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治理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安全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安全治理

篇1

关键词: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球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工业生产以及资源开采已经开始向海洋方向转移,所以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海洋生态系统污染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系统合理保护中,应该针对现代化治理工作和技术进行分析,完成现代化的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处理,确保其工作运行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系统的工作运行效果。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管控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具体的工作处理,所以在当前生态系统的工作运行管控过程中,应该针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运行控制,确保其工作运行更加合理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

一、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

海洋生态环境对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环境建设。并且在当前社会资源调查中发现,海洋中包括有当前社会发展中所需要的燃气等资源条件,所以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开始对海洋领域进行探测和发展,也关系到海洋体系的有效利用管控。而在海洋环境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海洋体系的有效控制,对于海洋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当前我国海洋环境正在遭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我国近海岸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影响到海洋污染处理效果。我国是海岸线绵长的国家,海岸资源是我国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依靠海岸资源建立了独特的旅游体系、完成核电项目建设以及水产养殖等建设,但是在各项产业建设过程中,一味的向海洋资源索取,缺乏对资源的保护,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造成了近海岸污染严重问题。一方面,近海岸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因素,工业生产向海洋排污、人类活动向近海岸释放垃圾等,都严重影响到海洋的环境安全。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主要河流污向海洋输送的污染物已经达到了2000多吨,并且陆地垃圾源也向近海岸排放垃圾,影响到海岸线的实际建设,不利于海岸线的生产。另外一方面,大气环境污染以及区域内的整体环境变化也影响到地区内的环境建设,使近海岸海洋资源受到污染。其次,从海洋生态系统的总体生态性分析而言,当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存在功能退化的现象,其主要的表现就是海洋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受到影响,使我国海洋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当前,我国海洋生态以及陆地滨海生态系统中无机氮。含量逐渐增加,并且磷元素逐渐减少,这是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表现之一,严重影响到海洋水体问题,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控制非常不利,也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2.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势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族群造成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海洋生物种类逐渐减少、潮间带生物、底栖贝类、鱼类种类多样性明显降低。3.我国海洋面积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填海工程建设实施,影响到实际的海洋工程建设,不利于海洋建设管控。最后,当前海洋灾害频繁爆发也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在最近几年内海洋灾害频繁发生,台风、海啸等灾害给予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与当前的环境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实际的海洋灾害处理中,要做好各项工作的有效控制,确保海洋灾害控制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灾害处理效果。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正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影响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管控,确保其工作处理更加有效。

二、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工作是在当前海洋环境处理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其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目标,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工作展开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实际的海洋生态安全治理问题,其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当前我国海洋安全治理体系中还存在制度不够完善问题。(1)海洋生态安全保护法中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其配套的制度实施缺乏效率,影响到安全管理效果。(2)存在有法律法规过于发散的问题,尖锐的问题分散到各个法律规章制度当中,影响到法律规章制度的处理,不利于法律规章制度的实际管控。其次,海洋安全管理不够现代化。在实际的海洋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其管理仅重视对环境污染清理,缺乏安全管控意识,影响到实际的安全管控效果。(1)缺乏对沿海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其工业化以及化工产业相对比较多,加重了海洋的污染。(2)海洋监测以及相关海洋处理技术不够发达。我国海洋技术起步相对比较晚,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利于对发达国家的各项技术进行处理,并且海洋技术处理过程中,缺乏对先进技术的转换,其海洋环保处理技术不够现代化,影响到海洋安全控制处理效率。再者,海洋安全管控系统建设过程中,滨海地区的政府以及相关人员缺乏海洋安全管控意识,同时也缺乏对海洋安全管理系统的有效宣传,不利于海洋安全控制。

三、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对于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管控过程中,应该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通过对问题的实际处理,完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改善,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管控意识,确保安全管控工作实施更加有效。以下是本文为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完成海洋生态环境制度优化建设。完成海洋生态环境制度优化建设是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工作展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合理改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处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其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实际的控制,确保其环境建设更有效果,最大程度上提升其处理质量。首先,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海洋生态安全保护进行制度建设,重要完成责任制度的优化建立,规定海洋安全保护的明确职责部门,并且通过职责的明确,确保海洋安全管控系统构建更加优化,也需要完成各项工作优化建设,确保工作处理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实际的工作处理效果。其次,制度建立过程中应该针对海洋污染进行惩罚处理制度建设。惩罚处理制度建设是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手段,海洋环境之所以受到污染,正是因为部分污染问题缺乏制止,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处理效果,不利于环境污染的有效管控,所以在实际的环境污染处理中,更应该做好各项技术控制,确保技术应用更加合理,并且在海洋环境污染惩罚制度处理中,应该做好量刑处罚设计。根据不同的海洋污染程度设计完成不同的制度建立,同时也有利于海洋污染的综合处理,确保海洋污染处理更加有效,提升海洋污染处理效果[1]。最后,完成海洋生态安全立法规划,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海洋生态环境缺乏立法保护,是影响海洋安全生态管理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的海洋生态环境立法处理过程中,还需要针对性完成各项立法控制,确保海洋处理更加有效,也能够实现海洋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升级。如,当前国家制定的“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基本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海洋生态安全保护,并且各项制度的建立要以“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基本法”为依据完成制度规章建立,确保海洋生态安全保护更加有效[2]。(二)现代化海洋生态安全治理方法应用。传统的海洋生态安全治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安全管控,不利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管控,所以在实际的生态安全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其治理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并完成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控制,确保各项工作处理更加优化。1.完成对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布局,我国沿海地区产业直接影响到了海洋生态环境,尤其是化工产业以及石油开采等,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当前海洋生态安全治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良好的处理,确保各项工作展开更加优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海洋处理效果。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产业。第三产业是当前我国鼓励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产业也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3]。2.完成海洋治理技术升级。一方面,对于海洋生产中使用新型处理技术,包括新型污染处理技术、环保海洋科技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海洋系统的优化保护。另外一方面,利用当前新技术完成对海洋的智能化检测,海水利用、生态修复、立体监测观测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应用智能化系统、北斗导航、网络技术等世界先进的技术,完成智能化海洋生态安全监控系统建立,确保海洋生态安全监测更加有效,提升海洋安全处理效果。(三)完成海洋生态安全宣传。海洋生态安全保护人人有责,海洋安全保护脱离不了社会的力量,所以在实际的海洋安全体系建设中,还应该注重对其安全环保进行宣传,提升沿海居民、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对海洋生态系统安全保护的意识,提升其安全保护效果控制。

四、结语

本文笔者针对海洋生态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安全宣传、现代化治理制度以及现代化治理体系等三个方面阐述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体系构建,希望能够对海洋生态安全管控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广平,张晨晓.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健康评价系统软件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成果,2020,21(09):55-58.

[2]None.陆海统筹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J].环境保护,2019(07):12.

篇2

Abstract: Ecotourism develops rapidly and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already.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accidents often occur in many scenic areas; many community residents have contradictions with the scenic area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this paper chooses Li River Gudong Scenic Area as the study area and studies the ecotourism safety cognition of tourists, employee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生态旅游 旅游安全 安全认知

Key words:Stakeholders Ecotourism Tourism Safety Safety Cognition

作者简介:安启(1981-),男,山东日照市人,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硕士,助教,主要从事生态旅游研究;王金叶(1965-),男,甘肃民乐县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保护与研究工作;孙志强(1980-),男,河南商丘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短短二十几年时间,生态旅游发展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游客在追求生态,享受生态的同时,很多时候却忽视了旅游最基本的保障――安全,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了解游客、景区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对于生态旅游安全的认知状况,给景区、游客和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选择桂林漓江古东景区作为实证研究区域,对生态旅游安全认知进行了研究。

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其中,旅游者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92%;从业人员发放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96%;社区居民1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回收有效率30%。为了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在做调查问卷的同时,本研究同时采用了访谈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通过与工作人员沟通了解景区安全状况;特别是与居民的访谈,由于关于居民的问卷回收率过低,在对居民进行分析时,访谈记录起了主要作用,有效地弥补了单纯分析调查问卷的不足。

一、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安全认知状况

1.1旅游者安全认知状况

根据游客部分资料分析得到的实证结果,结论如下:

(1)对生态旅游安全关注程度

大部分游客对生态旅游安全较为关注,但是,更侧重于对于景区安全保障方面,自己对于安全方面知识了解不多。

(2)对旅游安全法规了解程度

大部分游客对于旅游安全法规了解不多,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责任不明确。

(3)发生安全问题原因认识

侧重于将责任归咎于景区,而非旅游者本身。

(4)安全要素认知

生态旅游者认为对自己安全程度影响最大的几个因子是:景区自然灾害、景区饮食卫生情况、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安全意识。

旅游者把安全责任主要归于景区及其工作人员身上,另外社区居民也有两个重要的因素,而游客对于个人因素打分较低。

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更加注重景区的安全保障措施,景区保障因素、景区自然因素和工作人员因素占了主要方面。

1.2 从业人员安全认知状况

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部分资料分析得到的实证结果如下:

(1)对游客安全问题处理

安全事故发生较多。有82%的从业人员都曾经处理过游客安全事故。

(2)法律法规

从业人员渴望相关的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能够更加完善,这样更有利于安全事故的处理。

(3)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有待加强。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接受过关于安全方面的培训,但是,培训周期很长,很多只是上岗前的一次培训。

(4)游客安全意识

大部分从业人员认为,游客的安全意识不够强。

1.3社区居民安全认知状况

根据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于生态旅游安全认知结论如下:

(1)文化冲击

生态旅游的开发对于传统文化有影响,但经济利益更重要。社区居民对于当地文化的关注程度并不高,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相反,更注重经济利益。

(2)自然环境

生态旅游的开发,对于环境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保证游客的旅游质量,景区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满足游客需要,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游客的旅游质量,也带来了旅游收益,但损害了社区居民的利益,影响到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导致了社区居民与景区之间的矛盾。

(3)旅游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不均衡。随着旅游的开发,本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和以前相比在逐渐拉大。另外,还有一部分在景区工作的人员,他们和外来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所以,这一部分人认为,他们的收入分配不够均衡。

1.4对环境安全的认知状况

(1)旅游者

旅游者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旅游环境,但是,有一部分游客对于环境的重视不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时有发生。游客对于自身旅游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关注不够。

由于自然环境原因,基于保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某些安全措施并不是十分完善,游客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预防不够,有可能对游客安全造成威胁。

(2)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更注重的是经济利益,而对环境重视不够。

(3)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对于生态环境十分重视,强调保持环境的原生态性,反对破坏环境的旅游设施、旅游活动。

二、主要利益相关者关于生态旅游安全认知方面的差异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主要利益相关者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异:

2.1旅游者与从业人员的安全认知差异

(1)安全预防

旅游者:景区从业人员应该做好对于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预防,例如在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设置警示牌,设置安全消防设施等;在景区旅游过程中,主要是享受生态风光,体验生态乐趣。

从业人员:游客在来此旅游之前,应该对这个地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有所了解,并应该具备一些旅游安全基本常识;在景区旅游过程中,不能忽视安全。

(2)安全执行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容易在精神上放松了警惕,行为上放纵游玩, 这些都为旅游安全隐患变为现实,提供了温床及恣意扩大的空间。

从业人员:游客在景区旅游过程中,把精力注意力都放在了体验旅游上,不愿意听从从业人员关于安全的建议,因此,很多从业人员就干脆不再提醒旅游者。

(3)安全保障

旅游者:景区应该有比较完善的保障措施,不用担心景区的安全问题。

从业人员:安全保障是整个景区的问题,真正发生安全的事故,很多时候不是个人原因,既然景区已经设置了很多安全保障措施,就没有必要太注重旅游者的安全了。

2.2从业人员与社区居民的安全认知差异

(1)经济安全

外来从业人员:外来从业人员主要关心自己的经济安全,对于其他方面考虑较少。

本地从业人员:在注重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很重视环境和社会效益。

社区居民: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

(2)职位竞争

社区居民:外来从业人员对于他们获得就业岗位,构成了威胁。

外来从业人员:应该公平竞争,不应该局限于本地居民,这样有利于景区的发展。

2.3主要利益相关者安全认知差异分析

(1)旅游者

旅游者认为,景区为其提供了旅游产品,应该保障旅游安全,对旅游安全很注重,但现实旅游过程中,过分注重旅游享受,忽视旅游安全;同时,游客存在既注重环境质量,又破坏环境的矛盾。

(2)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认为,在景区提供了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安全问题就是游客应该自己注意的,没必要,也不会再去过多关注他们的安全情况。

(3)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更注重环境的保护,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够重视。

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安全关系分析

通过前文的调查研究及分析,本文将生态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当地社区居民和生态环境四个关键利益相关者置于系统动力学的框架中,并作为系统中的要素,构建利益相关者在生态旅游安全方面的结构关系和认知行为模式,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安全利益关系。旅游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分别受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动,通过各种方式对旅游生态系统施加影响,影响着系统的生态质量和旅游质量,并最终影响到生态环境安全和旅游安全。

生态旅游者的利益诉求点是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属于非经济利益,因此与保护区或生态旅游景区之间的和谐性较大。生态旅游者除了保证其旅游行为生态之外,还应当造福当地社区,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并真实地反映当地文化价值观。

社区居民既是利益主体,也是构成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甚至是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影响的敏感者和承受者,其可能扮演着管理者、经营者以及目的地居民等角色,受益主要体现在就业和经济收入的增加,以及社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公共设施的改善,社会文化开放度提高等。因此,社区既是利益主体,也是载体,社区角色的多重性和动态性,使得社区在生态旅游中地位特殊,由于生态旅游资源较强的脆弱性,社区主动参与生态保护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事实上,相对于社区主动扮演生态保护者的角色,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角色,而把社区参与一般旅游与参与生态旅游混为一谈,从而淡化了这一重要的角色行为。从理论上说,社区在生态旅游发展与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可能处在不同阶段,且大多数的社区参与停留在较低级的阶段。生态旅游对当地环境和社区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目的地居民的主客关系也开始发生转变,甚至发生抵触和冲突。

在这种认知情况下,社区对维护文化的自然性和原生性以及保护环境的参与性表现得更为被动。社区角色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角色之间既是共同利益合作的过程,也是各自利益冲突的过程。因此,社区参与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

旅游企业的角色行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生态旅游社会文化环境系统注入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能量;另一方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甚至是恢复的不可逆转性,影响到环境安全,进而影响到旅游质量安全,最终会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从安全角度建立和分析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结构关系和行为模式,揭示各利益相关者矛盾运动和安全利益冲突的焦点,规范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利益获取和分配、权利义务平衡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有效规范各利益主体角色行为的管理机制,为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生态旅游实践的健康发展提供策略和依据。

四、研究局限及对未来的展望

由于时间及精力限制,本研究只选取了桂林漓江古东景区作为研究样本景区,只研究了三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安全情况的认知,然后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生态旅游安全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希望本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后,对生态旅游安全体系的研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更多研究途径,不断地完善生态旅游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es on the ecological politics theory for the past few decades,including the definitions of conception, content and frame,theoretical value and effective ways. On the basic summar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deepening researches.

关键词: 国内外;生态政治理论;研究述评

Key words: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eory of ecological politics; research review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83-02

0引言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对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什么是生态政治、生态政治包含哪些内容、生态政治具有怎样的价值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政治,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

1国内外关于生态政治的内涵研究

生态政治作为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国内外对其有不少定义。由于侧重点不同以及生态政治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外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其一,罗依・艾克斯利(Robyn Eckersley)把生态政治解读为生态(绿色)思潮、生态(绿色)运动和绿党三个层面。其二,美国学者卡普拉(Capra)和斯普雷纳克(Spretnak)把生态政治一方面理解为一种生态运动,另一方面又把它看成是绿色政治学。其三,丹尼尔・A・科尔曼将生态政治解释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通过重温公民权利和社群合作,通过把地球理解为我们的家园而实现的生态化生活方式。

国内对生态政治内涵研究的代表性观点主要包括:其一,《中国大百科全书》(1992)将生态政治扩展为政治生态,认为生态政治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其二,刘京希(1998)把生态政治理论解释为是研究政治体系及其机制的“内生态”以及政治体系在动作过程中与社会及自然环境间生态关系的理论。在内涵上他把生态政治理论从以对自然生态的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政治的生态化为中心,在外延上把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从政治自然生态层次推进到政治社会生态层次及政治体系内生态层次。其三,吴海晶(2003)从综合角度指出生态政治既是观念、运动,又是力量和理想。作为观念,它反映了人类对其生存状况的关注和思考;作为运动,它表明了人们对无度生产、无度消费所造成的环境破坏的抗议和反对;作为力量,它显示了政府、公众、环保组织、国际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信心和勇气;作为理想,它寄托了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希冀和期望。

2国内外关于生态政治的内容研究

西方生态政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三种:绿党政治理论、环境安全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绿党政治理论是西方生态政治理论中主题最为鲜明、结构最为系统的理论。其基本理念包括:一是生态学理念。绿党以生态学中生物同外部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探讨自然、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生态优先原则。二是社会责任理念。绿党政治理论认为,社会责任感等同于社会正义。一个社会或社群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来谋求自身的环境安全,要坚持环境正义,实现社会正义。三是基层民主理念。绿党的民主目标是国家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民主化,使人们有权决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他们生活条件的方式和选择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四是非暴力理念。绿党的政治目标是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粗暴关系变成一种平衡和尊重的关系。五是女权主义理念。“把男性和女性都解放出来”是绿党政治理论的重要理念。它强调男女平等,反对压迫和剥削妇女。六是和平政治理念。绿党强调全球责任,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坚持“胸怀全球,行于当地”。

环境安全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从安全的视角来认识和思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1977年美国环境专家莱斯・R・布朗在《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从理论上首次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安全概念和国际政治范畴,提出应重新界定国家安全的范围。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环境安全”的概念。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将环境保护与“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以及“人类对安全稳定的自然环境的需求”联系起来。

生态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绿色运动”中,认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路径在于变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它的基本理论观点包括:其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危机都根源于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其二,生态危机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突出的问题,并已取代经济危机而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其三,主张立足当代现实,“超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用“异化消费”论去“补充”;其四,要求重新评价工业文明及其生活方式,主张建立一种“无增长的”经济模式;其五,主张用小规模的技术取代高度集中的、大规模的技术,使生产过程分散化、民主化;其六,认为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种“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从国内对生态政治理论内容的研究来看,由于我国学术界研究生态政治理论较晚,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体系。陈清硕(1995)认为生态政治学以社会生态的政治问题及其影响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探求社会生态系统与社会政治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研究的目的在于使社会生态与社会政治能够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肖显静(2000)认为生态政治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选择正确的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以摆脱环境危机,其次是对市场体制的政府干预进行政治经济分析,第三是建立当代国际政治新秩序,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张连国(2006)在系统介绍国内外生态政治学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生态政治的基本内容是“政治生态体系”观,它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

3国内外关于生态政治的价值研究

绿党政治是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反对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内容,突出强调人类整体利益和未来人类利益的新的政治运动。环境安全是环境问题与安全问题结合形成的一种新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安全问题。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所引起的环境安全问题构成了人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逐步增多。尽管目前对与环境安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它唤醒了人们的环境安全意识,并已为全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生态学是西方学者在危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与相结合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成因及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进行了不同于其他生态政治理论的独特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蔡先凤(2003)认为生态政治的兴起堪称20世纪中后期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它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力量对比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王治军(2008)指出生态政治理论在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将生态问题提高到了政治的高度,将政治问题从人类社会扩展到自然环境。

4国内外关于生态政治的建设研究

西方生态政治理论研究基本沿着“深绿”与“浅绿”两个方向展开。“深绿”的生态政治理论认为只有用生态思维、生态智慧重新建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民主,以致于从根本上改变对政治的理解和建设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浅绿”的生态政治理论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自然生态环境的有限性上,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只有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包心鉴(2001)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政治与政策出路在于加强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意识与责任:一是加强和完善立法工作;二是实行一种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模式;三是充分重视政治家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赛明明、孙发峰(2006)认为应该从政治和社会的深层角度、特别是从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出发,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从公众广泛的参与权力和途径等视角来思考和进行我国的生态政治建设。

5生态政治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学者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对生态政治理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态政治理论的有益成果,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有效应对与化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许多学者偏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学理意味浓厚,缺乏具体的实证分析,提出的一些政策措施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对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单一学科,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对生态政治理论从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等视角进行探讨的成果较少;三是专门从原著研究生态政治思想的成果还比较薄弱。

因此,在研究生态政治理论过程中,既要注重从宏观的整体层次上进行探讨,又要善于对微观层次加以分析和探讨,并注重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与此同时,要在深入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挖掘的生态政治思想,并结合我国生态政治的现状和借鉴国外生态政治理论的有益成果进行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的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Robyn Eckersley,Environmentalism and Political Theory:Toward an Ecocentric Approach,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2.

[2](美)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石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

[3](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4]张友渔.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5]刘京希.生态政治论[J].学习与探索,1995(3).

[6]吴海晶.生态政治的内涵、作用及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7]陈清硕.方兴未艾的生态政治学[J].社会科学,1995(4).

[8]肖显静.生态政治何以可能[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6).

[9]张连国.生态政治学研究述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0]蔡先凤.当代西方生态政治理论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1]王治军.生态政治理论的产生及影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1).

篇4

关键词:中小河流;生态治理;防洪排涝;安全;设计

中图分类号:TV8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01-0063-03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on the plain

YU Shu-ping,HU Yuan ,LIU Xian ,JIAO Xiang-yue

(Henan Yellow River Reconnaissance,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Branch,Beijing 100073,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in china,but the degradation trend of these rivers intensifies day by day.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these river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mainly including low flood control standard,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function atrophy,frequent flood and unclear river management scope.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plain,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control scheme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including the design of flow and water level,river bet plane design,section design and the selection of vegetation.Through the system river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the very good results of the rivers can be achieved and very goo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ecological management;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function;safety;design

我国中小河流众多,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小河流退化的态势日益加剧[1-5],大多数中小河流未经系统治理,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城镇和农村安全[6]。因此,要从河流本身的自然规律出发,坚持河道生态治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过渡。随着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资的加大,在设计中注重保持河流水体与河岸的连续性,保持河岸植物群落多样性,增进河流生态系统功能完善化,从而改善河道生态功能,美化人居环境,发挥治理的综合效益[7-8]。下面以北京市怀柔区河道治理为例进行论述。

1中小河流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防洪标准偏低,防洪排涝功能萎缩

目前全国大部分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低于20年一遇至10年一遇洪水,有的甚至还不到5年一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现状河道堤防残缺不全,行洪断面缩小,过流能力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部分河道已经不能承担增加的洪量。排涝设施已经退化,平原河网有些河段已不复存在,现状防洪排涝设施急需恢复。

1.2洪涝灾害频繁,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般年份中小河流的水灾损失占全国水灾总损失的70%~80%,近10 年水灾的死亡人数中有2/3 以上发生在中小河流的洪灾中。以怀柔区桥梓镇石玛沟为例,现状河道断面缩小,穿村庄段河道成为道路,河道断面不存在,2013年最大暴雨时,积水点处水深达1 m多,房屋基础长时间泡在水中,房屋极易坍塌。

1.3河道管理范围不明确

河道的管理范围不明确,无专业的管护队伍,大部分河道处于无人管护状态。在河床和滩地上私搭乱建现象较为突出,普遍存在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种植作物、采砂等现象。部分构筑物阻断水流,河道被侵占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威胁到河道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中小河流治理原则

(1)通过对现状河流的走势和构成要素的读解研究,合理维护现有河道,结合镇区总体规划,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拟定河道治理方案,做到河道防洪工程措施与城镇建设规划合理统一。

(2)以解决当地防洪安全问题和河道岸坡防护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制定最合理的方案,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3)工程设计体现防洪安全与景观生态的结合,结构选型在强化视觉自然感的同时,通过植物措施,致力于营造区域水系生态和河流景观的环境空间。

(4)工程建设在满足河道功能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力求减少土地的征占和地面附着物的拆迁;合理布局,减轻政策处理难度,降低征迁赔偿,降低工程造价。

3河道治理方案

以怀柔区平原一河网为例,一河网穿过怀柔区的北房镇、杨宋镇,于杨宋镇梭草村前纳入二河网,于梭草村后汇入怀河。现状河道断面收缩,岸坡坍塌,堤岸不明,岸坡冲沟严重。大多数断面的设计水位要高出地面02~05 m,不满足超高要求,宜修筑防洪墙。穿村庄河道两岸有房屋或道路,无法扩宽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岸坡不稳,因此要解决岸滩的稳定问题。河道两岸为农田的河段进行疏浚,恢复原河道行洪能力。

3.1设计流量、水位

治理中小河流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经过水文计算,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由于怀柔区平原一河网位于新城区,因此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二河网汇入前20年一遇设计流量为32 m3/s,汇入怀河处20年一遇设计流量为50 m3/s。

河道的洪水大多属于非恒定流,水面线的计算可近似视为恒定非均匀流以简化计算。恒定非均匀流按伯努利能量方程逐断面从下游向上游推算出现状河道的水面线。恒定非均匀流公式如下:

Zu+(α-ζ2)Q22gA2u-l2 Q2K2u=Zd+

(α+ζ2)Q22gA2d+l2 Q22K2d

通过推算出的水位数据与现状河岸高程进行对比,确定各横断面中边坡处理方案,如果水位超过岸顶高程,则需要疏挖河道或加高防洪堤。例如怀柔区平原一河网中现状河道水位大部分均已超过岸顶高程,经过清淤疏浚河道,穿村庄段进行岸坡护砌,修整河道边坡。初步确定横断面治理方案后,用设计后的断面数据重新推算设计水位,经计算二河网汇入前设计水位为3672 m,汇入怀河处水位为3443 m。

3.2河道平面设计

根据治理河段现状天然岸线分布情况,设计河道岸顶堤距选择遵从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宽窄交替的原则,不能满足行洪断面处进行向两侧扩宽,满足行洪断面处原则上不回填岸坡。

3.3河道纵断面设计

根据测量河道深泓处纵断面图,可知一河网的现状河底凸凹不平,冲淤交替,河底至岸顶高差为081~42 m。根据现状情况、计算河道洪水流量及水面线推算试算结果,确定设计河道纵向坡比为003%~04%,尽量不改变原河床比降的基础上进行清淤疏浚,现状高于设计河底的河段进行清淤,低于设计河底的河段原则上不回填,保持原状。各段底坡平顺衔接,不形成大的突变。

3.4河道横断面设计

河道横断面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满足防洪要求,同时强化生态建设的要求出发,综合考虑河道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在保证岸坡稳定的前提下,优先选用生态护岸。生态护岸的材料有很多种,例如植草空心砖、三维植被网、生态护垫等,一河网设计采用超强连锁块护坡,连锁块孔中回填种植土并掺草籽,孔内生长的植物根系深入土层对坡面起到一定的加固保护作用,同时作为过滤屏障,对防止岸坡的水土流失、垃圾及有害水体在地表径流作用下直接进入河道、溪沟,起到一定的阻碍与净化作用,减少对河水的污染。

3.5植被选择

护坡绿化的草种选择耐冲刷且拦截过滤效果好的物种,减小河道的污染负荷。原河道内已有树木进行移栽或保留,草种多选择假俭(生态)草、狗牙根、结缕草、马蹄金等植株小、生长快、枝叶茂盛、根系发达且有利于固结土壤、保持水土、过滤效果好和净化能力强的草坪植物,以营造自然优美、和谐统一的亲水环境和城市河流景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图1为某河道植被设计。

图1某河道植被设计

4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重要性

4.1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创建人水和谐的生活环境

根据首都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以扭转现状平原河网“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本文以现状河网为骨架,最终实现“水清、岸绿、生态良好”的总体目标。

同时现状河网行洪排涝能力不足对周边居住区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农田主要分布在河道沿岸,河道萎缩排水不畅,在标准洪水到来时,水流漫过河堤使农田遭殃。河道沿线村庄密集,本文结合各河沟具体情况,对河坡及两岸进行绿化美化,为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全面实现水系生态安全和村镇美化绿化,进行以河道水系为中心的生态综合治理,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的生态保障体系。因此,为了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周边居住区、旅游区和农田的安全,为人们的休闲和生活提供和谐的空间,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图2为设计的某亲水平台。

图2亲水平台

4.2恢复平原区水系防洪排涝功能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加之近年来的持续干旱,防洪排涝设施已经退化,平原河网有些河段已不复存在。河网萎缩,河网内水流流路不畅或人为阻断,河道横向构筑物严重阻水。部分河段内白色垃圾,积水无法顺利排除,对于区域防洪安全存在威胁。通过工程措施恢复河道行洪能力,改善防洪抢险交通条件,对恢复平原区水系防洪排涝能力和抗洪抢险能力是必须的。

4.3回灌地下水及保护地下水安全

怀柔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也是北京市重要水源保护地之一。全区971%的面积是饮用水源保护区,每年为首都供水近2亿方。平原区中小河道不仅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洪排涝河道,也是补给地下水源的重要途径。现状大部分平原河道内存在鱼池、污水入汇、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对地下水安全存在严重威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岸坡生态护砌,加强河道补给回灌地下水,对河道范围内进行垃圾清理可避免地下水在河道范围内受污染。

5结论

(1)我国中小河流目前还存在有诸多问题,需通过研究、设计,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标准,减小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对现状河流的走势和构成要素的读解研究,研究拟定河道治理方案,做到河道防洪工程措施与城镇建设规划合理统一。

(3)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岸坡护砌、护坡绿化植被种植,恢复河道的行洪能力,回灌地下水并保护地下水安全,改善了生态坏境,为人们的休闲和生活提供了和谐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魏恒文.北京市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J].中国水利,2010(4):42-45.

[2]王淑.梨树县中小河流综合治理之我见[J].才智,2012(17):320.

[3]马丽娜.浅议影响河流健康的主要因素[J].现代农业 ,2012(8):69.

[4]曾聪.对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建设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14):181.

[5]吕琴香,刘宁,沈家涛.巢湖水文局辖中小河流水文站网布局初步分析[J].治淮,2012(3):41-42.

[6]马向东.青海省中小河流雨量站建设探讨[J].东北水利水电,2012(6):39-40,44.

篇5

20__年我镇水利工作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水务局及各有关单位的大力帮助支持下,按照镇党代会、人代会确定的工作目标,围绕打造有机农业镇、生态旅游镇、和谐新城镇的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加快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平安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重点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抗旱防汛安全工作确保平安水利建设。

1、督促指导各村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实施节水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微喷带节水灌溉技术,服务农业企业发展,新打配套机井3眼,充分发挥水利设施应有作用,保障农业生产及人畜饮用水安全。

2、强化防汛工作意识,早检查、早部署,加强防汛工程建设和维护,做好水库防洪预案,落实防汛责任人,指导和帮助各村做好防汛预案编制工作,强化非工程措施建设,投资30余万元安装自动量雨器7套、简易5套、水位检测尺9套、预警报警系统9套,及时观测雨情及水情,预警预报,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库塘坝整治工作,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确保安全度汛。

二、加强河道治理与管护,做好生态水系项目的申报工作。

近年来,我镇不断进行河道整治,但是仍然存在河道淤积、河堤损坏、拦蓄补源工程少、部分河段行洪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今年将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水系生态项目的申报工作,一是全面完成__*、__段河道应急安全度汛工程,投资90万元,整修河堤560米,建设拦水坝4座。二是完成__*、__段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800米,维修河堤400米,新建拦水坝4座。三是完成淄河__*段主河道5.8公里水系生态治理项目勘测、申报、立项工作。

三、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1)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15个村饮水工程建设工程项目,该工程从20__年11月6日开始动工,于20__年4月20日全面竣工。共安装管道258.17 km,其中入户管道202.61 km,村内主管道55.56km,新建维修高位水池5座,加氯间3座,砌筑阀门、水表井872座,完成工程总投资743.2万元,镇村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60万元,解决了15个村5290户,1428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于11月顺利通过市区有关部门联合检查验收。

(2)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__办发(20__)32号文件,关于20__年农村工作有关扶持奖励政策的通知,鼓励扶持农村水利建设,实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积极帮助和指导各村做好工程建设,年内新建蓄水池12座,塘坝3座,拦水坝1座,新打机井4眼。

四、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认真组织搞好水利普查工作。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的调查,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时间有限。我们严格按照《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对象清查工作细则》及《水利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细则》的要求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经过全镇普查工作人员的辛苦努力,对全镇水利设施及水利工程进行认真摸底调查审核, 确保普查数据详实、准确,达到了规定的具体要求,较好地完成水利普查正式表格统计填写录入工作。

五、加强水法宣传。利用3.22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开展水法宣传活动。印发张贴部分有关河道管理方面的法律条文,努力提高群众学习贯彻水法的积极性,全面强化河道管理,严肃查处违法事件。

六、配合相关部门对我镇村级一事一议水利项目,做好规划、设计、施工等技术指导工作。

七、认真完成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

2013年水利站工作计划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围绕生态__*镇,和谐新家园的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加快我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平安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谐水利建设,突出抓好易灾区生态修复治理、水系生态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一、平安水利建设 确保抗旱防汛安全工作。

1、督促指导各村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实施节水示范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发挥水利设 施应有作用,保障农业生产及人畜饮用水安全。

2、强化防汛工作意识,早检查、早部署,加强防汛工程建设和维护,切实加强我镇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库塘坝整治工作,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确保安全度汛,促进和谐新城镇建设。

二、生态水利建设 加强河道治理、管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

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淄河谢家店段主河道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将对__*村5.8公里淄河河道进行水系生态治理。通过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整修护岸,新建岸墙、建拦河拦砂坝等工程措施,达到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保障两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从根本上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推动湿地生态公园建设。二是完成__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投资50万元,通过栽植水保林,封禁治理,河道治理,建蓄水池,拦河坝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平方公里。

三、民生水利建设 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切实办好三件实事

1、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坚持“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通过新建规模化集中供水、单村供水管网等工程措施,计划上半年完成10个饮水安全项目村工程建设,迎接省市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同时落实好13年饮水安全项目村规划、测量、申报。协助指导各村加强供水管理工作,申报组建供水协会,进一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2、做好五老峪村水库移民工程项目,完成道路和饮水水源建设。

3、依照上级政府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鼓励扶持政策,积极帮助指导各村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4、抓好节水灌溉工作。计划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对象,加大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着重改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生产条件,确保旱涝保收,以加快有机农业镇发展。

篇6

【关键词】城市河流 水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措施 生态和谐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目前,国内城市河流“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日益严重。城市水环境的整治已经愈来愈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人们已经由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观念向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观念转化。河道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泻洪、排涝、蓄水”,而且还包括“景观、旅游、生态、对周边环境气候影响”等等。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水体环境质量、优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思路是以建设健康、生态、亲水河道为目标,树立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理念,探索正确的治理思路,并遵循科学的治理原则,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工程建设与水质净化技术相结合,治污与造景、防洪相结合,因河制宜,重点实施河面保洁、沿岸截污、上游造景、下游蓄水,建设和保持水清、河洁、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把河道打造成城市重要景观亮点。

一、突出抓好截污治污

河道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污水大量排放,导致水质恶化,因而恢复河清水澈,截污治污是根本手段。要坚持管网配套和环境执法软硬一起抓,一方面对沿河两侧污水的来源、水量、水质、汇入管网的管径及完好程度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排查,对排污用户建立了档案,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力度,将所有排河污水全部截流并网,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保护水体环境。在截污治污过程中,采用实时监测遥感设备加强对河道未知污染源的勘察,为截流提供准确依据。对破坏河道设施、污染河道环境、破坏河道安全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对属重大水污染事件的,由环保部门进行水质取样送检,对污染原因进行调查,并按程序及时上报和通报。

二、抓好和谐生态建设

针对城市生态和人居和谐需求, 本着因河制宜的原则建设河道景观,在保证河流防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建设拦河闸和护河堤,利用河道的天然曲度,通过湿地、园林绿化等进行自然景观建设,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自然流线状态,打造自然的河流绿化林带景观。着力建设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生态型河堤;通过在水中种植各种水生植物、投放鱼苗等来增加河道生物多样性,建立河道天然净化系统,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及时清理河道污泥、打捞水面漂浮物,确保河道整洁、畅通;加强居民生活区周边河道的亲水性、人文性等景观建设,岸边形成一定宽度的湿地环境,构成一个人河互动、人水和谐、能见水亲水的和谐生态景观空间。

三、生态治理措施

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求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防洪安全兼顾景观、生态、水环境功能,多措并举,提高污水治理标准,确保最佳的治理成效,最终实现“水清、岸绿、安全、共生”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

一)生态护岸

城市生态水利的构建依靠工程来实现,生态护岸是恢复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份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防御洪水的基本功能。本着“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洪功能,又有利于河道系统的生态建设”的原则,河道的护砌形式尽量采用生态护砌,结合流速、景观等因素,因地制宜,河道常水位以下尽可能采用不同类型的生态护岸。因此常水位以上的护岸应尽量考虑景观与安全相结合,流速低的部位尽量采用草皮等绿色护岸,在河道转弯的凹岸及其它流速较大的地方如果必须采用硬质护岸,也尽量采用透水的材料,并尽量把它设在绿色护岸之下,作为河道的防护的“第二道屏障”,使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二)入河雨水生态控制措施

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建设,只有污水不直接入河,由污水管网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城市河道水质才能基本保证。但是由于路面(特别是沥青路面)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很高,雨水也会对河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城市河道治理需要对入河雨水采取一定生态控制措施,以最大程度保护水质。降低雨水污染的冲击负荷。

1)初期雨水控制措施

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很高,尽量引入市政管网,对入河的雨水口进行改造,设置溢流井,初期的污染严重的的部分雨水就近汇入污水管道。

2)植被浅沟

植被浅沟技术是一种防止和削减径流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的一种措施。植物浅沟是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工程措施,一般通过重力流收集处理径流雨水。当雨水流经浅沟时,在沉淀、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等共同作用下,径流中的污染物被去处,达到雨水径流的收集利用和径流污染控制的目的。

3)建立堤坡过滤带

利用边坡的种植带,使得雨水中的污染物在边坡上得到充分的降解和滞留,从而保证净化后的雨水才能进入河流。在集中的雨水入河口处设置卵石区和滞水区,对入河雨水进行过滤。

四、突出抓好长效管理

在河道管理中,全面落实河道管理目标责任制,成立专业化队伍,分区、分河、分段,定岗、定点、定人,每天由河道保洁人员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和管理,并做好巡查纪录,将巡查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管理和执法部门处理。广泛开展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公众的对生态知识与文化的宣传与理解, 普及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全社会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的意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河道管理。

一)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按照水环境治理整体原则。在治理中要综合考虑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排涝、旅游等多种功能, 还要同城市园林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相应的环境保护、卫生管理、河道管理、排水管理、水源保护等制度,完善防治预案,做到以防为主、以治为辅,这是水污染防治的有效的途径,也是水环境建设的最简单、最经济、最有力的手段。

二) 污水治理与再生利用

污水资源化是消减污染, 提高使用效率,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延伸污水治理, 形成资源化产业链, 推进污水资源化产业进程, 促进污水治理、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再生利用。

五、结语

国内很多城市目前均加大了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力度,如防洪安全,水质净化、生态景观建设等,而对于河流生态需水、水生物空间需求、和谐的工程措施等方面关注较少,因此本文提出城市河流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以水质净化为切人点, 恢复水体生态功能, 全面系统综合治理,恢复生物多样性,进行沿河水景观带建设, 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以调整人为活动为重点,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及生态人文结合,促进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全力构建“水清、岸绿、安全、共生”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流。

参考文献

1 董哲仁.河流保护的发展阶段及思考[J].中国水利,2004,17。

2 钱德琳.生态之河理念及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水利,2004,11.

篇7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 对策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降低,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威胁着人类生存。因此,生态安全研究已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少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农业才能实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可以说,生态安全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一、概况

1、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少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农业才能实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可以说,生态安全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我县生态系统结构相对不稳定,对干扰因素反应比较敏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在定量地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程度、分析其生态安全变化的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对策,对指导该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性所决定的。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的生产特性。也就是说,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既是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动植物本身生产发育和繁殖后代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这是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最大区别。农业自然再生产存在周期长、季节性、区域性,以及对自然环境要素依赖和受环境要素多变的影响,易影响产品的质量和造成产量的大起大落,所以,农业又被称为弱质性产业,其生产循环不仅需要外部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更需要有助于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要素的总称。―般认为,农作物可以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太阳光和水制造碳水化合物并且能释放出氧气,对环境还有正外部性作用。但农业不合理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环境同样产生负外部性影响。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主要考察外部系统和农业生产内部系统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二、我国农业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保护环境观念

从认识上,要提高认识,认识到农业环境问题不仅是农业的环境问题,鉴于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环境问题不仅要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生态意义;还具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营养的生活意义;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做到既发展农业也对周围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针对我县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强领导,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资源环境执法和监督。在该地区建立耕地、森林、水资源等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在进一步完善《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的基础上,实行资源环境一体化管理。以坡耕地整治、生态公益林建设、企业技术改造、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提高施肥技术,科学施肥,提倡使用有机肥、绿肥和秸秆还田。利用当地独特的寒地黑土资源,鼓励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或有机食品。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再则,从政策上,围绕总体是建立国家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农业环境污染立体控制体系,建立系统的农村(户)环境管理计划,引入环境评价机制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还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种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建立和大力推广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生产方式的试点示范,加大对农业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力度,促进各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发挥技术的优势

从技术上,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加强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的各项技术标准的制定,大力推广成熟的生物技术和各项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提高生产资料如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开展综合防治技术区域适应性研究,筛选出关键防治技术、示范推广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

4、发挥市场的作用

发挥市场作用,建立长效机制。过去,我国环境制度过分强调行政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市场及社会的力量,个体化责任突出,社会化责任强调不足,环境保护制度效率低下。解决的途径是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行政加市场作用的双轮驱动的长效机制。在农业环境综合治理上,要鼓励多元投入,强调社会责任,形成政府、社会和各市场主体的整体合力。对那些做得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和评奖,树立典型示范。

5、加强对农田和土地的综合治理

(1)严格保护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生态条件,积极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有效治理农业污染。大力推广实用农业高新技术,全面实施“肥土沃野工程”,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技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措施,兴修水利、拦洪蓄水。在充分考虑到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前提下兴修水利,可变害为利,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同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采取旱改水等具体工程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改造中低产田也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改造低产田,主要通过引导农民采用先进合理的耕作方式,

努力培肥地力,控制耕地的盐化和碱化,并尽力改造现有盐碱化和沙化土地,促使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上发展。

(3)治理盐碱化土地。针对我县盐碱化土地盐碱含量高(耕层0.3%-0.5%),质地粘重,低洼易涝等特点,对低洼易涝盐碱地可发展水田,有效抑制土壤返盐;利用轻度及中度盐碱化土地种植优质牧草,并与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而且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对于重盐碱地包括连片的大面积碱斑,选择耐盐碱性强的先锋植物,如黄花草木樨、碱茅等,建立人工草地,发挥其生物改良作用,是当前切实可行的方法。

6、维护生态环境的其他方法

(1)发展旅游产业,加强现有的资源观光景点,用有限的耕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以“一线四带”为重点,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可以建设林果牧产业示范带;可以建设无公害高效种植业示范带;可以建设无公害水产养殖和水面种植示范带;也可以建设绿色奶业示范带。以自然风景区为核心,以度假村、省高新农业示范园的形式,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安全工作。

(2)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县业技术培训机构多、新人驻企业用工需求多的优势,抓好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解决农民工的转移就业问题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同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民切实享受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从根本上做好维护生态环境的工作。

(3)完善有关立法,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当前,我国的环境法律制度立法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法规相比,生态保护方面法规较少,工业、城市污染治理受到重视,而农业生态环境则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而长期被忽视。第二,重点源污染,轻区域治理。它忽视了自然界的物物相关性及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将各环境要素以及工业、农业环境看作是孤立的,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第三,重末(两)端控制,轻全过程控制。我国在环保法律上虽确立了预防为主原则,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估、“三同时”等预防性制度和“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的制度,但缺少必要的支持系统。所以,应加强支持系统外,关键是不能把末(两)端控制与工业、农业生产及资源开放过程相割离,重视和加强工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的全过程控制,避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长期的积累性的不可逆的潜在危害。

三、结束语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最大的经济部门。农业作为与资源、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就这个目前大家关注的课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探讨,重点探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农业环境治理的一些相关对策,以期给相关工作带来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晓辛: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5(1)

[2]张树彬等:发展农业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探讨[J],吉林地质,2005(3)

篇8

【关键词】城郊河道治理;生态护岸;设计与应用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进一步改善城乡河道水环境质量,建设亲水型宜居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 “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郊河道整治工作已在逐年稳步实施,生态城市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人们已经由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观念向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观念转化,确定了城乡河道“水安全保障、水循环正常、水生态改善、水景观优美”的治理目标。而通过城郊河道综合治理,河道功能已经不仅仅限于防洪、行洪等传统水利功能,还包括水环境、水景观、水旅游、水生态等要求。而在河道护岸建设方面却由于城乡结合部存在的征地、拆迁、造价、施工等原因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护岸工程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保护堤防免受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水利生态化转型的逐步深入,以往以防洪治涝为唯一目的的农村农田水利逐渐淡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产业发展迅速,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渴望见到水清、岸绿的河道生态景观,由此可见,河道治理中护岸建设就成为了成败的关键。

针对河道治理中生态护岸应用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内起步要早,日本十年前就提出“新水”的概念,并且在河道治理中进行了大量实践,研究出了多种新型生态材料;荷兰等一些欧洲发达国家也正在规划和建设21世纪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大规模开展河道生态修复与功能重建工程。国内许多省市在生态护岸研究及实施上也作了许多尝试,如沿海滨海城市,特别是杭州市近几年来实施的“清水河道工程”、“城郊河道整治工程”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杭州市河道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生态护岸建设为改善水质和水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了优越条件。生态护岸拥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可以营造出多种多样的、丰富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而传统的河道护岸往往是着重于满足河道防洪、排涝等功能,很少去考虑河道与周边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统一,使得治理后的河道与周围的环境不相协调,而且河道的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种类单一化或使水生动物频临灭绝,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目前,杭州城郊很多七、八十年代建设的乡村溪流均以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岸为主,经过长年洪水浸泡,造成局部驳坎坍塌,堤身失稳,严重威胁周边乡村居民生命安全。

1 杭州城郊河道存在的问题

杭州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素有“江南水乡”之称,城郊河道既有山溪性河流又有平原河道,主要属于乡镇、乡村级别的郊区河道。山溪性河道通常洪水暴涨暴落,高水位历时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对沿河堤坝、农田冲刷严重。大部分河道、溪流没有经过系统的治理,加上乡村造房、开发等原因,占用河道行洪断面情况及其严重,在洪水期,洪水漫顶、掏空现象时有发生。近几年,水利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城郊河道治理稳步推进,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河道行洪断面不足,淤积严重,村庄段河道随意修建洗衣池、踏步、堰坝等拦水阻水建筑,加上人为向河道倾倒废石、废碴、垃圾等现象使河道狭窄,行洪能力降低,无法正常行洪。

1.2 河道抗冲能力不足,局部掏空严重。大部分河堤均为土堤,堤身单薄矮小、设计标准低、基础不稳,抗冲能力弱,若遇高水位洪水的长时间浸泡,易造成堤防坍塌、岸脚掏空。人为违章种植蔬菜等作物,加重水土流失,使河道存在安全隐患。

1.3 水质恶臭。由于垃圾随意倾倒,污水排放,河道水体缺乏有效保护,造成水体浑浊、恶臭,水质较差,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1.4 用地紧张,河道两岸管理范围内违章建筑较多,政策处理难度大,缺乏有效配套的政策处理机制和管理机制。

1.5 河道景观与乡镇建设不协调。杭州市郊区发展迅速,乡镇整体规划体系比较完善,已逐步形成以自然山色风光为载体、以乡村文化为品牌的城市文化特色区域。但水利配套设施落后,缺乏生态性的景观建设,河道环境与周边发展不协调。

目前,杭州市城郊河道治理中由于拆迁、征地、投资等原因直立式重力墙应用比较多,材料一般为浆砌块石或混凝土,河道两岸的绿化植被也较少;河道断面主要采用自然护坡或下部直立式挡墙,上部自然护坡的常规断面形式,绿化较多采用简单的草籽种植形式。

2 河道生态护坡设计理念原则

河道生态护岸建设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要符合区域河道整治规划;二要结合郊区河道的特点、整治标准、环境综合整治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求;三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四要紧紧围绕基本实现城乡河道“水安全保障、水循环正常、水生态改善、水景观优美”的目标。另外,河道生态护岸的设计还应兼顾如下原则:

2.1生态护岸应满足河道功能河堤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

2.2 尽量减少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性刚性结构,多应用多孔性构造,营造生态安全空间;

2.3 进行水文分析,确定水位变幅范围,选择不同区域和部位的合适的植物;

2.4 布置建筑物时考虑人们的亲水要求,体现人水和谐理念。

3 几种常用生态护坡结构方法探讨

在实践中可以看出传统的护坡和护岸结构对城市的许多方面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城市河道的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造有必要推行一种生态型的护岸结构形式,采用新型生态材料,创新安全的结构,下面结合杭州市城郊河道综合治理的一些经验就几种常用的生态护岸结构作一介绍。

3.1 生态石笼网箱

石笼网是一种生态格网结构, 由高抗腐蚀、高强度、具有延展性的低碳钢丝或者包覆PVC的以上钢丝使用机械编织而成,使用石笼网与块石制作而成的箱型结构就是石笼网箱挡墙。根据ASTM和EN标准,所使用的低碳钢丝直径根据工程设计要求而不同。一般介于2.0-4.0mm之间,钢丝的抗拉强度不少于 38kg/m2,金属镀层重量一般高于245g/m2. 石笼网片的边缘线直径一般要大于网线直径, 其双线绞合部分的长度不得小于50mm.以保证绞合部分钢丝的金属镀层和PVC镀层不受破坏。

石笼网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交通、水利、市政、园林,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中的一种新型材料结构。生态格网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用做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 石笼网填充块石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比较适合于流速大的河道,抗冲刷能力强、整本性好、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避免了预制的混凝土块体护坡的整体性差和现浇混凝土护坡与模袋混凝土护坡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差的弱点,同时又能满足生态型护坡的要求,即使进行全断面护砌,生物与微生物都能照样生存。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桐坞溪整治。

3.2 土工格栅

土工格栅主要是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并在边坡上植草固土,常用作加筋土结构的筋材或复合材料的筋材等。土工格栅是以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为原料,经挤压、拉伸而成,有单向、双向土工格栅之分。设置土工格栅,增加了土体摩阻力,同时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也迅速消散,所以增加了土体整体稳定和承载力。而且,由于格栅的锚固作用,抗滑力矩增加,草皮生根后草、土、格栅形成一体,更加提高了边坡的稳定性。

土工格栅具有稳定性强,耐腐蚀、寿命长,施工方便快捷、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桥台、引道、码头、水坝、渣场等的软土地基加固、挡墙和路面抗裂工程等领域。

3.3 生态袋护坡

生态袋护坡是利用人造土工布料制成生态袋,植物在装有土的生态袋中生长,以此来进行护坡和修复环境的一种护坡技术。具有透水、透气、不透 土颗粒、有很好的水环境和潮湿环境的适用性,基本不对结构产生渗水压力的特点。另外,施工快捷、方便,材料搬运轻便。生态袋护坡缺点是由于空间环境所限,后期植被生存条件受到限制,整体稳定性较差。

3.4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混有高炉炉渣和硅灰的水泥、适量的细料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保水材料常用无机人工土壤、吸水性高分子材料、苔泥炭及其混合物。表层土铺设有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同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在城市河道护坡或护岸结构中可以利用生态混凝土预制块体做成砌体结构挡土墙,或直接作用为护坡结构。

4 结语

杭州城郊河道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已有了显著的改善,许多河道经过截污纳管,已逐步消除黑臭。几年的河道治理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人们渴望闲暇时光能尽可能的接近大自然,因此恢复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是必要的。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河道生态护坡结构已被许多人所需求和采纳,并在大力推广之中,本文是吸取国内外有关城市河道整治和其他领域生态护岸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杭州市城郊河道设计中采用生态护岸的实践提出对坡岸、直岸以及河岸的适用植被护坡方案的一点思考和初步设想,以便为城市河道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季永兴等《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 水土保持研究 2001年12月

[2]蒋屏,董福平等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年5月

篇9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环境污染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加快,在城市化不断的加快过程中,各个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主要困惑与难题。河流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中不容忽视的一环。河道的整治是实现当前城市生态化系统的关键,是发展绿色城市和生态化城市的主要前提,更是实现低碳生活的主要保障。河流是城市化生态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城市起源的基础,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和载体,是提高城市化建设中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在城市化建设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和不科学使得河流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污染的重点,随着当前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河道整治问题也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不管是在河道功能上还是河道的美观上都逐渐出现了原样。但是在治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传统河道整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治理理念有待完善和更新河流的规划设计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而不断的完善与提高的过程,是一套系统化,随时应变的过程。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为前提的设计过程。在当初的设计中,由于人们对自然经济的认识不合理,不够彻底,是的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问题。传统的“工程水利”着重重视河道的防洪、航运等功能,造成河流的资源、生态功能等被忽视、被淡化。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除了对河道污染治理和整顿之外,更要求河道在功能上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对治水的思路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创新,使河道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

1.2缺乏全面的规划

在我国河道的整治过程中,同一条河流由于其处在的地理位置和省份的不同使得在治理过程中国存在着各种管理过程中的差异和治理方法上的差异。造成在治理过程中的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缺陷。在治理方面,常常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对河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缺乏认识,缺少设计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1.3河道整治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有待提高

河流在治理过程中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且周期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河流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控制过程,更在治理过程中要控制时间的变化而放松的过程。塑造河流新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单一建设工作,河道的管理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是河道治理中亟需重视的工作。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往往只注重有形过程,而忽视管理、软科学等科学研究。使其成为规划报告的空摆设。河道修复技术以及一些相应配套过程的实施和养护,是河流恢复健康重要的后期保障工作,众多河道在规划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上的提高,造成河道的整治效果得不到有效体现。

2、河道整治新模式探索

2.1更新理念河道整治过程中,首先应注重理念的更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仅考虑河道防洪、供水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河道景观与环境的和谐,突出亲水理念,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2.1.1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很多大中城市河流的中上游都兴建了大型调节水库,改变了河道的自然状态和原有功能。河道综合整治设计要充分考虑上游水库调节能力制定防洪标准,在保障水系安全的同时,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先进理念,注意恢复河道的原有结构形态;在确保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采取生态护岸技术,恢复河岸生态功能。

2.1.2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河道整治要与上一级水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已批准的各类规划相协调,保证水系的通畅性,满足水体活动要求,注重保持河道的自然属性和生态功能。

2.1.3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传统的水利工程忽视了河流的生态功能,渠化、硬化导致河道自净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破坏。因此,河道治理中要引入生态工程的理念,将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发展。

2.1.4注重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的建设。在满足防洪、排涝、引水、航运等功能的同时,兼顾河道在环境、生态、景观、休闲旅游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创造安静、优美、自然的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2.1.5加强流域管理的理念,突破“就水论水”思路。水环境问题出现在水体,但是根源却在陆域,河道的治理要突破“就水论水”的思路,从流域整体着手,探索流域非点源污染机理,加强流域管理。

2.2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河道治理的核心是理念更新,关键是全面规划。河流的规划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筹兼顾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系统建设,将河道的整治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2.1调整河流结构。对于河流的结构,应该对其岸线、断面、护岸进行统一控制。河流形态的设置首先需要基于原有水体形态,消除河道的瓶颈,保持自然的弯曲形态,控制河岸

线的发展;将河湖的较宽水面处设置为蓄水功用,达到均化洪水的目的,且对于景观和生态也有重要的作用。

2.2.2.1防洪功能的提高。防洪功能的提高在原有水工建筑物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水系形态的设置,河道结构的调整降低防洪压力。对于城市的滨水景观,控制河湖的水位升降幅度,采用合理的河床断面。

2.2.2.2保证水安全。保证水安全首先要控制污染源。污染源的控制包括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控制。。

2.2.2.3合理的景观设计。河岸带景观的设计要满足自然优先、整体优化的原则,优先保护河流的自然资源,实现河岸带的景观与河流周围景观的自然连接。在进行景观建设时,需特别关注防洪水位与亲水岸线的协调、防洪排涝与亲水安全的协调、河道流速与水生生态修复的协调等问题哺。

2.2.3增强河流抗干扰能力。在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各要素对河湖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划定河道蓝线宽度,保护河流岸线基址,增强河流抵御外部干扰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中小河流;防汛抗旱;治理

中图分类号:TV871.3文献标识码:A

  与主要河流防洪建设相比,中小河流洪水防护措施依然薄弱。目前,绝大多数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防洪标准低是中小河流防洪防汛的突出问题,许多中小河流防洪措施一年只有一次,有的在3-5年内甚至不设防的,这直接对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在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的情况下,目前中小河流因洪水破坏洪灾损失占约80%。中小河流的治理,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与中小河流防洪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划。从当地建立防汛现实沿江基础设施,大型和中型灌区的防洪安全保障出发,以重点地区和小城镇为目标,统筹把握好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整合中小河流特性,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洪排涝建立一个短期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小河流和城市发展步调一致,建立河流生态保护体系,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一、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由于中小型河流堤防防汛标准低、泄洪能力弱、预警监测困难大等原因,每遇汛期,对区域内河流安全度汛构成了较大威胁,也就是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灾害损失,中小型河流在防汛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影响,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态环境也相应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防汛体系不够健全。河流的规划和设计,缺乏专业的防洪和洪水防御体系,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堤防建设,流出的性质的标准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建设标准,质量差,打显示不足的高低来决定的设计工程措施妥善新建筑被严重损坏。

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流域观念,非法采矿、采沙及填塞河道现象时有发生。洪水,小江小河道的一些法规,严重影响到稳定的景观和水库兴利,以及与低砌石坝建设的结合。短急流的短期小型和中小河流,河流泥沙的来源,严重影响洪水的疏通。另外有时沿河堤做重要的分水岭培训,测量简单和其他河堤工程的概念,以山谷河流为代价,没有考虑上游和下游是一个是整体的,没做统一规范和管理。

二、加强防汛抗旱中中小河流的治理措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对河流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综合开发,使中小型河流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中小河流规划管理。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统一规划,专业规划,按照逐步实施、点面结合批次实施方案。独立管理,集中管理委托全面规划集成和发展。以不超过一个小的综合管理,流域管理为目标,生态系统管理为主线,采用全面科学的方式治理。

  2)保持多样性和自然流河河道治理的特点。为了转移嬉水池交替原生态,慢流险滩得到充分利用,基于共存的通道宽度,环境的和谐,重点对生态系统和河流曲线做优先考虑,保持周围环境的多样性和河流的自然流动。

  3)应该反映生态建设项目管理堤防建设的主要特点。最大的问题,许多沿江湿地关掉,堤岸建设破坏了土地和水的连续性,就必须要尽量保持湿地沿着河的水不断流,下令连接通道,保留水和土地以及当地自然植物环境的措施。保证湿地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对“堤”进行栽培,使防洪的条件得到满足,但是由于建筑面积突然增长,造成投资浪费的状况,对堤防区域的永久性开展,其长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4)根据中小型河流结构进行理性的选择。目前,小砌石坝建设,门,翻板闸门为主要类型。小砌石坝的优点是就地取材、节约钢材、木材、水泥;坝顶可以泄流;施工期允许坝体过水;施工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施工期安排较灵活。缺点是施工机械化较困难,施工速度较慢,使用劳力较多。另外翻板闸门作为拦河坝挡水建筑物,具有投资少、结构简单、建造时间短等优点,但它也存在启闭水位不稳定、不能复位、支承铰位移等缺点。

  5)使用多种河滩生态河堤。河水是陆地生态系统和天然河道的边界的实际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抵御侵蚀的清水混凝土河堤和砖石,用传统的办法,往往强调了边界的建立,却都忽略了土地和水之间的和谐过渡。护岸结构不要在河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状态,尽可能的采用生态护坡。为了创造一个适合生态护岸和安全和谐的繁殖栖息地,要通过为各类水环境,提供一个自由的,原生态的河堤。

  6)在治理的各阶段应按以下顺序优先解决出现的问题,在第一阶段,必须基于亲水性,创造一个公共空间,空气良好的绿色环境。把重点放在景观和建筑空间上,改善镇上一条小河边,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河流治理前提下,提升城市的品味和个性,反映河岸的人文文化;第二阶段是满足小型和中小河流洪水的资源功能和安全性。

  7)加强溪水污染的管制。小河边最多的是自由基水的污染水体,形成了污染的生态屏障。遇到附近受到污染的河流,应依据“污染自付”的原则。

  8)建设谷坊和防洪堤。上游小流域深入,切断水疗项目和下游泥沙洪水暴利。丘陵区,流域管理,陡峭的相结合的难易程度。管理上游中小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建设谷坊和防洪堤,以减少泥沙,河流径流调蓄,采取节水措施和其他草的森林和丘陵上游沙封。

  9)加强河道管理。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应该抑制过度开采和采矿,使河流互不侵犯,避免非法采砂,保障防洪安全,有效促进河流综合治理的措施得以实施。

  10)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中小河流汛情监测预警系统。为了扩大国家投资的投资渠道广泛的综合治理,积极建设多融资的中小河流,要不断加强全面的治理。一是实行中央扶持、省市县地方财政补贴、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二是设立各级中小型河流治理建设基金,由各级财政注入启动资金;三是结合平原洼地治涝,利用试行贷款。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