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文化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加强安全制度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意识
学龄前儿童的安全和健康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的大事,确保儿童安全健康发展是幼儿园应尽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从保护儿童生命安全的高度,切实重视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管理。
(1)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管理网络,有目的的制订和修改安全工作制度,层层落实安全工作。
(2)在实行园长安全工作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儿童的安全工作,各条线各部门签定并履行安全工作责任书。
(3)加强相关业务的学习,提高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
(4)加强安全工作的监督与检查,经常性对园内场地、设施以及人员等方面的安全进行检查与了解,及时把握安全工作态势,发现不安全隐患,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燃。
(5)将安全工作作为教师师德考核的标准之一,同时把安全工作列入到全园教工的日常工作考核范围内,根据工作的优劣,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
2、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1)积极筹措资金,定期维护园舍设施,为幼儿园实施安全管理提供保障。
(2)严格按要求聘用符合任职资格要求、身心健康的工作人员。
(3)严格执行卫生安全消毒制度,每周对幼儿的玩教具按要求进行清洗、消毒,每周为幼儿晒被褥等。
(4)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的玩教具,严禁使用有毒有害材料制作玩教具,注意各类环境创设的安全性。
(5)加强食堂饮食卫生安全的管理,严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6)加强卫生保健安全管理,要求幼儿每天晨检率达100%。定期为幼儿进行健康检查并作好记录。
(7)加强幼儿在园服用药品管理,根据家长的服用要求,确保服药及时、准确,严禁错服、漏服现象的发生。
(8)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交通法规及园内制订的有关规定,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9)建立班级安全责任制,切实做好班级日常活动、饮食、卫生安全工作。
3、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1)积极利用幼儿园小广播、黑板报、家教之窗、保健宣传栏等途径进行卫生安全宣传与教育,努力提高师生、家长的安全意识。
(2)创设有关安
全教育的活动环境,结合一日活动各环节,对幼儿进行卫生安全教育并开展相关的活动,使幼儿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幼儿的保护能力。
篇2
摘 要 随着核电事业蓬勃发展,核安全文化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核安全文化自核电发展而起源,又极大地促进了核电事业的发展。作为核电企业,核安全文化更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支柱与核心。本文阐述了核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构成和特点,提出了推进核电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供企业核安全文化相关管理人员参考。
关键词 核安全文化 发展 推进
核电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单位众多、接口频繁、建设周期长的特大型工程,质量安全要求高,公众敏感性强。为对公众负责,政府专门设置独立的核安全监督机构,通过推行核安全法规、实施许可证制度,以及各类核安全检查,对核电建设及运行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监督。像这样由政府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实行如此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是任何其他工程项目所没有的。对核安全的特殊要求构成了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突出特点。在此情况下,核安全文化作为一项基本管理原则加以推广,提升全体对核安全的重视与关注,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工作作风,最大限度的提高质量和减少安全事故,是非常必要的,在IAEA 2006年新的核安全法规中,核安全文化更是作为一条管理原则予以体现,以维护和增强组织的核安全文化水平[1]。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更警示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核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基本规律,提升核安全文化水平;综合安全检查报告和核安全规划为新时期我国核电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探索核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和要求。
一、核安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随着核电站建设发展起来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已开始关注核安全问题,特别是美国三里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使核安全问题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重视。社会公众对核安全给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为杜绝此类严重事故的再次发生,核工业、相关政府及国际组织重新审视了核安全的立足点、层次和完善途径,促使了核安全文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核安全文化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并确定了对核安全文化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2]: 1986年,75-INSAG-1《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审评会议总结报告》,首次提出“核安全文化”概念; 1988年,75-INSAG-3《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强调核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必须将实现安全的目标渗透到为核电厂所进行的一切活动中去; 1991年,75-INSAG-4《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概念被首次定义,并得到广泛认同; 1994年,《ASCOT指南》,制定出了用于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 1998年,《推进核活动中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指出企业发展和强化核安全文化要经过三个典型阶段; 2002年,75-INSAG-15《强化核安全文化的关键实践》,提出了核安全文化的7个关键要素。
二、核安全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核安全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影响着企业全员的工作习惯,它以领导为楷模,内化为员工行为,致力于使核安全处于最高地位。核安全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共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中层和深层[2],它强调核电企业全员价值观和行为的统一,强调追求卓越和高标准,强调核安全文化没有终点;它的本质,就是要求企业全员能够主动将核安全文化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成核安全文化磁场,以持续影响着进入组织的新成员。
一个拥有良好核安全文化的企业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核安全人人有责:明确界定核安全的责任与权利,并让全体人员清楚自己的责任和权利。落实与核安全责任相关的指挥体系、岗位权限、人员配备和资金保障。公司政策中强调核安全高于一切。
(二)领导做安全的表率:高层领导和高级管理者是核安全的主要倡导者,应重视言传身教,要经常不断、始终如一地宣贯核安全第一的理念。
(三)建立组织内部的高度信任:在组织内建立高度的信任,并通过及时准确的沟通来培育这种信任。有畅通的信息流程来提出和处理问题,对员工提出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要告知员工。
(四)决策体现核安全第一:员工在做出支持核电厂安全、可靠运行的决策时,经过系统和严格的考虑。如无百分之百的把握,高级管理层支持和强化保守决策。
(五)认识核技术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所有的决策和行动都要考虑核技术的特殊性。
(六)培育质疑的态度:员工可通过质疑假设、思考行动的潜在不利后果表现出质疑的态度。事故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组织根据错误的假设、价值和信念,所采取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员工要对可能给核安全带来不利后果的状态或活动提高警惕。
(七)倡导学习型组织:高度重视经验反馈,培育学习和应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培训、自我评估、纠正行动和对标,来激励学习和提高业绩。
(八)评估和监督活动常态化:采用监督手段来强化安全和提升业绩。通过各种监督方法对核安全进行常态化的监督和检查。
三、强化企业内部核安全文化推进
在日常监查监督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些行为的产生已经显示核安全文化处于被弱化的状态,包括:程序不能满足要求、没有对事故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没有吸取教训、纠正行动日益积压、过度关注技术层面问题、缺乏自我评估过程和质量保证部门地位较低等。因此,作为每一个参与核电建设和运行的单位,包括营运、设计、制造、建造、调试、维修、承包服务等各相关方,都必须结合自身业务强化企业内部核安全文化的建设,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但不限于)进行推进:
(一)制定本单位核安全文化推进方案
首先应结合本单位现状及发展规划,制定核安全文化推进方案,设定本单位核安全文化建设目标,包括中长期目标(3-5年)和近期目标(1-2年),依据目标,列出核安全文化推进的实施步骤,包括宏观步骤与微观步骤。根据核安全文化三个层次的构成及强化核安全文化要经过三个典型阶段,一般建议分三个宏观步骤实施,包括文化牵引阶段(起步阶段)、建章立制阶段(提升阶段)及实施推进阶段(持续改进阶段),微观步骤一般为近期1-2年的具体工作计划。
(二)核安全政策声明
应由本单位最高领导者核安全政策声明,作为对社会的公开承诺和员工的行为准则,明确本单位的核安全方针和理念,并广而告之,全体员工应充分理解并作为行动指南。
(三)深入开展核安全文化培训与宣贯
应深入开展核安全文化知识和理念的系列培训、宣传活动。单位最高领导层及中层领导应带头学习并动员、宣讲核安全文化及本单位案例。利用公司网站、报刊开辟核安全文化专栏,制作核安全文化宣传册,宣传核安全理论知识、交流核安全文化心得体会,举办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
(四)完善管理制度和程序,融入核安全文化管理要求
抽象的核安全文化需要有形的载体,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准则。因此应将核安全文化管理要求落实在制度和程序里,以作为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准则、衡量工作质量的最基本标准,它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核安全文化建设推进的关键。单位应将制度和程序作为单位的“法律”来严格遵守,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据可查”。
(五)将核安全文化纳入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
应将单位各部门、各级人员推进核安全文化的情况纳入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从目标下达、分解、考核各个环节体现核安全文化建设推进工作的要求,并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取得良好核安全绩效的部门及员工给予奖励,对于重复出现的问题或严重的错误,应采取惩罚措施。但具体做法要慎重,处罚不能导致员工隐瞒错误。
(六)建立评价准则,进行核安全文化自我评估
单位应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核安全文化评价准则,以对单位内部核安全文化进行评估,衡量本单位核安全文化所处状况,找出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要求。评估的对象是本单位各级组织和人员,尤其是他们对待核安全的态度。核安全文化的自我评估需建立必要的评估组织,评估应逐步常态化,一般周期为一年一次,可单独进行,也可结合单位内部监查与管理部门审查工作一并进行。
四、核安全文化推进的要点
(一)结合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作为一家参与核电建设的单位,核安全文化必然成为公司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体现公司的核安全文化推进理念。
(二)全员参与,高层推动
核安全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管理者的文化,其推进的首要保障条件是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他们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将激发全体员工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员工,所有员工的核安全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相互作用及融合,形成了公司的核安全文化,因此核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是全员参与。
(三)各部门协调配合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参与,需要有机地将公司核安全文化与经营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各部门协助参与,如规划发展部应完善公司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制度、人力资源部应完善公司培训管理等。
(四)言而有信、奖惩兑现
公司对员工的承诺若无法兑现,即成为“空头支票”,员工对公司文化则失去信任,作为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核安全文化同样将面临“信任危机”。
(五)需要大量宣传推广
只有通过大量的宣传和培训,才能使人们愿意承认一个理念、文化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在核安全文化建设期间,应始终坚持做好宣传培训。
(六)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公司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应切实落实年度核安全文化推进工作计划,有专门组织进行监督和检查,并逐步将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与部门及员工工作目标与考核挂钩。
(七)核安全文化的评估
在文化牵引阶段取得一定进展后,应将核安全文化的评估工作提上日程并逐步常态化,以增进对核安全文化现状的认识,为核安全文化的变革或改善效果的长期跟踪提供途径。
(八)循序渐进,持续改进
行为规范和观念的转变过程大多很漫长,因此一个公司的核安全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借助PDCA循环,持续改进公司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
五、结束语
企业核安全文化的形成和改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目前国内正面临多项目多机组发展的形势,对核安全文化的建设要求越来越迫切,需要企业做好方案,抓住要点,大力推进,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致力于“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这个共同的目标,把核安全的要求切切实实落实到行为上,这样才能使电站的建设和运行获得最高的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管理;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安全文化
安全,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的,它是企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基石,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没有安全,就谈不上企业的发展。但在现实发展过程中,面对效益的压力,部分企业有些迷茫,甚至忽视了安全管理,最终酿成安全事故,不仅吞噬了企业效益,更有甚者,企业一旦发生重大的群死群伤事故,将会直接导致公司的倒闭。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无论是危化品运输、重大件运输等高危业务抑或是普货运输、仓储管理等一般业务,都具有很大的安全风险,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子文化,它的落地对企业的平稳发展至关重要,它在企业长时间生产经营过程中慢慢形成,它能使企业领导员工都形成共同的精神目标。其中,无论是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还是员工在安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都在不同方面体现着安全文化的内涵,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过程。企业,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才能从源头上做好的安全管理工作,真正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少出乃至不出事故,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构建符合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对于高安全风险的物流企业来说,刻不容缓。
1 安全文化的起源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他被成为“SAFE CULTURE”。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安全文化的内涵在不断的优化、繁荣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内涵。安全文化物流行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安全生产为目标,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为保护员工在经营服务活动中身心安全与健康的物质条件、作业环境、管理方法,也包括员工的安全意识、价值观、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精神因素,贯穿于化工物流服务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渗透于员工工作、生活的一切活动中。
2 安全文化的构建
安全文化,对于企业安全发展必不可少,而如何构建,主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 做好价值观引导
安全文化的建立最重要也是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安全第一”的价值观。这个口号耳熟能详,但真正要把它落到实处却不容易。只有使“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得到公司员工的广泛认可,才能深入员工内心,才能将体系的规章、制度和行为约束化为员工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安全文化只有时时讲,月月讲,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良好氛围,才能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使接受观念。美国杜邦公司是一家黑火药的生产公司,它的安全管理理念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广为其他公司学习。杜邦公司从高层到员工,每个人都骨子里都有着“我要安全”的意识。杜邦公司的安全原则也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可具体归纳为以下10点:1、所有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2、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3、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4、安全是被雇佣一个条件;5、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6、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审核;7、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改正;8、员工的直接参与是关键;9、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中的安全同样重要;10、良好的安全创造良好的业绩。他们所有的领导、员工都以十条安全原则为指导,坚持把安全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公司全体都拥有个人安全价值,都必须对自己和同事的安全负责。
由此可以看出,要形成共同价值观,企业的领导要起到率先垂范作用,以身作则实践企业“安全第一”的价值观行为,员工要始终将“安全第一”的理念悬于脑海,深刻认识和了解自身所担负的企业使命和安全责任,从上至下,将“安全第一”的理念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也是杜邦公司安全业绩多年傲视全球的主要原因。
2.2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后,还必须要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各类安全生产制度。制度是办事的规章和行动的准则,换言之就是操作的规程和岗位的职责。物流企业业务种类多,安全风险大,尤其是作业现场比较混乱,安全管理难度比较大。及时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将会使安全管理更加有序。
一是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明确企业员工在业务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责任,做到各类业务谁主管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明确企业每个人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使每个人都知道干什么、怎样干,杜绝出了问题然后就相互推诿,互相扯皮,有利于各在其位,各司其职。
二是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各类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可以明确全体业务操作员工在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生产操作时应该怎样干,有利于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提高管理的质量,有利于规范生产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避免因不安全行为而导致发生事故。
三是建立和维护安全生产秩序。明确规定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的具体办法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安全生产秩序。
安全生产企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有章必循,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真正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才能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环境。
2.3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是因素是人,安全管理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人。人不仅企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同样也是安全文化的主体。要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独特的安全文化,对人的教育培训是关键。
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可以使参训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安全教育的内涵,提升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自觉性,使企业安全成为其奋斗的方向及目标;并提升其解决安全问题的能力,使其在业务操作过程中能发现更多的安全问题,从本质上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篇4
首先,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的两起事故必须引起我们对关键性基础设施安全的高度关注。“关键性基础设施”(critical infrastructure)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近年来,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站在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高度,制定出关键性基础设施防护战略。关键性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电信、交通、运输、能源等方面。它们往往是高技术局部战争打击的首选对象,也是恐怖袭击的重要目标,还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必须关注的重点领域。能源的生产、储存、运输设备属于关键性基础设施。我国应从同时提高应急与应战能力的角度,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防护水平。
特别是关键性基础设施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我们要从系统性的眼光来认识关键性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强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和联动。例如,在“七一六”事故中,有关部门接到暂停卸油作业的信息后,没有及时通知其他部门停止原油脱硫剂作业,引发了安全生产事故。此外,由于原油泄漏后极易导致环境污染,能源的生产、储存、运输应与环保部门实现应急预案的兼容,提高协同应急、合成应急的能力。
其次,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的事故警示我们:应急管理重在预防,特别是要从源头上削减突发事件的风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包括四个阶段: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这四个阶段可以被看作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四道“防线”:减缓的目的是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准备的目的是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提高应急能力;响应的目的是采取有效行动以限制突发事件的后果;恢复的目的是尽快使社会系统恢复到常态运行状态。
在四个阶段中,减缓的收益最大,可以从根本上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但是,减缓也最容易受到忽视,因为其收益是隐性的、长期的。许多企业相对于突发事件的脆弱性是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已经注定了。例如,大连新港港区内原油等危险化学品大型储罐布局高度集中,一旦发生事故,险象环生,容易引起连锁反应。
再次,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必须认真进行调查评估,不仅要有对相关责任人的问责,更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汲取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提出了安全生产领域里的一个著名法则――海恩法则。“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又称“冰山法则”,它表明,当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防止类似及其他问题的再次发生,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否则,事故灾难就会在“举一反三”的口号声中重复。
篇5
精益检修体系是在研究精益生产理论、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系统和国内电力检修行业提出精益检修策略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水电设备检修自身的特点而设计的。精益检修体系的建立是为了给我国电力设备检修行业提供创新检修模式的方向,推动设备检修实施精益管理的进程,通过精益思想的导入、精益文化的建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检修作业、减少检修过程中的浪费、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检修效率和质量,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精益检修体系包括精益文化建设、体系文件结构和主体模块三部分内容,其中主体模块包括安全管理、检修项目管理和现场管理,是体系中涉及具体检修工作的主体内容;精益文化建设和体系文件作为实施精益检修的辅助模块,也是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模块。三个模块的内容相辅相成,文化建设为企业推行精益检修奠定思想基础,文件体系为精益检修工作提供规范化管理流程和标准化作业支持。精益检修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1.1精益文化建设
精益生产方式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丰田生产系统(ToyotaProductionSystem,TPS),它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营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并剔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最终达到生产各方面最优化的生产管理方式。美国生产和库存控制协会(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Society,APICS)指出,精益生产是指使得用于企业各种活动的一切所需资源达到最小[5]。从精益生产的定义上看,精益生产方式主要运用于现代制造企业之中,它以最优化为目标,去除生产过程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动和物品,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且在物料需求和供应上实行由需求驱动的拉式生产方式,做到“三及时”(JustInTime,JIT)。我国制造企业在引入精益生产方面已有30年的经验,在实践推广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逐渐形成适合于中国特色的精益管理科学。水电设备检修行业有别于制造型企业,其设备检修现场作业种类多、作业内容多、作业工种多、作业人员多、检修设备多、检修工具多等等,综合构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检修作业现场。针对水电设备检修现场的特点,推行精益检修策略,重在深入理解“精益”的内涵,学习精益的思想,最终形成属于企业的精益文化。首先,水电设备检修企业推行精益检修并非是要照搬日本的精益生产系统,即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三及时(JIT)、全员生产维护(TPM)、统计质量管理(SQC)、标准作业等方法,而应该思考是什么样的思想造就了这样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方法。其次,将精益生产的思想引入到水电设备检修,形成企业的全面精益管理(TotalLeanManagement,TLM)[1]才是水电设备检修企业应该关注的重点。精益生产方式只是制造业中的一种作业模式,在制造业这种运行模式下开发出来的一系列围绕剔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都是为企业推进精益管理而“量身定做”的,具有该企业所独有的特色。精益管理则是在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通过大量理论研究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经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在水电站这样复杂的设备检修现场,如果要求企业所有管理行为、作业行为都能做到没有任何浪费,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永远无法达到。“精益”仅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基于这种观点,水电设备检修企业在推行精益检修时就应该以“消除任何形式的浪费”为思想基础,在持续改善、优化过程中形成企业的精益检修文化,追求检修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1.2文件结构设计
精益检修体系文件参照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FPS和CPS等),融入先进的精益检修管理理念,结合水电设备检修的管理特点和检修实际状况而建立。精益检修文件分为体系手册(A层),程序文件(B层),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作业指导文件(C层),记录、报告(D层)四个层次。A层是企业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全面性和战略指导性;B层是部门级的管理文件,描述管理体系间相互关联过程和活动的文件,具有制度化、规范化作用;C层是详细的检修作业指导性文件,具有可操作性;D层是证实检修相关工作、活动和取得绩效的证据性文件。
1.3主体模块设计
针对水电设备检修现场复杂的特点,将精益检修体系划分为三个主体模块,即项目管理模块、现场管理模块和安全管理模块。再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细化,从一个检修项目的角度,考虑检修工作各个方面的精益化管理,实施精益检修策略。
1.3.1项目管理模块针对目前大多数水电设备检修沿用传统的计划检修、周期性检修等模式,以及部分检修企业采用的检修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组织、计划、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适合于推进精益检修模式的检修项目管理模块。内容涵盖了项目组织结构的建设,时间进度的计划与控制方法,成本管理流程与要求,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案,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方案。(1)项目组织结构。为了适应水电设备检修企业在枯水期面临的检修任务重、作业类型多等检修压力,推行项目制检修,对传统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进行改制,引入矩阵式组织结构。其特点在于围绕某项检修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由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并派遣人员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保证检修任务的完成。该组织结构形式固定,人员灵活可变,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具有临时性,一旦组织成立,便具有其执行力,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组织开展工作。检修任务完成后便解散该组织,相关人员回到原单位或岗位工作。(2)项目进度管理。根据水电设备检修的特点,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项目计划编制和进度控制方法。第一,在充分利用现有检修资源的前提下,增强检修项目进程计划的合理性,使项目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保持一致性;第二,加强项目进度控制力度,避免项目进度延期,并采取适当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项目进度控制有效性。(3)成本管理。水电设备检修项目具有多种类、单件性特点,检修项目成本控制也是一次性的行为。因此在检修项目中,项目支出能否降低,项目成本能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检修单位的盈利水平都有很大影响。根据检修项目的特点,将检修项目成本要素划分为设备材料费、工器具使用附加费、特殊作业附加费、员工薪酬、食宿费用、协作劳务费、活动组织费以及企业管理费用等,在项目成本控制中依据目标管理原则、全面控制原则、例外管理原则、节约管理原则和责权利结合原则等进行精细化管控。成本管理流程如图4所示。(4)质量管理。精益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中所有部门、所有组织、所有人员都以质量为核心,把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在对关键质量数据的定量化分析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对关键质量指标进行持续系统地改进,追求达到卓越标准,实现显著提高企业质量绩效及经营绩效的目的。(5)人力资源管理。检修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在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检修项目实际情况,通过对企业资源状况以及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到项目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并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以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企业历史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依据这些数据和结果,结合企业战略,制定适合于当前检修项目的人力资源工作方案。依据检修项目特点,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分为管理规划、人员组织和团队建设三部分,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1.3.2现场管理模块企业实施精益检修的入手点就是现场管理的研究和改善,注重对现场问题点的分析,找出原因并给出解决方案,以及针对精益检修的需求提出现场管理新思路。(1)6S管理。6S活动是指在办公区和工作现场围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6S活动是企业开展精益检修的基础,也是精益检修的主要内容。开展6S活动可以有效地加速办公室工作环境和工作状况的调整及改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办公区管理的规范标准化,以及规范检修现场,清除检修现场多余的物品,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整洁的工作环境。6S管理活动需要坚持,只有持续性地开展才能体现效果。(2)定置管理。定置管理主要分为办公室的定置管理和检修现场的定置管理。其中检修现场又可以按照不同作业区域划分为发电机层、水轮机层以及库房。根据不同区域的作业空间、工作方式,分别对现场的人、物、场所的相互关系加以分析研究,并设计和制定出精益检修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3)可视化建设。可视化管理是推行精益检修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立统一的可视化检修现场管理方案,将检修过程所涉及的人、机、料、法、环、测等各个因素和检修经营指标进行统一制定和显示,保证整体形象和推进效果的检查落实,便于班组、检修现场、企业的统一评估分析。可视化能够提醒员工、管理人员和外来人员遵循有关规定和标准,关注并察觉异常现象,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检修作业效率。主要内容包括色彩管理(色彩使用范围界定和使用原则)、标识牌标准化(标示标牌的设计和使用标准化)、看板管理(看板的设计和使用细则)等内容。(4)作业改善。作业改善是以精益检修为指导思想,应用基础工业工程、工效学等改善检修作业方式,改良员工传统作业习惯,使现场作业标准化、规范化。水电设备检修作业改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作业流程改善、工器具改善、规范作业动作等。
1.3.3安全管理模块根据检修企业的安全管理现状和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制定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其内容覆盖安全管理的必备内容,形成理论知识与检修实践相结合的精益检修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对企业现有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更加注重检修单位的安全管理效率,从系统性、全面性、实用性、科学性、易管理性等角度,使企业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深刻领悟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氛围,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最终在安全检修方面切实达到既精益又安全的检修。(1)安全文化建设。检修企业要想获得安全管理可持续发展,不应仅停留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召开安全工作会议、举办安全活动上,应从更深层次入手,通过建立和培育全体员工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加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力度,实现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构建安全、和谐的企业安全文化环境。(2)安全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且结合水电检修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制定推进精益检修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目的在于规范和约束每个人的工作行为,使一切检修相关工作都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旨在规范和引导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最终将“安全检修”养成一种习惯,实现精益检修安全管理。(3)安全管理流程。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流程,并严格按照流程开展安全管理相关工作,有助于提升企业安全意识,塑造安全文化氛围,形成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安全管理流程包括安全培训流程、安全检查流程、安全操作监督流程、劳保设备添置流程、安全事故处理流程等。
2精益检修体系的应用
精益检修体系是以国电大渡河检修安装有限公司在大渡河流域梯级水电站的设备检修为研究背景,结合国内水电设备检修行业的现状和实际需求提出的。为了验证该体系的实用性,2011年冬至2012年春国电大渡河检修安装有限公司在龚嘴水电站3#机组增容改造项目中实施应用精益检修体系,成立了精益检修推进组织机构,分为公司、生产单位和班组三个层面,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员工,从培训到检修实践,全面推进精益检修。主要步骤如下。(1)理念的导入。以内部培训师为主,外聘培训师为辅的原则,采取课堂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植入精益检修思想。(2)体系的导入。按上述体系框架编制精益检修体系文件,以体系文件为基础,制定各生产单位具体的精益检修实施细则。(3)信息化管理。充分运用公司生产管理系统等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在业务流程管理效率上及信息手段上的支撑,实现对检修过程严格、清晰的监控和管理。(4)变更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检修现状和实施效果,及时评价精益检修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对其进行完善和修订。经过短短一年的精益检修推进工作,增强了员工的精益思想意识,设备检修效率、检修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安全问题有了明显的减少。与上年度检修成果比较,平均检修周期缩短了20天,不安全事件数量下降了69.7%,设备故障次数下降了88.9%。
3结论
篇6
继承传统文化,筑牢站队文化根基
在文化建设中,大庆采油二厂注重在大庆传统文化中找寻标志和符号,以点发力,辐射带动,让传统文化在基层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重温“光荣史”,理清队史文化脉络。采油二厂大部分基层站、队建队都在40年以上,经历过会战的历史洗礼,创造过高产稳产的辉煌业绩。采油二厂以发掘这些基层站队的文化起源为契机,在全厂开展“追溯队史、传承责任”活动,通过挖队史、讲传统、听故事、写心得等系列活动,让优良传统和文化生动再现。结合站队发展史,各基层单位广泛开展“责任心大讨论”,引导广大员工从文化入手了解油田,从岗位做起回报企业。采油6—2队建队43年,锤炼出了“有第一就争、有先进就当”的过硬作风,党支部发起“做光荣队史传递手”的倡议,以队史室、荣誉室为阵地,开展人人都当讲解员活动。采油43队有着连续8年获“高产稳产采油队”、两次金牌三连冠的光荣历史,党支部把47年的队史视为宝藏,发动干部员工利用100多个休息日,累计行程1000多公里,走访了曾经在43队工作过的老党员、老模范以及自己熟识的老辈43队人,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回忆,整理出五万余字的队史故事集,成为“活教材”“传家宝”。
依托“先驱井”,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铁人在大庆打的第一口油井萨55井视为萨南油田的精神坐标,把管好铁人井作为继承铁人遗志、传承铁人精神的最好方式,在采油45队设立了铁人井班组,精心管井、高标准维护,使这口井至今流淌着工业油流。以井思源,打造孕育传统不褪色的“教育井”,强化铁人井旁学铁人的责任意识,提升队伍素质;以井对标,打造经得起检验的“标准井”,强化以铁人精神管好铁人井的严谨意识,夯实基础工作;以井带面,打造感召员工激励工作的“旗帜井”,强化以铁人井标准管好每口井、做好每项工作的传承意识,推进基层发展。采油二厂在井场开展新党员入党宣誓、新员工入厂教育、讲铁人故事、唱红歌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把铁人精神辐射到每个井口,每个岗位、每名员工。2009年,还通过GPS定位、查井史,找到了大庆油田“三点定乾坤”的“首钻井”萨66井,并进行了原貌恢复。
再学“老榜样”,弘扬文化传统精神。建厂47年来,采油二厂典型辈出。我们不忘老典型,把以上世纪60年代“老黄牛”黄有书、70年代“红管家”赵国廉、80年代“无私奉献的采油工”陈全友、90年代“二次创业好榜样”焦集群为代表的功勋级人物事迹进行了重新整理,编成事迹集和画册,作为教育员工感恩企业、忠诚岗位的榜样典范。对于退休的老专家,技术干部不仅要接图纸,学技术,还要传承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学风和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品格;对于退休的一线老工人,青年工人不仅要接工具、学技能,更要传承他们爱厂如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讲条件、勇挑重担的作风;对于退休的老领导,年轻干部不仅要接担子、学管理,更要传承他们心系事业、情牵油田的风范和勇于开拓、引领发展的情怀。
打造特色文化,树立站队品牌形象
为推进企业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采油二厂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基层开展特色文化创建。
尊重首创,积极调动全员参与热情。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立过程中,我们面向全厂广泛征集企业文化用语,各基层单位积极行动,发动员工动脑思考,结合生产实际和岗位特点进行写实性提炼。我们对征集上来的两千多条文化用语进行筛选,将107条优秀用语收录到厂《基层企业文化成果汇编》中,并在内容上进行了深刻解读,各基层单位也把优秀用语印制在灯箱、宣传板上,放置在工作场所的各个角落,实现文化成果全员共享。“管好铁人井、再铸铁人魂”“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服务于现场”“责任心就是忠诚”等用语都是员工的岗位原创,不仅被《油田公司企业文化创新实践风采录》收录,而且还被作业区、大队采用,成为人人遵循的工作理念。如“致力油井健康、打造健康油井”原是作业小队提出的工作用语,作业大队认为这一词条可以更好地诠释整个大队的工作特色,将其采纳为大队服务理念。
精心扶持,打造站队文化特色品牌。在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对一些有着多年优良传统、文化氛围较浓厚的基层站队进行了重点扶持和典型塑造。采油49队是油田公司“功勋集体”,多年来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10秒钟与半吨油”“寒夜测流压”“雪夜巡检”等真实故事见证了这个队的精、细传统。通过到这个队进行文化调研,我们了解到,精细一直是这个队的发展之魂,从“抢前抓早、分秒夺油”到“钻地下、攻油层,多产油、做贡献”,从“精管每口井,优采每吨油”到“精细挖潜,提高采收率”,在油田发展的各个时期,这个队精细管理的本质都没有变。沿着这一发展脉络,我们帮助这个队重新提炼总结了“精从细中来,细在尽责处”的核心理念,在生产管理、技能创新、素质提升上更突出了责任的份量。同时,全队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价值观念的重塑、行为规范的标准、典型人物的选树上都以这一核心理念为基础,逐渐打造出全厂极有代表性的精细文化。如今,49队已成长为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和油田公司的企业文化示范点。
示范带动,推进站队文化百花齐放。我们把采油49队、43队、南二联作为文化对标的目标单位,把理念构建是否突出、特色定位是否准确、员工思想是否认同,文化脉络是否连贯,群众参与是否广泛等作为基本的对标要素,发动基层各单位依照对标方案,进行量化打分。通过对比明确自身与目标单位在哪些文化因素方面领先,哪些方面落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建设。同时,厂里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到优秀站队参观、深入基层走访指导的方式,帮助基层理清文化建设的思路,制定文化建设推进方案,将企业文化建设引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特车大队作为后线服务单位,通过对标,在特色定位上找到了差距。作为全厂大型特种车辆的服务单位,他们把职工通勤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在通勤车内张贴安全服务承诺,设立信息反馈箱,安装媒体播放器,创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车厢文化,架起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温馨之桥。
普及站队文化,实现队伍凝聚和谐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灵魂的价值导向,有力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载体丰富陶冶人。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衔接和传递的作用,满足了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依托文化阵地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依靠兴趣协会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在作业区试点创办《作业区风采》等文化小报;制作优秀文化案例电视专题片下发到基层队;组织基层统一编写制作站队简介,使企业文化理念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与渗透。第四作业区地处偏僻,被村屯包围,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匮乏。为了凝聚员工,提升文化品位和情趣追求,适应员工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需求,作业区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魅力员工、和谐四区”文化周品牌活动,从“叫你一次乐个够”,到“身边人·身边事”,从“小班组·大智慧”到“珍惜荣誉·稳产提效”主题年年变,文化味更浓。
篇7
相比以前郁闷在胸,一点点地,25岁的周苏(化名)觉得自己重新对工作、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大学毕业后,周苏来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公司(简称辽河油田公司),工作差不多已有两年。刚到企业的时候,周苏回忆浑身振奋,毕竟“它是国内知名的石油企业”。
他觉得在这里,自己所学专业大有用武之地。可被分配到采油厂一线班站工作的现实,不禁心头泛起“屈才”的自怜,进一步的,更是“感觉前途渺茫的失落”。
周苏说他现在很喜欢这样一段话:人们用心体察着前所未有的各种情境。在各种情境的冲击下,总有“压力”伴着我们左右。有的人能够很好的化解,整装待发;有的人则疲于应付,一蹶不振。
他觉得,正是企业开展的EAP(员工帮助计划)帮助自己成为前者。
身心兼顾
“自EAP项目启动以来,每年都会对新入职的年轻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导航辅导,比如公司工会EAP项目组设计制定的‘放飞理想·心灵引航’团体心理辅导,使他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辽河油田公司EAP项目组负责人吕玮向《当代工人》记者介绍说,早在2005年,辽河油田公司首次邀请心理咨询专家作EAP报告,就发现它在引导员工释放不良情绪,保障员工心理健康方面有独特作用。“2009年年初,EAP项目在油田全面推广。”
EAP项目,即员工帮助计划。记者从相关心理专家处了解,EAP起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心理援助与福利项目,能够有效解决员工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生命质量和幸福感,从而改善组织氛围,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管理风格,提升团队绩效。
专家谈及,“全球企业内部文化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安全文化’到后来的‘绩效文化’,再到现在的‘健康文化’。这是几十年来经济与价值导向不断演变的结果。”
作为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辽河油田拥有10万员工。庞大的群体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思想观念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的特点。“随着油田生产生活不断改善,职工精神需求与日俱增,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愈发强烈。”辽河油田公司副总师、公司工会常务副主席罗颖川谈道,辽河油田正处在建成“双千企业”(千万吨产量规模和千亿元经济规模),打造“幸福辽河”的关键节点上。也因于此,“如何提高员工精神福利,实现员工的内心和谐,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据EAP项目组负责人吕玮介绍,辽河油田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开展适合本企业特点的EAP内部模式,利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从2005年开始,陆续选拔人员进行专业系统培训,并且组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先后邀请了李子勋、岳晓东、樊富珉等一批专家对专业人员进行技能提升培训,逐步形成了开展EAP所必需的咨询、培训、管理三支专业队伍。“还培养了近千名志愿者作为专业队伍的人才储备,实行梯队建设、分层管理。”
周苏对记者说,他所在的兴隆台采油厂就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让他可以“随时接受心理的咨询和辅导”。 目前,辽河油田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475名,EAP培训师60名,国际注册EAP项目管理师110名。
“开始时部分员工对心理问题存在歧视和偏见,不好意思去咨询。随着逐渐了解,就愿意接受和欢迎EAP的服务了。”吕玮向记者介绍说,为了让员工对心理健康服务消除模糊认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回避及耻感,各级组织采用网络、海报、手册、微讲堂等形式,提供大量实用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提高员工对项目的认同和自我改善的动力。
“让员工会用、善用EAP项目,自己学会心理调适,塑造阳光心态。”罗颖川认为,工会转变服务理念的EAP项目,不啻一个“精神按摩”,它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解决职工人际关系处理、自身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疏导和训练的环境,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力、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最终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
他谈到一个心理学理论:心理上的不和谐或心理挫折,是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之一,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心理因素。因此,管理员工心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别等到问题出现再去亡羊补牢,而要未雨绸缪,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平衡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事前预防好过病后救治。包括EAP项目在内,这也是我们开展职工健康工程的初衷所在。”
非职业健康管理
“今年年初,公司提出‘大力实施健康工程’的工作要求。”作为课题负责人的辽河油田公司工会副主席王迎旭向记者说起,在2012年,辽河油田公司工会联合公司安全处、矿区卫生公益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六个单位和部门,将职工健康管理作为一项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公司将涉及职工健康工作划分为职业健康、非职业健康、心理健康三部分。非职业健康也就是职工八小时之外的健康,是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8
关键词:山区道路;安全审计;内容;步骤
道路安全审计(RoadSafelyAudits,简称RSA)是从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事故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人手,对道路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规划、设计、施工和服务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审核,从而揭示道路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安全性能,是国际上近期兴起的以预防交通事故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为目的的一项新技术手段。其目标是:确定项目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考虑了合适的安全对策;使安全隐患得以消除或以较低的代价降低其负面影响,避免道路成为事故多发路段;保障道路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各阶段都考虑了使用者的安全需求,从而保证现已运营或将建设的道路项目能为使用者提供最高实用标准的交通安全服务。
一、道路安全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英国版的《公路安全审计指南》问世,这标志着安全审计有了系统的体系。从1991年4月起,安全审计成为英国全境主干道、高速公路建设与养护工程项目必须进行的程序,使英国成为安全审计的重要发起与发展国。而我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安全审计,主要有两个渠道:①以高等院校为主的学者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检索国外文献,从理论体系的角度引入道路安全审计的理论;②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配套科研课题。在工程领域开展道路安全审计的实践。
目前,在澳大利亚、丹麦、英国、冰岛、新西兰和挪威等国已定期地执行道路安全审计,德国、芬兰、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葡萄牙、泰国以及美国正处于实验或试行阶段,其他许多国家也在就道路安全审计的引入进行检验,比如希腊等国家。国外研究表明,道路安全审计可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数量及其严重度,减少道路开通后改建完善和运营管理费用,提升交通安全文化,其投资回报是15~40倍。
道路安全审计在我们道路建设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在提高安全性方面,对经济性也有帮助。而山区道路的安全比起一般道路来讲,就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毕竟山区道路的崎岖以及地势的高低相对与一般道路对驾驶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其发生事故的死亡率也比其他道路高很多,因此,审计对于山区道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山区道路安全审计内容
加拿大等国家认为,在项目建设的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道路安全审计最重要、最有效,因而早期的道路安全审计主要重点是在项目建设的初步设计阶段。现世界各国都普遍认为可在已运营的道路和拟建道路项目建设期的全过程实行安全审计,即在规划或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道路通车前期(预开通)和开通服务期(后评估阶段)都有所侧重地实行审计。山区道路安全审计同样与其他道路的安全审计工作内容一样。
三、审计要素
典型的道路安全审计过程为:组建审计组+设计队介绍项目情况及提供资料+项目实施考察-安全性分析研究-编写安全审计报告+审计组介绍项目审计结果+设计队研究、编写响应报告-审计报告及响应报告共同构成项目安全文件。
整个安全审计的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为保证安全审计的质量,审计组人员的构成至关重要。审计组的人数依项目的规模大小一般由26人组成,审计组应由不同背景、不同经历、受过培训、经验丰富、独立的人员(与设计队无直接关联)组成。审计人员一般应具备交通安全、交通工程、交通运行分析、交通心理、道路设计、道路维护、交通运营及管理、交通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应保证审计组人员相互间能平等、自由地交流、讨论和商议安全问题。审计人员应本着对社会(用户)负责的态度、安全第一的观点,依据道路标准规范,对项目各种设计参数、弱势用户、气候环境等的综合组合,展开道路安全审计。道路安全审计人员(审计组)与设计人员(设计队)的区别在于: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项目投资、土地、政治、地理、地形、环境、交通、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因数,限于经验、时间的约束,对安全问题难免有所偏颇。而安全审计人员不考虑项目投资、建设背景等因数,仅仅考虑安全问题,只提安全建议,最后由设计人员决定:采纳、改进或不采纳。因而可以说道路安全审计的关键点为:它是一个正式的、独立进行的审计过程,须由有经验的、有资格的人员从事这一工作,要考虑到道路的各种用户,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考虑安全问题。
安全审计报告一般应包括:设计人及审计组简述、审计过程及日期、项目背景及简况、图纸等,对确认的每一个潜在危险因素都应阐述其地点、详细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事故的频率及严重度评估、改进建议及该建议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等。审计报告应易于被设计人员接受并实施。响应报告应由项目设计人员编写,其内容—般应包括:对审计报告指出的安全缺陷是否接受,如不接受应阐述理由,对每一改进建议应一一响应,采纳、部分采纳或不采纳,并阐明原因。
四、现有山区道路的安全审计
对现状山区道路进行安全审计,主要评估现状道路潜在事故危险性,同时提出改进措施以降低未来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现状道路的安全审计与新建道路相类似,也需进行上面所提到的工作,但现场调查以及评估资料及文件这两步与新建道路有所不同。此时事故资料被作为欲审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资料也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潜在性的一些不利因素的详细资料。
理想的关于现状道路网的安全审计应该建立在有规律的基础之上。它可以以连续几年审计的结果为基础,采用滚动式的审计方式对路网中的每条道路都进行评估。对于里程较长的道路(一般>100km),其安全审计工作可按两阶段进行,即初步审计阶段和详细审计阶段。前者主要对道路总体上进行粗略审计,给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所处位置,后者则对找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里程较短的道路(<30km)可直接进行第二阶段的工作。而对里程在30km~100km的道路,两阶段审计工作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进行。
由于欲审计道路已修建完成并已经运营,此时现场调查就显得非常重要。不管是拟建道路或已建道路、线内工程还是线外工程,安全审计工作必须全方位细致地进行。要考虑不同道路使用者对道路安全性能的不同需求。例如:①由于坡度太大或海拔高而使得驾驶员的心理产生恐惧;②半径太小可能使得驾驶员无法在规定视距范围内看到对方;③山体的稳定性也可能会影响到驾驶员。
另外,现状山区道路的安全审计工作还要调查不同的道路类型,例如白天、黑夜、干燥、潮湿等情况对道路的影响。此外,对现有道路网络的安全审计可结合养护工作同时进行,这样可减少相应的成本费用。
五、我国山区道路的审计现状及问题和解决方法
5.1审计现状及问题
由于目前审计这个名词在国内还算比较新鲜,国外从起步发展到现在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各方面都只是处于实验或者是试行阶段,并没有固定的一套理论依据。而我国相对外国来说又是落后了好几年,因此我国现在总体的审计现状也就处于探索阶段,各个方面也是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对各个方面的审计工作做到非常的完善。而道路的审计不过是众多审计工作中的一小部分,由于其本身的“新鲜性”,又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西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跟不上,审计的人才缺乏也不是没有可能,设备等亦未全部到位。山区道路安全审计工作的开展较一般道路可能要更加的困难,因为山区道路多是停山临崖,弯道又多,坡度又大等各方面因素是其工作的开展要难与一般道路;更有甚者像那些偏僻地区的山区道路,可能路面的质量都无法保证,更不要提进行什么安全审计。:
5.2解决方法
要改善我国目前的这种安全审计情况,需要全国各个方面的努力与配合,不过政府要有所规定,我们民间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笔者简单列出几项:①国家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制度,严格要求进行安全审计;②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强管理;③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⑤交通安全部门要深入到偏僻的山区;⑥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六、结束语
山区道路的安全审计工作与其他道路的安全审计总体上应该说差不多,当然山区的那种独特的环境使得审计工作的重点可能不仅仅局限与一般的道路,不要认为山区道路的流量没有城市道路那么多而忽视它,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道路对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往来的作用不言而誉。通过安全审计,加强了全国各地交流。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国内山区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对道路安全审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1)道路安全审计独立于设计和标准。是以安全为核心的审计,其对象为一切与交通安全相关的工程和设施,它可分阶段、按步骤的实施,审计的结果为安全审计报告。
篇9
在2015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凌成兴指出精益管理“做除法”的要求,通过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益管理,千方百计扩大分子、缩小分母,将行业的发展从资源投入型向管理增效型转变。
这两年来,烟草的精益之路一直呈进行时。精益之路究竟有多崎岖?我们从这个样本去悟:在这里,烟草商业企业的精益物流建设似乎在不断深入……
当前行业积极思考、谋划、实践“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追赶的目标在哪里”三大课题,但是纵观近几年的行业卷烟销售总量,因受制于日益严峻的烟草控制形势,面临“拐点”的特征已明显显现,卷烟结构提升的空间也已相对有限。
针对这种情况,在2015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凌成兴指出精益管理“做除法”的要求,通过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益管理,千方百计扩大分子、缩小分母,将行业的发展从资源投入型向管理增效型转变,烟草商业企业精益物流建设也不断深入。那么精益到底蕴含着什么意义呢?
从几则故事初识“精益”
首先,让我们再看下“百步穿杨”的故事。楚国的养由基和潘虎都很擅长射箭。一天,两人比试射箭。靶子是五十步外板上的一红点,潘虎一连三箭正中红心,洋洋得意。养由基却说,要射百步外的柳叶。他选定百步外一棵杨柳树上的叶子作为靶子,拉开弓射去,箭支正好贯穿这片杨柳叶中心。潘虎不信养由基如此厉害,便重新选择三片杨柳叶,请养由基再射。养由基拉开弓,连射三箭,箭箭射中。此时潘虎口服心服。这就是百步穿杨的故事。从一百步外准确射中柳叶,这样的射艺也绝对是惊世骇俗,养由基通过勤学苦练可以达到百步穿杨的水平,说明技艺的提升没有底线,通过“精益求精”可以让技艺得到巨大的提升。
无独有偶,北宋欧阳修也讲过一则关于射箭的故事:康肃公陈尧咨极其善于射箭。有一次,有个卖油老翁看他射箭看了很久。卖油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微微点点头。淡淡说了句:没什么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表示很气愤,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葫芦口上放一枚铜钱,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这时陈尧咨心服口服。欧阳修的故事告诉我们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精益求精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精益的能量何其巨大。
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现代。1985年的一天, 海尔公司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所有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缺陷, 便问职工们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接下来,张瑞敏发动会议,重点讨论“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海尔也顺利崛起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冰箱品牌。
看完这些故事,对“精益”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精益”是精益求精的简称,运用到现代企业,精益思想就是指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更为通俗地讲,精益就是用较少的人力、较少的设备、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场地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同时也越来越接近用户,提供他们确实要的东西。
从精益再识“精益物流”
首先来看看精益物流最早的应用者――日本丰田公司。精益物流的概念脱胎于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精益物流的目标是根据顾客需求,提供顾客满意的物流服务,同时追求把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的浪费和延迟降至最低程度,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过程的增值效益。在精益生产方式的帮助下,日本丰田公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路就有丰田车”这句话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告语。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国内,“京东商城”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京东的茁壮成长除了发展初期刘强东承诺的无假货红线,还离不开其高效的物流模式。物流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电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瓶颈,京东商城选择利用精益物流理念自建物流体系,这样京东商城能够将物流最大限度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并且形成了对整个供应链链条的控制,自建的精益物流体系为其保持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大幅提升其在全国的配送速度,服务质量更将得到改善,解决许多问题,最终能够帮助京东商城将物流从成本控制中心转变成未来新的赢利点。这也能够形成京东商城的差异化战略,提高了电子商务网站竞争的门槛。
为了应对挑战,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了精益管理的理念,作为精益管理的重要一环,行业开展了“精益十佳”的创建,烟草商业企业在精益物流之路上不断前行。精益物流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物流管理思想,其核心是追求消灭包括库存在内的一切浪费,并围绕此目标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它是从精益生产的理念中蜕变而来的,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它时刻体现每日持续改善,精益求精的精益生产思想。国家烟草专卖局凌成兴局长指出精益物流就是要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努力实现由核心业务向核心能力的转变、实现由成本中心向效益中心的转变、实现由企业物流向行业物流的转变;从而实现在物流重点中求效果、在物流运行中求效率、在物流发展中求效益。
从一个样本深悟“精益物流”建设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配送中心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省局(公司)相关要求,初步构建了以1个精益理念、3大支撑体系、8大管理模块、8项管理工具为主要内容的“1388”精益物流体系,促进了卷烟配送工作在高平台上实现新提升。2015年1月?7月,该配送中心单箱物流费用160.81元,单车日均送货里程111.65公里,人均送货效率1074.9箱,此外,单箱耗电、单箱耗油、运输车辆百公里油耗、车辆平均维修总费用均显著降低,在1388精益物流模式下,嘉兴烟草配送中心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配送效率。
“一”:树立了一种“三全”精益管理理念
精益理念是精益物流的“发动机”,只有确立行之有效的精益理念并深入人心,才能统领配送中心精益物流的推进,配送中心围绕“全程识别、全员维护、全面改善”三全精益物流理念,致力于配送过程的整体持续优化,理顺各种流程,消除无效劳动,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
首先,开展好全程识别。按照行业物流标准化要求和中心内部运行管理流程,梳理本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能、工作流程,形成作业指导书,利用价值流图分析等工具,通过对构成物流配送价值链的所有作业环节进行精细到“每一毛细血管”的全程分析和透视,对作业进行“全程识别”。
其次,开展好全员维护。建立作业标准,规范作业流程,明确作业责任,增强一线作业人员安全规范操作意识,培养工作人员爱岗敬业、悉心负责的职业价值观,对作业人员普及设备操作、维护专业知识,激发员工学习力、创新力。
再次,开展好全面改善。利用六西格玛等管理工具,寻找持续改善点,着力进行改进提升、全面改善,共收集到以部门为单位的合理化建议29项,全部采纳。为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保障合理化建议质量,还对所提建议被采纳的员工在“三型”积分中加分,并根据整改实施效果评奖,年度再进一步评优。
“三”:构建了精益物流三大支撑体系
A. 精益组织体系是推进精益物流建设的根本保障。
首先,致力于机制改革,完善组织机构,推进非法人实体稳步运行,建立包括精益推行领导推动机制、全员参与的精益物流推动组织;聚力于精益物流团队建设,形成精益管理文化,凝聚员工活力,提升物流团队日常操作的自律意识,为精益物流建设提供保障。
其次,以“三比三看”活动和管理创新作为切入点,开展“比学习能力,看作风转变”“比技能提升,看工作业绩”“比沟通技巧,看服务效果”活动,营造重学习、强技能、善沟通良好氛围。
再次,根据中心绩效优化的目标,构建“三型”员工建设积分银行,制定和细化积分标准,对员工在学习力、创新力、服务力三个方面的工作表现进行有效“量化”,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导向性,激发员工活力。
B. 精益文化体系是推进精益物流建设的精神动力。
精益文化是精益管理的核心,也是决定精益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要用精益文化来统领企业的发展理念,通过精益文化的形成,培养员工主动改善的意识,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使精益由企业表面的管理活动逐渐变成员工的一种行为习惯,融入企业的血液,注入企业的骨髓,形成精益DNA。
精益文化首先是“数据文化”。精益管理是一种由定性向定量管理的转变,更加突出量化管理。在精益管理中,管理的进步需要用数据来说话,管理水平的高低需要用数据来衡量,管理的成效需要用数据来体现,用数据倒逼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精益文化是“改善文化”。精益管理的本质就是“持续改善、追求卓越”,强调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企业持续改进。实施精益管理的关键在于,怎么能够真正树立精益思想,能够不断地改善,最终形成自我改善的内生动力。
精益文化是“人本文化”。精益管理以调动人、实现人的价值为主要追求目标,认为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把员工当成问题的解决者、管理的创新者和变革的推动者,通过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自主精神,使员工不断参与精益改善。
精益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制度、工具方法的持续改善,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转变,要通过扎实推进精益文化在岗位、在流程、在细节的落地生根,形成推动精益管理的强大思想动力。
C. 精益评价体系推进精益物流建设的关键所在。
按照平衡记分卡模型建立科学的精益物流评价体系,通过对精益管理体系各模块数据的提取,形成对效率、成本、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并将分析评价结果反馈到各作业环节,积极进行改进。宏观层面上注重对“服务、效率、成本”等信息把握;执行层面上注重对“成本、绩效、服务及运营”全过程关键节点的信息监控;作业层面上突出对线路优化、仓储、分拣、配送及现场信息的标准管理。在具体工具上,运用物流管控信息平台和指标图形化看板管理,实现对运营全过程信息可视化管理,做到全景及重点工作场合的全程信息监控,确保各作业环节“查得到、看得见、控得住”,整体运行实现“作业可知、管理可控、绩效可考”。
“八”:八轮驱动精益物流
在“现场、设备、作业、配送、安全、流程、服务、核算”八个方面,运用“6σ、TPM、SM、VSM、JIT、7S、IT、KZ”“”精益工具,实现八为零:“零延误、零投诉、零事故、零故障、零差错、零损耗、零浪费、零缺陷”。
第一轮,精致现场。首先,持续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7S现场管理活动,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生产和办公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按照7S标准在整个配送中心全面推行,通过对各种设备、物品、文件等进行定置定位管理,明确标识,然后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在作业区域和非作业区进行全面整理、整顿和清洁,积极打造“人人都能看得见、人人都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可视化现场。再次,对作业区实行“每日一现场、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比”的常态化改善;对非作业区实行“每周一巡检、每周一总结、每月一评比”的常态化改善工作,建立起发现问题、改善问题的闭环,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精益物流领导小组。
第二轮,精细作业。精细作业是指通过标准化作业,减少差错,提高作业效率。一是按照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从卷烟入库到配送的全过程的作业标准体系;二是从实际出发,收集卷烟入库、分拣、送货等各作业流程中的动作和方法,通过总结、提炼、改善,形成一套全员适用、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的标准动作;三是进一步剖析作业过程中的动作,特别是体力消耗较大的动作环节,通过改善、进而固化,减少冗余环节避免重复作业,制定科学标准的操作动作,有效降低体力支出,减少疲劳损害;四是建立起各作业环节的作业效果评价体系,形成发现问题、改善问题的闭环机制;五是应用快速环线、防错、动作标准化等精益工具,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差错。
第三轮,精良设备。设备管理要做到“设备状态可控、管理过程可控、经济成本可控”。一是大力推动设备管理标准化,将TPM设备管理体系深化融入设备管理过程中;二是加大设备管理创新的力度,开展“精益管理落实处、生产效率创佳绩”的对标创优评比活动,将设备管理对标工作融入企业设备管理体系中,从而减少浪费、降低维修成本,拉动各相关指标水平的提升;三是建立起“首问责任制”和“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各项生产的顺利开展。
第四轮,精准配送。以JIT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保障配送作业及时准确完成。利用物流管控系统实现订货、出货、分拣、送货的全过程管控,通过电子看板等JIT技术实现配送过程状态的可视化功能,辅助作业人员、领导及时解读配送信息,把控配送环节,对形势做出精准研判,适时合理调整配送布局,确保配送任务的顺利完成。配送一线与配送中心通过通信信息设备保持信息共享,有效互动,保证前端有效信息的及时接收,配送中心对前端情况的及时汇总处理,依托“物流管控平台”发挥实效,提升配送作业的精准度。
第五轮,精心服务。服务是烟草商业企业的生命线,要通过精益服务来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和零售户的满意度。一是精心服务于工业企业,促进工商共同发展。充分发挥管控调度服务平台功能,与工商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实现有效对接,主动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响应,积极调配,提前告知,科学入库、防止压车延误;规范仓库保管员服务要求,严禁在服务中有禁忌用语出现;建立司机休息室,提供报刊和餐饮;细化量化工业服务指标,定期开展工业服务满意度调查,大力提升为工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精心服务于零售户,开展以“和谐嘉烟、优质服务”为主题的服务活动,通过“三定五个一标准”来实现精准服务。“定时间、定动作、定标准”,及时准确规范地把卷烟送到零售户手中,进一步提高员工服务水平和能力。
第六轮,精实安全。千秋基业、安全为本,有安全才有精益,导入精益才能提升安全。借助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等精益安全工具,努力打造“全员形合力、安全无缺陷”的同心圆。一是以岗位达标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先在储配部进行岗位达标试点,形成《安全生产岗位标准》,取得经验后在配送中心全面开展了达标工作;二是以安全文化为引领,发放《员工安全培训教材》《关注8小时外安全》等读物,编辑《安全简报》和墙报、制作安全培训微电影等,将安全理念植于心,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意识;三是充分发挥兼职安全联络员的作用,开展各项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改善工作,确保配送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四是开展一年一次的“百日安全竞赛”和一年两次的全员参与的实战演练;五是持续加强检查力度, 落实“4查”(日查、周查、月查、突击检查),建立起发现问题、改善问题的闭环。
第七轮,精化流程。开展流程评价、改善、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精益的运行流程。一是运用价值流程图、准时化生产、事务性流程改善等精益工具,对日常管理和配送作业全过程每个价值流进行系统分析,有效识别各环节作业效率,和作业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断优化流程,消除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创造更加精益的价值活动流,实现企业高效率运转。二是围绕“非法人实体”的发展定位,财务管理方面优化完善《费用审批》《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预算管理》;事务性流程上,优化《采购审批》《车辆维修管理》等流程;三是通过调整生产模式和设备维保方式,使生产衔接更加顺畅、组织更加均衡;四是通过管理评审及体系内审等方法持续优化流程。
篇10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交叉;并行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概念
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英文简写为“OHSMS”),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后,后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结合我国国情转换成为GB/T28001标准,其内在本质以PDCA戴明循环为基本核心要素,通过持续循环改进的方式,为企业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1.2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2010年4月国家通过企业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等一系列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为更好地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提出安全工作的共性要求。
2.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交叉共性
2.1交叉互联的运行模式
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两者均以戴明管理思想为基础,即PDCA运行模式。在戴明模型里,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将通过:“计划(P)、行动(D)、检查(C)、评审(A)”这四个相互紧扣的要素环节来实现,通过持续改进的方式可以不断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
建立、推行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其宗旨是改变固有陈旧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被动型、补救式的管理模式向主动型、事前预防管理模式转变。建立GB/T28001是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全程控制”的科学动态管理,降低企业内部的安全风险,持续改进生产现场作业环境。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建立共性标准,反复自查评比,第三方检查整改”的方式从事故源头上不断加强对安全隐患的监控,从本质上降低各类事故、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就两者的运行模式比较,有异曲同工、交叉互联的效果。
2.2主体内容的一致性
首先均立足于“事前预防、事中应急、事后控制完善”的安全应急理论。强调危险辨识的前瞻性和全程控制的一体性,强调“全程控制”(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强调危险辨识、风险评价与事故超前预防、事故隐患排查相结合。其次,两个标准的目的均是着眼于提高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水平,降低潜在的职业安全风险。从根本上改变原有静态式安全管理模式,强调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强调制度、记录的完整性,该写的必须写到,写到的必须要做到,做到的要有记录。第三,两个体系都深度体现了现代化安全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调人的本体是安全工作首要关注目标,一切安全工作必须围绕着保证人身安全来开展,要求实现制度、培训、操作、应急、检查和整改的6位一体标准化,要求从业人员要“学标准、干标准、懂标准、执行标准”;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重视标准、推行标准、本身懂标准、执行标准”,要充分考虑到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与保障,要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满足从业人员合理的安全需求,都全方位体现 “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精神。第四,相同的监管机制。安全生产标准化和GB/T28001起源于戴明循环,都具有规范、严谨、系统性的特点,具有持续循环改进、自我修订完善的功能。在持续实施、检查、整改、验证、评审的循环过程中,共同构成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和GB/T28001共同的监管机制。
3.GB/T28001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并行异性
3.1框架与脉络的差异
从两个标准的指导内容看,GB/T28001的指导思想更加着眼于宏观、着眼于现代化安全管理工作的框架搭建,着眼于安全管理思路、管理方法指导性和原则性要求,对具体安全实施没有明确要求。在整个体系的推行过程中,会因推行者对核心要素的理解不同,或受其本身业务素质局限或影响,产生偏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指导思想,更加偏重于脉络搭建和理顺,偏重于制定明确清晰的安全规范要求,不同模块有不同的实施要求和考评标准。便于执行人员能够尽快理解、掌握和使用。同时在对企业日常安全工作的指导性上,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用性更强,更能够针对性的查找和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潜在隐患的整改和落实。
3.2强制和自愿的差异
在追求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过程中,GB/T28001源于国际OHSMS标准,就其本身而言,对参与认证的企业并不具备强制性,企业是否推行该体系,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只要企业在认证过程中遵循PDCA循环原理:通过满足17个核心要素达到PDCA循环、并确保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体系自我调节功能不断加强,使企业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最终实现预定的安全工作目标。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文,企业在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持续改进过程中,必须按要求达标,是强制性的标准。不以企业自身意愿为转移,在过程中必须接受地方安监职能部门的监督和考核,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过安监部门或是其认可的资质部门的审核,达到相应的分数。这点上与GB/T28001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3.3对于要素确认的差异性
在整个GB/T28001体系的运转过程中侧重于对“17个要素”合规性的确认。无论是在企业内部审核或第三方外部审核时,审核人员会根据企业特性预先编制好审核表,然后逐个要素进行抽样确认。只要企业迎审人员提供的记录合规,要素确认中不合格项低于相应要求,就能通过确认。GB/T28001体系确认通过后,并无级别划分。安全生产标准化在企业进行推行时,国家进行了等级划分,一般情况是分为三个级别。所以整个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向高的过程,是企业内部的一项长期安全工作,明确提出了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的要求。因为有了等级划分的要求,安全生产标准化就有了达标要求的起点,以烟草行业为例,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满分为1000分的前提下,考评700分对应达到三级标准,考评800分对应二级标准,相应的分数对应相应的安全达标等级。而相对GB/T28001而言,因为没有通过体系认证的具体分值要求,也就没有达标起点要求,这也是两者的一个区别。
3.4审核认证标准的差异性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令性、强制性的安全管理手段,其标准由各行业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中的安全规章制度、组织架构、操作标准、设备设施、都给予了明确的量值规定。在对安全生产标准化进行审核认证时,审核人员只需要进行二选一式的判断:符合量值规定,就能获得分值认定;不符合量值规定,就失去了分值认定。GB/T28001体系是一个非强制指令性,企业自愿性质的安全管理模式,其推行的目的主要是企业向外界表明推进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需要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在对GB/T28001体系进行审核认证时,因为没有明确的量值规定,所以需要审核人员凭借自身的知识底蕴,对迎审企业要求合规性进行判定。因此,不同的审核人员对同一个要素就可能产生不同的判定。
4.结束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与GB/T28001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引进和推广,应该结合企业本身的特性区分和认识它们之间的异同,按照并行和交叉的方式,不生搬硬套,有侧重、有区分、择优选择、有机结合,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运行,来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本质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