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全面发展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全面发展的理解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认识理解 误区

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推进素质教育,无论是理论界研究的方向,还是中小学实践的重点。目前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实施的成效并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大。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与分歧,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畔脚石。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来浅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认识误区。

1.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截然对立

虽然素质教育是由于应试教育出现了种种弊端继而发展起来的,但并不是说二者是完全对立没有任何相同之处。所谓“应试教育”,是指那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倾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地区实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过于走向极端,不但把应试教育原有的做法抛弃,甚至转而全面批判、否定应试教育。事实上,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原有教育体制所做的贡献。推行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合理扬弃、原有教育体制中一些良好的传统、成功的经验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推行素质教育中仍然要继续运用。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不是在于有无考试与应试,而在于这种考试与应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教育宗旨,能否促进学生发展。但“应试教育”却将这种作用异化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存在严重的应试化倾向,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考试的非科学性,而不是考试本身。素质教育本身并不是排斥考试,更不是要废除考试,而是要通过对考试的内容、方法及结果的评价等进行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教材、教学不断改革的科学考试制度,让科学的考试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发展。

2.把素质教育当成学校一方的事情

说到教育,人们自然会想到主体是学校,应由学校实施各种措施来推进素质教育。结果使教育陷入了目前的尴尬境地:学校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家长却带着功利主义的动机教育孩子,社会择业的原则是文凭至上,最终使学校的素质教育陷入一个“沼泽境地”。事实上,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一个有机体,三者互相补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

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互相配合。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社会做起,因为它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起着导向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用人体系。只有在一种正确、健康的社会导向引导下,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从而改变素质教育的主体即学校多年来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学校要把教育内容从重视理论为主、技能掌握为辅转变到重视素质培养和技能提高上来,把教育方法从单一的“灌输”模式,转变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来,从而提高学校的主体教育实效。

家庭作为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某些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抵制社会上的不良习性,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这样,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才能将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减少到最小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素质教育。

3.把“全面发展”当做“平均发展”

人们往往认为“全面发展”就是“门门考好”,而且要“同样好”。把素质教育当做箩筐,什么内容都向里装。学习科目太多。就学科教学而言,教学目标太多,每节课都要培养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课堂教学来看,因为教学目标的复杂,导致了重点不突出,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应该关注全面发展, 但是教育者对全发展理解有点片面,没有科学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定程度上的全面发展。强调“全面发展”,不能忽视“人性发展”。人的发展应该尊重其自然成长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全面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内涵与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是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当今技术创新加速时代,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教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强调“全面发展”,不能忽视“个性发展”。教育者要关注“个体”差异和发展。实现全体发展,要“因需而教”要“因材施教”要“扬长补短”。

为克服素质教育陷入到上述几个方面认识论的误区之中,就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与超越:其一,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与否定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扬弃关系。其二,不能把素质教育当成学校一方的事情,必须充分协调和利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各负其责,三者合力,更好地为素质教育发挥自己应尽的力量。其三,把“全面发展”当做“平均发展”。素质教育应该关注全体发展。应该说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朝向都是积极方面的,不是对立的,而是能达到本质追求一致的。对于人们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解误区,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正确认识,积极面对,并着手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想误区,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正确的理解去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否则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杨启亮.素质教育:“必然的乌托邦”[J].江苏教育研究,2006.

[2]王晓辉.不可再“忽悠”素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6.

[3]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然,为学校办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义务教育法》中,四处提到特殊教育,充分体现了这届政府人文化的关怀和亲民的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让这些有残障的孩子、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党对他们的这种关怀。从这一点上看,新《义务教育法》凸显了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和欣慰。

真正以人为本,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孩子、所有学校、所有老师的基本权利,这是我读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条到最后一条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非常关键。”

篇3

【关键词】全民有氧健身操;成套动作;创编原则;步骤

全民有氧健身操创编就是在坚持全面发展身体的基础上,把握当前全民有氧健身操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场地、器械、设施等因素,对已有的动作素材进行加工、移植、对比和再创造,配以适当的音乐,编排出新颖独特的动作套路,在完成动作套路创编的基础上,再对已有套路进行队形编排,就完成了整个比赛套路的编排。创编出一套完整的全民有氧健身操,首先需要了解全民有氧健身操创编的原则和步骤,

一、全民有氧健身操的创编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全民有氧健身操目的性原则是指在健美操创编过程中,以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获取的结果为核心根据,在创编过程中着重采用因目的任务不同而导致成套编排的结构、动作难度、动作特点、音乐速度等等诸多创编因素的不同的创编意识,进行有明确性,有时效性的创编。在健美操创编过程中遵循目的性原则主要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创编的目的,使创编过程更有目的性、组织性、实效性。

(二)合理性原则。全民有氧健身操合理性原则是指在健美操创编中,严格遵守人体运动生理解剖规律,运动负荷曲线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选择创编的z方法、形式、内容和技巧,提高创编的科学性。在健美操创编中遵循合理性原则主要是为了防止创编的动作违背人体生理解剖规律造成运动损伤,或因运动负荷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动疲劳,为练习者建立最科学、最可靠,最安全的保障,提高健身效果。

(三)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在健美操创编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性别、运动水平以及练习者的心理,爱好,以及接受能力、参与健美操活动的需求的不同侧重,有放失地进行健美操的创编,做到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的练习对象,其动作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及表现能力都有所差异。因此在编排时应该注意动作难易程度、动作的风格及练习的强度,有针对性的选择切合实际的健身方法和手段。

(四)全面发展原则。全民有氧健身操创编的全面性原则是指在全民有氧健身操创编中,以全面发展人体健康和健美的需要为前提,尽量考虑人体与运动的部位,使身体各部委的肌肉、韧带、关节得到全面的发展,内脏器官机能得到改善的原则。在创编中遵循全面发展身体原则主要是由全民有氧健身操目的和兴致所决定的。全民有氧健身操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全民有氧健身操的锻炼,能够使身体各部位的关节、肌肉、韧带和内脏器官得到参与和锻炼,从而促进身体功能、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都能全面协调发展。所以创编的成套动作要尽可能使身体各部位都得到充分锻炼,才能真正达到全面健身的目的,从而能够充分体现全民有氧健身操的特点。

(五)音乐与动作一致性原则。全民有氧健身操音乐与动作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健美操创编时,见音乐艺术的“声”引进到健美操动作的“形”中,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体,使单一的感知动作成为运用两种感官复合感知的健美操,提高健美操的艺术效果。音乐影响着健美操的风格、结构、速度、节奏,音乐伴奏烘托了健美操的气氛,有助于表现健美操的魅力,使健美操的练习和表演有声有色。

二、全民有氧健身操的创编步骤

(一)设计全民有氧健身操的总体构思。总体构思是在明确创编操的目的任务及参与者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整个创编操的初步设想。创编操总体构思是为了设计整个套路的一个框架,之后创编的动作内容要在这个大框架的前提下进行填充。

(二)挖掘全民有氧健身操的动作素材。在确立成套动作整体框架的基础之后,接下来要做的的工作就是在此基础上挖掘动作素材。挖掘动作素材有多种途径,可以通过文字性的描述、简图或路线来获得所需素材。同时,还可以请教专家或与同行进行学习和交流,获得所需的资料,并从中得到启示。

(三)分段进行组合,连接成套动作。根据动作的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部分,即开始部分,主体部分,结束部分。以收集到的动作素材为基础,按照编排原则进行动作的创编,通常以4个八拍为一小节,每个组合由规定的若干个小节组合而成。编排组合时,将编排好的若干个组合分别放在开始、主体或结束部分,并以组合为单位用文字或图解的方式粗略记录动作内容和大致位置。最后把开始、主体和结束3个部分连接起来,组编成套

(四)选配音乐并进行练习。根据成套动作选配适合成套动作的音乐,是动作与音乐有机地融为一体。将选定或制作好的的音乐配合动作进行练习,看动作是否与音乐融为一体,音乐的节奏、速度是否与动作能够完全配合,看音乐是否能够烘托气氛,配合动作,表达情绪。

(五)对成套动作修改加工。把动作与音乐反复配合进行练习,从整体角度去分析成套动作,看成套的路线、音乐的配合、场地的运用是否合理;看动作的面相、角度、方向是否有利于动作的幅度和美感;看队形的转换是否形成最佳的观赏效果;看的形成是否自然,形式如何;看音乐的运用是否恰当,修改不合理的地方,使成套动作尽善尽美。

(六)完成编排后,对成套动作进行记录。动作成型后,要不断完善熟悉全套动作,再仔细雕琢,也可以聘请专家对成套动作进行指导,并提出宝贵意见,不断改进,直至完成成套动作的最终编排。完成编排后,对成套动作进行详细记录,最好做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附带录像。记录成套动作的方法分别有:文字、简图、录像。

三、结语

在实际编排全民有氧健身操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场地、器械、设施等因素,按照编排原则和步骤,灵活的编排合理的有氧健身操,注意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才能够合理的编排大众有氧健身操。

参考文献

[1] 马鸿韬.健美操创编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快乐参与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将游戏引入教学,可以以游戏木身极强的娱乐性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整个教学处于轻松与愉悦之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在游戏中轻松而愉悦地学到知识如单词的复习,以往是采用机械的默写,枯燥无味,学生只是机械完成,并不能取得良好的巩固与复习的效果而采用游戏教学法,为学生设计单词接龙、智闯迷宫等游戏,将单词的复习寓于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之中,这样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整个课堂教学中洋溢着快乐的气息,这样更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游戏活动来达到复习与巩固单词的效果

(二)降低教学难度,实现有效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学英语,虽然出于好奇,会对英语产生很强的向往,而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于一些知识点往往难以理解此时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将内容简化,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更能够调节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对于这些深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型,或是一问一答的句型,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本句型此时我们就可以设计游戏活动,如由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下半句,或是让学生说上半句让教师来接下半句等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分工合作进行愉悦的对接游戏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来进行句型的训练与记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技能,更加利于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促进身心愉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正处身体、智力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阶段教学的重要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品质,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英语游戏活动集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将玩耍与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在游戏中来加深同学之iu的友谊,让学生真正享受游戏所带来的身体、心理与情感上的全面提升,更加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的几点原则

(一)形式的多样性

英语教学所涉内容广泛,主要有字母、单词、句型、语法、阅读、写作、ii语等,针对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只是采用单一的游戏形式,不仅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且活动形式单一学生会渐生厌倦,这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与顺利进行因此,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使游戏更贴近教学内容,为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带给学生新奇之感,让学生对游戏活动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与积极的参与热情如字母与单词的学习相对简单,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游戏活动,如找朋友;而对于句型与语法,则最好要在情景会话中展开,这样学生才不会机械记忆,而是将理解与运用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来展开积极的情景会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快乐游戏、主动学习

(二)参与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我们的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而非面对个别优生的精英教育,这决定了我们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将全体学生吸引到游戏中来,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这样才能是成功的游戏活动,否则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注定是失败的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我们首先就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学生的英语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对全体学生情况全面掌握,这样在设计游戏活动时才能真正地贴近学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

(三)难易的渐进性

篇5

关键词 小学体育 素质教育 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933.96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教育思想,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日趋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素质教育在强调人的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人的智力潜能,强调个体身体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素质的内在发展。所以说如何更好地发挥小学体育教育的巨大影响力来促使素质教育全面的提高,对全社会来说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小学体育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价值

1.1体育教育为德育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

德育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只是偏离实际的形式说教,只是枯燥的理论的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没有说服力、新鲜感,但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弥补了口头式的说教,让小学生们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自身顽强拼搏、敢于吃苦、努力上进、尊重师表、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培养了学生们的优良品格。

1.2体育教育为智育教育提供了平台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需要借助外在的语言、动作等方式来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体育教育通过实践活动中锻炼人的思维方式,在切身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理解、把握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3体育教育为美育教育提供了手段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体育教育能够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教育活动中的自然美和心灵美,帮助学生确立性别间的差异,加深学生对健康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2在体育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2.1狭隘的认为体育课只有达标才能发展素质教育

一些人片面地误认为素质教育只是单纯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一些学校误入歧途,把体育课变为达标课,在课上对学生种种的达标测验,而忽视了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导致了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背道而驰,素质教育不能只是以身体素质为“体质”的基础来发展,发展身体素质要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的能力同步进行,平时我们就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体育教育观念,调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讲授体育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方法,使学生从小养成自我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2片面强调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一些人误认为,发展个性就是快乐体育,教师不能组织学生们不喜欢的项目,而要根据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来开展,实际上,体育本身就是一门赋予挑战性的活动、挑战极限的户外综合身体锻炼课程,因而,学生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顽强的坚持、刻苦的训练,才能取得进步,这才是素质增长的超量恢复原则。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与平时的训练中,作为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们全面动手、动脑的想法,让学生们树立学习兴趣和自信,引导启发学生克服生理、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勇敢地面对困难,在身体和情感的体验中,培养对项目的兴趣和运动能力,使自己的弱项变成强项,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3建议和总结

顺应时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不得不向学校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目标,然而,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及时更新观念,完善自我,切实深入地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开展,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的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们自觉培养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积极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属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的时代,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而,顺应时展的洪流,学校体育教育要与学生们的德育、体育、智育发展密切联系,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更好的体育教育环境下身体健康成长,达到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最好结合。

在当今日趋多样发展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人的综合全面发展的诉求。所以说,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我国应革新学校体育教育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体制,不断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展现出与素质教育完美融合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光.创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3(2).

篇6

一、树立科学的学生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观指教师对学生总的看法。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和评价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科能力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别是必然的。教师首先应认识到这些差别的造成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同时应坚信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学好历史的基础和潜能。从这个角度看,学生是否能成为有用之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对那些历史学习中的所谓“差生”,教师要更耐心,更体贴,通过生动讲述、细致分析、耐心引导和热情鼓励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当然,面向全体绝不是“一刀切”,不是对全体学生统一要求。恰恰相反,教师应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分层次地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充分开发,使学生的学科能力得到更快提高。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科安排教学活动时应思考的首要问题。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来开展,把学生的学真正作为教学活动的重心。其次,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由死变活,由静态变为动态,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场景,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感受、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布阵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并具有调控讲课节奏和课堂气氛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历史学科能力是指学生为适应和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是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条件和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各方面对人的能力的要求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以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为依据,还要考虑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时的认知、情感和操作方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篇7

关键词:活动教学 尊重学生差异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改革,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

一、活动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活动教学是课堂中教师以引导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活动教学改变了“学生坐着学科学,听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冷漠无奈地学科学”的现象。科学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理论,它更是一个过程,一种思考和探索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事科学,他们既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动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活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教师要积极组织活动教学,让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

活动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既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更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1.灵活处理教材,设计探究活动

活动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性,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活动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活动教学要求教师更灵活的处理教材。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的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应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所蕴含的价值,灵活的开发和运用教材,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一个真实的活动情景,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当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时,新知识就容易被理解和掌握。知识间的联系越多,越容易记住,越能灵活地提取运用。

如:乙酸,所有的知识点全被生活中食醋的应用串联起来,使得知识的讲述变成对生活问题的解决,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培养和保护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是活动教学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问题贯穿整个活动教学的始终。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提出问题,系统地分析问题,灵活的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面对问题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成人所期待的完美的答案。要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超越教师的意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最活跃的师生之间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在教学中必须减少琐碎的、肤浅的提问。教师应根据所创设的情境,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很容易暴露出他们在知识接受上的错误和漏洞,经过讲评更正,可使学生准确、完善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掌握知识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科学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的大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就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而通过学习者群体的合作交流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个体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教学,可以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信息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在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景中、问题解决活动中、生动多样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亲近科学、探究科学、应用科学、热爱科学。

如:酸的性质通常有哪些表现?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酸性。

试剂:乙酸、石蕊、酚酞、镁、铜、NaOH、CuSO4、Na2CO3、NaHCO3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讲实验设计,讨论其他小组实验的可行性,评价设计方案;然后分组实验,记录试验现象,得出试验结论。最后教师评价学生操作,回答学生实验中的疑问。

4.活动教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体的差异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的,以往面对全体同学的教学,强调教学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性强调不够。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统一的发展,而是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由于每一个的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故对教师设计的活动现象的认识也各不相同,他们思考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在教师看来是多么简单,都应积极鼓励,使得活动课堂形成民主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表达出他们真实地想法。同时,引导学生认真完整地倾听别的学生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不固执己见。

教师由浅入深设计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学生活动中,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个别辅导。承认学生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提高。

活动教学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2]王佛松.展望21世纪的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裴新宁.化学实验的情景教学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

[4]刘知新.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化学教育,1991,3

[5]袁秀华.做一个合格的化学老师.讲座

[6]毕华林.面向新世纪的化学教学改革.讲座

[7]吴俊明,杨承印.化学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从战略的高度来说,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从教育内部来说,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提高质量的教育。但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不少地方和学校实施的仍然是应试教育,完全违背了教育方针和规律。老百姓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看似越来越高,而实质是教育观,教育质量观、人才观严重落后了,其结果必然导致不少学校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高分低能的人才随处都是,教育永远也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永远也无法满足老百姓对教育的现实要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静下来去理性地思考,什么是真正意义的教育质量?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呢? 我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全体、全面、全程、和谐发展的,我们的人才观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加特长发展的。

一、树立全体、全面、全程、和谐发展的质量观

(1)新时期的教育要适应学生全体发展,而不能只求部分,以偏概全。一是人人平等的教育质量观:学生享受教育的机遇、资源、权利应该是平等的,社会学校不能人为制造教育的不平等,在教育及其活动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校长是平等的,至少可以平等交流。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教育,那种提高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升学率,采取办重点班、重点校的做法则是带有功利的因素,是功利教育不是平等教育,是不符合基础教育质量观的。

二是人人成功的教育质量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应有的成功和发展,在智育方面不成熟的学生,他的体育或者艺术教育方面他可以走向属于他自己的成功,素质教育的核心我认为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除了要做到人人合格之外,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分类教学”。开发每个孩子身上储藏的智慧和才能,追求每个个体的成功,这就有人说的面向全体的成功教育。

三是要有人人成才的教育质量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共性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各自有个性、有层次、有阶段的发展。从研究学生的差异入手开展个性教育、特色教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可变性、双重性、社会生活的倾向性及整体性等性质与特征,学校尽可能地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与氛围,搭建多种形势的平台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进行有意思有目的的培养和训练,达到人人成才、人尽其材的教育目标。

(2)新时期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能追求片面特别是只重智育而忽视其他,只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着轻非智力的因素的培养,以点带面的教育质量观一定会被历史被社会所抛弃的。党的教育方针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德智体等全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信念的重要内容。他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他所理解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多方面发展的意思,就是要求必须使个体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得到发展,忽视哪一个方面都是不可以。其次它更体现着个体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且明确要求各个方面需要发展到何种程度或达到何种要求,决不是只要智育不要其他,或轻视、忽略其他。

(3)新时期教育要促进学生共性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而不能顾此失彼,甚顾此损彼。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理解的和谐发展理论,学校要提出“全员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以及 “知识改变命运,智慧创造财富,态度成就人生”的校园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发展是在阐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和完成的,是对全面发展的补充,完善和提高。他要求把已经得到发展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统一体,从而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才成为可能。正如练习法一样,没有个体广泛采集、整理和内化,哪有个体的书法个性张扬和传承呢?

二、树立德、智、体全面发展加特长发展的人才观

(1)人才以德馨为首要,以智能为核心,以体健为根本,以特长为重要。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学生、培养国家和社会所急需的人才,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审美、会劳动、会生活的综合素质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正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剂良方吗?遗憾的是不少老百姓认识还不到位。这是国民素质不高造成的,也可以说是教育质量不高造成的,但我坚信这是暂时的。有打油诗说得好,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只有德、才、体兼备且在才能方面有突出之处的学生,才是社会中的“优质品”,才是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的人才。

(2)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相对的动态概念。社会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系统,它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又要有军事、体育、卫生的,既要有工业、农业、商业的,又要有科技、教育、金融的。方方面面都要人才,方方面面都有人才,只要能出类拔萃都是人才。

现代社会既需要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又需要千千万万的掌握了一定专门技术的建设者,更需要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21世纪的人才,是全新、多层次人才,必须具有一系列新素质、新的思想、新的视野、新的知识结构、新的能力、新的思维。新时期人才特别还要有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开创意识、风险意识、进取意识、法律法规意识,这即是说人才是各层次多层面的。

篇9

【关键词】 和谐社会;体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17-01

一、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人类在追求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它在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以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体育是社会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内容

体育精神、规则制度、运动项目是社会的文明成果。体育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体育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体育给人类社会所创造出的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以追求“和平、进步、团结”为宗旨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得到了人类社会广泛认同。

(二)奥林匹克精神集中体现了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

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到现在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当今时代中最伟大的社会力量之一。”除了其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方面所表现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奥林匹克主义即奥林匹克精神所体现的对和谐社会的崇高社会理想的热力追崇,对人类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体育是被人类看成是美丽、正义、勇气、荣誉、乐趣、进步与和平的化身,是人类追求真善美最高境界的重要手段。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要求运动员在五环旗下奋力拼搏,以更快、更高、更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促进人类的团结、进步、与和平。

1.体育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的重要手段

体育运动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本质特征,是人类自强不息,

发达昌盛不可缺少的品质。体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优胜,而是为了追求人的身

心一体的和谐。体育最终目标都定位于完美人格的塑造。特别是现代西方体育更强调体育要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谐社会的建立。

2.体育是营造公平、民主社会氛围的重要手段

体育运动树立的公正、民主、竞争、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的观念,是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对于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体育运动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是运动员在运动中表现的崇高精神、顽强意志、良好作风和高尚品德,以及对全社会精神和道德风貌所产生的强大的激励和调节作用。

二、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既是由体育自身的功能决定的,也是由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对体育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决定的。总体上讲,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造就健康的基石

人既是人类活动的实践主体,也是人类活动的价值主体。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个人的身心一体的和谐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本源。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健康的身体;二是具有健康的心理;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独特作用。

(二)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社会基础

社会是由人与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形态的群体形式,是人与人按照一定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最主要的就是组成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是否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一是要把社会的公平公正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二是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三是要把建立相互沟通、理解、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目的。体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创造了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的,以追求和平、进步、团结、友爱为目标的价值标准,对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要求人类活动尊重自然界的状态和规律,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不能超越自然本身的承载能力,任意地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使自然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体育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方式密切联系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体育的发展过程是对自然环境利用与保护的矛盾统一。体育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体育作为提高人们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社会事业和新兴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下,从幕后走向前台,从配角变为主角之一,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主要力量,是时展演进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一、课前精文导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熏陶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侵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选择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我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书让学生来读片段。为了能使文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时常给他们阅读《读者》、《青年文摘》、《中学语文报》等刊物上的精彩片段,与学生共同阅读讨论,让学生的思想与时代同步,而且,在好的文章的激励下,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对待挫折的态度、身为学生肩负的职责。在我的带动之下,学生们也善于去订阅好的刊物、读到好文章之后,也踊跃地推荐给其他同学阅读,阅读中的收获给每一个人带来了知识的享受、人生的启迪。

二、课堂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德智识全面发展

所谓德智识全面发展,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引导学生在品德教育、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地促进和提高。重要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角色定位,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一是营造温馨民主的课堂气氛。温馨民主的课堂气氛,能够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积累知识,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也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如何轻松自然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课时,可以先讲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接近了老师。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是通过课堂情景再现教育,引导反思。在有些课文中,可通过搞好角色定位和情景模拟,让学生通过扮演文中主人公、观众等角色,模拟生活情景,促进情景再现,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当时现状,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波动,引发学生感情的共鸣。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捕捉教育时机,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及时补救、解决,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是总结提练,促进学生共鸣。用精彩的结束语做课文点评,归纳提练,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

三、强化思想和情感渗透,加强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培养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宝贝疙瘩,心头肉,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课堂上,在讲解分析文章时,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有时候,也让学生来自我点评,谈出自己在学习文章之后的感想。使学生认识到: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沟通和调节学生心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