济的一半是文化”的合理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人员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共享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组织特有的传统和风尚,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和组织效能的发挥,制约着全部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它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联系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加入WTO后,转变观念和 整合企业文化成为了我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然选择。我们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员工在降成本、增效益上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增强企业员工的内部凝聚力,让他们感觉是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像原来单纯靠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切实推行人性化的成本管理,要求员工从内心做到对个人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五、战略成本管理应重视非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

篇10

关键词:海外;油气田;战略成本

中图分类号:TE-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国内产量增长相对较慢,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为了保障国家的能源供给安全,也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我国各大石油企业正在加大海外油气投资步伐。在“走出去”战略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多个海外油气田面临着开发投资不断加大、工作计划频频滞后、生产成本持续增长等困难。为更好地加强成本管理,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创新,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海外油气成本的形成与控制,成为培育、形成和保持成本领先优势的新思路。

根据何绍恩的研究,战略成本管理是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成本分析工具、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的前瞻性的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更注重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站在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强化战略意识、战略思维和战略管理。

二、投资海外油气项目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将成本因素同企业的竞争地位联系起来,寻求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成本持续降低的最佳路径。实施海外油气项目的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用从战略规划的高度、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统筹综合分析和控制油气勘探、开发与生产成本,需要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公司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包括外部机会、外部威胁自身优势和自身劣势。

1.外部环境

我国石油企业进入国际资源市场的有利因素包括:(1)世界油气资源主要资源集中在中东、前苏联地区、非洲和南美,而消费市场主要在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从而产生明显的不均衡性;(2)2015年前世界石油供需大致保持平衡,大多数资源国实行开发政策;(3)我国与俄罗斯、中亚等一些富油国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伊朗、伊拉克等中东国家以及非洲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持着长期友好往来。

但与此同时,资源国加强对油气资源的控制、油气资源地区政治风险频发、石油合同条款日趋苛刻、跨国石油公司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以及非常规油气项目成本偏高等现状,对我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油气项目投资造成了日益严峻的外部威胁。

2.自身条件

由于国内石油开发环境复杂,以及我国向来重视石油勘探与开发,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具备开拓海外油气资源的能力。有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国内各大石油公司还具有中央企业的政治优势以及雄厚的资金优势。

然而,与跨国石油巨头相比,我国石油公司的深水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大规模发展海外业务的人力资源,缺乏全球范围内的团队支持,制约着海外投资和发展的步伐。

三、海外油气田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

根据战略成本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对我国石油企业开展海外石油投资与合作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分析,为了实现公司发展战略、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控制油气完全成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战略规划研究

战略研究是指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为谋求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对内外部环境保持长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企业的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经营方针、策略、和实施步骤,作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海外油气投资容易出现的战略规划问题包括战略决策随意性较大、企业资源过度分散、盲目追逐市场热点等。为此,要加强战略规划研究,加强对长远利益的评价和判断,强调相关研究的高度、广度、深度以及长期的积累,为决策层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2.深化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集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机制,它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预算管理,通过编制预算,并提供全面的预算控制、追踪及分析,从而有效地建立起管理控制体系,建立起对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使整个企业的组织经营活动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的进行。我国各大石油企业已经建立起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开始实施多年,但仍需在各个环节继续加强和深化:(1)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组织手段,摆在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2)完善预算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3)建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控、反馈及协调动态机制,使预算更接近实际情况以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4)建立与全面预算管理相配套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制度,根据企业的具体条件逐步全面贯彻落实。

3.完善全面风险管理

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易于导致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自然风险以及环保风险等。如何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成本,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对于海外投资,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项目实施前充分论证,有效控制决策风险;在项目实施全过程建立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构建风险组合,及时转移或降低已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