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22 18:0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安全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安全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植物检疫;重要性;工作措施;陕西西安;长安区

中图分类号 S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25-01

西安市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临西安,气候温和,植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物流频繁,多条高速、快速干道通过秦岭山区,给秦岭的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为了有效管控秦岭生态安全,长安区森防站将检疫工作列为森防工作重中之重,始终将植物检疫工作作为阻止病虫害传入和蔓延的有效手段,多年来,积极探索有效提高植物检疫工作水平的方法。

1 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

植物检疫即防止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本地造成危害,防止本地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保护林业生产安全,服务于植物、植物产品贸易。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植物检疫是林业生产安全的保障

通过开展植物检疫,打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使用、运输带病虫苗木和疫木及其产品等行为,重点检疫检查公(铁)路建设、水电建设、电网改造、摩托车经营等涉及的松木及其松木设备包装材料,严查主要造林工程外调苗木,确保引种和调运植物、植物产品的安全,防止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保护秦岭生态安全[1]。

1.2 植物检疫是保护本国贸易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化发展,植物检疫机构与其他部门加强合作,不断提升我国植物检疫安全水平,保障出口森林植物及农产品符合进口国家的植物检疫要求,确保顺利出口。植物检疫也是控制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国的有效手段,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给农林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害。因此,植物检疫境检疫工作必须长期、严格坚持执行。

1.3 植物检疫是生态安全的保障

通过预防和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避免了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未发生区植被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作用,是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松树是秦岭林区的主要森林资源,也是长安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目前长安区松林面积约1万hm2,在维护生态安全和改善气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发生检疫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病,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除治,而且发生区将被强制划为疫区,限制松木及其制品的流通,将给当地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对长安区秦岭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提前预防松材线虫病发生既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2 工作措施

2.1 加强宣传力度,努力形成社会共识

采取在全区主要交通干道、集市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问卷;在企业开展森防知识竞赛;在校园开展昆虫及植物标本巡展等活动普及森防知识。将有关植物检疫法律法规、技术要求、预防知识印制成宣传册向社会广泛宣传,针对性地加强管理苗圃技术人员检疫知识宣传培训,提高社会各界的植物检疫意识、安全意识、森林保护意识,增强公众检疫意识和社会共同参与意识,为检疫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2]。

2.2 强化检疫员素质,规范检疫行为

定期开展不同层次的检疫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全区进行主要病虫害现场识别培训,并根据其生活习性讨论有效的预防及防治方法,建立专门档案。严格按照《林业植物检疫人员检疫执法行为规范》的规定,规范检疫执法程序,植物检疫人员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亮证执法、着装执法,落实执法责任制度,强化服务意识,热情服务及时纠正违规检疫行为,树立良好的检疫执法队伍形象。

2.3 完善服务措施,提高产地检疫率

2.3.1 推行检疫办证值班制度。为方便群众办理植物检疫证书,制定了检疫办证值班制度,每周安排1名检疫员值班并公布值班人员电话,做到不论节假日还是下班后,只要群众需要,做到时刻服务群众,并及时办理。

2.3.2 实施病虫害举报落实制度。森防人员从接到举报电话到病虫害发生现场,平原地区不超过2 h,山区不超过4 h,做到快速、及时、准确,并对举报内容及处置情况进行登记。

2.3.3 检疫手续现场办公制度。对交通不便或其他原因无法及时办理检疫手续的群众,实行上门服务,简化办理程序[3-4]。

2.3.4 产地检疫是防止有害生物传播蔓延的根本途径。可督促生产地生产合格的苗木及产品,货主可在检疫人员的指导下及时控制病虫害,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在调运检疫中,由于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受取样数量、取样方法及检疫时间的限制,难免漏检,实行产地检疫,货主可凭《产地检疫合格证》换取《植物检疫证书》,简化了调运手续,提高了效率。

3 参考文献

[1] 李艳华,马亚楠.植物检疫中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J].植物检疫,2014(6):19-26.

[2] 陈乃中,张凡华,刘涛,等.植物检疫与入侵生物学关系及其研究技术概述[J].植物检疫,2015(3):16-20.

篇2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现状;对策

森林经营是森林资源培育措施的总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以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追求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分类经营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与保护并重,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管、防、治、补相结合;积极培育与限制性利用相结合,逐步建成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效益,担负起污染防治、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游憩保健、绿化美化等主要任务。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1 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祁连林场总经营面积67710hm2,林地面积为31895.6hm2,其中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1572.9hm2,疏林地面积341.7hm2,灌木林地面积19448.3hm2,未成林地18.2hm2,苗圃地8hm2,宜林荒山荒地506.5hm2。

1.2 森林资源管护情况

为了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的管护,进一步落实责任,根据祁连林场实际,将辖区森林资源划分为26个管护任务区,逐一分解落实到人,层层签订森林资源管护合同,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人头。做到管护面积、管护人员、管护职责、奖惩“四到位”。公益林管护主要采取巡山宣传为主,设卡为辅的方式进行。组织人员在防火期进行清山检查,从而有效控制不安全隐患,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1.3 存在的问题

1.3.1 林种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差。国家为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于1998年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祁连山天然林林木停止抚育采伐,直到现在一直未进行抚育采伐。因此,天然林林木林种结构发生变化,林分龄组比例失调,近成熟林逐年增多,幼龄林少,森林结构不合理,病虫害侵害严重,林分质量偏低,树种单一化,形成单层林多、复层林少、生物量小、防护功能较低。

1.1.2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急防火能力不强。目前,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尤其突出,随着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林地内可燃物普遍增多。林区杂草茂盛,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防火形势非常严峻。辖区内全部是山区,山区通路、通水、通电的情况还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尤其是林区道路,辖区内共有道路约361.8km,其中油路74km、沙石路63.5km、土路224.3km。林区道路崎岖不平,加之山体滑坡、雨水侵蚀和洪水损毁,雨雪天气尤其在春秋两季,几乎62%的林区道路不能正常通行,严重影响了林场对林区的巡查管护和正常工作的开展,远不能满足现如今护林防火工作的需要。道路修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1.3 森林病虫鼠害日趋严重。特别是青海云杉林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不断上升和扩大。因经费严重短缺,每年采取防治的面积不到成灾面积的1/3,而且防治技术落后,防治效果较差,不能有效控制病虫鼠害的蔓延。祁连林区云杉林,因长年遭受嫩梢害虫危害,枯梢密布、针叶稀少、树冠秃顶、林木多年不结实。森防科研赶不上防治工作的需要,病虫种类和区系分布尚末完全查清,一些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未作深入系统研究。森防基本建设还很薄弱,专业人员不足,防治设备缺乏。

1.1.4 资金投入不足, 林业发展缓慢。近几年,实施了天保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但林牧矛盾突出,造林绿化任务繁重,且造林后期需围栏封育管护,造林成本增大,造林费用严重不足。封山育林专项资金少,使国有林场发展缓慢。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保证

生态公益林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益,加强生态公益林领导小组建设,让其发挥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协调解决工程设施建设、资金配置、人员安置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工具,多形式、多途径大力宣传生态公益林对国土安全的重要性, 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对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环境友好型人居环境的重要性,还要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体宣传典型案件,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公益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意识,积极参与生态公益林保护。公益林领导小组作为项目的具体执行单位,在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管护目标责任书的制定、工程管护落实情况的监督执行、检查验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每一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工作班子。

2.2 明确目标责任,加强林业执法,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林场所制定的公益林管护目标责任书必须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能落到人头、山头、地块的管护责任及能够调动管护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配套的奖罚措施。切实发挥森林公安的主力军作用、管护员队伍的基础作用和检查站的屏障作用,加大对盗伐、滥伐、毁林、侵占林地等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有针对性地适时开展破坏生态公益林的专项打击活动,把专项打击与常年打击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活动结合起来,发现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立即制止,能处理的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迅速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它部门处理,防止处理不当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确保公益林资源的安全。

2.3 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管护措施

从林地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资金管理等诸方面,必须按照的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必须制定与国家要求相统一、符合自己实际的管理制度,制约、监督、督促工程实施单位和管护人员按照国家的规范进行工程管理。

2.4 坚持生态优先,改善生态公益林的林分质量

对宜林地进行全面造林,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建设等方式加大投入,因势利导扩大公益林绿化总量;对灌木林地进行乔木树种补造,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对纯林(特别是杉木林)进行林分改造和梯度经营,即采用三三制;对纯杉木林中成、过熟林按山势分成上中下3块,保上留下砍中间。通过5 年时间,对中间地块进行复层异龄林改造,然后再视山势、林龄等情况逐一改造切实提高林地利用率。

2.5 实现林区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木材的停伐减产,林场无收入来源,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育苗产业、旅游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走出“独木支撑”的困境,形成新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将苗木生产基地由林间苗圃向川区苗圃发展,租赁土地向城区边缘发展,解决林间苗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苗木生产周期长、培育成本高的问题。

篇3

关键词: 水资源; 水利工程; 生态农业; 合理配置; 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34-01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快速稳健发展之路。

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搞好生态农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尤为重要

(一)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 它的内涵就是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使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全面协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比如以周至黑河引水工程为例,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生态农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基础是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命脉。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周至西骆峪水库建设证明,如果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旱涝现象常发,洪涝灾害会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传染病流行、粮食绝收等问题;干旱缺水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原退化、树木干枯等问题。

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这一点无论从县域经济还是我国农业发展概莫能外。

(三)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善治国者必治水。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以产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农民增收增产的法宝。因此,生态农业的标志就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体现,加强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水产、畜禽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就极为重要。

例如周至县大力发展猕猴桃示范基地,加强绿色农业生产,那么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抓好的工作环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兴水治旱、治水兴县”的执政理念,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耕者有其田,其田能浇灌。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做到办农民之所需,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用民主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高责任意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应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防患于未然,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增强安全意识

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成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对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轻视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

(四)按照合同施工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篇4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就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前言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快速稳健发展之路。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全面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旱涝现象常发,洪涝灾害会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传染病流行、粮食绝收等问题,干旱缺水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原退化、树木干枯等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现状。 

 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以产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生态农业的标志就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体现,加强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水产、畜禽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就极为重要。那么如果想要加强绿色农业生产,那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 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 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 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 

 三、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1.强化各水利站所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责任意识 

 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同时,各水利站所要全面掌握辖区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既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又要向县局搞好服务,提出本辖区内的水利发展思路,供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考。 

 2.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务必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坚持“兴水治旱,治水兴县”的方针,加大兴水治水力度,切实搞好抗旱水源工程、旱山村集雨节灌、水库灌区改造、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增大工程蓄水,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认真实施找水打井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以水池、水窖、水塘、水井“四水”工程为重点的户办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旱山村“饮水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加大病险工程整治力度,全面修复水毁水利设施,确保农业生产用水。务必做到办农民之所需,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用民主来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必须充分认识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成立专项安全管理机构,认真对施工安全生产工作中每个环节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坚决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轻视麻痹思想,努力探索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特点和规律,不断规范水利工程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从安全帽、网罩、接电、现场布置、防火防雷、特殊工种、特殊施工、高空作业、机械设备、警示标志等诸多方面进行严格检查和具体的规定,在检查中整改,在整改中提高,目的是不留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 林宏派.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及体会[j]. 科技资讯 , 2010,(15):125-128. 

[2] 廖冰, 何小洲, 白寓今. 项目经理选拔的一种模型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 2005,(02):133-136. 

[3] 方广友, 高建华, 高立山.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 大众科技 , 2005,(05):105-108. 

[4]王爱民. 论建筑企业项目经理的规范管理[j]. 科学管理研究 , 2004,(s1):144-147. 

篇5

关键词:森林防火;重要性;措施

森林是最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社会财富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近年来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严重地破坏了森林资源,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森林防火 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森林是多年来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是自然给人们发展的重要财富之一,火灾很容易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因此,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和动物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森林的防护和维持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就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面积比较大的国家,森林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森林就不会有林业,目前,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土地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而火灾很容易烧毁大片森林,对林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森林防火就是林业发展的保障。在林区,森林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有很大的影响,森林火灾不但会破坏森林系统,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力度不足

由于很少发生大型的森林火灾事故,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森林防火意识逐渐淡化,没有树立长期的森林防火意识,对森林防火工作不积极,没有正确地面对森林火灾的危害性,相关部门在研究森林防火工作时,过于形式化,没有将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很多森林火灾隐患没有得到防治,为森林安全留下极大的隐患。

2.2 宣传力度不足

森林防火是一项长期性、大众性的工作,如果不能运用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森林防火,那么森林防火工作就不能真正地展开。目前,相关部门没有积极的发动群众的力量进行森林防火,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力度不足,宣传工作过于形式化,宣传效果比较差,导致森林防火工作的推广力度不足,严重地影响了森林防火工作的进展。

2.3 火灾查处力度不足

近年来,虽然大型森林火灾事故比较少,但各种小型森林火灾事故频繁发生,加强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力度不足,森林纵火犯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对森林防火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相关部门的法制观念比较差,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森林火灾案件,相关责任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导致人们没有深刻认识到森林防火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从而影响了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森林防火的措施

3.1 提高森林防火的重视力度

要想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将森林防火工作放在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上,相关部门要认真对待森林防火工作,加大森林防火监督力度,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隐患,从而保证森林安全。

3.2 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

森林防火是一项长期性、大众性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森林防火重要性的认识,让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森林防火工作中,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保证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森林防火宣传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让森林防火工作和人们的生产结合起来,从而降低森林火灾事故发生率,保证森林安全,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严格处理森林火灾案件

只有严格的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森林火灾案件处理,才能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相关部门处理一些大中型森林火灾案件,做到公开、公正,让每个人都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森林火灾案件,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严肃的查处,争取做到查处一件,震慑一片的效果。发生森林火灾后,相关部门要及时组织工作人员查明火灾原因,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理,相关部门要利用法律的手段降低森林火灾事故。

3.4 做好森林防火措施,提高森林救火能力

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森林防火措施,对容易发生火灾的地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相关部门要科学的规划森林防火阻隔带,做好阻隔带维护工作,确保阻隔带的防火功能,从而防治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大、面积广、覆盖范围大,因此,要不断地提高森林救火能力,完善森林防火装备,才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带来的危害。相关部门在进行森林防火工作时,要配备一套完整的防火设备,开通森林火灾报警电话,配备火场应急通讯设备,并鼓励群众学习森林灭火知识,如果发生森林火灾事故,能尽快配合消防部门进行救火,及时控制火势,尽量降低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

4 加强森林防火管理政策的措施

森林防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除了要提高森林防火的重视力度、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严格处理森林火灾案件、做好森林防火措施,提高森林救火能力外,还要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将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到实处,确保防治森林防火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森林防火运转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将森林防火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建立统一指挥、运转迅速、高效反应的森林防火运转机制。森林防火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鼓励防火工作认真的工作人员,严处的工作人员,确保森林防火工作严肃性。相关部门要将野外火源管理作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点,严禁在森林地区用火,严防人们在野外燃放烟花爆竹等,从根源上遏制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

5 总结

森林防火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要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管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现代森林防火体系,制定合理的措施,确保各项森林防火落实到实处,排除森林火灾隐患,最大限度地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江海芳,江海燕.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及应对策略探[J].析科技与企

业,2013(24)

2 黄晶.我国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措施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2)

3 高云喜.对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措施的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2(12)

4 向仲宇.谈谈新时期的森林防火工作[J].成功(教育版),2012(8)

篇6

【关键词】能源;核能利用;核技术;伦理问题

1 核能的开发及利弊分析

1.1 核能的概述

20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能源――核能,核能利用起初是重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当时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核爆炸的可能性,并且急需应用于军事战争,随着二十世纪三大计划之一的“曼哈顿计划”的诞生,带来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随后,美国又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两颗原子弹,核武器被应用于战争。20世纪50年代后,进入了核能利用和平时期,1954年苏联奥不灵斯克核电站投入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核电时代。

1.2 核能开发

1.2.1 核军事应用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先进的工业国已经注意到了核能的威力,相继开发研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武器被应用于战争,战争带来惨重的结果,核武器给人类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噩梦,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世纪50年代后,前苏联和美国继续研制核武器并开展核军备竞赛,其他国家为了打破核垄断,也努力进行核技术的研究,英国、法国、中国等相继研制出了核武器。

1.2.2 核电应用

20世纪50年代至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开始核能和平利用的新阶段,核电站应运而生,美国是世界上核电站最多的国家,仍在运行的有104座核电站,为世界核电事业发展提供了经验。日本作为一个能源严重匮乏的国家,目前运行的核电站有53座,全国35%的电力来源于核电,日本进入到了核电为主的时代。截止到2012年11月,中国已有15座在运行的反应堆,26台在建机组,中国已成为世界在建机组最多的国家。

1.3 核能利用的利弊分析

核能利用是一个很特殊的能源开发,它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的发展,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它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带来风险,使之怀疑核能的开发利用,进而对核能产生阴影。

1.3.1 核能利用的优点

核能的利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缓解了能源危机,改善全球气候变化,同时也有利于世界暂时的和平。核被应用于战争开始,战争就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使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核武器带来的益处,核武器可以用来稳固国防,提升国际地位,带来国家的安定,目前世界上已有9个国家拥有核武器。在当今世界常规能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核能的开发利用更加的重要,核燃料所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发电,因此,广泛发展核电站,可以节约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核能发电成本也低于火力发电,比较经济,并且核电站发电效率高,同时核电站危害大大低于煤电,核电站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不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所以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1.3.2 核能利用的缺点

核能利用带来的危害也同样困扰着我们,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生活在核战争威胁下,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土地受到破坏,幸存者饱受各种辐射后遗症的折磨,以至于这两个地区至今都摆脱不掉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影响。当然,用于发电的核能也有许多安全问题,核电站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核泄漏事故所带来的灾难后患无穷,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都波及大量人口,土地受到污染而荒芜,人们远走他乡,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很多人们都死于这场事故引发的疾病。这些危害都时刻提醒着我们核能利用的安全性,科技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风险。

2 核能利用引起的伦理问题

2.1 核能利用引起的科技问题

2002年,俄罗斯核与放射物安全联邦监察委员会主席尤里?维什涅夫斯基说,俄罗斯的核工业企业丢失了许多核材料,是由于苏联解体后,在核工业城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工人和科研人员失去了往日优厚的待遇,为了生存,与黑帮勾结在一起,开始从事走私、贩卖核材料的勾当。这些由于核技术人员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的负面后果,可以看出核技术人员责任与道德的重要性,在当今和平与发展为主的时代下,核技术快速发展,核技术人员受政治干扰可能被动的发展核能,又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够成熟,尚存在着很多意外,核技术人员往往对科技后果考虑不足,导致核能利用的负面效应。这些技术人员有责任把研发的技术用来服务于人类,但由于道德的缺失,没有很强的责任心,导致科学技术滥用,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2.2 核能利用引起的安全问题

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比自然灾害更严重的是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放射性物质剧增,污染附近海水还危害人们健康,核电站附近20公里范围内居民全部疏散,附近海域也没有渔船作业,事故的发生将会影响人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主要是因为土地、水源、空气都被爆炸产生的辐射物污染了,大批灾难后出生的孩子都带有先天性的疾病,同时核事故不仅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还会造成心里的创伤。除自然因素造成的核事故还有人为因素,人是核电站的主要控制者,所以由于技术人员的操作不当和安全意识不足都不可避免事故的发生,然而这些事故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 核能利用引起的生态问题

核能利用产生大量核废料,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引起了诸多生态伦理问题。所谓核废料泛指在核燃料生产、加工和核反应堆用过的不再需要的并具有放射性的废料。这也是核能发电的弊端,核能发电一定会产生和废料,如果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像前苏联曾把核废料直接或间接地倾倒于北冰洋,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地球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被破坏,如不能短时间内修复,都会危及整个地球生态,并最终祸及人类自己的生存发展。核废料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发展和利用核能的过程中,需要生态伦理予以规约。

3 核能未来发展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核技术人员道德责任

科学界需要有道德自律,核技术人员的良好伦理道德素养对科技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技术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工作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科技发展,造福于人类。在面对利益的诱惑和政治文化等冲突时,一定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生命,核技术人员要以“发展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为原则,这样才能更好的利于核能的发展,使核能为人类服务,发挥核能的无限潜能。

3.2 核安全监管机制及核安全文化的建设

建立一个科学的核安全监管机制,树立正确的核安全理念,确立核监管原则,具有足够的监管权力,制定核安全许可制度,明确列出违反条件的处罚条例,设立现场检查部门,进行随机抽查,并且要有完善的核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制定核电站管理规章制度,最主要的是要组建核事故应急管理机制,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处理和善后管理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安全工作,有效避免重大损失。

核安全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这种概念超出一切之上,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质就是要求整个核电厂的工作人员都处在一个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条例的环境中,核电安全是每一个工作人员的事,所以必须进行核安全文化教育。核安全文化对核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并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会带来丰硕的核安全的有形结果,忽略核安全文化,必然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3.3 树立正确生态伦理观

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物种都参与生态进化过程,它们的生态价值都是平等的,人类没有权利剥夺任何物种的生存权利,也不能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核生态伦理是以尊重生态环境为宗旨,为现代以及子孙后代继续发展为目的,强调人类在核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强调核开发利用的同时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造成生态环境灾难,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要靠着自然资源才能生存,没有环境资源人类就没有生存下去的资本,所以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军事等暂时的发展或者国家民族尊严。由于核能开发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我们更需要一种道德标准,树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态伦理观,以此促进核开发利用的完善发展。

3.4 完善核能研发政策

在核能开发利用中隐患最大的就是核武器,在核武器出现的这几十年间,国际上曾多次尝试销毁核武器,因此形成了核不扩散条约,但该条约存在诸多弊端,它规定无核国家有权和平使用核能,并且政策约束力只针对加入该条约的国家,也没有对非成员国进行惩治的规定。该条约的出现使各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并没有因此停下研发核武器的脚步,像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皆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这样就造成一种没有任何条约可以制裁他们的一种局面,朝鲜又先后加入、退出该条约,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禁让我们怀疑该条约的权威性,我认为首先已经加入该条约的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退出,要严格遵守规约;其次世界各国都要加入条约,使核不扩散条约必须纳入每个国家的政策制度;最后,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利擅自修改条约,必须经过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决议。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核武器滥用的现象,更有利于核能的治理,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而不是带来战争、带来灾难。

【参考文献】

[1]冯昊青.李建华.基于发展核电的生态经济价值及其伦理思考[J].天地人文:150-153.

[2]王士航.董自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马栩泉.核能开发与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冯昊青,李建华.核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7).

[6]苏永杰.姜维国.核能利用与环境保护[J].能源环境保护,2006(4).

篇7

关键词:公众参与 维护 环境安全 重要性 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三、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篇8

[关键词]生态 水利工程 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05-1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规划方案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的同时,并兼顾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规划方案。

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循环本身的要求。而随着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逐渐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不容忽视的损害。所以,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权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理性地寻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合理的落脚点和研究建设方案。从河流生态可持续建设的全局出发,使生态水利工程与河流环境立法、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循环的经济模式以及传统治污技术联合在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案之一。所以,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案和建设的重要性中,可以见得,对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是非常必要且是当前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只有加强其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1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1.1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规划方案

作为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者要严格控制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规划内容,促进生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使新型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环保价值、水利价值。

1.2坚持以修复整个河流水体系统为主要目标的管理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中其所在的河流与周边的田地和城镇是相互连接的,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中必须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相互的关系。

1.3按照保持和维护河流自我修复的能力的管理原则

因为河流具有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修复能力不仅能减轻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对河流的消极影响和破坏程度,而且还能减少人们对河流自然环境破坏之后的人为修复力,对河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社会和经济共同的促进作用。

1.4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和修复河流流域水文多样化的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每条河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去效仿前人的管理体制,而是要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水文特征进行水利工程的全局管理。

2进行生态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探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河流水域的破坏日趋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采用生态水利工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所以,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管理意义重大。

(1)生态水利工程的科学化管理在农业方面,有利于农业的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源,保护在水利工程局部地区农业用地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产值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生态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更好的保护我国河流多样性。生态水利工程管理要求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之前,要对局部河流的现状和河流的地貌特征进行系统、整体性的调查与评估。包括调查河流的水位变化幅度,河流本身构成的形状,河床是否稳定,河床的材料和河流的横截面形状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的调察和研究。此外,它还包括对河流内部生物的考察、观测,以及对河流周边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种类和数量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建立相应的生物数据库,这样的管理规划会从根本生保护水利工程建设周围流域的生态多样性。

(3)生态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利于所在地区局部河流域的河床岸坡建设与防护。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和水文景观,使护岸形势的多样化。为了让动植物、水域植物、鱼类等有更好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在生态水利工程管理中要注意避免使用不透水的材料,尽量使用良好垫层结构和反滤结构的堆石,以保证水利建设河床岸坡的生态稳定。

(4)生态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保证对已破坏的河道进行及时修复。生态水利工程有效管理,可以对河流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及时修复;此外对生态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还会加强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而改变传统单一经济技术测评的方式,有利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

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生活质量要求逐步提升而逐步显现。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建设不容忽视。所以,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科学、规范合理化的管理意义重大。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除了要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还要充分调查与分析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从而更合理的对其整体进行有效管理,推动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安邦.《大石滩水库汇流区的特征与生态保护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

[2]具杏祥,苏学灵.《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

篇9

近年来,食品安全虽经大力整治,成效却不很明显,形势反而越发严峻。从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事件,以及社会上“养猪的不吃猪”、“养奶牛的不喝奶”现象来看,已经发展为行业欺诈,集体犯罪。这种情况下,仅加大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必须调整思路,探寻更深层次原因,在治本方面下功夫。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食品安全事件,重点打击生产者“违法”,而“法”本身的误导问题,却未受到重视。以《食品安全法》为例。该法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而当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多数是化学合成物,因此,即使是用于“防腐保鲜”,也必须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尽量做到“能不用即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用化学合成品制造“色香味”,不过是欺骗消费者感官以增加卖点,不可能改善食品品质,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隐患。但《食品安全法》却把“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放在“防腐保鲜”前面,至少在客观上表明前者更重要,从而起到了倡导和鼓励添加的作用。

在这类错误导向下,“能不用即不用”自然会转换为“能添加尽量添加”、“千方百计添加”,自然会推动食品化学化。目前,养殖、种植、食品加工各个领域包括相关科研,都将化学品作为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的灵丹妙药,“民以食为天”成了“民以化学品为天”。这种形势下,生产者的滥加滥用就很难管住。

食品生产要走生态文明之路。食品化学化没有前途,比如争论食品添加剂哪个该加,哪个不该加,加多加少,虽也有一定道理,但这是个小道理、软道理。而发展模式才是大道理,才是硬道理。食品安全应以生态绿色为发展模式。应在这一原则下讨论添加问题。但我们目前是以食品化学化为前提,南辕北辙,只能是越添越乱,绝对没有前途。只有用生态文明改造工业文明,坚决走生态绿色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但鉴于生态方式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建议组织坚持生态农业与天然食品发展方向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重新探讨农业食品工业发展道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可行性报告,作为政策依据。

农业与食品工业,关乎国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其重要性超过教育、医疗,尤其那些基础性的食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要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包括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城镇分布格局,减少流通环节和距离。彻底改变目前分配格局,农产品食品要根据行业平均成本加社会平均利润定价,不得恶性竞争。

篇10

关键词: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措施

在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提出“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其中 “湿地生态系统”就是生态系统稳定性。湿地具有陆地和水生生态的特殊的生态系统,有着极高的生产潜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保价值。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些湿地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有着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亚布力林业局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1 湿地资源现状

“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该定义体现了湿地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这一基本水文特征;按照自然湿地的成因、水文条件,将自然湿地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滨海湿地等湿地类型,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湿地纳入保护管理的对象,体现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这一基本目标。

亚布力林业局的地势条件是山高坡陡,湿地面积为2474公顷,占林业局施业区经营总面积的0.81%。包括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其中:河流湿地459公顷;沼泽湿地2015公顷,分布在18个林场所,具有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包含湿地植物155种,兽类49种,鸟类72种,两栖类、行类15种,鱼类31种。该局湿地资源对生物物种多样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是一些濒危物种赖以生存的重要生境。近几年来该局经常开展保护湿地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以及设立宣传板等教育方式,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在开展湿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湿地保护管理规划,加强湿地的管理,限制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使湿地保护与管理走上法制轨道。

2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一些地方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趋势明显,许多重要湿地部分或者全部丧失作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繁育地的功能,给生物安全带来威胁。部分内陆湿地丧失了存蓄淡水的功能,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西部许多重要湿地由于上游水资源被转为它用,导致河流断流和湖泊干涸。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实现湿地工作的战略目标,必须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彻始终。

3 湿地合理利用建议

湿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各种效益十分巨大,所以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具有必要性。一是各林场所、各有关部门要提高对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承担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所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大责任,湿地的多元生态因子结构、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决定了湿地必须进行多部门管理。。二是要加强区域规划设计,湿地研究工作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领域较为薄弱,统一管理,合理利用,确保生态平衡。三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做出科学评估,为湿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四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做好鱼类、动植物等资源的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的研究,提出对策,保护好现有的资源。五要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制定措施,加强湿地经营管护,促进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3 湿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利用措施

3.1 湿地水资源不足,该局许多湿地干枯缺水,由于森林采伐和湿地围垦造成了水源流失,加之近几年干旱导致了林区湿地干枯缺水,如停止森林采伐及湿地围垦,恢复周边的植被,能够使湿地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

3.2 湿地面积小,分割严重,湿地面积小是林区湿地的特点之一,但也包含人为分割的因素,围垦和造林 都造成湿地分割,应该采取退耕还林等 措施。使分散的湿地尽可能连接,扩大单块湿地的面积。

3.3 湿地生境及资源破坏严重,由于林区近忧沟排水,狩猎等掠夺性利用,造成湿地生境及资源的的破坏,应采取果断措施,停止这些掠夺利用。

3.4 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湿地保护恢复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推进湿地立法,尽快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明确湿地的法律地位,依法保护恢复好湿地。缺乏对湿地的管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森工系统是以林业生产经营为主,对湿地的管理缺乏重视,历史上林业曾将湿地作为两荒划给地方,根本谈不上管理。今后应该提高思想认识,重视湿地的保护利用,将湿地作为资产严格管理起来。