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安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安全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8-02
叙永县地处四川西南地区,幅员面积2976.9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其中5个民族乡),231个行政村、1657个村民小组。 2013年全县总人口72.1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1.0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6.59万人,农业从业人员21.78万人,另有超龄劳动力8.91 万人。现有耕地面积3.67万公顷,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仅0.06公顷。与2012年相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7.48万公顷,减少23.11%;粮食总产量23.08万吨,减少25.09%;农民人均纯收入6014元/年,增长11.10%。从数据变化可见,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出现了粮食播种面积缩小、产量减少的现象,笔者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现状
据有关资料:2012年叙永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达20.29万人次,占适龄劳动力的 51.37,且男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数的61.9。笔者曾在本县5个乡镇分别对1个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表明:5个村在籍人口平均为2110人,在家务农的只有135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71人,家庭妇女164人,16岁以下少年儿童845人,50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只有74人。从合乐乡的调查情况看,全乡原有居民2653户11450人,现仅有2281户9873人,50岁以下劳动力3291人,外出务工5828人。如方元村有青壮年劳动力人361人,外出务工284人,而超龄劳动力务农的占现留农村总劳动力的76%。目前,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劳动力严重缺乏。
二、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种植面积缩减
土地是生命之根、生存之本。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1],基础建设用地大大增加,加上大中型城市企业用工量急速增加,在偏远落后的农村掀起了一股“打工潮”,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日益严重,有效种植面积减少。
2.作物播栽量不足
在耕土地大多播栽量不足,难以获得高产。如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构成的,一般情况下大田移植穴数1.5~2.5万穴,基本苗数为4~6万株(因品种特性而论)。而目前我县水稻的播种量普遍不足,为正常播栽量的三分之二。2014年整个水稻种子销售量比往年减少了三分这一,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情况。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如玉米种子的销售情况也是如此。
3.文化教育水平偏低
由于叙永县属于“老、少、边、贫”地区,农村经济、教育、医疗、文化等相对滞后。目前全县农村从业人数36.593万人中,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占25.7%,上过初中占61.8%,高中(含高中)及以上文化占12.5%。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仅占2%,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0.9%,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96.8%。象这样的文化教育结构,接受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可想而知。
三、对策建议
近十多年来,国家十分重视粮食安全,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各级党委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部门的核心目标,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稳定粮食单产和总产[2~3]。然而,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虽然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后续劳动力严重匮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危及到粮食的安全,阻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稳定农村基本劳动力,确保粮食的生产和安全。
1.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
一是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从2009年四川省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始实施至今,我县阳光工程培训共培训6580人,50岁以上劳动力占60%以上,其中高中以上学历仅占20%。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把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纳入政府规划,学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农村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校乡结合,校企合作”等培训新模式,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新型农民创业等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2.统筹兼顾,合理分流农村劳动力
从总量上看,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滞留农村,不利于对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但过度、无序地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新增劳动力都流向城市,农村基本劳动力无保障,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因此,要统筹兼顾,正确引导,在保证农村种养殖业基本劳动力的前提下,合理转移和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忙时务农种田,农闲时务工挣钱,使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两不误”。
3.推广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一是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在政府稳定现有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样化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金投向农业科技领域,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二是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经济、政治待遇,稳定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创新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以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成果在农业上的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4.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种粮食积极性
继续实施惠农政策,增加种粮补贴,特别是要努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由于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不断增加,收益降低,增产不增收,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田不如打工”意识越来越浓,造成农村劳动力的过度外流。除国家政策支持给予种粮农户补贴外,还需要增大农资补贴,提高粮食的收购保护价格,降低和稳定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使农民种粮能获取较好的收益,才能从根本上稳住农村粮食生产的基本劳动力,保证粮食的正常生产和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许高峰,王运博.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120-127
篇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贸委、公安部、全国总工会11月5日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35号),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从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认真抓好《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公安机关、工会组织等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存在的用工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辞退职工、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欠缴拒缴社会保险费、随意延长工作时间,以及侵害劳动者人身权等方面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要采取切实措施,严肃查处。
二、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安机关、工会组织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经常性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
(一)严格工时审批制度,认真做好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审批,对严重违反工时规定的用人单位,要加大执法处罚力度,确保工时规定的落实。
(二)各用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北京市最低工资暂行规定和北京市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及补充规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时,企业因经济效益不好,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确有困难的,可申请暂缓执行。经批准后,可延长半年执行;半年后无论何种原因,均要执行现行最低工资标准。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申请暂缓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企业要严格把关,并在暂缓执行期到期时督促企业执行新的最低工资标准。对企业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以及由于工作需要加班加点而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加点工资的行为,要加强经常性监察,及时做出行政处理决定并负责监督执行。
(三)要加强对企业,特别是对非国有企业贯彻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查处违反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法规的行为。
(四)要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职能,健全举报制度,认真做好群众举报案件的受理和查处工作。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举报专查和常规巡查工作。对劳动者举报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有关案件,要按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查办案件的有关要求,在规定期限内予以结案,结案率要保持在95%以上。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不同类型企业劳动保障管理工作的常规巡视检查,把有可能引发劳动纠纷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企业违法案件通报制度,对企业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辞退职工、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生活费、养老金、不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行业系统及时进行通报。加大惩处克扣和无故拖欠职工工资行为的力度,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抓好劳动保障年检工作,坚持突出重点企业、重点内容的原则,并创造条件把年检扩大到各类非国有企业。
(五)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职能作用,加大劳动争议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力度,仲裁案件结案率要达到95%以上。要将由劳动争议引发的无序的集体上访、突发事件等人民内部矛盾,纳入有序的解决渠道。对当事人超过申诉时效的请求,凡有正当理由的,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确实不能受理的,要提供法律救助,以裁决的方式予以驳回,为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提供条件。对企业拖欠工资及拖欠工资后逃匿引发的劳动争议,要引导劳动者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渠道解决,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六)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指导职业介绍机构认真贯彻《劳动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介绍活动,杜绝虚假信息,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七)要进一步落实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体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行安全生产目标控制管理,完善安全生产考核工作,将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实行综合考核。各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指导企业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对制度的落实加强监督检查。各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有专门机构或专兼职人员负责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要做好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劳动者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工作,督促和指导企业切实搞好“三级安全教育”。对建筑、矿山等行业、企业使用的农民工要落实持证上岗制度;生产易燃易爆、剧毒产品的企业和以这些物质为原料的企业,要进行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凡在企业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做到持证上岗。
要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的监察工作,各级安全生产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督促和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企业主管部门在加强对所属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的同时,要帮助企业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企业要切实落实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检查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检查工作;要不断改善生产作业条件,减少和杜绝职业危害;对不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要严格执行企业建设项目劳动保护“三同时”有关法规,加强“三同时”审查工作,确保企业新、改、扩、迁建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不准出现新的职业危害和不安全隐患。
(八)各级工会组织,特别是企业工会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督职责,对企业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或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情况的,要及时提出意见,督促和帮助企业做好防范工作。
(九)各级公安机关要依法查处强迫劳动及体罚、殴打、拘禁劳动者等严重侵犯劳动者人身权的违法行为,对非法限制劳动者人身自由,殴打、侮辱劳动者以及阻挠有关部门依法行使监督检查权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除公安机关依法对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可以扣留居民身份证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扣留居民身份证或者做抵押。
三、开展“认真贯彻《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综合监察活动,促进《劳动法》的贯彻落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安全健康。监察活动的重点内容和要求是:
(一)检查企业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各级劳动保障机构对检查中发现的企业招用职工不签劳动合同、合同不完备或显失公平的,要责令其限期签订或重新修订;对拒不整改的,要依法予以通报批评;用人单位未签劳动合同或违反有关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给职工造成损害的,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对不履行集体合同的,要督促其履行。
(二)纠正和处理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行为。对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责令其限期发放工资,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和赔偿金;对不执行整改指令的,要依法做出行政处理决定书,要求其限期发放;对拒不执行行政处理决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和“两个确保”的监察执法工作力度。重点查处缴费单位不依法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企业不按时、足额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以及用人单位在招工时歧视下岗职工和不与下岗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对不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或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直接责任人要处以罚款;对迟缴社会保险费的要加收滞纳金;对由于未缴或迟缴社会保险费致使职工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或影响其再就业的,由用人单位赔偿其损失。
(四)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事故隐患的治理、监控。市劳动保障部门和各地区、各系统、各单位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活动,检查的重点地区是城八区以及与庆典活动相关的场所、群众购物、娱乐场所和其他与群众生命、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企业、场所;检查的重点行业是矿山、建筑、化工、石油、交通等行业以及锅炉、压力容器、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制造企业和使用单位;检查的内容是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重点场所的电器设备运转是否正常、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监控情况、建筑工地的安全防护以及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要立即处理,限期解决;对重大问题、隐患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迅速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制定预案,加强监控,确保不发生重大恶性事故。发现问题突出、隐患严重、责任制不落实、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职业危害严重的单位,依法该处罚的要处罚,该整顿的要整顿,该停产的要停产。
四、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劳动法律监督作用。要加快在非国有企业组建工会的步伐,尚未建立工会组织的非国有企业要尽快建立。在建立工会组织的同时,要建立平等协商机制,签订集体合同。已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必须建立并完善工会法律监督委员会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各级工会组织要加强工作指导,指导企业工会依法行使监督职责,了解和掌握企业劳动关系动态,并及时与有关方面沟通情况。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组织的监督作用,以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
篇3
论文摘要: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其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了解建筑业的安全现状,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施工企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建筑行业主要从事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和建筑维修等活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产业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建筑业也是一个仅次于煤矿、道路交通行业的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在巨大贡献的背后,其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此,搞好建筑业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提高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除了在组织上建立起必须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之外,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当前建筑行业的安全现状
建筑业点多面广,手工操作多,劳动强度大,且工作环境差,多为露天作业,因此,安全隐患多。2008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较大及以上事故41起、死亡181人,分别比2007年上升17.14%和25.69%。尤其是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发生了3起。全国有22个地区发生了较大及以上事故,其中有9个地区的死亡人数上升。分析建筑施工安全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少有效的安全培训教育。当前,建筑施工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大多为农民工,且流动性比较大,所以很多施工队伍轻视甚至忽视对他们的安全培训,导致他们中有部分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
其次,管理层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某些管理层只看重市场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未能将安全管理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维修以及人员培训上投入资金不足,对国家有关建筑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置若罔闻,未能及时有效的传达贯彻与落实,看不到安全生产带来的长期效益。还有的管理层身兼数职,疏于对安全工作的管理。
第三,客观环境因素。在建筑工地,施工人员不仅工作劳累,而且缺少娱乐项目,再加上周围环境的青灰色、土黄色等冷色调,对这些不仅对工作人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露天作业,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雨雪雷电、大雾冰雹等恶劣天气也是安全事故的帮凶。
第四,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不够。近些年来,由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以及社会关注度和媒体曝光度的增加,施工企业在安全设施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上的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些只是物质层面的。对人们的精神层面即意识形态中安全文化的建设并未足够重视,安全生产的思想未能在人们的大脑中生根发芽。
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一种精神财富,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代表着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安全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根本因为是因为安全文化的“以人为本”,它注重人的道德、观念、情感、品行等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奖惩等手段,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职工的安全素养、安全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可以说,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把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转贴于 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让安全成为一种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保障。让企业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1.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安全文化建设。一个建筑企业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才能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使企业的管理和运作充满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
2.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
受建筑施工的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建筑业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因素:如施工人员大多进行体力劳动,安全意识薄弱;工作地点随着项目的改变而具有流动性,这样容易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安全事故不仅损害财力物力,也损害了公司的形象,给员工以精神上的压力。而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正是通过精神层面来创造一种安全氛围,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等进行无形的影响,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员工在操作中的行为,把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打下基础。
3.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安全文化在企业具有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通过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能够让企业员工在意识、信念、目标、行为准则等方面逐渐提高自己的要求,把全体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安全氛围,使员工自己成为对企业安全的主人,积极发挥各自在安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自己成为企业安全的创造者和保障人。安全文化建设同时也给企业员工提供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潮流的新观念和新思想,让员工对安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迫使他们用新意识和新观点指导自身的活动,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安全。
4、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调动企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员工以安全文化的标准来激励或约束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安全意识,积极的掌握企业安全生产的知识和要领,增强自我防护的能力,努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水平,从而使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促使企业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投入,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改善安全状态,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增强企业的安全防范能力,这也有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总之,加强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弘扬先进企业文化,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客观需要。一个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必需的。当前,在金融危机面前,在建筑业发展壮大的大好形势下,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减少施工安全事件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郭军义.《建筑施工安全现状及问题成因》,《科技创新导报》.2008.28
篇4
一、安全的重要意义
“安全“对于个人来说,是健康、生命的保障。如果一个人没有安全意识,不珍惜健康、生命,是对个人的不负责,对家庭的不负责。“安全”对于企业来说,是生存发展的基础,安全管理是项目中最重要的任务。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安全意识,做不到防微杜渐,那么这个企业必定存在危险隐患,将来必将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安全”对于国家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国家发展,繁荣昌盛的保障。
二、安全与质量的关系
在工程中,“质量”不仅仅是物质本身的优劣,还与施工过程中管理、技术操作、组织设计等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质量的好坏决定安全与否,安全管理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工程的安全管理有缺陷将会导致质量问题的的发生,同样如果企业、单位出现质量问题也必然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安全、质量同时抓。
三、如何避免危险
我们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保证工程上的安全呢?我们不仅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原则,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对于企业始终严格按要求、按规程、按法律贯彻安全管理,做到层层把关,不要为了得一时之利,而跨程序,跨工序施工,导致风险隐患的发生。
如果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现场管理人员在现场事故处理中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 没有整改预防措施;事故责任者和责任领导不处理。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与两种不同浓度的肝素稀释液对小儿静脉留置后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以选择对小儿患者最佳、最安全的封管液,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有效留置,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疼痛。方法 将采用静脉留置的患儿分成三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1U/ml肝素稀释液或10 U/ml肝素稀释液脉冲式正压封管。结果 不同封管液对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显著意义(P ﹥0.05)。生理盐水组血栓形成率高于肝素组;1 U/ml肝素稀释液组血栓形成率与10 U/ml肝素稀释液组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肝素液封管较生理盐水对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好,不同浓度的肝素稀释封管液对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差异无意义。1 U/ml肝素稀释液为患儿最佳、最安全的封管液。
【关键词】 患儿;留置针;封管液;静脉血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静脉留置针在国外的临床普及,在国内各医院的临床输液治疗中逐渐被广泛应用。留置针作为静脉输液的换代产品,它逐渐取代一次性头皮针在临床的应用。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小儿血管细,好动不合作,静脉输液存在一定的难度。留置针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儿科治疗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有效地保护了静脉,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1]。封管是该技术成功应用的重要环节.如方法得当,可延长留置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反之则可由于局部血栓形成而造成堵管,使留置时间缩短.并可诱发静脉炎或渗漏,给患儿带来不适。为探索适合于小儿的肝素钠封管液,本文随机抽取我科采用用留置针的90例患儿,分别采用生理盐水、1U/ml肝素稀释液或10 U/ml肝素稀释液脉冲式正压封管,并将三组堵管率液进行了比较,以选择对小儿患者最佳、最安全的封管液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的疼痛,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90例 ,男54例,女36例;年龄0~2岁;体重3~15㎏。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30例。三组性别、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1.2 材料
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4G的静脉留置针及江西3L医用制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9 cm×6 cm透明贴。
1.3 方法
持续输液中或不输液的患儿每 8h用 10ml 注射器抽取5ml 封管液行脉冲式正压冲管一次,每次冲管后用1m1 封管液行脉冲式正压封管。三组使用的封管液分别为生理盐水、1U/ml 肝素稀释液1OU/ml 肝素稀释液。冲管前回抽,检查血栓情况;拔管时检查管道血栓附着情况。
篇6
1、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 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过程:
1、 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2、 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a、公路上、公共场所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有的人安全意识不强。
b、 班级举例:学校发生的事故及后果。
c、目前学校抓的几项工作。
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 学生讨论。
2、 集体归纳。
(1)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近有电等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课外不玩火,不玩水。
(2)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3) 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4) 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四)、学生自查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五)、教师小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小朋友们好: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后的天,我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小学生应该记住的一些安全知识。
人们常说:“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小朋友们接下来你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平安是吉祥,健康是幸福,良好的身体才是学习、工作、生活的本钱。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的学生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以下几点:
、做好课间活动的安全。楼梯口是我们的重点安全防范部位,不少学校都发生过楼梯拥挤造成的安全事故。在课间休息时,教室里、走廊上、楼梯间到处都是走动或者站着的同学,如果追赶打闹,一是可能由于跑的速度过快而使自己扭伤手、脚、腰或跌得头破血流;二是可能撞倒其他同学,造成意外事故。
第二、做好劳动活动时的安全。学校或班级都要组织一些公益劳动和打扫卫生的劳动,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劳动中,也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危险,小朋友们要注意了解劳动场地的特点,做好安全防范;注意劳逸结合,累了就休息一会再劳动;不要在高空和有危险的地方劳动;不要在劳动时间打闹嬉戏。
第三、注意交通安全。
马路不是游戏场所,不能在道路上玩耍;不仅自己要遵守交通规则,还要互相提醒,相互监督,相互照应,当一名维护交通安全的“宣传员”;不坐“三无”车辆;过马路时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靠右行;在城市里还要注意走斑马线,走人行道。
第四、提高食品卫生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在路边小摊点、无证无照的商店买东西,不买“三无”过期变质食品,不暴饮暴食。在校外不能随意的相信别人,碰到有人问路时我们只能指路不能带路,不能和不熟悉的人一起玩,遇到坏人时应及时告诉家长和老师。
篇7
关键词:施工安全生产 ,安全管理,监督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s acceleration, the rising living condi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quality of the product and function had higher demand. Construction safety is building engineering with the safety problems. Due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construction, building of complicated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safety faced a serious challenge. Therefore,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afety production 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secur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d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afety management level.
Keywords: construction safety prod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总体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建筑领域频频•发生事故。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不仅仅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还关乎国家财产建筑的安全,其不再仅仅是死与伤人的问题,而是转移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关系到劳动者职业的安全健康上来,这一成为不可必要的事实。
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问题分析
2.1具体责任主体不落实,安全意识薄弱
国家通过多次的安全监查,特别是建筑事故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来看,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形势过于简单,安全的管理投入相对来说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安全生产的水平比较落后,责任未落实到具体的实处,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人员不到位,安全设施和劳动安全保护不具体化。其中的原因在于现代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承包工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权力,造成了现在普遍的负资的施工问题。另外作为工程的投资主体决定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展的绝对控制权,有些施工企业不得已直接降低几个点来结算工程款。最后则是企业在合同上失去了对员工的平等的权力。基于种种原因建设的单位在结算工程款方面的延误、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合同不能更好地履行,还有些工程为了能够提前完成施工期,严重违反了工期的要求。
2.2 农民工的安全教育滞后,人员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华的加快,农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家乡走出向城市的建筑领域涌进,进入了相对来说要求低的建筑行业。这些农民工来自于交通闭塞,文化素质偏低的偏远地区,组织纪律观念不做,劳动保护意识能力不足,他们为了生计的脱离贫困来到这里。他们其中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难以满足施工安全的需求。他们也是在施工事故发生的主要任务。
2.3法律制度不完善,建设滞后,监督执法不足
目前建筑安全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对于建筑领域的范围特别是安全生产许可,职责的选取,行政的处罚等方面不够明确,显著安全的技术标准明显落后,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等,造成市场不规范的的安全投入,产生安全的隐患。对未建立的规章制度、保护体系不给予安全监督。对已建立的安全监督项目应完善和进一步落实体系,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的关系。争取做到责任、意识到位的效果。
2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
建筑行业的生产活动的危险性极大,存在大量的不安全因素,也是事故发生偏多的行业。在强制推行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许可制度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建筑企业安全控制,但伤亡仍有发生。然而安全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的重要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的人员对全社会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应该认真研究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状况,树立更高的管理理念,为极大减少事故发生。
作为事故发生的施工现场,我们必须对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需求,是否符合工程管理的特点,是否满足国家的法律要求,从而达到改进新项目的目的。人在生产中的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和对于“物”的使用不常规都是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考虑客观的情况不良的生产环境对其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当然,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应该从一系列方面来反映。改变安全的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是各类的人员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强化工程的特点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和要求。鼓励施工企业对加大安全施工的科技投入,做好与各个单位的科研的合作工作,充分把握中介机构和社会的监督工作,这样使质量安全的监督全面的深入。建筑的企业也应该针对不同的项目和施工阶段惊醒更好地安全评估,做好安全的防护。
安全的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重点的培养全体人员的安全模式文化。其中全员不仅包括这承包的企业投资商,分包管理的人员,施工的人员,还包含着监督行业、设计和社会。只有形成全员安全文化,才能更快地营造安全的生产氛围,保障人员安全。进一步的说,安全监督的管理和安全实施既独立又相互的联系,是对项目安全管理资源的更好地利用。安全的管理由开始的具体化进化到安全目标的管理模式,它是施工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目标,通过以其为基础,逐级到下级的具体任务的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清晰,各反面关系协调,使每个人更加的明确自己在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意外导致的事故,当然人们必须要采取某些措施给予弥补。损失的融资包括自留和转移,一些被认为潜在的损失需被自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更好地把自己更好地评估而许多人认为他们不可能遭受这一损失。转移风险则是把风险转移到别人身上了。如保险公司会根据必要的法则,本着一人受伤可有众人来来承担的方法来减少损失。其运行的机制和措施包含着预防事故的作用,建立为施工安全生产提供费用的保护机制。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profit from Japan's experience, unifies our country food security the demand, becomes rich for the farmer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suggestion.
关键词:农民致富 粮食安全 日本经验
key words: The farmer becomes rich food security Japan to experience、
一、制约我国农民致富的主要因素
要探讨中国农民的致富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研究阻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在我国,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长期处于贫穷、低收入状态的根本因素主要有两个。
首先,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高,人均自然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短缺。据2004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经济人口平均耕地面积只有0.17公顷/人。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目前仍然是以一种小农经济的形态在运行。相比较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农业的单位产值较低,而小农经济又具有投入高产出少、缺乏规模效益的劣势,这不仅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是导致我国农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
其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并存发展。就我国而言,它是指我国尚未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经济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并运用现代生产方式组织的城市现代经济的并存对立。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大量资源流入城市,这虽然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得发展,但却使我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收入状况不断恶化。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如果缺乏有效的改革措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将发挥着掠夺农村资源的作用,其仍然是阻碍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因素。
二、日本农民致富的途径
在工业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较低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李嘉图指出由于受工业的边际生产效率递增,农业的边际生产效率递减规律的影响,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着工业剥削农业,城乡差距拉大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日本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国家。
日本与我国有类似的农业发展环境即人多地少,同属于小农经济。2000年日本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4公顷。 但在现代化过程中,日本却用较短时间实现了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53年, 日本城市职工年均收入1416万日元,农民的为1116万日元, 比城市职工低17.9% , 但到1977年农户平均年收入增加到46711万日元, 比城市职工家庭年收入34813万日元多34.1%。
日本农民致富主要是通过促进农民兼业和政府财政补贴实现的。20世纪50年代,日本通过在农村地区实行村盯合并,建立中小城镇的合理城市和工业布局来为农民兼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工业和城市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迅速增长,从而为农民的就近兼业提供了潜在空间。据统计,1980年日本总农户为466.1万户,其中兼业农户为403.8万户,占总农户数的87.1%。在农户的收入中,农业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26.4%,非农收入占73.6%。
在发展农户兼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日本还通过政府财政对农业实行高额补贴以增加农民收入。1986年,世界各国政府发放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总额约为1100亿美元,而日本一国就高达400亿美元,占1/3以上;1990年,日本中央财政的农业预算支出为23784.7亿日元,其中用于各类农业补贴的支出占到70%;另据经合组织调查, 2000年日本农业补贴占GDP总额1.4%,目前日本农户年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各种补贴。
三、粮食安全的困扰
日本农民致富模式虽然很好地解决了农民低收入问题,但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就是粮食供给远远不能自给。其原因在于,日本农民致富模式只解决了农民致富问题而没有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其国内小农经济根本没有改变。相比大农业小农经济生产效率低、商品率低,无力承担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粮食需要的重任,其只能使国家靠粮食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目前,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根据国际粮食委员会的统计, 日本粮食进口总量2006~2007年度为2500万吨, 2007~2008年度为2440万吨。1960~2005年间, 日本食品自给率(按照热量计算)从73%下降至40%;食用粮食自给率从80%下降至61%;饲用粮食自给率从55%下降至25%。其根本无法通过国内农业力量保障自身粮食安全。
粮食自给率下降与我国国家建设发展目标严重背离。我国农业发展立足于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二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国际竞争力,保障粮食自给,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命脉,为了国内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我们不可能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完全交给他国,而且在国际粮食供给日渐紧缺的背景下,其他国家不愿意也没能力帮我们解决吃饭问题。我国政府在1996年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中明确指出要保障粮食95%的自给目标。日本农民致富模式的发展只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贫困问题,却忽视了粮食自给安全问题。因此,粮食安全问题也使中国在借鉴日本农民致富模式时多出几分顾虑。
四、建议措施
由于人多地少大农业道路目前在中国仍举步维艰,而日本小农经济模式又带来粮食安全的隐患。但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农民贫困的现状日益严峻并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为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严重性,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即使无法从质上解决问题,但也可以从量上起到减轻问题的作用。
(一)国际劳务输出
农民出国打工是积极利用国外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空隙,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现阶段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我国国内无法承担众多农村劳动力,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日,我们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目前国际劳务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进步发达国家劳务市场不断向高层次方向发展,这导致许多工作繁重的工作岗位和服务型劳务需求国内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欧洲等发达国家老龄化趋势不断严重,加剧了劳动力短缺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局势下,世界性劳工出现严重短缺。迫于劳动力短缺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的压力,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国家都倾向于采取较为积极的利用外国劳动力资源的政策,修订和实行了有关有利于国际劳务输出的政策法规,放宽外国的劳动力进入,这为我国劳动力输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目前我国出国劳务发展滞后,对国际劳务市场利用不足。世界银行资料显示,当前全球劳务输出量约为l亿人,而我国只占54万人。相对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发展国际劳务输出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为了转移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多地少矛盾,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必须加快对国际劳务市场的开发,拓展国际劳务输出的市场范围,加强对农民出国务工培训,制定有利于农民出国务工的法律措施,从而为我国农民致富开创国际性道路。
(二)辩证处理粮食自给率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其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吸纳农民进入城市从事收入较高的二三产业,其也有效实现了农民增收。但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粮食安全的制约。据专家推测到2030年为了保证95%的粮食自给率,我国需要耕地18.5亿亩,而我国目前现有耕地18.26亿亩。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政府已明确提出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而城市化得提高,城市空间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侵占耕地的结果。如在城市化发展较快的1990年至1995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00多万公顷,等于50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正确处理城市化发展与粮食自给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强的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尽量少占耕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目标,如定位75%,这样我国仍然掌握着自己的粮食命脉,同时也减少了国内粮食供给的压力,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适当空间。
(三)促进农户兼业经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尽管日本农民致富模式没能很好的解决粮食自给问题,但其通过兼户经营达到致富的方式仍然对我国具有借鉴启迪意义。特别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鼓励农户兼业经营、实现农民收入多样化对我国农民增收具有现实的补充意义。近10多年来,我国农民兼业经营发展迅速,农民非农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在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在全部农业户中纯农业户占62.81%,农业为主兼营非农业的户占30.57%,非农业为主兼营农业的户占6.62%。 在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时,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占58.4%,比10年前减少7.2%。 1996年到2006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3.4%提高到了38.2%。2006年,农民新增的332元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60.3%。 实践证明,在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农民的兼业经营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农民进入城市进行兼业经营也为将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彻底转移到城市奠定了基础。
篇9
要运用农业职业资格证抑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就要了解农业职业资格证是什么,其对于食品安全有何意义,它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善食品安机制的。
(一)农业职业资格证概念
农业职业资格证,是指经过政府认定的审核鉴定机构审核,并按照国家所设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者就职资格,对劳动者拥有的技能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科学的审核及鉴定,是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代表着一种职业能力,映射着职业的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从业者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我国农业职业资格证有五种,分别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技师”及“高级技师”,由劳动保障部统一印制,由农业部授权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核发。
(二)农业职业资格证对食品安全的意义
1.农业职业资格证可以从食品产业链源头有效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农业生产者是食品行业原材料的供给者,农业是市场中大部分食品的供给源头,因此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质量状况如何对将来流入到市场中的食品安全与否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可以说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首要因素。所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者食品原材料不安全的生产行为,就为从田间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提供了可能。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普遍不高,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使用。由于农业生产者自身的素质不高,无法使先进的农业科技得到利用;因为农业生产者已习惯传统的耕种模式,自然会抵制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最终导致其不安全的生产行为难以得到解决。而农业职业资格证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这是因为考取相关的农业职业资格证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这不仅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者自身的素质,而且也要求农业生产者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生产,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的不安全行为。可见农业职业资格证提供了一个从食品产业链源头即田间保障食品安全的可能。
2.农业职业资格证可以从食品产业链生产及销售环节保障食品安全。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者拥有与工作相关的职业证书,而职业证书对证书拥有者的工作行为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按职业标准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作人员按生产标准进行操作,因此就在食品产业链的生产或销售环节防止了不安全生产行为的发生。如要求从事进货检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安全检验及出厂检验的人员要有相关的农业职业资格证,并建立工作档案,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以根据出现问题的环节查找相关从业人员责任,并进行相应的惩罚,这就从食品产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降低了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此外,要求食品企业建立产品信息档案,以促使企业在原材料进货、生产及产品出厂环节严格把关。通过建立原材料采购、生产、出厂检验、销售记录的档案,把食品生产和销售不同环节的职责划归到个人,促使其严守自己的职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3.农业职业资格证是食品安全长治久安的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不仅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亿万人民的夙愿,但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把食品产业各环节责任到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一个监督检查的工具来强化监管,农业职业资格证就可以作为这样的工具,通过加强职业资格证的监管来保证食品安全质量。这是因为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诸如若从业人员负责的环节出现问题可以吊销证书,若干年或终身不得从事与食品生产有关的工作,工作人员要保住这份工作,就要保证食品质量。
二、农业职业资格证对食品行业的作用机理
针对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现象,通过职业准入制度从食品行业产业链的始端就严格把关。根据员工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对职业资格证种类的要求也不同,并且持有证书的类别要与其所从事的工作一致,通过职业资格证来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这一机理表明,进入食品生产企业就必须进行安全生产,没有农业职业资格证,就不能从事这项工作。应用机理是针对食品原材料工作来说的,是进入机理的延伸,是作用机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包括检验检疫)过程中进行安全生产、符合进入机理的原材料则属于正常的应用机理,但是若利用不良或来路不明的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则属于非正常应用机理。正常应用机理和非正常应用机理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在生产过程中,但可能会出现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某个阶段。为了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需要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作人员拥有所从事工作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从事乳品加工的工作人员要拥有乳品检验工、乳品加工工等其中一项资格证书,动物饲料加工人员也要有相关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以确保食用动物的质量。作用机理主要作用于食品的包装储运环节,是防止食品在销售流通环节出现问题的,主要保证在食用期内食品不变质。终结机理主要作用于食品的销售环节,是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终点。
三、抑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对策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
通过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来自控。这是因为培养职业农民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能解决“怎样种地”的问题,而教育是培养职业农民的有效手段,因而有必要通过资金及政策的扶持来构建涵盖基础教育、中高等农业教育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农业教育系统。通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来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的转型。建立农业生产经营资格准入制度,硬性规定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生产经营的门槛。
(二)强化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治理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通过善恶准则去评价,并凭借社会舆论及传统文化的力量是能够抑制非道德行为发生的。近年来爆发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性质非常恶劣,社会影响极坏,但究其根由都与道德有关。因此,要预防食品安全问题从源头发生,就必须强化食品行业人员的道德治理。首先,强化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食品安全道德。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来治理食品安全,可以在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及监管的各个环节建成一道道德防火墙。其次,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并完善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管理体制。我国食品行业个别生产经营者的道德滑坡,主要源于经济诚信的缺失。诚信是一种道德要求,其履行不仅需要经济主体的自觉,更需要将诚信道德制度化,即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诚信体系,通过制度的外在强制性来促进食品安全诚信信念的形成。再次,凭借政府、消费者和媒体的力量,为食品安全的道德治理营造舆论监管氛围。食品生产经营者违犯道德的成本比较低廉,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是我国食品领域失德的一个诱因。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道德监督机制,使守德者利益得到保障,悖德者遭受损失。
(三)加强对农业职业资格人员的培训和鉴定
篇10
关键词: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作为非煤矿山企业,安全问题同样涉及到方方面面,同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的财产利益。所以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重要工作。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达10余万人,经济损失占GDP的2%左右,损失是巨大的,令人心痛。事实也再次证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更不适合老企业、老矿山。现在需要更加科学的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多举并用,多式合一才能完善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达到更好的安全效果。
在众多的安全管理中,人们往往把刚性化的管理抓的很紧,而忽略或轻视了一项重要的管理—安全生产中“人性化”管理,使它没有很好的在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实际上,抓好抓实人性化管理,意义重大,作用明显。
何为“人性化”管理,溯本求源,必须了解什么是“人性”,“人性”即人区别自身以外一切物质并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也称人的本性或本质。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有它的自然属性,但这种自然属性又要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因而,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安全生产本身就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从自然属性的高度看,它是人类仅次于温饱的第二层次重要需求,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本能地存在着“趋利避害”的要求。19世纪人文学家卢梭认为,人性的首要法是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少受伤害。从社会属性上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组织安全地生产,才能保证生产过程地顺利进行,降低生产成本,保持社会稳定。因而,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中卓有成效的工具之一,它与安全生产的社会目标、企业目标和个体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同时也和我们党的阶级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一致的。所以重新认识企业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意义重大。
安全生产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是前提,生产是基础,安全生产中人性化管理则是安全生产取得长远胜利的一项重要保障。把安全融入到人性化管理当中,可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在生产过种中,人是核心单元,当进入到人性化管理阶段,说明企业在刚性要求、硬性管理中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人性化管理可以作为安全管理中的一个支撑点了。那么人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在日常的管理中,关注、关怀员工,让其体会家的温馨和关怀,培养员工主人翁责任感,并让这种热情转化到工作中去,能够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形成挑战市场激烈竞争的强大原动力。人性化管理应体现在管理者能够多视角、多层次地去解读员工,从认识人理解人进而贴近每一位员工,扬其所长,辅其成功,在用人过程中,多谋善断,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因此人性化管理应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并完善各种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和反馈员工的工作业绩,让员工不断地有一种被赏识的成功感、认同感,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把企业不仅当作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而且是实现人身价值的舞台。
人性化管理还体现在适时提出鼓舞人心且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奋斗目标上,制造兴奋点,增强凝聚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所以,重新认识人性化管理,对安全生产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人性化管理,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实行人性化管理必须发展企业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
企业安全管理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安全管理文化的涵义,是指企业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心得,干部职工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素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安全管理网络、制度、机构及其运行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安全文化的理念、模式、传播途径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安全第一”决定了安全文化必须跟紧社会发展节奏,同时创新思维,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走在前沿。
作好安全文化首先要宣传手段创新——提到安全宣传,大部份公司还在延用着挂横幅、看录像、听播音、展板宣传等,但进入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员工的素质和审美观早已不停留在过去,这样的宣传效果并不明显。现在员工们更乐意接受新鲜的时代文化宣传。我们可以利用手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给员工发送一些精心编制的能有利于提高安全意识的信息。在电脑或网络中建立公司安全网、安全QQ群。用喜闻乐见的真人真事、动漫、图片进行宣传沟通。同时可以解答一些安全问题。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人性化管理,有助于提高“人”的安全防范意识
人的安全意识直接关系到安全工作的具体落实。“安全工作时时想,胜过领导天天讲”,从多年的现场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搞好安全工作,首要的前提与任务,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基层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所谓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有可能发生的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提高劳动者安全防范意识,首先,抓好劳动者安全教育。良好生动的安全教育会在劳动者大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理论联系实际,多用反面教材,提高劳动者安全防范意识。其次,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安全生产的宣传是多方面的,应及时对生产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报道,不断地对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使员工认识到安全不仅是企业的事,更是自己的事,好的会受到表彰,不好就会受到制度的约束甚至惩罚,从而在工作中做到时时刻刻注意安全。要让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不仅仅是对劳动者自己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坚决杜绝“员工经常违章干、干部看了已习惯、大家一起没看见”的思想。
3 落实“人性化”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强调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不是“讲人情”、弱化管理、粗放制约、不守原则,更不是把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当发现安全违章以后,没有指出其错误、没有说明它的危害或会造成的后果,还为其隐瞒事实,这就是“讲人情”。“讲人情”只会使安全管理工作恶性循环。 “人性化管理”是发现违章以后,告诉违章人员怎样做,这样做的危害,如何做会更好。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和遵章守纪是一致的,安全管理要严格,重要的是一个“格”字。“言有物而行有格”,这里的格就是标准、规格,就是我们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只要管理过程中不出“格”,怎么严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安全生产管理要严格,一是要做好各种规章制度建设,二是要严格纠正生产中各种违章现象。“人性”与“生命”的终极意义就是“爱”,有句老话“严是爱、松是害”只有安全的工作,才会有健康的身体,有会让爱永恒。
4 安全生产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
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在基层,提高安全意识,搞好施工安全,本身也是每一名员工的职责。对安全管理工作危害最大的就是莫过于习惯性违章。所谓习惯性违章,是指那些不良作业传统和工作习惯,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行为。在“三违”中,违章指挥也时有发生。实际生产过程中,个别领导干部重任务、轻质量,重生产、轻安全,制定计划简单粗放,安排工作宏观粗糙,执行过程敷衍了事,解决问题经验教条。更有甚者,对于出现的安全事故,不认真对待,有逆反心理,存在个人情绪。直接危及一线劳动者的生命安全。“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只有各级管理人员起模范带头作用,严格遵守企业各种管理制度,才能使广大劳动者心悦诚服。员工也会心中有一个定位,有一个方向,知道如何去安全作业,向谁去学习安全,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人性化管理的作用。。
5、人性化管理还要加强对职工工作环境的改善和身体健康的关注
现代西方企业,管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颇具新意的观点,认为企业有两个上帝一个是顾客,另一个是员工。美国罗森布鲁斯旅游公司更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大胆提出了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口号,并将其确定为企业的宗旨付诸实践,使该公司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便跻身于世界三大旅游公司的行列。国内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认为员工就是一个生产者、一个劳动者、一个受支配的对像,大多是形式上的口号、语言上的恭维,没有让其员工成为其企业的主人,没有意思到只有员工把企业真心视为自己的大家,那么他才能全心全意的付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西方人却已经意识到了员工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员工队伍的稳定、创造性的大小、素质的高低、凝聚力的强弱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发展。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把企业当成家,其中一方面就要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和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首先人在满足了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在意精神世界的改变,那么一个标准化的企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会成为员工精神世界的支点。
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就值得我们学习,也成为同行业企业的一个闪光点。
(1)从保障职工健康的角度,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公司为每位下井的职工,免费提供营养餐,保证下井人员的营养供给。(如下图)
工作人员健康一览表
开发食堂
井下作业工作餐发放站
(2) 在千尺井下这样坚苦的条件下,在每个中段修建了井下卫生间,使职工卫生条件明显改善。(附图)
(3)提升罐笼内设置了安全方便的手握环。(见下图)
(4)各个中段的巷道都定点设立了垃圾箱,使巷道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在侯罐和集中休息区域统一更换了高标准、高质量铁质座椅,在-467中段还修建了领导休息室和派班室。
在-707中段试验进行了“避险硐室”改造。这些都为职工工作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和潜在的长远保障。
- 上一篇:战略管理的作用
- 下一篇:医德医风建设实施办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