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思想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思想的发展

篇1

[关键词]中西管理管理思想发展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特点包括:以人为本,即以“人”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不过分强调个体独立性,而主张个体与群体的统一,既重视个人的主体价值与作用,又主张推己及人,把个体融入和谐的集体之中。中庸之道:指克己尽己,内仁外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正平和是评价是非的标准。处理问题上主张调和与折衷,反对过度偏激,提倡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和美的社会。无为而治:“无为”就是尊重世间万物各自发展的规律,“道法自然”,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地。对于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善于抓大事,把具体工作分配给具体人员和机构去做,无须事必躬亲。这样才能分工协作,权责分明,各展其长,各尽所能,管理工作就会井井有条,获得最佳效果。厚德载物: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并不能获得好评;而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即使身处贫困之中,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运用在管理思想中,就是要注重领导阶层的身教,强调领导者以身作则的榜样效应,强调道德伦理的作用。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成功的领导者要自觉地协调他人、社会的关系,从立身正己做起,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达到“以德服人”的目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也包含消极成分,如成中英所指出的,“中国人每一个优点后面都跟着一个缺点”,譬如追求和谐,容易变成一种妥协;过分的情感主义,缺少理性批判……因而要建立制度,注重情、理、法的平衡;是一种德性主义,强调个人声望、尊严、修养,因而容易忽视权利和责任;有一种庸俗化、现实化、重短期利益的倾向;过分主观、情绪化和轻信别人;缺少冒险精神,安于现状;过分强调融合、包含,缺乏民族自信和优越感;应变能力强,但最基本的东西应该坚持等等。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上互联网、现代通讯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进行着。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群的渗透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人也越来越善于学习国外经验,正在朝着个性化和理性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突出个性、允许并强调多样化的时代,不论是在思想界还是在管理界,各种情况都将更加参差不齐和纷繁芜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完全采用以数量化和客观化著称的西方科学管理思想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时需要的是适应人类生存和人性发展的有效管理模式,而中国的儒家管理思想和西方科学管理的结合刚好可以实现这种管理目标。因此,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路径将从人本管理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演变为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磨合,再由人本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有机融合向中国式的现代管理思想发展。

三、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管理思想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为:

1.更加注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结合和交流

管理理论是手段,以求真求是为自己的最高目的,管理实践是目的,以提高组织效能和劳动生产率为最高目标。管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反作用于理论,才能实现管理的创新。历史的发展和管理的实践已经证明,完全依靠儒家管理思想是实现不了中国未来管理的要求的,而完全依靠西方的科学管理也不能完全满足后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的高效管理要求。因此,以人本管理为特征的东方管理思想和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西方管理思想之间的融合就成为了这种环境下的必然要求。但两种不同特征的管理思想要实现有机的融合,中间必然要经过无数的碰撞和摩擦,这种管理实践中反馈回来的碰撞和摩擦将是对管理思想进行修正和补充的绝好教材。同时,修正后的管理思想又能进一步指导管理实践,从而实现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双重提高。所有这些功能的取得,都必须依赖于畅通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之间的沟通渠道。

2.愈加重视竞争与合作的和谐共存

传统的儒家社会,数千年来的谦恭礼让使得我们往往对竞争避而不谈,但由于人性的原因,中国人又实现不了西方式的精诚合作。于是中国人往往避开西方管理中的公开竞争,转而寻求人际关系间的竞争,从而导致中国社会内到处充斥着小团体和裙带关系,暗箱操作的竞争使得人们在合作中经常是貌合神离,导致更大的无谓效率损失。其实,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本然,完全可以采用西方管理思想中公开、公平和公正竞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竞争才能有更高效率的合作。因此,中国的管理实践中,竞争与合作的和谐共存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也将促进管理思想领域倡导竞争与合作共存的理论基础。

我们必须看到,首先,竞争与合作两者之间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的,在组织管理中,二者缺一不可。其次,要正确看待差异与冲突。差异和冲突既是竞争的一部分,也是合作的一部分,它与竞争及合作一样,都是瑕瑜互见的。竞争与合作不是为了排除差异、消灭冲突,而是为了统筹兼顾、协调矛盾。再次,竞争与合作都需要有效的管理。管理失策,竞争不正当、不充分,就有可能成为“窝里斗”;合作不齐心,被管理者将出现推卸责任,只想“搭便车”的行为。管理者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竞争能手和协调专家,在管理中大胆引进团队管理和目标管理,倡导和培育一种既矛盾冲突又可和平共存的团队管理和组织气氛。

3.管理思想积极地向“人本管理”回归

在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的冲击下,中国管理思想中的人本管理特色正在逐渐淡化,但随着人类社会组织中人性化特色的显著增强,把人本管理的理念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让人本管理统领管理的这个过程将成为中国管理的主要走势。人本管理是由被管理者本身的地位、作用及特点决定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已经从原来的物质关怀转变为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并重。因此,积极地实施人本管理将是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

要推行人本管理,第一,必须树立以员工为本的观念,应将人本观念放在管理要素的主要地位,这是确立人本管理理念并使之在管理实践中有效运用的前提。第二,要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管理者要在组织目标和员工目标间实现平衡,必须将员工的个体发展作为组织发展的前提,使得组织发展成为员工发展的基础。但这种人本管理的具体策略中并不排斥西方管理思想中的某些方法,如根据员工自身特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权变管理和差异管理等,以激励为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组织管理应通过技术、人格等培训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组织的系统培训,既可以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组织也可及时跟踪、了解员工的动态变化,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第四,设计和构造统一有效、幅度合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使员工职权和素质相对应、直线主管和幕僚相结合、集权和分权相补充,从而在制度上保障人本管理的管理模式高效、规范地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圆圆袁泽沛:近代以来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兰州商学院学报[J].2006(6)

[2]孔德龙:中外管理理论发展历程、比较与融合,求实[J].2009(S1)

[3]吕力: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对象、原则及存在的问题,管理学报[J].2010(7)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发展;主办方;投资方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65-02

一、独立学院的内涵及其定位

(一)独立学院的内涵

教育部8号文件指出:独立学院是专指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主办方是普通本科高校,这个普通本科高校是指有比较长办学历史,有比较高办学水平和有丰富办学经验的普通本科学校,即教育家们讲的“名校办民校”。每个独立学院都有一个母体,这个母体也是他的依靠者和支持者。独立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先天容易受母体学校办学思路与模式的影响,他必须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办学,但如果不走出自己的路子。那么他就没什么前途可言。

(二)独立学院的定位

独立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不能等同于举办学校的二级学院,也不同于他的前身民办二级学院。所以主办方应该尊重独立学院的相对独立性,他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他的定位是本科层次,因此独立学院的办学起点比较高。开始招生的就是本科,所以教育部要求重点办好本科。而独立学院更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搞好本科教育,让学生四年学习把基础打牢,基本较强的就业能力,这是独立学院的生存之道。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

(一)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

独立学院的生源是第三批本科,所以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要从三本生源出发,实行“因材施教”。独立学院应培养社会需要的,适应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用性的专门人才。根据生源的情况,学校更应该严抓教育、教学管理,采用“宽进严出”的思想。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独立学院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大部分的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占主体,专职教师所占比例甚少。首先,在专职教师队伍中,年轻的教师居多。目前,在独立学院任教的专职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年轻,教学方法生动,创新思维强,但是他们对学生了解不够,不能针对学生特点组织教学的问题。其次,兼职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独立学院的教学中。那些母体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们不仅有教学上的压力,而且还有科研任务。最后,由于独立学院大多建在城市的边缘,所以独立学院为方便那些聘任和兼职教师,在课时安排上,本应一周上两次的课,集中在一次讲完;有些学校为了节省费用,还存在着压减课时的情况。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独立学院应该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合理的安排课时,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主办方,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二)独立学院的运行机制

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民办机制。独立学院运行所需经费,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筹措解决。独立学院是民办性质,属民办高校教育范畴,但是又与其不同,因为他有一个母体可以依靠。同时这个母体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主办方(母体)就要充分发挥本部的智力、人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独立学院教学水平的监测、评估体系。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学校要参与教育市场竞争,那么就存在一定的风险。独立学院的经费中学生的学费占了比较大的比重。那么学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为学生的教育考虑,服务好学生。

在领导体制上,虽然承认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往往以董事长来替代院长作为法人代表;名义上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但在实际中有的由母体高校党委任命,有的由母体高校党委提名、由董事会讨论决定任命。这就使母体高校控制了其领导权。独立学院院长职务行同虚设。因而其法人代表根本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地位。

董事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权利机构。负责学院的经费筹措、办学方向、办学规模、人事制度、学生的收费等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其成员主要由投资人组成,适当吸收企业界、教育界的人士参与。董事会成员可由投资双方共同商定并在学院章程或董事会中确认,按投资双方所持的股份来确定。学院的院长由董事会确定。院长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以下职权:主持学校的教育、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教育计划和投资方案;处理学院重大事务;拟订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管理制度和具体规程;聘任或解除除应由董事会聘任和解除以外的管理人员,决定其报酬、处罚及其支付方式等。要确立董事长、董事会、理事会或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形成适应市场的、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按教育部的思路,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独立学院与其他方的关系及其改进关系的建议

独立学院的诞生与民间的资本是分不开的,由于我们现处的这个背景是特殊性,这个民间资本数量很少、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加上资本天然带有逐利性,所以合作者拥有一定股份,允许主办方和投资者寻求一定的合理回报(并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独立学院是大学而不是公司,是大学就必须以公益性为独立学院的基本价值定位。社会在舆论上应给投资方一定的压力,要求投资方在公益性与逐利性、事业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而没有回报,投资者不会投资;独立学院办学如果是赢利性的,则有损学生的利益。既要有合理的回报,又要不损学生的利益,这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当然这相当一部分取决与办学主体的管理经营艺术。

独立学院最终要走向完全独立自主依法办学。而目前独立学院作为办学者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责任还没得以确立。现阶段,独立学院还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的尚未定型的学校,因此存在着一个独立学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办学主体转换问题。主办方、投资者、独立学院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顺。由于融资渠道在各地难易不同,投资方与主办方母体的关系模式也不一样。现在有一些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就是主办方或是主办方下属的企业,有的只是找了个挂名企业,而实际运作的还是主办方,而有一些独立学院则是主办方只投入无形资产,并不介入具体办学过程。主办方与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与社会的关系都还没有理顺,影响了办学的活力。当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主办方高校、独立学院,投资方之间就可能引发财产所有权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财产权益纷争。因为担心日后的产权纠纷,独立学院投资方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动力也就难以持续。

篇3

1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管理的终极目标

大家知道,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目标。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标志着今天社会的进步和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果,从而可以看出,良好的思想品质既为德,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重项,对其加强教育,会促进良好思想品质早日形成,意志会更加坚定,信念会更坚强,会使自我发展的更加全面。

2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因素,大约有物质,精神,专业技术,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影响。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其养成教育和个人品质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缺乏理想观念,道德和信心的沦丧,不及时加强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就会失去奋斗目标与正确的行为规范。另外还缺乏意志力,只有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意志力不会薄弱,不会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腐蚀和侵害作用。

学生在学习的实际生活中,精神方面对其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支撑起人们精神大厦的力量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是巨大的。

3 学生不仅要学好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更为主要的还要有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篇4

【关键词】创新;改进;思想政治,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63-01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党历史上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而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有创新精神。党务政工工作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党在各个时期的新任务.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其内容.工作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党务政工工作要做到党性和政治思想性的统一;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服务性和渗透性的统一;民主性和群众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研究、探讨、总结,及时发现新情况,积极应对新问题,适应新形势。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精神鼓舞人,用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培育人。单纯的行政命令或纯粹的思想工作都不是企业员工管理的最佳模式,思想工作、思想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成,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员工综合素质的反映.党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政治保障。要积极实现行政制度与党务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的最佳融合,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党建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的发展思路。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所在、动力所在。创新,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随着新形势下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出现.思想政治工作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一是经济制度和多元化导致企业职工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随之发生变化。二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剧烈,职工收人差距拉大等问题,使人们产生困惑。三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各级领导的自觉意识。四是长期的依附行为难以改变。五是传统的框架难以突破。六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状况与新形势不相适应。七是有的企业对政工干部缺乏应有的理解,在干部配置上厚此薄彼,忽视对政工干部的正确使用。八是运行机制难以适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形势,在实践中改革和创新,才能获得具有时代特征的丰富内容和强大生命力。

一、意识创新

实现观念的转变和工作思路的创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而没有全新的思维.就很难实现这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开放的意识,继承传统的做法,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包括国外企业管理中做人的工作的一切先进的东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才能创新《论语》中“学,然后知不足”。也说明学习借鉴的重要。这也是创新的前提好条件。只要学习借鉴了别人的东西,就能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就能够高屋建瓴。增强创新意识。意识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就会进一步拓宽。思路要新,要明晰,要改变传统的那种说教式的做法,既要讲求即时的效应,还要着眼于长远;既要有全新的思维,又要密切联系实际,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制度创新

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是机制形成的最主要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过去旧的制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因而制度的修改和完善对机制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不应是单一的简单化的制度.应当引入科学管理体系当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要贴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且要形成完备的体系。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引入全新的理念,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当立法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更加有章可循,政工人员的权利也会得到有效的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也会建立起来。

三、体制创新,开辟新渠道,建立权责明确的领导组织体系

机制要创新.体制要首先创新,内外环境都要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新体制,一是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单纯的思想工作,要开辟好渠道,运用好载体。比如,企业文化建设,既属意识形态,又属物质领域。搞好了,可以有效地防止思想政治工作好生产经营“两张皮”的问题,可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渠道利用起来;再如,厂务公开,是当前廉政建设和民主管理的要求和需要,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做到以人为本,就能够激活思想工作。二是领导组织体系要创新,实现组织工作的程序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党委领导、行政协调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责任要明确,要立足于“大政工”,拓宽工作领域。落实“一岗两责”。对于组织领导体系也要制定评估办法,以保证组织领导体系的良好运行。

篇5

礼泉县的乡村旅游闻名遐迩,如众所周知的袁家村,她的关中印象体验游使人忆古思今,感悟时代变迁,被誉为“关中民俗大观园”。此外,还有近些年来陆续开展的赏花游(东坪沿线赏杏花――皇甫村、榆村赏桃花――兴隆村赏梨花――东周村赏樱桃花)、采摘游及白村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光游等,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笔者认为礼泉拥有非常丰富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当地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发展深度的乡村体验游,从而把该地的乡村旅游推向新的高度。下面是笔者就该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希望能对该地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深度乡村体验游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首先,近些年来,由于农药、化肥残留,激素在蔬菜水果中的使用及转基因食品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呼声不断高涨,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现在市场上也不乏绿色食品,但不时被曝光的某些绿色蔬菜基地仍使用剧毒农药的现象,使人们稍稍放下的心又被吊起,因此现在很多人都想通过自己亲自动手种植蔬菜和水果以解决上述担忧的问题。

其次,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空气、噪声等污染的加重以及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希望到农村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同时进行一些体力劳动,从而既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又节约了去健身房健身的费用。

再者,前几年在社会上流行的一种游戏――――经营农场,让无数人为之如痴入迷,很多人为了收菜偷菜不惜早起晚睡,甚至有些人因在上班时玩这个游戏而被炒鱿鱼,这充分说明了现实生活中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想拥有一小块农田,把游戏中的种菜变成现实版的,这样即能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又能吃到既新鲜又绿色的蔬菜和水果。

二、礼泉县发展深度乡村体验游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礼泉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距省会西安55公里,距咸阳28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15公里,是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卫星城市,这为礼泉发展乡村深度体验游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再者礼泉交通便捷,福银高速、关中环线、312国道、西平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这大大提高了礼泉的可进入性。

2.业已具有的发展旅游的基础和知名度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礼泉县基本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中国最大的生态果园、陕西新兴的水上乐园、关中优美的和谐家园等四大旅游看点。其中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御杏观光园、御桃观光园、御梨观光园、樱桃观光园及白村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等乡村旅游明星景区脱颖而出,且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桃花节、两届杏花节、四届采摘节和乡村旅游文化节。这为礼泉发展乡村深度体验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借助已有的知名度来做宣传,从而大大节约宣传费用。

3.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007年以来,礼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建设“大唐文化旅游名县”的宏伟目标,并提出“高举‘旅游兴县’大旗,共唱贞观长歌,再现盛唐风貌,彰显御果魅力,打造唐人圣地,为把礼泉建成享誉全球的大唐文化旅游名县而努力奋斗”的指导思想。在实施措施方面如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保障措施上,礼泉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把园区建设纳入了目标责任考核,每季度召开一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以奖代补资金500万元以上,实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奖励政策,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为礼泉进一步发展乡村深度体验游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三、礼泉发展深度乡村体验游应采取的措施

1.在经营模式上实行“农民+‘农场’协会+市场”模式

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农场”协会由旅游局主管乡村旅游的部门负责成立和管理,负责制定“农场”协会会员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和市场直接接触,把握乡村深度体验游的市场发展动向,收集乡村深度体验游旅游者的新需求等,再者还要为农户提供“农场”的经营管理指导服务和监督农户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农场”协会实行会员制,农户可以自愿入会,但要严格遵守“农场”协会的各种规章制度,接受协会的统一安排和管理。这样既可以保护农户的利益,又不会损害旅游者的利益。

2.具体的实施项目

⑴让旅游者租地自种。这种高级的乡村旅游方式在世界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瑞士、台湾等已经出现。在礼泉可以这样实施:在交通比较方便且离咸阳和西安比较近的农村建一些农场(农场要具有便利的灌溉和排水系统),这些农场的土地主要用来出租,然后把大块的土地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分成若干小块,每块租期可长可短。农场可以出售种子、有机肥料(如家禽的粪便)等种植蔬菜和农作物所需的物资,同时提供免费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指导。旅游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去经营自己的“小农场”,在农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播种、施肥、捉虫、采摘果实等劳动,充分体验农民的生活,忘却城市生活的各种烦恼;平时旅游者的“小农场”则由农场的工作人员来替他们经营,农场的工作人员会经常和旅游者联系,告诉旅游者他们的“小农场”情况,旅游者只需缴纳一定的管理费。这样旅游者既能在节假日充分体验乡村的生活,又能在工作的时间安心工作,而当地农民则无需离开自己的家园就能获得比较丰厚的收入,也避免了外出打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⑵让旅游者“领养”动物。有些城市的旅游者很喜欢动物,特别希望能喂养一些如小鸡、小鸭、小猪等动物,但是由于城市的生活环境不允许,他们只能想想而已。而礼泉的有些地方就可以实现旅游者的这种愿望。尤其在畜牧养殖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可以建一些农场,这些农场主要用来饲养动物,管理者在农场里面建一些小的圈,圈里可以饲养鸡、鸭、鹅、猪、羊等动物。管理方式和上面的“小农场”一样。旅游者可以给自己“领养”的动物起名字和喂食以增加乐趣,还可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但农场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在他们经营期间要把不同旅游者的劳动成果分开,如不同旅游者的鸡下的蛋要分别收拾好,不要弄混淆了。

⑶还可以开辟一些果园,春天时让旅游者带着小孩在这里种上一棵他比较喜欢且在这里可以生长的果树,同时可以给这些树起名字,空闲时间也可以来管理这棵树,其他的时间则由当地的农民来管理,旅游者只需要交一定的管理费即可,等果树结果了它的主人具有优先的采摘权。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因为这棵树可以陪同孩子一起成长,且可以教育孩子(果树只有经过发芽、开花、才能结出累累硕果),还能吃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再者,在这些树的不同阶段如开花、结果等都要通知这些树的主人,让他们来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样一来这些树和旅游者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旅游者的回游率就会提高。

四、礼泉在发展深度乡村体验游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发展乡村深度体验游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交通、灌溉、旅游地的宣传及对农民进行培训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个农户可以解决的,所以在这些事情上当地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并给予大力支持。

2.宣传要具有针对性

乡村深度体验游的需求者主要是城市的高收入者(白领)和已退休的老年人,因为前者的收入水平高且工作压力大,节假日非常期望改变一下生活环境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来调节一下;后者则有充足的时间和稳定的收入,且早已习惯工作的状态,突然不用上班有很多人会有失落感和空虚感,同时这两个群体的旅游者都相当注重健康和养生。除此之外高校的学生也是乡村深度体验游的潜在旅游者,这些都应是礼泉县做宣传时的重点。所以礼泉县的旅游局及相关部门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选择不同的宣传方式和途径。对于白领和高校学生则应主要运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如在腾讯网、新浪网、朋友网等网络上进行宣传;而对于退休的老人则主要在电视和广播上宣传,同时还可以进入社区通过宣传栏进行宣传。

3.农场要普及网络

在发展深度乡村体验游的过程中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非常频繁且重要,农场的经营管理者经常需要给旅游者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这些都需要借助于网络。同时,农场最新的出租信息也要及时的,旅游者也可以在网上预订“小农场”。再者,有些旅游者希望节假日在农场生活,这些旅游者已经习惯了有网络的生活,如果农场没有网络则会感觉很不方便,就会给旅游者留下该地非常落后的印象,这对当地旅游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4.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教育

在发展乡村深度旅游的过程中,当地农民和旅游者的接触将会非常频繁,有的旅游者甚至会住在农民家里和他们一起劳动,因此当地农民的素质会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和印象。但由于农民一直生活在农村,在生活中不太注意细节,已经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夏天天热时男性喜欢光着背、某些人说话时满嘴脏话等,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对他们进行劝导和教育,同时给他们介绍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再者,电脑和网络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还是新生事物,他们比较陌生,但它们对发展深度乡村游又特别重要,因此政府的相关部门要举办电脑培训班,要求农场的工作人员都要学会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如上网、发送图片、信息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他们进一步加强道德和诚信方面的教育,因为大部分时间是农场的工作人员在管理旅游者的“小农场”,这个过程旅游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要求农场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坚守诚信,这样才能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才能使当地的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5.既要保持当地农民的风俗习惯,又要照顾到城市人的生活需求

篇6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内在联系 指导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和运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就能诠释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在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是指每个人、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统一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本质规定的拓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需要得以实现与满足。认为,人既是类本质的存在物,也是社会的存在物,同时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当人作为类存在物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的能力全面提升;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关系的丰富,追求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当人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追求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与潜能开发。

(一)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具有充分的丰富性、可变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实践活动的贫乏化、固定化和片面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用那种把不同社会只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3],劳动分工不再“使人变成片面的人”“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4]。人的能力提升意味着人全面发展自身的一切能力,即人的体力与智力、自然力和社会力、潜力与现实力等,在实践活动中吸入发挥自身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不仅作为社会群体中某一成员的身份,而且作为个人与他人发生了相互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5]。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社会活动中必然与他人发生联系;同时“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社会关系中,人摆脱了个体、分工、地域、民族的狭隘局限性,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在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联系,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伦理关系全面生成,由贫瘠变得丰满,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最终变得和谐发展。

(三)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个人生命有机体的各种构成要素的均衡协调发展以及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发展和完善。它表现为个人主体性水平的全面提高,个人独特性的日益丰富。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它主要表现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水平的提高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人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表现为人的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均衡协调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跃动的一条鲜活筋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而开展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最本质的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来开阔人的眼界、活跃人的思维、增强人的交往、满足人的需求,从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的发展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这既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要求,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与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要从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主体意识、丰富心灵世界、提升精神品位、塑造独立人格、完善道德境界、构建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层面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促进社会完善的手段,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课题。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这一过程总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及时解决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方向以及教育方式的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社会功能层面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且要从个体发展层面,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既发展大学生的体能又发展其智能,既发展他们的自然能力又发展其社会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协调发展。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及其有效渠道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认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发展相结合,尊重他们的自有发展权利,促进他们的主体性更好发挥。依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切实的教育方法、合理的教育进程等,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完善自我的必然要求。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

个性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以大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为指标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终极追求。大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诸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等复杂关系。有些大学生面对这些关系无所适从,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思想上引导、从行为上纠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24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12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9:375.

篇7

1.监理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离不开战略。在当前,监理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也同样面临企业战略发展问题。

1.1人才战略

监理工程师是以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知识为项目业主服务的,监理工程师的综合素质是做好监理工作的保证。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来推动,监理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制定长远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科学的用人机制,在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对监理人员的选择、培训、开发及制度的建立,建立自身的人才优势,增强主人翁意识,建立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提升监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的信誉和象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的塑造成为监理企业的一项长期竞争战略。作为受业主委托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监理企业,如果能成为品牌公司,则多数项目业主会把它作为选择目标,在同等条件下,中标的机会就会大。要成为品牌监理公司,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

1.2.1良好的业绩和信誉

业绩和信誉是项目业主很重视的条件。如果没有相同或类似的业绩以及良好的信誉,监理企业就不具备监理该项目的条件,项目业主一般也不会考虑让其中标。

1.2.2稳定的人才结构

人才结构包括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一个工程项目,要根据项目特点合理配置各专业监理人员,做到资源优化。过高的资源配置固然能提高监理质量,但给监理企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监理成本的增加。

1.2.3良好的监理服务质量

监理企业的品牌也体现在良好的监理服务质量上。大多数监理企业通过贯彻ISO9000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

1.2.4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是保障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监理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3经营战略

1.3.1向监理综合资质发展或横向联合

多年来,监理企业实行行业管理,有房屋建筑、冶炼等13个专业,因此,任何一个监理企业的营业范围都很难把所有的专业的业务涵盖。为适应市场要求,新的资质管理规定,监理企业只要具备5个专业的甲级资质并符合其它条件就可以申请监理综合资质,可以跨部门跨专业从业,所以监理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向综合资质发展。以某一行业为主的工程项目,有时也包括其他类型的工程。

1.3.2向项目管理公司方向发展

国外大多数工程项目是委托项目管理公司管理,他们的业务范围包括前期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招标、施工阶段管理,直至工程全部完工交至业主使用为止。我国推行的工程监理制其本意就是推行工程项目管理,也就是对业主委托的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策划、管理、监督工作。我们国内的监理公司要发展,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向项目管理公司方向发展。

根据以上对监理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再结合我们的情况,我觉得我们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品牌的塑造、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要经过至少3-5年时间的彻底改造,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成为品牌监理公司,才能 “适者生存”,企业才会拥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包括全寿命周期从立项、可研、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投产或使用等过程。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文)规定,从事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总承包(施工)、监理等单位可以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以下简称PM公司)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但工程项目管理还有二条规定:一是总承包(施工)企业不能在其承担总承包(施工)的项目进行项目管理活动。二是对国家规定必须实行监理的项目,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如果没有监理资质则必须委托监理。当前项目管理公司还没有很多成熟经验可循,业内人士也正在为这种新的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工程项目管理大体有以下几种模式:

2.1代建制

PM公司作为业主的全权代表行使业主的各项职能并承担相应责任。PM公司依据与业主签订的委托合同,作为业主的全权代表,选择承包商、供应商和有关中介咨询机构并签订合同,行使合同赋予的管理职能独立开展工作,并最终达到业主在工期、造价、质量等有关方面的要求。这种模式下PM公司具有极大的权利,同时也承担很大的责任。对于达不到合同约定的要求时,PM公司要承担违约责任。

2.2项目管理总承包

项目建设的各方队伍选择和签订合同由业主完成, PM公司根据合同约定行使对项目的各项管理职能并承担相应责任。在这种模式下业主应赋予PM公司较大的管理范围和权利,对于由于PM公司的管理造成工程目标不能实现时,PM公司应承担相应责任。这种模式下业主在签订项目管理合同时应充分考虑调动PM公司积极性的各种因素,根据PM公司的承诺或投标书订立较详细的评价考核指标。

2.3类似建设监理制

PM公司根据与业主签订的委托合同,行使对工程项目的工期、质量、投资的管理职能,并协调有关方面的关系;配合业主完成对项目有关单位的选择及合同的签订。相对于前一种模式,PM公司的权利可能很小,仅仅是管理协调各有关单位,在重大问题的决策方面还由业主决定,在项目中以业主的人的形式出现,对项目目标是否实现不承担责任。

2.4咨询机构的项目管理

PM公司不仅承担项目的管理工作,同时还可能是项目的咨询机构,承担项目的可研、设计、监理等工作,这种方式,其项目管理的职责范围可以是上面3种模式的一种或多种的衍生,具体如何操作应根据业主与PM公司的合同确定。

篇8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

1、服务对象一致

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发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作是“社会人”、“文化人",认为人们在经济利益获得相对满足后,还有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需求;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也是人,是人的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为。二者的对象都是人,具体的说二者的对象是企业员工。

2、管理目标一致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能更好地为组织目标服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通过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使人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思想道德规范,并使人们能为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对象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这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各方面的对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融合和促进。

3、作用途径一致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对人的深刻理解、对人的充分尊重、对人的潜能充分发掘的反映,体现的是思想文化认同的巨大力量。思想政治工作强调企业员工的主人翁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则以现代管理理论为依托,着眼于倡导、培育和建设企业员工能够共同遵从的价值观、经营风格、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凝聚企业成员的力量,推动企业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共同奉行的最根本原则。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与调配,实现对人的思想管理和行为指导,使员工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从而为实现企业目标而不懈的努力。企业要围绕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要,让员工真切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确保他们获得努力工作的动力之源。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员工的能力和才智得到肯定,权利受到尊重,要求得到理解,成长得到关心,从而使员工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忠诚和回报的情感,所以,他们能够围绕组织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为组织和个人愿景而不懈努力。 “以人为本”是要对员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沟通,实现自我价值目标与组织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对接。

2、建立健全沟通机制

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沟通主要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员工之间情感互动、双向交流的过程。通过沟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员工之间能促进认识、增进了解、融洽感情,消除误会和偏见,以达到统一认识,凝聚人心的目的。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通过建立健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沟通机制和部门间联合协调机制来实现。对于员工面对的企业改革、人员调整等涉及自身利益问题,要给予耐心地解释和劝导。对生活有困难的员工,为员工提高尽可能多的帮助,保证员工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这样,企业就有了良好的员工基础,企业才能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机制才能显出成效。

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激励员工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挖掘人蕴藏其内的无限潜能,激发员工对工作的极大热忱,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企业良好的竞争机制,创建公平有效的竞争氛围,以不断提升员工与企业的双重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各种激励手段更好地发挥作用,激发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挖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要善于激励员工,必须由关心物质到关心人,由惩罚人到激励人,由精神奖励到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由满足低层次需要到满足高层次需求的转变,激发和鼓励企业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在具体工作中融合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

篇9

关键词:问题逻辑;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77-02

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一书,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背景、实践基础和历史地位,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精神实质,再到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内容非常周全[1]。科学发展观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路径之一是以问题逻辑的方式对科学发展观进行阐释和重构,重在释疑解惑,形成基于问题逻辑的科学发展观教学体系平台。

一、构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

问题逻辑是专门研究问题的一门应用思维科学,其中心任务是揭示问题之间及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这个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逻辑性质和关系[2]。以问题的方式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思政课”,我们开展的一项主要工作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对问题(《读本》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与教材内容对接,通过问题层次细化,建立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层次细化所指向的是问题的层级关系,即预设一级问题,然后把问题细化为二级、三级层次;或者把大的难题化解为小的问题进行解答。具体做法如下:

1.建构六个一级问题的逻辑体系:“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科学发展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其中一级问题“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统领其余五个问题,也是其他问题必须回答的总问题。“以人为本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回答后面四个问题。后面四个问题是一个横向逻辑,共同为推动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服务。

2.建构基于问题逻辑的二级问题体系,即在每个一级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二级问题体系。如一级问题“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下有三个二级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发展观探索的最新成就?”“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意义重大”等。

3.建构三级问题体系。如,二级问题“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下面有四个三级问题:“传统发展观为什么面临挑战?”“发展为什么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为什么会造成严重后果?”“为什么要科学发展?”通过以上三级问题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问题体系,构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

二、建立问题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

在一个“问题场”中,问题之间总是存在某种联系,如何建立三级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建构科学发展观问题体系的基础。这里主要有以下几种逻辑关系:

1.并列逻辑。所谓并列的逻辑关系,就是说在一个大的问题内部所细化的诸多问题之间是属于一种并列的逻辑关系,并不存在一个问题比另外一个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它们以同等的力量共同支持“元问题”。在建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体系里,存在某些的三级问题的并列关系。如“为什么改革开放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作为一个二级问题,通过并列的逻辑关系细化为:“为什么要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做到‘不折腾’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等并列逻辑关系的三级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细化为“民族团结为什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和“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为什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两个并列的三级问题。

2.递进逻辑。建立递进的逻辑关系的问题是基于问题逻辑的根本。递进关系就是一个问题为下一问题做前提、基础或者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通过层层深化而不断建构问题体系。如“为什么人是发展的本质?”的问题在细化为三个问题过程中就采用递进的逻辑。即“‘以人为本’的‘人’为什么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为什么比‘以民为本’更具优越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为了谁,依靠谁’”等。

3.互补逻辑。问题之间的互补逻辑就是一个问题成为另外一个问题的补充。由于问题总是基于探求特定的未知领域的问题,因而总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要求有相关的问题作为补充,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构问题体系。

4.因果逻辑。因果逻辑是问题之间产生一种因果联系,进言之,正是有了这个问题,才会导致产生另外一个问题,或者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因果逻辑逐渐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

三、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问题的有效对接

基于问题逻辑的科学发展观进“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除了在科学发展观内容与教材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问题体系,还要通过在课堂内外采集和解答学生问题,把学生问题纳入问题体系,将学生问题与科学发展观教学内容对接起来,实现科学发展观内容与学生需要的对接。在推进学生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对接,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三类问题的对接,具体对接如下:

1.教材核心问题与热点问题的对接。黑格尔指出,“个人无论采取任何方式履行他的义务,他必须同时找到他自己的利益,和他的满足或打算。”[3] 大学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社会家庭共同体的一员,具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对社会问题有着天然的接触和感触;另一方面是学校共同体成员,在这个共同体里,又追求着一种学院式知识,在知识的共同体“濡化”下成长。而前者更具有根本性。这就决定了学生必定会无意识地与社会现实所接触,又有意识地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他们之间的张力很容易困惑许多学生。只有把教材核心问题与社会的热点问题对接起来,才能打通长期困惑学生心中的种种谜团和困惑。让学生在了解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教材的核心问题,在学习教材的核心问题过程中更加清楚地认识社会的热点问题。

2.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一直以来,学术界对科学发展观进“思政课”更多是基于实践操作层面上来做文章,而对理论本身的“说清楚、讲明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重视理论问题的研究,在进“思政课”过程中,把一些理论说清楚,从而使思想上不造成困惑,同时也有利于把问题领悟更加透彻,从而避免进“思政课”的实践过程中走过场,流于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说,加强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的相结合,更加能够推动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支持。

3.学生问题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对接。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学生的成长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之一,而成才的需要就成为最主要的利益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学生的问题与学生成长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树立学生的问题,建构学生的问题体系,从而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更加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成长需要。

四、构建科学发展观问题逻辑体系的意义

1.问题逻辑与学生理解。问题体系使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点一目了然,有利于明了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关节点。科学发展观的问题逻辑体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学习科学发展观到底要关注什么问题?应该关注哪些核心问题、热点问题等。

2.问题逻辑与创新思维训练。问题特别是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体系,本身蕴涵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很好方式。问题和问题体系一方面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知识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指向未知。学生提出问题本身就促进了大学生积极思考,而提出越来越深刻问题的进程,是创新思维能力最好的培养方式之一。

3.学生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结合。在传统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里,更多地关注国家的需要、集体的需要。在一个价值观念多样性的、行为取向的多样性的社会环境里,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具有自己的追求和思考的方向,具有选择自己方向的权力和主观能动性。康德指出,“不要让你自己成为他人的纯然手段,要对他们来说同时是目的。”[5]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许多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成长机会,这就要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之间的张力保持在最佳的角度使学生在适应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增范,齐建英.《科学发展观读本》是一本好教材[EB/OL].henan.省略/ztzl/system/2008/10/21/010101917.shtml, 2011-01-25.

[2]周晓林.逻辑学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75.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62.

篇10

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管理理论、管理思想都是变化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管理文化,勇于创新是最为重要的.鉴于不同管理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交流性可知管理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在立足于民族本位、时代本位的基础上,一是大量吸收当前别的民族管理文化优秀的(或强于我们,或为我们所没有)的东西,二是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既包括本民族的古人,也包括外国的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学习管理思想史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管理思想史所反映的内容最具一般性,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它集管理科学基本原理于一身,通过深刻分析这些基本原理、基本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应用条件,最便于我们掌握管理的灵魂,便于我们吸收管理思想的精华,便于我们在总结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管理创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得到持续深入的发展,但对于未能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时期管理思想的研究确是支离破碎、各言其妙.一个学科的体系建立必然根基于学科本身的整体性,传说时期的管理思想研究目前恰恰是整个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研究的软肋.在这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专注于传说时期管理思想的研究,为丰富、完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从客观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基础,以近年考古发现为事实依托,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传说时期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发展演进过程和规律,并重点介绍了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等古代王者的管理实践,并最后证明了传说时期是中国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本文通过总结归纳传说时期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使我们掌握管理的灵魂,便于我们吸收管理的精华,便于我们在总结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管理创新。并将这些创新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

关键词:传说时期,管理思想,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尧舜

第一章绪论

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得到深入发展,单宝教授撰写《代管理思想史》更将这一研究推向。并专门组织了“中国管理思想史学术研究日_{队”学术研究团队根据管理思想史研究现状,设计了具体的研究内弃与研究方向,包括中国传说时期管理思想的萌芽、夏商周时期价脚思心的产、秦汉至隋唐时期管理思想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管理思想的承接、中1kl近代时期管理思想的融合、中国现代时期管理思想的提炼。中国管理思想史学术研究团队将对中国管理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总结,并对每个阶段管理思想发展的性质予以定义二在排个阶段中找出若干有突出贡献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逐一宣传阐释其竹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