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首先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以及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初创、成长、成熟、衰退期)其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会有所不同、管理关注的重点也会有所侧重的特点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
在我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逐步地成长、成熟起来,他们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经营和管理思路,对如何应对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及挑战有一定的战略和战术,并贯彻到企业经营和管理实践当中。这种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之一。考察改革开放后能够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业,不难发现虽然他们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都有一套自身独特的方法,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的优势:组织层次较少管理效率较高;权责统一自主管理;凝聚力和向心力很强易形成向上的合力。
2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小企业拥有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快速和适应多样化需求等优点,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它们由于规模小、资金少,难以实现规模化扩张由于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在营销和研发上与国内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相抗衡而且企业的大多数管理者仍是凭着经验从事着管理工作。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变得十分困难,多数企业的寿命平均只有3年左右。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的整体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落后性十分明显,尤其是体现在对人的管理方面。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观念淡薄、人力资源投资理念滞后;发展战略有问题,人力资源无规划;人员结构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招聘过程随意,招聘效率不高;忽视员工培训和开发,员工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发展战略与绩效考核脱节;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薪酬体系不合理,激励方式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
3生命周期阶段性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策略
3.1企业初创期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在初创期一般不轻易涉足那些进入和退出壁垒比较高的行业,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资源集中,多以特色见长。
此阶段企业多由为数不多的初创人员组成,组织结构简单,基本上没有特别明确的分工,技术人员也可能从事营销、服务工作。此时,企业组织通常会制定集中战略,这种战略要求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聚焦于招聘、选拔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如生产、销售、高级管理人员,为组织的顺利运营和成长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队伍。虽然企业规模小,工作也多集中于生产销售等事务,但作为企业的创业者应当开始关注企业理念、战略目标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这是企业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也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员工招聘、选拔过程中,企业文化与未来员工的价值相一致,对员工在企业内能否发挥其潜能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员工的激励和薪酬政策也应该做出长期的管理,特别对核心员工的长期激励计划应当开始制订。
3.2成长期
完成较为短暂的初创期后,中小企业进入迅速成长阶段,生产自由突然性增加、销售市场和销售额爆炸性增长,同时,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仍然停滞在以前的水平这时,企业就会出现很多不协调的情况,由此,大量中小企业迅速走向衰亡。
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常常开始考虑多元化经营战略,尝试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而这些战略意味着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需有所侧重。就多元化经营战略而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不仅要制定招聘、选拔优秀员工的措施,还要注意不同类型员工的素质、性格、兴趣、结构与组织战略、相应岗位、企业文化的匹配,培养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组织的成长。在此阶段企业原有核心员工可能遇到管理水平、思想意识等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情况,而面对日益增加的员工,更多意识形态的碰撞在所难免。因此,灌输和塑造企业文化的内训和员工自我修养及外部培训都应该适时进行,以适应企业高速成长的需要。在员工入职和招聘过程中开始关注员工职业生涯与企业成长的一致性,对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管理应当予
以正确引导。与此同时,企业的薪酬激励政策也应当制度化、公开化,并加入对员工创造性的鼓励和个人贡献的认可等多种激励方式。
3.3成熟期
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期,有的企业可能成长为大企业,但是都仍保持较小规模,其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业务领域已经比较稳定,在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企业规模比较稳定,组织进入提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时期。在成熟期,中小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最可行的就是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集聚战略对中小企业来讲非常有效,而在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确定的情况下,差异化战略成为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包括在营销、质量、创新、技术能力和服务等方面培育自己的差异化能力,企业也因此选取某个方面人才和培养自己的差异化人才。
此阶段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要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同时,注重培训和开发,提高人员使用效率,力争在同行业或某一地域内保持人力成本的效益优势。另外要主动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以树立一定的知名度,改善组织形象。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吸收有利于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人才,并在员工内部明确企业理念和目标,使员工成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人才。在这个阶段,企业还应未雨绸缪,发现未来市场的危机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为此进行相应的组织反思和人才储备对无所事事、浪费资源和经过培训仍不能适应企业需求的人员进行裁员并继续招聘一些能够实现未来组织战略的优秀人才。当然,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以企业理念指导下的新老员工很好地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继承和发扬组织原有的创业精神去开拓新的领域另一方面,新生力量的加入会帮助组织开启新的征程,奋力追赶强者,组织的生命会得以更好的延续。
3.4衰退期
中小企业进入衰退期后,应严格控制人员结构、数量和质量,保留核心员工,尽力减少招聘和相应培训,裁减一些冗余人员,以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开拓新的领域,开启新的征程,是企业相对紧急的事情。
4结语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现代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小企业通过对人的有效管理,可以实现合理节约使用劳动力、降低消耗、提高功效的目标。适人适事,可以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节约企业相应成本,可以推动企业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源 战略管理 企业竞争力 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是现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竞争、脑力竞争就是企业间的竞争,因此,企业竞争的重要核心即是人才。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取得并保持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逐步从一项事务性、辅的管理活动转变成一个战略性、导向性的管理系统。企业要想持续发展,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战略合理匹配。
1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人力与物力,使其保持最佳比例,同时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性能,进行适当的诱惑、控制和协调员工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等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比较广泛,其中主要有人事行政管理、劳工关系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及开发行政人员等。进一步充实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活动层次因人力资源的管理与组织战略计划的整体性,而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项重要战略职能。
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企业领导必须认真考虑并研究如何使现有人力资源吸引优秀人才,支持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等发挥其更大作用。统一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把人与组织联系起来,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管理实践实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实现组织目标。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行政活动层、业务活动层和战略活动层。行政活动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基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活动,如认识记录、文件处理、员工的福利管理等。业务活动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主体,主要是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如员工的招聘、培训、报酬、绩效管理及处理员工间的相互关系等。战略活动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层次,主要是实施和指导活动,如制定和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施和控制人力资源战略活动、分析人力资源战略环境的条件等。以上三个层次的战略价值是不一样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价值最大的是战略活动层。
2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优点
人力资源拥有的判断能力、协调能力、想象能力和融合能力是其他资源所没有的,也是区别于其他资源最有价值的特征。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主要是指导企业其他各项管理活动,是其他各项管理活动的前提以及执行者和监督者。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目标是把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使其发挥其最大的才能,最佳的完成任务,达到企业战略目的。
2.1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创造价值。比如设计推出持续改进机制、全面质量管理、授权项目等通过努力降低成本,向客户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或服务,创造出了价值,同时还可以挖掘员工潜在的价值。
2.2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寻找稀缺资源。部分企业特别是一流企业他们会投入较大资本用以网罗和培训优秀人才,以在竞争对手之前获得较大优势。因为竞争对手所没有的稀缺资源(具有优秀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就是你所获得的竞争优势的源泉,特别是一些别人无法效仿的员工的能力与贡献,还有企业的独特文化及员工的团队精神。
2.3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地组织员工活动。在分配一项新任务时,分析每位员工的能力和技术,有效的组织使他们的智慧整合在一起,最终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展并完成工作。团队精神和相互合作是企业的另一项竞争优势。
3 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是日益激烈,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企业只有取得竞争优势,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
3.1 成本竞争力。低价格产品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且是企业取胜的途径之一。生产低价格产品也就意味着需削减产品的生产成本,那么企业如何才可以实现低成本的目标呢?成本结构包括原材料、设备、资本、制造、营销、运输和人工。企业应科学地使用资源,达到最小的浪费资源。比如可以通过裁员或提供低工资福利或公平支付员工,还有减少运输过程中造成的花费等来实现目的。
3.2 高质量竞争力。质量可以通过产品的外观、性能、耐用程度、可靠性及是否与标准一致等来衡量,质量是产品的卓越性,高质量的产品对顾客的吸引力很强。企业应发现质量的具体因素,及产品的问题所在,精确确定产品性能标准,从而提供世界级的高质量产品。
3.3 速度竞争力。迅速或及时地执行并反应顾客的要求,更多更快地开发新产品并投放市场,凡事都快竞争者一步,就会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3.4 创新竞争力。创新就是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由于生产同一产品的竞争者很多,企业必须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同时进行产品创新,否则就会灭亡。
4 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和竞争优势的关系
4.1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核心能力是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并具有一流水平的能力,是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拓宽市场的重要主体。它具有优越性、不可交易性、异质性和难替代性,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企业的人力资源,需要人力资源凭借自身优势不断网络和培训人才。新核心能力是人力资源竞争力的体现之一。
4.2 人力资源竞争力推动企业快速并持续成长。新时代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需借助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越来越多企业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创新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然而这些企业的创新一般都体现在质量控制、生产作业系统、销售服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这些创新其实很容易被对手模仿。只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是难以被炮制的,因此,企业应开发和管理自身杰出的人力资源,并构筑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保持自身持续成长。
5 结论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注重对人力资源的认识,把人力资源的投资当成一项战略性的投资,不能像以往一样尽可能的减少人力资源方面的花费。企业应开发与知识经济和现代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从战略的角度以柔性化的方式来管理人力资源,同时建立一套以知识为纽带的新型激励机制,并构筑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而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同时应建立一套实现人力资源和企业战略相匹配的战略规划,并完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和提升资源管理水平来提高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的匹配性,达到实现企业战略的目的。总之,只有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上来,提高人才自身的竞争力,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善林.企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地勘单位;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文件,带来了地质事业的第二个春天。各地勘单位都抢抓机会,及时调整组织的发展战略,因此作为组织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及时进行调整。人力资源战略把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工作分析、工作设计、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开发、激励保障和员工退出等环节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和细化,并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控。它将确定一个组织如何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进行战略管理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同时提供了依靠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发展思路。
一、人力资源规划
要实现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必须首先制定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组织的发展战略,完成组织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1、组织的战略计划,因为组织的战略以及详细的战略目的和目标决定着组织对人员的需求;2、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市场的变化、资金的可供应性或劳动市场等。
二、招聘和选拔
招聘是组织获得各类人才最常用的形式和手段。招聘一般分为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两种,适合实际的主要是外部招聘方式,主要是通过招聘大专院校毕业生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由于目前地质人才短缺,供需极不平衡,因此要求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多渠道地招聘毕业生。
三、培训与开发
人力资源培训应按组织的需要及绩效与能力确定对象,总的原则是:当其需,当其时,当其位,当其愿。培训应在首先建立培训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培训制度要符合战略性、长期性、适用性的要求。
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将出现以下导向:一是注重全员培训;二是加强前瞻性培训,紧密跟踪最新的管理理念、体制、技术和方法;三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员工培训开发结合起来,使受训人员有更强的自主精神;四是注重后备骨干队伍的开发,更加重视能够为单位长远发展带来后劲和潜能的后备人才。
在专业技术方面重点是加强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地质灾害等工作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应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造就一大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学新人。以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
四、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系统应包括目标设置阶段、绩效管理目标的反馈阶段、实施考核阶段和绩效结果运用阶段。
1、目标设置阶段。绩效管理在目标设置阶段重视员工的参与性和目标的可接受性。因为员工自己参与了目标的制定,所以会形成对目标的认同,对目标实施会形成心理上的承诺。
2、绩效管理目标的反馈阶段。在这一过程,绩效管理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这是员工执行任务的过程。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反馈、监督和指导。
3、实施考核阶段。组织定期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组织怎样尽可能客观真实地对员工的绩效做出评价,同时又尽可能让员工感到满意。绩效考核的起点是前面双方制定的绩效合同或称绩效协议。现在比较推崇的一种做法是360度绩效评估方式。
4、绩效结果运用阶段。评估结果运用包括进行人事决策和培训发展。组织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做出相应的人事决定。如根据绩效评估结果为员工确定薪酬、确定是否需要更换岗位、是否适合晋升,等等。
目前,大部分地勘单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职工的评价仍采取传统干部、工人考核方法,考核只对职工的表现进行了评价,不能和职工岗位、晋升和工资收入建立直接联系,达不到激励的效果。随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逐步实施,应探索一套适合实际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五、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薪酬管理是最困难的管理任务。它的困难性在于:第一,员工对薪酬的极大关注和挑剔;第二,薪酬管理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对多数员工而言,他们会非常关心自己的薪酬水平,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质量。此外,在薪酬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薪酬管理人员与决策层、其他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之间的沟通能力也至关重要。
六、员工关系管理
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涉及了组织整个的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所有涉及到组织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的方面,都是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内容。从管理职责来看,员工关系管理主要有以下方面:
1、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员工上岗、离岗面谈及手续办理,处理员工申诉、人事纠纷和意外事件。
2、员工纪律管理。引导员工遵守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提高员工的组织纪律性,在某种程度上对员工行为规范起约束作用。
3、员工人际关系管理。引导员工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创建有利于员工建立正式人际关系的环境。
4、沟通管理。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引导组织上下及时的双向沟通,完善员工建议制度。
5、员工绩效管理。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和体系,执行合理的考评程序,考评工作既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作成绩,又能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篇4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快速发展
在实施企业战略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发展”无疑是企业发展的瓶颈。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一个企业中,只有求得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等,才能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解决了人才发展问题,企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快速地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只有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论的提出,对解决企业人才发展问题,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人为本”是理论的价值取向,彰显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价值判断。[1]在新时代具有全新的内涵,就是从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原则和方法,都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关心职工的需要,并将每个职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
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的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措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全面履行企业赋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战略执行、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等重要职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应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把管理人员发现和培养人才作为对其年度考核的指标之一。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注意处理好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经营管理部门的关系。各部门管理人员必须深刻地明白其在人才培养和团队竞争力的打造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应当履行的义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后,要在此基础上必须直接参与到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中去。例如,在人才招聘方面,用人需求必须有用人部门提出并详细地描述,人员面试、甄选也必须有用人部门决定,因为用什么人,什么样的人适合部门或企业业务发展需要本部门经理是最清楚的;人力资源部所应承担的就是后备人选的物色、协助参与面试,进行人才测评等,而在测评中最应当关注的是后备人选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适应性,在这个问题上人力资源部应当具有一票否决权。
2)制定各岗位员工职责,细化考核目标,以可量化的明确的工作业绩作为管理岗位是否胜任的标准,减少用人的随意性,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
企业应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在员工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方面,应有配套的成熟模式得以应用,尤其注意在基础管理岗位上,更应细化考核目标,尽量摈弃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制定统一的全优质量管理文件。有的零售企业,对员工考核采用的是统一的月度和年度考核表,从员工考勤、劳动纪律、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月度考核或年度考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考核上过于笼统,应结合各岗位加以细化。比如对柜组负责人的考核,应把本柜组销售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为第一指标的基础上,再加入其他考核标准。对柜组第二责任人(有的零售企业称之为实物负责人)的培养,商品管理员或营业员工作能力的提升等等;行政管理岗位的考核标准,要加入日常具体负责的工作内容,如内外宣传、文化活动的组织、庶务及资产管理等等。总体来说,不同岗位的考核标准应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加以细化,结合日常的重点工作加以完善,这样的考核标准更有说服力,能为企业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
3)多渠道引进人才,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并重;建立企业独立的人才储备库。
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人才,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同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同,如何打造一支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团队是关键。除了内部培养复合型人才外,对外甄选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且要充分做好内外部途径获取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应充分重视与当地劳动、人事等职能部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广泛开辟各种渠道,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等媒体,为人才的引进提供便利畅捷的渠道。
当然,人才的内部培养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更是举足轻重。在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大部分企业待遇不高,难以吸引人才。因而企业当务之急是在内部加强人才的培养,尽快地促使职工加入到企业内部的“人才之列”,这也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
2009年的金融危机给部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辨证的看,也有好的方面,比如,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可以供企业选择。所以,一些抓住了机会的企业,在2009年度加大了人力资源培养和储备力度,内外并举,建立企业独立的人力资源库,有效保证了企业的发展中人才不会断层,为企业各部门及人员流动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这些企业在2010年出现的用工荒中,才能处变不惊,一如既往的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
4)以人为本,建立高效畅捷的沟通渠道;开辟企业BBS论坛,建立明确的员工申诉和信息渠道,能把一些问题在萌芽的状态下及时暴露出来,予以解决,避免发生一些无法补救的后果。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公平的组织环境对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更大的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很多规范的企业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和借得借鉴的经验。如:增设员工管理专员;吹风会;高层领导约谈;E-MAIL给任何人;各种面谈;工作讨论和会议;员工满意度调查;员工可以直接进行的申述渠道;BBS论坛;企业的信息渠道等。
在一些日常工作中,企业有关负责人除了听取部门负责人工作汇报外,还可以通过开辟其他新渠道了解员工的心声和想法,有很多问题和矛盾的发生,可能会因为投诉渠道的畅捷而及时暴露,然后被及时解决,避免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当然,这需要良好的组织环境,以确保员工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其真实的想法,企业则应该能够及时、客观的对员工的想法做出必要的解释和采纳,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5)综合运用企业文化、发展机会、薪资、福利等各项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并有着共同的目标。片面强调企业利益,而忽视职工利益是不现实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事业,也要生活”已成为人才的普遍需要,企业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及有效地控制人才流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充分运用薪资、福利等各项资源,强化对人才的凝聚和管理。
一般来讲,企业的薪酬制度是由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组合而成,这对于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对于零售行业来说,人力资源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经营销售及发展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员工的发展和感情两个因素。人是有各种各样需要的,除物质需求外,也有精神上的需求,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是一种留住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
6)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应通过完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人,而不应该是以人管人。制度管人,有章可循,人人平等,缓解矛盾,方便操作。以人管人,随意性大,往往顾此失彼,引发矛盾。在企业人才管理中,应以激励为主,目的在于引导人才奋发向上,同时对不规范行为形成约束。目前,许多企业在实行激励时,往往把荣誉称号和奖金、职称、升职挂钩,使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这是极好且可推广的方式。
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有相当多的方法可予以实施,如:评选资深员工、星级员工、优秀员工、董事长/总经理特别奖、双创积极分子等,目前应注意的是,在评选过程中要依据严格的考核标准,做到公正、公开和公平。在约束机制方面,企业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各部门上环节为下环节的服务意识日益凸显,在完善约束机制的同时,目前应加大上环节服务意识的完善,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转贴于
一个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经理。企业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人才,更要培养杰出的人才,打造充满激情和富有极强竞争力的团队。只有这种思想深入贯穿于每一位经理人和员工的心中,并为之行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快速发展
在实施企业战略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发展”无疑是企业发展的瓶颈。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一个企业中,只有求得有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科学管理人才、有效开发人才等,才能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解决了人才发展问题,企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快速地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只有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更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竞争中能够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论的提出,对解决企业人才发展问题,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创新,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人为本”是理论的价值取向,彰显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价值判断。[1]在新时代具有全新的内涵,就是从管理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原则和方法,都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关心职工的需要,并将每个职工视为有价值的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
以人为本,加强企业的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措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全面履行企业赋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战略执行、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等重要职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应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把管理人员发现和培养人才作为对其年度考核的指标之一。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要注意处理好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经营管理部门的关系。各部门管理人员必须深刻地明白其在人才培养和团队竞争力的打造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应当履行的义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后,要在此基础上必须直接参与到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中去。例如,在人才招聘方面,用人需求必须有用人部门提出并详细地描述,人员面试、甄选也必须有用人部门决定,因为用什么人,什么样的人适合部门或企业业务发展需要本部门经理是最清楚的;人力资源部所应承担的就是后备人选的物色、协助参与面试,进行人才测评等,而在测评中最应当关注的是后备人选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适应性,在这个问题上人力资源部应当具有一票否决权。
2)制定各岗位员工职责,细化考核目标,以可量化的明确的工作业绩作为管理岗位是否胜任的标准,减少用人的随意性,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
企业应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在员工的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方面,应有配套的成熟模式得以应用,尤其注意在基础管理岗位上,更应细化考核目标,尽量摈弃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制定统一的全优质量管理文件。有的零售企业,对员工考核采用的是统一的月度和年度考核表,从员工考勤、劳动纪律、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月度考核或年度考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考核上过于笼统,应结合各岗位加以细化。比如对柜组负责人的考核,应把本柜组销售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为第一指标的基础上,再加入其他考核标准。对柜组第二责任人(有的零售企业称之为实物负责人)的培养,商品管理员或营业员工作能力的提升等等;行政管理岗位的考核标准,要加入日常具体负责的工作内容,如内外宣传、文化活动的组织、庶务及资产管理等等。总体来说,不同岗位的考核标准应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加以细化,结合日常的重点工作加以完善,这样的考核标准更有说服力,能为企业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
3)多渠道引进人才,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并重;建立企业独立的人才储备库。
当今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人才,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同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同,如何打造一支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团队是关键。除了内部培养复合型人才外,对外甄选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且要充分做好内外部途径获取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应充分重视与当地劳动、人事等职能部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引进人才,广泛开辟各种渠道,综合运用报纸、电视等媒体,为人才的引进提供便利畅捷的渠道。
当然,人才的内部培养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更是举足轻重。在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大部分企业待遇不高,难以吸引人才。因而企业当务之急是在内部加强人才的培养,尽快地促使职工加入到企业内部的“人才之列”,这也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
2009年的金融危机给部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辨证的看,也有好的方面,比如,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可以供企业选择。所以,一些抓住了机会的企业,在2009年度加大了人力资源培养和储备力度,内外并举,建立企业独立的人力资源库,有效保证了企业的发展中人才不会断层,为企业各部门及人员流动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这些企业在2010年出现的用工荒中,才能处变不惊,一如既往的按照既定的路线发展。
4)以人为本,建立高效畅捷的沟通渠道;开辟企业bbs论坛,建立明确的员工申诉和信息渠道,能把一些问题在萌芽的状态下及时暴露出来,予以解决,避免发生一些无法补救的后果。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公平的组织环境对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更大的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很多规范的企业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和借得借鉴的经验。如:增设员工管理专员;吹风会;高层领导约谈;e-mail给任何人;各种面谈;工作讨论和会议;员工满意度调查;员工可以直接进行的申述渠道;bbs论坛;企业的信息渠道等。
在一些日常工作中,企业有关负责人除了听取部门负责人工作汇报外,还可以通过开辟其他新渠道了解员工的心声和想法,有很多问题和矛盾的发生,可能会因为投诉渠道的畅捷而及时暴露,然后被及时解决,避免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当然,这需要良好的组织环境,以确保员工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其真实的想法,企业则应该能够及时、客观的对员工的想法做出必要的解释和采纳,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5)综合运用企业文化、发展机会、薪资、福利等各项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企业文化,是凝聚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并有着共同的目标。片面强调企业利益,而忽视职工利益是不现实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事业,也要生活”已成为人才的普遍需要,企业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及有效地控制人才流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充分运用薪资、福利等各项资源,强化对人才的凝聚和管理。
一般来讲,企业的薪酬制度是由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组合而成,这对于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对于零售行业来说,人力资源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经营销售及发展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员工的发展和感情两个因素。人是有各种各样需要的,除物质需求外,也有精神上的需求,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是一种留住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
6)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应通过完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人,而不应该是以人管人。制度管人,有章可循,人人平等,缓解矛盾,方便操作。以人管人,随意性大,往往顾此失彼,引发矛盾。在企业人才管理中,应以激励为主,目的在于引导人才奋发向上,同时对不规范行为形成约束。目前,许多企业在实行激励时,往往把荣誉称号和奖金、职称、升职挂钩,使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这是极好且可推广的方式。
企业在激励机制方面,有相当多的方法可予以实施,如:评选资深员工、星级员工、优秀员工、董事长/总经理特别奖、双创积极分子等,目前应注意的是,在评选过程中要依据严格的考核标准,做到公正、公开和公平。在约束机制方面,企业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各部门上环节为下环节的服务意识日益凸显,在完善约束机制的同时,目前应加大上环节服务意识的完善,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个好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经理。企业不仅要培养优秀的人才,更要培养杰出的人才,打造充满激情和富有极强竞争力的团队。只有这种思想深入贯穿于每一位经理人和员工的心中,并为之行动,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1
当前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发生重大改变,给无数人的就业造成不利形势。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现今时展的速度不断加快,如何转变政府就业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方向,是推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就业难”的局面,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政府就业部门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这也是为未来就业工作指明方向。因此,为适应时展的需求,政府需转变观念,切实有效的落实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与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就业效率,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研究
明确发展战略是促进现代化建设更好发展的前提条件,战略具有引导、协调、决策以及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战略的定义有很多种,其在不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不一样的解析和定义。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学术界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定义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以及组织输出的关系。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研究过程中,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方法来研究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在实际人力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及效果。
第一,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与组织财务绩效相联系,综合考虑其作出的贡献。
第二,在管理组织的竞争环境中考虑组织的战略选择,以及不同选择方式对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滚利系统的影响。
第三,通过实践调查确定就业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相适应的程度,这种适应的程度要结合政府部门内外部具体情况,并考虑其适应性对就业部门输出的影响。通过分析和了解这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选择其最佳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方案,以更好的投入到政府就业部门的实践活动中去。
虽然有很多学者都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三种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速度,对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还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定义和理论概念。因此,从政府就业部门来看,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与方向,以此推动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向着最终的目标前行。
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人力资源战略的确立
作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内容,人力资源战略是用于推动政府就业部门战略目标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就必须制定就业部门战略。通过把市场竞争战略分为成本型、创新型以及质量型,并将就业部门的市场竞争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联系,通过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行为来构建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然后结合人力资源的政策和实践来实现和加强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决策。
政府就业部门要实现创新型战略目标,需要部门员工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根据企业渡人力资源的需求来看,提高政府部门人员的长期发展战略思想,以此建立投资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政府就业部门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为失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以此创造质量型战略。质量型战略需要就业部门人员积极投入自身事业中去,并不断积累经验,为新时代的就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方向,同时为推动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系统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市场战略,还需要考虑政府就业部门自身的环境因素。制定战略前,政府就业部门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并通过了解不同形式、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具体要求。以此作出适当的调整,使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
当前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人员失业率逐渐增高,这也加大了政府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面对这种局面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政府就业部门需合理规划人力资源,分析和了解当前就业形势,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规划,按照具体的规划内容,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最为基础的一项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并保持市场供给平衡。政府就业部门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性单位,需要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蓝图,以推动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更好的发展。
三、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就是由政府作出的有关经济增长和产业调整的战略性决策,以创造就业和扩大就业为中心目标。从更深层次来说,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就应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及评价各种建设项目的标准。其次,通过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对现有的就业状况作出有效的反应,并结合宏观调控制定良好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最后,政府就业部门要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统一发展,以帮助特殊就业群体实现再就业,并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从而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二)把政府就业部门的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相结合
政府部门就业战略是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的实施是针对全社会的失业人员,为其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因此,在重点解决国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城镇新增的失业人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具体活动中来,并且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破除人力资源战略发展障碍的突破口。从调查情况来看,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大不是盲目的,其是获得足够的迁入信息的前提下,对其迁入地与出发地作出比较而得出的理性结论,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需要切实有效的落实,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此更好的推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发展。
四、结语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提高政府就业部门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的发展与进步,就需要结合时展的要求,以实践活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状况,满足现代化建设中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从根本上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难题。在考虑自身环境因素的同时,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为需求更好的就业岗位作出应有的贡献。人力资源战略发展将是一个长期且兼具的任务,需要政府就业部门的扶持和管理,政府应该积极鼓励自主创业,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加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增加就业人数,以此缓解就业部门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更好的开展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工作,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才,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员工态度关系研究——基于珠三角192家民营中小高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3).
[2]王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匹配性研究综述——基于权变理论的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2).
篇7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层面;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现有和所需的人力资源在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人员开发和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的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是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力与物力保持最佳比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为了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旨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人力规划管理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文章对此进行了简析。
一、企业战略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关系
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根据其战略发展目标,对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员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并对企业未来的人员招聘、人员培训和人员开发和配置做出计划,人力资源规划管理通过挖掘现有人员的潜能,激活人员工作活力,使员工创造性地投入工作,确保人员的高效配置,保证准确统计现有人员供求状况,科学预测未来人员供求情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和活动安排的基础和前提,鉴于此,许多企业都积极尝试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从战略角度思考和制定相关的人力资源供求预测、人员配置计划、人事政策和管理措施,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制定人员选拔标准、确定人员数量、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组合结构、保持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做到适人适位,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保证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企业战略是企业出于应对竞争环境变化、增强企业实力的目的,对企业职能、产品、成本、市场定位等进行调整、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形成企业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企业战略管理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企业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资源来实现,其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保证发展过程中所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以企业战略目标为依据,规划的内容和管理行为都要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保障,根据企业战略来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完善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规划,人员供求不平衡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许多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观念和方法落后的原因,对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不重视、认识不全面、人力资源规划目标模糊等问题。对人力资源规划不重视和缺乏规划经验,导致许多企业不能科学准确地对企业人员需求和供给做出盘点和预测,甚至个别企业无视自身实际情况,省略人力资源规划这一步骤,直接参考和借鉴了其他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方面的做法,却导致在本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员的实际供给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员的需求,即人员供给不足。而有些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则面临人员过剩的问题,如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解决就业,大型企业接收和安排了大量的劳动力,但是,随着企业生产技术发展,更多的智能机械替代了大量的人工,如今,企业只需要很少的人手就能完成必要的工作,许多企业都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还加大了企业的工资支出和生存压力。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出现了人员供给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许多大型企业出现了人员供给过剩的现象,都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不能保证人力资源供求平衡造成的。
(二)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水平落后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它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多个管理模块,其中包括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供给预测、人才引进、开发、教育与管理等。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方法非常单一,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不高,许多企业对员工学历甚至都没有要求,只要没有重大疾病者就可以在企业就职。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预测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随时根据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现有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做出调整,并且要密切注意市场上人力资源供给的变化,通过人力资规划对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进行预测、分析和人员调整,这对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和招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力、物力有限,生产任务紧,企业很少会抽时间针对员工和工作需求进行员工培训,员工综合素质长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对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进行人员调整带来了困难。并且,为了节约成本,许多企业在员工管理上,都没有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员工工作热情不高。
三、基于企业战略管理层面对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建议
(一)科学预测人员供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合理正确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以科学的人力资源供求预测为基础,要坚持实用性原则,要紧贴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来进行。客观来说,企业必须要根据企业战略管理规划和目标,提出人力资源规划总体指导思想。然后,结合企业实际和外部环境来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并将人力资源规划贯穿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对企业的人员需求、人员的外部和内部供给做出科学预测与安排,并根据企业战略规划明确人力资源规划流程,由人力资源部门带头,协调各单位,对影响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清晰的量化指标对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做出预测,结合企业战略,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供求预测的量化指标包括现有员工数量、人力资源结构、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和技能状况,企业在对这些量化指标进行盘点和分析的同时,将企业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技能结构与企业的业务增长速度匹配,看是否能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然后,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人才招聘与储备计划,人才培训与开发计划,企业薪酬机制与激励机制等,有效地控制劳动力成本、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组合结构,提高员工劳动积极性,制定具有前瞻性、灵活性和动态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监测,对整个规划管理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根据情况变化随时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调整,以推动企业发展。
(二)根据企业战略,制定核心人才规划
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保证人员的供需平衡,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重点。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要以核心人才、重要人才规划与管理为重点,提高核心人才管理水平。首先,企业要认识到核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核心人才的选拔、开发和使用进行科学的规划,围绕核心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打造企业管理者供应链。关注核心人才学习、工作体验,以核心人才职业发展为目标设计核心人才开发计划,根据核心人才成长和学习特点,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为人才提供有职业生涯突破感的职位,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使核心人才的培训需求得到满足,保证核心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更新和提升。再次,加强人才信息传递和对话机制建设与管理,变传统的薪酬管理和福利管理为激励管理,清晰地向员工尤其是核心人才表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规划,使员工感受到留在企业可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提高员工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
(三)优化人力资源开发,鼓励员工参与
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科学准确性是以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有效性为前提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主要是因为企业福利制度、激励机制不健全,高素质人才发展不受重视,员工需求被忽略等原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会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企业要关注人力资源的开发,了解员工需求,持续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思想素质。以绩效提升为导向,制定激励机制,丰富激励手段,不断挖掘员工潜能。同时可以借助企业文化活动、企业公共学习平台等,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企业文化,打造学习型集体。此外,还要引导员工将个人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通过鼓励员工参与企业规划和管理的方式,让员工参与其中,了解企业和自己所在部门的资源和目标,使其思考方式更富于战略性,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企业变硬性管理为柔性管理,变集中管理为民主管理,尊重、关心、爱护员工,关心员工生活、学习和工作,畅通员工意见渠道,在企业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广泛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不断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同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过程中,要适当放权,授予员工更多的权利,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同时不断完善内部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四)完善管理理念,提高规划水平
企业管理者所持有的管理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其规划制定的水平,制定科学准确的人力资源规划需要有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员为保障,所以,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设,了解并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规划中的职责、权限和任务,完善部门职责与岗位说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保证人尽其才。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完善管理理念,增强其战略管理意识,不仅要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流程的工作和管理要点,还要具备战略发展意识,要了解企业的运营和未来发展趋势。不仅要了解企业的内部结构,还要了解和关注企业外部的市场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经常阅读市场报告和部门报告,熟悉企业一线部门的动作,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不定期的组织人力资源部门对一线进行考察,增强管理者的商业意识,开拓其战略管理的眼光,提高规划的制定水平。
企业通过科学准确的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战略目标既定的情况下,企业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王奇.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4:27-28.
[3]赖祥惠.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60-65.
篇8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了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本。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借用外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现象,外国的管理模式虽然在很多方面领先于发展中的中国,但是中国企业有着自己的发展环境和深刻的国内背景,盲目照搬照抄外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战略地位上去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根据中国国情,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探求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特点
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它的生产过程相对复杂,而且对于生产的安全和稳定性有着相当高的要求。电力行业是一门科学跨越度较大的行业,它有属于传统行业的生产领域,虽然不像高科技企业那样,要求企业在高新科技领域有着创造性的要求,但是它却有在其专业领域覆盖面极广的应用性领域。从它的企业内容和核心科技来看,它既包括传统的发电技术,但同时在其生产应用的一些方面却涵盖了时下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总的来说,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其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
这点是由电力行业生产目的和应用目的的特点决定的,电力行业在一线的生产和管理工作相对来说十分辛苦,不仅工作时间不规律,同时还要求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工作容量比较大,这就要求一线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工作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另外,一线工作人员的健康素质也是考察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电力企业的工作十分强调工作的专业性
电力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企业的生产应用以及管理岗位都需要与电力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基本保证,根据企业考察从业人员的最低资格标准,在设备运行及维护方面的工作都至少要求其从业人员平均要有三年的中技从业资格,而且在上岗前必须要接受一年的专业技能培训方可上岗。
3.电力企业的工作内容大多专业且涵盖面广
电力行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电的应用已经作为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被定义在日常生活标准之中,它涉及的专业领域不仅是电力本身,同时还包括电力生成的相关热动、金属材料方面的学问以及现代化技术要求之下的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厂化学等非常专业的领域。这实际上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电力行业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其工作岗位的稳定性
由于电力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使得其岗位上的从业人员要持续在工位上进行日常操作,才能适应其岗位的特殊要求。根据电力特点,技术人员必须在电力运行、电力检修以及日常的操作上达到熟练的程度才可以胜任工作,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这一点会逐渐完善。所以,在这一点上,就对从业人员的稳定性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二、市场化背景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的结构构成不合理
(1)电力企业的岗位要求与现有的人员素质匹配性较低。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目前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状况是很多一种级别的岗位处于空缺,然而在此级别之下的生产人员却有很多处于闲置的状态。这种人力分配难的局面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几乎呈现一种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设备以及世界电力行业新的发展要求,中国电力行业由于后续教育跟进的不足,出现岗位需求短缺与富余人员过剩的双重矛盾局面。
(2)电力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不足与人员富余共存。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是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而在电力行业,却出现了企业资产僵化、资金运转不灵的局面。部分资金运转不灵,甚至闲置,十分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发展,同时不断富余的人员的局面也会随着资产问题的日益严重而不断加剧。
(3)二三线员工富余与一线员工的短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局面也是造成企业冗员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的供电行业部门多、管理人员多、管理功能重叠,反观一线,工作人员人力不足是目前电力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2.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足,企业人员素质不足以满足工作需求
企业对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企业的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对人力资源认识不够,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意识,使得本来就十分欠缺的人力局面时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而且在目前的人力培训过程中,由于培训的力度不够、培训制度的缺失、培训流于形式,丧失了培训的效果。
企业人力资源的提高一方面来源于企业的内部培训,通过内部教育使得从业人员提高素质,一方面是通过企业外部招聘。而在企业人员的招聘上,很多电力行业却存在选人的各种弊病。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大部分企业完成了企业体制改革,但是很多企业在选人上依然不顾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存在许多灰色现象,这使得企业人力素质普遍低下。
3.企业的激励机制缺乏人性化,降低了人力的生产效率
在中国,随着市场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采用绩效制的奖罚机制。绩效机制不是不可以运用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但要看具体情况。由于电力企业的职位差别较大、非常规性的任务很多,同时工作成绩不适合量化评判,使得绩效奖罚机制缺乏实施的公平性,这大大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思路
1.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改革的重点,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是最终的目标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要实现人才的充分合理的使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的构成及需求状况,同时也要根据企业岗位的发展要求具体配置人才。在人才的选取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未来,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要进行科学组合,争取做到“人尽其才”。企业的管理部门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人才的合理安排,才能使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企业要实行公平、公开及公正的用人自主权,通过人才的竞争上岗等方式,按照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要求合理配置人员。在奖惩方式上,不应只采取不合理的绩效工作制,而应通过全面考核以及末位淘汰制等方式,整体评定员工的工作,避免一概而论的评奖机制,以免打消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人员采用、退出机制,推动在职人员职业化的进程。对新旧员工也要采取不同的对待办法,争取做到公平而合理的安排,通过一些优惠政策让员工真切感受到企业的奖罚机制。
2.注重人才的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的素质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人才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保证企业占据优势的核心元素,所以企业人才的培训要不断地完善起来,建立长期而有效的人才培训体系才是一个谋求发展壮大的企业要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中国电力企业的现状,也要注重技术性的培训。同时鼓励员工自我进修,形成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就是要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以及整个企业操作流程了解和熟悉,最后能熟练操作,这就是培训的目的。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为公司作出相应的贡献,为公司的发展出力,所以也是公司寻求发展、投资未来的一种形式。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福利制度
篇9
21世纪是十分重视“人”这个主体发展的世纪,随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中的人受到很大重视。人才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随着发展也在不断地受到更大的重视,竞争围绕着它展开。21世纪80年代以前,大部分的企业往往不怎么重视人力资源,认为企业发展不需要重视它。这就使得人力资源发展缓慢甚至停止不前。80年代,欧美国家在改进生产技术的同时没有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得企业产生了将企业战略管理如果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或许可以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
二、企业如何实施的具体方法
1.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调整整合
企业可以成立专门职能部门进行从前的人事管理业务,而大局的,系统的的事务则交给人力资源部完成。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进行的战略整合,是服务于企业进行变革,是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的,人力资源部责任重大。
2.加强人力资源的重视
重视战略人力资源需要的是大家所有人共同的重视,单单几个人不足以构成一个战略,通过一些方法如制造舆论压力,管理内部基础,建立内部制度等等,让大家都紧张起来,都能重视起来,感觉这件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3.引进或者有意培养一些需要的人才
企业主要在财力,人才以及生产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竞争。这三个方面普检较弱是中国企业的共同问题,这个时候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引进或者培养一些具有这方面能力的人才,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企业竞争力差的现象。要想进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就必须引进或者培养一些懂得战略规划管理的人才来。技术方面的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改变了企业的技术,改进了企业原有的思想,这样才可能把一个企业彻底的改革。不光是目前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计划,把未来几年里的人才储备下来,进行符合当代要求的培训,把企业的将来交给这些人才。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重视程度。
三、港口集团进行的强港战略
当前,集团正处在实施“十二五”计划的关键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和消极因素相互交织。区域经济方面,京津冀一体化和津冀港口合作将为集团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煤炭市场形势的严峻和周边港口竞争的激烈使集团发展很慢,甚至停滞不前。这时候企业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把之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使得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更好地发展企业。企业竞争主要是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和河北省赋予河北港口集团的使命能否完成,关键在于能否吸纳足够多的人才,有必要制定专项规划,对人力资源应该制定超前的发展战略。要把集团建设成为有志之士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舞台,按照优秀乃至卓越码头公司的要求,针对集团内部人才要完善激励机制。战略人力资源需要把集团的战略思想作为纲领,所做的工作都是服务于集团,把人才战略提到一定高度。制定人才发展的战略十分重要,在制定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一选拔港口优秀的内部管理经营人才;二是有针对性地挖掘、招募和引进资本运营、物流、地产等领域的高端管理人才;三是注意引进一些社会上的优秀的人才,不拘一格;四是进一步完善员工考核、人才培养、干部选拔使用、薪酬待遇等激励机制和相关政策,打造员工成长、实现价值的平台。在码头经营上,公司内部人才资源丰富,关键是构筑人才阶梯,完善激励机制,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每年选拔10名左右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语言基础的人员,前往海外码头相关公司进行交流学习,重点熟悉所在地区文化背景、法律环境、宗教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为未来集团“走出去”建立人才储备。在物流、地产、投资和金融等方面,公司人才严重短缺,要积极网罗、引进业务扩张急需人才。每年集团拿出一定资金进行集团优秀职工以及优秀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也是必须的。集团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要高度关注各单位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重点引进集团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尤其是物流,金融、地产等专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让集团内部的没有工作要求的人员都可以投入到工作中去,是人力资源十分需要重视的地方。新单位用人尽量从集团内部调剂,按照市场价格开出工资给调剂人员的原单位,有原单位补齐差额发放给调剂人员。通过这个途径降低集团整体人工成本,提高集团整体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最终形成人人有活儿干、人人创效益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绩效;能力;动机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组织员工的流动性越来越强,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全球化使得组织对于人力资源的选择、培育、使用和保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其本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提升组织绩效和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管理实践,已被国内外许多管理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认同。正如我们所知,战略管理更多的关注组织绩效,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研究企业价值的新视角,它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组织绩效的提升作为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研究意义。
二、知识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1.知识管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组织越来越看重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认为知识管理的高低取决于企业是否广泛地分享与运用信息,也就是说将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好让他们迅速地就这种信息采取行动。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积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也就是说,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组织内部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根据近年来管理领域学者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说组织在管理运作中,对于企业的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应积极去的、开发、利用和保持,其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知识创新。刘邦成等人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营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并最终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有显著贡献的。3.知识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结点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这是因为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尽管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是有内在联系的:首先,是能力培养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希望组织内人员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匹配,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人尽其力,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以达到组织目标;而知识管理更看重组织内员工的知识共享,培养员工的知识创新能力,将企业团队的知识资源予以整合,通过开发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更加深入地挖掘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力的“智慧潜能”。从理论上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于组织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有密切关系的,换言之,知识的获取、管理、创造等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相关。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
1.组织绩效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某一时期内组织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及盈利情况。组织绩效的实现应在个人绩效实现的基础上,但是个人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保证组织是有绩效的。如果组织的绩效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被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以及每一个人的时候,只要每一个人达成了组织的要求,组织的绩效就实现了。2.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SHRM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理论基础,决定了其与组织绩效两者之间影响机制的研究结论不能达成一致。首先,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静态研究过程忽视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绩效的动态研究。也就是说,其过于强调员工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员工应该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其次,基于行为理论的研究,强调个体层面并以权变的方法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换言之,基于行为的理论过于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通过诱导、控制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以实现组织绩效。此外,基于资源的理论逐渐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础,该理论基于组织层面,强调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主要依赖于组织内部的一些关键性资源。资源基础理论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着眼于组织的核心能力的培育,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3.提升组织绩效的作用点组织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需要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使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统一、适应,这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前提,即战略匹配。蒋建武和赵曙明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培育符合组织战略要求的员工能力,倡导与组织目标一致的员工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绩效。企业组织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应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组织通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以优势资源作为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增进组织绩效。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我们得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框架模型。
四、基于知识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框架
模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培养符合组织战略要求的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通过不同的手段去激励员工将知识技能嵌入到符合组织战略的日常工作中的态度行为。此时,知识管理引入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就有重要意义。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知识管理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的获得、创造、分享、整合等行为都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紧密相关。通过营造一种企业文化,倡导组织个人对于组织内部知识进行交换和整合,当知识共享能够嵌入到员工的工作进程中,此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提升组织个人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基于知识管理的激励方法使员工产生“愿意”去为组织高绩效做出贡献的态度行为,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因此我认为,知识管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个人能力和态度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且为部分中介变量。根据Baron和Kenny的解释,中介变量(Mediator)是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在中介变量加入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显著性存在但是回归系数变小,称之为部分中介变量。知识管理的组织氛围对组织员工在工作中行事的态度和行为作出了规范,反映了组织要求员工与之匹配的组织战略。在提升组织个人能力与态度的基础上,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组织高绩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首先根据组织战略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作为组织的核心资源,如何做到“选、育、用、留”对于组织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在战略规划基础上完成招聘和选拔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员工,特别是那些具有特殊资源的员工,通过良好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留住员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内、外部激励,包括薪酬、有效培训、员工晋升等留住人才,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本存量。以上包括规划、激励都是为了组织能够充分挖掘、发挥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使优秀的人力资本能够为企业所用。组织应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加入知识管理内容。员工具备了组织所需的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在这一基本前提下,是否形成“愿意做”的动机就成为实现组织高绩效的关键。当员工受到特定的激励时,或是在学习型组织的组织氛围下,出于自身意愿将行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此类员工作为组织的战略性资源才能发挥其效用,成为组织的竞争优势,为组织绩效的提升做出贡献。当组织绩效发生变化后,组织战略要依其进行变动,从而需要进行新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一个新的战略循环开始有序进行。综上所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追求高绩效,应以知识管理为基础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为实现员工目标与组织战略相匹配,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方式,提高员工个人知识技能能力,在具备稀缺能力的基础上,激发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态度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邦成,唐宁玉,姜红玲,吴冰.基于知识管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创新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3)
[2]程德俊.不同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与比较[J].管理科学,2004,17(6):81-86
- 上一篇:促销策略理论
- 下一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